第一篇:行政权力是指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依 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行政权力是指法律赋予国家行政机关依 法管理社会公共事务、执行国家意志、履行国家职能的一种强制力量。行政权力在法律上表现为行政机关的职 权。既是行政机关的职责也是行政机关 的权力,是职责和权利的有机统一,是 权利的特殊表现形式。
行政体制是行政权力物化的结果,是各 种行政组织、行政制度和行政关系的集 合体。
行政体制的内涵 理解行政体制是行政权力物化的结果,是各 种行政组织、行政制度和行政关系的集 合体。
传统公共行政的行政责任观界定为一种 正式的、层级制的法律责任观。广义的行政责任既是道德责任问题也是 法律责任问题,行政责任的实现既要外 部控制机制,也需要道德责任心的心灵 内控机制。责任被广泛地界定为包含了一系列政治 责任、法律责任、专业责任、道德责任 和民主责任的一种复杂的责任。
新公共管理的责任观与传统行政 责任观的差异
第一,责任测量和控制的对象不同。传 统公共行政测量和控制的对象是投入,新公共管理测量和控制的对象是结果,新公共管理相当重视结果,其责任的焦 点就在于满足出成果的绩效标准。
第二,负责任的对象不同。在传统公共 行政那里,行政人员是向民选官员或政 治领导人负责,但在新公共管理那里则 是对他们的顾客负责。责任就是满足直 接顾客对政府服务的偏好。第三,负责任的途径不同。传统公共行 政把加强控制作为负责任的主要途径,而新公共管理强调公共职能的民营化作 为负责任的途径
本文由fdzhangxue贡献
pdf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对腐败成因的公共选择理论分析
口廖泽平
内容提要:腐败是公共权力异化的结果。历史上对腐败成因的探索大致有三种类 型,虽都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有其局限性,都未能很好地揭示腐败行为是如何由可 能变成现实的。本文试从公共选择理论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指出,政府公职人员选 择腐败行为与公众选择反腐败行为都是一个成本一收益的分析、比较过程,是追求惫 身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并就此提出一些反腐败的建议。所采取的非规范的行为方式,认为在物质财 富匮乏的状况下最易发生利用职权牟取私利 腐败是政治肌体上的恶性肿瘤,反腐倡 廉是当今世界各国政治生活中的主旋律。对 腐败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纵观历史,对腐败 的论述大都偏重于从法律、制度等外部措施 上预防、惩处腐败,而对腐败产生的内部机制 则不太注意。即使有之,也往往失之片面。因 此,根治腐败的对策也就不能达到标本兼治 的效果。本文以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有关观点,对腐败成因进行分析,企求能对当前我国的 廉政建设有所启示。按照政治生态学的观点,任何政治行为 都是在一定的政治生态环境中发生的,都有 特定的政治行为主体和客体。腐败,归根到底 是政治行为的异化,它的实质是公共权力的 滥用,以权谋私。多数学者对腐败原因的分析 也大多从以下三方面进行: 其一是主体论。它从权力主体方面寻找 产生腐败行为的原因。诸如人性说,它将腐败 归结为人类本性或个人品质的缺陷,认为腐 败的产生在于人类贪得无厌、趋乐避苦、自私 自利的本性,或个人贪图享乐的恶劣品质;需 要说,它将腐败视为因满足个人或团体需要 的行为,故而腐败的过程便是满足个人或团 体需要的过程;道德说,它将腐败现象的发生 看作个体贪婪邪恶的追求能力与道德标准选 择结合的结果,认为公职行为的腐败是权力 和道德规范蜕变的结果。其二是客体论。它从趋附予特定权力的 人们行为方式上去探索腐败根源。如纯客体 说,即认为权力客体(人或物)的非规范行为 或诱惑是导致公职权力腐败的主要原因;客 体一制度说,即从客体对权力的腐蚀行为与 制度之间的联系寻找腐败的根源,它将腐败 过程描绘为:特定的不完善的制度弊端刺激 客体——客体施发腐蚀行为——权力腐败 ——产生示范效应,导致腐败范围的扩大,其 典型是寻租理论。其三是环境论。它深入到权力的生态环 境(特有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历史传统、价 值观念等)中去寻找腐败根源。它又分为结构 说、传统说和价值说。如詹姆斯?司各特认 为,东方人送礼的习俗“深深根植于社会联络 和地位差异的精密网络中”,这是一种象征性 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就行为本身而言,在这
些社区并不视为一种腐败,但“随着西方制度 形式的引入使得传统的礼物交换转换为腐
败”。
存在交换现象,因此,可用公共选择理论分析
腐败行为。
在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以 从主体、客体和环境三方面分析腐败产 权钱交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腐败现象在不断
滋生蔓延。从表面上看,权钱交易是国家公职 人员对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是公共权力
生的原因,都有其合理性,但也有其缺陷。主
体论难以解释为何在物质财富较丰富的西方
发达国家中的腐败也难以遏制;客体论难以 解释大量非寻租腐败现象的存在;环境论更 难解释在同一生态环境中运行的公共权力,为何有的发生腐败,有的则没有。即使如此,三种分析模式都提供了一种解释腐败原因的 思路。但是,它们均没有解释清楚行为主体是 如何使潜在的腐败动机和机会变为现实的。
公共选择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分析这一问题的 思路。
嬗变为私人权力的政治过程。然而“政治是经 济的集中表现”,权钱交易作为一种腐败现 象,它实质上是一种利益实现过程,交易双方 都实现了各自的利益,这正如布坎南所言,由 于任何政府都是由人组成的,政府职能也是
人去完成的,因此,组成政府的这些人不可避
免地具有经济人的性质,以追求最大的个人
利益为行为准则。他们恣意追求最大的个人
利益,并违反和损害公共利益的特性,已为无 数的政府部门的腐败和滥用权力的事实所证 明。在公共权力的腐败过程中,政府公职人
公共选择理论的出发点是经济人假设。它认为,每个经济人都具有理性,都追求自身 利益的最大化,具有自利性。它还把政府一政 治过程看作类似于市场的交换过程,提出了 “政治市场”的概念。所谓“政治市场”是指人 们参与政治活动时与其他政治个体和组织发 生关系的场所。与经济市场相似,政治市场也 由供求双方组成,需求者是选民和纳税人,供 给者是政府和政府官员。无论是选民还是政 治家,在进行选择时都要先对个人的成本与 收益进行计算。如果一项决策给他带来的收
益大于他投赞成票时所承担的实际成本,那
员、公众和行贿者都进行了成本一收益分析,都试图谋求个体利益的最大化。
从政府公职人员的角度来看,公职人员 腐败的过程,是一个成本核算最低、利润最大
化的过程。公职人员在腐败中付出的是公共 权力的滥用、国家公共利益的损失以及在此
过程中承担的风险,即一旦腐败行为败露,可
能会受到惩罚以致丧失既得利益和未来的发 展前途。具体地分析,腐败的个人预期成本包 括三个部分:1.腐败的道德成本,即违法行为 的一种心理负担;2.腐败的惩罚成本,它包括 罚款、开除公职、监禁、社会歧视等成本;3.腐 败的博弈成本,即为掩饰腐败行为而耗费的 人力、财力等。而他所获得的却是丰厚的报 酬,甚至会由于给部门谋取私利的政绩或机 构升格获得职位升迁。因此,政府公职人员在
作出是否腐败行为的边际收益时,或当职位 收益的增量大于腐败收益的增量时,他就会
么他就会支持这项决策;反之,则不支持甚至 反对。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结构的相似性,归 根到底取决于人的自利性。在现实中,政治市 场与经济市场并不是截然分开的,二者有联 系。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 反作用于经济基础。政府公职人员和公众在 政治市场中不只是通过投票,有时还通过货 币,即权钱交易来进行决策。政府官员一方面 要尽力争取公众的选票,另一方面又通过权 钱交易谋取金钱满足私欲,还可用金钱谋取 更大的权力。行贿者则可通过权钱交易谋取 更大的利益。正由于政治市场与经济市场都
在是否腐败之间作出慎重选择。而当腐败的 预期成本大于预期收益时,腐败就成为不划 算的行为。在腐败的过程中,腐败的道德成本 实际上是种“差别性约束”,只有对“虔诚商 品”以较高标价者才有效,否则很难构成硬行 为约束;腐败的惩罚成本与博弈成本的高低
2001.I唯实43
万 方数据
则主要同腐败的查处率与处罚力度正相关。在监督制度不健全的情况下,腐败的查处率 低、处罚力度小,而且随着腐败的蔓延,腐败 的道德成本降低。因此,由腐败行为带来的利 益大,风险小,机会成本小(即由于选择腐败 行为而放弃通过其他合法行为可能获取的利 益Ib),这样,政府公职人员才会选择腐败行 为。腐败行为由可能变为现实,还是由公共权 力的特性决定的。公共权力本身具有易腐败 的倾向,正如孟德斯鸠所言:“一切有权力的 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 验。”具体分析如下:
(一)公共权力具有某种垄断性。一方面,通过公开、公平的竞争,可通过公共职位的取 得来谋取公共权力;另一方面公共权力的使 用目的具有公共性,它通过制定公共政策,提 供公共产品,为社会公众服务。由于公共产品 具有排他性、效益外在性、成本的共同分享性 等特点,决定了公共产品只能由政府供给,公 众作为消费者没有选择的余地。这种垄断就 为政府带来超额利润,同时政府还可利用对 某些产品的垄断,搭售那些它不能垄断的产 品,如个人在金钱上的获得,个人在权力、声 望、形象上的提高等。这就为政府公职人员牟 取私利提供了便利。同时,由于公共产品供给 上的垄断性,使得公共产品的生产、供给缺少 竞争机制。在政府内部,纵向上,由于下属一 般是由上级任命,对上级负责,领导和下属之 间存在密切的利害关系,下属一般不会因工 作效率低而被解雇;在横向上,政府垄断了公 共物品的供给,提供公共物品的各部门之间 也不存在竞争。况且,政府官员的薪金与职位 升迁与增进工作效率或无关系,或只有间接 关系,甚至成反比例关系。因此,无论是从纵 向(逐级任命)还是从横向(部门之间)来看,部缺乏竞争压力,从而导致政府部门工作缺 乏效率,出现官僚主义现象。又由于政府活动 赶多不计成本,即使计算也难以做到精确,这 》己形中促使政府部门对公共产品的供给容易 翌过社会财富最优分配时的限度。政府各部 ’丁还可以利用垄断地位,在供给公共物品时
4唯实2001.1
尽可能降低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价格,以此扩 大自身规模。政府规模的扩大,级别的升高,意味着政府官员有更大的职权,更有利可图。因此,政府职权的部门规模有扩大的冲动。在 现行体制下,政府及其部门政绩评价主要并
不在市场,政绩评价与政绩成本基本脱钩。一
旦政绩及评价与政绩成本市场运行相疏离,政府利益也就与公共利益发生偏离。这种偏 离一旦形成,政府就会热衷于本身利益,超越
政府不作为领域的界限,进入私人领域、微观
经济领域等。政府作为领域的无限化,政府利 益过度膨胀,就会使得政府难以集中精力履 行其维护公共利益的职能,出现政府寻租的 腐败现象。
(二)公共权力的运用是公共价值的权威 分配过程。社会有限资源的流向和去处是各 种组织和个体争夺的目标。在市场经济中,资 源的最优配置是通过市场竞争来实现的。在 政治市场中,同理也应这样。但由于政治权力 的有利可图性,使得政治权力也成为一种谋 取私利的资本,具有增值的作用。任何一种腐 败行为都是一种将权力作为资本运用(使用、消耗、积累、增值)的过程。政府公职人员通过 权钱交易,以权谋私,之所以能实现,是由于 公共权力具有交换性。在市场上,公共权力被 作为一种稀有之物(获取稀有物质的力量)而 在商品交换者手中传递,公共权力化为一种 商品。这时公共权力在五个层面上发生异化,即权力与主体、权力与客体、权力与职能、权 力与职务的分离及权力体系的分裂。
(三)公共权力以国家政权力量为后盾,具有强制性;在公共权力合法的行使范围内,它所管辖的对象都应服从、遵守,具有权威 性。这就使得国家公职人员可以假借为国家 谋取公利而谋求私利,使其违法失职行为具 有隐蔽性,相对于其他违法行为,它又具有一 定的安全性。正是这样,为要政策、跑项目而 进行的腐败活动才屡禁不绝。从公众的角度来看,公众的行为同样具 有经济人的特性,在政治活动中谋求自身利 益的最大化。在理论上,政府的权力来自公众
万 方数据 的授予,权力应受公众的监督,公众也应主 动、积极地监督权力的运作,防止公共权力的 异化。但在现实中,公众的监督热情并不很 高,这在我国除了受“官本位”、“权力崇拜”等 影响外,还有更深层的原因。首先,对于侵犯 公共利益的腐败行为,如贪污,由于公共利益 的共享性,使得它与公众的关系相对疏远,它 并非公众个体的私利,公众对公共利益的损 失无切肤之痛,每个个体感到损失由大家分 担,对个人影响不大,因而没有多少热情去显 示自己对所受损失的反感性;另外,由于一般 经济人具有厌恶风险、短视等特点,他们对近期利益的兴趣远大于远期利益,所以在选择 上比较保守,不敢承担反腐败的风险。因此,由于公共利益主体的“虚位”,即表面上人人 占有公共利益,但实际上人人不对公共利益 负责,使得侵犯公共利益的腐败行为,在某些 地方泛滥成灾,造成集体性的腐败,如腐败中 的窝窝现象。另一方面,公众个体要对这种腐败行为 进行监督,必须由个体承担反腐败的成本,而 反腐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则由公众分享,出现经济学中的“搭便车”现象,即集体中的 个人有种希望别人去努力而自己坐享其成的 倾向。通过成本一收益分析,公众不会花费自 己大量的金钱与时间搜集分析信息,进行反 腐败活动。又由于政治活动是一种典型的集 体选择行为,个人虽然也进行了选择,最终起 作用的却是集体。从集体的角度来看,个人是 作为整体行为的一部分而进行选择的,最终 的决策结果并不完全取决于某一个体,而是 取决于作为集体的所有个体的行为的统计性 质,个人选择只不过是整个集体选择中极其 微小的一个组成部分。当个人偏好与集体的 统计偏好不一致时,个人意愿将被集体所否 决。在这种情况下,个人理性不是实现集体理 性的充分条件。因此,在集体行动中,个体往 往意识到自己的影响无足轻重,因而对集体 行动采取某种不负责任的态度,出现“合乎理 性的无知”。在对权力进行监督的过程中,同 样存在这种现象。由于政府部门承担的任务
较为复杂,它可以利用所处的垄断地位封锁 有关公共物品生产及资源成本的信息,从而 使外界无法进行有效监督;即使公众了解部 分信息,也不完备。因此,监督者不可能完全 了解被监督部门的运行情况,反而有可能受 被监督者操纵,从而使被监督者能够将谋求 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决策予以实施。公众由此 感到个体在监督中作用的渺小,进而会对监 督失去热情。这样,公众个体的理性选择,导 致集体的无知行为,即出现监督热情不高的
局面。
从公共选择理论对腐败产生的原因分析 可看出,要防止权力的腐败,除加强思想教 育、健全法律制度外,还需要:
(一)建立合理的利益机制,确保政府及 其公职人员正当合法利益的实现。首先,要通 过合理的利益机制消除、抵御不正当利益对 腐败现象的驱动作用,从而从根源上遏制以 权钱交易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腐败现象的蔓 延。我们应当实事求是地正视国家公职人员 正当的利益要求,切实保障勤政、廉政的国家 公职人员的合理待遇与正当的利益。在国家 公职人员晋升任用方面坚持功绩制原则,通 过晋升把政绩与利益有机结合起来,要把国 家公职人员对管理效率的追求与其自身利益 紧密联系起来,使他们能通过自觉的合法的 努力,依靠政绩来主动实现自己的需要。在我 国,建立公职金制度将是当务之急。还可以引 入利润机制,在政府机构内建立激励机制,使 政府官员树立利润观念。其次,要加快制度建 设,加大惩罚力度,使腐败成为一种高风险、高代价的行为,在利益的权衡上成为得不偿 失的行为。
(二)在公共产品的供给上引入竞争机 制。公私机构同时介入某一公共服务,使得这 一服务的“成本信息”不为政府所垄断,有利 于公众对官僚机构的工作效率实施有效的监 督与控制,使政府在外部竞争的压力下,不断 提高效率。
2001.1唯实45
万 方数据
中央集权制不等于执政党中央集权制
口陈骏程
内容提要:正确认识中央集权制,对于搞好当代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 现实意义。本文认为,中央集权制是国家的本质要求,中央集权制与执政党中央高度 集权制有着根本的区别。我国应建立适合我国国情6.gLg度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政治 体制。关键词:中央集权制执政党中央集权制
中央集权制是一种将国家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 的政治体制。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国,人们对中央
改革
分权制衡
别人来代表他们。他们的代表一定要同时是他们的 主宰,是高高站在他们上面的权威„„岫。在商品 经济时代,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中央集权是 社会化大生产的内在要求。因为生产的社会化要求 中央对整个社会的生产进行协调和控制,维护市场
体系的统一,保持国民经济的总量平衡,以便促进国
集权制的认识总是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偏差或误 区。笔者认为。正确认识中夹集权制,对当代中国的
政治体制改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央集权是国家的本质要求,具有 历史的和现实的合理性与巷要性 无论是在历史上还是在现实的国家中,无论是
单一制国家还是联邦制国家。都离不开中央集权,只 不过是集权的程度和方式不同而已,绝对分权的国 家是不存在的。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只要存在国家,中央集权就有客观必然性。在自然经济时代,自然经 济的分散性与封闭性为中央集权提供了广泛的基
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中 就明确指出:“英法两国工商业的成长促使整个国家 中各种利益联成一气,因而促成政治上的中央集
权。’’回马克思、恩格斯还从经济发展规律中看到了 当时德国走向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历史必然性,指出:“即使俄罗斯不来敲德国的大门,经济关系本
身也会迫使德国采取严格的中央集权制。,圆现代市
场经济的发展同样离不开中央集权,这不仅是因为
市场缺陷的客观存在,而且是因为生产的社会化已 超出了一国的范围,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
础。马克思指出:小农人数众多,他们的生活条件相 同.地位相近,但他们的生产方式不是使他们相互交
往,而是使他们相互隔离,他们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
历史潮流,中央在促进本国经济协调与稳定发展、维 护本国经济安全和经济利益方面的作用更是不可或
保护自己的阶级利益,“他们不能代表自己,一定要
(三)实行政务公开,增加政府工作透明 度。只有政务公开,公众才能进行有效监督。政府应主动接受监督,将公众监督政府的情 况及政府接受监督并处理的情况公开,使公 众感受到自己在监督政府、反腐败中的作用,切实感到参政、议政的作用,发挥公众监督的 强约束作用,避免“合乎理性的无知”行为的
46
出现。此外,还要采取措施,包括精神或物质 上的鼓励措施,使公众在经济成本一收益分 析后会积极参与监督政府工作和反腐败。口(作者单位: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
系)
责任编辑钱国华
唯实2001.1政治学与行政学
万 方数据
对腐败成因的公共选择理论分析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引用次数: 廖泽平南京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系 唯实 TRUTHS AND FACTS 2001,(1)6次
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 陈霄巍 政治学视野中的公共权力腐败研究 2006
伴随公共权力的产生,不正当运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利益的可能性就存在了,公共权力腐败由此开始。本文基于政治学的视野,对中国的公共权 力腐败问题进行了分析。首先,本文界定了公共权力和腐败的内涵,并大略描述了当前中国公共权力腐败的现状和特征。在此基础上,本文依托公共选择理论、现代化理论 和潜规则理论的视角,对公共权力腐败的成因予以理论解读,并进一步分析了中国公共权力腐败的制度因素:制度变迁过程中的分权化诱发了腐败;干 部人事制度的弊端滋生了腐败。接着,本文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反腐败斗争的三个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总结出当前我国治理公共权力腐败的两大 主要路径:强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正面灌输和建立并完善反腐败机制,并揭示了其面临的困境:反腐败机制遭遇权力瓶颈,难以发挥有效的监督作用;意 识形态灌输在官员廉洁自律教育中的效能不足。最后,本文借鉴新加坡的成功经验,提出了我国治理公共权力腐败的策略选择:(1)针对制度变迁中产 生的腐败,重在优化制度设计,堵塞制度漏洞;(2)理顺现行政治体制中的权力结构,平衡高度集中的公共权力;(3)强化监督机制,加强对公共权 力的制衡;(4)加强对公共权力行使者的内在激励和外部惩罚。
2.会议论文 郑利平腐败成因的经济理性与预期效用的论析 2001
关于腐败成因的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思想文化因素论”、“公共权力派生论”以及“经济寻租理论”等,应当承认,上述这些研究及成果在一定范 围和特定的情况下有其合理性,但它们的共同缺陷之一是没有把不同的腐败现象根据其属性加以分类,并分别对它们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笔者认为,一种 有助于腐败成因研究的分类方法是将其区别为个别的腐败和系统性的腐败,在理性人假设和信息不对称条件下,前者是在既定偏好和制度约束下个人得失 算计的结果,而后者则是由于公共权力运作的失灵,亦即体制的滞后.本文将运用经济理性与预期效用理论,亦即方法论的个人主义方法,对个别的、偶尔的 腐败成因加以研究。
3.学位论文 王飞虎 论我国现阶段权利腐败成因及预防对策 2007
腐败问题是当今社会关注率最高的社会现象之一,无论是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还是经济落后国家,都一直被腐败问题所困扰,它与毒品、环境污染 一起被列为现代社会的三大毒瘤,已成为一种全球化现象,预防和遏制腐败是全人类共同的课题。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新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系逐步完善,传统的分配体制被打乱,新的分配体制正在形成。腐败问题已成为阻碍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等综合国力提升的一大顽疾 ,它不仅破坏资源的优化配置,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且冲击政府的法制建设和合乎规范的运行机制,降低了人们对政府的认同感,损害了执政党的政治威信 ,从而最终可能导致社会风气的恶化,致使社会呈病态化的发展。正如英国学者保罗·哈里森指出的那样:行贿受贿是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内部的恶性肿 瘤,它蚕食着人民与统治者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的基础,使国家无力实施自己的法律和法规,改革即使通过了也很难实施①。治理和预防腐败已成为摆在党 和人民群众面前的一大历史课题。与腐败作斗争,是一个关系到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细致的法律问题。要有效打击和防治腐败,就 必须对腐败现象及其成因作重新审视和分析,把准脉搏,对症下药,找到防治这一社会恶疾的对策。那么究竟什么是腐败?如何界定腐败现象呢?腐败的实质 是权力的异化。就中国当前实际而言,腐败是执政党组织和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包括受其委托从事公务的组织和人员,为满足私欲、谋取私利或局部利 益而实施的严重违背纪律和法律,侵犯人民利益并造成恶劣政治影响的蜕化变质行为。腐败来自于公共权力的滥用,因此本文专门从权力腐败涵义、危害、特征和产生、完成过程所必须依赖的条件、要素入手,主要运用经济学、社会学、公共管理理论进行研究,同时对社会调查中搜集的有关案例、数据等 ,定量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等进行研究,展开分析,得出腐败存在和发展的四个关键因素:腐败的物质基础一权力资本、腐败产生的动机-利益驱动、腐败 滋生的条件-制度缺陷、腐败的成本-价值取向。然后针对这些因素,分别从制度、体制和具体措施这三方面入手展开研究,探讨完善我国腐败的预防机制 ,从而使公职人员不想、不愿、不能、不敢进行腐败。
4.学位论文 隋卫东 腐败的成因与对策研究 2002
该文围绕反腐败的问题,在介绍国内外专家对于腐败问题进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腐败是公职人员为了一定的利益滥用公共权力的 行为.腐败从其具体形式看,可分为行政腐败、司法腐败和行业腐败.对造成腐败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同时提出治理腐败应从几方面入手.5.期刊论文 罗敏 腐败成因论-江汉论坛2002(1)
公共权力论、道德败坏论、成本-收益论,是对腐败成因进行单因素追溯的三种典型语境.事实上,腐败的发生,需同时具备公共权力、超过基本生活需 要的私人利益和利益交换空间、公共权力与私人利益的连接通道、寻租成本小于收益、官员自利的经济理性等五个条件.腐败现象的蔓延,是渐进式体制 转型期各种条件综合地形成并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总体上看,腐败在以下两大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蔓延:一是公共权力或政府功能的畸变,二是组织伦理的错 位导致“官德”蜕变和社会道德底线下移,二者的交互作用,逐步形成了许多官员“经济人”的需求偏好和腐败收益大于成本的情势或环境.6.学位论文 姚华 高官腐败的经济学理论透视和反腐倡廉体系初步构建 2005
本文研究准备从经济学理论上来探讨一个现实的问题—腐败,重点是探讨高官腐败产生的原因及其遏制腐败的制度建设,初步构建反腐倡廉体系.本文 首先介绍了课题的研究背景,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概况,说明了本文的结构安排.接下来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腐败的成因.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本文从经济人 假设出发,认为腐败行为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腐败收益大于腐败成本;从寻租的角度,本文认为寻租环境是腐败行为发生的重要根源;从委托—代理的角度,本 文认为腐败不是简单的权钱交易行为,也不是简单的滥用公共权力行为,而是民众与国家以及官员之间的公共权力委托—代理运行的失灵.本文强调要从源 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问题,依据前面对腐败成因进行的深入研究,提出了构建体系的制度建设.7.期刊论文 佘廉.张伟 腐败成因综合分析模式-交通企业管理2006(3)
腐败作为一种全球性现象,对其定义各有不同.目前,国际社会一般将腐败解释为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作,简单地说就是“公权私用”;国内通行的定义是 指公职人员个人或其所在单位利用自身所掌握的公共权力或资源谋取私利的各种行为,简称为以权谋私.由此可见,凡是利用公共权利或是利用对公共资源 的控制权谋取非公共利益的行为都可认为是腐败行为.8.学位论文 肖兆权 腐败成因的经济学分析和国家廉政体系构建的研究 2004
该文从腐败的含义、渊源、基础和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出发,用经济学的方法就腐败的供求双方决策和委托代理问题进行分析,最后对腐败的治理作一 些探讨.该文认为腐败最重要的根源是社会制度的缺陷,政府对社会政治、经济资源的垄断是腐败产生的物质基础;不对称的反腐败收益与成本,使许多腐 败分子心存侥幸心理,是腐败加剧的现实基础;在一个既定社会,腐败则是源于腐败者的私人收益与成本之间巨大差距的一种合乎理性的抉择.治理腐败,核 心是实行水平问责制,基石是构建国家廉政体系,目标是实现权力制衡.在中国当前社会,反腐败则需削减公共权力,完善公共财富管理;精简政府机构,公开 办事程序;完善法制建设,加大查处惩罚力度.9.学位论文 孟浩 我国现阶段腐败问题的主要成因及其防治对策研究 2006
本文综合运用政治学、心理学、经济学和新制度主义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腐败的定义、我国现阶段腐败的状况、主要类型和主要成因进行了比较 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防治对策。本文认为,腐败是指公共权力行使者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并严重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理解腐败概念,必须准确把 握腐败行为的主体、腐败行为的方式、腐败行为的目的、腐败行为的后果四个要素。我国现阶段的腐败形势是:腐败遭遇有效打压,但腐败问题仍然严 重突出;腐败行为的类型主要有招商引资型腐败、重点工程型腐败、生活奢侈腐化型腐败、集体型腐败。正确分析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必须要有整体 意识,既要剖析腐败行为主体的主观原因,又要分析其背后的客观原因,特别是体制等方面的原因,我国现阶段腐败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是,腐败行为 主体价值观念陷入误区,心理失当,人情关系庸俗化,遵纪守法观念淡漠;政府过多介入市场,市场机制不完善;权力法治化水平低,舆论监督力量有 限。防治腐败必须多管齐下,综合治理。要科学界定政府的经济职能,推进市场化改革,加速民营化进程,强化公共财政监管,推动分权化改革,建立 健全监督制约机制,改革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加强反腐倡廉法制建设,强化司法打击力度,推进司法体制改革,加强腐败犯罪案件查处工作,增加腐败 行为的风险成本,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创新防治腐败的技术手段。同时,本文在分析论证我国现阶段的腐败问题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防治腐败的战略 目标不能追求根除,只能追求最优;现阶段的腐败问题只是我国社会前进中出现的非主流问题;防治腐败既要重视遏制当前的腐败,又更要重视预测腐 败的发生趋势;现在就要做好应用科学技术防治腐败的思想和行动的准备。
10.期刊论文 邹波.韩锋 关于腐败成因的管理学探析-中国发展2003(4)
本文从管理学角度对腐败成因进行了研究.文章认为,从成本-收益角度看,腐败的客观基础是公共决策与决策者私人利益间的矛盾,腐败行为发生的根 本原因是腐败收益大于腐败成本.从寻租角度看,转型期中国的寻租环境是腐败行为发生的重要根源.从委托-代理角度看,腐败是民众与国家以及官员之间 的公共权力委托-代理运行的失灵.引证文献(6条)1.徐维英 用公共选择理论浅析腐败现象[期刊论文]-贵州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1)2.钟裕民 领导干部职务消费“异化”的原因及其整治路径[期刊论文]-理论探讨 2005(01)3.张宁静 公务用车改革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5 4.程同顺.李秋兰 腐败的委托-代理分析[期刊论文]-唯实 2004(12)5.贾红学 对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4 6.贾红学 对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学位论文]硕士 2004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ws200101010.aspx 下载时间:2010年5月20日
本TXT由“文库宝”下载:http://www.mozhua.net/wenkubao
第二篇: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社会治理依法保障2.2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第1框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是人民当家作主的体现
一、选择题
1.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的保证。()
A.经济生活 B.社会建设 C.民主政治 D.文化生活
2.江苏信访工作进入“指尖信访”后,市民只需要下载安装“江苏信访”APP,就可以通过手机向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建议和投诉。政府开通手机信访有利于()①完善人民民主制度,扩大公民政治权利 ②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③创新权力监督方式,建立行政监督体系 ④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勤政廉洁为民服务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④ 3.下列对公共事务的理解,错误的是()
A.公共事务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的需要的事务 B.公共事务是体现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的共同利益的事务 C.公众是公共事务管理的主体
D.公众的积极参与在公共管理中占据重要地位
4.政府公开权责清单,让公众积极参与。这样做()
①有利于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 ②有利于公民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③有助于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起良性互动的桥梁 ④有利于公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我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公民享有这些自由()A.是公民参与管理国家和管理社会的基础
B.有助于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C.有助于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依法行使权力 D.表明我国公民可以为所欲为地行使自己的权利
6.我国公民政治参与的最基本的方式之一,也是参加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
A.批评建议权 B.民主选举权 C.监督权 D.民主决策权
7.2018年全国“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网连续第五年开展“我向总理说句话”网民建言征集活动,网友可以通过论坛、微信等平台建言献策。这一建言征集活动有利于()①提高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意识 ②促进我国政府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 ③保障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权利 ④保证所有公民参与国家管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下列是对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理解,其中正确的一项是()A.这一制度只包括小区业主自治和城市居民自治 B.在这一制度中,基层群众只能间接行使民主选举等权利 C.这一制度是我国现阶段民主管理的主要内容 D.这一制度可以直接管理国家和社会的重大事务
9.九年级某班学生小明,在学习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和方式时,为更好理解人民当家作主,绘制了一张学习卡片(如下图)。这是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的途径中的()
A.依法参与民主选举 B.依法参与民主决策 C.依法参与民主管理 D.依法参与民主监督
10.民主决策是指普通公民通过各种合法的途径与方式,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参与影响社会公共利益的重大事项的决策。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主要有()
①社会听证制度 ②专家咨询制度 ③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④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1.2018年6月12日,辽宁省黑山县检察院首次召开国家赔偿案件公开审查听证会,以公开听证、公开示证、公开论证、公开答复的形式对王某某申请国家赔偿案件进行公开审查。据悉,这是该院首次把国家赔偿案件纳入公开审查范围。举办听证会()
①有利于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 ②有利于公共政策的科学化 ③有利于公共政策的民主化 ④有利于杜绝公共政策的失误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2.2018年3月,十三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在京召开。近3 000名全国人大代表欢聚一堂,共商国是,会议表决通过了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这表明()A.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B.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享有立法权 C.人大代表决定了党的方针政策 D.全国人大代表发挥着监督作用
13.2018年4月13日,我国财政部公布2018年预算情况:2018年财政拨款收支总预算1 333 998.08万元,“三公”经费预算为5 697.52万元,比2017年减少370.35万元。关于财政部公布预算情况的意义,理解正确的是()
①能杜绝政府懒政、怠政的现象 ②有利于公众参与国家事务 ③有利于保证依法行政的推进 ④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监督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14.“建议建立名校和贫困地区学校结对帮扶制度……”一名七年级学生的网络“微建议”,成为2018年全国人大代表所提建议的重要内容。据悉,以起草政府工作报告为例,今年提出意见和建议的,就有数百万人。对此下列说法你认同的是()A.我国切实保障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B.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各级人大代表 C.我国公民可直接决定国家重大事务 D.我国是个公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
二、材料题
15.材料一: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健全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强调:“扩大人民有序政治参与,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材料二:全面深化改革不能把群众当“看客”,而应引导群众共同为改革想招、一起为改革发力。“尽可能多听一听基层和一线的声音,尽可能多接触第一手材料。”河北省委省政府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实施意见》指出,要大力推进行政决策公开、执行公
开、管理公开、服务公开和结果公开,确保行政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实现到2020年,公开内容覆盖行政权力运行全流程、政务服务全过程。(1)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说明了什么?(2)落实以上材料的做法,有哪些重要意义?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C 8.C 2.C 9.A 3.A 10.B
4.A 11.A
5.B 12.A
6.B
7.A
13.B 14.A 15.(1)国家、政府高度重视公民依法参与社会事务,重视公民的政治参与。
(2)①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可以最大限度利用公共管理的社会资源,既有利于节省管理成本,也有助于提高管理效率。②在现代社会,公民参与可以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供给能力的不足,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③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④在公共决策过程中,公民自身参与其中,有利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愿,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⑤公民参与还有助于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起良性互动的桥梁,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解析】
1.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是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是使公共政策更加科学和民主的保证民主政治。
2.拓宽民意反映渠道,维护公民合法权益 树立良好政府形象,勤政廉洁为民服务。3.公共事务是指为了满足社会全体或大多数成员的需要,体现他们的共同利益,让他们共同受益的那类事物。
4.有利于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可以有效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有利于公民切实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助于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起良性互动的桥梁。
5.公民享有这些自由有助于公民参与公共事务,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6.本题考查的是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在本题中要把握的是参与国家管理的一项最基本的政治权利,是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在做此类题目是,重点要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明确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7.开展这项活动有利于,建设法治政府,提升社会治理水平,广泛汇聚民智,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建设法治政府,把公众参与作为重大决策的法定程序。8.这一制度是我国现阶段民主管理的主要内容。9.依法参与民主选举。
10.公民参与民主决策的途径主要有社会听证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11.举办听证会有利于公民依法参与公共事务,有利于公共政策的科学化,有利于公共政策的民主化。
12.人大代表代表人民行使国家权力。
13.有利于公众参与国家事务,有利于保证依法行政的推进,有利于保障公民的监督权。14.我国切实保障公民享有的政治权利。
15.公民参与还有助于在政府与公众之间搭起良性互动的桥梁,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