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法制建设学习资料
法制建设学习资料
(一)《中共常德市委关于建设法治常德的意见》明确了建设法治常德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及推进措施,统一部署了全市的法治建设工作,是建设法治常德的纲领性文件。
所谓法治常德就是全市人民在市委的领导下,依照法律的规定,通过各种形式和途径管理全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事务,把我们的各项工作都纳入法治的轨道。“法治”一词最早见于中国先秦诸子和古希腊哲学家的论著中。《韩非子·心度》有:“治民无常,唯以法治”。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制定的法律应获得普遍的服从;而人们所遵从的法律本身应该是成文的和良好的。”同时,亚里士多德首次系统论证了法治相对于人治的优越:“法治代表理性的统治,而人治难免使政治混入兽性的因素,即使最好的人也不能消除兽欲、热忱和私人情感,这就往往在执政时引起偏见和腐败,而法律的统治正是免除一切情欲影响的理性的体现;法治与民主共和政制的结合,可以有效防治腐败;法治可以促进自由等善的品德”。现代法治思想强调“法律至上”,任何组织和个人均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法治思想的根源是民主,人民通过立法活动创造了法,法律旨在保护公民的自由。所以,法治是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和对政治权力的约束。区分法治与非法治的主要标志是看权力的运行有没有纳入法律设定的轨道。
法治常德强调以人为本,用法律保障公民自由,用法律保障公民人权,让每个公民过上幸福、体面、有尊严的生活。小平同志当初说的“还是制度可靠些”,深刻说明了法治对公民权利保护的重要性。通过法律治理常德,才能对可能存在的“漏洞”实现根本的预防,让腐败得到根本地治理,保护大家既得或预期的合法权益,让权力在公平、公开、公正及透明的轨道上运行。
法治常德需要全市各级党委以法治精神驾驭复杂局势,提高依法执政能力。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的任务愈加紧迫和艰巨,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深刻变化,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一些领域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推行,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不断增强,全社会对依法执政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法治常德是我市继续向前发展、在全省乃至全国提升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客观现实迫切需要我们的党逐步从依政策治国、治市向依法治国、治市转变,学会运用法律的手段,改变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收入分配不公平和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
法治常德要建立在全社会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的基础上。遇事能不能先从法律的视角去考虑问题,是我们是否具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一个标志。我们有几千年的人治思想,有事找单位、找领导,发展到现在的信“访”不信法。司法机关、行政执法部门不在当事人解决纠纷和矛盾冲突的首选位置,找关系、走后门是人们遇事之后的第一反应。这是建设法治常德过程中必须面对的现实。因此,领导干部、国家工作人员严格遵法、守法、用法,行为示范,能够快速提高政府机关、司法部门的公信力,维护国家宪法和法律的权威。致力于营造“相信法律,依靠法律,执行法律,建设和完善法律”这样一种精神导向和信念,应该成为我们法治常德实践的重要内容。
(二)省委明确提出建设“法治湖南”的战略决策。7月26日,省委召开九届十三次全会,审议通过了《法治湖南建设纲要》。9月17日,在常德市第六次党代会上,卿渐伟书记提出建设“法治常德”的工作目标,并具体部署了法治常德建设的各项工作任务。如何落实这一战略任务,推进法治常德建设进程,打造常德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笔者提出三个方面的建议。
一、创新认识“法治常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抓法治常德建设就是抓常德发展的软环境。省委周强书记提出抓法治建设也是抓发展。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市场主体的进入退出机制、市场行为的规范运行、市场主体合法利益的保护,建立健全社会诚信体系,打击破坏市场经济秩序的违法犯罪活动,需要公开公平透明的市场规则,而法治的最大特点就是秩序与可预期性,所以优化发展环境应该从优化法治环境入手,法治环境是投资兴商最可靠的软环境。
(二)抓法治常德建设就是抓常德发展的新形象。省长徐守盛指出法治建设是湖南发展的新名片。市委提出今后五年是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打基础、迈大步的五年,要实现“一个翻番、两个同步”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重点之一是大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这一发展主题必然要求各级党委提高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强司法规范化建设,加强经济法治建设,加强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法治建设。建设法治常德是建设法治湖南在常德的具体实践,展示的是新一届市委依法治市的新形象。
(三)抓法治常德建设就是抓常德发展的新动力。要实现常德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求社会大局稳定、人民群众安居乐业。发展的动力来源于全市人民,法的价值就在于以人为本,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必须以法为据,要让群众切实感受到“自由(公权力与私权的尊重)、秩序(增强群众安全感)、公平(不患寡而患不均)、正义(群众的意志)”,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到富民强市的建设发展中来。
二、创新落实“法治常德”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形成尊重法律权威的大环境。法治建设的主体主要是党委、人大、政府、司法机关(法检)和人民群众。党委要加强依法决策和依法办事的水平,加强对法治常德建设的领导;人大要依法立规,人大的决议决定,应进行法律论证。要加强对一府两院的法律监督(法治建设必须强调人大的作用,不可忽视);政府要推进服务法治化,遵守《湖南省行政程序规定》依法行政,特别在重大决策作出前多征求法制部门和法律专家的意见;司法机关要加强司法公开,提高案件质量和效率,确保公平正义,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加强普法宣传,让人民群众学法知法守法,夯实法治建设的群众基础。
(二)形成尊重传统与借鉴现代文明科学结合的理念。“徒法不足以自行”,历史教训中,秦因法治而强大,却未长治久安,但其法治理念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毛泽东说,中国几千年历史皆行秦政制),汉代以后实行的儒法结合,礼法并用,为历朝历代所沿袭。随着近代西学东渐,西方法治文明影响了中国,但扎根于中国本土的法治文明仍深深影响着现在的人们。所以应当尊重我们自己的文明,借鉴西方有益的东西,才能科学地进行法治建设。如民风民俗、村规民约的效力问题,死刑的适用标准问题,道德与法治的关系问题,“天理、人情、国法”的应用体系,都影响到我们今后的法治建设。如传统的“宽以猛济,猛以济宽,政是以和”的儒家执法理念,当整治某一领域突出问题时,必须严打,才能起到法律的震慑作用,群众能够理解接受,甚至拍手称快,所以一味否定严打是不可取的。
(三)形成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机制。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是从源头上维护稳定,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途径。完善公共治理机构,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虚拟社会管理、重点人口和特殊对象的管控帮教等方面的创新。要畅通矛盾纠纷解决渠道,依法做好信访工作和调解工作。上访是中国特色的处理社会矛盾的机制,有着悠久的历史,我国从汉武帝开始,规定疑难案件县不能解决要上报到郡,郡不能解决的报廷尉,廷尉不能解决的报皇帝。后世逐渐形成了逐级复审制,直至明清时代的九卿会审、圆审等,形成了我国特有的“京控”现象,老百姓相信朝廷是最后的的决断者,认为事情处理不公,相信到北京上访就会使问题得到最终解决。现有的信访考核机制、处理机制的不科学,特别是在有法不依(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和民事诉讼及二审终审制得不到有效遵守)的情况下,形成了信访不信法、信上不信下的恶性循环。除了因政策原因造成的群体利益信访外,其他信访问题只有纳入法治的轨道才是最好的出路,坚守法律底线,不法外施恩。调解工作来源于儒家的无讼理论,地方官有推行教化、息讼的职责,将民间纠纷的处理权限下放到最基层,由民间机构调解息讼。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的司法实践就是重调解,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行政调解、人民调解、司法调解的三调联动格局,被国外誉为“东方之花”,对稳定基层、化解矛盾纠纷于萌芽状态发挥了独特的作用。以后工作重点我们将要放在充分发挥联动效果上,津市法院与司法局今年重点探索了诉调对接机制的建立问题,效果很好,案件调解率大幅上升。
(四)形成加强经济法治建设的机制。创造有序的市场环境,依法保护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为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提供平等的法治环境。我原来在中院长期从事民商事审判,和企业打交道多。到津市后走访了一些企业,征求他们对法院工作的意见。他们面临的问题也是常德很多企业的问题,一是企业内部管理不规范,特别是股权问题突出,真正按照《公司法》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管理的少,很多是家族式个人合伙式。二是资本市场不规范,国家银行贷款难,民间投融资市场混乱。特别是高利贷和地下钱庄的问题让一些企业背上了沉重包袱。三是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商标权、专利权得不到有效保护,假冒伪劣商品让正规生产厂家防不胜防。形成“常德品牌”的竞争力缺乏。所以,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法治保障,地方企业形成长效和核心竞争力,还任重而道远。
(五)大力培育法治文化。形成良好的法治环境,需要全社会的努力,特别是能够深入群众的法治文化培育。没有群众基础,法治建设无从谈起。津市这几年开展了“民德民智民风”教育,或许是这方面的一个有效尝试。民不知法、也就不尊法不畏法,这几年冲击党政机关政法机关,造成执法干部伤亡的事件屡屡发生,除了公信力缺失外,很大的原因是部分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守法者吃亏,不法者得利,形成了示范效应。历史上,普法做得最好的是明朝的朱元璋,做了两件事(申明亭供奉圣谕六句“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教训子孙、各安生理、勿作非为”,每月考核县令召集乡绅训导情况;其次是颁布《明大诰》,凡犯事者,如家有大诰者,罪减一等,故家家珍藏),使法律深入每个民众。我们如将法治宣传提高到国策高度,与计划生育一样重视,深入每个基层组织,每个家庭,全社会学法懂法、敬法崇法、守法用法,则法治文化就有了更深厚的土壤。
三、创新完善“法治常德”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强化领导,建立组织保障体系。建议成立法治常德建设领导小组,建立党委统一领导,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法治建设推进机制。
(二)完善机制,建立制度保障体系。市委尽快出台贯彻《法治湖南建设纲要》实施意见,对法治常德建设统一部署安排,同时,人大、政府和司法机关根据各自职能制定有关贯彻实施的意见,各区县市直到乡镇一级也要进行具体安排。法治建设是事关全局和长远的战略性工作,要形成统一领导、分工负责、相互配合、上下联动、有序推进制度保障机制。
(三)培育队伍,建立人才保障体系。法治常德建设是个系统工作,需要人才支撑。重点在党政,需要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法治意识,在党政领导班子中有意识的培养和配备学法律懂法律的领导干部。通过党校轮训等形式大力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法律知识的培训。完善政法人才培养机制,坚持司法机关(主要是法院检察院)人员职业准入,特别是领导班子成员、审(检)委会委员应当具备法律专业知识,增强法官检察官的职业公信力。对司法工作人员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公正司法能力。加强政府法制部门、人大法律监督部门、政协有关部门法律专业人员的配备,提高其法律素养。
(三)春天在望,沅澧大地已是阳光明媚。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全市法治常德建设动员大会胜利召开!这是我市政治生活的一件大事,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建设的一件大事。我们有理由相信,这次大会将对我市未来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战略意义。
推进法治常德建设,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的重要保障。推进法治常德建设,是发展人民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在要求。推进法治常德建设,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由之路。推进法治常德建设,是以法治精神驾驭复杂局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选择。
根据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目标要求和省委《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精神,结合我市实际,建设法治常德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和《法治湖南建设纲要》的总体部署,通过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深入普法、强化监督等途径,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领域的法治建设,营造公开、公平、公正、可预期的法治环境,为实现富民强市目标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建设法治常德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法治常德建设深入推进,公共权力运行规范,法律实施机制完善,公民合法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全社会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提高,经济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把握这个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要求我们在推进法治常德建设的进程中,必须牢牢把握三个立足点:一是立足于服务常德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二是立足于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三是立足于加强和改善党对于社会政治生活的领导。
这就要求我们以创新精神全面推进法治常德建设的各项工作。
要扎实推进政治法治建设。一是着力提高党委依法执政的水平。二是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制度。三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四是推进公正司法。五是完善权力监督体系。
要扎实推进经济法治建设。一要保障主体合法权益。二要依法规范市场秩序。三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要扎实推进文化法治建设。一是要依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二是要依法加强文化市场监管。三是要发挥道德力量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深入开展道德模范评选表彰、先进典型学习宣传活动,引导人民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
要扎实推进社会法治建设。一是要依法创新社会管理。二是要依法保障改善民生。三是要依法维护社会稳定。要深入开展平安常德创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不断提高人民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要扎实推进生态文明法治建设。
建设法治常德是一项关乎长远、影响全局的社会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必须坚持统一领导、综合协调、深入持久、重在实践的方针,立足长远,狠抓当前,突出重点,扎实推进。
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一要健全组织机构。二要明确工作职责。三要搞好办点示范。四要加强督导考核。五要切实强化保障。
要持续深入组织实施。一要健全工作机制。二要创新工作载体。三要营造良好氛围。
要着力解决突出问题。特别是对于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生效裁判执行难、错案追究不到位、招投标领域围标串标、食品安全监管缺位等热点、难点问题,要大胆探索,扎实推进,务求实效。
要着力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和全民法制宣传教育。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做依法决策、依法行政、依法办事的模范和表率。
建设法治常德是大势所趋、蓝图所指、发展所需、民心所向。我们一定要紧跟时代步伐,弘扬法治精神,努力开创法治建设的新局面,为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提供坚强有力的法治保障!
(四)160多年的中国近代化历程,就是学习西方先进文化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的历程,特别是学习西方、苏俄先进法律制度及观念以改造中国传统法制及观念的历程。为推动中国快速达到与国际主流社会基本接轨的近现代法制模式及法治观念水准,全民族的精英们几乎付出了一百多年的集体努力。今天看来,总体目标是没有问题的,大方向也是没有多大问题的,但是效果很不理想,工程很不成功。
过去一个半世纪以来,特别是“五四”以来,我们民族的精英们,民族的主流思潮,似乎都在一种急切、激动、狂热的漩涡中徘徊,很难有一种心平气和、平心静气的状态。只要不是茫然无措,或义和团式盲目排外,那么在学习西方、改造中国的问题上,就不免全盘西化、全盘苏化地一边倒,或不免不切实际地追求“多快好省”、“彻底革命”,总期待变革一蹴而就,期待一场天崩地裂的突变使民族和文化获得活力四射、威力无比的新生。在这样的国氛或时潮下,我们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对待国俗民情,动辄就会主张“火烧”、“砸烂”、“彻底摧毁”……今天看来,这简直是我们这个民族在中西交通历史剧变的关头无法避免的历史噩运!
在过去那种“救亡图存”的窘迫态势下,在只想“师夷长技”或“推倒重来”的价值取向下,被一代代精英们设计出来的作为拯救中国的“灵丹妙药”的法制,常常不免“急病乱投医”的失误,实际上常常是缺乏民族土壤和根基的法制。这一套精英版的人为创制的法制,在我们民族大众的心目中,在我们社会生活的实际土壤中,实际上是没有根基的,至少是根基不牢的。西式、苏式法制这棵移植来的大树,在近现代中国,显然是缺乏民族土壤或养分的。孟德斯鸠说:“法律应该同国家已建立或将要建立的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有关系……和国家的自然状态有关系;和寒、热、温的气候有关系;和土地的质量、形式与面积有关系;和农、猎、牧各种人民的生活方式有关系。法律应该和政制所能容忍的自由程度有关系;和居民的宗教、性癖、财富、人口、贸易、风俗、习惯相适应。”“为某一国人民而制定的法律,应该是非常适合于该国人民的;所以如果一个国家的法律竟然能适合于另外一个国家的话,那只是非常凑巧的事。”今天重温孟德斯鸠的名言,我们多少是有些难堪的。
基于这样的认识,近年来我一直主张用“历史法学”的眼光阐释中国传统法制并重新考虑新的中国法制建设方案。
近代德国法学家萨维尼认为,法律是民族精神的体现。“法律只能是土生土长和几乎是盲目地发展的,不能通过正式理性的立法手段来创建。”“一个民族的法律制度,像艺术和音乐一样,都是他们的文化的自然体现,不能从外部强加给他们”。“在任何地方,法律都是由内部的力量推动的,而不是由立法者的专断意志推动。”法律如同语言一样,没有绝对停息的时候,它同其他的民族意识一样,总是在运动和发展中。“法律随着民族的成长而成长,随着民族的壮大而壮大;当这一民族丧失其个性时,法便趋于消逝。”因此,法并不是立法者有意创制的,而是世代相传的“民族精神”的体现;只有“民族精神”或“民族共同意识”,才是实在法的真正创造者。“在所有每个人中同样地、生气勃勃地活动着的民族精神,是产生实定法的土壤。因此,对各个人的意识而言,实定法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必然的,是一种同一的法。”法律的存在与民族的存在以及民族的特征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在人类历史的早期阶段,法律已经有了一个民族的固有的特征,就如同他们的语言、风俗和建筑有它自己的特征一样。不仅如此,而且这些现象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不过是自然地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具有个性的个别民族的独特才能与意向。把它们连接为一体的是民族的共同信念和具有内在必然性的共同意识。”这种“共同意识和信念”必然导致一个民族的“同一的法”。立法者不能修改法律,正如他们不能修改语言和文法一样。立法者的任务只是帮助人们揭示了“民族精神”,帮助发现了“民族意识”中已经存在的东西。法的最好来源不是立法,而是习惯;只有在人民中活着的法,才是唯一合理的法;习惯法是最有生命力的,其地位远远超过立法;只有习惯法最容易达到法律规范的固定性和明确性。它是体现民族意识的最好的法律。
中国的法律史学者的历史使命,应该是主导中华民族“同一的法”的总结阐发工程,并与部门法学者们合作推动合乎“同一的法”的新法律体系的建设工程。在对移植法制的利弊得失进行深刻的反省之后,我们必须提出法治主义前提下的法制(治)本土化或中国化方案。一方面,要使未来中国的法律制度体系更具有民族个性、民族风格、民族精神,具有人们更加熟悉的民族形式,使其更能解决我们中华民族面临的特殊问题,更能用具有民族个性的途径方式解决人类共同问题;另一方面,“法治”的普世价值追求和社会生活方式应该发展出“中国版本”,应该实现法治普世价值与中华民族伦理特色的完美结合。中国必须毫不犹豫地走法治之路,但法治可以用中国人更为习惯或接受的方式来表达或实现,并不一定只有模仿西方的表达或实现方式才能实现。这两个方面互相依存为一个整体。
这就是我们法律史学人的责任,这是历史法学性质的责任。
“历史法学”式的中国法学特别是中国法律史学研究,其主要宗旨或特色应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重整理阐述中华民族历史上“共同的法”或“同一的法”。不管是成文的还是不成文的,只要是在中国历史上较长时段存在并支配族群社会生活的规范,就要格外留心加以总结整理并试图阐述清楚。
第二,注重考察民族历史传统上的“共同的法”(“同一的法”)与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说,考察这些“共同的法”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以及它所依据的社会基础、资源、条件和背景等。
第三,以上述研究成果为镜鉴,反省近代以来中国法制变革在每一部门法领域的利弊得失,亦即反省中国现行具体部门法制度(包括非常具体的制度)的利弊得失,总结其明显失误,进而说清其失误之根本缘由。
第四,以上述研究成果为依据或凭借,提出更为符合中华民族的“共同的法”的解决方案(包括具体的部门立法或单行规范的建议案)。就是说,在追求民主、法治的前提下,使未来中国法制更加合乎中华民族的传统或更具有中华民族的个性,更能准确地针对中国特有问题以“对症下药”。
这就是“法制中国化”或“法治中国化”工程。
第二篇:法制建设
尹灵芝镇阳坡村法制建设
示范村材料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进我镇法治建设,认真学习“枫桥经验”,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的工作经验,按照县政法委相关文件精神,发扬优良作风,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我村结合本村实际情况,工作内容如下:
一、健全机制,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我村及时成立领导小组,以村支部书记为组长,村委委员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务求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组织到位,责任到位。把普法工作和村务工作有机结合,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同安排、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狠抓工作落实,进一步健全组织,明确责任。健全和完善了以“四议两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村委组织管理制度。实行民主法制建设常态化。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两委、村民代表大会,对村委的重大事件决策进行民主讨论,民主表决。建立人民调解委员会,落实工作内容,确定调解员,工作措施,村委每年平均调解矛盾纠纷案件12件左右,对纠纷人员耐心劝说,结合实际情况细致讲解,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把法律用自己的语言讲给村民听,村民也容易理解,多次调解把问题解决,我村至今没有出 1 现村民集体上访事件。建立民主监督平台,健全和完善了以党务、财务公开和民主评议党员干部等为主要内容的民主监督制度,保证村委干部依法行政、依法处理。抓好依法治理村务,强化普法教育工作。采取有效措施实施普法规划和每年的普法计划,切实做到五年有规划,年初有目标,年终有总结,将村委普法治理工作纳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二、完善法制建设,落实法制教育
(1)抓好硬件建设。一是设立一个普法学习活动室,还有专门的矛盾纠纷调解室;二是设立一个法制图书阅览室,村级图书阅览室有法制专柜;三是设立一个法制宣传栏。四是设立一个村务公开栏,定期公开村务、财务状况。五是建设一支由村干部、调解委员会、法律服务人员等组成的法治宣传骨干队伍。
(2)两委党员干部带头学法。两委会、村民小组干部坚持每月学法一次,学习内容包括《宪法》、《土地管理法》、《合同法》、《婚姻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村民委员组织法》等与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党支部注重提高党员干部的法律素质,通过党员干部带头学法,增强他们依法办事、依法管理村务的意识和能力,使村干部在管理村务和为群众办事时做到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符合广大村民群众的意愿。
(3)开展多种形式的普法教育。通过开展“普法日”、法治建设宣传月活动,让婚育新风进村委、法律进村委;各小组自 2 身充分利用会议、广播、法制图书室、法治宣传栏等阵地开展经常性法制教育,向村委村民宣传法律,提高村民的法治意识和法律素质;村调解委员会经常性地深入各小组开展法治宣传教育;镇政府下乡干部随时入村,零距离服务群众,上门为高龄老人、残疾人办理医保低保,提供计生服务及免费法律咨询等,向群众普及与其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
(4)加强村级制度建设。法治社会,依靠的是制度管理人。为此,我村结合本村实际,集中绝大多数村民的利益和愿望,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了《村规民约》,并且村规民约均上墙,各个小组村民按照本条约约束自己的行为,为推动民主自治起到积极作用。随后又依法制定了《村民代表议事规则》、《村民大会制度》、《村务公开制度》、《财务公开制度》等规章制度,实行依法决策,民主管理,村民自治逐步走上法制化、规范化道路。
(5)保障村民的自治权利。在创建活动中,我村进一步完善和规范村民自治章程,推动民主决策制度和民主管理制度,做到了凡是村里的大事,尤其是与村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按照多数人的意见作出决定。通过召开村民代表会议,听取村民意见和建议,对村规民约、自治章程依法进行制定、修改,真正体现了合法性、民主性、平等性的原则。
三、创新管理,依托网格助推发展
坚持把民主法治村委创建工作与解决村委事务中难点、热点问题相结合,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建设和谐村委以及人民调解和法律服务等工作相结合,使得村委村民安居乐业。2017年,村委试点推行网格化管理。我村在县政法委的政策下,给全村重点出口和路段安装了摄像头,完成了雪亮工程,在村委就能看到全村的动态,保障了我村的村级安全。依托网格化管理,搜集社情民意,对矛盾隐患,做到提前介入、有效控制、果断处置。通过研判制,定期做好矛盾排查工作,有效化解民事纠纷,确保矛盾消化在基层、消灭在萌芽状态。同时,防微杜渐,与民警联手打造平安村委,对辖区治安混乱地带进行巡逻监控,并组织义务巡逻队和治安巡防队在节假日进行巡逻。由于依托网格创新管理,既扩大了村民参与社会管理面,又激发了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村民自治。
这些年我们在推进农村法制建设作了一些探索,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与农民群众的期望比,与上级领导的要求比,与先进村的实践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一是对创建工作认识上有偏差。个别村干部普遍认为法治创建工作是软指标,慢工作,出力大,见效慢,往往借口工作忙,大事多,不愿意深入开展创建工作。二是在行动上缺乏力度。工作中时常有怠慢和做法不到位的现象,工作内容也存在着缺乏可操作性强的具体措施,民主监督工作不能真正落实。三是部分村级组织缺乏战斗力、凝聚力,起不到战斗堡垒作用。四是 4 农民群众的整体素质有待于提高。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以这次创法制示范村为契机,发扬“枫桥经验”的核心要义:为了群众、相信群众、发动群众和依靠群众,思路再完善,目标再调高,责任再加码,领导再加强,全面提高依法治村水平,推进村级规范化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为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夯实更强的基础,增添更大的动力。
第三篇:法制建设
法制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法制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
(一)废除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法律,建立人民的法制。
新中国一成立,就明确宣布废除国民党的《六法全书》,建立人民的法制。在新中国成立前夕,1949年2月,中共中央专门发出了废除国民党六法全书的指示。1949年9月,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废除国民党反动派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
新中国建立初期,由于还要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残余势力,在立法方面采取的方针是“不宜追求制定一些既不成熟,又非急需的完备、细密的成套的法规,以致闭门造车”,而“应当按照当前的中心任务和人民急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可能与必要,把成熟的经验定型化,由通报典型经验并综合各地经验,逐步形成制度和法制条文,逐步地由简而繁,由通则而细则,由单行法规而形成整套的刑法、民法……”。(1951年5月11日,彭真同志在政务院会上的工作报告《关于政法工作的情况和目前任务》)
按照这个方针,新中国成立初期制定了保护人民的法律。为了妇女解放,废除封建的婚姻制度,1950年4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婚姻法。为了反对封建主义,解放广大贫下中农,在农村进行了土地改革,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的土地制度。为了巩固人民民主政权,在总结镇反运动经验的基础上,1951年2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惩治反革命条例。为了反对腐败,保持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的廉洁,在总结三反五反运动经验的基础上,1952年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批准了惩治贪污条例,等等。
(二)逐步实行比较完备的法制,保护、促进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
1953年,肃清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残余势力的社会改革运动基本完成,国民经济从恢复到大规模有计划的建设时期,中央在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同时,提出今后“要逐步实行比较完备的人民民主的法制,来保护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并提出,“应该加强全体国家工作人员和全体人民的守法教育,加强立法工作和司法工作”。(1953年9月16日,彭真同志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上的工作报告《政法工作的主要任务》)1956年党召开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八大通过的关于政治报告的决议提出:“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完成,国家的主要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国家必须根据需要,逐步系统地制定完备的法律”。当时对法制建设进行了研究,法制建设包含什么?概括为两句话,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不仅是立法,而且要依法。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1953年2月制定了选举法。1954年在普选的基础上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制定了五部国家机构的组织法,包括全国人大、国务院、地方人大和人民委员会、法院和检察院的组织法。我国的法制建设
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当时,党和国家对法制建设是重视的,不但对立法重视,对守法也是重视的。
就立法工作来说,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后,当时彭真是副委员长兼秘书长,主持人大常委会机关的工作。他在向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作人员的第一次讲话中就提出,“常委会的一项重要任务是立法,可以分为起草法律、审查修订法律和解释法律三个方面”,并提出,“我们现在先起草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
当时,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立法作为中心任务。为了发扬基层民主,195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条例”。为了保护公民人身自由,防止乱捕、乱拘,根据宪法第89条的规定,1954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定了逮捕、拘留条例,对逮捕、拘留的条件,执行逮捕、拘留的机关,逮捕、拘留的程序和拘留期限等,都做了规定。为了农村实行农业合作化,制定了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为了国家建设需要,制定了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办法。为了维护社会治安,制定了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为了促使机关工作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认真履行职责,制定了国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奖惩暂行规定。等等。
宪法规定,全国人大常委会的职权之一就是解释法律。为了规范和加强法律解释,1955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解释法律问题的决议”,明确“凡关于法律、法令条文本身需要进一步明确界限或作补充规定的,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分别进行解释或用法令加以规定”。据此,全国人大常委会还通过了一系列有关法律解释的决定。
在起草法律方面,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法律室、研究室一建立,就组织各方面力量,开始进行刑法、民法、诉讼法等法律的调查研究和起草工作。到1957年,刑法草案已有22稿,经报中央讨论,在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发给代表征求意见,那次大会还专门通过了授权常委会制定单行法律的决定。
拿守法来说,当时中央也是重视的。彭真同志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发言就明确提出,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每一个公民,不管是属于什么民族、种族、性别和职业,不管是什么社会出身,信仰不信仰宗教或者信仰什么宗教,也不管是不是党员,是不是国家工作人员,有多高的地位,有过多大的功劳,都应该无例外地遵守宪法和法律。他特别强调提出,干部、党员“必须以身作则,成为守法模范”,国家行政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和各级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大,都要严格地遵守宪法和法律。针对当时有些人的错误认识,他明确指出,认为国家机关可以违法的思想,实际上是一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反动统治阶级的思想,必须反对。彭真同志告诉我们,那时候毛主席、周总理在决定重大的问题时,都要问一问与宪法和法律是否符合。
但由于当时对法制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不够深刻,八大提出的正确方针没能一贯坚持,对法律建设时而重视,时而放松,随着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直至1966年发生“文化大革命”,使建国后逐步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法制遭到破坏。“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很多,其中之一,就是没有重视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专门讲了这个问题。“决议”指出,“难于防止和制止„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是,“没有能把党内民主和国家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民主加以制度化、法律化,或者虽然制定了法律,却没有应有的权威”。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为了防止今后不再发生类似“文化大革命”的混乱局面重演,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必须巩固人民民主专政,完善国家的宪法和法律并使之成为任何人都必须严格遵守的不可侵犯的力量”。邓小平同志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针对过去存在的问题,明确指出“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十一届三中全会总结建国以来的经验、教训,拨乱反正,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开始形成“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同时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决议指出,“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并提出,“从现在起,应当把立法工作摆到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议程上来”。为了加强立法工作,全国人大常委会成立了以彭真同志为主任的法制委员会。叶剑英同志说,人大和常委会必须加强立法工作,如果搞不好,就是没有尽到职责,就是尸位素餐。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首先要抓立法工作。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的讲话提出,“现在的问题是法律很不完备,很多法律还没有制定出来。往往把领导人说的话当做„法‟,不赞成领导人说的话就叫做„违法‟,领导人说的话改变了,„法‟也就跟着改变。所以,应该集中力量制定刑法、民法、诉讼法和其他各种必要的法律”。
1979年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把立法工作摆到重要议事日程上来。1982年制定了新宪法,五届、六届和七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38部法律,对10部法进行了修改,包括一系列有关国家机构的法律、民法通则和一系列单行民事法律、刑法,三大诉讼法(刑事诉讼、民事诉讼、行政诉讼)以及一批经济方面的、保障公民权利的、涉外方面的、行政管理方面的重要法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奠定了基础。
随着改革的深化和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根据我国法制建设的进展,党中央与时俱进,对法制建设和立法工作,不断提出新的任务和要求。1992年,邓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发表了重要讲话;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此,我国立法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新阶段的立法任务是,“遵循宪法规定的原则,加快经济立法,进一步完善民商法律、刑事法律、有关国家机构和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在本世纪末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立法的重点是“要抓紧制定关于规范市场主体、维护市场秩序、加强宏观调控、完善社会保障、促进对外开放等方面的法律。同时,还要适时修改和废止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相适应的法律和法规”。1997年党的十五大根据法制建设的进展,提出要“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把依法治国,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在立法方面,十五大进一步提出,要“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根据十四大、十五大精神,加强立法工作,围绕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制定了一系列重要法律。在市场主体方面,先后制定了公司法、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在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方面,制定了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投标招标法、会计法、审计法、价格法、税收征收管理法等。在金融方面,先后制定了中国人民银行法、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信托法等。为了加强农业,根据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先后制定或修改了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业技术推广法、种子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乡镇企业法等。还制定或修改了有关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振兴和发展基础产业等方面的法律。八届、九届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104部法律,对57部法进行了修改,通过了8件法律解释,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2002年党的十六大回顾十五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科学地总结了13年来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经验,提出了我国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六大报告把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做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一条基本经验,同时明确这是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一个重要内容。
十六大报告对新时期的法制建设和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的要求。关于在新时期对法律建设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做到“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强调要“全面落实”、“全面”就是要“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包括立法、守法、执法,监督各个方面,“落实”就是要求在这些方面都要真正办到,这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立法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十六大报告提出,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第一,任务是到2010年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现在,我们是初步形成,任务还是很繁重的。第二,要求是“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第三,方针是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和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对国内、国际形势,对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各方面都要考虑。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已根据十六大提出的任务和要求,确定十届人大及常委会的立法任务是要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并已拟定了立法规划。
第一,充分认识加强法制建设的重要意义。我们党和国家对法制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有一个过程,通过历史实践,认识不断加深,不断发展和丰富。总结“文革”的教训,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实践证明,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人民当家作主管理国家事务的需要,是加强党的领导的需要,是发扬和保障人民民主和巩固人民政权的需要,是保障和促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需要。
第二,加强法制,必须广泛发扬民主,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为保障社会主义民主,必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同时,健全法制必须以民主为基础,因为我国的法律是以工
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广大人民的意志,是党的正确主张和人民意志的统一,是代表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宪法规定,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实行民主集中制原则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全国人大和常委会制定法律,同时要监督宪法和法律的遵守和执行。因此,要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就必须加强和完善人大制度。这个问题,从我国的发展历史也可以看得很清楚。
第三,加强法制建设,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抓。立法是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前提和标准,所以立法工作非常重要。但健全法制,不仅要搞好立法,还要保障法律的贯彻实施,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因此,在搞好立法的同时,还必须抓好依法行政、依法行使审判权、检察权、普法等等。这个问题非常重要,而且越来越重要。为什么?因为,如果立了法不执行,等于没法。“文革”期间是有惨痛教训的,所以邓小平同志特别强调提出,要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79年以来,立法工作取得显著成就,以宪法为基础的一系列基本法制定了,在这种情况下,执法问题就越来越更加重要。
第四,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关键是要加强党对法制建设的领导。十六大报告强调指出,要“善于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统一起来”。江泽民同志说,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优势。(2002年“5·31”讲话)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充分发扬民主是目标,严格依法办事是保障。(2002年全国人大和政协两会党员负责同志会上讲话)如何加强党的领导?首先,党领导制定宪法和法律,加强对立法工作的领导。第二,党领导遵守和执行宪法和法律。第三,党也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对此,党章、宪法都有明确规定。党的十五大把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今年6月29日,在建党83周年前夕,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了第十四次集体学习,胡锦涛同志在讲话中强调,各级党委和全党同志都要充分认识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意义,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我认为,其中之一就是要提高依法执政的水平,党委要善于把党对国家事务的方针政策,通过权力机关变成人人都必须遵守的法律,并领导严格遵守和执行。
第四篇:法制建设
《教师法》等法律知识宣传活动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落实,高标准、高质量实施义务教育,营造全社会重视教育、支持教育的良好氛围,根据省市有关精神,结合我校教育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通过扎实有效的学习宣传活动,提高全市广大师生和社会各界人士对义务教育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增强教师依法施教、实施素质教育的观念,增强广大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及全社会支持教育、发展教育的观念,明确义务教育责任,充分调动其送子入学和保学受教的积极性。
二、宣传重点
1、大力宣传《义务教育法》。
新修订实施的《义务教育法》充分体现了时代性和创新性的结合,在保证适龄儿童依法接受义务教育、规范学校办学行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依法保障教育投入等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操作性。通过大张旗鼓地宣传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管理水平。
2、大力宣传《教师法》。
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立足于“学高为师、品正为范”的总体要求,坚持德育教育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践相结合,本着“以德修己,以德育人”的原则,以达到铸师魂、修师德、树师表、练师能的目的,塑造自己为拥有学识魅力和人格魅力的教师。
3、大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未成年人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切实营造全社会关爱和保护未成年人的浓厚氛围,增强少年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制观念,营造了全社会关心和帮助弱势青少年的良好氛围,为他们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四、活动时间
2017年3月10日——2017年3月30日
五、活动安排
(一)学习动员阶段(3月10日-4月15日)
1、成立领导小组,报送工作方案。
2、书写标语、出好义务教育的宣传专栏、黑板报。
3、通过“带法回家”、组织学生向家长和亲朋好友宣读《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向广大家庭、父母和适龄少年、儿童宣传义务教育法。
(二)集中宣传、学习提高阶段(4月16日—10月20日)。
1、学校将通过教师会,组织教职员工认真学习,特别是《义务教育法》修订的重大意义及主要变更内容。教师在上课时,根据教学实际,有机地渗透教学《义务教育法》。
2、少先队要通过黑板报等普及《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
3、学校要以主题班会、手抄报等形式,宣传、普及《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
4、学校召开一次家长会,以家长会为契机,积极做好村民思想工作,形成合力,保证《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顺利贯彻与实施。
5、适时开展《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知识测试,提高《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宣传教育实效。
(三)总结阶段(11月21日—12月30日)
1、认真检查我校义务教育的实施情况,梳理贯彻实施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整改方案。
2、进行总结,上报有关材料。
六、活动要求:
1、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学习宣传活动的重要意义,认真学习本方案,周密组织,密切配合,确保此次学习宣传活动的顺利开展。
2、切实贯彻《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的落实,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交杂费的相关政策,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将《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各项规定真正落到实处。
3、要把《教师法》、《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宣传活动与学校工作结合起来。要与提高义务教育管理水平相结合。学校要摸清学生底子,健全学生档案,建立有效的控辍机制,形成全员控辍的合力。切实加强教学管理和师德建设,全面实 施素质教育,多把注意力投入到学困生身上,帮助他们不断增强学习的信心,为其顺利完成学业做好各方面的工作。
2017年3月14日 2017年职工普法教育活动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增强法制观念,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推进我校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法制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按照汝州市教育局《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法制教育的工作方案》的工作布署,结合我校教育工作的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加强领导,完善制度
(一)建立一个机构
我校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深入开展学校法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和协调工作,立足于学校的实际情况,扎实开展学校法制教育工作。
组 长: 高帅领 副组长:赵凌燕 李会亚 成 员:各班班主任
(二)完善“两个制度” 1.师生的学法制度。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开展12.4普法教育的要求,并结合每年下发的青少年学生学法计划内容,组织进行比较系统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学习。
2.学法情况考评制度。学校每学期、每学年都要组织对师生学法用法的情况进行考评,对学生的学法守法情况要写入学生的操行评定内容;对教师的学法守法用法护法的考评应与考核和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有机结合。
二、活动时间:
2017年3月下旬至4月下旬
三、主要措施
(一)开展“三个专题”教育活动
1.开展一次“青春自护”专题教育活动。未成年学生自护教育是维护未成年学生合法权益的重要手段,是未成年学生健康成长的必修课。提高未成年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增强未成年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增强未成年学生自觉运用法律武器和社会保护功能的自
觉性,是防止未成年学生遭受人身伤害最有效的途径。2.开展“一助一教育和矫治工作。针对个别未成年学生进入网吧、青少年沉溺网络游戏、不道德网络聊天等突出问题,开展”一助一“志愿者矫治和青少年同伴教育。
3.进一步加强师德教育和法制教育。
(二)做到”四个结合“ 1.法制教育与健康教育(2017社区春节活动方案范文700字3篇)要有机结合。”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五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 全应急与避险“。我校采取集中授课和专题授课的形式,纵深学生法律意识。
2.法制教育与”警校共建“活动相结合。我校主动邀请法制副校长张良平同志参与学校的日常管理,并召开了一次有法制副校长参加的学校法制教育工作联席会,规划学校法制教育工作,通过生动具体的案例讲解,使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普遍得到增强。
3.法制教育与特殊学生教育转化工作相结合。2017法制教育活动方案2017法制教育活动方案。由于社会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犯罪现象有向低龄化发展的趋势。我校要继续实行”德育导师制“,大力倡导教师”爱心“教育,树立”转化一个学困生与培养一个优秀生同样光荣“的观念,并把这项工作作为评估教师教育教学工作、德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4.法制教育与创建”平安学校“活动相结合。抓好法制宣传教育,预防和遏制师生违法犯罪,是”文明平安学校“创建活动的前提条件之一,我校要把师生的法制教育作为”平安学校“创建工作的重中之重,创新法制教育的形式和观念,进一步完善法制教育机制,不断增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努力提高法制宣传教育的成果,构建和谐、平安、文明的校园。
四、主要活动: 1、3月30日学校利用升旗仪式国旗下讲话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宣传。
要求学生遵守法律法规,遵守校纪校规,遵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珍爱自己,善待他人,做一名文明守纪的好学生。特别要进行交通安全法规教育,教育学生遵守交通规则。
2、黑板报宣传。
4月中旬,政教处负责出一期”法制教育“为主题的校
黑板报。各班负责班级黑板报,主题为”学法守法,珍爱生命“。4月18日,政教处负责检查评比。
3、主题班会。
各班利用周三班队活动时间,进行”学法守法,珍爱生命“、”心理健康教育“为主题的班会。班主任做好思想引导,并做好班会活动记录。
4、”法制在我身边“征文比赛。
各班学生对法律常识进行大讨论,联系身边事,谈谈遵法守法的重要性,进行”法制在我身边“征文比赛,文体形式不限,内容健康真实,精神积极向上。各班推荐1-3篇优秀作品,于4月21日前上交政教处,进行评比。2017年3月22日,东赵落中心小学开展职工普法教育活动,纸坊镇中心小领导也参加了此次会议。2017年3月25日,东赵落中心小学开展《宪法》、《反家庭暴力法》等法律的宣传教育活动。全体教师参加了此次会议。第八周国旗下讲话:
关爱他人,快乐自己
五二班 徐田田
大家好!今天,我国旗下的讲话的题目是《关爱他人,快乐自己》。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小女孩经过一片草地时,看见一只蝴蝶被荆棘刺伤。小女孩小心翼翼地为它拔掉刺,让它飞向大自然。后来蝴蝶为了报恩化作一位仙女,对小女孩说:“请你许个愿吧!我将让它实现。”小女孩想了想说:“我希望快乐。”于是仙女弯下腰在她的耳边细语了一番就消失了。后来,这个小女孩果真快乐地度过了一生。透过这个故事,我们懂得了一个道理,那就是:关爱他人,才能快乐自己,并在关爱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己的生命价值。力所能及地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只有你慷慨地付出,才会有惊喜的收获。有时,成功就是我们不经意间付出的回报。
大家一定听说过“盲人提灯笼”吧?也许有人要取笑盲人:“你走夜路总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真是多此一举!”可盲人却欢天喜地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不是为自己照明,而是让别人容易看到我,不会误撞到我,这样就可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也等于帮助别人,这样别人快乐,我也快乐。”是啊,我们生活在这大千世界中,对别人的关爱就像一个接力棒,我们传递给别人,别人传递给另外一个人,这样快乐就会传递到更多人那里,彼此相连,互相关爱。在这个大集体中,我们都喜欢关爱他人的感觉,更喜欢被关爱的感觉。同 11 学身体不舒服,给他递杯热水,亲切地问候几声;同桌忘记带橡皮,悄悄地递上一块;同学学习有困难,主动给他分析、讲解......关爱帮助他人就是理解别人;关爱帮助他人就是心中装着别人;关爱帮助他人就是在别人快乐的同时,把快乐带给自己。
我们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就应该快乐在同一个地球上。关爱他人,关注多姿生活,关爱多彩生命。同学们,让我们行动起来,成为一个自己快乐,也能够给别人带来快乐的人吧!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2017年3月22日
2016法制教育活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以”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上级文件精神,全面推进我校普法、学法、守法工作的深入开展,切实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力度,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二、教育内容:
此次青少年法制教育宣传月的主要宣传内容是、《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育法》、《义务教育法》、交通法规等有关法律法规。
三、活动时间:
2017年5月至2017年6月
四、邀请嘉宾:
律师谢捷女士、法庭庭长或警察,电视台珠江频道倪卓宏主任、电视台《五年级插班生》主持人彭sir、电视台新闻组记者、电视台专栏摄制组,区教育局局长,区少先队中辅导员李群英及各校德育行政和大队辅导员。
五、参加人员:全体师生、家长委员会成员以及部分家长(每班邀请十位家长参加活动,其中邀请部分家长进行”法律对对碰"讨论、以及法律插班生和少年法庭活动)。工作分工:
1、邀请嘉宾及签约合同——学校领导负责
2、邀请家长——大队部及各班班主任负责
3、讨论与修改活动方案——谢捷律师、珠江频道倪卓宏主任及摄
制组、学校领导、大队部
4、法律对对碰——讨论案例:谢捷律师 ——彩排:珠江频道摄制组、大队部
5、少年法庭——剧本:谢捷律师及珠江频道摄制组 ——主持人:谢捷律师 ——彩排:大队部
6、法律插班生——案例或题目(谢捷律师)——主持人:彭sir ——组织与排练:大队部 活动程序:
一、签约仪式
1、李校长与学校法律顾问谢捷女士进行签约。
2、颁发聘书聘请学校法律顾问谢捷女士。
二、法律对对碰
1、主要对象:
一、二年级,2、主题——在家做个好孩子,3、时间:15分钟【2017年职工普法教育活动方案】 初定形式:邀请一二年级各级2名学生代表及家长代表为亲子组,老师代表4名为教师组,教育局领导、律师、及德育科长、校长为专家组;针对以一二年级学生心理特点设计的案例进行不同观点交流。
三、少年法庭
1、主要对象:五六年级。
2、主题: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3、时间:20分钟
初定形式:四五年级学生代表扮演法庭工作人员,家长扮演被告人与原告,进行模拟法庭演示案例。
四、法律插班生(三四年级——在校做个好学生)
1、主要对象:三四年级。
2、主题:在社会做个好公民。
3、时间:20分钟
初定形式:请李辉亚主持,家长与学生反串角色进行问题竞答。
五、宣布活动结束
2017年5月8日,五年级一班开展法制教育活动 全校师生参加法制宣传教育讲座 2017年5月22日,邀请汝州市刑警队职工给学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活动现场,学生们听得很认真。校园法制板报 东赵落中心小学依法制校工作制度
为加强学校民主法制建设,推动学校管理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规范办学行为,营造良好的学校教育法制环境,促进学校各项工作健康有序地开展,维护学校及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教育事业的稳步发展,使我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再上新台阶,特制定学校依法治校工作制度。
1、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依法治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依法治校工作的具体实施和安排。
2、实行依法治校工作例会制度,每学期集中研究一次依法治校的开展情况,布置依法治校的有关具体工作。
3、坚持依法办学,自觉遵守法律、法规,逐步完善校内各项规章制度。在教学上,应按《教师法》、《教师资格条例》、及教育部有关教学方面的计划和规定去执行,引导监督教师全面贯彻课程标准的要求,制定教学计划,完成教学任务,做到遵章守纪,依法从教。
4、加强民主治校,完善教代会、校务公开等制度,调动教职工民主参与、民主管理学校的积极性,保证教职工对学校重大事项决策的知情权和民主参与权。
5、坚持开放办校,充分发挥家长、社区等在学校管理中的积极作用,广开言路,定期听取他们对学校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促进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
6、认真贯彻国家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普法规划,制定具体普法计划,多渠道、多形式地向师生宣传国家法律、法规,增强师生的守法、护法意识,每学期开展不少于两次法制教育宣传活动。、在管理方面,应贯彻执行《教师法》及《义务教育法》、《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未成年人保护法》,采取积极措施,保护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杜绝随意侵害师生权益的现象,建立并实行校内申诉制度。
8、在后勤方面,应依法履行对学校育人工作的支持职责,提供充分、有效、适当的物资和服务。坚持收支两条线制度,保证学校有限的经费都用在刀刃上,为学校办实事、好事。贯彻执行《食品卫生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等,严禁乱收费。
9、把依法治校的有关工作内化为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制成各种工作责任目标来落实。
10、建立依法治校的管理体制,实行任务分解,按期检查落实,将依法治校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11、对在学校依法治校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个人可按规定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
第五篇:法制建设
加强政府法制建设
着力建设责任政府法治政府 政府本身所拥有的权力和作为经济社会管理者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所起的特殊作用。政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大限度地发挥积极作用,同时又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作用,要求对其行为做出合理的限定。而这种限定既使政府不为所欲为、无所不为,又使政府为所必为、为所能为。
从政府本身的性质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看,从权力与责任对称、激励与约束对称、管理与监督对称着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主要应该体现三重特点: 第一,政府作为理性的管理主体,既必须放手让市场和企业充分发挥作用,又必须填补市场的缺陷、矫正企业行为的偏差,由此决定政府的主要职责应该是从事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政府应该是切实履行好这些职责的责任政府。第二,企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其活力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源泉,政府管理经济社会事务、调节市场活动的目的不是要扼杀企事业单位,而是要为它们充分发挥活力创造良好的环境。因此,政府的管理和调节从本质上说就是服务,政府应该是立足于服务实施管理和调节的服务政府。第三,政府作为拥有庞大行政权力的管理者,其行为一旦发生偏差,将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严重后果,同时,作为社会管理者,政府理应是社会规则的模范执行者。因此,政府的一切行为都必须纳入法制轨道,政府应该是全面依法行政并受法律严格制约监督的法治政府。而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也必然是效率政府、开明政府和廉洁政府。经过20多年的改革,政府管理的范围有所缩减,政府管理的方式也不断完善,但政府错位、越位和缺位的问题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不受法律约束、主要依凭主观意志行事的状况仍然严重存在。必须继续深化改革,抓住重点领域的改革奋力攻坚,着力建设责任政府、和法治政府。
要着眼于转变职能建设责任政府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必须建立起政府不再直接从事非政府事务的机制。关键是要理顺政府与企事业单位和市场中介组织的关系,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
实现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和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的关键,是实现政资分开。政资不分,极易形成政府部门以出资人的身份对企事业单位的直接干预,进而借出资人身份将作为公共管理者实施的经济社会管理变为政府对企事业单位的直接干预。实现政资分开,完善行政干部选拔任用与政绩评价制度。在行政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选拔任用方面更多地运用市场竞争与社会评价机制,在其政绩评价方面更多地使用反映人民切身利益状况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迫使政府部门和政府工作人员转变职能。
实现政府职能转变,还必须建立起政府能够从事政府正当事务的机制。为此,必须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政府圆满公正履行职责的财政保障制度。合理界定中央与地方及地方各级政府的事权,按照事权相应调整和规范各级政府间的收支关系,使事权与财权相匹配,切实解决地方政府为积聚财力而不得已直接干预企业,搞地区封锁、行政垄断等问题。推进政府法制建设,建立健全政府行政的法律依据和督促政府依法行政的法律制度。要特别指出的是,作为权力主体和管理者,政府部门极易主观行事,而多年来又没有形成对政府行为的有效制度约束。因此,一方面,要健全行政监督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调整对政府行为的约束与监督的立法角度,即从对政府及其工作人员的禁止性立法转变为允许性立法: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只能做法律法规允许的事项,法律法规没有明确允许的一律视为不允许。与此同时,要把法律监督、行政监督和群众监督、社会舆论监督有机结合起来,严格约束政府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