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专用 导与练】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13 考点2 课案1 品味古代诗歌中的精妙词语(炼字)]

时间:2019-05-15 09:18: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浙江专用 导与练】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13 考点2 课案1 品味古代诗歌中的精妙词语(炼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浙江专用 导与练】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13 考点2 课案1 品味古代诗歌中的精妙词语(炼字)]》。

第一篇:【浙江专用 导与练】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13 考点2 课案1 品味古代诗歌中的精妙词语(炼字)]

考点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课案1 品味古代诗歌中的精妙词语(炼字)

随堂演练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碧湘门①

陶 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天阔鸟行②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 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②行(hánɡ):行列。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解析:本题属于炼字类题目。“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解答本题,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

答案:“沉”字好。城门地势低,放眼望去浩茫的江水仿佛要把远处的山峦淹没似的。“沉”字写出了水势之大,既传达了远水浩茫给诗人的强烈主观感受,又恰当地把握住了描写的分寸。2.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宫 词

武 衍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注】。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注】 建章:宫殿名。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炼字及鉴赏表现手法的能力。宫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特殊命题,专门描写后妃、宫女的生活。写宫词的多是男人。虽然他们不会有机会进宫体验生活,但是他们善于想象,想象那个三千粉黛而真正男人只有一个的后宫生活。所有宫词表现的都是同一主题:争宠和失宠。由于得宠的人也害怕失宠,最终也难免失宠,所以失宠女人的凄凉和寂寞就成了一代代诗人反复表现的主题。第二句中表达最为传神的自然是“锁”字,故而为诗眼,宫女们被锁在宫内,年华逝去,无法出门。

三、四句中落红的自由与宫女们的不自由形成对比,反衬出宫女们的可悲、可怜。

答案:(1)“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由泄露;而宫女的年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2)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插翅也难飞,人不如花。这里以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3.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答题。

山中寡妇

杜荀鹤

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

颈联中的“时”“旋”两个虚词用得好,请作简要分析。解析:颈联写山中寡妇生活困难,只好不时地挖来野菜,野菜也不够吃,还要连菜根一起煮着吃;不时地砍柴,柴火还不够烧,还要带着树叶一起烧掉。写出寡妇难以想象的困苦状态。

答案:“时”“旋”均表动作的次数,经常而非偶尔,可见寡妇家里常常断粮,不得不常常挖野菜度日;常常砍柴也很困难,不得不连树叶一同烧掉。两个表频率的虚词,强化了寡妇贫困艰难度日的情景。4.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请结合全诗分析第三联中“穿、数”二字的艺术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第一步,用一两句话准确表明二字在诗句中的准确含义,“穿”是穿梭行走,“数”是“细数”的意思。第二步,结合诗歌的有关内容具体分析这两字所描述的景象。“穿”字描写了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的情形,“数”字形象地刻画了诗人苦闷无聊的心境。第三步,说说这些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第四步,紧扣要求整理思路,形成答案。答案:诗人于清秋日暮在溪亭散心,月上高树,酒已半醒,周围一片冷清幽寂。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穿”字形象地传达出诗人孤独徘徊的情绪。诗人又坐在林中百无聊赖地数起了流萤,“数”字传神地描绘出诗人苦闷无聊的心情。

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这首词,按要求作答。(8分)

鹧鸪天 送廓之秋试①

[宋]辛弃疾

白苎②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③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注】 ①秋试:科举时代秋季举行的考试。②白苎(zhù):用白色苎麻织成的布。③禹门:即龙门,古时以“鱼跃龙门”喻指考试得中。

“白苎新袍入嫩凉”句中的“嫩”字带给你怎样的感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词语含义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该字所在句,然后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揣摩“嫩”的含义。“嫩”字,是诗人穿上了用白苎织成的布做成的新袍时对初秋天气凉意总结的一个形容词。这个字形象可感地表现出初秋的轻微、新鲜和清爽。答案:轻微、新鲜、清爽等。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踏莎行·郴州旅舍

秦 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注】 词人多次被贬,本词写于被贬至郴州的途中。

下阕中的“砌”字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它的妙处。解析:把“砌”字放回原句“砌成此恨无重数”,解释词义,分析其表意效果。

答案:“砌”本义是“把砖石一层层垒起”,这里说砌恨,化无形为有形,“墙”隐含其中,写出这种恨的沉重坚实,牢不可破。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夜书所见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注】一灯明。

【注】篱落:篱笆。

诗开头一句中“送”字用语巧妙,说说它的表达作用。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首先要分析“送”字所使用的手法,然后分析它所创设的景物的特点,所表达的人物的感情。从“萧萧”来看,这是一幅凄清之景。

答案:“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烘托羁旅者孤寂的情怀和凄凉的心境。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怀嵩楼新开南轩与郡僚小饮①

[宋]欧阳修

绕郭云烟匝几重,昔人曾此感怀嵩。霜林落后山争出,野菊开时酒正浓。解带西风飘画角②,倚栏斜日照青松。会须乘兴携佳客,踏雪来看群玉峰。

【注】 ①怀嵩楼为“昔人”(唐代名相李德裕)因朋党之祸贬为滁州刺史时所建。②画角:古代乐器名,形如竹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

(1)请简析首句“绕郭云烟匝几重”在全诗中的作用。

(2)此诗写于作者贬于滁州时,后人评价它“自有一种傲岸不可摧抑之气”。请结合本诗颔联或颈联简要分析。

解析:(1)以景物描写开篇,不但突出了所写之景,同时在结构上,引出“昔人曾此感怀嵩”一句,为下面的绘景、抒怀作铺垫。(2)答题时要结合颔联或颈联的具体内容分析出蕴涵其中的精神气度。颔联的“山

争出”“菊开”“酒正浓”等情景,颈联的“解带”迎西风,“倚栏”观青松的行为无不体现出诗人那种“傲岸不可摧抑之气”。

答案:(1)本句总写在怀嵩楼上所见到的云烟重重叠叠缠绕城郭的景象,从而引发了自己怀人追往的感慨,为下面进一步分写登怀嵩楼所见云雾散后的晚秋景象及由此引出的想象作铺垫。

(2)(示例一)颔联:深秋虽霜林叶落,景象萧疏,但群山争出,别具一番胜境;楼前野菊丛生,迎霜竞放,正好可使人杯酒对赏,略慰愁怀;这开阔疏朗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示例二)颈联:西风萧瑟,画角哀鸣,诗人却“解带”相迎,敞怀以对;凭栏望远,满目斜晖,映照着郁郁青松;这萧疏开阔的画面,洋溢着诗人傲岸的精神,给人一种昂扬乐观的力量。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江乡故人偶集客舍

戴叔伦

天秋月又满,城阙夜千重。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风枝惊暗鹊,露草泣寒虫。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

古人写诗讲究“炼字”,“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一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炼字技巧,确定出词语以后先要对词语的意思进行解释,然后把词语还原到诗句当中去,让词语在句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再结合全诗的情感或者主旨加以分析,答案就出来了。答案:“长”或“畏”。“长”意即永远沉醉不愿醒来,只有在这样的境界中,才能忘却飘零之苦,暂得欢愉;侧面表现了流离的痛苦。“畏”是说害怕听到报晓的钟声,曲折地表达了不忍与朋友分别的心理,传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漂泊在外的痛楚。6.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回答问题。

菩萨蛮

舒 亶

画船捶鼓催君去,高楼把酒留君住。去住若为情【注】,西江潮欲平。

江潮容易得,只是人南北。今日此樽空,知君何日同!

【注】若为情:何以为情,难为情。

“催”“留”两字在词的前两句中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解析:“催”之急更见“留”之切,回答问题时可从“催”与“留”的对比中分析表达效果。

答案:“催”字表现击鼓开船,催促离人上船出发;而“留”字表现楼上把酒话别,难舍难分。同一时间,不同地点,一“催”一“留”,鲜明的对比把将别而又不忍离别的情感映衬得更加强烈。(大意对即可)

第二篇: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二练案二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练案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凝 香 斋①

曾 巩

每觉西斋景最幽,不知官是古诸侯。

一尊风月身无事,千里耕桑岁有秋。

云水醒心鸣好鸟,玉砂清耳漱寒流。

沉心细细纟由黄卷,疑在香炉②最上头。

注①凝香斋:原名西斋,位于济南大明湖畔。曾巩于1071年任齐州(治所今山东济南)知州,到任后齐州大治。该篇为曾巩1072年游大明湖而作。②香炉:香炉峰。

(品味炼字之妙)后人多认为此诗诗眼为首联中的“幽”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辛弃疾

连云松竹,万事从今足。拄杖东家分社肉,白酒床头初熟。西风梨枣山园,儿童偷把长竿。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

(品味炼字之妙)词的下片描写了一个特写镜头,试赏析其中“偷”“看”两个字的妙处。

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①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②见范蠡③,参差烟树五湖④东。

注①人歌人哭:语出《礼记·檀弓下》:“歌于斯,哭于斯,聚国族于斯。”意思是祭祀时可以在室内奏乐,居丧时可以在这里痛哭,也可以在这里宴聚国宾及会聚宗族。诗中借指宣州宛溪两岸的人世世代代居住在这里。②无因:没有机会,无缘。③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为后代文人所艳羡。④五湖:即太湖。

(赏析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能开拓意旨、表现情感的词句,你认为本诗的“诗眼”是什么?诗人是如何在诗中表达他的情感的?请结合尾联进行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

嘲王历阳①不肯饮酒

李 白

地白风色寒,雪花大如手。

笑杀陶渊明,不饮杯中酒。

浪抚一张琴,虚栽五株柳。

空负头上巾②,吾于尔何有。

注①王历阳:指历阳姓王的县丞。当时李白在历阳访问。②语出陶渊明诗“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陶渊明曾用头巾滤酒,滤后又戴上。

(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这首诗的语言风格有着李白极为鲜明的个性特色,请联系全诗进行分析。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过香积寺

王 维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①制毒龙②。

注①安禅:佛家术语,即安静地打坐,这里指佛家思想。②毒龙:比喻世俗人的欲望。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说明诗人是初次造访,并不知道香积寺的确切位置,但面对人迹罕至的云峰,正激发了诗人探访古寺的兴致。这一起语凭空而出,凸显古寺的幽远与神秘。

B.诗中描写的“钟声”与“泉声”打破了静谧清幽的气氛,与“古木无人径”和“日色冷青松”的寂静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觉得精神一振。

C.这首诗的前六句纯乎写景,然无一处不透露诗人“晚年惟好静”的情趣。诗人通过对古寺周围景物的描写,使得寻幽访胜和体悟禅理两方面完美契合,从而成为其山水诗的名篇之一。

D.全诗采用了由远到近、由景入情的写法,从“入云峰”到“空潭曲”逐步接近香积寺,这中间过渡毫无痕迹,浑然天成。

(2)(赏析诗眼)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你认为这首诗颈联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2)(赏析炼句之美)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2)题。(9分)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一)[注]

杜 甫

满目飞明镜,归心折大刀。

转蓬行地远,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栖见羽毛。

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

注这首诗是诗人避乱蜀中之作。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句描写月亮,“明镜”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飞”字富有动态美。

B.“归心折大刀”运用了典故,吴刚砍树的大刀竟被折断,可见其归心之切。

C.颔联用“转蓬”比喻自己漂泊的生活,借“仰天高”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

D.本诗借景抒情,诗人看到象征团圆的中秋之月,抒发郁结于心的苦闷愁情。

(2)(鉴赏炼句之美)请结合全诗,简析“林栖见羽毛”和“直欲数秋毫”两句的妙处。(6分)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9分)

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

王 维

绛帻鸡人报晓筹,尚衣①方进翠云裘。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②。

日色才临仙掌③动,香烟欲傍衮龙④浮。

朝罢须裁五色诏,佩声归到凤池头。

注①尚衣:官名。尚衣局是专门掌管皇帝衣服的。②冕旒:本是皇帝戴的帽子,这里指皇帝。③仙掌:指形状如扇的仪仗,用以挡风遮日。④衮龙:指皇帝的龙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运用细节描写和场景渲染,写出了大明宫早朝时气氛庄严肃穆和皇帝尊贵威严的特点。

B.首联选择“报晓筹”和“进翠云裘”两件事,表明大臣忠于职守,为显示大唐之威蓄势。

C.中间四句正面写早朝。从殿外写到殿内,从天子写到大臣,有概括叙述,也有具体描写。

D.尾联中的“佩声”,是以声音代人,暗藏人的行动,使“归”字产生具体生动的效果。

(2)(赏析诗歌的语言风格)前人评价此诗“气象阔大”“盛丽极矣”,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练案二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

1.参考答案:

诗眼“幽”总揽西斋景物特征。①大明湖畔的西斋,地处幽僻之所,实为清幽之地。悠游西斋,临风赏月,乐而忘记自身乃一地方“古诸侯”。身为齐州知州,政通人和,丰收有望,才有闲情探幽揽胜。②湖水清幽,白云驻足,好鸟幽鸣,泉清见石,寒流激荡,好不让人留恋喜爱,可谓幽景寄幽情。③悠游之余,潜心书史,感到无异于置身香炉峰,更是显得情趣高雅、心境清幽。全诗无不紧扣诗眼“幽”展开。

解析:此诗的诗眼是首联中的“幽”字,故应结合全诗来分析“幽”的体现。能从景、人、情三个角度来分析“幽”之体现即可。

2.参考答案:

一个“偷”字,写出了孩子贪嘴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表现了诗人对“偷”梨枣儿童的欣赏、爱护之情。

解析:“梨枣山园”,展现出庄园内的梨树和枣树上果实累累的景象,“偷”字极有趣味,写出了孩子贪嘴的天真童趣和心虚胆怯、唯恐被人发现的神情。“莫遣旁人惊去,老夫静处闲看”,前面写孩子偷打梨枣,这里写词人观看孩子打枣的情形,反映词人对偷梨枣的儿童们的保护、欣赏的态度,一个“看”字,既有观看之意,又有看护之意。

3.参考答案:

本诗的“诗眼”是“惆怅”(惆怅无因见范蠡)。全诗运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尾联用典、以景结情(寓情于景)。诗中写宣城风物让人流连,但六朝文物已成云烟,因而游于五湖享受山水风物之美的范蠡,自然就成了诗人怀恋和羡慕的对象。诗人的心头浮动着对范蠡的怀念,却无由相会,只见五湖方向,一片参差烟树而已。以似烟如雾的景语作结,更表现其内心的怅然若失。全诗尾联以对一代名臣范蠡追慕而不可得的遗憾表达出物是人非的惆怅。

解析:诗眼是集中表达诗人情感的词句,本诗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是尾联的“惆怅”。“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显然,诗人是因为没有机会见到自己羡慕的古人范蠡而惆怅不已。本联诗人借用范蠡的典故,表达对这位功成身退、泛游五湖、享受美景的古人的羡慕。用“参差烟树五湖东”的迷离景象作结,更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惆怅。

4.参考答案:

诗歌语言具有极为鲜明的李白的个性色彩。①语言风格豪放。“浪”“虚”“空”三字用得巧妙,传达出嘲讽及激将之意,充分显示了李白的冲天豪气。多用夸张,说雪花如手掌大,“笑杀陶渊明”等,有很强的感染力,增强了豪放感。②用语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地白”和“风色寒”,都是寻常用语;“一张琴”“五株柳”虽然是用典,也如同随口说出,毫不晦涩。

解析:本诗首联“雪花大如手”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雪花之大,用语豪放,感染力强。颔联“笑杀陶渊明”也运用夸张的手法,以此来嘲笑王历阳不肯饮酒,更见李白的豪放。颈联和尾联中“浪”“虚”“空”三字信手拈来,作者的嘲讽之意和激将之情溢于言表。“地白”“风色寒”“一张琴”“五株柳”等词,用语平常,用典明了,也正是其质朴自然的语言风格的体现。

5.(1)B 解析:B项,“打破了静谧清幽的气氛”有误,采用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环境的幽静,并非打破静谧清幽的气氛。

(2)参考答案:

“诗眼”分别是“咽”“冷”。山中的流泉由于岩石的阻拦,发出低吟,仿佛呜咽之声。照在青松上的日色,由于山林幽暗,似乎显得阴冷。“咽”“冷”两字绘声绘色、精练传神地表现出山中幽静孤寂的景象(意境)。

解析:从颈联来看,不难断定“诗眼”分别为“咽”“冷”。在赏析时仍要注意从意境入手,分析诗句的句式结构。

6.(1)B 解析: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古代行军时士卒口中衔枚,以防喧哗。诗歌的第三句用“衔枚”来形容考生安静的状态,不是写考生的奋勇争先。

(2)参考答案:

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表现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体现了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本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先指出其修辞手法——比喻,将考生们写字的声音比作春蚕嚼桑叶的声音;再表述这样写的作用和表达效果,即生动地写出考生们应考的情形,以声音衬托考场的寂静、庄严;最后,点出这样写所表现出的诗人的情感——看到才华横溢的考生们,诗人内心流露出的喜悦之情。

7.(1)C 解析:C项“借‘仰天高’表达回归朝廷的愿望”错误,原诗并没有这方面的意思,诗中主要是表现漂泊不定的生活和羁旅漂泊的苦味。

(2)参考答案:

“林栖见羽毛”,走在林间路上能看清栖息的鸟儿的羽毛;“直欲数秋毫”,简直能数清兔子身上的细毛,烘托出了月光的明亮,反衬自己内心愁情,月光越明,愁情越重,极言流离之苦和归心之重。

解析:“见羽毛”“数秋毫”,这是借助外物来体现月亮之亮,属于侧面烘托,同时月光之亮进一步反衬自己思念远征的亲人,祈愿战争平息,国泰民安。末两句,“直”同“特”,“简直”的意思。“此时瞻白兔,直欲数秋毫”意为,这个时候仰望玉兔(指月亮),简直会数得清它的细毛,形容月亮的明亮。本诗采用了反衬手法,在鲜明的比照中,表露了避乱生涯中的愁闷。

8.(1)B 解析:B项,“为显示大唐之威蓄势”有误,显示了宫廷中庄严、肃穆的特点,给早朝制造气氛。

(2)参考答案:

①空间的阔大:从宫门到层层叠叠的宫殿,再到大明宫中的朝拜,最后写到凤池阁官员的忙碌,给人空间上的阔大繁盛之感。②物件的繁盛富丽:人物衣着和宫廷物品、宫殿的华美层叠,皇帝的翠云裘、冕旒、仙掌仪仗、龙袍,万国使节之多、万国衣冠的华丽、凤池官员的玉佩和起草的五彩诏书都给人繁盛华丽之感。③气象的繁盛:本诗依照早朝前、早朝中、早朝后的时间顺序写宫门报晓、尚衣进裘、万国朝拜、凤池起诏等内容,展现了君臣司职、上下井然、万方臣服的大唐盛象。

解析:考生要先理解题干中“气象阔大”“盛丽极矣”的意思,回归诗句筛选相关信息,最后分角度、分要点作答。答题格式是“要点+分析”。“阔大”可指空间阔大,可联系“九天阊阖”“万国”“凤池”等词概括。“气象”和“盛”指唐朝风貌,即大唐内外的整体繁盛气象,联系“鸡人报晓筹”“尚衣方进翠云裘”“万国衣冠拜冕旒”等内容分析。“丽”可指华丽的色彩和质地,联系“绛”“翠云裘”“九天阊阖”“冕旒”“衮龙”“五色诏”“佩”分析。

第三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 考点三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 课案3 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练习

课案3 鉴赏古代诗歌中常见的修辞手法

随堂演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泛吴松江(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惟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 此诗系作者第二次被贬时所作。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

解析:由第三句的“知我意”可以看出诗人把鹭鸶当做人来写,这是拟人手法。指出手法后,还要分析手法的表达效果。

答案:拟人手法。诗人赋予鹭鸶人的情态、动作,写它如同知己一样知晓自己的心思,并频频翘足对窗,使诗人在孤寂中获得宽慰。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由下句的“长安不见使人愁”可知前句的“浮云能蔽日”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而非实指。诗人希望到长安,受到君王的重用,但终因小人蒙蔽君王视听,使他难以如愿,徒愁绪盈怀。指出手法后,还要注意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比喻手法。用“浮云”喻“奸邪”,用“日”喻君王。用“浮云能蔽日”喻君王为奸邪之人蒙蔽,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小人当道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难以受到君王重用的愁绪。

3.阅读下面一首小令,回答问题。水仙子·寻梅

乔 吉

冬前冬后几村庄,溪北溪南两履霜,树头树底孤山上。冷风来何处香?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淡月昏黄。“忽相逢缟袂绡裳”,“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分别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解析:词句写冷风中忽然闻到花香,原来梦寐以求的梅像一个美丽的女子一样出现了,但是酒醒之后现实却是令人“断肠”的。因此,从梦中梦醒的对比中写出了作者孤独、失落、凄凉的心情。修辞手法也很明确,把梅花写成白衣女子是拟人,“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是对偶。

答案:“忽相逢缟袂绡裳”采用了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把梅花写成了一位清雅飘逸的白衣女子,表达了终于找到梅时的那种喜悦心情。“酒醒寒惊梦,笛凄春断肠”采用了对偶(或夸张)的修辞,表现了从醉态回到现实后的万分孤独和失落。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回答后面的问题。贺新郎 寄李伯纪①丞相 张元幹

曳杖危楼去。斗垂天,沧波万顷,月流烟渚。扫尽浮云风不定,未放扁舟夜渡。宿雁落、寒芦深处。怅望关河空吊影,正人间鼻息鸣鼍鼓。谁伴我,醉中舞。

十年一梦扬州路,倚高寒、愁生故国,气吞骄虏。要斩楼兰三尺剑,遗恨琵琶旧语。谩暗涩铜华尘土。唤取谪仙平章看,过苕溪②尚许垂纶否?风浩荡,欲飞举。

【注】①李伯纪:李纲,字伯纪,是著名的爱国英雄。他在公元1126年(钦宗靖康元年)金兵围攻京城的危急时刻,力主抗战,坚守开封,被钦宗任命为亲征行营使,最终击退金兵。张元幹当时是他的僚属,后来李纲被罢免,元幹也连带获罪,离京南下。②苕溪:在浙江省北部,此处借指归隐之地。

“用典”“比喻”是本词主要的表达技巧,请各举一例阐释其作用。

解析:回答该类题目,一是要弄清表达技巧的内涵,从基本的修辞手法入手;二是要明确该类题目的答题模板与得分点,表达技巧类试题的答题模板:技巧+具体分析+表达效果或作用。

答案:①用典:如“十年一梦扬州路”,化用了杜牧“十年一觉扬州梦”的诗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屈膝议和的不满及抵抗金人南下的决心。②比喻:如“谩暗涩铜华尘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宝剑被弃来比喻李伯纪等主战人物受到罢斥压制。2.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结合全诗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解析:题干有三问,其实可以合并为一个问题:分析其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回答时先点明用了什么修辞,再分析其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要写明为什么是拟人。从“送”字可以看出是拟人的修辞。

答案:该句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开门见“山”,“两山”似迫不及待地把苍翠的山色“送”进门来。化静为动,化无情为有情,赋予山以灵性,生动地写出了田园风光的盎然生机。写出了诗人身处其间的愉悦,表现了诗人对这种美好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归嵩山作① 王 维

清川带长薄②,车马去闲闲。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③。

【注】 ①这首诗是王维仕途失意,辞官归隐嵩山途中所作。次年王维即在张九龄的荐举下结束隐居,出任右拾遗。②长薄:绵延的草木丛。③闭关:佛家闭门静修。

请简要分析颔联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解析:找准颔联两句,抓住“流水”“暮禽”的动作行为可作出判断。

答案:①拟人。②这两句以“如”和“相与还”赋予“流水”和“暮禽”以人的思想感情,仿佛它们对诗人有深长的情意,在和诗人结伴而归。③表面写物,实则写人,旨在表现自己归隐嵩山时悠然自得之情。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梅花落 刘方平

新岁芳梅树,繁花四面同。春风吹渐落,一夜几枝空。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试简要分析。

解析:诗题为“梅花落”,前四句写梅花灿烂一夜败落,第三联言“少妇今如此”,“如此”即是“像这梅花一样”,显然诗作是想借写花的凋落喻写征妇的幽怨。

答案:主要运用了比喻。这首诗以花喻人,借繁花凋落的景象写征妇幽怨。开头四句,写香浓花腴的灿烂美景一夜之间便凋零、败落。颈联写少妇欣赏院里的梅花,因花开花落而想到时光易逝、盛年不再,包含着不能与出征戍边的丈夫一起共度大好年华的幽怨。尾联重新归到落花。此时花都已谢了,飘飘扬扬落满了庭院,仿佛覆盖了一层白雪。观花人由满地的落梅联想到辽海的雪野,却硬要反过来说:请别用辽海的白雪来比喻满院的落梅吧,这样会勾起我心头的无限愁绪的。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绵谷回寄蔡氏昆仲 罗 隐

一年两度锦江游,前值东风后值秋。芳草有情皆碍马,好云无处不遮楼。山牵别恨和肠断,水带离声入梦流。今日因君试回首,淡烟乔木隔绵州。

【注】 诗中提到的锦江、绵州、绵谷都是四川的三个地名。诗题中的“蔡氏昆仲”,是罗隐游锦江时认识的两兄弟。在罗隐离开锦江,经过绵州回到绵谷后,蔡氏兄弟还在锦江。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对偶除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作简要分析。

解析:颔联两句描写的对象分别是芳草、好云,但诗人却将其人格化,言其“有情”“碍马”“遮楼”,这是拟人手法的运用,这样写使诗句更生动形象。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人的感情赋予碧草白云,明明是诗人多情,沉醉于大自然的迷人景象,却说芳草像友人一样依依有情,似乎有意绊住马蹄,不让离去;美丽的云彩也像多情的友人一样殷勤挽留自己,有意把楼台层层遮掩,生动形象地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寄托了对他们深深的怀念。

第四篇: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十三 考点四 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课案2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练习

课案2 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

随堂演练

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滁州西涧① [唐]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淮中晚泊犊头② [宋]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注】①《滁州西涧》作于德宗建中四年,当时诗人正在滁州刺史任上。②苏舜钦曾被诬陷,削籍为民,流寓苏州。此诗系诗人回苏州途经淮中时所作。

两首诗分别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诗作简析。

解析:分析诗人人生态度的不同,可结合注释和春草、渡船两个意象,抓住诗中表现诗人主观感情色彩的词语,如韦诗中的“怜”“自”,苏诗中的“孤”等,结合具体内容展开分析。答案:韦诗体现了诗人超逸脱俗、恬淡闲适的人生态度,诗人怜幽草,听黄鹂,处在一种极其安静闲适的心境之中,因而即使春潮春雨突然来袭,自也会和那个自横的野渡孤舟一样,处之泰然。

苏诗体现了命途多舛的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诗人于“春阴垂野”处欣赏“幽花一树明”的生机,于古祠孤舟旁看满川风雨、春潮奔腾的壮阔。压抑、孤寂的现状与壮阔、奋发的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联系其写作背景,回答问题。临江仙 [宋]侯蒙

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无端良匠画形容。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

方得吹嘘身渐稳,只疑远赴蟾宫。雨余时候夕阳红。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

【注】据宋人洪迈《夷坚志》记载:侯蒙其貌不扬,年长无成,屡屡被人讥笑。有轻薄少年画其形貌于风筝上,侯蒙见之大笑,作《临江仙》词题其上。后一举登第,官至宰相。

这首词体现了侯蒙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结合词作予以简析。

解析:联系注释中的信息:遇人讥讽“大笑”,“后一举登第”,以及诗歌中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称自己“入高空”“赴蟾宫”,结合“看我碧霄中”等,可以总结出词人的人生态度:幽默、乐观、志向高远。注意不要只是空洞地下结论,要结合词句分析印证。答案: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

②侯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鄙,而是想象成去“蟾宫”折桂。

③侯蒙志向高远。结局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3.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水口行舟 [宋]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满江风浪夜如何。今朝试卷孤篷看,依旧青山绿树多。

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请细加品味,说说你的看法。

解析:这首诗写舟行江上时诗人的见闻和感受。昨夜一场雨,且满江风浪,诗人便担心一夜过后可能青山绿树等美好风景受到摧残,可当诗人怀着疑虑不安的心态卷起“孤篷”时,却发现美景依旧。立足于诗歌内容,品味人生哲理: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是不可遏止的。答案:(我的看法是)风雨是暂时的,风浪总归要平息,总会见到青山绿树,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止。

4.(2014浙江六校联考)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塞路初晴 雍 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行子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请结合全诗分析最后两句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及言外之意。

解析:品读尾联,从“喜闻”的内容,以及“闲看”的美景,可以判断出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

答案:人们听说边疆无战事之后,悠然欣赏三三两两的游骑在秋日的草原上游猎。诗人借描绘傍晚塞外雨后的壮观图景,义正词严地告诫企图犯边的胡人,唐朝军队严阵以待,守护边疆,表达了诗人对草原的热爱和对和平的向往之情。课案训练

1.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问题。塞下曲 王昌龄

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①道。出塞复入塞,处处黄芦草。从来幽并客②,皆向尘沙老。莫学游侠儿,矜夸紫骝③好。

【注】①萧关:古关塞名。②幽并客:指幽州、并州武勇之人。③紫骝:骏马名。

诗中诗人写了两种人,分别表示“褒”与“贬”的不同态度。从诗中找出这两种人,并简要分析诗人对他们的态度。

解析: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景,突出表现了边塞生活环境的艰苦。

五、六两句,在前四句描绘萧关仲秋时节自然环境的基础上,转向对立功沙场的健儿们进行歌颂。幽、并二州地接边塞,民俗好武而强悍,习于征战,不少人为了守卫边疆,长期戍守,驰骋沙场,肯定了“幽并客”戍边御敌的爱国精神。

七、八两句又劝勉他们不要学那些“游侠儿”,只会夸耀自己的骏马。言外之意,是要他们坚定报国壮志。全诗至此,在一正一反的对比衬托下,充分体现了整首诗歌的主要意蕴是杀敌报国,建功边防,烘云托月般地表达了诗人对“皆向尘沙老”的“幽并客”的由衷赞美和对那些“游侠儿”的批评。

答案:诗中写了“幽并客”和“游侠儿”两种人。诗人对前者的慷慨豪迈、保卫祖国的精神持赞扬态度;而对后者只是停留在向人夸耀骏马,而并没有捐躯赴难、为国牺牲的游侠儿持批评态度。

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移居(其二)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注】①将:岂。②纪:经营。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了哪种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解析:这一题既考查了思想内容,又考查了表现手法。作为田园诗人的陶渊明,他对田园生活是抱有一种向往和追求的态度,所以,他笔下的田园生活一般都是美好的。从这首诗来看,他描写的是人们之间的日常生活,从“相呼”“斟酌”“披衣”“言笑”等描写来看,表现的就是人与人之间那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其“白描手法”从语言的质朴中不难看出。答案: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运用白描手法,描写人与人之间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地相呼、相饮、相思、相言、相笑等情景,尽情地表现出来。

3.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 坐 张 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夜霜欲落气先清。梧桐真不甘衰谢,数叶迎风尚有声。

《文心雕龙》中说:“人亲七情,应物斯感,感物吟志,莫非自然。”请结合本诗对“梧桐”这一形象的描写,分析作者的情感。

解析:答题模式为:写了„„的梧桐形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答案:梧桐面对风霜,不甘凋零,依然飒飒有声;作者借此赞美了刚强不屈的生命力,表现了内心孤傲倔强的个性特点。4.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长相思 李 煜

一重山,两重山,山远天高烟水寒,相思枫叶丹。

菊花开,菊花残,塞雁高飞人未还,一帘风月闲。

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有人说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你认为呢?请结合词中的意象做简要回答。

解析:首先要明确这首词写了哪些意象。词中写到的意象主要有山、水、枫叶、菊花、大雁、月。其次应抓住描写意象的修饰语,从不同角度分析,如“烟、丹、高飞”等。答案:(示例一)作者的内心是凄冷的。这首词以远山、烟水、枫叶、菊花、大雁等共同构建了一个清冷的寒秋,在这样的寒秋中,相思愈发深重,内心更为凄冷。(示例二)作者的内心是温暖的。“相思枫叶丹”喻示着相思的热烈,正因为内心装着所思念的人,所以内心是温暖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问题。秋日赴阙题潼关①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②,疏雨过中条③。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①潼关:在今陕西省潼关县境内。②太华: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县。③中条:山名,在今山西永济县东南。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解析:此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题,关键是要准确理解“帝乡”和“渔樵”均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前者指出仕为官,后者指归隐山林,“犹自”表明了前后分句之间的转折关系,以此揭示诗人内心的矛盾。而将“梦渔樵”放在“犹自”的后面,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留恋。

答案:表现了诗人出仕为官和归隐山林的矛盾心理,表达了对渔樵生活的留恋和怀念之情。

下载【浙江专用 导与练】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13 考点2 课案1 品味古代诗歌中的精妙词语(炼字)]word格式文档
下载【浙江专用 导与练】2015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练习:专题13 考点2 课案1 品味古代诗歌中的精妙词语(炼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