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论 文 题 目指 导 老 师学 生 姓 名学
号院
系专
业写 作 批 次
***13春
:试论《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黄汉平教授 :庄铁宁 : :网络教育学院 :汉语言文学(师范)
:原 创 承 诺 书
我承诺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本人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查证,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若本论文及资料与以上承诺内容不符,本人愿意承担一切责任。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庄铁宁
日期:2013年5月 21日
目 录
摘要
……………………………………………………………………………………………I Abstract …………………………………………………………………………………………Ⅱ 引言
……………………………………………………………………………………………1
一、人物形象塑造的美丑对照 …………………………………………………………………1
(一)爱斯梅拉达善与美的象征 ……………………………………………………………1
(二)伽西莫多是善的化身 …………………………………………………………………1
(三)克洛德是双重性格的人物 ……………………………………………………………1
二、《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2
(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2
(二)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原则 ………………………………………………………………2
(三)其他鲜明的浪漫主义因素 ……………………………………………………………3
三、浪漫主义在《巴黎圣母院》中的体现 ……………………………………………………3
(一)曲折、离奇甚至荒诞的情节 …………………………………………………………3
(二)人物形象体现出浪漫主义对照原则 …………………………………………………3
(三)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对照 ……………………………………………………………4
四、结论 …………………………………………………………………………………………5 参考文献 …………………………………………………………………………………………6 致谢词 ……………………………………………………………………………………………7
摘要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雨果三十年代最为成功的作品,代表当时欧洲浪漫主义小说的最高成就。作品中塑造了典型奇特的人物形象,安排了离奇怪诞的故事情节,想象力丰富,戏剧性十足,显示了动人的浪漫主义风采。通过对浪漫主义文学特征的分析,以《巴黎圣母院》为例,深入讨论其在情节、人物形象的对照艺术、场景、喜剧风格等方面所体现出得浪漫主义特色,以深化对浪漫主义文学的理解,并通过对其艺术手法的解析,展示他作品中显著的浪漫主义特性。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美丑对照;浪漫主义
I
Abstract
“Notre Dame de Paris” is the most successful works of the French writer Victor Hugo and 1930s, represent the highest achievement of the European Romantic Novel.Works shaped the a typical strange characters, arranged grotesque story, imaginative, full of dramatic, and touching romantic style.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romantic literature, “Notre Dame de Paris”, for example, in-depth discussions in the plot, characters control art scene, comedy style reflects the romantic characteristics, to deepen the Romantic literature understanding, And resolve their artistic techniques, showing significant romantic characteristics of his works.Keywords: Notre Dame de Paris beauty and ugliness control;romanticism
II 试论《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艺术特征
引言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学运动的领袖,其所以成为法国浪漫主义文艺运动的领袖、浪漫派的灵魂,不仅因为他撰写了许多浪漫主义理论著作,指导了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发展,更重要的还在于他创作了一系列浪漫主义的诗歌、戏剧和小说,给法国浪慢主义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他用意还在于借古喻今,鞭挞了中世纪教会和贵族统治阶级的罪恶,而巴黎流浪汉和乞丐们对圣母院的攻打,象征着人民群众对反动势力的反抗。在《巴黎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是一个纯洁热情的吉卜赛少女,在巴黎卖艺为生,因不屈从圣母院教堂副主教克洛德的兽欲,被他陷害致死,圣母院敲钟人“愚人王”伽西莫多因失去心目中的偶像爱斯梅拉达,达到绝望,愤怒的把克洛德从顶楼推下摔死,神秘失踪,在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旁边自尽。在雨果的浪漫主义小说创作中,《巴黎圣母院》是一个典型的艺术范本,它的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动,变幻莫测,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同时,它具备着雨果浪漫主义创作的一切要素,鲜明地反映了作者的浪漫主义文艺观。雨果和欧美其他许多浪漫主义者一样,他的创作特别着重于表达主观心灵,特别强调表现作者的激情和理想。整个故事情节以色彩浓郁的笔墨写出,浪漫主义色彩浓烈。其中美与丑、善与恶,催人泪下的执着爱情,反映了当时巴黎,同时鞭挞了丑恶,歌颂了良善,可以说这是一部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杰作,是运用浪漫主义对照原则的艺术范本。它富有戏剧性和传奇色彩,表现了雨果对封建政府和反动教会的憎恨,也反映了对下层人民的深切同情,较为完美地表达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精髓,对后来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文学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人物形象塑造的美丑对照
雨果在其《巴黎圣母院》中,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运用到了一种极至作品中的美与丑不是简单的对立对比,而是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美的化身,从相貌到内心都展示出美轮美奂的典型,敲钟人伽西莫多外貌奇丑而心地纯洁善良;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与鲜明对比。
(一)爱斯梅拉达善与美的象征
爱斯梅拉达内心的善良愿望出发对待任何人。对于误入乞丐王国的诗人甘果瓦,她挽救了他的生命;她还不计前嫌送水给受刑时的伽西莫多;她对爱情抱着至死不渝的信念,丝毫不怀疑心上人的背叛,不允许别人说一句他的坏话;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她宁死不屈。她的被毁灭,是对封建专制残酷统治和教会邪恶势力的有力控诉,同时也唤起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
(二)伽西莫多是善的化身
他外表丑陋,受尽嘲弄,但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慕是一种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的柔情,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质朴的爱,完全不同于克洛德那种邪恶的占有欲,也不同于花花公子弗比斯的逢场作戏。雨果通过这一形象,树立起一个人类灵魂美的典型。
(三)克洛德是双重性格的人物
一方面,他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毒辣,为满足自己的欲念不择手段:他出于淫欲指使伽西莫多劫持爱丝梅哈达;他出于嫉妒刺伤弗比斯却嫁祸于爱丝梅哈达;他因得不到爱丝梅哈达的爱情而将她置于死地。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他越是意识到自己失去了人间的欢乐,便越是仇恨世人,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是小说中最有深度的人物。
二、《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浪漫主义文学以一种超越现实的文学精神,执着于对人生理想甚至幻想的表现,力图用文学给人类展现出一幅理想的生活景象。浪漫主义并不像现实主义文学那样注重对生活对象的如实摹写,强调文学的真实性和客观性,而是竭力表现理想,表现主观愿望,表现向往理想的激情。所以在文学创作中,浪漫主义遵循的是理想化的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也无关紧要。浪漫主义文学所创造的艺术形象因此常常会改变生活原有的形态,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人为地创造出虚构的甚至是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可以说,浪漫主义文学创造的艺术世界不是模拟现实的“镜像世界”,而是一个想象的、超现实的、主观化了的世界,通过塑造这个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理想世界,纵情地抒发自己的感情和表达主观的愿望。浪漫主义同时也是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上的两大主要思潮。作为创作方法,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文学在表现方式上具有大胆幻想、构思奇特、手法夸张的特点。浪漫主义在艺术表现上不求“形似”,不像现实主义那样追求细节的真实,而是依据主观感情的逻辑和表现理想的需要,充分发挥想象、夸张、虚构、变形、比喻、象征等非再现性的艺术手段,致力于理想的艺术世界的创造,从而体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的特色。注重主观感情和理想的表现是浪漫主义的根本特点,我们就结合雨果的《巴黎圣母院》来浅谈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
(一)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作品中在表达作者真善美的主观理想,在每个人物身上注入了强烈的感情色彩,爱憎十分鲜明。克洛德是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他外表道貌岸然,温文尔雅,但他的灵魂是邪恶阴险、卑鄙狠毒的,他是真正的魔鬼,是恶与丑的化身。与克洛德相反,敲钟人伽西莫多虽然外形十分丑陋,而内心纯真、懂得真正的爱,心灵是美的。他的形象在作品中逐渐由丑变美,由矮小变为高大,人们也从嫌弃变得喜爱他、崇敬他了。他代表了处于社会底层、地位卑微的广大人民,他闪光的心灵正是作者心目中善与美的象征。与伽西莫多对照的人物还有虚情假意,玩弄爱斯梅拉达感情的弓箭队长弗比斯,他相貌漂亮、体态健美、衣着华贵,如同太阳一般,但其内心却极其肮脏卑鄙,同样是一个丑恶的人。作品中除了安排善恶两组人物的对照外,还安排了正面人物与正面人物之间的对照,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在形体上是美与丑的对比,爱斯梅拉达美丽出众,伽西莫多则是奇丑无比。然而,两个人的心灵却又是那么自然无瑕。同样,在反面人物之间,克洛德的忧郁、阴沉与弗比斯的欢乐、明快也形成相互对照,他们两个人形体上或严肃、或漂亮,然而他们衣冠楚楚的体态下都包藏着肮脏罪恶的心灵。
(二)成功地运用了对比原则
美与丑,崇高与滑稽,悲剧因素与喜剧因素,善与恶,真与假等,组成了《巴黎圣母院》多层次、多序列的矛盾对照格局。首先,场面之间的对比。小说在情节内容的安排上,将腐朽的封建王朝和高尚纯洁的“奇迹王朝”,两个法庭,两种审判,两个绞架,两个社会等进行对照描写。其次,人物之间的对照。主人公爱丝梅哈达就是在与其他人物的对照中显示形象的完美的。她与伽西莫多对照,外貌一个奇美,一个奇丑,而心灵同样高洁;她和克洛德对照,一个纯洁善良,一个虚伪卑鄙。再次,人物自身的对比。伽西莫多外貌的丑陋和心灵的美好的对比;弗比斯外表的潇洒和内心的丑恶的对比;克洛德外表的道貌岸然和内心的邪恶的对比。通过这几种矛盾对照格局,小说实现了“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着优美,丑怪藏在崇高的背后,美与恶并存,光明与黑暗相共”的浪漫主义美学原则,显示出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
(三)其他鲜明的浪漫主义因素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是典型的浪漫主义表现形式,充满了现实生活中所不可能有的巧合、夸张和怪诞,例如伽西莫多一个人在圣母院上的抵抗、爱斯梅拉达母女在绞刑之前的重逢、伽西莫多与爱斯梅拉达两个可怜人的尸骨被分开就化为灰尘等等,都是作者想象的产物。
小说通篇展现为典型的浪漫主义的非凡环境和场景(中世纪的巴黎和宗教狂欢场面,耸立着绞架的刑场,阴森的巴士底狱,使人意夺神骇的圣母院激战等)、非凡的人物(传奇性的克洛德,伽西莫多,爱斯梅拉达等)、曲折离奇的情节(克洛德对爱丝梅哈达的追逐迫害,爱丝梅哈达的身世经历等)以及强烈的戏剧性(充满悬念、大量的偶然因素和巧合,用对话来刻画人的内心世界)等。
三、浪漫主义在《巴黎圣母院》中的体现
《巴黎圣母院》中,雨果描述了爱与被爱的诸多痛苦,揭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的真谛,又聋又丑的伽西莫多,被克洛德神父收养于巴黎圣母院中担任鸣钟人,道貌岸然的克洛德神父自从遇见了美丽的吉卜赛姑娘爱斯梅拉达后,为其美色所诱惑无法再清修,他指使西莫尔强行掳走爱斯梅拉达,不料却被弗比斯队长所救,爱斯梅拉达因此而爱上了弗比斯。岂料弗比斯同样只是个玩弄女性的伪君子,后终被克洛德刺杀,并嫁祸于爱斯梅拉达,令她被判死刑,这时丑陋的伽西莫多挺身而出将爱斯梅拉达救至圣母院中,爱斯梅拉达最后终为军队所杀,或许她致死才明白面貌丑陋而心灵高尚的伽西莫多才是真心爱自己的人,爱斯梅拉达死后,伽西莫多抚尸徇情,巴黎圣母院空留千古爱的传奇。
(一)曲折、离奇甚至荒诞的情节
爱斯梅拉达本不是波希米亚人,而是法兰西人。她原名阿涅丝,是巴黎社会底层妓女巴格特的私生女,出生不久即被流浪的波希米亚女人偷换带走。而留下来的却是一个小怪物,这便是后来成为圣母院敲钟人的伽西莫多,小阿涅丝以后则成长为流浪街头的波希米亚卖艺女郎。巧的是他们后来竟然相遇,并且,丑陋无比的加西莫多竟然赤诚地爱上了仙女般美貌的爱斯梅拉达。因丢失女儿而在绝望中苦等了十五年的巴格特,却又不期而然地从一双神奇的小鞋认出了自己的亲生女,并且她就是自己一向憎恶的波希米亚卖艺女爱斯梅拉达。这一连串偶然的曲折离奇的戏剧性情节,使小说悬念丛生,特别扣人心弦。
(二)人物形象体现出浪漫主义对照原则
作者在塑造人物方面,首先安排了两组对照的人物。一组是作品的正面人物,以男、女主人公为代表,包括修女和广大巴黎下层社会的人们;另一组是作品的反面人物,他们是以克洛德为代表的巴黎上层统治阶级的人物。这两组人物前者闪着真诚、善良和美好感情的光辉;后者则代表假恶丑。两组人物,正反对照,黑白分明,歌颂爱斯梅拉达和伽西莫多的崇高伟大,批判克洛德和弗比斯的卑劣丑怪,使作品主题鲜明、突出。
其中,人物形象塑造的美丑对照是《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的精髓中的精髓。它不仅体现在人物之间的相互对比,也体现在人物自身外形与心灵的美丑对比上。雨果在其《巴黎圣母院》中,将他的美丑对照原则运用到了一种极至作品中的美与丑不是简单的对立对比,而是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美的化身,从相貌到内心都展示出美轮美奂的典型,敲钟人伽西莫多外貌奇丑而心地纯洁善良;副主教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内心阴险狠毒,卫队长弗比斯外表潇洒风流,内心卑鄙自私!这几个人物本身就有着显著的对照特征:爱斯梅拉达内外映衬,相辅相成,完美和谐;伽西莫多丑陋的外貌蕴涵着高尚的心灵;克洛德与弗比斯则是以好看的外表反衬出丑陋的灵魂,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与鲜明对比;在爱斯梅拉达的至善至美和伽西莫多的外丑内美面前,克洛德显得格外的丑恶不堪,弗比斯也尤为卑劣琐屑。这里,美丑对照的运用,达到了理想化的效果,爱斯梅拉达与伽西莫多这两种类型的美好形象在丑态人物的反衬下,更为鲜美艳丽,光彩照人!而克洛德与弗比斯这两个丑角在美好人物的光照之下,更显形象猥 3 亵。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这也正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雨果把故事写成悲剧,其中的悬念、突转、发现、巧合等手法都用以制造悲剧性的效果。
教堂上面的伽西莫多把大石柱推下去,乞丐们就用这石柱攻门;伽西莫多用烧溶的铅水倒下去,被激怒的乞丐就用云梯攀登;双方都要救爱斯梅拉达,但都把对方当作敌人,戏剧冲突就含有悲剧性。天明时国王的骑兵突然出现,乞丐们纷纷被射杀,爱斯梅拉达也被逮捕,戏剧冲突更带悲剧性。雨果不把主要笔力写人民与国王武装的冲突,却写人民与伽西莫多的冲突,用国王的武装镇压去解决这对矛盾,从而表现了小说批判的、悲剧性的主题。
(三)浪漫主义的典型人物对照
爱斯梅拉达的美貌和人格力量是非凡的:伽西莫多的非凡则表现在他可怕的外貌,奇特的举动,巨人般的体力,以及对爱斯梅拉达高尚而充满自我牺牲的爱情及表达方式;克洛德的禁欲和纵欲的矛盾等。这些人物的特点,表现了雨果独具的浪漫主义特征,即追求夸张,想象而不求细节的真实,不求酷似现实。
1、爱斯梅拉达的善、美与伽西莫多的丑陋,这样令人难以置信的爱情本身就是很浪漫的。我个人理解他们之间是爱情。伽西莫多可以为了爱斯梅拉达而背叛养他,爱他的主教,试想一下,除了爱情还有什么力量可以让一个人背叛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呢?爱斯梅拉达虽然美丽,虽然身边有很多的爱慕者,但她也清楚没有一个人可以像伽西莫多一样为了她而不惜牺牲生命,善良的爱斯梅拉达更看重的是内心的善良,伽西莫多虽然外表丑陋,但他极富有同情心而且很有才华,在他们之间完全可以产生一种忽略外表的真正的爱情。
2、作品中采用了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的方法,正是利用了这种不可能的方法伽西莫多救了爱斯梅拉达,使他们之间的爱情显得那么浪漫神奇。
3、作品的结局采用了极其浪漫的手法。伽西莫多性格中善良、重情义的一面,他口口声声地说自己才是最爱他的人,除了他,任何人都会抛弃他,并引诱他回到自己的身边。他的话奏效了,伽西莫多站在钟楼上动摇了。就在这一刻,克洛德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冲上来想要伽西莫多的命,伽西莫多躲过去了。在这时候,他终于清醒了,在正义的驱使下他杀死了大魔头克洛德,保护了自己的爱人。他们的爱不被祝福,最后他们互相依偎着被烧死在教堂里,他们的尸骨还紧紧靠在一起,任何人也分不开。这样凄美的结局无疑是作品的升华之笔。至此,整个作品的浪漫主义特色达到了极致。
他的《巴黎圣母院》可以说是运用对照原则进行创作的艺术典范。美与丑、善与恶、明与暗、崇高与卑劣,界线极为鲜明,特别是人物塑造纵横内外的对照,情节与场面的对照,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这在雨果的很多作品中都有体现,最典型的莫过于《巴黎圣母院》中几个代表人物:有外形丑陋无比但心地却纯洁善良的钟楼怪人伽西莫多,与之截然相反的道貌岸然的副主教克洛德,当然也有美貌与美丽心灵俱备的吉卜赛女郎爱斯美拉尔达。而伽西莫多作为最鲜明的故事人物形象,仅仅在他一个人身上就体现了美与丑的极端对立——外表的极度丑陋和心灵的高尚美好。这不但体现了雨果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极具夸张的想象力,也体现了他不拘一格的思维方式。毕竟在他以前,大部分文艺作品中的崇高总是附加于相貌俊美者,相应的丑陋者一定是心灵黑暗卑劣之徒,但雨果并没有循规蹈矩。
首先,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她是美的化身,善的集中体现,实现了体态美与灵魂美的高度统一。爱斯梅拉达美得光彩照人,无与伦比。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克洛德,伽西莫多、甘果瓦等男性人物在外形上都是丑的。爱斯梅拉达天真、纯洁、善良。爱斯梅拉达身上,既有外在的美,又有心灵的美。
其次,克洛德外表道貌岸然,而内心则十分邪恶。为占有爱斯梅拉达,他在邪恶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克洛德这个人物身上,作者也实现了两种对照:克洛德的外表恪守禁欲主义 4 与内心渴求欲望满足的对照,以前的虔诚与今日的虚伪、以前的善良与今日的邪恶的对照。
再次,伽西莫多的内心是美好而善良的。在四个男性(克洛德、弗比斯、伽西莫多、干果瓦)形象中,伽西莫多是真心爱着爱斯梅拉达的唯一男人。伽西莫多虽然外形滑稽丑怪但他的灵魂纯正洁白。
最后,弗比斯是爱斯梅拉达唯一心爱的人。他外表风流潇洒,英俊健美,如同太阳神一般。但实际上,他是一个轻薄负情的花花公子。他对爱斯梅拉达的爱,只是逢场作戏,有口无心。他明知爱斯梅拉达无辜受迫害,却不肯去见一面。总之,弗比斯的外表与心灵形成了强烈的反差,而是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尖锐的矛盾和强烈的冲突,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是美的化身,从相貌到内心都展示出美仑美奂;敲钟人伽西莫多外貌奇丑而心地纯洁善良;爱斯梅拉达内外映衬,相辅相成,完美和谐;伽西莫多丑陋的外貌蕴涵着高尚的心灵;克洛德与弗比斯则是以好看的外表反衬出丑陋的灵魂。而更重要的是他们之间形成的强烈反差与鲜明对比:在爱斯梅拉达的至善至美和伽西莫多的外丑内美面前,克洛德显得格外的丑恶不堪,弗比斯也尤为卑劣琐屑。
另外,作品在体态美与灵魂美的高度统一上,集中体现在女主人公爱斯梅拉达身上,她是作者全力讴歌的对象,既有美的仪貌,又有美的心灵。她是一个清白无瑕、美丽善良、天真热情、坦率开朗的少女,她能歌善舞,多才多艺。她把世人都看作像她那样纯洁忠贞,至死还保持着对负心的弗比斯的爱情。对于别人的不幸,她富有同情心,敢于舍己救人。在克洛德的淫威面前她勇于抗争,宁死不屈。她的悲剧完全是封建王朝和反动教会的迫害造成的。她的形象鲜亮耀眼,是雨果笔下刻画的最美好的形象。
总之,《巴黎圣母院》以其颇有安排的对照体系强化了主题的深刻性。善良的偏偏形体狰狞的伽西莫多与邪恶的偏偏道貌岸然的克洛德。雨果善用这种鲜明的对比,扣人心弦,让善与恶的特征瞬间深入人心;爱斯梅拉达的外表美与伽西莫多的外表丑的强烈落差,捧出了他俩共有的金子般的灵魂,让得这灵魂庄重伟岸;爱斯梅拉达的致纯致善与世人的麻木、愚昧的对比,显现了一个时代黑暗与无可救药;伽西莫多对爱斯梅拉达真挚的爱情与副教主克洛德异化的爱情的对比,更进一步讥讽了克洛德的道貌岸然,证实了小说开篇世人对伽西莫多的赞扬:“丑到完美程度的形象。”“你是我平生所见最美的丑。”虽然是作用于揭露世人的丑态,但他们说的却是正确的;爱斯梅拉达的真诚与侍卫队长法比的虚伪,为这可人的灵魂增加了高度,真善美也得以全然的释放;副教主克洛德的瞬间死去与爱斯梅拉达、伽西莫多永恒存在的对比,强烈地歌颂了人性的纯真与善良。
四、结论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小说创作中浪漫主义色彩最浓厚的一部,充分显示了雨果的主观激情和理想色彩。浪漫主义文学的最高成就,是雨果善于运用独特的夸张手法,进行鲜明的对比,通过非凡的事件和情节来塑造非凡的人物。作者为了突出善恶至极,对人物性格极尽夸张,使作品情节离奇,通篇笼罩着一种神秘的色彩,以其丰富的想象,奇特的情节,鲜明的对照,凝结成为一部浪漫主义巨著,为浪漫主义尊定了一座丰伟的文学纪念碑。
参考文献
[1] 金易.从《巴黎圣母院》看雨果浪漫主义文艺观[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82年01月
[2] 王胜.《雨果的浪漫主义文艺观及其在<巴黎圣母院>中的表现》[J].福州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2.4 [3] 邢世嘉.《跟着雨果游巴黎圣母院》[J].阅读与作文(初中版), 2005,(09)[4] 李万钧.《比较视野下的外国文学》,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 [5] 赵晖.巴黎圣母院[J].写作, 2005,(06)[6] 戴宏英.美与善的颂歌《巴黎圣母院》[J].中学课程辅导(初一版), 2003,(04)[7] 伍之伦.《<巴黎圣母院>的浪漫主义特色》[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9.12.4 [8] 邢雪梅.孚罗诺.一个真正的悲剧——读《巴黎圣母院》有感[J].语文新圃, 2003,(07)[9] 潘万木.《巴黎圣母院》环绕埃斯梅拉达的悲剧和鸣曲[J].人大复印《外国文学研究》.1991.8 [10] 刘伯香《.巴黎圣母院》人物形象之再思考[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3)[11] 王宇红.试论《巴黎圣母院》的对照艺术[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02)[12] 王久清.《巴黎圣母院》对照艺术浅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11).[13 黄彩萍.《巴黎圣母院》内容梗概[J].初中生世界, 2006,(21)[14] 庞希云.魔鬼与上帝——《巴黎圣母院》中的克洛德[J].阅读与写作, 2001,(05)[15] 冯纾颐.《巴黎圣母院的守护者》[J].语文新圃, 2005,(02)[16] 朱承杰.《巴黎灵魂——塞纳河》[J].中学生百科, 2005,(17)[17] 朱迪丝·克莱代尔, 迟轲, 胡震, 陈儒斌.巴黎圣母院[J].中文自修, 2006,(21)[18] 李煜.浅谈《巴黎圣母院》中对比手法的运用[J].现代语文(文学评论版), 2006,(01)[19] 刘建军.《外国文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1 [20] 陈敦.孙景尧.谢天振.《比较文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10 [21] 孟庆枢.《外国文学名著鉴赏》[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5 [22] 柳鸣九.《雨果创作评论集》[M].漓江出版社.1983.8
致谢词
从开始的拟列提纲,中间的初稿、二稿,直至最终的定稿,在这整个论文写作过程中,黄教授都给了我很大的帮助。黄教授在我的写作手法上给予的指导及对论文的认真细致修改,使得本文得以顺利完成。在此,感谢黄汉平教授对我此次写作的指导和帮助!
第二篇:《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在观看了影片《巴黎圣母院》之后,我被深深地打动了。电影是一门年轻的艺术,那么电影与文学攀缘、结亲就是可预料之举了。有人说过:“年轻的电影正是在古老文学的滋润下勃发出13益旺盛的生命力的。文学似乎成为电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不错,名著《巴黎圣母院》就是这样的例子。
既然电影也是一门艺术,那我们就应该抱着美学的思想去感受这部片子。当美丽的爱斯梅哈尔达被绞死之后,真诚善良的加西莫多就消失了,殊不知两年以后他俩竟惊现为两具紧抱在一起的枯骨,可悲可叹之余是可喜和庆幸,虽为“化尘”,但毕竟“同穴”。这在惨烈的真实中岂不流露出具有东方色彩的“圆满”之美。众所周知,东方人很喜欢圆满,从我们喜欢过的春节等节日就可以看出,东方文化中圆满是不可或缺的。
如果细看的话,《巴黎圣母院》的结尾是这样的:大约在这个故事结束后的两年或一年里,在隼山墓穴寻找奥利维埃·勒丹的尸体。在可怕的骸骨中发现了两具尸骨其中一具紧紧的搂抱着另一具。有一具是女的,上面还有白布裙的残片,颈骨上挂着串念珠树种子的项链,上面系着一个嵌有绿玻璃片的丝绸小荷包。紧抱着这一具尸骨的是一个男尸骨。他的脊梁是歪的,脑袋缩在肩肿骨里,他的颈椎骨上没有一点伤痕,显然不是绞死的。那男子是自己跑来死在这里面的!人们想把他同他抱着的那具尸体分开,他顿时化作了尘埃。电影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人们的情理之中。原著者雨果以大胆的夸张和奇特的幻想,安排了“加西莫多的结婚”和“化尘”的结尾,饱含了作者对小说中人物的同情和对纯真爱情的赞赏。我不禁想到,这和中国电影《梁祝》的结局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中国四大民间传说故事之一,它的故事传说大约形成于东晋时代,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梁祝》的结尾,英台出嫁途中到墓前拜祭,痛哭不已。突然坟裂开口,英台纵身跳入,坟合上,两人化作一对美丽的蝴蝶翩然起舞。可见“化尘”和“化蝶”以相似的形式表达了中西文化中殉情的悲剧意象,让人感动,令人沉思。在西方人眼中,悲剧主人公面对命运挑战必须采取大刀阔斧的行为将斗争进行到最大限度,并且要求主人公在结尾时悲壮死去,人只有把生命献出来才算发挥到了最大限度。布拉德雷在《论莎士比亚戏剧》中讲到:“我们觉得悲剧主人
公正是在他最终遭到失败而死去的时候,最能显示出他的伟大和崇高。”西方的悲剧精神通常体现为惨烈而真实的死亡的悲壮结局。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取得一 种中庸的地位,这种民族文化心理就会反映在中国传统的艺术中。所以中国古典悲剧结局体现出的“中和之美”实际上就是在追求一种心理满足。中国文化中的悲剧精神体现为审美的艺术的和谐氛围。即便是窦娥已死,但“血溅白练”且“六月飞雪”,人们仿佛看到了窦娥那升腾的冤魂。《梁祝》中,主人公虽“生不能同衾”,但作者还是让他们“死亦同穴”,并且化为彩蝶,比翼双飞,永不分离。“化蝶”展示了中国人“天人合一”的生命哲学,是自然与人格心灵冥合的最高审美境界。蝴蝶已被视为新的生命形象,成为中国人审美意识深层中的“原型意象”,代表了中国人对生命过程生生不息的持久信念。
西方亦是如此。雨果的“化尘”也表达了人们的美好愿望,表现了拥有纯洁爱情的两个灵魂的升腾和永存。由上可见,电影《巴黎圣母院》中塑造的“化尘”的爱情悲剧在表现惨烈而真实的西方悲剧精神的同时也表现了“生不能同衾。死亦同穴”的东方审美色彩。同为“化尘”,相与“化蝶”,这两个源于不同文化体系的意象共生着人类一个同样的主题——爱情。在雨果的笔下,爱斯梅哈尔达是美的,纯真的爱情也是美的。雨果用了很多笔墨来描写爱斯梅哈尔达的美丽:爱斯梅哈尔达是个迷人的姑娘,长的很漂亮,从不伤害人,唯一的缺陷就是喜欢撅嘴。最后作家又通过反面人物克洛德之口来描写爱斯梅哈尔达的美丽:那姑娘美艳绝伦,举世无双,上帝都会喜欢她。雨果在描写吉卜赛姑娘外貌的同时也刻划了她心灵的美。当诗人甘果瓦夜间误入乞丐王国将要被绞死时,爱斯梅哈尔达挺身而出,愿意与甘果瓦摔罐成婚,从而救了诗人一命,成为他名义上的妻子;当敲钟人卡西莫多因绑架爱斯梅哈尔达未遂而受笞刑时,这位姑娘不记旧恨,反而以德报怨,主动给他送水喝。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永远以不衰的生命力通过各种形式活跃于世间的每一个角落,震撼着人的心灵。雨果赞美纯真的爱情。在小说中他这样写到:这样一位美丽、鲜艳、纯洁、妩媚,同时又那样娇弱的姑娘,却如此虔诚地跑去救助一个这般落魄、丑陋和凶恶的怪物。此情此景到哪里也是感人肺腑的。加西莫多外表丑陋内心真诚善良,爱斯梅哈尔达是雨果塑造的美的化身,秀外慧中。作家以凄凉而真实的“化尘”的形式来表达他的美与丑相和谐统一的美学观点。
第三篇:《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品读 《巴黎圣母院》
《巴黎圣母院》是法国19世纪闻名作家雨果的代表作。这是雨果第一部具有思想力量和艺术魅力的现实主义作品,充满着人道主义和浪漫主义色彩。这部小说作为当今世界上极为出名的一部外国文学作品,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刻画了一群性格鲜明生动、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在中世纪封建专制制度下必然的悲剧命运剖析了丰富复杂的人性世界。
《巴黎圣母院》的情节主要围绕三组人物展开:外部残疾丑陋,内心却高尚纯洁的敲钟人驼背人卡西莫多,再一次偶然的场合被副主教弗罗洛收养为义子,长大后成为了圣母院的敲钟人,而长期流浪的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能歌善舞,天生貌美而且心地醇厚,清贫的诗人甘果瓦偶然同她相遇,并在一次偶然的场合成为了她名义上的丈夫。
一个不可缺少的人物形象就是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罗洛。弗罗洛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疯狂的爱上了这位漂亮的吉普赛女郎,为了得到爱斯梅拉斯,他穷尽脑汁,不惜对梅拉斯使用各种威胁甚至陷害,同时还使用卑鄙的手段欺骗和利用他,最后,这一欲望最终毁灭了爱斯梅拉达,也毁灭了他自己。对待这一人物,雨果以悲天悯人的姿态深刻剖析了其阴暗而扭曲的灵魂。
另外还有两个特色人物,一个是涂有华丽外表,内心却无比阴险的弗比斯队长-----一个粗野,浅薄的花花公子,他以及其恶劣的手段玩弄了一片痴情的爱斯梅拉达;另一个则是落魄诗人格朗古沃,为了生存可以抛弃爱情,抛弃尊严,抛弃责任,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同样布满了鄙夷和嘲讽。
这是一部写人的小说。整个小说展示了一副15世纪的巴黎市井百态图,在书中,作者以极大的同情心描绘了巴黎最下层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们虽然衣衫褴褛,举止粗野,却拥有远远胜过那些所谓有身份,有地位,有教养的文明世界的人的美德,他们活的真实,活的性情。
这篇小说不仅从人道主义揭露了当时黑暗社会的本质,更告诉我们很多深刻的人生道理:
首先,一个人的外表并不决定一切。内心才扮演着比外表更重要的角色。人不能过分追逐外表美,心灵的纯洁真诚才是我们一生需要具备的;同样,衡量一个人也要从他的内在品质出发,不能以貌取人。
其次,人活在世界上,要有积极的人生理想、奋斗目标,不能随波逐流、浪荡荒废,在任何时刻,都要有人格尊严,能明确自己的任务。不能因为放纵自己而被污浊了有责任的心灵。
最后,我们要学会珍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亲情、友情、爱情……尊重身边每个人,不要等这些让生命出色的亮点逝去后才后悔不已。这些,故事中的人物都向我们展示了发人深思的反面悲惨后果。
总之,《巴黎圣母院》是一部难得的著作,在世界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法国大文豪雨果笔下源源不断留出的,不仅是一个摇摇欲坠的王朝,不仅是一个坚强而多难的女子,不仅是爱与恨的交织,更是人性中,美与丑不朽的碰撞!
第四篇:《巴黎圣母院》读后感
题目:《巴黎圣母院》观后感
摘要: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雨果把封建的恶势力以及他们呢的权利世界描绘为所有罪恶的源头,用现实的眼光进行述说,展现了一个善恶并存的世界。《巴黎圣母院》成为雨果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浪漫主义小说的著名代表作。
关键词:美丽 丑恶 真善美 浪漫主义小说 宗教 封建势力 正文:
看完了《巴黎圣母院》后感触颇大,首先是被其中的故事情节所打动,既有美丽的,动人的,还有邪恶的。同时,自己也被雨果的浪漫主义文学色彩所打动了,这样的文学巨著,在当时产生巨大的影响,奏响了反对封建王朝,歌颂七月革命的凯歌。
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史上的重要诗人、戏剧家和小说家。他的一生经历过很多大的历史性时刻,既有拿破仑时代,也有波旁王朝复辟时期,还有第二帝国和第三共和国的时代,他的文学生涯长达60年之久。雨果的戏剧和诗歌都反映的法国重大的历史进程和文学进程,他在各个文学领域都有重大的建树。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巴黎
圣母院》主要描写了两个人物,并且还深刻的向读者展示了他们之间的那种纯洁的爱。文中主要描写的是长得非常美的爱斯美拉达和长得非常丑的喀西莫多。他们两个都是弃婴,一个人被吉普赛人所收养,生长在美丽的大自然,一个则被克罗德收养,在圣母院长大。喀西莫多深深爱着爱斯美拉达,可惜应为喀西莫多确实长得太丑,爱斯美拉达没有能够接受他。但是,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在她的身旁默默关注她,并且保护她。为了保护爱斯美拉达,喀西莫多还把自己的养父扔下楼门摔死了,直到爱斯美拉达死去,喀西莫多选择了留在她的身边,于是在姑娘的身边自杀了,这样他们呢就能够永远在一起了。他出生就是一个悲剧,他是所有人眼里的怪物。从小就没有人爱,可是就是这样一个被所有人嫌弃的“怪物”却拥有着一颗金子一半的心,他思想单纯,为了自己所喜欢的人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作者对这两个形象刻画,表达了他对下层人民悲惨命运以及痛苦遭遇的同情,极力歌颂了劳苦大众善良的美德,鞭笞了封建黑暗势力的邪恶。
雨果把封建的恶势力以及他们呢的权利世界描绘为所有罪恶的源头,用现实的眼光进行述说,展现了一个善恶并存的世界。主人公是作者想要给人们表达思想的化身。喀西莫多他的外表极丑,心灵却是极为善良的,作者将美与丑进行了糅合,创造出的丑美典型,爱斯美拉达则内外都是美的,是真善美集中的化身。他们的美和封建势力的极丑恶形成对
比,并进行激烈的对抗,作者表现了当时社会的善恶对立、善良最终战胜邪恶的理想。
小说揭露了宗教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已为人的优秀品质,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其情节曲折、人物性格更具有冲突性,是一部富于戏剧性的著作。而《巴黎圣母院》的历史背景,也反映了路易十一时代腐败的政治与权利统治,使无辜的人沦为牺牲品的黑暗现实。小说中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邪恶的克罗德。他是一个具有双面性格的人物,一方面,他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为实现自己的私欲而不择手段,他因得不到爱丝梅哈达的爱情而将她置于死地,用手上的权利实现它罪恶的欲望。另一方面,他又是宗教禁欲主义的牺牲品,长久的禁欲扭曲了他的灵魂。他在这种长期压抑下,心理上出现了极度的扭曲,变得仇恨世人,仇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希望世界上的一切东西都不会有好结果。
《巴黎圣母院》的故事情节紧张、扣人心弦,同时还进行了色彩浓烈的社会背景描写,深刻的刻画主人公,表现小说的主题与中心思想。这种对照鲜明夸张的人物形象描写,具有开拓性的实践意义,使得《巴黎圣母院》成为雨果的代表作,同时也是浪漫主义小说的著名代表作。
第五篇:巴黎圣母院读书笔记
一,名著作者简介、作者:雨果 成书时间:1830年 类别:小说 特色之处:一幅瑰丽多姿的浪漫主义艺术画卷
背景一览
雨果(1802~1885)世界著名作家,法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领袖人物。他的作品代表了欧洲浪漫主义文学的高峰。雨果一生创作了数量惊人的诗歌、戏剧、小说和文学理论著作,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的四部最著名的代表作品是浪漫主义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和《悲惨世界》、戏剧《克伦威尔》和《欧那尼》。雨果之所以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人物,是因为他不仅是浪漫主义理论的倡导者,也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实践者,并攀登了艺术高峰。雨果最后一部重要的长篇小说《九三年》,再现了1793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高潮中发生的新生共和国军队同反革命叛乱武装的激烈斗争。1885年雨果以83岁高龄病逝于巴黎。
在雨果的卷帙浩繁的著作中,小说《巴黎圣母院》奠定了他作为世界著名小说家的崇高地位。
二,内容简介 故事发生在中世纪。“愚人节”那天,流浪的吉卜赛艺人在广场上表演歌舞,有个叫埃斯梅拉达的吉卜赛姑娘吸引了来往的行人,她长得美丽动人舞姿也非常优美。这时,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克罗德·弗罗洛一下子对美丽的梅拉达着了迷,他内心燃烧着情欲之火,疯狂地
爱上了她。于是他命令教堂敲钟人,相貌奇丑无比的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抢来。结果法国国王的弓箭队长法比救下了埃斯梅拉达,抓住了卡西莫多。他把敲钟人带到广场上鞭笞,善良的吉卜赛姑娘不计前仇,反而送水给卡西莫多喝。敲钟人虽然外貌丑陋,内心却纯洁高尚,他非常感激埃斯梅拉达,也爱上了她。天真的埃斯梅拉达对法比一见钟情,两人约会时,弗罗洛悄悄在后面跟着,出于嫉妒,他用刀刺伤了法比,然后逃跑了。埃梅斯拉达却因谋杀罪被判死刑。卡西莫多把埃斯梅拉达从绞刑架下抢了出来,藏在巴黎圣母院内,弗罗洛趁机威胁吉卜赛姑娘,让她满足他的情欲,遭到拒绝后,把她交给了国王的军队,无辜的姑娘被绞死了。卡西莫多愤怒地把弗罗洛推下教堂摔死,他拥抱着埃斯梅拉达的尸体也死去了。
三名言佳句
1、巴黎圣母院,这座可敬的历史性建筑的每一个侧面、每块石头,都不仅是我国历史的一页,而且是科学、艺术史的一页。
2、朝阳方待升起。巴黎开始有了动静。十分纯净、十分洁白的晨曦辉映之下,东边千千万万幢房屋更加烘托出鲜明的各色各样的轮廓。圣母院钟楼庞大阴影,从巨大城市的一端到另一端,逐个屋顶移动。
3、任何神权建筑的普遍特征是永世不变,恐惧任何进步,饱受传统格式,把原始型加以凝固,随时任意歪曲人和自然地形象以迁就象征的不可理解的奇想。
4、过度的痛苦也想过度的欢乐一样,十分剧烈,却不长久。人的心是不可能长期处于某一极端之中的。
5、宽宏大量,是惟一能够照亮伟大灵魂的光芒。宽宏大量,位于一切其他美德前列高举火炬。没有它,世人都会成为摸索着寻找上帝的瞎子。
三,体会感受
在我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强烈的“美丑对比”。书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于现实生活,也被大大夸张和强化了,在作家的浓墨重彩之下,构成了一幅幅绚丽而奇异的画面,形成尖锐的、甚至是难以置信的善与恶、美与丑的对比。
小说运用一组组鲜明的对比塑造了一个个充满个性、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人物形象。充分展现了不同人物之间因不同的外貌、不同的背景、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社会地位而产生的内心世界的极大反差,同时也赞美了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这两个在外貌上有着天壤之别的主人公所共有的纯真善良的天性,揭露了中世纪禁欲主义的反人道主义,批判了在爱斯梅拉达﹑卡西莫多至善至美的天性的照耀下,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皆露出的那些卑劣的本质。诗人用“爱”这个主题词牵引着书中的人物,并用对照的手法把美与丑展现的淋漓尽致。首先一组人物形象是吉卜赛少女爱斯梅拉达和敲钟人卡西莫多。16岁的爱斯梅拉达美貌绝伦、纯真善良、能歌善舞,但在当时社会,这样一朵鲜花般的生命却在极端保守腐朽的教会势力的摧残下令人惋惜地陨灭。20岁的卡西莫多外貌奇丑无比,严重的残疾使他一来到世界上便遭到了先是亲人,继而是整个社会的遗弃。然而外貌丑陋的他却有着一颗漂亮纯洁的心灵,他以纯真得不掺一丝杂质的爱情守护着爱斯梅拉达,试图使她远离一切伤害。可在强大的社会偏见和邪恶势力面前,个人的力量实在微不足道,强悍的卡西莫多,最后也只有选择徇情这一悲剧结局。这两个主人公有着纠结在一起的不幸身世,外貌上的巨大反差无法掩盖他们共有的纯真善良的天性,在他们这种至善至美的天性的照耀下,小说中的其他人物皆露出了卑劣的本质。
圣母院副主教弗罗洛也爱上了漂亮的爱斯梅拉达,但是他与卡西莫多的爱却有着天壤之别,弗罗洛披着神职人员的神圣光环,道貌岸然,内心却因冲突无法自拔,直至灵魂扭曲、布满了邪恶的毁灭欲,最终毁灭了爱斯梅拉达,也毁灭了自己。雨果以悲天悯人的姿态深刻剖析了这个人物阴暗扭曲的灵魂。另两个特色人物,一个是徒有华丽外表、内心却一包烂瓤的弗比斯队长——一个粗野、浅薄的花花公子,他以极其恶劣的手段玩弄了一片痴情的爱斯梅拉达;另一个人是落魄诗人格郎古沃,一个在夹缝中苟且偷生的家伙,为了生存可以抛弃爱情、抛弃尊严、抛弃责任,作者对这两个人物的描写同样布满了鄙夷和嘲讽。
这种推向极端的美丑对照,绝对的崇高与邪恶的对立,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卷走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这也许正
是浪漫派小说的魅力所在。
怎么能不引起我的思考?人性的层层面面是多么复杂却简单:尽管人的精神世界是双面的,没有完全的丑,也没有绝对的美。但是,美就是进步的方向,美就是最原始的目的。就像书中说得那样:“美就是完整,美就是全能,美就是唯一有生命力的东西。”当灭灯钟响彻在巴黎圣母院里,所有故事都结束了„„但那古老的故事将永恒地被传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