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何公立功之地——辽东城中国三代帝王同吟望月诗篇(五篇范文)

时间:2019-05-15 09:3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练何公立功之地——辽东城中国三代帝王同吟望月诗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练何公立功之地——辽东城中国三代帝王同吟望月诗篇》。

第一篇:练何公立功之地——辽东城中国三代帝王同吟望月诗篇

练何公立功之地——辽东城中国三代帝王同吟望月诗篇

唐太宗伐高丽之战为练姓开族始祖何公立功赐姓之战。据唐朝史书记载:贞观“十八年十一月庚子,命英国公李勣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出柳城„„刑部尚书、郧国公张亮为平壤道行军总管,以舟师出莱州„„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并趣平壤,以伐高丽。十九年春二月庚戌,上亲统六军发洛阳„„五月甲申,上亲率铁骑与李勣会围辽东城,因烈风发火弩,斯须城上屋及楼皆尽,麾战士令登,乃拔之。„„秋七月,李勣进军攻安市城,至九月不克,乃班师。冬十月丙辰,入临渝关,皇太子自定州迎谒。戊午,次汉武台,刻石以纪功德”。故结合史书记载推算,东何公与李勣将军伐高丽时献火攻策焚城立功之地,应属辽东城(今辽阳),而非南苏罗城。

在练姓开族始祖何公献火攻策立功之地——辽东城,中国唐太宗、康熙、乾隆三代帝王面对同一轮辽东满月,用同首望月诗原韵,给我们留下不朽的诗篇,请大家鉴赏:

【练何公立功之地——辽东城中国三代帝王同吟望月篇】之一

《辽城望月》 唐太宗•李世民

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

映云光渐隐,隔树花如缀。

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

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

驻跸俯丸都,伫观妖氛灭。

注: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唐太宗东征高丽,五月十七日,在李勣率领不舍昼夜地围攻十多天后,采纳练姓始祖何公所献的火攻之策,点燃西南城楼,焚城攻克辽东城(今辽阳)后李世民作此诗。全诗借望月表达了作者攻占辽东城后的兴奋心情,抒发了作者收复辽东的博大胸怀。诗人登上辽城,明月初辉,月色明净,光照辽碣。浮云遮月光暂隐,月光隔树花如缀。微光渐明满桂枝,圆月亏时镜彩缺。影散晕重笔下传神,烘云托月细致入微。诗人驻跸辽城,借望月抒怀,表达了“伫观妖氛灭”的愉快心情。

【练何公立功之地——辽东城中国三代帝王同吟望月篇】之二

《辽城望月》 爱新觉罗.玄烨

夜气澄炎景,清光渡海碣。

流云渐稀朗,繁星灿如缀。

蟾殿魄初明,冰轮影未缺。

怀古听行漏,素心良蕴结。

旷然望九宵,妖氛尽殄灭。

注:往事越过千年,时值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满怀平定“三藩之乱”的喜悦,于东巡途中驻跸辽阳。顿时,想到了唐太宗的辽东战绩,想到了那一首千古传唱的望月诗篇,于是,这两位被岁月间隔了千年的皇帝,面对同一轮辽东满月,有了一段心灵的交流。玄烨步唐太宗辽城望月诗原韵,轻轻吟成此新的诗句。

【练何公立功之地——辽东城中国三代帝王同吟望月篇】之三

《辽城望月》 爱新觉罗•弘历

呈象涌泛瀛,见光先渤碣。

桂树吴刚修,不放杖外缀。

散彩丽宵汉,示冲表盈缺。

于时逾中秋,广寒徒念结。

夙兴偏宜观,渐向西林灭。

注:相似的人生高度,引发了相似的际遇情怀,后者对于前者的崇敬不言而喻。紧接着清代的又一位颇有作为的乾隆皇帝爱新觉罗•弘历,也加入了这一场中国诗坛上旷世的唱和。诗题当然还是《辽城望月》,诗韵当然还是唐太宗的,但是情感却是弘历自己的。

【练何公立功之地——辽东城中国三代帝王同吟望月篇】之四

《辽城望月》

爱新觉罗•弘历

陇得复望蜀,征去尚存碣。

谁能放舜阶,缤纷干羽缀。

今月犹古月,千秋何盈缺。

壮志想当年,萋萋烟草结。

情因寥宇寄,光向疏林灭。

注:弘历在位六十年,年号乾隆,是清朝的第六位皇帝。他的一生文治武功有口皆碑,与他的祖父玄烨一代,形成了清帝十二朝的统治高峰,被称为“康乾盛世”。弘历从小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谙熟历史,精通诗文,对其祖上发祥之地的辽东之史迹典故更是了如指掌。因此,辽城之月当然地成了他与先人对语的媒介。他一生曾三次巡幸辽东,写下大量诗文,其中以辽城望月为题材的还有上述这一首。

千古一月,让多少人心潮起伏。咏月的诗篇不计其数,浩若繁星,而各篇《辽城望月》都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其韵律之铁硬,其诗意之锋锐,那能是用柔软的毛笔写成,分明是用干戈挥就。不同时代的君王,站立在同一座城头之上,让一轮圆月把情愫惯穿,让人难以说清这到底是偶然中的必然,还是必然中的偶然?它不单单创造了文学史上的一段趣事,还为练何公伐高丽立功之地——辽阳古城的人杰地灵之说找到了人文的注解。这四首《辽城望月》诗属同韵诗,即每首中之偶数句的最后一个字“碣”、“缀”、“缺”、“结”、“灭”都是一样的,这叫保持“原韵”。《辽战望月》让后人不断吟咏,并且从中体味着帝王李世民的才情,感召着人们不绝于缕的思古之幽情。

辽城望月

唐太宗时代,高丽、新罗、百济等都仍是臣服于唐王朝的藩属之邦。它们占据着辽东和朝鲜半岛,间有宿仇,迭相攻击。唐因派使臣进行调解不遂而介入他们的矛盾之中。加之,玄菟、盖牟、辽东本为中央王朝的失地,唐也早有收复之意。所以,唐太宗李世民决定用兵高丽。

贞观十八年(644)七月,唐太宗令人征粮、集草、制造军船,派遣营州都督张俭先行进发辽东,以观察形势。张俭率领幽、营二州都督府的兵马及契丹、奚、族士兵,军至辽西时,正值辽河涨水,迟迟不能渡越。张俭应召回到洛阳,向太宗汇报了滞留的原因。太宗再度调兵遣将,制定方略,并决意亲征。

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统帅各路大军从洛阳出发;三月,到达定州,四月,到达幽州,召开誓师大会,并分水陆二路并进。兵部尚书李世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统率陆路北路军。大军从柳州(今辽宁朝阳)出发,大张声势,假装要通过怀远镇(今辽阳西北),而秘密派部队北上直趋甬道,出其不意进攻高丽。四月初一,李世勣从通定(今沈阳北)渡辽河,到达玄菟(今新宾西南)。高丽人大为惊骇,各城邑都关门防守。四月初五,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领兵数千人到达新城(今抚顺市),折冲都尉曹三良带领十多个骑兵直逼城门,城中立刻惊恐骚乱,没有人敢出来应战。营州都督张俭率领胡族士兵做为前锋,渡过辽河,直奔建安城(今营口东),大败高丽兵,斩杀数千人。四月十五日,李世勣、李道宗一道攻打高丽的盖牟城(今盖州境内),四月二十六日,盖牟城破,俘虏二万多口人,获得粮食十多万石。最后,所向披糜的北路军进围辽东城(今辽阳)。

另一路大军是水路军,由平壤道行军大总管张亮统率。水路军同样攻无不克。他们从东莱渡海袭击毕沙城(今大连市东北)。该城四面环水,陡悬无路,只有西门可以进入。右骁卫将军程名振乘夜到达城下,副总管王大度先行登城。五月初三,攻下该城,俘获男女八千多人。

五月初十,唐太宗亲统中路军,通过辽泽二百里泥沼,渡过辽河后立即撤毁桥梁,以此来坚定将士们的决心,随后将部队驻扎在辽东城东南的首山上。这时,李世勣率领部队已在辽东城外,不舍昼夜地攻了十二天,辽东城坚硬如铁。唐太宗于是带领精兵会合,在城墙外围了几百层,鼓噪之声震天动地。五月十七日,忽然南风骤起。机会终于来了。太宗派遣敏捷士兵登上冲杆的顶端,点燃西南城楼(即我练姓开族始祖练何公所献的火攻策略)。火势漫延,很快烧到城中。太宗指挥将士们登城。高丽兵虽奋力作战,但终于抵抗不止,辽东城于是被攻克。唐军杀敌一万多人,俘虏强兵一万人,获百姓男女四万口。同时,把辽东城攻为辽城州。

东征首次大捷,又时值月中的夜晚,满月当空。唐太宗登临城头,看城内城外灯火万盏、营帐林立,心情欲然开朗,诗兴大发,于是,咏成《辽城望月》:

玄菟月初明,澄辉照辽碣。映云光渐隐,隔树花如缀。魄满桂枝圆,轮亏镜彩缺。临城却影散,带晕重围结。驻跸俯丸都,伫观妖氛灭。

这是一篇关于战争的总结,这是一幅边塞满月的图画,这是辛苦中的喜悦,这是缺憾中的满足......

古迹景观——辽阳

辽阳是东北地区最古老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有很长一段时间,它是东北地区的政治中心,只是在清朝以后,它的地位才被沈阳取代。

辽阳位于沈阳南面约六十公里处,辽河平原东缘的山前平原上。太子河从山地中流入平原,形成一个弧形弯曲,环绕着辽阳的东、北、西三面,形成了天然的屏障。

太子河古称为大梁水、梁水。现在所知,太子河一名最早出现在辽代的文献中。

在古代,沿辽何平原的东缘,存在着一系列聚落,呈串珠状南北方向分布。辽阳正是这些聚落间交通的必经之地。另一方面,从辽阳沿太子河谷地向东南,可以到达朝鲜西部沿海平原地区。这里一直就是朝鲜经济较发达的地区。显然,在古代从中原地区到辽东半岛,经过辽阳的这条路线是最方便的捷径。而且,辽阳位于太子河的出山口处,扼制这条交通线的咽喉。辽阳城就是在这样优越的地理位置上发展起来的。

根据考古发现的大量石器时代遗物表明,早在原始社会,这里就存在着人类聚居的聚落了。辽阳东部的辽东山地,古代森林繁茂,多山林之饶。辽阳西部为辽河下游冲积平原,河湖纵横,多渔泽之利。占据有利位置和自然条件优越的辽阳古代聚落,后来终于脱颖而出,跃居于周围的其它古代聚落之上。在辽阳发现的有铭文的周代青铜器,不仅表明周朝与这里的关系,而且也表明此时辽阳已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了系。

根据文字记载,辽阳的最早名称为襄平。战国时代,北方的大国燕的势力达到辽河以东,设置了辽东郡。辽东郡的郡治,就设在襄平。燕国修筑长城,东到襄平。《史记·匈奴传》中写道:“燕亦筑长城,自造阳至襄平,置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郡,以距胡。”根据这段文字记载,我们可以得知,燕国将长城修筑到襄平,是为了分隔开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襄平以南,为从事农业的民族,他们是从中原地区迁移来的。襄平以北,为游牧民族,即胡人。辽东郡首府襄平显然具有双重职能,一是对居住在辽东地区的农业居民实行行政管理,一是对北方的游牧民族进行监督和防御。

实际上,早在战国以前,中原地区的农业民族就不断向辽东地区迁移。在周灭商后,殷商的遗民大批迁移到朝鲜半岛,辽阳地区是他们从陆路到朝鲜的必经之地。在迁侈过程中,有的在沿途定居下来,是完全有可能的。

近代在辽阳、熊岳、海城等地发现战国时代的货币。根据钱币上的文字,有的出于赵国,有的出于燕国,有的出于齐国。在辽阳的太子河附近,也掘得赵国的货币。这些事实说明,战国时期,不仅燕国的人民大批迁移到辽东地区,其它国家的人民也大批向这里迁移。战国时代六雄争夺。燕太子丹派刺客荆轲刺杀秦始皇夫遂。秦始皇大怒,派大兵征伐燕国。太子丹逃到大梁水附近,后被杀。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有远见卓识的爱国太子,将大梁水改名为太子河。

秦灭六国,分天下为三十六郡,仍设辽东郡,首府在襄平。为了防御北方的游牧民族,秦派大将蒙恬筑长城,东到辽东。

两汉时期,仍沿袭这一建置。在今辽阳火车站附近,曾发现汉代瓦当以及大量汉代陶器,在辽阳附近地区,曾发现汉魏时代的墓群,表明这一时期的襄平仍位于现在的辽阳。

东汉末年以后,统治辽阳的政权象走马灯似的不断更迭。先是公孙度于东汉末年割据辽东,自立为辽东侯,称平州牧,仍以襄平为首府。到他的孙子公孙渊时,为曹魏所灭,平州随之而废。晋朝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又置平州。此时平州的最高官员称平州刺史,又兼东夷校尉,居襄平。这时的平州刺史,不仅管辖东北地区的汉族,还管辖东北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实际上是东北地区的最高行政官员和军事长官。后鲜卑慕容氏取代晋朝而据有辽东。随着慕容氏政治重心逐步移向关内,高句丽则逐渐扩展势力,占有辽东,将襄平改名为辽东城。直到隋代仍将襄平城称为辽东城。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征伐高句丽,攻陷辽东城,以其城辽州,但翌年又罢辽州都督府。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唐灭高丽,置安东都护府。辽阳一度为安东都护府的首府。

辽阳在历史上曾是兵家柏争之地,在这里曾进付过多次大规模的攻守战。

根据文献记载,这里最早的一次大规模战争是三国时期司马懿攻打公孙渊的战争。公孙渊为东汉末年割据辽东的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对曹魏政权阳奉阴违,表面上臣属曹魏政权,暗里却又和东吴孙权通好,最后终于和曹魏政权公开对立。于是曹魏政权派司马懿讨伐他。景初二年(公元238年)六月,司马懿大军到达辽东。公孙渊派步兵和骑兵数万,在今辽阳市西南约四十公里处的太子河西岸高坨子附近掘壕以拒敌。当时该地称辽隧。司马懿虚张声势,摆出一副要从辽隧经过的样子,但命大军不声不响地从辽隧的北面渡河,绕过公孙渊的主力,直奔守备空虚的辽阳城。公孙渊急忙把军队撤到辽阳西南约七公里处的首山以拒敌,被司马懿打得大败。当时正值阴历七月,连续下了一个多月的大雨,辽河水暴涨,平地水深数尺,对包围辽阳城造成了困难。当时军心动摇,司马懿下令,凡军中有谈论撤退者予以斩首。雨停天晴,完成对辽阳的合围。于是,挖地道,堆土山,昼夜强攻,投射的箭和石头如下雨一般。最后辽阳城内粮尽人相食,公孙渊成为孤家寡人,和他的儿子带数百骑向东南突围,被司马懿大军追杀于梁水之上。

隋炀帝大业八年(公元612年),发生了又一次争夺辽阳城的大规模战役。此年,隋场帝下令发二十四军征讨高丽。该年三月,隋炀帝亲率大军围攻辽东城。当时隋朝大军会集于辽河西岸,高丽兵凭河险以拒守,隋兵不能渡河。隋炀帝命架浮桥三座。经过两天激烈战斗,隋军进到东岸,又乘胜围打辽东城,久攻不下。大业九年(公元613年),隋炀帝又亲率大军征讨高丽。四月,隋炀帝渡过辽河,命诸将攻辽东城,云梯、地道等各种办法都使用了,从四面进攻,昼夜不息,而高丽都有办法对付。经过二十余天的苦战,仍攻不下,双方都伤亡甚多。

争夺辽阳城的第三次大规模战役是在唐太宗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此年二月,唐太宗亲自统帅六军从洛阳出发。四月,誓师于幽州城南。然后,派李统帅陆路之师,先渡辽河,攻打辽阳周围的几个城,打退高丽的援军。接着唐太宗亲自率领大军越过泥淖的辽泽,过辽河。唐军将辽东城围困数百重,攻打了十二天,攻势很猛,鼓噪声震天,最后利用狂急的南风进行火攻(即我练姓开族始祖练何公所献的火攻策略),终于攻破。于是,唐将辽东城改为辽州。

唐朝末年以后,契丹族兴起于辽河流域。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辽,为辽太祖。阿保机在统一东北地区的过程中,首先攻占了辽东地区。他对辽阳城的经营给以极大的重视。据《辽史》记载,辽太祖宗神册三年(公元918年),亲自到辽阳城。在第二年。下令修筑辽阳城,并迁渤海国的民众充实辽阳,将辽阳称为东平郡,设防御使,大大加强了辽阳城的地位。

在辽太宗天显三年(公元929年),将东丹国的都城迁到辽阳,连其民众也一起迁来。原来,在唐朝时期,在今吉林和黑龙江两省的东部直到东海之滨,兴起渤海国,向唐朝称臣纳贡。它的首府称上京龙原府,位于今黑龙江省的镜泊湖附近。契丹兴起,辽太祖将渤海国灭掉,派他的儿子到那里做最高统治者,称为东丹国。辽太宗天显三年(公元928年),东丹国的都城从渤海国的故都上京龙原府迁到辽阳。此时,辽阳被称为南京。当时的辽阳城规模很大,“高三丈,周三十里”,有八门。城的东北角为宫城,南面有三门,四角有角楼。当时的南京,有南北二市,早晨人们汇集于南市,傍晚汇集于北市。辽代崇信佛教,在辽阳兴建了许多寺庙,有金德寺、大悲寺、驸马寺等。当时的辽阳城,美丽而壮观。

以后,在辽太宗天显十三年(公元938年),将南京改为东京,同时又设置辽阳府,通常又称东京辽阳府。这是历史上最早使用“辽阳”一名。虽然,“辽阳”更早见于唐人诗文中,然而,那是泛指辽东地区,并没有专指辽阳城。

太子河一名也是在辽代开始出现的。辽代还以东梁河和大梁水相称。

金代,因金世宗的母亲贞懿皇后李氏出生于辽阳,以及金世宗登基于辽阳,辽阳城处于非常荣耀的地位。根据《金史》的《贞懿皇后传》和《世宗纪》记载,贞懿皇后,世宗之母,出自辽阳李氏家族。天铺年间,被选入辽的都城上京,入睿宗宅第,生下世宗。后睿宗死,按照契丹族的风俗,女子若守寡,其亡夫的兄弟可续娶之,贞懿皇后不从此俗,于是出家为尼姑,号通慧圆明大师,并回到辽阳,营建清安寺。请安寺的规模很大,根据辽阳出土的《东京大清安禅寺英公禅师塔铭》所记,“贞懿太后以内府金钱三十余万,即东都建清安寺„„有资巨百万„„金帛山积。”该寺庙的盛况由此可见一斑。贞懿皇后不仅建清安寺,后来于金世宗大定二年(1162年)又建佛塔。佛塔所在的寺为垂庆寺。她在临终时,因对故乡辽阳的感情,要金世宗将她葬于佛塔之中,不必与睿宗合葬。金世宗遵从母命,于清安寺内又建神御殿,并将贞懿皇后所建佛塔增大,又于塔前建奉慈殿。

金世宗时所建的佛塔,后来虽又经过多次修茸,基本上还保持初建时的面貌,是辽阳现存的最著名的古建筑,俗称辽阳白塔。塔高七十一米,为砖筑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塔。塔顶有刹杆,各层悬有风铃、铜镜。塔的下部八面都有坐佛、胁寺、飞天等砖雕像。整个建筑的造形和雕像,艺术水平都很高。

金世宗在辽阳登基做皇帝,是辽阳城在金代的又一重要事件,也是辽阳城在金代居于重要地位的原因之一。

元代初期,称辽阳为东京。在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东京为辽阳路。明代设辽东都指挥使司,也以辽阳为首府。虽然历史文献中关于元代辽阳城的情况没有详细记载,但根据明代的辽阳城是在元代的旧基上修筑的这一情况,可以推知元明两代辽阳城的规模大致相同。

明代的辽阳城,从洪武五年(1372年)起,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修筑,最后一次于永乐十六年(1418年)完成。明代辽阳城“周长二十二里三百九十五丈,高三丈三尺”,有九个城门。角楼有四座:东南为筹边、东北为镇远、西北为平胡、西南为望京。其中望京楼规模雄伟壮丽,为所有角楼之冠。从四座角楼的名称,可以看出当时辽阳城在东北地区政治军事上的重要地位。

辽阳在明代是东北地区的最大城市,这和辽阳城肩负的使命有密切关系。明代在东北地区设有两个行政区划单位或两个都司,一是辽东都指挥使司(简称辽东都司),另一个是奴尔干都司,管辖东北的北部和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奴尔干都司管辖的主要是从事游牧和渔猎的少数民族地区,辽东都司管辖的主要是农业地区。显然,从经济上来看,辽东都司是最富庶的,作为辽东都司首府的辽阳,其繁荣和发展有一定的经济基础。另外,明朝在辽阳驻有重兵,负有对整个东北地区进行军事监督的使命。

明代是辽阳居于东北首位城市的最后一个朝代。努尔哈赤率领大军攻破辽阳,把辽阳作为都城只有短暂的几年。随着努尔哈赤迁都到沈阳,沈阳就取代了辽阳的地位,跃居为东北的最大城市。在整个清代时期,辽阳退居为设在沈阳的奉天府营辖的一个县,它的地位大大衰落了。新中国的成立给古老衰落的辽阳带来了新生。三十多年来,在老城西面,建起了许多工厂和学校。特别是近年来,随着辽河油田的开发,在辽阳建起规模巨大的石油化工厂,给辽阳市带来蓬勃兴旺的景象。

由于辽阳的地理位置优越,南面和东南面是鞍山和本溪,西面是辽河油田,北临东北最大的工业城市沈阳,南面有大连、营口为出海口,沿太子河两岸,有阡陌连片的稻田,可以预见,随着地区性的开发,辽阳的经济将会以石油和石油化工为重点,作为沈阳的姊妹城而作出更大的贡献。

下载练何公立功之地——辽东城中国三代帝王同吟望月诗篇(五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练何公立功之地——辽东城中国三代帝王同吟望月诗篇(五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