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哲学内涵再探

时间:2019-05-15 09:03: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发展观哲学内涵再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发展观哲学内涵再探》。

第一篇:科学发展观哲学内涵再探

科学发展观哲学内涵再探

[摘 要]科学发展观它不仅是一个经济学、管理学和生态环境学等具体科学的问题,而且是一般意义上的哲学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时候,应该具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眼光和洞察力,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方法去思考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髓和实质。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 辩证法 历史唯物主义 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B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489(2009)02-0109-02

科学发展观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背景下,总结过去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提出的关于我国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应该遵循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它是全党、全国人民共同的智慧结晶,从哲学层面上看,它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法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全面的、联系的、发展的辨证法观点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不同,辨证法坚持用联系、全面的、发展的、运动的观点看问题;而形而上学则用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等全面协调发展。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然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和环境恶化的问题尚需解决。

经济方面:(1)农业经济方面: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叫“土地分到户”,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产量上去了,农民基本上解决了温饱问题。通过今些年的农村经济发展,许多农民过上了富余的生活,进一步向小康社会靠拢。前两年我国全面取消农业税后,农村的经济生活面貌将发生进一步的变化。(2)工业经济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我国许多国有企业进行一系列重组、并购、合作等搞活措施,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民营经济、个体经济也象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并茁壮成长;外国投资经济也进一步繁荣。(3)服务行业方面:政府鼓励发展旅游、餐饮、娱乐业的开发与发展,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大,举足轻重,各地政府部门也把发展服务业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抓。现在我国的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内都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政治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发展,不光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人们也享有了更多的当家作主的权利。比如农村村干部选举实行了普选制,农民切身体会到了自己享有的权利;还有随着法制的健全和实施,人们的权利也得到了进一步保障和实现。

文化方面:(1)人民的言论自由权利得到了充分保障,在文学、文艺、电视、电影创作方面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2)在文化教育方面,我们实现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取消了义务教育收费制,使更广大的农民、贫困家庭子女能够接受学校教育,进一步提高了我国国民整体素质。(3)社会办学形式多样化,丰富了人们的业余生活,提高了人们劳动技能,人们的选择的方案更多。

诚然,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在我们的现代社会中的位置举足轻重、至关重要;但社会的其他方面不容忽视,科学发展观强调我们社会应该全面发展,摆在我们面前的仍然存在着许多社会问题需要解决,我们党和政府为此也做了巨大的努力。比如:(1)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滞后,城乡差距的扩大;所以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的方针、政策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前两年取消了“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变了过去一贯的农业为工业发展做贡献而采取工业反哺农业,促进农业更好地、健康地发展。(2)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由于地域的优势,资金优势、政策优势,它们相对发展得快一些,而西部地区的发展相对缓慢。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这种发展趋势和格局显然不符合社会主义社会本质要求。因而,我们需要搞“西部大开发”来平衡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3)市场经济它必然导致竞争,竞争必然导致“优胜劣汰”,“优胜劣汰”必然导致企业的壮大或者破产,它必将导致贫穷和富裕的同时存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不同,我们在允许收入差距存在的同时,我们要减小这种差距,兼顾效率和公平。我们有必要运用一系列的财政、税收、金融、再分配政策来实现这一目的,提高“个人所得税起征点”就是其中的一项好的措施。

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地球的资源、河流、大气等构成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环境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自我循环和净化的,但是如果人类不顾后果地破坏环境,环境将遭到不可弥补的损害。在现代工业社会,人们总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换取经济的增长,在一定的时期内,人们可以享受现代工业所带来的物质享受;但从长期来看,人们将被环境所淘汰。到那时,人们失去了生活的家园,资源被开采竭尽,大气、河流被污染,我们的子孙后代将无以赖以生存。总结和借鉴西方发达工业社会国家的经验,他们现在回避现代工业社会所带来的不利影响,而采取一系列修订政策和措施,他们更愿意步入一种“后现代化社会”或“后工业社会”;当然,我们不能重蹈覆辙,走别人老路了,而应该从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生存空间和我们惟一的地球作为我们的行动目的的起点和最终归宿。

二、科学发展观体现了矛盾的对立统一的辨证法思想

矛盾的对立统一的原则是辩证法的核心。毛泽东曾经在《矛盾论》中对此作过精辟的论述,矛盾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和各个方面,这是矛盾的普遍性;但是对于每一具体事物而言,其矛盾的存在具有其特殊性,所以我们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矛盾不仅对立而且同一,矛盾的双方互相转化。

科学发展观坚持了既对立又同一的原则,做到又好又快的发展,“快”和“慢”是一对矛盾,“好”和“坏”也是一对矛盾,“快而坏”和“慢而好”,也是一对矛盾。“好而快”意味着我们发展要适当,要解决寻常发展中的“快而坏”和“慢而好”的矛盾思路,做到“又好又快”。要投入更多人才、技术,而不是资源和劳动力,鼓励“创新型”经济,由“扩张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由“劳动密集型”经济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转变发展思路,开拓视野。在处理“快”和“慢”这对矛盾时,我们要破除我们的常规思维和方法,而不是抱着似乎“快”的发展意味着资源的浪费,环境的污染,社会问题的涌现思想,当然这也是我们解决这对矛盾的一种方法,但是我们不支持这种矛盾的“同一”,我们应该跳出常规思维的圈子,走一条新路,最终统一于又“好”又“快”地发展。

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将矛盾的“对立统一”原则运用于其中。摆在我们面前的矛盾问题很多:“东部发展”与“西部发展”问题、“贫穷”与“富裕”问题、“经济”与“环境”问题、“失业”与“就业”问题等等这些都是我们科学发展观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解决现实的社会问题呢?那就是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结合我国社会主义50多年的正反两方面建设经验教训,借鉴和吸收国外的先进的理念和实践成果,做到“为我服务、为我所用”。

三、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法思想

否定之否定是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三大规律之一,它认为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是质、量、度的统一。量变超过一定的度时,则引起事物质的变化,事物向对立面不断转化,否定自己,往而复始,事物的发展呈螺旋式上升趋势。

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正体现出事物的发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过去我国工业尚不发达,经济比较落后,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尚不突出;我们的主要矛盾是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所以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工业,否定经济落后的面貌。这时我们由“经济落后”―“经济发达”转变,由“农业社会”――“工业社会”转变;但同时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工业的兴起,环境由“好”――“坏”,社会问题由“少量”――“凸现”。这时,我们就需要用否定之否定规律来指导我国社会发展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贯彻、实施。

解决环境问题、社会问题,辨证否定法告诉我们,并不是让我们简单地去回到过去的原初状态;而是通过我们进一步发展,通过事物的内部否定而达到的。也就是说我们并不需要过去的“一穷二白”的状态,而是站在更高的起点来解决这一问题;简而言之,叫科学发展观,就是要求我们在经济发达的状况下来搞好环境建设,解决各种社会矛盾问题。

否定不是全盘地否定,过去的现实是我们现在否定的基础;毛泽东同志的“取其精华、取其糟粕”的辨证否定观在这里是适用的,我们把社会发展、环境保护好的方面保留下来,在此基础上否定和改变不良方面,从“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从“自然环境良好――环境恶化――人为环境保护良好……”达到事物的否定之否定,不断的达到新的高度,实现科学发展观的目的。

四、科学发展观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提供者,没有人就没有人类历史;所以我们应该做到“一切为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以人为本”最早是由古希腊哲学家智者派普拉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但苏格拉底第一次将哲学的中心问题转向了“人”,而他以前的哲学家研究的是事物的本原等一系列形而上学的问题,他第一次将哲学的关注从天上拉回到了人间,提出了著名的“美德即是知识”的关于人的伦理学判断。而马克思的“人学”观直接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但是马克思站在了与费尔巴哈不同的位置上来研究“人”的问题。费尔巴哈是研究个体的、抽象的人的本质,他认为人的本质的核心是“爱”,是全人类个体之间没有差别的“爱”;马克思则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来看待 “人”的问题,他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离开了社会群体,人就无所谓人了。可以说苏格拉底、费尔巴哈、马克思都是人本主义的倡导者,只是他们看待人的问题的立场、观点、方法的不同。我们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观为指导,全面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本主义思想。

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我们要把人民关心事情解决好,急人民之所急,给人民之所需。马克思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活的前提,人们只有先解决了衣、食、住、行,然后才能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目前虽然我国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然存在着一部分贫穷农民、下岗职工、城市低收入者;他们是我们社会主义社会成员的一部分,所以我们应该本着从践行“三个代表”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角度出发,从经济上帮助他们,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体现社会主义人本主义大家庭的关怀与温暖。

同时,发展教育事业、帮助失学儿童入学是人本主义很重要的另外一个方面。愚昧无知本身就是对人性的一种否定,人要实现自我,他需要接受教育,学习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然后用于社会实践中,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文化教育的落后甚至比经济落后更可怕,通过改革开放和人们的勤奋工作,人们可以一定时期改变经济落后的面貌;但文化教育面貌的改变往往要人们通过更长的时间、更多的努力才能实现。

综上所叙述,科学发展观体现了其深刻的哲学含义,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和历史唯物主义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结合中国实际在中国化的新理论,是马克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全面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不仅从字面上去理解他的含义,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把握住其精髓和实质,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层面上去把握和贯彻执行。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李秀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熊良编著:《贯彻两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领导干部学习读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年版。

第二篇:科学发展观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通常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在党的十七大上,胡锦涛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中提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性,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指明了我们进一步推动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思路和战略,明确了科学发展观是指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和新的中国国情相结合达到了新的高度和阶段。

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包括:

第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第二,全面发展观。

第三,协调发展观。

第四,可持续发展观。

提出的时间背景、内容措施、实施情况

2003年10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把它的基本内涵概括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

许多学者有着共同的感触,只要一谈到发展,其行为主体除了人之外似乎都不可能担当,这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主线的社会整体进化,它远远超过了“满足人类生存”这一简单的道德诉求。由此出发,其合理的顺延就逐渐地形成了导致“科学发展观”产生的源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上世纪90年代就认为:“发展越来越被看作是社会灵魂的一种觉醒”。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生成,正是以上述发展概念的拓广为基础的。

――必须坚持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要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要着力把握发展规律、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

――必须坚持统筹兼顾。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重大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政治保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兴国之要,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兴旺发达和长治久安的根本要求;四项基本原

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要坚持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四项基本原则、改革开放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通过发展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又要通过发展保障社会公平正义、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各个环节,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要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要站在完成党执政兴国使命的高度,把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体现到领导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上来,落实到引领中国发展进步、更好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为科学发展提供可靠的政治和组织保障。

第三篇: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内涵的哲学探讨

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内涵的哲学探讨

【原文出处】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

【原刊地名】沪

【原刊期号】20076 【原刊页号】59~63 【分 类 号】A3

【分 类 名】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复印期号】200710 【作 者】叶山土

【作者简介】叶山土,浙江师范大学法政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从哲学上看,有三个层面的内涵,即以人的本质为本,根据人的本质来规范和引导发展、实现发展;以人的本质力量为本,依靠人的本质力量推动发展、实现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和终极追求,实现发展。

【关 键 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人的本质/人的本质力量/人的全面发展

【正 文】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73(2007)06-0059-05

科学发展观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又是对国内外正反两方面发展经验的科学总结,同时也是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升华,是我们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理论创新成果。正确理解和把握以人为本的内涵,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前提。马克思说:“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1](p.9)因此,认真研究和探讨作为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以人的本质为本

以人的本质为本,就是要根据人的本质来规范和引导发展、实现发展。这是发展的根源、根据。什么是人的本质?马克思的基本观点是:作为类存在物,人的本质是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作为社会存在物,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完整的个体的人,人的本质是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精神因素的统一体。以人为本就是要以此来引导和规范发展。

第一,以人的自由自觉实践活动的需要引导和规范发展。马克思认为,实践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也是社会的本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是自然界对人来说的生成过程。人的实践活动是世界之本。“这种活动、这种连续不断的感性劳动和创造、这种生产,正是整个现存的感性世界的基础。”[1](p.77)没有实践活动就不会生成人,反之,没有人也就没有实践,也就不会生成现实的世界。因此,指导我国发展的发展观,在理论上,就必须思考人的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思考人的实践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思考人的实践活动的可持续性等等。在实践上,就必须通过全面发展,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全面进步,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从而提高人的自由自觉实践活动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协调发展,即做好“五个统筹”,协调好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社会形态内部的关系、经济结构的关系、社会结构的关系等,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实现可持续发展即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保持人的自由自觉活动的可持续性。为此,就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经济增长,不谈社会发展;只讲城市建设,忽略农村发展;对自然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的非科学的发展行为。

第二,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的社会关系引导和规范发展。马克思指出,人是社会动物,人是在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中生活的,也是在与他人直接或间接的交往中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2](p.295)就此而言,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就必须思考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的社会关系。人的社会关系是人的实践活动的展开,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必然形成物质的生产关系(经济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生的政治的、思想的、伦理的、文化的等社会关系。马克思指出:“他们的物质关系形成他们的一切关系的基础。这种物质关系不过是他们的物质的和个体的活动所借以实现的必然形式罢了。”[3](p.532)人的社会关系虽然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但却不是自发形成和发展的,而是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自觉调整、丰富与变革的结果。马克思说过:“一个人的发展取决于和他直接或间接进行交往的其他一切人的发展。”[2](p.515)因此,以不断丰富和发展的人的社会关系引导和规范发展,就必须积极推进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伦理等关系的调整、丰富与变革,加强社会各领域、各方面、各层次的联系和交往。只有这样,才能使人的社会关系得到丰富和发展。

第三,以人的需要的不断满足来引导和规范发展。马克思指出:“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2](p.514)作为个体的人,人的本质是自然属性、社会属性和精神属性的统一体。人作为个体存在物,首先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人作为自然存在物,要求满足其自然方面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关爱人的生命、保障人的安全、促进人的健康、让人在优美的自然环境中工作、生活,是人的自然属性的要求。同时,人在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产生了丰富的社会需要,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的需要,尤其是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是全面的、平等的、可持续的,这就要求树立全面、平等、可持续的发展观。

人的需要的全面性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面性。只强调经济增长,忽视社会其他方面发展的发展观是片面的。只有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需要,才能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才能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人的需要是平等的,这就要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只有协调发展,即做到“五个统筹”,协调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特别是通过统筹和协调解决好区域、城乡、不同社会阶层和社会群体等差距较大的问题,才能创造平等发展、和谐发展、充分发挥每一个人聪明才智的社会环境,从而满足人的各方面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持续的,因此发展不仅要考虑我们这一代人的需要,还要考虑子孙后代的需要。这就要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的相互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才能使人的需要得到持续满足。

二、以人的本质力量为本

以人的本质力量为本,就是要依靠人的本质力量推动发展、实现发展。唯物史观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是亿万人民共同的事业,只有依靠亿万人民的积极性、创造性才能实现这一伟大的事业。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当代社会,人的本质力量、人力资本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综合国力的提升,依靠的主要不是物质资本,而是人力资本;不是物质资源,而是人力资源,即掌握先进科学技术的人才及高素质的劳动者队伍。正如马克思指出的:“表现为生产和财富的宏大基石的„„是社会个人的发展。”[4](p.218)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动力资源。因此,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本投资,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以人的本质力量为本,不仅是唯物史观的题中之意,也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要求。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新情况和新问题,比如城乡、地区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经济增长中物质资源消耗率过高、劳动生产率较低、经济效益不高的问题,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问题,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矛盾加剧的问题,经济整体素质不高和竞争力不强的问题等,主要原因是人的素质不高、人才资源匮乏。就“三农”问题来说,最大的难点就在于广大农民的文化素质较低,与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培养各类人才、教育扶农、人才兴农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策。

胡锦涛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进步也好,优化经济结构也好,做到‘五个统筹’也好,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也好,都离不开科技进步和创新。”[5]而科技的进步和创新取决于人力资源的开发,即努力把人口压力转变为人力资源,把人力资源转变为人才资源。由此可见,大力开发人力资源,走科教兴国、人才强国之路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为此:

第一,要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和创新能力,使他们真正成为自觉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又好又快发展的主体。人力资源开发的基本途径是教育。马克思说:“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6](p.195)江泽民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育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重要摇篮。无论在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方面,还是在提高创新能力和提供知识、技术创新成果方面,教育都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7](p.331)因此,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要给每个社会成员创造平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要在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基础上着重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要建设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使每个社会成员在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中增强发展自己的机会。

第二,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发人力资源,不仅要不断培养和提高人的智能素质,更要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首先要关心人的利益,尊重人的权益。马克思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切实保障公民的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权益,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多方面需要,是调动和发挥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根本。其次,要创建“四个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制度和氛围。黑格尔说:“社会和国家的目的在于使一切人类的潜能以及一切个人的能力在一切方面和一切方向都可以得到发展和表现。”[8](p.59)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在全社会创建“四个尊重”的制度和氛围。只有创建一种尊重和保护一切有益于人民群众的劳动和创造的制度环境,把各种劳动、人才、创造都统一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来,才能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三、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就是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价值目标和终极追求,实现发展。这是发展的目的,价值导向之本。在马克思主义看来,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既是发展的本质力量,又是推动发展的目的。一切发展都必须依靠人民,一切发展又都是为了人民,这是科学发展观的精髓。温家宝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结业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9]这一论述明确阐述了发展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即要把满足人的需要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根本目标和首要任务。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过许多论述,马克思、恩格斯通过对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分析,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指出未来的社会应该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6](p.649)列宁结合当时苏维埃国家的实际情况指出,通过“消灭人与人之间的分工,教育训练和培养出全面发展的和受到全面训练的人,即会做一切工作的人”。[10](p.195)毛泽东则主要从教育的方面提出,培养又红又专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他指出:“我们所主张的全面发展,是要使学生得到比较完全的和比较广博的知识,发展健全的身体,发展共产主义的道德。”[11](p.399)此后,邓小平又从发展社会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变革社会关系、发展人的能力以及培养建设社会主义“四有”新人方面阐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12](p.294)这说明,社会主义建设应当从人的发展以及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这两方面来制定发展计划,设定发展目标,应当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纳入现阶段的奋斗目标,提到社会主义建设的议事日程上来。

新一代党的领导集体结合新世纪新阶段的新实践,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把人的全面发展提到了发展之本的地位。此后,胡锦涛在中国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进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13]这一论断不仅强调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在发展中的根本地位,而且提出了如何创造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这就是:

第一,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打造坚实的物质基础。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没有高度丰富的物质产品,就没有人本身的发展。马克思说:“当人们还不能使自己的吃喝住穿在质和量方面得到充分供应的时候,人们就根本不能获得解放。”[14](p.368)而且,“人们每次都不是在他们关于人的理想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而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所决定和所容许的范围之内取得自由的”。[2](p.507)没有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没有自由时间,因而也就没有发展的自由空间,人的全面发展只能是永远不能实现的空中楼阁。因此,在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的发展进程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原则,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这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的。

第二,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以经济发展为基础,而且还有赖于社会有机体的全面、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就个人而言,包括人的素质(即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素质等)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力(潜能)的充分发展、人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需要的丰富和发展、人的社会关系的不断丰富和发展等。就社会而言,包括全体社会成员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各阶层之间的平等发展、整体发展、和谐发展等。人的素质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取决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只有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全面发展,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进步,才能实现人的素质和能力的全面发展,才能满足人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才能丰富和发展人的社会关系。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发展的条件。要不是每一个人都得到解放,社会本身也不能得到解放。在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情况下,要实现每个人的发展,其根本途径只能是统筹兼顾,只有通过统筹兼顾才能解决一切人的全面发展。为此,就必须推进“四位一体”的建设,不仅要推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而且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通过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通过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政治保障,通过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食粮,同时又通过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创造有利的社会条件,为全体社会成员的平等发展、整体发展、和谐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坚持可持续发展,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自然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自然基础,没有良好的自然基础,人的生存都有困难,就谈不上发展,更谈不上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本,就必须纠正过去对自然的野蛮索取,必须尊重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与自然和谐相处,共生共存,与自然保持良性的动态的有机统一。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们获得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的自然资源和优美的工作生活环境。

【责任编辑】寒江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0.[5] 胡锦涛.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二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七次院士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6-03(1).[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7] 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8] 黑格尔.美学(第1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9] 温家宝.提高认识 统一思想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N].人民日报,2004-03-01(2).[10] 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1] 毛泽东文集(第7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2] 江泽民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13] 胡锦涛.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04-04-05(2).[1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第四篇:“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内涵

“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内涵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之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责任落在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身上。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面对科学的日新月异,面对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江泽民同志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它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的要求。“三个代表”作为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有着丰富的科学内涵,在本篇论文中,我将从“三个代表”的时代意义、内在要求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三个方面发表我个人的见解,仅供参考。

(一)“三个代表”提出的历史背景及其发展 xx年2月25日,江泽民同志在广东考察时指出,要把中国的事情办好,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只要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我们党就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永远得到全国各族人民的拥护。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

从国际上看,人类进入21世纪,国际形势发生巨大变化,现代科技.知识发展迅猛,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世界多极化格局基本形成。和平和发展这一时代主题并未树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依然存在,局部战争有增无减,巴以冲突升级.美伊战争爆发使世界形势动荡,天下不太平。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试图通过“西化”、“分化”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上用资本主义代替社会主义。“三个代表”的提出世界格局多极化的大趋势中面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挑战的应对方略。

从国内来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成就,为我们的思想政治工作创造了物质和精神上的条件。但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的消极影响及改革开放使国外腐朽思想乘机而入,必然引起思想意识的相应变化,从而产生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以后,江泽民同志分别在江苏、浙江、上海党建工作座谈会(xx.5.14)、西北五省区党建工作和西部大开发座谈会(xx.6.20)、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xx.6.28)、中共十五届五中全会(xx.10.11)等一系列重大会议上进一步丰富和充实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时,准确和深刻地把握“三个代表”的科学内涵,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从“三个代表”的时代意义上把握(1)“三个代表”是着眼于解决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新世纪“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领导核心,面对世界形势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及党所处的地位.环境和所肩负任务的变化,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我们党必须按“三个代表”指导思想建设。(2)“三个代表”是着眼于回答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做出的战略性思考。党在应该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承担什么样的历史责任,应该以怎样的面貌和姿态迎接新世纪的挑战等问题上,在如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问题上,在群众路线等一系列问题上严肃思考,得出了“三个代表”的结论。同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适应当今时代背景和形势要求,着眼于党的建设,着眼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这一历史使命,着眼于世界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来思考和建设我们党及党的事业的。

(三)从“三个代表”的内在要求上把握

(1)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根本条件。

我们党为什么具有先进性,根本上说是因为我们党是以与先进生产力相联系的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的,从它诞生一开始,就是围绕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一根本任务奋斗的。在生产力发展迅猛的今天,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制定切实的方针政策,是我们党保持先进性的体现和要求。(2)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内在要求。

先进文化是一面旗帜,它指引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前进方向,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力量。“前进方向”是指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一致,能够成为我们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的那种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注:此为引用他文所得)。而要发展先进文化,就必须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两手抓,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学习借鉴一切先进的文化成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3)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前提和归宿。

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工人阶级的最高利益和最高理想是消灭一切剥削阶级,消灭一切私有制,建立共产主义。工人阶级的这一阶级特性决定了共产党不仅代表全体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要代表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根本利益”是指全局的长远的符合“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类彻底解放”的利益。(注:此为引用他文所得)。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们党就要正确处理先富和后富、个人富裕和共同富裕、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只有这样,我们党才能永葆先进性,永远得到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

(四)从“三个代表”三者之间的关系上把握

“三个代表”三者之间辩正统一,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只有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动态地相适应,才能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提供物质基础,为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供保证。

第五篇: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 作者:王旖旎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901 更新时间:2005-1-7 文章录入:husz ]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中央电大 王旖旎(2004年09月10日)

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明确提出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即“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发展必须是全面的。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2.发展必须是协调的。协调发展就是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促进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相协调,促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3.发展必须是可持续的。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保证资源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利用,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要满足人类的需要,也要维护自然界的平衡;要注意人类当前的利益,也要注意人类未来的利益。要改变那些只管建设、不管保护、滥开发、不治理,只顾眼前的增长、缺乏长远的打算,重局部利益、轻整体利益的错误做法,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4.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与核心。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惠及子孙后代。要把满足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04/9/23

下载科学发展观哲学内涵再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发展观哲学内涵再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要求和精神实质 (一)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要求 十七大指出——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1、内涵和......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二、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一)、第一要义是发展 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第一、这是使中国适应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应付各种挑战的需要。 第二、这是科学地总结了其他执政党兴衰......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1

    一.科学发展观 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既涉及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包含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针对当前,又着眼长远;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极为丰富,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各个领域,既有生产力和经济基础问题,又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问题;既管当前,又管长远;既......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相关材料4: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意义 1.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有关原理,联系世界各国和我国在经济发展中所走过的路子,分析说明在当前形势下我党提出并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1

    一.科学发展观 内涵: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务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