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第三届弟子规传统文化学习营百善孝为先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57-010-02_zh_CN

时间:2019-05-15 09:05: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09年第三届弟子规传统文化学习营百善孝为先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57-010-02_zh_CN》,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09年第三届弟子规传统文化学习营百善孝为先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57-010-02_zh_CN》。

第一篇:2009年第三届弟子规传统文化学习营百善孝为先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57-010-02_zh_CN

2009年第三届弟子规传统文化学习营—百善孝为先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一集)

2009/12/13 马来西亚北方大学慕阿占沙礼堂

档名:57-010-0001

非常感谢郑金昌老师的介绍,末学受之有愧。今天非常高兴能够跟大家一起在此地来学习,非常感谢大家!

尊敬的李校长、郭校长,尊敬的诸位校长、老师,诸位大德朋友们,大家早上好!今天末学心情非常的激动,非常喜悦,在马来西亚能够看到这么多的仁人志士在一起推动和弘扬中华圣贤文化,如果是孔老夫子在世,我想他一定是不亦悦乎、不亦乐乎。大家在此地这样来弘扬中华的传统文化,对於全世界和谐太平都会带来深远的影响。所以末学在此地既是感恩大家,也是祝福大家,能在这一条圣贤之道一直走下去,愈走愈幸福,愈走愈快乐。谢谢!

今天大会给末学的这个题目是个老题目,「百善孝为先」。虽然是个老题目,可是我想什么时候讲都有它的新意,因为这个伦理道德确实是历久弥新的。我们现在全世界的人民都是希望世界和谐,都希望能够有幸福美满的生活,刚才主持人已经提到了,这个根本还是在於孝道。今天我给大家汇报主要从两方面来讲,一个是如何称百善之先,就是为什么孝道叫百善之先,明白了以后我们才会认真力行孝道。那如何去行孝?这是第二个部分。好,我们来看看为什么说孝道是百善之先?我记得曾经有人在新闻媒体上登过这样的几句话,就讲和谐世界它的内涵,包括人心和善、家庭和乐、人际和顺、社会和睦、世界和平。这里都有个「和」字,和就会善、就会乐、就会顺、就能睦、就能平,和是属於作用,这个根本还是讲的孝。

其实关於和谐世界的理念,早在二千五百年前孔老夫子跟他的学生已经有讨论。你看看这《孝经》一开头就说,「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仲尼就是孔子,孔子有一天在家闲居,学生就来求教,学生对老师就如同儿子对父亲一样,在旁边侍奉著老师。孔子这时候对曾子(曾参)就说了,先王有至德要道,至德就是至高的品德,要道是最重要的方法,能做什么?能和谐世界。你看,「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这不就是和谐世界吗?「汝知之乎?」你知道吗?孔子为什么对曾子问这个话,不对别人问话?《孝经》我们知道曾子是当机众,是他来当机的,也就是孔子对他来讲。为什么对他讲?我们也了解曾子他本身是个孝子,你看「二十四孝」里就有他,说他对母亲至孝,有一天他上山砍柴,家里来了客人,他母亲心急,不知道如何去招待,就想到自己儿子跟她平时心连著心,於是就咬著手指。过去没有手机,有手机通电话就方便了。曾母她居然懂得咬手指,然后用心电感应,她一咬手指,十指连心,心痛,谁的心痛?曾子在山上感觉到心痛,这一下,哎呀,不好了,是不是家里出了什么事?就赶紧往家里跑。回到家一看,原来家里来了客人,这时他母亲告诉他,说因为自己心慌意乱,也不知道怎么呼唤你,所以咬手指。你看看,曾子如果不是达到至孝,怎么可能跟他母亲有这种感应?孝心达到了纯真的时候,所有的障碍都化解掉了,都没有了,这时空都能超越。所以现代人我们听到曾子觉得是不是很不可思议?因为现在父母打手机都打爆机了,还没有把儿女叫唤回来,惭愧!所以孔子为什么对曾子讲这个话,不是没有道理。所以只要真正有孝心,才可以做为《孝经》的当机众,才有资格学《孝经》。今天大家有缘在一起来学习孝道,也是恭喜各位,大家都是孝子、孝女。

曾子听到孔子问这个话,觉得这个问题可不小,先王的至德要道,这古圣先王他凭什么来和谐世界?曾子听了之后,怎么办?「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曾子这时候,他本来是坐著,侍坐在孔子身旁,现在他避席,就是从他的席位上站起来,不敢再坐,对於这么重要的问题,马上就恭敬起来,对孔子说: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参是曾子自称。称自己的名字是最谦虚的称法,像我自己,我说茂森今天有缘跟大家见面,称茂森这是谦卑。曾子他叫著自己的名字,古时候只有父母和老师才能称呼我们的名,其他的人,连皇上,只能称我们的字,不能称名。所以老师跟父母是同等地位的。曾参这里说,我并不聪明,何足以知道古圣先王的至德要道?这个话我们听起来觉得曾参是非常的谦虚。确实,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必须是谦虚、恭敬。你看避席,这就是恭敬,他称自己「不敏」,叫著自己的名称不敏,这是谦虚。谦虚、恭敬才是好学的态度,才能够接受老师的教诲,这叫师道。我过去在美国大学教书,常常有感叹,美国的大学很难教出像曾子这样的人,为什么?缺乏曾子的谦虚好学。老师上台讲课都是站著讲的,学生在底下是坐著听的,甚至带著一瓶可乐一个汉堡,甚至还有甚者,把两只脚放在前面的椅背上靠著这么听课的也有之。你想想这样的一个态度,他能学到什么?什么都学不到。所以尊师才是重道,重道你才能学得了道。

曾子何以能够这样尊师重道?道理很简单,因为他是孝子,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对父母能够尽孝、能够致敬,对老师才能够恭敬。所以事师就如同事父母一样的道理。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你就看看古人对於师道的重视。所以,我们在座很多都是学校的老师、校长,大概您与我也有一些同感,觉得现在的孩子不好教。为什么不好教?其实现在学校的教育,全球都是这样的,注重科技的教育、知识的传授,缺少道德的修养。像你们上课有没有拿出一节课专门谈孝道的?你要想孩子他学到东西,必须得尊师,要尊师必须得孝养父母,你不从孝道教起,你让他尊师重道,让他能够好好学习,这个怎么可能?所以你看曾子他这个态度,一开始《孝经》就给我们演出来了。曾子他说「何足以知之」,说我不足以知道古圣先王的至德要道。曾子是孔子的传人,我们后人称孔子是至圣,称曾子是宗圣,他也是圣人,怎么他不知道圣贤的至德要道?我们现代人说出来就是孝道,怎么不知道?他是谦虚,也说的是实话。这里讲到「何足以知之」,这个足是满足、圆满的意思,就是曾子他是知道一些,但是不足以知之,没有知道圆满。古人讲到,学、知这是我们力行的条件,假如我们能够真正知了,一定就能够行。圣贤的学问叫知难行易,你果然知,你必定能行,你要是行不出来,那你知的不够,不足以知之。

所以我们今天讲「百善孝为先」,这个话题我过去曾经在马来西亚也讲过,在各地也都讲了,这个光碟也流通不少。我自己要老讲也是教自己,为什么?自己没做好,没做好就是不足以知之,要是你足以知之了,你必须是你肯定做得最好。所以这个我们得要不断的去薰习。古圣先王的至德要道确实哪里是这么容易知之的!这个孝可以说是你成就圆满的大圣的一个过程。孟子讲「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你要真正把孝道做到了,你成为像尧舜那样的大圣人也都不难。所以我们还是要像曾子那样,以著非常恭敬的心一起来学习。这时候夫子怎么回答曾子?一看到曾子这么谦虚、好学,老师肯定将自己平生之所学和盘托出,不会保留,保留对不起学生。老师心量很大,怎么可能说学生他想学我不教他?现代的老师可能会这样,保留一手,不能教全他,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父。这是一个狭隘的观念,这不可取。像孔子,一看曾子这么好学,恨不得一下子就把他平生学问全部端给他。你看他讲了这句话,「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你看他平生所学归纳成一个字,你说儒家学问归纳成一个字是什么字?孝。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育从这里出生。什么教育?圣贤教育。为什么要教育?因为「人之初,性本善」,你本来是善的,所以你一定能教好。为什么现在不善?「性相近,习相远」,因为习气使然。「苟不教,性乃迁」,要是不教育,这个习性就做主了,本性就被掩盖住了,那就成了凡人。现在把习性去除,把本性彰显出来,这就是成为圣人了,所以要教。从哪儿教起?这里孔子告诉我们,从孝道教起。《弟子规》你看一开端也这么说,「圣人训,首孝悌」,圣人的教诲首先注重的是孝悌的教育。说老实话,圆满也是圆满在孝悌,自始至终无非是孝字而已,尧舜也是孝悌的圆满而已。

我自己从小非常的幸运,有遇到好母亲。这相片是我三岁的时候跟妈妈照的。谢谢!我小时候在广州出生、长大,那时候,从小只会讲广州话,广东话,讲国语不会讲,我妈妈教我。我是先学会念唐诗,才学会讲普通话。我妈妈第一首诗教给我的就是「游子吟」。这「游子吟」给大家朗诵一遍,这是唐朝诗人孟郊他写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首诗讲得很简单的一个生活小事,家里母亲要送孩子出门,孩子要远行,可能他是出去工作或者是去留学,这母亲给他去缝制衣服,这手中线,游子的身上衣,临行密密的缝。为什么要密密缝?这我们也能想像出来,做母亲的担心孩子在外面这衣服要是开了口,破了,很不方便,所以密密的缝。心里就想著孩子赶紧把工作做完了,把学业完成了回来,意恐迟迟归。你看就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画面,诗人已经把慈母的那一分爱心表现得淋漓尽致,用一句话说「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来形容。寸草心是我们儿女的心,儿女就像小草,沐浴在阳光之下成长,有一天长大了,忽然想到,我之所以有今天,完全是父母阳光一样的温暖关怀下长大的。於是想要报答这一分的恩情,能报答得尽吗?就像小草能报答得了三春太阳的温暖吗?

我回想我母亲,在我从小到大,每一天每一个时刻都是用爱心来关怀我、照顾我、教育我。从我的小学到了中学,中学上了大学,我是在广州中山大学毕业的,然后又送我出去美国留学,二十二岁去美国的。当时在留学之际,正好遇到我生日,那时候妈妈送我一份贺卡,这是临别的赠言。她说:「茂森儿,我的祝福,将伴随你走遍天涯海角。我的心愿,将附丽於你清净光明的一生。」当时母亲写这个是在一九九五年四月,我二十二岁。我忽然想起了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对我的教导,她跟我讲范仲淹先生的故事,宋朝的名相,他在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早逝,母亲带著他改嫁,改嫁了姓朱的人家,后来他长大了,朱家人排挤他,说你是范家的人,不让他在家里。所以最后范仲淹被迫拜别他的母亲,要去求学,要去考取功名,将来希望衣锦还乡来报答母亲,来重振范家。当时他拜别母亲的时候,跪在地上对母亲含泪说:妈妈,请您等我十年,十年之后我一定回来接您去奉养。於是范仲淹就带著几本书、一把古琴、一把佩剑上路了,到了一个破的书院里面攻读,生活非常清苦。当时真的是像《论语》里讲的,「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吃饭每天只煮一锅粥,冻了把它切成几块,一餐吃一块,拿野菜用盐腌成咸菜,切成一条一条,这叫齑,断齑画粥,就是稀粥就咸菜。有一次有一个同学,家里比较富贵,来到书院里面看到范仲淹先生生活这么清苦,不忍心,於是送来一桌很好的酒席,希望范仲淹能够改善改善生活,增加点营养。结果过了好一段时间再去看望他,还看到那个酒席原封不动,於是就有点儿不高兴,就问范仲淹先生,说为什么你不吃我的酒席?范先生说,不是我不想吃你的酒席,是我如果吃了你的酒席,来日就吃不下我的齑粥了。你看看,范先生就是用这样清苦的生活来砥励自己的志向。记载中说,他五年晚上睡觉都不解衣带,和衣而睡,夜夜苦读,读到深夜,第二天早上鸡一叫,他起来就开始继续读书。结果后来果然,像这样的用功的青年他一定是能够考得功名,所以他后来考上进士。进士是古代最高学位,举人,举人像硕士,进士像博士,最高学位。考了进士,真的衣锦还乡,要多长时间?只有八年,原来向自己母亲承诺说十年,现在提早回来了,衣锦还乡,接他母亲奉养。

之后范先生出将入相,为朝廷建功立业,而且他把自己所有的俸禄都拿出来捐献给贫苦的亲友,资助那些贫寒的学子,让他们有机会读书。所以范先生对於北宋文化、儒家复兴起了很大的作用和贡献。可是他老人家还是,虽然是身为宰相的高位,生活还是那样勤俭,家里人只能穿布衣,不允许穿丝绸、缎子。他自己最后走的时候家里已经布施得差不多是一干二净,连自己丧葬费都不够。你看看,身为一国的宰相,我们说总理,这么高的职位,到走的时候却是像这样的清廉,做人做到这样那可谓是圣人了。所以范家,你看看他的子孙,个个贤能。范仲淹的一个儿子叫范纯仁,事父至孝,他父亲年老的时候他在家里照顾他父亲,朝廷因为仰慕他的才能、学问,於是就请他出来做官。像这种机会一般人看到,那还不赶快去,皇上有请,正是准备平步青云往上爬了。可是范纯仁怎么说?他拒绝了,他在家里照顾他的老父亲,他说了一句话,说「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怎么可以看重这个俸禄,功名利禄,而把父母给疏忽了?用现在的话来讲,要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你的事业才是真正有根基的事业。果不其然,范纯仁先生后来还是当了宰相,他父亲走后他最后出来做官了,也是跟他父亲一样,成为一代贤相。所以你看命里有时终须有,你该做宰相的你拒绝都拒绝不了,何必要这样斤斤计较,不断营求?自己冤枉做了小人,人家君子乐得做君子。所以一味的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至於说功名利禄、富贵穷通,能不能够为这个社会做贡献,那都是天命,不是我们自己凭著那种妄想心、攀缘心可以求得来的。要求只是求提升自己道德、学问就行了,你有肯定就有。

所以当时我想到母亲这番教诲,带著母亲的这分祝福,远赴重洋到了美国路易斯安那州读书,开始攻读硕士学位,进而攻读博士学位。当时因为家里经济也并不富裕,带了很少的钱,所以生活非常清俭。我记得从中国带过去的一张毛毯,冬天很冷,这毛毯不够,也不舍得买棉被,於是把衣服什么都压上来,最后把我的书本都压上来。当时买菜,搭著同学的便车每周去超市买一次菜,因为不想麻烦别人,所以买菜时间尽量的缩短,到了超市里头,我是不挑菜,专挑价格,看到哪个价格最便宜就买那样菜。所以通常买胡萝卜一大包,包心菜一大个,每餐吃的就是胡萝卜加包心菜,或者包心菜加胡萝卜。后来听到周泳杉老师的「健康饮食」才知道,原来吃包心菜、胡萝卜是很健康的。当时有同学毕业了,毕业了,他用了好多年的一个高压锅,已经不高压了,因为那个高压阀已经不见了,他把它扔掉,我把它捡回来,说这我还能用,就用这个不高压的高压锅来煮饭、炒菜、煮汤,一用就用了四年。当时我在美国读书,因为学习成绩还算不错,也挺用功的,所以有奖学金。这奖学金每个月八百美金,当时还觉得挺不错了,刚从大陆过去的孩子,八百美金,是吧,一美金相当於八块钱人民币,八八六千四,好像眼睛都亮了。一般的同学用这个奖学金,省点过

一、两年能够买一部二手车了。那么我,当时我把这个每个月的俸禄把它分成好几分,除了自己的学杂用费,用生活费以外,每个月我给我母亲寄两百美金。我母亲跟我父亲早年离异,所以我母亲是一个人,我是独生子。所以我母亲送我出门留学的时候,大家可能想像不出来我那种感慨万千的那种思绪。母亲能够为我做出这样的牺牲,把自己唯一的,身边唯一的孩子送去留学,希望他能够学成,能够将来有所建树,能够为人民做一点服务,这是一种奉献。所以除了我给母亲每个月寄钱以外,另外还有给我父亲寄一百美金。另外,因为母亲在家里一个人,我就每个礼拜给我母亲打一次长途电话。人家有时候就笑我,说:你呀,什么都省,就是打电话不省。因为我每个月的电话费是非常高的,跟父母沟通的时候,因为母亲都惦念自己的孩子,特别是在美国好像无亲无故的,一个人在这里拼搏,母亲难免挂念,所以每个星期给母亲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让母亲能够安心,另外每两个礼拜给父母写一封长信,汇报自己的工作学习。所以虽然是我跟父母远隔重洋,可是我们的心还是心连著心。

当时,给大家分享一份我在去美国留学第一年,一九九六年一月七号写的一封信,这是给我母亲的。我说「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们这儿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发现天上飘落许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时候,我可以挺过来,便可省些钱,无须买棉被了。尽管冷,我仍然保持每周一、二次的冷水浴。在冷水浴时,我可以锻炼自己舍受。」这儿插一句,这个舍受就是舍离寒冷的感受,是这个意思。为什么舍受?因为外面的这个五欲六尘的这种享受,很容易让我们心志堕落,所以我当时常常用冷水浴来砥励自己不要死於安乐。这信继续往下写,「我目前的学习、生活都较单调,每日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菜饭,走同样的路,读同样的书。我尽量让自己在单调中求单调,使躁动的心息灭。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单调的生活,做至少七年的机器人,直至获得博士学位为止。因为我深深懂得,我来美国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著父母的恩德,花著父母的血汗钱,若不努力读书,天理难容!」这里我为什么说做至少七年的机器人?因为我在出国留学前,也是拜别母亲的时候,说:母亲,请您等我七年。干什么?这七年是一般读硕士要两到三年,读博士要四到五年,我妈妈希望我把博士学位攻下来。所以我说:妈妈,你等我七年,我毕业之后我接你到美国奉养。信继续往下写,「所以我突然很喜欢寒冷的冬夜,因为在冬夜里我才能体会『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清净。这个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场冻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进取心却比任何时候都强了。我要以优秀的成绩供养父母。妈妈,请您放心,您的儿子向您保证,向您发誓,我一定会孝顺您,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

当我母亲接到这封来信,大家说我母亲是什么感受?或许有的妈妈看到这封信都流眼泪了,这孩子怎么冬天都没有棉被,赶紧给他寄点钱买棉被;你不要用那个不高压的高压锅了,去买一个好锅。可是我妈妈没有这样,她给我的回信当中是这样写到:「寒冷能使人如此理智和坚强,感谢路易斯安那州的冬天,感谢清苦无欲的生活,它使人恢复性德之光!」诸位朋友,什么叫性德之光?这个性就是「人之初,性本善」的那个性,我们的本性具足了万德,只是我们现在本性被我们的习性给覆盖住了,所以我们性德的光明显露不出来。如何能够打开我们的性德的宝藏,让自性光明显发出来?孝道是最好的钥匙。当时我受著母亲的教诲的鼓励,自己给自己规定过清苦的生活,别人在周末的时候去玩、party,我都不参加,每天都是工作日,天天都是图书馆、教室、宿舍,三点一线。人家觉得我好像有点呆板,怎么什么都不会玩。确实,既没钱玩,也没心思玩。我给自己规定七条戒律,叫「七不」,第一,不看电影、电视,第二,不逛商场,第三,不留长头发,第四,不穿奇装异服,第五,不乱花钱,第六,不乱交朋友玩乐,第七不谈恋爱。效法范仲淹先生一样,用清苦的生活砥励自己的志向。所以本来希望七年能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位,后来我四年就圆满毕业了。

我的博士毕业以后,最理想的,对我们这个中国留学生来讲,最理想的就是找到大学里教书,做教授,因为在学术界里面比较少歧视,所以我们就很希望能够在大学里教书,况且我母亲也是这样期望我的,她的父亲,就是我的外公,就是大学教授,她觉得当教授挺好。我从小是,虽然挺笨的,但是还算听话。我记得我母亲曾经告诉我,说我的姥姥,就是我的外婆,过去在世的时候,看见我母亲教导我非常的耐心,循循善诱,她在旁边看得都没有耐心了,说这孩子怎么这么笨,怎么教都教不会。但是我母亲很耐心,她从不打我,然后很耐心的教导我。所以笨,必须得听话就行,如果不听话又笨,那就没救了。等我到了三十岁那一年,我舅父给我写了个生日贺卡,他跟我讲,他说茂森,我看你从小到大,没什么优点,只有一个优点,就是两个字,「听话」。所以妈妈叫我出国留学,我就出国留学,妈妈让我念博士,我就念博士,妈妈让我当教授,我就得当教授。博士毕业前夕要去找工作,找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导师的推荐函。因为我的导师是在美国比较有影响力的经济学家,但是他要求人很苛刻,譬如说我们拿奖学金要给他工作、服务,一个礼拜按照规定是工作二十个小时,为教授做像搜集数据、做点运算等等,做这些助理的研究工作。可是我们这位教授没人敢跟他工作,原来有几个人,工作不到半年就跑掉了,因为什么?受不了。我当时刚到美国,是初生之犊不怕虎,在他的手下工作。他工作量给你布置下来,一个礼拜二十个小时绝对不够用,至少得四十个小时。当时,因为我是从小到大听话听惯了,也不会跟他辩论,也不会去要求,更没想到要涨工资这事,所以老老实实的就给他工作。一开始不熟悉工作,确实要四十个小时,后来慢慢专心的工作,效率提高了,三十个小时也能完成,再后来,二十个小时也能完成,到最后我十个小时就行了。这叫熟能生巧,笨鸟先飞,没事,你只要肯干就能够找到门道。

所以我后来跟他一起工作,除了完成他的研究工作以外,我自己还有多余的时间,我就跟他一起合写论文,写了,我在毕业前就写了八篇论文发表出来。根据我的导师推荐函里写,说茂森能够有八篇的论文,这是相当於一位资深教授的工作成绩。这个导师平时对我是道貌岸然,没有笑容,给我布置工作,我通常会问,老师,您这工作什么时候需要完成?他说我昨天就要了,换句话说,你就不要再问了,你已经迟到了,赶紧做吧!於是就这样训练出来。所谓严师出高徒,我也不能算高徒,但是确实遇到严师了。临毕业的时候,请他写推荐函我还心惊肉跳,怕他写推荐函要是写得不好怎么办?太苛刻了,那我前程就没了,最后硬著头皮请他写这个推荐函。可是我自己万万没想到,他这四年来从来没有表扬过我一句话,全写在推荐函里头。他说我四年能够完成硕士和博士学位,在我们大学是首例,他说我是他二十五年学术生涯里面见到的最优秀的学生。有他这份强有力的推荐函,那找工作叫易如反掌。结果这个信刚寄出去没多久,就有两个大学来了聘函,后来我就选择到德州大学去任教。这回头一想,我当时才二十六岁,就能够走上美国大学的讲堂,自己还没回过神来,到底何来这一分福报?一想,可能没别的,还算是在对父母有个孝心这上面积点德,另外肯听话、肯挨批评、老实、安分守己,这点可能还会有点福。

我记得我在小的时候我妈妈对我也是这么要求严格的,我举个例子,我在上幼儿园的时候,那时候很小,四岁,上幼儿园,我们在广州,到市一幼儿园,广州市第一幼儿园,从我们家到幼儿园要翻过一座山,叫越秀山,山不大,走起来大概四十分钟。我妈妈送我是全托,锻炼我的意志,礼拜一送过去,礼拜六下午才把我接回家里来,在家里过一个礼拜天,然后礼拜一又送去。当时,礼拜一我妈妈就拉著我的手翻这个山,走四十分钟这个路上学去,让我背著一个书包,书包里面装著一个礼拜用的衣物、书本。走在路上见到有我妈妈认识的朋友,看到我妈妈拖著这个小孩,这肩上背著个大书包,她就看得很不顺眼,指责我妈妈,说你怎么能够让这么小的小孩背这么大的书包走这么长的路?我妈妈一看,这个人教育理念跟她不一样,所以也就跟她二话不说,把我的书包,在她面前把我的书包接过来背到自己身上,等那个人走了以后又把这个书包还给我。所以我从小身体就挺壮实的,小腿也很粗,后来上了大学还是很好的业余选手,运动员,从小训练。不仅是锻炼身体,更重要的是锻炼忍辱负重的这种精神。所以到了美国能够接受博士生导师那种严格苛刻的要求,因为久经训练了。

所以博士毕业了很顺利找到工作,而且提早回来把母亲接到美国。孟子有一句话说得好,「生於忧患,死於安乐」,这个话说得真对。凡是得到成功的人士,你问问他,哪一个没有经过忧患环境的考验?如果给孩子太安乐了,这是害了他。所以我二十六岁博士毕业,我把我妈妈接到美国来参加我的博士毕业典礼,当我穿著博士服手捧著博士毕业证书跟我母亲照相的时候,你看我妈妈笑得多开心!古人说得好,「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一个河流为什么它能够流得长远?因为它有不竭的源头;一棵树为什么能长得高大,能抵挡风雨?因为它有很深的根。我们的父母就是我们为人子的源头和根本,不能忘记这个根本,他是我们幸福的源泉,他是我们成功的根基,让我们这一生能够抵抗风雨的磨练,是父母给我们带来的恩惠。就回到刚才《孝经》孔子跟曾子的这个对话,孔子跟曾子讲这孝道的道理,先王的至德要道,「自天子以至於庶人」,都要行孝,不管你是什么身分,你只要是人,你就要行孝,因为它是人的根、人的本。结果曾子听了孔子说的一番孝道的道理,也很激动,说了一句话说:「甚哉,孝之大也!」这是说什么呢?太好了!今天听到这么好的道理,孝道真太伟大!那我们知道,曾子完全听明白孔子的教诲,正在此时此刻他得到孔子的心传了,他成圣人了,这句话是他表露出他那种得到心传的喜悦。孔子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我的志向写在《春秋》这部书里头,我的行门是《孝经》里头,这是孔子的行门,现在全部传授给曾子了。

《孝经》讲到这儿就算结束了,后头为什么还讲呢?对我们讲的,曾子全明白了,我们还没明白,所以孔子继续往下说。「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这孝道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什么叫经?经是恒常的意思。你看日月星辰它们都是恒常的在运行,有各自的轨道,年年如是,日日如是,没有一天间断过,这是自强不息。地之义,义是什么?义务,大地它有负载万物的义务。大地负载万物是没有分别、没有执著的,你是好人、坏人,它一样的负载,你是好东西、坏东西,它也不分别,而且永远在你的脚下,谦卑、恭顺。假如我们人能够效法天地这种恒德、这种谦卑、恭敬孝顺父母,那你就是在行天地之德,这是人之行,民就是人。如果人不行孝呢?他已经不是人了。你想一想,为什么,现在长的是人的样,穿的是人的衣服,古德有一个绰号封给他,叫衣冠禽兽。我跟大家讲,他是禽兽不如,为什么?禽兽里头都有孝养父母的,大家唱歌唱这个「跪羊图」,你看小羊懂得跪乳之恩,乌鸦也懂得反哺之义,这都是禽兽,人要是不孝父母那不就是禽兽不如了吗?所以这个孝字,中国古代文字那是智慧的符号,所谓文以载道,文字里面载有了道的道理。你看孝字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字底,它代表什么?你一看就明了了,这叫会意,六书里面这叫会意,看这个字你体会它的意思。这讲什么?老一代和子一代一体,这叫孝。合在一起叫孝,你分开了,这个老一代和子一代分了那就不成为孝字,就不孝了。现在人讲所谓代沟,代沟是把老一代和子一代用一条沟把它隔开了,那就没有孝了。代沟是什么?自己的自我中心主义在滋长,看不起父母了,这才会跟父母有隔阂。我跟我父母是没有隔阂的,在一起是无话不谈。所以我母亲给我写过一个贺卡,说她是我「亦师、亦母、亦友」,也是老师、也是母亲、也是朋友,没有代沟。这个孝字我们再继续看,这老一代是父母,父母上面还有父母,我们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跟我们也是一体。他父母上面再有父母,一直往上追溯,像追溯到炎帝、黄帝,咱们都是炎黄子孙,这炎黄也是跟我们一体。所以文化它里头没有隔阂,为什么?本来是一体,这叫孝。

我们现在长著黑头发、黄皮肤、黑眼珠,都属於炎黄子孙。中国文化从老祖宗传下来,本来是没有国界的,每一个人都能够受益,我们能够把中华文化发扬光大,这就是对老祖宗尽孝。所以我在中国演讲我有时候会问一句,问在座的,我说「你是中国人吗?」你是中国人吗?他们在底下答的,是。心理学上讲,凡是这个声音拖得很长的,不是很有力的,那是什么?口是。你说是不是?中国人是有中国文化精神的人,他的血液里流淌的是老祖宗的精神,这才是中国人。假如我们不好好学习我们自己中国的固有文化,没有把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这些圣人的教诲用於自己的生活,力行出来,那不能叫中国人。我们在外国留学我们有听过一个绰号,叫「香蕉」,黄色的皮,里头芯儿是白的。所以我们要跟老祖宗合为一体,真正学习传统文化跟老祖宗就没有代沟、没有隔阂,我们的生活一定是幸福的,我们人生经营一定是最智慧的。再往上追溯,这老祖宗前面还有,前面已没有记载了,因为文字是从黄帝那时候开始的,炎黄下来才有文字记载,炎黄以前我们大概听说还有个伏羲,那是更早,五百年了,再之前根本没听说了,但是我们能想像一定还有。一直往上追溯,过去无始,跟我们是一体,这个子一代是我们的儿女,儿女下面还有儿女,一直往下延伸,未来无终,过去无始,未来无终,是一体,这叫孝。这个孝是超越时空,时间上面是一体,空间上面,十方宇宙同是一体,这是圣人所证得的境界。所以你想一想行孝哪是简单的事?果然能做到孝道圆满了,你就跟宇宙一切万事万物融为一了。这是庄子所说的,「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你这是归於道了。所以我们要学孝道,知道境界之高远,但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从哪儿做起?从《弟子规》做起,「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从这儿做起。

曾子听到孔子这一番讲话,他就代我们请问,「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夫子赞叹孝道已经无以复加了,那请问圣人的德行还有没有高过孝道的?换句话说,除了孝道之外,圣人还有什么德?夫子说「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这个天地之性的性当生字讲,就是天地所生,就是万物,万物以人为贵。为什么以人为贵?刚才讲了,因为人能效法天地去行孝、去修德,所以人的行(行为)莫大於孝,这是至高的道德,也是最根本的道德。所以夫子讲,夫圣人之德,又哪里能够比孝道更高?何以加於孝乎?没得再加了,也就是说你能行孝行到圆满你就是圣人。行孝这么重要,不行孝都不行了,那咱们现在就谈一谈如何行孝。这《孝经》可以说是有理、有事,有理论、有方法,给你讲到很圆满了,告诉你为什么要行孝,如何去行孝?《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就说到,「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孝道包括三个层次,第一叫事亲,第二叫事君,第三是立身。事亲就是事奉父母。事君?古代都是君主专制,君就代表的国家,所以你忠君就是爱国,就是忠於国家。那现在我们是民主时代,民做主了,不是君做主了,所以现在想事君,其实就应该讲事民,叫为人民服务,这叫事君,这就是爱国。终於立身,立身行道,扬名后世,你成圣成贤,这是孝道的终极。你看,最初级的,基础的阶段,事亲,然后中等的这个阶段,为人民服务,再上等,终极的,你得成圣成贤,你才真正对得起父母,这是孝道。

我们就就这三个层次来跟大家学习。第一讲事亲,《孝经》里面「纪孝行章第十」,第十章说到如何事亲,它说「孝子之事亲,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跟我们讲得很清楚了,五桩事情,实际上是五个方面,每一个方面的事情太多了,我们一个方面一个方面来说明。第一讲「居则致其敬」。这是讲居家,在家里侍奉父母,关键在於什么?对父母要敬,孝敬孝敬,你得敬才能称为孝,不敬就不孝了。我在前两年看到新闻报导,说有一年的母亲节记者去采访一些大款的母亲,这些都是企业家,很有钱的,然后又采访这些母亲的儿女。先问一下这些儿女,母亲节快到了,你们这些企业家们要如何对父母表示表示,给母亲买点什么?这些儿女都这么说,我得赚大钱,我给我母亲买洋房、买名车,给她好好的物质享受。然后这些记者又去采访他们各自的母亲,问问他们,你们想儿女如何孝敬你?母亲们都说,我就不希望我的儿子这么忙,这母亲节快到了,总该能陪我吃顿午饭吧!你看看,这母子的回答竟然这么大的区别,儿女有没有体会到母亲的需要?儿女以为是光在物质上奉养母亲,这就是对母亲的孝敬了吗?此话差矣!你有没有真正体会到母亲的心思?有没有对母亲真正有敬意?还是拿著钱回家,我是在供养你们,一副大爷的样子,这个孝全没有了。

你看《论语》里面曾经孔子的弟子子游就问过如何行孝?「子游问孝」,孔子怎么回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好像讲这话是对我们现代人讲的,说「今之孝者」,今天这个社会里头,大家都以为孝是什么?就是能养父母,养活著父母,给父母衣食,这就是养了。那这是孝吗?夫子不认为如此,他说「至於犬马,皆能有养」,这一层意思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什么?把这个儿女跟犬马做比喻,犬马养主人也是养,但是它只是仅限於对主人的劳力的奉献,对主人没有敬意,它不懂得礼敬,儿女对於父母也是如此,那跟犬马有什么区别?犬马属於禽兽,那儿女跟禽兽有什么区别?这是一层意思。第二层意思讲得就更加的严厉了,是这个犬马比作父母了,说养父母如果是像养犬马一样,你光在物质上供养父母,这也是养,给吃的、给穿的、给住的,你看现在养宠物,对那些宠物养的也是算关怀备至了,还有衣服穿,病了还能带它去宠物医院。你要是养父母也像养宠物一样,不敬父母,光在物质上提供,那养犬马和养父母何以别乎?有什么区别?这孔子说得很不客气。所以不要以为光在物质上提供给父母衣食住行那就是孝养,错了!「居则致其敬」,你得要尽到你的心,致敬。

宋朝的一位很有名的文学家,叫黄庭坚,在「二十四孝」里讲到他。他这个人虽然很有名望,很有地位,家里也很有钱,可是他每天上朝回来第一件事情,先给他母亲洗尿罐。为什么?因为他母亲有洁癖,很喜欢干净,一点脏的都受不了。所以黄庭坚怕这些奴婢洗洗不干净,所以他亲自来洗,当然洗得是很认真。你看看像黄庭坚这样有名望、有地位的人,回到家里还给他母亲干这个活,这是什么?对母亲敬意十足。所以古人称赞,说「此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什么叫大人?伟大的人。伟大的人是什么?没有失掉他的赤子之心,赤子就是刚生下来的婴儿,这叫赤子。你看婴儿对父母的那种爱恋,那叫纯真的,如果我们人能够把这种纯真的孝心保持一生不改变,这人就是圣人,叫大人。他就能用这种纯真的孝心对自己父母、对自己亲友、对一切的人,他「事诸父,如事父」,他能「爱敬尽於事亲,德教加於百姓,刑於四海」。

我们讲黄庭坚其实也没什么了不起,洗个尿罐,我也会,大概我也洗过,他为什么有这个资格上「二十四孝」,我为什么不行?那我们得问一问,你洗一次、两次可以,问题是能洗一辈子吗?能够一生不改变这种纯孝之心吗?那你说,如果大事上对父母尽孝我还由衷佩服,小事,这个谁都能做,他怎么有资格上「二十四孝」?那请问你,给父母洗个尿罐这是大事还是小事?孟子有句话说得好,「事孰为大?事亲为大」。事,什么事最大?孝敬父母这个事最大,没有比孝敬父母的事更大的了。说老实话,孝敬父母做什么事都不是小事,事亲无大小,事事都是大事,都得以我们最恭敬的心去做,这才是居则致其敬。你能够把这种敬心养成,你出去外面工作你自自然然就能够对你的工作尽职、敬业,你对任何人都能尊敬,你敬人、敬事、敬物。所谓「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诚敬之心是成圣成贤的秘诀之所在。从哪儿养成?就是在家里对父母居则致其敬养成的。

现在时间到了是吧?十点了。我们先休息半个小时,剩下这个十点半我们再来第二堂讲课。好,谢谢大家。

2009年第三届弟子规传统文化学习营—百善孝为先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

2009/12/13 马来西亚北方大学慕阿占沙礼堂

档名:57-010-0002

重要的是让父母开心、快乐。一般讲孝亲有三个层次,第一是养父母之身,第二是养父母之心,第三是养父母之志,身、心、志。养父母之身这还不能算是孝,当然如果身都不养那就是大不孝。可是光养身不够,还要养父母的心,养父母的心就是要让他开心、快乐,养父母的志就是努力实现父母对我的理想,这是所谓的孝顺。孟子曰:「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这就讲到非常严格了,对父母如果不能够孝顺,这就不能成为人子,也就是说不孝了。顺乎亲,当然父母亲对我们的要求是正确的、是合理的、是符合理性的,这个我们一定要顺从,要照做,如果父母亲万一对我们要求不合理、不合法怎么办?甚至像「二十四孝」里讲的舜,大舜的父母,对他是非常不合理,不仅不合理,简直是不近人情,甚至是没有人道。你看舜的父母三番几次要把舜置之於死地,虐待舜,可是舜他真正做到顺了,他有这个智慧,既能不违逆父母,又不使父母陷於不义,这要智慧,愈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愈能够锻炼出自己的德行、智慧。舜他能接受这种考验,为什么?因为他是由衷的爱敬自己的父母,所以他能做到顺。在这样的环境下都能顺,那没有什么人不能顺的,所以他肯定能使人人和顺。所以后来他做天子,尧把皇帝的位置让给他,他治理天下用什么?用他的孝顺心,以孝治天下,所以也能使民心归顺,这是圣治。《大学》里面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个孝字统统都能做到圆满,舜就是这样。

要做到顺也是很不容易,为什么?这是需要把自己的习气磨掉,把自己的棱角磨掉,把自己的个性磨掉,才能做到顺。老子讲的「上善若水」,上善,不是中善、下善,是上善,若水,你想水能柔顺一切,遇到山形它就绕著那个山形来流,遇到石头它也能绕开石头流,它能一直奔流到海,这是讲它的志向坚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却是柔顺万物,这叫上善。我们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第一是立志,志在圣贤,那你学传统文化就学得正宗了。有的人学传统文化学来做什么?消遣,消遣消遣,茶余饭后谈一谈、聊一聊,带一点文人的气质,好像觉得这很时髦,这叫消遣,不是真学。真学第一个志得立起来,立志做圣贤。朱熹朱夫子讲的,我们立志做好人,不要立志做贵人,就是不要去追求富贵名利,应该追求成圣成贤,提升自己的品德。你这志向立起来以后,一切都要学著顺。顺就是自己个性要把它磨掉,个性也不是好事情,个性太强了就不能跟人顺。这个社会为什么矛盾冲突不断?因为人人的个性是愈来愈强,在家里夫妻两个人个性都很强,硬碰硬,好了,结果就注定离婚。所以要学著舜王,真正能柔顺一切,这个人是最坚强的,要懂得这个道理。为什么?因为你能够磨掉自己的习气,磨掉自己的好恶之心,磨掉自己的情绪,磨掉自己的烦恼,这个人才叫大英雄、大丈夫。

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在大学里面谈恋爱是常有的事情。现在我估计大学都不止了,中学,恐怕小学都有了。这也是因为时代的污染,整个社会在宣扬什么?你看看电视里的、媒体里头的、网路上的那些画面、那些内容,恐怕一半都在宣扬万恶。什么叫万恶?万恶淫为首,这不是宣扬万恶吗?现在是愈来愈开放,愈来愈(打个引号)「自由」了,任著情欲的发展。我想大学里老师们都是感同身受,面对这种状况也真是慨叹不已,世风日下。我当时是在大学里,这说话也都将近二十年前,上大学,我学习成绩不错,也算有点能力,自然就有人看上了,发生感情了。结果我妈妈就发现了,你跟这个女孩子来往过密,她就找我谈话,跟我讲现在你是读书的年龄,对於男女感情的事要放在后面。你的学业未成、事业未成,你就被感情束缚住,那你以后成就也就不大,她跟我讲。当时心里觉得挺痛苦,这是什么?正像朱熹朱夫子讲的,要「存天理,灭人欲」,这个是一个痛苦的事情。当天理跟人欲抗争的时候,你是要天理还是要人欲?你是顺父母还是顺自己的情执?这是考验来了。我母亲谈完话之后给我写了几条意见,我给大家分享一下,「第一,读书期间就是读书,不谈恋爱。完成道德、完成学业是大道理、是硬道理,其他放在脚下!」这是邓小平的话,「是大道理、是硬道理」,他说发展是大道理、硬道理;我妈妈说完成道德、学业这是我们做人的大道理、硬道理,其他都得服从这个。

第二条意见,「如果现在谈恋爱一定会分心,会影响学业、影响功课。」这说得很实在,你看看学校里面,我想百分之百都是这样,一谈上恋爱,学习成绩就会往下降,分心了。以前我在中学读书,我在广州市华南师大附中,这个中学很好,它什么?严令禁止谈恋爱,一经发现立即开除,这是三令五申,严格要求。我们大家当时哪敢做,因为上了那个中学,考上大学是十拿九稳。当时考大学都很不容易,成功率只有百分之三,一百个人里面只有三个人上大学,所以当时都是谨小慎微。那个中学,那个学校学风非常好,其中一条就是「严令禁止谈恋爱」。我妈妈给我第三条意见,「读圣贤书要学以致用,格物致知。要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格除欲望,不为男女之情所缠缚,专心致志,完成学业。」什么叫格物?格就是格斗的格,物是物欲,你跟你的物欲来格斗。这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跟自己的物欲、烦恼习气格斗,如同跟千军万马作战一样,你要不奋勇打败它们,就会被它们打败。你能格物,这《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你才致知,知是良知,致知就是你在时时处处都能良知起用。这良知是本有的,本来就有,本性本善,可是现在被物欲给覆盖住了,你要使你的良知现前,必须把物欲给格除掉。这个是真刀真枪,来不得半点虚假,你是顺还是不顺?当时我选择了顺,听话。现在想起来,听话真好,当时虽然不理解,能听话,这就有福,听话的孩子有福。所以当时放下了以后,专心的求学,很顺利的大学毕业就到美国留学去了,才有后来的博士毕业,走上这个工作岗位。好,这是养则致其乐,让母亲开心有时候你得动真格的。

好,第三条,「病则致其忧」。这个病就是父母有病,那么儿女,孝顺的儿女必定是非常忧虑,千方百计帮助父母医治。在前几年我们看到一个孝子的故事,这个人叫戴永胜,当年二十七岁,他是一个山东省枣庄县的煤矿工人,初中毕业文化程度,做煤矿工人是很辛苦的工作,家里很穷,母亲是农民,结果后来发现得了癌症,医治已经无效。医生已经跟戴永胜说,你母亲已经不行了,顶多不到半年,你看看把她带回家,她爱吃什么就给她吃什么。结果戴永胜非常的心痛,看到母亲天天呕吐、发烧,起不了床,受病苦的折磨,一天天的消瘦,心里像刀割一样的疼痛,这位孝子发了个愿,说我一定要将我母亲治好。在医院里找西医没办法了,於是他就去找中医,到处去寻医找药,他为了去请一个药方,可能徒步要走三天三夜,为了治疗母亲,寻医找药他走了九个省,结果后来搜集了一百五十多个药方,他都成为治癌的专家了。天天就琢磨著给他母亲煎什么药,喝什么药。真是《弟子规》讲的,「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真做到了。结果后来经过他的调治,他母亲的病竟然愈来愈减轻,身体愈来愈恢复,半年之后再到医院复查,医生惊奇的发现这个癌细胞已经萎缩了百分之七十,这也是说这个病已经好了七成,这医生叹为观止,这个就是医学史上的奇迹。后来他母亲,你看那个相片里看到的,下地干活没问题,好了。那我们来想,是什么把他母亲治好的?孝心。日本的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大家都很了解,他水实验最重要的一条结论是讲你以孝心、善心、爱心对待水的结晶,水结晶就很美,如果你以一个恶毒的心对水,水的结晶就很难看。那我们想一想,戴永胜天天用什么心给他母亲煎药?孝心、爱心、知恩报恩的心,我们相信他那个药水结晶一定是很美的。人体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水结晶都这么美了,病当然能好,癌细胞给转化了,所以奇迹就出现了。奇迹怎么来的?孝悌之至。《孝经》上「感应章第十六」讲到,「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你的孝心到了极点,通於神明了,神明我们用现在话来讲,神了,神奇出现了,奇迹发生了。光於四海,四海,天下都能感动,都被你的孝心之光感染。像我们今天听到这个孝子的故事也都为之所动,这是孝之光,无所不通,每个人都能通,为什么?因为「人之初,性本善」,孝就是本性本善。所以我们用孝心对待父母,竟然就能够感化所有的人,这个奇妙!所以孔子说,孝道可以能够和谐世界,这是至德要道,你自己能行孝了,你就能够齐家、治国、平天下,奇妙!

好,下面第四个部分,「丧则致其哀」。丧,父母过世了,行丧,要尽到自己哀痛之情。《弟子规》上讲「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三年,按照《礼记》讲这三年是头尾三年,实际上是二十五个月,二十五个月守丧,常常的悲咽哭泣。为什么会这样?不是装的,故意为了这个礼去装那是假的。那是什么?真正感到心痛!父母生我、养我恩德如山,我还没来得及报答父母,父母竟然就离我而去。「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所以孝子悲痛之情油然而生,那是止不住的,那是自发的,所以常常悲痛。悲痛必然有表现,「居处变,酒肉绝」就是表现。居处变,就是讲你的生活要发生变化,不能够再享受,不能睡大床,得睡小床,夫妻分房。古人去守墓三年,得睡在墓地里。你看子贡当年为他老师孔子守丧,人家守丧三年,他守丧六年,搭个草庐在老师墓碑旁边守候,尽自己的哀思。能尽这个哀思,心才能够淳厚。所以古人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慎终就是讲守丧,追远是讲祭祀,下面讲到的「祭则致其严」就是祭祀。慎终追远能使人的道德淳厚。酒肉绝就是吃素,不能再吃酒肉。为什么?喝酒这是昏乱,酒能乱性、乱智。吃肉?吃肉断我们的仁爱心。所以孟子讲的,「君子远庖厨」,为什么远离厨房?因为不忍看到厨房里杀生的场面,所谓「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一丝不忍之心。动物都有父母,我的父母死了,我岂能够吃人家的父母?它也有儿女,它的儿女该是多么悲痛!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你想到这里,你怎么忍心去吃肉?这是保全自己恻隐之心,保全自己一点仁爱之心。我记得我什么时候开始吃素的?一九九0年,当时就是家里老人去世,所以母亲带著我开始吃素。本来是想著吃三年看能不能,不行四十九天也好,结果一吃,吃到现在,十几年了。后来才知道吃素最健康,对身体好。其实真的,你有仁爱之心,你想想你身上的水结晶一定是最美的,肯定是最好的。吃肉多了身上都带著那些动物的怨气,那岂能好?所以守丧期间素食,最好终身茹素,这是表达自己哀思。

好,第五方面事亲,是讲「祭则致其严」,祭祀父母要尽到庄严。父母虽然不在世了,可是我们的孝心却不要因为父母的不在就断绝了,孝心是我们的本性本善,本性本善是不能断的。所以古人讲,「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父母的丧礼我们要尽到礼,祭祀要尽到诚敬心,就如同父母在世一样,我是生前如何事奉父母,父母走了,我们现在祭祀父母还是用同一个心祭父母的灵,如同父母就在眼前一样,你看这种纯孝。所以人心能厚道,人心厚道他就有福。《孝经》里面也讲到,「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给父母祭祀在古代很讲究,立宗庙,天子立宗庙,诸侯立宗庙,大夫也立宗庙,他有家祠,一般平民至少在家里立一个牌位,祖先的牌位。这个鬼,孔子讲的鬼是指祖宗的灵。鬼有没有?现在科学愈来愈发现是有了,但是我们这里不谈,因为咱们谈传统文化,忌讳说这个。但是孔子他不反对,你看「为之宗庙,以鬼享之」,说明有鬼,鬼就是指祖宗的灵,他来享用。所以事奉父母,父母走了之后事奉鬼神。但是事奉鬼神比事奉父母更难。你看《论语》里面讲了,子路问事鬼神的事情,夫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问死的道理。「未知生,焉知死?」说明夫子著重於我们从生到死这一段,其他的就不谈了,谈了你也没用,你不会,现前这一段你还没搞通,以后的更不谈了,但是我们的敬心一定要有。所以祭祀,春秋祭祀,以时思之,这是按照时节祭祀父母、祭祀祖先。

祭祀这个活动不是迷信,它是什么?启发我们孝心的教育。人能够不忘祖先,甚至多生多世之前的祖先都不忘记,你想想现前的父母他又怎么能够忘记?他怎么能不孝顺?所以祭祀祖先这里面有大道理,能够敦人伦、尽孝思,所谓和谐之本。我的爷爷今年九十一了,我接他到身边来奉养他。他老人家一生对祭祀这桩事情就非常重视,虽然他没有什么文化,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文化程度,可是我们小时候最深的印象,就是到了祭祀的这个日子,像春天的清明节、冬至节,这些祭祀的日子都带著我们,我们父亲一辈的、还有我们这一辈的,祖孙三代,上到后山去扫墓,去整理祖坟,去祭祀,几十年如一日。他的父亲走得早,他十几岁就没有父亲,但是对父亲的这种祭祀、哀思,到现在都没断过。所以我们从小耳濡目染,受到这样的一种教育。所以祭祀的作用很大,如果国家能提倡祭祖,这祭是纪念,纪念祖先,不忘本,那么这个国家是最有福报的,就像一棵树它有根本,像一个河流它有源头。

所以刚才我们提到事亲五致,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这是什么?其实《弟子规.入则孝》就是讲这个。我们试著把《弟子规.入则孝》这部分按照这个事亲五致来排列,大家就看得很清楚。居则致其敬是什么?具体落实是「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你这才能做到居则致其敬,对不对?你这些不做到,那个敬也是假的。所以《弟子规》是《孝经》的落实,没有《弟子规》,《孝经》是成为空谈。养则致其乐?你看包括「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等等等等,一直到最后,「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这都是讲养则致其乐,让父母开心,养父母之心。下面病则致其忧,是「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你这是落实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丧尽礼」,这是致其哀的表现。祭则致其严,是「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所以《弟子规.入则孝》完全就是具体的把《孝经》事亲五致给落实了。所以孔子讲《孝经》是他的行,说「行在孝经」。《弟子规》就是《孝经》的行,是根本的根本,你能在《弟子规》上落实你《孝经》才能落实,那才有可能成圣成贤。这五致,你看五方面都有个致字,致是做到极处,不容得丝毫怠慢,是尽心尽力,这叫做致。这是讲到事亲。

下来这个《孝经》讲的孝道第二层次是事君。事君我们刚才讲了,就是现在的话讲为人民服务,也就是你的事业,你从事这个行业,譬如说你是老师,你把你的课教好,把学生教好,这也是事君,你尽忠职守,你对你的工作尽职尽责,这是事君。《孝经》当中说,「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这是讲事君。所以事君和事亲用的是一个心,都是孝心,对父母叫孝,对於君,君我们现在讲的你的领导,领导我们对他是忠,忠心和孝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只是换个对象,同一个心对不同的人。实在讲,我们讲的五伦关系,五种人的关系,都是用同一个心来对待,就是用孝心。你对父母就是孝,对儿女就是慈,这是父子有亲,父母跟儿女的亲爱的关系体现到父慈子孝方面。对於君长,领导、长上我们是尽忠,对待下属是仁爱,君仁臣忠,君臣有义,这也是孝心的延伸。夫妇之间,夫义妇听,做先生的要讲道义、恩义、情义,做太太的能够帮助丈夫,所谓相夫教子,这个是什么?这个还是孝心,其实这个孝心就是爱心,尽到自己的本分和义务。那我们这里插一句,多讲两句,现在讲到相夫教子可能有一些女同胞们不服气,为什么我要相夫教子,他不来个相妇教子?相是帮助的意思,我要帮助他,他不能帮助我吗?现代人确实都讲究男女平等,所谓女性是半边天,对不对?半边天。古代中国传统的时代确实是男主外女主内,我们乍听起来就觉得好像古代是重男轻女,好像女子没有地位,不受尊重,男权主义。当然主外、主内这个我们先不去评论哪个对,因为主外和主内当然是根据人他天生的一个性格和能力,以及他的特徵来决定会比较好。大概是因为男子可能能动的比较多,女子天性守静比较多,所以可能分主外、主内。但是我们要想想,主外重要还是主内重要?内重要还是外重要?内。你看,(来点掌声!)为什么内重要?虽然刚才回答的特别小声,但是你们也说准了,或者是猜准了。

为什么内重要?孟子曾经讲过,「不孝有三」,怎么样?「无后为大」。如果对我们父母不孝顺莫过於没有后代,因为没有后代这家道就断了,这家业到我这代就没了,那是对祖先的大不孝,所以古人重视留后是这个道理。这个后代,是不是你生出好多个就叫有后?不一定。那些猪、狗它也生的不少,一窝,比人还多,它叫后吗?这不是孟子讲的后。「人之所以异於禽兽者」,不在於他能生多少个,在他能够教导他们,如果「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於禽兽」,吃得饱、穿得暖,终日无所事事,无所用心,这就是差不多跟禽兽一样了。所以我们的后代不是说只会吃、只会玩,那不叫后,真正孟子所说的后,是讲的这个家,它有它的家道、它有它的家业、它有它的家规、它有它的家学,我们的儿女儿孙能够传承家道、家业、家规、家学,这才叫有后。这个重任是落在谁身上?这是母亲负起大部分的责任。所以主内比主外更重要,主外只是什么?来点经济来源,有衣食温饱,能够维持家计。当然这个也重要,不能说不重要,「民以食为天」,但是孔子曾经也讲过,「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对於君子来讲,衣食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什么?把这个家道、家风传承,所以相比而言,教子是一个家庭最重要的。所以这是女子神圣的使命,古人重视这一点,所以他希望什么?女子都能承担起相夫教子的责任,这个是什么?对家庭最大的贡献。

所以与其说中国古代是重男轻女,我以为不然,倒过来说,重女轻男还有点道理。所以男有男的使命,女有女的使命,不能混淆。一个社会为什么会乱?就是各人不行自己的道了,如果各行其道,这社会肯定就是和谐、安定。如果一个社会像古圣先贤讲的,「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这就是乱世。现在再加一条,「男不男、女不女」。乱是从哪儿乱?从家庭开始乱,都不能够安守本分,各行其道,自己最重要的使命都丢掉了,去争著那些相对不那么重要的事情,这就是社会**的根源之所在。所以古德有说,家庭教育是社会安定和谐的根本,家庭教育里面注重教子教女,而教女尤为重要。为什么?有贤女将来才会出贤妻,有贤妻才有贤母,有贤母才能有贤子,好儿子是母亲带出来的。你看看我们现在称某人的妻子叫「太太」,太太的名字哪来的?源於周朝,三千年前,公元前一千多年前,三千年以前的事情,周朝开国天子,这是周武王,周武王的父亲是周文王,文王、武王都是圣人。文王的祖母叫做太姜,她生王季,王季娶了太太是太任,生文王,文王娶了太姒,生武王、周公,一家都是圣人。这圣人谁生的?这是周朝三太生出来的。所以周朝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王朝,八百年的基业,三个女人奠定的根基,没有这三太那没有可能是周朝。

所以现在我们尊称某人妻子叫太太,何太太、李太太,你要知道太太这个名字可不简单,是对女子最尊贵的称呼。称你一声太太也就是说你要做圣人的母亲,你生出来的儿女将来都像文王、武王、周公那样的圣人。所以你看看,太任生文王的时候注重胎教,记载上讲,太任怀孕的时候,眼,就是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身、口、意都是纯净纯善,所以她能生养圣人出来。孩子在腹中,娘胎里面就奠定了先天的圣贤根基,一生出来之后,头三年母亲带,这母亲一举一动都影响著孩子,所以给孩子又打下坚实的根基,他这一生就定下来。古人讲「三岁定八十,七岁定终身」,不是没有道理的。他的根基奠定好了,这以后他不会学坏,这个功劳在母亲。所以人类社会,我们现在谈要永续发展,靠谁?靠女性。所以古德讲,治国平天下的大权,女子操得一大半,你们想想多么重要!所以我们很希望我们的学校在教导孩子的时候,第一重视孝道教育,还要重视女德教育。女德教育真的是和谐世界的大根大本!这话不是我说的,古圣先贤说的。你看清朝干隆年间陈弘谋先生编的《五种遗规》,是把几千年的大儒的这些典籍文章编在一起,分为五个方面,五科,五种遗规,「养正遗规」、「教女遗规」、「训俗遗规」、「从政遗规」,还有「在官法戒录」。把「教女遗规」单列出来,可见得多么重要。现在我们不重视这个,所以社会就乱了。为什么离婚逐年攀升?美国离婚率超过一半,我相信每个国家离婚率绝对不亚於经济增长的速度,有太过之而无不及,原因就在於夫妻之间他的角色都没有扮演好。古人把男女比喻成天地,夫君如天,天的德行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大地的德行,「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所以女子的德行是什么?厚德载物,一切都能包容,一切都能够柔顺。一个家里有天、有地这才能稳定,要是现在女子不要地了,去争做个半边天,这就麻烦来了,没了地,天上又打架,那就是天翻地覆了。

而我们来看看那些鼓吹所谓女权主义的人,什么用心?如果他是有意的,那叫危害社会,如果是无意的,也是坑害女性。为什么这么说?我跟你分析一下,女子本身最重要的使命是繁殖人类后代,「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她的最大的使命是让人类有后,这个后是,既是有这个肉体的后,还有精神的后、文化的后。这一个工作已经够重的了,任务负担很重。所以古人知道,人,又不是三头六臂,总是做最重要的工作就行了,其他的不太重要的由男子做就好了,经济的来源男子做就行了。现在一鼓吹男女平等,好了,女的要跟男的去争工作,家里最重要的使命不做了。也不能不做,因为她得生养,结果两个重担同时压到女性的肩上,把她压得死去活来,这不是坑害女子吗?一分压力都够重了,现在还两重压力,又要工作又要生养,那两种都做不好,反而把人给压坏了。你看这是提倡女权主义的后果,这哪是讲女权?分明是坑害女性。所以要使得社会安定和谐必须各行其道。

那么我们孝,对於朋友就是有信,对於长幼、兄弟就能做到兄友弟恭、长惠幼顺,这都是一颗孝心延伸出来的。所以以孝事君就能忠,以敬事奉长上就能顺,一个人能忠、能顺,他就能够做到事君,这也是孝。为人民服务我们说要全心全意、尽心尽力,没有丝毫私心,就像对父母一样没有私心,不求回报,如果落到自私自利里面,那是自己损了自己的德,又戕害了社会,这就是成为大不孝。哪怕你通过非法的手段得了很多钱供养父母,也是不孝。所以尽忠职守,做官的不贪污、不受贿,为人民服务,做任何的职业都能够尽到自己的心力,这就是孝道。当然这是建立在孝顺自己父母的基础上,孔子在《孝经》中说,「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你看看某人对领导他非常的恭敬,马前马后的,事奉的很周到,他是不是对领导的忠?那我们得看看他对父母是如何。领导选才,过去提拔干部,选贤用能用两个标准,一个是孝,一个是廉,举孝廉。一个人能孝他就能尽忠,他廉他就不贪污,他没有私心,这是选才的很简单、很实用的标准。国家能不能兴旺,你的团体能不能够繁荣,看你能不能用人。用人要用孝子,所谓「忠臣出孝子之门」。你看看他对你这领导,譬如说你是校长,他是老师,老师对校长是毕恭毕敬,可是回到家里有没有对父母毕恭毕敬?如果没有,那孔子说得不客气,「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你连父母都不爱、不敬,你能爱谁、能敬谁?父母对你是养育之恩,恩德最大,我对你有什么恩德?顶多提拔一下你,也算不了什么,你对我何必要这样?那你为什么会这样?肯定有企图,这企图咱们就不说了。

所以判断人要看他是不是有真正的德行,就从这里可以看到。你选才要用这种方法,你择友、择偶都得用这个标准。你看男孩子追一个女孩子,女孩子得提高警惕,看看他对你为什么这么好?他对你这么好,他对他父母是不是这么好?有没有跟对你一样,天天跟他父母送花,请他父母吃饭,买生日礼物?如果他这些全不做,光对你这么做,那是必有用心,不是谋你的财就是谋你的色,这个信不得、信不得,不可靠。好,刚刚讲到孝道第三层次,第一是事亲,第二是事君,第三是立身。《孝经》讲,「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立身就是修身,修身是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那谁修身?是不是要国家领导人才修身?不是。《大学》讲,「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天子是国家领导人,庶人是平民老百姓,你、我都得以修身为本,这是根本。为什么说是根本?这个道理可深了,《大学》讲的,修身才能齐家、才能治国、才能平天下。你身修好了你就能和谐世界了吗?那别人不做,怎么来和谐世界?这个道理我们没弄清楚,所以才会有这种疑问。真正的真相是什么?这个天下,我们讲世界,这个世界,谁的世界?不是别人的世界,是我的世界,我的天下。我这一身跟这天下是一不是二,一体的,所以你身修好了天下也修好了,因为是一体。这就是《大学》里讲的「此谓知本」,你知道根本。什么叫知本,就是你知道天下以我这一身为本,天下跟我一身是一不是二,我这身就像一个圆的圆心一样,天下就像圆周一样,我这身一转整个圆周跟著我转。所以古人有一句话讲得很有道理,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大家听过吗?匹夫是谁?老百姓、平民。哪个人?不要讲别人,就是讲我,天下兴亡,我的责任。你要有这一分担当你才有可能入圣,你要不敢去担当,那你这一生成圣成贤是没指望了。这叫什么?《弟子规》讲的,自暴自弃。什么人才叫不自暴不自弃?你有这一分担当,这个天下是我的天下,不是别人的天下,所以我这一身修好了,一家也齐了,一国也治了,一天下也太平了,这种人就是圣人。所以以修身为本,修身就是立德,立德是以尽孝为本,讲到根本的根本就是尽孝道。所以能够力行孝道,从而对一切人都用这个孝敬心,你叫立身行道。

扬名於后世,你道德高了,人们对你自然就钦佩,自然你的名字就传诵出去,大家就仰慕你。我自己要不要有我要扬名的这个念头?那不行,你想我要出名,那你还是个名利心,名利心怎么能做圣人?圣人决定得像孔子一样,「视富贵如浮云」,把名利心放下,自己不想扬名,只想立身行道。所以,那为什么这里说要扬名於后世?大家得看清楚,这写得很清楚,扬名於后世,没有说让你扬名於现在;现在想出名,有问题。你看孔子当年没有想要扬名,后世把他推出来的。到什么时候把他推出来?几百年后的汉朝建立了,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听了董仲舒的建议,才把孔子捧出来,到那时候才扬名,才把儒家定为我们中国根本的文化。那是因为孔子崇高德行的感召,众生有福,才有这个因缘出现,我们才得以学到孔子公的教诲。

这样子出名了,以显父母,你看我们想到孔子必定想到孔母。孔母当年送孔子去读书,不让孔子回来给他家里干活,希望孔子去成圣成贤,我们感恩孔母。我们现在读到孟子的书也就想到孟母,孟母三迁,「子不学,断机杼」,这都是孟母的这种伟大的精神,这是圣母,有圣母才有圣子。所以说到刚才这个女德多么重要,假如个个都像孔母、孟母那样,那我们这个社会简直就成了极乐世界!所以自己能够立身行道,这是终极的孝心,大孝、至孝。我母亲对我也有一分志向,在我十九岁上大学第一年生日,我母亲给我写了个贺卡,在这份贺卡里面她把她这一生对我的愿望都写进来,我给大家分享。她说「茂森儿,祝贺你十九岁青春的年华,这是你迈进大学的第一个生日。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只有失去时才知道它的价值,这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你做一个智者,身置庐山之中,而知庐山之美。你已经成年,今天和你谈谈我对你人生的总体策画。假如环境没有意外,你的道路是: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争取到当今世界发达的国家学习和工作。成家要晚,立业在先。遵循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养方面,克服浮躁,一心不乱,增加自控能力,宁静致远,行中庸之道。三十岁前学习、积累、打基础;三十岁至五十五岁成家、立业,干一番事业;五十五岁后收心,总结人生,修持往生之道。这样,当你回顾往事的时候,可以自慰的说,我活著的时候很充实,离去的时候很恬静。永远爱你的母亲,一九九二年五月。」转眼间已经过了十七个年头,回顾过去走过的十七年的路,我也可以自慰的说,母亲的一部分愿望我已经实现了,但是有太多的还没有实现,譬如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可是圣人的标准。

我值得庆幸的是,母亲是一个希望儿子学做圣贤的母亲。当我在美国大学教书,并且获得美国政府授予我的杰出教授和研究人员的绿卡那个时候,当时我们的恩师他在澳洲建立了学院,专门推动圣贤文化,恩师就劝导我们从美国到澳洲去。我们母子都是他的学生,当时我们就有点踌躇,这澳洲,人生地不熟,在美国工作挺好的,工资也挺高的,学术水平总是美国,我是学金融的,应该是在美国是算第一的了,要舍弃也真有点儿要考虑考虑。但是没考虑多久终於也就决定了,跟著我们的恩师到澳洲净宗学院。当时昆士兰大学,这也是澳洲排名很高的大学,就请我做金融这方面的老师。因为也是很庆幸,原来在学术方面有一点成绩,所以来到大学依然能够保持在发表论文、还有拿到国家的研究资金项目方面都是在学院里面是领先的,后来学校也给我一个优秀人才的一个奖项。到了澳洲两年之后,大学就破例把我提升为副教授,并且给我一个tenure,也就是终身制的,中国人讲铁饭碗,就是只要你不想离开学校,你也就可以一直待下去,到退休为止。工作是很安定,工资也不错,有房子、有车,当然没有谈婚论嫁。平时跟著母亲学习中华传统文化,工作之余也给恩师做点服务。因为恩师在世界各地推动宗教团结,另外推动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教育,我得以有幸跟随他老人家好多年,在澳洲四年,就跟随他老人家,就像孔子周游列国一样,到每个国家会见一些国家领导人、宗教领袖,都是希望能够鼓励他们、提醒他们推动伦理道德教育、推动宗教和谐。到后来我也获得了终身的这种教职,本来很稳定了,母亲对我的希望到了这里也算告一段落,我算给母亲有个交代。

可是有一年我母亲,这是二00五年,就给我写了一个生日贺卡,对我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她是这样写到,她说「茂森儿,做母亲的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希望儿子做君子、做圣贤,你能满我的愿吗?」这下是来真的了。我当时也考虑到,是啊,我做金融教授,虽然也不愁吃、不愁穿,可是对社会贡献有多大?至少我自己预期的要比这个大,我觉得就这么一辈子就在大学里混,混到老,好像有点自己不忍。於是那时候当我获得其他的大学的这些教授的聘函,因为在学术界里面也是竞争很严重,不仅是我们老师之间的竞争,大学也要抢人。当时我刚刚获得这个终身教职,就有多家大学来聘函,聘我去做主席教授。有一个在中国国内的大学,很知名的,以高薪聘我。当时我跟母亲也在商量,是不是应该回国养老?叶落归根,也应该为国家祖国服务,是不是应该回来教书?那个大学给我的条件也不错,主席教授,一年八十万年薪,送一套房子,包吃,另外有十五位助理教授做为我的助手。当时我母亲去跟师父报告,说您看茂森将来是回中国好还是在澳洲好?请教他老人家,那时吃完早饭,我妈妈跟著他后面散步。结果他老人家听了我妈妈这个请问,沉默了半晌,然后突然来了一句「圣贤好」。这一句话听起来是答非所问,我妈问是在哪好,结果一下子,就好像佛门禅宗的那个祖师的机锋话,喀嚓,把你的思惟给斩断了。回去我们就悟了,是什么?确实,你看我们老想著自己,自己到哪儿好?有没有想到社会需要你做什么?你是为私还是为公?学圣贤书学了这么多年,听恩师讲经也听十几年,难道在做人生决定的时候还是自私自利起用吗?后来我们明白了,现在社会最需要的真的不是金融教授,需要的是伦理道德圣贤教育的师资。於是我就决定准备辞职,去师从恩师学习和弘扬圣贤文化,帮助社会。

我在二00五年给我母亲的一份贺卡当中表达了这种心愿,也是回答了刚才妈妈的那个问题。我说「亲爱的妈妈,《孝经》上说,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因此大孝者应以德济世,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目前世界圣教衰危,天灾人祸频繁。我们庆幸得蒙净公恩师教诲,得遇正法,获益无穷。我愿继承恩师之志,为挽救世运人心努力修学,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开始,尽形寿为人演说圣贤之道,以报父母、恩师、天地、祖先、古圣先贤之德!」妈妈接到这个贺卡,她对我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就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人获益无穷,是至孝!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於是我就把工作辞掉,我母亲带著我去拜师,非常庆幸,恩师他特别的高兴,那是二00六年九月二十七号那一天,在香港,我母亲带著点儿束修之礼去拜师,恩师换上了新装,接受了我们的礼拜和礼物,从此我就从教授的职位上退下来做一名学生。从二00六年底到现在,三年多了,这三年来都是以在摄影棚录制经典、讲演为主,因为教学相长,我们恩师培训学生的方法,就是让我们自己备课,自己演讲。这三年来在摄影棚录制的经典、课目,已经超过一百个专题了,包括很多儒释道的经典。至今为止,我们有个统计,已经录制了超过一千二百小时,每天都平均大概有两个小时的这样的一个演讲。我们是在录影棚里面演讲,不接触外缘,基本上属於隐密的自己静修,自己通过学习,然后对著摄影机来分享,分享完了之后,这个视频就把它挂到网上,有缘的人就一起来学习。这个是又可以独善其身,也能够兼善天下。

我在拜师以后给母亲写了一个生日贺卡,其中写了一首诗,跟大家分享,叫「感恩慈母颂」,这是感恩母亲对我的三十多年的养育,如今她六十多岁了,她愿意把自己唯一的儿子奉献出来,让儿子舍弃高薪的职位,自己还是回到自己原来的住处,拿著自己原来的退休金,过著清淡的日子,这种奉献,我在这里用这首诗来表达对她的感恩。「春秋六秩转瞬间,育儿辛苦三十年。昔有孟母勤策励,而今家慈不让贤。不恋高薪教授衔,唯希独子德比天。从来豪圣本无种,但以诚明度世间。」所以我们母子心连著心,有著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觉悟、共同的理想,那就是让世界更和谐、更美好!《论语》里面孔子有一句话说,「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孔子一生追求的是仁,能成仁就能成圣贤,那么仁远吗?如果我们能够自己克己复礼、格物致知,这就能够成仁,一念就能够转凡成圣,斯仁至矣。孝悌是为仁之本,那孝远乎哉?我欲孝,斯孝至矣。陆九渊,就是宋儒,曾经讲过,「吾心即是宇宙,宇宙即是吾心」。整个宇宙实际上就是我的心所变现的,万事万物都是我心所转、我心所变。只要我们能够今日克己复礼,这天下就归仁,这孔子说的。只要我们一念能够行孝立德,天下也就和谐了,宇宙也就和谐了,所谓宇清国安家和人乐,我们现前就能做到。

最后我想用几句结束语表达今天所讲的内容,也是感谢大家今天的到来。第一句是,把孝心献给父母。第二句,把敬心献给师长。第三句,把爱心献给人民。最后,把信心留给自己!谢谢。

2009年唐山滦南全国企业家及各界人士分享交流论坛(落实弟子规做好中国人)—金融危机改变我们的价值观

钟茂森博士主讲

(共一集)

2009/7/24 中国河北唐山滦南渤海国际会议中心

档名:57-02-01

尊敬的诸位领导,诸位老师,诸位嘉宾,诸位朋友,大家早上好!今天末学非常荣幸来到唐山,跟这么多的嘉宾、朋友们一起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几天来末学认真的听取了老师和各位大德朋友们的分享,受益匪浅。今天大会要求末学来给大家做一堂讲课,实际上在台上的确实不是老师,是做为一个学生,向台下的诸位大德、老师们来请教。在座有许多的企业家,有的可能也是在金融界里面的,对金融危机确实可能比我了解得更清楚。对於传统文化,也有台下的很多老师、大德比我了解得更清楚,比我力行得要更好。今天我只是把两个领域做一个桥梁,我们来研讨一下中国传统文化它能不能够在金融界里管用?能不能够指导我们的经济?所以这个讲题我们定为是「金融危机改变我们的价值观」。

实在讲只要我们的价值观正了,经济、金融也都正了。我过去在澳洲、在美国大学里教书也是教金融的学科,有八年的工龄,过去在美国念的博士也是金融,所以在理论上稍有一点了解。后来为什么要放弃金融的学科而专门来从事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学习和教学的工作?因为我认识到了,其实金融的好与坏,《大学》里面讲的「生财有大道」,这个生财的大道实际上还是能够自己重德,修身大学之道。真正有修身之道,自然也能够做到齐家、治国、平天下,也能够使我们的金融、经济得以稳定,社会能够繁荣。假如没有了这样的一个根本,没有道德的根本,那么就会出现金融的危机。我们来反思一下,二00八年底金融危机是怎么形成的?它的原因在哪里?这里做一点普及金融的知识,对於有些朋友可能不甚了解危机产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这次金融危机实际上是从美国发展起来的,我们都知道美国的金融业是世界上金融业最发达的国家,这次的危机它的导火线是从房地产市场产生的。我做了一个小的图表,今早做的,不是很好看,但是可能能够说明一点问题。我们知道美国老百姓他买房子大部分人都是用按揭,用贷款来去购买,中国现在也是如此,当然贷款买房也无可厚非。当商业银行把钱贷给老百姓的时候,老百姓以他们所买的房子做为抵押来贷款,所以这个钱流到老百姓手里,老百姓以房屋做为抵押。

这些商业银行把这个款贷出去以后,当然他们的资金来源是大部分以存款的形式,可是银行就想到要多赚一笔。本来在中国,按揭到此就结束了,就是整个流程也就到此为止,但是美国的商业银行他们多做一步,就是把贷出去的款项,也就是它的债权,重新把它转移出去,也就是说他不想承担这种债务的风险。要转移出去就要做一个包装,比如说给一个老百姓十万块钱美金的贷款,把这十万的债务可能分成一百份,每一份是一千块钱面值的债券,把这些债券又卖给了投资银行。美国这种二级的市场很多,像专门收购商业银行、房产抵押贷款债券的很多的投资银行,像著名的Merrill Lynch美林公司、像雷曼兄弟,刚破产的第四大投资银行,还有美国政府的一些事业单位,像房地美、房利美,这些都属於购买商业银行、房屋抵押贷款债券的这类的投资银行、投资机构。所以他们把钱重新提供给商业银行,对商业银行来讲当然是很好,为什么?它钱也赚到了,风险也不用自己承担,全部转嫁出去给投资银行。

投资银行拿到这笔债券之后他们又会怎么样?他们也不想承担风险,他们又会把这个债券重新出售出去,给谁?大部分是给美国的老百姓,当然还有外国的一些政府机构、银行、金融机构等等,也就是说商业银行的这种风险又再次的转移,又回到老百姓的手里。当然他们会为这个债券做一次担保,所以这里面有保险公司的担保在里面。很有意思的是,保险公司也会把这个保单出售出去,转让出去,又把风险重新移嫁到老百姓身上。一开始利率很低,有些老百姓虽然他们的收入比较低,本来是没有贷款的资格,但是因为利率低,商业银行也准许这部分人贷款。当然当利率很低的时候他们所支付的利息很少,因此平安无事,他们也能够支付房屋抵押贷款的这些利息和本金,但是如果万一利率提升了,就像去年金融危机的导火线一样,当美国政府要提高利率的时候,这利率一提升,就有很多比较差的,收入比较低的、信用度比较差的这些老百姓他们贷款的,结果还不起本息,这类的贷款叫做次级贷款。所以很多人讲金融危机也是次贷危机,就是次级贷款的危机,就是这一部分人,有问题的贷款者所引起的。

实际上这些贷款者本来是不应该得到贷款的,但是因为商业银行他们想多贪一点利润,多从中捞取一把,反正不担风险,不赚白不赚的钱,所以他们也就赚一把。而且当这个贪婪的心不断膨胀的时候,他们会愈赚愈想赚。你想想,美国讲这是一个free lunch,就是免费的午餐,你不吃就白不吃,反正不用自己担风险,纯粹是利润。所以当贪心膨胀的时候,他们当然利润会膨胀,可是危机也在膨胀。一遇到问题了,贷款者还不了钱,商业银行没有办法支付债券的利息给投资银行,投资银行又没有办法把这个债券的利息支付给他们所出售给的那些老百姓,就有一点像我们中国讲的三角债,这就会产生一连锁的反应,经济因此会崩溃。这就是美国这一次金融危机的主要导火线。

当然最开始是二00七年初的时候在华尔街上市的一个公司,是美国第二大的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叫新世纪金融公司,他们面对一百七十四亿美元的逼债,申请破产,裁员百分之五十四,就拉开了这一场席卷全球的自一九二九年经济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危机的序幕。房地产的价格随之大跌,因为房地产都是用来抵押的,要收债得卖这些房地产,迫於卖的压力,地产市场大跌,价格泡沫破裂,引发建筑业的萎缩,从而导致整个实体经济的衰退。到二00八年底,这场危机已经从局部性质的危机发展到了全球性质的危机,从美国等发达国家传导到了新兴的市场国家,从金融领域扩散到实体经济领域,给整个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我们中国也不例外,虽然所受影响并没有很多其他国家那么大,但是必定也受影响,而且这个影响是比较长期性、是结构性的影响。为什么?因为美国是我们一个非常主要的对外出口的一个国家,当美国经济衰退,市场的需求下降,对我们的出口产品的需求会大大的萎缩,而且迫於人民币汇率的上升,我们出口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我们大概简单介绍了金融危机,但是我们这堂课主要不是谈金融,也不是谈经济,是传统文化。我们来看看这里面有没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在今年二月二号温家宝总理到英国访问,在剑桥大学做了一次演讲,他在演讲中指出,「道德缺失是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一些人见利忘义,损害公众利益,丧失了道德底线」。你看温总理可以说是一语道破金融危机的根源,在於什么?缺德二字,就是因为道德缺失。从刚才我给大家做的简单介绍大家可以约莫了解,确实由於某些金融机构以及股民还有房地产市场的参与者这些贪婪、投机的心理,触发了这次的金融危机。我具体来讲,是从五个方面来论述,这个深层次的原因在於缺德二字。首先,刚才讲到的贪婪,华尔街的这些经纪投资商们都是可以说是非常的贪婪,他们能够把道德的底线都给破掉,这属於没有仁,为什么?只想自己的利益没有想到别人。第二个问题是很多的金融机构不肯承担风险而只希望有利润,只希望吃这个免费午餐,这是无义。第三个奢侈,美国整个经济可以说是建立在奢侈的消费基础上,奢是过分了,淫就是过分的意思,淫而无礼,这是第三个原因。第四个原因,老百姓很多是没有智慧,特别是在金融市场里面盲目的跟从,在股市理论里面叫做「羊群效应」,当一头羊往前跑的时候,其他的羊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就跟著往前跑,拼命的往前跑,没想到前面就是悬崖,大家一起都栽下去,这是无智,没智慧。第五个方面,这些金融机构其实要想老百姓把钱交到你手上,换来的只是一张票据,可能是证券、可能是股票,这张证券是没有任何的价值的,这个价值在於哪里?在於这些金融机构所负担的信托责任,当这个信托责任它不能负起来的时候,也就是说它没有信用的时候,经济、金融就会崩溃。所以换句话说,温总理所谈到的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缺失了道德,具体而言,就是没有了仁义礼智信,这叫五常。在《左传》左丘明曾经说过一句话,他说「人弃常则妖兴」,这五常(仁义礼智信)要是给丢弃掉了,妖魔鬼怪就兴起来了,金融危机就是一个大的妖魔,你看二千五百年以后这句话依然适用。

首先我们谈第一条贪婪,这是完全跟古圣先贤教诲是相违背的。你看《弟子规》里面讲到的,「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就是你取的要少,给人家要多,这是圣贤之道,可是贪婪正好相反。这是源於公司发展,这个概念是怎么发展起来的?是所谓的一种有限责任概念发展起来的。一般过去在古代的这些行业都是家庭式的行业,如果欠了债,父债子还,这也是天经地义,可是后来大家觉得心有不甘,老爸的债为什么我要还?你欠债你自己还。可是那些欠债的人自己又不是很想还,欠债还不想还,所以就发明了一个有限责任的概念,这就是所谓的公司。所以股份公司它是有限责任制,就是它不管欠多少债务,它所能够偿还的能力仅限於它财产清算的这些份额。换句话说,这个公司如果它的财产只价值一千万,但是它欠了一亿,它能拿多少来还?只拿一千万,那九千万就只好是那些债权人的损失,这叫有限责任公司。

这会导致什么问题?当股东知道自己只负担有限的权益,但是他们的贪心是无限的,他们要去赚取无限的利润,他会有一种急功近利的想法,他会什么?凡是能够有利润的,不管有多大风险,他都要去做。所以当风险出现了,危机出现了,他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把股票卖掉,再不行,最多也就是把公司给清算掉,完事了。所以他们要求自己的管理层要给自己高额的回报,不怕承担高风险。另外一个方面,会导致公司管理层他们也渴望自己得到巨额的报酬,反正这公司是有限责任的,什么时候倒闭都有可能,我在任期间能多捞一把就多捞一把,所以他们也会去冒险,而从中获取巨大的红利的收益。要知道,冒险的收益远远大於成本,这就铤而走险了。特别是像刚才我讲到的,房屋抵押贷款做为证券来转移风险这样的手段,那是什么?这是无风险高收益的项目。所以当然商业银行会无限的去扩张这个项目的经营,导致很多次级贷款的产生,这是一种欺诈。就拿最近的几个例子,今年三月我们晓得美国政府为了救市,看到金融危机,他就得采取措施,当时美国国际集团(AIG)受到美国政府的援助,当美国政府给出一千七百亿美元的救助的时候,这些钱足可以买五十六万套三百平方米的住房,AIG的高层领导结果竟然要求支付二00八年的奖金、红利一点六五亿美元。这钱是美国政府用纳税人的钱来救你的公司,你现在已经快死了,现在救活你算不错了,居然你还要求分红,而且分这么多。所以奥巴马总统痛斥这一行为叫鲁莽而贪婪。

在去年我们知道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因亏损严重而倒闭。其实这个公司可以不倒闭的,为什么?当时有一个救命的因缘,当它亏损二十亿美元的时候,英国有一家银行叫巴克莱银行,曾经愿意出资十七亿美元来收购雷曼兄弟。当时你知道发生什么事吗?雷曼兄弟的八名高级主管他们引经据典,说美国公司法里有一个叫做「金色降落伞条款」,是保护在兼并收购当中的原公司的高层领导的,这些雷曼兄弟的高层领导要求巴克莱银行支付给他们二十五亿美元的红利。八个人想要二十五亿,贪心不足蛇吞象,你公司都快死了,还这么贪,而且亏损二十亿美元,人家出十七亿美元来救你,你还跟人家要二十五亿的价去袋袋平安,这可能吗?只会引起怒骂,所以这场生意没谈成,结果雷曼兄弟就破产了。

所以我们看到公司的有限责任和短期化的薪酬方式会将人性的贪婪放到极致。其实我们也不能够完全批评这种制度,因为制度是人生产出来的,如果人没有德行的时候,这个制度也就会鼓励贪婪;当人有德行,这个制度肯定都是好制度。《论语》里面有句话讲「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个道可以解释成制度,人能够用制度来做好事,不是制度帮人做好事,如果人不想做好事,再好的制度人也能够干坏事。美国的公司法,美国法律是最健全的了,但是你看有多少金融丑闻的出现。第二个道德缺失的原因就是不肯承担风险,刚才我介绍当中已经谈到了,这里不再赘述。当一个企业、一个公司、一个金融机构它只想盈利,而不想承担任何义务的时候,你想想天下哪有这么便宜的事情?中国古圣先贤教导我们,「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君子只跟你谈义务,他不用跟你谈利润,你告诉我,我能为你做什么,我能怎么帮你,他只管这个,他不会管你给我多少钱,你要怎么报答我,那是小人才干的事情。但是你看看现在经济领域里面的人是什么人?当一个人他不想承担义务的时候,实际是因为心里面有很多的担忧,由於自私自利产生出来的那种恐惧感。所以你看美国,为什么这种金融的工具这么发达,防风险的工具这么发达。我们以前教金融课,光是教金融衍生工具、防护金融风险的,可以足足用一到二门硕士到博士班的课,这产品很多,都是用来防范风险。为什么你防范风险?你害怕风险。为什么你害怕?「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不会害怕,只有小人害怕。为什么小人害怕?小人喻以利,他自私自利就有恐惧,没有自私自利的人,大勇者无畏,这是君子。

第三个深层次的原因,奢侈。这一点我花一点时间谈一谈,我们就看近几年美国的经济发展,美国在二00一年互联网泡沫破裂之后,经济一直处在低迷状态,所以美国政府用惯用的手法来刺激经济,所谓的用低利率的货币政策。这个低利率货币政策的原理是什么?当你的利率很低的时候,老百姓就不想把钱存到银行,他们怎么办?拿来消费,消费刺激需求、刺激生产。或者公司他也不想把这钱存到银行里去,因为没有什么利息,那就去投资,刺激投资。所以低利率货币政策是一种所谓的扩张性的经济政策,就是为了刺激消费和投资。投资我们且不说,看看消费,消费还要刺激吗?美国政府确实这么做的,从二00一年到二00四年,我们看到联邦基金利率,这是美国的基本的利率,其他的利率都是建立在这个利率上加几个百分点,它从百分之六点五降到百分之一。你看百分之一的基本利率,基本上你一百块钱放那,存一年才获一块钱,太低了,刺激消费!一年可调息的按揭贷款利率,从二00一年底的百分之七下降到二00三年的百分之三点八,下降了基本是到百分之五十。用於什么?刺激房地产市场,刺激人家买房子。反正按揭利率这么低,多贷点款,而且加上商业银行的评定这些贷款者的风险评估非常的低,所以很多人本来是不适宜贷款,他们也能贷款。所以房地产需求猛涨,价格猛升,产生了房地产泡沫。从二00四年六月到二00六年八月这个阶段,美国政府突然看到利率太低了,不行了,得回调一下,也不知挑起是哪一根神经,结果就宣布把利率升高。这一升高不要紧,会产生连锁反应,首先房地产市场里面的,你看很多人就还不起利息了。还不起利息造成次贷的危机,同时因为利率的提升,大家不太敢消费,不太敢买房子,所以也造成房价的下跌。所以这就是导致二00七、二00八年房地产市场的次贷危机的爆发。

利率跟消费我们刚刚讲有直接的联系,美国用这种经济的原理来支撑它这种经济的发展,用低利率刺激消费。但是我们先看看,美国消费还要刺激吗?现在美国是处於过分消费的状态,它只占世界人口百分之四点五,但是它的消费,对物质资源的消费是占全世界三分之一,百分之三十三点三。如果从环境保护这个角度来看,美国人均温室气体排放量,美国是全球第一污染源,他排放的二氧化碳最多,为什么?消费最大。而且这些消费里面很大一部分是浪费,譬如食品的消费方面,大约百分之二十七可消费的食品被浪费掉了,也就是说每个美国人每天平均浪费一磅食品,每年会扔掉四千三百七十万吨的食品,这些食品可能就是放在冰箱里放到过期为止都忘掉了,或者买回来不喜欢吃就扔掉了。这些食品产生的垃圾释放的温室气体叫甲烷,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环境,我们的地球。当美国这样的浪费食品的同时,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联合发表报告,告诉我们,长期饥饿人口在世界上的人数今年超过了十亿。美国的过分消费并不是代表他很有钱他就可以乱花钱,不是的,他这种是属於超前消费,也叫信贷消费,也就是他借钱,用将来的钱做为今天的消费,从个人到政府的行为都是如此。美国联邦政府累积的债务达到六十五点五万亿美元,这不仅是美国GDP(就是国民生产总值)的四倍还多,也就是你要还这个债,不吃不喝,全民皆兵,干四年多才能还清这些债务,而且这个债务已经超过了全世界的生产总值,换句话说,如果全世界人民不吃不喝就为你生产来还债,也得还上一年多,这是美国人干的事情。美国家庭债务,这是个人行为,目前已经超过了三十万亿美元,平均每人大概十万美元,这债务,十万美元。我过去在美国,刚开始一年的工资是六点六万美元,还还不起平均一个人的债务。要知道在美国一个教授的工资是属於中上水平的,那你想想,美国广大老百姓面临这样繁重的债务,他们的日子多难过。这种超前消费来支付他们的过分消费这是奢侈,这叫做荒淫无度。

在衡量一个国家它的积累、它的发展的基础,很重要的一个数据是看它的消费率,这个消费率就是居民消费对於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也就是说你生产出来的有多少,你消费的有多少,这样的一个比率。我们国家跟美国来对比一下,我们国家居民消费率一直在近十年来是下降的,从一九九一年的百分之四十八点八,下降到二00七年的百分之三十五点四,就是生产的多,消费的少,而美国居民消费率一直保持百分之七十的高水平。我们国家一九八六年到二00四年国民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百分之十五点七四,这也是令世界人瞩目的,两位数持续发展,但是居民消费率的平均增长只有百分之十四点四八,低於经济增长一个多百分点。但是美国居民消费率年年都高於自己的经济增长,也就是说我生产的速度赶不上消费的速度。那怎么办?只好靠欠债来维持。四书里面《大学》讲得好,我最近刚刚把四书的《大学》讲过一遍。它里面讲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这是古圣先贤教导我们的生财大道。「生之者众」就是你生产的人要多,你的国民生产总值要高,增长率要快,「食之者寡」就是消费要低,消费率不能太高。你看美国正好颠倒过来,咱们中国确实有中华文化的底蕴,这条做得比美国好得多。「为之者疾,用之者舒」也是这个意思,就是生产得要快,疾就是快,我们的经济增长每年都是以两位数的百分点来增长,为之者疾,「用之者舒」,消费要缓缓来,不要太著急,积累的就多了,这是「财恒足矣」,你的财富就能够长久富足。

其实很多的美国的西方的经济学者都在惊叹为什么中国经济发展成长这么快速,能够持续性的发展?其实很简单,大学之道就这一句话,不仅国如是,企业亦如是,你这企业生产的多,消费的少,不要那么奢侈浪费,这不就积累了吗?不就发展了吗?这个生财之大道实际上是基於什么?德行的大道基础上。所以《大学》里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你有了德这个根本,你那些赚钱、积财的事情其实很容易。一个国家也好,一个企业也好,不外乎就是一个用人,一个生财,两个大道,这两个大道都是看你这个国家领导人,一个企业的老板,他能不能够积德行善,我下面会说到。

回来继续说这个道德缺失的问题,第四点无智,没有智慧。美国大家都公认金融市场最发达,股票市场发展起来了,债券市场发展起来了,还有一些期权、期货市场,金融衍生工具纷纷发展起来了,但是我们要看看这些市场原来最初是怎么发展起来的?股票的由来,这股票怎么来的?跟大家讲点历史,这是在十七到十八世纪的时候,欧洲当时这些殖民主义国家到处打仗,打这打那,打非洲、打美洲、打亚洲,当时都听过有一个东印度公司,那就是殖民的一个暴利机构。结果当时他们为了打仗,要经费,所以首先向国内的人民发债券,结果后来债券还不起,怎么办?就打白条。打白条就是告诉你们,你买了我这白条,将来我从印度、从中国掠夺来的这些战利品到时候就可以分发给你们。所以这些买白条的人他们预期有什么?这些战争当中获得的这些战利品,掠夺的财富,所谓的预期现金流,这是决定它的股票价值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个预期的回报率,我现在拿一百块钱买,将来一年之后可能会得到两百块钱,预期的回报率是百分之百。这什么?完全是给你一个白条,告诉你大概你能得到这样。因此当这种股票,股票英文叫stock,其实stock英文最原始的意思就是白条,战争白条。结果果然有一批傻子就去买了,买了之后他们第二年真获得一些战利品,获得他们预期收益,兴致来了,价格就愈炒愈高,第二批傻子又进来了,又买了,买了之后价格又炒高了,又吸引了第三批傻子买了,第三批傻子买了之后,忽然发现预期现金流没有了,结果股市崩溃了。所以这是完全没有智慧的一批傻子在玩的东西,股票是这么发展起来的。

我们来看看股票价值是怎么计算的,这是我在澳洲和美国差不多每个学期都教的硕士班教的课程。假如你用一百块钱来投资,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放到银行里面生利息,一个去买股票。你放在银行里,这一百块钱,一年之后银行承诺给你百分之五的利息,所以你的本金加利息一年之后变成一百零五块,对吧?这是很简单的算术。那你回头来你想买股票,去买那白条,结果一年之后这公司给你的承诺你的预期回报是百分之十,也就是说你买我们家股票,假如没有什么风险,你这一年之后能够获得一百一十块钱,就是一百块钱你的本金回去了,加上百分之十的回报,就是十块钱,总共一百一十块钱,这是你的现金流量。那倒过来,因为你预期一年之后能获得一百一十块钱的现金流量,所以你今天愿意付出一百块钱来买这个股票,那么潜在的假设就是你的预期回报率是百分之十。好,那么我们就可以很简单的计算出这个股票价值是多少,也就是说它的价值来源於首先你这一百块钱买了公司的股票,要知道这一百块钱买了之后,你这一年之后拿回这本金一百块钱的价值已经打了折扣,因为今年的一百块跟明年的一百块的价值是不同的。你今年拿这一百块去买,你可能能买十个汉堡包,是今年的,明年可能只能买五个汉堡包,价值不同,所以要打一个折扣,这折扣就是这个公司里的,你懂就懂,不懂也没关系,就是这一百块钱除上一加百分之十,这是把那本金的钱折扣到现值。除此之外,你还会收到一种所谓的股息,英文叫dividend,这个股息一年之后可能有,因为要承诺十块钱的股息,所以你也把这十块钱算一下现值是多少,也除一加百分之十,那么你算出是一百块钱。

好,也就是说股票价格来源於你的现金流量和股票回报率。当这个市场的运作很正常的时候,没有什么风险,一切平平安安,那么你用这个方法计算出来的价值跟实际股票价格应该保持一致,也就是说价值跟价格两者波动是相同的,价值起来了,价格也起来,价值下去了,价格也下去了。那我们看看美国的股市是不是这样子的,我做了一项研究,这是以前我在做博士论文的时候,我找了美国从一八七一年到最近这一百多年来股票价格的数据进行了分析,我算出了它每年的价值和看它们的价格,怎么计算你们就不用管了。这个黄线代表股票的价值,就是用刚才的现值公式算出来的,这个红线代表股票的价格,它是波动的。我们很明显的看到它们俩的波动不能保持一致性,也就是说价格浮动比价值要剧烈得多,价值的曲线是平稳的,价格的浮动是非常剧烈的。这说明什么问题?这里存在著泡沫。什么叫泡沫?当价格跟价值不一致的时候,这就存在泡沫了。因为什么?这个泡沫里面根本没有价值的基础,纯粹就是人们妄想出来的一个价值,当这个泡沫破裂的时候就产生了金融的崩溃。

这个价格泡沫,经济学者都知道,就是由於贪婪产生的所谓一种非理性,英文叫做irrationality,就是人们是非理性的,irrational,非理性的,非理性就是没有智慧。所以当投资者,这些股民,这些傻子,完全盲目的跟从价格的时候,看到价格升了,赶快买,价格跌了,赶快放,完全不知道所以然,会导致什么?投资者信心会在短期当中非理性的崩溃,导致价格泡沫破裂,这就是经济危机。所以你看我是学金融、教金融、研究金融,在国际金融的会议上也获奖,发表了不少核心杂志的文章,可是我自己从来不买股票,这叫隔岸观火,看别人闹著玩,自己哪敢!我们来看看,看点历史,欧洲是最先把股票市场发展起来的,它第一次的崩溃是在一七一七年,在清朝康熙五十六年的时候。当时欧洲股市崩盘,我们有一位先哲叫梁启超,他已经睿智的做了一个评论,他把这个股市叫做气泡,你看就跟现在讲的泡沫一样,他说气泡破裂就是崩盘了,这是他的原文。他看到了当时欧洲在炒股的人当中有一个人叫牛顿。大家知道牛顿是谁吗?最伟大的一个物理学家,英国人,他也炒股。结果一崩盘他给套牢了,而且比你们被套牢更惨,他破产了,几家公司都倒闭了。结果梁启超看到了牛顿写给他朋友,当时委托朋友买股票的一封信,他就说了,说应该把这封信「藏之於国家大书楼,视为鸿宝,以为商务中人戒」,也就是说你把牛顿的信,当时还想买股票,这不是傻子吗?应该把它做为国宝存在图书馆里头,给商界的人一个警诫。牛顿何等聪明人物,都被套牢了,所以我们自己想一想。

一九二九年美国第一次出现了经济大萧条,也是由於股市的泡沫的破裂而导致的。当时美国最伟大的一位经济学家叫凯恩斯,大家都知道吧?当时他在这次经济萧条这个金融危机里面他也几近破产。你看看,这说明什么?再聪明的人,再睿智的学者,他也逃不过这场危机,为什么?这给我们一个很深的思索,证明你能不能够生财,真的不是看你有多少学识,看你是不是有金融的学位,懂不懂得这些金融的知识,不是,还是看你有没有大道,这个大道就是德。在中国也有一次股市的崩溃,其实中国股市发展得比美国还早,不要以为中国好像很落后,它第一次崩盘的时间在一八七二年,早於美国一九二九年好几十年,当时是清朝末年,同治十一年。当时因为股票市场发展以后,这个股票也是因为外国人引进来的,结果当时股票市场最先是在茶楼里面,这些经纪人都在茶楼里面跟那些人喝茶,谈股论经,然后就在那里买卖,后来慢慢逐渐发展成为交易所。结果后来大家发现股票这东西好,今天一个价,明天一个价,马上节节上升,赚钱来得快,大家蜂涌而进,结果后来股票崩盘了。在一八七二年九月二号上海申报有一段评论说,这是用文言写的,说「今华人之购股票者,则不问该公司之美恶及可以获利与否,但有一公司新创,纠集股份,则无论如何竞往附股」,也就是说现在这些人买股票,也不管公司好不好坏,不看它的业绩,不看它有没有信用度,盲目的跟从,一窝蜂就这么附庸进来,结果这是导致股市危机的原因。你看这段股评跟我们一百多年后现在的股评基本一致,人们总是在犯著同样的错误。所以这证明什么?没有智慧。智慧从哪来的?《论语》上讲「好学近乎智」,你得学,学什么?圣贤之道。

第五个方面讲无信。刚才提到美国商业银行为了拓展他们的按揭贷款业务,大幅的增加那些收入较低的,信用记录较差的贷款人的贷款申请。结果次级按揭贷款占总贷款的比例,从一九九九年百分之十五猛增至二00三年百分之二十五到百分之三十五,房地产价格泡沫就产生了。因为这个价格不是建立在信用基础上的,所以一有个风吹草动就会破灭。更有甚者,一些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追求高额的利润,利用房屋证券化的机会,也就是说把这些按揭贷款重新包装变成债券卖给这些投资银行,转移风险。他们竟然而且在这个证券化的过程中吸收了一些确实有问题的贷款,而且在评估当中,美国债券有评估公司,评估公司也为了自身的利益,没有履行职责,把高风险的资产风险评估评低了,让它们得以顺利的进入投资市场,最后被坑害的是美国的老百姓。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当老百姓被坑害的同时,这些金融机构当然也不好过,报应随之而来,所以看到很多的金融机构也跟著破产了。

我们分析了这些原因之后,要找出路。既然金融危机深层次的原因在於缺乏仁义礼智信的德行,那出路没有别的,只有重新建立仁义礼智信的德。这需要什么?教育。《大学》里面告诉我们,「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有仁慈的人,仁心的人,他用他的财做什么?发身,用来彰显自己的德行,他做慈善帮助大众。但是不仁者,损害自己的身命来发这个财,冒著倒闭的风险去发这个财。要知道,人该有多少财命中是注定的,假如你是仁者,你会用这个钱去建立德行,去修福。在马来西亚有一个叫赖福金集团,这是个家族企业,我对这个家族非常的了解。这个家族他做棕榈生意的,做得很好,结果他们在马来西亚建立一所叫福群医院,这是儿女为了纪念自己过世的父亲,和感恩自己的母亲,所建立的医院,是一家五星级医院,慈善的。「福群」这个名字来源,福字是他父亲名字当中的一个字,群字是他母亲名字当中一个字,合起来叫福群。也挺好,造福人群。

在二00八年的启动典礼上董事总经理赖蔼芳女士她致辞中说到为什么要建这个医院?她说了几点,说「先父许愿建医院救人」,他父亲过去得了个病,后来他许了愿,说我病好之后,以后有钱我一定造一个医院去救助病人,结果父志子来成就,所以他们兄弟几人一起建这个医院。第二个是感恩母亲,母亲含辛茹苦把他们拉扯大,他们几兄弟要报恩。第三她说有舍才有得,「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他们懂得道理,财,要舍财作福,多布施,这是以财发身,建立他的德行,积阴德。你舍的多得的才多,舍得舍得,你不舍就不得,你舍了就得。人一生多少的财产,多么的富贵,到最后死的时候什么都带不走,只有什么?业随身。这是她的原话,登在报纸上。

她在发言当中有一段话,我把它原文抄录下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位赖董事长说:「人生永远都是来也空空,去也空空。当我们去的那一刻,任谁也带不走一分一毫。有钱而不舍得用,与穷人没两样。花在自己身上是享福,福尽悲来。但是若能取之社会,而又能回馈社会,彼此感恩又能行善,让这无常、宝贵的生命价值重如泰山而不枉此生,自己修福积德而又造福人群,一举两得,我们又何乐而不为?」这是有智慧,懂得布施,这是仁。你看仁心一发,仁义礼智信他就能做到,他有仁爱的心他就能够承担社会的义务,他就会节俭。他们兄弟几人、他的母亲非常的节俭,因为什么?过去过过苦日子,带出来的孩子个个都是节俭,外表看不出他们是大富大贵的人。这个医院花了好像是好几亿元的投资马来西亚的钱,他们捐献这么多,自己那么节俭。他有智慧,讲信用,所以他们的公司会做得很顺,为什么?有阴德。

《了凡四训》上说,「达者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苟非能然,先从财上布施」。达者是什么?圣人。圣人能做到什么?内舍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就是我们的身体。身体都能舍,舍身取义,杀身成仁,这都能做到,更何况身外之物?外舍六尘,六尘是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的六尘境界,身外之物都能舍,没有不能舍的。那么我们从哪儿开始学?要你舍身恐怕不容易,很多人还认为,昨天我们有个问题还问到,学传统文化是不是很懦弱?一点不懦弱,学传统文化的人能做到内舍六根,外舍六尘,一切所有无不舍者,大勇之人,怎么会懦弱?那做不到,先从财上布施,先舍财,财好舍,一点点来。「内以破吾之悭,外以济人之急,始而勉强,终则泰然,最可以荡涤私情,祛除执吝」,对内(内心)破自己的悭贪,对外可以帮助别人救急难。慢慢做,开始时候勉强而为之,做得好像舍几块钱像割肉似的,一开始都是这样,慢慢来,「终则泰然」,慢慢就做自然了。最能够把我们的私情、自私自利荡涤干净,洗干净,把我们的吝啬这些烦恼祛除。《大学》里面讲叫格物,格除你的物欲、欲望、自私自利的烦恼,然后你才能够成就大学之道,大学之道是圣人之道。时间关系,咱们跳过去。对自己要懂得节俭,「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治家格言》告诉我们,珍惜我们的粮食,想到浪费一粒粮食,对得起今年还处在长期饥饿状态的十亿人口吗?浪费一件衣服,有些人觉得,特别是爱时髦的人,喜欢服装,今年就得穿今年新潮的服装,去年的服装不能穿了,穿出去笑死人了。笑死是他死,又不是你死。你看人家毛主席一件普通的睡衣用了二十年,上面打了七十三个补丁,国家主席,全国人民的领袖,能做到这样。老一辈的人都是这样,我记得我的姥姥过去就很节俭,虽然她也是出於大富人家,可是我现在还保留著珍藏著一条内裤,这条内裤上面是她给我缝的,内裤的松紧带掉了,她给我加了条蓝边,缝得很好,内裤,现在人内裤坏了就扔了,半丝半缕要念及来之不易。这是胡主席提倡的「八荣八耻」里面就有一条,「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这是德。

人如果真正讲究仁义礼智信,他的事业会成功。华人首富李嘉诚,大家知道他是做房地产、金融,他是金融巨子。他从小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孝顺的孩子,十四岁父亲去世了,他就出外谋生,给家里承担起经济重担,帮助母亲来抚养弟弟、妹妹,孝悌。她母亲告诉他,他母亲叫庄碧琴,说「经商如同做人,诚信当头,则无危不克」,告诉他诚信,他听话。所以当公司不景气的时候,他绝对不会用不法的手段,他也绝对不会对自己臣子、部下不善,很仁厚。所以跟著他一起做事的人很多是三十多年一直做到退休,没有跳槽。李嘉诚他做很多慈善,他的座右铭是《论语》里面的话,夫子讲的,「不义而富且贵,於我如浮云」,富贵对我像浮云一样,也就是说有也行,没有也行,你做到这一点,然后你才能得富贵。《了凡四训》上讲的,你能够放下富贵的和贫贱的这种对立的念头,你才能够入不二的法门,你才能够真正立富贵之命。李嘉诚他把自己个人财产三分之二注入到一个专门的慈善基金,在过去二十多年已经捐出了七十七亿元,用於内地的教育事业、医疗事业、文化体育事业等等。他曾经在公开场合中强调,「金钱不是衡量财富的准则,更不能决定生命的价值」。他在有一次陪同他母亲回到自己的故乡潮汕地区,他母亲是虔诚的佛教徒,看到潮州开元寺在文革当中受到破坏,就很想修复它,李嘉诚善解亲意,善养亲志,立即慷慨解囊,修复开元寺。他在信中,给这个寺的住持一封函,他写到:「本人此次提出对贵寺重建稍尽绵力,缘於家慈信佛多年,体念亲心,思有以略尽仁子养志之责」,这是孝子。

《大学》上有一段话讲得好,「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是故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这话说得一语道破,君子先抓住根本,根本就是德,有了德人家就能够敬佩你,愿意跟你做事情,你就有人了。像李嘉诚十四岁出来谋生,他没有读过很多书,被迫辍学,没有拿到金融博士学位,但是人家成为金融巨子,为什么?他有人一起做事,有人就有土,土是资源、资产,他也是干房地产的,有土了,有土此有财,生财了,生财之道真的在於德。当然这个德不仅是他这一生修的,因为有德的人也很多,为什么有些人真正得大富大贵,有些人不行?那你得看前世,人家前世修得好,前世布施,愈布施愈富有,命里有了他就有,命里没有你强求不来。你看我,拿了金融博士学位还是赚不了钱。这说明什么?你拿到那个学位、有没有那个知识不是主要的,主要的还是你命里真有。这个命里的福来源你的德,先慎乎德,德是本,根本,像一棵树它的根,有了根树才有生命力,没有根这个财叫枝末,就像盆花一样,放在桌面上两天它就枯萎了,不能舍本求末。

你有了财怎么办?有了财要有用,用还是为了彰显你的德,倒回来了,不是为了自私自利享受的。所以李嘉诚他捐很多钱来做慈善,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三百多亿美元的身家,他只留给自己儿女一千万美金和一栋房子,其他全部用来捐献做慈善。这什么?有德。你愈布施,命里的财你布施不掉的,以后还有,愈布施愈多,舍了才得。当然你得了要更加的舍,不能定在那儿,把你所得的也舍。所以舍得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你舍了就得,第二,得了还得舍。「外本内末」就是舍本求末,把道德舍弃了,现在是以发财做为主要目标。现在我们这个金融哪个都是以利润为第一目的,以财富为主要目标,这什么?外本内末,结果「争民施夺」,大家都竞争,社会处在这种竞争状态,竞争升级是斗争,斗争升级是战争,最后世界就末日。所以「财聚则民散」,你要财,你积累财富,不肯布施,为富不仁,民心就散掉了。你家里要是富有,旁边的人都受著饥饿,那你想想,有一天你家房子著火了,别人在外面就不救火,还看热闹,烧吧,好!烧掉好,谁叫你为富不仁!财聚则民散。「财散则民聚」,你把财散掉了,过去孟尝君,你看他叫一个食客去收契约收田租,这个食客问他,你要我买些什么回来?孟尝君告诉他,你看我缺什么就买什么,结果他就去了。去到他的家乡收租,把这些佃农全部招来,当众把这些土地的契约全部烧掉,跟大家讲,这是孟尝君仁慈,今年你们生产不容易,歉收,我们今年不收租了,大家欢呼雀跃。结果后来孟尝君果然由於国家兵变,逃回家乡,还没到家乡,家乡的父老乡亲排著长龙在城邑以外来迎接他,他才知道真的财散则民聚。

《孝经》上告诉我们,「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德的根本是什么?孝道,它是道德之根,教育之始。李嘉诚如是,每一个有所成就的人都如是。所以国家、企业以人为本,不是以财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过去我母亲最希望我能够拿到教授的职务,她不希望我去做金融、股票的经营,她知道要重德,要轻财。我还算听话,要不然我也走不上传统文化教学的道路。结果后来如我母亲的愿,在美国拿了博士,教了书,把我妈妈接到美国去奉养,后来到了澳洲。在澳洲,虽然大学给了我终生教授的职务,但是后来跟著我们的师长释净空老教授学习多年,老教授启发我们也是重德轻财,不要想自己的个人财利,「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你想想舍得,你舍了你才能得,他劝我应该以圣贤教育为己任。所以我当时就通过一番的思想考虑,跟我妈妈合计,她也非常支持我,所以向大学递交了辞职函。当时很多人还不理解,说你为什么这个业务、学术还做得挺好的,澳洲和纽西兰有一个评选,按照发表文章的产出率来讲,我还排第四位,这么好的水平,你为什么要走这条道路,教伦理道德,为什么不教金融?我就跟他讲,其实我现在还是教金融,为什么?过去是教金融的枝末,现在教根本,「德者,本也;财者,末也」,你看我教到根本上来了。所以,过去从小听爸爸、妈妈话,现在听老师的话,孝敬,德以孝为本。

把这个工作辞掉了,高薪辞掉了,房子、汽车全都布施掉了,结果看看舍了是不是得?我们可以证明一下。我现在发现,把房子布施出去以后,我到哪儿都有房子住了,你看来这儿住五星级的。不住自己的房子好,自在,住几天就走了,不用自己打扫卫生,不用管水电。把汽车布施出去了,现在到哪儿发现都有汽车坐了,还不用自己开车。你把你的薪水布施掉了,我现在自豪的告诉大家,我名下没有房产,没有银行存款,全布施掉了,我现在发现用不上钱了,置金银於无用之地。有一次我到新加坡去,跟我们师长去拜访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大使馆大使见了我还觉得挺惊奇,还有这个人,挺怪的,他问我,你从事圣贤之道教育,你总得吃饭,你总得有一个经济来源。我就告诉他,「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这是我母亲对我的希望,她在有一次给我的生日贺卡当中写到,这是我已经拿到了终生教授以后,她的贺卡是这么写的:「茂森儿,做母亲的希望你更上一层楼,希望儿子做君子、做圣贤,你能满我的愿吗?」孔子、释迦牟尼佛之所以成为圣人,就是他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把所学的圣贤之道供养一切社会大众。确实我们观察这个世间,缺少的不是一位金融教授,缺少的却是圣贤道德教育的师资。我母亲鼓励我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就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人获益无穷是至孝。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

时间到了,我想用一个简单的结束语来结束今天的演讲,回到我们金融危机之后我们的价值观取向的问题。其实也不能完全说西方的理论是重财而轻德,实际上我们看看现代经济学的始祖英国的亚当斯密,他曾经在一九七六年出版了一个《国富论》,这个《国富论》成为经济学的一个原始的圣经。他在写《国富论》的同时也写了一部叫《道德情操论》,也重视道德。他提到其实有两只看不见的手来掌控我们的市场,掌控我们的经济,而不是一只看不见的手。我们认为经济是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掌控,供需自己调节,实际上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亚当斯密当时说到有两只手,一只看不见的手叫市场,市场调节,市场经济,而另一只看不见的手是道德;假如市场没有道德,这个市场一定会崩溃,假如这个市场有了道德,这个市场一定会健康持续的发展。所以让我们都一起伸出这个道德仁义的手,上面五指代表仁义礼智信,这是五常。人无论在什么时代,不管过去农业社会也好,还是现在工业社会、商业社会,乃至电子信息社会,这个五常是绝不能紊乱,绝不能够失去。「人弃常则妖兴」,人有常就有道,就能够健康,就能持续的发展,我们的价值观是要从这个根本来取向。而道德的根本,我们看到掌心上是一个孝字,人能够真正恪守孝道、有孝心,他用到任何一个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他就有了五伦、八德,用於处事、用於接物、用於待人就有了用人之道、生财之道,其实都是同根的,这个根就是我们的道德。

今天这个短短的课程,有讲得不妥之处,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2008年马来西亚弟子规传统文化学习营—百善孝为先

钟茂森博士主讲

(共一集)

2008/11/26 马来西亚万宜国民大学礼堂

档名:52-310-01

尊敬的各位校长,各位老师大德,大家早上好!大家请坐。尊敬的诸位校长,老师大德,朋友们,大家今天早上一大早就赶到此地,我们一起来学习传统文化,一起来研讨孝道,这令末学茂森非常的欢欣鼓舞。我们在海外的华人同胞们,在现前这样一个道德伦理教育严重缺失的社会当中,还能够这样的重视我们老祖宗的传统文化,重视伦理道德的教育,这不仅令末学非常的感动,而且也确实是对我们这些有志於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的老师们,也是莫大的鼓舞。所以我觉得马来西亚的华人同胞非常的有智慧,马来西亚的国家也非常的有福分,对我们来讲是莫大的荣幸,在这里末学向大家鞠一个躬。谢谢大家!

今天大会要末学讲的主题是「百善孝为先」。首先我们来分析一下百善孝为先,为什么要这么说?第二个我们会来学习如何来行孝?今天早上我们会就这两个方面来一起学习。对於末学来讲,每次讲这个专题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能够很荣幸的来到马来西亚这片国土上,向各位大德来请教,这是末学很好的一个学习机会。末学在学习孝道方面其实也学得不怎么好,但是看到现前的社会,严重的缺乏伦理道德教育,导致出现种种的社会乱象,所以也觉得义不容辞,应该来跟大家做这个汇报。希望我们把孝道的精神能够传遍马来西亚、传遍全世界。我们今天的讲题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谈谈为何称百善之先,第二个我们来谈谈如何行孝。

首先第一个,为什么说孝是百善之先?这次大会的主题就是写在我们的背景画面上的这个大的「和」字。这个和,我们如果把它细分一下,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人心和善,一个是家庭和乐,一个是人际和顺,一个是社会和睦,一个是世界和平。这五个方面,可以说从自己的身,到家,到国,到天下,都能够达到美善。从古至今,自从有人类历史以来,我们看到人类都在追求、向往著这样的一种和顺美善的境界。如何能达到?这个问题,实际上早在二千五百年前我们就看到答案。孔子,我们的夫子,有天跟他的学生曾子的一番讨论,这就是著名的《孝经》。《孝经》一开头:「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仲尼就是夫子,他在家里闲居著,曾子是他的学生,而且是他的传人,他在旁边侍奉著老师,非常的恭敬。这时候老师就问他,说古圣先王有至德要道,至高无上的道德,非常重要的道理和方法,能够怎么样?就是现在中国领导人讲的和谐世界。以顺天下,让天下都能够和顺;民用和睦,人民百姓都能和平安乐、幸福美满,上下都没有怨恨,能够相安无事,这不就是和谐世界吗?汝知之乎,你知道吗?当曾子听到夫子提出这么重要的问题的时候,他是怎么样反应?

我们知道曾子他是一位大孝子,记载当中《二十四孝》里面有他,说他有一天上山去砍柴,他母亲在家里,结果来了客人,母亲心里急了,不知道怎么招待,就想著赶紧应该把自己的儿子唤回来。过去没有手机,怎么样去发短讯?她就想到咬自己的手指。十指连心,这一咬下去就痛,结果曾子在山上就感到心痛,不知道家里发生什么事情,赶紧就跑回家里,一看,原来是来了客人。他母亲告诉他,我不知道怎么样把你招呼回来,所以咬自己的手指,让你得到感应。你看「父母呼,应勿缓」。真能像曾子达到这样心里念念想到母亲,纯孝,他有这样的感应。所以曾子不是普通人,真的是大孝子。所以《孝经》夫子要对他讲,他是《孝经》的当机者,其他人不行。如果孝道没有根基,你对他讲他听不懂。所以大家真难得,一大早起来来这里我们一起学习「百善孝为先」,你们个个都是孝子。为什么?你不是孝子你对这个专题就不感兴趣,你就不是这个专题的当机者。所以曾子他是这样的孝行,夫子要对他讲《孝经》。

他一开始就问这么重要的问题,如何和谐世界?那曾子怎么回答?「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他说我曾参并不聪明,怎么能够知道这样和谐世界的大道?古圣先王至德要道我何足以知之?你看他这么讲,同时身体做出这个动作,避席曰,原来是坐在那里,结果一听到老师提问立即站起来,然后很恭敬的来向老师请教。他没有说:先王至德要道,不就是孝道?我知道!要是他这么对老师讲话,那老师还会不会讲下文?不会了。所以对老师有恭敬、至诚的态度,谦卑的态度,这是受教。所以曾子能够成为夫子的传人之一不是没有道理的,尊师重道。

尊师从哪里来?师道要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假如没有孝道就没有师道,孝亲尊师,没有孝亲,如何谈尊师?因此,你看曾子他这样的谦虚,说自己不足以知道古圣先王和谐世界的大道,他说何足以知之,这既是谦虚的话也是事实。圣贤人他不会讲虚伪的客套话,这不仅是谦虚,确实是事实。为什么说曾子这样的大孝子,做得这么好了,还说不足以知之?因为孝道这门学问,可以说是整个圣贤教育要达到圆满,才能对孝道有完全的理解,曾子还没有成圣人,他还是贤人,夫子是成圣人,至圣先师,他还差一步,所以叫不足以知之。这个足是满足、圆满,他知道,但是知道得不圆满,所以要向夫子请教。你才知道原来和谐世界就是孝道的落实、孝道的圆满。不仅是和谐世界,对我们个人来讲,成圣成贤也是孝道的圆满而已。所以我们要高度重视这门学问。

夫子看到曾子这样的谦恭、这样的好学,立即把他平生之所学和盘托出,他说:「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他说孝道是一切道德的根本,是一切圣贤教育的源泉,从这里生的。所以教孩子、教学生从哪里教起?从孝道,教之所由生也。你看《弟子规》七大桩事情,第一个就是「入则孝」,「圣人训,首孝弟」。这句话我们要牢牢记住,特别是我们都是从事孩子的教育工作,抓住这个纲领。夫子自己说「吾志在《春秋》,行在《孝经》」。《春秋》是孔子撰写的,是褒贬善恶,所以「孔子作《春秋》,乱臣贼子惧」,他的志向都在《春秋》当中表达出来了;孔子的行门,圣贤人他的行持是什么?吾行在《孝经》,原来《孝经》是孔子的行门。那《孝经》如何落实?《孝经》里讲的都是古圣先贤的这些大道理,要落实起来就是《弟子规》。一部《弟子规》讲什么?假如用一个字归纳,那就是「孝」。你看,修身,孝的圆满;和谐社会、和谐世界,也是孝的圆满;成圣成贤,也是孝的圆满。我们来一起把这句话念一念,我念一句大家跟我念一句,把这句话牢牢记住。「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好,谢谢大家!我们应该怎么去落实?今天末学也不跟大家讲太多的大道理,因为大道理大家比我学得好。我就想把自己对学习孝道,如何落实孝道这点心得体会来跟大家做个汇报,请大家指正。

我的母亲是一位非常懂得教育的人,这是我莫大的福报。我还没有学会讲国语的时候,我母亲就开始教我念唐诗。因为我是在广州出生长大,在广州是讲广东话,所以在家里都用广东话,国语是到以后懂事了才开始学。我母亲曾经教我第一首唐诗,(这相片上是我小的时候,我母亲带著我),这首诗叫「游子吟」,是唐朝诗人孟郊写的,脍炙人口的小诗,我想大家都很熟悉。但是这首诗对我却是影响非常大的一首诗,它影响了我的一生。

这首诗我记得是小的时候,我的母亲在家里房间的门板上,我们家并不富裕,一般很普通的工作人员的家庭,父亲在工厂里面做职工,母亲过去曾经做过记者,后来在公司里做过事情。她从小教我念诗,在门板上用粉笔把这首诗写下来,把门板当黑板,教我一句句的念。这首诗我当时把它背会,足足花了一个多月。这首诗要是一般普通孩子,可能半个小时就能背下来,我得花一个多月,所以我的资质是很差。我的姥姥过去看到我妈妈教我非常耐心,她都看得不耐心了,摇头说:「你看这孩子多笨!怎么教都教不会。」但是最后我妈能把我教成这样,证明人是可以教得好的。好,我现在想把这首诗跟大家朗诵一遍,「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感谢大家的合作,谢谢大家!

这首诗是描述一个非常简单的生活画面,你看这是一个母亲和一个孩子,孩子准备出远门,慈母给他缝衣服。大概家里也并不富裕,可能衣服还得打个补钉什么的,就给他密密的缝。为什么要密密的缝?因为母亲的心里想著,孩子要出远门了,出远门有可能是工作出差,有可能是出国留学,不知道要去多久才能回来,希望把这衣服好好的缝,到外面别脱线了,生活能够方便一点。你看就这么一桩小事,诗人已经把慈母对孩子的那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表达出来了。所以诗人最后讲,「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他说小草享受著太阳温暖的照耀之下长大,太阳的光辉就像母爱一样,我们在母爱的滋润之下成长。等到这小草长得差不多了,长大了,有一天突然想到,我之所以有今天,靠什么?靠阳光的滋润,所以要报答三春太阳的温暖。请问大家能报答得尽吗?不能!父母的恩德比山高、比海深。

我从小就是这样在母亲的爱和关怀下长大的人,我想在座的每位都可能是这样的。我小学母亲就带著我过规律的生活,早上起来带我去锻炼身体,带我读书,陪我一起朗诵、读书、写文章、写字。小学快毕业的时候,我母亲鼓励我要考上广州市最好的中学,华南师范大学附中;这也是我母亲过去读过的中学,它是全广东省重点的中学。在母亲的辅导下,我就很顺利的考上了这个中学,当时我在广州市黄浦区,是黄浦区第一名考入这个中学。

上了中学以后,母亲让我住校,接受学校锻炼。那所中学确实非常的优秀,培养的学生百分之九十九都能考上大学。当时我成绩也算不错,考上中山大学,在广州市,在广东省、中国南方都是重点大学。考上了国际贸易金融专业,因为当时这个专业是最吃香的。当时我们还没有完全系统的接受传统文化,因为我出生在一九七三年,文化大革命还没有结束,当时我母亲教我找不到资料,哪像现在的孩子天天能读《弟子规》。当时我母亲是在一个破旧的书摊上面买了一本写毛笔字的字帖,是《朱子治家格言》,拿回来教我背,讲解给我听。书店里买不到书,为什么?都是《毛泽东选集》,我们胡老师都知道,就这样子带我。

中学我也在母亲的指导下,在老师的培养下,能够顺利的成长,考上中山大学。上了大学以后,我母亲又鼓励我出国留学。当时我们都想著真正在将来要出人头地,需要学到很好的知识技术,美国在金融领域方面是最强的一个国家,所以就鼓励我出国留学。母亲的这种愿望我就不可以不接受,为什么?我本来是不愿意出国留学的,因为我的父亲和母亲很早就离异,我是父母唯一的儿子,父母离异以后我就跟母亲相依为命,我要是到美国留学,不等於是让母亲一个人在家吗?舍不得。但是母亲很坚强,她鼓励我,你一定要学好本领,将来能够为社会贡献力量,她没有想自己,让我出国留学。於是我就听母亲的话。我从小都很听话,母亲叫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我这个人心无大志,都是母亲教给我的志向,母亲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於是很顺利的考取美国的硕士,录取了,也有奖学金。如果没有奖学金我们没办法去读书,美国的学费太昂贵,我们中国普通家庭出来的,哪有钱念书?当我正准备踏上赴美留学的征程的时候,突然又想起这首诗「游子吟」,这回我真的做游子了,那种感觉特别不一样。当时就想到母亲从小到大对我的教导,她曾经讲过范仲淹的故事,就是宋朝的宰相范仲淹,他很了不起,出将入相,在政治上、在文学上、在传统文化的复兴方面都做了很大的贡献,德行为后世所景仰。

范先生他也是出生一个贫寒家庭,父亲早死,母亲改嫁,改嫁到姓朱的人家,当时范先生很小,跟著母亲走。所以范仲淹也是单亲家庭。长大以后,朱姓的人家就排斥范仲淹,他们知道范仲淹不是姓朱的。后来范仲淹知道自己原来是姓范的,他自己很要强,於是他决定离开朱家,他决定重振范家。他跟母亲拜别,跟母亲说我现在要好好读书,考取功名,将来衣锦还乡,我回来接您老人家,我来奉养您。说母亲,请您等我十年。十年寒窗,一举成名。拜别了母亲之后,他就带著书、一把琴、一把佩剑,几件衣服,离开了朱家。到了一个书院里面,这书院很破落,在那里读书,生活非常的清苦。每天煮一锅粥,把它冻成块,切成几块,就著咸菜吃,这是有名的断齑画粥,齑就是咸菜。

五年读书,晚上和衣而睡,衣不解带,第二天一早闻鸡起舞,起早贪黑,非常用功刻苦。有一次有位同学,家里比较富有,来看他,看到范先生吃得这么没有营养,生活这么清苦,就发了慈悲心,给他送来一桌酒席,想请范仲淹先生增加点营养。结果过了好一段时间以后又去看他,发现这桌酒席原封未动,他就觉得心里不满意,就问范仲淹说:「你是不喜欢我给你的酒席?」范先生说:「不是我不喜欢吃你的酒席,是因为我今天吃了你的酒席,来日就吃不下我的齑粥了」。你看范公就是这样子以苦为师、以戒为师。所以他这么专心致志的求学,怎能学不好?「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其实要成功没有别的,你专心就行了。你看我们释净空老教授昨天晚上给我们的讲演当中提到,「教之道,贵以专」,学之道也贵以专,你能专心,没有学不成的。所以范先生八年真的考上了进士,衣锦还乡,接他母亲去奉养。八年,原来跟母亲拜别的时候说十年,现在提早了两年。

范公他以孝悌传家,他的家风都是这种孝悌廉洁。像他的儿子,他有两个儿子,范纯佑、范纯仁,都是有德行、有学问的人才。范公年老退休回家,他的儿子范纯仁接到朝廷的邀请,请他出来做官,当时范纯仁因为家里老父在堂,而且有病,需要照顾,所以就婉言谢绝了朝廷的邀请。一般人看到朝廷皇上来邀请,早就去了,不请都去了,但是范纯仁先生他说了一句话,他说「岂可重禄食而轻父母」。怎么能够为了功名富贵,为了禄食,而忽略了父母。这句话用现代话来讲,就是要把孝敬父母摆在第一位,把你的事业摆在第二位,这是孝道!母亲从小教我效法这些圣贤的风范。

出国留学了,母亲也谆谆嘱咐我要好自为之。那年出国之前我生日,母亲给我写了个生日贺卡,写了几句祝福的话,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她说:「茂森儿,我的祝福将伴随你走遍天涯海角,我的心愿将附丽於你清净光明的一生!母亲一九九五年四月」。我於是就带著母亲这一分祝福,远赴重洋到了美国。美国一个人都不认识,当时我二十二岁,在异国他乡,我到美国路易斯安那理工大学,在那里学习,生活也是满清苦的。当时是一九九五年,虽然改革开放有一段日子,但我们家里生活各方面都并不富裕。所以从家里带来一张毛毯、几件衣服、一些书,这是我全部的家当,钱不多,所以尽量的节省。我跟几个中国留学生一起在学校附近租了一个最便宜的公寓,八个同学一起住在那个小房子里。冬天我们不舍得开暖气,夏天不舍得开空调。冬天实在冷的时候,虽然路易斯安那州是在美国的南部,但是冬天也能下点小雪,还是很冷。实在冷,一张毛毯不够,就把大衣、衣服全部盖上来,再不够,把书本也压上来,就这么过冬。

到了美国没有炊具,煮饭用什么?刚好有位同学毕业了,用了个高压锅,也是中国带过去的,他这个高压锅已经不高压了,因为它上面那个小锤子已经不见了,只有一个盖,只能当普通锅用,他准备扔掉,我就把它捡回来,我说这个锅还能用,於是我就用这个锅煮菜、做饭、煮汤,就用了四年。去买菜的时候,我们同学有的家里家境比较好的,能够买部小汽车,我们就搭个顺风车,一个礼拜去超级市场买够一次菜。我买菜的方式很简单,就看价钱牌上价格最低的就挑那样,所以一般都是吃什么?胡萝卜、包心菜,或者包心菜、胡萝卜,这是价格最低的蔬菜。后来听到周泳杉老师讲的「健康饮食」才知道,原来这两样蔬菜是健康饮食。

在那边因为考的成绩还算不错,学校也挺重视,给我奖学金,每个月能够有八百美金奖学金。对一个普通的留学生来讲,八百美金不错了,生活得挺好的,省点用,甚至省点钱,过一、二年能买一部小汽车。可是我这个钱怎么用?我这八百块钱把它分成好几份,除了自己的吃、住、学杂费以外,我每个月给我父亲寄一百美元,给我母亲寄二百美元,然后剩五百美元再分,每个礼拜给父母打一次电话。当时电话费还挺贵的,不像现在技术发达,打电话便宜,当时挺贵。我各方面都很省,就是打电话不省,一打电话时间都忘了,讲了一个多小时才知道该停。所以跟父母保持每个礼拜的沟通,除了打电话,还每两个礼拜写一封长信。所以很多同学笑我,说你这个钱如果省著点用,你少打电话,少往家里寄,你能买部小汽车,何必骑著自行车,还冒著风雨去上学,多苦!可是我当时虽然没有小汽车,虽然要骑著脚踏车每天早上去上学,但心里踏实,跟父母远隔重洋,但是心里跟父母没有离开。还有点钱怎么用?再省点,每年省出一张机票费,回家探亲一次。所以这八百美金,我也是断齑画粥,是一块块。

当时求学,我的一位指导教授,他是学校里一个很著名的经济学家,他的工作能力很强,他写的paper,一个人写的paper比其他全学院所有教授写得还多,你看他能力多强,一百五十多篇发表在学术杂志上的论文。他要求人非常的严格,所以很多同学不敢跟他做研究。我们拿奖学金有个条件,就是为教授做助理研究,每个礼拜做二十个小时的工作,当然也是自己的一个学习。这个教授,因为他很严格,所有同学都不敢跟他做事,我是初生之犊不怕虎,我跟他做事情。他要求确实严格,譬如说他给你一周二十小时的工作量,这是规定的,可是他的工作量,你要花四十小时才能完成。我们是生手,一开始慢慢学习要花很多时间,而且当我们接到工作任务的时候都会问他一下,说:「老师,您的工作什么时候需要完成?」他会跟你讲:「我昨天就该要了。」换句话说,你就别问了,赶紧去做。

我能够在他的门下受这样严格的训练,回想起来还得感谢我的母亲,我虽然是个独生子,但是我母亲对我从小并不娇惯,我跟您讲一个例子您就知道。我在上幼儿园的时候,我在广州市第一幼儿园,这个幼儿园离我们家要翻一座山,走路四十分钟,每个礼拜一我妈领我去幼儿园,礼拜六才接回家,在幼儿园住六个晚上,这是全托。结果每个礼拜一我就背上这个书包,里头装著一个礼拜用的衣物、书本,就跟著我妈走。走在路上遇到我妈一个同事,看到我妈拖著个小孩,三、四岁大背著这么大的书包,就批评我妈:「你怎么能让这么小的小孩背这么大书包?」我妈一看,也没跟他讲话,把这书包从我身上接过来,等那人走了以后又把书包还给我。所以我从小小腿都练得很粗,长大在中学、大学都是运动员,体格不错。这是什么?练的,不仅对我们的身体素质是个训练,更是对我们承受压力的素质是个训练。我妈妈从小严格要求,从不娇生惯养。这个因种下去了,什么时候见到果?我留学跟这位教授工作,行了,这个压力能承受。我跟他干活是没白天没夜晚,通过这样的工作对自己也是个提升,一开始确实得花四十个小时才能够完成他的工作量,后来效率提高了,掌握规律了,三十个小时就能完成,再后来二十个小时,最后十个小时就能完成。所以真是熟能生巧,笨鸟先飞!

所以我的学习、工作,当时都非常的集中精神,因为什么?没钱!没时间也没钱去搞其他别的。到周末同学都搞什么party、旅游,我都不参加,没钱。我给自己规定了「七不」,就是七条戒律,集中精神学习。这七不,第一条不看电影、电视,第二不逛商场,第三不留长头发,第四不穿奇装异服,第五不乱花钱,第六不乱交朋友玩乐,第七不谈恋爱。在刚刚到美国留学第一年过冬的时候,我给我母亲写了封信,我也想把这封信里的内容抽取片段跟大家分享一下。这是一九九六年一月七号我写的信,写给母亲的:「冬天的路易斯安那州挺冷,我们这儿晚上一般都在零度以下。有一天早上起床,竟发现天上飘落许多雪花。目前是最冷的时候,我可以挺过来,便可省些钱,无须买棉被了。尽管冷,我仍然保持每周一、二次的冷水浴,在冷水浴时,我可以锻炼自己舍受。」这个「舍受」就是舍离寒冷的感受。这信上继续写到:「我目前的学习、生活都较单调,每日穿同样的衣服,吃同样的菜饭,走同样的路,读同样的书。我尽量让自己在单调中求单调,使躁动的心熄灭。我每日早晚警示自己安住单调的生活,做至少七年的机器人,直至获得博士学位为止。因为我深深懂得,我来美国不是享受的,而是在欠著父母的恩德,花著父母的血汗钱,若不努力读书,天理难容!」

这里解释一下,「七年的机器人」这是我发了一个愿,因为到美国要读书,我母亲希望我拿到博士学位,将来做教授,这是我母亲对我的愿望。为什么?因为我母亲的父亲(就是我外公)就是教授,她觉得当老师是个非常高尚的职业。诸位都是当老师的。在美国读硕士一般要二到三年,读博士四到五年,加在一起平均要七年时间,七年安住单调的学习生活,做七年的机器人。所以我在拜别母亲的时候,出国留学之前,我跟母亲说:「妈妈,请您等我七年」。这信上继续写到:「所以我突然很喜欢寒冷的冬夜,因为在冬夜里我才能体会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才能享受范仲淹断齑画粥的清净。这个星期五晚上,下了一场冻雨,格外的冷,然而我的进取心却比任何时候都强。我要以优秀的成绩供养父母。妈妈,请您放心,您的儿子向您保证,向您发誓,我一定会孝顺您,把孝顺放在第一位,把事业放在第二位!」结果真是佛菩萨保佑,在每次的学习成绩,考试都是在班上第一名。本来计划是七年完成硕士和博士的学位,结果我四年完成。

在博士毕业前夕准备找工作,我们念博士的,工作范围很窄,一般都是到大学里教书。到大学申请工作,最重要的是自己博士导师的推荐函,当时我请这位我的指导教授Dr.Ali Darrat他帮我写推荐函。我请他的时候心里胆颤心惊,为什么?因为他要求人太严格,而且四年没对我有过什么笑容,他在信里写什么?那是硬著头皮让他写,他也欣然同意给我写推荐函。结果我万万没想到,他这四年没对我表扬过一句话,竟然这四年这些没表扬的话都写在信里。他在信中是这样说的:「茂森能够在四年里完成硕士、博士,这是在我们学校头一例」,他还说:「他是我二十五年教学生涯里最优秀的学生。」他还说我在毕业前夕就已经能完成八篇的学术论文,在学术杂志上发表,这个工作量、这个成绩是已经相当於一位在岗工作多年的教授的成绩。结果有他这份推荐函,还有加上他的名气,找工作那叫易如反掌。resume寄出去以后,两家大学给我聘函,请我做Assistant Professor,后来我选择在德州University of Texas,在Brownsville一个campus。当时我二十六岁,就走上美国大学讲坛,没上任之前,第一件事情要做什么?感谢妈妈。所以我飞回中国,请我妈妈来参加我的博士毕业典礼。

孟子说得好,「生於忧患,死於安乐」。人能够在忧患的环境当中,他的成长特别快速,他能成功;如果在安乐的环境,在很舒服的环境里,让他上进不容易。所以我妈妈,我回去也提早了,本来说要七年接您去奉养,现在四年我就接您去了。我妈妈来到美国参加我的博士毕业典礼,我穿著博士服拿著毕业证书跟我妈妈合影,我妈妈脸上露出了欢喜的微笑,由衷的微笑。古人讲「水有源,木有本,父母者,人子之本源也」。一个人他能够在社会上立足,他能在他的学业、事业上有所成就,靠什么?根本,根本是德。德的根本是什么?孝。能够常常心存著父母,这个人他有根本,他有成就。当上助理教授,工资一下多了。我记得当时一年年薪是美金六万六,这比当学生的时候好多了,父母喜欢买什么,我说你到商店里挑吧!每个月继续奉养我的父亲,母亲跟我一起生活,还奉养我的父亲,他成立了家庭,对我爷爷奶奶我也寄钱回去给他们供养。这是讲到我在美国这段时间的学习求学、工作。

后来在工作当中,因为在教授严格的训练之下,在学术能力上还是不错,所以每一年我们的商学院评比研究出的论文最多的那就是我,而且连连的在美国的学术会议上获得最佳论文奖。美国政府给我一个特别的绿卡,这是Outstanding Professor and Researcher,就是最杰出教授和研究人员的绿卡。当我接到这个绿卡以后,我后来没接受,为什么?因为我们的老师释净空老教授在澳洲成立了净宗学院,他跟我讲你到澳洲来,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学习,昆士兰大学请我做他们的荣誉教授,参加国际和平的会议,可以把我们古圣先贤的教育理念向国际这些和平人士推广介绍,能帮助社会,你就来帮我做翻译,参加国际会议要英文翻译。当时我诚惶诚恐,我说:「师父,你让我上台讲讲金融课还行,讲传统文化,这么高深的,我不行!」老人家非常慈悲,他说:「没关系,咱们共同努力。」老人家说到这个地步,那真的义不容辞,就离开美国到澳洲。

到澳洲昆士兰大学,这也是澳洲最好的学校之一,University of Queensland,就是请我们师父做荣誉教授的大学。大学商学院正好要人,要聘请一个金融的老师,我讲那我来吧!他看了我的简历,很高兴,也不用见面,就要了。(不好意思,大家老鼓掌,手都累了!)结果就到了昆士兰大学,它当时非常欢迎,不仅给我办了永久居留(Permanence residence),而且帮我母亲也办了永久居留,因为这是我来的条件之一,我说您得给我妈办好,要是我妈不能来,我也不来。结果学校非常合作,跟澳洲政府一申请,也是很快,一个月就把Permanence residence这个visa给我们了。结果后来到了澳洲才知道,没这么快的,哪一个月能办妥,大家觉得不可思议。我们的恩师释净空老教授说这是三宝加持。所以在昆士兰大学边工作边抽出时间协助我们释净空老教授在国际上推广这些伦理道德教育、和平理念、团结宗教等等。

从二00三年,我在美国教书教了四年,读书读四年,教书教四年,总共八年,八年抗战,二00二年底从美国过来澳洲,二00三年一月开始在澳洲昆士兰大学工作。在那里有幸跟从我们的恩师学习,确实对他老人家那种仁爱的存心,高度智慧的理念,以及他自己的行持,我们佩服得五体投地,也学习了很多。在学校,我们商学院的院长也非常的合作,他知道我是为释净空老教授做点助理工作,所以他也特别开恩,说:「你要就去,不过你得完成规定的论文,你得把你的教学做好。」我说:「这没问题,我一定做好。」所以教学方面学生的评分都是比较好的,在研究方面,连续两年获得大学的优秀研究人员奖。而且澳洲政府有专门给一些学者有这些grant(研究资金),这种项目通常不太好拿,因为它的要求比较高,而且资金很多,他希望你能够真正研究出一些很好的理论或者是一些模型。当时我是连续两次,两年都获得澳洲政府的研究资金的项目。你又拿钱回来学院,又给学院出那么多论文,当时还获得亚洲金融会议的最佳论文奖,当时那个会议就在吉隆坡举行的,二00五年。所以我们学校院长非常的高兴:「你就去,是应该给我们释净空老教授多做助理的工作,他老人家很难得。」所以那四年,二00三年到二00六年四年的时间,就可以在照顾好自己工作的同时跟随我们的恩师学习。

结果在二00六年底,我们师父就跟我讲:「你现在在学校里教金融,你是把圣贤教育当作你的副业,现在能不能转过来,把圣贤教育当作正业?」我一想确实应该,为什么?跟了恩师学了十几年,也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知道人生意义在哪里。当时学校正好破格提升我做终身制的副教授,就给我tenure。tenure大家可能都晓得,只要拿到tenure,大学它没有理由炒你的鱿鱼。很多人就是为tenure工作的,只要拿到tenure,你后半生有保障,只要你不炒学校,学校不炒你。而且我在学校是最年轻的,教授、副教授当中我是最年轻的,还是个华人,所以一般人觉得这是很不容易。但是「父母呼」,怎么样?「应勿缓」。现在恩师有这样的呼唤,我就想想,人生短短几十年,应该干最有意义的事情,所以也就把这个终身教职辞掉,就跟随我们的恩师专门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这后面还有点故事,我想迟一点再跟大家报告,我先往下说。

刚才我们提到《孝经》,你看当曾子听到孔老夫子的这段至德要道以后,他非常赞叹,他说什么?「甚哉!孝之大也。」他说孝太伟大了,伟大在哪里?夫子跟他解释:「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孝是天经地义。天之经也,经是表示恒常,你看日月星辰,每天都是这样东起西落,恒常,这是天之德;地之义也,义是宜,就是适宜,应该做的义务。天地生养了万物,我们人如果能够效法天地的这种仁爱,去尽自己的义务,而且是恒常永恒的去尽自己的义务,这是民之行也,民就是人。所以古人把「天地人」并称三才。那我们自己想想,我们有什么资格跟天地并称三才?假如我们不能够去行孝,那就不能够跟天地并列了。再说得严肃一点,我们还是人吗?

所以你看这个「孝」字,古代的文字,中国的老祖宗真有智慧,他们讲的这个字都是智慧的符号。「孝」是会意,上面一个老字头,下面一个子字底,表什么意思?老一代跟子一代合而为一,一体,这叫孝,我们跟父母是一体!所以现代人都讲代沟,代沟就是不孝,你把父母跟儿女一体给它隔开了,代沟这个孝字就没有了,一体就破坏了。所以我跟我父母没有代沟,我跟我母亲最惬意的事情就是饭后散步聊天,欣赏黄昏的落日,品尝著晚风,无所不谈,没有代沟。所以我母亲给我写过一个信,说:「我是你的亦母亦师亦友」,说我是你的母亲、也是你的老师、也是你的朋友,没有代沟!那我们想一想,老一代的上面还有老一代,父母上面还有父母,一直追溯到远古,我们都是炎黄子孙。老祖宗尧舜禹汤、黄帝、炎帝,都是我们的老祖宗,都是这样代代延续下来的,我们跟他也是一体,子一代下面也有子一代,这一代代传下去。我们想想,我们有没有跟老祖宗一体?我们皮肤是黄色,炎黄子孙,可是我们的灵魂里面有没有留下老祖宗的东西?假如不能够继承我们老祖宗的道统,这就不能一体,说的难听一点就不孝!所以我为什么说你们在座的大家都是孝子、孝女?你们愿意学习传统文化,你们真的是人,你们是炎黄子孙。

那我们再讲,这孝字老一代上面还有过去无始,子一代下面还有未来无终,无始无终是一体,这才是真正的孝,时间上讲无始无终,空间上讲十方,整个宇宙都是一体,这叫孝。圣人就是证得了这个一体的境界,他才称为圣人,他才真正叫做孝。所以孟子说「尧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这句话就是讲圣贤之道就是孝的圆满落实。你才知道什么叫圣人?整个宇宙跟我是一体这叫圣人。现在科学家也证实了这一点,现在物理学家他们在找宇宙的基本粒子是什么,一直往下找,分子、原子、核子(原子核),原子核里有夸克,原子核外面还绕著电子。夸克和电子现在发现是最小的物质微粒,但是它们底下还能分,不是物质,已经是非物质。现在科学家提出一个理论叫「弦理论」(String Theory),就是说这些基本的物质微粒是由弦震动产生的,就是String 的一种vibration,它在那里震动,不同组合的震动形成不同的夸克,不同的电子,不同的粒子,然后逐步形成我们这样的一个物质世界,这个宇宙。所以你把这个宇宙分析到最后它就是弦震动,只有vibration,nothing else,就是现在科学家给我们发现的。这个弦震动到底是什么动?

广州光孝寺在我们家附近,光孝寺它是唐朝之前就有,过去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曾经到过光孝寺,光孝寺离我家不远,走路二十分钟就到了。《六祖坛经》里讲到,六祖在光孝寺外面听经,外面有两个和尚在那里讨论问题,看见旗杆上的一个幡在飘,一个说:「这是风在动。」另外一个人说:「这是幡在动。」不是幡动,是风动。不是风动,是幡动。两个人争论不休。惠能大师来了之后,听了两个人这么争论喋喋不休的,就跟那两个人说:「不是风动,也不是幡动,仁者心动。」真的,你心不动,哪有幡?哪有风?现在的科学家说String Theory只有vibration,你就晓得什么在动了。不是物质世界在动,这个弦震动是仁者心动,这才能够理解,原来整个宇宙就是一个震动的组合。就像一个大型交响乐似的,那个琴弦在那里抖动出不同的音符,音符组成的大型交响乐。宇宙就是这么来的,科学家给我们证实。这就是心,古圣先贤讲它是心。你才知道原来宇宙就是一体。组合到哪里?组合到我们心念当中,这是孝!真正入了这个境界,那就是宇宙的圣人。

所以曾子说他对这个孝道「何足以知之」,确实他还没有境界,他还没有足以知之。所以曾子下面问,《孝经》里继续讲,曾子问:「敢问圣人之德无以加於孝乎?」他说圣人之德有没有超过孝道的?换句话说,有没有比孝道更高的德?孔老夫子怎么说?「子曰: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於孝。夫圣人之德,又何以加於孝乎?」他说天地之性,这个性就是生的意思,天地所生,也就是我们现在讲的弦震动之后生出来的宇宙。人为贵,宇宙当中人是最贵的。为什么人最贵?因为他有孝、有德。人之行,德行莫大於孝。你才知道原来判断你是不是个人,看你有没有孝道,看你有没有德行。如果没有德行,没有孝道,现在还穿著人的衣服,古圣先贤有句批评话,叫「禽兽不如」。其实真的禽兽不如,为什么?咱们好像明天晚上还是今天晚上,要唱个《跪羊图》的歌,小羊会跪乳,乌鸦会反哺,禽兽都会孝,咱们人要是做不到孝道,真的是禽兽不如!圣人之德没有比孝更高,你真正做到孝圆满了,你就是圣人。所以你看看是不是和谐世界、成圣成贤都是孝道就可以圆满?你再看看古圣先贤一切的学问,都是孝道的圆满落实。

孝既然这么重要,下来我们跟大家要讨论第二个方面的专题,「如何行孝」。《孝经》当中,它也是开宗明义就把这个理论、方法告诉你了。我今年年初的时候把《孝经》讲了一遍,讲了四十小时,在网上有,有空大家也可以下载下来参考。孔老夫子教我们如何行孝,他讲了三个方面,我们一起把这句经文念一下,「夫孝,始於事亲,中於事君,终於立身」。所以行孝三个层次:第一层孝敬父母,事亲;第二层事君,就是对你的事业,君代表国家,古代是君主制度,君主是国家代表,事君就是要忠於国家、忠於人民,你要把你的事业做好;第三个层次最高的,终极的是立身,立身行道,你成圣成贤,这是大孝。那事亲,这里面有学问,《孝经》当中有这么一段话,咱们也一起念一念,「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谢谢!夫子跟我们讲了五个方面,怎么孝敬父母,第一「居则致其敬」,我们一条条来看。

孔子的一个弟子子游,曾经问过老师什么叫孝道?「子游问孝」,孔子怎么回答?「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个养应该读成样。他说现在讲到孝道都认为可以养父母就叫孝。什么叫养父母?给点钱,物质上供养一下,这是什么?没受过教育,他以为这叫孝。有一年母亲节,报纸上登了一些记者采访很多母亲以及她们的儿女,问这些儿女:「母亲节快到了,你该怎么孝敬父母?」这儿女都是做生意的,他说我们要挣多多的钱给爸爸妈妈,给家里买一栋别墅,买一辆BMW,这是孝顺。然后再去采访一下他们的母亲,说:「你儿子难得,想著你们,母亲节快到了,你希望儿子为你做点什么?」母亲没有一个说要别墅、要名车的,她们都说:「我就希望我的儿子别太忙,母亲节的中午能陪我吃顿饭。」你看看,对父母的恭敬才叫孝,不是说拿点钱供养父母叫孝。如果你以为拿点钱物质上供给就叫孝,孔子这里的批评不客气,他说「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他说你养狗养马不也是养吗?你如果养狗养马跟养父母没什么区别这叫孝吗?不敬,何以别乎?区别在哪儿?在你有没有恭敬心。

所以我自己第一年,这里我跟大家要忏悔一桩事情,这是我到美国留学第一年,回家探亲,离别母亲一年多,当然心里特别的高兴,买了不少的礼物,买好机票准备回国探亲。回国之前,头发长了,就想著是要剪发?不用了,回广州在街道旁边有个理发店,五块钱人民币就能剪个发,在美国剪个发最便宜得十二美金,相当於人民币都一百块钱。我是学金融的,这个帐会算。所以把头发留的长长的回家,带著很多东西,车马劳顿,从路易斯安那到达拉斯转机,到洛杉矶转机到香港,从香港坐直通车回广州,这一路上三十多个小时,风尘仆仆,回到家里,头发也很长,脸上还有灰尘,像个小乞丐一样。结果敲门,母亲知道我回来,立即开了门。我一见母亲的样子,心里咯噔一下,为什么?母亲从头到脚都是非常的光洁,头发整理得很好,衣服穿得很得体。我跟母亲鞠个躬,母亲让我赶快进家里,沏好一杯茶,她说:「茂森!我知道你今天回来,昨天特地去烫了个发。」我当时真的觉得无地自容,你看母亲的心是什么心,我自己是什么心?一年没见面了,母亲希望给儿子看到好形象,知道虽然远隔重洋,但是母亲日子过得不错,让儿子在那边心里别挂念,所以整得这么干净俐落,大方得体。那我自己怎么想?这是套利,差价,十二美金对五块钱人民币,想到这个。这是什么?在利和义之间,你看这么点小事,看出人的心理。所以买这东西供养母亲,物质上,能够把奖学金分出钱来寄回给家里,也是物质上的,「不敬,何以别乎」,如果对父母没有恭敬心,还不能叫孝,「居则致其敬」重要!

你看《孝经》当中讲到,「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现在很多年轻人,年轻男女谈恋爱的,每次去见自己的心上人都打扮得漂漂亮亮,整整齐齐,头发梳得好好的,衣装得体,大方,给对方留下好印象。但是假如我们对父母要不是这样,对自己异性的朋友都能够打扮得漂漂亮亮,回家里没有存这个心打扮得漂漂亮亮回家见父母,请问一下,他对於异性的朋友真有爱吗?真有敬吗?「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这就违背道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这叫悖礼,这不合礼。所以要选择朋友,没谈恋爱的要注意,看一个人关键看德行,德行关键看孝道。公司老板选择员工也是一样,老师选择学生,当然现在老师没权利选择学生,过去有,当老师的不挣你学生的工资。你看孔子,他不要学生的供养,最多就是束修之礼,拿一串肉那就是供养,对学生一无所求,老师清高,所以他能选择学生。看一个学生有没有成就看什么?还是看这一点,有没有孝的根基,这德之本也,夫子一句话讲得太清楚了。

第二条「养则致其乐」,养父母要使父母高兴,这是养父母之心,不仅要养父母之身,还要养父母之心,还要养父母之志(志向)。养父母之心、志,这得懂得随顺父母,只要是正确的我们要顺从。所以孟子说:「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为人子最关键的是孝顺。孝顺不仅是在平时日常生活懂得孝顺,在你要做出人生抉择大方向的时候这个决定的时候你要顺父母。当时我还在中山大学读书的时候,在我们的年级里面是很活跃的一个人,当时我是中山大学经济学社的社长,还挺有一点工作能力,学习也不错,人虽然长得不太好看,但是被活跃、能力这方面补足了。当时有位女孩子见到我生起爱慕之心,当时我也对她的感情不错,两个人就走在一起来了。我想这也是常有的现象,现在大学里面这个现象司空见惯。我的母亲那一年代的人,学校规定不准谈恋爱,为什么?谈恋爱分心。父母把钱拿出来送儿子上学,儿子不好好读书,天天风花雪月,这像什么话。人真的要是三日不读圣贤书,则面目全非。我读的圣贤书这么少,虽然家里有点家教,但是根基还是不够,遇到缘来了,起心动念,就随顺这个缘,两个人谈上了。

结果母亲知道了,她跟我做了一次严肃的谈话,她说:「做学生一定要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不要分心。」她给我讲了三条意见:「第一条,读书期间就是读书,不谈恋爱,完成道德、完成学业是大道理,是硬道理,其他放在脚下。第二条,如果现在谈恋爱一定会分心,会影响学业,影响功课。第三条,读圣贤书要学以致用,格物致知,要把理智放在感情之上,格除欲望,不为男女之情所缠缚,专心致志完成学业。」三条,这是写在本子上的。「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平时这句话容易说,等到你在天理与人欲交战的那个关键时刻,你下决定!所以,这个时候祖宗有德,过去母亲教导我还算有点根基,经过好多天的思想斗争,终於同意了母亲的意见,把我这位女朋友的相片退回去,把她的书信也退回去了,跟她拜拜。当时是挺难过,也跟她说清楚了,这是自己母亲的心愿,我们现在是读书期间,学业没完成不谈这个事情。所以把心又重新专注起来用在学习上,这才有以后一点成就。

第三条「病则致其忧」,就是父母有病的时候,当儿女当然忧虑。在中国二00四年评出一个孝子,叫戴永胜,山东省枣庄的一个煤矿工人,当年二十七岁,母亲患癌症已经扩散,末期,医生已经劝他可以回去料理后事。戴永胜非常的难过,看到母亲在床上呕吐头晕难受,心里像针扎一样。所以他毅然决定,西医治不好这个病,我一定要把母亲的病治好。於是他就去民间去找这些治癌的药方,寻医找药,徒步走了九个省。一个煤矿工人,可想而知他的生活多么的拮据、贫穷,可是为了母亲,他做到了。有时候三天三夜长途跋涉,找来了一百五十个药方,他都成为癌症治疗的专家,每天就给他母亲熬药煎药。最后半年过去了,到医院复查,医生惊奇的发现他母亲的癌症细胞已经萎缩了百分之七十,也就是好了七成。大家都惊叹,这是医学史上的奇迹,这个奇迹怎么来的?孝!你看江本胜博士的水实验,这图上可以看到,假如我们用恶的心念对水,水的结晶,就是左边这幅图,很难看;用感恩、用爱的心念对水,水的结晶很美。这几天胡老师和我们的释净空老教授都跟大家讲了这个。证明什么?人的心态对水的结构能产生影响。这位戴永胜孝子每天以什么心态煎药给他母亲喝?孝心!所以那个水结晶一定是最美的,喝了这个药能治病。癌症好了,他母亲能够下地干活了,孝心能治病。所以《孝经》上讲「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无所不通」,感应不可思议。

第四桩事情,「丧则致其哀」。《弟子规》上讲「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父母要是过身了,孝子当然很悲痛,三年之内都没有好心情,常悲咽。居处变,不能够有生活享受,守孝期间怎么能娱乐?古人甚至在父母的陵前,陵墓之前结庐守墓,守三年,酒肉绝,就是吃素了。当时我母亲跟我一九九四年开始吃素,为什么开始吃素?我的外祖母过世了,当时就是发心要吃素。一开始只是想著我们吃四十九天,结果一吃下来吃了十五年,到现在都是素食。现在晓得原来吃素健康,我妈妈自从退休以后从来没有花过她单位一分钱的医药费,领导都很赞叹,你真难得!「我吃素!」原来你真正有孝心,做出来的事情对你自己有好处。

第五个方面,「祭则致其严」。要祭祀父母、祭祀祖先。《弟子规》上讲,「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孝经》上讲「为之宗庙,以鬼享之,春秋祭祀,以时思之」。你看孔老夫子他不是说没有鬼,这个鬼是什么?祖宗的灵就叫鬼。祖宗真有灵吗?真有。人的生命不是就我们这一期身体,它是永恒的,灵是不灭的。所以自己死了,这个肉体死了,就像衣服脱下来,它不是我自己,它是我的一件衣服,脱下来之后,这个灵魂不灭,所以要怎么样?对他们还要祭祀。为之宗庙,宗庙就是建一个祠堂,古来天子是用宗庙,我们百姓用祠堂。以鬼享之,祖宗的灵来享受我们的祭祀,所以春秋都要祭祀。这个春秋,《孝经》注解当中讲到,春秋是指四时,春夏秋冬,提出春秋代表四时。四季都要祭祀,这是怀念父母,怀念先人,不忘父母、祖先对我们的厚望,我们要好好做人,光耀门楣。

古人讲「慎终追远,民德归厚」。一个家族他能够常常祭祀祖先的,德厚,家家都祭祀,民风淳朴,和谐社会不难达到。我在两年前,二00六年四月,当时我还没退休,我在全世界各地都有讲课。当时中国中央党校安排请我讲了个专题,叫「明道德知荣辱」,这是响应胡锦涛主席「八荣八耻」的一个讲座。后来这个讲座挂在他们中央党校内部学习的网站上面,供各省市级党校的内部学习,我们知道党校是培养国家干部的。我在这个讲演当中就提到,我说我有三点希望,就是三点梦想,以前美国马丁.路德说我有一个梦想,我说我有三个梦想。第一个梦想,希望从中央到地方各级的部门,甚至各个团体,譬如说学校,都评选一年一度的孝子,评选出孝子后,媒体进行报导、进行表彰,让全社会的人学习。表彰孝道是鼓励大家学习孝道,这是德之本,这是和谐社会之本。第二个梦想,希望我们能够把清明节、冬至节,这是古代祭祀祖先的节日都做为法定假日。很多人都是清明节、冬至节请假回家扫墓,你让他请假回家,不如定个法定假日,你就回家好好的祭祀父母、祭祀祖先,为什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大家都能够不忘祖先,社会怎么不会安定?没想到二00六年讲的,今年二00八年,我们中国第一年进行把清明节规定成法定假日。当然这是我们看到国家真的难得,有这个愿恢复传统文化。第三点我希望像汤池中心的这种模式在全国推广。我们也欣喜看到在马来西亚这么多的学校,这么多的校长、老师,都有这种德行、这种智慧、这种理念我们看到,这个中心应该在马来西亚多多推广。希望马来西亚我们的广大华人真正能够帮助这个国家构建和谐社会,成为一个和谐示范的国家。谢谢!

下面时间也差不多,我们得加快一点速度。前面讲的事亲,下面第二个层次「事君」,就是你的事业,《孝经》上讲「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这叫做事君。从这句话我们看到原来事君、事业、忠於国家人民,其实都是孝心的延伸和扩展,把对父母之心对国家、对人民,这叫事君。第三条「立身」,这是终极的层次,我们一起念一遍,「立身行道,扬名於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这是要发愿成圣成贤,光耀门楣,让后世的人都能够效法你,这叫扬名於后世,让父母都能够得到显耀,这是孝之终极。我在十九岁的时候,母亲曾经给我写过一个生日贺卡,把她的志愿表达出来,我想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下:「茂森儿,祝贺你十九岁青春的年华,这是你迈进大学的第一个生日。世界上有两样东西只有失去时才知道它的价值,这就是青春和健康。希望你做一个智者,身置庐山之中而知庐山之美。你已经成年,今天和你谈谈我对你人生的总体策划。假如环境没有意外,你的道路是大学毕业获学士学位,研究生毕业获硕士学位,攻读博士获博士学位,争取到当今世界发达的国家学习和工作。成家要晚,立业在先,遵循古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修养方面,克服浮躁,一心不乱,增加自控能力,宁静致远,行中庸之道。三十岁前,学习,积累,打基础。三十岁至五十五岁,成家立业,干一番事业,五十五岁后收心,总结人生,修持往生之道。这样,当你回顾往事的时候,可以自慰的说,我活著的时候很充实,离去的时候很恬静。永远爱你的母亲。於一九九二年五月」。

於是这十六年来,我就按著母亲给我的指向,走我的人生路,确实有不少已经成就,但是有很多还没开始。所以在二00六年底我就决定跟母亲谈了,母亲也支持,我就放弃了澳洲昆士兰大学终身教授的工作。当时正好中国厦门大学要创造学校品牌,建立了一个金融研究所,聘请海外专家,以年薪八十万来聘请我过去。这是个考验,又是天理与人欲的考验,他请我做主席教授,除了八十万年薪以外,还送一栋房子,还包吃,还送五十万的研究经费,还不用你教书,每年写两篇paper就够了。但是我最后拒绝了,我跟我恩师学习走上圣贤之道,到现在两年了。

所以我想最后,时间也到了,我用我母亲对我的一番话来表达今天我向大家的汇报这一分心得。母亲对我这么说:「能孝敬自己的父母,是小孝;能孝敬天下的父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大孝;能成就圣贤,普利众生,使千秋万代人获益无穷,这是至孝。我支持儿子走上大孝,奔向至孝!」最后我想用四句话结束今天的讲演,「百善孝为先」,让我们把孝心献给父母,把敬心献给师长,把爱心献给人民,把信心留给自己。谢谢大家。

第二篇:吉凶祸福的原理 《太上感应篇》学习心得(钟茂森博士主讲)

吉凶祸福的原理—太上感应篇学习心得(华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

目录

第一集............................................................................................................................1 第二集..........................................................................................................................15 第三集..........................................................................................................................29 第四集..........................................................................................................................42 第五集..........................................................................................................................56 第六集..........................................................................................................................70

吉凶祸福的原理—太上感应篇学习心得(华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第一集)

2007/3/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04-0001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们在香港佛陀教育协会,将用国语来讲习《太上感应篇》。《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一部教人断恶修善的经典,它是太上老君所做的,教人因果报应的事实真相。今天我们为什么要拿这个经典出来学习?这个讲习的因缘有多种,第一种,我们看到现在中国的领导人提倡「共建共享和谐世界」。我们会问,这个和谐社会、和谐世界是有史以来的帝王一直在希求的,但是好像很难达得到。为什么很难达得到?这是因为和谐社会必须要有人他真正懂得断恶修善,真正能够互敬互爱,这样才能实现。如果人他不懂得因果报应这个事实真相,他非常难做到断恶修善,也不情愿去敬爱别人。所以真正要落实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必须要靠因果教育。

印光大师过去曾经说过,现在社会世道人心大滑破,灾难是日益频繁,天灾人祸这没有一天停得下来。这天灾人祸也是人心的招感,若欲挽回世道人心,印光大师说必须靠因果教育,让人人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善因必定得善果,这样子才能够回头,才能够坐下来学习古圣先贤的教诲,才能够遵守伦理道德。如果善恶因果他不相信,叫现代人去遵守伦理道德,这个不容易。那要善根多深厚的人,他才能够心甘情愿的遵守伦理道德。所以讲善恶报应,他马上就知道,做恶事将来得恶果,造善因就有善果。他自己就能防范,防非止恶,改过迁善。所以印光大师说,要挽救世道人心,如果舍离了因果教育,哪怕是佛菩萨再来也没有办法。

中华传统的教育,这是以儒释道三家为主流。这儒释道三家都非常重视因果,道家的这篇《太上感应篇》,通篇都是讲因果报应。那佛家讲因果讲得更是究竟圆满,不仅是世间的因果。我们将来要学《十善业道经》,这是讲世间你犯杀盗淫妄这些十恶业的就会有这些果报,不干这些的,那叫十善业,那就也会有善果。还讲到出世间的因果,像《华严》所讲的,「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法华》里讲的「一乘因果」,这是究竟圆满的因果。很多人说,儒家好像没有怎么讲因果,孔子没有讲「因果」两个字?实际上讲这个话的人,对儒家的经典并不熟悉。你看儒家十三经里头,《易经》就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就是讲因果。这作善的人家,他一定得善报,而且还必有余庆,这吉利还有剩余的;这做不善的人家,必有恶报,恶报之后,还有余殃,那子孙都会遭殃,这叫余殃。这明明讲的是因果。所以要构建和谐社会,我们必须得大力提倡因果教育,挽回世道人心。

为什么学习《感应篇》?这第二个因缘是对于学习中华传统文化的人来讲,要知道古人讲「读书志在圣贤」。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管是学儒,还是学佛、还是学道,都要把这个志向定在圣贤这个目标。学儒的,要学得跟孔子一样;学道的,要学得跟老子一样;学佛的,你要学得像释迦牟尼佛一样,这才叫真学,学做圣贤,儒释道三家都是相通的。《大学》里面就讲,圣人,这也是印光大师在《感应篇》的序文里头引用的,他讲「圣人欲人明明德,止至善,最初下手,令先从格物致知而起」。这是《大学》里讲的精神。这明德就是我们每个人的自性,本来具足、本来清净、能生万法。这个明德也就是释迦牟尼佛所讲的如来的智慧德相,每个众生都有的;只是我们不明,不明就叫迷惑颠倒,迷惑颠倒就是凡夫。所以如果从迷转过头来,悟了、明了,这个明自己的明德,这就成圣贤,那佛家讲成佛。明德的人,他必定是止于至善,心地纯净纯善,这是目标,从哪里下手?《大学》里讲到最后,诚意、正心,再讲到根本,就是格物、致知。

什么是格物?这个格物,印光大师的解释,解释得好,这个物就是物欲,格就是格斗,跟自己的物欲来进行格斗,心随时随地保持在一种清明的状态上面,不随物所转,不随境界所转,这就是叫格物。那就是我们师父上人,净空老法师经常说的,这心地上放下自私自利、放下名闻利养、放下五欲六尘、放下贪瞋痴慢,这放得下,那就是叫格斗。这个格斗是跟自己无始劫来的习气做斗争,克服它,所以要有一番勇气,有一番决断,不可以姑息。

致知讲的是什么?知叫良知,人本有的本善,儒家讲的「人之初,性本善」,这人本来是善,这个善绝对不是善恶对立那个善,它是纯善,毫无一丝的恶念,毫无一点私心,这种善叫纯善,本善,这是我们每个人的良知,那俗话讲的良心,每个人都有。有的作恶的,他也有良心,他只是昧了良心。昧了良心就是他有良心,他这良心不起作用,被蒙蔽了,不显出来,叫昧着良心。昧着良心这句话说得好,说明良心还在,一点都没有损失掉,只是他自己蒙蔽了。所以致知,致就是到达,就是把自己的良心找回来,圆满的恢复,就叫致知。那致知在格物,如果我们不在物欲上去用功放下,去跟它格斗,还被物欲所转,这个心和眼都被境界所迷,这怎么能致知?我们良心怎么能够彻底恢复?我们本有的自性怎么能彰显?所以要格物,这是最重要的下手处。

要格物,首先的就是断恶修善,要知道断恶修善,首先我们得知道什么是恶?什么是善?那善恶都不明了,怎么断恶修善?《太上感应篇》,你看印光大师讲,「太上感应篇,撮取惠吉逆凶,福善祸淫之至理,发为掀天动地触目惊心之议论,何者为善,何者为恶;为善者得何善报,为恶者得何恶报,洞悉根源,明若观火」。这是讲这篇《太上感应篇》把善恶的道理讲得非常清楚明白,吉凶祸福的原理,福善祸淫的道理,给我们讲得非常透彻明白。所以真正要在格物上面下手,《太上感应篇》不得不学。

第三个,我们要学习这篇文章的原因,对于学佛人来讲,我们这一生有幸闻到佛法,有幸遇到《无量寿经》,遇到净土法门;有幸得遇我们师父上人把净土法门给我们讲得这么清楚,要知道这是「百千万劫难遭遇」。那学佛从哪里下手?也要从断恶修善开始,不要以为《太上感应篇》它不是佛教的经典,就不加以重视,那什么是佛教?佛教是佛的教诲,它并不一定要佛说的才叫佛教。佛经典可以五种人来说,只要跟佛说的一样,那都可以称为佛经。真正的佛法,它有一个鉴定的标准,什么标准?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所以符合这个标准的,都能叫佛经。你看《太上感应篇》,它是不是教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他说是!是就等于佛经。所以我们应该把这部经典当作佛经来学习。

更何况我们这一生要求生净土的同修,你看《观无量寿佛经》里讲净业三福,这是往生净土成佛的正因。那这三福里头的第一福就讲,「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这第一条详细的说明就在《感应篇》里头。所以我们真正要求生净土的同修,就不能不在这部经典里下功夫。我们的师父上人提出三部基本的经典一定要落实,第一部儒家的《弟子规》,这是讲伦理道德,讲理的,最基本的;《弟子规》都没做到,学佛根本不可能成就。第二部道家的《太上感应篇》,就是讲因果。《弟子规》讲的是三福里头的第一福里前面两条,「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感应篇》教我们「慈心不杀」,这就是讲因果。这个杀就是伤害,没有伤害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的念头,培养慈悲心,这是《太上感应篇》教我们的内容。我们以后将要共同学习《十善业道经》,《十善业道经》是佛家的,解释三福第一福的最后一条,「修十善业」。所以这三条做到了,这第一福能做圆满,那往生才能有把握。

有的同修他还是不服气,可能会觉得这《太上感应篇》,道家的,道家最高的目标就是成仙而已,那仙也在六道中,他没有圆成正觉,所以就把它当作世间法。要知道世间法和佛法,佛法教我们跳出六道轮回,解脱轮回的是佛法,佛法和世间法怎么分?我们师父上人在讲这篇《太上感应篇》的时候讲得好,佛法、世法从我们心上分,真的是一切唯心造,这一句话真的讲到绝妙,你认为它是世法,它就是世法;你认为它是佛法,那它就是佛法。《华严经》里讲「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个一,它是任一,而不是专一,就是任一法都包括一切法。你看看《太上感应篇》,随拈一法,《太上感应篇》包不包括所有的佛法?也包括,这才符合《华严》讲的精神。你看现在我们师父讲《华严》,为什么还强调我们要学习《弟子规》、《太上感应篇》、《十善业道》?这是知道浅深相济,这个浅和深互相融通的,这是《华严》的玄门。不要认为浅的不包含深的,小的不能包含大的,那这样的观念叫做执着,不能入华严境界。《太上感应篇》说的虽然是表面上看世间的伦理道德,但是如果以大菩提心,以成佛的心去学习,那它也就成为佛法。

印光大师在这序文里头讲,「此书」,就讲这部《太上感应篇》,「究极而论,止乎成仙」,这是我们大家的看法;可是印祖说,「若以大菩提心行之,则可以超凡入圣,了脱生死,断三惑以证法身,圆福慧以成佛道」。所以为什么我们看印光大师生前这么极力的提倡、印送三部经典?《了凡四训》、《太上感应篇》和《安士全书》,这都不是佛教的,《了凡四训》是儒家的,《太上感应篇》是道家的,《安士全书》是周安士居士自己编的,上半部是讲《文昌帝君阴骘文》的解释。这只是劝善,为什么印祖这么大力的提倡?就是因为要救世,而且对于学佛的人也必须在断恶修善上要打基础。真正开悟的大德,他没有这些门户之见,所以这部《太上感应篇》我们要认真学习,把它当作佛经一样的尊重。

师父上人过去提出,让我们每天读诵这篇《太上感应篇》,每天读一遍来检点自己的心行,改过迁善。古人很多的这些学子、读书人都奉持这篇《太上感应篇》,断恶修善,这得福报。印光大师在序文里引用了清朝的一个例子,在清朝长州彭凝祉先生,小的时候就奉持《太上感应篇》,后来考了状元,做了尚书,依然每天奉持。他还说这部书叫做「元宰必读书」,元是状元,宰是宰相,状元和宰相必定得读的书。不是说读了这本书就可以成状元、当宰相,但是要当状元 3

宰相的人,必定要在这本书上下功夫。这里就是跟大家交代了一下,为什么我们要学习这部《太上感应篇》的因缘,非常重要。

我们的师父对《太上感应篇》做过一个详尽的解释,讲了有一百二十七集,在新加坡,在早餐开示里头讲的,从一九九九年开讲,非常重要,大家应该拿来好好去听。我们今天开讲,我们打算简略的把它介绍这部经典。希望在六天当中就能把它讲完,便于一些初学和一些工作很忙的人,没有时间听这么长的,可以听到短的。我们一起来学习,能够花上六天十二个小时,把整部经典学过一遍,这都是功德无量的。

下面我们来解释《太上感应篇》的名题,而且顺便解释作者。这部书题目是《太上感应篇》,太上就是太上老君,也就是本文的作者,他是周朝时候的圣人,姓李名耳,李耳,号伯阳,后来修道成仙,上天称至尊的圣号,所以我们尊称他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他是道家的创始人。相传当年孔子曾经去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礼乐的根源,老子也把他毕生所学之道传授给孔子,这都是两位圣人。《感应篇》,就是太上老君的教化世人的一部经典,教人断恶修善,明了因果报应,事实真相,如果造善、造恶必定会感应福和祸,吉和凶。这就是作者。

我们深一步来看,「太上」这两个字讲的是自性,它是人人本来就有的,所以这部书很明显讲的是自性的流露。所以这里讲的善恶,那都是以性德做为标准;符合性德的就是善,违背性德的,那就是恶。这个太上就是我们自己的本心,一切的祸福吉凶都从这个心造出来的。你看六祖惠能大师,唐朝时候的禅宗六祖,他讲过「一切福田不离方寸」,这是讲吉凶祸福都是我们这颗方寸之心造出来的。如果这个心起善念就得善报,起恶念就感应恶报,不必说我们造善、造恶来生才报应。造恶的人,你看起贪将来堕饿鬼道,起瞋将来堕地狱道,愚痴的人将来堕畜生道,这是将来的果报。实际上不用等将来,现在聪明的人、有智慧的人就能看出来。你看贪心的人,贪得无厌,眼光都冒着贪婪的光,这一看,这心里很多的烦恼,永远都不能够满足,这就是饿鬼。饿鬼就是他想吃饭,吃不了,永远都不能满足。那瞋恚的人,发脾气,你看他发脾气骂人,两只眼睛是吐着凶光,全身血气翻滚,真的像油锅在那里煎熬一样,猛火充斥着他的头脑,这不是在地狱道一样!愚痴的人不懂得因果报应,不知道伦理道德,不讲礼义,这不是跟禽兽一样!畜生道。现前就看到有三恶道,将来那必定去三恶道;现在都有预兆,将来一定是去三恶道。善恶的报应都是由我们的心造出来的,所以念头就是吉凶祸福的主宰。

我们这次讲课的题目叫做「吉凶祸福的原理」,原理在哪里?就在心。感应都是心去感应,善感应善报,恶感应恶报,因果报应,丝毫不爽。这就是题目,里头含着深刻的含意,一篇题目就把整篇文章的主旨都概括尽了。太上就是讲我们的心性,感应就是讲因果。佛家,你看不是就讲这两样?一个是讲心性的道理,一个就是讲因果报应的道理,整部《华严经》也不外乎就讲一个心性,一个因果。那最后成佛,还是念佛是因,成佛是果。所以「太上感应」这四个字,可以说涵盖了整个佛法,而且涵盖了儒释道三家圣贤的教诲。

下面我们来详细的学习本篇的文义。这篇文章总共有一千多字,不长,跟《弟子规》差不了太多,读诵起来也很顺口,容易背诵。大家如果好好去念,念上一个月,一定能背下来。我们的师父上人在讲这个课的时候,就把《太上感应篇》分为七个段落:第一个是总纲,第二示警,就是告诉我们神明监察善恶,给我们示警,第三段讲的是善因善果,第四段讲的是恶因恶报,还有第五、第六段,重复恶因恶果里的一些重点,尤其讲到杀的恶业和盗的恶业。下头第七段是结劝,总结和劝勉。这七段分的非常好,可以说把整个《太上感应篇》的段落都分得很明显,结构我们看到也是很严谨。

在这里因为我们时间有限,为了简便起见,我想把它归纳成五大段,因为师父上人讲第五、第六段里头,其实是重复了恶因恶报的两个重点,讲杀和盗,这也是属于恶因恶报,所以就把这四、五、六三段归成一段。所以我们的分类就比较粗线条。第一个是总纲,讲的是「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也就是本文的第一句话,总纲领。然后讲示警,这是讲「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一直到「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到这里是讲示警,讲司命之神对我们善恶的监察,警示我们。第三段讲善因善果,是从「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一直到「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这是讲造如是因,善因就得如是善果。下面第四大段是讲恶因恶报,是「茍或非义而动」,一直到「非不暂饱,死亦及之」。这大段是最长的,我们看到《太上感应篇》里面,为什么讲恶因恶报最长?就是为了提醒我们,处处检点自己不可以造恶业,因为在这个世间造恶业太容易。第五大段就是结劝,结束全文做个总结,并且劝勉我们,从「夫心起于善」,到最后「胡不勉而行之」。这就是我们这次共同学习《太上感应篇》的大段落。

今天我们的计划就讲第一、第二大段,总纲和示警;接下来几天就把善因善果、恶因恶报和结劝讲完,争取六天报告完。请大家来看文字,第一个是总纲:

【太上曰。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

这句话是讲,太上老君说道,凡人祸害、福利都没有一定的门路,都是人自作自受,自己招来的,没人给你的。这个『召』就是招来的意思。人作善必有福报,人作恶就必有祸报,所以『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就像影子跟着身体,身体走到哪里,这影子就走到哪里,一点都错不了。这四句话开宗明义就把整个《太上感应篇》的因果报应、事实真相和盘托出。

要知道祸和福它没有门,实实在在没有一条叫祸的路,也没有一条叫福的路,都是自己造作的。那什么东西造作?「惟人自召」,那人又是什么造作?是心在造作。所以惟「人心」自召。起一个善念的时候,马上注定就是善报来了;起一个恶念,就马上注定有祸、有凶灾。所以吉凶祸福之门就在我们念头起动的地方。虽然是极小、极隐微,但是不可以不留神。就像一个影子,你刚刚身体一动,影子就跟着动。我们说,善恶的念头为什么会起来?我们谁不想得福报?谁不想得吉利?为什么还要起恶念,去得凶灾或祸殃?这善恶要知道它的根本在于迷悟,迷的人他才会起恶念,悟的人,他觉了、明了,他就不会起恶念。

迷悟,到底迷什么、悟什么?我们笼统的说,迷的是宇宙人生真相,悟也是悟这个。什么是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真相就是一切法「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整个宇宙从哪来的?就从我们这一念心出来的。这个念头一起一灭,就这一念之间,这宇宙就有一次生灭,念头一起,马上整个境界就随着起来。我们看的这个大千世界、宇宙万象,那都是我们这一念心所变现的。我们要知道这个原理的话,那就悟了。

那这个念头就不能起那些恶念,一起恶念,现的就是恶境界,为什么?因为整个宇宙、整个境界的根源就在我们那一念心。所以他悟了之后,他起的念头就是善,起善心变现是善境界。念佛也是这个道理,当我们诚心诚意念几句阿弥陀佛,念的不夹杂、不间断、不怀疑,这净念相继的时候,念念现出来的宇宙,那就叫做极乐世界。这是真正的宇宙人生真相。

「如影随形」,这个「形」是什么?就比喻我们的心,心是主体。这善恶的境界就像影子一样,这个影比喻的太好!它比喻什么?影现出来的,它不是真的。三界六道不是真有,它是像影子影现出来的。这一个人影投在墙上,那个人影不是人,你要是打它,打不到,打到墙上,没有打到人,它是个影子。不能被那个影所迷惑,影不是形,但是影又必定是形决定的。你从这里面去悟。形是代表我们的心,这个宇宙就是影,我们心一动,整个宇宙就影现出来。所以你善心现的是善境界,恶心现的是恶境界,净念现的是净土,这个非常有意思。

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就知道要修不用修别的,就修我们这个心,这叫做从根本修,那吉凶祸福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这个影现,除了刚才我们讲的唯心所现的意思,它还有一个说明,报应丝毫不差,那个形体有多大,影子就有多大;那个形体动,影子也跟着动,丝毫不爽。另外也表示善恶的感应非常迅速,它是同时的,这形体一动,影子就跟着动,同时,不是一个先、一个后。就是心一动,境界就跟着动。

我们这里讲一个故事,在清朝崇明这个地方,有个叫做黄永爵的人,有一天一个相命的来跟他看相,就说:你这个人只能活到六十岁,而且福报也不怎么样。后来这个黄永爵就出海,在岸边看到海上一艘船,突然遇到大风,那个风快要把船给掀翻,这黄永爵非常焦急,赶紧就拿出十两黄金给岸边的船夫,请他赶紧划船去那里边搭救人,结果救了十三条人命。后来黄永爵又遇到了那位相士,相士看他的相貌大吃一惊,他说:黄先生,你的阴骘纹都出来。脸上都出了阴骘,阴骘就是阴德,那你是不是做了什么大好事?黄永爵说:是!我最近救了十三条人命。这算命的说:你的面相都改了,你的命运也一定改了,你不但是有福报,而且能得长寿,而且你将来会考上科第。后来果然黄永爵他考上功名,自己活到九十多岁。他生了一个儿子,叫黄振凤,考上了康熙己未年会试的榜首,这都是断恶修善得来的果报。你看他这一念善心要去救人,他起这一个善念的同时,他的命就跟着转了,那么快,面相也跟着转了。真的是如影随形。你的形(这身体)也是随着我们心来转。所以人为什么要去作恶,不去作善?

我们知道伊拉克前总统,萨达姆‧侯赛因,我们都知道他是个在国内统治非常的专权、蛮横。在他的统治下,他是一九七九年上台当总统,四十二岁就当了总统,他采用的是高压政策。确实这个人有政治才华,纵横捭阖,高压统治。在

国内消灭异党,把这些当时共产党(国内共产党)消灭,杀害了很多共产党人,然后又去迫害叶什派,伊斯兰的派系,而且进行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还采用毒气。在一九八八年,这位萨达姆总统屠杀了一万八千库尔德人,这也是另外一个种族。在一九八七年到八八年,迫害了五十万的库尔德人;又在一九八八年又杀死了五千个库尔德人,这是在国内高压统治。

在一九九0年,大家都知道伊拉克为了争夺中东的石油,入侵科威特,在科威特占领了七个月,引发了海湾战争。这是一个好战的总统。本来伊拉克是一个石油大国,石油收入很丰厚,但是他没有去发展本国的经济,老是打仗,海湾战争之前就曾经打了八年的两伊战争,伊朗和伊拉克。接着一九八八年刚刚停战,九0年又开始攻打科威特,所以联合国当时下令对伊拉克进行经济制裁。伊拉克经济真的是雪上加霜,民不聊生。

这位萨达姆总统在任职期间,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而他自己到世界各地去买这些高级别墅。法国买的别墅,价值都是上亿美元的。在欧洲一个名胜,是背靠在阿尔卑斯山的一个地方,那是全世界三分之二的超级巨富在那里置房产,而他也在那里有房产。根据调查,他有十四栋豪华的总统别墅。在任职期间,他不但奢侈而且还生活放荡,拈花惹草,娶了四个太太还不够,还有很多美女陪伴。而且他对他自己家人也都很不客气,他的一个女婿因为跟他不和,就突然逃亡到约旦,在约旦讲了他一些不好的话。当时萨达姆就想着骗他回来,说你回来,就可以不跟你追究。结果他回来之后,这个女婿回来第三天就被乱枪打死。这样子的一个总统,福报这么大也是有耗尽的一天。

我们知道,二00三年,美英两国借口说伊拉克可能有大面积杀伤的武器,所以攻打伊拉克。没有几天就占领了首都巴格达,从此萨达姆的政权垮台。垮台以后,美国悬赏萨达姆的两个儿子的人头,用三千万美元来悬赏,后来有个叛徒告密,把萨达姆的儿子供出来。结果美军围攻他的一个别墅,把他两个儿子连同他的孙子全都打死了。自己在一九九0年照的一个全家福里头,十几个人,有儿子、儿媳,还有自己的太太,孙女、孙子、女儿,结果全部是死的死,逃亡的逃亡。剩下他自己最后,我们大家都知道,他是被判处上绞刑台。在二00六年十二月三十号上午十一点被绞死,跟他的一个兄弟一起。所以东岳大帝门口有副对联讲,「阳世奸雄,忍心害理皆由己;阴司报应,古往今来放过谁」。善恶的果报,丝毫不爽,人为什么这么愚痴去感召?现在时间到了,我们暂时先说到这里。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刚才我们学习了《太上感应篇》的总纲,这总纲讲的是整篇的主旨,为我们开宗明义就提出「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种因果、善恶感应的事实真相。下来太上又给我们加以警示,告诉我们不单指善恶是自作自受,而且还有神明在监察我们,如果是作恶事,就会受到神明的判决、处罚,所以下面一章叫示警。请看经文:

【是以天地有司过之神。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

先看到这里。这句话讲的是总括,天地鬼神掌管着我们的善恶,根据这个善恶来对我们进行判决,定罪。如果犯的恶重,就要减寿减得多;如果轻的,就减得少。这个『算』就是寿算,一般一百天称之为一算。人的寿命,我们知道确实

是有一定的,如果是造善,他可以延寿;造恶,那就减寿。寿命,也是一种福报,这寿命能够增减,其他福报,包括我们的衣食福禄都是可以增减。所以添增的虽然有命中带来的福报,但也是可以增增减减,全靠一个人的善恶所做。

『司过之神』,这是天神,他并不是主宰我们命运的人,他只能是根据我们自己造的善恶,犯的罪业的轻重来给我们判决。真正的主宰是我们自己,这个要清楚。不可以受了恶报之后,怨天,怨这些司过之神不公平,不可能,他一定是公平处理。假如他不公平,他犯过,他得受处罚。他是执法部门,像法官这种,他不能够决定我们必须到那里去,他只是判决。

我们知道天地之间真的有神,这个天神有五种通,所谓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和神足通。天眼能洞视,看到我们如果在造恶时,他在天上都能看得见。天耳通,我们在那里跟人家密谋,干坏事,小声的,对方还没听见,没想到天上的人听了像雷声一样大。他心通是讲他能够知道我们心里想的是什么,我们的善念、恶念他都知道。你看《俞净意公遇灶神记》里面讲的,俞净意公他没干什么坏事,但是他心里常起恶念,灶神他都知道。还跟他讲清楚,告诉他,你有什么什么恶念,贪念、淫念、客气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这些念他都知道,他心通。

宿命通是什么?我们过去世的这些业因果报,天神他都能够看到,但是他看到的有限。佛讲说,阿罗汉他的神通具足,他的宿命通最多可以看五百世,五百世以前的看不到,所以他有限。阿罗汉比天神就更高,天神的宿命通就更小。佛的宿命通是圆满的看到,生生世世无量劫来,我们的善恶因果佛都知道,所以佛菩萨宿命通是圆满。《无量寿经》里讲的,西方极乐世界的菩萨,每个人的宿命通都是圆满的。所以咱们要想得到宿命通,到了极乐世界都统统具足,六种神通都具足;除了这五种之外,还加一种,漏尽通,没有烦恼。神足通是他有神通广大,他能变化,能飞行。所以天神看我们造作善恶业看得清清楚楚,我们的行为能瞒过人,怎么能瞒过天?《华严经》里也讲到,一个人一出生就有两个神跟着你,一个叫同生,一个叫同名,都站在我们的两个肩膀上。一尊神是主管我们的善业,一尊是监察我们的恶,这叫善恶二部童子,给我们定罪。这是古圣先贤给我们讲,鬼神是存在。

现在有很多人不相信,他说这是迷信,不符合科学;要知道现代的科学家已经证明了有鬼神的存在。证明的方式有多种,有的是一些心理学家,他对一些心理病人进行催眠治疗,通过催眠帮助他回忆到过去,帮助他能够看到不同维次空间这些生命。像美国的魏斯医生,这是一位很有名的心理学家,医生,他看的一位病人叫凯萨琳,她就能够回忆自己前世。这凯萨琳还能够在她的催眠当中遇到一些神灵,神灵大师,这些大师竟然能够通过病人的口来讲话。而且魏斯医生在催眠当中还把他录音录下来,现在都出书,录音带都出来。有一本书叫「来自神灵的讯息」,或者是「来自大师的讯息」。魏斯医生把这些神灵称作masters,大师,他们智慧很高,应该是天神一类。

还有意大利的一位学者,叫巴希博士,他是几十年用通讯工具来测试鬼神的声音。他一般是找一些刚刚失去孩子的母亲来做实验。在他的实验室里头做了很多科学的准备,保证不受任何的电磁波干扰,包括手机讯号,电视台、广播电台 的讯号,统统都过滤掉,然后来进行收集。这些母亲她们的孩子死了没有多久,常跟这母亲有感应,就回来。结果回来的时候,就在实验室里跟他母亲交流,讲话的声音全部录下来。这都是现代科学家的发现,证明鬼神真的有,不是造假的。现在我们称为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

在大前年,二00四年的二月,在印度有两位学者,他们去参加一个原始森林里住了一个部落的这些生活。那个部落里头他们有个规矩,就是说不可以去他们后山的园林里头,那个园林是他们祖先的坟墓,如果随便闯进去,祖先会惩罚他们。这两个学者也不知道,有天晚上他们就去那里去玩,结果看了风景还不错,那是黄昏的时候,趁着天还没黑,就赶紧拍个照。结果这么一照,首先是看到被照相的那个人突然昏倒,另外一个人就吓的赶紧请这些部落的长老来看。长老一看就知道,这个人一定是被这些祖先给惩罚。他们也很有经验,用这些咒语,还有些草药,就把他治过来。两个人也不敢久留,赶紧回家。回家以后,就把他的数码相机的相片下载到计算机里头,这一看,那天照的照片里头,那个被照相的人,他一个人,后面还站着一个鬼影,这个照片现在在网络上都已经打出来。我曾经讲过「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也在此地有讲过一个八小时,这上面我把那照片都放给大家看。真实,鬼神真有,不是古圣先贤瞎造出来骗我们的,吓唬我们,让我们不敢造恶业,那不是的,这是真实,他们确实在监察我们。

我们只要还有这个身,就必定在鬼神监察范围之内。如果是出了三界六道的人,这个身不再执着,达到了无我的境地,这个人就不再受天地鬼神的控制,正所谓「身在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的神识已经不执着这个身是我;不执着身是我,他就不受阴阳五行的限制,跳出了三界六道。三界就是欲界、色界、无色界。在古时候有位禅师,叫金碧峰禅师,这位禅师他禅定功夫很深,这一入定,连鬼神都找不到他。他这一入定,真的就已经在三界之外,这么厉害。有一天阎罗王就发现这个禅师寿命到了,要把他抓到阎罗殿上来审问,于是派了两个小鬼去抓他,小鬼怎么找都找他不到,因为禅师在禅定当中。结果小鬼就去请教土地公,问他如何能够把这禅师抓得到?土地公就跟他讲说,这位禅师虽然定功很深,但是他还没有明心见性,还在六道三界当中,所以你还是能抓得到。他是很喜欢一个金钵,吃饭的钵,你在钵上下了手脚,他就一定能够就范。

于是这个小鬼就找到了他的金钵,就在那里敲它,就发出响声。这禅师在定中,听到有人在那敲,就觉得是不是有人在偷我的金钵?这金钵是我最喜欢的,就马上就出定来看。结果这么一出定,枷锁就一下套在他的脖子上,被小鬼套住了。这个时候禅师才大呼上当,知道自己还有这一点没放下,这一点执着,竟然生死就没了。所以他拿起自己的金钵就往地上一摔,这个金钵就是我的障碍,摔了之后,随着一声粉碎,他就突然之间开悟了,虚空粉碎。然后他就说了一句话,「若人欲拿金碧峰」,金碧峰是他自称;「除非铁鍊锁虚空;虚空若能锁得住,再来拿我金碧峰」。你看这禅师开悟,心地如虚空一样,不执着这个身体,知道这个身体不是我,这个身体是我的一个小部分。像我们人体里头一根小汗毛一样,你把它拔掉了也无所谓,不能执着它。

我是什么?尽虚空遍法界那都是我,这是大我。这是真正开悟的人,他就明白,那个自性才是我,整个尽虚空遍法界无不是自性变现的。所以自性是体,宇宙是相,自性是我的本体,宇宙是我的身。所以开悟的人,那看谁是我?大家各

个人都是我,每个众生都是我,为什么?都是我自性变现出来的。就像大海上面的水波浪花,这一个一个众生就是浪花,浪花与浪花它确有不同,人与人之间有不同;但是要知道浪花就是大海,离不开大海,也是大海现出来。没有大海,哪有浪花?所以开悟的人,他不执着那个浪花是我,他是知道什么?整个大海就是我,所有的众生都是我现出来的浪花。所以这个人他就不受天地鬼神的控制,跳出三界六道之外。他没有我了,没有我,那天地鬼神怎么能拿了他?拿他没有办法。所以关键就是要把这些执着来克服掉。

障碍我们明心见性、认识本来面目的那个障碍,就是我们的执着。不管你执着什么,只要有执着,那就是障碍。这执着是什么?是念头,不能起那个念头。所以金碧峰他在禅定当中,没有念头。没有念头,鬼拿他都没有办法。一有念头,起一个念,是不是有人在打我的金钵主意?这一个念头起来,马上就被抓住。念头一起的时候,那就在阴阳当中,在鬼神监察当中;念头不起,那鬼神就看不见我们。所以圣人教我们,「克念作圣」,克服自己的念头才能成圣人,成佛、成菩萨都是在念头上去修。这里《太上感应篇》教我们先断恶念,断恶念是第一步,接着下来就断一切念头。断了一切念头,那你还有一个念头就叫净念,那我们用什么方法?念阿弥陀佛,用一句念南无阿弥陀佛这个念,就能够克服一切的念头,包括你的恶念也包括善念。凡有念头统统克服,这是净,纯净纯善。所以用念佛来克制住自己的这些恶念,很管用。《太上感应篇》下面会讲到哪些是恶,把这些恶要转过来,最好的方法就是念佛。念头一起,马上用佛号把它压住。

刚才是讲的总论,这是告诉我们警示,真有司命之神,按照我们的罪恶来定一个轻重,来减我们的寿命。下面就分别的给我们来讲会得什么样子的果报。

【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算尽则死。】

这是讲的一条条会得什么样子的报应。一个人如果起恶念,讲恶的语言、做恶的事情,身口意造作恶业,太上老君讲,寿命就在那缩减。『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这是第一条,寿命被减少,做一件坏事减一算,又减,减了福报就跟着减,就贫耗,贫穷,耗是耗散,家里很多东西,钱也不见,东西老是不见,被人偷,出街也是被人掏腰包等等,多逢贫耗。或者是家里有败家子,或者家里有赌博,把这家产都耗光,贫穷。而且经常会出现忧患,愁苦,忧是愁苦,患就是祸患,经常有些不如意事的发生。

『人皆恶之』,恶就是讨厌,作恶的人,人人都讨厌,没有人喜欢干坏事的人。大家都喜欢一个善人,为什么?因为每个人心里头都是有一个本善的良心,所以公道自在人心。尽管是人不一定是个圆满的善人,但是他也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因为他自己有良心。看到人家作恶,他就讨厌。作恶多端的人,最后容身之地都没有。

第三条的果报,『刑祸随之』。官府来抓到他,因为他作恶,有害于人民、有害于社会,违反了法律,所以官府来抓他,判他刑。所以他受到刑罚。如果官府没有抓到他,要知道鬼神都会来加祸于给他;他的一些恶友也会栽赃栽给他,所以他就有祸患。

第四个『吉庆避之』。这个作恶的人吉利、福庆都没有,就避开他了。积善之家,才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造作不善的,他那个吉、他那个福统统都消减掉。

第五个是『恶星灾之』。这是道家讲一个人的命运都有星神来主管,有善的星神,也有恶的星神,那都是什么?自己造的善恶所招感,感应来的,同类相聚。假如我作恶,那必然招感恶星,凶神恶煞他们都会降临到我们家里,让我们家无宁日,遭殃,使人家破人亡,水火盗贼,这些都来侵害我们,这也是自己自作自受。古人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天他无亲,无亲就是没有私心,没有亲情,没有私的,他只会给善人福报。所以要真正觉悟的人就知道,要想得到天的福降,要避开祸患,唯有改恶修善。

我们学佛的人,祈求佛菩萨加持照顾,也要知道佛菩萨不会无缘无故来照顾你。他给你的照顾,就是让你能够明白什么是善?什么是恶?让你从恶的当中回头,从迷的当中回头,断恶修善,破迷开悟,这就是佛菩萨对你的加持。决不是我们拿东西供花、供果,拿这些利市包,那就是供养佛菩萨,佛菩萨就给我们加持,那佛菩萨成什么人?你要供养他,他给你加持;不供养他,他就不给你加持。这好像是把佛菩萨看成一般俗人一样,这就是亵渎,不应该。

我们看一个国家也是,如果国家积善,人民都能够断恶修善,这国家就有福。我们师父上人曾经应邀到印尼多次,我记得第一次的时候,跟师父上人一起去。这第一次去印尼是副总统邀请,下了飞机,专门有一个警察车队就去开路,一直开到总统府会见副总统。然后副总统要跟师父请教,说我们现在印尼在一九九八年以后,金融风暴之后,经济一直都上不去,社会也很不安定,请教老法师如何能够使经济复甦?使政治、社会能够安定?

我们师父上人告诉他,安定是经济繁荣的前提,如果不安定,大家不敢来这里投资,你怎么能得经济繁荣?所以印尼的主要问题是不安定。不安定主要的问题是什么?缺乏伦理道德,缺乏因果的教育。没有这些圣贤教育,这人心就不能够断恶修善,不能回头。人心不能安定,社会怎么能安定?所以告诉他,这个事情不是政治、经济可以办到,也不是用武力、科学可以,都办不到!唯有靠教育,教育可以转化人心。所以师父建议他,印尼的政府如果能够成立一个电台或者电视台,邀请这些圣贤教育的人才,不一定是其他宗教的,就是你们伊斯兰教就行。印尼是伊斯兰教大国,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人口都是伊斯兰教徒,就用伊斯兰教的教义来教全国的人民,这个好。因为印尼是个多岛之国,一万七千多个岛屿,办学不容易。开个学校很不容易,人力、物力花费大,不如用远程教学。这样子的话,师父说,那不出一年这社会就有稳定的局面;两年下来,你这安定社会就能够繁荣起来。所以很重要,要转变人心才能得富。这都是自然感应的道理。

最后讲到『算尽则死』。讲一个恶人作恶事,被减算,寿算都减了,减到最后,他死期就到。原来有的寿命,他都被减掉,这是看他现生短寿、疾病,这是他的花报;果报,那是地狱、饿鬼、畜生,三途恶报。所以太上在这里警示我们不可以造恶,造恶了,自己的福报大幅度的削减,最后就死掉了,死了之后还要堕三途。继续讲天神对我们的监察:

【又有三台北斗神君。在人头上。录人罪恶。夺其纪算。】

这句话是讲,还有『三台北斗神君』,三台是指上中下三台,分别主人的福禄寿。北斗就是指北斗星君,这是道家里的一个神。他们经常在人的头上记录人所造的、犯的这些罪恶,然后依据人的这个罪恶的轻重,夺人家的寿命。这个『纪算』,纪是十二年为一纪,算是一百天为一算。所以「大则夺纪,小则夺算」,就看你罪恶大小。刚刚讲的是天神,北斗星君、三台星这些星神。底下是讲身中的神:

【又有三尸神。在人身中。每到庚申日。辄上诣天曹。言人罪过】

这是讲『三尸神』是在人身体里头,每到『庚申』这一天,那我们知道天干地支互相排,庚是天干,申是地支,排这一轮下来,六十天,为一个周期,所以也就是说,「庚申日」是六十天里面的一天。换句话说,每六十天,每两个月,三尸神就从人体的身体里出去,到了天上,向上帝去禀奏人的罪过。「罪」就是故意犯的叫罪,「过」是无意犯的叫过。

这个三尸神有上中下,三尸,上尸神叫做青姑,中尸神叫白姑,下尸神叫血姑。上尸神青姑是在人的头部,他使人多欲、多思,眼花撩乱,而且头发会掉落;中尸神是住在人的肠胃里头,使人好吃,善忘,喜欢作恶;下尸神在人的脚部,令人好色、好杀,而且把整个肢体搅的焦躁不安。这三尸神都希望人早点死,因为人死了以后,他就能够出来作鬼了,然后接受人的血腥供养。所以他上了天上,就拼命说人的过失。人只要有一点犯了过失,三尸神都不会放过。所以要知道真正免除三尸神的告状,唯有自己断恶修善。断恶修善,鬼神都敬佩你,怎么敢说你的过失?

这三尸神,鬼神住在人身体里面,真有。我在美国念大学(念博士)时候,跟我一起念书有个台湾籍的同学,他就常常有附体的现象,我当时还不太相信,虽然学了佛,也对附体经常有所听闻,也相信有鬼神,当时好像觉得这件事不太容易发现,怎么偏偏在我身边就有这么一个人?我就想故意看看这个同学到底是不是真的?我就跟他讲好:你这个附体如果来找你的时候,你来告诉一下我,你到我房间里来,让我来好好看看,你是不是搞的真的?

然后有一天他就来敲我的房间门,进来了,这位是男同学,进来以后,他就说师父(他称这个附体、这个鬼神叫师父),他现在准备要来。我就请他坐下,给他上了一杯茶,我就坐在他对面,把房门一关,我就看他,这个鬼神到底来不来?结果没一会,他就开始用密宗的手法来做手印,开始念咒。念那个咒语把我吓一跳,因为我曾经听过一些**念咒语,念的是很纯正。这个同学怎么竟然把这个咒语念得这么纯正?完全是用西藏的腔调来念,而且做那些手印,都是密宗的很有老修行才结得出来的。我这同学不学佛,他怎么可能会?那时边说边念的时候,他的眼珠就往上翻,只看见他的眼白,看不到他的眼珠子,我当时就心里在念佛,所以我也不怕。这时候看了他念完一段咒词之后,就开始讲话,讲话完全不是我同学那个人的声音,是非常沙哑,很老的一个人的声音。而且讲的是普通话,讲国语,讲得咯咯巴巴,一点都不纯正,西藏的口音相当重。

我就跟他慢慢的交流,能够听懂他一半。他还会讲几句英文,有时候还用英文词来答就一下。他就跟我讲:他是来看着这个孩子,就是看我这个同学;这个孩子跟我前世就有很深的缘分,我是在一个山洞里修行了两百多年的一个鬼,他不是人。这个鬼神他跟他因为有缘,这一生来照顾他,来帮他消除一些灾难。然后这个附体,这个神就告诉我,因为我跟他交流,我当时也不知道为什么不怕,我就跟他当作朋友一样交流。因为他都是众生,我学了佛就知道,一切众生都应该礼敬,所以我对他不但是不怕,而且很恭敬,跟他都合掌,请教他。

我问他为什么你要来?你来看到他,这个人怎么样?他就说,这个孩子经常念头不正,看见女孩子,他就心里面会起邪念,然后我就来教训他,就是这样子。大概我这个同学他还没结婚,一般西方教育出来的孩子,很难说心地这么纯净纯善,这很少,所以有这么因缘。我还向他请教:你难道没有念佛求生净土?他说他也知道有极乐世界,但是他没有去念阿弥陀佛,这很可惜。我说那你就不如听一下净空老法师的经,他说净空老法师的经他也听过,他知道。他说这位老法师那个智慧高的比山还高,这么告诉我。那一年是一九九七年,十年前,我跟他相遇的事情。证明了这个鬼神真有,真正他够住在人的心,我们心里想的念头,他都知道。所以我们不能不戒慎恐惧。下面讲的是灶神:

【月晦之日。灶神亦然。】

『月晦』就是指一个月的最后一天,在每个月,这是指阴历,最后一天。灶神也是这样,像三尸神那样。他灶神是主管一个家庭,记录家庭家人所做的善恶。这一家如果造恶,灶神就会像三尸神一样上到天上向上帝禀告,就会降灾殃给这个家庭。当然如果是这个家庭作善,灶神也会如实禀报,绝对不会欺瞒上天。灶神他们都很正直的,不会打妄语。我们前段时间,今年大年初一的时候,就一起学习《俞净意公遇灶神记》,在此地用粤语讲过。

俞净意公是明朝嘉靖时候的人,他年轻的时候都供养灶神,但是心里老是有恶念头,虽然也结文昌社,表面上做了很多善事,但是很多恶念,所以他的命运愈来愈糟,愈来愈差。难得他对灶神爷的恭敬心,结果有一天,腊月三十,灶神爷化身来访。然后告诉他,你这个命运之所以不济,他生了九个孩子,四男五女,结果大部分死了,还有失踪的,剩下一个女儿;太太因为哭儿女的原因,所以双目都盲了。家里很贫穷,真的衣食不继。果报从哪来?恶念不肯改,也根本没意识到。所以灶神告诉他,在这个静居独处的时候,你又起这些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这种傲慢的念头,还有忆往期来的妄想,还有恩仇报复的念头,是非人我,皆积在胸中。所以你被灶神、被上帝记录的恶太多了,你逃祸都逃不过,你还想希求什么福报?警示他,让他断恶修善。这时俞净意公听了以后,那才猛醒,从此下大决心断恶修善。结果三年,真的他这个命运改过来,感应不思议,三年成就。后面《太上感应篇》最后讲到说「三年天必降之福」,真的,他三年福报现前。所以灶神真的有。下面请看,最后是本章的结劝:

【凡人有过。大则夺纪。小则夺算。】

这是讲凡是人犯了过失,大的罪过就夺他一纪,一纪十二年;小的罪过就夺他一百天的寿命,夺到完为止。所以人如果真的是纯净纯善,他长寿。因为老起恶念,老干坏事,所以寿命就缩短。下头请看:

【其过大小有数百事。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

这句话是讲这个罪过讲起来真的是名目繁多,这大大小小『有数百事』。何谓大过?何谓小过?当然标准也可以不同。大过,我们可以指如果这个心是想谋害一国,甚至一个地球的众生,这是大过。他只是对自己不好的,自己的一些习气毛病,害自己一身的,那叫小过,小过都有过。老是不改的,日积月累的,深重的过失,这是大过;偶尔犯的,叫小过。总之名目繁多,有数百事,有几百件。《太上感应篇》后头的恶因恶报这一章里头,就给我们有比较详细的说明。但还是不够详细,他说的只是一个大的名目,如果要细说,那个恶说不尽。你看地狱里头,那个大小的地狱,多的不得了,刑具也多的不得了。地狱,你看《地藏菩萨本愿经》里讲的,数目都不可计量,为什么?这是因为人造了恶业大小不一样,论其名目,那可是太详细了。所以这边《感应篇》也是一个略说而已。

真正想要长生的人,『欲求长生者,先须避之』。这道家很注重修长生不老,修成道成仙,我们知道要做仙人,做地仙要修三百件善事,要做天仙得做一千三百件善事。仙很长寿,所以道家是希望做仙人,可以长生不老,那是建立在断恶修善的基础上。所以太上提醒我们,这些恶事恶念「先须避之」,没有立三百善之前,没有立一千三百善之前,先要避免造恶。你看《了凡四训》里面都给我们讲「未论行善,先须改过」,你过没有改,就像一个容器有漏都漏掉,善业装不进去,装了就漏掉。所以先要避这个过失,避过失就是避祸之道。

我们的灾祸都是因为恶业招感来的,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你看印尼为什么天灾人祸这么多?实际上也是因为缺乏教育,人民、上下都没有能够很好的断恶修善,乃至于招感了一些天灾人祸。我听说印尼的贪污腐败是很很严重,贪污,贪财招感水灾,水灾是什么?像海啸这类就是水灾。贪财的必定有人先富,有人大富,印尼也很贫穷,贫富悬殊,结果形成很不满;不满就有怨恨,怨恨不满,就是有地震。所以你看,印尼前几天还有一次很大的地震。要知道天灾人祸为我们心所感,所以先去避过就是能避祸。

我们知道修长生,不是说要找什么灵丹妙药,这得健康,也不一定吃什么补品。你看我们师父上人,今年八十一岁,真的是健康长寿,身体也很健壮,精神很好,每天讲课两小时;我也是讲课两小时,我觉得还是满辛苦的,他老人家你看驾轻就熟,真的是体力跟我们年轻人一样。他的长寿健康祕诀在哪里?就在修清净心,把恶念都改掉,善念永住,这就是修清净心,这才能得到永生。我们希求永生是希求往生极乐世界,那叫无量寿;无量寿,那才叫真正的永生。要修永生,得先须避之,在这《感应篇上》,恶的念头先得断掉,善的念头要生起来,这样才有可能这一生拿到往生净土的把握。好,现在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吉凶祸福的原理—太上感应篇学习心得(华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第二集)

2007/3/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04-0002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昨天第一天一起学习了《太上感应篇》题目所含的意义,而且讲了头两章,第一章是总纲,「祸福无门,惟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这是整篇《感应篇》的开宗明义,为我们指示善必有善报,恶必有恶报,吉凶祸福全在人的善恶所感应。第二章太上老君为我们指出,人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受到天地鬼神的监察;这些天地鬼神会按照我们所犯的罪过,减我们的寿算,最后福报削减殆尽,人就要死了。所以人明了善恶就非常重要,希望真正得到福报的人,首先要明了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今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三章,「善因善果」,看看哪些是善?请看: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

这是「善因善果」这章里头总说,整个篇章所讲的是让我们合乎道的就是世道,这个道是指天理、是指我们的良心,佛法里称作性德,合乎性德,合乎天道人心的,那就要去做;不合乎性德,不合乎天道人心的,就退避不做,这可以说是善恶总说。什么是『是道』?什么是『非道』?我们必定要以自性来做为衡量的标准,而古圣先贤所说的这些道理,都是自性性德的流露。所以老子、孔子、释迦牟尼佛他们所教诲的,他们是圣人,见到本性的,他们所说的就是是非的标准。这个『则』字,「是道则进,非道则退」,这两个「则」字给我们一个非常深的印象,它表明要我们要毫不犹豫,凡是合理的、合乎天道人心的就要去做,没有丝毫的犹豫;不合乎的这些非道就赶紧退避,以免恶报会现前。这里也是教我们念念当中都懂得省察自己,这修持根本的下手处就在自己的念头。

明朝的袁了凡先生,他经过云谷禅师的点化之后,自己总结反省自己有哪些毛病、习气,才致使自己没有福报。孔先生给他算了命,说他没有儿子、没有功名,而且短命,只有五十三岁,自己反省确实有很多非道。那什么是非道?了凡先生自己省察,没有功名的原因,是因为自己不能够积功累行,不能够耐烦做事,又不能够包容别人,时时还以自己的才智去盖人家,这里底下讲的「每好矜夸」。讲话、做事都非常莽撞、轻率,不思后果,所以就容易得罪人。这些都是叫薄福之相,怎么能够得科第?有科第的人、有功名的人,那都是有福相的。福相从哪里看?就从人的言语造作上面看。因为人的言语造作全都是自己心的流露,自己心上什么样的一种念头,身体就会有什么样的相貌,瞒不过人的。有智慧的人就从人的容貌、言语、动作就能看出这个人的吉凶祸福。所以我们说看相,真正高人,他是直观看过去,就知道你这个人有没有吉凶祸福。

他没有儿子的原因,自己反省,自己好洁癖,喜欢干净,一点脏的东西都容纳不下,不耐烦,不能够有包容这些肮脏、包容人家过失的这种雅量,而且容易发脾气,善怒。你要知道和气是先天,天地蕴育万物之本。没有和气的人,怎么会有儿子?所以天是一种仁爱之德,天好生,和气才能生;爱发怒的人,这就很

难有后代。而且了凡先生反省自己,心地没有仁爱,见到有人值得怜悯的时候,也不加以怜悯,忍心去舍弃;看到人家需要帮忙,也不去救,也不去帮。自己矜惜名节,不肯去救人,这些都是无子的相。再加上自己生活习惯上也很多不好的,比如说他爱喝酒,爱一个晚上不睡觉,打坐,他是静坐,了凡先生爱静坐,有时候通宵达旦。现代人他们也是这样,他们爱通宵达旦,但是他不是静坐,静坐还比较好,现代人打麻将、看电视,这些都是毛病,不知道保存自己的精神。再加上他爱讲话,多言耗气,这些都是没有儿子的相。怎么能够怨天尤人?全都是自己造作,自己的感应。所以了凡先生悟出了自己的非道。难得的是他勇于改过,「非道则退」,这些过失毛病慢慢的改过来。然后在是道上面,该做的,他就去勇猛精进的做。所以他做起来,真正到了战战兢兢,不敢得罪天地鬼神,真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他发誓行三千善事,善事十年圆满,又发愿三千件;第二个三千件善事圆满了,他又发愿做了一万件善事。第一个三千件善事,十年完成;第二个三千件善事,三年完成;第三次他发愿一万件善事,一念之间完成。那是他做了一个县官,为全县的百姓减粮、减税减了一半,使万民受福,所以一念就把万件善事圆满。他的果报现前,他求功名,考上了进士,这是命中没有的,孔先生给他算了命,最多是秀才,没有举人,更不可能有进士,但是他考中进士。他有一个儿子,本来命中无子,他有一个好儿子;本来五十三岁应该是寿终正寝,但是他活到了七十三岁,这《了凡四训》四篇是教训自己的儿子的家训,他六十九岁的时候写的。所以你看看「是道、非道」,你这是抉择果报就不一样。

在佛法上讲,是道、非道跟世法所说的有不同。世法上讲的是道,那是指一般讲的伦理道德,包括一些礼仪规范、法律规章要遵守。佛法里讲的,那是讲完全符合性德,这里讲的是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是我们师父提出来的。净宗学人要修这三福六和、三学六度、十大愿王这五个科目,这就是是道,我们要勇猛精进。在这里我们就不展开,大家如果要对这些名相要深一步了解,可以看我们师父上人的《三皈传授》,或者是《认识佛教》,这上面都有很清楚的说明。下面讲完总说以后,太上就给我们一条一条的来讲,什么是是道?请看文字: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

这句话是讲不走邪恶之途,不在暗处去自欺欺人。这个『邪径』当然可以说是一般那些不好的路,我们不要走。但是这里太上的意思是告诉我们,凡是邪恶之途,不利于我们修养道德,这些路、这些事情都不可以去做。这个「邪径」,不单指包括我们身体造作的这些事情,是邪而不正的不能去做;也包括我们的念头,念头不能起邪思,把自己的心地要打扫得干干净净,光明磊落。在『暗室』里头,也不能够自欺欺人,不能够欺骗别人,比如说做一些亏心的事,伤天害理的事,别人看不到,但是鬼神在监察。那更不可以自欺,欺骗自己的良心,昧着良心。要知道哪怕动一个邪念,这都不应该,鬼神都知道,所以这用的是「主敬存诚」的功夫。

「不履邪径,不欺暗室」,在佛法里讲,这菩提心是讲深心,也就是好善好德之心,这是儒家告诉我们,要养慎独的功夫。一个人的真正品德修养从哪里看?

自己怎么检验?就在独处的时候,观察自己的心念,到底是损人利己还是大公无私?这里跟大家讲个故事,在汉朝时代,有位太守叫杨震,他有一天因为提拔了一个年轻人,这年轻人来向他致谢,但是杨震非常清廉,绝不因为提拔人,而收人家这些感恩的钱财。当时这位被提拔上来的年轻人,送礼来的时候,就跟杨震说:您就收下,反正现在是晚上,我们两个人,谁也不知道。结果杨震就很严肃的对他说:怎么能说谁也不知道,我们俩今晚的事,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可以说不知道?那个年轻人觉得很羞愧,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杨震四知」。可见得你看杨震就在暗室当中,也绝不自欺欺人,这是廉洁。

这廉洁的人,尤其官员,受大家的尊敬。我记得我在读大学的时候,我是在广州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念书,我们学院院长他是广东省原副省长,退下来之后任岭南学院的院长。他是我母亲读中学时候的中学校长,我也是在我母亲那个中学念,广州华南师大附中。当时我母亲念中学毕业了之后,马上遇到了文化大革命,在文革当中,这位王校长就被排挤下来,当了一般的文员。我妈妈因为非常感恩他,特地请他到家里吃个饭。对他也非常的感恩,感谢这位校长。所以校长对我母亲的印象非常好,后来做了副省长,还跟我妈妈说:妳有什么困难,可以来找我。后来我妈妈也没有什么事找他,到我要考大学的时候,当时我们考大学这也是很不容易,因为大学还没那么多,一九九一年考大学。我先报考中山大学岭南学院,又是全省最好的专业,最吃香的,录取分数最高。所以我妈妈,正好他做学院院长,就跟他打下招呼,说希望他能够提拔一下。王校长就跟我妈妈说:如果妳儿子分数线达到了,那一定是没问题;如果是分数线达不到,那我也没有办法,这个规矩我不能坏。他非常守这个原则。

结果考试完了之后,我的分数线达到,也顺利的录取,那我妈妈还是很感谢他,就让我包了一个红包,钱不多,只有两百块钱人民币,做为一点感恩,请他去喝茶,就给他。可是过了两天,他就把这信封退回来,上面还附了个纸条,拿回家给我妈妈看。我妈妈看到这纸条上写说,他称呼我妈妈的名字,因为我妈妈是他的学生:我们是师生之谊,妳不可以用这个事情来坏我的名节。当时我和我母亲都觉得这位王校长真是非常廉洁。他是广东省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退休下来,他办了一个中学,在深圳办中学,专门收那些非常难教养的中学生。在去年这位老校长八十多岁去世,我和母亲都非常感念他,还特别给他老人家在澳洲净宗学院三时系念里面立个牌位,功德回向给他。所以真正是为人清廉的人,一定受到大家的爱戴。请看下面一条:

【积德累功。】

上面讲的,「不履邪径,不欺暗室」,加上这『积德累功』,都是教我们要存诚,心地要诚。「积德累功」也是在心上处处想着积德,这个功就是做了事情之后就有功,善事做完了,这才有功德。所以要我们天天做,日日做,这功德要不断的去累积,不可以停顿。道家讲成仙,成地仙要修三百善事,成天仙要修一千三百善事,这都是指积德累功。

在《俞净意公遇灶神记》,这篇文章里面看到,灶神爷化身来教导俞净意公,就教给他积德累功,让他凡有那些贪淫客气妄想那些杂念,要打扫的干干净净,用猛力去去除。只理会善那一边去,不要想恶,能够做事情,做善事不图报,不

求名、不求利,只是老老实实、诚诚恳恳耐心的去做。只要有能力做的善事,就一定努力去做,哪怕是别人讲我,批评我、讥讽我,还是要做下去。要有忍耐心,要有永远心,这样子一直做下去,这就是能够积德累功。久久的做下去以后,他不知不觉的命运就改造,自己心地就愈来愈纯善,相貌也都能够改观,变得一个善人。下面一句:

【慈心于物。】

这句话是讲要修养慈悲心,对待一切的众生都要仁爱。我们知道一切众生,哪怕是蚊虫蚂蚁,那些蜎飞蠕动的生灵,牠们都有血气、都有灵性、都有知觉。既然牠是有知觉、有灵性,就跟我们一样,我们也是有知觉、有灵性;而且再深一步说,我们能知能觉的灵性跟这些小动物牠们的能知能觉的灵性,那是一个性,所以我与众生是同体。这道理是很深,在佛经里面讲,「诸佛同体」。诸佛包括过去、现在、未来,三世诸佛。现在的众生,那就是未来诸佛,都是同一体。这一体就是我们的灵性,我们的自性、佛性。所以慈悲众生就是对自己的慈悲。真正明白这个道理,怎么会去伤害那些众生?

所以哪怕是走在路上都要小心,不能踩到蚂蚁。古人讲「爱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因为疼爱老鼠,晚上还留点饭给牠吃;可怜那些飞蛾,晚上都不点油灯,你看这种仁慈。除了不能伤害动物,我们还要进一步去放生。过去如果没有学圣教,可能杀害过很多生命,所以现在要放生来还债。放生,我们知道那些动物牠们都通人性的,我们去放生就常常有这个经验。比如放这些鱼、那些泥鳅,放到河里,我们船驶到江中央,放的时候,那些小鱼、泥鳅都能够围到船旁边,有时候还冒出头来,有时候还跳出水面,牠表示那种欢喜、那种感恩。

当然如果是真正有慈悲心的,那一定是吃素,不忍吃众生肉。吃众生的肉,将来就有果报。我以前遇到一位同修,在广州的,他已经是六十多岁,风湿关节炎很严重。两条腿,膝盖都不能弯曲,每天都痛得他要命。他自己说这都是我自己杀生的果报。年轻的时候不懂,很喜欢吃青蛙,广东人爱吃田鸡,肉也很鲜美,吃青蛙。吃青蛙就拿刀把那个腿给剁掉,腿上没肉。所以剁了不知多少,导致现在他到了晚年,自己腿就是疼痛,像刀砍那么痛,这是现报。

你看看净业三福里面,第一福,「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修十善业里面就含有不杀,他单单要把「慈心不杀」列出来,这个用意很深。他就告诉我们,这一切众生之所以有这些苦难,大部分都是杀生害命来。这个世间之所以有战争,那也是因为众生吃肉,杀业所致。所以古人有句话讲:「欲知世上刀兵劫,但听夜半屠门声」。你想知道世上有没有战争?就看看,晚上听听屠宰场的那些撕人心肺的叫喊,宰猪的时候,那个猪的叫声,就知道这灾难是注定。

将来的灾难很可能很大很大,今天早上我到师父那里,师父还给我看了一幅将来的大灾难以后的全世界的地图,看起来让我们都冒冷汗,全部都变样。亚洲、美洲、欧洲,欧洲整个都没有了,这三大洲变化是最大,全都变成海水,另外两块大陆就升起来,这些都是大灾难。我们知道这些灾难都是杀生害命,众生怨气 18

所致。所以我们自己要谨慎防范,哪怕是在大灾难当中,共业当中还有别业,自己要不受那个罪。下面一条:

【忠孝友悌。】

这条是讲对君长、对祖国人民要尽忠,对父母要尽孝,兄长对弟弟要友爱,弟弟对兄长要尊敬,『悌』就是尊敬。我们知道这都是伦理道德,人这生来都必须会有五种关系,所谓父子、兄弟、君臣、夫妻、朋友。这五种关系叫五伦,五伦就知道在那个关系当中,我自己要做到自己的本分,尽到自己的责任,最主要是尽义务。所以五伦有十义。这十义就是讲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君仁臣忠;长惠,长要对弟弟要有恩惠,弟弟对兄长要尊敬。这些伦理道德,我们都知道这是人的本分,也是性德。从古到今,我们看到真正为国尽忠的人,一定是尽孝之人,古人讲「求忠臣于孝子之门」,一个人在家里是个孝子,对父母是能够爱敬,他对祖国就能够尽忠。你看南宋时候的岳飞,对自己的母亲很孝顺,跟他母亲一起,他母亲带着他含辛茹苦把他拉扯到大。他长大以后,考了武状元,领兵打仗,去打匈奴,他母亲在他背上刺字,「精忠报国」,岳飞真的是做到母亲对他的志向,他真的是做到对国家尽忠。

现代,你看看我们都知道文化大革命对于中国文化、经济、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摧残,让整个国家命运都走到危机时刻。粉碎四人帮、结束文化大革命的功臣首指叶剑英,他是十大元帅之一。叶剑英,当年因为他有兵权,用巧计把四人帮捉获,结果粉碎四人帮以后,整个国家大权就掌握在他手中。但是这个人没有私心,他把国家交给了邓小平,所以后人称他这位元帅是「手执龙袍不加身」,他明明可以做国家元首,但是他让给后贤。所以他可以说对新中国来讲是个大功臣。他的果报很好,你看他的儿女,到现在这些儿女都非常好,他的大儿子叶选平做了广东省省长,后来做了全国政协副主席。全家人都是善人,他的女儿凌孜女士,那是我们这里香港佛陀教育协会的前任的会长,都学佛。所以看看真正尽忠的,他们子孙都贵盛。

孝,我们知道它是一种心态,什么心态?跟父母是一体的这种心态。你看「孝」字,中国的字是一种会意,非常有智慧,这个字上面是个「老」字头,下面是个「子」字底,让你看到这个字能体会这个含意,它表明老一代和子一代合而为一,这一体的,这就是孝。所以真正要跟父母要一体。实际上我们的身从哪来?还不是从父母的细胞那里来!本来也是一体。所以尽孝的人,我们从古到今看,那都是有大福。你看现代最近,去年浙江有位叫刘霆的年轻人,十九岁,家里很穷,跟他母亲相依为命。他母亲患了尿毒症,要换肾,家里穷,这位刘霆刚刚考上大学,他决定不去念,要在家里侍候母亲。母亲就劝他:你考上了,就一定要念下去。没有法子,刘霆才决定上学。上学,他就把自己妈妈背到学校去,白天去上课,下午回来就照顾母亲,等母亲休息了,自己才做功课,每天都做;而且还打工,赚一点生活费,在学校旁边租了个小公寓来照顾母亲。

他母亲要做换肾手术,他自己也决定要把一个肾脏捐出来给他母亲。这个件事后来传出来,感动了社会上很多热心人士,大家纷纷解囊相助。一个医院还发心为他母亲免费移植一个肾脏,大家捐助的很多,他母亲手术也成功、也很好。结果大家捐的钱也很多,刘霆这个小伙子他就说:我不可以以孝顺母亲为名来敛

财。所以他把这个钱集中起来,成立了一个爱心基金,用这个基金来賙济那些跟他一样贫困家庭的孩子。这全国都表彰。所以你看孝子他的果报,虽然出身贫寒,但是他因为有这个德,全国都有这个知名度。这是我们看名利,世间人都渴求的,你看他这个德招感的就是名利,当然名利他自己不会去贪图,但是这是他的福报现前。

我曾经去年到过台湾去做过演讲,讲「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当时我发愿为父母、为师父上人消灾延寿,为世界苦难众生消灾免难,发了个愿,在全世界各地讲四十八场「因果轮回的科学证明」,在此地香港佛陀教育协会也讲过好几场。在台湾就遇到一位大孝子,他叫刘明德,他是菩提净宗学会的会长。这位孝子他是个牙医,家里也因为做牙医很富裕,他孝顺母亲孝顺的不得了,自己一辈子不结婚,在家里侍奉他母亲。他母亲因为过去不懂,他自己也不懂,想孝顺母亲,结果买了很多海鲜,每天供养他妈妈。他妈妈吃到最后,这个业报现前,瘫痪了,得了重病,癌症,他自己也得了癌症,都吃海鲜,恐怕杀生太多。虽然是孝心,但是不懂,结果后来学佛,知道自己错了,痛哭流涕,每天推着轮椅,就是带他母亲去公园散步。另外学了佛,忏悔业障,把自己的一栋楼捐出来做净宗学会,欢迎大家同修来念佛,然后以他母亲的名义捐出来,这个净宗学会。大家念佛也给他母亲回向。后来他母亲求生净土,走的时候也很殊胜,大家都给她助念。

走了以后,这位孝子就老老实实,他说,拿着《地藏经》逐条逐条,凡是讲过的善事,他都去拼命做,放生、印经、慈善事业等等拼命做,回向给他母亲。后来每天念佛,后来有一天他在念佛的时候,突然就看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很庄严,他说身体很大,他是在定中看到。然后他就看到很多那些小的动物,都是什么鱼、虾,就从他周围,从他身边的河流跳起来,慢慢慢慢升上去,一边升,看见那些小动物就变成人的形状,就愈变愈大、愈变愈大,他一抬头看,阿弥陀在上面,观世音、大势至菩萨都在上面。大势至菩萨用莲花就给每个小众生,安在他的脚底下;观世音菩萨就在每个人的头上滴一个杨柳枝的水,他一滴就发现那个人突然变得像观世音菩萨这么大,像阿弥陀佛一样大,就站到阿弥陀佛的背后。然后他一看,他的母亲也站在阿弥陀佛的身后一个大的莲华台上,他很高兴。他就在念佛当中,他就想抱着阿弥陀佛,一抱就把阿弥陀佛的腿给抱住,他觉得阿弥陀佛的腿很大,抱不住,结果没想到一下就抱住,真的是大小不二。抱住以后,他就拼命哭,就是这样的一个景象。后来因为念佛的时候,有时候敲地钟,一转板的时候,他就突然惊醒,这个境界就消失。这就是他所看到的一幕。他心里就明白,他母亲已经往生净土,因为这不是作梦,在定中看到。这是孝子一片纯孝之心,为他母亲积功累德。

所以你看为什么净业三福里讲,成佛的正因,第一个就是「孝养父母」?因为孝养父母就是纯孝,纯净纯善。有这么纯孝之心,这菩提心才能发得出来。他的真诚、他清净平等正觉慈悲的心才能现前。所以那个不孝之人,他念佛也不可以往生,因为他没有发菩提心。师父讲的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这是菩提心,他没发出来。所以真正要从孝上面去下手,非常重要。孝和忠其实是一体的,孝是本体,忠是作用,孝心和忠心是一个心,不是两个心。对父母尽孝时,就能够对祖国人民尽忠。

这个忠是用中心的忠,上面一个中,下面一个心,表示什么?用心不偏不倚。儒家讲「中庸」,佛家讲「中道」,这是真心。真正有忠心的人,凡事都中和,他待人处事接物,自然就能够跟人和谐。所以一个团体,我们希望香港佛陀教育协会能够成为六和敬的僧团。这个僧团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四众同修在一起和睦相处,修六和敬的,这就叫僧团。有僧团的出现,对这世界消灾免难会起非常大的挽救的作用。

怎么样达到真正的六和敬?必须要有忠、孝。忠,样样不偏不倚,行中道,自然就能和;孝是真诚心,一体的观念。从我跟父母是一体的观念,扩展到我跟团体,跟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乃至法界众生是一体。佛菩萨都是这样思惟的,这是佛菩萨的心态。佛菩萨他看一切众生是我一体,众生是我心中所现之物,那当然与我是一体。所以他真正做到大慈大悲。救度众生不讲条件,为什么?救度众生就是救度自己,自度就是度他,度他也是自度,不二法门。所以佛菩萨真正是把忠孝做到圆满。孝者,孝顺一切众生,与一切众生为一体;忠是对法界众生尽忠服务,以正直、以中道的心来服务,毫无私心,这是忠孝达到了极点。阿弥陀佛就是这样,阿弥陀佛成立了西方极乐世界,接引法界众生,他目的就是让众生到这里成佛,圆满的离苦得乐,这是尽忠尽孝。

我们一般说尽孝,是对父母有三个层次:孝养父母之身,孝养父母之心,孝养父母之志。孝养父母之身,就是让父母能够衣食无忧,对父母的身体要照顾;孝养父母之心是让父母生欢喜心,不要有忧恼,不要有恐惧。所以最好的方式是让父母学佛,学佛了,他就没有恐惧。我父亲原来对佛法也很有偏见,好多年都反对我学佛,我是想尽方法,各种方便善巧才让他进佛门。现在他能够每天读好几部的《无量寿经》,在家里听经、念佛,求生净土,自己自然这烦恼就减少很多。孝养父母之心,这个心也是指父母的心性,让父母觉悟,回归本性,明心见性,见性成佛,这是真正孝养父母孝养到极点。孝养父母之志,就是能够自己好好的去积德累功,修行改过自新,完成尽孝的责任,实现父母的大志。就是父母希望我们出人头地,希望我们服务大众。我们发大愿普度众生,服务的是法界众生,这孝养父母之志就非常圆满。所以真正学佛,那就是尽孝尽忠。这句话还没讲完,下面还有「友悌」。我们现在时间到了,我们暂时先说到这里,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继续来看《太上感应篇》。

【忠孝友悌。】

刚才讲了『忠孝』,这『友悌』是讲兄弟之间,在家里必定会有同辈的兄弟姐妹,包括表兄弟、堂兄弟。兄弟姐妹的和睦就是对父母的尽孝,《弟子规》上讲「兄弟睦,孝在中」。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女们,互相关怀、互相爱护;如果兄弟姐妹之间因事争吵,父母是最痛心的。现代人很多兄弟之间因为一些小利、小冲突,竟然会反目成仇,这都是大不孝。《弟子规》上讲「财物轻,怨何生」,兄弟之间的这种争执,大部分都是因为财利上的事情,或者是父母走了,兄弟之间分家产;或者父母在世的时候,兄弟之间抱怨父母所分的不公,这都是重利轻义,天对他都有报应。

真正尽孝的人,他就会对兄弟姐妹自然爱护,因为兄弟姐妹也是跟我一体。像我母亲她是一个孝女,她对自己的母亲,就是我的外婆,就非常孝顺。我外婆生前是我母亲来陪伴她,因为家里,我的舅父、姨母他们自己有家庭,只好我母亲来陪。每次逢年过节都邀集这些亲戚朋友们共聚一堂,在老人家那里共叙天伦之乐,让老人家开心。老人家走了以后,这个活动继续做下去,逢年过节,我妈妈也必定是召集大家一起来叙一叙,也以此机会来缅怀父母的恩义、恩德。

我妈妈对于兄弟姐妹都非常照顾,她是最小的,有哥哥、有姐姐,经常在经济上、精神上都帮助他们。我舅父、姨妈都常常由我母亲请客去旅游,去参访这些名山大川,参访道场、古剎,让他们来种善根,能够有机缘学佛。在我母亲的带动下,她的这些哥哥、姐姐们都学佛。而且我妈妈很懂得教育,不仅是教育我,而且把这些哥哥、姐姐的孩子也都当作自己的孩子一样去教育,真的是悌道做得很好。用这种诚心、爱心对待自己的哥哥、姐姐,换来哥哥、姐姐也是对小妹的爱护。我母亲跟我一起在澳洲生活,在广州的家,就我舅父、姨妈帮我去照顾,而且经常在各种方面都帮助我们,这都是兄弟姐妹之间友悌。所以觉得非常幸福、非常快乐,很美满。真正做到忠孝友悌,我们自己就能够得到幸福快乐的果报。下面请看:

【正己化人。】

刚才那一段,是讲「不履邪径,不欺暗室,积德累功,慈心于物,忠孝友悌」,这都是讲『正己』,就是自己端正自己,积善、积德。自己端正了,自然就能够教化别人;如果自己不正,想要教化别人,这是不可能的。《论语》上面有讲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就是说自己能够做到,你再去教人家,别人才听你的;自己做不到,怎么让人家信服?现代的父母教导孩子,你看教《弟子规》,为什么有的父母教孩子教得很好?有的父母教孩子《弟子规》,孩子都不听,还是不像话,为什么有这种分别不同?就是因为父母有的做到,有的没做到。《弟子规》,我们师父上人经常强调,不是用来让孩子背的,是让父母按照《弟子规》所教导的去做,表演出来给孩子,让孩子看到父母是这么做的,他就能够对《弟子规》能够理解。譬如说「父母呼,应勿缓」,孩子听,假如念这句话可能不懂什么意思,父母做给他看,爷爷、奶奶一叫,父母就应勿缓,孩子就懂了,他就能会做。所以要教化别人,首先得自己得端正。

我们学佛的人也是这样,佛陀教育为什么到现在这么衰弱,远不如古人?这是佛弟子自己的责任,我们自己很惭愧,没有做一个好样子,给社会大众看到佛教,你看佛门弟子都是这样子,看不起;看不起我们,就看不起佛教。所以我们真正要令佛教的弘扬光大,首先自己就做到,做到了,那就能教化别人;自己没做到,任凭嘴说得头头是道,别人听了,还是不相信,因为他没看到好样子。所以你看我们师父上人,为什么现在法缘这么殊胜?全世界你看《无量寿经》,他推广得全世界的人多少人在念?亿万人都在修,跟着老法师修学。这每天现在讲《华严》,收听的人不计其数,大家能依教奉行,原因是什么?我们老法师自己做到,他说到做到了,这就是圣贤,这就是佛菩萨。所以他的法缘才能这么殊胜。他的名望才这么高,那是实至名归。

我们老法师今年八十一岁,你看还要坚持每天讲《华严》,除了出去外面为救世的工作以外,推动和平、推动宗教和谐、推动伦理道德教育,除了这些工作以外,只要定下来,就每天讲经不断,每天至少是两小时。我们年轻人都觉得很惭愧,我们每天两小时,好像备课都很紧张;可是看到我们老法师,每天也是两小时,从容潇洒,我们自愧不如。这个功力那是他几十年培养来的,所以他能够教化众生有这么巨大的效果,他「正己化人」。所以师父这样的带领我们来学佛,他自己每天还在学习,他说他每天学习至少读书就是四个小时以上,讲经又是两小时,其他的时间也都在学习。所以我们做年轻的人,现在也希望发心,辞掉自己的工作。我是去年年底把我在昆士兰大学教授的工作给辞掉,跟随老法师学习,不敢怠慢。看到老法师都这么做,如果我们怠慢,怎么好意思?所以师父是正己化人,他都不用说,我们就逼着不能不精进不已。请看下面一条:

【矜孤恤寡。敬老怀幼。】

这一条是讲对孤独这些鳏寡的人要加以怜悯,要晓得周济他们。对于这些衰老的人要敬重、要爱护;对于这年幼的人要懂得关怀、照顾。我知道人一生其实最不幸的就是到晚年变成孤寡,女的失去丈夫,男的失去太太,鳏寡孤独,我们要懂得心理是非常寂寞、非常烦恼,我们应该加以的爱护他们。正如爱护自己的父母一样,正如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这是良心的表现。对待孩子,特别是未成年的要懂得关怀照顾,不仅是在他的身体上懂得怎么照顾他们,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的思想走上正路,「不履邪径」。一个小孩,如果是年轻小的时候就学坏,大的时候就没救。所以关怀幼小最重要的是让他走上正路。所以善巧的、积极的,用这些伦理道德来教化,用《弟子规》来教化。

我们看到师父上人,这一条也做得很好,他对家乡安徽省庐江县常常有报效。他最近两年前成立了庐江文化教育中心,这中心由杨老师、蔡老师主持,这个汤池镇,这是一个四万八千人口的一个小镇,这个中心就是推动伦理道德教育。每逢过年过节都去慰问老人,特别是对那些孤寡老人都送红包、送礼物;对孩子也都义务教导伦理道德、教导《弟子规》,教导他们写毛笔字、篆刻,这是『敬老怀幼』。今年春节,庐江文化教育中心邀请了全县七十岁以上的老人,有两百多位,共聚一堂来庆祝春节,每个老人还发一个五十块钱的红包。因为按照当地的习俗,老人家过年的时候,年轻人应该给老人家一份礼物,礼物相当于大概五十块钱人民币这个价值,所以中心给每个老人家慰问金。老人家很开心,很多孤寡的老人,虽然没有儿女,但是依然体会到儿女般的亲情。下来:

【昆虫草木,犹不可伤。】

这是讲昆虫和花草树木都不应该伤害,更何况是大的动物?更何况是人?这一条也是讲慈悲心。佛经上讲到,这些凡是有血气的,这些昆虫,蟑螂、蚂蚁这些爬虫都有知觉,有知觉的必定有同一个体性;换句话说,牠都有佛性,牠都是未来诸佛。因为是前生造业,所以才堕入畜生道,堕入这种小动物,福报那么小,但是不可以看不起他们,他们的佛性与我们无二无别,牠跟诸佛也无二无边,所以怎么可以伤害牠们?花草树木也是有灵性,花草树木都会有神,花有花神,草有草神,树有树神,山林川原都有这些神灵,他们是寄居在那里。花草树木是他们的家,你伤了他,就等于破了他的家,所以花草树木都不可以伤。佛经上讲「清

净比丘,不踏青草」。真正持戒律的清净比丘,出家人慈悲心重,连小草都不忍心去践踏。所以能够绕道走的尽量绕道走,除非是万不得已,你要用恭敬之心去走,不能够任意去践踏,这是养自己的慈悲心。

佛经里记载有这么一个故事,佛有天讲法,有一只癞蛤蟆在旁边听佛讲经,听得很欢喜,听得很至诚,听着听着不小心有个人走过,他拄着拐杖,这拐杖一下子就把牠给刺死了。因为这只癞蛤蟆牠听经的功德,使得牠往生到忉利天,后来又到了佛陀说法的地方,来聆听佛的妙语,就在这个时候,他以忉利天身证得了须陀洹果。你看看癞蛤蟆这么一个小动物,牠都能证得这么高的果位,所以怎么能轻视这些小动物。

草木确实都有灵性,你用爱心对待它,它都有知觉。这些都是『昆虫草木,犹不可伤』,这都表示仁慈。

下面讲的「行义」,这个义就是应该要做的,哪些应该做的?这里有四条。请看:

【宜悯人之凶。乐人之善。】

这是第一条。『悯人之凶』,讲的是怜悯别人因为作恶而招来的这些凶灾。前面这个『宜』字就是讲应该,我们应该这么做。『乐(ㄌㄜˋ)人之善』,或是讲乐(ㄧㄠˋ)人之善,就是对人家行善得善报,心里很欢喜,以此为乐,这叫随喜功德。要知道一个人他生来本性是善,《三字经》头一句话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每个人本性是善;他作恶,那是他已经糊涂,往往是一念之差,可能做了糊涂事,犯了罪,受到了惩罚,或者是受到了报应,这是得凶灾。这时候我们不能够笑他,更不能够对他发脾气,还骂他活该,这样不对。要生什么心?怜悯之心,他是一时糊涂,小的时候没有受到圣贤教育,才致于此。他本来是好人,因为没有教好,或者家里不懂,《无量寿经》上讲的「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无有语者,殊无怪也」。他们的祖先、他们的父母不懂得教化他们,才导致他今天这个地步,不可以去怪他。看到人家做了善事得善报,我们不能够生妒嫉心,应该懂得随喜功德,他做的善就如同我做的善一样,他得到善报就好像我得到善报一样,同样的欢喜,这是同体的心。刚刚我们讲,这是孝心,一体的。

我们师父上人在这一方面做了很好的榜样,师父非常慈悲,看到有人受到灾难,如果能够救,他一定会救。特别是重大的灾难,你看前段时间,印尼,二00四年年底的时候,这海啸大地震吞噬了几十万人的生命,印尼政府也都受到很多的挑战,压力很重。当时在印尼多元文化协会他们也组织救援工作,师父上人就主动捐款,捐了不少钱给他们。当时我还记得,捐的这个钱里面,差一点补一个整数,我就拿出五千块钱澳币来补足这个整数;学着师父,师父带头,我们跟在后面,「悯人之凶」,人家国家有灾难,怜悯他。现在世界面临着这么多的天灾人祸,为什么会有这样子的情况发生?因为人性不善所致。所以救人、救凶灾要救到根本处。根本是什么?要转化人心,让人从迷惑颠倒、造恶业那里回头,就不会有凶灾。

你看师父上人每天苦口婆心的讲经劝化,而且尽量的去做宗教和谐这些工作,推动伦理道德教育的工作。宗教和谐是世界和平的一个重要因素,宗教能够和谐,这对整个世界和平会带来很大的稳定力量,所以师父不遗余力的做。在新加坡,你看宗教和谐做得很好,师父去了三年把新加坡九大宗教团结的像一家人一样,为什么能这么做?师父是正己化人,他主动帮忙各个宗教,所以各个宗教受他的感化,也能学着互相的爱护,互相帮助,团结友爱。师父也还做伦理道德教育,你看庐江是个很重要的一个项目,然后他希望全世界都来学习。去年十月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我也参加了,举行了一次大会。这上面介绍了宗教和谐这个工作,介绍了庐江文化教育中心的伦理道德的建设,这就是真正悯人之凶,不忍看到众生造恶业、受苦难,所以不遗余力去教化。下面请看:

【济人之急。救人之危。】

这是讲帮助他人的急难,救助他人的危困。救人急难,把人家从危险当中救出来,这个很大功德,古人讲「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浮屠就是塔,造塔的功德是很大,救人一命,这功德胜过了造七级的塔,所以晚年的果报都一定很好。我父亲现在晚年真不错,他只有我一个儿子,晚年现在生活也很安定,退休下来,自己有不错的退休金,我也给他有供养,生活是衣食无忧。另外能够学佛,求愿往生,很安逸。别人都羡慕的不得了,说你这晚年真是福报现前,你看你儿子很有出息,到了外面,美国拿博士,还这么年轻当了教授,都很羡慕。

其实我父亲在年轻时候也做了好事,他过去当兵的,在当兵当中,有次军事演习,那是实弹演习,有个新兵拿了手榴弹,撕爆了之后就要扔,结果因为他自己害怕,扔的很近,就在前面几米远,我爸和好几个战友都在旁边,这手榴弹一爆炸,大家都得死。所以我爸就在那个非常危急的时刻,他几步冲上去,就把这手榴弹捡起来,然后都猛的一甩手,把手榴弹扔出去,把自己的战友按倒。就在他甩出手榴弹的时候,手榴弹就爆炸,战友因为都被他按下去,他的手榴弹被扔开,杀伤力没有那么强,所以都没事。只有唯独我爸,那个手扔出去的时候,还没收回来,弹片就打到他的右肋,得了重伤,做手术做了三天,昏迷不醒,差点就命都不保。但是后来活过来了,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所以你看看,「济人之急,救人之危」,晚年有福报。

我们看到现前这个社会**,你看这个全世界,中东地区,阿拉伯世界,乃至西方的国家,人心惶惶,灾难频繁。印尼最近又有个大地震,这些我们都知道人心不善所招感,已经到了非常危急的时刻。这时候真的要挺身而出,特别是我们做年轻人,既然学习圣教,明白这些古圣先贤这么好的道理,自己能够明白,就得把这些道理向世人去传播,以「济人之急,救人之危」,救灾难于眉睫。所以我们师父上人,他是在这方面不遗余力的做,有志于圣贤之道的年轻人也应该效法。请看下条: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见人之失。如己之失。】

这句话是讲,看见别人有所得,就如同自己得到的一样高兴;看见别人有所损失,就如同自己损失的那样子,同情他、怜悯他。我们讲真正的慈悲,仁者,他一定是与大众、与众生一体的。所以众生得了,就是如同自己得,他就很欢喜。

这就是普贤菩萨所说的随喜功德,恒顺众生。不可以妒忌人家。人家成功,如果是妒忌,这心里已经长了肿瘤。说实在话,妒忌别人的,于人毫无损害,只是自己造罪业。为什么偏偏因为人家得到、成功了,而自己要堕落?这是自寻堕落,自寻烦恼。

妒忌心,我们年轻人要非常注意。我记得在二00一年的时候,我当时在新加坡要去拜见师父,师父上人跟我一起喝茶,两个人的时候,我就趁这机会跟师父请教,我说:师父,我现在学佛也好几年了,现在您看我身上还有些什么毛病?请师父给我指出来,我好好回去改正。师父过了很久都不说话,就这么样子很定的,让我心也定下来。然后他只淡淡的说了一句,他说:要放下嫉妒心。他跟我讲了这句话,我就非常的印象深刻,回来观察自己、反省自己,确实是有嫉妒心。『见人之得,如己之得』,自己没有真正做到。看到人家有善事,做功德,自己能不能够生欢喜心,跟他一样?如果没有,这里面还是有嫉妒,要放下。这人生生世世轮回不休,就被这些嫉妒、我执给害惨了。所以看到别人,譬如看到别人法缘殊胜,我们要随喜赞叹,幸亏有他,他出来教化众生,能够让众生觉悟;我本来也应该这么做的,他都做了,我感恩他,很欢喜,不可以有任何嫉妒的心理。底下讲:

【不彰人短。不炫己长。】

这条讲的是不要张扬别人的短处,不要炫耀自己的长处。张扬人家的短处,就是说是非,揭露人家的短,这最容易跟人家结怨,而且最招天怒。我们要懂得,人家有短处,应该多加以同情,能够包容。如果他有过失,我们包容他,他能够惭愧,他能够改过;如果我们把他的短处、过失张扬出来,他只会怀恨在心,他就不会改过,等于断了人家改过自新的道路,这自己都有罪过。『不炫己长』,是不能炫耀自己的长处,自己哪怕是这方面很行的,都应该韬光养晦,谦卑下来,不可以去张扬。这条我自己也反省、也是要非常注意,过去很爱张扬自己,有点了不起的地方,就好像觉得沾沾自喜,善于表现。这些都是浅薄的表现,所以要改。特别是读书人,我们现在说是知识分子,这条常常容易犯。

在佛经里面有个故事,讲彰人短处的故事,这个因果报应不得了。这是在《贤愚经》里面记载,很久之前,是释迦牟尼佛之前,有次有位出家人,是个小沙弥,跟一位老比丘一起念经,这老比丘因为他有生理的缺陷,念经念得很难听,结果这小沙弥就笑这个老比丘,说你怎么念经念的像狗吠?刚说完,这老比丘就跟他讲:你知道我是谁吗?我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你嘲笑阿罗汉,那是造地狱的业。这小沙弥听了非常害怕,马上跪下来求忏悔。结果求忏悔,还是能够帮助他,可以帮助他脱离地狱,但是他还是堕了五百世的狗身。他骂人狗吠,自己堕了五百世狗身。

最后一世当狗的时候,正值释迦牟尼佛的时代,当时舍利弗,这是佛的智慧第一的大弟子,他用神通观察看到这个狗,这个狗正在被他的主人责打,主人不知道为什么这么气愤,把这四个狗腿都打断,打断以后,还把这只狗就扔到一个沟渠里面,结果非常痛苦,那只狗又很疼痛,心里很悲伤。这时候舍利弗看到,他用神通就化现,拿了一钵饭,走到这狗面前喂这狗吃,然后给狗说法,打三皈依。结果这狗不久之后,命终投胎,投到了人道,五百世狗业报受满,投到人道

之后,舍利弗运用天眼观察,找到了这个家庭,就度这个孩子出家。出家以后,不久他就证得了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之后看到自己前五百世竟然是条狗,这是因为前生彰显人短处的报应,他没想到讥笑的是一位圣贤。所以不得了,这口业不能乱造。孔子说扬人之恶,是为小人。你看世间人爱说人短处的,那都是小人,正人君子怎么会说人短处?请看下条:

【遏恶扬善。】

这里也是讲隐恶扬善。对于恶行、恶事要阻止,要掩盖,对于善行要多加赞扬,彰显出来。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懂得断恶修善。你看恶的事情,我们都不说、不看,而且尽量的阻止他;他实在要干,我们不理他,也不去宣扬,这样子让造恶的人有机会回头。对善事大加的赞赏,让大家懂得什么是善事,能够效仿。现在你看媒体里这些新闻广播,特别是外国的媒体报导,正好跟这条做的相反,它是什么?扬恶遏善。不讲、不报导善的东西;有坏的事情,有些杀人放火的,杀盗淫妄的事情,都拿来报导。让人看了之后,觉得这社会怎么这么乱?有的作恶事的人看到,你看别人都干这么坏的事,我跟他还真的是远远不足,造恶也无所谓。现在对于这些冲突,战争的报导也是过分渲染,你看这些媒体,包括网络、新闻,过分渲染种族、宗教的冲突,本来没这么多冲突,被它一渲染,全世界都引起了种族、宗教的这种互相冲突。

今年一月份,老法师让我代表他参加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个和平会议,讨论主题是「如何改革媒体」,报导不能够只报导负面,要多报导善的,不能报导恶的。在会上有个伊拉克来的女士,她跟我们讲,她说本来这伊拉克也没冲突这么多的,大家仇恨也没那么深重,就是给那些电台,西方的这些电视台过分渲染暴力的场面,故意这么样去渲染,结果增加仇恨。所以冲突一半都是媒体搞出来。这是在『遏恶扬善』上面,要懂得这一点,媒体决定是对和平带来很大的积极作用。下面一条,请看:

【推多取少。受辱不怨。受宠若惊。】

这三条讲的是三善根,佛家三善根:无贪、无瞋、无痴。『推多取少』是不贪,『受辱不怨』是不瞋,『受宠若惊』是不痴。不贪的人,他自然能做到推多取少;而通过推多取少,也能够戒掉自己的贪心。一个人如果贪欲重,他的苦恼就多;少欲的人,他就快乐,知足常乐。所以推多取少,其实他真正得到的更多,得到幸福快乐,心里踏实,助人为乐。布施决定有回报,虽然不求,那决定有回报。布施财得财富,布施法则得聪明智慧,布施无畏得健康长寿。

「受辱不怨」,就是指不瞋恨,当受到侮辱的时候都不怨恨,不单指表面没有怨恨的形色,而且连心里怨恨的念头都没有,还是那样子的坦然,这是心量广大。心量广大的人,福报就大,特别是受侮辱之后,福报是猛增的,福是逆着来的。我母亲在我小的时候就教导我说;福是逆着加的。顺着你的,那不是福;逆着你来的,那是给你加福。所以我们想想从小到大,我们都享福,没有经过什么战争的日子,都是太平盛世,都是很顺利,怎么叫顺利?自己通过努力就能达到成功,这就是顺利。我从小到大,小学到中学、到大学、到博士、到教授,今年三十多岁就当上教授,别人看了一帆风顺,这享福!享福享这么多,自己想想自

己到底修了多少福?光享福,不修福,那福迟早有用完的一天,怎么修福?当我们受辱而不怨,这就是最好的修福。所以从小到大,想想自己,我吃了多少亏?受了多少侮辱?如果你受得少,吃亏吃得少,那恐怕福报就享完。所以我们用这种心态,别人给我们加这些侮辱,高高兴兴接受,我修福的机会来了,那当然不会有怨恨,只会有感恩。

你看我们师父上人,他以一生也很坎坷,受了不少侮辱,世界上说他是非的人也很多,可是师父从来没有怨恨,不单没有怨恨,在意都不会有。离开台湾也是被迫的,离开台湾以后,就到新加坡,新加坡后来也没有办法住下去,就转到澳洲。每一次转换,他都说自己境界大幅度的提升,所以他写了一段话,感恩这些曲折和坎坷给他带来的福报。他说「感激伤害你的人,因为他磨鍊了你的心志;感激欺骗你的人,因为他增进你的见识;感激鞭打你的人,因为他消除了你的业障;感激遗弃你的人,因为他教导你应自立;感激绊倒你的人,因为他强化了你的能力:感激斥责你的人,因为他助长了你的定慧」。这是受而不怨,为我们做一个好样子。

我经常有时候跟悟字辈的法师聊天,向他们请教,法师们跟师父很久,我年纪最小,跟他们在一起,他们都把我当小弟弟也很爱护我,就跟我讲很多师父以前的事情。他说,有次韩馆长,就是我们知道韩馆长护持师父三十年。韩馆长有一次在师父讲经的时候,因为跟师父的一个出家弟子有些口角,韩馆长非常气愤,师父在台上讲经,她就当场让师父下台,说:你这个弟子不听话,你得教训教训他。师父就在众目睽睽之下,从讲经台上就下来,镇定自若,面不改色,然后向着韩馆长、向着他的弟子顶礼说:对不起,我没有教好。结果那个弟子吓得不敢再出声,这事情马上就和解。你看师父上人这么一举动,在给我们表演,当场什么矛盾都化解。做完之后,他又上回台继续讲经,一点都不受影响,心里没有在意,「受辱不怨」。他是感恩韩馆长成就了他。真正师父教导我们,要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真正仁爱之人,充满慈悲心的,心里就不会有冲突,就不会有对立,所谓仁者无敌,没有敌对的,这种胸量多么宽广。

「受宠若惊」讲的是,听到人家的赞扬,长官、领导或者是父母、老师对我的厚爱,戒慎恐惧,为什么戒慎恐惧?因为赞扬我的、宠爱我的,并不是福报。「福兮祸所倚」,通常福里面如果不谨慎,就可能有祸,为什么?如果是宠爱、赞扬,我担当不起的,那就是有祸。即使是真的他的赞扬、他的宠爱是真实,有原因的,我确实做得好,那也应该是我分内之事,怎么可以觉得好像得意洋洋?听到赞扬还沾沾自喜,那就是浅薄之人,没有福报,他气量狭小,装不下,容不了,所以他的气量就浅薄,不是法器。真正法器是什么?他能容能受,受辱的,他能够高兴,接受;人家赞扬的,他也泰然处之,不会因此而骄傲,甚至继续努力。在顺境、逆境都学着不动心,你看古德有句话讲得好,「看庭前花开花落,荣辱不惊;望空中云卷云舒,去留无意」。师父上人在前年三月份写了一副对联,「遇顺境,随善缘,不起贪瞋,福慧全现;遇逆境,随恶缘,不生瞋恚,业障尽消」。真正有大气量的人,有远大抱负的人,毁誉来的时候都不动心。真的是宗门所说的,「百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样子就是养自己性德。好,今天的时间到了,感谢大家。

吉凶祸福的原理—太上感应篇学习心得(华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第三集)

2007/3/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04-0003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昨天我们讲到「善因善果」这一章,还没有讲完,我们讲到:

【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

这句是讲布施,我们知道布施是善,但是假如说布施之后,又有求回报之心,那这个心里头还有贪,那贪心就是不善。所以『施恩』不要求回报,给人的恩惠一定要诚诚恳恳,是为他好,而没有图报务名的心,不求名闻利养,不贪人家的回报,这个心才清净。给人家的,『与人』就是给人,给人家的财物或者方便,都不应该『追悔』,不要后悔。《金刚经》里面告诉我们,菩萨是无住布施,不着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菩萨心目当中,他布施人,施恩于人,心里离了四相,就是「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就是心里面没有这四种概念,说我在布施人家,我很了不起,你看我在施恩给人,有这样的一种念头,我相没有离;有我相,他必然有人相,我在施恩给他,他就是人相。有了我、有了他,又有一个我在布施什么东西。你看我给他多少钱,我捐佛门多少钱,我每天来给佛门做义工,这都是着了相,有这些念头就没有做到三轮体空。所以菩萨无住布施,内心中没有布施的我相,没有受我布施的那个人相,也没有中间布施什么样的中间物,这三轮体空,这样的心就清净。

简单的说,要布施的时候,不要去在意,应该是什么?我做这个事情,这是我本分做的,不做是不应该的。为什么?因为我现在学了佛,懂得圣贤之道,我的本分就应该像佛菩萨那样,帮助一切的众生。这是我的本分,有什么好居功?怎么能够求报?这就慢慢离这四相。纵使不能够真正做到三轮体空,也都近似,心就比较清净。所以求报,这是增长贪心,做到最后,施恩不但是没有功德,反而增加贪心,你看这多冤枉!

「与人追悔」,这是还有吝在这心里。要知道一个贪、一个吝,这是君子所不齿,君子所不为。所以世间正人君子都不这么做,那我们学了佛,更应该在布施的时候,放下自己的贪吝。你看我们师父上人处处为我们做好榜样,他一生布施财、布施法、布施无畏,三种布施都做得很圆满;可是师父从来没有在意过自己在布施,连印象都不留,这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布施给人家,问都不问,你看师父印这么多《大藏经》,全世界各地送,送了一套之后,问都不问;拿很多奖学金,在中国全国各省都设立了大学的奖学金,学校怎么用,师父也从不过问。所以过问都不过问,更何况去求报,更不可能追悔。

那这个钱拿去做好事,如果别人没有做好事,怎么办?有人会怀疑,四众同修供养的钱拿去做好事,可是中间如果有人贪污怎么办?他就有这样的疑问。这些疑问就是追悔,那心就不清净,当然功德就很小。要知道各人因果各人负责,我现在发心做这个善事,这善意圆成,功德就圆满,我做了以后,能不能够真正

有效果,确实也还要看众生的福报。我是尽心尽力的做,诚诚恳恳的做,我的功德圆满;众生得不到利益,那是众生无福;中间有人贪污,那也是中间那个人他自己要负的因果责任。如果我们处处做事情畏首畏尾,那这一辈子永远做不了善事。

请看下面,刚才我们这句就是把「善因」讲完了。下来是讲「善报」,善的因必然感得善果。那什么善果?底下是一个结劝,一个小结和劝勉我们。

【所谓善人。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神灵卫之。所作必成。神仙可冀。】

这句话就是告诉我们善人得什么样的善果。『所谓善人』,这里是说在《太上感应篇》罗列出的这些善因,他都能做到,这是善人。如果是做到一半,那是百分之五十的善人;只做到一成,那就是一成的善人。当然这个善因做得愈真切,你的善果就愈圆满。这个善,首先是念头中存着帮助一切众生的这些思想,放下自己的自私自利,起心动念要去为众生,最后甚至把自己给忘掉,只有纯善的念头,但为众生。所以但为众生皆离苦,不求自己得安乐,这种人是实在的善人。

善人,要知道人性本善,本来都是善人;之所以后天有善人、恶人的区分,那是因为习气在起作用,从小到大生活的环境污染很多的话,可能沾染了很多恶习气,这都是习性,不是本性。本性是纯善、是纯净的,习性就会有善有恶。所以真正我们现在俗语说的善人,是后天能够改正自己的恶习性,而把自己善的这个习性恢复过来,回归本性的本善,这种善人当然他自然就会得到善报。这个善报也是自然而然的,在自性里头,没有勉强,没有起心动念,自然而然,就真的像影子跟着身体,影子没有思惟,身体怎么动作,影子就跟着怎么动作,因果感应是完全离我们的思惟想象,不是受我们想怎么做,自己愿意怎么样子,它就变什么样子,那你是真的妄想!它是按照你的业而形成了报应。

善人得到什么果报?这底下列出了几条,第一是『人皆敬之』,就是人人都尊敬他。为什么人会尊敬善人?因为每个人都有一颗本善的心,我们说这是良心,这是天道,这是讲公道,所以我们说:公道自在人心。尽管他自己本人并不是纯善之人,他看到人家行善,他也很高兴,很尊敬他、很佩服他,被他感动。所以看到善人,大家都会尊敬。

第二个是『天道佑之』,就是上天都会保佑善人。上天保佑善人,要知道,那不是说偏爱这个善人才保佑他,也不是说这个善人拿了很多东西去贿赂上天,上天不受贿赂,为什么?古语有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个天道就是自然之道。一个人行善与本性相应的,他就得到本性中的福报;不与本性相应,做出的事是违背本性,当然就得不到自性中的福报。所以上天的保佑都是自然而然,纯粹是靠自己善心招感来的。

『福禄随之』。善报体现在世间就是有福、有禄,我们说很多世间人希望升官发财,升官就是禄,发财就是福。福禄怎么求才能求得到?不是说到财神爷面前上炷香,供点香花水果,那就是能求到福禄,那是妄想。真正要知道福禄是自己善心善念、善言善行招感来的,这要懂得因果报应之后,他就不会妄求,他从

内心中求。六祖说的「一切福田不离方寸」,方寸就是我们的心,他从内心当中去求,断自己的恶念就把祸给避掉,增长自己的善心就增加福禄。

『众邪远之』。我们要知道正和邪不能同时存在,一个人心正,邪气都不会来上身,为什么?因为邪气只会上那些有邪念的人的身上,我们现在讲的妖魔鬼怪。妖魔鬼怪他也会选择人,他不是每个人都敢冒犯,正人君子一身正气,那些邪魔外道、妖魔鬼怪他都会远离,为什么?两个不相应。他只会找那些满脑子邪思邪念的人,这叫臭味相投,同类相聚。我们如果希望想避邪,那怎么避?你拿个什么符咒贴在门上,能不能避邪?不一定。关键避邪,把自己的邪思邪念在心地扫除得干干净净,这才能避邪。就像太阳当空,那些妖魔鬼怪全部都消散,光明正大,怎么会染到这些邪气?

第五个果报,『神灵卫之』。这些天地鬼神,因为他敬重善人,所以他都会发心来保卫善人,让善人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所以这个善人,他不一定要去求这些神灵保卫,他只要自己做得身正、行正,自然就感得神灵的拥护。我们知道这个道理要懂得,根本上想要得到神灵的保护,学佛的人想得到佛菩萨的保护,最关键的断恶修善。如果是口上求神灵保佑,而自己内心中充满了邪思邪念,那些贪瞋痴、杀盗淫,这些邪念在心里头,哪怕身体没做,有这些邪念,神灵都知道,他都不愿意跟我们在一起。所以真正道德修养高的人,鬼神都会佩服他。

下面一条是『所作必成,神仙可冀』。这里讲到,自己因为行善感得事事顺心如意,我们说心想事成。这个能不能办到?决定能办到。为什么有的人办不到?办不到的是他有业障,什么是业障?心里面还有邪思邪念、还有恶念,这些就是障碍他心想事成的。所以我们要知道,不管我们要做什么,心存善念,当然他做的一定是善事,哪有一个心存善念的想去做恶事?当然他念头就不善。心存善念,所做的是善事,他要希望善事成功,因为他有福有禄,有天地鬼神的庇护、人的敬爱,当然所作必成。不仅这一生他所作的能够成就,而且神仙可冀。冀就是能够希望,有希望做神仙。神仙逍遥自在,福报很大,天人。如果是善人的,行善最乐,他在现世,由于他心善行善,他自己就已经成了一个活神仙,快乐无比。当然往生以后必定生人天善道,神仙都有希望达到。

我们学佛的人希望的不是做神仙,做神仙,那还在六道轮回当中,我们希望这一生求生极乐世界,在极乐世界可以成佛,广度一切众生,圆满我们的大菩提愿。这志向要高,神仙能帮助众生的很少,自己都在六道当中,能够帮助众生当然有限,成了佛,那是尽虚空遍法界一切众生都是我们帮助的对象,所以要生起大菩提心。看到众生苦,那这些众生生生世世以来,很多都做过我们的父母,是我们原来的亲人,他们现在在六道中受苦。你看走到街上看到那些乞丐,要知道那些乞丐可能过去生中都是我们的父母兄弟,这时候要用善心去帮助他,给他一些周济。人道里头都有苦的人,三恶道是更悲惨。所以过去生中的父母,可能都在地狱里头受这些刑,上刀山、下火海,在那里哀号,我们有没有听见?看到前生的父母,可能这一生变成猪狗牛羊受人宰杀,在流血的时候、在下油锅的时候,我们有没有感知到他的痛苦?想起这个要发起大菩提心,求生净土,快速成佛,广度众生。

要知道,要求生净土,那我们首先要做一个「善男子,善女人」,这个善,我们按照《太上感应篇》做的就没错。这个善人所作必成,我们现在求生净土,你必能成就,成佛可冀。所以印光大师劝我们要以大菩提心来学、来做《太上感应篇》,你就得到无上的利益。我们看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真正得到这些好处的?「人皆敬之,天道佑之,福禄随之,众邪远之」,有没有得到这些?我们看到,真的有,我们师父上人就是一位。你看师父上人,一生深入经藏,弘扬佛法,广度众生。他把这个佛法传遍了全世界,尤其是净土法门,而且把《无量寿经》夏莲居会集本推广到全世界,让多少人得度往生,这功德不可思议。他这一辈子念念都是为众生,没有想自己,真的是做到「但愿众生皆离苦,不求自己得安乐」。

他在澳洲的净宗学院,他住的地方很清静。我也是原来住澳洲,在那边去了师父上人的住处,那真的叫阿兰若处,清静,很悠闲,快乐,空气又好。每天念念佛、种种菜,真的是不亦乐乎。但是师父上人舍弃澳洲这些优越的生活、清静的生活,来到香港。他住的那个地方很大,几十亩地,那是一望过去都望不到边,很大的一块地。他离开那个地方,到香港长住,每天讲《华严经》。他香港住的地方很小,我也去过好多次,很多同修的房子比我们师父上人要大、要好。但师父上人决心在这边能够把《华严》讲完,这就是他的悲愿。可能他看到这边的众生有得度的因缘,不舍众生。八十一岁了,还每天讲经不断,除非是有这些外面宗教和谐的工作,推动德行的工作,除了这些方面,世界和平的工作,他不得不出外,出外也是弘法利生,回来马上就讲经。

这真的是一位大善人、大善知识,所以他得到了这些,「人皆敬之」。大家都很尊敬,那是感心里尊敬师父的。你看师父所到之处,多少人盼着师父来,见到师父马上顶礼,真的是各国的总统,没有见到哪个总统有像师父这样子受人尊敬。「天道佑之」,上天保佑他;「福禄随之」,师父福报大,虽然他自己不享福,但是他的福报可大,他让众生来享。你看就不要说别的,所到之处,跪下来供养师父的那些红包,不计其数。我们经常跟师父出门,如果是到一个道场,跟大家只要一露面,大家的供养,那都是拿一袋、一大袋的这么来装的。师父到了一个道场,假如是对方邀请的道场,师父讲完经以后,必定是把供养转供给这个道场,供养常住,自己不享。师父的声望很高,你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都非常尊重师父,特别邀请师父在去年十月份,来主持一个纪念释迦牟尼佛二千五百五十周年佛诞的大会。各国的总统都知道师父,也很尊敬师父,威望很高。

「众邪远之」,邪魔外道,我们相信不敢碰师父。这里我跟大家讲一个小故事,这是早几年,二000年一月份的时候,那时候我还在美国德州大学教书。师父从这边过去美国洛杉矶,我们当时就到洛杉矶净宗学会去拜见师父,听师父开示。净宗学会的会长,当时的会长陈景昌居士,在私下给我们讲了一个他的经历。早几年他学佛,刚学佛没有多久,有天他突然想到自己家门口有一棵大树,这棵大树总是挡着他的汽车从院子里开出去,所以可能车子碰过这棵树,想着说:这棵大树很碍事,预备要去把它砍掉。他当时也不懂,因为我们知道砍树要有砍树的规矩,一定要在砍树前七天给它念佛,跟它沟通、回向,超度这些树神,劝这些树神搬家,因为树神寄居在这棵树上。佛经告诉我们,有一个人高的树木,上面就有树神居住,所以不可以说砍就砍,那就会触怒树神。昆虫草木犹不可伤,非得要去砍的话,那也要沟通好。

他不知道,结果就砍了。从砍了以后那天开始,这身上就开始长那些泡疹,愈长愈多,愈长愈大,长到整个背部都全是泡疹,而且这个泡疹的形状像树根一样,一条一条的,红红的,把他痛得要命。这时候,我们知道可能是树神要给他颜色看。他就到处求医,都治不好。结果后来有一次师父到洛杉矶去讲法,他就请师父住到他家里,供养师父。结果师父只在他家住了一个晚上,住完那个晚上之后,陈会长说他身上的泡疹慢慢就好了,不治而愈。这说明师父的威德不可思议,可能师父很多护法神,到了他家住过一晚,「众邪远之」,所以他的病都好了。这是他跟我们讲的一个故事,我们相信师父的威德招感,必定是有很多护法神,所以「神灵卫之」,都保护他。

「所作必成」,他所作的都能成功。师父在今年春节的时候给我们做了一次讲话,他自己说,他这一辈子做三件事:第一件,他团结宗教,为世界和平贡献。他在新加坡团结九大宗教,很成功,把九大宗教团结的真的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助,所以证明宗教是可以团结的。第二个工作,师父说,庐江家乡建了一个文化教育中心,在那里推动德行教育。中心建了一年就收到了很大的效果,扭转了社会风气,使民风淳朴,证明人民是可以用教育教得好的,这第二件事情。

这第一和第二件事情,师父说他都已经做圆满,现在心里还有第三件事情。第三件事他说:他这一辈子都在做的,就是要把佛陀教育要发扬光大,恢复它教育的本来面目。所以师父早年一直在讲「认识佛教」,给我们指出佛教不是宗教,它是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的教育,为佛教正名。现在到了晚年,每天讲《华严》,《华严经》是经中之王,真是光阐大教;另外,你看把净土推广到全世界。现在他晚年心愿就是培养继起的弘法人才,使释迦牟尼佛的佛陀教育后继有人。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个教育要弘传下去,要有人才行。

所以我在这段时间,自从今年年初离开大学的工作以后,就发心学习讲经,从过年开始,二月十八号,大年初一我们就开讲,每天两个小时,没有间断的讲。前些时候,在三月五号那一天,正好是韩馆长纪念法会,十周年纪念,在澳洲举行。那天我正好讲到「行高者,名自高」这句话,就心里面很有感触,师父真的是他的德行很高,所以名望自然就高。那心中有感就写了一首,也不成韵律的一首诗,题目叫做「净公上人颂」。想到师父一生的伟大的功业,有感而发,在这里现丑,念出来跟大家分享。

「净公上人颂」,「五旬说法大师行,佛陀教育正其名,广弘三教演华严,导归净土倡大经」。这就是讲他在佛教方面,真的是,五旬就是五十年,来推动佛陀教育。真的在年数上来比,比得上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讲经说法,我们师父上人也是四十九年,马上进入五十年。为佛教正名,佛陀教育。广弘三教,就是儒释道三教的推广;另外,现在演述华严。他也是一生专弘净土。「大经」就是《无量寿经》,这倡导大家读诵《无量寿经》,受持《无量寿经》,这是第一段。

第二段,「卫星网络是道场,经碟善书遍十方,落实和平联宗教,推行教育报家乡」。这条是讲他的工作、功绩。卫星网络是他的道场,每天讲经,在摄影棚里讲,通过卫星电视台、网络向全世界播放。所以有人问师父:你的道场在哪里?以为师父的名望那么高,道场一定很大,在哪里?师父说:我的道场在天上,33

用卫星网络来弘法,所以他注重教育的实质,不注重形式。你看我们佛陀教育协会,这道场很小,道场不在大,有道则兴。他一生就是印送经书、光盘,遍十方,不只是全球,其实真的不同维次空间的生命他们都在听讲。另外所做的团结宗教,落实和平,为自己的家乡庐江做贡献,推行德行教育。这是第二段。

第三段,「证示和谐为心现,修身为本教学先,仰之弥高不可及,始信如来应世间」。这是师父为我们指出,直指人心,告诉我们,和谐,现在说构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和谐是「唯心所现」,心地和谐了,自己内心里化解一切矛盾、冲突、对立,外面的世界就能和谐,这就是万法唯心的至理,《华严》所讲的就是这个知,「一切法由心想生」,「唯心所现,唯识所变」。知道万法唯心,还要懂得,虽然说万法唯心,但是你要去努力修行,「修德有功,性德方显」。要恢复本性的性德,虽然这个性德是人人都本有,但是我们要努力去断恶修善,这叫修德;没有修德,性德永远不能显露。所以他告诉我们修身为本,这也是儒家所提的。儒家、道家、佛家都强调修身,恢复自性本善,恢复如来的本性。教学为先,这是师父一针见血的把心性的道理和如何恢复心性都给我们讲清楚。所以做为弟子看到师父的这种伟大的行持,「仰之弥高」,这是颜回赞叹孔子的话,颜回是孔子最喜欢的学生,是孔子传人。颜回他说孔子太高了,仰之,就是抬头看,看的是山顶都看不到,不可及,看不到顶。我们最后一句,「始信如来应世间」,这句话就点到为止了。请看下面一条:

【欲求天仙者。当立一千三百善。欲求地仙者。当立三百善。】

这句话是讲,一个人如果想要求证仙的果位,那要立善、修善。这里面讲『天仙』要修『一千三百善』,要『求地仙』要『立三百善』。所以这天仙比较高。虽是高,也不是不可及,一千三百件善事,如果每天能够做一件,那一年就做三百件,地仙就成就,一年成就;四年下来,这天仙也能成就,所以并不太难。难就是难在我们肯不肯去做?这里的善,要知道,他一定是要无漏,这个善是纯净,纯是为人之心。如果善里面夹杂着不善,那不纯,那不能算数。譬如说,像了凡先生一开始修善,他是用功过格,这个方法很好。一天比如做了十件善事,但是犯了十件过失,这是抵销,这一天等于白过,善恶抵销,最后等于零。慢慢过不断的改,善不断的增加,这一天做了二十件善事,过失只有五件,相减了之后,一天就做了十五件善事,这十五件才能算数。所以这里的求仙,这个善事是要把那恶给去除掉,剩余的善,那才比较纯。

当然我们知道仙他并不是圆满的果位,他也是六道当中。在《楞严经》里面就谈到这仙有十种仙,这些都是六道众生,只是他们的智慧德能比人要高。但是我们的志向要求佛果,虽然我们求志向高,但是要知道「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你要走远路,你要从近的开始走;你要登高,你得从低的开始走、开始登。《太上感应篇》里所讲的道理,如果不能做到,那不要说成佛不可能,往生不可能,哪怕是这一生想要保住人身都很难。所以我们首先要做到《阿弥陀经》里的「善男子、善女人」的标准,然后才能说信愿持名,才能求生净土。如果善都达不到,那就妄谈往生了。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心行不善,到那边怎么能够受大家欢迎?

这里讲到修善,虽然有次第、有渐进,但是要知道一切法唯心而现,从心上改变,断恶修善,那是最根本,那个力量是最大的。这里讲的,汉朝时代有这么一个故事,这是《感应篇汇编》里面举的,在《了凡四训》里面也举到这个故事,说当时锺离授丹,传授炼丹术给吕祖(吕洞宾),就跟吕洞宾说:你学了这种技术,你可以点铁成金,那点铁成金,你就可以拿很多金子去帮助穷人。吕洞宾听了他这么讲,就问锺离说:这种点了金的,会不会以后变成铁?还会不会复原?锺离说:五百年之后,这些金子还会变成铁,复原。吕洞宾就说:那我就不学了。为什么不学?因为我这么学了,把这些铁变成金子,现在可以帮助人,可是五百年之后,拿着这些金子的人,它都变成废铁,拿的是废铁,那不是等于害了五百世以后的人?吕洞宾他想得远,这种善事不是究竟善,所以他不学。锺离听了就非常赞叹,说修仙要积三千件善事,这个仙应该是天仙,很高的天仙,三千件善事,你修这三千功德才行;可是你这一念就已经圆满了这三千功德。

我们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善与不善,当然心是最根本的,一念如果是真切的话,善心真切,想广大的这苦难众生,这一个善念就抵得过三千件功德。从这里可以看到,我们才能相信为什么祖师大德教我们,过去如果造了罪业,现在猛然回头,再不再造,然后死心念佛,求生净土,哪怕是我们岁月不多,时间很少,但是念佛真切,求生净土的愿真切,这也能够抵得上万善。《阿弥陀经》讲的求生净土,「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他这猛一回头,来念佛求生净土,善根福德因缘都能圆满。我们看到过去的张善和,宰牛的,就是这样。这一辈子宰牛,到晚年的时候业报现前,看见很多牛头人来索命,自己身很苦,吓得大叫。听一位出家人劝他:你赶紧要求生净土,念阿弥陀佛。于是他就念,一直念阿弥陀佛,没有多久,阿弥陀佛就来了,他说看到牛头人都不见,阿弥陀佛来接引他。这就往生极乐世界。所以一念善心真切,念佛真的净念相继,这个善就圆满。

在这里就把第三章「善因善果」跟大家报告完毕。下面我们先休息五分钟,然后继续来学习第四章「恶因恶报」。好,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大德,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现在开始学习《太上感应篇》的第四章「恶因恶报」。这一章是本篇最长的一章,太上老君为我们详细的列述了造作的这些恶因,包括身体,口头的、语言的,和意念上造作的。犯了这些恶行的人,一定会遭到天地鬼神的处罚;或者是遭到人间,阳世的这些人的憎恨,自己当然也逃不了因果报应。请看经文,从第一句开始,「苟或非义而动」就一直到「狠戾自用」,都讲到悖逆的大恶。

【苟或非义而动。背理而行。】

这句话是讲如果有人违反道义而动了恶念,做出了恶事,违背天理良心而去行恶。这个『苟』就是如果,如果一直通到最后恶因恶报,这所有的恶因,如果人犯的话,将会得后面讲的恶报。这里讲的是『非义而动』,就是违背了道义。这个「动」,不单只是身体的动作,也包括语言,也包括动念,只要动这个念头违背了道义,那都会遭到报应的。这个『理』是天理,天理就是我们的良心。

我有一个亲戚,他小的时候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所以不知道这些道义,不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长大以后,坏念头很多。他不孝顺父母,结了婚以

后,对妻子也不忠诚,家庭也不管;有两个儿子,也一点都没有尽到为人父的责任。自己好赌,自己的责任,为人本分不能够尽到,这叫非义。念头多是邪,很少正,所以他的果报很惨。家庭愈来愈贫穷潦倒,到中年就得了不治之症,死了。所以像我这个亲戚就是「非义而动,背理而行」。因为我们很少跟他来往,所以没有办法把这些圣贤教育传递给他。所以我相信他来生也可能都是到三恶道去,只能是供一个牌位来回向给他而已。

【以恶为能。忍作残害。】

人本性是本善,当我们起了妄念的时候,这纯净纯善的心性里面就有了污垢,慢慢这个污垢会形成私欲。如果迷在当中,就愈迷愈深,不能够回头,完全是由自己的妄心、自己的我执来驱使,这真是「为心走使」,结果造作恶业。迷得深的人,不知道自己造的是恶业,还以自己造恶为快事,自己认为,做杀盗淫妄的这些恶事很有能力,『以恶为能』,完全蒙蔽了自己的本性。违背本性,自然他就会受到天道的报应。

『忍作残害』,忍心去残害生灵。我们看到很多人杀生,为了饱自己的口腹之欲,不惜杀害众多的生命。我是听说,有些人是打那些珍奇动物、猴子,吃那些猴脑,把猴子装在一个笼子里头,活生生的,活蹦乱跳,然后就把那猴子的天庭盖给锯开,这脑浆就看见了,然后加上酱油,加上油就这么样子在里头拌,吃着凉拌的猴脑,他认为这样子补脑。吃的时候,这猴子在那笼子里还在哀鸣,他竟然忍心吃得下去,「忍作残害」,完全良心丧尽。这种人当然,既然他天良丧尽,就不可能逃脱天的报应。所以好杀、好吃的人,到晚年一定得很多疾病。晚年得疾病叫花报,来生得的是果报,果报那是到三恶道。三恶道的罪业消完了,再出来,还得要偿债,那些猴子他们以后变成人,那我们以后将来变成猴子,他看见我们,叫「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他的那个识田里头掀起了一种仇恨的怒火,那都是过去生中结下来的。所以他对我们是毫无留情,他对我们也是「忍作残害」。冤冤相报,没完没了。想到这里,真的叫痛定思痛,生生世世就搞这些,不能再搞。

伤害动物,尚且是大损阴德,伤害人,而且还「以恶为能」,忍心残害苍生百姓,那种人那个报应是更惨烈。我们当代看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当中,引发欧洲战火的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是德国的首脑,他跟他的纳粹党徒,制造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屠杀了多少生灵?多少的百姓因而无家可归?这希特勒企图灭绝犹太民族,把整个种族给消灭掉。他认为犹太族是个劣等民族,所以忍作残害,用最残酷的方法来杀戮。他还建了很多集中营,集中营简直就是人间的地狱,在那里把人惨无人道的折磨死。这个千百万的生命就丧在他的手上。这个人也福报太大,竟然能够伤害千百万人的生命。但是福报再大,这样子去消福报,那消得快。他如果不这么消,他惜福,他可以做天王,这么大的福报。但是后来他的结果,我们知道一九四五年,苏联反攻纳粹、法西斯,就一直攻到了德国首都柏林,结果德国、法西斯军队投降。希特勒在柏林,当时看到前功尽弃,绝望,就自杀,他用手枪自己自杀。他的夫人也服氢化钾自尽。结果后来德国投降,苏联军队搜索希特勒的尸体的时候,从废墟当中,还没有焚烧完毕,这尸体把它找出来。你看显赫一时的杀人刽子手,最终到这个下场,死 36

无葬身之地。我们相信他一定是到地狱去,而且地狱罪受满了,还得出来还这千百万人的生命,作猪、作狗受人宰杀。下面一条请看:

【阴贼良善。暗侮君亲。】

这句话讲阴谋去贼害善良的人,暗中欺骗侮辱这些君王,还有自己的父母。我们知道善良的人,这世间本来就少。世上善人多,这个世间就能够和谐、安定、繁荣,人民向善。如果竟然用阴谋去毒害、谋害这些善人,为什么?因为他造恶,他看见善人就起嫉妒心,善人的存在对他是个威胁,他容不得善人的存在,所以用阴谋诡计去贼害善人,这是最遭天谴。

『暗侮君亲』,暗中就是别人不知道他,私下里对于自己的君王长上、乃至自己的父母都竟敢去侮辱、中伤,这种心完全就跟豺狼一样。要知道,连父母都不孝顺,这种人他会爱谁?对君王,我们要知道,君王是我们的领导,是代表全国人民的形象。现在我们说总统、领袖,现在还有一些是君主立宪制的国家,还有君王、国王,我们应该尊重。尊重这个国家的国王,能够让这个国家百姓都高兴,「敬其君则臣悦」,《孝经》上讲的,对他的国家的领导,你尊重他,这就是尊重整个国民。

有兄弟两人,这是讲古代的故事,他们两个事奉母亲,哥哥比较穷,弟弟比较富裕。有一天,哥哥发现家里没米了,兄弟俩本来约好,每人事奉母亲五天,互相轮着照顾。这时候正好轮到哥哥来事奉母亲,家里没米,他只好去央求自己的弟弟,希望弟弟来替他先照顾母亲几天,以后等我有钱买了米再补回来。结果母亲就到了弟弟家,弟弟竟然故意把自己家的米全部都藏起来,然后说我们家没米了,还是让母亲回到哥哥家去。你看这是暗侮君亲,侮辱他母亲,大不孝,不想事奉。结果他母亲回到哥哥家里哭哭啼啼的;正在这个时候,就听到天上雷声大响,发现这个弟弟和弟媳妇两个人都被雷给打死了。所以你看不孝不忠的人,那鬼神是最记恨的。下面一条,请看:

【慢其先生。叛其所事。】

这是讲轻慢教导我们的师长,『先生』就是指师长,违背、背叛自己所应该服侍的长官。这是对老师不敬,对自己的上级、自己的领导不忠。我们知道「先生」,老师他是对我们传授知识,教导我们做人、教导我们学问,这是很大恩德的。古人讲「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父母养育我们,老师教导我们成人、做人,所以老师跟父母的恩德是一样的。古人把「天地君亲师」列在一起,说明天地、君王、父母亲、老师对我的恩德是平等的,一样的恭敬,怎么能够傲慢?更何况,现在我们学佛了,对于学佛的老师,像我们师父上人,教我们学佛的老师,再生我们慧命,我们这个身命来自于父母,慧命来自于师父。所以师长,佛门里的师长,佛菩萨对我们的恩德甚至超过父母。为什么?因为我们跟着老师学佛,跟着释迦牟尼佛学佛,这一生就有机会了脱生死,跳出六道轮回。这是生生世世都没有能够实现的,这一生我们能实现。你看这个恩德是不是超过父母?我们这一生父母恩德,就在我们这一世;而佛菩萨、师长的恩德,却是让我们永远的脱离轮回,确实生生世世都报不完,怎么可以轻慢?

这轻慢有的表现在语言上,出言不逊;有的心里作意,表面上好像还恭敬,心里不以为然,没有把老师看成是这了不得。当然对老师教诲不能够依教奉行。不能依教奉行,那就是对老师的不敬,所以老师的教诲要每天涵泳在胸中,依教奉行,这才是对老师的恭敬。不恭敬老师的,那我们看到就很难成就。以前我在美国,在大学里教书,在美国教了四年,在德州大学和堪萨斯州立大学都教过书。我们班上有美国的学生,也有外国留学生。在我班上,一般成绩最好的都是中国来的留学生。那我就想,想不通,是不是中国留学生就特别聪明?也不是,美国人也很聪明,那些学生他们的鬼点子都很多,脑筋也很快。

为什么中国学生学得比较好?我想想,那是因为中国学生对老师有恭敬心。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虽然传统文化被摧残过,但是在人心里面还有根,他对老师还尊敬。中国古人最提倡是尊师重道,所以有这个传统。美国人,他的历史仅有二、三百年,所以他就不知道尊师重道,对老师并不尊重。甚至在班上,上课的时候,边吃东西边听课,或者是边喝水边听课;有的是坐得好像不舒服,把两条腿还架在前面的椅子上,像大爷似的坐在那里听课,老师站在台上讲,你看这像什么话?不是我这个班上是这样,很多老师都是这样。这说明什么?他们心目中没有把台上的老师当作老师,所以他怎么能学到真实的学问?

我之所以在美国,还算学习比较优秀,学业完成的很快,四年就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课程,老师说我是在那个学校里速度最快的,这是因为我对老师有恭敬心。对老师的恭敬心,来自于对父母有孝心。对老师的敬,这是师道,师道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以对父母孝顺、孝敬,才能对老师尊敬。这个孝道的根没有,怎么可能他会尊敬老师、尊敬别人?怎么会尊敬自己的长上?所以他会『叛其所事』。自己做的事情,自己所事奉的领导,他会违抗,他会背叛。现在都很多,我们看了司空见惯,跳槽的特别多,跳槽的就是种种原因,他离开自己的领导。这些我们都知道,这总的原因就是孝道没有。请看下面一条:

【诳诸无识。谤诸同学。】

这是讲欺骗愚昧无知的人,这个毁谤一起学习的人。要知道那些无识无知的人,他可能是因为社会阅历很少,可能是因为年纪很轻,没有读过什么书,这些人我们应该多一点来帮助他、提升他,怎么可以去欺骗他、迷惑他?甚至要去取笑于他?这是乘人之危这种心理,对人不仅是毫无恭敬,而且这是一种伤害别人的念头。《楞严经》上说过,如果是迷乱没有知识的人,像那些傻子,或者是那些没有见识的人,使众生会产生疑惑而被他误导,造这种业,死后就会堕无间地狱。我们学佛的人要懂得,跟人家讲习佛法,就要懂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自己懂的就跟人家讲,自己不懂的,不能「强不知以为知」,这样子做就是『诳诸无识』。误导众生,这叫「一盲引一盲,相牵入火坑」。所以误导众生,特别是在菩提道上误导,那个罪业就很重。

同学之间要懂得,这是多生多劫的缘分,才在同一个课堂里一起学习,要懂得珍惜。这种同学的友谊就好像兄弟姐妹友谊一样,当我们不如人的时候,不可以生嫉妒心,『谤诸同学』,对同学的毁谤,往往是因为自己有嫉妒心去毁谤他,这样子就是造作恶业。

佛陀告诉我们,同学、朋友之间相处之道,要懂得五个方面来关心,第一个方面,当彼此造作恶业的时候,应当要互相劝止。第二,如果彼此有灾难,或者疾病,应当互相看顾调治。譬如说朋友家里、道友家里,有人往生,有这灾难,我们要帮助助念;这个道友得病,或者是遇到挫折,我们应该去安慰他。第三个方面,彼此如果有不为人知的一些祕密、一些隐私,我们应该保护他,不能够向外人说,《弟子规》上讲的「人有私,切莫揭」。第四方面,应当互相尊敬赞叹,不要断绝往来,也不可以记怨。同学之间,应该志同道合的人多点往来、沟通,大家在学业上、菩提道上共同精进。如果是因为小的过节,不能够结怨,要懂得原谅。第五方面,彼此贫富如果不一样,也要互相帮助,也不能够互相去毁谤。这些都是跟同学朋友、同修道友相处之道。请看下面一条:

【虚诬诈伪。攻讦宗亲。】

这一条是讲用虚假的,诬陷、诈骗、欺伪的手段,『虚诬诈伪』,用这些手段来『攻讦』他人,揭发自己『宗亲』的一些隐私,这些都是极大的心灵的不善。这个「虚」是讲一点根据都没有,虚假的东西,他制造出来,用妄语来毁谤。「诬」就是诬陷,不符合事实,故意去诬损他人。欺诈,伪造一些事实欺骗世人,目的就是把人家打倒,以实现满足自己的私欲,这些都是极大的罪业。特别在佛门里面,如果是用虚诬诈伪的手段攻击法师,那个罪业就极重。

在《发起菩萨殊胜志乐经》里面,佛就跟我们讲到一些菩萨前世的因果。他是讲在俱留孙佛的时代,有一群比丘,那群比丘持戒很精严,但是当时看到有两位法师说法度众生,法缘很殊胜。结果这些比丘看的心里就生了嫉妒,看到法师有名闻利养,心里就不服气,于是就捏造一些事实,说这些法师有邪淫,用虚假的来诬陷、来诈骗,欺骗这些听法的众生。结果这些众生就不再相信说法法师的讲法,从此这些听法的人,善根那一世就断了。断人法身慧命,这个果报在阿鼻地狱。结果这群比丘真的那一世完了,死后就堕了阿鼻地狱。在阿鼻地狱辗转反侧受报,然后在不同的地狱里受,总共受了一千八百万年。从地狱里出来,还要受「五百世贫穷下贱,诸根不具,做残疾人」这种报应。后来在释迦牟尼佛的时代,重遇到佛法,重新修行,忏悔业障,才求生净土。所以你看看,这虚诬诈伪的手段来攻击讲法的人,有这些这么大的报应。

「攻讦宗亲」,攻就是攻击,讦就是揭发。别人有的隐私,或者别人的过错,不能够同情怜悯、包容,反而去攻击、去揭发,深怕人家不知道,而且他所揭发、所攻击的对象是宗亲。宗就是同姓的亲人,亲是异姓的亲人,就是自己的亲属骨肉,他竟然狠心攻击、揭发他们,全没有仁孝,他这样良心已经丧尽,他的报应就很惨烈。请看下条:

【刚强不仁。狠戾自用。】

这一条是讲刚烈,『刚』是刚烈,『强』就是强横,非常固执而刚烈、蛮横,没有仁道。自己很凶狠乖张,自以为是,这是讲『狠戾自用』。这刚强跟孔子所说的刚毅,那是不同。孔子讲的刚毅,讲他的理性、他的志向很坚定,所以他有刚毅之性,这是好的。这里讲的刚强不同,他是讲性格上面,爱动气、爱逞强,所以他就没有仁慈心。在医学上说,这肢体麻木不能动作,全身硬,那种叫不仁。

所以你看那个心地不仁慈,刚强不能够柔顺,这种人他比较容易得那些麻痺症。因为这一切法是心想生,他是这个心,自然就得这样的一个身体的病,世间讲的铁石心肠,没有任何的怜悯心。

「狠戾」这是一个非常大的恶念,待人凶狠,而且还乖张,戾就是乖张。格格不入,别人看他很固执己见,不能够回头,错了他也不回头,非常恶劣,这种人那叫死路一条。这里所讲到的,刚才讲的是背理这些恶,如果心里面还有这些念头,要知道这是完全违背天理的,要把它赶紧给去除,这是大恶。下面所讲的,这从「是非不当」一直讲到「见杀加怒」,这一大段讲的是位高者,这是当官的、有权势的人他们的恶行、恶念。

【是非不当。向背乖宜。】

这一条讲的是当官的人如果对是非判断不妥当,难免就会冤枉人。他所向的、所背的,他失掉了适宜,乖宜就是不恰当。应该向什么?向就是亲近,亲近好人、亲近善人,亲近自己的父母、自己的长上。背是背什么?背那些恶人,那些邪人。但是往往由于一己之私,所以他会向着一些恶人,替恶人辩护,来掩护他们,纵容他们造恶业。要知道『是非不当,向背乖宜』,这是由于心里面对于是非这种判断不坚决、不理智,不知道这里头的因果报应。所以如果不是在平时念念去检点自己,在大是大非面前,难免会做出不当的行为,乖宜的行为。

我们在网上看到了这么样的一个人,一个四十五岁男子的自白,他是某县一个客运站的副站长,这个人他有家,有太太、有女儿。有天在客运站工作,就突然听到一群人正在叫喊,说抓小偷,赶过去一看。看到一个还不到二十岁的女青年,正在被一群男子抓住,说这女孩偷了手机。结果这个副站长就起了怜悯心,就帮他们解开纠纷,手机还给他,然后问这个女孩子:为什么你要偷手机?女孩子说:不是我偷的,这是在车上,不知为什么有人叫,说丢了手机,结果手机跑到我袋子里。这个副站长看这女孩子也很可怜,就算了,你现在赶快回家!但是她说她是出来打工的,没有办法,现在要找个工作。结果就给她在客运站找了一份售货员的工作。结果这两个人就开始了就生了感情。

有天,这个女孩子就叫这个副站长,这个副站长的名字叫端阳。她说自己生病了,希望他来看看,去看了。结果一看,是中了圈套,原来那女孩子很喜欢这个副站长,竟然就以身相许。结果这个副站长在这个是非时刻不能够把持好自己,就犯了邪淫;犯了之后,结果两个人就一发不可收拾。后来是纸包不住火,事情传出来,他的领导也很气愤,就准备下文件要对他进行处理,家里太太也非常生气。这时候这个端阳已经做了不对,而且现在突然间又起了一个不应该起的念头,想跟这个女孩子一起去私奔。这个女孩子只有他女儿这么大的年龄,结果他们两个就约好,这女孩子她也是誓言旦旦,说即使你以后老了,我都会陪着你的。结果他们就一起走,就私奔,离开了工作岗位,离开了他的太太。自己在离开的时候,还给他太太留下字条说:我是个负心人,对不起你,你恨我!就走了。

两个人到了武汉市打工,男的就出去做推销,做得很辛苦,养自己和这个女孩子。后来他们俩竟然又生了个儿子,一家三口经济压力也满重的。后来因为这个男的工作太辛苦了,就累倒了,那女孩子又被迫出去外面打工,来养这一家三

口。后来,这个女孩子就在外面又结识了一个男青年,所以就久久晚上都不回来,使得这位端阳他自己也非常的懊恼,最后事情知道了,说这女青年她自己有外遇。端阳是说:那你不是原来有誓言?那女青年说:是,但是我们这样下去,我们谁也活不长,这经济压力在这里。端阳自己有病,不能够起床,这个女青年就也不理他,所以搞得他最后想回家。打电话给他太太,他太太还在气愤,不让他回来。搞得他自己非常的懊悔,写了这么一个自白,在网络上看到的。

所以这「是非不当」,就做出「向背乖宜」的事情。该亲近的是自己的家庭,该离开的是不好的这些关系。但是他这是一失足成千古恨,所以他能怨谁?到头来还是怨自己。对这女孩子来讲,她也不幸福。所以两个人如果不懂是非善恶,做出这些糊涂傻事,两个人都没有幸福。请看下面一条:

【虐下取功。谄上希旨。】

这里是讲虐待下民以冒取功劳,用谄媚上级长官这种方法,来迎合长官的这些旨意。这些都是为一己之私,做出可恶、卑鄙的事情。我们要知道他应该多加抚恤百姓,不应该为了自己图功劳而虐待他们。比如说,要赶工程,为了迎合上级领导,所以就一个工程拼命的赶,这样子让百姓受苦受累,让自己的下级受苦受累,这心很狠毒。

这个『谄』是谄媚、奉承,靠奉承上级来升官,这是君子最引以可耻的,只有小人才会这么做。在大跃进时期,中国人都知道,一九五八年到一九六0年是中国的大跃进时期,当时中央走上左倾路线,搞大跃进,大鍊钢铁,农民的生产都荒废,又适逢是大荒年,再加上苏联逼债,种种的内忧外患,结果大饥荒。后来中央就修正。可是在这个大跃进的三年里面,在四川省,省委第一书记,当时叫李井泉,他真的是做到了『虐下取功,谄上希旨』。他为了迎合中央,就是大跃进他们是做得最左。然后很多人说,这个全省死的人都很多,饿死不少,他竟然说:中国这么大,哪个朝代没有死人的?乃至后来中央对政策进行了调整,他依然还扣住中央发下来的文件,不修正他的左倾,致使四川省当时的经济复员在全省就最慢。后来饿死的人,因此就会变得很多。

当时李井泉就没有受到中央的处分,可是虽然没有受到处分,他这样子为了谄媚上级、中央,迎合中央当时的左倾路线,就虐待百姓,他的果报是怎么样?在文化大革命当中,我们知道一九六六年开始的,李井泉家里被斗,被斗得家破人亡,他本人被文革造反派绑架,也绑的不知去哪里?尸首都找不到。他自己的夫人也被揪出来斗,甚至他夫人头发都被拔光,最后她含怨自杀。自己的儿子,也因为当时在北京念书,在北京航空学院,结果被红卫兵揪出来殴打致死。所以「虐下取功,谄上希旨」就得这么一个报应。请看下条:

【受恩不感。念怨不休。】

这一条是讲受到人家的恩惠,一点都不懂得感恩,反而惦念这些仇恨。别人对他一点对不起的,哪怕是过去对他有很大恩德,他都忘掉,心里只想着仇恨,而且在胸中瘀积,固结在里头都不散,这都是遭天谴。最后请看,再看一条:

【轻蔑天民。扰乱国政。】

这条讲的是轻视和欺侮人民,讲扰乱国家的政务。唐朝的皇帝唐太宗讲:人民是国家的根本,要懂得让人民安定。『天民』就是对人民的尊称,他是天给我们的这些百姓,怎么能够轻蔑他、侮辱他?怎么能够『扰乱国政』,让民不聊生?你看文化大革命当中,这四人帮为首的江青,真的是「轻蔑天民,扰乱国政」。把整个国家的文化、经济搞得那是一团糟,全部都摧毁,让人民真的是民不聊生,十年!结果她自己的报应是什么?粉碎四人帮以后,她就被监禁起来,到最后,她自己自杀了。要知道这自杀的人死后的果报都很惨烈。所以这条对当官的人引以为戒。今天的时间到了,我们先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吉凶祸福的原理—太上感应篇学习心得(华语)

锺茂森博士主讲(第四集)

2007/3/18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52-204-0004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今天继续来学习讨论《太上感应篇》。昨天我们讲到「恶因恶报」这一章,请看:

【赏及非义。刑及无辜。】

这句话的意思是讲,不合理的去奖赏那些不应该奖赏的人,这『非义』就是不应该。他们没有功劳,可能是因为阿谀奉承,迎合讨好,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知道,不能够以自己的好恶来做为奖赏的标准。所奖赏的,应该是那些有功之人,奖赏那些有优点、有美德的人。我们的奖赏不但只是鼓励被奖赏的人,而且也是做给大家看,让大家都能够效仿他。

『刑及无辜』,讲的是用刑罚去施加给无辜的人。要知道刑罚是不得已才去用的,我们都知道每个人都有良心,都有这颗本善的本性;他造恶,那是因为他糊涂,迷失了本性,才干出那些糊涂事。我们对他加以刑罚,那都是不得已而为之。要懂得对于已经是有罪的人,都应该尽量的给机会让他来改过,对无辜的人,怎么可以用刑罚?他没有犯罪,没有过失,用刑罚,可能是我们自己糊涂,不能够明断是非,或者是自己因为一己之私,而去加害于无辜者,这些都是违犯天意。我们都要非常戒慎。特别是作官的人,这个赏和用刑都要懂得公道。刑罚加给无辜的人,自己不单没有功,反而会引来灾祸。我们看在二00一年的时候,云南省昆明市,一个区的人民法院,就对两个司法人员以「滥用刑讯」这个罪来给他们定有期徒刑。这两位司法人员就是滥用刑罚,刑及无辜。

这个案子是这样子的,在一九九八年,有一对公安干警,一个是男的,一个是女的,都在车里面被人用手枪打死。后来司法部怀疑可能是这个女的丈夫干的,因为这个女警察的丈夫也是个武警,就被怀疑可能是这个武警怀疑自己的太太可能有不忠的行为,所以造成谋杀。实际上这是无辜的,这个武警他失去了太太,本来已经很伤心,结果又被无辜的加上这个罪名,他不承认,执法的两个人(这司法人员)就对他进行严刑拷打,让他身体受到很大的创伤。结果严刑之下来逼

供,逼着他被迫承认自己的罪名,最后就判了死刑。还没有执行枪决之前,云南省又破获了一个大的谋杀集团,破了个大案,结果把这个集团的头目抓了起来,在他的保险柜里,竟然发现了杀死这两个警察的手枪,这才觉得事情不对。后来经过问讯,才知道原来这个案子也是这个杀人集团所做的,跟这个武警无关,武警是无辜的。结果已经过了二、三年,这个武警是饱受严刑拷打,所以这个案子刑及无辜。结果当事的两个执法人员都被判处监禁。所以办案的人,执法的人,真的要懂得明察秋毫,秉公处理,不可以冤枉人。

这里我们可以引申,不单只是办案的人,执法的人要懂得不可以「赏及非义,刑及无辜」。自己做领导的、做父母的,对孩子,假如家里有几个孩子,那也要懂得给孩子的奖赏,对孩子应该奖赏的时候才奖赏,不能造成纵容;对孩子的苛责也要有道理,这才有做父母的威信。凡是家里面出现孩子之间不和的,或者甚至是孩子对父母不满意的,这里面固然有孩子方面的过失,也可能是父母对待孩子不公平,这方面可能有过失而造成的。请看下句:

【杀人取财。倾人取位。】

这句话讲,杀害人的生命,来夺取人家的财产;设计去害人,来夺取人家的职位。这种简直就是杀人害命,谋财害命,这么样一种强盗行为。这种不单是强盗才会有,贪官污吏为了夺取非法之财,而去把人害死,把人关到牢狱里,进行严刑逼供,来栽赃;或者是有钱的人,穷人欠了他的债,他去逼债,非把别人逼死不可,这些都是『杀人取财』。要知道财,『位』是官位,这都是人的福报,我们说福禄,福禄是造善事才得的果报,怎么可以用这种不善的手段来取得善果?这只有很愚痴的人才敢这么做,要知道那个因果不得了!杀人必须偿命,欠债必须还钱。倾人官位的,设计来谋害人,把人打倒的,将来也同样会被人打倒。

这里跟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案例,这是在中国一九五八年到六0年之间的事情,大家可能都记得,这三年是中国大跃进时期。大跃进是一次左倾,很多人虚报收成,为了迎合上级,进行虚报。结果当地根本没有产出这么多,所以当时因此而饿死的人很多。当时的国家也很乱,在河南省有个省长叫做吴芝圃,吴芝圃他当省长,这是全省的第二把手,第一把手是省委书记,他想要谋省委书记的位子。当时的省委书记叫潘复生,这位吴省长就竟然想了一个方法,以右倾为名,把潘复生这省委书记给打倒,后来他就做了河南省的省委第一书记,他做了第一把手,这是「倾人取位」。没想到后来,大跃进以后,没几年就开始文化大革命,文化大革命当中,他被红卫兵抓起来斗,让他检讨。他自己检讨说:我自己犯了这个错误非常严重,罪恶也很大,即使是处以极刑,我也是引颈要受戮。结果就在一九六七年被斗死。所以倾人取位的果报就是这样,他能够显赫多少年?只有愚痴的人才会做出这个事情。

真正有智慧的人,位子给他,他垂手可得的官位,他都会让给人家,为什么?因为当官这可是要负大责任。如果当官没有尽心尽力为国家、为人民服务,自己就欠了大债,犯了大的罪业,将来你是做牛做马还。你看文革以后,粉碎四人帮的、结束文革的功臣,叶剑英元帅,当时他可以垂手获得国家元首的位子,可以做中国共产党中央总书记,可以做国家主席,但是他把这个位子让给人家,让当年邓小平来做。这是叶剑英他的那种高风亮节,他并不是垂涎官位,连皇帝的位

子都不要,所以别人赞叹他是「手持龙袍不加身」。所以他的后代都很好。请看下面一句:

【诛降戮服。贬正排贤。】

这句是讲诛杀投降的人,顺服我的,我还要把他杀掉。『贬正排贤』是贬抑那些正直的人,排挤贤能的人。在打仗当中,难免会有抓到俘虏,对于俘虏,真正仁慈的将领应该多加以抚恤,知道这些俘虏大部分都是不得已才去从军,才做这个事情。他既然归降于我,改邪归正,那就很好,怎么能够把他抓住了之后,还要诛杀掉?我们知道战争,这本来就不是一个吉祥的事情。圣人是不得已才用战争,来保卫自己的人民,这种战争是保卫战,伊斯兰教里面称为叫圣战,圣战就是保卫战,像我们中国抗日战争,这就是保卫战。抓住的俘虏,知道他可能是一时糊涂才参加敌军,或者他是被迫的,所以我们应该用仁慈的方法来善待他们,让他们归顺于我。

如果是诛杀那些投降的人,这是最损阴德的。在汉朝有一位很著名的将领叫做李广,这位李广是能征善战,他的手臂就像猿猴一样的灵活,而且擅长射箭,出马的速度也是非常快,别人都称他叫飞将军。当时抗击北方侵略的匈奴,匈奴一听到飞将军李广来了,都闻风丧胆,所以王昌龄有首诗叫「出塞」,这样赞叹这位李广将军,诗中讲「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写出将军的那种气势,将军在此,胡人、匈奴都不敢来犯。他为汉朝立了很大的战功,但是他迟迟都没有被皇帝加封、加侯,连他的部下,和他提拔上来的将领都纷纷被加侯、封侯,就他自己一直没有被封侯。他自己心里面就很不痛快,跟一个朋友谈起来。

这朋友就问他:你是不是这一生中做了一些令你自己很遗憾的事情?你看,古人就很懂得遇事反求诸己。所以朋友提醒他:你有没有做过什么亏心事?这个李广将军回想,他说:我是做过一件很大的亏心事,有一次战争当中,我捉拿了八百个胡人,他们投降了,结果我还是把他们杀掉。这件事情,我一直以来都非常遗憾。他朋友听了大吃一惊说:要知道『诛降戮服』,这是很损阴德的。果然李广将军这辈子都没有封侯,而且最后在一次出征当中,因为迷了路,他自己就自杀了。他的孙子叫李陵,也是一位非常能征善战的人,结果有一次打仗,被匈奴给抓了,他竟然投降了。他一投降,皇帝就大怒,把李陵的,就是李将军的这一家族满门抄斩。所以他最后就落得家破人亡的报应。

「贬正排贤」,这也是一种当官的阴恶。要知道作官的,其中一个责任就是为国家选拔栋梁之材、贤能的这些接班人,怎么可以对那些正人君子、贤能的人加以贬抑?我们在一个单位里面做事情,也要懂得推荐贤人,不可以以自己的嫉妒心,怕别人超过我,而去压人家、贬人家。要知道真正有贤能的人,他也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十全十美的叫圣人,圣人有几个?他有品德、有学问,这就是属于有贤能的人。可能他有些习气,《了凡四训》上讲「豪杰铮铮,不甚修形迹」,他可能是因为自己有才华,有点傲气,这小节不太注意,所以得罪了我们。我们不应该看这些小节,我们应该看大节,看这个人真正是为国家、为社会,或者为我们团体能够做出很好的贡献,这就应该大力的提拔;不能以自己的好恶,来做任人的标准。

学生对老师而言也是这样子。我们对待老师,也应该有责任看见好的学生向老师推荐;不可以说我推荐好的学生,到时候他超过我了,这是嫉妒心。嫉妒心怎么可能有真实的学问?所以真正要懂得对正人君子、贤德,要会看、要懂得提拔,甚至能够善于引导他,让他更上层楼。走在我们前面的,我们向前推;走在我们后面的,我们要帮他往前拉,这么共同前进,这样子就好。请看下句:

【凌孤逼寡。弃法受赂。】

这句是讲对一些孤儿寡母,对这些孤寡老人进行凌辱逼迫;抛弃了法律,来接受贿赂。这两句要分开讲,《太上感应篇》前面讲「矜孤恤寡」,这是善行,对于孤寡老人要懂得体贴爱护,加意的关怀;因为人生最不幸的就是孤寡,晚年丧夫、丧妻、丧儿,怎么可以去凌辱?因为他们弱小,我们就以自己的威势来逼迫他们,这些都是最遭天谴。

这里跟大家讲一个真实的故事,这是在中国大陆发生的。在一九六六年,那是文化大革命刚开始的时候,有一户人家,这个人家是一对夫妻,丈夫有个老母亲,老母亲年轻的时候就守寡,她是裹小脚的,是传统妇女。这丈夫在村里面当村干部,所以经济条件也不错,还有两个女儿。这是一家五口人,原来生活的还不错,但是丈夫后来死了,剩下太太。这个太太带着女儿,还有老太太,老太太就给她们做饭。因为老太太操持家务很能,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贤妻良母型的传统妇女,孩子就这样慢慢带大。因为丈夫死了,这个太太就被迫出去外面工作,挣钱养家糊口。后来孩子大了,这个太太姓石,石氏,那石氏她就开始嫌弃这个老太太。孩子不用她来带,结果就嫌老太太在这里吃饭。她自己因为挣钱也不容易,所以她就开始嫌弃老太太。

开始的时候,对老太太没有什么好脸色看,老太太辛辛苦苦做了饭端上来,她也不搭理,气鼓鼓的样子。后来有一天,老太太在过道乘凉,这个大孙女儿就来跟老太太说:奶奶,我妈让我跟妳说件事。什么事?我妈说她再也不想看见妳了,请妳走。这老太太一听,就像晴天霹雳,非常的伤心。对着孙女说:我今年都已经六、七十岁,裹着小脚,妳现在让我走,妳是让我去嫁人,还是让我去上吊?结果她们还是把这老太太赶出去了。

老太太逼不得已,就只好捡些破烂,或者帮人家缝缝补补来维持自己,很可怜。结果这事情没有多久,这个太太石氏,她本来长着一对大眼睛,很明亮,突然间就看不见,这一下子就慌了手脚,因为家里没人养活,孩子没人做饭;孩子幸亏还大,就下地干活,继续劳动工作来养家。但是这位石氏因为看不见,那可苦了,因为她不是从小就是瞎的,突然瞎了,到处去摸,生活可真是非常苦,不是碰翻这个就碰翻那个,没有办法干家务。甚至在屋里面大小便,因为没有办法摸到厕所,只好在自己的房间里大小便,整个屋子里很臭。后来没办法,只好接老太太回来,继续请她来做饭,没多久,这个太太石氏就死了。后来大孙女,就是帮她妈妈赶老太太走的这个孙女,有次也撞了车,也撞死了。这一家人,你看这个当太太的,说不想看见老太太,真的她眼睛就瞎了,再也看不见老太太。这孙女跟她两个都死了。所以天的报应,对那些『凌孤逼寡』的人,那是毫不留情。

『弃法受赂』,这是违背法律收受贿赂,这是当官的人最不应该做的。要知道当官的人是要为国为民,古人都讲:当官不与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怎么可以抛弃法律收受贿赂?收受贿赂的人,他以为自己得了财利,可是这样子收取财利的,没有几年,自己就身败名裂。在海南省东方市原市委书记,叫戚火贵,他因为收受巨额的贿赂,家里有一千多万元的家产来路不明,而且被查明受贿的有一百多万人。他跟他太太都被抓拿归案,经过判决,这位原市委书记就判处死刑,于二00一年八月十三号枪决。他的太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六年。所以你想想,古人讲得好,「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这个德是财的根本,财是德的一种枝末;有德的人不怕没有财。如果是为了贪财而弃法受赂,败坏自己的道德,败坏法律,真的这个财没有享受到,自己就身败名裂,命丧黄泉。所以可不能够不谨慎。

弃法受赂,要知道,从小事就要懂得,不可以去违犯。不能说我小节方面不在乎,到大节我能够把持得住,那个不保险。所以我们小的地方,断自己的贪心,贪小便宜的念头都要断掉,在大是大非面前才能把持的稳。古人讲,这经天纬地的气节,都是从临渊履薄处修来的。临渊履薄,临渊就是如临深渊,履薄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谨谨慎慎,修养出来的,这是大的气节。

最近我自己就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情,因为给老法师做翻译,经常要做翻译,所以要一套「金山辞霸」的软件。那个软件很不错,可以有英文的翻译辞典,也有古汉语的辞典。我的一位同修他刚好有,他那个光盘就给我装上我的计算机里头,装上以后,我突然想到这个光盘的版权是一个人的版权还是可以共享的版权?我就问他。结果朋友就查,拿出光盘原来买的时候的合同,看了原来这是一个人用的版权。我朋友已经用,我这样用就属于偷盗。我就跟这朋友说:不行,我们不能这样做,这样做等于违背了法律!我受你的这个,等于受赂一样!弃法受赂。这我们不能做,我们学佛了,这盗戒我们不能犯。我的朋友听了之后,也很配合,他说:这样子,我把我自己的软件从我的计算机里删掉,我这个给你,我自己再买一套。于是我说:这样子,那你再买一套,我把钱给你,就我来帮你买。

所以学佛的人在这些小的事情上面,我们都不可以去犯偷盗戒。光盘,它是有版权的,我们就必须尊重他的版权,不可以随便拿来使用。当然我们是希望好东西不要有版权,那利益大众多好!但是他如果要,我们必须要尊重。这样子小的都注意,养成习惯,大是大非面前就不会犯弃法受赂的这些问题。请看下面一句:

【以直为曲。以曲为直。】

这一条是讲把理直的变成委曲,把理曲的变成理直的,这简直是颠倒是非,黑白颠倒了。这是在打官司当中,如果执法的人不谨慎,或者有私心,这很容易犯。所以执法的人要知道,自己的判决,这一声判决下去,可能关系到这个人乃至这个家庭的生死命运,怎么可以在这个直和曲、是和非面前随便?

我们平时要懂得,什么是直?什么是曲?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心里要有个标准。这个标准必定是以圣贤的教训为标准,因为圣贤的教训都是符合性德的。

所以符合性德的为直,不符合性德的为曲。我们如果不学习,怎么可能保险说不黑白颠倒?该做的我们没有去做,不该做的做了,这就是『以直为曲,以曲为直』。别人批评我,我还要故意来为自己辩护,那是更是以曲为直。请看下面一条:

【入轻为重。见杀加怒。】

这句话也是指执法的人员,应该判轻刑的,结果判成重刑。看见人家被杀,不但不哀悯他,反而会愤怒,这种都是心里面没有仁慈心。要知道这个刑罚是不得已而用之,那是用它来教训犯人,让他引以为戒。所以有悔改之意的,能够坦白的,都应该从宽处理,能判轻刑的就尽量判轻刑。如果对这案子有怀疑的,都不能判重,这就是留着一点慈悯心,防范损阴德的事情发生。

看到人家因为犯罪而被判处死刑,哪怕他是罪大恶极,都应该生怜悯心,他为什么会这么做?他本来也是本性本善,释迦牟尼佛讲:「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这一切众生也包括他,他也有如来智慧德相,他的人之初也是性本善;孟子说:「人皆可以为尧舜」,他本来也可以为尧舜圣贤,但是他一时糊涂。这一时可能是一念之差,也可能是从小到大没有经过良好的教育,而做了一辈子的糊涂事,那也叫一时糊涂。生生世世以来,谁敢保我们没有做过糊涂事?我们没有做过糊涂事的话,我们早就往生,早就成佛,我们都是糊涂人!我们既然都是糊涂人,怎么能够责怪他?看见他犯罪,遭刑辱,我们怎么可以再加以愤恨?甚至还要幸灾乐祸,还要拍手称快,这些确实慈悲心不够。要懂得怜悯他,甚至为他哭泣都来不及,怎么可以加怒?

有人说,那你看到那个萨达姆侯赛因,伊拉克前总统,看到那个恐怖组织的头本拉登,看到希特勒,看到这些日本军国主义者,他们这么残忍杀害无辜,难道他们被处以死刑,看到他们死,你能够不愤恨?那也不能愤恨,为什么?他们也是众生之一,也是因为做了糊涂事。他如果不糊涂,他有智慧,他就有慈悲,怎么可能做出那种伤天害理的事?这是没教育好。这么一想,我们的仁慈之心就出来,他固然死是罪有应得,但是也不可以生那种快意、愤怒的心,保存自己好善好德的天性。这以上就基本讲了这种当官的人他们这些恶事。下来讲的是「世俗之恶」,一般老百姓也都会犯的,那这更应该加意去检点自己的内心,看有没有犯过?这一个小节包括「知过不改」一直到「侵凌道德」。请看:

【知过不改。见善不为。】

这一条讲的是知道自己的过失而不肯悔改,看见了善事而不肯去做。我们知道有过失,这也是正常,「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没有达到像佛那样子的境界,都不可能保证不犯过失。但是如果能够「过而能改,善莫大焉」,所以最大的善事莫过于改过。反过来说,最大的恶事就是『知过不改』。知道自己过错,还要替自己辩护,不肯改,这种人已经变成铁石心肠,他就没办法进步,只能往死路上走,一天天堕落下去,最后的结果就是三恶道。所以人觉悟了,猛然回头,改过自新,哪怕是过去造再多的业,古人讲「浪子回头金不换」,这才是真正的善人。

善行,我们看到了,看到别人做善行,我们应该立即效法。我们之听到有一件善事,我们应该马上生起欣慕之心去学习。如果见到善事,听到善言,还在那里无动于衷,你看这个人叫做没善根;没善根的人,佛把他称为一阐提,一阐提就是没善根。我们不要讲人家,我们想想自己,我们是不是这样做?会不会是知过不改,见善不为?明知自己有这些过失,不肯改;应该做的善事而不肯做,这明知还故犯,这是罪加一等。所以要懂得这一点,要修行进步,这一点是最重要,这叫忏悔。当然改过也不是一天、二天能够成就,这是无始劫来形成的习气,我们的烦恼习气怎么可能一天、二天能够改过来?所以大家如果觉得自己业障深重,像我自己就是经常这样觉得,大家可能比我好一些。我自己确实是业障深重,过失知道了,想改也不是一下能改得过来,这是自己的业障。

但是这个事情要知道,知过不改,并不是说你改不过来,那这里讲的是不肯改。肯改的人,这就叫进步。尽管他肯改,后来又犯了,犯了之后,继续改,继续忏悔。我曾经问过我们师父上人,我就请教师父上人说:我经常发现自己有很多过失,想改,听经,明白了,想改,结果要改又犯。第二天又向佛菩萨忏悔,然后发誓不再干,结果又干,干了又忏悔。结果老忏悔,还有这些习气,到最后自己的信心也会不足,我这样还算是真干?我对佛菩萨是不是在骗佛菩萨?我问得很诚恳,师父看了我这么问,也语重心长的安慰我,他说:你这样子做就叫真干。当时我的眼泪就流下来,觉得佛菩萨、师父这种慈悲,他能够等待,让我们慢慢回头;这一下子回不过来,那是业障深重;慢慢回头,总之我们心是想改过。每天改一点,每天改一点,虽然有犯,犯了再忏悔,《普贤行愿品》里头讲,忏悔业障,那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无量劫都是这么忏悔业障。我们这些业障,那也得慢慢忏,但是这个心一定要朝那个善的方向,菩提的大道去进去。这样一、二年再回头一看,自己确实有很多过失改正,确实很多贪瞋痴慢的念头淡化,这就是进步。请看下面一句:

【自罪引他。壅塞方术。】

这一条是讲自己犯罪了,却嫁祸于人。『壅塞方术』,是讲故意去阻挠那些方术,「方术」就包括一些像医药、占卜、星相、算命这一类,通称就是技术,阻挠这些技术的发展。这两条都是有罪。

要知道刚才讲的,过失是人人都会犯,自己犯了罪,那也是因为一时糊涂,但是「过能改,归于无」,他能够承认错误,这就很好,这过失以后就能忏悔掉;「倘掩饰,增一辜」,如果为自己的罪来掩饰,文过饰非,那又增了一条罪名。更何况把自己的罪还要故意去引嫁到人家身上,这是心很恶毒的。『自罪引他』,都是因为自己想要开脱罪名,用诬陷来拖累对方。我们要懂得凡是大的过失,都是小的过失那里引起的。古人讲「恶不积,不足以败身」,真正犯到了大的罪业之后,要知道那也不是一天就能犯的。他因为从小到大对自己的心念没有检点,不能够改过,所以积累起来,最后有一个因缘,就变成一个大罪。自罪引他,我们引申的说,凡是自己心里面有那些不善的念头,或者是不光彩的念头,说人家、想人家也是这样,这都属于自罪引他;换句话说,这叫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把自己小人的想法栽到人家头上,这都是不对的。

我给大家讲个故事,有个单身的女子,新搬到一个公寓里面。这个公寓,像我们香港,大多数人都是住高楼公寓,公寓的楼层,同一楼层里,邻居有一户,家里是比较穷的。这个女子看到他家穷,就没有想跟他来往,省得自己被他拖累,有这个心。有天晚上,突然这个大楼停了电,没有电灯,晚上很黑,这个单身女子在家里,心里正在发毛,突然听到人家敲门,这女子就问:这是谁?原来是那个邻居的小孩,那个女子就突然想到,他来找我干什么?这么黑灯瞎火的,马上起了一个戒惧的心。然后那个小孩就在门外问:姐姐,妳家里有蜡烛没有?这个单身女子听了以后就心里想,这个人家里穷的连蜡烛都买不起,现在来找我,那我不能借给他,借给他以后,他以后老来找我,那怎么办?岂不是给他拖累了。所以就大声叫一声:没有。结果听到门外的小孩继续说:姐姐,我妈妈就担心妳家里没有蜡烛,所以让我拿两根蜡烛给妳。这个时候,那个女子心里非常惭愧,以小人之心去度君子之腹,这都是自己犯了过失,想别人也是这样。自罪引他。

「壅塞方术」,这是讲这些算命、算卦的,他们也能够帮助人,启发人断恶修善。因为算命、算卦的人都懂得「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你要去打击他、阻挠他,就以一个迷信来给他们破除,破除迷信,这样也不好。因为这些里面也有学问,《易经》讲的阴阳的道理,《黄帝内经》讲的五行的道理,这都是算命他们的理论根据。一般说来,所有的技术,只要有利于社会的,都不应该阻挠。像现在很多人出的书,出了这些作品,加上「版权所有,翻印必究」,或者是发明权,不让人家去复制,这些其实都阻挠了这个技术的普遍推行。所以我们老法师所讲的这些经论,从来不加版权,告诉大家,任大家流通,「欢迎翻印,功德无量」。所以我自己讲课的所有材料,也是「欢迎翻印,功德无量」,绝不壅塞方术。好,谢谢大家。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各位朋友,大家好。我们继续来学习《太上感应篇》。请看:

【讪谤圣贤。侵凌道德。】

『讪谤圣贤』就是指用戏言来侮辱、毁谤这些圣贤,包括像释迦牟尼佛,这是出世的圣人;孔子、孟子,这是世间的圣人。这些大圣大贤对众生具有很大的利益,他们的教诲帮助一切众生断恶修善,破迷开悟,离苦得乐,我们尊重还来不及,怎么可以去毁谤他们?道德之人,『侵凌』,侵犯、欺凌,这也是很大的罪业。这一条所讲的,当然不能够对这些圣贤人、有道德人有毁谤欺负;乃至对圣人的像,圣贤的经典,我们不恭敬都会有罪过。这个圣人是见了本性,恢复了本性本善之人,他们的经典都是本性自然流露,他们的心都是慈悲仁爱。

大家供奉圣贤的像,这是对他的怀念,也是效法。像我们对于佛菩萨的像,佛菩萨像没有迷信色彩,佛菩萨是老师。我们供奉老师的像,就像我们父母过世了,供奉父母的像,这个道理是一样的,怀念。除了怀念的意思,还有「见贤思齐」的这个意思。见到佛菩萨这样子,成为大圣大贤,我们也要奋力修行,迎头赶上。为什么?我们的本性跟佛菩萨、圣贤的本性是一样的。为什么我在这里沈沦?为什么不能像佛菩萨、圣贤那样子的得到大智慧、大慈悲?这是我们的可耻,49

第三篇:修德立业的根基 弟子规学习心得-国语(锺茂森博士主讲)

修德立業的根基 《弟子規》學習心得(國語)

鍾茂森博士主講

(第一集)2007/2/28 香港佛陀教育協會 檔名:52-197-01

尊敬的各位大德同修,各位朋友,大家好。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弟子規》,《弟子規》是一部講人如何落實德行的一部教材。人希望能夠這一生成就優良的品德,成就幸福的人生,成就成功的事業,想要學佛的人,能夠希望這一生成聖成賢、作佛、作菩薩,《弟子規》便是最好的入門根基。許多人都說弟子規是給孩子學的,談起弟子規就有一點輕視的心,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了,弟子規就不必學了。但是要知道弟子規並不是只給孩子學,大人、父母是更應該學。不僅是大人學,哪怕我們這一生希望學佛有所成就,念佛的人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個根基也必須要紮好。因此在這裡,我們就有必要用大人的角度來學習弟子規,從一個學佛人,如何來落實入佛法的根基這個角度來探討弟子規。所以我們這個討論,就以「修德立業的根基」為題。

修德,不僅是這一生我們想成就正人君子的品德,真是想要學佛成就佛菩薩的大德,也必須從弟子規來入手。立業也是如此,世間人希望得到成功事業,幸福人生,成家立業,沒有弟子規的落實也是達不到;學佛的人想成就道業,也要從弟子規入手。現在師父上人淨空老和尚,正在香港講《華嚴經》,他前些時候在講經裡面談到,《弟子規》決定不能小看它,它是入《華嚴》的根基,它與《華嚴經》、《無量壽經》也是無二無別的。師父上人既然說出這個話,證明弟子規是多麼的重要。可能你聽了這話有點不服氣,這弟子規是給孩子學,可以上課,所謂「童蒙養正,聖功也」,小孩子用弟子規來端正自己的品德,打好道德學問的根基,這能說得過去。《華嚴經》是佛教裡的高級的佛法,是一乘法門,等於是佛法面的最高峰,怎麼能夠跟弟子規同日而語!

所謂「圓人說法,無法不圓」,師父上人講出這句話,他是在華嚴境界裡面來談,華嚴境界講的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弟子規裡面所講的,都是日常生活中的這種修為,可是裡頭同樣含有《華嚴》深奧的玄理。只是我們學者不懂得去深入,不懂得在這些生活日用平常當中去悟這個理,不懂得善用其心,對弟子規才會輕視。你看《華嚴經》裡面講的有十玄門,十玄門裡面就有個叫做「同時具足相應門」;換句話說,《弟子規》裡所講的義理,同時也具足一乘佛法的義理。比如說《弟子規》第一句,「父母呼,應勿緩」,父母代表誰?他是代表一切眾生。佛法面講「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所以一切眾生的呼喚,我們都要應勿緩。這誰能做到?等覺菩薩才能做到。你看觀世音菩薩三十二應,應以什麼身得度者,他即現什麼身而為說法。若有急難恐怖他就立即現身,令你得以解脫,這才是「應勿緩」。

從這個角度來看,確實《弟子規》與《華嚴經》理是相通的。更何況弟子規裡面所闡述的這些義理,都是自性性德的流露,這種自性是人人都具足的,這種性德是人人都本有的。弟子規裡所闡述的這些道德、品行,人人本來都有,現在因為迷惑顛倒才迷失了。所以,要恢復我們的自性,要通過去修持這些性德,把這些性德做為我們日常生活行為的規範,這樣才能夠恢復自性。弟子規的修學,我們今天的討論,就跟一般我們學習弟子規的這種討論方式就有所不同。我們是通過一個做為大人,做為父母,做為修道之人,做為在世間想立業,甚至在出世法上能夠得到道業的,這種角度來探討弟子規。既然說弟子規與《華嚴》是無二無別,為了大家理解這句話,我們來做個試驗,來看看《弟子規》裡面能不能夠具有《華嚴經》的這種大格局?末學今天可以說是不揣冒昧,學問、道德雖然很淺,但是也願意用自己的一點學習心得來奉獻給大家,供大家參考,請大家指正。

我們今天開始的討論,講的《弟子規》就試用華嚴宗法來詮釋弟子規。當然目的就是為了證明老法師所說的,弟子規與《華嚴》是無二無別,同時能夠令大家對弟子規產生足夠的重視,正是如果弟子規沒有落實,學《華嚴》也不可能入境界。效仿古來大德的做法,像蓮池大師曾經註釋《阿彌陀經》,他所用的註釋方法就是《華嚴》的十門開啟。近代的黃念祖老居士註解《無量壽經》,也是用《華嚴》十門開啟的方法。十門開啟也就是十種方面來詮釋這部經典。古來大德所說的,《無量壽經》是中本《華嚴》,《阿彌陀經》是小本《華嚴》。從這兩位大德,蓮池大師和黃念祖老居士,他們的註解當中我們可以看出,確實《阿彌陀經》和《無量壽經》具有《華嚴》的架勢。老法師今天說弟子規是《華嚴經》的根基,它與《華嚴》也是無二無別,那我們也用《華嚴》十門開啟來解釋。

首先跟大家簡單介紹是哪十門開啟,第一是教起因緣,第二是本文體性,第三是本文宗趣,第四是方便力用,第五是所被根器,第六是藏教所攝,第七是部類差別,第八是傳會講釋,第九是總釋名題,第十是正釋文義。我們就試著在這十個方面來開解弟子規。首先談教起因緣,所謂教起因緣也就是說我們為什麼要學弟子規,學弟子規有什麼樣的因緣。我們剛才講到,很多的父母他們會覺得弟子規是孩子學的,大人就不用學了。但是往往讓自己的孩子學弟子規,背弟子規,孩子能夠背得爛熟,可是生活當中處處都有違犯弟子規。比如說他能夠背誦《弟子規.入則孝》,孩子對父母都不講禮貌,很傲慢。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為什麼孩子們他學了弟子規,反而一條都沒能做到?這根本原因在於父母他自己沒有真正落實弟子規,他沒有能夠為自己的孩子做個好樣子。如果能夠做個好樣子,孩子看到父母都能做到,他自然就有樣學樣,他就能做到。

所以孔子也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你自己身正,就是你做個好榜樣,你能說的都能夠做到,你說孝順父母,你就表演給孩子看,我是這樣子孝順老人家。孩子看到你孝順父母,他就能夠理解,他就能夠做到「入則孝」這一篇。如果你自己做不到,那怎麼可能讓孩子做到?所以為什麼要大人先要學弟子規,就是這個道理。弟子規其實不是讓孩子來學,首先得讓大人學,是大人學了以後,把弟子規一條條的做給孩子看,孩子這麼學的,是身教。所以言教不如身教。

我們在這幾天來共同學習弟子規會看到,弟子規所講的每一條都是讓我們修德立業。一個人只要有優良的品德,他就能夠在社會上立於不敗之地,就能夠為人所尊敬。哪怕你是想在這個世界上從事什麼樣的事業,想有所成就,也得要修學弟子規。孔子教學生,他孔門四科裡面,四門教育第一個講的德行,第二講言語,第三才講政事,政事就是從事一門行業,學習一門技術;第四講文學,就是一些文藝生活、精神生活方面。頭兩條德行和言語,在弟子規上來落實的。你看那些總經理招募員工,他看你這個人人品如何,值不值得信賴,對工作負不負責任,都是用這些方面來考核的。所以我們就曉得,弟子規能做到,你的事業就有成功的根基。對於學佛的人來講,功夫希望能夠迅速的得力,基本的德行修養必須先得做到。

很多人,我們學佛學了很多年,但是為什麼煩惱習氣壓伏不住,老是起現行?老法師就常常說,這是因為我們基本的德行沒有基礎,佛教裡面講的「善男子善女人」這個善就沒有根基。所以老法師提倡儒家的《弟子規》,道家的《感應篇》,佛家的《十善業道經》,這三門是基礎的德行修養。這個得先做到,然後再談入佛境界,念佛要功夫成片,一心不亂,都得建立在這個根基的基礎上。所以,學弟子規的因緣,我們看到是非常重要。很多事情都是淺深是相通的,弟子規上面所講的這些事情,雖然都是很淺的生活小事,貌似給孩子學的這些日用平常生活小事,但是這裡面含有深的道理。所謂古人講的「如海一滴,具百川味」,這一滴海水裡頭就含有所有河流的那些味道,為什麼?因為所有的河流都匯集到大海水裡頭。從這裡看出弟子規的每一條都含有很深的玄理,我們用這種恭敬心去學習弟子規,也一樣能品會到《華嚴》的味道。很多深的理從哪裡悟?就是從生活小事上悟,從最基本的品行、德行基礎來悟入的。

以前古時候有這麼個例子,有個人叫楊黼,他有一天,他是個很虔誠的佛教徒,希望早日修成正果。他聽說有一位叫無際大師的,很有道行,就想去拜訪無際大師學道。背上背包辭別了他的老母親,就趕路去找無際大師。走著走著就遇到一位老和尚,這老和尚就好像在等他,迎面而來,說阿彌陀佛,施主你要去哪裡?楊黼就說我聽說無際大師很有道行,我現在就去找無際大師學道。這個老和尚就笑著說,「你找無際大師,不如找佛!有位**就在你回家的路上你就能見到,你不如跟他學道。」楊黼一聽,是嗎?還有佛在世,那在哪裡?這位老和尚就說,「這位佛,你就現在回去,你就注意有位披著一條毯子,腳上倒穿著拖鞋的,那一位就是你應該拜的佛。」楊黼聽了很高興,立即辭別了老和尚就往家裡趕,趕到家裡天色已晚,夜深人靜,楊黼就敲門,回家了。

這一路上還沒見到這樣的一個披著毛毯,倒穿著拖鞋的人,他心裡正在納悶。敲了門,他的老母親在家裡聽到了兒子叫門的聲音,非常高興。因為老母親想念兒子,一聽到兒子回來了,高興得趕緊去開門。她已經入睡了,馬上起床隨手抓起一條毛毯,因為匆忙的緣故,穿鞋都穿反了,倒穿了拖鞋,急急忙忙的來開門。門一打開,楊黼一看,他馬上就省悟了,原來**是誰?就是這堂中老母。後來楊黼悟了,他也就不再去出外尋師訪道,他就在家裡註解《孝經》。他悟出,其實深妙的道全在日用平常,全在孝順父母這些基本的德行當中。當他註解《孝經》的時候很有感應,到他墨汁寫完了以後,他去池水那裡挑點水去磨墨,結果池水就把墨汁自然的湧起來給他,池水的墨汁都已經現成。這說明道在哪裡?道原來就在我們應該所盡的義務當中,孝就是德之本,修道根基就在孝。所以,古人總是說道在哪裡?日用平常當中就是道,會學的就學上了,不會學的,你出外去找什麼道也是學不通。

孔子曾經也講過,要從最切近的這些事情裡頭去學習「仁」的方法,就是仁義,就是孔子把仁做為他最高的德行標準。仁在哪裡學?就在日用平常當中學。當然如果對孩子,讓他從小就能夠落實這些德行的根基,他長大以後,他真的是有非常深厚的根基之後,他學什麼都學得快,他的品格、這種德行也不會受到社會的污染。當年我們恩師淨空上人的老師,李炳南,雪廬老人就非常重視孩子的這種童蒙養正。我們的老師也繼承了李老師這種遺風,現在大力的提倡《弟子規》。可見得大德所重視的,都是這些最基礎的事情,這些能做到了才能有入道的根基。

弟子規我們從《論語》中可以看到,弟子規是從《論語.學而篇》第六條裡面編成的,它以孔子的教導為綱目。孔子在《論語》當中講:「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很顯然弟子規就是以這一條這些句子來做為綱目,加以開解。從這條可以看到弟子規,規是規矩,弟子規是誰的規矩?是孔門弟子的規矩。孔子當年要教導學生,就是用這一條規矩來要求自己的學生,要求自己的弟子。孔門弟子能夠成就世間聖賢,佛門弟子想要成就出世間的聖賢,作佛、作菩薩,這個弟子規也是相通的。這就是為什麼師父上人要求我們大家從弟子規入手來學習,正是如此。《弟子規》這本書的作者,根據重修清史的記載,是清朝康熙年間有位秀才叫做李毓秀,他根據《論語》的教導,編成一本叫做《訓蒙文》,訓導童蒙的這篇文章。後來經過清朝的賈存仁先生改編,改名做為《弟子規》,整篇文章不長,總共有三百六十句,每句以三個字做為條目,總共是一千零八十個字,琅琅上口,容易背誦。

佛門裡面也是要求入佛門之後,也有這種弟子規,特別是修淨土法門的人。你看佛在《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裡頭曾經說到「欲生彼國者,當修三福」,你要想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你要修三福。第一「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第二條是「受持三皈,具足重戒,不犯威儀」;第三是「發菩提心,深信因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第一條是人天福,第二條是小乘聲聞、緣覺要修的,第三是大乘菩薩要修的。你看第一福就是弟子規裡頭,弟子規裡講的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基本德目,不正是第一福裡的頭兩條「孝養父母,奉事師長」嗎?「慈心不殺」具體落實在道家的基礎德行科目,《太上感應篇》;「修十善業」,就是佛門的基礎經典《十善業道經》,這是第一福。第一福能做到,才能稱作「善男子善女人」。為什麼老法師這麼強調《弟子規》?原來真正想要求生西方極樂世界,這一條也得要好好的落實。這條不落實,念佛哪怕是念得很了不起,一天能念十萬佛號,但是心行跟弟子規不相應,那也不能夠往生。

這就是我們所說《弟子規》的教起因緣,為什麼要學習弟子規?因為它對我們的修德立業,成聖、成賢,求生淨土作佛、作菩薩都非常重要。

下面我們來談《華嚴》十門開啟的第二個方面,本文的體性。所謂的體性,用現代話來講,就是一種基本的原理,它的基本的原則,它依賴什麼?這種體性我們這裡提出跟大家討論,弟子規是以自性性德為體。為什麼這麼說?你看弟子規所講的這些條目,哪一條不是我們自性本有的道德?儒家也講,「人之初,性本善」,這些善,本善,我們自己本來就有的,具體體現在哪?就是弟子規裡講的「孝弟、謹信、愛眾、親仁」。所以我們知道弟子規所規定的,不是說孔子他非得讓我們遵守他給制定的這種規章制度,不是。他這些規定其實都是我們自己本性就具有的性德,我們每個人都有,每個人本來就應該是這樣的。具體的說,性德體現在倫理道德,所謂倫理可以說是五倫的關係,就是每個人都必須有的這種人群之間的關係。人呱呱墜地以後就離不開人群,他就具有父子、君臣、夫婦、兄弟、朋友這五倫的關係。

五倫關係也不是人制定的,它也是自然就具備的,比如說誰沒有父母?父母不是人規定的,一生出來一定有父母。既然有這種關係,人就必須要在這關係當中去盡自己的義務,這種義務就叫做十義,五倫十義。具體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就是十種義務。道德具體體現在個人修養方面,儒家講八德,八德有兩種說法,普遍說法是所謂「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還有一種說法就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把它歸納,去除相同的,可以說有十二個德目,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仁愛和平,十二個字。這些都屬於我們本來就具有的品行。

心性,我們說每個人都有,每個人都相同,這是很難理解的一個概念。通常我們講心性,也稱它作實相,也就是宇宙真實的面目,這種自性是很難用言語來表達的。它是有,但不是我們眼耳鼻舌身意,這種叫六根可以接觸得到的。老子也知道有這麼個自性,他把自性稱為道,他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就是說道是說不出,無法去名狀,無法去講得出來的,不僅講不出來,連我們的思想、意識都想不出來。但是它又是宇宙萬物的本體,所以老子說,「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這個道是很難去理解。但是孔子說的「志於道」,就是要立志證這個道。佛也講這是我們的自性,也叫佛性,每個人本來具足,只要證到了佛性我們就成佛了。

道、或者佛性如何去證得?我們首先要了解道的表現是什麼樣的形相,你按照這些表現的形相去修,就有一天能夠證道。雖然道說不出來,但是它能夠表現形相,表現出的形相那就是德。所以,德是道的相,道是德的體,我們雖然不能用我們的六根接觸得道,但是我們能夠看到德。我們能知道什麼是孝,什麼是忠,什麼是禮,什麼是義,這些我們能看到。一個證道的人,他自然就會表現出這些德。那我們沒證道,我們叫做凡夫,凡夫沒有成佛,沒有見性,如何去見性成佛?就要通過去修這些德;就是凡是順著性德的,我們去做,凡是違背性德,我們就不做,這樣子才能證入自性。我們也要有信心,我們一定能證入自性,一定能恢復自性,為什麼?自性本來具有。我們現在有的這些煩惱習氣,障礙我們的自性,這些煩惱習氣我們本來沒有,沒有的我們當然能去除掉,本來有的當然能恢復。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立志一定要在道上。而怎樣去證道?要據於德,據就是以德為依靠,依靠德來修養自己就能證入道。

從這裡我們看到,《弟子規》是幫助我們修性德、證道的一門學問,從這個體性來看,它是非常了不起的一部書,不能夠小看它。《中庸》上面有講到,「君子之道,譬如行遠必自邇,登高必自卑」,就是想要證道,想要學君子、成聖賢,那得一步步來。你要行遠,就是遠行,你就從近開始走,一步一個腳印這麼走下去,終有一天你能達到目的地。你要登高,爬山,萬丈的高山也是你一步一個腳印從低開始,自己先要謙卑下來,慢慢的爬。《弟子規》就是你要走遠行的第一步,你要登高的第一步,你相信一直這麼走下去,就一定能達到終點。達到終點,你就是恢復你的自性,圓滿的恢復就跟佛一樣,就成佛了,成就你本來具有的圓滿德行,你的佛性。所以《弟子規》都教導我們,「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如果你以為《弟子規》是小孩學的,我們就不用學,你就不學它,你就沒辦法真正打好恢復性德的根基,那就叫做自暴自棄。你明明可以恢復性德,恢復本性,你不去恢復,這不就是自暴自棄嗎?所以,立志要成聖成賢,就得從這低的開始。而低的必定通高的,淺的一定達深的,淺深不二,高低平等,無有高下,這樣才是《華嚴》所說的境界。我們說了很多,都是為了增強我們大家學習《弟子規》這種信心,不能夠忽視這一門德行學問。

我們來繼續談本文宗趣,第三條,如果真正大家明瞭《弟子規》的體性,它是講的自性性德,談到宗趣就比較好講了。宗就是宗旨,趣是趣向,《弟子規》以什麼為宗旨?它是以進德學文、知行合一為宗。其實很明顯是以《論語》的這門「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這六個部分就是講的修行、力行。後面「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文就是我們理解這些聖賢之道,通過學習聖賢之道,更幫助我們的力行。學文並不是指學一般的那些文學,那些才藝,並不完全指那些,更重要的是指聖賢的學問。學為什麼要學聖賢學問?為了我們更好的力行。所謂學文和力行要合一並重,佛法也講解行並重,解幫助行,行幫助解,整條綱目就是我們的宗旨。所以我們說進德和學文,進德就是指力行,加上學文,進德是行,學文是知,知行要合一,處處都知行合一,成聖成賢就快了。以什麼為趣?宗和趣就有因果關係,如果我們能夠進德修業學習聖賢,最後我們達到什麼果報?必定能有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業,成聖成賢我們都能夠達到。所以我們說以幸福人生、成聖成賢為趣。

下面第四個方面是方便力用,方便,便是指便宜,就是最合適的,方是方法,所以最合適的方法就叫方便。《弟子規》所教導用什麼方法來學習聖賢?你看它講的都是日用平常的生活小事。正是在日用平常裡面克服自己的煩惱習氣,處處與性德相應,這是《弟子規》所教導的方法。你不用向外求道,就在你當下,在自己的角色裡頭,在自己的生活裡面,學習聖賢的克己功夫,你看方不方便?合不合適?很合適、很方便,誰都能做。它的力用是什麼?力用就是你學《弟子規》有什麼用,你得到什麼用處?就是通過學習《弟子規》,我們能夠從這些生活小事上面悟聖賢之理。我們說《弟子規》以自性性德為體,體怎麼悟入?就從這些生活小事裡悟入。就像《華嚴經.淨行品》,「淨行品」講的就是菩薩的生活小事,從早上起來洗臉、刷牙、上廁所、穿衣吃飯,講的就是生活小事。但是華嚴菩薩從這些生活小事裡面就發大菩提心,就證入佛性。能夠從小事中達聖賢之理,這是它的用途。

聖賢之道,印光大師講的就是兩個字,明與誠,明就是覺悟,誠就是你達到真誠心。真誠心確實不容易學,有的人天生就真誠,有的人非得要靠學習,他明白道理了才能真正的真誠心。真誠心,師父上人講的是菩提心,往生淨土也得發菩提心,加上一向專念,才能成功。怎麼樣達到這種真誠心、這種聖賢之心?得明白,先得學才能明。學《弟子規》是要明白這些聖賢之理,然後才能達到真誠心,才能發起真實菩提心。你看有沒有用?太有用。從這個角度我們學《弟子規》,就不是站在好像給孩子學的那方面來學,我們是從成聖成賢、作佛、作菩薩的高度來學《弟子規》。因此我們在學習當中,著重在每條從哪些方面來落實,不是學這一條就這條,死死板板的,不是,它是多方面的,可以引申的。還有為什麼要這麼做,裡面的理是什麼,我們著重這麼學習,達到知行合一,做起來真的就可以得心應手,左右逢源。

下面第五個方面,所謂所被根器。根器就是哪些根性的人,什麼程度的人適合學《弟子規》?所謂根性,有上中下三種,上根之人他是什麼?孔子說的「生而知之者,上也」;中根的人,「學而知之者,次也」;下根「困而學之者」,這是下根。就是你天生就懂得,叫一聞千悟,這種叫上根人,一般就很難學了。像六祖惠能大師,聽一句《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他就徹悟,這個真不容易,我們學不來。我們屬於中下根人,起碼我是,可能大家的根性比我高,我自己是中下根性。那怎麼辦?學而知之,通過學習才能夠知聖賢之道。再下根是困而知之,像我學佛也學了十多年,功夫就是不得力,怎麼辦?這是困,受困,然後才去學,困而學之是下根,所以我自己是屬於中下根人。

要知道《弟子規》是上中下三根都得學,上根的人學《弟子規》,他叫一聞千悟,一聽「父母呼,應勿緩」他就馬上徹悟。連佛菩薩他也是父母呼,應勿緩,剛才我們講的,觀世音菩薩,「若有急難恐怖,但自歸命觀世音菩薩,無不得解脫者」。你看觀世音菩薩不也是做到了應勿緩嗎?他看眾生猶如父母,所以父母呼,應勿緩,這是他所修學的。觀世音菩薩是上根人,他來學這個馬上就悟透了,我們沒辦法這麼學。上根人是什麼?證悟自性,然後性德起用,成為修德,把《弟子規》條條都做到,這是上根人。我們中根人沒證入自性,那就通過學習這些性德,這叫修德,修自己的性德,然後希望有一天能夠證入自性。所以中根得學。下根他更得學,基礎都沒有,怎麼能夠成就?

從這個方面來講,《弟子規》也是三根普被,利鈍全收。更何況老法師經常提到,佛講的,「不先學小乘,後學大乘,非佛弟子」。你不學小乘的這些修學,你直接入大乘,那不是佛的弟子。為什麼?這叫空中樓閣,他沒有基礎。而中國人小乘沒有流傳,它傳不下來,不是因為中國修行人不要小乘,是中國有儒、道的基礎,而儒、道是古人都在修學的,所以他學了儒、道之後可以直接入大乘。因此《弟子規》做為儒家的基礎德行科目,可以說它是小乘的修學根基,它能代替小乘,真正做圓滿了,直接入大乘。你看老法師現在講《華嚴經》,契入華嚴境界了,他也帶我們一起學習《弟子規》。蔡禮旭老師講《弟子規》,講一個「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他那四十小時的講解老法師就聽了十遍,用四百個小時來學習,難道老法師還沒做到弟子規嗎?都做到了。那為什麼還學?那是什麼?證明上中下根都得學,你哪怕是證入華嚴境界,他是學什麼?把弟子規做為表演的教材,演戲劇本演出來給我們看。這是示現,教我們這些中下根人更應該努力學習。好,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先休息五分鐘,底下我們接下來把《華嚴》十門開啟繼續探討完。謝謝大家。

尊敬的各位同修大德,各位朋友,大家好。我們來繼續討論《弟子規》,今天我們主要是談《弟子規》的玄義部分,就是等於我自己對弟子規學習的一種心得報告。我採用的是《華嚴經》的十門開啟這種套路來解釋弟子規,目的可以說是以自己短淺的一點見地,希望證明弟子規確實有《華嚴》的架勢。證明老法師所說的弟子規與《華嚴》是不二,它是學習《華嚴》,入佛道的根基。這是學者的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蕅益大師在《彌陀經要解》裡頭都說,「橫看成嶺,側看成峰」,你怎麼看弟子規,各人有各人的心得體會。我希望今天從《華嚴》的角度,用學佛者這種角度來學習,希望能夠給真正想要這一生修行的人提供一點參考。

我們來看《華嚴》十門開啟,第六,藏教所攝。這裡其實是講一般經典屬於三藏之一,三藏通常是指經、律、論,經是指佛的聖言量,他直接講出來的,這為經。律是指生活軌範,佛所制定的戒律,都是佛弟子應該遵守的這些行為規範。論就是一些祖師大德讀經,有的一些心得、體會寫的論著。經律論通常是做為分別一個佛經或者是佛論,它所用的大致的一種分法。《弟子規》在這種經論中,應該所處什麼地位?所謂藏教所攝,就是指它在經論當中處在什麼樣的地位。當然《弟子規》不屬於佛經,不可以把它歸為佛教裡頭的經律論。但是它如果說跟經律論有相通、類似之處,可以說把《弟子規》歸為律這方面。因為所謂律就是佛所制定的生活軌範,《弟子規》也是聖人給我們制定的生活軌範,我們應該遵守的。要知道佛制定戒律,他是讓修行人通過戒律的修持,能夠回歸聖人的、佛的這種自性。所以戒律,如果一個證入佛性的人,他自然就會做出來,那就是戒律。沒有證入佛性的人,他用這種戒律來修學,他也能夠證入佛性。同理可知,《弟子規》也是這樣的,「弟子規,聖人訓」,聖人的訓導,是聖人他的生活軌範。所以通過修持《弟子規》,也能有一天成為聖人。

在判教方面,賢首大師他是一位歷史上著名的《華嚴》學者,他通常判有五教,所謂小、始、終、頓、圓,這五教我們就不在這裡展開。實際上這五教就是佛所講的這些經典,可以按照這五個方面來區分,小,最初的方面叫小乘,小乘的這些經教。最後是圓教,像《華嚴》、《法華》是屬於圓教,就是一生圓成佛道,《無量壽經》、《阿彌陀經》也是屬於圓教。如果說把《弟子規》放在五教當中來看,實際上它是五教的基礎。最初的小乘,小乘的目標是了脫生死,證阿羅漢,必須要以弟子規做為基礎軌範,因為一個阿羅漢他一定把弟子規都做好,做圓滿了。最後的圓教等覺菩薩,馬上就成佛的了,他也是把弟子規做得圓圓滿滿的,百分之百落實。通過修學《弟子規》做為修學佛道的入門,那是非常重要。所以《弟子規》在經教裡面什麼地位?它屬於這五教的基礎。它所講的這些生活事理也是通這五教,既是基礎又通這五教,可見得入佛門是必修課程。

下面是部類差別,第七個方面,部類就是指這部《弟子規》,有沒有跟它同部的、相類似的這些經典。老法師講經裡常常提到,這一生希望真實求生淨土,這一生能圓成佛道的,必須儒釋道三家的基礎都奠定好,這基礎德行。儒家的基礎德行在《弟子規》裡面,道家的基礎德行在《太上感應篇》裡面,佛家的基礎德行是《十善業道》。如果說在儒釋道三家裡找相似、同類的,《太上感應篇》和《十善業道經》跟《弟子規》屬於同類的,都是講我們基礎德行的。當然《弟子規》是基礎中的基礎,根本中的根本,你《弟子規》做到了,然後再進升到《太上感應篇》。《弟子規》講的是倫理道德教育,《太上感應篇》是因果教育,《十善業道經》讓我們成就圓滿的善行。這是悟入心性的基礎,成佛的基礎,所以同類的教材我們都要認真學習。

當我們講完《弟子規》以後,末學在這裡香港會繼續下一部,就會講《太上感應篇》,一起學習。老法師讓我用粵語來講《太上感應篇》和《十善業道經》,把老法師講過的複講,對於末學是個非常好的學習機會。《弟子規》我剛剛用粵語(廣東話)講過一次,因為很多同修說聽不懂,除了香港本地的同修以外,很多大陸的同修他們也很希望聽《弟子規》的討論,所以末學就再用國語來講一遍。這三門都是我們的基礎德行科目,都是要去認真學習的。

在儒家的經典裡面,跟《弟子規》可以說是同部類的,可以看陳弘謀先生,這是清朝的一名官員,他編了一部《五種遺規》。《五種遺規》它五個方面,第一部講的是「養正遺規」,第二是「訓俗遺規」,第三是「教女遺規」,第四、第五是講做官的人如何來修持自己。第一部「養正遺規」,就是《弟子規》的詳細解釋,其中有「朱子童蒙須知」、「朱子論定程董學則」、真西山的「教子齋規」、陳北溪的「小學詩禮」、方正學的「幼儀雜箴」,這些都是非常好的童蒙養正的教材。童蒙養正不僅是教小孩,更重要的我們現在大人都沒做到,現在要補習。這些都屬於部類差別。

看十門開啟的第八個方面,是傳會講釋。其實《華嚴經》的十門開啟講的是「譯會校釋」,譯就是翻譯,會就會集,校是校正,釋是解釋、注釋。這是因為經典是古印度傳過來的,它有翻譯,要講這些因緣。《弟子規》是我們中國本有的,這些家庭教育、倫禮道德教育的基礎課程,所以我就改了一個字,叫傳,不叫譯,不是翻譯來的,是我們老祖宗傳下來的寶訓。傳是誰傳?從《論語》當中,我們看到是孔子他的訓示,所以是孔子的薪傳,它是聖人的訓導。會集方面,具體是由清朝李毓秀先生會集,賈存仁改編、重訂《弟子規》。師父上人淨空老法師,就把《弟子規》列入我們學佛人,淨宗學人的基礎修學科目。他把整部《弟子規》,這三百六十句進行分段,大分當然這七則,孝、弟、謹、信、愛眾、親仁,然後學文,七大類。七大類分成一百一十三個細則,講了一百一十三樁事情,老法師又從中挑選了七十句做為精要,讓我們重點學習。所以他有一部叫《弟子規節要》,七十句,都是我們可以做為學習很好的材料。

在講解、講釋方面,我們蔡禮旭老師在此地,香港佛陀教育協會,講了一個「如何做一個真正如法的好人」幸福人生講座,把《弟子規》裡的精神進行了詳細的講解,講了四十小時。在澳洲淨宗學院也講「弟子規與佛法修學」,也講了四十小時,當然在澳洲淨宗學院他講的是結合佛法來談,在此地香港講的是對一般人,著重在對一般社會大眾所講。還有楊淑芬老師早幾年曾經在澳洲淨宗學院也講過《弟子規》。還有在台灣國立成功大學的張有恆教授,他為《弟子規》做了一部詳細的註解,題目叫做《幸福人生之經營》。他在自己序文裡面寫到,他是會集了楊老師、蔡老師講的《弟子規》,以及自己的學習心得。這些都是非常好的教材,值得我們認真學習或參考。

下來第九個方面,就是總釋名題,就是解釋名題。這篇文章名題就三個字,「弟子規」,顧名思義,「規」就是規矩,「弟子」是孔子要求他的學生這麼一個規矩,弟子就是學生。誰的學生?狹義上講,這是孔門弟子,跟孔子學習聖賢之道的這些學生,他們應該遵守的。所以,有很多人說弟子規是給小孩學的,那是比較偏頗。弟子規事實上原本是孔子要求自己的學生、自己的門人要做到的,孔子的弟子都不是小孩,都是大人。他們要做到,「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這是孔子要求的。廣義上來講,弟子規是一切聖賢之道必須學的基礎課程,想要學習聖賢之道,必須遵守規矩,所謂無規矩就不成方圓。我們說學佛,也是要學聖賢之道,佛是大聖,菩薩是大賢,要成佛、成菩薩也得要從弟子規開始學起。從弟子規這個名字來看,是所有希望這一生能夠成就優良品德,修德立業的人,想要作佛、作菩薩,成聖成賢的人,必須都要學習的規範,所以非常重要。

下來十門開啟最後一方面,就是正釋文義。也就是說當我們談完這部寶典的教起因緣、體性、宗趣、方便力用,以及它在教典裡面的地位,還有在教典裡面有些什麼同類、同部的。還有傳會講釋,誰講過的,誰注釋的,還有名題,統統講完以後才講經文,最後一部分事實上就是開始講經文了。我們前面這九大方面,等於是把《弟子規》所含的義理、格局,整個大概跟大家已經介紹完畢。有了這些概念,我們就來學習《弟子規》的正文,學習正文首先要懂得,為什麼要學習弟子規,這是非常重要的寶典。所以我們的玄義部分,著重的就是點出學習弟子規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來正式學習《弟子規》的正文,《弟子規》總共分七大段,講的是七樁事情,前面講的是「總敘」,後面有個「結勸」,總共有九個部分。「總敘」就有點像佛經的序分,中間的這七大段,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學文,這七大部分猶如經的正宗分。最後「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這是結勸,最後結束了,勸導大家學習聖賢,這部分猶如一個佛經的流通分。所以經開三分,你看《弟子規》都有。中間講的七個部分,總共講了一百一十三則,我們會認真的每句每句的學習。先看「總敘」部分,第一章「總序」: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汎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

這是出自於《論語.學而篇》第六條,孔子教導弟子的這些科目。《論語》是孔子的言行,它所記載的都是孔子這位至聖先師每日的生活行持。你看弟子規它是『聖人訓』,是孔子這位聖人對我們的訓導。所以「弟子規」不是規定我們必須得做,那是什麼?它是聖言量,聖人從自性中流出來的教誨,他所流出來的教誨,也是我們每個人都有的性德。它不是外面給我們加上來的,是我們本有的,是聖人通過自己的親身體驗證得的,然後他把它說出來。所以佛在經裡面,《金剛經》裡經常提到「如來無有法可說」,如來就是佛,他沒有說什麼法。為什麼他明明說了四十九年法,他說沒有說法?這是因為他所說的都是我們本來具有的,他沒有給我們再加一個新的法,所以他無有說法。弟子規也是這樣,聖人雖然是說了弟子規,可是也是我們本來具有的,它不是給我們外加的。有了這樣的一種理念,學習弟子規我們應該有信心,這裡面每條我們都能做到,本有的,當然能做到。

本有的性德無量無邊,要說起來可是盡無量劫也說不盡。但是聖人他用歸納的方法,歸納了七條,『首孝弟,次謹信』,第一是孝,孝是弟子規聖人之訓的根本。孔子在《孝經》當中說:「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它是所有聖人教育起點,弟子規就得先說孝。孝是一種觀念,什麼觀念?父母跟我一體,所謂「父子有親」這個觀念,有了這種孝的觀念,他自然就能做出孝行來。當然孝要擴而展之,不僅是父母跟兒女一體,老師,老師古人講「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師跟我也是一體。佛經裡面講,「一切男人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一切眾生都是我的父母一樣看待,那就是一切眾生與我一體。你這樣看來說,整個宇宙當中所有一切眾生與我一體,你有這種觀念,這就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就是這麼看待人。他視一切眾生猶如自己父母,他供養眾生如同供養諸佛如來,所以修普賢行就能成佛道。老法師曾經說,整個佛法的修學就是孝道的落實,就是有這個道理。既是涵蓋圓滿的佛道,但是又是一切德行的根本,教學又得從這裡開始教起,所以孝就非常重要。

下面「弟」,就是指這種恭敬的觀念,由於孝心,孝要表現出來就是恭敬,父母我們首先要恭敬。擴展出來,一切長輩我們也得恭敬,一切眾生我們也得恭敬。所以悌是無方大用,一切恭敬,這才是悌的本意。這也是普賢菩薩,普賢菩薩講第一條「禮敬諸佛」,禮敬諸佛就是孝道的落實。悌從哪裡來?禮敬就是悌,悌要從孝的心態而產生。從這個角度我們可以體會到,《弟子規》所說的其實可以通《華嚴》的境界。

下面講「謹」,謹是一種生活態度,恭謹、謹慎,事事物物我們都小心謹慎。從謹慎當中蓄養自己的這種聖賢的品德,因為人有謹慎,他才能夠留心自己習氣毛病有沒有起現行?如果忘失、迷失了,忘記自己的煩惱習氣起現行,起現行他迷而不知,這就不謹。所以你想想,一位真正的修行人,他一定是在細節上,哪怕是動個念頭他都非常謹慎。如果是個惡念,他就不能讓它繼續,要當下把它化解,把它去除,謹到這樣的地步。這都是聖賢的克己功夫,克念作聖,通過克服自己的念頭,成就聖賢的品格。

「信」這是講做人必須有信用,如果人沒有信用,那誰都不相信你,你不能立足於社會。特別是現在西方國家,尤其講信用,信用一破壞了,這一輩子就完蛋了。信也包括信念,信念就是人生必須有個志向,有個目標,以什麼為目標?這是以成聖成賢為目標。假如一個人他沒有這種遠大的志向,這個人生就沒有什麼意義,即使他吃得飽、穿得暖,那跟禽獸又有什麼區別?所以,信念非常重要。你看孔子跟他的弟子們討論,有一天子貢就問孔子,他說一個國家需要具備什麼樣的條件才能夠不敗?跟孔子討論。

孔子說具備三個方面,第一要兵,就兵器的兵,就是軍隊、警察,我們說國家機器;第二要食,就是食物,糧食,讓人民能夠生存;第三是信,人的信念,一個國家民族沒有信念那怎麼行?子貢就問,假如這三者必須要去除其一,先去哪一條?孔子說「先去其兵」,一個國家沒有國家機器,沒有軍隊、警察,但是如果大家能夠有食,衣食溫飽,民族有信念,它也能立於不敗之地。子貢繼續問,假如再去除一條是什麼?再去除一條,那就是食。百姓可以沒有防衛的工具,可以沒有糧食,但是不能沒有信念,一個沒有信念的民族,注定要滅亡的。所以孔子才說「人無信則不立」,沒有信念就立不起來,人如是,民族國家亦復如是,信是很重要。

下面講『汎愛眾,而親仁』,汎就是廣泛,愛就是仁愛,對一切大眾都有仁愛之心,這就是汎愛眾的意思。這個愛心從哪裡出來的?從孝悌出來的。孔子都說,「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如果你自己父母親都不愛,怎麼會愛別人?你去愛別人,表現出來好像你很有愛心,其實你不是真的愛心。為什麼?父母都不愛,怎麼可能愛別人?你表現出愛別人,那是裝個樣子,其中必有所圖,不是真心的愛。所以孟子說「親親而仁民」,首先要親親,對父母親要孝敬,然後才談到仁民,對於民眾才有仁愛之心,這是有順序的。所以,汎愛眾的這種廣大的愛心,也是我們的孝心的拓展而已,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下面講的「親仁」,就是對於仁德的人,聖人君子我們要去親近,向他們學習,跟他們在一起,自己的品德、學問也能夠提升。這六條都是我們做為弟子的,孔門弟子、佛門弟子應該修學的,我們也是應該用這些德行教導我們的子弟。

這六條做好了,力行的功夫能做到,『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則」是說「就」的意思,就是你做好這六條,有餘力了,就得馬上學文,所以學文也很重要。你行有力了就非得學文不可,你要不學文,你的修行往往想要提升就比較困難,甚至可能會出現偏差。根據蕅益大師的《論語點睛補注》裡頭講到這條,這條不是說你先做前面六條然後才學文,不是指這個意思。應該怎麼解釋?應該是力行和學文要同時,當然注重在力行,但是學文不可忽視。學文是什麼意思?學習聖賢之教,用這些經典的教訓來導引我們的行為。你看《弟子規》上講「但力行,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如果你只有力行而沒有學習聖賢的教育,那就變得自己自以為是。用自己的見解去力行,學到最後南轅北轍都不知道,昧理真,真理都違背了。重視在什麼?力行和學文要同時、要合一,所謂知行合一,解行並重,這樣子進步才快、才相應。「總序」基本上就簡單介紹到這裡。

下面我們一條一條詳細的來學習七大方面,第一是「入則孝」。這裡面根據淨空老法師的分類,可以分為二十四則,二十四樁事情。顧名思義這第一章是講孝道的,孝道是德的根本,也是後面所說的聖人這些德行的根本。為什麼?因為佛法講的宇宙萬物是一體,這是事實的真相,這一體的觀念就是孝道。當我們真正入佛知見的時候,我們看一切眾生就跟我是一體的。我們怎麼樣子去入佛知見?從哪裡入手?入,我們可以解釋為入手,從哪入手?從孝道入手,所以「教之所由生也」,教育從這裡入手。為什麼?因為你要有一體的觀念,你才能有愛心,對待一切眾生,愛他們就像愛自己一樣。

愛心的原點在哪?我們老法師說,愛心的原點在父子有親,就是父母跟子女這種親愛是愛心的原點,因為這讓我們最容易體會這一體是什麼觀念。我們跟父母一體,這誰都曉得,我們從哪兒出來的?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從父母那兒出來的。我們每個細胞都是從父母細胞的原點那兒漸漸長大的,慢慢延伸出來的,所以我們跟父母本來就是一體,這比較容易體會。然後才慢慢擴展這一體的觀念涵蓋宇宙萬物,這就是聖人的心量。老子又說「九層之台,起於壘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所以要證入聖人的知見,看到宇宙萬物是一體,這是聖人知見。從哪裡入手?就是從小事,生活小事慢慢去做、去落實,然後悟這裡面心性的道理。那我們看這些事情是什麼?第一條:

【父母呼。應勿緩。】

這個直接的字面解釋,就是做個小孩,父母一叫他馬上就得答應,這是字面的意思。為什麼要『應勿緩』?「應勿緩」就是表示一種恭敬。假如父母叫到我們,我們拖拖拉拉、遲遲疑疑、慢慢吞吞,這樣子的話就沒有恭敬心。而孝一定要體現在一個敬字上,孝敬、孝敬,你沒有敬父母這種心,怎麼能說有孝心?所以,應勿緩是一種孝敬。我們看到父母,廣義的來看,一切的老人家都像我們的父母一樣,所以我們對待老人家、對待長輩,也應該像對父母那樣的對待他們。孟子說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對我們家的老人、自己家的父母這種心,擴展到對一切的父母、一切的老人。所以他們這些長輩呼,我們也得應勿緩,他們有需要的,我們馬上要幫助。這個「呼」不一定是語言上叫,才叫呼,心靈的呼聲也得應勿緩。老人家心裡有需要的,不待他說出來,我們就要去幫忙,就要去照顧,這就是應勿緩。

佛法裡講的,眾生皆是我們的父母,哪怕是蚊蟲螞蟻,哪怕是這些看不見的生靈,過去生中就很可能是我們的父母,我們都應該像對待父母一樣對待他們,他們有需要的,我們也得應勿緩。正如觀世音菩薩那樣,「千處祈求千處應」,你看觀世音菩薩所落實的不正是弟子規這條嗎?你成了等覺菩薩,還是做的是弟子規!從這裡可以看到,弟子規如果要做到圓滿,可以成佛道。所以父母可以引伸,我們在世間,父母可以引伸為老師,老師對我們的呼我們也應勿緩。那父母、老師對我們的呼聲是什麼?他們希望我們做什麼?希望我們修德立業,做個正人君子。你看《孝經》上講的,「孝,始於事親,中於事君,終於立身」,三個層次,就是奉事雙親為第一層;忠於祖國,熱愛人民,這是第二層,為人民服務;第三層,立身行道,成就聖賢的品格,這才是孝道的落實。老師教我們也是這樣。他們的希望,我們有沒有切實的去做?如果沒有做,對不起父母,對不起老師,弟子規第一條就沒做好。

你從這些角度來思惟,這一條就涵蓋了無量無邊的義理。所以弟子規裡面也體現了《華嚴》的精神,「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父母呼,應勿緩」就這一條就涵蓋了《弟子規》的全部,也可以說涵蓋一切聖賢之道。這一條沒做到,那其他都沒做到;其他都做到,這條才能做圓滿。你看這不是一即一切嗎?那是具體的在生活小事上面,父母叫我們馬上就跑到跟前,跟父母答應,修養自己的禮敬之心。在日常生活中,凡是有人有求於我的,我馬上盡力的去幫助他們,這就是應勿緩。因為時間關係就不可能詳細的去解釋。學教、學文關鍵是有悟性,雖然不能夠像菩薩一聞千悟,也得學舉一反三,這樣我們學聖教,運用起來才能夠靈活自如。不至於死死板板只限於父母,「父母呼,應勿緩」,只限於父母叫我我才應勿緩,那是學呆了。我們看第二條:

【父母命。行勿懶。】

這是講父母對我們的教誨,希望我們做什麼事,這命令我們,我們馬上得做,不能懶。這條意思當然也可以用剛才所講的原理來進行引申,父母決定是涵蓋一切眾生,他們所要希望我們做到的,我們都不能懶惰,必須趕緊去做到,心心念念為利益一切眾生。從哪裡做起?也得從家裡自己父母開始做起。父母是對我們恩德最重的人,我們報恩必須從父母開始。你看現在很多人,父母讓他做點事情,他推辭很多,藉口很多。連父母讓他吃一頓飯,他總是會千推託萬推託,總是以忙為藉口,把忙做為懶的藉口,這種就是一個不孝的行為了。你看他忙什麼?在去年五月份母親節的時候,在廣州,廣州日報就派出一些記者,對一些母親做了採訪,也對這些母親的兒女進行了採訪。

問這些兒女,你們在母親節來臨了,你們怎麼樣能為母親盡孝?讓他們談談如何盡孝。結果兒女們都說,我現在希望賺大錢,賺多多的錢,可以以後給父母買洋房、買汽車,讓他們享受生活。然後記者又問這些母親,你希望你的兒女如何來孝順你?這些母親根本沒有人想說,「我希望我兒女給我買洋房、買名車」,真沒有。倒是很多人母親就說,我希望自己的兒女別太忙了,這個周末母親節能陪我吃頓飯。你想想父母對我們的希望,我們能不能夠去體恤?我們能不能夠『行勿懶』,「應勿緩」?所以,常常把忙做為懶的藉口,這就是沒有把父母放在首位。賺錢和父母相比,那就把賺錢放在首位,所以他才忙。這些雖然是生活小事,往往是看我們有沒有真實孝心的這些方面,不得不謹慎。下面:

【父母教。須敬聽。】

這是第三條,字面上的解釋,就是父母的教誨,我們要恭恭敬敬的去聽取。父母都是年長我們幾十年的人,一句俗話說「他吃的鹽比我們吃的飯多,走的橋比我們走的路多」,他們的教誨一定對我們的人生有很重要的指導意義。所以我們應該虛心、恭敬的去聽取,這樣子往往可以少走很多冤枉路,俗語都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我就有個親戚,她在早年談戀愛,她的男朋友父母很反對,就看這個男朋友不順眼,反對他們的婚事。但是我這位親戚還是違背父母的意願,結婚了。後來確實家庭出現衝突,沒有幸福,夫妻倆經常口角,最後是離婚。父母反對你的事情,一定有他的道理,他的人生閱歷這麼廣、這麼多,至少是比我多,我們聽取父母的這些意見、建議是決定有好處。現在都講自由戀愛,對父母的這些意見沒辦法聽取,所以為什麼我們現代離婚率這麼高,這條就沒做到。

你看古人很少聽說有離婚的,為什麼?古人都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由父母來規定對象。我們說這沒有自由戀愛,沒有自由戀愛可是家庭幸福,沒有聽說什麼離婚的,這是真的有好處。我的表妹她講過一句話很有智慧,我都很佩服,她就說如果一個人的婚姻沒有得到父母的祝福,是不會有幸福可言的,確實如此。所以『父母教』,需要恭恭敬敬的去聽受,養自己的謙虛之德。對父母的這些教誨,他教得對的,我們更應該聽取;教得不對的,我們也得聽,還得恭恭敬敬的聽,這是養自己的謙德。擴而展之,一切人他對我們哪怕是提一點點意見,給我們一些建議,我們都要很好的去學習、聽取,這樣子養成自己虛懷若谷的聖賢品格。現在時間到了,我們「入則孝」剛剛起了頭,從明天開始我們就繼續來學習。今天有講得不妥之處,敬請各位大德多多批評指正,謝謝大家。

下载2009年第三届弟子规传统文化学习营百善孝为先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57-010-02_zh_CN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09年第三届弟子规传统文化学习营百善孝为先 钟茂森博士主讲 (第二集)57-010-02_zh_CN.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