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达尔文》趣味儿童科普剧项目概述

时间:2019-05-15 09:04: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达尔文》趣味儿童科普剧项目概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达尔文》趣味儿童科普剧项目概述》。

第一篇:《科学达尔文》趣味儿童科普剧项目概述

《科学达尔文》

《科学达尔文》趣味儿童科普电视剧

(内部阅读版1)

一、项目简介:

《科学达尔文》是以小学科学(自然)教学大纲为核心的全高清儿童综合科学知识趣味实验栏目剧。内容涵盖天文、地理、环保、生物、自然、基础应用科学等方面。第一季制作365集,电视剧形式制作,栏目剧形式播放。每集包含1-2分钟三维演示原理动画、3-5分钟的FLASH演示动画、3-6分钟的精品科学纪录片。第二季与电视台合作,改版为面向全国的儿童科学互动电视竞赛(每年举办,全国小学范围的科学实验互动式大奖赛)。

播放平台:全国儿童电视台、各地省市级电视台120家播放。其中卫星频道十二家。

二、项目规模

《科学达尔文》项目由同名儿童科普杂志、同名系列品牌百科全书、主推的科学互动玩具的图书类产品组成。全国推出后,本项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国内儿童影视类之最。

三、项目设定

时间:2011年01月开始-2012年6月制作完毕

《科学达尔文》

观众:小学1年级----小学6年级为主要观众定位群 形式:儿童科普栏目剧(带三维、FLASH原理动画)时长:20分钟/每集。集数:365集

内容:

1、周一:动物知识(各种动物知识)

2、周二:植物知识(森林、草原、海洋植物)

3、周三:天文知识(天文基础、宇宙探索)

4、周四:环境知识(环境保护知识)

5、周五:地理知识(地球基础科学)

6、周六:物理知识(基础的物理趣味实验)

7、周日:自然考察(外景节目)

三、项目运作

《科学达尔文》项目整体项目由一个210集合栏目剧、1500分钟科普动画、同名儿童科普杂志、同名品牌百科全书、同名儿童科学游戏网站组成。每个项目即可独立成项目,又互相关联,形成立体开发宣传规模,优显跨行业合作、整体商业运作模式的优势。主要产品线

1、《科学达尔文科学原理动画》 200集科普flash动画(1500分钟)

2、《科学达尔文儿童趣味科普电视剧》210集,高清制作。

3、《科学达尔文主题杂志》儿童科普杂志(一年24期)

4、《科学达尔文科学儿童网游》科普知识内核的儿童主题游戏网站

《科学达尔文》

5、《科学达尔文衍生开发图书》五个系列 180本

四、项目投资: 2400万元(基础投资)

1、精华拍摄:(210期经典内容 原创实验制作 图片拍摄)

2、影棚拍摄:(210栏目剧总拍摄合成制作、高清带输出)

3、影棚布置:(场景制作,声光电一体的环境设计布置)

4、杂志制作:(一年24期杂志稿件制作)

5、策划设计:(210集项目剧本、台本、纪录片策划、)

6、图书开发:(三个系列的配套图书开发)

7、玩具开发:(12个科学玩具的开发设计制作)

8、网游开发:游戏网站策划、设计、游戏制作)

9、公关费用:(杂志上层题字,教育系统、国家政府支持)

10、动画制作:(1500分钟科学趣味原理动画)

11、办公备用:(项目负责人员工资和项目意外备用金)

五、项目收益合作

总收益 2800万(一阶段)

1、衍生品牌图书:

600万

2、栏目剧配套图书:

200万

3、科学玩具开发:

1080万(12品种×30单利 三万套)

4、杂志收益:

100万

8、周边产品收益:

80万 基础周边、玩具、纪念品。

9、科普挂图:

50万

《科学达尔文》

10、游戏收益:

120万

11、境外版权销售:

220万

12、国家奖励:

80万(优秀科普期刊、栏目,境外销售奖励)

13、形象授权:

100万(儿童类产品形象授权收益)

14、动画收益:

170万(补助 播放 儿童图书)

15、全国儿童科学大奖赛:500万(每年)

五、项目总结:

儿童科普栏目剧以同名儿童科普杂志、同名系列百科图书、同名儿童科学网游为平台,联合多方资源。由动漫公司、儿童出版社、电视台联合运作,多家儿童用品公司赞助。

在目前国内儿童文化市场上具有极大的项目优势和竞争力。合作各方均能获得巨大的经济收益,同时拥有一个有长期市场价值的系列产品线。

一个210集电视栏目剧的版权、一套品牌百科图书著作权及其收益的长期版权收益(50年),一个系列热门科普玩具的销售收益的(热销期5年)。一个游戏网站运营利润的(热门阶段10年)。

第二篇:儿童趣味运动会项目

一、传帽子【亲子项目】 准备:小草帽10顶、秒表一块。

玩法:家长幼儿组成一队,共3人,排头的幼儿面前放有10顶帽子。游戏开始,排头的幼儿将第一顶帽子戴在头上后,第二个家长立即从第一个幼儿的头上摘下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后面的家长依次传下去。直至10顶帽子传戴完为止,传得快的队为胜。

二、沙包回家【亲子项目】 准备:沙包30个,秒表一块。

玩法:妈妈(爸爸)手拿筐子和幼儿隔开一段距离,幼儿将沙包投向妈妈的筐子,妈妈(爸爸)脚不能动但可移动筐子接沙包。1分钟时间内,接的多的为胜。

三、负重跑【亲子项目】

爸爸或妈妈抱紧或背着孩子,然后爸爸或妈妈往前跑,直至终点,先到者为胜。

四、夹乒乓球【个人项目】

1:比赛规则:听口令后将筐内的乒乓球用筷子夹进另一个小筐中{必须用筷子夹,不许用手拿,夹掉地上的不计分},时间为2分钟,以夹多者为胜。

2:准备:乒乓球若干个,小筐8只,筷子4双。

五、拍皮球【个人项目】 准备:皮球若干个,秒表一块。

玩法:以10米为界,让幼儿拍球往前走,中间不能间断,间断从头开始,用时最短者胜。

第三篇:农村小学开展儿童科普剧的实践研究

农村小学开展儿童科普剧的实践研究

邱隘实验小学课题组

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发展语言的功能。

那么,如何在有限的条件下,将科普知识与生活实际有机结合,激发农村儿童学习科普知识的欲望,同时提高其科学素养。科普剧,于是,我们开展《农村小学开展儿童科普剧的多元价值的研究》的课题研究。

二、国内关于同类课题的研究综述

纵观国内科普教育界,目前开展对“科普剧的多元价值的研究”屈指可数。他们存在的形式大都以政府的宣传机构或是社区举办的科普剧创作或科普剧的表演等单一的比赛。如: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与徐汇区科协、凌云街道共同主办了“凌云杯”科普剧本创作大赛,其目的就是搭建一个全市性的科普艺术创作共同参与、共享成果的平台,以此来凝聚一批科普剧创作人才,形成一个科普剧作品池,让科普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内容。从社会科普剧活动的开展,我们研究科普剧多元价值的可行性。

我校自2011年课题《小学语文科普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成为浙江省规划课题以来,成立了“科普之光”儿童话剧社,主要针对的是教材中科普文的改写和表演。如今,我们学校学生已在大型晚会上成功演绎了《只有一个地球》、《小蝌蚪找妈妈》等科普剧。现在,我们以科普剧为着力点,通过扩大科普剧的范畴,演绎科普剧目,让学生获得科学知识的同时,丰富语言素养,感受科普的魅力。所以说,此课题的研究很有必要,前景也非常乐观。

三、课题研究的预期目标与主要内容

(一)预期目标

1.通过对科普剧多元价值的研究,形成一种能培养孩子们会表达、会创造的普及科普知识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2.通过学习科普剧的创编,让孩子们享受创作的快乐,建立一套适合儿童演绎的经典的科普剧目。

3.通过长期参与有趣、多样的科普剧活动,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究科学奥秘的兴趣,促进多元智能的和谐发展。

(二)主要内容

1.科普剧价值取向的研究

(1)丰富科学素养的内涵。科普剧旨在通过融合音乐、文学、表演、美术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来激发儿童的理性、感性、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互动表演,让孩子自发地在活动中获得独立思考的空间,使他们在体验的过程中,将科普知识与自己的人生经验联系起来,丰富学生科学素养的内涵。

(2)领略快乐科学的真谛。演绎科普剧最大的乐趣在于孩子全程参与到整个剧目的创作过程中。通过编写剧本、制作道具、布置舞台、演绎角色,让孩子享受个性创作的乐趣,释放天真烂漫的天性。同时,学生通过角色演绎,儿童的表演兴趣,点燃自我演绎的欲望。

(2)改剧——依托课堂平台,让学生学会改写。

科普文在小学课文中约占总量的10%,这是引导学生进行科普剧改写的沃土。将一成不变的课文改编成生动活泼的剧本,让学生既掌握了课文中的科普知识,又进行了读写结合的训练。

①邯郸学步——经典剧目仿着写。个体的学习一般总是由模仿学习逐渐过渡到创造性的学习。而农村儿童语言形式的积累,就是从仿开始的。对于经典、精彩的剧本,我们引导学生在反复学习的基础上巧妙地抓住“练点”进行仿写。

②狗尾续貂——同一题材续着写。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原文作延伸。通过续编剧本,与原剧本相对照,再续编剧本,再对照的方式,在剧本与学生思路回旋往复中,准确把握人物性格,透彻理解科普内容的主旨,为后续的自我创作作铺垫。

③乾坤挪移——不同内容串着写。整合课程资源,将教材里的科普知识与教材外的科普知识进行整理,或是将同一个人物出现在低段中的材料与出现在高段中的材料串编成一个剧本,指引儿童更多地了解科普人物,提高儿童的科普素养,培养儿童的科普精神。

④精益求精——立足原剧创着写。剧本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创写,就是指以原有的剧本为起点,在此基点上生发、创新,或是抓住某个“创作点”,结合科普材料,将剧本内容深化、升华,使剧本更加精致,让观众更容易接受。

(3)编剧——开辟课外阵地,让学生学会创作。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将科普剧社引向广阔的社会课堂,让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大量浏览、搜集时下热门的科学话题,创编有意义的科普剧。

①关注“热点问题”,注重时效性。“热点问题”往往是孩子们最热于探讨的话题,选择“热点问题”中有意义的话题创编科普剧,让学生在创编的过程中不断寻找问题的根结。但科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选择“热点问题”的创编一定要关注时效性。

②引入“科普盲点”,注重普及性。人们认识不到或被忽略的科普盲点往往是人们最需要了解的科普知识,将“科普盲点”作为科普剧编写的内容,注意编写的内容要便于孩子们接受,这样科普知识才能得到有效的普及。

③编写“科幻题材”,注重前瞻性。“科幻题材”往往可以让孩子们展开天马行空的想象,这是孩子们最喜欢,也是最善于编写的科普剧内容。引导孩子挖掘有价值的话题,在创编的过程中提前收获科普知识。

(4)演剧——夯实科普知识,让学生学会表演。

通过对学生改剧、编剧能力的培养,“演剧”成了孩子们迫切的需求。我

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从正面加以引导。在评价中加强儿童的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动员家长积极参与评价活动。尊重儿童差异,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四、研究的方法与步骤

(一)研究方法

1.文献法:了解国内外研究的成果、现状与趋势,探索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

2.个案研究法:连续跟踪单个学生,从剧本的创作、表演等方面寻找存在的难点,同时寻找方法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3.行动研究法:针对不同的对象,寻找有针对性地老师进行指导,一边行动,一边研究,发现新问题,再调整修正,动态研讨。

4.经验总结法:在实践过程中,及时总结经验得失,针对各年级学生存在的创编和表演上的难点,及时进行指导,发现一个,解决一个,从而达到最终的突破。

(二)实施步骤

本课题历时两年,分三大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12.4——2012.9)(1)理论研究,广泛搜集有关信息。(2)组织论证,制定方案,理论铺设。

(3)设计论课题的可行性,并向上级有关部门申报立项。2.实施阶段(2012.9——2013.11)

(1)年级组研讨,整理人教版教材中科普课文的类型并进行改编。(2)搜集热门科普话题,由高段学生进行创做科普剧。

(3)以教研组教研活动为基础,探讨如何创编更吸引观众的科普剧。(4)聘请专业教师,在每个年级成立剧组,排练优秀科普剧。3.总结、结题阶段(2013.12——2014.4)(1)汇总课题实验成果。

(2)选择优秀的科普剧,到兄弟学校进行演出。(3)汇编成果资料,写实验报告。

五、研究成果

研究报告,相关论文,校本教材,音像资料等。

六、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课题组组长沈斌是浙江省特级教师,具有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其研究课题《小学快乐体育教学活动的研究与实践》获得了由浙江省人民政府颁发的第二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曾参与多个省市级的立项课题研究,有丰富

第四篇: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概述 教案

第一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本章将帮助你: 知识目标:

1.了解科学、科学教育的内涵。2.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发展历史。3.熟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和特点。技能目标

1.能举例说明科学的内涵,能概括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2.能概括说出我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各个时期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特点和标志。3.能分析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能举例说明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以下简称科学教育)是对过去幼儿园自然常识教育的改革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幼儿园常识仍沿用50年代的教材教法,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方法上都已显得有些陈旧,无法满足学前儿童身心的发展需求和兴趣爱好以及社会发展的步伐。因此,全国许多幼儿园都开始了常识教育内容和方法的改革实验,经过10多年的实践,“科学”逐渐取代了“常识”。2001年,在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科学”第一次正式列入幼儿园教育内容之中。

“科学”被除去了神秘的外衣,并成为学前儿童学习的内容,是一个进步。具体比较“科学教育”与“常识教育”,我们发现在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上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如科学教育在目标上更注重发展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在方法上强调学前儿童自己探索与发现;在内容上考虑到数学是科学的本质,是科学的工具,两者是有联系的,能够互相渗透的,因而将数学并入科学领域,统称为科学教育。

第一节 概念

一、基本概念

(一)科学是什么

对于常人类似说,科学是什么?说远点,科学是物理、化学、生物学、天文学等学科知识,是科学家们进行的实验研究。说近些,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山川河流、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斗转星移,这些事物和现象无一不和科学联系在一起,无一不是科学探索的对象。总之科学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内容。

那么,科学的含义呢?不同的人从不同的层面来理解,会得出不同的看法。在这里我们综合各家论述给科学的内涵作一个解释:

科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和知识体系,同时也是人们探索世界、获取知识的过程,还是一种世界观、一种看待世界的方法和态度。

(二)“儿童的科学”是什么

对于儿童来说,科学是什么?这是个值得我们教师与家长深思的问题,儿童眼中的科学不是什么牛顿定律、三角函数,也不是密密麻麻的科学公式。科学是他们生活中有趣的发现,是他们眼中好奇的现象。我们可以先从具体例子来讨论。

例一:

科学区中,两位小朋友在玩磁铁,他们一会儿吸吸这个,一会儿吸吸那个,玩得很高兴。这时,幼儿A发现旁边有一辆小汽车,就拿着玩起来,然后把它放到一块薄木板上,他想让小汽车在木板上跑起来,就用磁铁在前面吸、后面吸,各个方向吸,想让小汽车跟着磁铁走,可是小汽车被吸到磁铁上,并没有跑起来。幼儿A去找幼儿B帮忙,两个人一起忙活起来,可是忙了半天也没有找到合适的办法。两人有点泄气了,他们放下磁铁和小汽车,不想玩了。这时,教师走过去,拿起磁铁和小汽车说:“这辆小汽车真漂亮!我们想办法让小汽车在路上跑起来吧!”两位小朋友听见了,都围拢过来,我把磁铁放到木板的下面,在小汽车的正下方,然后把磁铁贴着薄木板向前移动,小汽车跟着磁铁动起来了!“小汽车开了!小汽车开了!”两位小朋友欢呼起来,他们玩小汽车玩了很久。

显然,这两位儿童经历了一次典型而且有趣的科学探究活动。起初,科学区投放的磁铁和小汽车引起了儿童摆弄的兴趣。而摆弄的过程又引起了儿童的发现:磁铁能把东西吸过来,它能不能让小汽车跑起来?这个问题引发幼儿A去不断重复操作,但是都没有成功。这一发现又引起了梦龙更进一步的问题:为什么小汽车每次都被吸住,却跑不起来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寻求幼儿B的帮助,但是直到最后,他心中的疑问也没有得到完满的解决。这就是“儿童的科学”――儿童对事物表现出好奇、提出问题、进行探究、寻求解释,尽管他最后并没有得出在成人看来“正确的”结论。

例二:

早晨,两位小朋友在街心公园跑步,树枝、草叶上挂满了露珠,长椅上也是湿漉漉的。幼儿A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问幼儿B:“你说是白天热还是夜里热?” “当然是白天比夜里热?” 幼儿B回答。“我认为正好相反。你看,昨夜热得树木、花草出了那么多汗。”

在这个例子中,儿童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探究行为。似乎他们很满足于自己对问题的回答。当然,我们深信这个儿童的认识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和他平时有关出汗的生活经验有一定的联系。他至少认识到出汗和热这两个现象是有关联的,只是不能区分汗珠和露珠。这也是“儿童的科学”――儿童在思考并试图解释自然界中的现象。他根据过去的生活经验(也许是贫乏的生活经验)和当前观察到的事实,对自然现象做出了自己的判断,尽管是错误的判断。

例三:

某5岁女孩有一天突然对妈妈说:“我知道天上的星星为什么眨眼睛了。”妈妈很奇怪,因为从来没有人教过她。而儿童的解释则更令她奇怪:“因为每颗星星上都有一个人,拿手电筒对着我们一会儿开、一会儿关。我们在地球上看,就好像是星星在眨眼睛。”这位妈妈不知道怎样对待孩子的解释,只得对她说:“你想的真好!不过,事实上并不是这样的。真正的原因等你长大以后就知道了。”

例四:

一天,女儿忽闪着眼睛问我:“爸爸,人是怎么来的呢?”我想了想,就尽量用通俗明了的语言说道:“青青,是这样的,人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就是人的祖先,就是猴子……”女儿咯咯笑着说:“爸爸说话好啰嗦呀!”我笑着继续说:“猴子很聪明,又特别喜欢干活,过了很久很久,猴子学会了站着走路,也学会了说话,然后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的人,懂了吗?”

半天,女儿点点头说:“噢,怪不得猴子越来越少了,原来都变成人了。”啊?我吃惊得张大了嘴巴。她扫了我一眼,继续补充说:“爸爸,我明白了,动物园里的猴子都是懒猴子,我们和妈妈都是聪明的猴子。”

这两个儿童的行为似乎离科学更远了:与其说这是科学,还不如说是幻想。然而,科学和幻想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这正是“儿童的科学”――儿童同样对自然界的现象表现出好奇,并且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了一个解释,尽管这个解释没有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而是主观想象的结果。

例五:一次科学活动《快乐的旋转》

生活中有什么东西会旋转呢?孩子们议论纷纷:旋转是接送车转动的轮子、是司机叔叔手中的方向盘;是妈妈买来的陀螺、是幼儿园里好玩的呼啦圈;是洗衣机里的大漩涡,是电视里威力无比的龙卷风……各种各样的旋转吸引了孩子们,他们睁大的眼睛里充满了好奇。

生活中有这么多神奇的旋转,那我们自己呢?孩子们兴奋地发现:原来我们自己的身体从上到下都会旋转——头、眼珠、嘴巴、手臂、腰、膝盖、脚……甚至整个身体都会旋转,更神奇的是我们的身子能跟着音乐节奏旋转,还能好几个部位同时旋转呢……

渐渐地,孩子们不满足于发现旋转了,他们开始探索:这些东西为什么会旋转呢?孩子们到自己熟悉的各个角落去寻找、做记录,惊喜地发现原来旋转原因有好多:有的靠电力旋转、有的靠风力旋转、还有的靠人力旋转的……孩子们还大胆想象:还有靠引力、靠机器人的力量旋转的……可是为什么他们旋转的速度会不一样呢?细心的孩子们开始学会在游戏中比较观察:原来,接触面的光滑和粗糙、物体本身是否平衡、用力的大小等等都会影响旋转的速度。

旋转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呢?他们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和危害呢?实验课上,孩子们品尝了果汁机榨出来的鲜果汁,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观察了洗衣机里转动后变的干净衣服;也看了电视里、图画中被龙卷风刮得东倒西歪的房子树木,也知道了因为有漩涡,地球上还有轮船不能经过的海面……

发现了这么多的秘密,孩子们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这些发现——他们拿来了纸笔画下了自己发现的旋转物体,在实验课上跟老师一起制造旋转,和老师爸爸妈妈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物品,动手设计制作了属于自己的旋转玩具,组成了大A班的神奇的“旋转王国”。不仅如此,在班级的“宝贝生日会”上,还和爸爸妈妈一起跳起了快乐的“圆圈舞”,把爸爸妈妈都逗乐了……

快乐的旋转!

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旋转,许多被大人忽视的现象,在儿童眼里是那么的好奇和有趣。这就是儿童的科学。所以,幼儿都是科学家,幼儿的生活就是科学,无处不在。是经验性的、诗意性的、想象性的。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什么

通过对以上的概念的了解,我们可以认识到:科学教育不应等同于以往的常识教育,也不应该只是加上些新内容和动手操作的教育。科学教育应成为引发、支持和引导幼儿主动探究,并获得有关周围物质世界及其关系的经验的过程。

具体的说,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可以解释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是指:进入小学之前的儿童,即0-6岁的儿童在教师指导下(包括直接指导、间接影响),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自然界(包括人工自然)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找答案的探索过程。

二、学前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一)学前儿童的科学学习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具有的共同特征 1.“儿童是天生的科学家”

①儿童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杜威:儿童有调查和探究的本能,探索是幼儿的本能冲动,好奇、好问、好探究是幼儿与生俱来的特点。

“科学家们,由于他们急切的好奇心,在他人眼中,常常觉得很孩子气”

②儿童最关心与自然环境有关的问题,而这些问题是基本的科学问题。(以大耳朵图图片头《问题小孩》为例解读。

我是图图小淘气,面对世界很好奇 我有问题数不清,咕叽咕叽冒不停 爸爸妈妈别偷懒,快快陪我做游戏 答对问题亲一下,这就是我的奖励 北风呜呜从哪来,他又呜呜上哪去 星星冷的眨眼睛,为啥他不穿棉衣 夜晚到底有多黑,梦里太阳哪里来

世界到底有多大,天空外面有什么,我一切都好奇。

2.儿童通过直接经验来认识事物的

下雨之后,我们越是不让幼儿去踩水坑,告诫幼儿水会溅到身上,打湿鞋子,幼儿却偏偏避开干地往水坑里走,一试高低!3.儿童的探究方法具有试误性

孩子们总是用原有经验解释事物(1)原有经验:种子泡在水里能发芽、长大(2)新的解释:小花瓣泡在水里能长大。

泛灵论:儿童早期不能很好地区分主体和客体,将主体的思想和意愿附着于客体身上,赋予万物以灵性,相信自然界的事物像自己一样,是有生命、意识、意图和情感的。

“儿童的科学”带有主观性和泛灵论的色彩,这既是它的不成熟之处,也是其独特之处。因为正由于这种主观性和泛灵论,而使“儿童的科学”赋予了诗意和想像的性质。——参考文章:《对儿童科学教育的批判与重建》,《学前教育》2001年第7期,刘晓东。

4.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具有“非科学性” 岁的小孩寻找地板有水的原因

先在玩积木,妈妈给他奶瓶喝水,他不自觉地把奶瓶倒了过来,水流到地板上,无意中他碰到了地板上的水,他觉得很奇怪(发现问题),看看自己的手,看看奶瓶,把奶瓶放在地板上滚来滚去,有几滴水掉出来了,他用手继续玩水,不断重复上述步骤,并发出开心的笑声,(实验—测试他的想法)他喝了一口水后,故意把奶瓶倒过来,用力往地板上按,水流出越来越多,他也更开心了,直至妈妈制止。(下结论)

(二)各年龄段儿童学习科学特点 1、3-4岁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1)认识处于不分化的混沌状态(指鹿为马:“把绿草绿叶叫做绿花”、“把树干叫做木头”、小白兔)

2)认识带有模仿性,缺乏有意性(给小鸡刮“胡子”)3)认识带有明显的拟人化倾向(皮球滚下来,它不乖)

4)认识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其注意往往比较容易集中在具有鲜艳色彩、会发出悦耳声音、能动的,他感到喜欢的事物上)2、4-5岁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1)好奇好问(为什么鸟会飞?)

2)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表面的和简单的因果关系(花不浇水就会死,鸟有翅膀才能飞;树摇-刮风,车动-活的东西)

3)开始根据事物的表面属性、功能和情景进行概括分类(根据形状、颜色分类,把太阳和公鸡放一组,把玉米香蕉、小麦归为一类)3、5-6岁儿童学习科学的特点

1)有积极的求知欲望(怎么样?怎么做?拆玩具)2)初步理解科学现象中比较内在的、隐藏的因果关系(圆球-斜面-滚动)

3)能初步根据事物的本质属性进行概括分类(家禽-家畜)

第二节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

小时候,经常透过玻璃看星星,那时候对“发光的移动的星星”产生极大兴趣,为什么有的星星会动?有的星星不会动呢?为什么两个星星遇到了一起没有发生爆炸?

遇到这些问题,教师如果没有及时的给予引导„„.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意义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社会发展

幼儿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人才资源。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与个体发展

(1)科学教育能够促进学前儿童认知、情感和个性的全面发展(2)科学教育会给儿童的一生带来深刻的影响

(3)科学教育还有助于发现具有科学潜能的儿童并促进其早期发展

第三节 我国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沿革

一、自然科学教育的起源

原始社会:在成人从事捕鱼、狩猎、耕作等日常劳作时,儿童跟随其后观察、模仿,学习获取食物、制作工具、防御猛兽的技能。就是在这样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成人的示范与口授,儿童获得了一些对自然界的感性了解,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经验,这即是人类早期科学教育的起源。

人类早期科学教育的特点有哪些? A:自然科学教育与生产劳动紧密结合。B:自然科学待遇愚昧的神灵色彩。

由于在原始社会,科学还不发达,人类对许多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将自然现象神化,这样的“误解”就阻碍了人类对于自然法则的认识。

二、古代的自然科学教育 在古代社会里,统治阶级的盛衰会大大影响科学教育的盛衰。

1、我国古代墨子,讲学时很重视生产知识的传授。

墨子用实验的方法解释小孔成像的原理,这是世界上对光的直线传播的第一次科学解释,比之与希腊的欧几里得(前330-前274)要早一个世纪。而且墨子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教学,这在世界科学教育史上也是一种首创。墨子的思想方法和近代实

学的精

近。

2、唐代的科学技术教育

在国子监隶属下,设有与大学并立的学校“算学”(理科专门学校)。唐代官立的科技学校专业设置和课程计划相当周密。算学设置两个专业,其中一个专业设有“九章算术”、“孙子算经”“五曹算经”等课程,并规定了修业年限。唐朝还在科举制度中相应地设置了“明算科”,以奖励和找那算学的专门人才。

3、古儿蒙学读物

宋代方逢辰编写的蒙学读本《名物蒙求》中,就专门介绍了自然和自然界知识,包括天文、地理、鸟兽、花木、日用品、耕种操作等。

《三字经》(推荐百家讲坛钱文忠教授讲授《三字经》)中有介绍数、日、四时、五行、六谷、;六畜的自然知识,如“稻梁菽,麦黍稷,此六谷,人所食;马牛羊,鸡犬豕(shi三声),此六畜,人所饲„„”

《千字文》 也是有介绍自然科学知识的,比如说开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仄,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就是从宇宙起源记述的,接着述说日月星辰等自然现象。

三、近代的儿童科学教育

1、我国的儿童科学教育通过专门设置的自然课程而进行是在清代同治年间。

当时设置了“格致”一科的设置,是我国设置自然科学教育课程的开端。1903年(清光绪二十九年)公布了“癸卯学制”(也称《奏定学堂章程》),其中规定了初小和高小都有“格致”一科。“格致”的内容包括动植物、矿物、理、化、卫生等。这是我国小学设置自然科学课程的开始。1903年,我国建立了第一所蒙养院,在《奏定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章程》内,虽没有设立专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但在“手技”这一条目中写有:“„„蒙养院附近之庭院内,播草木花卉之种于地,灌溉以水与肥料,使观察其自然发生以至开花、结实等各种形象。诸如此类,要在引导学前儿童手眼,使之习用于之处,为心之意兴开发之资”。2、1924年,我国幼教专家陈鹤琴先生在《现今幼稚教育之弊病》

“孩子与环境的接触太少,在游戏室的时间太多”。并指出:“我们的主张,幼稚园之课程可以用自然、社会为中心。”据此,他的暂行课程中设有儿歌、社会和自然、工作、静息、餐点。从此,“自然”就作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课程出现在我国学前儿童教育体系中。(书第22页 表1-1 幼稚生生活历)3、1932年10月,当时的国家教育部公布《幼稚园课程标准》,正式规定有关科学教育课程——社会和自然课程,并明确下列教育目标和内容。(1)目标

引导对于自然环境和人民活动的观察和欣赏。增进利用自然、满足生活、组织团体等最初的经验。引导对于“人和社会自然的关系”的认识。养成爱护自然物和卫生、乐群的好习惯。(2)内容 身体各部的认识和简易卫生规律的实践。

习见鸟、兽、鱼、虫、花草、树木和日、月、雨、雪、晴、风、云等自然现象的认识和研究。

月、日、星期和阴、晴、雨、雪等逐日气象的填记。附近或本园的动植物的观察采集,并饲养或培植。

关于衣食住行等生活需要,卫生方法,以及家庭、邻里、商铺、邮局、救火组织、公园、交通机关等社会组织的观察研究。4、1935年有雷振清副教授编写的《幼稚园的自然》一书出版。

这是我国第一本供教师用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理论书籍。它全面地阐述了向学前儿童介绍自然的目的、教材内容、教学原则、方法和设备。5、1936年,当时的教育部公布新修订的课程标准,将“社会和自然”课程更名为常识。6、1937年,《幼稚园常识160课》出版发行。

这本书是根据当时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稚园课程标准》编辑的,是一本专供幼稚园参考的常识教材教法书籍。

四、现代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20世纪60年初,我国的学前教育主要是学习苏联的做法。1、1952年制定了《幼儿园暂行规程》(草案),在“教养活动”项目中有“认识自然环境”一项,并有相应的大纲和教学任务。

2、解放初直至文革前,我国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基本上是全面学习苏联的基础上制定的。

比较重视系统的,由浅入深的知识教育,并以季节变化为主线来进行认识自然的教育。在方法上,则以教师单向传授为主,伴有儿童的观察、种植和饲养活动。3、1981年颁布了《幼儿园教育纲要》(草案)

20世纪80年代后期 ——国外早期儿童教育理论、发展心理学理论的引进,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特别是1989年6月《幼儿园工作规程》(试行)颁布后,学前儿童教育的一些旧观念、方法受到了冲击。

在这种冲击下,„„,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立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课程,其目标、内容和方法均与以往的自然常识教育有很大的不同,以后,各地幼儿园相继开设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课程,进行了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全方位的研究。4、2001年7月,原国家教育部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刚要(试行)》,将“科学”与“社会”“语言”“健康”“艺术”列为幼儿园教育的五大领域。5、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目标)

下载《科学达尔文》趣味儿童科普剧项目概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达尔文》趣味儿童科普剧项目概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