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凶猛》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比较(最终5篇)

时间:2019-05-15 09:52: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动物凶猛》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比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动物凶猛》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比较》。

第一篇:《动物凶猛》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比较

柴俊秀

内容摘要:本文将要讨论的是《动物凶猛》及其电影版本《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比较问题,有共同点也有不同之处。王朔和姜文同为文革中长大,同为军队大院的孩子,对文革那段时光不时地流露出相似的情愫:青春的躁动不安、人性在文革时期的无限放大与压抑。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于1991年出版发行,引起了不小的社会震动;姜文根据改编了同样反映文革生活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使其男主角扮演者夏雨获得第五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电影自己也获得各项国内国际大奖。然而,王朔在《动物凶猛》里面表现的更加理智:里面有青少年的疯狂,甚至残忍;姜文却在《阳光灿烂的日子》添加了很多个人情感:耀眼的阳光及激情燃烧的青春。

关键词:比较 青春 躁动 理性 个人情感 一.写在前面的话

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意大利海报上有这样一段话:“文革,对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来说,是生命中最黑暗的时期,但对这群孩子们来说,它是性,是自我发现是大街上的躁动„„” 文革将人性最丑陋的一面无限放大并将人性捆绑起来示众游行,人性再无尊严。文革虽然于1976年结束,可紧接着对物质的单向的极度追求则奴役了人的内心,似乎人们的思想沉浸在文革中还没有回过神来。

中国逃过那个可怕的历史陷阱走上了阳光大道,但并不意味着就此摆脱了“文革”恶魔的控制;正如紫禁城里的皇帝被赶走了,并不意味着我们摆脱了封建余毒的侵害,恶魔的肉身消失了,但思想残余还在,只有从精神上勇敢地反思、反省,才能最终从行动上将其根除并消失。

米兰·昆德拉说:“伟大的作品只能诞生于它们所属艺术的历史中,同时参与这个历史,„„只有历史中,一部作品才能作为人们得以甄别并珍重的价值而存在。”[1]而《动物凶猛》则向世人讲述了一段另类的“文革历史”。王朔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化大革命再不好,但它打乱了生活秩序,给个性发展提供了机会。使小孩儿摆脱了学校那种陈腐教育的束缚„„”(《我是王朔》)在王朔看来,“文革”使他们这些“小孩儿”离开了学校反而是好事。实际上,王朔也好,姜文也好,由于他们是“军人子女”的特殊地位,在精神上都曾有过强烈的优越感,而“文革”使他们这种优越感既得到显扬,又受到挫折。他们的“个性”就是在这种浮沉中形成的。这种经历对他们来说无疑是宝贵和毕生难忘的。因之,他们对“文革”的感情总是怀念大于批评,觉得“阳光灿烂”。二.相同点

1.一部青春乌托邦

一位网友的留言是这样的:“国产影片里我觉得最保持原著的神韵和风格的影片非《阳光灿烂的日子》莫属。”和《动物凶猛》一样《阳光灿烂的日子》也是一部青春物语。

一群生长在京城军队大院的干部子弟,他们的童年生活是显得那样纯真而值得留恋。作为革命军人的父亲或母亲出于对后代的责任感,从小对他们进行思想的人生教育,希望他们过“有意义”的生活。他们的前途因着父辈对革命的功劳而被理所当然地规划在灿烂的一类。但文革打碎了他们红色的美梦,且沦为受人嘲弄的一群。他们由愤慨而绝望,最痛心的是深深感到自己被欺骗,被父母与师长的红色理想所欺骗,使自己在凶猛的动物世界中缺少利爪,缺少觅食的本领。从此这一群自以为有高贵血统的人以一种叛逆的姿态蔑视父辈的教育:打架、玩妞、逃学、说谎、无所事事而高谈阔论,但内心时时不忘自己是“人尖子”,以致一边胡作非为,一边“绝望的无声哭泣”。

《阳光灿烂的日子》片首处有一段姜文/王朔极为个人式的旁白:“北京,变得这么快!20年的工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的更多,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伴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了,使我眼前一阵阵发黑„„”聚集在屋顶上唱俄国民歌的悠悠浪漫,两帮团伙集体斗殴前的惊恐和剑拔弩张,肆无忌惮的调侃嬉戏,半夜假山上明灭晃动的烟头„„年轻人的骚动,幻想的神秘,青春期的性好奇,不受束缚衍发的残忍和暴力,不敢正视自己狂躁的内心,时时作践自己和别人„„ 2.二元对立的叙事模式

由一次叙述的游戏,来对传统历史叙事的真实性进行大胆的质疑,颠覆和解构话语真实性的神话,这是《动物凶猛》/《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叙事方式上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小说叙事人在表述伊始,企图给读者以纯然冷静客观的态度,似乎在求一种巴特式的“零度写作”,引导读者进入其不动声色的叙述状态。但随着故事在回忆中展开,过去与当下的时间差,在场与缺席的距离感,再加之记忆的叛逆,价值观、现实情感倾向对记忆的深刻抵触,使叙事人在表述中愈来愈感到了一种强制性的扭曲:越是想讲真话,就越谬误迭出、言不由衷——撒谎成性的话语原来根本无法从技术上还原真实。尼采所谓的艺术创造历史记忆的深刻二元对立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验证。就在叙事人在对故事的真实性的信心产生根本动摇之后,于是叙述游戏取代了一切关于真实叙述的可贵努力,故事过程被多次中断,叙事人甚至跳出来把读者直接拉入文本,与之一道来完成这场叙述的游戏。由此,叙事人获得了除去伪装与深度后的轻松和超脱,叙事嬗变为话语的不断挣脱的运动,文本所指随同叙事者一道被流放,叙事故事的过程成为记忆碎片的堆积,整个叙事显得似真似幻,扑朔迷离。该小说里叙事人大概有两处对表述谬误的质疑和指正。其一是“我”在米兰家海吹神侃并尽力不去看睡后米兰无意裸露在外的身体,其二是在莫斯科餐厅“我”对米兰进行奚落、捉弄,后又因她和高晋大动干戈。就叙事的态度来看,故事有着真实叙述的强烈追求,但追求的结果又只能是“一种客观的真实,梦幻般的真实”。事实上,完全客观的对历史进行重写永远只能是文学/电影写作的神话,对历史的表述取决于叙事人道德叙事规则,故事不是历史,一切关于叙事的真实性都是值得怀疑的。《动物凶猛》/《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故事模糊而又暧昧,于北蓓为什么悄然而去而米兰又突然出现?是否她们两个本来就是一个人?马小军同米兰的相识过程真有那么浪漫?通过刘忆苦才得以认识米兰是否更加准确一些?众所周知,传统的文学或是电影叙事形态是一种高度缝合系统,故事情节清晰透明,具有稳定感与自足性,读者或是观众在作者所营造的梦一般的文本中来进行感知和解读的。而作者却有意识的搅乱读者或观众的幻觉感,阻隔着他们完全进入故事情景,将叙述的模糊性、不确定性乃至欺骗性直接暴露在人们面前,电影成了不断破坏和消解自身的文本。叙事游戏已经使文本再也难以指涉什么意识形态、形而上的意义了。

在谈及《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时候,姜文说:“我不能发誓要人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可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干扰就有多大。我悲哀的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记忆总是被我的感情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得头脑混乱,真伪难辨。”到了末了,他甚至否认电影前面段落的真实性,直称其为伪造的谎言。王朔/姜文的这种叙述策略使青春记忆更加张牙舞爪,在主观有意识的塑造中,选择或修改到记忆的一个乌托邦——阳光、灿烂、喧闹、欢乐、不负责任、自由自在、初恋的甜蜜或心虚,精力的夸耀,害怕孤单和被人排挤,《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讳言其叙事立场,堂而皇之的略去了青春苦涩的一面,让世人欣赏北京少年擂着胸膛向全世界吹大牛的气魄和纯真。三.不同点

1.王朔理智但是残酷的讲述一个故事

小说的主人公“我”始终没有名字,这正是作者惯用的手法,随便你把他当成后来的“橡皮人”,或是当成他作品中的任何一个顽主形象。小说把故事的背景放在那样一个混乱的时代,有一段话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中的人物: “随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不断深入,北京城里的小青年也普遍深入地兴起了群众性的‘流氓运动’。‘二本正经’的红卫兵对‘革命运动’渐渐厌烦,开始酗酒,打群架,‘拍婆子’,抢军帽,北京市‘山头四起’。什么‘三级联防’,‘百万庄‘‘纪委大院’与 ‘山寨’的‘孩儿们’,横行于市,称霸一方,调皮捣蛋,寻欢作乐。全北京12岁以上乃至20多岁的青少年不分男女,几乎无不以‘狂’为乐,以‘色’为荣,直到1969年‘老三届’的娃儿们,一窝蜂地被赶出北京上山下乡,然后北京才得以平静„„七十年代,随着对当年大孩子的所作所为可望而不可即的小字辈的王朔们呼啦呼啦的成长壮大,比哥哥姐姐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为非作歹,又在北京城卷土重来,只不过规模相对无限性。”[2] 小说主人公及其主要人物大都生长在七十年代军队大院里,小说采用倒叙形式,由主人公在车站和另一个人物的偶然相遇引出对过去的回忆:那时才15岁读初三的“我”带着一种浓厚的厌学情绪,因为无聊而养成了用钥匙开别人家锁的癖好。一天在一个房间里迷恋上一个姑娘的照片并想方设法结识了她,处于虚荣心把她约到自己大院里向哥儿们炫耀,不想米兰却和高晋的关系远远超过了同“我”的关系。这使“我由嫉妒而变得无法容忍,为了寻找心理平衡,就千方百计挑起事端,捉弄她,侮辱她,谩骂她。由这种追求施虐和侮辱的快感渐渐形成一种恶性的心理定势,蛰伏在“我”我身上的动物本能成为“我”的主宰,在一种疯狂心理的支配下,“我”终于象完成了一项神圣使命一样庄严地强暴了米兰„„

小说名为《动物凶猛》指的就是主人公身上日以增长的具有强烈破坏力的动物本能。但是我认为,这种本能并不完全等于心理学上所说的处于人的道德压抑下的潜意识本能,而是一种意识层面的扭曲的,变态的价值观,它通过蔑视正常的人性和张扬人身上某些动物性来同各种世俗传统道德价值对抗。“我”和米兰的故事揭示了“我”怎样一步步丧失少年天真纯洁的人性而变得“动物凶猛”。

“我”对米兰的感情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 开始,真诚依恋阶段。主人公本质上存在着相当纯洁天真的成份。例如他刚刚接触于北蓓时,固然也和众人一块比赛说脏话,但是,只剩下他们俩时,还是象一下关了开关,没词了,甚至真诚的善意的关心起于北蓓了。那时主人公对女孩还是一种神秘朦胧的感觉阶段,并且把这种感觉诗意化。他初见米兰是可谓一见钟情,只觉“她在一幅银框的有机玻璃相架内笑吟吟的看着我,香气从她那个方向的某个角落里溢放出来,她十分鲜艳,以致使我明知道没有花仍有睹视化花丛的感觉。”和米兰相识以后,几乎天天到她家和她相会,把她脸上的微笑视作深得她欢心的信号。米兰只是把他当作小弟弟,他这时的感情也是真挚的,不带任何掩饰的。

第二阶段,主人公这种真诚和顽主的价值发生了矛盾冲突。当顽主是主人公追求的理想。“真正的顽主是不惮于单枪匹马的”,因此他硬着头皮在大街上拦截米兰。为了要做顽主,米兰是他通向顽主道路的关键性祭品,他把米兰作为向哥儿们炫耀自己“对异性有不可抗拒的感召力”的标志,但他毕竟还是模仿阶段,还不能像真正的顽主一样用玩世不恭的态度轻易的对待别人。

最后一个阶段:主人公人性的彻底毁灭。“我”终于和顽主式的价值方式完全达成了妥协,从此以后,“我便以看待畜牲的眼光看待女人。”他不顾一切地去强暴米兰:“我热血沸腾得向他走过去,表情异常庄严。”主人公完全变得“动物凶猛”。《动物凶猛》的主人公有以下三个心理特征:

第一、几乎是带着一种英雄意识自觉地趋同于顽主的价值观。既然不能迂尊降贵去信奉世俗的价值观,中苏开战的幻想虽然伟大,但遥遥无期。本来就少得可怜的社会责任感在动荡时代很快地烟消云散,而竞相以比赛玩世不恭和能打能闯为能事。

第二、极其敏感易受伤害和报复心理极强。例如,主人公有一次去找米兰,没找到,就认为受了骗,有一种屈辱感,其实这只能说是主人过强的优越意识所造成的畸形自尊,以致不能正视现实任何有意无意的不利于自己的细节,并把它引申为对自己的伤害耿耿于心。

第三、使自己处于从来不容否定的地位,而无条件地蔑视自己的对立面。小说中有这样的话:“我习惯于从逻辑上贬斥与我奉行准则不同的人,藐视一切非我族类的蹊跷存在,总以为他们是不健全的,堕入乖戾的人。”正是这种心理作用使主人公丧失了人性的自我检讨的功能。小说不惜以大量篇幅渲染后来我对米兰的蔑视心理和谩骂情景,其中有着很深的心理学意义。表面上是由于米兰同“我”的疏远,损失了我的自尊心,“我”只有加倍的看不起她,处处找她的麻烦来安慰自己,但实际上还是主人公内心深处对真诚依恋的向往,不甘心如此沉沦而拼命挣扎的表现。

当”我”终于以否定人性正常需要的方式而取得对人性的胜利的时候,是不是也预示了将来“马小军”们的某种悲剧呢?

2.加入个人情感的那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姜文根据《动物凶猛》改编的,姜文在树立独特的个性为前提下,进行了一次自我的心态和生活感受的精致融入,他以新一代导演富有神韵的敏锐性,对文革那段历史生活的透视以崭新的视域,没有刻意去混凝泪水在政治层面的调色板里所呈现的黑暗程度。而是以诗的方式,描述了70年代初,几个在部队大院了里长大的孩子的生活历程。展示了在文革后期一代青年人最隐秘的心灵感受,一种真实的青春冲动和困惑;一种人性原本的犹如诗歌的翅膀在大自然中流浪的痕迹。

当年拍《阳光灿烂的日子》时,姜文请王朔做编剧,但是王朔以“刚写完大量小说和电视剧本,写作能力陷于瘫痪”为由拒绝了。只是用他自己的话说“因为虚荣,我答应在剧本里扮演一个角色”。姜文借着自己对生命的独特体验和对电影艺术的感悟,对《动物凶猛》做了几处改编。首先是名字。《阳光灿烂的日子》看起来就比《动物凶猛》明亮的多,就有一种阳光普照,刺白白的,亮得叫人眼前发黑的感觉,很明显,姜文把文革那一段成长的日子看成是自己一生中最美好,最灿烂,最阳光的日子。

其次是情节的改编。姜文给原作中的“我”起了一个很普通但又耐人寻味的名字:马小军,“马猴”。马小军为了米兰跳烟囱,从几十米高的烟囱里面爬出来,整个一个黑炭人,而米兰却无动于衷;大雨中,马小军对这米兰的窗户大喊:“米兰,我爱你”,而米兰出来时,他却手足无措,直到米兰把他拥到怀里„„原作中,高晋穿了几个城区,半夜里在米兰家的小区里大嚷大叫,终于把米兰叫出来,却没有一个确定的结果;尽管“我”猜出三种结局,但都是一样的没有可信度。在“老莫”吃饭时,米兰送给刘忆苦和马小军每人一件生日礼物,马小军却不知为什么大发脾气,赶走了米兰。原作中,米兰和“我”此时的矛盾已经不可调和了,“我”甚至因为想出一个新的捉弄米兰的方法而高兴的睡不着觉,设计者这个情节是不是出于对“马小军”们的“安慰”呢?;原作中“我”因为没有得到米兰的爱和重视,终于在强暴中完成了对青春的蜕变,“我没有理她,办完了我要干的事情站在地上对她说:‘你活该!’然后摔门而去。”《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想用“强暴”这种最拙劣最无能的满足性欲的手段宣泄他的怨气,可这种手法实际上摧残了他心理上最后残留的美丽:当情况变成米兰大叫“这样有什么意思”而主动满足踏实,马小军提起裤子落荒而逃„„

有着相似经历的王朔和姜文,将文革的历史演绎成一段有冲动,有爱情,有性,有幼稚,有失败,有冒险,也有成长的历史。王朔看出了成长的残酷,看到了人的动物性,故而“动物凶猛”;姜文则更注重那一段放纵,无拘无束,阳光灿烂的真实,感人。无论那一段时光如何的美好,毕竟有它残酷,有它血淋淋的一面。生存本来就是充满险恶,布满荆棘的,是人们不断压抑,不断释放,不断隐藏,再不断释放自己动物性一面的过程。当我们看到阳光灿烂的时候,最好也要看看它后面隐藏的黑暗。也许人必须经历一个痛苦的自我毁灭,自我否定的撕裂的阶段,必须经历一个集体堕落的谩骂的乱世,才有可能真正到达人性和个性的彼岸。王朔是那个说出皇帝新衣真相的孩子。

第二篇:《菊次郎之夏》与《阳光灿烂的日子》

《菊次郎之夏》影评

北野武的电影崇尚暴力,黑色幽默,还有不俗的叙事结构。他自从1989年开始拍摄电影以来,完全无视传统电影模式,提倡即兴表演,即兴摄影,故事跟着感觉走。因此他的作品有非常鲜明的个人风格。

《菊次郎之夏》算北野武的例外吧。看完之后,发觉原来他也可以用这种含蓄的方式来表达人性,而不是通过惯用的暴力。片中没有突发性暴力,没有大肆渲染的血腥,没有漫无止境的残酷,取而代之的是微微发热的温柔和感性。北野武饰演一个游手好闲的流氓,看似凶神恶煞,其实内心细腻温柔。完美再现一个很温柔的流氓,一种很流氓的温柔,真得很感动。

这是部北野武自导自演自拍的温暖的电影,配着久石让的温暖的音乐,讲述一个温暖的故事。我喜欢summer和the rain, 久石让让低沉而略显苦涩的序曲不知不觉地转换为那清新而如夏夜凉风舒服般的钢琴,配着北野武温情的剧情,让人的内心有种慢慢融化的感觉。看完之后,感悟颇深。欢乐没能来自我们想找到的那些东西,而是来自我们转身之后,与偶遇的人相互索取的少许体温。它因偶然、短暂、脆弱而弥足珍贵。这是一部关于童年,关于成长,关于夏天的电影。看着电影,听着音乐,我总是情不自禁想起自己的童年,想起自己的成长。一个不快乐的中年人,不希望看到一个不快乐的小孩子。所以几次郎帮助正男找妈妈,一路上照顾他,逗他开心。菊次郎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想起自己不快乐的童年,还是因为什么?我想是因为老流氓内心的善良和温情吧。起先我以为那个木讷内向又孤独的小男孩是菊次郎,后来到结尾处北野大叔笑着说出“是菊次郎啊!他妈的,走啦!”才恍然大悟。北野武大叔诠释了一个看似令人小绝望的世界里蕴藏着的无限温暖,告诉世界生活很美好,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残酷。

当一个小孩坐在一个安静得连尘落下的声音都能够提及的房子里,捧着小小的饭碗在大大的饭桌前独自咽菜时,味同嚼蜡的感觉就是孤独。来到最熟悉的校园足球场,空无一人,唯留自己的孤独。正男的孤独,就是这类的孤独,眼望别人的爸爸妈妈都陪伴着自己的孩子去海边旅行,想到自己只能一个人坐在家里,甚至连爸爸妈妈长什么样都不知道,寂寞混沌地过这个暑假,内心又如何能够释怀?羡慕,嫉妒,孤独,自怜的情绪一步步逼近这个可爱的小男孩的内心,久经不散。他渴望去找内心的温暖,寻找妈妈,寻找依靠。

当一个大叔正值中年却一无是处,只能坐在桥边与妇孺一起等闲事非,情何以堪? 那是一种年龄的孤独,随着而立的过去,不惑的到来,人生的高峰却不知出处,他只能做一些痞子的行为来满足内心的不安。而身旁的妻子总是以他来告诫小孩子,大叔的内心更是一无是处的无奈和凄凉,唯有装出痞子的样子自己才能给自己一个伪装,伪装的背后是无尽的孤独吧。

一个孤独小孩和一个孤独大叔因为一个契机,走到了一起,开始了人生的夏天,听起来有点玄妙,但却情理之中,命运雷同的人儿,上天会眷顾他们相遇,彼此都心照不宣对方的内心想法,有一个人能懂总比没有人懂来得强,活得更有意义一些。

邻居阿姨发现后正男暑假无聊,想去找妈妈,决定帮正男完成心愿。她拿出一笔钱做为旅费,还安排游手好闲的老公菊次郎陪伴正男一起踏上寻母之途。可是在第一天,菊次郎就把老婆给的钱全部输光,于是两个人只好步行前往目的地。一路搭顺风车,惹了不少麻烦后,菊次郎终于带着正男到了他母亲的家,但小男孩却十分沮丧。归途中,菊次郎努力安慰他,二人过得十分愉快,夏天就这么过去了。孩子正男并不代表善,他的行为来自稚嫩的本性而已,痞子北野武并不代表恶,岁月为赋予他真正恶的力量,只是让他没有力量而已。热情滑稽的情侣,带着他们上路,他们四人一起坐在草地上抛橙子,玩机器舞,不亦乐乎。虽然只是送了短短的一路,但是如我所说,每个人都有各自要走的路,分岔路口,人们总有说不清的无奈,所以也只能在那个地方,轻微地作别,然后相忘于江湖。起码也曾相遇,起码也曾在彼此的内心中汲取过点点的快乐,以不至于遗憾。走时热情的情侣送给正男天使的翅膀,和他挥手作别。一段和陌生人的温馨,诠释着世界如此美好。若是人生的旅途中总是有着这样的温馨美好,世界该是多美好啊。

菊次郎大叔,头上好像就是刻了坏人两个字的人,他斤斤计较,他低言俗语,他一无是处,他爱装酷爱摆阔,爱占小便宜,赌车,骗人,恶作剧,无所不用其极,但是他并不是想去伤害别人,他只是以他的方式说话做事而已。他的内心并不比讥笑他的人低俗甚至高尚,他的内心真挚而善良,只是他表现善的形式与众不同。他的坏只是他也是一个被妈妈抛弃的儿子,他也有他的苦衷和他的反抗,他拯救小孩的肉体不被侵污时,告诫了小孩无能再跟陌生人走;他分了两个饭团给小孩吃的时候,他是告诉他大人要照顾小孩子,他告诉小孩要乖乖的,好好照顾婆婆,这些都是至理名言,都是爸爸教育儿子的话,从他的口中换了一种方式传达下去,绮绮缦缦,同有娓娓道来的感觉。一个流氓的温柔,一个流氓的爱,最后分别时,正男夏天似的微笑告诉我们他和大叔度过的夏天是多么美好。而大叔呢,回了一句粗俗的话,爽朗的笑着离开,可见大叔内心的美好。

重磅先生,光头佬先生,刚开始我认为他们是坏人,但后来发现他们居然可以如此可爱,都是为了孩子,所以他们会帮助正男弄玩具,帮助正男认识什么是鱼,什么是外星人,可怜的没有吃饭的外星人,一直在草地里等着小孩,一直在背台词,却被大家悄悄地遗忘。可怜的重磅先生,掉进屎坑里还没有忘记自己装土著时的小鼓,这些仿佛都与他们的外形恰恰不入,但是他们纯洁的内心深处同样希冀别人的认同。

他们告诉我们恶的背后,是更善,恶只是他们的装甲,脱下武器后的他们显得比好人更有人情味,更难能可贵。

最让我感动的是大叔黑着脸,抢劫似的要来天使的铃铛,送给正男,还说了一个善意的谎言,告诉正男那时他妈妈给他的,正男才有点欣慰。正男也是懂事的孩子,看见妈妈一家幸福时,看到那种幸福无关乎自己时,他不去和妈妈相认,自动走开,他是一个懂事的孩子。

如此温情的电影,告诉我善还是恶不在于表面,要靠自己去发现。喜欢简单的故事结构,整部片子,处处都有蛙叫虫鸣,浮云朵朵。处处都有心灵栖息的驿站,充满了绿色与美好的旋律,充满了大家的欢声笑语。我想说幸福在于旅途中,不是你所想的只有终点站才有想要的幸福。

喜欢《菊次郎之夏》,虽然里面的大叔行为粗俗。里面的人物不美,可是心底善良。不过我不喜欢那个猥琐的光头脑!

这部影片值得一看,值得品味,是一部好片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

这部电影是一个高峰,对于姜文也好,对于宁静,夏雨也好。影片以怀旧的黄绿光为背景色,以暖色调拍摄的,在明媚的阳光下有种温暖的感觉,这是姜文心中的颜色,这是一种纯净的颜色,孩子和孩子之间友谊的颜色。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是那群孩子青春飞扬的日子,那些日子里里,他们还有最真的自我,最真的感情,最真的有着自我发展意志的生活。

影片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初的北京,忙着“闹革命”大人无空理会小孩,加上学校停课无事可做,以军队大院男孩为突出代表的少年人便成群结队,自找乐子,靠起哄、打架、闹事、拍婆子等方式挥霍大把大把的时间,消耗过剩的精力。马小军就是这样的少年,他的嗜好之一是趁别人家无人用万能钥匙将其锁打开,溜进去耍玩一番,正是用这样的方式,少女米兰的照片先于其人入了马小军的双眼。通过院里的“头儿”刘忆苦,马小军又见到之前在炮局偶然瞥见过一眼的米兰,开始正式将其当作梦中情人,然而在米兰眼中,马小军不过是毛孩一个,她中意的人是成熟、稳重、帅气的刘忆苦。自此,马小军迎来五味混杂的青春期生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马小军在雨中呼唤米兰的那场戏,倾盆大雨浇湿了他们俩,米兰:“你怎么啦?”的呼唤,有着女性全部的角色意味。孩子马小军需要在另一种阵痛和挫折中长大,同样,马小军“我喜欢你”的表白,也宣告了他的长大,也宣告了阳光灿烂的日子将要结束,因为他自身的成长,一些成长的阴霾要到来了。由此可见,成长是疼痛的。是痛并快乐着吧!随着我们的成长,一些东西终将逝去,一些东西也迎面而来!

也许米兰真正喜欢的就是马小军,可是她比马小军成熟,不只是在乎自己的感情,她更在乎自己的前程,接近刘忆苦对她的前程有好处,所以她隐忍自己的感情,远离马小军,装作没有和马小军发生过什么,没有相互表示过好感。而马小军呢,有着最真挚的感情,不理解米兰的想法,米兰的故意远离让马小军很不理解,以至于马小军对自己记忆的否定更加厉害。和那些在一起的情节均为他的的臆造,“我”从来就是高晋的小跟班,“我”从来就没有独立和米兰有过接触。最后跑到米兰楼下大叫的是高晋,“我”连这个勇气都没有。他否认自己的记忆,因为那些记忆让现在的他不能理解。他不能理解一些在成长的过程中变质了的东西。

那个年代那个时期,人们已被各类运动折腾得疲惫不堪,不过人们的觉悟普遍较高,工作、革命还是按部就班。除了十五、六岁的孩子——心理的稚嫩与生理的成熟在一具具肉体中产生矛盾冲突。马小军即是其中的一个代表。他执迷于虚无的英雄主义:戴着老爸的军功章、军衔,在镜子前耀武扬威;冒着生命危险爬上烟囱顶端,从高台纵身一跃,只是为了引起米兰的注意。他怀有虚幻的感情:我们从他在米兰的床上捡起一根长发时专注而幸福的表情,从他将米兰悬挂在床边的照片想象成穿着泳装等细节,可见一斑。他的生活方式极其虚浮,整日游手好闲,时不时地聚众滋事,以配万能钥匙开百家锁为乐事。当时,马小军们的梦想像升上高空的气球,濒临破灭的危险;他们的行为像疯狂旋转的陀螺,疯狂之后是什么?盎然生活还是悄然死去?他们的信仰如同热铁皮上的猫,无法停留,无处驻足,难免产生绝望之情。电影中运用的水下镜头,类似以马小军的视线进入到的水里、窒息、疼痛、惶恐、被米兰等朋友一次次踹回水中的绝望,最后是接近死亡的漂浮,马小军想从水中爬到岸上,每每接近岸边,就有一条腿将他踹回水里,优雅的音乐“配合”下,一次次徒劳的努力……这才是现实生活的象征。

“古伦木、古伦木”昔日的伙伴趴在豪华的超长车车窗上,大声地冲他喊。傻子古伦木也变了,他不再像过去口齿不清的回答“欧吧、欧吧”了,他狠狠地骂道“傻B!”被意料之外的结尾逗乐了,笑过之后,心头有一丝惨痛。也许将来的我们也如影片中的马小军那样,成长之后失去自我的纯粹!

也许我们长大了,就不在像当初那样空明澄澈,慢慢像马小军那样改变,最后变得脑满肠肥,虚无到无可救药。身上所有真挚的感情,那些当初最真的情感都被生活磨灭,变成所谓的傻B,自己还乐在其中全然不知晓!

我们长大了,就会被现实一次次揣入水中。会在现实中慢慢绝望,会回顾往昔的自己,看着最真的自我慢慢逝去,这就是成长吧!我们总要看见不美好的事情,然后小绝望,带着小绝望生活,偶尔回顾往昔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喜欢这部影片,也接受影片里面的小绝望,理解那些绝望的含义,亦想起我自己那些灿烂的日子,那些最真的自我,纯粹的笑容。

不过,在我认为影片有点小混乱,看着看着就不明白姜文的旁在表达什么意思了,需要仔细揣摩才能明白。明白之后又觉的影片颇有深意。

第三篇:动物凶猛读后感

动物凶猛读后感

篇一:动物凶猛>读后感

你能看出更深的东西你就看,你不能看出更深的东西,起码也让你乐一乐——王朔

一直是抱着乐一乐的心态去读王朔的作品的,喜欢他那种调侃的风格,喜欢他引领起来的“京味文学”。很早就读过《动物凶猛》,也不只一遍看过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次要写这篇笔记,就努力的想去看出点更深的东西。

很多人说,读《动物凶猛》会悲伤,我没有这种感觉,最起码现在还没有吧。其实小说本身并不悲伤,也许悲伤的是王朔始终都在以一个中年人的姿态回忆过去,并且还非常清醒的提醒着自己,他的好日子都早已经过完了,正如他自己写的“没有遗迹,一切都被剥夺得干干净净”。

小说的名字《动物凶猛》,说的是一群年轻人,在荷尔蒙的驱使下,带着一点兽性的青春。王朔的文字写道,这群年轻人有着集明朗、残忍、天真于一体的迷人气质,对异性的好奇和胆怯,又要在异性面前表现出不可抗拒的感召力,那个年龄的男孩的好勇斗狠,甚至为了表现出这些,在必要的时候的弄虚作假。虽然小说具有明显的时代背景和符号——文革后期的“大院子弟”,可是无论在哪个时代,青春的本质都如此相似,以至于这样的主题容易引起太多的共鸣,在那段时间,我们的想法都是如此的简单透明,而过后又是如此难忘。

青春并不残酷,青春逝去才是残酷的,青春时的凶猛将无迹可循,自由注定将不再拥有。在小说的最后,“我”能记起的最后一件事是在泳池里跳水,在水里,“我”感到“一片温情脉脉的空虚,能感到它们沉甸甸、柔韧的存在,可聚散无形,一把抓去,又眼睁睁的看着它们从指缝中泻出、溜走”。青春无力挽回,“我”被人们攻击、孤立,最后终于“绝望的无声饮泣”。

《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故事情节上做到了绝大部分的忠于原著,只做了一些微小的改动,把小说里“我”的>小伙伴们的一些事迹放到了男主角身上。导演姜文对于青春的怀恋与王朔不同,少了些悲伤,多了的是对青春纯度的要求。在电影作品里,无论是男主角马小军,或者是女主角米兰,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主角,电影的真正主角就是纯粹的青春,就是一群年轻人在一起,去除一切杂质,任何成年人在这群年轻人当中都显得格格不入,青春需要纯度。姜文电影中的角色,总是大爱大恨,就像永远的停留在一个青春的世界里一样,他们有一种本能,需要释放能量,并且这种行为没有任何世俗的缘由。即便米兰都变得亦真亦幻,那明亮华丽的青春,仍停留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篇二:动物凶猛读后感

王朔《动物凶猛》—— 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只记得宁静的笑,一点也不宁静。奇怪的是我看过王朔全集,这本好像没看过,也许以为看过电影,略过去了。

看阳光时觉得像看少年维特的烦恼,描摹少年的心理很到位。当初看王朔和所有人一样,觉得他京味的语言很生动,今天再看,觉得不止在京味上,他整个的语言功力都很棒,也许是因为自己离文学远了,要求低了。但看的出来,他这本书写的很真诚。

我惊叹他把梦幻的女孩最后损成那个样,残酷的真实,这是本书与电影不同的地方,我认为最深刻的地方。

像后面的《许爷》,王朔真实的认识到他的势利,他为自己是大院中的孩子而沾沾,同时以自己觉察到自己的势利而沾沾,自我感觉良好的俯视着别人,一副陪你玩是看得上你的架势。

很奇怪杜汶泽的举动,陈升的言论吗?一点也不怪,势利不分文明程度,身份地位,它存在于各种人物,各种场合,往往所谓的上层更严重,他自以为占有了更多资源,也占有了瞧不起别人的特权。最奇怪的是摆出来的嫌恶往往是最无关紧要的礼仪,什么上厕所不关门啦,小孩随街便溺啦,讲电话大声啊等等,所谓上流社会总拿礼仪说事儿,难道上流社会的孩子从小只被教养了完美的行为礼仪,没有被教养同情弱者,尊重差异,宽容大度吗?

小时候的作文总写一个艰苦朴素的人,穿着一件洗的发白的干净衣服。后来才知道,真正的艰苦劳动之后,是没有体力再去洗衣服的,真正艰苦的生活是没有足够的水和洗衣粉去每天洗衣服的,衣服洗多了是容易烂的,真正留有汗渍多的衣服是洗不出来的,洗的发白是加了漂白粉了吧?由此可见,有些人要求别人穷也要穷得有志气,穿戴要整洁,举止要文明,懂得所谓文明世界的一切规矩,那是一种异化的不文明心理。凭什么别人要必须遵守你的规矩呢,你觉得人家不文明,人家还觉得你做作呢。

其实礼仪只是个引子,叫他们生气的是你闯入了他们的世界,闯入后感恩戴德的陪他们玩玩,扮美扮丑供他们取乐,还则罢了,如果你威胁到他们,伤害到他们,小心你的出身了。(想到瑜怡之争)如果你不闯入她们的世界,你那些不文明的东西,也许被猎奇的他们奉为原生态,大老远跑去参观也说不定。摄影家不都喜欢穷乡僻壤吗?人们去非洲,看那里的人半裸着,觉得是原始的美,如果在城市的街头呢?

《动物凶猛》中“我”对米兰的势利甚而恶毒的侮辱,来源于她投入了别人的怀抱,因为她也势利,同阶层的也有高有低嘛。(所以聪明的人放弃势利,接受别人吧,你不想也被别人瞧不起的话。)一个阶层愿意接受低的阶层的人一起玩,往往因为钱(许爷),色(米兰),才,等等,总之,他们觉得那些美好资源自己是有资格享用的,即使没有可交换的,给你踏入上流社会的机会就是最好的交换,如果还能给你实实在在的交换,比如权利,比如婚姻,那你就感恩戴德一辈子吧。

奇怪的是闹革命,均贫富这些年了,开放的人人平等之风也吹了如许年,哪来这么多自以为尊贵的人啊?你看吧,体制内的瞧不上体制外的,被服务的瞧不上送服务的,被推销的瞧不上推销的,自认为品位高的瞧不上没品位的,旧贵瞧不上新贵,新贵瞧不上土鳖,等等。看来社会革命容易,思想革命难啊。

尊重自己为人,也尊重别人为人吧,无论其他,这才是真的文明。

我永远记得我的小学启蒙老师给我的教训,当我嘲笑同学的成绩时,他对我说:你鄙视别人的行为比你鄙视的更可恶!

篇三:动物凶猛读后感

回到学校了。接上宽带线,摸着我舒服的键盘,对面寝室里飘来西瓜的味道。外面是无声的细雨。

从昨天五点到今天,我一直沉浸在王小惠的人生起伏中。课上钻到桌子底下看她如何疼爱自己手心里的曲线。没有太多大道理,被命运推着搡着的,就看透了前路后路。

小惠的自由:

记得小学学过一片课文,断了线的风筝。大概是讲人不能完全自由,总要有个规矩。小惠守住了自己的自由,但却不像很多人,得到了自由,却不知自己想要什么。上学期的哲学课,老师讲西方的自由主义,我就有个疑问,人为什么偏偏要自由?自由了又怎样?对于老实刻苦的中国人,自由是扯断了的线。小惠的自由,是载着风筝的云,带她去天国的芳草地。迫不及待地跟爸妈说要当个自由职业者,但,我还没有把握,云上的舵,是不是已牢牢握在我坚定不移的手中。

亡者的唏嘘:

安斯里,那个为了心中的真爱舍弃生命的爱慕者,说过这样一句话:死亡本身不重要,重要的是死的意义是什么。对于他,这样一个内外都美的女子,成就了他死亡的意义。佛家便要说,还是执著啊!可是,那声称没有执著的极乐世界,没有蓝色的明亮天堂,是慈悲,还是残忍?或许,从五楼窗口到地面的这段距离,安斯里看到了自己为之执著的真正天堂,俯身越入的,不是冰冷的水泥和无边的黑夜,而是他用生命定义的芳草地,那里有柔软的草甸,和煦的微风,洁白的云,不执著,不悔恨„„

而,那个告诉她犹豫的事坚决不做而不是瞻前顾后的人,那个在背后推着她迎风前进而不是把她护在臂弯里的人,那个像空气一样默默给予而不会在一瞬间燃尽的人„„那个用生命教会小惠在窒息中攀上雪峰的人„„是霖。安斯里让小惠看见生命的脆弱,霖让小惠感知生命的坚强。

虚假的苦难,真实的财富

生活从未曾亏欠我们什么。梵高说过,艺术家需要痛苦滋养。而>幸福会麻痹你的神经,腐蚀你的牙齿。我不知道摆在我眼前的冬季,会不会像曾经的冬季一样,给我带来无尽的苦。那苦,像冷风吹在脸上,像罐子里藏了一年的苦,在感情风干的冬季,不知被谁推倒,一滴滴浇在我心上。痛苦,让我想到了冬季。灰色的街道,寂寥的路灯,结了冰的草,虚虚实实的骑着单车的黑影,手套里冻僵了握不住笔的手,厚厚的大衣,闭上的心„„思想家需要精神的苦。阿修罗需要肉体的苦。这苦,不一定会酿成蜜一样甜。但是只有在受苦,我才心安理得。总有一天,今日吹着的冷风,会推起我直济沧海的帆。总有一天,今日擦身而过的无数街灯,会一起闪烁在我舞台上的星光大道。总有一天,今日冻僵了的手,会在我的盛宴上弹奏辉煌的奏鸣曲。

就让我暂且沉浸在这苦的深海底吧!我要看看海有多深,蓝有多浓,夜有多黑„„

第四篇:动物凶猛读后感

篇一:动物凶猛读后感

你能看出更深的东西你就看,你不能看出更深的东西,起码也让你乐一乐——王朔

一直是抱着乐一乐的心态去读王朔的作品的,喜欢他那种调侃的风格,喜欢他引领起来的“京味文学”。很早就读过《动物凶猛》,也不只一遍看过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这次要写这篇笔记,就努力的想去看出点更深的东西。

很多人说,读《动物凶猛》会悲伤,我没有这种感觉,最起码现在还没有吧。其实小说本身并不悲伤,也许悲伤的是王朔始终都在以一个中年人的姿态回忆过去,并且还非常清醒的提醒着自己,他的好日子都早已经过完了,正如他自己写的“没有遗迹,一切都被剥夺得干干净净”。

小说的名字《动物凶猛》,说的是一群年轻人,在荷尔蒙的驱使下,带着一点兽性的青春。王朔的文字写道,这群年轻人有着集明朗、残忍、天真于一体的迷人气质,对异性的好奇和胆怯,又要在异性面前表现出不可抗拒的感召力,那个年龄的男孩的好勇斗狠,甚至为了表现出这些,在必要的时候的弄虚作假。虽然小说具有明显的时代背景和符号——文革后期的“大院子弟”,可是无论在哪个时代,青春的本质都如此相似,以至于这样的主题容易引起太多的共鸣,在那段时间,我们的想法都是如此的简单透明,而过后又是如此难忘。

青春并不残酷,青春逝去才是残酷的,青春时的凶猛将无迹可循,自由注定将不再拥有。在小说的最后,“我”能记起的最后一件事是在泳池里跳水,在水里,“我”感到“一片温情脉脉的空虚,能感到它们沉甸甸、柔韧的存在,可聚散无形,一把抓去,又眼睁睁的看着它们从指缝中泻出、溜走”。青春无力挽回,“我”被人们攻击、孤立,最后终于“绝望的无声饮泣”。

《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故事情节上做到了绝大部分的忠于原著,只做了一些微小的改动,把小说里“我”的小伙伴们的一些事迹放到了男主角身上。导演姜文对于青春的怀恋与王朔不同,少了些悲伤,多了的是对青春纯度的要求。在电影作品里,无论是男主角马小军,或者是女主角米兰,其实都不是真正的主角,电影的真正主角就是纯粹的青春,就是一群年轻人在一起,去除一切杂质,任何成年人在这群年轻人当中都显得格格不入,青春需要纯度。姜文电影中的角色,总是大爱大恨,就像永远的停留在一个青春的世界里一样,他们有一种本能,需要释放能量,并且这种行为没有任何世俗的缘由。即便米兰都变得亦真亦幻,那明亮华丽的青春,仍停留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篇二:动物凶猛读后感

王朔《动物凶猛》—— 看过《阳光灿烂的日子》,只记得宁静的笑,一点也不宁静。奇怪的是我看过王朔全集,这本好像没看过,也许以为看过电影,略过去了。

看阳光时觉得像看少年维特的烦恼,描摹少年的心理很到位。当初看王朔和所有人一样,觉得他京味的语言很生动,今天再看,觉得不止在京味上,他整个的语言功力都很棒,也许是因为自己离文学远了,要求低了。但看的出来,他这本书写的很真诚。

我惊叹他把梦幻的女孩最后损成那个样,残酷的真实,这是本书与电影不同的地方,我认为最深刻的地方。

像后面的《许爷》,王朔真实的认识到他的势利,他为自己是大院中的孩子而沾沾,同时以自己觉察到自己的势利而沾沾,自我感觉良好的俯视着别人,一副陪你玩是看得上你的架势。

很奇怪杜汶泽的举动,陈升的言论吗?一点也不怪,势利不分文明程度,身份地位,它存在于各种人物,各种场合,往往所谓的上层更严重,他自以为占有了更多资源,也占有了瞧不起别人的特权。最奇怪的是摆出来的嫌恶往往是最无关紧要的礼仪,什么上厕所不关门啦,小孩随街便溺啦,讲电话大声啊等等,所谓上流社会总拿礼仪说事儿,难道上流社会的孩子从小只被教养了完美的行为礼仪,没有被教养同情弱者,尊重差异,宽容大度吗?

小时候的作文总写一个艰苦朴素的人,穿着一件洗的发白的干净衣服。后来才知道,真正的艰苦劳动之后,是没有体力再去洗衣服的,真正艰苦的生活是没有足够的水和洗衣粉去每天洗衣服的,衣服洗多了是容易烂的,真正留有汗渍多的衣服是洗不出来的,洗的发白是加了漂白粉了吧?由此可见,有些人要求别人穷也要穷得有志气,穿戴要整洁,举止要文明,懂得所谓文明世界的一切规矩,那是一种异化的不文明心理。凭什么别人要必须遵守你的规矩呢,你觉得人家不文明,人家还觉得你做作呢。

其实礼仪只是个引子,叫他们生气的是你闯入了他们的世界,闯入后感恩戴德的陪他们玩玩,扮美扮丑供他们取乐,还则罢了,如果你威胁到他们,伤害到他们,小心你的出身了。(想到瑜怡之争)如果你不闯入她们的世界,你那些不文明的东西,也许被猎奇的他们奉为原生态,大老远跑去参观也说不定。

第五篇: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

渐渐的生活还是保持的那份最初的安详。听着动听的歌,在期待,期待着那份久违的惬意。

不知不觉,又已经这么晚了,初春的夜晚清冷而安静,我的心里温暖而宁静。

在温柔的灯光下,演绎着宁静的夜。静谧地享受着生活。每时每刻都在留意那看似出其不意的平淡,但这正是我想要的。

平淡得不会总是想起,但是也不会忘记。

灰蒙蒙的天空零星的洒落了几点雨,走在街道上,不知不觉感受到了雨滴的侵蚀。

隐隐作痛,点点滴滴。

是的,天在下雨。

现在的我,对自己的未来有点迷茫。但是依然相信明天阳光灿烂。

总是保持着一份沉静和自然,活在别人微笑的世界里。我渐渐已经习惯这种生活。

对于自己,没有想太多。

在短暂的阴霾之后,相信会有阳光灿烂。因为,总有一份希望在阴霾之后等着我,会有幸福的那一天。当然,生活的沉淀并非只是人一时的兴趣使然,最关键的,还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和实现。

下载《动物凶猛》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比较(最终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动物凶猛》与《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比较(最终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是美好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充实的,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令人向往的。每个人都渴望阳光灿烂的日子。 我焦急地等着一路公交车,突然一位老爷爷一瘸一拐......

    阳光灿烂的日子

    运动场上有着健儿们奋勇拼搏的身影观众席上响着拉拉队摇旗助威的呐喊这呐喊弥漫着友谊的芬芳这身影凝聚着责任的力量但无论成功或是失败无论欢笑或是泪水我们永远铭记这充满......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 不知不觉,却迈入了人生中的重要关口,荆棘遍地,乱石丛生,迎接着我们对未来的挑战。以毅力为履,风雨飘摇中,踏出趔趄却坚定的足迹;以自信为剑,乱草荆棘中,开出凌乱却执......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总在风雨后,请相信有彩虹”。这句美丽的歌词道出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成功需要付出,而成功的背后,必有一个苦涩的开端。 我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芭蕾舞演员。穿......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 元光小学 六(2) 何菁菁 “当当当”,学校门口的时钟被灿烂的阳光照得反光。然而我却没心情去欣赏这灿烂的阳光,而是焦急地等待爸爸来接我。 我独自一人躲在角落I......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 所有的欢笑和泪水,在日月流沙后,都化成一片阳光灿烂。 就是那么不经意的一抬头,从窗外漏入那一米阳光让我怦然心动,脑海中就够了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老人骑着二八......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 清晨,一缕缕金灿灿的阳光从窗子里探进来,屋里静悄悄的,连蚊子飞过的声音都能听见„„ 我厌倦这鸦雀无声的屋子,推开门,我独自踏上一条幽径,那是一条清净的小路,在阳......

    阳光灿烂的日子

    阳光灿烂的日子 一缕阳光,一抹丁香,微微的温暖,淡淡的清香。手指滑过花瓣,在指间留下一阵芳香,感受这美好,享受这阳光。 花开花落,不知走过了多少个四季,慢慢地从一楼走到最顶端。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