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权力监督推进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科学发展

时间:2019-05-15 09:11: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围绕权力监督推进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科学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围绕权力监督推进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科学发展》。

第一篇:围绕权力监督推进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科学发展

围绕权力监督推进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科学发展

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是中国特色司法制度的一项内容,推进其科学发展,要从中国实际出发,围绕加强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重要使命来谋划。

一、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科学发展的几点思考

通过全国各地事件的考察分析,我们对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的科学发展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始终不能偏离监督的主旨

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其主旨就是加强对司法权力的监督、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因此即使在制度推行过程中发现它有其他一些附带功能,如加强了公诉职能、便利了检法沟通、有利于协调解决涉法涉诉信访等等,也不能因之而随意扩张引申,使制度的发展偏离了设计本意。权力监督是该制度存在的理论依据和根本,舍弃了这个根本,制度的存在和发展就没有了根基。

检察长列席审委会,不是继续履行公诉职能,而是要对法院最高层次的审判活动进行监督。要站在加强法律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高度来认识,切不可把审委会当作第二法庭,慷慨陈词以求公诉主张被认可,这样就背离了列席制度设立的初衷。列席的目的是为了通过这种机制,使检法对可能有争议的问题尽量形成共识,完成监督职责,保证司法公正,不是为了左右或干扰法院断案。所以,如果检、法意见分歧纯属认识不同,检察长在充分沟通和阐明己方观点的基础上,应尊重法院的独立审判权,不能借列席之便,阻碍审委会独立做出裁决。

(二)是法律监督的应有之义,而非检察权的扩张

检察机关的法律监督权由宪法和相关法律规定支持,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列席制度,是中央和“两高”在新形势下,履行加强权力制约与监督、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司法使命而采取的举措,并不是赋予检察机关新的特权,更不是在原有检察权基础上进行的权力扩张。作为制度的参与者与实施者,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检察长列席审委会,是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职能的应有之义,是一项常规工作,不能因为当前强调了这项工作,就此认为检察机关的权力要扩张,导致在实施过程中不恰当行使监督权,而使制度的推行蒙上扩权的色彩。

(三)需要“两高”出台统一的实施细则

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目前没有全国统一的具体操作细则。从制度的实践情况看,由于各地基本情况不同、对法律规定的理解不同,导致其做法各异,五花八门。

建立在监督理论基础上的列席制度,如果任由各地自由解释、协商推行,很有可能会出现越来越多与制度精神南辕北辙的理解和做法,并因此使该制度遭到越来越多来自理论和实务界的质疑。所以,在有了一定地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尽快由最高检和最高法协商,共同制定适用于全国检法两家的列席制度细则,可以有效避免一些不当做法的泛滥,也有利于维护制度实施的统一性和严肃性。

二、完善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的几点建议

(一)列席义务要明确

检察长是“列席”审委会,而不是“出席”审委会。列席,是指参加会议而无表决权。[2]但检察长列席审委会有其特定的义务要履行,又不能单纯只做观众。所以如何把握好列席尺度,明确检察长列席审委会的职责义务至关重要。我们认为,至少包含以下两个方面的义务:

1、要充分履行监督职责。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的制度主旨就是实行法律监督。体现在列席义务上,一方面,要了解案件审判情况,了解审判委员会意见形成的过程和意见形成的事实、法律依据,必要时可以就有关情况进行现场咨询。另一方面,要对审判委员会评议案件的过程实行法律监督,对案件的程序是否合法、有无违反法定期限、有无应当回避而未回避的情形等内容实行监督,必要时可以当场提出纠正意见。

2、要充分阐明对案件认识。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通过检察长代表检察机关对案件的分歧意见进行全面阐述,有助于法院在全面把握案情的基础上作出公正裁判。[3]对于案件审查过程中存有的不同认识,应充分阐明,以利于沟通情况,协调解决检法两家执法认识不一致的情况。必要情况下,还有进行类案法律适用意见沟通的义务。

(二)列席范围不宜过于局限

各地出台的列席细则将列席案件范围规定得越来越细,尤其集中于检察机关抗诉和法院拟判无罪的刑事案件。从设立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的立法本意考虑,我们认为列席范围应适当设定,不宜过于局限。

列席审委会的范围,我们认为应以审委会评议案件为基础,以检、法任意一家认为有必要为前提,对于一些有重大社会影响、人们普遍关注、可能引发社会矛盾的案件,无论刑事、民事、行政,都应纳入到可以列席的范围。检察长对法院审委会裁判案件的监督,不能仅局限于刑事案件,而应覆盖审委会评议案件的全部。

(三)列席人员不宜泛化

这项制度从一开始就规定是“检察长”列席,而非检察机关派员列席,应该是考虑到了被监督对象的特殊性。审判委员会在法院内部是最高层次的审判组织,而且这个审判组织的评议过程是不公开的,除去审委会委员和案件承办人员,其他人不能旁听,其秘密性和权威性在法院均不容置疑。作为法律监督机关的监督者列席审委会,其身份和水平应当和审委会委员相当,才能使被监督者认可,起到应有的监督效果。

检察长作为一级检察机关的代表,列席同级法院审委会具有适当性和合法性。但是由于工作关系,检察长不可能亲自列席每一个需要列席的审委会,所以有时就需要委托其他人列席。但是,受委托列席人员也应在职位和能力上与审委会委员相当,不宜泛化。如果列席人员没有条件限制过于随意,那样列席审委会的监督权威就会受到影响,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也是对同级法院的不够尊重,因为列席的毕竟不是公开庭审,而是法院内部一个最高审判组织的决策活动。因此我们主张,列席人员应限定为检察长、受检察长委托的副检察长、检委会委员。

(四)列席制度应纳入检、法机制建设

1、建立信息互通和专人联系机制。检察长列席审委会是一项弹性很大的工作,既要保证制度的有效实施,又不能无限度地加大检察长的日常工作负担。所以必要的沟通和意见交换成为促成该制度良性推进的关键。可以由法院专门负责审委会事务的机构和人员,与检察院专门负责检委会事务的机构和人员保持经常性的信息联络,使检方“想去列席”的信息和法院方“希望检方来列席”的信息能够顺畅沟通,由专门的工作人员负责联系,形成一种日常工作机制,有效地保证制度适当启动。

2、将列席审委会工作分别与检、法两家内部业绩考核挂钩。对法院一方来讲,对于一些疑难复杂、社会影响大的案件,规定检察长列席审委会为必经程序,并作相应记录,是否通知列席、是否提供基本材料、列席过程中是否被指出有不当做法等应作为工作考核内容。这样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案件公正处理、消减群众不满情绪,是人民法院加强外部监督、满足人民公正司法需求的一个有效举措。对检察院一方来讲,加强对同级法院审委会的列席监督,应该作为一级检察机关整体法律监督工作的一部分,纳入检察院工作计划,在积极与法院沟通的基础上,设定合理的工作任务目标,认真列席审委会并及时总结监督意见。列席审委会的数量和监督质量,均应纳入考核范围,接受上级检察机关的统一工作考评。通过检法两家分别对与列席制度有关内容进行量化考评,调动检察长列席审委会的积极性,促使法院自觉实施列席制度,推动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工作的全面

协调可持续发展。

注释:

[1]参见陈建平、徐荣英:《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之合理性质疑》,载《法学》2006年第7期。

[2]参见《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普及本,第3789页。

[3]参见米滨、钟晓屏、杨香檀《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探析》,《人民检察》2006年第9期下。

第二篇:对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的思考

对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的思考

——以保障的审判权独立行使为视角

作者:张冰发布时间:2011-05-25 08:55:2

3【论文提要】:检察长列席同级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体制的特色之一,是深化审判监督职能、实现审判监督方式多元化的有效途径,是连接审判权与法律监督权的桥梁,无论是对拓展人民检察院实施法律监督权,还是在促进人民法院公正审判方面都是一项不可替代的制度。它与新中国的人民司法体制相伴而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对于加强法检两院在刑事诉讼中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及时研究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确保司法的公平公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检察长列席法院审委会制度已经在法律条文中有明确规定,但由于现有规定模糊、法检两院对其认识不统一等原因,在实施过程中暴露出诸多问题,实际执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就当前我国法院审委会制度的性质、职能和实际运作情况以及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职能而言,有必要应将检察长列席同级人民法院审委会会议作为一项制度固定下来。本文以保障审判权的独立行使为前提和视角,对检察长列席审委会会议制度的法律沿革和主要成效进行了详细介绍,并试图通过对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在实际执行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进行分析,进而对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存在争议的几个问题提出建议,对如何进一步完善和规范这一制度进行一些探讨。

全文共7765字。

以下正文:

检察长列席同级法院审判委员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体制的特色之一,是连接审判权与法律监督权的桥梁。它与新中国的人民司法体制相伴而生,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对于加强法检两院在刑事诉讼中相互配合、相互制约,及时研究解决司法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提高办案质量和效率,确保司法的公平公正,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检察长列席审委会会议制度的沿革和确立

建国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通过的《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第15条第1款和第23条第2款规定,“县级人民法院和省级人民法院设立审判委员会,审判委员会开会时得邀请有关机关的负责人及原来参加有关案件审判的其他工作人员参加。”1954年9月21日实行的《人民法院组织法》第10条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审判委员会,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由院长主持,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有权列席。”1979年修改《人民法院组织法》时,该项制度受到一些质疑,为避免检察院的法律监督过于影响法院独立审判,“有权”列席被修改为“可以”列席,规定“各级人民法院设审判委员会,各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由院长主持,本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其后历经1983年、1986年、2006年三次修改,但此条款一直得以沿用。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最高检第十一届检察委员会第17次会议讨论通过《关于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的实施意见》,最高法审判委员会2009年10月12日第1475次会议也通过了此实施意见,这标志着检察长列席审委会这一司法改革任务的完成。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的实施意见》自2010年4月1日起施行。意见共10条,明确了检察长列席

审委会的法律依据、列席人员的范围、列席会议的范围、列席的启动等方面内容。规定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检察长不能列席时,可以委托副检察长列席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同时明确,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下列案件或者议题,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可能判处被告人无罪的公诉案件;可能判处被告人死刑的案件;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与检察工作有关的其他议题。

二、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的意义和存在的问题

1、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有利于协助审委会全面了解案情和准确适用法律。

法院承办案件的法官在向审判委员会汇报案件时,由于主观认识等方面的影响,可能会在向审委会汇报案情时在案件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上出现一些偏差或错误,进而影响审委会对案件情况的了解和分析判断。而列席审委会的检察长可以对案件办理的具体情况、案件的事实和证据进行必要的说明,与审委会委员进行面对面的沟通,阐明检察机关的观点,使审委会委员对案情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进而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准确的适用法律,恰当的裁判案件,更好的实现审判工作的公平公正。

(2)有利于提高法检两家的办案质量。

办案质量是审判工作和检察工作的生命线,而提高办案质量与提高办案法官和检察官的业务水平和对办案工作的重视程度息息相关。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必然会对承办案件的检察官产生了一种无形的压力,使其在办案过程中务求对案情和案件的定性等有一个更客观合理的把握。同时,检察长可以通过听取案情汇报来发现承办案件的检察官在办案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而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检察办案质量。对法院来说,检察长的列席对承办案件的法官也是一种监督和约束,可以纠正法官对案件事实的片面理解,防止法官汇报案件时避重就轻现象的出现,促使办案法官严格客观公正的依法审理案件,确保办案质量。

(3)有利于保障检察机关法律监督作用的发挥。

有学者认为,我国法院审判委员会的会议制度实际上是行政会议制度。从宪政理论上说,检察长以行使法律监督权的定位列席审委会,一方面是对检察机关监督职能的践行,让检察机关了解和掌握人民法院在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方面的情况,对司法实践中检察机关行使法律监督权的扩展具有重大意义;另一方面,检察长列席法院的审判委员会可以促使审委会公正、客观地对案件作出决断,有助于加强对审委会的法律监督,提高审委会判决的透明度,防止审判权的滥用,有利于改变审委会制度存在的程序缺陷和封闭格局。

2、存在的问题:

虽然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在审判监督的制度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各地贯彻落实得不平衡,在一些地方还存在“规章制度多,法律法规少;沟通需求多,列席会议少;临时列席多,经常列席少;被动接受多,主动参与少;刑事案件多,民行案件少;就案论案多,深刻反思少;形式参与多,实质监督少”的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的实施意见》的出台针对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存在的列席范围、检察长列席任务和发言时间不明确等方面的问题做出了具体的规定,为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方向指导和法律依据。但本次意见仍然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对有些长期以来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的遗留问题的解决方案不够有力或没有触及:

(1)规定的不确定性。

本次《实施意见》仍然沿用了之前的说法,即检察长“可以”列席本级审判委员会,而不是“应当”列席审判委员会。“可以”二字显现了检察长列席的法律授权

上的不确定性和可变通性,对于法检双方都只有选择性,而不具有强制性。根据这一规定,对于检察机关,检察长想去审委会就“可以”去,不想去也“可以”不去;对于法院,召开审委会时愿意请检察长列席就“可以”请检察长来列席,不想请也“可以”不请检察长来列席。而在实际执行时,由于法检两家配合不够和对影响审判权独立行使的顾虑,再加上长期以来检察长列席审委会缺乏程序上的保障而导致的思维定势,一些法院往往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一般不愿意主动要求检察长列席。

(2)列席的必要程序规定仍不够具体。

本次《实施意见》并未对检察长列席审委会会议的操作程序做出明确规定,如人民法院应当在何时采用何种方式通知检察长列席审委会议,检察机关又在何时采用何种方法告知人民法院检察长是否列席本次审委会会议,以及检察长列席会议时是否可以带助手或案件承办人列席会议等等。由于在这些细节问题上都没有做出程序性规定,导致实际操作起来无法可依,给法院和检察院两家的交流沟通带来很大困难,客观上也影响了检察长列席审委会会议制度的实施。

(3)检察机关不够重视。

检察机关自身未对这项制度给予足够的重视。长期以来,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检察机关至今尚未建立起一套规范化的内部辅助工作程序来保障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的顺利运行。一方面主动性不够,没有设立专门机构与法院进行沟通联系;另一方面对列席审委会重视也不够,即使检察长列席也往往只是停留在就案论案上。在实际工作中,检察长更是常常因为工作繁忙而忽略了列席审委会这一权利的行使或由于法检之间就这一权利的理解存在分歧而怠于行使。

三、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与独立行使审判权的并不对立

审判独立又称为“司法独立”,是一项为现代法治国家普遍承认和确立的基本法律准则,只有保证审判权的依法独立行使,才能够确保法院审判权的公正行使,防止法官的审判活动受到来自外界的不当干预、影响和控制。审判独立的首要前提就是法官在做出判决时能够毫无顾忌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联合国官方发布的《关于司法机关独立的基本原则》第2条规定:“司法机关应不偏不倚,以事实为根据并依据法律规定来裁决其所受理的案件,而不应有任何约束,也不应为任何直接或间接不当影响、怂恿、压力威胁或干涉左右,不论其来自何方或出于何种理由。”美国法学家亨利•米斯则明确指出:“在法官做出判决的瞬间,被别的观点或者被任何形式的外部权势或压力所控制或影响,法官就不复存在了。„„法官必须摆脱不受任何的控制和影响,否则他们便不再是法官。”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同样确立和奉行司法独立原则,我国宪法第126条规定:“人民法院依照法律规定独立行使审判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公民个人的干涉。”在我国现行的宪政体制下确立司法独立原则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我们在推进落实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时,无论采用何种方式,都必须坚持一个原则,那就是要以保障审判权的独立行使为前提和界限。像那种公诉人与法官发生辩论的情况,是不应当、也绝不允许出现的。法院作为法定的唯一有权依法作出司法裁判的国家机关,无论何时都处于一个居中独立裁判的地位,无须也不应该与任何主体进行辩论。

一些学者由此对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可能影响法院独立审判权提出了担忧,认为“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尽管没有表决权,但凭借检察机关作为我国法律监督机关的强势地位以及检察长在权力位阶中的显赫身份,在审委会做出判决的瞬间列席检察长所发表的意见必然会对各位委员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和暗示,审委会委员可能会出于各种顾虑而未能自由坦率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意见”。笔者并不同意这一观点,原因有如下几点:

1、检察长列席审委会行使的是法律监督权。

检察长是以法律监督者而非公诉人的身份列席审委会,其行使的是法律

监督权而非公诉权。不能说因为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就让检察机关多了一次说话的机会,更不能说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就是检察机关在向法院施加压力。检察长列席审委会的检察监督权检察实际上是建议权、话语权、报告权,在很多时候时候不具有决定性、终局性,更多的是程序性权力,不是实体处分权。检察机关与审判机关的关系是一种制约和配合并重的关系。不能把法律监督单纯理解为“制约”,也不能以为检察长列席会议就是“监督”审委会做出决议。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只是是在审判决策程序中行使的监督手段,即使有检察长列席,法院的审判权也并未旁落,所谓破坏控辩平衡和干涉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的认识并不符合大陆法系国家对于检察机关的法律定位,也脱离了我国检察机关的宪法和法律定位。

2、检察长只能重申控方事实,不会压制辩方意见。

列席审委会的检察长在列席时只是对控方事实和理由中的关键点进行重申,而不能出示新的证据或阐述新的理由。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的直接目的,就是通过检察长代表检察机关对本案的分歧意见进行全面阐述,有助于法院全面把握案情从而公正裁判。而控辩对抗的局面在案件庭审中早已形成,辩方观点己经固定并完整的反映在案件承办法官提交给审委会的汇报材料中,已经给审委会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并不会挤压辩方意见的存在空间。相反,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如果承办法官没有报告的辩方意见不够,列席检察长可以对其加以补充,让审委会成员对控方事实和理由有一个更整体把握,这实际上可以起到保持控辩平衡的作用。

3、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的终极目标与独立行驶审判权的目标是完全一致的。

从终极目标上看,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是以促进公诉和审判的公平正义为目的,是为了争取法检部门能更好的统一执法尺度,完善办案的法律效果,扩展司法的社会效果,确保公正高效权威的司法得以实现。因此,其追求与保持控辩平衡、法官居中独立裁判的目标完全是一致的。

而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口标下,“和谐”为司法工作注入了新的内涵。和谐司法理念正是回应现实需求与司法发展规律的优先选择。和谐司法是司法权运行的理想状态,它强调司法权运行的协调、稳定和统一。和谐司法强调司法的整体性和统一性,要求法检等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工作中分工明确、配合得当、制约有度,构建一个和谐的政法系统,共同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法治社会建设的合力,共同促进法治进程。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是对和谐司法理念的贯彻和实践,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发展的必然方向。

四、建议:在具体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1、对检察长“应当参加”和“可以参加”的案件类型加以区分。

2008年10月27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人民检察院联合下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广东省人民检察院关于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会议的若干意见》,首次明确了检察长列席法院审委会的五种案件类型,对法院必须或者可以通知检察院检察长列席审委会的情形进行了详尽的规定:“对检察院提出的二审抗诉案件和再审刑事案件;合议庭拟改判无罪的公诉案件;审判人员与检察人员对案件的证据、事实存在重大分歧的死刑案件等三类案件,法院应当通知省检察院检察长列席审委会。”;“法院对检察院指控事实有重大变更或改变定性,可能对量刑产生较大影响,或者法院院长和检察院检察长认为有必要列席的其他案件,法院可以通知检察长列席审委会,检察长也可建议列席。”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其在司法实践中的成功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加以总结,特别是其首创的对检察长列席分为“应当列席”和“可以列席”两类并以此为标准对案件分类明确规定的做法是非常值得借鉴和推广的。

因此,建议将《关于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的实施意见》中“人

民法院审判委员会讨论下列案件或者议题,同级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

(一)可能判处被告人无罪的公诉案件;

(二)可能判处被告人死刑的案件;

(三)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

(四)与检察工作有关的其他议题。”的规定修改为对于此四类案件“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当列席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以此提高法检两家贯彻落实这一制度的积极性。因为此四类案件都是法院难以确定的或与检察机关意见分歧较大的案件,合议庭认为难以作出决定的,由合议庭提请法院院长决定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检察长列席此类案件的讨论可以更好的进行监督。对于其它案件则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和实际工作需要,由法检两院进行沟通后决定是否列席审委会。同时采取必要手段,尽可能将检察机关的审判监督工作从事后监督转变为事前监督,扩大监督范围,探索法律监督的新途径。

2、进一步明确检察机关列席审委会的职权和行使方式。

建议明确规定“列席审委会在审委会议上享有发言权,但没有对案件决定的表决权”。这样既可以体现检察机关依法享有和行使审判监督权,又有利于保障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检察长列席审判委员会的职责是一种特殊的审判监督程序,是履行监督的职能,而不是对控方意见的补充。其列席职责一方面是对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案件活动是否合法依照法定程序予以监督,另一方面是对案件办理过程中的事实认定、证据采信、法律使用等实体内容是否符合法定标准等进行监督。具体的监督方式应按照《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第394条规定执行,即在会上提出处理意见,行使介绍权;如果确有违法行为,应在会后提出纠正,行使监督权。按照《刑事诉讼法》的规定,即使是在辩方在场的庭审活动中,为避免检察人员当庭监督可能造成的控、辩双方不平等的局面,检察机关对法院违反诉讼程序的监督,也应当在庭审后以检察机关的名义提出。因此,在审委会讨论案件时,辩方并不在场的情况下,更应该注重对控辩平衡的保护。控辩双方是否得到平等对待是程序正义与否的衡量标准之一,根据“自然正义”原则的要求:“纠纷解决者应只在另一方在场的情况下听取对方的意见”;“各方当事人都应得到公平机会来对另一方提出的论据和证据做出反应”。如果允许检察长当场监督或发表指控意见,显然会影响审委会委员判断的公正性和中立性。因此,检察机关在审委会会议结束后提出监督意见的方式显然能更好的保护辩方的平等地位,也更符合法律精神。

3、应适当扩大列席主体。

此次《实施意见》只是规定“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可以列席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检察长不能列席时,可以委托副检察长列席同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对于检察长是否可以带助手或案件承办人列席会议等并没有作出明确规定,容易导致法检两院产生分歧,影响列席活动的顺利开展。从工作实际来说,列席审委会的检察长或副检察长对需要讨论的案件的具体情况,显然没有办案检察官掌握的全面详细,很有可能因为发表的意见和观点不够全面具体而导致监督不力。所以,建议将列席的主体规定为:“检察长(或受检察长委托的副检察长)可根据所讨论案件的具体情况,指派主办检察官等随同列席,以作必要的意见补充,随同列席人员不能发表意见或单独列席。”除检察长(或受检察长委托的副检察长)和随同列席的办案人员外,其他人员不得列席审判委员会。因为审委会会议不是法检办案联席会议,评议秘密原则决定了审判委员会参与主体的有限性,因此不能再将列席权限外放给上述范围以外的其他人员。

4、进一步明确列席的具体程序。

程序公正是实体公正的基础,因此,应对检察长列席审委会整个流程的各个具体程序加以明确规定。首先由法院在会议前将会议日期、地点和拟讨论的案件和问题以书面形式通知检察机关,提前的时间至少应为三天,具体执行时应视案件的具体情况加以灵活变通,以给列席人员充分的准备时间为准,对个别案情特别复杂的案件可以在审委会召开时间和讨论内容确定后立即发函通知。检察院应当将是否列席的情况在两个工作日内函告人民法院,如果

确定列席,则应将列席人员名单等函告人民法院,并提前将列席案件的意见书等相关文字材料送达人民法院。在审委会委员对案件进行评议和表决阶段,检察长列席监督但不能发表意见,在评议和表决过程中如发现违法问题,只能在会后以纠正违法通知书或检察建议的方式进行纠正。如果检察长有带助手或案件经办人参会,则案件评议表决阶段,助手或案件经办人应当退席。

5、检察机关应端正自身定位和行为规范。

检察机关应对检察长列席审委会会议制度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主动性,依照前苏联学者的观点就是“必须以主动的精神设法消除违法行为”。设立专门机构主动与法院进行沟通联系,建立一套规范化的内部辅助工作程序来保障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的顺利运行。在列席时检察机关应当对人民法院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给予充分尊重和支持。法院作为法定的司法裁判者,在审判过程中可以接受控方意见,也可以不接受,检察机关不能强求法院接受自己的观点,对职能行使的定位要准确。首先,正确认识自身的法律监督者地位。检察长应该做的是监督办案法官对案件的汇报是否全面,是否准确的阐明了控辩双方的观点,审判结论是否符合服务大局的需要,程序和实体上是否符合法定原则;其次,检察长是列席审委会,而不是出席审委会。检察长在大多数时间内要做的不是发言,而是倾听。检察长应当严格遵守审委会的工作流程和工作纪律,尊重审委会的决定,不得采用任何方式和手段对审委会及其组成人员施加额外影响,并严格对审委会的评议内容进行保密,不得以任何方式向任何人透露与案件有关的情况;最后,检察长应当通过列席审委会,对比法检两院在办案思维、证据采信等方面的不同,促进两院间的相互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

结语

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作为审委会制度的子制度之一,是一种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司法制度,应当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对其加以改革和完善。贯彻和落实好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的关键在于法检两院要进一步统一认识,在完善科学方法和有效途径上不断加强探索,在执行实践中做到定位准确、权责清晰、相互尊重、充分协商,既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使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充分发挥其在维护司法公正,构建和谐司法,保证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方面应有的积极作用。

下载围绕权力监督推进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科学发展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围绕权力监督推进检察长列席审委会制度科学发展.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