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
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风格各异的建筑,认识常见的建筑及其结构,建筑物的审美。
2、奇妙的人体,认识人体的组成,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认识生理发育的过程,向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
3、“宇宙”是向学生们打开的第三个窗口。他们在以前的科学课上接触的主要是有关地球物质、构造及运动的知识。这一单元将引导他们去参加有关太阳、月亮、星体的观察、研究活动。他们会观察月相的变化,做月球上环形山形成、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拟实验,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利用自己制作的活动观星图,在夜晚观星,他们还将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这些活动将使他们不仅知道不断膨胀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极具魅力的世界,还会知道探索宇宙是人类前赴后继的艰巨事业,期待他们去参与和努力。
4、像科学家一样工作,本单元主要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教育他们向科学家那样工作。
三、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喜欢做实验,从上学期的实验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能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写实验记录,并能进行自主实验。但也有个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应该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指导。
四、实验目的
1、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味实验的乐趣。
2、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主动探索新知识。
3、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实验设计、操作、观察、记录和整理资料等能力。
4、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观察试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实验措施
1、、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2、指导学生做简单的探究实验,制定实验计划,填写实验报告,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3、加强观察和实验,充分利用仪器和器材,让学生参与观察和实验活动,从而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4、师生共同开辟科学教学园地,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改善实验条件。
第二篇: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实验备课
冀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小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二、教材分析
1、风格各异的建筑,认识常见的建筑及其结构,建筑物的审美。
2、奇妙的人体,认识人体的组成,消化、呼吸、血液循环等系统的构成及其功能,认识生理发育的过程,向学生进行青春期生理、心理卫生教育。
3、“宇宙”是向学生们打开的第三个窗口。他们在以前的科学课上接触的主要是有关地球物质、构造及运动的知识。这一单元将引导他们去参加有关太阳、月亮、星体的观察、研究活动。他们会观察月相的变化,做月球上环形山形成、日食和月食形成的模拟实验,根据教材提供的数据建一个太阳系的模型,利用自己制作的活动观星图,在夜晚观星„„他们还将了解宇宙的其他知识和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这些活动将使他们不仅知道不断膨胀的宇宙是一个充满活力极具魅力的世界,还会知道探索宇宙是人类前赴后继的艰巨事业,期待他们去参与和努力。
4、像科学家一样工作,本单元主要向学生介绍著名科学家的故事,教育他们向科学家那样工作。
三、学生分析
六年级共有学生45人,这些学生不仅喜欢学习科学,而且特别喜欢做实验,从上学期的实验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验探究,能与他人合作,学会了写实验记录,并能进行自主实验。但也有个别学生在实验过程中放不开手脚。甚至不敢参与实验。本学期还应该加强对这些学生的指导。
四、实验目的
1、教会学生正确的实验方法,体味实验的乐趣。
2、使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主动探索新知识。
3、培养学生的能力,包括实验设计、操作、观察、记录和整理资料等能力。
4、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特别是知识素质和智能素质。
5、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再观察核试验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各种感官,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五、实验措施
1、、课前教师要充分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实验过程。
2、指导学生做简单的探究实验,制定实验计划,填写实验报告,制作简易科学模型。
3、加强观察和实验,充分利用仪器和器材,让学生参与观察和实验活动,从而获得知识,锻炼能力。
4、师生共同开辟科学教学园地,自己搜集资料,自己动手制作教具,改善实验条件。
2、巧妙的结构
一、目的要求:
1、能设计出多种分类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2、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自己对研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方面感兴趣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分析同类事物的不同特点。
3、能从选材或结构的角度分析出增加建筑物承受力的道理,从周同环境中找到各种巧妙自然的结构。
4、能举例说明建筑结构有哪些基本类型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5、能分析出各种建筑结构与哪些自然结构有相似之处,对仿生建筑感兴趣并大胆设计。
二、教学重点
1、能设计出多种分类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2、能用实验的方法探究自己对研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方面感兴趣的问题,从多个角度分析同类事物的不同特点。
三、教学难点:
能举例说明建筑结构有哪些基本类型及结构与功能相适应,分析出各种建筑结构与哪些自然结构有相似之处,对仿生建筑感兴趣并大胆设计。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复习上一节不同风格的房子
2、学习新课:
▲常见建筑物的结构 A、活动目标:
1、能分析出各种建筑物结构的特点。
2、内设计出多种分类标准,对建筑物进行分类。
3、能举例说明建筑结构有哪些基本类。B、活动过程:
1、指导学生发现问题。
⑴出示几幅典型建筑物的图片,如赵州桥、钢架结构的加油站、球形结构的美国佛罗里达州的安普卡特中心等,让学生观察这些建筑物有什么特点,说一说为什么做成这个样子?
⑵在学生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引领学生提出问题:不同结构的建筑物与建筑物的功能有什么关系?
2、指导学生观察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
(I)教师提出活动的任务
通过观察教材中的图片或自己收集到的建筑物的图片,观察它们什么形状和结构的;
(2)学生分组观察建筑物的图片,并利用绘图的形式将它们记录下来;(3)将自己搜集的建筑物图片与小组 的同学交换.并进一步观察。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在实物投影上展示各组典型的建筑物图片,用形象的语言描述建筑物的形状和结构。在学生交流过程中,强调某些建筑物的结构特点:如赵州桥是拱形结构.美国佛里达州的安普卡特中心是球形结构,泰姬·马哈尔陵是圆屋顶结构,英吉利海峡地下隧道是柱形结构,金字塔是三角结构,埃菲尔铁塔是框架结构。
4、指导学生分析建筑物的结构有哪些不同.引导学生自己制定标准对建筑物的结构进行分类。井将分类的结果用概念图的形式记录下来。
5、鼓励学生将自己或本组的分类结果展示给其他同学,请同学在相应的结构中补充更多的建筑物。
6、建筑物结构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I)整体结构的小同,如:三角形、立方形、圆柱彤,球形、圆锥形、弓形、弧形等(2)屋顶结构的不同.如平顶、圆顶、弧形顶、棱形顶等。(3)墙体结构的不同,如支柱、管状、实心、空心、框架等。
(4)材料结构的不同,如钢结构,钢筋混凝士结构、混合结构、砖木结构、其他结构(竹结构、砖拱结构、窑洞)等。
▲探究建筑物结构与力的关系 A、活动目标:
1.能提出自己对研究建筑物结构感兴趣的问题。
2.能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增强建筑物承受力的方法。
3.能从选材或结构的角度分析出增加建筑物承受力的道理。4能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B、活动过程:
1、提出问题——指导学生自己提出探究的问题:
(1)教师出示赵州桥、空心的楼板或立柱、埃菲尔铁塔的挂图或课件,提问:这些建筑物的结构有什么特点?让学生提出自己要研究的问题。看谁提出的问题多,并且有探究的价值。(2)指定学生汇报自己要研究的问题.其他学生对其进行评价,师生共同归纳出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并及时地进行板书。
(3)让学生选择一个或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2、制订实验方案。学生根据自己选择的问题.可以通过查阅有关书籍或上网来设计实验方案,也可以参照教科书中的实验项目,来制订实验方案。
3、实验观察。实验分3步进行:(I)根据实验方案选择实验材料;(2)将实验材料组装成实验模型;
(3)改变实验条件,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尝试进行定量、定性实验研究。
4、分析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归纳出形状和结构与受力大小的实验结论。
5、实践运用。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根据自己的实验结果,分析在实际生活中某种建筑物在选材和结构设计上具有哪些科学道理。▲各具特色的形状和结构 A、活动目标
1、能从周围环境中找到各种巧妙自然的结构。
2、能分析出各种建筑结构与哪些自然结构有相似之处。
3、能描述、感叹自然事物结构之美。
4、能对仿生建筑感兴趣并大胆设计。B、活动过程
1、从书插图中选择其一或其二帮助学生具体分析,尤其是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从整体到局部,进而分析结构与功能的关系。从整体上观察它的外形结构有什么特点,从局部观察它的花纹是什么样的。
2、参照上述方法,组织学生分组观察书(或其他图书)中其他生物或物体的结构.分析其特点,举…与其结构雷同的建筑物。
3、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说说自己观察分析的结果,适时引导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词汇描述自然界中,尤其是生命世界中一些结构的精致、巧妙、奇特,从而帮助学生欣赏、感叹自然事物结构之美。
C、“科学在线”——指导学生阅读,了解人们怎样受到生物的启示来发明仿生建筑。鼓励
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大胆设计仿生建筑.比一比准的没计更新颖、独特。
五、小结:
作业:仿生建筑设计——一建筑物图
4、人体的组成
一、目的要求:
1、能用类比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
2、能借助丁具(显徽镜或放大镜)观察微小的物体。
3、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各种细胞的外形有什么区别。
4、能归纳出绝大多数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5、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同时说出细胞是怎样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不断提供物质和能量的。
二、教学重点
1、能用类比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
2、能归纳出绝大多数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三、教学难点:
1、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各种细胞的外形有什么区别。
2、能用自己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同时说出细胞是怎样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不断提供物质和能量的。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A、让学生分析校园建筑物的构成。B、说说过年时吃的鸡有哪些器官构成。
2、学习新课:
▲认识人体的组成: A、活动目标
1、能在自己的身体相应的位置找出自己知道的器官和系统。
2、能用类比(建筑物的层次结构)的方法举例说明人体的构成。3.能用自已的话说明人体的系统、器官,组织和细胞之间的关系 B、活动过程
1、提问:人从外部形态上人体分为哪几部分?
2、鼓励学生在一张纸上将自己所知道的人体的内部器官写出来。
3、检查学生的完成情况,从而对学生已有相关知识有所了解,让学生把想像中的人体内部器官的样子画出来,实现学生思维的可视性,在了解学生已有知识水平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组织教学。
4、让学生将自已所画的内部器官与教材第20页图进行比较.然后对照图将人体内部的主要器官在自己的身体相应位置指出来。
5、理解——器官:肝脏、胃、肺、心脏等。系统:包括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
6、在学生对人体的主要内部器官有所了解后,告诉他们教材中的每幅图都表示一种系统,让学生对人体的构成先有一个总体的、概括的了解。
7、在分析人体的结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实际,自然地将话题转到上单元研究的建筑物的结构上,从而引领学生对建筑物和人体的构成作类比研究。
8、指导学生认识人体的循环系统,将人体的结构层次逐一与建筑物的结构层次进行类比,可以鼓励学生回答图中细胞相当于楼房结构中的哪一部分,组织、器官分别相当于楼房中哪
个部分。
通过类比,逐渐认识到细胞是人体的基本结构。“某某细胞某某组织一某某器官一某某系统有机体”是人体构成的基本层次构成。用类比的方法去分析,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9、仿照刚学到的方法将人体的结构或身体内任意一个系统与某种机器或植物进
行类比,强化对人体基本结构的认识。
例如:
各种人体细胞——各种人体组织——各种人体器官——各种人体系统——人体 各种植物细胞——各种植物组织——各种植物器官——各种植物系统—— 植物
铁分子——各种形状的铁块——各种零件——各种操作系统——机器 ▲观察细胞 A、活动目标
1、能使用显微镜观察到细胞。
2、能描述在显微镜下看到的细胞形状。
3、能与其他同学一起分析各种细胞的外形有什么区别。
4、能归纳出绝大多数生命体是由细胞构成的。
5、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细胞是怎样为人体的生命活动不断提供物质和能量的。B、活动过程:
1、洋葱切片—— 为学生多提供一些不同细胞的标本。
2、活动开始,学生描述自己对细胞的了解程度,激发学生利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积极性。
3、关于显微镜的操作,根据本书提供的资料弄清显微镜的基本使用要求。有关显微镜的使用在中学生物课中还会作进一步学习,让学生对显微镜进行简单的操作,观察时要睁开双眼.尽量做到规范操作。,4、当确保每位学生都看到洋葱表皮的细胞后,再根据学校实际提供学生一些其他动植物的细胞标本进行观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观察结果画下来并进行描述.与同学交流,让学生通过比较发现细胞的形态、种类多种多样。
五、小结:
1、将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人体等关键词打乱顺序,让学生将其迅速排列,根据学生的正确程度对其进行评价。
2、复习:
细胞相当于“砖结构楼房”中的砖;
组织(由许多细胞组成)相当于墙(由许多砖砌成);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组成)相当于房间(由不同的墙面围成);
系统(由不同的器官组成)相当于单元(由多个功能不同的房间组成); 人体(由八大系统组成)相当于楼房(由多个单元建成)。
6、呼吸与交换
一、目的要求:
1、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2、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能按照要求制作一个模拟肺进行呼吸的模型。
3、能运用调查的方法,获得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信息。
4、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解释每个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现象,能与其他同学交换白己的看法。
5、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6、能分别提出几条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7、能举例说明感冒时,应选择哪些药物治疗,并能对自己的选择说明理由。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2、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3、能分别提出几条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三、教学难点:
1、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解释每个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现象,能与其他同学交换白己的看法。
2、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主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并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A、谈谈自己是怎样呼吸? B、发现别人又是怎样呼吸的?
2、学习新课 ▲体验呼吸 A、活动目标
1、能正确观察出吸气与呼气时胸部发生的变化。
2、能有根据地解释人体吸气和呼气的过程。
3、能按照要求制作广一个模拟肺进行呼吸的模型,4、能利用模型解释呼吸系统丰要组成部分的作用。B、活动过程
1、上课开始,先出示教材中健康肺和因吸烟而损伤的肺的对比图片。
问:是否知道这是人体的哪个器官,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别。虽然这对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几乎没有什么难度,但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并对呼吸器官的保健问题引起重视。
2、人每时每刻都在呼吸,可很少有人能仔细观察、分析呼吸的过程。当学生明确肺是气体交换的最重要器官后,组织学生反复体验呼吸过程中胸部的变化。以吹气球为例有助于学牛观察胸部在呼吸时的起伏变化。
3、让学生互相观察同学深呼吸叫的胸部变化,还可将手放在自己的胸部在反复的深呼吸过程中体会。通过反复体验,逐步认识:呼气时.胸腔向内收缩;吸气时,胸腔向外扩张。
4、指导学生对照分析呼吸的过程,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再帮学生简要慨括呼吸的基本过程:
从鼻腔吸进的新鲜空气(氧气)通过喉、气管、支气管进到肺(肺泡)里,被血液运送到全身各处,从全身各处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被血液运回肺(肺泡)内,经支气管、气管、喉、鼻腔呼出体外。
5、学生用自己的话表达上述意思
6、组织学生制作肺的模型: 制作模型不是目的,重在引导学生利用模型模拟呼吸的过程,模拟前要启发学生分析模型的各部分用来模拟呼吸系统的哪部分,观察各部分在模拟过程中的变化。可布置学生在课下完成装置的制作,制作模型时,要注意密封,橡胶皮膜可用废气球皮代替,可用Y形管连接两个气球。▲呼吸与保健
A、活动目标
1、能运用调查的方法,获得有关呼吸系统疾病的信息。
2、能举例说明影响呼吸系统健康的因素,能与其他同学交换自己的看法。
3、能分别提出几条减少呼吸系统疾病和保持呼吸系统健康的具体措施。
4、能举例说明感冒时应选择哪些药物治疗,并能对自己的选择说明理由。B、活动过程
1、谈:每个学生都有可能因得过某种呼吸系统的疾病而感受颇深。让学生关注和分析与自己的身体健康密切相关的问题.无疑会给学生带来探究的乐趣。活动前可让学生提前搜集资料供课上讨论。
2、让学生自己选择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调查分析,然后用自己喜欢的形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在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需要提供必要的帮助。
3、让学生提供了展示,用多媒体展示一些幻灯片,播放收集到的视频资料,还可以将收集到的内容制成网页,在校同网上发布等等。
4、指导学生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从说明书中获得所需要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鼓励学生说说自己选药的理由,并引导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和能力解决遇到的类似问题。
5、活动最后的交流,让学生意识到不仅要对症治病。更要通过各种积极的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如参加体育锻炼、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等等。▲测一测自己的肺活量 A、活动目标
1、能用正确的方法测量自己的肺活量。
2、能解释每个人肺活量和心率不同的现象。„ B、活动过程
1、本活动有一定的趣味性,有助于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探究技能,便于向学生渗透呼吸系统的机能与身体素质的相关性。
2、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文中提供的操作方法和步骤测量各自肺活量,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同时,还要适时提醒注意安全卫生。
3、当各组整理好本组同学肺活量的数据后,引导学生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并用柱状图呈现同学的测量结果,尝试对结果进行分析。肺活量不同的原因有可能是不同同学肺功能不同.积极参加锻炼的同学肺活量会大一些,也有可能是测量时操作,造成的差异。
4、活动最后对于“在哪些情况下呼吸会加快”的探讨,更要放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讨论。最终让学生知道“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呼吸的速度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多的氧气”。渗透人体的活动都需要能量的知识。
5、分析全班同学的肺活量,讨论呼吸系统保健、呼吸系统传染病、抽烟、一氧化碳中毒、大气污染等和呼吸有关的问题。
五、本课结束时,教师可结合活动2对学生进行评价,如一J以评价学生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能力水平,具体看学生展示的调查资料质量。也可以就学生对消化过程的掌握情况进行评价,如将各呼吸器官名称图片的顺序打乱,让学生重新排序,并说出这样排序的道理。
7、循环与运输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是学生学会不同的方法测定心律,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通过调查了解医学方面的新技术,以培养学生制作探究收集材料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用探究交流的方法进行教学。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关注科学动态的习惯。
二、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挂图、小黑板、收集到的资料、听诊器、胶管、牙签 学生准备漏斗、橡皮、牙签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已有认知
1、组织交流人体是靠什么把肺部获取的氧气和消化系统获取的养料运送到身体各处的?学生交流关于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
(二)测量心律
1、讲解什么是心律
2、测量心律的方法之一-----用耳朵听:出示听诊器让个别学生听心跳的声音(激发学生想听的欲望,指导制作建议听诊器并进行试用,教师计时学生分组听心跳数30秒内心跳次数)
3、计算心律并与其它组交流,绘出曲线图
4、计算自己一天的心跳次数交流计算结果与方法
5、模拟心跳推想心脏是怎样工作的。在一分钟内用力挤压较硬的小球,次数与自己心跳次数相同,体会手有什么感觉
6、学生交流
7、想象心脏是如何工作的
8、总结讲解心脏工作状况及作用
(三)体验测定心律的其他方法
1、用眼睛看,指导操作
2、用手摸,摸手腕部与颈部的动脉
(四)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1、讲述:在一天内我们心跳的快慢有时会不一样,那么心跳快慢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出示探究提示:想一想,你在什么情况下心跳会加快?通过你的经验你认为心跳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交流自己的精力和看法,教师记录在黑板上。持统一观点的学生分为一组讨论怎样用实验来证明,怎样合理有效的利用时间等。
3、学生使验证自己的假设
4、交流本组的假设和实验方法、结果和最后结论
5、组织总结归纳出心跳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调查新技术在医疗中的作用
各组交流所调查的新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
10、小池塘 大世界
引入新课,讨论什么是生态系统。
为了进一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请学生看教材P.151[看一看,想一想],根据教材的要求,考虑以下几个问题并进行讨论。(1)这些生物各有什么特点?(2)这些生物之间是否有关系?
(3)在这个环境中,生物要生存,还需要哪些条件?
(4)在小麦成熟时,为了防止鸟吃小麦的种子,对这些田地加网,会出现什么新的问题? 小结:从讨论的结果可以看到,一个环境中有各种生物。各种生物之间有着一定的关系。一些生物在自然界中是相互制约的。除此之外,生物要生存下去,环境中还要满足生物所需要的各种非生物因素。所以,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概念:我们将在一定地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整体,称为生态系统。
根据地域不同,生态系统可以分为各种类型,如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湖泊生态系统,等等。4.关于“生态系统的组成”:
讨论:(1)各小组介绍本小组在校园观察时看到的生物。教师可以将学生看到的生物根据其营养方式写在黑板上。
(2)校园中这些生物的营养方式是否相同?若不同,说明各类生物的特点。
(3)以校园为一定的地域,在校园这个生态系统中,各类生物发挥的作用是否相同?若不同,各类生物各具有什么作用?
植物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在生态系统中被称为生产者。各类动物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吃现成的,因此称为消费者。细菌、真菌能把动物、植物的遗体分解成无机物,所以叫做分解者。
讨论中,学生可能会提到蚯蚓这种动物,蚯蚓是属于消费者还是分解者,理由是什么。(4)有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等生物,是不是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还缺少什么因素?
(5)分析教材P.152图V-15“湖泊生态系统”、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分组成。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可以用P.153图V-16表示。小结:生态系统的成分应该包括 5.“食物链与食物网”:
在生态系统中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存在着吃与被吃的关系,请学生将P.151图中各种生物之间的关系用箭头表示出来。如: 植物→昆虫→食虫鸟→鹰 植物→吃草籽的鸟→鹰 植物→兔→鹰
小结: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这种关系,叫做“食物链”。一个生态系统中,有许多条食物链,这些食物链之间往往相互关联,形成网状联系,称为“食物网”。如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提问:人类在生态系统中也占有一定位置。根据我们知道的人类的生物学特点,人类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
6.关于“生态平衡”内容的教学:
教师可以利用以上的食物链中几种生物的数量的变化来介绍生态平衡的概念。如食物链:植物→昆虫→食虫鸟→鹰,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问题:
(1)这条食物链中的各种生物的相对数量关系如何?为什么?从总体的量上看,植物多于草食动物,草食动物多于肉食动物。
(2)如果有人大量捕杀鹰,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发生什么变化?若大量捕杀食虫鸟,食物链中的其它生物的数量会不会发生变化?为什么?(3)这几种生物是什么关系?
(4)P.153图V-17森林生态系统中,狐和蛇大量迁出,会不会影响该生态系统中其它生物的数量?为什么?
小结:生态平衡的概念:在生态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各种生物的数量是在不断变化的。生物的生与死,迁入与迁出都会影响生物数量的变化。但是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称为生态平衡。读书P.154~155,讨论:(1)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2)这种平衡关系会不会被破坏?
结合录像说明生态平衡被破坏后对环境的影响,特别是人类在生活与生产过程中造成的生态平衡的破坏。一旦生态平衡被破坏,即生物之间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被破坏,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关系被破坏,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生活在该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以及人类自己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
提问:人类在与自然界的交往中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7.本课小结:生态系统是生物生存的基本环境,生态系统是由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各种非生物因素组成。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整体,其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关系即生态平衡。在生态系统中,人类也是其中的一个成员。人类的各种活动必须尊重生态系统这一规律,树立维持生态平衡的观点。
教学反思:
11、小瓶子 大学问
一、目的要求:
1、能正确分析出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对维持生态平衡所起作用。
2、能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并能发现自己设计制作的生态系统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改进方法。
3、能提出自己具体的研究与生态平衡相关的问题,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4、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生态平衡的含义,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人与生物圈有哪些关系。
二、教学重点
1、能正确分析出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对维持生态平衡所起作用。
2、能提出自己具体的研究与生态平衡相关的问题,意识到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并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
三、教学难点:
能设计制作一个生态系统模型,研究生态平衡的问题,并能发现自己设计制作的生态系统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改进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平时我们见过许多瓶子,不知有谁利用过发挥他的长处?
2、学习新课:
▲交响与和谐——生态平衡
A、活动目标
1、能设法找到3种以上有关当地(或周围)生态系统平衡的资料。
2、能正确分析出生态系统中某一成员消失后对生态平衡的影响。
3、能从所搜集到的资料中分析出生态系统平衡是一个动态平衡。
4、能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观点。j
B、活动过程
1、分成三层进行: ⑴、课前查找资料。
⑵、课上讨论、分析资料:认识生态平衡的动态平衡。
⑶、阅读科学在线,认识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并以此实例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2、检查学生查找有关生态平衡的资料,可以是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实例,也可以是生态平衡维持得比较好的实例,也可以是生态农业做得比较好的案例,如比较典型的“桑基鱼塘”、“蔗基鱼塘”。
3、以具体的实例介绍什么是生态平衡,怎样的一种状态就是生态平衡。在理解了什么是生态平衡的基础上,让学生阅读教材里的资料,黑尾鹿与大灰狼的故事是比较典型的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的实例。
4、引导学生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自然界的生物和非生物,可能学生从小受文学作品的影响,不喜欢大灰狼、狐狸等等一些被加人人文色彩的动物,认为这种动物“很坏”。在客观情况下,动物没有谁好谁坏之分,在生态系统内它们的存在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尽管在生态系统中“弱肉强食‟‟是很残酷的,但它是动物谋求生存的小可避免的方式。
5、小结:
⑴通过阅读此材料让学生意识到,生态系统中的平衡一旦被打破.带给生态系统的将是毁灭性的打击.人类能够做的只能是维护这种平衡,人们看似好意的行为有时反而办了坏事,违反了自然规律。
⑵自然界适者生存的规律既推动着捕食者(掠取)的发展,也推动着被捕食者(猎物)的发展。黑尾鹿与大灰狼的故事正说明了这一点。生态系统中虽然总是存在着你死我活的争斗,但也正是这种争斗促进了生物间的和谐发展。
⑶让学生把课前搜集的一些有关生态平衡的资料进行交流,在交流了这些资料之后,让学生讨论教材给出的话题。
⑷通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生态平衡不是一成不变的,所谓的平衡是一个动 态的平衡,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平衡。
6、阅读科学在线、认识人工生态系统——生态农业,并以此实例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只要学生理解了,在生态系统里谁是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即可。教学时可以先出示科学在线中的图例部分,鼓励学生根据箭头分析图片之间的关系,进而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个生态瓶 A、活动目标
1、能合理地制定生态瓶研究方案。
2、能设计合理的记录表,坚持进行长期观察记录,提出自己具体的生态瓶研究问题。
3、能说明自己设计制作的生态系统模型的原理
4、能说出3条以上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
5、能发现自己设计制作的生态系统模型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方法。
6、能举出3个以上实例说明人与生物圈有哪些关系。B、活动过程
1、此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是制定生态瓶研究方案.把自己的生态瓶做好,制作本小组的记录表格,确定本小组下一步研究的问题,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讨论人与生物圈的联系。
2、指导学生回忆上几节课研究过的生态系统是由哪些成员组成的?池塘 的生态系统是什么
样的,陆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都各是什么样的?
3、材料制作模拟生态系统——生态瓶。教材中生态瓶制作方法是个范例,模拟池塘生态系统,学生可以按照它来制作,也可以自已设计其他方案。但无论模拟、制作哪一种生态系统,都要认真考虑本课结束前提示栏的内容,想一想你打算模拟的生态系统有哪些成员是必不可少的,怎样才能保持平衡….然后让学生以组为单位制作自己组的研究方案,对于可能有困难的学生,可以模仿教材给出的范例来做,研究方案必要的几项一定要写清楚.包括试验目的、材料与工具、方法与步骤等。
4、制定好方案之后,就要按照方案制作生态瓶,在制作过程中,注意学生保持教室内卫生,制作完毕注意洗手.生态瓶不要被污染。
5、比较交流:自制的生态瓶还存在哪些问题、怎样去改进。然后组织学生制作记录表格。鼓励学生坚持做好科学观察记录。及时发现并解决遇到的问题。改进自己的生态瓶,也可以重新制作一个生态瓶,比如原来做的是模拟池塘生
态系统的生态瓶,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再模拟陆地或森林生态系统做个生态瓶。作业:继续完善、改进自己的生态瓶
14、探索宇宙
教学目标
1、了解太阳系的构成及九大行星、卫星、小行星、彗星和流星体。
2、知道银河系的构成,大小,形状以及太阳系在银河系中的位置。
3、了解宇宙是由大量的类似银河系的星系构成,且宇宙是无边无际的。
4、知道人类及我国在航天事业中的成就。重点难点分析
太阳系的组成,可以从离太阳远近进行分析 教学过程
(一)宇宙
1、宇宙的解释
宇:空间 人类研究能力已达到150亿 光年
宙:时间 人类研究能力已达到100多 亿年
2、宇宙包括总星系:河外星系 银河系:其他恒星系 太阳系(2000多亿个恒星系之一):其他行星系
地月星系:月球(可以结合生命体的结构层次来从小到大的联想)地球
二、太阳系:P112太阳系组成太阳,行星(大行星、小行星),卫星,彗星等天体相互吸引,相互绕转构成一个天体系统——太阳系。这些天体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排列有序的,有规律运动的。
1、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的质量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其他天体都绕太阳公转。
2、九大行星。与太阳由近及远:水金 地 火木 土天王 海王 冥王 类地行星 巨行星 远日行星
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木星和土星
他们的显著特征:都有美丽的光环(土星还是卫星最多的行星)
木星上有大红斑(木星赤道南侧有大红斑,由气体激烈运动形成的旋涡)思考:土星上的光环是什么?P114图3-44 【看九大行星的课件资料】
3、彗星
推着尾巴的星星(彗核、彗发、彗尾)
彗核:是冰物质,包括(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水结成的冰)形成的大冰球。
彗发:靠近太阳时,彗核的冰物质受热而部分汽化。
彗尾:受太阳风的吹拂,彗发中的部分被吹成彗尾。
彗星运动:绕太阳自东向西转,(画图关键是彗尾的朝向始终背对着太阳),遇到太阳风,离太阳越近,彗尾越强。也就是说,扫帚尾巴越明显,说明太阳风越强,说明太阳活动越频繁(黑子数量多),旱涝灾害言重。
最著名的彗星:哈雷彗星 大约76年一次(用软件模拟)
4、流星体
流星体:太阳系中有许多绕太阳公转的固体小块,叫流星体。
流星:流星体在靠近地球轨道时,有些被地球引力场俘获,在冲入地球大气层时摩擦燃烧,产生一划而过的发光现象,叫“流星”。
流星群:很多分散的流星体聚集在一起。
流星雨:聚集的流星群冲入大气层燃烧的过程。
陨星:流星或流星雨没有烧尽的部分落到地球表面。
陨石:陨星中,主要由岩石构成的叫陨石,其它还有陨铁。※ 彗星和流星都是普通的天文现象: 阅读,讨论:恐龙灭绝、外星生命
三、银河系
由恒星(像太阳的恒星有2000多亿颗)和星际物质组成。
1光年=94 608亿千米(距离单位)
银河系直径:10万光年
读图(课件):俯视图、侧视图分别像什么?
宇宙是无限的、均匀的,同时又是有层次的。
河外星系与银河系是同一级别的天体系统。
四、探索宇宙
宇宙是广阔无限的,无始无终的,但我们看到的宇宙始有限的。
P116说明:随着宇宙探测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对宇宙的了解将会越来越广泛和深入。
1、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肉眼——望远镜——人造卫星(航天探测器)——载人航天器
旧阶段(地球上)新阶段(走出地球)
2、探索宇宙的目的,利用宇宙的
(1)空间资源:高真空,强辐射(宇航衣,银白),失重状态
(例如太空种子,果实大,但只能种一年)
(2)太阳能资源
(3)矿产资源(如月球)
3、负面影响——太空垃圾
处理:(1)推到其他地方
(2)回收 课后练习
http://wenku.baidu.com/view/66eb9cd776a20029bd642d6a.html
科学下册实验备课
(六年级)
北 屯 完 小
第三篇: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教学计划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
一、学生情况分析:
通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大多数学生对科学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科学本质有一定的了解,科学素养得到相当的培养,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们对周围世界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乐于动手,善于操作。不过两极分化很明显。优等生表现出对科学浓厚、持久的兴趣,科学素养发展态势良好;后进生对科学有种担忧敢,随着年级的升高,课程难度值增加,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加上对科学学科的认识不足,认为本学科不重要,轻视,造成科学素养发展态势一般。
二、教学目标:
1、通过系列化的探究活动,较全面地收集证据。
2、对各种证据进行处理,尤其是对资料进行分析整理。
3、学习对现象进行科学解释,获得概念性理解。本册将让学生学习用多种不同的方式对探究的结果进行解释。
4、在活动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保持和发展探究周围事物的兴趣和好奇心。
三、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
1、了解学生对所学科学问题的初始想法,特别是一些概念理解过程中出现的想法。
2、指导学生反复进行控制变量的实验。(控制变量实验要加以指导)
3、引导学生在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做好记录。
4、引导学生用准确、恰当的词语描述观察到的事实和现象。
5、引导学生对观察和实验结果进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确的解释。
四、补差意见
1、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学生对复习重要性的认识,特别是学困生,师生都要特别关爱。抽时间与他们谈心,端正学习态度,确定学习目标。
2、对平时缺课未做实验的学生要调查摸底,及时查漏补缺。
3、课前检查前节课的作业,有问题及时纠正;课后交流,课堂复习的要点消化的怎样,平时提醒,碰到该生及时了解复习情况和作业完成的情况,及时提醒不要忘记作业。
4、给困难生以更多的展示机会,以呵护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平时一些简单的题目,请他回答,让他找回自信。积极采取激励措施,只要待转学生有点滴进步,就要予以鼓励,使他们在成功的喜悦中去争取下一次的进步。
琚村学校 魏巍 2015.3
第四篇: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三年级下科学实验
实验名称
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性质
实验目的借助感觉器官,通过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找出塑料和木头 的特性。
实验器材
每位学生准备一把塑料尺、一把木头尺
实验过程:
1、观察、比较塑料尺和木头尺的特点。
2、学生分组实验,填写观察记录表。
塑料尺子 木头尺子
轻便
透明
防水
耐磨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塑料具有防水、轻便、透明等性质。木头耐磨
实验名称
塑料杯遇热水的研究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验证塑料杯遇热后的变化,使学生体验到科学探究 要重证据。
实验器材
三个相同质地的塑料杯或矿泉水瓶、热水、冷水、空水槽。
实验过程:
1、把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防止水洒在桌子上)中,在塑料杯内倒入热水,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2、把另一个塑料杯放入水槽中,在塑料杯内倒入冷水,盖上瓶盖,静置2分钟。用手感觉一下,与空塑料杯做比较,他们有什么不同。
实验现象:装热水的杯子形状变了,变软了。装冷水的杯子,形状不变。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塑料杯遇热会变软,遇冷形状不变。
实验名称
比较塑料与布的性质
实验目的通过对比实验,进一步认识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的特点,培 养学生根据现象分析原因并用科学的知识进行解释的能力。
实验器材
每位学生准备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水槽、水
实验过程:
1、两只手分别戴一只塑料手套,一只棉布手套。同时把两只手放在强光下晒3分钟左右,体会手的感觉。摘下手套,观察手(尤其是手指、手心)是否有汗珠。
2、将戴有两只不同材料手套的手伸入盛有水的容器中,2分钟后体会手的感觉,并摘掉手套观察两只手是否湿润。
实验现象:阳光下戴塑料手套的手感觉很热,手心有汗,戴棉布手套的手感觉不很热,手心基本没有汗;伸入水中的戴塑料手套的手不湿,戴棉布手套的手湿润。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塑料不具有透水性和透气性
实验名称
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实验目的1、使学生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器材
钢直尺(废锯条或塑料尺)、音叉、锣、鼓、豆子、培养皿、水。
实验过程:
1、将直尺一端紧压在桌面上,一端悬空,用手指拨直尺。可以听到直尺发出的声音,看到直尺在振动。用手按住直尺,使振动停止,声音也就停止。
2、敲击悬挂的锣,听到锣声;用手轻摸锣面,可以感到锣的振动。用手按住锣面,不使其振动,锣声也就停止。
3、在鼓面上放两粒豆子,敲鼓,听到鼓声,同时可以看到豆子在鼓面上跳动,说明鼓皮在振动。停止敲鼓,鼓皮停止振动,豆子停止振动,鼓声也就停止。
4、敲击音叉,可以听到音叉发出的嗡嗡声;用手轻摸音叉,可以感到音叉在振动。这时如果把音叉接触培养皿内的水面,可以看到溅起水花,水面出现水波。音叉停止振动,嗡嗡声也就停止。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各种物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实验名称
做小鼓
实验目的会用各种材料制作小鼓,并能通过实验找出最适合做鼓面的 材料应具备的特点。
实验器材
圆形的容器(碗、罐头瓶等)、塑料袋、气球、棉布、牛皮 纸、报纸、橡皮筋或胶带、剪刀等。
实验过程:
1、用圆形的容器(碗)做鼓身,分别选择一种材料(如:橡胶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纸、棉布、报纸)做鼓面,用橡皮筋(或胶带、胶水)将它绷紧在鼓身上。鼓就做成了。
2、敲击鼓面,比较用不同材料制成的鼓面发出的声音。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敲击不同材料的鼓面发出的声音不一样,声音与材料的性质有关。弹性好、韧性大的材料做鼓面材料好。
实验名称
水传声实验
实验人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理解声音在液体中都能传播。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对自己生活周围自然现象的研究兴趣。
实验器材
水槽 水 砂纸 石块
实验过程:
1、往水槽中加入多半槽水
2、将两个石块或两块砂纸在水中摩擦,让一个同学耳朵紧贴到水槽边上听。可以听到摩擦声,说明液体能传声。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声音在液体中都能传播
实验名称
制作小乐器(用瓶子做风琴)
实验目的培养学生研究乐器的兴趣
实验器材
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水、钢笔(或铅笔)
实验过程:
1、把6个大小相同的玻璃瓶排成一排,每瓶间隔4厘米。
2、都不同。利用此原理可以制作简单的乐器。
实验名称
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推理能力。
实验器材 每组三块厚纸板(长、宽约20厘米)、尺子、剪刀、固定纸 板的橡皮泥、手电筒、蜡烛、火柴、塑料管。
实验过程:
方法一:
1、用厚纸板做成大小、形状一样的纸屏,将其编成1、2、3号。在1号、2号屏的中心打一直径为4~5毫米的小孔。
2、将蜡烛和1号屏、3号屏按序排成一条直线。调整蜡烛高度,使其与1号屏上的透光孔高度一致。观察。可看到通过小孔的光束投射到屏3上,形成一个光斑。用直尺测量可发现光源、小孔、光斑的中心处在同一直线上。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3、在蜡烛与屏1之间或屏1与屏3之间插入屏2。调整屏2的位置,可发现只有当屏2上的小孔与屏1和光源在同一直线上时,屏3才能看见光斑。这说明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二:
1、点燃蜡烛或让电灯通电,蜡烛和电灯发出的光射向四面八方,像蜡烛、电灯等能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将一个纸筒的一端用蜡纸封口(或装一主玻璃片)。再用硬纸做一个稍小的圆筒,筒的一端用硬纸板封口,在硬纸板的中央用针钻一小孔。
3、将两筒套在一起,使大筒的蜡纸面向外,小筒的针孔面向外。
4、将小孔对准作为物体的蜡烛,眼睛挨着蜡纸,前后调节两筒间的距离。可看到蜡烛火焰上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下部,而蜡烛下部的光通过小孔后照到纸屏的上部。这样,在纸屏上就会出现与蜡烛火焰形状相似的倒立的像。这一现象叫小孔成像。小孔成像的实验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方法三:
用笔直的塑料软管对准点燃的蜡烛时可以看到光,而当软管折成一定角度时再看蜡烛,就看不到光。
实验结论:光在空气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实验注意事项:
1、每块硬纸板之间最好相距15厘米左右。
2、点燃蜡烛,划火柴时、硬纸板上打孔时都要注意安全。
3、要保护眼睛,不要直视光源。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光在同种媒介中沿直线传播。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对比实验,即同一束光在直线通道中能通过,在弯曲通道中不能通过的实验,可以很好的说明这个问题。
实验名称
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实验目的1、使学生通过实验区分不同物体的透光程度,会根据透光 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器材
手电筒、白纸、玻璃、毛玻璃、书 本、卡纸、矿泉水等。
实验过程:
1、一位同学站在桌边,将一张白纸立在桌子上当屏幕。
2、另一同学拿着手电筒,手电筒距白纸平面大约10厘米。
3、名称
镜子反射光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光可以在几面镜子之间进行多次反 射。
2、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能力。
实验器材
两块大小相同的平面镜、一支铅笔、胶布。
实验过程:
1、用胶布黏贴在两面镜子的背面,把它们连接起来。
2、把两面镜子立在桌面上,使它们构成大于900的夹角,将铅笔放在镜子前面。数一数镜子里有几个像。
3、将两镜面慢慢合靠,使夹角减小,观察镜子里的所成像的数目。(发现夹角减小,经两平面镜所成的像越来越多。)
4、将两平面镜相对,从两个镜子中可以看到无数个铅笔的像。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将两镜面连接起来,构成一定的角度。在两面镜子的夹角中立一个物体,由于光的多次反射,可以看到镜中出现很多的像;角度越小,看到的像越多。
实验名称
制造彩虹
实验目的1、通过认识彩虹的成因,使学生知道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的单色光组成的。
2、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三棱镜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的推 理能力和实验能力。
实验器材
三棱镜、平面镜、白色的纸屏
实验过程:
方法一:
实验材料:三棱镜、平面镜、白色的纸屏
实验步骤:
自制三棱镜的方法:用无色透明有机玻璃片或玻璃片粘成三棱柱体,在它的一侧开一小孔。用注射器往小孔里灌满清水,塞上塞子,就能当三棱镜使用。
1、用平面镜把太阳光反射到三棱镜上。
2、将三棱镜绕它的轴转动,当调到一个适当位置时,在屏幕或白墙上会看到一条彩色的光带。
3、观察这条彩色的光带,它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这说明白光能分散成七种单色光。
方法二:
实验材料:水盆、平面镜
实验步骤:
1、在盆里倒入三分之二容积的水,将平面镜斜放在水中,把水盆放在向阳处。
2、调整镜面的斜度,使照在镜子上的太阳光经水反射到白墙上。
3、观察反射到墙上的光,是一条彩色的光带,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这说明白光能分散成七种色光。
方法三:
实验材料:喷雾器、水
实验步骤:在室外,背对太阳,用喷雾器喷水,让太阳 光照射到雾状的水珠上。观察,可以看到它会像三棱镜一样把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实验结论:阳光是由七种色光混合而成的。下雨时或雨后,空中悬浮着很多小水滴,它们会像三棱镜一样,将阳光分散成七种色光,形成彩虹。
实验注意:提醒学生不要用眼睛直视阳光,以免灼伤眼睛。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色散是指复色光(例如白光)通过透明介质以后分解成单色光的现象。要做成光的色散实验,首先要选用合适的复色光,一般都用日光。因为日光是多种单色光的混合体,光线强烈,色散后形成的光谱明显。其次,要选用对一切单色光都具有较高折射率的透明介质,一般都用三棱镜。入射的白光进入三棱镜后发生折射,由于各单色光的折射率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折射角度,这样,一束白光便分解成为带状的七色光谱。
实验名称
三色光混合实验
实验目的观察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后的色彩,使学生知道利用这三种 色光可以混合出不同的色彩来。
实验器材
3支手电筒、红绿蓝玻璃纸、胶带、白纸。
实验过程:
1、分别往3支手电筒上用胶带蒙上红、绿、蓝三种颜色的玻璃纸。
2、将白纸放在地上,两个同学任意分取两只手电筒,将三种色光在白纸上两两混合,观察混合后的色彩并记录。
3、将3支手电筒同时照射白纸,即让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观察并记录。
红绿
红蓝 蓝绿 红绿蓝 混合后的色彩
实验现象:红绿蓝三种色光混合在一起,会出现白光;红光与绿光混合出现黄光;红光与蓝光混合出现品红色光;绿光与蓝光混合出现深蓝色光。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红绿蓝三原色光混合后会出现新的色光 实验名称
制作开关
实验目的1.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 它来控制电路。
2.培养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验器材
小灯座、小电珠、开关、电池盒、电池一节、导线、软木块(约10cm×6cm×1cm)、图钉、回形针。
实验过程:
1.制作小开关。(扣式开关或按压式开关)
(1)把回形针伸开成S形,用图钉把回形针的一端与导线一起固定在木板上,另一端固定另一个图钉,就做成了一个扣式开关。如需接通电路,回形针的另一端与另一个图钉相接触即可。(2)将回形针的一头翘起,另一头用图钉固定在软木块上,做一个按压式开关。如需接通电路,将翘起的一头按下与图钉接触即可。
2.连接简单电路:用导线、小电珠、开关、电池连接成一个电路。合上开关,小电珠发光,说明有电通过电路中的各个部分,包括通过开关。
3.取掉开关,在开关处接入自制的小开关,先后闭合、断开开关,观察自制小开关能否控制小电珠的发光。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注意事项】
教材中制作开关的连接零件是裸线型的回形针。虽然教材中用到了一节电池,其电压很低,人触摸根本没有感觉,但对一个尚未接触过有关电知 识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无疑会造成一种错觉,对他们来说电器的开关就可以照着书中的方法去做。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开关外部(手触摸的部分)是绝缘材料制作的。因此要提醒学生绝对不能用220伏做电源进行该实验。
提醒学生:不能用湿布擦电器开关,也不能用湿手触摸电器开关。使学生懂得安全用电常识,逐步养成安全用电的习惯。
实验名称
磁极的指向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器材
水槽、水、泡沫塑料、条形磁铁
实验过程:
方法一:
实验材料:水槽、水、泡沫塑料、条形磁铁
实验步骤:
1、辨别教室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
2、在水槽里倒入多半槽水,将条形磁铁放在泡沫塑料上,轻轻放入水中。静止后观察。
实验现象:磁铁一端指南,叫南极,用s表示;一端指北,叫北极,用N表示。
实验结论:磁铁具有指南北的性质。
方法二:
实验材料:条形磁铁、牛皮纸条(宽3厘米、长8厘米)、棉线 实验步骤:
1、将牛皮纸条对折成一纸套,用棉线把纸套吊起。
2、将条形磁铁插入纸套中,待磁铁稳定下来时,可以看到它指南北方向。实验结论:不论什么形状的磁铁,都有指南北的性质。磁铁N级指向北方,S级指向南方。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磁铁有指南北的性质
实验名称
制作指南针
实验目的1、通过制作指南针,使学生知道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南北 的性质制成的、测定方向的仪器或工具。
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练习制作指南针。实验器材
大号或2号缝衣针、图钉、磁铁、泡沫塑料块、大瓷碗、水 等。
实验过程:
1、用强磁铁的一个极,对着缝衣针沿同一方向摩擦二十多次。
2、用缝衣针接近大头针,观察能否吸引。(能吸大头针,证明缝衣针有磁性。)
3、利用小磁针可以指南北的性质通过悬吊法、顶针法、悬浮法等方法找出它的N极和S极。
(1)在一小张硬纸片的中心扎一孔,用打结的线穿过孔,再将纸片对折,从纸片的侧面插入磁化了的缝衣针,把纸片挂起来,调节缝衣针的位置,使它保持平衡,就成了悬吊指南针。它静止后指南北方向。(悬吊法)然后利用磁铁N极指 北,S极指南的性质找出小磁针的N极和S极。
(2)在新的图钉尖上固定一块泡沫塑料,在塑料泡沫上横向插入一根磁化了的缝衣针,调节缝衣针保持平衡,将图钉倒放在一块玻璃上,缝衣针静止后指南北方向。(顶针法)
(3)将一根磁化了的缝衣针穿在一小块泡沫塑料上,放在有水的瓷碗里,缝衣针漂浮在水面上,也是一个指南针,静止后指南北方向。(悬浮法)
实验结论:磁化了的缝衣针能吸铁,能指南北。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还可以确定小磁针的N极和S极。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测定方向的仪器或工具
实验名称
磁极的相互作用
实验目的1、通过实验使学生知道磁铁的两级同级相斥、异级相吸。
2、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
实验器材
条形磁铁两块
蹄形磁铁两块、直尺
实验过程:
方法一:
实验材料:条形磁铁两块,圆铅笔两支。
实验步骤:将条形磁铁甲架在两支铅笔上,用条形磁铁乙的两极分别接近条形磁铁甲的两极。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现象:
1、当乙磁铁的N极与甲磁铁的N极相接近时,两磁铁相斥,条形磁铁甲向后退。
2、当乙磁铁的S极与甲磁铁的S极相接近时,两磁铁相斥,条形磁铁甲向后退。
3、当乙磁铁的S极与甲磁铁的N极(或乙磁铁的N极与甲磁铁的S极)相接近时,两磁铁相吸,条形磁铁甲向前进。
实验结论:条形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方法二:
实验材料:蹄形磁铁两块、直尺
实验步骤:
1、把两块蹄形磁铁平放在桌面上,使他们的N极与N极、S极与S极相对,相距5~10厘米。用手轻轻推着两块磁铁,使他们的磁极逐渐相互接近,观察。可发现:当接近到一定的距离时,就不容易使它们继续接近。如果用力把这相同的两极推在一起,只要手一松,它们就会互相推开,这时两手可以明显的感到它们之间相互排斥的力量。
2、把两块磁铁拉回到原来的位置上,将其中一块磁铁翻过来,使他们的N极与S极相对,相距5~10厘米。用手轻轻推着两块磁铁,使他们的磁极逐渐互相接近,观察。可以发现:当接近到一定距离时,不用手推,它们的N极与S极便相互吸在一起。当把他们分开时,可以明显的感觉到他们之间相互吸引的力量,而且只要手一松,他们就又互相吸引在一起。
实验结论: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学 生 实
实验名称
影子游戏
实验目的 1.玩一玩、做一做、画一画等活动,引发学生自我探究和发现的热情,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和用科学的兴趣。
2.通过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自我探究和发现,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与实践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等。
实验器材
手电筒、小玩具、白纸。
实验过程:
我们用手遮住等的光线,做出各种形状的手势投影在墙上,可以玩许多有趣的手影游戏。
实验结论及反思评价:
影子的方向和太阳的方向正好相反,影子随着太阳移动的变化而变化
实验名称
光能透过哪些物体
实验目的1、使学生通过实验区分不同物体的透光程度,会根据透光 程度对物体进行分类。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实验器材
手电筒、白纸、玻璃、毛玻璃、书本、卡纸、矿泉水等。
实验过程:
1、一位同学站在桌边,将一张白纸立在桌子上当屏幕。
2、另一同学拿着手电筒,手电筒距白纸平面大约10厘米。
3、三年级下册科学实验操作指南
实验
一、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一)一、实验题目:音叉振动发声实验。
二、实验要求: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实验器材:音叉、木棰、盛有少量水的烧杯。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敲击音叉,使音叉振动发声。
3、将音叉上端放入烧杯中水面。观察有何现象产生。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将音叉放入烧杯时,速度要慢要小心,以防碰坏烧杯。
B、杯内水要适当少些,杯要大些,以防实验时水大量溅到杯外。实验
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二)一、实验题目:气体振动发声实验。
二、实验要求:声音是物体振动产生的。
三、实验器材:玻璃瓶。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手握玻璃瓶,嘴放瓶口,调节口的位置及吹气力量,使空气振动发出声音。
3、边吹边观察谁振动发声。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实验
三、水能传声
一、实验题目:液体传声实验。
二、实验要求:理解液体可以传声。
三、实验器材:盛水烧杯。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盛水烧杯的侧壁紧贴在耳上。
3、在保证不碰杯壁的情况下,用另一只手的拇指与食指,用力在水中摩擦,听到了什么。
4、烧杯离开耳朵,再用拇指食指摩擦实验一下,还能听到声音吗?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烧杯内装水应满一些。
B、保证摩擦产生声音的手不碰杯壁。实验
四、我看见了光
一、实验题目:纸筒实验。
二、实验要求:验证光直线传播的性质。
三、实验器材:纸筒(或可弯折饮料吸管)、蜡烛、火柴、污物桶。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点燃蜡烛,置于教室前面讲桌上。
3、让学生通过直纸筒(弯折纸筒)观察蜡烛火焰。
4、比较一下,哪次能看到蜡烛火焰。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实验时看别的物体也可以。实验
五、改变光的传播路线
一、实验题目:镜子反光
二、实验要求:知道镜子能反光。
三、实验器材:幻灯机、平面镜。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开亮幻灯机,让学生指出幻灯机光照向哪个方向。
3、在幻灯机光中放一平面镜,让学生指出现在光照射的方向。
4、拿走平面镜,观察幻灯机光还能返回吗?
5、关闭幻灯机,镜子照射到墙上的光还有吗?
6、改变镜面与幻灯机照射光的角度,观察发生了什么现象。
7、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实验
六、制造彩虹
(一)一、实验题目:三棱镜实验。
二、实验要求:了解太阳光是由七种不同颜色的光组成。
三、实验器材:三棱镜。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把三棱镜放在有阳光的地方。使三棱镜纵轴与光线大体垂直。
3、绕纵轴转动三棱镜,观察有什么现象。当发现产生彩色光带时,停止转动。观察光带是不是由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色光组成。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三棱镜绕纵轴正转反转均可,但速度要慢。
实验
七、制造彩虹
(二)一、实验题目:彩虹实验。
二、实验要求:了解彩虹的形成原因。
三、实验器材:水杯、水。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拿一杯水,背对太阳,含一口水向前方,从上到下多次用力喷出,找到出现彩虹的喷水方向。
3、按此方向,多次喷水制造彩虹。仔细观察从外到内彩虹的彩色排列。观察何时有彩虹,何时无彩虹。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实验时向太阳所在方向对面喷水效果好。
实验时彩虹的形成位置是有规律的:早上形成在前上方。越到中午,彩虹形成越到下方。正午12时,彩虹形成在视平线稍下的方向上。
实验
八、红、绿蓝三色光的混合
一、实验题目:物体反光实验。
二、实验要求:了解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射的光的颜色不同。
三、实验器材:红、黄、蓝、绿等不同颜色电光纸各一张,白板纸五张。双面胶条若干。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红、黄、蓝、绿各色电光纸,用双面胶条分别贴在白板纸上,制成各色纸板。
3、将一张白纸板正面向内沿中线适当弯折,制成屏幕。
4、将纸屏背面向光,立于课桌近光一侧。
5、依次取不同颜色纸板做反光实验。实验时,沿纸板纵轴和横轴转动,使光线反射到白色纸屏上。
6、观察不同颜色的物体,反光能力不同。
7、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电光纸大小约为15X15(厘米)。
B、做反光实验时,反光纸板应躲开屏幕黑影。
C、实验时反光纸距离屏幕不要太远(约20厘米左右)。实验
九、让小灯泡亮起来
一、实验题目:点亮小电珠实验。
二、实验要求:知道小电珠通电能发亮。
三、实验器材:小电珠、电池一节、导线两根。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电珠,实验一下怎样可以把小电珠点亮。
3、用两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电珠,实验一下怎样把小电珠点亮。
4、学生比较一下,各种接法有什么共同的地方。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导线两端露出的金属线,不超过3毫米。B、如果使用电池盒,防止电池在盒内短路。实验
十、导体和绝缘体
一、实验题目:导体和绝缘体。
二、实验要求:导体、绝缘体验证实验。
三、实验器材:电池盒(带电池)、小灯座(带灯泡)、导线、铁、铜、铝、橡胶、玻璃、瓷、塑料、木、纸、布、丝绸。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按下面电路图分别实验各种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3、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要去掉铜、铁、铝表面的锈及其他脏物,使表面光亮,以利导电。B、导线与被试物体紧密接触。实验
十一、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一、实验题目:磁铁能吸铁实验。
二、实验要求:认识磁铁能吸铁。
三、实验器材:蹄形磁铁或条形磁铁一块、铁钉、螺钉、曲别针、纸片、薄木片、塑料片、玻璃片、正反面贴有名称和汉语拼音的铜片、铁片、铝片。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提问:平时发现磁铁有什么性质?吸引木头、铜等东西吗?
3、让学生把各种东西整齐地摆在桌上,用磁铁轻轻接触每个物体,看看学生的想法对不对。
4、将实验用品收起,轻轻放回原处。
实验
十二、磁极的指向
一、实验题目:磁铁指南北。
二、实验要求:知道磁铁有指南北性质。
三、实验器材:小条形磁铁、小塑料盒、硬泡沫塑料块、水杯、水。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水杯倒满水,使水面略高于杯边,形成凸形水面。
3、将条形磁铁放在塑料盒上,再将塑料盒轻轻放在水面。
4、旋转塑料盒,稍等,观察磁铁的指向。
5、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形成凸形水面,可使小盒浮于水面中心,不碰杯边,实验效果好。此实验易受环境影响,要选择位置,排除铁器的干扰。
实验
十三、磁铁隔着物体能吸铁
一、实验题目:磁铁隔着物体能吸铁的实验。
二、实验要求:认识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的性质。
三、实验器材:蹄形磁铁或条形磁铁一块、纸片、铜片、铝片、薄木片、塑料片、玻璃片、小铁钉少许。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把小铁钉放于桌上。
3、一手拿纸片、一手拿磁铁,像图上那样轻轻接触小铁钉,试一试磁铁隔着东西能不能吸铁。
4、轮流用玻璃片、塑料片等进行实验。
5、将材料收起,轻轻放回原处。
磁铁纸片铁钉 注意:
A、隔着物体吸铁时,要像图上那样物体不与磁铁分开。B、间隔物体不可用铁,以免造成科学性错误。
实验
十四、磁极的相互作用
一、实验题目:磁极相互作用。
二、实验要求:知道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
三、实验器材:条形磁铁两块、旋转架或木制吊架。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一磁铁置于旋转架或吊于木制架下。
3、用另一磁铁的两极分别与架上磁铁的两极接近,观察有什么现象。通过反复实验,得出结论。
4、整理物品放回原处。注意:
A、磁铁易碎,要轻拿轻放。
B、两块磁铁要相互接近,不要接触。
实验
十五、用指南针测定方向
一、实验题目:用指南针测定方向。
二、实验要求:会用指南针测定方向的方法。
三、实验器材:指南针投影器件、投影仪、指南针。
四、操作步骤:
1、检查器材:检查器材是否齐全、适用。
2、将指南针投影器件放在投影仪上。
3、待指南针停止转动,转动底盘,使南北刻度线与指针重合,磁针南极正指盘上“南”字。
4、根据底盘上八个方向刻度,指出八个方向。整理物品放回原处。
第五篇:冀教版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
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六年级数学和科学的教学任务,本学期是这届毕业生在小学的最后半年,也是最紧张的学习阶段。为了能让学生利用这有限的时间学好小学知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会继续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落实好“双基、双培”教学模式,制定本学期计划如下:
一、指导思想
认真学习新课程理念,认真钻研“双基双培”教学模式,大胆尝试,勇于创新,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并对学生进行适当的思想教育,培养其成为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和建设者。认真培养其数感,提高其计算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二、班级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x班现有学生x人。从新课程的角度来讲,班级人数比较多,又因为是毕业生最后紧张的学习阶段,本学期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工作。所以开学第一个月的工作重点是关心学生,了解学生,多与学生沟通。在教学上,本学期重点是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创设愉快情境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进入最佳学习的动态。抓好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教学。
三、教材分析 :
这一册教材内容包括:确定位置、正比例与反比例、圆柱与圆锥、、统计、、整理和复习等。圆柱与圆锥、比例和整理和复习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代数方面,教材安排了正比例、反比例单元。结合生活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正比例、反比例,了解正比例、反比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使学生理解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概念,会解比例和用比例知识解决问题。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圆柱和圆锥的教学。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使学生通过对圆柱、圆锥特征和有关知识的探索与学习,掌握有关圆柱表面积,圆柱、圆锥体积计算的基本方法,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方面教材安排了有关数据可能产生误导的内容。通过简单事例,使学生认识到利用统计图虽便于作出判断或预测,但如不认真分析也有可能获得不准确的信息导致错误判断或预测,明确对统计数据进行认真、客观、全面的分析的重要性。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圆柱与圆锥、比例、统计等知识的学习,教学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经历探究“抽屉原理”的过程,体会如何解决,感受数学的魅力,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册教材安排了多个数学综合应用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实践能力。
四、努力方向:
1、认真学习新课堂的理念,加强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2、课堂上继续落实“双基 双培”教学模式,并做到不搞形式化,以学生为本,提高课堂效率。
3、积极参与集体备课,备出实效的教案,做好表率作用。
4、多听老师的课,多听取别人的意见,取长补短,扬长避短。
5、激发本班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提高本班的数学成绩。
6、照顾到每个层次的学生,减少学困生的数量,争取消灭不及格。
7、多反思、勤总结,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及时的记录下来,写出高质量的教学随笔。
五、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钻研教材,认真制定每课的教学目标,并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课上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要特别照顾到后进生。
2、平时的练习要有针对性,对于后进生和优秀的学生要分别出一些适合他们的练习。
3、加强操作、直观的教学,例如教学圆柱和圆锥时,就要利用操作、直观教学,以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
4、增加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加强能力的培养。主要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判断、推理能力;迁移类推能力;揭示知识间的联系,探索规律,总结规律;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6、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家庭作业,要少而精,并设计有效的预习作业。
7、做好后进生辅差工作,采用兵教兵的方法。
8、制定好总复习计划,把复习工作做细,做实,争取提高六年级毕业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