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INTP:不合群又很理性的人适合什么职业?
INTP:不合群又很理性的人适合什么职业?
INTP的典型代表,阿尔伯特·爱因斯坦说:是鸡过了马路还是马路过了鸡取决于你的参考系。INTP被称为逻辑学家,是人类世界中最具有逻辑性的人。他们喜欢好奇和刺激,对他们而言,最重要的是体验、理解、感受生活和工作:运用逻辑思维进行思考、探索各种原理和可能性才是他们最喜欢的状态,完成任务是次要的。01社交内向指数高的人可能有社交障碍。大部分的INTP都表现得随遇而安,喜欢保持沉默,不太喜欢社交,因为不喜欢聚会活动而容易被别人认为不合群。除非活动能与志同道合的人交流观点。他们的核心劣势,即第四功能是情感。尽管他们的逻辑理论和思维很复杂,擅长概念组织,但不擅长组织和协调别人。特别是面对人际关系冲突的时候,他们会本能地想要逃避。他们总是显得很安静,不管什么事情总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他们对别人是否关注、关心自己毫不在意,常常自个享受让大脑疯狂地自由驰骋。他们的主导功能内向思维使得他们力求准确,哪怕一个标点符号或者是一个措辞,因此能轻而易举地指出朋友的提议中不可取的部分。当然,这种直率有时会伤害到周围的朋友。02学习能力和大多数完美主义者一样,他们渴望地位、影响力、权力。因此不断学习自我提升是他们的主要动力。只要是能学到东西的有挑战性的工作,他们大多都乐于尝试,不会拒绝。他们的学习能力极强,悟性很高,针对自己喜欢的领域,能比正常人更快、更深地掌握。最核心的原因在于他们的学习动机很明确,也很强烈。03内向思维他们的核心天赋是内向思维的主导功能,天生擅长逻辑分析,习惯于在脑海中翻来覆去地思考,甚至完全陷入沉思而忘了周围的环境。因为具有很强的逻辑性而无法忍受模棱两可、前后矛盾的观点。思维偏好使得他们喜欢怀疑,批判精神很强,能注意到事物之间微妙的差别和变化,能上下左右前后把一个问题分析个遍,最终轻而易举找到处理方法。他们平静的外表通常掩盖着活跃的思维对各种问题的深入分析。内向思维还使得他们不太在意别人的观点和看法,同样地也不太在意自己的行为可能给别人带来的影响。他们对自己的要求很严格,原则性很强。04外向直觉大多数人都有很强的辅助功能。INFP的辅助功能是外向直觉,因此他们喜欢靠直觉(第六感)获取信息,善于发掘外界的事物和别人表象背后蕴藏的含义和可能性,而这种含义和概念是抽象的,具有无数可能。因此,他们通常表现得留有余地:随性、沉默、随遇而安。他们常常陷入沉思,在反复的沉思中,外向直觉会给他们灵光乍现的灵感,比如从一片下落的树叶所带给他们的启示中获得灵感。05适合的职业属性他们喜欢具有挑战性、可以充分发挥创造力的部分,而对具体的实施和细节并不感兴趣。因此更适合从事开发和分析型的工作。有独立的不被打扰的自由空间,便于他们安静地构思。他们适合比较宽松的环境,他们觉得太多的规章制度和形式化的会议没有意义。有机会借职业之便接触有地位、有影响力的成功人士。可以跟高学历的知识分子、能力强、技术过硬的人共事。如果做管理的话,不需要监督很多人,人际关系尽可能简单。社交技巧是他们的劣势。06适合的职业类型概念主义者大多喜欢从事技术领域,他们能更轻松地掌握复杂的系统。比如电脑工程师,软件开发,程序员。直觉和感知偏好使得他们好奇,喜欢冒险。所以前沿的、有一定风险性的高技术领域很适合他们。比如生物医学、药物研发、药剂师、微生物学家。他们适合从事物理、化学、生物等领域。一方面他们的核心功能NT适合与复杂高深的理论打交道;另一方面,可以跟很多很有天赋的知识分子一起共事。他们适合企业家、律师、建筑师等职业。这些职业要求的逻辑性和创造性都是他们的强项。他们的预测能力和分析能力适合从事金融分析、数据分析与管控等工作。大学教授也是一个不错的方向。一方面可以跟优秀的学生和老师一起交流;另一方面需要不断研究和创新新的理论体系。能发挥他们创造性的职业还有摄影师、作家、音乐家、评论家、制片人、导演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
第二篇:人活一生很短暂,请不要让短暂的一生充满遗憾!
有些事情,如果你真的想做,就不要犹豫,因为可能是你的一个踌躇不前,就永远的失去了
机会。
寒假回家,想为年迈的姥姥尽一份孝心,从学校走的时候,多取出200元钱,想回家给姥姥。姥姥一个人过,靠国家低保和儿女的资助过日子,由于自己没有经济来源,总是害怕
没钱,所以自己什么也舍不得买。
到家了,我跟妹妹说,我给姥姥带了200元钱。
妹妹一句话,就把我憋得说不出话来了,“你不用给姥姥了,姥姥花不上了”
我明白了,姥姥已经不再了。姥姥去世,爸爸妈妈怕我们在外面担心,没有告诉我们。
姥姥的去世让我伤心,但是让我最伤心的,就是为什么之前没有想到给姥姥钱,为什么
之前没有想到给姥姥买点东西,为什么?
本来有能力负担的,却没有做;本来应该早就做的,却没有想到;我痛恨自己,这种感
觉不知道谁能体会。
事情过后,让我的人生观彻底的改变,人活一辈子,说没就没了,为什么要争强好胜,为什么要尔虞我诈,为什么要面子,为什么不好好的,做自己开心的事情,轻轻松松的过日子。钱不管是多是少,存在银行里有什么用,父母已经50多了,为什么不尽一份自己的孝心,难道又等到后悔的时候再伤心难过吗。
以前不管有什么我都省着,舍不得用,舍不得花,小气的很;以前我总是争强好胜,不甘心落在人后;活的很累。现在我觉得,那是没有必要的,钱没了可以再挣,人没了,怎么
也挣不回来了。
我的文笔不好,不是不好,是忒不好。写下这个事情的意思,就是告诫自己,也告诉天下所有的朋友,该孝敬父母的时候请不要犹豫,该自己高兴的时候请不要犹豫,该对自己好的时候请不要犹豫,该做一件正确的事情的时候请不要犹豫。
当你不知道一件事情做了之后是什么结果,但是你心底的意愿非常强烈,那就大胆的去
做,否则会终生遗憾;
当你要争取什么东西,大胆的去争取吧,机会都是人自己把握的,假如争取不到,请不要气馁,这件东西、这件事情、这份工作、这个职务.....是不属于你的,属于你的东西还在后面等着你。
人活一生很短暂,请不要让短暂的一生充满遗憾!
第三篇:IT人如何选择适合的职业发展平台
IT人如何选择适合的职业发展平台
近年来,IT行业发展迅速,IT人才竞争激烈。除了已经投身奋战在IT工作岗位上人外,更有大批后备力量想投入其中。IT这一朝阳产业涉及的范围和领域相当广,同时也是人员流动非常频繁的行业。如何在这种频繁的流动中保持职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呢?IT人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呢?什么样的平台对你的职业发展发展有利呢?这些是IT人与准IT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一、IT哪一领域适合你
李明今年毕业于浙江省某高校的计算机专业。当初报考这个专业也是看中IT的好前景。在校期间,软件、硬件、网络等方面的课程都涉及了。李明也算比较努力上进的,成绩一直不错。但择业时却完全找不到方向了,只知道做专业相关的IT行业,但从来不知道原来IT中还有这么多的领域,就算相同的领域也包含众多不同性质的岗位。李明也不知道哪个适合自己,看到IT方面的差不多就投了简历。
适合做什么不是主观上的想当然,而必须由客观的因素来揭示。这里的客观因素指的就是内在个性。这里的内在个性与生活中的个性或性格是不同的,它指的是职业中的“个性”,它折射出来的是个人在工作中的心理特征、心理倾向等。通过内在个性的分析,可以得出一个人擅长做什么工作,喜欢以何种方式工作,工作中待人处事的风格以及判断与决策能力的强弱。
众所周知,IT作为一个大的行业,其涉及的范围和领域极广,包括:软件、硬件、网络、通信以及其它的电子方向。IT人与准IT人往往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大学读的计算机专业,虽然所学课程也有所侧重,但实际操作和理论还是有很大的差距。学了很多,但是进入哪一个领域最能发挥自己的能力,以及哪一个领域的发展前景好,自己心里其实并不清楚。只是将就业的方向定位在了IT这样一个模糊的范围内。对于入行没多久的新人而言,这方面恐怕是颇有体会的。
二、解析自身能力架构
刘洋是公司业务骨干,技术一流,参加过公司多个大项目的开发工作。老板对刘洋的表现颇为满意,早就有意要提拔他。之后,公司接到一个项目,老板于是将它交给刘洋负责。刘洋对老板的赏识与栽培心存感激,决定一定要把项目做好。可是事情并不像刘洋想的那么顺利与简单,刘洋以前只是负责技术,对于组织领导团队没有任何经验。项目组中也有一些老员工,很不配合,刘洋也不知道怎么找他们沟通,结果整个项目组的工作效率低下,项目期一拖再拖。老板对颇为不满。刘洋对此感到既无辜又很无奈。
独之秀职业顾问认为,个人能力可以分为:硬能力与软能力。硬能力包括:个人受教育情况、专业背景、工作经历与成绩等。软能力主要指沟通协调能力、组织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学习能力等。一个人的能力是从事某项工作的基础。有什么样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处于什么样的层次。但在现实操作中除了“适才适用”外,还有两个极端。一是自身的能力不被认可,能力达到了但没有找到相应的职位。二是公司提拔时没有考虑到个人能力是否达到,造成职业人高处不胜寒的窘境。高位虽好,但如果能力达不到,很可能遭遇彼得原理陷阱。
具体到IT方面,专业知识与专业背景无疑是为你打开IT大门的钥匙。同时,我们也知道IT是个发展迅速、日新月易的行业,其知识技术更新换代之快是传统行业所无法比拟的。这就要求IT人在拥有突出的学习能力。通过业内企业招聘人才的标准,可以肯定的是IT型的复合人才越来越走俏了。因此,IT人要想有持久的发展应该分析一下,除了专业背景外,自己在其它方面还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呢,尤其是软能力方面。因为软能力在你的岗位确定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三、IT行业里的岗位素质要求
王军给人的印象不太符合大部分人观念中的IT人的形象。他是个表现欲和沟通欲望非常强的人。而王军入行两年来一年在研发部工作,周围的同事都善于用代码和机器沟通,却沉默寡言,不善于与人交流。王军在这种环境里觉得很不适应。于是王军离职后应聘进入了IT行业一家知名公司的营销部工作。王军认
为这份工作既发挥了自己的技术优势,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沟通能力,两全齐美。
IT行业所包含的岗位,可以大体上分为四大类:管理类、销售类、技术支持类与研发类。调查显示,沟通能力、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责任感、问题解决能力、诚信、主动性、理解能力、应变能力、抗挫抗压能力、踏实、大局观是这四类岗位都必须具备的素质,但是又各有侧重。例如,对管理类人员而言,沟通能力、责任感、学习能力和团队合作等四个维度的重要性就超过了对其他维度的要求,而销售类人员则在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主动性和诚信等四个维度上,技术支持类人员在学习能力、责任感、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四个维度上,研发类人员在团队合作、学习能力、责任感和问题解决能力等四个维度上会有着其他维度所不可比的更高要求。
独之秀职业顾问认为,除了最基本的职业核心素质,四类岗位又分别有各自岗位进一步的要求:其中管理类人员对“成就导向”、“时间管理能力”和“执行力”有比较高的要求;技术类人员对“态度严谨”、“时间管理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有进一步的要求;销售类人员除了基本职业核心素质要求外对“口头表达”、“组织能力”和“顾客导向”有相比其它岗位更高的要求;研发类人员对“逻辑思维能力”、“时间管理能力”和“态度严谨”有别于其他岗位的自身要求。
四、发展空间
于桦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一家小软件公司呆了四年。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我是和这家公司一起成长起来的”。现在的于桦是公司里的业务骨干,成功做了很多项目。四年的时间呆在同一家公司,对于IT这样一个人员流动性频繁的行业来说已经很少见。尤其是在一家小公司呆四年。于桦谈起当时进公司时,“自己当时完全是被老板连哄带骗弄进公司的”。四年中,虽然公司也在逐步发展,可是速度着实有点慢。老板对于桦虽然不错,可提到加薪就会摆出一副苦瓜脸,可想而知,加薪的可能性就几近为零了。眼见年龄慢慢大起来了,于桦觉得是不是该走的时候了,要趁自己年轻再拼一把,找一家发展空间大一些的公司。
求职的过程中,职业人最常遇到的问题是用“薪水”与“发展空间”作比较。笔者认为,二者之间是一种利益分配的问题。薪水代表着眼前利益,而发展空间则代表着长远利益。薪水是会随着一个人的职业的发展有所提升的,因此发展才是硬道理,才是薪水上升的有力保证与根本。与发展空间直接相连的就是企业平台。在选择企业时,也不是以大公司或外资企业就好,发展空间就一定大。职业人必须要明确发展空间是自己职业发展的一条线,可以由很多的阶段和公司平台组成。在某一个平台无法提供发展空间的时候,可以重新选择。
在一项针对IT人的工作状态的调查中,当被问及“在什么情况下会选择离开公司”,“如果可以拿到更加的薪水”高居榜首。这体现IT人的一种从业心态。IT是一个年轻化的行业,从业人群年龄大多在20-40之间,同时IT业也是一个人员流动非常频繁的行业。在许多人的眼中,IT人的职业发展在35岁就基本停止了,将发展问题留给了35岁后的自己,所以才会出现上述问题。抱有这种观点的人,将IT的范围缩小到了技术人员方面。即使是这样,这种观点也有不当之处。遭遇35岁劫难的IT人就是因为对发展空间问题没有做好准确地评估与准备才导致问题的出现。如果在前期早有准备,这部分人就会沿着既定的路线发展上去或者在适当的时机完成了相应的转型。
“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独之秀职业顾问建议:IT人应该将IT行业细划为不同的领域和岗位,结合自身的能力和素质,选择其中最适合自己的一个方向,给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好相应的规划准备,才能确保职业发展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
文章来源:独之秀职业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