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关系 论文评述(董安南)

时间:2019-05-15 09:00: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关系 论文评述(董安南)》,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关系 论文评述(董安南)》。

第一篇: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关系 论文评述(董安南)

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的关系

一.论文结构

1.引言.主要说明所研究的问题及研究的意义,其中包括下述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研究的背景;第二,研究的问题及界定;第三,相关学者对研究问题的部分观点。

2.对象与方法.说明了研究中所采用的方式方法、研究的程序和工具等内容 3.结果.通过研究发现了什么(统计结果显示,大学生孤独感总分与其网络成瘾总分之间存在着中等程度的正相关)

4.讨论.说明研究结果具有什么意义,从这一结果出发还能够得到什么结论,以及与课题相关性研究是否相符合

5.参考文献.即研究报告中所涉及的书籍和文章目录。

二.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经受到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国外的研究发现,过多的使用网络会导致用户同家人交流减少、社交圈子缩小、抑郁和孤独感增加。国内的研究也显示,网络成瘾倾向者比非网络成瘾倾向者更容易形成孤独感。孤独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可能是形成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指标。研究通过对大学生孤独感和网络成瘾状况的调查,了解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之间的关系,以便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提供依据。

三.引用的参考文献及呈现 Leavitt HJ, Whisler T.Management in the 1980s.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9,36:41-48 2 秦华,饶培伦,钟昊沁.网络游戏成瘾的形成因素探析.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15(2):155-156,160 3 蒋艳菊,李艺敏,李新旺.大学生孤独感结构特点的初步研究.心理科学 2005,28(3):690-693 4(美)金伯利.S.扬.著.毛英明,毛巧明,译.网虫综合征-网瘾的症状与康复策略.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5 张敏,杨扬,陈欣.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网络成瘾的关系研究.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1):77-78 6 王滨.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关系的研究.心理科学,2006,29(6):1425-1427 7 Loysker J, Aiello JR.Internet addition and its personality correlates.Post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eastern psychology association.Washington DC, 1997

参考文献的呈现:在文章中,作者采用脚注将引用的文献标注在所引用句子的右上角,并对文献的观点进行了整理。在文章的最后作者将所有参考过的文献进行了汇总。文献出处以及来源标注详细。国内外文献研究深入,可参考性高。

四.对研究内容的假设

首先针对某大学不同的院系进行比例抽样进行问卷调查,通过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以及网络成瘾量表进行调查。研究假设通过不同年级网络成瘾状况比较和不同网络成瘾程度者孤独感比较,还有大学生孤独感与网络成瘾倾向之间的关系进行比较。结合量表分析网络成瘾与孤独感变量之间的关系

五.概念化与操作化

为了印证论文开头“孤独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指标,也可能是形成网络成瘾的一个重要指标。” 通过学者的观点进一步解释所提出的研究问题,论文中,作者通过抽样调查,采用量表进行成因的多元回归分析,并且纵向比较了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之间网瘾程度的比较得出结论即“网瘾程度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加”然后又横向比较网络成瘾者孤独感之间的关系,研究以网络成瘾总分为因变量,孤独感各因子为预测变量建立回归方程,试图寻求两者之间的因变关系。回归分析数据表明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

六.研究方法及呈现

在论文中,作者采用了抽样调查、问卷调查以及量表测量法。对某大学不同院系以及不同年级进行了抽样调查,然后采用量表测量法进行数据统计,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图表形成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了科学合理的数据,结合不同年级以及成瘾者孤独感程度的分析比较得出结论。

七.文章的优缺点

优点:文章综合利用调查法和量表测量法对问题进行研究,通过软件spss分析,其研究的内容具有相当大的准确性,能充分反映网络成瘾与孤独感之间的关系,对于验证其结论具有极大的作用,这种研究方法也使得其结论具有极大可信性和说服力。同时,在本论文中,列举了大量的数据以及形成的直观准确的图表,也进一步支撑了作者的观点,对于作者的论据具有的推动作用。

缺点:抽样调查范围大以及学历层次不齐很难进行准确的比较。宜采用spss抽样,选择合适的比例,使抽样对象更具代表性。对于先假设然后再根据特质量表进行验证,测量难免会带有主观性,前设的结论不容易改变。仅通过三方面比较就得出结论,数据可能会出现不准确,网络成瘾问题涉及个人隐私,被调查者可能会隐瞒,对于数据科学性会带来偏差。

整个测量方法应该多样化,比如实地研究,访谈法,或者使用多个量表等等。

八.改进

整个测量方法应该多样化,比如实地研究,访谈法,或者使用多个量表等等。调查对象做到普遍性,更具代表性,能够更好的保护隐私,与被调查者之间关系融洽,坦诚相待。

九、体会 在进行调查研究时,将研究对象的概念操作化,有利于减轻调查负担,使调查能更顺利的进行。同时,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在研究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仅用一种研究方法也能得出结论,但可能会造成结果有些不完善。另外,在进行研究时,要保证结果的客观性,尽量避免加入个人主观意见,也要避免在研究中被研究对象过于主观。用数据对研究对象进行说明也是进一步验证结论正确性的重要要素之一。

在研究过程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科学分析,多角度的考虑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关系,注意尽量避免主观干扰,多听听专家和学者的建议。

第二篇: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_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

大学生网络关系成瘾、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

平凡1,周宗奎1,潘清泉2

(1.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9;2.广西工学院社会学系,广西柳州545006)

【摘要】目的:考察网络关系成瘾、自我表露和孤独感的关系。方法:使用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自我表露问卷

和孤独感问卷对460名大学生进行测量。结果:①学业自我表露、身体自我表露和网络关系成瘾在性别上存在显著

差异(P<0.001)。②学业自我表露、身体自我表露与网络关系成瘾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网络关系成瘾显著正相关。③

自我表露影响孤独感,进而影响网络关系成瘾。结论:孤独感在自我表露和网络关系成瘾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

通讯作者:周宗奎

根据CNNIC预测,到2009年底,中国使用交往

网站和社交网站的网民数将到达1.24亿。社交网站

用户的年轻化特征非常突出,用户群以20-29岁的青年为主,学生群体是社交网站的最大用户群,其比

例达到50.3%[1]。网络关系成瘾是网络成瘾的一种类

型,也称网络关系依赖(Internet Relationship Depen-

dence,IRD),是指过度使用聊天室、网络论坛等网络的交际功能,沉迷于在网上建立、发展和维持亲密关

系,而忽略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的发展和维持,导致

个体心理、社会功能的损害[2]。由于社交网站的匿名

性和开放性,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自我表露的重要

途径。自我表露是指个体将有关自己的思想、感受

以及经历等的个人信息表露给目标个体的行为[3]。

随着网络自我表露越多,大学生在现实人际交往中的自我表露行为相应有所减少。研究[4]发现,自我表

露行为及同性自我表露行为成为网络成瘾的预测因

素。

同时,有研究发现,对网络依赖性越强、上网时

间越长的人,其孤独感也越强。而孤独感作为衡量心

理健康以及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也成为网络

成瘾的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5,6]。国内研究发现,大

学生与现实中结实的朋友的自我表露与孤独感之间

呈负相关,而网络结实的朋友的自我表露对孤独感

具有有效的预测作用[7]。那么,自我表露、孤独感以

及网络成瘾三者的关系如何?孤独感是否是自我表

露与网络成瘾的中介变量?本研究尝试探讨三者之

间的关系。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在武汉高校在校生中选取网龄为一年以上的被

试,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460份,回收率

92%;在回收的有效问卷中,男性250人(52.6%),女

性210人(45.7%);年龄范围从16岁到24岁;大一

109人(23.7%),大二104人(22.6%),大三102人

(21.2%),大四145人(31.5%)。

1.2工具

1.2.1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采用由周治金、杨文娇编制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类型问卷”[8]。此问

卷共27个条目,涉及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人际关系成瘾及网络信息成瘾三个因子。

1.2.2自我表露问卷采用陈会昌、李林英修订的朱拉德自我表露问卷[9],该量表每个项目针对4个

目标人(父亲、母亲、男性朋友、女性朋友)分别回答

自我表露的程度。0代表从不向他人表露;1表示向

他人说了一些;2表示非常详细地告诉他人;X表示

对他人说谎或者不正确地表露自己,分别以1、2、3、1分进行统计。

1.2.3孤独量表孤独量表(UCLA)[10]由20个题项

组成,分数越高,其孤独感越高。

2结果

2.1自我表露、孤独感和网络关系成瘾的性别比较

学业自我表露、身体自我表露得分在性别上有

显著差异,女生高于男生。孤独感得分在性别上无

显著性别差异。将大学生在网络关系成瘾总分上得

分高于均数1个标准差的划为高分组,低于1个标

准差的划为低分组[11]。网络关系成瘾高分组共有110

人,占总人数的23.9%,网络关系成瘾低分组共有

36人,占总人数的7.8%。χ2检验结果表明,网络关

系成瘾在男女生中的分布有显著性差异(χ2=

13.217,P<0.00),在高分组中,女生有34名,占

30.91%,男生有76名,占69.09%;在低分组中,女生

有16人,占44.44%,男生有20人,占55.56%。

表1自我表露、孤独感的性别差异检验

2.2自我表露、孤独感与网络关系成瘾的关系分析

由表2可知,学业自我表露、身体自我表露、孤

独感与网络关系成瘾之间存在显著相关。相关分析的结果表明本研究涉及的所有变量间存在显著相

关,这满足了中介效应检验的前提条件。根据中介效

应的检验方法[12]进行分析,中介效应显著的路径分

析结果见表3。由表3可知,孤独感在自我表露和网

络关系成瘾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

表2自我表露、孤独感与网络关系成瘾的相关分析

注:*P<0.05,**P<0.01,下同。

表3孤独感的中介效应检验

注:SE为标准误,X=自我表露,U=孤独感,Y=网络关系成瘾。

3讨论

本研究表明,有23.9%的大学生存在着较严重的网络关系成瘾问题。自我表露的性别差异表明,无

论是在自我表露的不同方面还是对不同的目标人,女生的自我表露程度都显著地高于男生,这一结果

与以往的研究结果一致[9,13]。网络关系成瘾在男女生

分布中有显著差异,男生网络成瘾显著高于女生,这

个结果与以往研究结果一致[11,15]。这说明,男生更喜

欢在网络中结交朋友,更依赖网络中的人际关系,从

而弥补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不足。研究还发现,孤独感在性别上无显著差异,这也与以往研究结果

相一致[16,17]。

自我表露、孤独感对网络关系成瘾的相关分析

结果与以往研究结论一致[4,13,18]。研究发现,自我表

露与孤独感显著负相关,孤独感与网络关系成瘾显

著正相关,这表明,现实自我表露越少,那么个体的孤独感水平越高,就更易于在网络上寻找归属感、友

谊,这样导致个体网络关系成瘾的可能性增高。这与

Katelyn研究结果一致,即成人会由于找不到志趣相

投的现实同伴、没有时间参加社会活动、缺乏归属感

等情况而感到孤独并转向虚拟交往[19]。

本研究发现,孤独感在现实自我表露和网络关

系成瘾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自我表露通过影响

孤独感进而影响网络关系成瘾,这个结果验证了本

研究的假设。当一个人所期望的社会性交往,如亲

密、安全、相互信赖的人际关系(包括友谊、亲情及性

爱等)出现某种质和量的缺陷时,则可产生孤独感[20]。

高水平的孤独感会预测网络成瘾的发生[5,6],当产生

这种负面情绪后,大学生倾向于利用QQ、BBS、校友

录等来寻求帮助。尽管这些网络支持使大学生产生

一种归属感,但是网络社交的种种益处可能会驱使

大学生遇到压力时不断地到互联网上寻求情绪的宣

泄,表现更多的社会回避行为,并且当其过度沉迷于

网络社交时就可能导致网络关系成瘾,会导致病理

性的行为后果。

$

第三篇: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与对策[论文]

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与对策

摘要:

关键词:大学生网瘾原因对策

我曾不止一次听到人们说这样的话:“网络让我们的世界越来越小,网络把我们同世界各地人们联系了起来,我们越来越亲密了。”时代在变迁,社会在进步,网络也正以它特有的优势和发展速度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思维方式,并不断渗透到了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全新的网络时代。网络的普及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我们享受着网络信息资源的便利,我们通过网络收发邮件,办公娱乐,问候聊天,另一方面,我们也经受着网络不良信息的侵蚀,直接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甚至危害到社会的秩序。而大学生网络成瘾也随之越发突出。大学生网络成瘾带来的后果,从微观上看,会影响大学生的学习和前程,以及大学生和家庭之间的关系。从宏观上看,会使我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战略受阻或破坏,影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因此,对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我们全社会应当予以高度重视。

一.网络成瘾概述

网络成瘾,又称“网络成瘾综合症”,网络成瘾概念最早是由美国精神病医生Goldbery在1994年提出的。目前对网络成瘾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和诊断标准。不同的学者对其命名也不同。诸如网络狂、上网狂、计算机依赖、因特网成瘾障碍、病态因特网使用、因特网成瘾或因特网依赖。都是对过度使用因特网的描述。当今学术界对网络成瘾的内涵认识基本可以归纳为一下两种观点:网络成瘾是一种网络技术下的心里疾病;网络成瘾是一种因为习惯而导致的行为成瘾。大学生患上网络成瘾症后,开始时只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遨游冲浪,以后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情绪低落、头昏眼花、双手颤抖、疲乏无力、食欲不振。

二.网络成瘾的原因及现状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那么多的网络成瘾现象呢?这种症状指的是当他的生理和心理上对一种行为的尝试得到成功以后,便有了一种愉悦感和想要继续超越的感觉,越成功这种感觉就会越强烈,继而越想去尝试。同学们在游戏中不断升级,对他也不停的产生新的刺激,测试发现,一般的学生玩网络游戏超过一个小时就会成瘾。

网络成瘾问题的产生,既有主观也有客观的原因。主观原因包括性格内向、自制力差、无成就感、自卑、自闭、压印、好奇、缺少朋友的人都容易网络成瘾,网络可以满足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东西,如:发泄、张扬、有情、爱情、风光和成就感等。客观原因包括家庭、学校教育不当,如批评多、严格要求、沟通少、受伤害,得不到尊重,计算机普及快,而教育、娱乐的正面软件滞后,法制不健全,学校、社会、家庭对上网的制约等。

(一)主观因素

从大学生自我性格特点来看,年轻人具有创造性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等特点,但由于涉世不深、追求刺激、喜欢娱乐、自控能力较弱,不但使他们成为网络的极大受益者,也容易使他们沉迷于网络。

尤其是不良的个性特征,是导致网络成瘾的主要内在因素。“研究表明,年龄在 20-30岁之间、受过良好教育性格内向的年轻人是网络成瘾的易患人群,其忧郁特质和焦虑特质人

[3]群对网络成瘾易患性高。”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的易感人群。大学生一旦在现实学习、工作、生活及人际交往中遭受种压抑,其需要得不到满足,而这个时候,网络为其提供了最佳的心灵释放场所。意志力、自控力薄弱导致部分比较依赖网络的大学生难以摆脱网络的吸引,逐步成为网成瘾者。

目前,大学生大多为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学校、社会教育的不当,导致部分学生意志力、自控力较差,虽然在对网络的依赖的逐渐加重的过程中,其本人也认识到网络成瘾的危行,但意志力、自控力较差,不能抵制网络的诱惑,无法自拔,最终导致网络成瘾。

(二)客观因素

网络是现代科学技术进步的标志,它的高科技性、超时空性、自由性、开放性、仿真性与时尚性对大学生有很强的吸引力。

一是网络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超越时空与现实的广阔天地,加强了他们了解外界及与外界联系的渠道。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因性格的差异、年龄、文化及教育方式的原因,难于向同学、朋友、家长及老师倾诉自己的心声、平等地交流感情。另一方面,他们又希望被别人所了解和关注,与人交流,渴望友谊。互联网正满足了大学生的这一生理和心理要求。在网上大学生可以在匿名状态下,自主选择交流对象,向对方尽情地倾诉自己的烦恼与困惑,很容易找到知音。而且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结识异性,寻觅红颜知己的广阔天地,使各种“网恋”层出不穷。二是网络游戏的互动性、挑战与实时性对大学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网络游戏具有引人入胜的动画和音响效果,生动的故事情节。超越时空的游戏,使不同地域、年龄和身份的人,可以随时找到共同的爱好者,在游戏中可以交流、团结协作与竞争,让人感受到友好、轻松和快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置身其中的紧张、激动与惊险,在攻克一个个游戏难关时可获得一种成就感,感受到从其他娱乐形式中所无法感受到的惊险、紧张和刺激,获得身临其境的逼真娱乐体验,得到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在许多大学生的眼中,网络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游戏,它更是一个情趣、兴趣和情感相互交融的世界,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网络游戏的这些特征让大学生玩起来过瘾,欲罢而不能,最终完不成学业而毕不了业或留级时才大梦方醒,后悔莫及。

三、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对策

(一)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调适能力

首先,要正确认识和使用网络,戒除网瘾,不是要杜绝上网,而是有 节制地上网其次大学生要正视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必须让他们了解到,逃入网络只能获得暂时的心理平衡 .并不能解决问题。

其次,要控制上网时间,培养自制力。根据学习和娱乐需要,给自己规定每周或每天的上网时间,允许有小幅度的变动,但必须进行总量控制。这是十分关键的一步,为了顺利完成这一过程,可以与老师、同学、家人、朋友共同制定上网契约,接受他们的监督和干预。

最后,通过现实的正常途径,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作为一个日趋成熟的大学生,我们要学会通过现实的正常途径来满足自己的心理需要,多和家人交流,多交一些朋友,多参加一些有益的活动,把网络视作一个补偿作用。

(二)为大学生提供和谐的社会生活环境

1.创造良好的校园网络环境

高校也应对大学生实施多渠道引导和管理,主动构建优良的校园网络环境。一是加紧培养一支既懂思想政治工作又懂信息网络技术的新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这支队伍要具有较高的网络技术水平,能够使用和驾驭网络,系统分析网络环境所面临的道德问题。二是加强网德教育。网络成瘾者喜欢上网,就要利用好网络这个平台来治愈它。可以考虑在校园网上建设网络道德教育网站,进行系统的网络道德教育。三是要积极引导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让他们把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中去。四是要开设专门课程对大学生进行网络教育,传授必需的网络知识和网络规范,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网络行为,培养其自我控制行为,使他们能够正确运用互联网,消除网络虚拟世界对心理和行为的消极影响,打造绿色网络。

2.创造优良的社会网络环境

当前,许多数高校的周围都已被密密麻麻的网吧包围,许多网吧为了获取纯粹的经济利益,无视国家规定,根本不考虑网民的健康,甚至提供上网、吃饭、睡觉等“一条龙”服务,而其造成的后果则是一个又一个被誉为“天之骄子”的当代大学生沉迷其中,有的甚至付出了退学的代价。这不仅仅是对一个学生的伤害,更是对一个家庭,一个学校,甚至是对整个国家的伤害。因此,我国政府要充分意识到网络成瘾的危害,加强网络法律、法规与伦理导向机制建设,将法律的强制作用与伦理的自律作用紧密结合起来,加强对互联网及互联网经营行业的管理,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为大学生提供一个绿色、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为大学生的成长和成才创造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倡导正确的家庭教育

父母和家庭是孩子最早的老师和学校,国内外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孩子心理障碍的关系研究表明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自我概念形成、焦虑水平、人格特征、神经症倾向等具有重

[4]要意义。青少年时期的生理发育迅速,渐趋成熟,而此时的心理发育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相对生理发育则显得滞后,在这一发育关键时期,父母的温暖理解等情感支持,使孩子感受到温暖和爱,生活在安全舒适环境中,心中有所归依,可消除孩子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父母若有惩罚严厉、过分干涉、过度保护、拒绝否认等不良养育方式,会使孩子得不到良性支持,容易使他们形成缺乏同情心、孤僻、交往不良、违纪、冷淡等不良问题,转而从网络寻求依托。中国的家庭教育体系存在很多弊端。许多父母教育方式过于简单,要么一味溺爱、放纵,最终导致孩子性格不成熟,独立处理问题能力差,使孩子不能合理应对外界事物;要么对孩子严加看管,甚至将其关在家里不让出门。一旦孩子网络成瘾,多数家长便恨得咬牙切齿,恨不得将孩子一棍子打死。这些对孩子的错误教育方式,都是导致网络成瘾的高危因素。其实家长也应该学会使用网络,了解网络,这样就会知道孩子在网上干什么,就可以指导孩子的上网行为。事实上,对孩子施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是改变网络成瘾问题的关键。

下载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关系 论文评述(董安南)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学生孤独感与其网络成瘾关系 论文评述(董安南).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