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诊断室工作制度
诊断室工作制度
1、遵守工作纪律,不迟到、不早退、工作时间不脱岗
2、认真填写门诊日志,按时统计上报。
3、按规定建立各类档案,要求管理规范化。
4、遵守无菌操作规程,坚持查对制度。
5、保持环境整洁,落实消毒措施。
6、对疑难重病患者及时会诊、转诊,建立工作差错、事故登记制度。
7、遵守财会制度及药品、物品领取规定,严格保管,防火防盗。
8、开展便民服务,服务热情、耐心,树立良好医德。
治疗室工作制度
1、经常保持室内清洁,凡做完一项处置,要随时清理。每天消毒一次,除工作人员及治疗患者外,不许在室内逗留。
2、器械物品放在固定位置。
3、各种药品分类放置,标签明显,字迹清楚。
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进入治疗室必须穿工作服、口罩。
5、无菌持物钳浸泡液每天更换1次(器械消毒液)。
6、已用过的注射用具要随手清理、清点,每日更换。
7、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超过1周者重新灭菌。
戴工作帽及
处置室工作制度
1、严格执行查对制度,对患者热情、体贴。
2、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定,操作时应戴口罩、帽子。器械要定期消毒和更换。保证消毒液的有效浓度。注射应做到每人一针一管。
3、准备抢救药品器械,放于固定位置,定期检查,及时补充更换。
4、室内每天要消毒,定期采样培养。
5、严格执行隔离消毒制度,防止交叉感染。
6、换药时除固定敷料外(绷带等),一切换药物品均需保持无菌,并注明灭菌日期,超过1周者重新灭菌。无菌溶液超过3日要重新消毒。
7、器械浸泡液每周更换2次。
8、换药时,先处理清洁伤口,后处理感染伤口。
9、特殊感染不得在处置室内处理。
传染病报告制度
为进一步加强传染病管理工作,做好传染病疫情报告,确保疫情数字及时、准确、完整,不断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广大人民身体健康,特规定如下:
1、传染病疫情报告范围:
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4种。
2、报告制度:
①执行职务的医疗、保健人员,为责任疫情报告人,其他医务人员或病人家属为义务报告人。
②门诊医师发现传染病(包括疑似病人),应在门诊日志中认真填写,并填写传染卡在传染病登记册上登记,在门诊日志、病历上注明:“疫情已报”、“注意疫报”。③住院患者如已确诊为疑似传染病,亦应填写传染卡,并应及时填写“转归订正”。④传染卡的填写项目要求完整、清晰、字迹不得潦草。
⑤甲类传染病线电话报告,于2小时内通过网络报出,再补送传染病报告卡,并在未确诊前作疑似报告;乙类传染病于6小时内报出;丙类传染病于24小时内报出。⑥每天由各科室疫情报告兼职人员将传染病报告卡送预防保健科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人员,再有预防保健科负责传染病管理的人员汇总、登记并及时按规定的时限上报区防疫站。
⑦一人同时患有两种传染病时,应同时报两张传染病报告卡。迁延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未愈者,应每年报传染病报告卡一次。
⑧急性食物中毒也列入报告的范围,应电话报告疾控部门,在填写报告卡上报。⑨各科室传染卡要有专人负责登记、送交。预防保健科应有专人签字登记。
医疗废管理制度
1、建立医疗废物管理责任制,设专兼职人员负责管理。
2、医疗废物的暂存场所要合理选址,有明显的警示标识和防鼠、防蚊蝇、防盗等安全措施,定期消毒,保持环境整洁。
3、产生医疗废物的科室,要有专人负责登记、分类收集、暂存、密闭运送。
4、医务人员出诊治疗后,应将医疗废物带回,不得留在出诊地点与生活垃圾混放。
5、医疗废物按类别分置于专用的包装物或密闭的容器内,进行交接登记。登记内容包括来源、种类、重量或数量、交接时机、处置方法、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字等,登记资料至少保存三年。
6、收集医疗废物的容器或收集带有统一标识,锐利废物和高度污染的医疗废物按规定分别放入密闭、防刺、防渗容器或收集袋内。
7、使用专用运送工具,将分类分装的医疗废物按规定时间、路线,运送到指定的暂存场所,不得渗漏、逸散、污染环境。医疗废物暂存时间不超过2天。
8、医疗废物管理人员应进行相关法律和专业技术、安全防护以及紧急处理等知识的培训。
门诊护士岗位职责
1、在门诊护士长或护士组长领导下进行工作。
2、负责器械的消毒和开诊前的准备工作。
3、协助医生完成有关工作,按医嘱给患者进行处置。
4、经常观察候诊患者的病情变化,对较重的患者应提前诊治或送急诊室处置。
5、负责诊疗室的整洁、安静、维持就诊秩序,做好等待服务。
6、实施候诊教育和健康教育工作
7、做好消毒隔离工作,医,学,全,在,线,提,防止交叉感染。
8、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和技术操作规程,严格查对制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做好交接班工作。
9、按照分工,负责领取、保管药品、器材和其它物品。
10、认真学习业务,提高理论水平,向患者做耐心、科学的解释工作,提高服务质量。
第二篇:门诊医师诊断室工作制度
门诊医师诊断室工作制度
一,上班10分钟前必须到位,并作好一切就诊工作准备。
二,热情接待病人,耐心细致地询问病情,检查和解答相关问题。三,按规定书写门诊病历,处方及填写各种申请单报告单,做好门
诊日志的登记及统计工作。
四,严格执行消毒隔离,防止交叉感染,并按照传染病管理规定,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并详细登记。
五,指导病人正确采集各种化验标本,并作好化验和各种检查报告
单的保管,严防丢失。
六,病人如有特殊情况,医师应亲自陪同检查,并注意与医技科室
沟通。
七,各种检查污物器应检查督促保洁工作消毒处理,保持室内清洁
卫生,整齐与安静。
八,门诊医师值班,调休,请假,由门诊主任通知导医,以便分诊。
其科室所需物品由主任统一领发,个人不得领取。
第三篇:药房、诊断室、治疗室(处置室)工作制度
药房、诊断室、治疗室(处置室)工作制度
(一)、药房工作制度
1、调剂人员需要认证负责工作态度,收方后应详细审查病员姓名、年龄、药品称、剂量、剂型、服用方法、禁忌等处方内容,无禁忌、反药方能调剂。遇有药品用量、用法不妥或禁忌处方等错误时,配合人员应与医师联系更正后再进行调配。
2、配方应细心谨慎,遵守调配技术常规和药剂科所规定的操作规程:调配中药方剂时称量要准确,不得估计取药;调配西药方剂时,要严格把剂量,禁用手直接接触药物。
3、发生变质现象或标签模糊的药品,不得调配。
4、中药方剂需先煎、后下冲服等特殊煎法的药物,必须单包注明;对需要临时炮炙的中药材,应按需求进行加工,以保证重要汤剂的质量。
5、处方调配应经严格核对后方可发出,应双人核对签字后方可发出。
6、发药时查对药品规格、剂量、用法与处方内容是否相符,查对药品有无变质、过期;将服用方法详细写在瓶签或药袋上,凡乳剂及产生沉淀的液体方剂应注明“服前摇匀”,外用药应注明“服前摇匀”等字样;查对姓名、年龄后,向病员说明服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7、急诊处方必须随到随配,其余按先后次序配发。
8、储药瓶等应保持清洁,并按固定地点防止;取药用具使用后立即洗刷干净,放回原处。
9、严把药品质量关,杜绝劣质药品进入药房,药房、药库内的药品要分类保管,注意温度、湿度、通风、避光等条件,防止药品过期失效、虫蚀、霉坏变质;建立出入库登记,保证日清月结、账货清楚。
(二)1、诊所工作人员要关心、体贴病员,态度和蔼,彬彬有礼,耐心解答,认真细致诊断。
2、诊室布局要合理,保持清洁整齐。
3、医生要采用疗效高、经济便宜的治疗方案,科学合理用药,减轻病员负担。
4、对疑难病例两次复诊人不能确诊者,应及时请上级医师诊视或护送转诊。
5、诊疗医师要坚守岗位,不等迟到早退,工作时间不准干私活、会私客,更不准擅离职守。
6、文明行医,礼貌待人,急病人所急,随到随诊,做到及时诊治,让患者满意。
(三)治疗室工作制度
1、室内应固定消毒灯,每日坚持消毒并做好记录。
2、经常保持室内整洁,每坐完一项处置要及时清理。
3、除工作人员和患者外,其他人员不得进入治疗室。
4、器械物品放好位置,分类标签。
5、严格执行进入治疗室(处置室)必须穿工作衣,戴工作帽及口罩。
6、无菌持物钳每天更换一次,器械浸泡液每周更换两次。
7、已用过的器具要随手清理、清点、消毒;无菌物品须注明灭菌日期,超过一周重新灭菌。
8、处置换药时先处理清洁伤口,后处理感染伤口。
第四篇:采血室工作制度
采血室工作制度
1、进入采血室工作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口罩、手套操作。
2、室内应保持安静,严禁喧哗,不准在室内吸烟、饮食、会客、存放私人物品,非本部门工作人员不得随意进入。
3、采样人员应持证上岗,严格遵守体检、采样规程,采血时要认真核对、仔细检查,动作轻柔,严格无菌操作,防止交叉感染,做好个人防护。
4、使用一次性无菌采血用品,采血用品、消毒剂符合国家标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5、采血台、地面等处不慎被血液污染,应及时清理,并用消毒剂消毒。
6、保持室内整洁卫生,每天采血工作结束,用消毒液擦拭采血台、拖地,每周用紫外灯进行空气消毒一次(30分钟),呼吸道传染病流行期间可适当增加空气、地面消毒频次。
7、医疗废弃物不准随意倾倒,按CRCDC/WG12-2013《废弃物处理与管理制度》要求执行。
第五篇:针灸室工作制度
针灸室工作制度
1、严格无菌操作,针具必须严密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2、凡留针治疗者,术者不得离开岗位,注意观察患者变化。取针时注意防止漏针、断针。
3、采取措施、预防晕针、滞针和断针,如有发生,迅速处理。
4、使用电针时,应首先检查机器是否完好,输出是否正常,并根据病情,选用适当强度。治疗完毕后将开关关闭,输出扭至零位。
5、经常检查针具是否完好,如有不锐利及弯曲时应当及时修理、更换。
6、针灸要严格遵守操作规程,注意针灸部位,防止发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