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庄周梦蝶”中的“蝶”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自由生死

时间:2019-05-15 09:42: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庄周梦蝶”中的“蝶”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自由生死》,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庄周梦蝶”中的“蝶”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自由生死》。

第一篇:从“庄周梦蝶”中的“蝶”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自由生死

从“庄周梦蝶”中的“蝶”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自由生死

庄子人生观的立足点首先是要解决人生的困境,庄子一开始就有意识的为人类寻找不仅可以达到摆脱现实困境,而且可以最终摆脱生命困境的方法。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超越生死,达到真正的自由的目的,齐生死,不悦生亦不悦死;另外是鄙弃世俗的名利,远祸其身、逍遥自适,最终是为了达到精神上的自由。

“庄周梦蝶”究竟是胡蝶梦庄周,还是庄周梦胡蝶,抑或是这个故事存在的真实性,历来众说纷纭。对于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经不重要了,庄子只不过是要人相信:庄子和胡蝶确实是有区别的,也确实是可以互相变化的,即:有时候庄周是胡蝶,有时候胡蝶是庄周。在这里只我不过是想借用“胡蝶”的某些自然特性,来简析庄子人生观中的自由与生死问题而已。

“胡蝶”不但能飞,还拥有美丽的“外衣”。庄子的梦亦美,化作胡蝶姗姗而飞(《庄子•齐物论》)。心理学说梦是对现实压抑的心理反应,试看庄子所处的时代,罪恶之花、苦难之果遍布世间,世间的一切已挡不住人们不断膨胀的欲望,这欲望腐蚀着人类羸弱的心灵。不管是制度还是生活的环境,的确有些让人压抑。“梦蝶”是庄子对平日受压抑的潜意识的如梦初醒,是庄子生活的时代促使他渴望自由,是个人“理想王国”的艺术再现。“祝英台和梁山伯”爱情的结局是双双化作彩蝶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自由飘飞。“蝶”是美好生活、自由的化身。而“化蝶”则在超时空境界里摆脱了尘世的逼压和囚禁,遗世而独立。

庄子追求人生观中的自由,是对自由人生的孜孜追求,是对绝对精神自由的“上下求索”。“曳尾涂中”《庄子•秋水》说庄子超越功名,淡薄虚静,酷爱自由的人生意愿。就是所谓的超越权势利禄、追求自由人格和自适生命境界的精神,与之截然相反的是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追求。他所看重的是个体生命在宇宙中的存在和绝对的精神自由。摆脱礼乐制度、功名利禄观念的束缚,通过远离社会现实、世俗乃至自我,以达到真正的自由。

庄子这一精神,使中国文人在儒家追求之外有了另一种形式的生命追求,从魏晋南北朝到现在比比皆是。阮籍、嵇康不拘礼教、任性自适、愤世嫉俗的人格表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宁愿“采菊东篱下”的人生态度;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惬意;苏东坡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悠游;欧阳修流连山水时“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理想,都是庄子的影子。李白、苏轼面对人生的大起大落能处变不惊,依然旷世自达,可见庄子思想的濡染之深。

庄子的“隐逸”,是在严酷的社会制度下的自我保全,与儒家积极肯定并且参与和改造现实的态度相比,庄子与现实保持距离的思想无疑是消极的。但是,我个人认为我们应该“同情”古人,体会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国家机制。“子桑鼓琴”(《庄子•大宗师》),是庄子贫困生活的真实写照,是他那“道是无情却有情”的复杂矛盾心态的真实反映。杜牧哀呼“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黄庭坚咏叹“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虽然都有些让人无奈和伤感,但这是他们生活的真实写照是关于人世、关于生命比较公允的诠释。况且庄子的追求是建立在精神的自由与认真之上的。庄子是精神上的洁癖,在污浊黑暗的现实中,得以保全精神的洁癖与高贵。庄子本人也是这样的,拒绝楚王之聘。《秋水》中以神龟为例,宁愿曳尾于污泥之中,而不愿为了得到甲壳的高贵去牺牲自然生命。“雉”的故事说鸡寻食难但不求养于笼中,都是对自由的追求。同时表现了庄子不同流合污的人格独立和可贵气节,所以,多为后人所赞誉。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那“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旷达态度,是古代知识分子傲骨气节的流露。庄子是中国古代文人隐逸的先驱,而隐逸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追求精神的自由。

“胡蝶”的生命是短暂的,生死顺乎自然。“生死”问题是庄子作品中常见的人生话题,“死、生亦大矣。”(《德充符》)唯一不同的是,庄子所关心的是生命本身的价值,是为生命而生命的,是生命的本身。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死,是与外界有密切联系的,注重的是生命本身以外的价值。似乎每个人都隐约的有这样的发问,何时是生命存在的最佳时期?在庄子这里有了答案“终其天年”(《大宗师》)。庄子珍重生命,提倡尽享天年。在春秋战国这个动荡时社会里,再多的口号都是冠冕堂皇,对苦难的百姓来说,正所谓远水永远解不了近渴。倒是庄子对待死亡的豁然、达观的人生态度,更能让身处乱世的人们直面惨淡的人生;与生命保持一定的疏离,反而更能让人敬畏生命。这一观点在鲁迅那里得到了诠释“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

在庄子那里,生死乃是生命的常态,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大宗师》中说: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这里,庄子所讲的“天”,就是指自然的规律。这段话的大意是,人的生死是自然的,就像昼夜永恒交替一样,都是自然规律的表现形式。这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事实,是人力所不能及的,这些都是事物发展的真实情况!

庄子把人的生死看作一个自然变化的过程,好比“夜旦之常”,这也说明庄子不但是把生死看作是纯碎的自然现象,还是自身规律性变化的结果,具有客观性和必然性。这就和白天后是黑夜的降临是一个道理,同时,也符合了我们现代科学思想的逻辑。

庄子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的变化过程,他不像儒家那样有意的回避死亡问题,也不像墨家那样把人的生死穷达归之于前世已定的不可变更的天命和神的意志。他演绎的只是笑对死亡的洒脱,生之快乐在他看来和死之悲痛一样,都是天地间的无常。他清楚的认识,生,便是人在世间长河中的存在而已,而死则喻示着这种时间存在的消失。他认为“生亦何欢,死亦何忧?怜我世人忧患实多!”这一切都是庄子面对诸侯国战火连连,百姓生灵涂炭这样一个乱世的命运悲剧。庄子对于生、死态度是一样的,例如《庄子.列御寇》认为人死后不必送葬,就更别说厚葬了,同时文中申说了庄子通达的人生观。与这一人生观相反的是儒家回避死亡的问题,并且主张不但要葬,还要厚葬。我们今人的习俗似乎是延续了儒家的这一传统。

关于庄子的某些主张,很多人认为是消极的,并且提出了批判。如生死、自由、隐逸等问题。我认为,对庄子的批判,根本没有什么必要,中国人的骨子里面本来就存在有一种双重人格——入世与出世。这是几千年来儒释道三家在中国人性格中的积淀,入世和出世本来就是一对很好的组合,缺少任何一个都不成系统,正如人们说男子汉应该能屈能伸,是一个道理。试想如果世界上只存在一种入世或者是出世的态度,那岂不是这个世界的悲哀。道家主张无为,并不是一味的退缩,道家重柔,为了”以柔克刚”。用现代人的思想来讲,退是为了能更好的进。由此所见,对于庄子思想消极与否,人各有志,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庄子思想的进步性。

第二篇: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

庄子逍遥游中的人生观

庄子逍遥游的思想是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所留下来的瑰宝,是庄子思想的核心,其中包含着道家的忘自我、轻名利、达到真正逍遥的人生观,是一种以出世的精神生活于现实世界的人生观。

(一)正视“有待”和“积厚”的人生观

有待是指有所依赖,有所对待,是指人的某种愿望、要求受到一定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大鹏徙于南冥,扶摇而上九万里,因其要等海动而生风,才能水击三千里,达其目的,所以大鹏不是真正的逍遥。庄子要借大鹏表达对人生的看法,只要有所凭借就不能达到无所依赖,要放下有待追求无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庄子认为,不是外物的客观条件和必然性束缚了人的自由,而是人们自己的主观认识,自己的思想束缚了自己。要以一种心灵无待的心态去生活,心自由了,那么自己的世界也就自由了,就可以做一个随时起飞的大鹏了。积厚的人生观是在“有待”背后隐藏着的,逍遥游在提倡无待的同时也在阐述另一种思想,借有待而飞的前提是已积厚,不然即便已有所待,仍无法达到目的。例如,在很少的水上放一个杯子就会黏住,放一片小草的叶子则能当做小船在上面漂浮是因其水薄。鲲化鹏能在北海上飞翔是因其水厚,这两个寓言故事都阐释了积厚的思想。想要将大如鲲之志存于心中就必须积厚,也就是说只有具大因、居大处,才能证大果翔大路。一个人要不断地追求学识的丰富,底蕴的增长。

(二)要摆脱功名利禄而“游”的人生观

《秋水》中写了这样一个故事,庄子在濮水垂钓,楚王使大夫两

人来请庄子,庄子持杆不顾,告诉二人“我只愿做快乐的在泥水中摆尾的龟,而不愿做被贡于高堂的龟。”庄子把功名利禄看作是对“游”的限制。“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修养达到神化不测境界的人无求于功,有道学问的圣人无意于名。如藐姑神人利泽遐敷,年丰物阜,而不见其功。如唐尧那样荡荡乎有极大的功劳而民无能名焉。泯大功、隐大名是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将做那些能够为别人、社会谋福利的事情当做是生命本来应该有的一部分,而不是获得名利的工具。呈现出轻名贱利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游大道——顺其自然的逍遥游

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遥,只有做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变才是真正的逍遥,这里展现的是一种顺其自然的人生观。人生免不了有阻碍、挫折、得到和失去,太过看重这些就会有欲望,列子御风而行是因其想要日行千里,因而有待于方术,把自然变化,世事变迁都视为自然而然的事,随着它的变化而生存,才是人真正应拥有的人生态度。

(四)“忘大我”的人生观

“无己”是逍遥游中的人生观的最高境界,很多人简单的把“忘大我”理解为消极的出世的人生观,本文更倾向其积极性。从大的方面说,有“我”是无法“泯大功,隐大名”的直接原因,无法忘我因而有所追求,也就有了功名利禄,悲欢喜丧的心态,忘记小我是升华到大我的根本途径,这是一种伟人的心态,把自己融入到世界之中,我即世界,世界即我,从而把为世界上的一切人、事服务当做自己本

就应该做的。从小的方面说,人即已忘我,便神人、圣人、至人,因此也就没有了有用无用之分,有用无用原本就只是一种看法。大瓠被惠子视之无用是因为惠子没有发现大瓠的真正价值,大椿无用因可享尽天年。放宽思维,无用即为有用,有用也可视之无用。庄子的哲学是生命哲学,重视生命本身的价值,忘记自身存在的价值才可以让生命的价值完全的体现。以一种超然的人生观生存便是至人无己,这也就是逍遥游所体现的人生观的核心。

第三篇:庄子中的自由思想与梭罗《瓦尔登湖》中自由观的比较研究

《庄子》中自由思想与梭罗《瓦尔登湖》中自由观的比较 读书笔记英语101徐燕2041001***96

摘要:庄子以超然豁达的精神对待人间万物。这种“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不受世俗间任何外物的限制(“无恃”),乃真正逍遥之人,自由之人。庄子自由实际上上升到超越自我的高度。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美国,康科德城里的梭罗,跑到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在与自然为伍,寻觅精神的自由。没有的寂寞与宁静中,凝神沉思。

关键词:时代背景 大自然 淡泊名利 自由与美 精神自由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而庄子偏安一隅,心游万刃,精骛八极,遗世独立。在西方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美国,康科德城里的梭罗,跑到了无人居住的瓦尔登湖边的山林中,在与自然为伍,寻觅精神的自由。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文化氛围里,《庄子》与《瓦尔登湖》中对“自由”的诠释有着怎样的相似与不同之处?

由于时间和文言水平有限,在众多参考文献帮助下,自己所能挖掘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下面我仅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进行粗陋的阐述。希望老师能加以指点。

研究作者自由思想必然要联系时代背景。春秋战国之世,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化,新兴的地主阶级尔虞我乍,钩心斗角,民不聊生。庄子认为生活在这样的人世间,若要远害全身,就非得泯灭矜才用己、求功名之心,做到虚己顺物,以不才为大才。[1] 庄子在别人为了生活疲于奔命时,冷眼旁观,思考着人生与社会。而在19世纪工业革命如火如荼进行的美国,传统的经济结构与生活方式发生巨大的改变,现实的环境与自身情感的困惑驱使身为教师的梭罗到山林中过起自给自足的别样生活。了解时代背景才不致曲解作者本意,误认为庄子和梭罗消极避世。

1庄子和梭罗都从大自然中寻得自由真谛。“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其为侧,逍遥乎寝卧其下”“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瓦尔登湖》 “一八四五年三月尾,我借来一柄斧头,走到瓦尔登湖边的森林里,到达我预备造房子的地方,开始砍伐一些箭矢似的,高耸入云而年幼的白松来做我的建筑材料„„那是愉快的春日,人们感到难过的冬天正跟冻土一样的消融,而蛰居的生命开始舒伸了。”[2]

2庄子的自由体现在名利的淡泊上。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楚威王欲拜庄子为相,而庄子却不受。在他看来逍遥自在非一切功名利禄可比。梭罗也强调“不为物役”,在没有的寂寞与宁静中,凝神沉思。《瓦尔登湖》中这样写到:“决心不依照信仰而生活,我们尽可能避免它,从早到晚警戒着,到夜晚违心地祈祷着,然后把自己交托给未定的运数。我们被迫生活得这样周到和认真,崇奉自己的生活,而否认变革的可能。”“这样做不是从我的生命中减去了时间,而是在我通常的时间里增添了许多,还超产了许多。” 梭罗的自由观体现在对人生活方式的随心随性上。“为什么我们要夸耀这一种而贬低别一种生活呢?”“你们要尽可能长久地生活得自由,生活得并不执着才好。”“一个人越是有许多事情能够放的下,他越是富有。” “不希望度过非生活的生活,生活是这样的可爱;我却也不愿去修行过隐逸的生活,除非是万不得已。我要生活得把生命的精髓都吸到,要生活得稳稳当当,生活得斯巴达式的(刻苦耐劳,简单严格)。” “我离开森林,有同样好的理由。我觉得还有好几个生命可过,我不必把更多的时间交给这一种生命了。”[2]

3《庄子》与《瓦尔登湖》自由与美的相得益彰。庄周梦蝶,翩翩飞舞,“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胡蝶在这里便是美的化身、自由的化身。

[2] 《瓦尔登湖》中“我坐在阳光下的门前,从日出坐到正午,坐在松树,山核桃树和黄栌树中间,在没有的寂寞与宁静中,凝神沉思。那时云雀在四周唱歌,或默不作声地疾飞而过我的屋子,直到太阳照上我的西窗,或者远处公路上传来一些旅行者的车辆的辚辚声,提醒我时间的流逝。”[2] 多么纯净的画面,多么舒展的心灵,人与自然也和谐统一了。

4庄子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逍遥游》中倡“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1] 虽然超脱现实表面上“大而无用”,但平心而论,当我们深陷泥淖,背负精神的枷锁,何不换种眼光,另辟蹊径呢?梭罗的自由观是积极进取的,甚至有些方面要自我约束。《瓦尔登湖》“智慧和纯洁来源于力行,从懒惰中却出现了无知和淫欲。„如果要避免不洁和一切罪恶,你就热忱地工作吧,即使是打扫马厩也行。天性难于克制,但必须克制。”

5庄子尊崇“顺其自然”。《养生主》中“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便是很好的例证。《齐物论》中要求取消一切是非异同标准,认为应当完全消除主客对立,使精神不为外物所伤、所累,才能尽享天年。[1] 相对于庄子的主观唯心,梭罗则是唯物主义者,强调人的主观努力。《瓦尔登湖》:“向不满足的人说话,他们在可以改善生活的时候,却偏偏只是懒洋洋地诉说他们的命苦和他们那时代的悲惨。” 梭罗“自由”并不是随波逐流,放纵自我。“人之所需,并不是要做些事,而是要有所作为,或是说需有所是。”“不做穷苦人的先知,努力做值得生活在世界上的一个人。”“每一个人都应该把最崇高的和最紧急时刻内他所考虑到的做到,使他的生命配得上他所想的,甚至小节也配得上。”

6庄子擅长借意象寓言间接传达思想如:“胡蝶”“大鹏”“蝉鸠”,而梭罗则是通过第一人称“我”娓娓道来。作者自己也说:“‘我’用得特别多。如果我以我的知人深知,比得上我的自知之明,我就不会畅谈自我,谈那么多了。”

7庄子把对物质的生活需求降到最低,致力于提高精神生活,认为过分的贪求会给人使人身心俱乏、樊笼似的体验,倒不如泽地的一只鸟儿,拥有最简单也是最可贵的自由与幸福。[1] 《养生主》云:泽雉十步一啄,百步一饮,不蕲畜乎樊中。神虽王,不善也。梭罗的自由体现在追求物质的简单和精神的富足。“大部分的奢侈品,大部分所谓生活的舒适,非但没有必要,而且对人类的进步大有妨碍。所有关于奢侈与舒适,最明智的人生活得甚至比穷人更加简单和朴素。”“还有一种人,看来阔绰,实际上却是所有阶层中贫困得最可怕的。固然积蓄了一些闲情,却不懂得如何利用它,也不懂得如何摆脱它,因此他们给自己铸造了一副金银的镣铐。”“如果文明人所追求的并不比野蛮人追求的来得更更高贵些,如果他们把大部分时间都只是用来获得粗鄙的必需品和舒适的生活,那么他何必要比野蛮人有更好的生活呢?”[2]

庄子以超然豁达的精神对待人间万物。庄子认为:在天人合一的境界中,人才能超越自我与他人他物之分,摆脱世事的纠缠(“外天下”)、物欲的诱惑(“外物”)、生死的牵挂(“外生”)(《庄子·大宗师》),从而成为“无己”之“至人”、“无功”之“神人”、“无名”之“圣人”。这种“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逍遥游》),不受世俗间任何外物的限制(“无恃”),乃真正逍遥之人,自由之人。庄子自由实际上上升到超越自我的高度。[3] 梭罗则以其细腻动人的文笔、深邃的哲思、躬身的实践而又不为物所累的智慧将我深深打动,“我只静静地微笑,笑自己的幸福无涯”《瓦尔登湖》[2]。

参考文献:

[1]方勇 张晨霞.庄子闲读[M].上海:汉语大辞典出版社,2003.[2]徐迟.瓦尔登湖[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3]张世英.《东方睡狮自我觉醒的历程·第一篇》北京大学学报[J].2010/5 第47卷第5期

下载从“庄周梦蝶”中的“蝶”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自由生死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庄周梦蝶”中的“蝶”浅谈庄子的人生观 ——自由生死.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