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佐夫的《毛泽东传》为何突出重围(最终五篇)

时间:2019-05-15 09:58: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潘佐夫的《毛泽东传》为何突出重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潘佐夫的《毛泽东传》为何突出重围》。

第一篇:潘佐夫的《毛泽东传》为何突出重围

潘佐夫的《毛泽东传》为何突出重围

国内外关于毛泽东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而俄罗斯著名学者亚历山大·V·潘佐夫的《毛泽东传》却突出重围,在海外毛泽东研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潘佐夫所著的俄文版《毛泽东传》2007年出版,即荣获俄罗斯2007年度竞争桂冠最佳图书奖,其后数年,在全球引发阅读和评论热潮。2012年,该书推出了英文版。在评价该书的价值时,目前全球最畅销、最受推崇的《毛泽东传》作者罗斯·特里尔说:“在研究毛泽东的海外文献中,潘佐夫的这本书是近年来由非中国人写的毛泽东传记中最重要的一部,堪称迄今为止有关毛泽东与莫斯科关系的最有权威性的文本。”

如今,在历经了近5年时间的打磨后,亚历山大·V·潘佐夫的《毛泽东传》简体中文版将于本月底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深挖3328份前苏联绝密档案

亚历山大·V·潘佐夫所著的《毛泽东传》,之所以在海外毛泽东研究领域占据一席之地,原因就在于作者潘佐夫曾接触了大量“俄罗斯社会暨政治史国家档案”中庞大丰富的3328份机密文件,其中包括中共驻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的卷宗文件、中共中央委员会的账册及财务收据、共产国际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指令,还有列宁、斯大林、托洛茨基和其他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的文件,以及中共和国民党派驻共产国际代表的秘密报告,还有许多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王明等中共党员的相关资料。

潘佐夫在其俄文版前言中写道:“这些史料长期被锁在保险柜里,只是到了今日才向研究者公开。这些档案中最令人感兴趣的,是由设在莫斯科的苏共中央马列研究院中央党务档案馆(现为俄罗斯国立社会和政治历史档案馆)保存的、从未发表过的有关毛泽东及其敌人和朋友的那部分材料。在北京的中共中央档案馆的档案材料也很重要,由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历史学家们的努力,最近这些材料开始为人们所知,本书就是依据这些独特的档案资料写成的。”

在“俄罗斯社会暨政治史国家档案”中,潘佐夫看到了15份关于毛泽东的特别档案。据他透露,这些文档里面有毛泽东的政治报告、私人信件,还有毛泽东和斯大林、斯大林和周恩来、毛泽东和赫鲁晓夫的会谈记录与通信,以及斯大林同其他共产党领导人的通讯,另外还有苏联医生整理的毛泽东相关病历、苏联安全部门和共产国际情报部门的秘密报告。有关毛泽东的档案中,还包括毛泽东妻子儿女的个人资料,关于贺子珍、江青、毛泽东的几个儿子,毛泽民、毛泽覃的妻子的个人档案等。此外,潘佐夫版《毛泽东传》还在15份毛泽东特别档案的基础上,收录有68幅珍贵历史照片。在对毛泽东本人的刻画上,也从革命者、诗人、父亲、丈夫、“领袖”、“隐士”等多个视角进行解读,并试图回答“他的诗人性格究竟对他的政治生涯有何影响”、“他如何平衡信仰与现实之间的矛盾”等普通读者关心的问题。整部《毛泽东传》力图冲破“美化”与“丑化”的迷雾,为读者还原一个更为真实的毛泽东。

解密中苏关系

潘佐夫表示,研究这些档案令他改变了对毛泽东的一些看法。他发现,对毛泽东与斯大林和前苏联关系的一些常规看法实际上并不正确。无论中国还是西方,学术界一般都认为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的关系比较疏远,或者说,毛泽东从来就对斯大林和共产国际保持着相当的独立性。但是随着苏联档案的解密,许多第一次公布于世的早期史料说明,这样的判断并不完全准确。在斯大林去世后,毛泽东开始逐渐偏离苏联模式。中国与苏联、中国共产党与苏联共产党、毛泽东与斯大林之间的关系,或许是这本《毛泽东传》最重要的特色之一。

潘佐夫认为,毛泽东不同于列宁和斯大林,他不仅是个敢于冒险的政治家,也是个民族主义革命家。毛泽东不仅推动了激进的经济和社会改革,也给中国这个从前的半殖民地带来了民族革命,因此他对毛泽东的评价高于对前苏联领导人列宁和斯大林的评价。他说,在毛泽东时期,中国成为了世界的主要地缘政治中心,政治上同苏美两个超级大国保持等距离,并因此受到国际舆论的更多关注。

精通俄英汉三语,曾有中国研究经历

亚历山大·V·潘佐夫现为美国俄亥俄州哥伦布市首都大学历史学教授,于1955年生于莫斯科,1978年在莫斯科国家大学亚非学院获学士学位,1983年在苏联社会科学院世界劳工研究所获历史学硕士学位,1994年于同一研究所获历史学与比较政治学博士学位。1987年至1988年,他曾在中国山东大学博士后流动站从事研究工作。

潘佐夫本人精通俄语、英语和汉语,同时具备法语、日语的文献阅读能力。多年来一直从事毛泽东研究和毛泽东诗词的俄文翻译与注释工作,是海外毛泽东研究领域公认的专家。他的俄罗斯文化血统、西方教育背景和中国研究经历,使其能自如地在不同的文化脉络中寻找汇合点,从而以独特的方式透视毛泽东。特别是在描述和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和苏联这两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时,他对毛泽东与斯大林、赫鲁晓夫之间微妙关系的描述和分析,是一般中国学者和西方学者难以相比的。外祖父曾是毛泽东传记的第一批作者之一

亚历山大·V·潘佐夫以《毛泽东传》纪念他的外祖父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爱伦堡(1902—1967)。格奥尔基是位汉学家,也是毛泽东传记的第一批作者之一。言及外祖父,潘佐夫说:“他的著作给了我巨大的勇气和灵感。”

在俄文版序言中,潘佐夫讲述了外祖父写毛泽东的故事:1934年的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爱伦堡是一位32岁的汉学家,媒体和学界的人都很熟悉他。尽管除了短期加入左派社会革命党之外,他什么党派也没有加入过,但他还是深受党内领导的信任,被称为“同路人”,得到非常好的对待。20世纪20年代初他甚至被派到中国,在那里领导共产主义运动。爱伦堡在《在国外》杂志上发表过关于中国的苏维埃运动、中国共产党及其争取自由的斗争的文章,这些文章令人激动,令人印象深刻,也因此,当1934年秋天编辑部打电话找他时,他一点也不感到惊奇。使他感到有点困惑的是这次给他的任务——在最短的时间内准备一篇详细的毛泽东传记。

潘佐夫介绍说,毫无疑问,他外祖父接到这个任务时,苏联舆论界对毛泽东的关注已经持续很多年了,“当时他同领导着中国红色游击队的指挥官朱德一样都是大名鼎鼎的传奇人物。但是到那时为止,关于这两位英雄人物,人们在描述的时候就好像他们是一个人似的,他们的名字也常常被混在一起提及。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明白,只有一个人——斯大林,才可能下达这样的任务。”

不管怎样,格奥尔基·鲍利索维奇出色地完成了任务。他对毛泽东的描述非常生动。毛泽东被描述为一位充满英雄浪漫主义、没有偏见的人,同时也是非常普通而朴实的人:出身“贫下中农”、“穿着农民的衣服、手里撑着一把雨伞的革命家”。

潘佐夫介绍说这篇传记于1934年11月发表,影响很大,一种气氛逐渐被营造出来。在这篇传记之后出现了其他作家写的关于毛泽东的文章、小册子和书,他们都把毛泽东写成领袖和朋友、忠实的战友和忠实于斯大林的学生。其结果,是到30年代末的时候,苏联人民已开始把毛泽东视为受压迫的中国人民的主要领袖。研究毛泽东的热潮迅速增长,直到60年代初,苏联新的领导人尼基塔·赫鲁晓夫中断了与中国共产党的友好关系。

作者专门写中文版序

在昨天接受北青报记者采访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相关人员还在为该书紧张地忙碌着,与作者进行着最后的修订工作。据出版社相关人员介绍,在2007年《毛泽东传》有了俄文版后,即引起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关注;2010年出版社申报了选题;2013年,以不低的价格跟作者本人买下了版权,经过了3年多翻译,终于在今年送审,最终得以在8月底正式出版,首印3万册。

据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传》是根据俄文版和英文版译出的,两种版本略有出入,出版社的原则是:任何一种版本中有的而另一个版本中没有的文字,均译出;两个版本都有但细节表述上不一致的,以俄文版为准,因为俄文版是最初的版本,而今年5月刚推出的台版是根据英文版翻译的。

尽管已经进入印刷倒计时,但出版社人员仍在加班做最后的修订,他们将译者译后、编辑又改后的版本传给作者潘佐夫,潘佐夫要再次确认文字没有差错或者没有偏离作者的本意。对于这次《毛泽东传》在中国内地推出,亚历山大·V·潘佐夫非常开心而且重视,还专门写了中文版的序言。

第二篇: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随感

当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也是只识弯弓射大雕时,那个二十世纪在中国这个硝烟弥漫、枪炮声不断的战场上;在中国这片浸溺着疯狂掠夺、反抗的鲜血的土地上不断磨练,不断成长的伟大人物——毛泽东。于是乎,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是怎样的经历造就了毛泽东,是怎样的伟人拯救了旧中国。毛泽东,这位有着中国人民再熟悉不过的名字的人物,他的人生,对于我们这些未受过战火洗礼的人来说,就像神话,那么的变幻莫测,那么的神奇遥远。怀着对毛泽东的敬仰,对其一生经历、丰功伟绩的好奇,我翻开了《毛泽东传》,去触碰这位世纪伟人,去感受这位伟人一生的历程。

于是,觉得那个遥不可及的圣人终究也是一个凡人,是他所置身的时代、特殊的阅历和自身的英勇忠诚造就了他。和所有人一样,他的人生也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不同的是他所走的是一条从来没有人走过,一条充满艰辛坎坷的救国之路。

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可能更喜欢看掌权后的毛泽东如何熟练地应用中国古代哲学、军事,巧妙地融合马列主义的政治谋略;在中国生死存亡之际,如何准确而清晰的指示出中国革命的方向,一次又一次地挽救了中国,振奋人心。看着毛泽东带领中国革命将士一次次的出生入死,我们也似乎经历着那样的时代,战火硝烟、烈士鲜血,经历着战争低迷期的痛苦,又感受着战役胜利的希冀和喜悦。于我而言,似乎更加喜欢看年幼时代和青年时代的毛泽东,沿着他的成长轨迹,去体验当毛泽东还是一个普通人的时候,是遭受了什么挫折,怎样去应对内心的困惑和迷惘,又是怎样不断探索发展从而一点一滴改变的;看毛泽东怎样和其家庭社会进行斗争并最终超越了一个农民所无法超越的层次的。

毛泽东诞生于湖南湘潭县的韶山冲,他所在的家庭是一个比较宽裕的农民家庭,他的父亲擅长精打细算以及积累财富,同时也是一个极其吝啬、刻薄和脾气极暴躁的人。毛泽东后来回忆说,他这辈子第一个斗争的资本家就是他爸爸。毛泽东的父亲由于在和别人的诉讼中获败,所以非常希望自己的儿子不要像自己一样是个文盲,但是毛泽东和私塾老师总是搞不好关系,因为毛泽东憎恶儒家文化,不愿看那些个经书,总是偷偷看水浒,三国等小说。其实毛泽东骨子里就有着一股反抗精神,不愿什么事都循规蹈矩。而毛泽东的父亲却只是希望儿子粗略认得几个字能写会算帐就行了,把毛泽东培养成一个种田养猪能手并帮助他实现自己的发财梦是他父亲的目标。

但是毛泽东天生酷爱读书的习性,内在的反抗精神使得他并没有就此向父亲妥协。从一次对父亲的反抗中,他意识到,如果不反抗,那么你的敌人就会越加猖狂,愈加欺负你,而反抗,虽然不一定能成功,但是对方自此也不敢小瞧了你,也会对你客气些。这样的遭遇使得毛泽东的反抗斗争精神付诸实践,在经过一番激烈家庭斗争后,毛泽东终于如愿以偿的得到了去城里读书的资格,最终走上了求学之路。

但是毛泽东在城里读书也并非事事顺利圆满。毛泽东天生就是一个叛逆者,同学们瞧不起这个个子高高、从农村来的家伙,毛泽东高傲的自尊也使得他在学校里极其孤立,当时只有两个同学是他的朋友。毛泽东坚持认为三国演义里面描写的就是历史,并为此和同学发生了激烈争吵,甚至和高年级同学打了架。毛泽东换了很多学校读书,但是多数都是中途而废的。毛泽东曾经想学经济学或者法律学,他写信告诉爸爸说自己以后会成为一个好的商人或者律师,但那其实只是为了让他的爸爸给他寄来生活费而找的借口。

毛泽东在学习过程中偏科非常现象非常严重,喜欢的课程都是100分,甚至有一次国文课得了100+5分,而不喜欢的课程都是零分或者接近零分。毛泽东的美术考试就是画个圆圈,再下面写两个字-鸡蛋,或者画个大圆圈下面画几道波浪线写道:半壁见海日。

自尊自强的毛泽东费心和自己的父亲周旋,以期得到父亲物质上的资助来完成学业,但是他的内心其实是恨着父亲的,恨父亲的欺压和不讲理。毛泽东的个性非常鲜明,对于自己

认为是对的,他会毫不动摇地坚定自己的立场,捍卫自己的尊严;毛泽东对待自己喜欢的和不喜欢的事物的态度有着天壤之别,他没有逼着自己去接受不感兴趣的,而是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里不断提升,不断完善。

毛泽东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懂得自己要的是什么,也懂得如何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抗争去争取自己所要的,而不是像别人一样,通常会是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毛泽东的敢作敢为,毛泽东的率性和坚毅奠定了他后来不断革命的基础。毛泽东的前半生中那股为了理想、目标 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又让多少人折服。

毛泽东的生命历程充满了奋斗、追求、思索、斗争、挫折、坚持、艰辛、胜利、失败、阴霾和辉煌等等。从同学少年指点江山到革命家,从农民领袖到军事天才,从“占山为王”到席卷神州、执掌国柄直至步上“神坛”、又“堕入凡尘”……

读完毛泽东的一生,我感悟颇多。毛泽东教会我们的第一件事就是做人要有骨气。骨气,这是作为一个有尊严的人,一个有尊严的国家和民族必须具备的最起码的道德精神品质。人有了骨气,才不会任人欺侮,任人宰割,被别人看成是一个永远无法抬起头来的可怜虫。毛 泽东的一生,就是挺起脊梁、不断战斗的一生,是永不向强权和邪恶势力低头的一生。在他的领导下,1949年中国人终于“从此站起来了”!中国人从此挺起了脊梁,尊严地立于大国之林,永远告别了屈辱挨打的时代。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艰辛的。中国的革命道路如此之艰辛,但是毛泽东仍然坚定不移,屹立不倒。虽然前进途中多有碰壁,几度黑暗,但是不断地探究、思考、实践,终于使得中国摆脱了三座大山和苦难的生活,使中国人民过上了幸福生活。毛泽东代表的是正义和社会的良知,是社会弱势群体的愤怒的吼声,几起几落,无论多么的艰难,都不曾退出这支救国救民的队伍。

此外,毛泽东的勇气也是非常令人钦佩的。他的理论勇气和战略勇气成就了中国革命一个前无古人的事业, 没有现成的理论和经验可以照抄照搬, 一切都要靠自己敢于创造, 敢于试验, 敢于实践,敢于牺牲。两万五千里长征, 抗日战争, 三大决战, 五次对外决战。每一次决战, 都是中国历史进程的一次飞跃, 也都是毛泽东勇气的体现。

作为一个军事家、政治家、诗人和马克思主义者,毛泽东走完了自己不平凡的一生。作为一代伟人,他的一生不仅改变了整个中国,而且也影响了整个世界。超人的智慧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党魂、军魂、民族之魂。

但是,毛泽东是一个矛盾体。他是一个革命者,破坏者,是产生在大混乱时期中国的产物,他的军事思想和革命思想都是其他革命者无法抵达的高度。这一点是没有任何争议的,也是全人类认同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不是一个好的建设者,从他晚年的败绩就很明显的体现出来了。他把他诗人般浪漫的气质带到了国家建设中,认为步子应该放大一点,不认同同事们稳健的步伐,循序渐进的观点。作为打下江山的功臣,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核心,他没有任何妥协,不做任何妥协,导致中国共产党产生了裂痕。他以为他找到了应付世界共产主义的危机,但实际上他却在共产党前进的道路上分裂了中国共产党。

他是一个人,一个伟人,他不是神,他并不完美,但他是人中俊杰,是一般人都无法企及的人。我认为他的一生整体上还是伟大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他的成功,他的失败,都是我们后人的宝贵财富。中国的历史成就了毛泽东,中国的历史离不开毛泽东。不管后来者怎样评价毛泽东,但谁也无法否认,他是一位伟大的巨人,他是一个不朽的传奇!

第三篇:《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

2013级(6)张有名

读完这本《毛泽东传》我了解的毛泽东不再是以前某些老师所称颂的圣人,也不是部分因种种表面现象而对党表示不满的人对毛泽东的近似诋毁的评价。这本书描绘了毛泽东的一生,从1893年出生到1976年病逝。16岁前毛泽东没有离开几乎封闭的家乡-韶山,喜欢的读物是具有反叛性质的《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他有过以自杀、离家出走等方式反抗他的父亲,他的老师,但这些并没有有些书籍上写的那些什么毛泽东一出生就与众不同,思想发展到了什么很高很高的地步。我想这种喜欢反叛的读物,这种反对“压迫”的方式在中国的古代、现代都是有的吧!

毛泽东为了求学独自离开了居住了16年的家乡,到了人生地不熟的长沙,说服了几所学校的校长接受他这位土气、超龄的社会青年。毛泽东看报纸,看书到了痴迷的地步,可以呆在图书馆一整天基本不动!而且平时大部分的零花钱都用在了买书上。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时代都必须学习的!

有些人说毛泽东从出生到病逝都是马克思主义者,这显然不符合事实,毛泽东16岁离开韶山到长沙求学后才知道慈禧太后两年前久死了。他早期一直坚持无政府主义。

纵观毛泽东的一生,似乎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如果我们能像他那样刻苦,像他那样理论联系实际,像他那样敢于跟权威做斗争,我们也可以成为很了不起的人。

第四篇:毛泽东传读后感

为中国崛起而奋斗

————读《毛泽东传》有感 摘要: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关键词:毛泽东、边区建设、走向胜利

追随伟人的脚步

经近代史老师的推荐,我在课余时间拜读了《毛泽东传》这本深刻反映伟大领袖毛泽东光荣一生的经典读物。以前对毛泽东的了解只是来自一些零碎的知识和学习过程中课本上简单的介绍,还有就是通过他的诗词来认识他,在阅读完此书后,我对他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这部传记将毛泽东放在一个普通农家子弟的历史起点上来客观地描述他的成长和成熟过程。他17岁才“出乡关”,与早期其他一些著名的共产党人比较起来,他接触外部世界和新知识、新思想也许要晚一些。但是,从书中我看到,他虽和同时代许多人一样经过一段曲折后才走上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但他具有一种更执著、更实在、更富于理性的探索精神和在探索中勇敢地剖析和否定自我的精神,这就使得他能做成前人未能做成的事业,达到前人未能达到的高度;这也就使得当许多和他同时代的曾经也是出类拔萃的人物徘徊不前甚至步入歧途的时候,而他却一步步走向成熟,并带领更多人取得成功。通过艰苦的反抗斗争和建设,他终于与其他共产党人一起将中国带上了一个新的舞台。

在书中我看到了毛主席平凡的一面,也看到了他伟大的一面。穿着粗布做成的衣服,和其他劳苦大众吃着一样的饭菜,却有着不平凡的、非常独特的思想,超人的智慧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在中华大地烽烟四起的年代,他充分运用自己先前所学的知识,以睿智的眼光看到了属于中华民族的出路,他用正确的思想引领一大批革命党人奋勇前进,更是用豪迈的胸怀激励着中国的各族人民斗志昂扬地建设新中国。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毛泽东在面对极度艰难时表现出的镇静与他解决困难的的果断与正确。

1893年生于一个比较富裕的农民家庭,毛泽东从小受父亲的影响,造就了伴随他一生的反抗精神,但慈祥的母亲却影响并培养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言传身教也使他从小就同情贫弱,乐于帮助贫苦人民。十多年的乡间生活过后,他离家开始在外求学,并写下一首《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这首诗是少年润之走出家乡、奔向外面世界的宣言书。,表明了他从小就具有的胸怀天下、志在四方的远大抱负。在外艰苦求学,它曾加入过军队,也曾对学校同学抱有过美好的幻想,但都没能让他的抱负得以实现。逐步的接触更多的人和事,他开始慢慢地认识并了解了马克思主义和共产党,意识到马克思能救中国,于是他逐步地融入到了其中,开始了人民反抗斗争。秋收起义失败后,他带领幸存的战士奔向井冈山,开创了中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从此走上了武装反抗的艰辛道路。

在陕甘宁边区率先实行“三三制”(2)的方针,使边区新民主主义的政权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成为全国最进步的地方后,其他抗日根据地积极响应进行民主建设,从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回到延安的彭德怀这样评价:“这个边区给全国给敌后做了很多事情,把革命的三民主义也是新民主主义在陕甘宁边区认真地实现了,对全国来说有很大的启示作用,因为这是国民党人前些年将要实现的三民主义,而实际上没有做。对敌后所有解放区宜有很大的帮助,这里的许多经验介绍给敌后解放区,使他们的民主建设得到更快的、更顺利的进行,对坚持战争准备反攻有好处。”(3)

但正当陕甘宁边区的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的时候,边区的困难也愈来愈明显,尤其是经济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毛泽东早有思想准备,他在这种情况下发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口号,引领边区领导干部和人民群众准备施行积极的发展方针,即“整理税收和发展生产,发展生产的资金主要依靠军队组织人民运盐和增发边币”并解释“各种垄断办法必须立即改变,不要妨碍私利,要实行贸易自由政策,过去实行以公营事业吞并私人事业的政策是不对的,对边区发展资本主义不要害怕,过去党内反对发展资本主义的口号,今后改用反对贪污腐化”。(4)为了消除不同意见统一思想,他亲自与林伯渠(5)和谢觉哉(6)深切交谈从而说服这两位党内德高望重的长者改变它们先前坚持的办法。最终凭借可行的方案和日夜辛劳的付出基本上统一了党内就如何解决边区财政经济问题存在的不同认识,进一步的施行也为边区发展带来了新的曙光。

在这次经历中,毛泽东充分考虑了边区的实际情况,结合了许多革命同志的可取思想,用全局发展的眼光审视了边区所面临的情况中深层次的问题,提出了可以大力改善边区情况的方针。从中可以看出毛泽东看待问题的全面性,可以看到他先前经验的丰富积累,更显示出他独特的眼光与独到的见解。作者通过这一事件意在展现毛泽东过人的智慧和他对劳苦大众的急切关心,让我们读者更深刻的了解到了毛主席忧国忧民的伟大精神。

陈云同志曾说:“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是培养了整整一代人,包括我们在内”。(7)陈云在同邓力群的谈话中说:“从遵义会议到抗日战争胜利,毛泽东的一个无可比拟的功绩,是培养了一代人,包括我们在内的以及“三八式”的一大批干部。这是一件极大的事情。毛泽东的威望,是通过长期的革命斗争实践建立起来的,即使毛泽东犯错误的时候,许多老干部被整得那么厉害,可是大家仍然相信他,忘不了他的功绩,原因就在这里。老一代人拥护毛泽东是真心诚意的。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毛泽东正确制定了我们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写了许多的重要著作,例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实践论》、《矛盾论》、《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战争和战略问题》、《新民主主义论》等等。我们党里头没有第二个人写出这样好的著作。这是了不起的功绩。”(8)

在我个人看来,尽管当今社会对毛主席的评论各有千秋,但总的来看他的功大于他的过,人是不可能不犯错误的,没有毛泽东就不可能有中国今天的强盛,就不会有今天我们全部人民的幸福生活,我们不仅要正视他对历史的阻碍的行为和思想,同时要更多的看到它对中国社会发展所做的付出和努力,看到在他的带领下逐步发展并变得强大而富裕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历史需要被正视,历史人物更应该得到当代的我们的客观的评价,只有这样,他们的利于社会发展的思想才会被发扬光大,他们的灵魂价值才能得到无限的升华。

纵观全书,作者将毛泽东在每一历史事件的过程中及其前后的思想和做法比较全面地向读者展现出来,达到了传记向读者全面的展现书主人公的一生经历及其思想中值得铭记的部分的任务,使读者通过阅读该本传记对书主人公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在我个人看来,这本人物传记很符合我的阅读需求,是我充分的了解了毛泽东主席伟大的一生,也是我对他的许多疑惑得到了令我满意的解答,这本书对我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它让我更深地了解了中国,使我体验了一代代老前辈的艰苦生活,也使我更加珍惜当前生活的不易,对它的阅读必将影响着我的价值观,影响我的一生。

备注及参考文献:

(1)这是毛泽东出门求学时在他父亲的帐本上提的诗词。这首诗最初原型出自宋朝中国人之手 日本西乡隆盛等不少人改写应用过 毛泽东等中国后人改写用过 黄治峰改写此诗流传较广,当时鼓励不少志士投身革命,后被肖三编入《革命烈士诗抄》(1962年01月01日由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2)三三制是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的统一战线政权政策。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孤立了顽固势力,巩固和发展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实行三三制政策给边区新民主主义的发展灌入了新的活力,带动了其他根据地的相应发展,此段为彭德怀从华北抗日根据地回到陕甘宁后对毛泽东实行三三制的高度评价。

(4)毛泽东在1940年针对陕甘宁边区因国民党经济封锁而面临的极大经济问题提出了这个怎样对待边区的资本主义经济的重要政策问题。

(5)林伯渠(1886年3月20日—1960年5月29日),原名林祖涵,字邃园,号伯渠,中国湖南省安福(今临澧)人,早年加入同盟会、中华革命党,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革命活动,在革命实践中逐步接受马克思主义。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南昌起义、长征等革命活动,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建国后,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一、二届副委员长。著名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教育家。中国共产党重要领导人之一,与董必武、徐特立、谢觉哉、吴玉章并称“中共五老”。1960年林伯渠去世。骨灰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2013年4月2日林伯渠同志骨灰回归故里。

(6)谢觉哉(1884年-1971年)原名谢维鋆,字焕南,别号觉哉,湖南宁乡人,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延安五老”之

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法学界先导、我国人民司法制度的奠基者之一。1925年,谢觉哉加入中国共产党;1933年,他在中央苏区任内务部长时,主持和参加起草中国红色革命政权最早的《劳动法》、《土地法》等法令和条例;1934年,参加长征。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谢觉哉曾任内务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中国政法大学校长等职。他的代表作品有《谢觉哉文集》、《谢觉哉日记》、《谢觉哉杂文集》、《谢老诗选》等。

(7)1981年3月24日,陈云在同邓小平谈话时,说到:“专门加一篇话,讲讲解放前党的历史,写党的60年。60年一写,毛泽东同志的功绩、贡献就会概括得更全面,确立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据。”(引自《邓小平文选》第二卷,303页、304页)

与此同时,陈云还专门谈及关于毛泽东的功绩问题,他说:“毛泽东最伟大的功绩是培养了整整一代人,包括我们在内”。

(8)陈云的子女回忆陈云生前对毛泽东是非常敬重的,“父亲长期工作在党和国家的领导层。他告诉我们,对他的思想和工作方法影响最大的是毛泽东同志。”(《求是》2005年第一期,陈元等人撰写)所以,陈云的这段对毛泽东的评价和他历次对毛泽东的看法一样都可以说得上比较客观、公正的。

第五篇:《毛泽东传》读后感

伟大的中华民族,孕育了五千年的辉煌,五千年的历史,留下了璀璨的传统文化。在浩瀚的历史长河里,仁人志士层出不穷,中华美德熠熠生辉,民族精神世代传承。

当我翻开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一篇文章就是毛泽东所著的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这篇文章是在党内出现左右倾主义的背景下完成的。“以陈独秀为代表,只注意同国民党合作,忘记了农民;以张国焘为代表,只注意工人运动,同样忘记了农民,这两种倾向都感觉自己力量不足,而不知道到何处去寻找力量,到何处去取得广大的同盟军。陈独秀也好,张国焘也好就其本质不是不想把中国引向共产主义。但是他们的错误就是过分的依赖于自己的主观意向,片面的强调某一个方面正确。”。

毛主席在这个关键时刻通过正确的对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指出”谁是我们的朋友?谁是我们的敌人? “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是相当及时和正确的。而在革命时期,最贫穷的最有战斗力的就是工人阶级,他们所以能如此,第一个原因是集中。而第二个原因则是经济地位低下。在荒时暴月,那些可怜的贫苦小老百姓们,为了能够生存下去,他们只有不停地向亲友乞哀告怜,借得几斗几升,敷衍三日五日,债务丛集,如牛负重。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他们是极艰苦者,所以他们极易受到革命的宣传。正因如此,经济地位就决定革命态度反映出一个人或是一帮人,一群人的应变趋向。贫穷到了生存受到威胁时,反抗自然达到顶点。而集中的,有组织的无产阶级则最具有强大的革命力。因此中国革命胜利了。

现如今,望长江黄河浩荡东流去,抚敌垒炮台默默耸天立。江山千秋永在,英烈风范长存,从太军倒下的第一排勇士,到百万雄师过大江献出年轻生命的战士;从罗霄山脉战死的大将,到抗日战胜和大决战中英勇献身的官兵,他们有没有留下名字的,还有的没墓场和石碑。然而“青山处处埋忠骨”,他们的英灵与江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时间如信风拂过耳际,生命的旋律在眼前闪烁。悠悠的岁月如水流逝。你是否还记得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 但是我们永远记着中国共产党,一群英雄的称呼,他们是无产阶级先锋队,是革命的先锋,是具有先进思想的一群人。他们的革命不单纯的是把无产阶级的命运推向有产,更重要的是创造一个新世界,新历史,新中国。正是在这个宗旨指引下,中国共产党的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能够以自身的表率,模范的引导,大公无私的气概把不同的阶级、政党紧密的团结在自己的身边,共同完成一个事业。就是实现共产主义事业。他们是这个时代当之无愧的英雄!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血可以流。泪可以洒,但头不能低下,这就是中华民族的本色,中国人的血脉流淌着顽强不屈的精神!多少荣辱,多少艰辛,多少奋斗,多少牺牲,我们的先辈用血、用汗、用宝贵的生命铸就了东方大地不屈的中华魂!换得华夏大地阳光灿烂。幸福的生活是我的祖辈、无数的英烈带着对祖国的挚爱、对人民的赤诚,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这幸福来之不易,这里面凝聚着无数英雄的血与生命。这是他们为了捍卫祖国,保护人民而献出生命的回报,这是所有人民心中最甜的果实„„ 如今,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在中国人民在自己的努力下,嬴得了世界人民的尊重!这永远是我们的骄傲!我们的自豪!

如今再看一看毛泽东留给我们的著作,总觉得他老人家还在。今天,我们又站在国旗下,面对冉冉升起的国旗,我们该有多少感想“朝霞艳,国旗升,凝目立,添豪情”,我骄傲于做这样热血的中华儿女。

回望历史,眺望未来,踩着伟人的肩膀,如那东方徐徐升起的太阳,照亮新中国的每一寸土地。有道是,数千古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下载潘佐夫的《毛泽东传》为何突出重围(最终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潘佐夫的《毛泽东传》为何突出重围(最终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 摘要:在特里尔的《毛泽东传》中,特里尔给我们展现了一个真实的,客观的毛泽东。毛泽东是伟大的,这伟大之处正体现在他的叛逆上。毛泽东是伟大的,这伟大之处正......

    毛泽东传读后感

    读《毛泽东传》有感 要想了解近代中国的历史的脉络,绕不开的一个人就是人民军队和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毛主席。读《毛泽东传》,仿佛自己经历了毛主席的各个历史时期。通过仔细......

    毛泽东传 读后感

    读《毛泽东传》有感 毛泽东无疑是20世纪对世界历史进程影响最大的历史人物之一,他是领导中国站起来的领军人物,如果没有他,中国还要在黑暗中摸索很久:如果没有他,中国不可能......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姓名:杨祖苓 学号:200803084143 班级:概论A3 指导老师:胡明毛泽东于1893年12月26日诞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因为小时候的生活条件对中国农民有阵很深的了解,以及同......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 090404223 傅马赛 一直以来就对人物传记有所倾心,曾经在迷茫智幼的时候,喜欢在名人传记中畅游汲取他们生活的经验,对人生的感悟,体验他们成功的快乐,惋惜他们......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传》读后感 本学期我们学习了近代史这门课程,在学习了近代史的同时我阅读了(美)特里尔著,何宇光,刘加英译的《毛泽东传》这本书。在阅读的过程中我感受颇深,在读后回味时更......

    毛泽东传读后感

    《毛泽东》读后感 90后的我们,在享受着经济迅猛发展,物质需求相对满足,精神文化丰富多彩的大好形势的同时,再读毛泽东,无疑是一件忆苦思甜,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选择的是菲利普·......

    毛泽东传读后感

    罗斯•特里尔《毛泽东传》读后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年 当我合上,通过阅读历史伟人的丰功伟绩,内心久久不能平静,作为一名学生党员,感悟颇多. 我更加深刻认识到毛泽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