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本站推荐)
生态文化是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与生态智慧,融合现代文明成果与时代精神,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文化载体。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生态文化必将成为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生态文化是促进天人和谐的凝聚力。泱泱五千年,中华民族孕育了博大精深的生态文化,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生态文化通过人与自然交往过程中的生态意识、价值取向和社会适应维护和增强自然生态系统的供给、调节、支持、文化四项服务功能实现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生态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文化价值。可以说,中华民族比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更加懂得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朴素生态文化哲学智慧,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将伴随和影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成为凝聚人民追求梦想、鼓舞斗志的力量源泉。
生态文化是推动绿色发展的源动力。绿色发展理念是对奢侈消费、资源低效高耗、污染高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的彻底否定,是科学发展的思想精髓,也是生态文化的时代内容与创新。绿色发展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马克思主义自然辩证法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正是由于绿色发展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荣的文化内涵,显示了中国转变发展方式,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形成节约资源、恢复生态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生态文化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向心力。生态良好、环境健康、可持续发展状态和高尚的心灵境界,是构成美丽中国的基本要素。人们都向往着蓝天白云、青山绿水、气清地净,老百姓渴望着能喝上干净水、呼吸清新空气、吃上安全食品、住上敞亮房子、有个舒适的宜居环境。这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诉求,也是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森林文化、湿地文化、荒漠绿洲文化和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园林文化等生态文化载体建设和生态制度建设,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出版科普读物及影像制品,开展生态文化公益活动,为人们提供丰富多样的生态产品和文化服务,提高弘扬生态文化,倡导绿色生活,共建生态文明的公信度和参与度,增强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生态、治理环境的自我约束力和社会影响力。
生态文化是提升国家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驱动力。文化软实力已日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以及综合国力竞争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但中国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却不尽如人意。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却不是文化强国。民族的复兴必须有文化的复兴作为支撑,生态文化的兴盛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必须继承、发展和弘扬生态文化,以文化人,提升公民综合素质,增强核心凝聚力、竞争力,充分发挥生态文化在提升国家软实力中的作用,让中华民族的生态文化走出国门,以其巨大的渗透力和感染力,屹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生态文化代表了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追求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也是生态文化的根本价值向度。深入生态文化研究、挖掘、修复、继承、发展和创新建设,不断增强生态文化与时俱进的适应性,将有利于增强我国文化发展活力,切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生态美学从自然科学走进社会科学。生态美学是在美学体系之内加进了人的生态关怀。生态审美是人们可以欲求的一种期待或构想,即人们从风景那里获得审美愉悦,而这些风景本身又包含着生态功能。在这种形式与功能结合下,审美体验可推动和维护健康的生态系统,因而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人类健康与福祉。生态审美的对象,既是自然本身,也包含对自然的重现和再造。建设美丽中国,体现了自然美与人文美相结合的生态审美观。人类生命的意义在与天地自然的联系中得以拓展,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得以创造。
生态文化的制度融合。生态文化核心理念是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党的十八大报告将“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列为重要内容,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体现了“取之有时、用之有节”的生态价值观。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体现了以人为本、可持续的生态伦理观。将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生态文化优势结合,必将引领人类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潮流。
生态文化事业和生态文化产业方兴未艾。生态文化事业以普惠最广大民众、覆盖城乡、融入发展、融入生活、走进千家万户、走进每个人的日常生活为目标,以保障公民的生态文化生活权利为目的,向民众提供更多的生态产品与文化服务,应建立政府主导、财政投入、社会和民众参与的机制,完善生态文化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载体建设,为推动生态文化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发挥示范、普及和导向作用。生态文化产业是在国家政策指导和市场引导下,选择以普惠性为主,以定向性为辅的发展模式,向公众和社会提供生态文化创意产品与服务的市场性产业化经营。在社会主义市场条件下,以提供实物形态的生态文化产品和可参与、可选择的生态文化服务为主,完善产业链,提升竞争力,将森林文化、竹文化、花文化、茶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融入产业发展之中,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促进区域经济绿色增长。
21世纪是绿色增长的世纪,是生态文明的世纪。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是人类文化发展的成果,也是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中国生态文化协会要在发掘中华生态文化的历史积淀,揭示生态文化的思想精髓,丰富生态文化的时代内涵彰,显生态文化的民族特色,实现生态文化体系的理论创新和实践运用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第二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的严峻形势,严重的环境污染和退化的生态系统,在十九大报告众,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建设“美丽中国”是必要的和重要的,是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特征,也是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关键词:生态文明、美丽中国、资源开发、政策完善
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的各个方面和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时隔五年,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再次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可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中,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好家园是十分重要的。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规律和演化建立美丽中国逻辑的必然要求。文明的发展从来不是个人意志的体现,而是一次现实的历史运动。它也是最广泛的普遍的社会共识。到目前为止,人类文明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三个方面阶段。工业社会创造了辉煌的物质财富,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进一步加剧人与自然的矛盾与冲突。它使人力资源进入前所未有的资源紧张状态,环境恶化生态危机的泥沼。人类想要摆脱这场危机,它要求全面改革文明的形式。这种变化是生态文明转型,以生态文明代替工业文明已成为人类历史不可逆转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意义
从十七大首次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到十八大将“大力推动建设生态文明独立成篇”,再到十九大进一步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这是党的理论体系不断发展创新的结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结果。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同时,总书记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的形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做出我们这代人的努力。
生态文明建设是继承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迫切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不缺乏保护环境、人与自然和谐、建立良好社会的概念。儒家追求“天人合一”的思想。道教主张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不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佛教不仅宣称万物都是“自然”的化身,而且声称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
生态文明建设是完善我国社会主义文明制度的内在要求。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处理自然关系时所达到的文明程度。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文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并存。
生态文明建设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环境退化等问题上仍面临着有限的资源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在我国未来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一)如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建立与完善相应制度
生态文明建设离不开相关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有必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节能环保的法律政策体系。要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法治管理轨道,建立全面、高效的生态环境和环境保护管理体系。要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结合财税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反映生态文明需求的指标体系、调查方法和奖惩机制。(二)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积极作用
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人与自然的关系由高新技术得到改善和优化。例如,海洋技术大大扩展了社会再生产的空间,并获得了更多的资源。环境保护和可再生能源技术,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和核能,已经成为中国发展和利用的新能源。(三)协调国土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和整合
土地和矿产资源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能源、空间载体和关键要素。我们应该把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和要求融到土地和资源
管理的整个过程,优化国土开发模式,坚持全面质量管理和保护,完善土地补偿制度,充分利用土地,反映土地的生态价值。加强矿产资源保护,合理开发和利用。加强资源综合开发和生态环境保护,促进人地和谐,建设美丽的中国。(四)推进绿色发展,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
绿色发展已成为全球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优势和趋势。实施绿色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长远规划。要倡导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铺张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大力发展节能社会、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绿色社区和绿色旅游。完善污染排放标准,加强污染者处罚力度,完善环境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信息披露和严厉惩处。构建以政府为主体、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组织为主体、以公众为主体的环境治理体系。(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
唯物史观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存在于自然之中,而不是在自然之外。如果我们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是对立的关系,人类在自然法则之外,将自己想象为自然的主人 ,会导致人类对地球的生态资源的贪婪和残忍,结果不仅会破坏自然,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大自然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一个外部环境。因此,人不能没有自然。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树立正确的自然生态保护意识。此外,人类是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量源泉。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我们必须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最大限度地发挥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新时代的美丽中国,是每个中国人的向往和期待。作为主要力量,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生力军,让我们携手,把生态意识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发展和建设,自觉爱护自然,建设生态文明,打造美丽中国。
参考文献:
1.周生贤.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创新和实践[J].中国环保产业,2012(10):4-6
2.余振国.珍惜地球资源,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12,25(4):22-27 3.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友好型社会[M] 北京 红旗出版社,2006 4.唐建荣.生态经济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第三篇: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XXXX大学 形势与政策论文
题目: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学 院 XXXXXX 专 业 XXXXX 班 级 XXXXXXXX 学 号 20110914125 姓 名 XXX
二O一四年十二月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了前进方向和实现路径。建设生态文明,昭示着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意味着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根本改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建立美丽中国,是我们一直以来追寻的梦想。
关键词: 生态文明 美丽中国
引言:随着工业文明的推进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社会创造了超过以往所有时代的物质财富,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强大。征服大自然,榨取大自然,单向度地向大自然索取成为传统工业文明的主流意识,带来了资源枯竭、环境恶化问题。中国作为后起的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资源有限,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双重夹击下,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愈加严重,危害日趋严重,步西方国家后尘的路子是走不通的,必须正视面临的和潜在的危机。十八大报告从全局、战略的高度指出中国建设生态文明的必要性、紧迫性、意义和作用,并为中国的小康社会指明了一条生态文明之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涵义及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克服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道路的过程。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包括人类在生态问题上所有积极的、进步的思想观念建设而且包括生态意识在经济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物化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的经济层面,是指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的要求,主要包括第一、二、三产业和其他经济活动的“绿色化”、无害化以及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化。这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资源是有限的,要满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在全社会倡导节约资源的观念,努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生产模式、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位置,并具体落实到单位、家庭、个人。
生态文明建设的政治层面,是指党和政府要重视生态问题,把解决生态问题、建设生态文明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这就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一项重要任务,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和生态观。各级政府应发挥主导和主体作用,为推
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制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相应的设施和政治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层面,是指一切文化活动包括指导我们进行生态环境创造的一切思想、方法、组织、规划等意识和行为都必须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树立生态文化意识,生态文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文化。新世纪新阶段,人类已逐渐认识到长期对自然进行掠夺性索取、破坏必将遭受惩罚,一个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正在形成。全民生态意识觉醒之日,就是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之时。因此,进行生态教育,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认同,增强人们对自然生态环境行为的自律,牢固树立生态文化意识,是解决生态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
生态文明建设的社会层面,是指重视和加强社会事业建设,推动人们生活方式的革新。这就要求我们:创造良好的社会生活环境。建立法制化、民主化和安定团结的秩序以及高效率的社会管理体系,形成以生态文化意识为主导的社会潮流,树立以文明、健康、科学、和谐生活方式为主导的社会风气。优化“人居”生活环境。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反映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新型文明形态,体现了人类文明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建设生态文明,不是要放弃工业文明,回到原始的生产生活方式,而是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第一,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迫切需要。一直以来,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还应看到,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经过30多年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2012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 总量已居世界第一。我们必须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
第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要求。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保障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人民群众过去“求温饱”,现在“盼环保”,希望生活的环境优美宜居,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民之所望,施政所向。我们必须下大气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
第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是每个中国人的梦想,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美丽中国正是承载着这一美好愿景。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第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必然选择。生态文明既关系民生福祉,也关系民族未来。大自然哺育了我们的祖先,给予了我们生存与发展条件,还将养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资源利用好、环境治理好、生态保护好,切实维护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让大自然能够更好地休养生息,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
第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当前气候变化已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维护生态安全日益成为全人类的共同任务。中国已与世界紧密联系在一起,我们必须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尽自己所能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更好地彰显负责任大国形象,为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总结: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新的起点,新的命题,新的挑战。全面建设生态文明的蓝图,靠什么绘就?13亿人的美丽中国梦,靠什么实现?时间将曾经的辉煌留给历史,也将无限的希望带给未来。总之,美丽中国不只是一个新概念,而是一种新模式、新方向、新境界,是着眼于我国现实国情和未来发展定位提出的重要战略目标。我们有理由相信,在美丽中国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一定能实现“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 田宪臣.建设生态文明,绘就美丽中国 [J].学习论坛, 2013.29(1).[2] 张高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 [N].中国环境报2013-01-01(1).[3] 张高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努力建设美丽中国 [J].求是, 2013.24.
第四篇: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专题导读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第一次单列一个部分加以论述,有关内容和要求写入新修订的党章。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是十八大报告的一个突出亮点,说出了党的心声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引起全社会强烈共鸣,受到党内外、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版权所有 ©
形势与政策课学习网
技术支持 亿奥网
管理登录
链接资料
链接一: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国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空间载体,必须珍惜每一寸国土。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节约资源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根本之策。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护和用水总量管理,推进水循环利用,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良好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根本基础。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扩大森林、湖泊、湿地面积,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快水利建设,增强城乡防洪抗旱排涝能力。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气象、地质、地震灾害防御能力。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2 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积极开展节能量、碳排放权、排污权、水权交易试点。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摘自党的十八大报告)
链接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历程
2005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生态文明”。他指出,要切实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完善促进生态建设的法律和政策体系,制定全国生态保护规划,在全社会大力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把建设生态文明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之
一、作为一项战略任务确定下来,提出要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推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2009年9月,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把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并列的战略高度,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有机组成部分。
2010年10月,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绿色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作为“十二五”时期的重要战略任务。
2011年3月,我国“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012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指出,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
2012年11月8日,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 3 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摘自国家环境保护部网站)
链接三:观点妙语
1.正确认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从历史上看,人们对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逐步形成一些较有影响力的观点。
环境经济学领域较早运用“外部性理论”,提出环境问题是由经济行为的负外部性造成的。在总结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实践后,又提出了“先污染、后治理”的观点,并以“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简称“EKC”)来说明。认为环境污染由低趋高,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到达某个临界点或称“拐点”以后,随着人均收入的进一步增加,环境污染又由高趋低,环境质量逐渐得到改善。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波特提出“波特假说”,认为环境保护能够提升国家竞争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二者之间并不一定存在相互抑制的关系,设计适当的环保标准会激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创新的结果不仅会减少污染,同时也会达到改善产品质量与降低生产成本的目的,提高产品的竞争力。
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着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的激烈矛盾。环境保护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状况恶化是因为经济发展过程中没有充分考虑经济系统对资源环境系统的影响,以及两个系统的密切联系。国内环保界专家形象地提出,从某种意义上讲,发展就是燃烧,烧掉的是资源,留下的是污染,产生的是GDP,科学发展就是消耗的资源越少越好,产生的污染越小越好,最好是“零排放”,前者是“资源节约”,后者是“环境友好”。(摘自“科学发展主题案例”系列《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2.环境保护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发挥关键作用
环境保护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作用,体现在“先导”、“优化”、“助推”、“扩容”和“增值”等方面。“先导”就是推动区域、流域和行业规划环评,明确生态功能区划分,对发展什么、鼓励什么、限制什么、禁止什么加以明确,引导地区和企业搞好经济发展;“优化”就是利用金融危机和危机后的“倒逼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助推”就是对符合国家政策和环保要求的建设项目按规定标准程序加快审批,为不合规定的建设项目设置不可逾越的“防火墙”;“扩容”就是通过推进污染物减排,腾出和扩大 4 环境容量,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增值”就是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发展环保产业,形成现实生产力和创造绿色物质财富。(摘自“科学发展主题案例”系列《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3.生态文明与中国传统文化内在要求相契合
中国儒家主张“天人合一”,其本质是“主客合一”,肯定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所谓“天地变化,圣人效之”,“与天地相似,故不违”,“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儒家肯定天地万物的内在价值,主张以仁爱之心对待自然,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人文精神。
中国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强调人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最高准则,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为人生行为的基本皈依。强调人必须顺应自然,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庄子把一种物中有我,我中有物,物我合一的境界称为“物化”,也是主客体的相融。
中国佛家认为万物是佛性的统一,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涅椠经》中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如来常住无有变异。”(摘自《嘹望》)
4.几则妙语
生态文明是神态,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是形态。前者是纲,后者是常,我们需要将神融入形,纲贯穿常,合纵连横,潜移默化。
——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如松
生态文明其实就是把可持续发展提升到绿色发展高度,为后人“乘凉”而“种树”。
——十八大代表、清华大学教授胡鞍钢
有一种节约叫光盘,有一种公益叫光盘!所谓光盘,就是吃光你盘子中的食物。拒绝浪费,珍惜粮食!从我做起,从今天开始,你,愿意吗?
——“光盘行动”公益宣言
链接四:数字
1.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越来越突出的资源环境制约
主要是:资源约束趋紧,石油对外依存度已超过55%,铁矿石等重要矿产资源对外依存度也都在55%以上,全国年均缺水量超过500亿立方米,2/3城市缺水,大江大河特别是黄河、海河、淮河、辽河及西北内陆河区水资源开发利用接近或超过水资源承载能力,耕地面积已接近18亿亩红线;环境污染严重,一些重点流域水污染严重,部分城市灰霾现 5 象凸显,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加重,环境状况总体恶化趋势没有根本遏制;生态系统退化,水土流失面积占国土面积37%、沙化土地面积占18%、石漠化面积占1.3%,80%以上的草原不同程度退化,地面沉陷面积扩大,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系统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减弱。(摘自《十八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
2.近50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被治理
目前,我们国家约有1/5的国土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每年仅因此相当于吃掉了3.5%的GDP总量。2002-2011年,我国有1250个县出台封山禁牧政策,封育保护面积达72000平方公里,新建成了生态型清洁小流域300多条。我们国家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70000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四川省的面积,年均减少土壤侵蚀量达15亿吨以上,增加蓄水能力250多亿立方米,1.5亿群众直接受益。(摘自央视网)
3.我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值超6500亿元
丹麦技术大学的研究结果显示:1吨随意搜集的电子板卡中含有大约272.16公斤塑料、129.73公斤铜、0.45公斤黄金、40.82公斤铁、29.48公斤铅、19.96公斤镍、9.98公斤锑;翻新轮胎性能和质量均能达到甚至超过新品,而其成本仅为新品的1/4,节能达到60%以上,节材超过70%。有数据显示,仅国家开展的家电以旧换新活动,就回收旧家电6211.3万台,共回收利用各种废旧物资9.67亿吨,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总值超过6500亿元,可再生资源产业年平均增长率超过了20%,其中电视、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四大件就回收了6000多万台,为此节约的能源价值近2万亿元,相当于节约矿产开采量65亿吨,相当于开发了5000多个大型矿山,节约标准煤10亿吨,减少垃圾处理量35亿吨。(摘自《经济日报》)
4.10年义务植树264亿株
2002-2011年,全民义务植树61亿人次,一共植树264亿株,如果间隔2米,把这些树排成一条线可以绕地球1078圈,如果每10平方米种棵树,这264亿棵大树能够铺满整个河南省。十年间我国的人工林保持面积由4667万公顷增加到了6169万公顷,同时我国的 6 人工林保存总面积也成了世界第一,森林覆盖率由16.55%增加到20.36%,这相当于把整个云南省都盖上了绿色地毯。在城市里,我们头顶上和脚底下的绿色也越来越多,十年间我们的城市绿化覆盖率由28%提高到38%,绿地率由24%提高到34%。十年间世界森林面积每年都以520万公顷的速度在减少,而中国的植树造林相当于每年为地球追回550万公顷的损失。(摘自央视网)
5.2012年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情况及2013年目标
2012年,我国环保工作取得一定成效,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统计数据显示,和2011年相比,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4.5%,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减少3%,氨氮排放量减少2.5%,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2.8%,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2013年确定的减排目标是:与2012年相比,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减少2%,氨氮排放量减少2.5%,氮氧化物排放量减少3%。(摘自新华网)
6.70%以上城市大气污染源来自汽车排放
监测表明,随着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我国城市空气开始呈现出煤烟和机动车尾气复合污染的特点,我国已连续三年成为世界机动车产销第一大国,截至2012年,我国机动车保有量达到20754.6万辆。2011年,全国机动车排放污染物4607.9万吨,比2010年增加3.5%,其中氮氧化物(NOx)637.5万吨,颗粒物(PM)62.1万吨,碳氢化合物(HC)441.2万吨,一氧化碳(CO)3467.1万吨。汽车是污染物总量的罪魁祸首,其排放的NOx和PM超过90%,HC和CO超过70%。(摘自《2012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
7.我国环境保护法律和制度密集出台
目前,我国已制定了包括水污染防治、海洋环境保护、大气污染防治、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环境影响评价、放射性污染防治等环境保护法律9部、自然资源保护法律15部,以及清洁生产、可再生能源、农业、林业、畜牧等与环境保护关系密切的法律。国务院制定或修订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排污费征收使用管理条例》、《野生动植物保护条例》等50余项行政法规;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 7 的决定》等法规性文件。与此同时,国家颁布了1100余项环境保护标准,建立了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标准体系。颁布了《环境影响评价法》,开展了规划环评和战略环评,将环境法制建设推向了决策、规划和综合管理的源头。国家环保部门联合相关部门推出了生态补偿、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贸易、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等环境经济政策,公布了高污染、高风险产品名录,严格了企业上市环保核查,有效地抑制了“两高一资”产业扩张,防范了股市风险。(摘自国家环境保护部网站)
8.环保科技工作转型发展目标
具体指标包括:2015年污染减排科技贡献率达55%以上;“十二五”期间制修订国家环保标准600项以上;“十二五”期间完成30项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技术政策、40项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和40项工程技术规范;2015年环境服务业产值占环保产业的比重达到35%以上;“十二五”期间环保科技人才队伍总量比“十一五”期间增长50%以上。(摘自《中国环境报》)
链接五:名词解释
1.生态文明:从广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人类的一个发展阶段。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高级形态,是工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超越工业文明的新型文明境界,是在对工业文明带来严重生态安全进行深刻反思基础上逐步形成和正在积极推动的一种文明形态,是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形态。人类至今已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三个阶段。
从狭义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社会文明的一个方面。生态文明是继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之后的第四种文明。其中,物质文明为和谐社会奠定雄厚的物质保障,政治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精神文明为和谐社会提供智力支持,生态文明是现代社会文明体系的基础。
从发展理念来看,生态文明与“野蛮”相对,指的是在工业文明已经取得成果的基础上,用更文明的态度对待自然,拒绝对大自然进行野蛮与粗暴的掠夺,积极建设和认真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改善与优化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长远目标。
从制度属性角度来看,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生态问题实质是社会公平问题,受环境灾害影响的群体是更大的社会问题。资本主义的本质使它不可能停止剥削而实现公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真正解决社会公平问题,从而在根本上解决环境公平问题。
2.城市矿产:是对废弃资源再生利用规模化发展的形象比喻,是指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产生和蕴藏于废旧机电设备、电线电缆、通信工具、汽车、家电、电子产品、金属和塑料包装物以及废料中,可循环利用的钢铁、有色金属、贵金属、塑料、橡胶等资源,其利用量相当于原生矿产资源。目前我国正处于城镇化迅速发展时期,国内矿产资源难以支撑经济增长,同时我国每年产生大量废弃资源。因此,大规模、高起点、高水平开发利用“城市矿产”资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既能节省大量原生资源,弥补原生资源不足,又能“变废为宝,化害为利”。
3.绿色经济:绿色经济一词源自英国环境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图》一书。绿色经济是一种融合了人类的现代文明,以高新技术为支撑,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是市场化和生态化有机结合的经济,也是一种充分体现自然资源价值和生态价值的经济。绿色经济的本质是以生态、经济协调发展为核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是以维护人类生存环境,合理保护资源、能源以及有益于人体健康为特征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一种平衡式经济。
4.排污权交易:是指在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确定的条件下,利用市场机制,建立合法的污染物排放权利即排污权,并允许这种权利像商品那样被买入和卖出,以此来进行污染物的排放控制,从而达到减少排放量、保护环境的目的。它是政府用法律制度将环境使用这一经济权利与市场交易机制相结合,是政府“有形之手”和市场“无形之手”紧密结合,控制环境污染的一种手段。
我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酝酿工作可追溯到1988年的排污许可制度试点。2002年7月,国家环保总局落实了“二氧化硫排放交易”七省市试点工作。
5.生态补偿机制: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为目的,根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生态保护成本、发展机会成本,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手段,调整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相关各方之间利益关系的环境经济政策。是一项具有经济激励作用、与“污染者付费”原则并存、基于“受益者付费和破坏者付费”原则的环境经济政策。目前我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重点领域有4个方面,分别为:自然保护区的生态补偿;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补偿;矿产资源开发的生态补偿;流域水环境保护的生态补偿。
6.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指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购买和消费活动,是一种具有生态意识的、高层次的理性消费行为。绿色消费是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为基本内涵,符合人的健康和环境保护标准的各种消费行为和消费方式的统称。包含“3R”和“3E”原则,“3R”:即Reduce:减少非必要的消费;Reuse:修旧利废;Recycle:使用再生原料的产品。“3E”:即Economic:讲究经济实惠;Ecological:讲究生态效益; 9 Equitable:符合平等、人性的原则。
第五篇: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推进生态文明 建设美丽中国
岁月流金,盛世丰年。在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带来的希望中,我们告别了奋发有为、硕果累累的2012年。中国人却正以难以撼动的决心,导引一场持久深刻的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发展方式转变,这样一条新型发展道路,超越了对发展速度的顶礼膜拜,意味着对发展理念的全新诠释:解决一切问题都要靠发展,但是靠的是科学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
2012年注定是永载中国环境保护史册的一年。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确立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强调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同时还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和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的概念,反映了我们党的高瞻远瞩。这也昭示着环境保护的战略地位更加强化,指导思想更加明晰,重点任务更加突出,保障措施更加有力。
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当前我国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注重发展速度、忽视发展质量,环保工作的任务仍然艰巨;我们更应看到,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做好环保工作,关乎国计民生,更关乎中华民族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走向复兴的伟大历程,代表了全社会的共同期待。
建设生态文明,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态恢复,而是修正工业文明弊端,探索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发展道路。对于尚处于工业化时期的中国,要实现这种根本性的转变,挑战固然是巨大的,但作为后发国家,可以积极借鉴和吸收他国经验,更是一次重大的机遇。我们建设生态文明,就是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从根本上摒弃发达国家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模式,为全球环境保护做出积极贡献。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论述非常丰富,集中体现在“五个一”上:一是树立一种全新理念。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二是坚持一个方针。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三是明确一项基本要求。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四是建立一套制度。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五是实现一个目标。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
(一)积极探索环境保护新道路。探索环保新道路是通往美丽中国的一个路标。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的指导思想,遵循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基本要求,形成节约环保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推进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融合,加快构建与我国国情相适应的环境保护宏观战略体系、全面高效的污染防治体系、健全的环境质量评价体系、完善的环境保护法规政策和科技标准体系、完备的环境管理和执法监督体系、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
(二)坚持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我国已经到了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新阶段。要把推进节能减排与优化产业结构、节约环保与企业增效、发展节能环保产业与扩大内需、强化生态环保与引导生产力合理布局结合起来,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认真推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编制实施国家环境功能区划,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严格
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发展节能环保产业。进一步严格环境准入,着力推进规划环评。强化建设项目环评,从严控制“两高一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产能过剩建设项目。
(三)全力完成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坚决贯彻落实“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强化结构减排,细化工程减排,实化监管减排。以化学需氧量和氨氮为重点,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全面提升城镇污水处理水平,加大重点行业水污染治理力度,积极推动集约化畜禽养殖场和养殖小区的污染防治。以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为重点,削减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持续推进电力行业污染减排,加快钢铁、水泥等非电重点行业脱硫脱硝进程,因地制宜开展燃煤锅炉烟气治理,加强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控制。强化污染减排目标责任考核,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
(四)优先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大力推进PM2.5等大气污染防治,加强区域联防联控。切实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对重点防控区域、行业和企业,采取综合措施,严禁新增重金属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严格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管理,建立化学品和危险废物环境污染责任终身追究制和全过程行政问责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和生态环境损害。强化环境执法监管,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严厉查处各类环境违法行为。
(五)加大重点领域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力度。继续推进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切实抓好水质良好湖泊生态环境保护。深化“以奖促治”政策,扩大农村环境连片整治范围。以全国土壤污染调查为基础,积极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全面落实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行动计划,提高自然保护区管理水平,减缓生物多样性锐减趋势。保护重要生态功能区,恢复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试点,进一步开展生态示范创建。
(六)不断完善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体制机制。建立和完善职能有机统一、运转协调高效的生态环保综合管理体制。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引导,综合运用财税、价格等经济杠杆,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完善资源环境经济配套政策。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目标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纳入地方党委政府绩效考核。加强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和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促进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我国国土空间虽然很大,但由于山地多、平原少,适宜人居住和发展的空间并不大,适宜工业和城市建设及耕作的土地仅有180多万平方公里。我国生态脆弱区域面积广大,中度以上生态脆弱区域占全国国土空间的一半以上。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大规模高强度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只能在有限的国土空间展开。今后十几年是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快速推进的重要时期,也是空间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我们既要满足人口增加、人民生活改善、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对国土空间的巨大需求,又要为保障粮食安全而保护耕地,还要保障生态安全和人民健康,因此,必须调整开发思路,确立集约发展的理念。必须集约利用土地,加倍珍惜土地,提高城市建筑容积率,提高城市的人口承载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逐步减少农村人口,逐步减少生态脆弱区的人口,实现土地的集约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杜绝工业园区、城市建设对土地的粗放利用,建立紧凑型城市,集约利用土地,把更多的空间留给生态。
——促进生活空间宜居适度。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
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既要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也要防止经济要素过度分散,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城镇的协调发展。
——促进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我国既有高山,又有大河,风景引人入胜。但西北地区有大范围的沙漠戈壁,西南地区有大面积的喀斯特地貌地区,这些地方生态非常脆弱,一旦破坏极难恢复。黄河上游、长江上游、珠江上游是我国的生态屏障,生态植被如被破坏,下游地区将受到很大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加强国土整治和生态修复。一是对资源枯竭地区的综合治理;二是实施了大规模的生态恢复和建设以及环境治理工程,包括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青海三江源保护、石漠化治理、淮河水污染治理、滇池治理、二氧化硫排放控制和治理行动等。这些建设和治理工程,不仅减轻了历史上国土空间粗放式开发对于资源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也起到了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作用;三是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减少人类活动,将人类活动对生态脆弱区的影响降到最低。新时期,应通过调整空间结构,正像党的十八大报告所要求的,“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从宏观上看,优化我国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应重点打造承东启西、连南贯北的经济带;发展联系紧密、带动力强、影响力大的城市群;选择宜居宜业、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构建经济联系相对紧密、受到城市群辐射带动的规模较大的经济区;建设有较大规模、经济实力较强、有一定辐射带动能力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城乡统筹、东中西互动、经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
建设生态文明,以把握自然规律、尊重自然为前提,以人与自然、环境与经济、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建立可持续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以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着眼点,以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为本质要求。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建设生态文明,关键是超越和扬弃粗放型的发展方式和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提升全社会的文明理念和素质,使人类活动限制在自然环境可承受的范围内,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