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思辨性政论片的特征分析
思辨性政论片的特征分析
——以《大国崛起之日本》为例
所谓思辨性政论片是指,根据某种客观存在,提出、分析思考问题,并带有强烈的思辨色彩的专题片。
《大国崛起》即使此类政论片的优秀代表,而该片除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外,思想的震撼力可能是其广受欢迎和喜爱的最重要原因,而这种“思想的震撼力”即是思辨性政论片的特征之一。
另一方面,思辨性政论片对所报道的历史和现实,并不是满足于客观的叙述和表层的评价,而往往对于所提出的问题赋予探索性、启示性和多义性。而这三个“性”是思辨性政论片的核心特征。
这类节目常常并不侧重于对问题作出结论,并不强调结果和答案,而是抛出问题,引导观众去接近客观真理,寻找问题的症结。例如,在《大国崛起之日本》这集中,开片,解说就抛出问题,引发思考,“这个只有37万平方公里的岛国依然是世界经济强国,从渴望主宰自身的命运,到渴望成为世界的主角,究竟是什么在主导这个岛国如同海潮般激荡起伏的命运呢?”。
然后采访权威学者、还原历史史料,运用严谨的理论逻辑尽可能的还原历史真相,启迪观众寻找对于问题的个性化答案,并给其带来现实性的思考。该片以一种思辨的眼光,从经济、文化、历史等各个方面探寻日本国家兴衰、经济发展的原动力;以严谨的历史逻辑探寻历史真相、启迪思考,展现思辨性政论片鲜明的思辨性。
无论是战后日本经济神话般的崛起,还是其政治体制变革的曲折历程,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回顾历史,反观现实,我们能看到什么?这些都是这部思辨性政论片所带给我们的思考。
姓
名:姚红芮专
业:学
号:
10广电
***0
第二篇:作文的思辨性
作文的思辨性
思考
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从本 质上来看,思辨是属于哲学的,把握事物的过程和结果、整体和部分、对立和统一、主观和客观等哲学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往往涌动着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因此说作文的思辨是带有哲学的逻辑倾向的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多维的而非单一的较高的思维能力。亚里士多德把思辨称为一种“理智的幸福”,可见思辨不仅仅能揭示事物的内涵,而且给思辨者以心灵的欢跃。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思辨能力要把握其以下特点: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在写作中无论是阐述观点还是叙述事物,往往犯绝对化的错误。比如在分析韩剧《大长今》时,不少同学仅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分析此剧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显然是比较绝对的。因为“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序、重视家庭”这些优秀的东西,不仅儒家文化提倡,基督教及其它文化也提倡。而仅仅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显然是狭隘的,这样的分析只能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比如从关注平民百姓关心自己的生活境遇而产生共鸣又是一个角度。倡导自尊、奋斗精神同样是一个角度等等。有的同学会说,一篇文章我只能从一个角度分析呀!是的,一篇文章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只要从一个角度分析就可以了,但是从一个角度分析你不能绝对。假如你从一个角度分析之前,就有了全面的观念,联系的意识,多角度的认知,那你在行文的过程中就会自然地呈现出思辨来,你就不会绝对化、单一化,你对问题叙述的整体感、则重感就会自然地呈现,思辨的味道也会很浓烈。因此如果文章缺少思辨的色彩、味道,就要从能不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一方面找原因了。
其次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不少同学对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有一段话印象深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急湍的细流汇成了湖。”这样的文字,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便是它的思辨性。这种思辨来自对事物本质或相反、或相对性的一种揭示,“明亮而不刺眼”,“圆润而不腻耳”;来自对事物准确而富有分寸的把握,“偏激的淡漠”,“无声的厚实”。这种表述个别处虽然没有明显的两相对举的词语出现,但它隐含着相对、相反的因素。再者这种思辨性表达给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以上因素外,在文意的表达中作者为了追求一种多元的丰富,在精练的句子中,力求凝缩生活的细节和独特的体悟,引发人们对生活场景、人生情态的联想,同样增加了思辫的厚度。比如“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哄闹的微笑”,这些都给我们以更多的想象。它和“坚持而不固执”,“圆通而不油滑”,“平凡而不平庸”“安静的丰富”等抽象的概括更令人回味。
再次思辨的前提是占有丰富的材料和一种表达上追求精粹的意识。思辨作为
一种较强的融入着个人认识情感的思维能力,它首先需要对生活的统摄能力;其次能对人和事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及体察。除此之外还要能对人和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可能性进行有效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抽象、才能达到思辨的目标。比如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如果我们仅仅了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守拙归田园”的归隐思想,而不了解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抱负理想,我们便会得出他一向尔尔的结论。其实陶渊明归田园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污浊,而作为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不会被也不可能被社会所容,而自己又不能被异化、屈就的必然选择。狭窄是偏激的温床,偏激、单一和思辨无缘。但不少同学会说,我有的材料也不少,天文地理、人情世故、飞潜动植等等,而我的文章为什麽表现不出其思辨性呢?这里我看除了缺乏必要的写作磨砺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缺少求其思辨和精粹表达的意识。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排列,而是生命情感的再现,是生命情感意绪的流动。当你的写作有了一种生命意识后,你才会重视它,你才会追求一种博大精粹性表达,你才会寻求思辨的意蕴。总之,文章的思辨只有在丰富生命视阈的前提下,且有了追求文章思辨及精粹表达的意识,并进行不懈的写作磨练,文章的思辨才会逐渐显现。当然思辨是思想的产物,思辨意蕴的浓淡和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感悟的深浅紧紧相连。
谈到思辨还应该弄清出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叙述不叫思辨,但叙述隐含着思辨,可以体现思辨的意蕴。文章只有把叙述的内容上升到动态的普遍性后,才会有思辨的味道。有的文章尽管是以叙述为主,但由于有一种哲学的韵味,所写的内容引人感悟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同样具有思辨的色彩,但这只能是整体的感觉,而不是象我们所写的记叙、议论文或者夹叙夹议的散文所做的局部的呈示。其次,单纯的阐述也不叫思辨,阐述一般是对内容的阐发引申,只能说是一种可能接近思辨的表达,但不能说就是思辨。单向的或者多角度的阐发,虽然有了某种思辨的意味,但其呈现方式如果散落而不精粹,多向而不辨证也不能就说它有思辨性。同样单纯的议论也不叫思辨,只有有了对内容深刻的揭示并体现立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趋向,才有思辨的色彩。总之,思辨的底蕴是全面辨证的哲学意识,而精粹辨证有分寸的表达是其外形。要想使文章达其具有思辨性的目标,必须占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生命磨砺和和较强的对思辨表达的意识追求,再加上长期的写作历练这些都是文章达其思辨不可缺少的要素。
巧用三招提高作文思辨力
许多考生在写思辨性作文时,不是完全“无知”,而是缺少思维的深度。对一个问题的分析,往往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生作文的通病。
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考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逻辑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
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考生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如果写的是记叙文,考生要注意用事实说话,以形象显示。虽然记叙的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是文章要思考这件小事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意义是什么,主旨能引起读者怎样的思考。总之,记叙文无非是通过形象化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产生某个结果的各种原因。文章最好有画龙点睛的文字,或有意味深长的暗示语言,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方法之一:由浅入深,提升思维品质
如上海卷作文题:以“忙”为话题写一篇文章。一些考生只会罗列现象:时处今日之中国,特别是“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的上海,个个都在忙!小至于考生本身,日日夜夜忙于学习,忙于复习;大至于天下国家、日理万机的领导人,市场竞争中的企业商家,学术研究中的专家教授,以至战士、民警、工人、农民,都在忙中。显然缺少一些深入的理性的思考,但有一文科考生却做得很好,给人一服“清醒剂”:文章以“奈若何”命题,直截了当地将自己对“忙”的看法毫无遮掩地表达出来。小作者不是简单地对“忙”持否定态度,只是“无可奈何”罢了。这种认识正是反映了当今人们普遍的心理矛盾:不忙不行,但忙又损失了许多。可贵的是作者在铺陈“忙”的现象时,对人的成长所需的精神食粮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道德的丢失做了委婉的批评,对人的心灵净化所需的美好境界表达了无限的向往。全文善用短句和整句,说理透彻而有力;以散文化的笔调一路叙来,自然而富有变化,理性而富有诗意,给人以醒悟和思考。
方法之二:由此及彼,打开联想之“窗”
联想,就是从作文题目的要求出发,展开对这个题目的内涵和特征的了解和把握。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吃鱼的故事:公孙仪喜欢吃鱼,但人们送的鱼却一概拒收,理由是收人之鱼,必去迁就别人,徇情枉法,最终导致罢官免职,连自己吃鱼的机会也没有了。由此联系社会现实,借用公孙仪的故事,告诫掌权者不要贪“鱼”而落水,应像公孙仪那样严于律己,才能长久地买“鱼”吃。作者进而由此及彼,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机制:该办的事,不送“鱼”也照办;不该办的事,送鱼也不办。
方法之三:推陈出新,转换角度思考
“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同一话题的思辨关系,多种多样。思辨性作文还可以采用逆向思维构思。所谓思辨的逆向性,就是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考生挣脱思维定势,转换思维角度,另辟蹊径,写出具有个性的文章。
如大家熟知的“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廉价;它虽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如何加强议论文中的思辨性
“思辨”字典上解释为“思考辨析”,它体现在议论文的立论和论证之中。眼下,中学作文教与学都深信文章立意无高下之分,导致相当一部分学生认为道理的浅与深无关紧要,不愿在语文读写中进行思辨训练,老是浅尝辄止,拿2008年的高考作文题来说吧,这年的作文题目是:请以“不要轻易说‘不’”为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只写出什么情况下不要轻易说“不”,而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要轻易说“不”,导致文章止于罗列现象,思辨性不强。议论文,必须以思想性见长,否则是绝难进入高分区的。
思辨性不强的危害性
思辨性差,不仅提炼的观点就没有深度,而且还会抓不准。所谓抓不准,就是指议论时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对于提供的材料,究竟说明了什么,不能吃准,材料、命题、话题本身说明的问题,有着客观的规定性,是不以你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只有当你的“主观”与“客观”相符合时,这个“准”字,才有可能保证。譬如有个成语叫做“绳锯木断,水滴石穿”,绳怎样才能把木锯断,水怎样才能把石滴穿呢?如果说:要坚持,持之以恒,对不对?对,但只对了一半。在这里,除了坚持以外,还应当专一;要一门心思在一个地方滴。这样,“断”与“穿”才有可能。如果只抓住一面,就说明你没有认识事物的全体和本质。要去论述,当然也就很难抓“准”了。要想抓准,就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性。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够用全面的观点、一分为二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去辨证地分析问题。
议论文立论需要思辨性,论证也需要在思辨中进行
很多学生觉得,只要脑袋里装满例子,写作时想要什么“例子”就有什么“例子”,就什么都不用愁了。其实,这是一种误解。议论文固然离不开“例子”,但“例子”并不能代替分析论证,议论文的力量,主要来源于作者丰富的生动的言之成理的思想,归根到底,要以说理取胜,并不是靠“例子”取胜。一篇八百字
的议论文,你能举多少字的“例子”呢?“例子”多了,辨证分析的空间就小了,就很难把观点说透。许多学生就形成了一种强盗逻辑思维,不管三七二十一,叙完某人的成功之处就贴话题(命题),比如,在一次习作中,话题是“尊重他人”,有些学生就如此论证:“李白之所以能够成为诗仙,能写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名句,就在于他能够尊重他人;鲁迅之所以能够成现代文学巨匠就因他能够尊重他人,„„这就是一种强加,前面没有事例证明,后面没有辨证分析,这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取得这些成就,就一定是他们能够尊重他人的结果吗?这就说明没有思辨能力就无法做到把理说透。
平时怎样才能提高中学生的思辨能力呢?
思辨能力直接反映一个人的认识水平,是合格中学生必备的素质。我们可以在写作教学中,着力培养学生形成以下十种辨证分析能力:矛盾分析;现象与本质分析;数量与质量分析; 普遍性与特殊性分析;因果分析;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可能性与现实性分析;内容与形式分析;内因与外因分析;纵向与横向分析。
这里仅以现象与本质分析为例,谈谈思辨能力的训练方法。
由于客观事物是复杂多变的,学生观察时一般只能触及事物的表象,获得感性认识。因此,指导学生通过现象看本质,是提高思想认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写作中,要诱导学生养成“去粗去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维习惯。如成功背后的艰辛,平凡中蕴含的伟大,表面热闹中潜隐的内在寂寞等。由于现象与本质是一个问题的两个面,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特别是由于客观事物纷繁复杂,有暂时的个别现象,也有稳定的普遍现象;有必然现象,也有偶然现象。因而在训练时要使用不同类的材料,启发学生比照分析,抓住问题的实质,形成正确的观点。这样,来自通过思辨产生的顿悟,才能是科学而准确的。
当然,思辨能力的提高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仅靠一两次训练学生是不能奏效的。因此,从高一的
除了训练学生外,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一些哲理性课外读物,如哲理小品,文艺评论等。这样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
(一)提高作文思辨的辨证性
辨证性话题作文,就是要用辨证的观点来看问题——全面地看问题,避免片面地看问题;联系地看问题,避免孤立地看问题;发展地看问题,避免静止地看问题。
这类的话题作文主要体现在关系型的作文题目里,有些是对立统一关系:就是各要素单一来看是对立矛盾的,但实质上它们又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和谐统一。也可称之为无此无彼式。如“自由与纪律”这个话题,辨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没有“自由”无所谓“纪律”,没有“纪律”也就没有“自由”,二者对立统一。当然,根据这种关系可变通理解为:没有纪律,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人要有自由,但自由要受纪律约束。再如“平凡与伟大”,从一定意义上讲,这个话题可理解为:没有“平凡”也就不会有“伟大”。还可理解为:平凡蕴育伟大;伟大源自平凡;我们只有从平凡的点滴小事做起,才能构筑伟大人格的大厦。有些是是非取舍关系:即指关系型话题的诸要素之间是一是一非、一对一错的关系,对它们只能有所取舍选择。也可称之为有此无彼式。如“偏见与关爱”,我们只能理解为“要消除偏见,勇于关爱”,若作其他理解则是不科学的。而对“自信自满自负”,我们应理解为一对两错的关系,人要有自信但不能自满和自负。.有些是并非绝对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某种关系,但这种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称之为有此未必有彼式。如“信息与愚味”,咋看这题目,似乎这两者之前没有多大关系。其实大家都知道,任何事物都有利与弊。信息可以传播真知,也可以散布谣言,如何分辨信息?如何用信息的两面破除愚昧,这就具有很强的辨证性。因为信息具有两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全面地看问题。有些是并列共存关系:即指构成话题的诸要素之间存在着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几个要素可以同时共存。也可称之为有此有彼式。如“谦虚与表现”,对此就可诠释为“既要谦虚待人,又要善于表现自己”;对“成人与成才”也要理解为“要成人,更要成才”或“先要成人,后要成才”。
我上面所讲的2004年江苏省的高考作文题目“水的灵动,山的沉稳”就是有很强的辨证关系,如果考生不能从材料中琢磨出“变和不变”的辨证关系,便很容易走题,灵动和沉稳是两个抽象的概念,考生要能透过概念,悟出“变中存不变,不变中有变”的关系,才能写出好文章。
这类的话题作文还体现在不是关系型的题目里,如:你怎样看待“忍”呢,请以“忍”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对于“忍”也要辩证的看待,俗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蔺相如能够忍让廉颇,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从而以宁静平和的心态感化了廉颇,将相和睦,赵国得以争霸诸侯。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在争端来到眼前时,隐忍能关闭纠纷之门,当朋友之间产生矛盾时,忍让会滋长朋友之间的友情,当别人无意伤害你时,忍一忍,说声“没关系”,这样,既消除了他人的不安,又展现了你的宽宏大度。“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然而,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当自己的人格,民族尊严受到损害时,岂能容忍?又如:在上一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员中,不少名将失手,而黑马却不时杀出。前者说,压力太大,影响了发挥;后者说,没有什么压力,发挥了高水平。看来,压力很可怕,是个坏东西。然而,人们又说,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看来,压力又不可少。
到底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压力呢?请以“压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压力太大,影响发挥,这是事实,不容否定。这并不是对“压力”的全盘否定,而是对“太”的否定,压力太大不行。“没有什么压力”也并不是一点压力没有,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井无压力不喷油,人无压力轻飘飘。”压力自有其作用。看来,就像治病的良药必须适量一样,压力要适度才好。
(二)提高作文思辨的深入性
思辨的深入性体现在透过现象看本质,要注意现象与本质的关系,要能够揭示问题的原因,我们不要仅仅停留在表面意思上,而要从它的深层含意去洞察人生百态,这样眼前就会豁然开朗,这样才能写出立意深刻的文章,这一点也是高考作文评分标准里发展等级的要求。
如以“台阶”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许多学生想到的仅是“上楼,登山要靠着台阶一级一级地上,读书学习,成就事业也要循序渐进。一篇文章只写这一点显然很不够,有的同学想到台阶是前人修造的,给了我们登高之便。在我们的成长之路上,为我们修造台阶的正是父母教师,所以应感谢社会感谢所有为我们铺设台阶的人。这样写可能还不够深刻,是不是可以这样想:台阶是前人修建铺设的,正因为如此,沿着台阶所能达到的都已不是“人之所罕至”的地方,都不会有创造性的工作,我们还应重视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而且还要为后人铺设台阶,只有这样,人类的认知领域才会不断拓展,社会生活才会不断前进。这样写立意才更深刻,能给人一种“更上一层楼”之感。再如“生存与精神”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学生都是从个人的角度去写,认为一个人的生存,要精神支柱,精神是生命的支点,也懂得举很多例子去论证:史铁生、司马迁、张海迪等,我觉得这样写还是不够的,个人的生存固然重要,但集体(团体)的生存,国家民族的生存要不要精神支柱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中国女排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的胜利就能证明一个团体或集体要生存,要胜利,精神支柱是多么地重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什么能胜利,也靠的是爱国精神,团体精神,所以如果学生拓展到这个方面去写,整篇文章立意就深刻得多。
再看2004年山东等地的高考作文题:走你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但丁)常问路的人不会迷失方向。(波兰谚语)应当耐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认真考虑指责你的人是否有理。(达·芬奇)相信一切人和怀疑一切人,其错误是一样的。(塞纳克)
对各种说法,有人想:我该相信谁的话呢?也有人想:还是相信自己最重要。请以“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其实这些名人的话都可以
进行深入的思考:走自己的路,也可以不让别人说,只要自己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也可以不让别人说闲话。不常问路的人就一定会迷失方向吗,也不一定,如果不常问路的人事先能做好充分的准备,又有敏锐的观察力,也是不会迷路的。所以这些话虽然有很强的辨证性,但我们还是要深入的的思考,从中找出说理的根据。作文思辨的逆向性,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让思维形成对立面,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导致新的认识。写文章要不落俗套,另辟蹊径,体现时代精神。俗话说“文章最忌随人后”这就要求学生挣脱习惯思维束缚,确立转换角度思维的意识。
2001年高考作文题目:以“诚信”为话题写一篇文章,大部分考生都是从正面角度去写,但是在激烈的竞争中,有些地方不一定要诚信,不诚信也不为过,从反而角度去写可能会更有新意,1999年高考作文“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大部分考生都写记忆移植后的好处,但也有考生想到了精神,人格是不能随便移植的,给人以焕燃一新的感觉。俗话说:“常在河边走,不会不湿鞋”,但总会有不湿鞋的时候。毛泽东同志一次在以秘书一起看《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时,问秘书:“谁最坏?”秘书回答:“老太婆最坏,贪得无厌。”毛泽东同志却认为:“贪得无厌不好,贪得有厌就好吗?不贪得无厌,怎么会有追求?”毛泽东同志一反常理,逆向思维惹人耳目。客观事物是具有两重性的,这是作文思辨逆向性的物质基础。比如竹子,亭亭玉立,四季常春,是它的“长”,但纤细娇弱,难耐风雨,容易弯腰折枝是它的“短”,我们虽然可以赞美它,但从思辨的逆向来考虑,也可以批评它。竹子容易低头弯腰,就在于其不实,从而启迪人们,为人做事既要努力向上又要心诚求实,在节节升高中应以稳步扎实为基础,否则上去了容易掉下来,再如塑料花,我们可以讽刺它艳而不香,徒有其美,如果从逆向思维考虑,我们也可以歌颂它的朴实,普通、廉价,它虽然不能和牡丹、水仙等名花异卉相比,甚至入不了花谱家族,根本“香”不起来,但它毕竟以自己的色彩进入了千家万户,美化着人们的生活。
总之,考生看到作文题目,不要急于下笔,一定要先注意审题,处理好材料跟话题的关系,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对事物要有正确的认识,要站在主流意识形态立场看待一切事物和问题,不要片面地、僵化地、绝对地去看,更不能为了追求创新、追求与众不同、追求所谓求异思维而故意夸大阴暗面,扭曲事实真相,对事物要全面、准确的分析,不能只顾及一点而不及其余,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道理要讲得有理有据,让读者(阅卷老师)信服。所以,我们在作文中要注意把道理讲得有条有理,层次清楚,结构严谨。同时,还要“讲”道理、“作”分析。我们还要学会用一定的哲学观点去分析问题,努力思考话题的思辨性。只要能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就能写出新颖、独特见解深刻的好文章来。
第三篇:思辨性作文之一
思辨性作文之一:
话题作文“人生该不该示弱”
例文一:不向生活示弱
在人生之路上.为了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有时固然可以示弱。但是,生命的高贵与尊严却向我们昭示:我们不需要向生活示弱。
不向生活示弱,就是要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谁不渴望我们的世界美好、社会和谐?谁不赞美那些见义勇为的人?但很多时候,我们仅仅在渴望,仅仅在赞美,却忘记了自己所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面对生活中诸多不良现象。我们很多时侯以“弱”示之,选择了观望,选择了退让,选择了逃避。于是面对不尽如人意的生活,我们常常抱怨慨叹。殊不知,在很多时候,我们也恰恰是别人抱怨的对象。《论语》中说:“见义不为,无勇也。”是的,为了生活更加美好,我们更需要表现出勇敢,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不向生活示弱,就是面对挫折不幸永不放弃。生命如白驹之过隙。又如荷叶上的一滴露珠,在这短暂的生命中,难免会遇刭许多挫折与不幸。对此,我们仍然需要以百倍的热情与努力来展现生命的高贵与尊严,而不可示弱。失聪的贝多芬,发出了“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的呐喊;集聋哑盲于一身的海伦•凯勒依然没有失去对生活的热情,成就了伟业;遭受宫刑的司马迁依然顽强地完成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力扫”的巨著。诸如此类,不胜枚举。面对不幸甚至厄运,他们都选择了顽强选择了热情与更为艰辛的努力。也正是这种不示弱的精神,使他们彪炳千古。
不向生活示弱,就是坚守理想与真理。在追求理想坚持真理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不解嘲笑诽谤谩骂乃至失去生命的危险,对此,那些伟人已经用他们的行为为我们作出了最好的回答:永远不让理想和热情搁浅,不向生活示弱与屈服。屈原面对“举世混浊众人皆醉”的现实,选择了怀抱理想投江面死;张志新面对被割舌的危险,毅然选择了坚持真理;布鲁诺面对教皇的淫威,坚持日心说而投身烈火。他们以自己的鲜血与生命捍卫了理想与真理的尊严。以自己的实际行动谱写了一曲曲壮歌,以自己永不示弱的精神,让人们在沉沉暗夜中坚守着对黎明的渴望。
生命短暂而且仅有一次,如何看待这样的生命,是一个永恒的命题。古人虽有“小不忍则乱大谋”之语,但其中的“小”己明确告诉我们,这仅仅是一种小智慧。面对生命这样一个永恒的命题,永远怀着高昂的斗志,永远怀着永不熄灭的热情,坚守理想与信念,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这才是对生命最好的诠释。
让我们把永远不向生活示弱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例文二:适度示弱天地宽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用毫不示弱来形容—个人的勇敢。我们提倡不能示弱,不甘示弱。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信念,要勇于坚持勇于奋斗。这固然不错。但是,有时适度的示弱却可让自己的天地更加宽广。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柔弱的芦苇,在暴风中弯腰低头,此后又挺直身躯。这是自然现象。就我们的人生而言,事事逞强,处处逞强,时时逞强,有时会适得其反,难以实现自己的理想与目标。因此,要学会适度示弱。
适度示弱,是一种智慧。生活中有许多矛盾并不涉及大是大非,也并不是原则问题。诸如朋友间的误解,夫妻之间的争吵,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等。若一味地逞强,有时会失去难得的友谊,让夫妻间的感情蒙上阴影,让家长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加深。常言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一“忍”一“退”,便是适度的示弱。它需要一种宽广的胸怀和博大的胸襟。
适度示弱,是一种勇气。在生活中,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远大目标。难免会磕磕碰碰,有时还会遇到似乎忍无可忍的事情。在这时,适度的示弱,可以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以积蓄
力量,去实现远大的理想。韩信忍“胯下之辱”,终成一代名将;项羽不能忍一时之败,落得乌江自刎,可谓“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说,逞强示勇需要勇气,那么,适度示弱也同样需要一种勇气。
适度示弱,也是一种教育原则。在生活中,哪一个父母不希望孩子成才,哪—个老师不希望学生能胜于蓝?老师可以以身作则,父母可以耳提面命,甚至可以越俎代庖。而我要说,适度示弱,也是应该提倡的一种教育原则。生活中的诸多事情,父母可以善意地说“我不行”,激励孩子养成独立自主的意识,并进而培养孩子的自信与生活能力;对于教学中的诸多问题,老师也可以善意地说“我不懂”,鼓励学生勇于发表意见,培养他们独立探究的能力。这种示弱,可以说是父母老师有意借己之“弱”,以培养孩子学生之强,何不乐而为之叹?人生本就不是单一的方程式,在生活的路途中也并非只有单纯的一种选择。我们赞美“勇”,赞美“强”,但也不拒绝适度示“弱”。
条条大路通罗马,适度示弱天地宽。
例文三:人生与示弱
示弱者≠弱者
面对常人难以忍受的耻辱,韩信没有逞一时之勇,而是平静地忍受了胯下之辱。因为,在他的心中,还有更为远大的理想需要去奋斗。强者,并不必事事时时处处显其强。
有时,示弱表现了一种更为强大的精神与勇气。
示弱≠失败
鸿门宴上,剑拔弩张,暗伏杀机。弱者刘邦,毕恭毕敬,尽显其弱;强者项羽,得意洋洋,掉以轻心。最终,当时的弱者登上了皇帝宝座,昔日的强者兵败自刎。当对手确实强大而自己又实在弱小之时,明智地选择示弱,而不—味逞强,可以暂避锋芒,养精蓄锐,等待时机,东山再起。
有时,示弱代表着一种人生的智慧。
示弱≠消极
清代宰相张英和叶侍郎毗邻而居,两家因地界问题发生争执。为此,张英给家人修书—封:“千里修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主动让出三尺,叶家深感惭愧,也将院墙后退三尺,从而留下了“六尺墙”的美谈。
人生中有许多小事,诸如邻里间的纠纷,朋友间的误解,夫妻间的矛盾等,都不必斤斤计较。否则,一味地逞强,可能因小失大,生活难以和谐。
有时,示弱表现了一个人对世事的洞察和宽广的胸怀。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示弱≠没有原则
万物皆有度,示弱亦如此。不必时时处处逞强,也不可不讲原则不辨是非不分善恶不理美丑一味示弱。
面对人生中的磨难,不可示弱;面对生活中的邪恶,不可示弱;面对真理遭到践踏的情形,不可示弱。
人生中有很多时侯,依然需要我们“该出手时就出手”,需要我们怒发冲冠,需要我们承担起责任,去呵护生活中那些美好的事物。
没有双翅,鸟儿不能飞高飞远;没有双桨,船儿难以自由航行。一年有四季,一天有日夜。对于我们的人生而言,同样如此。很多时侯都需要我们辩证地思考,因时因事做出最好的选择。
朋友,你准备好了吗?
【综评】
三篇文章,一反一正一合,分剐强调示弱的必要性、不示弱的重要性以及辩证看待的现点,很好地体现了话题作文开放性的特点。首两文属于典型的议论文,题目精当,论点鲜明,善
于分解观点,思路清晰开阔;论证方法多样,有理有据有引。要指出的是,例文一涉及的各种论据虽然切合主题,但没有新意,缺乏时代感。第三篇文章采用了小标题形式,精选材料,揭示意义,在语言上呈得更为简洁,将更多的思考空间留给读者,意境深远。
思辨性作文之二:
“相信自己,相信別人”
阅读下面这则材料,按要求作文。
石油大王洛克菲勒的孩子生性多疑。有一天父子俩在贮藏室收拾东西,父亲让孩子
爬上一个高高的架子,孩子说:“我上去了,您把梯子抽走,我就下不来了。”父亲说:“放心吧,儿子,相信我。”孩子爬上去,洛克菲勒把梯子抽走了。儿子说:“您为什么骗我?”父亲说:“我要让你记住,一切靠自己,不能指望任何承诺。自己跳下来吧„„”不愧是洛克菲勒的儿子,孩子踌躇再三,闭着眼,流着泪往下一跃,带着一肚子的委屈、愤懑和仇恨。洛克菲勒张开双臂把孩子稳稳地接在怀里。孩子诧异地睁开眼睛。父亲抚摸着儿子的头,柔声地说:“我要让你记住,这世上如果连父亲都不能相信,还能相信谁呢?”
要求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含义作文;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审题简单,其实要写出“出彩”的作文就更难。也就是说,这样的作文很容易写,但是不容易写出好作文。“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贴近现实,学生有话可说,另外也需要辩证思维。考生可以围绕“相信自己”来写,同时也可以围绕“听取别人意见”来写。注意,立论时不能太绝对,要辩证思维。对于“相信自己”和“听取意见”,不能因为强调前者就全面否定后者,也不能因为强调后者就全面否定前者。
例文:
正确摆渡“帆与桨”
相信自己和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如一棵同株相连的熏衣草,谁离开谁都活不了。在人生的漫漫旅途中我们不仅要相信自己,擦亮自己的钢枪,吹响自己的号角,更应虚心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直奔成功。
我们只是一味地盲从他人,必将庸庸碌碌地过去此生.就拿当年盛行于美国的“淘金热”来说吧.当年那么多人一股脑儿地挤向那埋藏金子的地方,却不能够自信,相信自己凭自己的双手也能成功,获得真正属于自己的“金子”.但是,同样有少数人不盲从他们,这些人自己相信自己,走自己的路,终于取得了成功.这些人思考:那些争着去淘金子的人,必定要过那条河,如果我们去做船的生意,则一定会发大财.他们就是这样自信地走向成功的.从古至今,没有自信怎么会有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没有自信怎么会有陈景润的《哥德巴赫猜想》;没有自信信怎么会有霍金的《时间简史》......总之,自信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但是,我们绝不能夜郎自大,一味屏弃别人真诚正确的意见。
著名作家海伦•凯勒如果不是在自信的基础上,更注意接受其老师的正确意见与教诲,会有今天的成就吗?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如果不是在坚守自信的基础上,更注意接受别人真正正确的意见,会有今天的骄傲吗?中国女排如果不是在充满自信的心理上,虚心听取教练的正确意见,会有今天的横扫劲敌,七连冠吗?......历史的敲响: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相辅相成的。
当然,听取别人的意见绝不是盲从别人,应该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当今社会上一些人肆意模仿那些偶然明星,不顾一切的追循潮流与时尚,他们不相信自己,不以自己为美,反把别人当成自己美的楷模,结果弄的自己整天心神不宁,不甘以自己真正的面貌来生活。他们的人生会快乐吗?我想未必,他们过于菲薄自己,依赖别人了。
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就像一条船的桨和风帆,谁离开谁都不复存在。
同样,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既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在党的英明领导下一定能够最终完成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实现共产主义。也要善于虚心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善于借鉴吸收一些先进国家的正确经验,这样才能保证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踏步前进。
朋友!你是否也在迷茫也在迷茫彷徨,不知道自己到底应该听从谁的意见。朋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擦亮眼睛,带着属于自己的思绪自由飞翔着属于自己的思绪自由飞翔,让我们瞄准前方,在自信的脚踏实地的迈步中,去虚心听取别人的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摆渡好自己的人生小船,驶向前进的彼岸。
【亮点透视】文章依次把“自信”和“纳言”喻为:一棵同株相连的熏衣草;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一只船的桨与帆,比喻贴切,又恰如其分地说明了两者的辨证关系。“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是相辅相成的。”只有“脚踏实地的迈步”“采纳别人正确的意见”才能“驶向前进的彼岸”,分析深刻、透彻,思辨性强。
作文的思辨性:
关于作文的思辨
无疑,无论是平常的作文,还是中高考作文,带有思辨色彩的文章,总给人以深刻感、新颖感。从本质上来看,思辨是属于哲学的,把握事物的过程和结果、整体和部分、对立和统一、主观和客观等哲学关系,是达成文章思辨性的逻辑基础。具有思辨色彩的文章往往涌动着上下左右、古今中外、人生自然的包容之气。因此说作文的思辨是带有哲学的逻辑倾向的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多维的而非单一的较高的思维能力。
亚里士多德把思辨称为一种“理智的幸福”,可见思辨不仅仅能揭示事物的内涵,而且给思辨者以心灵的欢跃。对于学生来说,培养思辨能力要把握其以下特点:
思辨是一种对人和事物进行多角度思考的活动。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是实现思辨的重要因素。而我们在写作中无论是阐述观点还是叙述事物,往往犯绝对化的错误。绝对是思辨的一种反动。比如在分析韩剧《大长今》时,不少同学仅从儒家思想的角度,分析此剧引起我们共鸣的原因,显然是比较绝对的。因为“诚信有礼、尊重老人、长幼有序、重视家庭”这些优秀的东西,不仅儒家文化提倡,基督教及其它文化也提倡。而仅仅从儒家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显然是狭隘的,这样的分析只能是问题的一个方面、一个角度。比如从关注平民百姓关心自己的生活境遇而产生共鸣又是一个角度。倡导自尊、奋斗精神同样是一个角度等等。有的同学会说,一篇文章我只能从一个角度分析呀!是的,一篇文章对某个问题、某种现象只要从一个角度分析就可以了,但是从一个角度分析你不能绝对。假如你从一个角度分析之前,就有了全面的观念,联系的意识,多角度的认知,那你在行文的过程中就会自然地呈现出思辨来,你就不会绝对化、单一化,你对问题叙述的整体感、则重感就会自然地呈现,思辨的味道也会很浓烈。因此如果文章缺少思辨的色彩、味道,就要从能不能多角度地思考问题这一方面找原因了。
其次思辨在表达上往往是以相对、相反的形式出现。不少同学对余秋雨散文《苏东坡突围》中有一段话印象深刻。“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声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言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急湍的细流汇成了湖。”读这样的文字,给我们印象最深的便是它的思辨性。这种思辨来自对事物本质或相反、或相对性的一种揭示,“明亮而不刺眼”,“圆润而不腻耳”;来自对事物准确而富有分寸的把握,“偏激的淡漠”,“无声的厚实”。这
种表述个别处虽然没有明显的两相对举的词语出现,但它隐含着相对、相反的因素。再者这种思辨性表达给人印象深刻的原因,除以上因素外,在文意的表达中作者为了追求一种多元的丰富,在精练的句子中,力求凝缩生活的细节和独特的体悟,引发人们对生活场景、人生情态的联想,同样增加了思辫的厚度。比如“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哄闹的微笑”,这些都给我们以更多的想象。它和“坚持而不固执”,“圆通而不油滑”,“平凡而不平庸”“安静的丰富”等抽象的概括更令人回味。
再次思辨的前提是占有丰富的材料和一种表达上追求精粹的意识。思辨作为一种较强的融入着个人认识情感的思维能力,它首先需要对生活的统摄能力;其次能对人和事物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了解及体察。除此之外还要能对人和事物的复杂性、多样性、可能性进行有效的把握,这样才能做到抽象、才能达到思辨的目标。比如对诗人陶渊明的评价,如果我们仅仅了解他“不为五斗米折腰”、“守拙归田园”的归隐思想,而不了解他“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抱负理想,我们便会得出他一向尔尔的结论。其实陶渊明归田园的根本原因是社会的污浊,而作为一个洁身自好的知识分子,不会被也不可能被社会所容,而自己又不能被异化、屈就的必然选择。狭窄是偏激的温床,偏激、单一和思辨无缘。但不少同学会说,我占有的材料也不少,天文地理、人情世故、飞潜动植等等,而我的文章为什麽表现不出其思辨性呢?这里我看除了缺乏必要的写作磨砺外,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缺少求其思辨和精粹表达的意识。文章不仅仅是文字符号的简单排列,而是生命情感的再现,是生命情感意绪的流动。当你的写作有了一种生命意识后,你才会重视它,你才会追求一种博大精粹性表达,你才会寻求思辨的意蕴,这里没有多少道理可讲。总之,文章的思辨只有在丰富生命视阈的前提下,且有了追求文章思辨及精粹表达的意识,并进行不懈的写作磨练,文章的思辨才会逐渐显现。当然思辨是思想的产物,思辨意蕴的浓淡和一个人对自然、社会、人生感悟的深浅紧紧相连。谈到思辨还应该弄清出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叙述不叫思辨,但叙述隐含着思辨,可以体现思辨的意蕴。文章只有把叙述的内容上升到动态的普遍性后,才会有思辨的味道。有的文章尽管是以叙述为主,但由于有一种哲学的韵味,所写的内容引人感悟联想,给人以深刻的启迪,这同样具有思辨的色彩,但这只能是整体的感觉,而不是象我们所写的记叙、议论文或者夹叙夹议的散文所做的局部的呈示。其次,单纯的阐述也不叫思辨,阐述一般是对内容的阐发引申,只能说是一种可能接近思辨的表达,但不能说就是思辨。单向的或者多角度的阐发,虽然有了某种思辨的意味,但其呈现方式如果散落而不精粹,多向而不辨证也不能就说它有思辨性。同样单纯的议论也不叫思辨,只有有了对内容深刻的揭示并体现立体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趋向,才有思辨的色彩。总之,思辨的底蕴是全面辨证的哲学意识,而精粹辨证有分寸的表达是其外形。要想使文章达其具有思辨性的目标,必须占有丰富的材料。而丰富的生命磨砺和和较强的对思辨表达的意识追求,再加上长期的写作历练这些都是文章达其思辨不可缺少的要素。
名师点拨:
巧用三招提高作文思辨力
“加大试题的思维含量、考查学生的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将是今后高考作文试题命题的发展趋势。”这是近日由省教育考试院“高考质量评价课题组”编写的《高考湖北卷试题分析与评价》中的一段话,那么,对于高三学生,在这半年的冲刺时间里,如何提高思维能力,并且在作文中充分体现出来,从事高考作文研究多年的黄德灿专家提出了建议。缺乏思辨性是高考作文的通病
黄德灿说,对一个问题的分析,考生只看到表面现象就断然下结论,不去分析事物内部的因果联系,只知道是什么,不知道为什么,使得所写文章的立意停留在“是什么”上,忽视在“为什么”上的深入开掘,缺乏思辨性。这是一般考场作文的通病。
提高文章思辨力的三个步骤
黄德灿说,对于议论文,考生不妨从以下三个步骤去提高文章的思辨色彩:
①由此及彼想开去。读完命题,考生不妨想一想,现实生活中有哪些事例与命题提到的事实有相似之处,若能快速准确地举出两三个典型事例,第一步就做好了。当然,为了避免形似而神不似,我们可以把话题材料的内容(或命题内容要点)进行分解,若各小点对应相似,整体必然神合。考生要注意的是,不应站在单一角度选择同类材料。多角度联想,扩充材料的涵盖面,为揭示问题实质作好量的准备。
②透过表面看实质。有些考生在文章中列举很多材料,但只下一个结论,这是不够的,还必须有分析。这里的分析是指要注意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即探求事物内部原因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判断一篇文章的逻辑性,往往是看作者的因果分析是否能使人折服,分析是否揭示了问题产生的根源,并对事物的发展趋势有一定的预测性。
③多问一个为什么。写作时,当考生得出某个结论时,不妨再想一下,产生这个结论的原因,那么问题分析也就向前推进了一步,当然也就显示了深刻透彻的文章特点。
如果写的是记叙文,考生要注意用事实说话,以形象显示。虽然记叙的是生活中的平凡小事,但是文章要思考这件小事在社会生活中的普遍意义是什么,主旨能引起读者怎样的思考。总之,记叙文无非是通过形象化的描写,生动地展示产生某个结果的各种原因。文章最好有画龙点睛的文字,或有意味深长的暗示语言,以揭示事物的本质。
第四篇:思辨性作文训练
上一篇:[转]遇见,流年里一抹最美的温柔(我心依旧)下一篇:诵读国学经典 感悟道法自然
聚焦写作弊端教学,抓好时评类材料作文的复习备考
? 所谓时评类材料作文是指为了引导考生关注和思考现实生活,向其提供有关社会生活现象或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时事的材料,?要求其就此发表看法、见解,阐明观点的作文形式。时评类材料作文的优越性在高考命题中日愈显现,时评类材料作文已是近年来全国高考作文试题中最为靓丽的风景线。可以预言,时评类材料作文将是2014年乃至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广东高考作文命题和复习备考的重要方向。离高考还有50多天,师生对时评类材料作文已不陌生,但由于有的同学对时评类材料作文的认识还停留于感性认识,在实际写作中不自觉地走入写作的误区,以致严重地影响语文成绩。为此,作为语文二轮复习的最后一环,高三语文老师有必要抓好时评类材料作文写作弊端教学,切实帮助学生提高时评写作水平和高考得分的档次。? ???
1、标题大而无当,含糊其词。
??? 学生拟题时把时评作文题拟成了话题作文题,显得大而无当。比如广州一模题:? 某报社记者发现中学生在校服上的涂画现象较为突出,下面是他的采访记录。
学校门口。记者:同学,你校服上画了机器猫,为什么又用涂改液涂掉? 学生:班主任让我全部洗掉,洗不掉就得用白色涂改液盖住。商场。记者:同学,你校服上有歌星张靓颖的签名,是真迹吗? 学生:百分百真迹。
文具店。记者:哇,你怎么直接在校服上试笔?洗不干净的!??? 学生:校服很便宜呀。
?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针对这道题写作,有的同学这样拟题:《谈选择》《各国校服纵横谈》《要养成好习惯》。显然这样拟题是错的。时评的拟题不同于话题作文的拟题,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必须紧紧扣住材料拟题。标题是文章的眼睛。一个好的时评标题能准确地旗帜鲜明地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或写作范畴,让改卷老师迅速抓到你写作的重心和方向,不能大而无当,含糊其词。??? ?? 教会学生拟标题。写时事评论,标题要观点鲜明,形象生动,能一针见血指出问题本质。赞扬文明礼貌,批评自私自利?,谏讽褒贬、嘻笑怒骂?,必须旗帜鲜明,不能含糊其词。这是写时评与一般议论文最大的不同之处,是拟标题时要注意的关键点。当然老师也可以找一些好的标题让学生模仿创新。例如:?? ??? 2009年高考辽宁卷题目《都是明星代言惹的祸》《责任是成功的阶梯》《明星不应负根本责任》等;江西卷题目《为蔡先生鼓掌》《人间处处蔡铭超》《蔡先生所为得不偿失》等;?2014年广州二模《让粤语与普通话共享一片蓝天》《让普通话响遍广东》〈守护一方粤语》《粤语与普通话共谱改革乐章》等。上述这些标题都是时评类材料作文的好标题,值得学习。? ??
2、脱离材料,无边发散。
??? 有的同学写时评类作文常常犯的毛病是不同程度地脱离考题所规定的材料,导致写出的文章偏题、离题。如写上文的广州一模题,学生从所给的材料出发,不恰当地提出一个观点,然后脱离材料作文,结果拟出了《谈选择》《各国校服纵横谈》《要养成好习惯》这样的错误标题。在上述第一个标题的作文中,学生写的内容是:要像选择适合自己的校服一样学会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这样写显然离题了。再如《各国校服纵横谈》,全文谈的是校服,但是没有去评议材料中人们对校服的态度,也没有自己对校服的看法,而是另起炉灶谈各国的校服各具特色,特别是韩国校服有一种独特的美,这样立意显然也是不对的。学生普遍的错误是把时评材料作文等同于一般的话题作文来写,部分或者全文脱离材料,无边发散,当然会张冠李戴,错误百出。
?? 教学中要强调:写时评要就事论事。所谓就事论事,就是要求旗帜鲜明地发表自己对某件事或某现象的看法,或褒或贬,或批或赞,实话实说,对所评之事进行分析思考,表达自己的看法。评事可以有多种思路,如评事的对错、评事的成因、反思此事的教训,同时又不能限于一点或一个角度,可以多点或多角度,但需注意,所评所说,必须与所评之“事”密切相关,不能游离于“事”外高谈阔论。?? 耐心指导学生学会评事。写时评,最需要的是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评事就是议论材料所述之事,而不能随意节外生枝。评事可以从以下多方面展开思路就不至于脱离材料:其一,评论事件的对错。其二,评论事件的成因。其三,评论事件的影响。对学生进行这样的指导,学生就能少出错。? ?
3、囿于事实,立意肤浅。
???部分学生写时评,在立意上很不给力。如上次佛山二模作文,大多数学生立意肤浅。有个学生写了一篇题为《粤语与普通话应该并存》作文,文中用一个重点段谈了讲粤语亲切、方便交流的好处后,又来了第二个重点段:
?? 在广东,地域面积大,人口多,并不能保证每个人都懂粤语,特别是外来人员。当语言不通时,往往会带来障碍,甚至是误解。这时普通话会起到作用。普通话可以化解粤语不通带来的矛盾,也会促进人们的沟通。并且,普通话也博大精彩,相同的意思可以有不同的表述,这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活泼性,在谈话时能缓解尴尬的气氛,从而带来兴奋与激动,增添幽默感。
? 像这样立意不免让人觉得太平淡,且大多数人都如此,立意就撞车了,怎能提高得分的档次?而能将话题上升到国家发展、粤文化保护的高度的人少之又少。如可这样立意: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国家的发展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文化核心,形成统一普通话至关重要;要加强粤方言的保护与发展,有利于促进粤文化的保护和发展。
?? 指导学生确立立意的方向。时评作文,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提炼观点,集中精力对“所评之事”作出分析思考,形成自己的看法。一般有三种思路,赞扬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表示肯定,然后阐释肯定的理由。批评式,即对新闻中的人物、事件、工作方法等进行否定,然后从法律、道德等方面找出反对的依据。辩证建议式,即一分为二地指出自己对新闻事件中某个问题中积极因素和不利因素的认识,然后提出完善改进的建设性意见。
指导学生深入思考,力求立意有高度、有深刻、有新意。“高屋建瓴”是写好时评的第一要务。它要求评论者具有高远的眼光,能够从国家、民族的利益出发,从社会乃至人类进步的高度来谈论时事,站在时代与文化潮流的风向标上指点江山。这就要求作者要站在较高的位置去认识和解决问题,把人们的思想提高到一定的高度,或者有力地说服并启发读者。真正意义上的时评文的魅力,就在于此。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明确:时评写作不能囿于事实本身,而是要有所提高。比如,让学生学会将问题从个别上升到一般,由特殊上升到普,避免目光短浅,就事论事。? ??
4、有评无论,堆砌材料。
??? 我曾布置学生写如下作文:
“偷菜”是近年来最流行的网络游戏之一“所谓“偷菜”是指开心网所开设的农场游戏中的一种活动,即进入好友的农场里,收获好友的虚拟劳动果实”随着“开心农场”等娱乐游戏风靡互联网,各类“偷菜”“种菜”游戏大行其道,人们对此痴迷不已,其兴趣远远超过上课、上班。有的人认为从中找到了乐趣,而有的人则觉得这种无脚的游戏让人迷失。?? 对于这种现象,你是怎样认识的?请你写一篇时评,不少于800字
?? 评改时发现学生作文有如下毛病:空摆事实、罗列现象,无分析、乏推理。比如有篇作文开头段是这样写的:“今天你‘偷菜’了吗?”这句话成了时下人们见面的问候语。‘偷菜’的背后,承载了我们内心太多的情感。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偷菜’?。”然后,用了三大段叙写偷菜游戏的种种乐趣,最后的结语是:“‘偷菜’的背后,承载了我们太多的乐趣!”这样说理,只是将事例简单叠加,生硬拼凑,毫无血肉之感,观点与材料简单相加,油是油水是水。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不懂分析论证的具体方法,或者分析简单肤浅。如何指导学生分析论证呢?要向学生讲清:“以事实为依据,以道理为准绳”是时评文写作的基本原则。评论,“评”,就是评判真假美丑、好坏优劣、是非功过等;“论”,就是议论、说理,就是用议论说理的方法,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问题进行评判和议论,因此,要为自己的评判写出分析和理由,做到以理服人。时评体作文写作可以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有的放矢的充分的阐述论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因为时评的一个重要特征是“针对性”。所谓针对性是指为什么要写?针对什么而写?要解决什么问题?希望读者能从中得到什么?这些问题都应当十分明确。
??? 此次作文的“时”就是“偷菜”游戏热这一网络现象,“评”就是要对这一现象进行由现象到本质的深人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提出解决的办法。一般的写作思路是先引述材料,摆出现象。接着从现象中提取论述的观点,然后分析论证观点,用正面事例来支撑观点,用反面事例从另一个角度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要联系实际,紧紧围绕论点,运用各种论证方。最后总结全文,提出倡议。
??? 我们还可以利用时评“一事一评”的针对性特点,培养学生能紧扣关键,采用由表及里、去粗取精、循因问果、追根溯源、一分为
二、求同存异等方式进行分析阐述。? ??
5、只谈现象、根源,不找解决之策。
前段时间,我布置如下文题,要学生写作:
??? 据《重庆晨报》2012年3月12日报道,家住河北的刘喜梅女士3年10次来重庆,目的只有一个——劝儿子回河北老家,到国企端个“铁饭碗”。27岁的儿子冉杰希(化名)在母亲的“折腾”下,多次逃避,女友分了、工作辞了、手机关了,想法只有一个——按自己的方式活„„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何感受,请选准角度,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从批改的情况看,有的学生开篇引用报刊的新闻报道,对报道进行简要解析,作为过渡,再从多个角度分析新闻,剖析?“母亲”做法之错误。(详写)联系社会上的类似现象,挖掘现象背后的根源。(详写),然后文章遗憾地结束了。这样只“破”不“立”的文章,不能不说是功亏一篑。
指导学生写好破立结合的文章。向学生讲明:只有破立结合的文章才是完整的好文章。因此,这篇文章还要写一段,从多个层面提出若干解决问题的“合理化建议”。(详写)这样写除了文章结构完整,中心突出外,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他们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
??? 老师还要培养学生的公民参与和管理社会事务的意识和能力。学生写不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与建议,除了写技不高明外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缺失。时评紧扣社会热点话题,鼓励公众畅所欲言地表达,体现了对公民知情权与话语权的尊重。作为青年,他们有参与社会活动的权利和需求。同时也有评论时政的权利,应当以公民的姿态去品评时事,并且探究解决各种社会生活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在这些方面老师要加以引导和教育,逐步培养学生解决各种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 ??? 除了这些,学生时评写作的过程中还会出现一些弊端,比如评说片面,议论偏颇、措辞推度、缺乏辩证等,限于篇幅就不再赘述。时评类材料作文作为高考的热点题目和今后高考题目的重点研究领域,我们多花功夫探讨是值得的。?聚焦写作弊端教学,让学生迅速找到写作的正途,提高时评写作水平,在高考中获得满意的成绩,是一件多么令人振奋的喜事啊!?
第五篇:声乐艺术的特征性分析
声乐艺术在电影中的积极作用探析 声乐艺术的特征性分析
所谓声乐艺术,通俗地说就是歌唱艺术,是指歌唱者以人嗓为工具,进行歌唱的艺术形式。声乐艺术有着自身鲜明的艺术特征。首先是情感性,《乐记》中记载:“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意思是说当人们情感受到了触动之后,就会不自觉地歌唱起来,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者说,任何形式的歌曲都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不含情感的歌曲是不存在的。其次是叙事性。歌曲和器乐在形式上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歌曲是有歌词的,且歌词本身就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艺术。或者是一个事件的描述,或者是一段景色的描写,又或者是一段情感的抒发,等等,歌词创作者们创作出了歌词之后,歌曲就因为歌词的存在,而有了叙事性特征。再次是感染性特征。一些优秀的歌曲,总是饱含着创作者们的深情,在此基础上,用精湛的音乐创作手法,将这种情感以歌曲的形式传递给听众,从而让听众获得感染,收获了与观众的共鸣。声乐艺术的这三个特征,同时也是其在电影音乐中的重要作用。因为艺术之间都是相同的,声乐艺术可以抒发情感、说事说理和感染观众,电影艺术也同样需要类似的艺术效果。这种一致性让两者的结合变为了可能,并且一起配合,出色地完成了情感抒发、叙事和情感共鸣等艺术过程。
声乐艺术在电影中的积极作用探析
抒发人物的情感,突出情感的主题
影片人物的情感,就是指影片中的人物,在影片所营造的具体环境下发生的各种的、一系列的情感变化。因为电影是一门强于叙事的艺术,所以在人物情感的刻画方面并不见长,但是情感的刻画又是电影创作的根本目的之一。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门强于抒情的艺术,和电影相配合,从而推动片中人物情感的抒发。而前文中提到,声乐艺术正是一门最为常见的、有着广泛群众接受力的抒情艺术,很多影片画面所不能表达出的情感,与声乐艺术结合之后,就会迎刃而解,且为影片增色不少。声乐和电影结合,突出人物情感刻画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成为一个重要的创作技巧。要想让主人公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为其量身定做一首声乐歌曲,让观众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抒发更为强烈。
中国电影史上,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几乎所有的电影中都有歌曲,或者是主题曲,或者是插曲,一时间获得了电影和歌曲的双丰收。1953年,当时的中央电影局专门组织已经在电影音乐或电影歌曲创作中取得很大成就的雷振邦、王云阶等人担任教师,负责对国内的音乐创作者进行集中的培训,这批参加培训的电影音乐人,今后都成为电影音乐创作的主力军。主要作品《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铁道游击队》中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英雄儿女》中的《英雄赞歌》;《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怀念战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柳堡的故事》中的《九九艳阳天》;《咱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人说山西好风光》等。《上甘岭》中,卫生员王兰在战斗的间隙,在坑道里,一边为战士们包扎着伤口,一边深情地唱起了这首歌。一时间坑道中一下子都安静起来,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王兰的演唱,甚至连眼部受伤的战士,脸上都露出了微笑。这里显然已经不再是王兰个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抒发,而是借王兰之口,抒发了所有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和热爱祖国的精神。影片和这首歌曲再将这种精神传达给全国的观众,继而获得与全国观众的共鸣。时至今,这首歌曲,这部电影,都是中国歌曲史和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部歌曲的艺术魅力,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
介绍影片的背景,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
尽管电影艺术本身就是一门强于叙事的艺术,但是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对于影片的叙事形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电影文本的叙事,已经不能满足观众们的需要了。于是出现了多种新的叙事方式,如认同化叙事、戏剧化叙事、理想化叙事、动作化叙事等。音乐叙事正是诸多新型叙事手法中的一种。总体来说,声乐艺术对于情节的推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通过歌曲,介绍出影片的背景。这类歌曲多出现于片首,有少数影片也会以插曲的形式出现,从而将影片的时空背景和人物背景介绍出来。作为时空背景来说,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可大可小,既可以是某一段历史的再现,也可以是一个成长片段,但是其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一样的,即不论时空背景的描绘是大还是小,都是那个历史时代的整体代表。而人物背景,则是对人物的形象进行描绘,通俗说,就是告诉观众们人物是谁,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特点等。例如由金城武主演的香港电影《堕落天使》,金城武就是在一首闽南老歌《思慕人》中出场的,从歌曲中就可以得知,整个作品讲述的是闽南人的金城武和父亲移民的场景,从而对影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影片《青蛇》中,一开场,是辛晓琪演唱的《人生如斯》,歌曲旋律婉转悲情,歌词采用古文形式写成,道出了对于爱情的无助和悲伤。音乐作为引子,从而引导着观众迅速地进入到电影所刻画的氛围中。对于人物背景的体现,则较为复杂了,主要是由影片的具体内容所决定的。或者是人物身份、职业,或者是人物的情感状态,等等。影片《知音》描写的是蔡锷和小凤仙之间的爱情故事。影片的一开始,小凤仙身着一身旗袍,抚琴唱起了“山清清,水碧碧,千古知音最难寻觅”,不但道出了小凤仙和蔡锷两人的职业,还唱出了小凤仙对于蔡锷的情谊。
第二个方面是指对影片情节的控制。这里所说的控制,并不是说歌曲完全决定着影片的发展和走向,而ys.ficwi.com liu tv.ficwi.com chen www.xiexiebang.com wang bbs.ficwi.com xue www.xiexiebang.com zhou www.xiexiebang.com ru www.xiexiebang.com xing是指歌曲在影片中所起到的暗示、提示等作用。通过歌曲的出现,能够帮助观众更好理解影片。因为很多的时候,歌曲本身就已经带有了一定的叙事内容。比如时下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曲《因为爱情》,出自影片《将爱情进行到底》,仅从歌词中就可以知道,这首歌曲对于情节的发展起到了一种主导动机的作用。“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有时会突然忘了,我还在爱着你。”本身音乐就带有对于情节的提示功能,特别是作为歌曲来说,又加了歌词的元素,使得原本对音乐不敏感的观众,借助于歌词的提示,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情感指向。当这首歌多次出现的时候,观众们也就会自然被歌曲所暗示的情节所指引,从而完成了情节的提示。又比如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中,周韵扮演的疯女人突然消失了,唯有她的衣服和鞋漂在河中,镜头至此,响起了一首名为《美丽的梭罗河》的歌曲,“美丽的梭罗河,我为你歌唱;美丽的梭罗河,你将永远在我心上。”一边是歌曲的深情演唱,一边又将镜头转向了第二个故事的男主人公黄秋生,观众们自然就将这首歌曲和人的死亡联系在一起。不出所料,当这首歌曲再次响起的时候,黄秋生扮演的男主人公吊死在城楼上。可能观众本身对于歌曲并不熟悉,但是歌曲在电影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观众们经过聚精会神的聆听之后,就会随着对歌曲的感知而迅速地进入到影片的情节之中,这也正是歌曲对于电影情节发展的功用之所在。
再现历史风貌,复现时代精神
从声乐的发展角度来看,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作为主流形态而存在的音乐形态,比如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80年代兴起的通俗歌曲,90年代的流行歌曲等,所以声乐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记录历史和展现时代文化精神的作用,特别是和电影结合之后,两种艺术的这种功能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给观众以极大的情感刺激,而且还能复现影片所表现的当时的文化精神。比如红色经典电影《英雄儿女》中的同名主题歌《英雄儿女》,影片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父女情、兄妹情等,都深深感染了每一个观众,特别是英雄王成那种“向我开炮”的呐喊,成为人们的经典记忆之一。歌曲作为电影的传声筒,向我们展现出了那个时代,人们主流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很多时候,当我们重温这些影片的时候,能带给我们以情感触动的,除了电影本身,还有这些歌曲。
渲染影片的气氛,推动影片的宣传
所谓电影的气氛,包含整部影片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艺术情感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电影创作者们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心理。不同的歌曲会给影片塑造出不同的氛围,从而成为影片氛围营造的好帮手。电影《小花》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不同历史意义的作品。同样是革命题材,却选用了一种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所以整部影片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特质,有着一种清新和深邃的美感特征。这其中,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当衣衫褴褛的赵小花,站在行进的队伍面前,瞪大了眼睛寻找自己的哥哥的时候,她的眼神中充满了焦急、委屈和渴望,多么希望自己的哥哥能够一下子就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这时候的心情已经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了,于是我们听到了她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歌声,“望穿双眼盼亲人,不见哥哥心忧愁”。演唱者李谷一用她所独具的气声唱法,将每一个字都唱到了观众的心里,仿佛她就是小花一般,用歌声宣泄出了自己的苦闷和烦恼。望不见哥哥的小花,禁不住跟着行进的队伍跑了起来,跑跑停停,停停看看,给人以极大的视觉震撼和想象空间,更是将这种催人泪下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歌曲的旋律先后在影片中出现了13次之多,为影片的氛围营造起到了突出和关键的作用。
90年代之后,中国电影顺应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开始更加注重电影的商业化和娱乐化,为了使电影取得更好的宣传和票房,电影主创方,不惜重金,为影片量身打造主题歌,邀请时下当红的明星来演唱。比如孙楠为《不见不散》演唱的同名主题歌《不见不散》,张信哲和李玟为《宝莲灯》演唱的《爱就一个字》《想你的365天》等,这些歌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曲调大都较为简单,节奏较快,具有很强的流行元素,适合于广泛的传唱。很多影片,甚至在上映之前,就广泛宣传电影的主题歌,等到电影上映的时候,主题歌已经成为时下流行的金曲,聚集了大量的人气。为影片的宣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影片的票房收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21世纪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社会,这种多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表现,就是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声乐艺术和电影艺术不但有着悠久的结合历史,而且两者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使两者本身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新时期下,继续加强两者之间的结合,将更加有利于两者的发展,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
声乐艺术在电影中的积极作用探析 声乐艺术的特征性分析
所谓声乐艺术,通俗地说就是歌唱艺术,是指歌唱者以人嗓为工具,进行歌唱的艺术形式。声乐艺术有着自身鲜明的艺术特征。首先是情感性,《乐记》中记载:“情动于中,故形于声。”意思是说当人们情感受到了触动之后,就会不自觉地歌唱起来,以表达和抒发自己的情感。或者说,任何形式的歌曲都是一种情感的抒发,不含情感的歌曲是不存在的。其次是叙事性。歌曲和器乐在形式上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歌曲是有歌词的,且歌词本身就是一门独立性很强的艺术。或者是一个事件的描述,或者是一段景色的描写,又或者是一段情感的抒发,等等,歌词创作者们创作出了歌词之后,歌曲就因为歌词的存在,而有了叙事性特征。再次是感染性特征。一些优秀的歌曲,总是饱含着创作者们的深情,在此基础上,用精湛的音乐创作手法,将这种情感以歌曲的形式传递给听众,从而让听众获得感染,收获了与观众的共鸣。声乐艺术的这三个特征,同时也是其在电影音乐中的重要作用。因为艺术之间都是相同的,声乐艺术可以抒发情感、说事说理和感染观众,电影艺术也同样需要类似的艺术效果。这种一致性让两者的结合变为了可能,并且一起配合,出色地完成了情感抒发、叙事和情感共鸣等艺术过程。
声乐艺术在电影中的积极作用探析
抒发人物的情感,突出情感的主题
影片人物的情感,就是指影片中的人物,在影片所营造的具体环境下发生的各种的、一系列的情感变化。因为电影是一门强于叙事的艺术,所以在人物情感的刻画方面并不见长,但是情感的刻画又是电影创作的根本目的之一。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有一门强于抒情的艺术,和电影相配合,从而推动片中人物情感的抒发。而前文中提到,声乐艺术正是一门最为常见的、有着广泛群众接受力的抒情艺术,很多影片画面所不能表达出的情感,与声乐艺术结合之后,就会迎刃而解,且为影片增色不少。声乐和电影结合,突出人物情感刻画的例子比比皆是,甚至成为一个重要的创作技巧。要想让主人公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就为其量身定做一首声乐歌曲,让观众的情感体验和情感抒发更为强烈。
中国电影史上,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几乎所有的电影中都有歌曲,或者是主题曲,或者是插曲,一时间获得了电影和歌曲的双丰收。1953年,当时的中央电影局专门组织已经在电影音乐或电影歌曲创作中取得很大成就的雷振邦、王云阶等人担任教师,负责对国内的音乐创作者进行集中的培训,这批参加培训的电影音乐人,今后都成为电影音乐创作的主力军。主要作品《上甘岭》的插曲《我的祖国》;《铁道游击队》中的《弹起我心爱的土琵琶》;《英雄儿女》中的《英雄赞歌》;《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怀念战友》《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柳堡的故事》中的《九九艳阳天》;《咱们村里的年轻人》中的《人说山西好风光》等。《上甘岭》中,卫生员王兰在战斗的间隙,在坑道里,一边为战士们包扎着伤口,一边深情地唱起了这首歌。一时间坑道中一下子都安静起来,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王兰的演唱,甚至连眼部受伤的战士,脸上都露出了微笑。这里显然已经不再是王兰个人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的抒发,而是借王兰之口,抒发了所有志愿军战士,保家卫国和热爱祖国的精神。影片和这首歌曲再将这种精神传达给全国的观众,继而获得与全国观众的共鸣。时至今,这首歌曲,这部电影,都是中国歌曲史和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部歌曲的艺术魅力,甚至超过了电影本身。
介绍影片的背景,推动影片情节的发展
尽管电影艺术本身就是一门强于叙事的艺术,但是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对于影片的叙事形式,也有了更高的要求,单纯的电影文本的叙事,已经不能满足观众们的需要了。于是出现了多种新的叙事方式,如认同化叙事、戏剧化叙事、理想化叙事、动作化叙事等。音乐叙事正是诸多新型叙事手法中的一种。总体来说,声乐艺术对于情节的推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
第一个方面是通过歌曲,介绍出影片的背景。这类歌曲多出现于片首,有少数影片也会以插曲的形式出现,从而将影片的时空背景和人物背景介绍出来。作为时空背景来说,是没有什么限制的,可大可小,既可以是某一段历史的再现,也可以是一个成长片段,但是其所起到的作用却是一样的,即不论时空背景的描绘是大还是小,都是那个历史时代的整体代表。而人物背景,则是对人物的形象进行描绘,通俗说,就是告诉观众们人物是谁,是做什么的,有什么特点等。例如由金城武主演的香港电影《堕落天使》,金城武就是在一首闽南老歌《思慕人》中出场的,从歌曲中就可以得知,整个作品讲述的是闽南人的金城武和父亲移民的场景,从而对影片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影片《青蛇》中,一开场,是辛晓琪演唱的《人生如斯》,歌曲旋律婉转悲情,歌词采用古文形式写成,道出了对于爱情的无助和悲伤。音乐作为引子,从而引导着观众迅速地进入到电影所刻画的氛围中。对于人物背景的体现,则较为复杂了,主要是由影片的具体内容所决定的。或者是人物身份、职业,或者是人物的情感状态,等等。影片《知音》描写的是蔡锷和小凤仙之间的爱情故事。影片的一开始,小凤仙身着一身旗袍,抚琴唱起了“山清清,水碧碧,千古知音最难寻觅”,不但道出了小凤仙和蔡锷两人的职业,还唱出了小凤仙对于蔡锷的情谊。
第二个方面是指对影片情节的控制。这里所说的控制,并不是说歌曲完全决定着影片的发展和走向,而是指歌曲在影片中所起到的暗示、提示等作用。通过歌曲的出现,能够帮助观众更好理解影片。因为很多的时候,歌曲本身就已经带有了一定的叙事内容。比如时下非常流行的一首歌曲《因为爱情》,出自影片《将爱情进行到底》,仅从歌词中就可以知道,这首歌曲对于情节的发展起到了一种主导动机的作用。“给你一张过去的cd,听听那时我们的爱情,有时会突然忘了,我还在爱着你。”本身音乐就带有对于情节的提示功能,特别是作为歌曲来说,又加了歌词的元素,使得原本对音乐不敏感的观众,借助于歌词的提示,有了一个相对明确的情感指向。当这首歌多次出现的时候,观众们也就会自然被歌曲所暗示的情节所指引,从而完成了情节的提示。又比如姜文导演的《太阳照常升起》中,周韵扮演的疯女人突然消失了,唯有她的衣服和鞋漂在河中,镜头至此,响起了一首名为《美丽的梭罗河》的歌曲,“美丽的梭罗河,我为你歌唱;美丽的梭罗河,你将永远在我心上。”一边是歌曲的深情演唱,一边又将镜头转向了第二个故事的男主人公黄秋生,观众们自然就将这首歌曲和人的死亡联系在一起。不出所料,当这首歌曲再次响起的时候,黄秋生扮演的男主人公吊死在城楼上。可能观众本身对于歌曲并不熟悉,但是歌曲在电影中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观众们经过聚精会神的聆听之后,就会随着对歌曲的感知而迅速地进入到影片的情节之中,这也正是歌曲对于电影情节发展的功用之所在。再现历史风貌,复现时代精神
从声乐的发展角度来看,每一个时代都有其作为主流形态而存在的音乐形态,比如20世纪初的学堂乐歌,革命时期的革命歌曲,80年代兴起的通俗歌曲,90年代的流行歌曲等,所以声乐本身也具有一定的记录历史和展现时代文化精神的作用,特别是和电影结合之后,两种艺术的这种功能结合在一起,不仅能够给观众以极大的情感刺激,而且还能复现影片所表现的当时的文化精神。比如红色经典电影《英雄儿女》中的同名主题歌《英雄儿女》,影片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父女情、兄妹情等,都深深感染了每一个观众,特别是英雄王成那种“向我开炮”的呐喊,成为人们的经典记忆之一。歌曲作为电影的传声筒,向我们展现出了那个时代,人们主流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很多时候,当我们重温这些影片的时候,能带给我们以情感触动的,除了电影本身,还有这些歌曲。
渲染影片的气氛,推动影片的宣传
所谓电影的气氛,包含整部影片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艺术情感等,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了电影创作者们的审美取向和审美心理。不同的歌曲会给影片塑造出不同的氛围,从而成为影片氛围营造的好帮手。电影《小花》是一部在中国电影史上有着不同历史意义的作品。同样是革命题材,却选用了一种浪漫主义的创作风格,所以整部影片充满了浪漫主义的特质,有着一种清新和深邃的美感特征。这其中,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当衣衫褴褛的赵小花,站在行进的队伍面前,瞪大了眼睛寻找自己的哥哥的时候,她的眼神中充满了焦急、委屈和渴望,多么希望自己的哥哥能够一下子就出现在自己的面前,这时候的心情已经难以用语言来描述了,于是我们听到了她从内心深处发出的歌声,“望穿双眼盼亲人,不见哥哥心忧愁”。演唱者李谷一用她所独具的气声唱法,将每一个字都唱到了观众的心里,仿佛她就是小花一般,用歌声宣泄出了自己的苦闷和烦恼。望不见哥哥的小花,禁不住跟着行进的队伍跑了起来,跑跑停停,停停看看,给人以极大的视觉震撼和想象空间,更是将这种催人泪下的氛围渲染到了极致。歌曲的旋律先后在影片中出现了13次之多,为影片的氛围营造起到了突出和关键的作用。
90年代之后,中国电影顺应世界电影的发展潮流,开始更加注重电影的商业化和娱乐化,为了使电影取得更好的宣传和票房,电影主创方,不惜重金,为影片量身打造主题歌,邀请时下当红的明星来演唱。比如孙楠为《不见不散》演唱的同名主题歌《不见不散》,张信哲和李玟为《宝莲灯》演唱的《爱就一个字》《想你的365天》等,这些歌曲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曲调大都较为简单,节奏较快,具有很强的流行元素,适合于广泛的传唱。很多影片,甚至在上映之前,就广泛宣传电影的主题歌,等到电影上映的时候,主题歌已经成为时下流行的金曲,聚集了大量的人气。为影片的宣传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也为影片的票房收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综上所述,21世纪是一个文化多元化的发展社会,这种多元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表现,就是各种艺术门类之间的融合。声乐艺术和电影艺术不但有着悠久的结合历史,而且两者珠联璧合,交相辉映,使两者本身都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新时期下,继续加强两者之间的结合,将更加有利于两者的发展,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