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中体制机制研究(精选5篇)

时间:2019-05-15 09:33: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中体制机制研究》,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中体制机制研究》。

第一篇: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中体制机制研究

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

中体制机制研究

【摘 要】现代高校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核心,全方位,多角度开展活动课,提高学生素质。开设活动课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结果,是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打造高质量的活动课,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本着 “学校有特色、班级有特点,学生有特长”的育人理念,大力开展全面发展的教学活动。

【关键词】德育工作;学生能力;机制研究

一、德育工作需要讲究艺术

在学校的德育工作上我们都有一个共性的问题:德育工作一直被我们重视,至今还没有完全达到教育目的,而且情感素质随学段升高而呈下降趋势。说明时下德育工作的最大问题就是实效性不高。因此,贯彻高校教育的情感目标尤为重要,教育是讲究艺术的,因此,优化德育工作,是提高时效性的一个重要的关键。白居易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于情。以情达心,以情才能优德!在学生的发展上,“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每位老师都应同心协力,搞好我们共同的德育工作。

(一)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

好的心情是德育的良好情绪背景。让学生处于好心情之中接受大的教育,为德育提供良好的情绪背景,能提升德育的效果。让学生在好心情时接受道德教育。并及时表扬总结,借题发挥,所以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教育很有必要。

(二)师生情感融洽为德育提供了最佳平台

融洽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形成亲其师,信其道的从师心态,为外部的教育深入内心提供了最佳平台,通过促进内化来提升德育效果。融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是师爱,但恰恰在师爱方面,却曝露出我们教师所面临的令人堪忧的状况,据调查,教师自认为爱学生的占48.99%,而学生感受到教师爱的仅有5.14%,自以为爱学生的老师的数量是感受到师爱的学生的数量的10倍!所以我们要想方设法提高爱的效率,将爱生之情化为满足学生的合理需求(依恋需求、理解需求、尊重需求、道德需求)的行为,其中最重要的是理解和尊重。教育是尊重的教育,我们纠正的是学生的违纪行为,尊重的是学生的人格。偏爱后进生,厚爱特殊生,博爱中间生,严爱高才生,让师爱的阳光照进每个学生的心扉。

(三)利用情感的特性优化德育工作

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明察秋毫的教育敏感,情不自禁的教育本能和化险为夷的教育机智,如果做到了这一点,教师所具备的最佳教育时机是随处可见的,并且常常不期而至。首先,于细微之处见真情,情感入微,能增强德育的渗透性,激发学生的道德心向;其次,在处理学生问题时,要抓住契机,超出预期地引发学生情感上的震动,能出奇制胜地提高对学生的德育效果;最后,一切德育问题首先是教育问题,有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就有什么样的德育现实。可见,学科教育是德育渗透的重要渠道,教师富有情感的上课对于树立以情优教的教育理念极其重要,让学生在进行学科学习的同时获得尊重及情感上的积极体验,在情感陶冶中接受教育。

二、学生能力的组成

学生能力的培养或许应该包括以下三个模块八项能力,即: 基本素质模块 包括交流、社会认知、艺术修养三项能力。专业技能模块 包含科学分析能力、问题解决能力、评价与决策能力三项能力。可持续发展模块 包括多视野认知能力、终身学习能力两项能力。基本素质模块中的能力反映了高校毕业生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社会公民的基础特征。在其包括的三项能力中,交流是每一个受过教育的人都应具备的能力,与交流对象建立有效关联、灵活使用各种交流的形式(听、说、读、写等)和技巧(形体语言的使用等)、有效借助各种介质(计算机、多媒体等)完成信息传递等都可囊括在这一能力之中。而清晰、正确的社会认知是个体融入社会的首要条件,因此对社会现象、事件及其原因有清晰而理性的认识,知道如何在群体环境中合作完成具体任务,能够感受和理解不同的观念,学会宽容和妥协以达到任务目标,了解各种价值体系,理性固守自己的价值观等都可成为社会认知能力的组成部分;艺术修养是个体基本素质的表现,并将伴随人的一生,它能够使个体轻松愉快地介入艺术的话题,并能对艺术作品的内涵、意义进行探求和讨论。专业技能模块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在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工作,其内涵不仅是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更涉及到学生对科学思想和知识的应用。科学分析能力不是指一般的问题陈述或简单的猜想或盲目的武断,而是科学思维方法的获取和使用。它始于观测,是通过发现、假设、验证,直到结果的科学探索过程,它可以对现象或问题进行质化或量化的系统性阐述和分析。问题解决能力是所有能力中最值得关注的,这不仅是由于目前“基于能力”教学模式的流行,而且还关涉到目前我国高校严峻的就业形势。它要求我们的学生在面对具体的问题时要能对所获得的各类知识进行整合,调用各种资源,以较佳的方式提出问题解决的方案、建议、计划,直至任务的完成。该项能力建设的最高境界在于“设计不受常理约束,动手总在实践之中”。评价与决策能力是受到高等教育的个体在面对各种类型问题时能否作出科学而理性选择的能力,并能对选择的后果有一定的预见性,能对结果做出科学性评价。可持续发展模块关注的是学生毕业后在其职业生涯上继续发展的能力,主要考虑两项能力。多视野认知能力要求学生能够对某一事物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认知,而非传统的单一固化认知。这就要求学生对知识学习有较强的欲望和能力,能够从多角度感知事物及知识的属性并加以阐述,特别是在全球化的今天,毕业生应初步具备全球化观念,至少是局部区域化的概念;终身学习能力要求学生树立终生教育与学习的理念,能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能针对问题进行独立自主的学习,获取有关的资料和信息,在学习或工作中能够做到自我控制、持之以恒、松弛适度、目标稳定并能建立良好的反馈体系。

三、高等教育中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在由传统精英教育向大众化转型的过渡时期,大学扩招以及社会发展对高校要求的标准给高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带来了许多影响。尽管国家教育部在其《高等教育法》第一章第四、第五条明确了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任务,但具体到高等教育的功能单位时,什么是合格的大学,什么是社会需要的人才,什么是人民需要的教育等等一些问题,仍然困扰着相当一部分学校,特别是一些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然而,当我们仔细研究国外教育发展轨迹和实践经验并加以参考时,就会发现如果每一所高校在学生能力培养上都有清晰的培养理念、明确的能力模块和内涵以及确定的能力目标,就可以在相当程度上避免以上的许多问题。而在不违反国家教育部《高等教育法》的前提下,如果一所高校本着以教导学生成为“认识社会道德规范,掌握学科专业技能,符合社会进步发展,引领社区文明建设”的人才的教育理念。

高校学生能力组成不仅考虑了学生在毕业后能否成为本专业中一名合格的从业者,更考虑了毕业生能否成为一名被社会认同、有发展潜质的社会公民。将以上三个模块八项能力作为一个高校的功能目标,会使学校的各项管理和教学活动紧紧围绕这些能力目标而展开,这样学校的任务不仅清晰,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其功能效率也将得到好的提升。同时,由于学生能力成为学校关注的焦点,学校的各个课程以及相关的课程体系也将成为学生能力形成和培养的有力支撑,课程内容得到调整,教学模式和手段将发生变化,从而在整体层面上对学校产生影响。三个模块不是相互独立的,八项能力之间也不是完全地泾渭分明,而是相互辅助合为整体。一所学校如果能够较好地完成基本素质模块的任务,即可认为它基本上达到其存在的社会价值,因为它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基本的公民个体,这也是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的一个特征(目前我国在这一点上的认识还有很大不足);在较好地完成素质模块的基础上,如果职业技能模块中的能力也得到较好的培养,则可认为学校的功能得到良好发挥,因为它为社会提供了一位具有良好科学思想和技能的社会公民;如果三个模块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那么,它不仅为社会提供了一位具有良好科学思想和技能的社会公民,更为社会培养了一位具有终身学习和教育理念的全球化人才。这时才可以说,学校完成了它的教育使命和功能。当然,能力的确定受到每一个高校办学定位和使命的影响,也和一个学校的具体情况密切相关。办校历史悠久的学校或许还将继续延续其精英教育的宗旨,在保证其学生良好的素质和学科知识教育基础上,国际化视野、全球化体验将成为其学生能力培养关注的重点。而新建地方本科院校,由于在管理、师资、地域以及校园文化底蕴等方面存在着某些差异和不足,其学校定位和使命就会不同于其他院校,这必然会影响其在学生能力方面的选择。然而,不论是什么样的学校,一旦它所要培养的学生能力模块清晰起来,其教育教学活动的功能和效率就会彰显出来。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人们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巨大转变,学生发展的社会环境和影响因素也随着日益复杂。这就需要我们教师不断地更新已有的知识储备,并指导学生适应社会,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在我们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生命已经和学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教育的幸福,是一种师生共享的内心体验,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让我们不断学习,勤于思考,勇于探索,努力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引路人!

参考文献:

[1]郭福春.建立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职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0,(18):49.[2]罗先文.以学生能力形成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建构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7):80-85.

第二篇:初中思品课教师应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德育为先的战略目标?

初中思品课教师应如何在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落实德育为先的战略目标?

答:要落实德育为先的战略目标,教师必须要认真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指导思想和教育方针,牢牢把握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按照义务教育的要求,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具体来说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日常教育教学中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育“四有”新人。此外,要结合自身的教学条件,以追求高质量的教学效果为目标不断鞭策自己,在教学中要勇于创新,善于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遵循教学规律和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合理设计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同时,也要树立公平的观念,无论成绩好坏,纪律好坏,都要公平的对待。

二.日常教育教学中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学过程之中,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道德教育,坚定学生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和信心;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教育;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学生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

三.尊重义务教育的要求,切实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作为教师,要在课前认真备好课,仔细钻研课程要求,合理设置课程内容;课中要充分利用好四十五分钟,要课堂要效率;课后布置作业要有针对性,布置典型题目,避免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课后的作业负担。

四.加强自身素质建设。通常思想品德教师给学生的印象过于呆板,认真教师在搞灌输教育。有见及此,作为思想品德教师要加强自身综合素质建设。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进一步开拓视野,拓宽学习领域,做一个博学的教师。同时,尽可能注意自身的衣着打扮,给学生一个美好的印象,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下载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中体制机制研究(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在学生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中体制机制研究(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