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

时间:2019-05-15 09:5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新材料作文(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新材料作文(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

第一篇:新材料作文(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

新材料作文

(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

个人虽收受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袁隆平教授接受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金牌运动员获得重奖,难道我们会认为他们丧失了道德吗?国家设此重奖,是激励更多的科学家、运动员们为国作出更大贡献。据此,可这样立意:

⑴从做好事者一方来讲:做好事者不必藏藏掖掖,更不应苛求做了好事都不得留名不得图报;

⑵从受助者和得救人一方来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蒙惠而不萌感恩之心理当受到谴责,而恩将仇报则禽兽不如。做好事者接受感激也是对受助者人格的尊重,不让受助者脆弱的自尊旧伤添新创,让人家老感到欠情无以回报甚至连机会都不会有也是残忍的。所以,只要不是主观上的故意,接受回报,于公于私,都大有好处。圣人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

【例文】满分作文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引)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提、析)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道理论证)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08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

把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点评】

作者用两句话高度概括材料,简捷地引述材料,入题快;行文紧紧抓住了人们对孔子观点不理解这个关键,提出“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的观点,审题准;援引古人的话先退一步,承认道德的重要,再指出片面过激推崇道德的错误,分析实;列举袁隆平和雅典奥运会获金牌运动员接受国家重奖的正面事例,以及雷州海岸和韩国演艺圈的反面事例,有力论述了论点,材料鲜明准确。

新材料作文

1、故事:子路拯溺(孔子态度:赞)

孔子的学生子路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救起这个孩子。孩子的父亲送一头牛表示谢意,子路接受了这头牛。这就是“子路拯溺”的故事。

社会人士对此议论纷纷,认为子路太贪心。孔子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孔子认为,子路是正确的,因为他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而行政系统认可这件事,就能鼓励更多的人去解救危险中的人。

2、故事:子贡赎人(孔子态度:愤)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子贡是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奴隶,于是花钱把这个人赎了出来。子贡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高尚一些,于是把那些“收据”、“发票”全部当众撕毁,他要自己承担所有的费用。这个行为轰动了社会。

子贡回国去见孔子,孔子吩咐学生说:“子贡来了你们拦住他,因为我不想再见到这个人。”子贡感到很委屈。于是他冲破阻挡,见到孔子。孔子说:“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行为价值,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因为你,从此,这个法律再也没有明确的社会效果了。”

(即教材P73的第五题新材料作文中的两则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关键在于审题,应认真阅读材料,归纳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的健康的话题。值得注意的是,概括出来的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

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一、审题:

1、读材料,抓主旨

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 同样是善举,一个学生私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责备。为什么?

因为孔子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以人为本)

2、选角度,定立意

材料中的任何一个人、事、物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但并不是所有角度得出的立意都是切题的。因此,得出立意后,应选择其中切题的、并有把握写好的立意来作文。

另外,从全面的角度得出的立意一般都切题,可优先考虑选用。(1)从孔子的角度

①以人为本②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这是首要的③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正确指导人④要教育学生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

(2)从行善者的角度

①要遵守社会规则②符合社会规则的小贪未尝不可或:为了生命(为了让更多人得到救助),宁可背负贪名。③破坏社会规则的小善不可为。或:行小善应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或行小善应以大局为重。④道德高尚并不排斥利益⑤应以人为本,以虚名为轻⑥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思想要不得

(3)从人们的角度

①看问题做事情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②多数人的意见(看法)并不总是正确的。③不应人云亦云

(4)从被救者、受助者的角度

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②好人应得好报③表扬善行更应是有形的物化。

2.王国维的人生三重境界 其实,“三种境界”论出自晚清学者王国维的《人间词话》之二六,原文如下:“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然遽以此意解释诸词,恐晏、欧诸公所不许也。”

“第一境界”原出自晏殊的《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王国维以这句话形容学海无涯,只有勇于登高远望者才能寻找到自己要达到的目标,只有不畏怕孤独寂寞,才能探索有成。“第二境界”两句原出自柳永的《凤栖梧》:“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王国维以这句话比喻为了寻求真理或者追求自己的理想,废寝忘食、夜以继日,就是累瘦了也不觉得后悔。“第三境界”原出自辛弃疾的《青玉案》:“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它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王国维用这句话比喻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而无所收获,正值困惑难以解脱之际,突然获得成功的心情。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乃恍然间由失望到愿望达成的欣喜。

2.我怀着一种敬畏之情,观看了2013《梦圆中国,德耀中华》全国第四届道德模范先进事迹,收看整场颁奖仪式,我用心聆听着道德模范的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有的是用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有的是用一生的爱来诠释的,我的心灵再一次受到洗礼、震撼。他们这样做,傻吗?有人说是,有人竖起大拇指,直夸“好样的”。我却情不自禁地向他们敬礼,这是一种敬重,更是一种钦佩,钦佩他们的勇气、钦佩他们的大爱无疆,钦佩他们的无私无畏。

我们这个社会,太需要这种傻劲了,这种傻劲就是时代的精神、精神文明建设前进的动力。总书记的评价、贺词朴实感人,让人深受鼓舞。助人为乐道德模范的事迹,让我对助人为乐有了一种全新的理解,捐助别人,带给别人希望和实现梦想的力量,带给别人快乐,这就是助人的意义。

学习道德模范不是一句口号,应该落实在行动上。在我们当今的这个社会中,许多人早已忘记了奉献,有时候我碰到一个因家庭出现困难而出来乞讨的人,我总会尽自己微薄的一份力量去帮助她,可是事后,总会有同学或朋友说我傻,说他们是骗子。道德模范颁奖晚会,与其说是一场颁奖晚会,不如说是一次心灵道德之流的碰撞。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固然当今社会关于“道德沦丧”“人情冷漠”的言论此起彼伏,但我们还是坚信,社会中向善的力量是占绝大多数的。

我始终相信,道德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流与约束作用。道德作为一种至柔至刚的力量,必然可以化解所有猜疑与矛盾,融合冷漠的坚冰,成为指导人们行为与行动准则的心中的标尺。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相信道德之流将会继续涓涓流淌,道德模范为什么能感动人?因为坚守道德这块阵地,是人心所向,是社会和时代所需,是一个民族在信仰和诚信上的制高点,弘扬时代主旋律,这是义不容辞的责任。

道德模范,让人们看到了良知的希望,点亮了人们追寻美德的灯塔。薪火相传,让道德火炬永不熄灭,让传统美德代代相传,让人生的价值之花常开不败,生生不息!

4.沿着复兴路 共筑中国梦——2012年人民日报社论

伟大的事业,源于伟大的梦想。个人的奋斗如此,国家的发展亦然。环顾世界,很少有民族,能像中华民族那样,历经苦难与辉煌;也很少有国家,在持续奋斗中,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总书记的深情阐述,展现了中华儿女不懈追求的美好愿景,揭示了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集体意识,道出了中国梦最为本质的核心内容。

这个梦想,凝聚着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的探索奋斗;这个梦想,蕴藏着中华民族固有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个梦想,更包含着中国走向未来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回首近代以来,瓜分豆剖的危险、亡国灭种的阴霾、“东亚病夫”的歧视„„国家失去尊严,民族饱受屈辱,个人何敢言梦?从新中国“站起来”,到改革开放“富起来”,再到新世纪“强起来”,国家民族的强盛,让人民的幸福有了坚实依托;“中国梦”的茁壮,使个人梦想有了广阔空间。吃饱穿暖、下海经商、有车有房„„个人梦想的日益丰富,再次说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有国家的繁荣昌盛,才有个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国家之梦,反映国民之梦;个人之梦,融为民族之梦。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在当今中国,国家理念与人民期盼同声相应;个人梦想与民族梦想一脉相承,中国梦既是“强国梦”,也是“富民梦”。个人敢做梦,国家能圆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国梦正一步步变为现实,让人民感受变迁、触摸幸福、实现理想。

只有创造了灿烂文明的民族,才会如此渴望再创辉煌;也只有历尽苦难沧桑的国家,才更珍惜来之不易的道路。沿着这条复兴之路,为梦想努力奋斗,让梦想照进现实,我们的目标一定要达到,我们的梦想一定能够实现。

中国梦,我们曾经离它如此之远,我们从未离它如此之近。

4.成功第一要素: 积极主动的心态——是所有神奇的创造者 当有人观望时,我埋头做事,心忧天下,执行为先; 当有人扯皮时,我关注目标,远离是非,心胸开阔; 当有人退避时,我勇往直前,困难越多,机遇越多; 当有人恭维时,我专心工作,做出成绩,报答老板; 当有人埋怨时,我沉默寡言,改变境遇,唯有行动; 当有人娱乐时,我一心为学,光阴如梭,只争朝夕; 当有人虚荣时,我实事求是,不图虚名,只要效益; 当有人冷漠时,我雪中送炭,扶危济困,善良天使; 当有人消极时,我逆水行舟,关键时刻,更显本色; 当有人赞美时,我冷静思考,三省吾身,精益求精; 当有人嘲笑时,我笨鸟先飞,苦练内功,只问耕耘; 当有人争抢时,我退避三舍,是非公道,自在人心。最优秀员工的基本要素:

荣誉感

“多加责任感

一盎司”

全力以赴

没有任何借口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外云卷云舒。” 5.

第二篇:新材料作文(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

新材料作文

(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

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一篇800字以上的议论文。

孔子有个学生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把他救上来。这个小孩的父亲送他一头牛表示感谢,他高兴地接受了。大家议论纷纷,认为他太贪心。孔子却对他说,你做得对,因为你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这样可以鼓励更多的人去救人。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凡是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孔子的一个学生赎人后却没有去报账,人们夸他品格高尚。孔子却严厉地批评他,说他的行为妨碍了更多的鲁国奴隶被赎回来,因为人们假如垫钱赎了奴隶,不报账自己会蒙受损失,而报账了则说明自己的品格不如孔子的学生,于是以后只好假装没有看见。

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自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其含意范围作文。

【写作提示】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审题时应认真阅读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健康的立意。(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德与利的关系完全对立吗?这得看谁是最大受益者。

个人虽收受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袁隆平教授接受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金牌运动员获得重奖,难道我们会认为他们丧失了道德吗?国家设此重奖,是激励更多的科学家、运动员们为国作出更大贡献。据此,可这样立意:

⑴从做好事者一方来讲:做好事者不必藏藏掖掖,更不应苛求做了好事都不得留名不得图报;

⑵从受助者和得救人一方来讲: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蒙惠而不萌感恩之心理当受到谴责,而恩将仇报则禽兽不如。做好事者接受感激也是对受助者人格的尊重,不让受助者脆弱的自尊旧伤添新创,让人家老感到欠情无以回报甚至连机会都不会有也是残忍的。所以,只要不是主观上的故意,接受回报,于公于私,都大有好处。圣人的见解很有现实意义。

【例文】满分作文

道德旗帜下的沉思

抚卷于案,初对孔子的话语感到不解:义救鲁奴而不报账的学生受责备,同样是救人一命却收下谢礼的学生反得表扬。掩卷沉思,方觉意义深远。(引)

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个人虽然收了贵重酬劳,但最大受益者却是国家和社会,孰大孰小,不言而喻。其实德与利的关系并非完全对立,只是因为在我们的心中高树道德旗帜使我们对一切与之稍有偏差的行为做出错误的判断。(提、析)

古人云:“格超梅之上,品在竹之间;德馨心必正,质雅品自高。”的确,道德是高尚的品格。从古到今,道德是永恒的话题,它是做人的基础,无德者不立。但是我们在推崇道德的时候又往往过激,好像道德与金钱是天生的不共戴天的敌人似的,在评价某个人的道德是否高尚时总会把所有的目光聚集在金钱上,这是不智的,甚至可以说是完全错误的。(道理

论证)

千禧之年,袁隆平教授接受了500万元的首届“最高科学荣誉奖”,若照以上之论,那我们便应认为他没道德吗?不,袁隆平的二系法杂交稻技术的推广,让中国让世界多养活了亿万人口。相比之下,这500万对于他的贡献来说是微不足道的,国家之所以设此重奖,便是以此激励科学家为国做出更大贡献,让世人明白中国是个尊重人才的国家,从而吸引更多的本国人才、留学者和外籍科学家来华工作。“重奖效应”在这几年也确实卓有成效。

雅典奥运会中国取得历史性突破,赛后国家重奖了获金牌运动员,这件事引起很多议论,责难之语充盈于耳。但我认为重奖是一种催化剂,可以激励更多的运动员创造佳绩,说不定我们2008年还会因此夺得金牌总数第一呢。不能认为运动员拿了奖金就丧失了道德,女排队员不是集体捐款给慈善机构了吗?无独有偶,来华赚得巨资的皇马队员不也在去年SARS流行时将集体签名出售球衣的巨款捐给了中国慈善协会了吗?

当然,我们不能见利忘义,应该正确看待和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前不久在雷州海岸面对落水渔民有人喊出的“先收费后救人”的话不免让人寒心,韩国某明星借“慰安妇”之名出“写真集”的事件更是让人为之愤怒,这种重利轻德,一心往钱里钻的行为令人不齿。

把道德与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尤为重要,我们不应偏颇地盗用道德概念,而应理性地看待和处理道德问题。

朋友,让我们用理智去审视利益,用理智去维护道德吧!

【点评】

作者用两句话高度概括材料,简捷地引述材料,入题快;行文紧紧抓住了人们对孔子观点不理解这个关键,提出“看问题做事情应以谁为最大受益者为出发点”的观点,审题准;援引古人的话先退一步,承认道德的重要,再指出片面过激推崇道德的错误,分析实;列举袁隆平和雅典奥运会获金牌运动员接受国家重奖的正面事例,以及雷州海岸和韩国演艺圈的反面事例,有力论述了论点,材料鲜明准确。

“道”亦有“道”

第一个“道”是道德,第二个“道”是道理,这样一来,文题便清晰了许多。

自古法律用来维护社会的安定,而道德才真正意义上保证社会的秩序,而对道德的理解和评鉴又总能左右一个社会中普遍的思潮。而真正定义道德的是行为,可见一个人在社会中的行为既是由于社会的规范,又同时可以改变社会面貌。孔子的两个学生正是一种对社会道德的行为定义,而孔子的指教正在于告诫大众:一种道德的诠释需要更全面地考量对社会的影响。(引、析、提)

我想孔子的具体说法读者都能理解,而这种说法的内在缘由我也在上段有了描述,那在这样一个要考量道德方式的前提下,所谓“道”亦有“道”才可以真正展开„„

我便以中国作为背景。随着十年文革动荡与改革开放的骤变,中国人对于道德的思维方式一直在快速地衍变中,同时也不断有因道德影响而产生的争论发生在媒体中,而其中绝大多数的道德事故都是针对个人的,很多民众总愿想当然地认为某个处于舆论一时焦点的对象该作出什么行为,但正因道德只是一种规范准则而非法律,因此道德只应提倡而非强制。其实即使乌托邦式的道德传扬都要比就事论事地道德说教要聪明得多,前者是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而后者则是影响了社会心理,心若变,生活则会有所动荡。

道德的道理,在于非原则性的指导,在于社会的尝试和步进,是一种有机的调剂。比如在不久前的大地震后,很多诸如“某明星身价很高却捐款甚微”的说法在日常交流中产生。而这样的指责往往能达到孔子指责的第二个学生的行为效果。即是你可以赞颂捐款多的人,但不应把捐款数量作为道德标准去卡所有捐款者的道义指数。这种道德规范便是无道理的,有缺憾的,社会需要的是有更多捐出爱心的人,而不是一个人捐得更多。这其间便存在着道义的选择,亦是“道”亦有“道”。

我想孔子高明就在于看清了道德的本质,不是标榜个人,而是引导群体,所以道德的铺设方向,是一个社会是否成熟的直接表现。

议论文写作

新材料作文

1、故事:子路拯溺(孔子态度:赞)

孔子的学生子路看到一个孩子掉进湍急的河里,就奋不顾身地救起这个孩子。孩子的父亲送一头牛表示谢意,子路接受了这头牛。这就是“子路拯溺”的故事。

社会人士对此议论纷纷,认为子路太贪心。孔子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

孔子认为,子路是正确的,因为他的行为向社会宣告:只要冒着危险救了人,无论多大的奖赏都可以收下,而行政系统认可这件事,就能鼓励更多的人去解救危险中的人。

2、故事:子贡赎人(孔子态度:愤)

春秋时鲁国政府有一条规定,鲁国人到国外旅行,看见在外国沦为奴隶的本国人,可以先垫钱把他赎回来,回国后再到政府去报账。

子贡是孔子门下最有钱的弟子之一,也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在周游列国途中,遇到了一位鲁国奴隶,于是花钱把这个人赎了出来。子贡觉得自己应该做得更高尚一些,于是把那些“收据”、“发票”全部当众撕毁,他要自己承担所有的费用。这个行为轰动了社会。

子贡回国去见孔子,孔子吩咐学生说:“子贡来了你们拦住他,因为我不想再见到这个人。”子贡感到很委屈。于是他冲破阻挡,见到孔子。孔子说:“你的行为没有损害你自己的行为价值,却损害了国家的法律。因为你,从此,这个法律再也没有明确的社会效果了。”

(即教材P73的第五题新材料作文中的两则材料)

分析:

这是一道“多则材料”的新材料作文题,关键在于审题,应认真阅读材料,归纳概括出材料的主旨,然后围绕材料主旨,确定一个积极的健康的话题。值得注意的是,概括出来的多则材料的主旨必须涵盖每一则材料。

作文题中两则材料讲了孔子及其弟子的两个故事,第一则讲的是孔子表扬学生见义勇为后收取贵重酬谢礼品,第二则讲的是孔子批评学生赎回奴隶后不到官府报销。两个学生一个是救人,一个是赎人,概括起来都是善举;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一个学生私人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的责备。

可见孔子是赞成善举得到酬报,不让行善之人蒙受损失的。这里会产生一个疑问:一向倡导儒家道德的圣人为什么这样看重钱财?解答这个疑问正是完成这篇作文的关键之所在,即

如何看待道德与利益的关系。

一、审题:

1、读材料,抓主旨

一个学生收取报酬,遭到人们非议,却得到孔子表扬;

同样是善举,一个学生私掏腰包,得到人们夸奖,却受到孔子责备。

为什么?

因为孔子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以人为本)

2、选角度,定立意

材料中的任何一个人、事、物都可以作为一个角度,但并不是所有角度得出的立意都是切题的。因此,得出立意后,应选择其中切题的、并有把握写好的立意来作文。

另外,从全面的角度得出的立意一般都切题,可优先考虑选用。

(1)从孔子的角度

①以人为本

②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这是首要的③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才能正确指导人

④要教育学生尊重人的生命和尊严

(2)从行善者的角度

①要遵守社会规则

②符合社会规则的小贪未尝不可

或:为了生命(为了让更多人得到救助),宁可背负贪名。③破坏社会规则的小善不可为。

或:行小善应以多数人、社会甚至国家利益为重。或行小善应以大局为重。

④道德高尚并不排斥利益

⑤应以人为本,以虚名为轻

⑥但求无过、不求有功的思想要不得

(3)从人们的角度

①看问题做事情应透过现象看到本质

②多数人的意见(看法)并不总是正确的。

③不应人云亦云

(4)从被救者、受助者的角度

①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②好人应得好报

③表扬善行更应是有形的物化。

二、选立意,定中心,设置分论点

三、联系历史和现实,选用论据

四、写作

五步成文

第三篇:孔子对学习的相关论述和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

第二单元我们研究的是学习究竟是什么,这个单元,囊括了教育学视野中对学习的定义,还有西方心理学对学习的研究与认识,而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学习的概念是一带而过的,因此,我选择了2.1.3节中的研习任务1.获取并整理孔子有关学习的论述还有后人对孔子学习观念的解释,在此,我将总结出孔子对学习的相关看法,还有给出我的个人见解。

首先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我们的孔子先生,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廿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理论政治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从小我们就常常子曰子曰的背,不知道我们是不是真的懂得了其中的真意呢,现在就让我们进入孔子这个伟大教育家的思想家的世界里。

《论语》中开篇就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弟子将《学而》列为开篇首章,大有深意。就连南怀瑾的《论语别裁》 首章也是“学而为一”,可间接说明了孔子为学思想的重要性。当然,只有自己是好学者,还有成功的学习者,孔子才能成为那么成功的教育家。

1.好学。

孔子是懂得谦虚的人,但是唯有好学这件事情他可是一点儿也不谦虚的。他说: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公冶长)。孔子自谓本性的良善或有人及之,这是孔子不敢自居的,但是好学精神是别人不及的,好学是后天的努力功夫,任何人愿意学习就可以学习的,以此来激励后人要有好学之心。

2.“求道”。

“好学”作为孔子学习思想的主要特征,它的精义在于求道。但“求道”这个词语是十分抽象的,有人认为求道就是终日沉思默想体悟大道理,但结果却是陷入歧途或者并无所得。孔子或许也尝试过这种方法,他也发现了其中的弊端,因此他给出解决的方法,“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我想大家都明白其中的真意,空想,或者单纯的想要顿悟是很困难的,只有学习才是真正的“得道”之法,但不要认为任何学习都可以得道哦,孔子罗列出两种不良的学习方法:“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关于如何协调学与思,孔子又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从这两句话可以知道,学习不能只被动的接受所学的内容(这和书中的结构主义有点相像),这样不能使知识有益于自己心灵的发展,思想的提升,即使你学的再努力,也不能入道,只有学习已有的知识,联系旧知识结合现实人事生发新的人生思考才能进入正确的求道途径。即,学与习的有机结合才是正确的求道方法。

3.成功的学习者。

孔子曾自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说明孔子不仅精通于礼乐知识,也十分熟悉平民生活。孔子认为,人们不要乐于某种生活技能上,而不再追求学习别的生活技能,要回了一样又学另一样,这样才能知能众多,这可以看出孔子对于学习的诚挚态度,还有不满足好学的求学精神。想要做一名成功的学习者还得不问等级身份向一切人学习。他认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但,当然要“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仅仅对别人言行举止的妥当与否做出准确判断,虽然能获得认识能力,但这知识低层次的学习,还有要“择善而从,择不善而改”的实践能力,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

4.仁。

“仁”是孔子做学问的最高目的,从《学而》第一篇,就可知道,学习目标和追求的境界有三:1.悦己 2.乐人 3.修身。悦己,即学习的动力应该来源于自己内心的需求。比如在《论语别裁》中,南怀瑾对文学革命的看法是,当你深刻了解了其文学的弊端,才有资格批评,因此,要深刻学习才有资格评论,这就是你内心的需求了,只有满足了自己内心的需求,你

才能感觉到悦己。这样,你才能主动的学习,主动的寻求你所需要的知识。乐人的意义在于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去服务社会,把力气放在作对社会有益的事情上面,这样你就有愿为社会付出的德行,想为社会服务,就必须有服务社会的能力,想要拥有这个能力又必须学习,学习已达到修身的目的,但修身是“君子不求人知,只求己能。”即要达到无功无名的境界。哈哈哈哈,晕了没?总之,我个人认为,你要有学习的兴趣,即有欲望去学习,去了解你不懂的东西,有兴趣就会专研,学会了,当然希望有所成就,理所当然想为社会贡献,如果这时候还不够资格,你更会不断学习,到最后,终身为社会服务,终身学习,达到了自己在学习的海洋里,在为社会无私奉献的情景下,达到修身养性的境界。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很多也很精辟,由于篇幅问题,我只给出了学习的核心问题和学习所追求的三个境界,关于如何学习,大家可以参考一下网上的资料。还有南怀瑾的《论语新裁》这本书的见解独特,他认为现在很多的《论语》的朱熹的孔子思想,因为从汉唐以来大家都用朱熹批注的《论语》,有很多意思曲解的问题,建议让大家看原版的论语,自己体悟。《论语新裁》见解独到也十分有意思,建议大家看看南怀瑾的这本书。

下载新材料作文(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word格式文档
下载新材料作文(孔子对子贡、子路的赞和怒).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