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高考诗歌鉴赏题及解析[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5 09:23:0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高考诗歌鉴赏题及解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高考诗歌鉴赏题及解析》。

第一篇:2010高考诗歌鉴赏题及解析

2010高考诗歌鉴赏题及解析

1(2010全国冲刺卷Ⅰ)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8分)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别路追孙楚,维舟吊屈平。

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② 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今江西吉安)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②《晋书。张华传》:“斗牛之间,常有紫气。豫章雷焕曰:”宝剑之气,上彻于天。„华问在何郡?焕曰:“在豫章丰城。‟即补焕丰城令。焕到县掘狱基,入地四丈余,得一石函,光气非常。中有双剑,并刻题,一曰龙泉,一曰太阿。是夕斗牛间气不复见焉。”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与杜审言的贬谪地吉州同属江西。(1)这是一首送别诗,首联“嗟”字用得好,说说诗人嗟叹什么?(2)试分析此诗末联用典手法。【解析】(1)一是惜别,因同知己离别而怅惘;二是伤怀,为故人被贬而感伤;三是慨叹,由友人被贬而感慨宦海沉浮,宠辱无常。

(2)作者在此用龙泉剑被埋没的故事,分明是喻友人的怀才不遇,用龙泉剑终于被有识之士发现,重见光明,喻友人也终将脱颖而出,再得起用,于愤懑不平中寄托了对友人的深情抚慰与热切期望。

2(2010全国冲刺卷Ⅱ)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白

王 冕

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风起,散作乾坤万里春。(1)、在这首诗中,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什么?突出了它的哪些特征?(4分)

(2)、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解析】(1)作者塑造的主要形象是梅花;突出了它耐寒(冰雪林中著此身)、清高(不同桃李混芳尘)、报春(散作乾坤万里春)的特征。(2)主要运用了衬托(用冰雪衬托梅之坚毅)、对比(用桃李对比以显示梅之高洁守志)的手法;表达了坚持理想操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3.(2010安徽模拟卷八)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宿王昌龄隐居

常建

清溪深不测,隐处唯孤云。

松际露微月,清光犹为君。

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

余亦谢时去,西山鸾鹤群。

⑴从本诗看,隐居者有怎样的人生情趣?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本诗作者对王昌龄的隐居是怎样的态度?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齐梁隐士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而常建说王昌龄“隐处唯孤云”。你是怎样理解本诗中“孤云”这一意象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隐居者有清高的人生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从其屋前有松、屋边种花、院里莳药可以看出来。诗人对王昌龄的隐居很认可并表示自己也将归隐。

⑵白云孤,更见隐者之清高。清人徐增说:“唯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种说法也有道理。(不求统一答案,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即可。)4.(2010安徽模拟卷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苦寒行 刘克庄

十月边头风色恶,官军身上衣裘薄。

押衣敕使①来不来?夜长甲冷睡难着。

长安城中多热官②,朱门日高未启关;

重重帏箔③施屏山,中酒不知屏外寒。

[注]①敕使:奉皇帝命令办事的使者。②热官:指有权有势的大官僚。③幛箔:帐幔和帘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人在这里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可分两个层次:前四句为第一层,写初冬边疆骤冷,战士衣寒难睡;后四句为第二层,写京城官僚暖床醉酒,长睡不起。

(2)诗人运用了强烈的对比手法,既表现出他对战士们的同情,又表现出对达官贵人的不满,从而反映出自己的爱国思想。

6.(2010安徽模拟卷九)阅读下面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题米元晖潇湘图二首 尤袤

万里江天杳霭,一村烟树微茫。

只欠孤篷听雨,恍如身在潇湘。

淡淡晓山横雾,茫茫远水平沙。

安得绿蓑青笠,往来泛宅浮家。

⑴第一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第二首诗中的“安得”二字反映了诗人内心怎样的矛盾?如此作结,有何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分为两个层次。前两句为第一层次,对画中景物作客观描写:远处是万里江天,近处是一村烟树,杳霭微茫,一派烟雨迷蒙的景象。后两句为第二层次,写诗人看画时的主观感受,赞叹观赏米元晖画笔如见真山水,好像已置身于潇湘之上。

⑵画中的境界确是令人神往的,可是,要披戴绿蓑青笠,就得抛弃纱帽官服;长在江湖之上泛宅浮家,也就免除了尘俗的纷烦和仕途的荣辱。这在诗人的确是个矛盾,“安得”二字便是发自内心的感慨。如此作结可谓一箭双雕,既抒发了自己内心的感慨,又表现了对米元晖更高的评价:能绘出如此境界的画家,其人之清高绝俗不言可知。

7.(2010安徽模拟卷九)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清平乐?五月十五夜玩月刘克庄

风高浪快,万里骑蟾背。曾识姮娥真体态,素面原无粉黛。身游银阙珠宫,俯看积气濛濛。醉里偶摇桂树,人间唤作凉风。

(1)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曾识姮娥真体态”中的“曾”字用得很好,好在哪里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作者运用大胆而丰富的想象,描写了遨游月宫的美妙情景。

(2)“曾”字告诉读者,“我”原是从天上来的,与姮娥本来相识,这样就进一步加强了这首词的浪漫主义色彩。

8.(2010安徽模拟卷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兰溪棹歌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⑴有人说“半夜鲤鱼来上滩”最是生动传神,你认为呢?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中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你认为“人”是什么职业?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是。小诗前两句写静景,后两句写动景。“半夜鲤鱼来上滩”一笔勾勒,静动相融,把整个画面写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充满了生机、充满了情趣。

⑵渔人。诗人将山水的明丽,月色的皎洁,渔民的欢畅,融于明澈秀丽的画卷中,既赞美了兰溪一带的山水之美,又抒发了渔家的欢乐之情,还表达了田园生活的自得与闲适。

9.(2010安徽模拟卷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青玉案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注释]贺铸(1052-1125)字方回,号庆湖遗老。横塘:地名。据记载,贺铸曾小住在苏州盘门外十余里处,地名横塘。黄庭坚评:“解作江南断肠句,只今唯有贺方回。”

(1)关于这首词,有人认为作者写路遇一位女子,引起对生活的感慨;有人认为写对一个女子的怀念;也有人认为是写梅雨时节的幽居生活中的闲愁。你认为哪一说法比较恰当?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罗大经《鹤林玉露》:“贺方回有„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盖以三者比愁之多也,尤为新奇,兼兴中有比,意味更长。” 请对这一诗论作简要分析,说明其意味深长的理由。(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作者邂逅一位女子兴起感慨,抒写幽居孤独闲愁。美人香草是诗人理想的寄托或理想中人物的代称,托意美人,言自己的理想不能实现而郁郁不得志的“闲愁”。上片写相恋和怀念,下片开头写昏暮景色,暗示出抒情主人公等待盼望那位“凌波仙子”直到黄昏仍不见踪影,“闲愁”太多,“美人”可望而不可及,以此喻指理想不能实现。(或者:上片写路遇佳人而不知所往的怅惘情景,也含蓄地流露其怀才不遇的感慨。下片写因思慕而引起的无限愁思。全词虚写相思之情,实抒悒悒不得志的“闲愁”。)

(2)“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以江南景色比喻忧愁的深广,以面积广大喻愁之多,“满城风絮”以整个空间立体地比喻愁之深广,“梅子黄时雨”以连绵不断比喻愁之时间长和难以断绝,既是写景又是比喻,兴中有比,意味深长,因此被誉为绝唱。(或者:他把抽象的闲愁化为可感可知的“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不仅形象、真切地表现出词人失意、迷茫、凄苦的内心世界,同时也生动、准确地展现了江南暮春时烟雨迷蒙的情景,可见其意味深长。)

10。(2010安徽模拟卷十).阅读下面的两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观书有感朱熹

昨夜河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琴诗苏轼

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 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1)这两首哲理诗各揭示了什么道理?(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哲理诗表现理趣的方法各有不同,试作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朱诗说明大战船自在航行,有其自身的规律,离不开必要的条件,硬是用人力“推移”,即使发挥了冲天干劲,也无济于事。

苏诗说明,只有好的客观条件或主观条件,还不能取得好效果,只有把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才能取得好效果。

⑵朱诗有鲜明的形象,由形象本身来体现理趣。苏诗用两个假设、两个提问表现理趣。

11.(2010安徽模拟卷四)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2)题。(8分)清平乐?独居博山王氏庵辛弃疾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1)词的上片描绘的是什么样的景象?写“鼠”是“饥”的,说明了什么?“破纸窗间自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感情?表现出词人什么思想?(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词的上片描绘夜宿的王氏茅屋中凄凉破败的景象。“鼠”是“饥”的,说明这里已经长时间断了“烟火”。“破纸窗间自语”一句,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样写更渲染了凄凉的气氛,衬托出作者百无聊赖的寂寞心情。

(2)抒发词人感慨而不悲观,失意时仍不忘抗金报国、恢复中原大业的感情,表现出词人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

12.(2010安徽模拟卷五)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 分)

鹊桥仙?夜闻杜鹃 陆游

茅檐人静,莲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乡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

(1)这首词的开头三句描写了什么景象?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鹃”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这三句描写了春晚寂静、昏暗、风雨凄迷的景象。其作用是为杜鹃出场作铺垫,也为后文表达词人飘零身世和凄凉的心境作铺垫。

(2)运用烘托手法,其好处是以“静”衬托出杜鹃啼声的悲切。13.(2010安徽模拟卷一).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临江仙?探梅 辛弃疾

老去惜花心已懒,爱梅犹绕江村。一枝先破玉溪春。更无花态度,全是雪精神。剩向空山餐秀色,为渠著句清新。竹根流水带溪云。醉中浑不记,归路月黄昏。⑴“花态度”、“雪精神”具体指什么?请用自己的话表述。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有人认为“醉中浑不记”中的“醉”是“酒醉”,结合全词,谈谈你对“醉”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⑴花态度:花鲜艳娇嫩的样子;雪精神:梅傲雪耐寒的神韵。⑵“醉”非醉酒,而是心陶醉于梅,作者赏梅不知不觉中天色昏暗,足见探梅之时久,爱梅之意深。

14.(2010安徽安庆一中三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上 太 行① 于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句景物描写的特点。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

【解析】(1).动静结合,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衬托,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归鸟,何等苍茫、壯阔的境界,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的胸襟。诗人两鬃霜华却壮心不已,立马太行,雄视千里,全诗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倦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士形象,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

14.(2010 北京海淀区查漏补)阅读下面一首元曲,回答问题。越调·凭阑人

金陵道中(元)乔吉

瘦马驮诗天一涯,倦鸟呼愁村数家。扑头飞柳花,与人添鬓华。(1).这首小令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2).此曲构思奇特,写法巧妙,试从表现手法“移情及物”这一角度对这首元曲进行赏析。

【解析】(1).描写了一个落魄困顿的诗人形象。(2).示例:“倦”“愁”借鸟儿道出诗人心曲。听到鸟的啼声,不禁想到“鸟倦而知还”,自己却奔波于途,走过一村又一村,有家不得归。诗人不说自己对漂泊生活感到厌倦,而说鸟儿知倦;不说自己哀愁,而说鸟儿呼愁,曲折地写出了异地游子的无穷乡思。15.(2010福建泉州五中5月模拟)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塞外杂咏①

林则徐 天山万笏②耸琼瑶③,导我西行伴寂寥。

我与山灵相对笑,满头晴雪共难消。注释:①这是林则徐被遣戍新疆伊犁途中写下的一首诗。②笏,古代大臣朝会时所拿的手板,长方形。③琼瑶:美玉。(1)请简析首句运用的修辞手法。(2分)(2)简析诗中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解析】(1)本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万笏”为喻,描绘了天山山峰众多连绵的景象;用“琼瑶”比喻天山山顶积雪。

(2)作者前两句描绘了天山雄伟壮丽的的景象,写自己被谪贬伊犁,旅途中只有天山相伴,表现了寂寞孤独之感。后两句写“笑”写“难消”,表面上写开朗旷达,实际上流露出身处逆境的无奈,表达了年事已高、壮志未酬的伤感之情。16.(2010广东考前热身)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注] 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春天。⑴这首诗是在诗人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请分点概括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4分)⑵结合全诗,简要赏析“松月夜窗虚”的妙处。(3分)【解析】⑴①仕途失意(或壮志难酬)之悲 ②世态炎凉之苦

③年华已老之哀④万念俱灰的无奈(或绝望、失望)(1点1分,2点2分,3点4分)⑵窗前松下一片月光增加了空虚(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寂!注:意思相近即可。)该句以清冷寂寥之景写绵长不尽之愁,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语意双关),韵味悠长。(划线处各1分,答对3处即可)17.(2010长沙一中二模)阅读下面两首唐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从军北征 李益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注】《梅花落》:古曲,《行路难》:笛曲,声情哀怨,内容“兼及离别伤悲之意”。(1)边塞诗中的写景常常语言蕴藉,含意深厚。高诗的“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描写的是:冰雪消融,北地春回;战士们有的牧马晚归,有的在戍楼吹起羌笛。画面开阔,气氛和平宁谧。暗示了边关此刻烽烟暂息,胡马北去。李诗的“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两首诗都采用融情于景的手法写征夫的思乡之情。高诗的“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是虚写,诗人从曲名“梅花落”生发出联想,描绘出风送梅花,一夜之间落满关山的画面,借征夫幻觉中的故乡花落含蓄表达其心中思乡之情。意境优美,感而不伤。李诗的“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析】(1)大雪遮道,寒风割面;《行路难》的笛声在北征的队伍中此起彼和。画面悲壮,气氛凝重压抑。暗示了将士们行军的艰难,心情的沉重。

(2)是实写,描绘出北征途中,征人一齐回首望月的特定场景,借征夫的动作(神态)来显示出笛声的哀怨和征人怀乡的普遍心情。意境悲壮,情感悲怆。18.(2010湖南六大名校仿真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根据提示,完成赏析。(7分)二月二日出郊

王庭珪①

二月二日②

李商隐

日头欲出未出时,雾失江城雨脚微。

二月二日江上行,东风日暖闻吹笙。

天忽作晴山卷幔,云犹含态石披衣

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烟村南北黄鹂语,麦垅高低紫燕飞。

万里忆归元亮井,三年从事亚夫营。谁似田家知此乐,呼儿吹笛跨牛归?

新滩莫悟游人意,更作风檐夜雨声。

【注】①王庭珪,宋代诗人,弃官筑草屋于卢溪,隐居五十年。②写此诗时,李商隐为了生计,只身远赴梓州,任职柳仲郢幕府。亚夫,借指幕主柳仲郢。二月二日,农历踏青节。

(1)两首七言律诗都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2)两首诗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试加以分析。(4分)【解析】(1)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王诗中的 “云犹含态石披衣”,云摆弄着姿态,山石好像披着衣裳,形象地写出了云雾缭绕山石的情状(1分),(或“烟村南北黄鹂语”,烟霭笼罩的山村,黄鹂叽叽喳喳地鸣叫,就像人在兴奋地说话)李诗中的“花须柳眼各无赖,紫蝶黄蜂俱有情”生动地写出了早花柳丝竞相争艳,成群蜂蝶含情飞舞的情景(1分)。

(2)两首诗均写踏青所见,王诗前三联写了一幅雨后放晴,万物怡然的春景图,最后用一反问表现了诗人隐逸田园的乐趣(2分)。李诗前两联描绘了一幅生动明媚,竞艳含情的春景图,以乐景写哀情,后两联转折,写出了自己潦倒的身世,表达了诗人羁泊天涯、欲归不能的凄苦和愁闷郁抑、无人理解的失意情怀(2分)。19.(2010湖南岳澧二校三次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庆全庵桃花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见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宋末元初人。宋亡后,只身隐居,多次坚拒元朝征召。请简要分析“桃花”在全诗中的作用。【.答】:①借桃花引出世外桃源,将隐居山间的眼前现实(实)和陶渊明笔下的理想世界(虚)巧妙地结合了起来。(3分)②作者借写隐居之地桃花开放之景,表达了避世山中的孤寂之情;“又”字表示年复一年,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感情。(2分)③作者希望“花飞莫遣随流水,”曲折表现了隐居绝仕之意。(2分)(第①点可紧扣诗题来答,第②点可紧扣第二句诗来答,第③点可紧扣最后两句诗及诗后注释来答)

20.(2010岳阳一中九次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完成后面问题。(7分)城东早春(杨巨源)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若待上林花似锦,出门俱是赏花人。(1)诗题《城东早春》,在诗中作者是如何扣题的?(3分)

(2)“清景”中 “清”字的含义是什么?(4分)【答案】(1)一是抓住早春最有代表性的景物绿柳来描写;二是用“才”、“半”突出早春的特点;三是虚拟“花似锦”的热闹反衬赏春人少从而突出早春。

(2)一是“清新”,写早春之景的清新可爱。二是“清净”,春景刚露,赏春人少。21.(2010宿迁市模拟卷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宿云门寺阁 孙逖

香阁东山下,烟花象外幽。悬灯千嶂夕,卷幔五湖秋。画壁余鸿雁,纱窗宿斗牛。更疑天路近,梦与白云游。

(1)诗题中的“宿”字贯串全诗,请对此作具体说明。(4分)

答:

(2)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简要分析。(3分)

答:

(3)“云门寺”的特点是什么?试结合颈联作具体分析。(3分)

答:

【答案】(1)首联,诗人尚在投宿途中,远看云门寺(1分);颔联,诗人初到宿处,点燃油灯,卷起帷幔,观赏窗外的夜色(1分);颈联,诗人睡下,一时还未入眠,游目于室内和窗外(1分);尾联,诗人入睡,进入梦乡(1分)。

(2)想象(1分)。在茫茫夜色中,任你卷起窗帘或借助于所悬之灯,是看不到千嶂奇景和五湖秋色的,这纯属想象之辞(1分),诗人借此写出了“千嶂”、“五湖”的高远气象和云门山寺的势派(1分)。(答出对偶或夸张,只得1分)(3)“云门寺”的特点是“古” 与“高”(1分)。颈联上句写因年深日久,壁画的大部分已剥落,只剩下大雁,足见“云门寺”之“古”(1分); 颈联下句写闪烁的群星象是镶嵌在窗户上,足见“云门寺”之“高”(1分)。

22.(2010银川一中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11分)灞上秋居 马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 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为作者来京城后的寄居之所。

8、诗的颈联上下两句写景各用了什么表现技巧?描绘出怎样的意境?(6分)

9、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5分)【答案】(1)、颈联中“空园白露滴,”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突出夜阑人静,只有露珠滴落在枯叶上的声响的静寂,(2分)“孤壁野僧邻“则是运用烘托,以只有“野僧”这样一个邻居,衬托作者的孤身一人的情景。(2分)营造出孤寂、凄清的氛围,抒发了作者独处空园,与野僧为伴的孤苦无依。(2分)

9、(1)“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1分)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2分)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2分)23(2010银川一中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中牟道中

(宋)陈与义

杨柳招人不待媒,蜻蜓近马忽相猜。如何得与凉风约,不共尘沙一并来。

8.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5分)9.有人曾用“奇趣”评论这首诗,你是否同意?为什么?(6分)

【答案】8.愉悦、兴奋〔回答类似词语即可得分,如:轻松、高兴、和悦、陶醉、兴致勃勃、快乐等。〕 9.同意〔如不同意不得分〕。首句写微分中,杨柳摇曳多姿,像是不等待媒介就向行人讨好;次句写蜻蜓低飞,当它近过往人马时,又好像有所猜疑,远远飞走。凉风也卷来尘沙,凉风随适意,尘沙却恼人,于是诗人突开异想,怎能与凉风约定,不要挟带尘沙同来!作者用运拟人手法,并展开合理想像,无论“杨柳”“招人”表现出的亲昵情意,“蜻蜓”近马“相猜”活泼而又顽皮,还是与“凉风”相约都引人遐想。幽默风趣,奇思妙想中充满生活情趣,饱含诗情画意。24.(2010济南市三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两个小题。(8分)柳州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1)通观全诗,是什么原因让诗人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4分)(2)诗中的“共”和“乱”用得精当,耐人寻味,请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 14.(1)一是春天,雨后榕叶落满庭院,让人错以为秋风扫落叶。二是自己仕途不顺(被贬柳州),远离故乡,心中凄苦,虽是春日却感觉如秋天一般。

注:必须答出意思;答对一点得2分,两点得4分。(2)“共”字说明“凄凄”之感是双重的,是宦情的凄凄加上羁思的凄凄,突出其分量之沉重。“乱”字写出了诗人此时的心境,莺啼本无所谓“乱”,是听莺啼之人的心绪烦乱,所以才有“莺乱啼”的感受。

注:分析一个词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25.(2010山东诸城、安丘、兰山、五莲四县模拟)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题目。(8分)长沙过贾谊宅 刘长卿

三年谪宦此栖迟,万古惟留楚客悲。秋草独寻人去后,寒林空见日斜时。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 寂寂江山摇落处,怜君何事到天涯!

注:作者因遭诬陷被贬睦州司马,本诗写于赴任途中。(1)

本诗颔联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试作简析。(4分)(2)

试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4分)【答案】(1)颔联通过对“人去后”、“日斜时”的“秋草”、“寒林”等景物的描写,渲染了长沙贾谊故宅的萧条、冷落、寂寥的氛围,(2分)烘托了作者孤独、寂寞的心境,(1分)为下文抒发感慨做铺垫。(1分)

(2)本诗借古伤今,借贾谊被逐长沙之事,表现自己无罪被贬的悲愤和痛苦,(2分),对不合理的社会现实进行了强烈的控诉。(2分)26.(2010山东威海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8分)浣溪沙 李清照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①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②,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注】①山枕:枕头。古之枕多以木、瓷为之,中凹,形似山。②斗草:古代以花草相赛之民俗游戏。一名斗百草。

(1)请分析“黄昏疏雨湿秋千”中“湿”字的表达效果。(4分)

(2)评者认为这首词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有“无我之境的妙趣”,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1)(4分)黄昏时分,疏疏落落的细雨打湿了空挂着的秋千,一“湿”字将暮春、黄昏、细雨连在一起,(2分)营造了一种空寂的意境(或氛围),表现出词人感伤、凄清的心境。(2分)(2)(4分)这首词描写了熏香、花钿、斗草、秋千等典型的少女时代的事物,(1分)并通过对暮春风光(例“江梅已过柳生绵”)和闺室景物(例“玉炉沉水袅残烟”)的描绘,(1分)以物写人,以景写情,把春日少女的姿态和惜春的情感写得活灵活现,(2分)有“无我之境的妙趣”。27.(2010山东莘县三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范成大

嫩绿重重看得成,曲阑幽槛小红英。酴醿[注]架上蜂儿闹,杨柳行间燕子轻。

春婉娩,客飘零,残花残酒片时清。一杯且买明朝事,送了斜阳月又生。

[注]酴醿:一种观赏植物。

(1)词的上片运用哪些手法来描写春目风光的?试作简要分析。(4分)(2)结合词的下片简要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4分)【答案】(1)运用色彩对比、动静相衬的手法来描写春日风光的,(2分)“嫩绿”与“红英”对比,静态的嫩叶及小红英与动态的蜂儿及燕子相衬。(2分)(2)面对春的离去,作客在外的词人只好借酒消愁,混过这恼人的花月良宵,迎接新一天的到来;(2分)表达了词人的伤春之情和飘零之感。(2分)28.(2010天津耀华中学一摸)阅读_F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 江行(宋)严羽

瞑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注]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1)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分)【答案】(1)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2)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答案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山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29(2010浙江菱湖二模)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6分)金陵驿二首

(一)文天祥

草合离宫转夕晖,孤云漂泊复何依? 山河风景元无异,城郭人民半已非。满地芦花和我老,旧家燕子傍谁飞? 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蹄鹃带血归。[注释]:①这是文天祥被俘北上,经过金陵(今南京)时所作的诗。22.诗中哪一句是“述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2分)23.本诗用多种方法写亡国之悲,试说出一种并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22.末句。(1分,答其他不得分)表达了作者决不曲膝求生的崇高气节,和心向故国、哪怕死了也要让一腔忠魂化鹃而归的心志。(1分,意思对即可)

23.4分(1)用 典。本诗主要化用典故,委婉而深沉地表达了作者的亡国之恨,全诗沉郁雄捷,充分体现出诗人的爱国精神。“山河风景元无异”化用《世说新语》记王导“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语,“城郭人民半已非”化用丁令威“去年千年今始归,城郭犹是人民非”句,表现了“国破山河在”的深深悲慨。“芦花”句暗用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故垒萧萧芦荻秋”,寓“一片降幡山石头”的亡国之恨。这在刘禹锡是怀三国的东吴之古,而在文天祥是写今日之悲,他的沉痛要深切的多。“旧家燕子”句化用刘禹锡《乌衣巷》“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典故。

(2)对比,如颔联,以物是人非的对比写出山河“无异”而人民“半非”的令人痛心的现状,强烈地表达了“国破山河在”的沉痛情感。

(3)托情于景,情景交融。如首句皇家行宫日渐湮没在夕阳的草丛中,亡国之产能尽在这无声的画面中。

(4)设问。颈联说到自己年岁已老,国破家亡,不知以前屋檐下的燕子将有谁为新主人,深切表达了自己家园不再的亡国之痛。

评分细则:答对一种手法即可得1分,赏析合理3分。

30(2010浙江学军中学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22—23题。(6分)定**·暮春漫兴 【宋】辛弃疾

少日春怀似酒浓,插花走马醉千钟。老去逢春如病酒,唯有,茶瓯①香篆②小帘栊。

卷尽残花风未定,休恨,花开元自要春风。试问春归谁得见?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

【注】①茶瓯:一种茶具。

②香篆:指焚香时所起到烟缕。

22.上片词人通过对“少日”时和“老去”时行为表现和____________的对比,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慨。(2分)23.下片的“飞燕,来时相遇夕阳中”一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处。(4分)【答案】22.内心感受(1分)

春光易逝,人生易老。(1分)23.作者运用拟人手法,(1分)想像离此而去的春天,与飞来的燕子在金色的夕阳中相遇,(1分)巧妙地回答了上句的疑问,(1分)想像奇特,生动形象,引人联想。(1分)31.(天津市十二区县重点中学2010届高三联考一)阅读下面的古诗,按要求作答。(6分)清平乐

春晚 王安国

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

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注释:①王安国,王安石之弟,为人耿直,一生不得志;②小怜,北齐后妃,擅弹琵琶,后常借指歌女。

(1)上片构想奇特,别开生面,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上片用什么艺术表现手法造成了强烈的抒情效果?(4分)

(2)有人说此词“成一家风骨”“结笔品格自高”,你是否有同感?请简要分析。(2分)

【答案】13.(6分)

(1)描写了一幅夜雨过后,万花凋谢,残花遍地的暮春图。(1分)比喻,将“满地残红”比之美丽的宫锦被污,表现出面对残春的痛惜之情;(1分)拟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饶有趣味;(1分)借景抒情,强化了伤春、惜春之情。(1分)(只写手法不分析不得分)

(2)结句由伤春的琵琶声写到触目皆是的杨花始终不肯飞入画堂朱户权贵之家,寄托了个人身世之慨,写出了自己的真性情,(1分)是作者耿直不阿人格的象征。(1分)

只写是否有同感,但不分析不得分。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32.(2010 江苏南通市三模)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题宣州开元寺水阁 杜 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日见范蠡①,参差烟树五湖东。注:①范蠡:春秋时越国大夫,曾助越王勾践灭吴复国,功成身退,泛游五湖。(1)“六朝文物草连空”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首联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3分)

(2)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4分)(3)尾联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情感?(3分)【答案】9.(1)借代(1分)。寄寓了六朝兴废、自然永恒的感慨(2分)。(2)颔联写生机永恒的自然景色和生老更迭的尘世生活情景。(2分)颈联写阴晴变幻,朦胧明丽的自然美景。(2分)(3)对隐逸古人的缅怀仰慕之情(1分),厌倦官场、纵情山水的逍遥之念(1分),无法像范蠡那样泛舟五湖的惆怅之意(1分)33.(2010 江苏南通市三模)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1)____________,衣冠简朴古风存。(陆游《游山西村》)

(2)射者中,弈者胜,____________,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3)____________,子无良媒。____________,秋以为期。(《氓》)(4)人间如梦,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5)位卑则足羞,____________。(韩愈《师说》)

(6)____________,有容乃大;壁立千仞____________。(林则徐)【答案】(1)箫鼓追随春社近

(2)觥筹交错

(3)匪我愆期

将子无怒

(4)一尊还酹江月

(5)官盛则近谀

(6)海纳百川

无欲则刚 评分建议:每空1分,有错即不得分。

33.(2010南京三模)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别舍弟宗一① 柳宗元

零落残魂倍黯然,双垂别泪越江边。

一身去国六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

桂岭②瘴来云似墨,洞庭③春尽水如天。

欲知此后相思梦,长在荆门郢④树烟。

注:①宗一:柳宗元的从弟,元和十一年春,自柳州赴江陵。②桂岭:这里泛指柳州附近的山。③洞庭:在柳州至江陵途中。④郢:古楚都,今湖北江陵西北。(1)

作者心情“黯然”的原因有哪些?(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颈联中两处比喻各有何妙处?(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请简析尾联抒发的感情及其表达特色。(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①长期被贬到“蛮荒”之地,受尽磨难②忠而见斥,内心悲愤③与堂弟离别

(2)“云似墨”是说乌云密布,象征自己处境险恶。“水如天”是以洞庭水阔天长,相思绵长,相见很难。

(3)抒发了与从弟弟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特色:相象,融情于景,想象在梦中和宗一于江陵相会。34.(2010淄博六中期末测试)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塞上听吹笛 高适

霜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1)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三、四句在写法上有什么特色?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寒霜后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边地一片和平安宁的开朗壮阔景象。(2)①借吹奏的曲名《梅花落》的拆用,将笛声变成落梅的花片,四处飘散,色香洒满关山,以形以色写无形的声音。②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之落,句中含有思乡的情调。③以想象中的笛音的美妙,与一、二句中胡天战士牧马而归月夜吹笛的实景构成虚实相应的边塞和平宁静的动人意境和全诗乐观开朗的基调。(答对两点给满分)15.(2010淄博六中期末测试)填空。(6分)(1)曹操在《短歌行》中引用了《诗经》里描写女子思念情人的诗,借以表达自己对贤才的渴慕,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展现秋天不同景象的名句。如,王维《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如,杜甫《登高》中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2)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35..(2010淄博一摸)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8分)采桑子·彭浪矶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注①:这首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词的上片和下片在感情抒发上各具特点,试分别作具体分析。(8分)【答案】(4分)①上片侧重记事抒情。词人独驾扁舟,避乱江南,如同失群旅雁和孤零飘荡的浮云,(1分)兴起浓重的羁旅孤寂之感。(1分)回首北望烽烟弥漫的中原大地而泪洒“满巾”,(1分)直接抒发了无限的国破家亡之痛。(1分)②(4分)下片偏重写景抒情。暮色笼山,芦根残存,枫叶飘零,景色冷清黯淡,(1分)表露了词人国家残破、颠沛流离的情绪。(1分)日落时分,作者的寂寞感、凄凉感更加强烈;(1分)江面平缓恰恰反衬了词人难以平静的思乡心绪。(1分)

15.(2010淄博一摸)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⑴时不可兮骤得,______________。(屈原《湘夫人》)悦亲戚之情话,_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去来兮辞》)⑵五更鼓角声悲壮,______________。(杜甫《阁夜》)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⑶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李商隐《锦瑟》)

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⑷______________,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答案】15.(6分)⑴聊逍遥兮容与 乐琴书以消忧

⑵三峡星河影动摇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⑶沧海月明珠有泪 所以游目骋怀

⑷莫道不销魂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每句1分,有错该句即不得分。)

36.(2010烟台二中3月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题扬州禅智寺 杜牧

雨过一蝉噪,飘萧松桂秋。青苔满阶砌,白鸟故迟留。暮霭生深树,斜阳下小楼。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①这首诗用字很讲究,请简要分析“青苔满阶砌”中“满”字的表达效果。(4分)②尾联“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4分)

【答案】14.①“满”字写出台阶上青苔之密,间接写出了来人稀少;(2分)渲染了环境豹空寂凄消。(2分)(共4分,每点2分)

②衬托(或“以乐景衬哀情”、“反衬”、“对比”)。(2分)用歌舞喧闹、市井繁华的扬州反衬出禅智寺的静寂,更突了诗人孤独凄清和有所失落的心境(暗含诗人的身世之感和凄凉情怀)。(2分)

37.(2010烟台二中3月月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1)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______________,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

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

(王勃《滕王阁序》)(3)母、孙二人,更相为命,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4)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羽扇纶巾,谈笑间,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答案】(1)竞无语凝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烟光凝而暮山紫

(3)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梧桐更兼细雨

(4)奈何取之尽锱铢

樯橹灰飞烟灭(每题1分,句中有错该句不得分)38.(莱西一中3月月考)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初授官题高冠④草堂 岑参

三十始一命,宦情多欲阑。自怜无旧业,不敢耻微官。涧水吞樵路,山花醉药栏。只缘五斗米,辜负一渔竿。[注】①高冠:山谷名。

(1)请简要赏析颈联中“吞”和“醉”两个字的表达作用。(4分)(2)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4分)【答案】14.(4分)(1)“吞”写出谷水淹没山间小路的动态:“醉”写出了山花醉人的情态。

(2分)两个字既表现了高冠谷秀丽清幽的白然环境,义表现了作者对原来隐逸生活的留恋之情。(2分)(2)(4分)用典、借代(2分),表现诗人为微官薄禄不得不割舍闲适自得的隐逸生活的矛盾心情。(2分)39.(莱西一中3月月考)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1)舳舻千里,旌旗蔽空,______________,横槊赋诗。(苏轼《赤壁赋》)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2)层峦耸翠,上出重霄;______________,下临无地。(王勃《滕王阁序》)吴楚东南坼,______________。

(杜甫《登岳阳楼》)(3)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民为贵,______________,君为轻。

(《孟子》)(4)______________,唯见江心秋月白。

(白居易《琵琶行》)君子生非异也,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答案】(6分)(1)酾酒临江

猿猱欲度愁攀援(2)飞阁流丹

乾坤日夜浮

(3)气吞万里如虎

社稷次之

(4)东船两舫悄无言

善假于物也(6分,每空1分,有错该空不得分。)39.(2010青岛3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游庐山宿栖贤寺 王安国

古屋萧萧卧不周,弊裘起坐兴绸缪。千山月午乾坤昼,一壑泉鸣风雨秋。迹入尘中惭有累,心期物外欲何求。明朝松路须惆怅,忍更无诗向此留。

①第二联是运用什么手法来写庐山夜色的?这样写具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②这首诗抒写了诗人怎样的内心世界?请简要概括。(4分)【答案】14.(8分)①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1分)。上句描写了山中月色的皎洁,下句写山间的流水潺潺,动静结合,(1分)勾勒了一个明净、幽寂、清寒的世界(1分),为第三联表达内心的情感营造了氛围(1分)。评分标准:共4分,手法1分,分析诗句1分,作用2分。②一方面展现了诗人登临庐山的洒脱胸襟,对淡泊人生的追求;另一方面也表现了诗人对世俗桎梏的不满与不甘。评分标准:共4分,每点2分。40.(2010青岛3月质检)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①知我者,______________ ;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诗经·黍离》)

______________,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李白《蜀道难》)

②玉不琢,不成器;______________,不知道。

(《礼记》)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______________?

(杜牧《阿房宫赋》)③生我所欲也,______________,故不为苟得也。

(《孟子·告子上》)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______________?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④子在川上曰:“ ______________,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篇》)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______________ ;

(韩愈《师说》)

【答案】①谓我心忧

剑阁峥嵘而崔嵬

②人不学

不霁何虹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

千古兴亡多少事

④逝者如斯夫

犹且从师而问焉评分标准:共6分,每句1分,错一处该句不得分。40.(2010胶州期末测试)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金陵怀古

王硅

怀乡访古事悠悠,独上江城满目秋。

一鸟带烟来别渚,数帆和雨下归舟。萧萧暮吹惊红叶,惨惨寒云压旧楼。

故国凄凉谁与问,人心无复更风流。注:王硅:时任北宋左相,写作此诗时北宋在与西夏的两次战争中均遭失败。(1)试分析诗歌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2)作者在诗中是怎样表达“凄凉”的。(4分)【答案】14.(1)①开篇点题,点明时间和地点。(2分)②“悠悠”“独上”“满目秋”等词,开篇即为全诗笼罩了一层孤寂、萧索的气氛。(2分)③与尾联的“故国凄凉”“谁与问”形成首尾呼应。(2分)(任意两点得满分)(2)①别渚孤乌,数帆归舟,晚风劲吹、红叶凋零,寒云阴沉、楼阁昏暗等意象,融情于景,营造了凄凉的意境;②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凄凉心境(或尾联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不复应有往日那种激扬奋发、踌躇满志的风情气韵,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忧思)。(每点2分)15.(2010胶州期末测试)补写出下列名旬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①吾尝终日而思矣,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想当年,金戈铁马,______________。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②歌台暖响,春光融融;______________,风雨凄凄。

(杜牧《阿房宫赋》)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

(杜甫(《旅夜书怀》)③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

(苏洵《六国论》)绿杨烟外晓寒轻,______________。

(宋祁《玉楼春》)④______________,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论语·子路》)六朝旧事随流水,______________。

(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答案】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气吞万里如虎②舞殿冷袖/危樯独夜舟

③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红杏枝头春意闹④欲速则不达/但寒烟衰草凝绿

41.(2010济宁一摸)阅读下面一首清词,回答后面问题。(8分)减字木兰花 纳兰性德

相逢不语,一朵芙蓉着秋雨。小晕红潮,斜溜钗心只凤翘。待将低唤,直为凝情恐人见。欲诉幽情,转过回廊叩玉钗。(1)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试作简要概括。(4分)

(2)“转过回廊叩玉钗”是让人津津乐道的名句,试结合全词谈一下此句的妙处。(4分)【答案】14.(1)塑造了一个情窦初开,对于爱情既向往又羞涩,急于表达自已的心情而又欲言又止的少女形象。(4分。意思对即可)

(2)此句是细节描写,细致描绘了少女轻叩玉钗的微妙动作。通过这一细微的动作描写,含蓄地表现了少女心怀幽情、娇羞难言的复杂心境。(4分。句号前后各2分。意思对即可)15.(2010济宁一摸)补写出下面各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

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______________。(《诗经·采薇》)

月明星稀,______________,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曹操《短歌行》)

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______________,鸟倦飞而知还。

(陶潜《归去来兮辞》)

③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

(李商隐《锦瑟》)

④欲寄彩笺兼尺素,______________?

(晏殊《蝶恋花》)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______________。

(苏轼《定** 》)

【答案】①雨雪霏霏/乌鹊南飞

②亦足以畅叙幽情/云无心以出岫

③奈何取之尽锱铢/沧海月明珠有泪

④山长水阔知何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42.(2010九江二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1)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3分)

(2)这首诗中的“断弦”二字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请就“断弦”这一细节作简要赏析。(3分)【解析】(1)①交代了环境;②为全诗定下了冷清的基调,烘托了气氛;③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2)①断弦反映了筝曲的激越。(前句“岭色千重万重雨”是筝曲创造出来的音乐形象,想像瑰丽,表现音乐的繁促酣畅,“断弦”表明激越的音乐达到了琴弦的极限。)②断弦表现了弹筝人的忘情。(弹筝人创造着音乐形象,又被自己创造的音乐形象所感动,心潮澎湃,不能自己,拨断了琴弦。)③断弦也揭示了“泪痕深”的原因。(正因为筝曲激越,乐人倾情演奏,乃至“断弦”,才深深打动了客心。43.(2010苏锡常镇四市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同答问题。旅次洋州寓居郝氏林亭 方干

举目纵然非我有,思量似在故山时。鹤盘远势投孤屿,蝉曳残声过别枝。凉月照窗欹枕倦,澄泉绕石泛觞迟。青云未得平行去,梦到江南身旅羁。

(1)颔联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蕴含了什么样的感慨?(5分)【】写出了鹤从高空向孤屿盘旋而下、蝉鸣不已拖着尾声飞向别的树枝等景象。寄寓了怀才不遇随自视清高脱俗而又无可奈何的感慨。44.(2010南通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②醉,狂歌五柳前。【注】①辋川:水名,在陕西蓝田县终南山下的辋谷川口。诗人晚年隐居于此。裴迪:唐诗人,关中人,王维的好友,天宝后官蜀州刺史、尚书省郎。②接舆:春秋时楚国隐士,曾“凤歌笑孔丘”。⑴诗歌首联勾勒出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结合“转”“日”二字略加分析。(3分)

⑵本诗颈联是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点化而来,但在写法上却与陶诗不尽相同,请简要说明。(4分)

⑶全诗尾联连用两个典故,请你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解析】⑴转,改变。日,天天。(1分)著此二字,山泉就有了人的感情。(1分)勾勒出一幅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静谧和谐而又富有生机)的山中秋色图。(1分)⑵陶诗是以拟人手法表现远处村落上方炊烟缓缓飘动依依不舍的情味,王诗却以白描手法分写夕阳和炊烟一落一上的意趣;陶诗借“暧暧”、“依依”两个叠字形容词传情,王诗以“余”、“上”两个动词绘态写意,表现出落日将尽未尽和孤烟悠然直升的动态。(4分)(加点部分为得分点,下同)⑶尾联诗人以陶渊明自况,在自况中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的仰慕之情、效法之心(或: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而将裴迪比作楚狂接舆,表达了对友人高尚品格的高度赞扬以及薄暮时分遇见友人的由衷喜悦和欢迎之情。(3分)

45.(2010南通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尽日凭栏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⑴有人说“长忆西湖”的“忆”字是全词关键,请简要分析。(3分)

⑵这首词两片之间有多处照应,请举出三处。(3分)

⑶这首词运用了情景交融和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请任选一种表现手法,结合具体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解析】⑴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全词围绕“忆”展开对西湖美景的描写。

⑵长忆与别来;钓鱼舟与钓鱼竿;正清秋与水云寒。

⑶言之成理即可。a.情景交融。钓鱼舟三三两两,悠然闲散,自由自在,雪白的芦花,雪白的鹭鸟,泛舟垂钓,以高洁、闲雅的景物描写表现诗人对西湖的热爱,以及急于归隐的情感。b.虚实结合。起首两句写作者念念不忘西湖,终日登楼怅想,结尾两句写收拾鱼竿,急欲归隐西湖,抒现实情,是实;中间写景部分则是转入回忆,描摹往昔的西湖美景,写昔日景,是虚。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2010南通联考)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⑴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诸葛亮《出师表》)⑵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⑶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⑷ ______________,而不知其所止,______________,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者动,仁者静。(《论语· 雍也》)【答案】⑴以咨诹善道 ⑵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⑶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⑷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⑸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46(溧阳中学201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 江 月 苏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1)《古今词语》云:“东坡”在黄州,对月独酌,作《西江月》词。词中“月明多被云妨”一句写的是眼前实景,却有更深的内涵。请品读全词,谈谈你的理解。(6分)

(2)这首词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举例说明。(4分)【答案】(1)“明月”用以象征词人美好的理想和高洁的人格,“云”象征小人,明月多被云遮,含蓄地抒发了词人含冤被贬的愤懑心情。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夜来风叶已鸣廊”,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气氛,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或:“月明多被云妨”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溧阳中学2010届高三第四次月考)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2)廊腰缦回,______________。各抱地势,钩心斗角。(杜牧《阿房宫赋》)(3)______________,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苏轼《前赤壁赋》)

(4)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______________,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5)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6)醉不成欢惨将别,______________。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白居易《琵琶行》)

(7)______________,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8)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__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答案】(1)金就砺则利(2)檐牙高啄(3)寄蜉蝣于天地(4)又闻子规啼夜月

(5)来吾道夫先路(6)别时茫茫江浸月(7)操千曲而后晓声(8)不尽长江滚滚流 47.(2010湘潭三模)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答张十一①

韩含

山净江空水见沙,裹猿啼处两三家。贳笛竞长纤纤笋,踯躅②闲开艳艳花。未报恩波③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吟君诗罢看双鬓,斗④觉霜毛一半加。

注:①张十一:名暑,与韩愈同任监察御史,因劝谏德宗皇帝,两人同时被贬。韩愈被贬到广东阳山,张暑被贬到湖南临武。②踯躅。即羊踯躅,杜鹃花科,二月开花。③恩波:皇帝的恩泽。④斗:通“陡”。

(1)前四句描写景物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3分)

(2)前人评价尾联写得婉转含蓄,对此你是怎么理解的?(4分)【答案】(1)衬托:以卢衬静,猿的哀鸣打破了山村的宁静;拟人:“竞长”“闲开”写出了春天的生机。“竞”字把嫩笋争相滋生的蓬勃景象写活了,而“闲”字则把羊踯躅随处开放、清闲自得的意态揭示了出来;寓情l丁景:猿的哀鸣触动了诗人内心的悲愁,色彩鲜艳、充满生机的春景反衬了诗人的哀怨之情。(每点1分)

(3)诗人不直接说张诗的幽怨,引起了自己的共鸣,而是说读张署来诗使自己白了鬓发;不正面写自己哀怨之深切,只是从侧面说“霜毛陡加”。这一联写得曲折迂同,诗意婉转,韵味浓厚。(每点2分)

48(2010西南师大附中5月模拟)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暮春归故山草堂 钱 起

谷口春残黄鸟稀,辛夷花尽杏花飞。始怜幽竹山窗下,不改清阴待我归。兰竹诗 郑板桥

四时花草最无穷,时到芬芳过便空。唯有山中兰与竹,经春历夏又秋冬。

(1)钱起在《暮春归故山草堂》中是如何表现暮春景象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上面两首诗歌的主旨有哪些相似之处?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作者既以“春残”二字概括点题,又用“黄鸟稀”“辛夷花尽”和“杏花飞”来具体表现花落鸟稀、春光逝去的暮春之景。

(2)两首诗都通过对“不改清阴”的幽竹的描写,寄寓了诗人对其不为俗变的高尚节操的赞美。在写法上两首诗都运用了反衬手法,用众芳的凋零来突出翠竹的“不改”之情志。49.(2010成都石室三诊)阅读下面这首元曲,然后回答问题。(8分)(双调)庆东原·京口夜泊 汤式

故国一千里,孤帆数日程,倚篷窗自叹飘泊命。

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一夜梦难成,三处愁相并。

注:汤式,生卒年不详,宁波(今属浙江)人。元末曾补本县吏,后落魄江湖间。明成祖朱棣时曾为文学侍从。

(1)找出这首元曲的诗眼,并阐释其具体含意。(2分)

(2)简要赏析曲中“城头鼓声,江心浪声,山顶钟声”三句。(6分)

【答案】(1)“愁”,(1分)表达了作者远离家乡,流离飘泊的失意怅惘(愁苦也可)之情。(1分)

(2)这三名胜由近及远的写出了黑夜中传来的种种声意,(1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格(1分),句式整齐,节奏鲜明(1分);以动衬静(1分),渲染了作才此时长夜难眠的孤寂(1分),深化了作者漂泊的慨叹(1分)(愁苦、愁思亦可)。

50.(2010宁德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发潭州①

[唐]杜甫

夜醉长沙酒,晓行湘水春.岸花飞送客,樯燕语留人. 贾傅②才未有,褚公③书绝伦.名高前后事,回首一伤神. [注]①唐代宗大历三年正月,杜甫由夔州出峡,拟归洛阳,终因时乱,亲友尽疏,北归无望,惟以舟为家,漂泊江陵、公安、岳州、潭州一带。本诗作于大历四年离潭州赴衡州时。②贾傅:即西汉贾谊,有才名,曾因遭群臣忌恨,被贬为长沙王的太傅。③褚公:指初唐时书法家褚遂良,因诛阻立武则天为皇后,被贬为潭州都督。

(1)第二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2分)(2)牖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对这首诗作简要赏析。(4分)【答案】(1)(2分)本诗描绘了一幅迷离凄清的春色图.诗人扬帆启航,环顾四周,只有岸上春风中飞舞的落花在为他送行,船桅上的春燕呢喃作语,似乎在亲切地挽留他,渲染出悲凉冷落的气氛.(概述1分,分写1分)(2)(4分)本诗所用的表现手法主要有;①寓情于景;颔联用岸花送客、樯燕留人的景象来反衬孤苦无依的境遇.(或说“反衬”手法亦可)②拟人:将“送客”“留人„这些写人的动作用来写岸花、樯燕,反映诗人孤苦无依的境遇和寂寥悲凉的心境.⑧用典抒情:颈联借西汉时怀才不遇的贾谊、初唐时被贬的褚遂良的不幸遭遇,抒发自己感叹身世、忧国伤时的愁绪.④直接抒情:尾联直接抒发自己沦落他乡、抱负不能施展的情怀.(说出一种得2分.说出两种得4分;要求结合原诗举例分析。其中,指明手法各1分,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各1分)51.(2010福建省枫亭中学四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6分)沁园春

苏轼①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漙漙。

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②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

用舍由时,行藏在我③,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注释:①苏轼当时三十九岁,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山东诸城),其弟苏辙当时在齐州(山东济南)。②二陆:西晋诗人陆基、陆云兄弟,二陆入洛阳,文章为当时士大夫所推重。③化用《论语》:“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2分)

(2)词人在下阕写少年时与弟弟的往事和此时身居外任的现实,思想情感有怎样的变化?请简要分析。(4分)【答案】(1)词的上阕描绘了一幅清冷孤寂(1分)的旅途早行图(1分)。

(2)答:诗人回忆少年时与弟弟共客长安,自恃才华满腹,有远大的抱负,当时踌躇满志(意气昂扬、充满自信);而现在兄弟俩仕途不顺(不被重用),词人怀有不满和伤感;(2分)但是苏轼最后还是能用超然豁达的心态面对人生(学生答借酒浇愁,有消极的情绪,也可)(2分)。52.(2010福州3月质检)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6分)早行 陈与义 露侵驼褐①晓寒轻,星斗阑干分外明。寂寞小桥和梦过,稻田深处草虫鸣。【注】①驼褐:一种用兽毛制成的上衣。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是怎样表现造型“早行”的?请举例作简要分析。(3分)

(2)此诗三、四句主要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有何效果?(3分)【答案】(1)第一句诉诸感觉,(1分)写出清早露侵驼褐、寒意袭人的特点,同时也写出诗人“行”之“早”。(1分)诗人穿上露水不易湿透的驼褐出行,可见其上路之早,而“露侵驼褐”,以至于感到“晓寒”,其行之久,也不言而喻。(1分)

(2)主要用了反衬手法。(1分)“草虫鸣”反衬出环境的寂静,突出了诗人出行之早和羁旅中的孤独寂寞之感。(2分)53.(2010莆田质检)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6分)贼平后送人北归 司空曙

世乱同南去,时清独北还。他乡生白发,旧国见青山。晓月过残垒,繁星宿故关。寒禽与衰草,处处伴愁颜。[注]①本诗是作者于安史之乱平定后所作。②愁颜:指友北归途中见此景象时的表情。

(1)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颈联和尾联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3分)(2)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作简要分析。(3分)【答案】(1)(3分)这首诗的颈尾二联运用了想象的手法(1分,答“虚写”.“衬托”等亦可),想象友人北归途中所见到的种种景象(1分),突出荒凉破败之感(1分)。(2)(3分)诗歌通过残垒、寒禽、衰草等意象(1),写出战后荒凉破败的景象(1分),表达了作者对故园残破的哀痛之情(1分)。(答‟惜别”“独居愁绪”等感情,分析合理;得2分。)

54.(2010厦门质检)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问题。(6分)泛吴松江 [宋]王禹偁

苇蓬疏薄漏斜阳,半日孤吟未过江。唯有鹭鸶知我意,时时翘足对船窗。

[注]此诗系作者第二次被贬时所作。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情景?(3分)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3分)【答案】(1)天色己晚,余晖从稀疏的苇蓬缝隙里漏进船舱,但诗人仍无意过江,吟诵声在苍茫的江面上显得格外清晰和孤寂。

(2)拟人(反衬、衬托亦可)示例一:拟人手法。诗歌赋予鹭鸶人的情态,鹭鸶如同知己一样知晓诗人的心思,频频对窗,使诗人在孤寂中获得宽慰。

示例二:反衬手法。诗人用“唯有”鹭鸶“翘足对窗”来宽慰自己,反衬自己的孤独,表现了诗人被贬后的寂寞和苦闷。55.(2010江门一模)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耶溪泛舟 孟浩然

落景余清辉,轻桡弄溪渚。澄明爱水物,临泛何容与!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注】①此诗为诗人在长安求仕未成,离开长安,在江浙一带漫游时所作。②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相传西施曾在溪畔浣纱。③落景:落日。④轻桡:轻舟。桡,船桨。⑤水物:指水中生物。⑥容与:谓自得也。”⑦脉脉:相对而视的样子。

(1)作者通过写耶溪泛舟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简析“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两句诗所表现的生活情景。(4分)【答案】(1)(3分)表达作者从大自然中汲取生活欢乐的愉悦心情。(2)(4分)白首老翁在夕阳中悠然自得垂钓,表现了江南生活的恬静安谧;梳妆整齐、淡雅的村姑少女在耶溪水边洗衣、谈笑更衬托出山村的幽静安宁。

第二篇: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参考答案及解析

2008年高考诗歌鉴赏题汇编参考答案及解析 1.(全国卷 I 【参考答案】

⑴“拳”和“退”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用“退”字别致、生 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 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 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 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解析】

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 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诗 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 想联翩。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黄州濒临大江,赤鼻矶的石壁直插入江,地势险要,人们传说这儿就是三国时瑜打败曹操大军 的赤壁古战场(真正的赤壁位于湖北蒲圻,苏轼于此处曾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的千古绝唱。潘大临曾伴随苏轼在此浏览,说不定还亲耳聆听过东坡的豪放歌声。

如今他独自来到这古代英雄驰骋争雄的地方,不禁浮想联翩。西山重岭叠嶂,连绵不绝,定有 猛虎藏于其间。赤壁下临不测深渊,那直插江中的嶙峋巨石,正是龙宫的天然屏障。这虎踞龙盘的 形胜处所,是三国鼎立时兵家必争之地,历史上的英雄叱咤风云,建立了盖世功业,就象这滚滚东 去的万叠波浪一样流之无穷。诗人从思古的幽

情中省悟过来,把目光重新投向眼前的实景:俯视沙 滩,觉得一片明亮,那是因为许多白鹭本栖息在那里。仰望天空,天空是如此的开阔,以至高飞云 端的鸿雁似乎不是在向前移动。俱往矣,群雄争渡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我现在最羡慕的是江 上的垂钓者,钓罢驾着一叶轻舟在烟雨中归去,悠闲地听着雨打船篷的声音。

2.(全国卷 II 【参考答案】

(1 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 想到要把春天网住, 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 意的寂寞愁绪;

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 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解析】

本题第(1题重点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 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第(1题从“网”的有形和无形思考, 联系诗歌的表达技巧思考作答;这 “网” 除了与时令有关之外, 还应该含有很强的政治寓意。第(2 题把伤春(伤时和诗人自身遭遇联系起来分析。“小雨丝丝欲网春 , 落花狼藉近黄昏”是写景,即 使是春景也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车坐不到张罗地,宿鸟声中自掩门”是叙事兼抒情, 着力写门前冷落。表达了在春日里心情也不好的郁闷之情。

3.(北京卷 【参考答案】 ①(2分 A

②(4分肝胆:指自己的爱国之志,或对于故国的赤胆忠心。阅:见证。表出了作者虽

已衰老,且明知复国无望,仍然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心。意思接近即可。③(4分(1风格特征:沉郁悲怆或深沉凝重。(2简要分析:这首诗是把深沉的爱 国情怀与自己的人生遭际、眼前的具体情境紧密结合在一起,融铸为凝练精纯的诗句,形成了 沉郁、凝重的风格。

【注释】

①酬:以诗文相赠答。王处士:王炜暨。处士,旧时指有才德而不出来做官的人。九日:指阴 历九月九日,即重阳节。

②秋老:指暮秋时节。

③相望:互相怀念。一涯:一个角落。这句说:两人各在一方,彼此殷切想念。④离杯:这里以 “ 离杯 ” 暗喻 “ 离人 ”。浊酒:新酿的酒。⑤愁眼:忧愁的眼光。黄花:菊花。⑥这句说:天地间还存在有肝胆相照的人。

⑦阅:经历。鬓华:鬓发花白。华,同 “ 花 ” ,这句说:经历江山(指国家的兴衰变化,不觉 两鬓已经花白。

⑧讯:问讯。

⑨逐客:这里指作者已流落在外,就象被放逐一样。【解析】

这是一首赠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写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的友 情,写得沉着深挚。这是一首酬答诗,但与一般应酬之作不同。它在抒

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 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是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切意深, 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颇能打动读者的心弦。

4.(天津卷 【参考答案】

⑴“遍”字表现松茂鹤多,“稀”字表现来访者少,两者对照写出山居环境的幽静。⑵写出了夕阳西下,炊烟升起,嫩竹荷花清新可爱,人们采菱而归的景象。表现闲适的心情。【解析】

首联是他独自隐居山中时的心态写照。顾安《唐律销夏录》谓“此诗首句既有‘掩柴扉’三字, 而下面七句皆是门外情景, 如何说得去?不知古人用法最严, 用意最活, 如 ‘掩柴扉’ 下紧接以 ‘苍 茫对落晖’句,便知‘掩柴扉’三字是虚句,不是实句也。”何必强作“虚”解,作“实”解亦通。人在门外亦可掩扉也,当是室内寂莫,故出门掩扉,环视山居外景以解闷,正切诗题“即事”者, 咏眼前景物也。倘闭关室中,有何事可即!山居所见,皆幽寂澄淡之景,即之使人悠悠然,陶陶然, 无复寂莫之感。

颔联用对比。夕照满山,鸟鹊还巢,行人归宅,柴扉紧掩,诗人以最传神的字眼来表现景物给 他的最突出的印象和感受,以突出景象的自然生态和任其消歇的流变特征,构成禅趣颇深的整体暗 示,光色彩象的转瞬即逝的恍惚,归人却在若即若离恍有恍无之间。从文艺美学角度看,生态活泼, 情趣盎溢,弥满诗画气息的宁静生活极富运动感极富生命力的美。

颈联故衣指莲花败叶。颈联用“绿竹”对“红莲”、“新粉”对“故衣”,光影流转里体现出 摩诘对隐逸生活的喜爱。王维天性擅画,精通画理,且移植画艺以丰富和提高诗歌的表现力。此句 即为力证。

尾联(“烟火”一作“灯火”尾联末字落在一个“归”上,暗合其归隐之意,隐隐有陶潜之 情。

在王维的田园诗中,尽管周围是热闹活泼,生生不息,充满了活力的大自然,但诗人的心却是 孤寂的。大自然的万物都是热闹鲜活的,嫩竹、红莲,唯有诗人的心是寂寞孤独的。这样的心态, 促使王维潜心地去发现去欣赏田园。

5.(山东卷 【参考答案】

(1上阙通过描写铺径之落红、弄晴之小雨、憔悴之杏园、哀啼之杜鹃等残春景象,表现伤春(惜春的无奈之情。

(2 这两句词主要的表现手法是:细节描写。写动作描写也可。用捻花、放花两个细节(动作 表现了词中人物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春归的感情变化。如果逐句分析,只要能答出由爱春、伤春(惜春到无奈的感情变化也可。

【解析】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秦观应礼部试,落第罢归。赋《画堂春》。这首词就是写他落第后 的不快心情。应是一首伤春之作,于春归之景色所引起的一片单纯锐感的柔情。

这首画堂春是写的雨后春天的景色。词的一开头写道:“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霏霏”, 读到这句的时候,让人有忍不住的心中一动的感觉,落红铺径、水平池、弄晴小雨,这是怎样的一 幅景色啊,给人一缕伤感,伤感但不痛心。紧接着,作者又进一步描写了雨后的景色“杏园憔悴杜 鹃啼”,在这里,作者点明了具体的时间,春暮。杏花谢了,花谢作者只用了憔悴二字,这也正给 出了那种内心深处的纤柔和对大自然的怜惜之情。而“无奈春归”四字,正是对上面的一个总结。在发生了这许多以后,作者只用了无奈春归四字来作结。

“柳外画楼独上,凭阑独捻花枝”,如果说上片是纯静态的描写,是对景色的一个总结的话, 那这句就是动态的表现了。独上、独捻,两个独字写出了一种孤单、落寞的身形。这时,当读者都 在猜测独捻花枝后是否该折花归去的时候,作者却出人意表的

“放花无语对斜晖”,读到这里,不 由心中感叹多多。那些所谓的花开堪折当须折、折来喜作新年看等等,所有的折花动作,哪怕是描 写的再怎么优美,都是那样的粗鲁不堪,放花无语,这才是秦观啊。于是,在这种氛围下,此恨谁 知,虽然这恨字是那样的沉重,这里却显得异常的轻柔。终于知道,因为一句话,再重的字眼也可 以变的轻柔啊,因为一个动作,再重的字眼也可以触动人的内心。

掩卷罢,闭上眼,想着这首词,脑海中似乎涌现出一个优美的画面,那是真正的画,一幅能深 及人的内心的画。女郎之笔,原来,最能扣及人的内心的,也正是这女郎之笔。那样的纤弱、柔软, 也那样的细腻、敏锐。这就是秦观,得之于内,故不能传的词心。

6.(宁夏卷 【参考答案】

(8画面中应有小溪、山(山坞、树林(落叶、人、瓮、寺庙等六种景物。描述出一至二 种景物的,给 1分;三至四种景物的,给 2分;五至六种景物的,给 3分。答出画面呈现出什么样 气氛的,给 2分。

这画面呈现出的是乡村野外恬静、安详的气氛。

(9 1.“水潺潺”声音的描写, 2.“秋风瑟瑟”声音的描写, 3.联想到附近有个村庄的描写, 4.远处寺庙传来“钟”声的描写,都表现了画面以外的景和趣。

这样写的好处是:1.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变得有声有色;2.拓展了画面,使之更 显丰富多彩。

(能答出作者加入“水潺潺”声、“秋风瑟瑟”声、“钟”声并联想到附近有村庄的,给 4分, 每答对一点给 1分;能答出好处的,给 2分,每答对一点给 1分。

【解析】

郊外,一条溪流缓缓地流人山涧,发出潺潺的响声;秋风萧瑟,轻轻地摇动树木,落叶纷纷。那儿有个人抱瓮汲水,我因而知道村庄离溪水很近;那佛寺建在深山,隔着山坞,隐约飘来了阵阵 钟声。

这首诗好在不单单写出了静态的画,而是发挥想像,探索画家心理,给画赋予动态、声响,揭 示画外的景与趣。诗人是这样构思的:画面有水,诗人便使水发出潺潺的声响;画上林木纷披、黄 叶飘落,诗人便由此想到秋风,添入风声;画中有人抱瓮汲水,诗人马上想到这应该是附近村庄的 村民;画中远远的佛寺,又使诗人想到了富有韵味的钟声。这样,诗通过想像,加深形象,给画以 勃勃生气,使诗与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富有感染力。

7.(四川卷 【参考答案】(l(4分写了两个层次。

前四句为第一层次,主要写向往归隐的理由。由春花秋月引起光阴如箭之叹,由鸟啼雁归生出 人情淡薄之慨。

后几句为第二层次,主要写向往中的隐居生活。其中又分为两层,“留下”句至“秧肥”句为 第一层,写归隐后的物质生活:“床边”之后的几句为第二层,写归隐后的精神生活。

(2(4分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 “风 景”比为“箭”等;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方法。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内容和表达技巧的鉴赏。第(1 问考查考生读诗的能力和概括能力, 要鉴赏诗歌, 读懂诗歌是最基本的,也是目前考生鉴赏诗歌的瓶颈。前四句写景,抒发时光飞逝的情感;后四句 写事,抒发悠闲的田园生活。第(2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一直是诗歌鉴赏的重 点,答题格式一般为:指出表达技巧,在诗

歌中找到具体诗句,加以阐释,再说表达技巧的效果。这首元散曲着重在慨叹人生苦短,流光易逝,鼓吹急流勇退,及早归隐,摆脱名利羁绊,求得 闲适自在。这就给作品涂上了一层消极避世的色彩。但末句却透露出作者其实并未忘情世事。前四句是 [雁儿落 ],后八句是 [得胜令 ],因两调音律可以衔接,而作者填完前调意犹未尽,故 兼而连带填后调,是谓“带过”。内容亦可分两层。

[雁儿落 ]写向往归隐的缘由。开头两句是说,春暖花开不久,杜鹃鸟就来送春了。秋月正好时, 飞燕却要回去了。这一联形容大好时光之短促。动词“闻”“看”,反映作者的触景伤情。第三、四句写人情世态变化之快,令人不可捉摸。前四句,概括地写了岁月流逝,人生无常,人情冷暖, 世事沧桑,集中地表达了作者的内心苦闷,也隐约地反映了作者对元代不合理社会的不满情绪。同 时,也为后面的正面鼓吹归隐提供了依据,作了有力的铺垫。

[得胜令 ]写田园隐居生活。歌颂村居生活,极力渲染归隐的乐趣。不再付出买花的钱,赶紧走 入种着桑树的田园。住的是茅草盖项的三间大屋,吃的是数百亩肥沃田里长出来的粮食。床边放着 书,悠闲地躺在床上读„„其中表达了作者作者对陶渊明、杜甫的仰慕之情,流露出作者处于异族 统治下未能积极用世,不得已退居田园的痛苦心理。

此曲运用白描手法,平易浅近,流畅自然。无一典故,无一华艳文词,纯用白话口语,读之纯 乎天籁,自有其天然淳真之美。其表现手法赋中有比,一、二句借物起兴,直陈其事,看似写景, 实则在于暗喻。

三、四句用的是明喻,以自然之物作比,形象鲜明。另外,这支曲子全部是对偶句, 却衔接紧密,转换自然,并不显得生硬。除此之外,应该注意其中还运用了夸张,如把将“风景” 比为“箭”。

8.(湖北卷 【参考答案】

⑴(4分①侯蒙幽默诙谐。如戏称画他形貌的人为“良匠”,机智地应对别人的嘲讽。②侯 蒙乐观自信。别人把他的形貌画在风筝上送入天空,他不自卑,而是想像成

去“蟾宫”折桂。③侯 蒙志向高远。结句含意:等到我事业有成时,“看我”怎样在“碧霄中”自由驰骋吧!⑵(4分①侯词的“夕阳红”象征个人的时来运转,大器晚成。②《三国演义》开篇词的“夕 阳红”象征历史的沧桑变化。

【解析】

这是一首讽喻词。有故事说,侯蒙年青时,久困于考场,三十一岁才中了举人。他长得难看, 人们都轻笑他,有爱开玩笑的人,把他的像画在风筝上,引线放入天空,讽刺他妄想上天。侯蒙看 了就在上面题了这首词。后来,他竟真的一举考中了进士,历任要职。

这首词,表面上是写风筝,骨子里是讽刺封建社会那些往上爬的势利小人。“当风轻借力,一 举入高空”。是这些人行径的生动写照。

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 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己的容貌, 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一方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 弄,无可如何;另一方面,又是对那些苦苦钻营,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往上爬的小人们的辛辣讽刺。一旦找到了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一语双关。

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之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 地飘起来了,比喻某些人在社会上受到吹捧,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 算远远地上天。“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几 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进一步描绘了得势小人 洋洋得意的神态。名义上是写风筝,实际上是写人,勾勒出一个势利小人得势后自鸣得意的面貌。这首政治讽喻词,内容深刻,形象鲜明,情趣生动。讽刺词并不多,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通俗、有风趣,寓深刻的哲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

9.(湖南卷 【参考答案】

李白诗中的“愁”是怀人之愁;王昌龄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解析】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在盛 唐诗坛上,王昌龄也是璀璨的群星之一,以写边塞题材著称,特别擅长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 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 之处。王昌龄贬龙标尉的时间不可确考,有人推测大约在天宝七八年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 此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

诗的首句以写景起兴。杨花落尽,万卉消歇,暮春时节那种寥落迷茫的景象,已经足以撩起人 的愁思了,而阵阵传来的杜宇的悲啼更使人产生一种空旷孤寂的情绪。是什么事情引起诗人的感伤 呢?接下去便用叙事之笔点明, “闻道龙标过五溪”,是因为诗人听到了好友远谪的恶讯。在这里, 诗人并没有赤裸裸地倾吐自己的感情,也没有将自己对友人那种纯真的友情和对自然景物的描写交 融在一起,景语中蕴含着浓郁的情味。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心与物融,情与景合。这首诗就 达到了情景相融,妙合无垠的境界。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澄碧的蓝天,月亮是那样皎洁无暇,明净幽美,不正 象征着诗人的真挚友情吗?诗人之“愁”是怀人之愁。而用一“直”字,更写出了诗人那种要急切 前往抚慰友人的深婉情致。结句颇为奇特,不仅想象超人,而且写得极为开阔,余意不尽,无形中 使人陶醉在诗意盎然的境界里。

《龙标野宴》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因有“青山明月”和他相依为伴而情绪昂扬。欢聚、畅饮并不能使远谪的王昌龄获得真正的心理平衡, 所以 “青山明月不曾空” 便自然而出。“青

山”“明月”是天地间永恒的美好存在,是作者谴怀寄情的对象,更是诗人精神人格的物化。诗人 以青山明月自许 , 表现了对人生大自在大拥有的追求。充分表达诗人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的博大胸怀。一洗“黯然销魂”的低沉情调,表现了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精神。

【注释】

(1王昌龄:唐代诗人,天宝年间被贬为龙标县尉。左迁:贬谪,降职。龙标:唐代县名,在 今湖南黔阳县,唐时这里还是非常荒远的地方。

(2左迁 :古尊右卑左,左迁即贬官。

(3杨花:柳絮。子规:即杜鹃鸟,啼声哀婉凄切。(4子规:即杜鹃鸟。

(5龙标 :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 一个人。

(6五溪:指沅溪、武溪、西溪、巫溪、辰溪五条溪水,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7随风:一作“随君”。

(8 夜郎 :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 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 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10.(安徽卷 【参考答案】

(1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身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 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尔存留的孤山与没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形象和情感的理解。如果能读读懂诗中的托物言志,再结合注释二,本题 的解答应该不是很难。

这是谢枋得被强行送往元都大都时途经小孤山所作。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诗人深深感到天地 之间是那样的凄清寂寞,孤苦无依。但诗人并未就此消沉气馁,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却表达了 也要“坚如猛士敌场立”,也要“江山有此障狂澜”、也要英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坚如猛士 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诗中亦含抗元将帅匮乏,孤苦无依壮志难酬故国难复的隐痛,但诗人 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一洗国破家亡之痛,而发为激越凄厉之音。谢枋得诗伤时感旧,沉痛苍凉,诗 风朴素端正。

11.(江苏卷 【参考答案】

(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 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 忧民。

【解析】

(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 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 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 “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 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开头两句写凤凰台的传说,十四字中连用了三个凤字,却不嫌重复,音节流转明快,极其伏美。“凤凰台”在金陵凤凰山上,相传南朝刘宋永嘉年间有凤凰集于此山,乃筑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在封建时代,凤凰是一种祥瑞。当年凤凰来游象征着王朝的兴盛;如今凤去台空,六朝的繁华也一 去不复返了,只有长江的水仍然不停地流着,大自然才是永恒的存在!三四句就“凤去台空”这一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三国时的吴和后来的东晋都建都于金陵。诗人 感慨万分地说,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芜,东晋的一代风流人物也早已进入坟墓。那一时的烜 赫,在历史上留下了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三山”在金陵西南长江边上,三峰并列,南北相连。“半落青天外”把三山半隐半现、若隐若现的景象写得恰到好处。“白鹭洲”,在金陵西长江中, 把长江分割成两道,所以说“一水中分白鹭洲”。这两句诗气象壮丽,对仗工整,是难得的佳句。“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这两句诗寄寓着深意。长安是朝廷的所在,日是帝王 的象征。这两句诗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门,他的心情是十分沉痛的。“不见长安” 暗点诗题的“登”字,触境生愁,意寓言外,饶有余味。

12.(上海卷 【参考答案】

14.1分《游褒禅山记》

15.3分 B 16.4分“雪”隐喻了白发(1分。与“朱”相对,产生强烈的色彩对比(1分。隐含着诗 人对过早衰老的感叹之情(1分。这种悲叹与全诗抒发的客思之愁、寒食之哀以及为官不快的情 绪融合在一起,使诗人关于衰老的感叹更为深沉(1分

【解析】

王安石虽然是大有作为之人,但他同样有山林之思,并非一味追求进取。王安石早年入仕,主要是为了养家孝亲,并非乐意官场,汲汲富贵。由于家中无田园以托一日 之命,一家上下几十口人赖其官禄,他根本就没有条件依照自己的意志生活。在他早年的诗歌中, 就表达了“收功无路去无田”的无奈,既然“人间未有归耕处”,他只得“窃食穷城”、任职地方, 但这并非他的本愿,在《壬辰寒食》这首诗中就表达了他的感慨。皇佑四年壬辰(1052王安石自舒 州通判任上回江宁扫墓时写下此诗。王安石之父(名益, 字损之 曾为江宁通判。宋仁宗宝元二年(1039卒于官,葬于江宁牛首山(今江宁县南。为父亲和长兄王安仁扫墓,不觉悲思万缕,泪若江潮,白 发先出,朱颜早凋,因而发出了轩冕不足乐、终欲老渔樵的感慨。大概是从父兄虽然学问卓越、志 节高尚,却穷老仕途、英年早逝的惨淡经历受到触动,引发了他潜藏于心中的归老田园、渔樵为生 的意愿。然而他也只能借诗抒怀,不能付诸于实际。诗人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抒 发了自己省墓时沉痛的心情以及变法尚未能推行而意欲归隐的愿望.语言清新峻拔 , 感人至深。【注释】

[1]寒食:节令名,在农历清明前一日或二日。《荆楚岁时记》:“去冬节一百五日 , 即有疾风 甚雨,谓之寒食,禁火三日。”

[2]“客思”二句是说客思如春风里的柳条之多。客思:他乡之思.思 :思绪,心事。[3]冶城:《太平寰宇记》载,江南东道升州土元县:古冶城在今县四五里;本吴铸冶之地,因 以为名。故址在今南京市朝天宫附近。

[4]巾:头巾;雪:白发。

[5]朱:红色,常形容青春的容颜。

[6]轩冕:古代公卿大夫的车服 , 因以指代官位爵禄。[7]老:终老。渔樵:渔人和樵夫,指代隐逸生活。13.(浙江卷 【参考答案】 ⑴屈原 白居易

⑵内容:①漂泊的旅思;②谪官的愁思;③秉道直行的信念和内心不被理解的苦闷;④年华易 逝的伤感;⑤宦海浮沉的厌倦。

特点:①触景生情,以萧瑟凄清之景引发诗人的纷乱愁思;②以“羁绪”领起全篇。【解析】

据《金史·河渠志》载:“(大定 二十六年八月,河决卫州堤,坏其城。上命户部侍郎王寂、都水少监王汝嘉驰传措画备御,而寂视被灾之民不为拯救,乃专集众以网鱼取官物为事,民甚怨嫉。上闻而恶之,既而,„„黜寂为蔡州防御使。”救灾不力,获罪黜官,本属应当,但从作者这首作 于贬官蔡州时的诗作中透露出的信息看,其中或有不白之冤,以致诗人如此耿耿于怀,愤愤不平。首联点明地点、时令和心绪。蔡州辖境大致相当于今河南淮河以北、洪河上游以南的地区,当 汴、洛、淮、沔交通孔道,故作者用“水国”代称之。秋风飒飒,万物萧瑟,被秋风轻轻“摇落” 的自然是片片黄叶。望着在秋风中回旋、挣扎、最终还是落地化作尘泥的黄叶,联想到自己如同黄 叶般枯萎飘零的身世和命运,“日暮依杖水”的诗人,怎能不思潮如涌、心乱如丝呢?这一联,出 句是因,对旬是果;前旬写景,后旬抒情,写景具体,抒情概括,使人迫不及待地想了解被秋风拂 动的、郁结在诗人心底的“羁绪”究竟是什么。

以下六句,是作者蓄积心底已久的愁思怨意的总爆发,每一联又单独表达一层意思。颔联引伟 大的爱国诗人屈原和唐代著名诗人自居易以自况,作者的用意是显而

易见的:正直爱国如屈原,忧 民忧时如自居易,皆不免被贬逐黜放的命运,何况自己?不过,自己虽然不像屈原、白居易那样含 冤至深,但他们所具有的高尚品德、博大胸怀、坚贞节操,自己也同样仿佛一二。因此,颈联就直 接怒斥那帮专门罗织罪名、陷己于不义之地的奸佞小人,尽管他们费尽心机,陷害贤良,并且得逞 于一时,然而天理自在,道义犹存,鬼神可鉴,苍天有知。如果说,“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 送别时”是作者借古人写出了自已遭受冤屈、谪官异乡这一事实的话,那么,“尔辈何伤吾道在, 此心惟有彼苍知”两句,则是作者对这一既成事实的不满、愤恨情绪的直接流露,其中既包含了对 陷入于罪的小人的轻蔑,也表达了对自己人格品德的自信。但现实终归是严酷的,尾联即明白无遗 地坦露了作者在奸佞当道、君主寡恩、伸冤无望、前途渺茫的事实面前暗悔当初的低沉心绪。自古 官场皆为是非纷争之地,有人飞黄腾达,有人含冤受屈,若要解除这些烦恼,辞官归隐、寄情山水 不失为一条出路。然而如今的作者宦海沉浮,几经折磨,“苍颜华发”,垂垂老矣。经历了这样身 心俱瘁的痛苦后,即使是辞官归隐,作者也嫌太晚太迟,何况获罪之人,羁绊在身,并无辞官之自 由呢?作者更深一层地写出了自己贬官失意后的懊悔心情,同颔联,颈联相比,虽然显得压抑沉闷, 令人有迟暮之感,但同时也能激起人们对身陷不幸且又衰老憔悴如此的作者更多的同情。

从诗题来看,西下的夕阳映照着波光鳞鳞的水面,作者倚杖伫立水边,映入眼帘的景色当远远 不止“水国西风小摇落”这一句所能概括。然而作者却无心观景,除了这一句外,全诗几乎没有接 触到任何其实就在他眼前的具体景物,由此可知,充塞在他心底的“羁绪”该有多么复杂,多么深 沉,以致稍微被外物触动,便同决堤的江河般一泄而出,滔滔不绝。

14.(江西卷 【参考答案】

前两句实写淮河两岸舟船背驰, 波痕接触也难以做到;虚写作者对国家南北分离的痛苦和无奈。后两句实写鸥鹭可以南北自由飞翔,虚写作者对国家统一,人们自由来往的渴望。

【解析】

这首诗因眼前景物起兴,以抒发感慨。淮河两岸舟船背驰而去,了无关涉;一过淮水,似乎成 了天造地设之界。这里最幸运的要数那些在水面翱翔的鸥鹭了,只有它们才能北去南来,任意翻飞。

两者相比,感慨之情自见。“波痕交涉”之后,著以“亦难为”三字,凝聚着作者的深沉感喟,藏 锋不露,含思婉转,颇具匠心。

15.(福建卷 【参考答案】

这首诗景中含情。诗人从燕子落笔,细腻逼真地描写了它们频频飞入草堂书斋, “点污琴书”、“打着人”等活动。这些描写既凸现了燕子的可爱之态,又生动传神地表现出燕子对草堂书斋的喜 爱,以及对诗人的亲昵。全诗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自然、亲切之感,同时也透露出诗人在 草堂安定生活的喜悦和悠闲之情。

也可以理解为诗人通过对燕子频频飞入草堂书斋扰人情景的生动描写,借燕子引出禽鸟也好像 欺负人的感慨,表现出诗人远客孤居的诸多烦恼和心绪不宁的神情。(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

这首诗写频频飞入草堂书斋里的燕子扰人的情景。首句说茅斋的极度低矮狭窄,“熟知”,乃 就燕子言。连江上的燕子都非常熟悉这茅斋的低小,大概是更宜于筑巢吧!所以第二句接着说“故 来频”。燕子频频而来,自然要引起主人的烦恼。

三、四两句就细致地描写了燕子在层内的活动:筑巢衔泥点污了琴书不算,还要追捕飞虫甚至碰着了人。诗人以明白如话的口语,作了细腻生动的 刻画,给人以亲切逼真的实感;而且透过实感,使人联想到这低小的茅斋,由于江燕的频频进扰, 使主人也难以容身了。从而写出了草堂困居,诗人心境诸多烦扰的情态。明代王嗣奭《杜臆》就此 诗

云:“远客孤居,一时遭遇,多有不可人意者。”这种不可人意,还是由客愁生发,借燕子引出 禽鸟亦若欺人的感慨。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垠。巧者则有情 中景,景中情”。杜甫这首诗也是善于景中含情的一例。全诗俱从茅斋江燕着笔,三、四两句更是 描写燕子动作的景语,就在这“点污琴书”、“打着人”的精细描写中,包蕴着远客孤居的诸多烦 扰和心绪不宁的神情,体物缘情,神物妙合。“不可人意”的心情,诗句中虽不著一字,却全都在 景物描绘中表现出来了。全诗富有韵味,耐人咀嚼。

16.(广东卷 【参考答案】

(1描述了木芙蓉开花的自然属性。运用了拟人手法。

(2吕诗着重描写的是逍遥闲适,任由风吹雨打的形象;范诗写的木芙蓉孤苦、心酸,处境凄 凉,但作者并没有把这花看作愁苦。前者是闲适之士的豪迈与大度的形象,后者是在凄苦孤独的环 境中的乐观者形象。

【解析】

吕本中的《木芙蓉》诗中,明确点出歌颂对对象是小池南岸的木芙蓉。借“南”暗示为金兵南 渡后的河山。木芙蓉就成为广大人世、爱国志士的象征了。诗中第二句指出木芙蓉开放在严霜袭来 的秋季, 其鲜艳的色泽显示出它不畏强暴的精神。诗中后句, 诗人将 “无言” 和 “一生开落任春风” 来比喻桃李怯懦软弱,听任春风摆布而自已无言,用宋高宗和秦桧以及对女真贵族俯首贴耳、没有 骨气和勇气的主和派,来衬托木芙蓉霜后“着红”的英勇气慨。将两种花比喻成对立的两种不同品 格的代表,寓意极为深刻。

《窗前木芙蓉》是诗人早期作品,写秋天盛开的木芙蓉花不怕寒霜,傲然怒放,没有一般的花 那样纤弱,动不动就是“愁红怨绿”的可怜样子。作者借木芙蓉表现了自己少年时的意气风发、昂 扬不凡的气度。

17.(重庆卷 【参考答案】

(1上片写眼前送别之景,下片写朋友将去之地。

(2以美人的眉眼来描写山水的清秀;又想象送走的美丽春光和友人在江南同住。把山水景物 写得清新秀丽如佳人。

【解析】

王观的作品, 风趣而近于俚俗, 时有奇想。王灼说他 “新丽处与轻狂处皆足惊人”(《碧鸡漫志》。这首《卜算子》,俏皮话说得新鲜,毫不落俗,颇受选家的注意。它是一首送别词。

这是一首浸润着真挚感情的送别词,表现了作者新巧的艺术构思和形象地刻画离情别意的艺术 手段。上片以眼波和眉峰来形容水和山,以眉眼盈盈处来显示浙东山水的清秀。下片写暮春送客又 兼送春,并祝愿友人与春同在,表现送行人的一片深情。

友人鲍浩然大抵是浙东人。这次分别,是鲍浩然从客途返家。这类事情极为寻常,而王观却运 用风趣的笔墨,把寻常的生活来个“化腐朽为神奇”,设想了一套不落俗的构思:先从游子归家这 件事想开去,想到朋友的妻妾一定是日夜盼着丈夫归家,由此设想她们在想念远人时的眉眼,再联 系着“眉如远山”“眼如秋水”。这些习用的常语,又把它们同游子归家所历经的山山水水来个拟 人化,于是便得出了“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它是说,当这位朋友归去的时候,路上的一山 一水,对他都显出了特别的感情。那些清澈明亮的江水,仿佛变成了他所想念的人的流动的眼波;而一路上团

簇纠结的山峦,也似乎是她们蹙损的眉峰了。山水都变成了有感情之物,正因为鲍浩然 在归途中怀着深厚的怀人感情。

从这一构思向前展开, 于是就点出行人此行的目的:他要到哪儿去呢?是 “眉眼盈盈处”。“眉 眼盈盈”四字有两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江南的山水,清丽明秀,有如女子的秀眉和媚眼。又一层 意思是:有着盈盈眉眼的那个人。因此“眉眼盈盈处 “ ,既写了江南山水,也同时写了他要见到的人 物。语带双关,扣得又是天衣无缝,实在是高明的手法。

上片既着重写了人,下片便转而着重写季节。而这季节又是同归家者的心情配合得恰好的。那 还是暮春天气,春才归去,鲍浩然却又要归去了。作者用了两个“送 ” 字和两个“归 “ 字,把季节同 人轻轻搭上,一是“送春归 ” ,一是“送君归”;言下之意,鲍浩然此行是愉快的,因为不是“燕归 人未归 " ,而是春归人也归。然后又想到鲍浩然归去的浙东地区,一定是春光明媚,更有明秀的山容 水色,越显得阳春不老。因而便写出了“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春色既然还在江南,所 以是能够赶上的。赶上了春,那就不要辜负这大好春光,一定要同它住在一起了。但这只是表面一 层意思。它还有另外一层。这个“春”,不仅是季节方面的,而且又是人事方面的。所谓人事方面 的“春”,便是与家人团聚,是家庭生活中的“春”。这样的语带双关,当然也聪明,也俏皮。通看整首词,轻松活泼,比喻巧妙,耐人体味;几句俏皮话,新而不俗,雅而不谑。比起那些 敷衍应酬之作,显然是有死活之别的。

【注释】

①眼波横:形容眼神流动如横流的水波。

②眉峰:形容眉弯如山峰。聚:指双眉蹙皱状如双峰相并。这两句说水是横流的眼波,山是 蹙皱的眉峰。

③盈盈:脉脉含情。两句是说先问行人到哪里去?回答是要到山水明秀的地方去。

18.(辽宁卷

【参考答案】

(1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泄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 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三、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偶等。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2(5分从写景的顺序看:

一、二两句写长江万里,远山重重,写的是大处、远景;

三、四两句写江上轻帆,山泉飞流,写的是个体、近景;

五、六两句则是从前四句的白天转到傍晚,又 由地面转到天空。从动静的角度看:

一、二句侧重写江、山的雄伟,是静态的;

三、四句着重写江

帆的迅疾、山泉的飞流,是动态的。答出远近顺序的,给 2 分;答出白天夜晚顺序的,给 1 分;答 出静动角度的,给 2 分。意思答对即可。【解析】 浔阳,即今九江市。长江流经此地这一段又名浔阳江。这首元散曲乃作者傍晚登浔阳城楼的即 兴写景之作,写浔阳的景色。全篇七句四十五字,却尺幅万里。分则一句一景,宛如七幅山水屏画,七个风景镜头,千姿百 态,各放异彩;合则构成浔阳江山的立体壮观,好似一部名胜风景影片。其间远近高低,动静明暗,声光色态,无不咸备。真是气象万千而又和谐统一,壮丽雄奇而又韵味无穷。在一个新月初生的秋夜,作者江畔极目,饱览了逍酣的秋色,不禁逸兴遄飞,发出了深情的咏 赞。一上来就连用四个属对工整的排句,铺叙江天的景色,有如贴锦、刺绣一样,使江山秀色更加 集中、更加动人。万里长江止息了它翻卷的惊涛,静静地向东流去。在月光的映照下,反射出银色 的光泽,宛如平铺着一条白色的绸带。远处的青山肃穆地矗立在江边,苍茫的夜色把它映衬得更加 翠绿。如果说一、二句描绘山水是从大处落墨,取神于静穆的话,那么三、四句则着眼于刻画具体景 物的动态美,使之大小相形,动静相映,增加其层次和变化的美感。几片征帆东去如箭,一泓山泉 直泻如电,这是多么健捷的景观啊。置身其间,能不令人神观飞越吗?“晚云”两句也是排偶句法,转写天际的秋色,同样充满了诗情画意。晚霞收尽,天气变凉,水气凝成了白色的露珠。初升的新 月,虽未团圆,却也有欲圆之势。

因为团扇是圆的,用它来形容待圆之月,故曰“初学扇”。写了 如珠的秋露和如珪的秋月,接下去就轮到秋天的宠禽――鸿雁了。作者在徜徉水际、目送征帆的当 儿,回首北顾,只见一行塞雁隐现天际。它是那样高、那样远,看上去宛如悬在云端的一缕细线。当诗人把我们的目光引向无尽的碧天时,曲子也就戛然而止了。这种结法韵味高远,俊爽有致,是 很耐人寻味的。从艺术手法上讲,它采取大排偶法,将一些典型的景物整齐地组织在一起,用所谓意象叠加的 技法,直叙景物,不加评议。纯用形象来感动读者,征服读者。在这一点上是很成功的。11

第三篇: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江苏历年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2004 江苏卷)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5江苏卷)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苗发、司空曙是李益诗友。

(1)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

(2)“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

三、请阅读下面一首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2006江苏卷)

鹧鸪天 室人降日*,以此奉寄 [元]魏 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闲无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室人降日:妻子生日。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

(2)“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

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

四、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2007江苏卷)

鹧鸪天 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2008 江苏卷)

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注]①一水:亦作“二水”。

(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4分)(2)“总为浮云能蔽日”—句中用了何种修辞方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2009 江苏卷)

满 江 红 登黄鹤楼有感 岳飞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注]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

兵安在?膏锋锷。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注】万岁山、蓬壶殿:指宋徽宗时构筑的土山苑囿、亭台宫殿。

⑴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分)⑵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4分)⑶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4分)

答案及详解

一、江苏2004(1)诗句中有金河、玉关、青冢、黄河、黑山等边塞地名,写了征人的戍边生活。

(2)①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②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③怨气候酷寒,④怨景色单调。

解析:第16题考查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1)解答此题,关键是写出边塞地名和征人的戍边生活,就能说明“为什么说是一首边塞诗”。

(2)解答此题,能够理解“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特点,就能把握题意。回答时要扣住“岁岁”“复”,“朝朝”“马策”“刀环”,“白雪”,“黑山”等进行思考归纳。

二、江苏2005(8分)(1)颔联:微风吹开门,吹动竹子(引起怀念故友之情)颈联:微风吹落枝上露水(清在阶下青苔上)尾旺:希望微风吹进帘幔(拂去琴上尘埃)析:题中所谓“贯穿全篇”,即“微风”在以下三句诗中都有体现。按照这个思路去揣摩下面三句:推开门又使竹动的不可能是“故人”,因为作者用了个“疑”字,应该是微风;枝上露何以滴下,本来没风也可以自然下滴的,但想到题目的提示,当然就可以理解为是微风吹下的,“入幌”“拂绿琴埃”主语是什么,不可能是人,难道要让朋友来替自己拂去琴上的尘埃?所以主语也应是微风,作者希望微风掀帘进屋拂去琴上的尘埃。

(2)清冷、幽静 孤单、寂寞

析:喧闹的环境又如何会有“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如些细腻的感知?景语即情,把环境渲染得如些清冷、幽静,是为了表达孤单、寂寞的心情。

(3)“为拂绿琴埃” 析:明确知音的典故,一个弹琴,一个听琴,可以确定具体的句子。

三、江苏2006【答案】(1)表达了作者漂泊中深切思念家中亲人之情。“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2)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3)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解析】太太生日,相望天涯的先生送上的是什么礼物?一首词,一首情真意切的家常小词。“何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圞夜煮茶?”在这明白如话的笔墨中,洋溢着家的温暖,爱的馨逸。这是一首情真意切、明白晓畅的小令。总体而言,命题点角度不大,具体实在。

【考点】这道题考查考生“鉴赏评价”的能力,能力层级为E级。

【易错点】不能结合原诗有关内容进行分析。

【备考指导】该题可先读题干,带着问题读材料,一时不能完全理解,可以考虑这首诗的类型,借助同类型作品尤其是教材中出现的作品加以分析。特别注意:①认真研究古诗的题目,有的题目实际上就概括了诗的主要内容。或者给你理解该诗提供了感情基调。②赏析诗句时注意用词的巧妙、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尤其是常见8种修辞)。③仔细阅读全诗,注意诗中出现的意象(即描写的对象),调动常识储备,揣摩形象的象征意味。④评价要恰当,严禁人为拔高。围绕人之常情考虑诗歌的感情基调。⑤储备一些诗歌鉴赏中常用的名词术语,要敢于大胆使用,不懂也要装懂。

四、江苏2007(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解说:这首词见于四卷本《稼轩词》的甲集,是作者中年时的作品。那时候,作者在仕途上已经历了不少挫折,因此词虽为送人而作,但是所表达的多是世路艰难之感。上阕之“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两句写送别时翘首遥望之景,景显得生动,用笔也很浑厚,而且天边的流水远送无穷的树色,和设想行人别后的行程有关;雨中阴云埋掉一半青山,和联想正人君子被奸邪小人遮蔽、压制有关。景句关联词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感情,不但联系紧密,而且含蓄不露,富有余韵。

上阕写送别,下阕抒情本应该是以“别恨”为主调的,但是作者笔锋拗转,说今古恨事有几千般,岂只离别一事才是堪悲的?用反问语气,比正面的判断语气更含激情。作词送人而居然说离别并不是唯一可悲可恨的事,显示出词的思想感情将有进一步的开拓。作者写出词的最后两句,包含了更多的伤心经历,展示了更广阔、更令人惊心动魄的艺术境界,情已淋漓,语仍含蓄。

五、江苏2008【答案】

10、(1)颔联写六朝古都的历史遗迹,颈联写金陵美丽的自然风物;寄寓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六朝兴废的感慨。

(2)比喻。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

【解析】(1)颔联“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抓住关键词“吴宫、晋代”,可知写的是南京作为六朝古都时的情况。颈联“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抓住关键词“山、青天、水、白鹭洲”可知写的是南京的自然景色。前一句是昔,后一句是今,目的显而易见,古今对比,抒发作者古今兴亡盛衰之感。

(2)结合作者经历及诗歌内容,可以推知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

六、江苏2009【答案和解析】⑴想当年,到而今。借代。

⑵铁骑满郊畿,士兵“膏锋锷”,百姓“填沟壑”,千村寥落。

⑶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江苏卷诗歌鉴赏题探微

江苏自主命题已经历了6个年头,从2004年-2009年的诗歌鉴赏题分别是:2004年考的是唐代柳中庸诗《征人怨》,题目分别是:(1)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2005年考的是唐代李益诗《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题目分别是:⑴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具体说明。⑵“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⑶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2006年考的是元代魏初词《鹧鸪天?室人降日》,题目分别是: ⑴词的前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⑵“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请略加分析。⑶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2007年考的是宋代辛弃疾词《鹧鸪天?送人》,题目分别是:(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2008年考的是唐代李白诗《登金陵凤凰台》,题目分别是:(1)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并说说其中寄寓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慨。(2)“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9年考的是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设置的三个问题是:(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由此,可看出下列不争的事实:古代诗歌鉴赏是江苏高考必考内容,选材相对稳定,一般以唐宋诗词为主,偶尔也选择其他时代、题材的作品,诗体主要有三类:绝句、律诗、词中的小令、中调。从作品定位看,一般是二流作家的一流作品或一流作家的二流作品。从考点上看,主要是两大方面:一是鉴赏,即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具体指把握作品内容,注意传统文化底蕴和表现方法,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全面理解,深刻领悟。二是评价,即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题型稳定,一般是2至3道主观题,从发展趋势看,2道主观题为主。分值近几年一直保持8分,09年10分。关注点在相关知识储备,信息筛选,比较分析,评价审美等素养与能力。从题目设计的角度看,主要有:从内容意境角度设问,如对抒情主体形象的认知理解,对诗歌意象的识别理解,对诗歌主旨的理解,对所抒感情的理解,对诗歌深层含义的揭示,对诗歌意境的体味(色彩、构成、情味)等。从语言运用角度设问,如对关键词语的品味(含义及表达作用),对关键诗句的理解(含义、色彩、情味、效果等),对语言风格的概括(格调、色彩、境界、情味)等。从表达技巧角度设问,如对修辞方法的赏析(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对表现手法的赏析。多角度综合设问,如2007年“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设问点都很具体,提示也很清楚、明晰、简练。每年的考点都有所侧重,6年的考点覆盖面几乎涵盖了鉴赏与评价的方方面面。

在设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关键提示语分别是:“请作简要赏析”、“请对此作具体说明”、“请略加分析”、“请谈谈你的看法”、“好在哪里”、“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用了何种修辞手法”等。涉及“意境”、“表达技巧”、“炼字炼意”、“内容”、“主旨”、“评价”、“修辞”、“知识储备”等方面,因此在答题时一定要讲究解题技巧。

在解答有关“意境”题时,如2005年的“'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两句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有时也这样设问: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或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一定要根据诗的意象,在忠实于原诗的前提下,展开联想与想像,描绘成图景画面,语言力求优美。在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时,注意准确地把准景物的特点和情调,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上列2005年题可用“清冷、幽静”概括即可。

在解答有关“表达技巧”和“炼字炼意”题时,如2006年的“`满林残照见归鸦'一句,在表达技巧上有什么特点?”和“第二句中的`又'字用得好,好在哪里?”有时 “表达技巧”题也可这样表述: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或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或艺术手法,或手法)。或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炼字炼意”题也可能这样表述:某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或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解答“表达技巧”题时一要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二要结合诗句阐释如何具体体现的,三是指出运用的效果(如有效传达出诗人的某种感情等)。如2006年题可这样答:运用的是反衬手法,这里以鸦归巢与人不能归家对比,表达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无奈之情。“炼字炼意”题一般考实词,解答时,一要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二要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三要点出该字烘托的意境,或表达的感情。江苏卷有所创新,考的是“虚词”,解答时可根据具体语境从程度、频率、范围等视角解答,最后归结到“意境”或“情感”,如2006年的这道题可如此解答: “又”字暗示作者不止一次浪迹天涯,饱含愁苦与无奈。

在解答有关“内容”、“主旨”、“评价”题时,如2007年“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2008年“尾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2006年“有人认为词的最后两句写得极为感人,请谈谈你的看法。”在解答有关“内容“时,一要能按层分点理解诗句写了什么内容(重视标点符号),二要作简练概括表述精当,如2007年题可答为“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远比路途**险恶得多。” 因为该题提示已点明为“两层”,故难度有所降低。有关“主旨”的设问也可能是: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或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或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在解答时,一要看清问点,明确范围,二要理解诗句,提炼意象,三要关注情感,准确定位。如2008年题中“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遮住了自己望长安,自己不得见长安,自然不会被统治者所重用”,可提炼为:①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②忧贤者包括自己不得任用,忧国忧君忧民。“评价”题的呈现方式一般是:列举或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也是则是泛指式“有人认为”“有人说”等,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或谈谈自我看法。在解答“评价”题时,一要认真仔细审题,二要深入研读文本,三要扣住1-2个关键词,四是分层表述,有理有据,五是结构完整,观点明确。如2006年的“评价”题,可答为:作者企盼与家人一起自食其力,共享天伦之乐。语言朴素平实,亲切动人,能唤起读者强烈共鸣。2009年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之问,就要通篇考虑,简析到位:“由开头对昔盛今衰的悲慨,对外敌人侵践踏大好河山的愤恨,对统治阶层奢侈误国的隐隐痛心,对抗击敌人收复失地的决心,转到想象中“提锐旅”“清河洛”之后再登黄鹤楼的舒畅心情。”

在解答“修辞”题时,要能明确指出是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如2008年的“`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可答为:比喻。浮云比成那些蒙蔽君王的奸邪小人。在答有关“知识储备”类题时,要看清“问点”,简洁作答,如答2005年“诗中哪一句可以使人联想到`知音'的故事?”一问时,只要把“为拂绿琴埃”一句找准即可。2009年“用了哪种修辞手法”的解答就是“借代”,特别要指出的是凡出现“请作简要赏析”、“请对此作具体说明”、“请略加分析”、“请谈谈你的看法”等提示语的题就一定不能蜻蜓点水或不着边际草草就答,一定要在“赏”、“析”,“说明”、“分析”、“看法”等字眼上做到精心、精致和精彩,精心是指态度的高度重视,精致是指过程的严谨细致,精彩是指结果(源于文本、有理有据、表达简练)的令自己满意。

第四篇:高考诗歌鉴赏题巧解及启示

高考诗歌鉴赏题巧解及启示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拔剌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C.

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统一的意境。下列诗中与这种写法相同的一首是()

A.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B.门径俯清溪,茅搪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唐诗部分,所选诗歌短小浅显,明白如话,没有多大难度,大多考生都能读个大概,然而对待中关键词语及意境的理解,则因考生知识面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层面了:一般考生能读通诗句,稍有能力者能读懂作者心声;能力较高者除此之外还能读出诗中远近推移、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等。对不同层次的考生而言,同样的试题在他们眼中便成了“拦路虎”或“一碟小菜”’等不同的物什。就该题而言,一般考生如何能得满分呢?我们不妨运用解题技巧,根据命题的一般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地解答这两道试题。

大家知道,人们在认识某个事物时,往往要遵循由表及里,由先及后,由上及下,由简及繁、由此及被的规律,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因此,当我们局限在原题上不能得出题意时,可根据这一命题原则沿波溯源地寻求答案(要有两个以上围绕同一母题的子题为条件)。如上。述第8题中,对该诗分析不当的项为C。这题较有迷惑度。它难就难在对“风灯”一词的理解上。诗中的“风灯”即桅灯是行业术语,因过去桅灯外面要加上纸罩避风,故名。细想之下,由上文“江月去人只数尺”可知,其时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也不会那样宁静,江月也不会那样清晰近人了。然而大多数考生不懂“风灯”这个行业术语,对命题者有意望文生义的曲解:江风吹打桅灯”也就无从察觉、无可奈何了。而除此外,这四项乍看上去均切合题意,都没有破绽。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急于作答,可静下心来先看下一题。在命完第8题的基础上,命题却又顺势出了考查写法的第9题,细读第9题可知,上诗“四句分别写了且、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于是题目的破绽便出现了。这里说第二句写了“灯”景,而上题中分析这句则说写了“江风吹打桅灯”,不是成了“风”景么?由于下文是题于表述,显然无误,因此上题选项C作为答案把握就大了,理由有三:即刚才分析的“风灯”的真实内涵;全诗四句写景,一、三、四句开头第一个词“江月”、“沙头”、“船尾”都是偏正式合成词,作为精通格律的杜甫,不可能把“风灯”当成述宾短语看待,因此只能是偏正关系,这样就与题意吻合了;全诗前三句写静景,第四句以动衬静,写出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A、B、D项分析一致。这种得出答案的方法即“由下及上”法。

第9题是根据诗中的写法,在其他四首诗中找与此相同的一项。命题思路是由此及彼,扩大了诗歌鉴赏的信息量。我们答题时不妨由彼及此地溯源而答。先具体分析“彼”即四个选项中的诗歌创作手法,然后对照题意,选出符合要求即“此”的答案。题目中A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登楼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登楼所感。B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所闻。C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江山”、“花草”之景,三、四句又以骈偶句式写“燕子”、“鸳鸯”之物。D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两句以流水句式写渔翁独钓的画面。从这四项分析可知,C项写法一句一景且全用骈偶句式,与其他三项有所不同。这是“彼”。再看“此”,即《漫成一首》的写法则是四句分别写了四种景物,而且一、二句三、四句分别构成对偶,各句之间似无关联,不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类有目的等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在绝句中是有名的“一句一绝”的格调,它起源于晋代的《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一般情况下较难把握,但写得好,不仅能使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还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使句与句前后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画面。因其难于把握,故写此调的人不多,唐代唯杜甫喜用此律。如大家熟悉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即依此调而成,对照题意,该题答案也是C项。这也是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首句写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次句以和煦的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春光;第三句写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紧扣首句作动态描绘;第四句写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也紧扣首句作静态描绘。整个四句以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景构成了一幅色彩鲜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图,其写法与《漫成一首》一样,体现了杜诗摹物清丽雅致,浑然无痕的艺术风格。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一首唐诗,一首新诗,共3个题目计9分,其分值比往年增加,约占整个卷面总分的三分之一,可以说与词语运用、语言连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导向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二多”:

一、多读一些名家的诗篇 今年高考唐诗鉴赏题明为一诗,实际上却考了五首诗歌,阅读量相当大,这些诗有的是课本上学过的,有的是课本外未学过的,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指导学生以书本为范例,多涉猎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名家的作品,如这次高考考了杜甫、艾青的诗,中学课本中也收录了他们的作品,如果我们在课外适当地收集些他们风格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就能在总体上把握某作家的创作风格,以便形成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评价鉴赏能力。这方面吉林省特级教师赵谦翔进行的“语文教育与人的教育”教改课题为我们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在讲到某作家作品时,把该作家写的诗文代表作及别人评价,介绍该作家作品的文章集中汇编成专题进行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满足于以前就书讲书、死搬教参、死做题目的教学方法了。

二、多总结些解题技巧平时在练习中多培养学生审题解题能力。老师在讲解过程中应明规律,给方法,使学生拿到从未谋面的试题后不致产生恐惧感,从而达到快捷准确的解题目的。

这“二多”看似矛盾,其实是相辅相成的。多读诗文是修炼“内功”,多总结技巧是锻炼“外功”。要想在诗歌鉴赏题上得满分,不但要有深厚的内功,还要有扎实的外功。只有“二多”结合,内外并修,方可形成较高的诗歌鉴赏素质,这点就姑且称之为“由多及少”吧!

第五篇: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真题

1、【2017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两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2).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参考答案

1)BE 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重点要表现的是考生们紧张肃穆地应试,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E 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说法错误,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2)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词句注释

⑪礼部:官署名,为六部之一,掌礼乐、祭祀、封建、宴乐及学校贡举的政令。贡院:科举时代考试贡士之所。⑫紫殿:指京都贡院。一作“紫案”。暖吹:暖风,指春风。⑬席:犹言列坐。

⑭衔枚:古代军旅、田役时,令口中横衔状如短筷的“枚”,以禁喧哗。此处比喻人人肃静。⑮乡里:犹言郡县。献贤:献举人才。先德行:以德行为先。

⑯列爵:分颁爵位。《尚书·武成》:“列爵惟五”,指公、侯、伯、子、男五等,此处代指官职。公卿:指执政大臣。⑰衰病:衰弱抱病。耗:无,尽。

⑱赖:幸亏。群公:指同时主持考试者如范仲淹、王安石、梅尧臣等人。识鉴:能赏识人才、辨别是非,一作“鉴裁”,又作“择鉴”。白话译文

贡院里香烟缭绕,春天的和风又暖又轻,宽阔的庭中一清早就坐满了各地来应试的精英。举子们紧张肃穆地战斗,如同衔枚疾走的士兵,只听见笔在纸上沙沙作响,仿佛是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郡县里向京都献上贤才,首先重视的是品德操行,朝廷中分等授予官职,依赖着执政大臣。我感到惭愧的是身体衰病心神已尽,选拔超群的英才,全仗诸位来识别辨明。创作背景编辑

据《四部丛刊》本《欧阳文忠公文集》题下注“嘉佑四年”,于是知此诗作于宋仁宗嘉佑四年(1059年)。宋初文风,沿五代余习,刻意雕琢,讲究骈偶。引起有识之士的不满。欧阳修主持贡举(嘉佑二年,1057年),大举改革,使应试举子一片哗然,甚至闹事。但是不良的文风,终于给扭转了过来。嘉佑二年二月,欧阳修充御试进士详定官。情况已非昔比,心情也两样得多了。嘉佑四年的这次考试对于宋代文风的革新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叶梦得《石林燕语》云“至和嘉佑间,场屋举子为文奇涩,读或不能成句。欧公力欲革其弊,既知贡举,凡文涉雕刻者,皆黜之。······及放榜,平日有声如刘辉辈皆不与选,士论颇汹汹”,群聚嘲骂,甚至在街上拦住欧阳修的马头哄闹,而欧公不为所动,终于使“场屋之习,从是遂变”。(《宋史》本传)此次考试,苏轼、苏辙兄弟同时中进士,曾巩亦在榜中,可谓一时胜举。作者见人才济济,而作此诗。作品鉴赏编辑 文学赏析

宋初的考试制度,大致承袭唐代,由州府举荐考生,入京应试,由礼部主持其事。此诗即以一员考官的身份写出他的见闻与感受。

从诗中可知,考试时间是在初春时节。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试的考场环境--群英毕至,贡院里肃穆幽雅,试院中焚 起了香,以消除人多的异味,且能增添祥瑞肃穆的气氛。颔联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试题下发后,考生奋笔疾书,一片沙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颈联表明考试意义,诗人对此景象不禁发生感慨,济济多士,尽是天下英才,国家的栋梁。尾联自谦衰病,谆谆嘱托同僚,作为选拔人才的考官,应当具有慧眼认真鉴别。诗中说自己老病,精神不济。阅卷挑选人才之事要拜托同仁,那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封建时代的科考,是朝廷的一件大事,国家寄予厚望,违法者将置以重刑,轻则充军流放边地,重则杀头,半点也马虎不得。在清朝,主考官在考试期间出行,车后竖铡刀一把,以示自律。鲁迅的祖父就因为替考生向考官行贿,被判斩监候的。抡才大典,朝廷、考官、考生都是全力以赴的,诗正是确切而生动地写出了这种景象。

2、【2017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两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C.从李揆的典故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2).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答案】

1).BD B项,“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错,D 项,“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错,苏试是在告诫苏辙不可追求盛名。这两项都是从苏轼要求弟弟苏辙谦虚处世的角度分析的。结合诗歌内容及注释可知,苏轼用这个典故是出于对弟弟的安全的考虑,告诫他要小心谨慎,希望他平安归来。

2).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答案】①忠于国家,赤诚豪迈。尽管此时他已被排挤出朝廷,但依然关心朝政,他的爱国感情并不因此减少半分。②虽为远别,依旧旷达。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③胸怀博大,顾全大局。无论仕途生涯中遭遇了何等挫折,他始终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患难之中,劝勉有加,无少怨尤。【解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句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学&科&网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要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词句注释 ⑪适:往。

⑫驿骑:犹言“驿使”,传驿的信使。凌:冲冒。

⑬天骄:汉时,匈奴自称“天之骄子”(《汉书·匈奴传》,后泛指强盛的边地民族。此处指契丹。凤麟:凤凰与麒麟,比喻杰出的、罕见的人才。

⑭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⑮武林:山名,即今杭州西灵隐山,后多用武林指杭州。苏轼时知杭州。

⑯“单于”二句:《新唐书·李揆传》:“揆美风仪,善奏对,帝(肃宗)叹曰:‘卿门第、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信朝廷羽仪乎?’故时称三绝。”德宗时他曾“入蕃会盟使”,至蕃地,“酋长曰:‘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揆畏留,因绐之曰:‘彼李揆安肯来邪!’”苏氏一门,尤其是苏轼在契丹声名尤著,故化用此典,说明中原人才众多,不止苏氏。单于,匈奴最高首领的称号,此借指辽国国主。[1] [2] [3] 白话译文

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1] 创作背景编辑

这首诗作于哲宗元祐四年(1089年),其时,苏轼54岁,以龙图阁学士出知杭州,苏辙迁翰林学士兼吏部尚书,在汴京。是年八月,苏辙奉命出使辽国,庆贺辽主生辰。

契丹本是东北辽河上游的游牧民族,公元916年。阿保机建立辽朝,成为与五代、北宋并立的国家,雄峙北方近200年,成为宋朝的北方之患。宋自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订立“澶渊之盟”以来,每年要向辽国、西夏进贡银两、绢匹,岁以百万计。其国主生辰,还要派使臣去庆贺。卑事小国,国弱臣辱,做这样的使臣内心是屈辱的。苏轼写诗送别,尽劝慰告诫之意。[1] [2] 作品鉴赏编辑

3、【2017全国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两题。

编集拙诗,成十一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

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

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1)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B 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C 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D 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2).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答案】

1).CD C项,“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错,诗题为“戏赠”,所以作者并无此意。D 项,“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说法有误,此句中隐含的是作者对自己命运不公的牢骚。

2).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词句注释

⑪元九:指元稹(微之);李二十:指李绅。这二人都是诗人白居易的好友。

⑫长恨:指诗人于元和元年(806年)创作的著名长诗《长恨歌》。此诗叙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其中对 唐玄宗的重色误国进行了某些讽刺,所以他自认其诗有风人之情,美刺之旨。

⑬秦吟:指诗人于贞元、元和之际创作的一组反映民间疾苦的著名讽喻诗——《秦中吟》。正声:指《诗经》中的“雅诗”。《诗·大序》说:“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雅诗中有许多政治讽刺诗。《秦中吟》正是劝谏皇帝改革弊政的政治讽喻诗。

⑭老元:指元稹。偷:朋友间的戏词,实际上是学习、效仿的意思。格律:作诗在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等方面的格式。

⑮短李:指李绅。《新唐书·李绅传》:“(绅)为人短小精悍,于诗最有名,时号短李。”伏:通“服”,佩服,服气。

⑯应:大概。无分:没有缘分。⑰身后:死后。合:应该。⑱言语大:夸口,说大话。⑲排:编排。[2] 白话译文

一篇《长恨歌》多么有文采风情,十首《秦中吟》则是匡时济世的正声。常常被元稹学去了我诗中的格律,李绅也不得不佩服我的歌行。世间的富贵我大概没有缘分,身后文章才会留下我的声名。别笑我气粗,满口大话,新编的十五卷诗集已经完成。[2] 创作背景编辑

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诗人白居易因在朝中直言不阿,作讽谕诗针砭时弊,触怒了权贵,从而遭谗被贬江州(今江西九江)。在这段时期里,诗人极为苦闷,从他写给好友元稹的书信《与元九书》中看出,诗人专门对自己前半生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作了全面的总结与回顾。他痛苦,愤激,但对自己的追求并不后悔,认为“诗人多蹇”,自古如此;前辈的李、杜亦穷悴终身,“今之迍穷,理固然也”。自己虽在政治宦途上遭挫,但多年来所创作的几百首诗文却足以自矜。于是,他“检讨囊帙”,将约八百首诗,分为四类: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编成十五卷,集成后题了这首诗。[1] 作品鉴赏编辑 文学赏析

此诗既是诗人为自己的诗集题记,又是赠友之作,而且是“戏赠”,即兼有与友人戏谑的意思。全诗八句,诗人首先举出自己全部诗作中最有名气、流传最广的代表作,表明自己的创作用心。先列出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强调其情感文采;再列出讽喻组诗《秦中吟》,强调其社会价值:接近《诗经》之“正声”。白居易特意列举出了自己的这些作品,意在表明自己的以诗歌干预现实的思想和自己成功的实践。

诗第三、四两句下,诗人曾分别自注:“元九向江陵日,尝以拙诗一轴赠行,自是格变。”又注:“李二十尝自负歌行,近见余乐府五十首,默然心伏。”元稹写诗乃受到白居易的启发,李绅、白居易同作乐府,但白居易的新乐府诗,后来居上,令李绅自叹弗如,这里称元稹为“老元”,称李绅为“短李”,又故称曰“偷”、曰“伏”,都朋友之间的戏辞,由此也可见元、李、白三诗人之间的亲密无间的关系。诗中接着写“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这是诗人结合自己命运遭际的牢骚话。他说:世上富贵人人所羡,但我却命中无份,看来只有身后的文名,聊可自慰了。这里虽有对自己诗才的自许,但也蕴含着不平和辛酸。白居易后来在与遭谗被贬的好友刘禹锡会面时,曾即席赋诗相赠,其中有诗云:“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虽是就诗人刘禹锡的遭遇说的,但也是发诗人自己的心声。最后,诗人更以故做自傲的语气,夸饰自己新编诗集后的得意心情。

从写作背景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所蕴含的感情是复杂的,表面上是自矜自许,是对自己文章的夸耀,是对友人的戏谑,但实质上充满不平、辛酸和自嘲,当然也不乏对自己才能的自豪。从整个诗的风格来看,可以说是亦庄亦谐,名曰“题卷”,而不拘泥于记事;称为“戏赠”,并不仅是戏言。全诗对仗工整,一气呵成,寓深意于轻松调侃之中,既诙谐幽默,又耐人寻味。

4、【2017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2).“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3).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答案】 15.C 16.B

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对比诗句:所用“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16.试题分析:抒情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把情感寄寓于叙述、议论、细节描写或景物描写之中,间接地抒写出作者内心的情感),间接抒情一般有借(触)景抒情、寓(融)情于景、以景结情、借物抒情、借古抒情、借典抒情等。

17.试题分析: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词句注释

⑪巴峡:长江自巴县(重庆)至涪州(涪陵)一段有明月、黄葛、铜锣、石洞、鸡鸣、黄草等峡,这些峡皆在古巴县或巴郡境内,因统称为巴峡。⑫际晓:犹黎明。

⑬帝京:帝都,指京都长安。《汉武故事》:“上幸河东,欣言中流,与群臣饮宴,顾视帝京,乃自作《秋风辞》。”唐白居易《琵琶行》:“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 ⑭女浣(huàn):即浣女。浣,洗。

⑮朝(zhāo)日:早晨初升的太阳。鸡:一作“禽”。

⑯水国:犹水乡。临水城邑。南朝宋颜延之《始安郡还都与张湘州登巴陵城楼作》诗:“水国周地险,河山信重复。”唐孟浩然《洛中送奚三还扬州》诗:“水国无边际,舟行共使风。”

⑰树杪(miǎo):树梢。《陈书·儒林传·王元规》:“元规自执楫棹而去,留其男女三人,阁于树杪。”杪:一作“上”。

⑱井:即市井,村落,指山城住户。万井:千家万户。唐陈子昂《谢赐冬衣表》:“三军叶庆,万井相欢。” ⑲眺迥:远望。二流:其一为长江,另一当指在巴峡一带入江的河流,如嘉陵江、玉麟江、龙溪河等。一说为阆水和白水。

⑳殊方语:异乡语言。殊方:远方,异域。汉班固《西都赋》:“逾昆仑,越巨海,殊方异类,至于三万里。” ⑴故:一作“旧”。

⑵赖:多亏。多:一作“谙”。[2] [3-4] 白话译文

拂晓时分直向巴峡而去,春日将尽使我思念京城。江色晴明有位女子浣洗,旭日初升群鸡竞相啼鸣。水边城市人在船上做生意,山间桥上人如在树梢走行。登上高处万家井邑出现,眺望远处阆白二流明莹。人们都说着异乡的方言,黄莺却啼着故里的声音。幸赖自己深知山水情趣,稍可排解离乡背井愁情。[2] 创作背景编辑

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九年(741年)。这年春天,王维以侍御史知南选,到了荆州襄阳,后溯长江西上,此诗即为去巴峡途中所作。[2] 作品鉴赏编辑 文学赏析

此诗描写了巴峡周围的景色和风土人情。词句清丽,景象雄伟。开头点明时间和地点,说在暮春的黎明作者行经巴峡,心中却思念着遥远的京城。接着写诗人沿途所见所闻,清江边有浣衣的少女,朝阳里传来一片鸡鸣。江面上舟船聚拢,水上人家的集市已经开始了;遥望江岸远山,山桥竟横跨在树梢之上。有人认为“万井”是指千泉万涓,而不是指千家万户。因为以巴峡的地势,不可能像平原一样聚居很多人家。也有道理,可备一说。然而这些美丽的景象并不能让诗人欢快起来,因为身在异乡,难免有思乡之愁。尤其是听到人们说着异乡方言,莺啼还是故乡声音的时候。诗人最后说,幸得山水有许多的意趣,才能稍稍缓解他的离别之情。

从格律上说此诗是一首五言排律,中间几联在形式上都是对仗,在内容上都是写景,很有特色。作者既好山水,自然善于捕捉异地的自然景物、风俗民情等特殊的美感。“晴江一女浣”、“水国舟中市”等句子,写出了作者即目所得的优美风光。水国舟市,道尽水乡的独特风貌;桥过树梢,极写山乡的奇幻景观。“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使人视野开阔,诗歌意境也随之宏远。不同的方言俚俗,相同的莺啼鸟叫,写尽在外流浪漂泊异乡人的思念之情。此地虽有山水情趣,也只能稍事排解离别之情、思念之苦。虽然有淡淡的离乡之愁,但总的说来,全诗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并不消沉

5、【2017天津卷】阅读下面的宋诗,按要求作答。(8分)

太湖恬亭 【宋】王安石

槛临溪上绿阴围,溪岸高低入翠微。日落断桥人独立,水涵幽树鸟相依。清游始觉心无累,静处谁知世有机。更待夜深同徙倚【注】,秋风斜月钓船归。

【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

(1)第二联描绘了怎样的画面?(2分)(2)简析第三联所表现的诗人心境。(3分)

(3)尾联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任选一种加以简析。(3分)【答案】

(1)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

(2)正因为能“清游”“静处”,享受清幽美景,诗人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觉得心无挂碍。表现了诗人宅心事外,与世相忘的闲适之心。

(3)①虚写。“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是诗人想象的情景,这样写呈现了清幽闲逸的意境。②以景结情。描绘“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的画面,寄托了诗人的闲适之情,使全诗韵味悠长。③情景交融(借景抒情)。闲适之情与“夜深同徙倚,秋风斜月钓舟归”之景交融,使情感表达含蓄深长。注释

徙倚:流连不去。翻译

恬亭的栏杆面临小溪绿树围绕,小溪的岸上高高低低的在翠微之中。太阳落了人在断桥上单独地站立,水中幽静的大树上栖息着飞鸟。清静地游览才觉得心不累,幽静的地方有谁知道世上还有事情。时间到了深夜还在徘徊,秋风中天上挂着斜月坐着钓鱼船回去。[1]

6、【2017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兴 陆游 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根据中间两联,概况作者“愁”的原因。(6分)

壮志难酬,怀抱未展;中年多病,时光日迫;国土沦丧,战事未宁。2).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5分)

以“丹枫”照应“秋”;寓情于景,想象自己将来烟雨垂钓的画面,表达了自己隐逸的愿望,也暗含无奈和苦闷之情。[注释]

1、萧萧:头发稀疏枯败的样子。

2、迮:狭窄。

3、遒:强健有力。

4、画角:古代乐器名,相传黄帝创造,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高亢,振奋士气。[赏析] 这是陆游晚年写的作品,抒发了当时朝廷虽偏安一隅,但作者仍具有报国的情怀与壮志。首联写满头白发,稀疏枯败,我回到故乡已经多年。年老了,岁月不饶人。颔联写我饮酒之后,登临高阁,向远处眺望,发现南宋的朝廷愈发的狭窄,随着时光的流淌,人到中年,我身体多病,写出了我的种种无奈与困惑。颈联写看到当年的战衣,想起了当年许下报国的心愿,五更听到“画角”之声,徒增我的烦恼。尾联写老了,不能上战场了,明天早晨在烟雨中的桐江岸,占丹枫,系钓舟,归隐田园吧。

7、【2017浙江卷】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下列两题。(8分)

采地黄者 白居易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注】插:也同“锸”。铁锹。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

(1).本诗前八句叙写,后六句叙写,反映了中唐时期悲惨的社会现实。(2分)(2).这首诗的叙述与对比手法特色鲜明,试做赏析。(6分)【答案】

(1).(2分)采地黄 卖地黄

(2).叙述:①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虽无一字怨语,读来却愈觉辛酸。

②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③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自己的爱憎之情。

对比:①朱门与农家、白面郎与采地黄者、肥马食地黄与采地黄者饥肠无食等对比,揭露了贫富差距。②着重突出“人不如马”,加强了对比效果,揭露深刻,批判的锋芒更加犀利。词句注释

①地黄:药草名,晒干的叫生地,蒸熟的叫熟地。这首诗写荒年无食的贫苦农民采地黄卖给富贵人家喂马以谋生,形象地表现出贫苦人民生活不如牛马。②口食:口粮。

③易:换取。糇(hóu):干粮。糇粮:泛指饲口度日的粮食。④凌晨:清早。荷锄:用一侧肩膀扛着锄头。⑤不盈筐:采不满一筐。⑥朱门家:指富贵人家。

⑦白面郎:指富贵人家养尊处优不懂事的子弟。南朝宋代的沈庆之在一次讨论北伐大事时,曾讽刺徐湛之等世族出身的文官说:“为国譬如家,耕当问奴,织当访婢,陛下(指宋文帝)今与伐国,而与白面书生辈谋之,事何由济?”这里借用其讽刺含意。

⑧啖(dàn):给······吃。

⑨“可使”句:是说马吃了地黄后,膘壮有力,毛色光亮,可以光彩照地。⑩马残粟:马吃剩的粮食。[2] 白话译文

春季里麦子都旱死,秋季里禾茁又遭霜。挨到年底断了烟火,只好到出里采地黄。采来地黄做什么用?打算拿它换口粮。荷锄出门天麻麻亮,直到天黑才采了半筐。拿到红大门的人家,卖给白脸孔的儿郎。用这喂你的肥马,能使它浑身闪光。

愿换些吃残的马料,去填塞全家的饥肠。[3] 创作背景编辑

这首诗创作于公元813年。诗人在下邽(今陕西渭南县内)渭村见到农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灾后,入冬就断了口粮,而富贵人家却用粮食喂马,为此深有感触,于是以采地黄者的遭遇为题材,写下了这首同情贫民疾苦的诗歌。[4] 作品鉴赏编辑 文学赏析

这首诗通过叙述一个农民采取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情节,深刻地反映了农民在灾荒年头,连牛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有力地抨击了豪门大户对农民剥削的残酷性。

本诗通过对一茕茕于荒野的饥民形象的描述,反映了荒年农民的生活境况,进而揭示了社会贫富差别及阶级矛盾的尖锐对立。[5] 诗人通过对“地黄”、“残粟”等处于食物链最底层的事物的描写,形象生动地描写了当时贫困人民的恶劣生活,表达出诗人对当时豪门的厌恶以及对自己无法改变事实的无奈之情。

诗题是“采地黄者”,为何去采地黄,是因为天灾所致,所以诗开首一联写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交代了全诗的背景。庄稼一年两季,春日没雨,夏粮绝收;秋天又降早霜,秋粮减收。这样,农民的生活自然就很成问题了。紧接着第二、三两联便对农民生活景况作了交代:入冬后农民便断了口粮,为了活命,只得冒着风寒到荒郊野外去采挖地黄,希图借以度过饥荒。第四联“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以上四联为第一部分,中心就是写了为度荒采地黄。

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采了地黄卖与富家白面郎。那卖地黄者对“白面郎”求告的几句话,颇为凄切动人。辛苦一整天采得不满一筐的劳动成果,只敢说给朱门人家拿去喂马。可以想见,这位可怜的农民忍饥挨冻在荒野采了一天地黄,可能连点像样的干粮也没吃上。也许他家中还有老小,都等他卖了地黄换回粮食下锅。那不足一筐的地黄,他哪敢说卖多少钱呢,只是央告说:“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只要能换回一点儿马吃剩的玉米、高粱之类,也就心满意足了。其可怜之状跃然纸上。

本诗通过对采地黄者的描述,表现了诗人对穷苦农民的深切同情,而且对社会深层问题的揭示也自在不言中

8、【2017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8分)

早上五盘岭①

岑参

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注】①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峰。

(1)“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4分)

(2)蜀道历来以艰险著称,为什么诗人却说“不觉蜀道难”?请结合全诗,谈谈你的理解.(4分)【答案】

(1)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

(2)①诗人入蜀是为报知己,为平蜀乱,虽然途中山峦重叠、险滩暗藏,但不觉艰险。②诗人登上山顶后,心旷神怡,因此所观之景虽奇险但他感觉富有情趣。文学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198第90首,作于大历元年(766)二月作者入蜀途中。五盘岭,又名七盘岭,以道路曲折难登得名,在今四川广元县东北,与陕西交界,为古时川陕间交通要道。诗中写的是初夏早晨的高山景物,由此可见其行程艰难,然而诗中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愁苦之态。作此诗时作者已五十二岁,尚能保持这种积极乐观的精神诚为可贵。韵译:

清晨我驱赶着四匹马拉的高车,空旷绵延的五盘岭尽收眼底。江流曲折回转,两岸石崖对峙; 太阳尚未出山,群峰聚在一起。曙光中烟霭笼罩着苍翠的山色,入云的树木幽暗阴沉充满寒气。稀疏的松柏间露出孤零零的驿站,湍急的河道隐藏在繁密的花丛里。雨后溪水潺潺栈道湿滑难行,农田里的荒草干枯没有绿意。我一点也不觉得蜀道难行,因为此次远行是为了知己。

下载2010高考诗歌鉴赏题及解析[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高考诗歌鉴赏题及解析[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

    ·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高考诗歌鉴赏题的解题技巧 '99高考诗歌鉴赏题巧解及启示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8--9题。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

    2009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含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全国Ⅱ) 军城早秋 严武[注]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

    历年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题汇编(附答案)2012-03-27 16:53来源:新东方网整理作者:寄远分享到2011届语文一轮复习最新6年高考题分类汇编:古诗词鉴赏-诗 (10年全国卷Ⅰ) 12.阅读下面这......

    高考诗歌鉴赏

    高考诗歌鉴赏——用典 关于用典(包括使用成语)存在着不少争议,其实它是一个回避不了的问题。例如我们提到卢沟桥,不是想起抗日战争,就是想起卢沟晓月;提到高山流水,就要想起伯牙......

    诗歌鉴赏题

    古诗鉴赏过关检测题 一、 分析意境型 1、阅读下列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

    历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5篇)

    1历年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及小结 一、阅读下面一首唐代的边塞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2004 江苏卷) 征人怨 柳中庸 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

    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

    2018年全国高考诗歌鉴赏题汇总(有详尽解析) 二、诗歌鉴赏(共7题;共59分) 一、(2018年全国甲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麻衣黑肥冲......

    江苏高考诗歌鉴赏题教师版(合集)

    1、高考语文江苏卷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秋日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 刘禹锡 长爱街西风景闲,到君居处暂开颜。清光门外一渠水,秋色墙头数点山。 疏种碧松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