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儿童古诗
江南(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注释:
汉乐府:原是汉初采制乐的官署,后来又专指汉代的乐府诗。汉惠帝时,有乐府令一官,可能当时已设有乐府。武帝时乐府规模扩大,成为一个专设的官署,掌管郊祀、巡行、朝会、宴飨时的音乐,兼管采集民间歌谣,以供统治者观风察俗,了解民情厚薄。这些采集来的歌谣和其他经乐府配曲入乐的诗歌即被后人称为乐府诗。
田田:荷叶茂盛的样子。
可:在这里有“适宜”、“ 正好”的意思。
忆江南乡(白居易)
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注释
1.谙:熟悉。
2.红胜火:颜色鲜红胜过火焰。
3.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赏析
白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难忘的记忆。回到洛阳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作。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三首《忆江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赞美、忆念之情。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实话实说。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次句“风景旧曾谙”,抚今追昔,说明江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这一句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两句,具体描写“旧曾谙”的江南春色: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诗人抓住了“江花”“江水”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花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结尾“能不忆江南”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和眷恋之情。
寻隐者不遇(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释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赏析
这是一首问答,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
所见(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注释
⑴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⑵振:振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⑶林樾:指道旁成阴的树。
⑷欲:想要。
⑸捕:捉。
⑹鸣:叫。译文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下。赏析
野外林阴道上,一位小牧童骑在黄牛背上缓缓而来。也不知有什么开心事儿,他一路行一路唱,唱得好脆好响,整个树木全给他惊动了。忽然,歌声停下来,小牧童脊背挺直,嘴巴紧闭,两眼凝望着高高的树梢。“知了,知了,知了……”树上,一只蝉儿也在扯开嗓门,自鸣得意地唱呢。正是它把小牧童吸引住了,他真想将蝉儿捉一手呢!这情景,全被人看在眼里,写进诗中。诗人先写小牧童的动态,那高坐牛背、大声唱歌的派头,何等散漫、放肆;后写小牧童的静态,那屏住呼吸,眼望鸣蝉的神情,又是多么专注啊!这从动到静的变化,写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烂漫、好厅多事的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至于下一步的动静,小牧童怎样捕蝉,捕到没有,诗人没有写,留给读者去体会、去遐想、去思考。
鹿柴(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解
1、鹿柴:以木栅为栏,谓之柴,鹿柴乃鹿居住的地方。2、返影:指日落时分,阳光返射到东方的景象。译文
山中空空荡荡不见人影,只听得喧哗的人语声响。夕阳的金光射入深林中,青苔上映着昏黄的微光。赏析
这是写景。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江雪(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注解
1、踪:脚迹。
2、蓑笠翁:披蓑衣,戴斗笠的渔翁。译文
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 所有的路,不见人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 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赏析
这是一幅江乡雪景图。山山是雪,路路皆白。飞鸟绝迹,人踪湮没。遐景苍茫,迩景孤冷。意境幽僻,情调凄寂。渔翁形象,精雕细琢,清晰明朗,完整突出。
采用入声韵,韵促味永,刚劲有力。历代诗人无不交口称绝。千古丹青妙手,也争相以此为题,绘出不少动人的江天雪景图。
乐游原(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1.乐游原:在长安(今西安)城南,是唐代长安城内地势最高地。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乐游原在秦代属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汉初年。《汉书·宣帝纪》载,“神爵三年,起乐游苑”。也就是说,乐游原本名“乐游苑”,汉宣帝第一个皇后许氏产后死去葬于此,因“苑”与“原”谐音,乐游苑即被传为“乐游原”。对此《关中记》有记载:“宣帝许后葬长安县乐游里,立庙于曲江池北,曰乐游庙,因苑(《长安志》误作葬字)为名。” 据葛洪《西京杂记》载,“乐游原自生玫瑰树,树下多苜蓿”,又“风在其间,长肃萧然,日照其花,有光彩”,故名苜蓿为“怀风”,时人也谓之“光风”或称“连枝草”。可见,玫瑰和苜蓿都是乐游原上有特色的花卉和植物。直至中晚唐之交,乐游原仍然是京城人游玩的好去处。同时因为地理位置高便于览胜,文人墨客也经常来此做抒怀。唐代诗人们在乐游原留下了近百首珠玑绝句,历来为人所称道,诗人李商隐便是其中之一。
登鹳雀楼(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
2.白日:太阳。
3.依:依傍。
4.尽:消失。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5.穷:尽,使达到极点。
6.千里目:眼界宽阔。
7.更:替、换。(不是通常理解的“再”的意思)译文
夕阳依傍着西山慢慢地沉没,滔滔黄河朝着东海汹涌奔流。
若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
江上渔者(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②爱鲈鱼③美。
君④看⑦一叶舟,出没⑤**⑥里。
【注释】
①渔者:捕鱼的人。
②但:只。爱:喜欢。
③鲈鱼:一种头大口大、体扁鳞细、背青腹白、味道鲜美的鱼。生长快,体大味美。
④君:你。一叶舟:像漂浮在水上的一片树叶似的小船。
⑤出没:若隐若现。指一会儿看得见,一会儿看不见。
⑥**:波浪。
⑦一叶舟:像落叶漂浮在水面的小船。【译文】
江上来来往往无数人,只知喜爱鲈鱼之鲜美。
请您看那一叶小小渔船,时隐时现在滔滔风浪里。【鉴赏】
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次句写岸上人的心态,揭示“往来’的原因。后二句通过的视线,指示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捕鱼小船,注意捕鱼的情景。鲈鱼虽然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江上”和“**”两种环境,“往来人”和“一叶舟”两种情态、“往来”和“出没”两种动态强烈对比,显示出全诗旨在所在。[1]创作背景 范仲淹是主张革新的政治家,北宋仁宗时曾担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他能够关心生活在社会下层的一般民众的疾苦,写过一些同情劳动人民的诗歌作品,但流传下来的很少。
江南水乡,川道纵横,极富鱼虾之利。其中以江苏松江四腮鲈鱼最为知名。凡往来于松江水上的,没有不喜欢这一特产,不希望一尝这一美味佳肴的。范仲淹江苏吴县人,生长在松江边上。对这一情况,知之甚深。但他发之于诗,却没有把注意力仅仅停留在对鲈鱼这一美味的品尝和赞叹上,而是注意到了另外一些更值得注意的东西。注意到了隐藏在这一特产背后的渔民的痛苦和艰险,并且深表同情。
春夜喜雨(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好雨:指春雨,及时的雨。
乃:就。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潜:暗暗地,静悄悄地。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野径:田野间的小路。
俱:全,都。
江船:江面上的渔船。
独:独自,只有。
晓:清晨。
红湿处: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zhong)(第四声):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也代成都。译文
这一场雨就好似选好时候,正当春天万物生长之时就随即降临。细雨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来到,它默默地滋润万物,没有一点声音。雨夜中,田野间的小路黑茫茫,只有江中渔船上灯火独自明亮着。要是早晨起来看看,锦官城里该是一片万紫千红吧!
出塞(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注解
1、但使:只要。
2、龙城:龙城是匈奴祭天集会的地方。
3、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而言,匈奴畏惧他的神勇,特称他为“飞将军”。
4、阴山:昆仑山的北支,起自河套西北,横贯绥远、察哈尔及热河北部,是我国北方的屏障。译文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赏析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
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池上·小娃撑小艇(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注释
①小娃:男孩儿或女孩儿。
②撑:撑船,用浆使船前进。
③艇:船。
④白莲:白色的莲花。
⑤不解:不知道;不懂得。
⑥踪迹:指被小艇划开的浮萍。
⑦浮萍:水生植物,椭圆形叶子浮在水面,叶下面有须根,夏季开白花。全草类。
⑧一道:一路。
⑨开:分开。译文
一个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采了白莲回来。
他不管怎样隐藏,都留下了划船的踪迹。赏析
池塘中一个个大莲蓬,新鲜清香,多么诱人啊!一个小孩儿偷偷地撑着小船去摘了几个又赶紧划了回来。他还不懂得隐藏自己偷摘莲蓬的踪迹,自以为谁都不知道;可是小船驶过,水面原来平辅着的密密的绿色浮萍分出了一道明显的水线,这下子泄露了他的秘密。
这首好比一组镜头,摄下一个小孩儿偷采白莲的情景。从诗的小主人公撑船进入画面,到他离去只留下被划开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动描写,有心理刻画,细致逼真,富有情趣;而这个小主人公的天真、活泼淘气的可爱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了。
古朗月行(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注释
瑶台:假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译文
小时候不认识月亮,把明月叫作白玉盘。又怀疑是瑶台仙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解说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了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释
①迟日:指春天。
②泥融:春日来临,冻泥融化,又软又湿。
③鸳鸯:一种漂亮的水鸟,雄鸟与雌鸟常双双出没。译文
江山沐浴着春光多么秀丽,春风送来花草的芳香。
燕子衔着湿泥忙筑巢,鸳鸯睡在沙上。赏析
明人王嗣爽在其《杜臆》中予以反驳说:“余曰:上二句两间(指天地间)莫非生意,下二句见万物莫不适性。岂不足以感发吾心之真乐乎?”王氏的意见是对的。此特点写春色,画面优美,格调柔和,很能引发读者的喜春之情。
抓住景物
游子吟(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注释
1、寸草:比喻非常微小。
2、三春晖:三春,指春天的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形容母爱如春天和煦的阳光。译文
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她忙着缝得严严实实,是耽心孩子此去难得回归。谁能说象小草的那点孝心,可报答春晖般的慈母恩惠? 赏析
这是一首母爱的颂歌。
中亲切真淳地吟颂了伟大的人性美——母爱。诗的开头两句,所写的人是母与子,所写的物是线与衣,然而却点出了母子相依 为命的骨肉之情。中间两句集中写慈母的动作和意态,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深笃之 情。虽无言语,也无泪水,却充溢着爱的纯情,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最后两句是前 四句的升华,以通俗形象的比喻,寄托赤子炽烈的情怀,对于春日般的母爱,小草似 的儿女,怎能报答于万一呢?
全诗无华丽的词藻,亦无巧琢雕饰,于清新流畅,淳朴素淡的语言中,饱含着浓 郁醇美的诗味,情真意切,千百年来拨动多少读者的心弦,引起万千游子的共鸣。
元日(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释
1.元日:农历正月初一。
2.一岁除:一年过去了。
3.屠苏:屠苏酒。古时候的风俗,每年除夕家家用屠苏草泡酒,吊在井里,元旦取出来,全家老小朝东喝屠苏酒。全句说,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意思是 说,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
4.曈曈:光辉灿烂。全句说,初升的太阳照遍了千家万户。
5.总把新桃换旧符:总拿新门神换掉了旧门神。桃符是用桃木做成的,古时候逢到新年,家家户户都用两块桃木板子,画上两个神像,挂在大门上,说是可以驱除魔鬼。赏析
这首描写新年元日热闹、欢乐和万象更新的动人景象,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思想感情。
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在阵阵鞭炮声中送走旧岁,迎来新年。起句紧扣题目,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次句“春风送暖入屠苏”,描写人们迎着和煦的春风,开怀畅饮屠苏酒。第三句“千门万户曈曈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结句“总把新桃换旧符”,既是写当时的民间习俗,又寓含除旧布新的意思。“桃符”是一种绘有神像、挂在门上避邪的桃木板。每年元旦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新桃换旧符”与首句爆竹送旧岁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风(李峤)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注释
①解:能够。
②三秋:农历九月,指秋天。
③二月:农历二月,指春天。
④过:经过。
⑤斜:倾斜。译文
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春天的鲜花。刮过江面能掀起千尺巨浪,吹进竹林能使万竿倾斜。赏析
这首能让人看到风的力量.诗意:风,能使晚秋的树叶脱落,能催开早春二月的鲜花,它经过江河时能掀起千尺巨浪,刮进竹林时可把万棵翠竹吹得歪歪斜斜。
敕勒歌(北朝乐府)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译文
在一片被寒霜打过的灰白色的秋草中,小虫在窃窃私语,山村的周围行人绝迹。
我独自来到前门眺望田野,只见皎洁的月光
照着一望无际的荞麦田,满地的荞麦花
简直就像一片耀眼的白雪。
渔歌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注释
1.西塞山:在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白鹭:一种水鸟。
3.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箬笠:竹叶编的笠帽。
5.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赏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象,是一幅用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的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前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小池(白居易)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注释
①泉眼:泉水的出口。
②惜:爱惜。
③晴柔: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④小荷:指刚刚长出水面的嫩荷叶。
⑤尖尖角:还没有展开的嫩荷叶尖端。
⑥头:上方 译文
小泉无声像珍惜泉水淌着细流,映在水上的树阴喜欢这晴天里柔和的风光。
鲜嫩的荷叶那尖尖的角刚露出水面,早早就已经有蜻蜓落在它的上头。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西岭:西岭雪山。
千秋雪:指西岭雪山上千年不化的积雪。
泊:停泊。
东吴:古时候吴国的领地。
万里船:不远万里开来的船只。译文
两只黄鹂在空中鸣叫,一行白鹭在天空中飞翔。
窗口可以看见西岭千年不化的积雪,门口停泊着从东吴万里开来的船只。
望天门山(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县与芜湖市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中断:指东西两山之间被水隔开。
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开:开掘;开通。
至此:意为东流的江水在这转向北流。
回:转变方向,改变方向。
两岸青山:指博望山和梁山。
日边来:指孤舟从天水相接处的远方驶来,好像来自天边。译文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天地之间飞速飘来。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注释
1.人杰:人中的豪杰。汉高祖曾称赞开国功臣张良、萧何、韩信是“人杰”。
2.鬼雄:鬼中的英雄。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
3.项羽(公元前232-前202):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曾领导起义军消灭秦军主力,自立为西楚霸王。后被刘邦打败,突围至乌江(在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译文
活着的当作人中的豪杰,死了也应是鬼中的英雄。
人们到现在还思念项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东。
小儿垂钓(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注释
蓬头:头发乱蓬蓬的。
稚子:年龄小的孩子。
垂纶:钓鱼。纶:钓鱼用的丝线。
莓:一种小草。
苔:苔藓植物。
借问:向人打听。
鱼惊:鱼儿受到惊吓。
应:回应,答应。
映:遮映 译文
一个蓬头稚面的小孩学着大人钓鱼,斜着身子坐在野草丛中,野草掩映了他的身子。听到有过路的人问路,连忙远远地招了招手,害怕惊动了鱼儿,不敢回应过路人。
第二篇:儿童古诗背诵
古诗背诵
101、示儿 陆游(宋)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02、凉州词
王翰(唐)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03、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唐)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104、浪淘沙
刘禹锡(唐)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05、蜂
罗隐(唐)
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
106、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宋)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1
107、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苏轼(宋)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
108、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陆游(宋)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09、已亥杂诗
龚自珍(清)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110、从军行
王昌龄(唐)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111、竹枝词 刘禹锡(唐)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112、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 离 原 上 草,一 岁 一 枯 荣。野 火 烧 不 尽,春 风 吹 又 生。远 芳 侵 古 道,晴 翠 接 荒 城。又 送 王 孙 去,萋 萋 满 别 情。
113、江南(汉乐府民歌)
江 南 可 采 莲,莲 叶 何 田 田,鱼 戏 莲 叶 间。鱼 戏 莲 叶 东,鱼 戏 莲 叶 西,鱼 戏 莲 叶 南,鱼 戏 莲 叶 北。
慈 母临 行谁 言青 青阳 春常 恐煮 豆萁 在本 自好 雨随 风野 径晓 看
114、游子吟 孟郊(唐)
手 中 线,游 子 身密 密 缝,意 恐 迟寸 草 心,报 得 三
115、长歌行
汉乐府
园 中 葵,朝 露 待布 德 泽,万 物 生秋 节 至,焜 黄 华
116、七步诗 曹植(魏)
持 作 羹,漉 豉 以釜 下 燃,豆 在 釜同 根 生,相 煎 何117、春夜喜雨 杜甫(唐)
知 时 节,当 春 乃潜 入 夜,润 物 细云 俱 黑,江 船 火 湿 处,花 重 锦上 衣。迟 归。春 晖。
日 晞。光 辉。叶 衰。
为 汁。中 泣。太 急?
发 生。无 声。独 明。官 城。3
红 118、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19、宿新市徐公店
杨万里(宋)
篱落疏疏小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120、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121、雨晴 王驾(唐)
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
122、兰溪棹歌 戴叔伦(唐)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123、乌衣巷 刘禹锡(唐)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4
124、无题 李商隐(唐)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125、登金陵凤凰台
李白(唐)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126、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唐)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27、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28、春望 杜甫(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29、月下独酌 李白(唐)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130、望月怀远 张九龄(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31、过零丁洋 文天祥(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32、滕王阁诗 王勃(唐)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33、渭川田家 王维(唐)
斜阳照墟落,穷巷牛羊归。野老念牧童,倚杖候荆扉。雉雊麦苗秀,蚕眠桑叶稀。田夫荷锄至,相见语依依。即此羡闲逸,怅然吟式微。
134、望岳 杜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35、从军行 杨炯(唐)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不作一书生。
136、商山早行 温庭筠(唐)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37、湖口望庐山瀑布水
张九龄(唐)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奔流下杂树,洒落出云天。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138、山居秋暝 王维(唐)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39、黄鹤楼 崔颢(唐)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40、送友人 李白(唐)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第三篇:描写儿童的古诗
描写儿童的古诗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稚子弄冰》【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与小女》【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溪居即事》【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
《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桑茶坑道中》【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村居》【清】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牧童》【宋】黄庭坚
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陇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牧童》 【唐】吕岩
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舟过安仁》【宋】杨万里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清平乐•村居》【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稚子弄冰》【宋】杨万里 稚子金盆脱晓冰,采丝穿取当银钲。敲成玉磬穿林响,忽作玻瓈碎地声。
《宿新市徐公店》【宋】杨万里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小儿垂钓》【唐】胡令能
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回乡偶书》【唐】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观游鱼》【唐】白居易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与小女》【唐】韦庄
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溪居即事》【唐】崔道融
篱外谁家不系船,春风吹入钓鱼湾。小童疑是有村客,急向柴门去却关。《花影》【宋】苏轼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归不开。刚被太阳收拾去,却教明月送将来。
《四时田园杂兴》【宋】范成大
昼出耕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桑茶坑道中 》【宋】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童子柳阴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闲居初夏午睡起》【宋】杨万里
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闲看儿童捉柳花。
第四篇:儿童唱古诗 教学计划
“儿童唱古诗”活动计划
一、开设背景:
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文化中,经典古诗文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不仅映射着中国文化的文学之美,而且蕴含着中华民族的胸怀、风骨、智慧、情趣。也许正因为如此,国学大师南怀瑾认为,经典古诗文能使孩子们渐渐懂得“人伦之道”的“做人”道理,懂得“生存之道”的“生活”艺术,懂得人生进入“文学”化的境界。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一首古诗,就可以活灵活现地表现千变万化的社会、人物、自然形态,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世界的美感,也可以培养学生动脑思考的能力,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
二、学情分析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形式。孩子们对此非常感兴趣。儿童唱古诗班一共有20名孩子,以古诗文诵读为基础,尝试开展各种丰富多样的古诗文特色活动,激发孩子们阅读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孩子们的人文修养。通过这些丰富多彩的古诗文诵读活动,培养学生爱读书的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让每个孩子掌握背诵表演技巧,从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在活动中让学生尝试合作竞争的分组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3、学会大胆表演古诗。
4、激发孩子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通过背诵古诗,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四、内容安排
儿童唱古诗课程由于教师水平有限,学生没有训练基础,学习内容力求学习学生常见的易于掌握的古诗,旋律简单、优美,易于学生演唱。具体如下: 第一周:小儿垂钓 第二周:清明 第三周:四时田园杂兴 第四周:回乡偶书 第五周:复习展示 第六周:池上 第七周:所见 第八周:绝句 第九周:咏柳 第十周:复习展示 第十一周:江南春
第十二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第十三周:饮湖上初晴后雨 第十四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第十五周:复习展示 第十六周:欣赏《读唐诗》 第十七周:读唐诗复习第十八周:复习展示 第十九周:复习展示
(备注:以上教学内容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根据情况进行调整或删减。)
第五篇:儿童基点 古诗教学
儿童基点
——也谈校本课程中的古诗教学 如皋市丁堰小学
冒慧嵘(***)
校本课程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1-6年级学生要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段)的要求。这个要求是根据语文教学的规律和小学年龄特点和智力特点而提出的。我校据此将“经典诵读”作为学校的特色,开发了以“古诗教学”为重点的低、中、高三个年级段的校本课程。经过多年的实践,我感觉进行校本课程古诗的教学,朗读应该是基础,古诗的每一次朗读都必须有明确的目标;理解是过程,以儿童目前的知识水平为基点理解是他们容易接受的;想象是境界,通过知识的链接,让儿童走进古诗又走出古诗,走向生活。
一、明确的目标让古诗教学变得简单。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回归点。教学目标的制订是否准确清晰,不仅影响着教学过程的展开,很大程度上也牵制了最终的学习效果。作为教师,及早地让学生明确自己应该学会什么,并确信这些内容值得一学,学生就会自觉地、努力地学习。研究表明,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如果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比没有目标可以节省60%的时间。有人打过形象的比喻:没有目标的学习像是饭后散步,有明确目标的学习像是运动会上赛跑。每一次活动都设立明确的目标,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明白自己的需要。
同样,在古诗的教学中,即使是认为简单的朗读也应有明确的目标。学生明白要达到的学习要求或水平,也为教师提供检测的标准和依据。《池上》是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古诗两首》其中的一首。诗句简单,学生朗读没有太大的障碍,但如何让学生从简单的诗中读出韵味,我做了这样的尝试:在学习完生字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层次朗读古诗。第一步要求读准字音,明确要求每一个字都要读到位特别是上声和去声,这样咬字让读诗有了一定的速度;第二步要求读出节奏,首先是题目与诗句间的停顿;其次是诗句与诗句间的停顿逗号与句号朗读时的区别;最后是诗句中的停顿。在古诗的教学中标点符号的停顿往往容易被忽视,其实它和文章中的标点符号一样重要,孩子们在朗读时,我提出这样的要求:“请让我听得出题目是题目,诗句是诗句。”“请让我听得出这里是句号,而这里是逗号。” 读,从读不好,到读好,再到读很好,读得更好,在递进中比较朗读,讲究读的层次,步步推进。
著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论述教育实践时深刻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我想,通过目标明确的多层次朗读,学生在达到一定标准之后又有了新的要求,这样的朗读学生会觉得不仅有方向而且有意思,跟形式化的朗读相比这也许是他们从未有过的新的古诗朗读法。这样目标明确的朗读不仅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让古诗朗读变得简单,在以后遇到一首新的古诗,甚至是现代诗歌孩子都知道该怎样朗读。其实,不仅仅是朗读,教学中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应该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的学习才会高效而有效。
二、合理的想象让古诗教学变得立体。
每一首诗都是诗人内心最真挚的表达,诗人往往能以异乎常人的想象力“精鹜八极,心游万仞”,通过对表象的灵活调动、组合、加工、改造,创造出奇情异彩、绚丽多姿的艺术形象,将胸中诗情抒发得淋漓尽致。教师应因势利导地激励儿童合理想象,使学生头脑中显现出感知过的、思维过的事物,还可出现未曾感知过的事物,认识未曾经历过的生活,开拓新的思维领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无论哪一首古诗在学生充分朗读的基础上都可以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对诗歌的意思进行合理的猜想从而理解诗意。教师抛出这样的引导:“猜猜每句诗的意思!”让学生自由想象。与教师的逐词逐句的讲解比较,学生更乐意自学后的个人猜想的全班展示。
出示:“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偷:1.偷盗;2.瞒着别人、悄悄的;3.抽出(时间)。
师:“偷”在字典中有三个解释,你觉得诗中的“偷”该怎么理解呢?为什么?
生1:我觉得是“瞒着别人、悄悄地”意思,小娃不是真正去偷莲蓬的,“偷东西”是一种不好的行为,诗人不会这么写。
生2:我想应是第2项意思,小娃可能是怕大人担心,不让他去,他瞒着大人去有点担心,但却十分自由、快乐。生3:还是在隐瞒大人吧!不想让别人知道,也许想带给大人或小伙伴惊喜吧!
……
在比较、争论、辨析中教师合理的引导,学生就能很清晰地明白“偷”的含义,不需要教师更多的讲解。教师的赞美性评价“你真棒,你所说的就是诗人所写的第一句的意思”,“你是诗人的知音,你说出了诗人心中所想,正是诗中第三句”等等,学生收获知识的同时得到满足感,自豪感。对于更高要求的想象会跃跃欲试。
“诗意的猜想仅仅是想象的第一步,我们可以挑战想象的更高层次,说出诗中没有写而你却知道的画面!”通过教师的激励,学生的兴趣又一次高涨,都想自己能说出诗外的情境,和诗人产生共鸣。以《池上》为例,整首诗好比一幅画,从小娃撑船“偷采白莲回”,到小艇划过后的“浮萍一道开”,人、事、景相融。全诗如同大白话,画面平整,诗眼明晰,恍惚一读,着实让人感觉“平常诗”一首。但静心而读又极富情趣与韵味,让人忍俊不禁,甚至会哑然失笑。试想,谁未曾有过这样的童年,是小娃、是白居易、抑或是我们自己,之所以有这样的品读效果,源于唐朝“诗王”白居易力透纸背的作诗功夫,着简单中彰显不简单这也就自然决定了教学这首诗时不能“藏踪迹”,而要拨开“浮萍”,会发现诗中的另番风景。
如何从作者的角度去理解古诗所描写的画面,需要学生合理而充分的想象,并运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更考验学生的语言表达和组织能力,在教学中,我设计了“想象诗人看到怎样的画面?”这样一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想象,连词成篇。诗句呈现的只有“偷采”回途的画面,前面的画面就不免让人滋生联想:一个顽皮的孩童背着父母,偷偷到池塘里去采摘的莲蓬,“偷采”路上的窸窣与紧张,偷采时的忐忑与欣喜„„诗人都没有直写,但这又是清晰可感的,给诗歌带来了无限想象空间。小娃“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可笑,可亲的同时天真与童稚随之也涌入孩子们的心头。通过想象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小娃“偷采”来的是童真,瞒着别人的那份“掩耳盗铃”的快乐,是自由,是幸福,更是惬意!这也许就是“诗王”白居易内心的美好愿望吧!这样的想象之下的古诗的理解会变得立体起来。但不是每一首古诗所表达的意境,孩子们都能理解,有些古诗蕴含诗人特殊的人生的经历,有些寄托了诗人的某些情怀,比如《江雪》、《渔歌子》等古诗,对于诗的理解想象点到即止,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而定。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们知识的不断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孩子们会理解的。
三、适当的链接让古诗教学变得丰富。
学习迁移是我们作为教师应该交给学生的一种学习方法。教学中,重视对学生古诗文学习策略的迁移和应用,学生能够运用所学方法或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孩子今后的学习会产生深远的影响。通过新旧知识的链接,对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拓展,或同一主题作品的延伸,孩子对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诗人写作风格的把握会更加到位,也会是诗歌的教学变得丰富起来。
诗是诗人内心最真挚的表达,诗人的不同时期的不同心境会在诗中有所体现。对同一诗人不同时期作品的拓展,对于全面了解诗人会起到很大的帮助。比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和李白的《江下行》:“去年下扬州,江送黄鹤楼。眼望帆去远,心逐江水流。”的对比教学,对于诗中李白对孟浩然的情谊理解会更到位。又如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这首诗歌,作者描写了自己在望湖楼上饮酒时所见到的西湖山雨欲来和雨过天晴后的景色。诗人从阴云压近湖面、急雨骤降的壮阔,写到烟消云散,雨过天晴,用笔跌宕起伏,而又从容不迫,描写天气变化的神速,使人目不暇接,颇有戏剧性场面。尤其是“白雨跳珠乱入船”一句,最为传神。当他50岁时再到杭州时,特意又写诗说:“还来一醉西湖雨,不见跳珠十五年。”两诗比较,学生在比较中很容易就发现这两首诗的地点相同、时间相同,但景物不同,自然心情也不一样,可见作者对当日情景的喜爱跃然纸上。我们再说说陆游,伟大的爱国诗人,在他的一生中无论什么阶段,爱国情怀始终如一。无论是《关山月》还是《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以及《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甚至是最后的《示儿》也不忘叮嘱自己的儿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在陆游的诗中“爱国” 一直未变。
在教学中,我们还可以以题材为桥梁,带动同题材不同诗人的古诗歌的学习。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这是经典古诗文教学的共同特色。在深入研读文本,挖掘其意境、情感及语言特色的基础上,搜集、精选有关诗句、诗篇,有机地融合在学诗过程中,相互引证,相得益彰。如在教古诗《池上》的同时,我们可以让孩子们回忆还有那些描写儿童的古诗?(《宿新市徐公店》、《清平乐·村居》、《所见》等)这些诗描写了古代儿童的那些活动 ?可以与我们今天的生活进行比较,设身处地体会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关于“送别”主题的诗有很多很多,有李白的《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此句以水深比情深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诗人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有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借托玉壶、冰心比拟诗人的操守和品格,以告慰亲友。除此之外,还有边塞诗、哲理诗很多的主题,通过主题的阅读让诗歌的教学变得越来越丰富。
总之,诗词的教学有自己的文体特点,教师在教学中,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欲望,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对话的过程之中,诵读,联想,感悟,让学生在诗海中尽情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