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政治 《哲学与生活》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1课时人的认识从何而来备选设计 新人教版必修4
备选设计第一课时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引入新课
(多媒体课件展示)
杜威认为,实践就是人类应对环境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和动物适应环境的活动相比,只有高下程度的差异,没有本质的区别。
费尔巴哈认为,理论的活动是真正的人的活动,实践则是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生理需要而进行的一种“利己主义”活动。
黑格尔认为,实践就是按照主观的、内在的本性去“规定”和“改造”客观世界。但他所说的“规定”和“改造”只是人的精神、观念的活动,而不是物质性活动。
问题探究:谈谈你对实践的理解。
简要分析辩证唯物主义所说的实践与上述观点的不同。学生回答略。教师引导:上述的观点都没有把握实践的本质内涵,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说的实践的含义有本质的区别。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什么是实践,实践有哪些基本特征。
推进新课
一、实践及其特点 板书:1.实践的含义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物质性活动。
在把握实践的含义这一知识点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人们”——实践的主体
这意味着它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不能等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2)“客观世界”——实践的对象
这是说实践以客观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为对象,是发生在人与自然界、社会之间的活动。而停留在人的头脑中或口头上的活动——如“思考”“修行”“辩论”等则不是实践。
实践不是纯粹的思维活动、认识活动。(3)“活动”——实践的性质
这意味着实践不是物质的具体形态。以“盖房子”为例,作为一种实践,盖房子不能等同于房子本身(当然也不等同于设计方案),它是把设计方案变为“房子”的过程。
可见,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掌握实践概念必须注意:
(1)不能缩小其外延。如认为“实践是人们改造自然界的活动”或“实践是人们改造整个社会的活动”。
(2)不能扩大其外延。如认为“实践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为了更深入理解“实践”,我们必须分析实践的基本特征。(过渡)板书:2.实践的基本特征
人类产生以后,整个世界就分为两大领域: 物质世界——客观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 精神世界——主观世界
人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但人脑怎样反映物质、物质如何“进入”到人脑中形成意识,则离不开沟通两大领域的“桥梁”——实践。
正因为实践所处的这一特殊地位,使它具备了以下的特征: 板书:(1)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所谓“客观性”:指实践是人类自产生之日起就必须从事的活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专心
爱心
用心 移的。马克思曾经指出,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们的吃、穿、住、用等的生活资料都是生产得来的。如果生产停止,人类就会饥寒而死,社会也将灭亡。
问题探究:怎样理解实践的“物质性”?
例如种植一棵树,其主体、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的。
所谓实践,实际上就是实践的“主体”运用“手段”改造“对象”的过程,实践的这三个基本要素都是物质的具体形态,都具有“物质性”。因此,坚持实践的这一特征,也就在实践问题上坚持了唯物论。
但是,实践的主体运用“什么手段”改造“何种对象”,则反映出实践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板书:(2)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
人的实践活动是有意识、有目的的能动性的活动;而动物的活动却是一种本能的活动。这一特征是实践最能体现本质的特征。
尽管所有的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意识指导下进行的,但指导实践的意识有正误之分,这就使实践产生了不同的结果。
例如,江泽民曾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所以,青年学生应尽早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以便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贡献。相反,我们把那些在错误意识指导下开展的实践活动称为“愚蠢的实践”,如毁林开荒、围湖造田或犯罪活动等。
实践的这个特征体现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的反作用。因此,坚持实践的这一特征,也就在实践的问题上坚持了辩证法。
以上两个基本特征是统一和相互渗透的。由于实践所处的特殊地位——是联系客观事物同主观认识的“桥梁”,因此它同时兼有客观性和能动性两个特征。其中“客观性”使其区别于纯粹的意识活动,“能动性”使其区别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可见,实践是介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之间的桥梁,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如果就实践的自身性质而言,它还有第三个特征: 板书:(3)实践是社会性的历史性的活动
“实践的社会性”是指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如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中进行的,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才能进行的活动,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实践绝不是孤立的、单个人的活动。
过去自力更生搞建设,在当代已远远不够。现代社会发展要求各国实行对外开放,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我国同样不能例外。这体现了实践的历史性。
知识拓展: 实践的基本形式
实践活动的三种形式:一是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二是变革社会的实践;三是探索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实践活动的形式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内容之一。
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专心
爱心
用心 西红柿曾被视为有毒之果,并被取名为“狼桃”。直到18世纪末,法国的一名画家在冒险品尝“狼桃”之后,才揭开了西红柿的食用之谜。
如果说第一个冒险品尝西红柿的人是幸运者,而那些为分辨香菇和毒菇而付出生命代价的人就不是那么幸运了。鲁迅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称为勇士,并说,螃蟹有人吃,蜘蛛一定也有人吃过,不过不好吃,所以后人就不吃了。
问题探究:西红柿等的食用之谜是如何揭开的?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想一想,人的正确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是人类品尝之后才揭开的,尝后才知道西红柿等食物能吃不能吃。教师进一步问:从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人的认识是从哪里来的? 学生:认识是从实践中来的,所以我们要重视实践。
教师总结:同学们分析得非常好。西红柿的食用之谜是通过“品尝”揭开的,这启示我们,对万事万物,我们只有勇于去“尝试”“做一做”“试一试”,才能获得对它的认识。敢于“品尝西红柿”、敢于“吃螃蟹”,这些事例都告诉我们,人的正确认识只能从实践中来。
板书: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唯一来源)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完成。在实践活动中,人们借助于一定的工具作为手段,同客观事物对象发生关系,使客观事物发生某种改变,并从中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
名言:“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 这句名言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教材的第44页“相关链接”栏目告诉我们两点: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获得认识的途径有两条: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无论是直接经验还是间接经验都来源于实践。
板书: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恩格斯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恰恰说明了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的需要,尤其是生产实践的需要推动了科学的发展。古代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农业发展需要知“农时”;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制作生产工具的需要(如水车);数学的发展则是计数的需要,如丈量土地促进了几何学的产生和发展,此方面的古籍有《周髀算经》和明代徐光启翻译的《几何原本》等。
结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对此,我们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1)人们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问题、产生的新要求,推动着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2)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3)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因为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判断和推理的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板书:3.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教材探究材料“是非莫辩”)
问题探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庄子说法的理解。你认为是非能够说清楚吗?怎样才能说清楚?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对此,可从以下三方面理解:
(1)一种认识是否是真理,不能由这一认识本身来回答。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就必须超出认识的范围,从认识之外寻找判断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专心
爱心
用心 标准。
(2)客观事物自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
(3)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自身都不能作为判断真理的标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唯一能够满足这一要求的,就是处在主观和客观交汇点上的实践。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此时,我们可以水到渠成地得出一个结论: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教材第46页“相关链接”引用了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论证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今天,我们之所以说哥白尼的太阳系学说是真理,就是因为它经过了勒维烈科学实验(实践的基本形式之一)的证明。这一栏目再次以实例强调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道理,同时激发我们努力学习,将来检验和证实一系列科学假说。
板书: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问题情境
教材第46页博士学成归国的例子(多媒体课件展示)
问题探究:这位归国博士为什么要来到草原?我们从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获得知识不是目的,运用知识投身实践活动才是最终的目的。
教师总结:这位归国博士来到草原,就是为了把自己学到的知识应用于实践,改变草原贫困落后的面貌,造福于草原人民。这启示我们,知识只有应用于实践才能真正实现其价值,才能实现认识的目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如果有了正确的认识,却脱离实践,不为实践服务,那么这种认识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所谓学以致用,也正是强调这一道理。
在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目的问题上,历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这是正确的态度。另一种是把学来的理论束之高阁,或空谈一阵,并不实行,这是错误的行为。我们应该坚持正确的态度。
实践和认识的关系应该表示为:行——知——行或实践——认识——实践(包括创新),这一公式从实践出发,又落脚于实践和创新,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的道理。
课堂小结
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本课的学习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正确的指导作用,所以我们要立足实践,学习科学理论。
专心
爱心
用心 4
第二篇:高中政治_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_新人教必修4
《生活与哲学》复习提纲 新人教必修四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哲学: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5、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6、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7、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标准。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
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9、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毛泽东思想:精髓是实事求是,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邓小平理论:主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10、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11、自然界的物质性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哲学上的运动概念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运动→物质: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限发展的。
方法论意义:坚持在实践中不断追求真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展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三、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总特征
25、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及其方法论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任何事物都处在联系之中。每一个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看问题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切忌主观随意性。(3)联系具有多样性。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种多样的。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26、整体与部分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
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整体和部分是相互区别的:
(1)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
(2)整体和部分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指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
(1)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2)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能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既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从整体出发,把各个部分、各个要素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最终形成关于这一事物的完整准确的认识。
★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另一个总特征
27、发展的普遍性
世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是发展的。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8、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9、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我们既要看到光明的前途,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在曲折的道路上获得成功。30、量变、质变的含义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的状态。
量变: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
质变: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使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
31、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其指导意义(方法论)
辩证关系:事物的发展总是从量变开始,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
方面,后者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辩证关系:事物的性质主要是要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9、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
两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
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抓住主流。40、辩证否定的含义及实质
含义: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实质:“扬弃”。
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是实现新事物产生和促使旧事物灭亡的根本途径。辩证的否定是联系的环节,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它总是吸取、保留和改造旧事物中积极的因素作为自己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1、坚持辩证否定观,树立创新意识
怎样理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①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又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②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③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和创新意识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创新是对既有理论、实践的突破,要创新就要有批判和发展。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这是我们事业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42、创新对社会的作用: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推动人类思维和文化的发展。
43、自觉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它要求人们在观察和分析问题时,要从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人手,不能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要把事物的现状与它的过去和将来联系起来考察;既要看到事物位置的移动和数量的增减,更要看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和发展;在分析事物发展的原因时,要着重抓住事物发展的内部矛盾(内因),又不忽视事物发展的外部矛盾(外因)。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只看到一个个孤立的事物,而看不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只看到事物的现状,看不到事物的过去和将来,或者只看到事物数量的变化和场所的变更,看不到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只看到事物的某一方面,看不到事物的整体;只看到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看不到事物发展的根据。
(3)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正确认识事物和处理一切矛盾的关键。
(4)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和对立统一规律,要求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科学
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52、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53、人的价值的内涵与评价 内涵:人的价值就在于创造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即通过自己的活动满足自己所属的社会、他人以及自己的需要。
评价:对一个人的价值的评价主要是看他的贡献,最根本的是对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事业的贡献。
54、价值观及其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人们在认识各种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基础上,会形成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导向作用: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55、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56、人生价值实现的条件与途径:(1)坚持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2)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3)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有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第三篇:2018年高考政治一轮复习考点通关练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第2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第六课求索真理的历程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题组一 基础小题] 1.[2017·四川省泸州市诊断]2016年10月17日,国窖1573窖泥和泸州老窖酒曲搭载神州十一号飞船进入太空,窖泥和酒曲中的微生物菌群接受太空考验,相关太空实验成果将为酿酒微生物的空间科学研究翻开新篇章。这表明()①实践水平的提高推动认识的发展 ②实践是事物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③科学实验以获得真理性认识为目的 ④科学实验是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相关太空实验成果将为酿酒微生物的空间科学研究翻开新篇章”说明实践水平的提高推动认识的发展,①符合题意入选;这次太空实验活动是为酿酒活动服务的,④符合题意入选;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源泉和动力,②说法错误,排除;科学实验是一种实践活动,其目的是改造客观世界,排除③。
2.[2016·东北师大附中六模]自从塑料被广泛使用以后,“白色污染”一直困扰着人类。最近,中美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发现,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他们还从黄粉虫体内分离出靠聚苯乙烯生存的细菌,这项研究对治理“白色污染”具有重要意义。由此可见()①科学实验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故①错误;中美间的研究成果目的在于治理“白色污染”,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故②符合题意;研究人员通过科学实验的实践活动证明了黄粉虫可以吞食和完全降解塑料,体现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故③符合题意;材料中并未涉及认识工具,故④不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C。
3.[2016·衡水高三点睛压轴]2016年世界癌症日的主题为“我们能,我能战胜癌症(WE CAN,I CAN)”。旨在通过全球范围的宣传活动,帮助公众消除对癌症的错误认知,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癌症早诊水平,降低癌症病发率;对癌症患者加强康复指导、心理关怀,帮助患者重找社会角色,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这说明()①真诚的心理关怀决定着癌症者的生活质量 ②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指导我们更好地战胜癌症 ③健康生活方式有赖于对癌症发病规律的认知 ④健康的心理对于我们战胜病魔起着重要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世界癌症日的主题旨在帮助公众消除对癌症的错误认知,引导公众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降低癌症病发率,这说明正确的认识有利于指导我们更好地战胜癌症,②正确。“对癌症患者加强康复指导、心理关怀”,是因为健康的心理对于我们战胜病魔起着重要作用,④正确。心理关怀作为意识,不能起决定性作用,①错误。③属于唯心主义的观点,排除。本题选C。
4.[2016·郑州高三三模]德国科学家曾在1929年预言外尔费米子的存在,但科学家们始终无法在实验中观测到这种粒子。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利用光源同步辐射光束照射TaAs晶体,使得外尔费米子第一次展现在科学家面前,外尔费米子的发现有望解决当前电子器件小型化和多功能化所面临的能耗问题。外尔费米子的发现佐证了()①科学发现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证实人们预言的真实性 ②人类的认识水平是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先进科研设备延伸了人类认识器官,能推动科学发展 ④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D 解析 科学发现的最终目的是指导人们改造世界,而不是证实人们预言的真实性,①说法错误,排除。人类的认识水平是制约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决定性因素,②错误,排除。③④正确,故选D。
5.[2016·四川双流中学月考]地幔堪称最大的“地球化学储库”。但迄今人类关于地幔结构和功能的认识,大多来源于用地震波等方式进行的地球物理测量或地幔岩石进行的样品分析。由于未能直接从地幔取样,因此对其知之甚少。目前正在执行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正是起源于此,计划通过钻穿地壳,“触摸”地幔。材料表明()①科学研究的任务决定了实践活动的需要与进展 ②科学家对地幔的认识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 ③实践的条件和手段是制约认识深度的重要因素 ④科学实验的目的在于获得实验对象的完整信息
A.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答案 A 解析 ①错误,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活动的需要与进展决定了科学研究的任务。④错误,科学实验的目的在于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由于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科学家对地幔的认识是有限的,但是认识又是无限发展的,是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统一,故②③符合题意。故本题应选A。
6.[2016·湖南师大附中模拟]一份五年规划的编制,大约历时两年半时间,历经意见征求、头脑风暴、前期调研、对前一个五年规划的评估以及数十个重大课题部署等流程,加之反复讨论、修改、过审,方能最终提交至全国人大审议。五年规划的编制过程说明()①诸多条件的限制,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②认识过程是一个推翻原有认识、获得新认识的过程 ③实践中形成的认识还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④编制流程的完整性能够验证并保障认识的准确性
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答案 D 解析 五年规划的编制过程历经多个流程,经过反复修改、论证,体现了认识的反复性 和无限性,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完善,①③符合题意;那些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已经确定的真理性认识并没有被推翻,而是不断向前发展,②说法错误;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说法错误。答案选D。
7.[2017·广东实验中学月考]“投资出口占比太大,消费占比太小”的时代正在远去,而“供给跟不上需求”正凸显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需求不足仅是表象,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因而需要从供给端着手改革。当前我们要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增强经济内生增长的动力和活力。材料表明矛盾地位的变化()①导致客观对象的变化 ②导致事物性质的变化 ③导致人们认识的变化 ④导致工作行为的变化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供需矛盾地位的变化导致人们认识和处理问题的方法发生变化,故③④符合题意入选;①②说法都错误,客观事物及其本质都是客观的。
[题组二 高考小题] 8.[2016·全国卷Ⅰ]习近平强调,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重视智库建设的认识论依据是()①脑力劳动者的认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任何具体的认识主体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性 ③不同认识主体相互取长补短有利于发现真理 ④得到不同认识主体认同的知识才具有真理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社会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人的认识活动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故①说法错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实践,不是得到不同认识主体的认同,故④说法错误。②③切题,答案选C。
9.[2016·上海高考]全面推进诚信教育有必要挖掘和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现实生活事例,更重要的是推进诚信理论的实践展开和全面实施。这句话强调()A.传播丰富的诚信资源,可以激发人们的学习愿望 B.宣传诚信理论知识,需引起人们深层次的共鸣 C.诚信内涵在社会现实生活中得到丰富和完善 D.对诚信的共识应落实转化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 答案 D 解析 材料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并强调要通过实践推进诚信建设,故D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强调人们学习愿望,故A项和题意不符;材料强调诚信的发展以及实施,B、C两项只是强调了丰富发展诚信,没有涉及实践活动,故不符合题意。
10.[2016·上海高考]从确立“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到提出“中国梦”,从把握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到牢固树立五大发展理念„„蕴藏鲜明时代内涵的治国理政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治国理政总体方略的发展所体现的哲理是()A.人类社会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B.真理反映的对象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 C.真理性的认识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D.理论是否正确一定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答案 C 解析 “治国理念总体方略与时俱进、不断发展”体现了认识的发展与丰富,故C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的是认识的发展,而不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故A和题意不符;B是对真理概念的理解,和题意无关;材料强调了认识的发展,但是没有涉及到检验认识正确与否,故D和题意不符。
11.[2016·浙江高考]漫画《水没多深》提醒我们()
A.失败是成功之母 B.客观事实是复杂的 C.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D.一个人只有亲身实践才能获得正确认识 答案 B 解析 从画面上看到,这是用一条一边非常深,而一边非常浅的河来比喻股市复杂多变,漫画主旨强调我们想要正确认识事物不能只看到局部,应该深入分析,认识到客观事物的整体,B符合漫画寓意;A不符合题意。此人是在实践后获得的认识,但因为事物非常复杂,需要多次反复才能获得认识,没有调查固然没有发言权,不全面的调查也没有发言权,C不选;D的说法本身错误,因为人们获得正确认识的途径可以是亲身实践,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
12.[2016·江苏高考]信息科学在高速发展,但信息安全举步维艰,量子通信是迄今唯一被严格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十多年来潘建伟团队一直在为此努力并取得重大突破,已经为60周年国庆阅兵等国家重要政治活动提供了信息安全保障。材料说明()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 ③实践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④真理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客观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通读材料,获取关键信息为“量子通信被证明为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潘建 伟团队一直在努力并取得突破”“为国庆阅兵提供信息安全保障”,研究这些信息,比对选项,发现只和实践有关,没有体现和真理有关的知识点,故排除②,包括真理在内的意识,其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④错误,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13.[2015·全国卷Ⅱ]长期以来,画家笔下的马往往是四蹄齐伸、腾空飞奔。然而,高速相机连拍的照片显示,飞奔时的马蹄是交替着移动的。但是,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表明在艺术领域()A.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没有直接关系 B.以往的认识经验阻碍认识的发展
C.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没有客观的评价标准 D.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加显著 答案 D 解析 材料中提到照相机和画家的笔,都充分说明认识的发展与认识工具的进步有直接的关系,A错误,排除。至于当画家画出马蹄交替移动的奔马时,有人却批评画得不像。这充分说明人们的主观世界对认识的影响更显著,D正确。以往的认识经验未必都会阻碍认识的发展,B错误,排除。无论是仁者见仁,还是智者见智,在认识事物时,是有一定的客观标准的,C错误,排除。因此本题选D。
14.[2015·江苏高考]某实验团队通过对细胞凋亡发生和调控机制的研究,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这表明()①意识能够直接改造客观世界 ②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认识规律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答案 D 解析 意识不具有直接现实性,意识要通过实践将观念上的事物转变为现实的事物,①错误;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③错误;某实验团队揭示了细胞凋亡通路中的一系列分子过程,根据其研究成果研发的治疗癌症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体现了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实践是认识的目的,故答案为D。
15.[2015·上海高考]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观点,实践是()A.人的精神活动 C.人的日常生活 答案 D 解析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故排除A、B、C,答案为D。
16.[2015·上海高考]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与之相关的人口、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社会问题接踵而至,人类居住环境承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由此在融合建筑学、城市规划学、风景园林学等学科基础上,形成了人类环境学。这表明实践是()A.认识的重要来源 C.人类认识的目的
B.人的理性行为 D.人的存在方式
B.认识发展的动力 D.检验认识的标准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形成了人类环境学。科学发展表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B项符合题意入选,其他选项排除。
17.[2015·四川高考]观察下图漫画蕴含的哲理有()
①人们可以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②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 ③人们实践水平的高低决定其认识能力的高低 ④人们的意识归根到底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 C 解析 题中漫画强调不同主体站在不同立场、角度上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说明人的认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具有主体差异性,题中漫画不同的认识都是意识,尽管有差异,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故②④入选;①③观点与题中漫画内容不相符,题中漫画反映的是站在不同的角度立场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不同,并没有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也没有强调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故排除。
18.[2015·浙江高考]中国的先哲认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构成。到了19世纪,人们认为世界的最基本成分就是化学元素周期表上100个左右的元素。现在人们认为最基本的是夸克、电子等。由此可见()①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 ②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 ③真理的价值要到实践中才能实现 ④认识的目的归根到底是改造世界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解析 ①②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事例强调不同时期人们对物质的认识不同,说明唯物主义的观念由来已久,同时说明具体认识会在发展中不断被超越,故入选。③④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强调不同时期人们的认识不同,并没有涉及真理,也没有涉及真理的价值,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而不是改造世界,故排除。
19.[2015·天津高考]漫画《塑造》所蕴含的哲理是()6
A.认识的对象具有多重属性 B.认识受主体自身状况的影响 C.意识是移入人脑的客观存在 D.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映 答案 B 解析 漫画说明同样塑造一个人的形象,不同的人由于立场、观点、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等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认识,B符合题意入选;A本身正确但是不符合漫画的主旨和中心,故排除;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C表述错误,排除;意识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正确的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如实反映,D表述错误,排除。
20.[2015·安徽高考]如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A.人的认识受主客体因素制约 B.人的主观认识影响客观环境 C.经实践检验的认识就是真理 D.思想的高度决定认识的深度 答案 A 解析 根据漫画中的文字“生活在不同高度世界的人,有很不同的视野”和“那儿很美呀”“我看不见”,可知人的认识受到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制约,故选项A正确。选项B说法错误,也不符合题意;选项C说法错误,真理是正确的认识。选项D说法错误,错在了“决定”。21.[2015·广东高考]如图漫画(作者:彭长征)蕴涵的哲学道理是,在认识事物时()
A.否认事物的客观性,就不能全面看问题 B.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C.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就是真理性认识 D.认识结果的差异受主体认识方法的影响 答案 D 解析 A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漫画揭示的主旨并不是否认事物的客观性,而是强调不同的主体站在不同的角度,得出的认识不同,故排除。B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漫画仅仅是立场不同,价值判断不同,并没有做出价值选择,故排除。C选项观点错误,着眼于全局,有助于帮助我们获得真理性的认识,但着眼于全局的认识并不一定是真理性认识,故排除。D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漫画就是强调主体认识方法的不同导致认识的结果产生差异,故入选。
22.[2015·江苏高考]下列名言警句中体现相近哲理的是()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 B 解析 ③“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体现了辩证否定观,既肯定又否定,既保留又克服;①“为学之实,固在践履”;④“物有甘苦,尝之者识”体现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②“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形容学习勤奋,进取心强,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答案为B。
[题组三 模拟小题] 23.[2017·襄阳宜城一中月考]“PX”即二甲苯,其毒性跟酒精差不多。可是有人却出于某种目的,将百度百科词条中的“PX”毒性由“低毒”改为“剧毒”,导致很多不明真相的群众认为“PX”工厂是剧毒工厂。有人说:“谣言重复千遍便成了真理”,该说法()①强调了量的积累的重要性 ②看到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不确定性 ③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 ④否认了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
A.①② B.①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C 解析 题中说法是指谣言经过千遍的重复积累就会变成真理,强调量变达到一定程度会 发生质变,①符合题意;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具有客观性,谣言不会因为重复多次就变成真理,③符合题意;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②中的“不确定性”说法错误;本题没有涉及真理的条件性和具体性,④与题意不符。本题答案选C。
24.[2017·浙江三市十二校联考]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于2016年6月25日在西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升空。长征七号是我国目前近地轨道运载能力最大的火箭,它的首飞将作为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实验室任务阶段的发令枪,刷新中国航天多个纪录,掀开中国火箭发展的新篇章。长征七号首发任务。主要目的是全面验证火箭设计的正确性和各项性能指标。同时搭载了相关科研机构研制的有效载荷,用于开展空间科学技术试验研究。这一实验()①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②再一次印证了思维是对存在的正确反映 ③将推动人类太空研究的不断深入 ④是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实践形式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答案 B 解析 这一实验刷新中国航天多个纪录,把人们的认识向前推进,将推动人类太空研究的不断深入,说明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故①③符合题意入选;思维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排除②;④说法错误,排除,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实践形式是生产实践。
25.[2017·河南中原名校质量考评]近日,英国《自然》杂志在封面位置刊登了一项天文学重要发现,一颗小型岩石行星绕比邻星运行,而比邻星正是距离太阳系最近的恒星。新发现的恒星质量约为地球的1.3倍,其表面温度理论上允许液态水存在。但从维持大气层和保持液态水两方面兼顾来看,这类行星的宜居性目前仍存在争议。材料说明()A.事物的发展是运动与静止的统一 B.认识运动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C.尊重规律,总能够发现事物的真相 D.科技水平高低是重大发现的源泉 答案 B 解析 选项C说法太绝对,因为认识事物的本质需要一个过程后才能发现,故排除;选项D说法错误,因为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和动力,故排除;选项A与题干无关,故排除。材料既说明了认识的无限发展,还说明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人们对此认识有分歧,故本题答案选B。
[题组一 高考大题] 26.[2015·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要保护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纪录片《记住乡愁》于2015年元旦在央视首播。该片选取100多个传统村落,围绕中华 美德的千百年传承,一集一村落、一村一传奇,采取纪实手法讲述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有坚守精忠报国、宁死不屈民族气节的,有传承诚信为本、诚实待人村风的,有秉持积善成德、助人为乐精神的,有倡导邻里和睦、守望相助的,有崇尚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
《记住乡愁》的播出引发社会强烈反响。古建筑学者将其誉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立体的教科书,现成的博物馆”,历史学者认为《记住乡愁》呈现了一副生动的乡村历史画卷,民俗学者从节目中看到了一个个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石”,社会学者强调汲取传统乡村社会治理的智慧和经验„„
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并结合材料,分析不同学者从《记住乡愁》中获得不同感受的原因。
答案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认识受到主体状况、客体状况以及认识条件的制约。不同学者在知识背景、兴趣爱好、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存在差异,记录片涉及传统村落的自然环境、人文景观、村规民约、民风民俗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导致不同学者感受的差异性。
[题组二 模拟大题] 27.[2017·长沙长郡中学周测]怎样“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关键是让有含金量的改革真正落地。对于“落实”,总书记极为重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提出,凡是议定的事要分头落实,不折不扣,抓出成效;第二次会议提出,把抓落实作为推进改革工作的重点,真抓实干、蹄疾步稳、务求实效;第三次会议提出,落实能否到位,决定蓝图能否实现;第九次会议提出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
结合材料,运用认识论相关知识,分析习近平高度重视改革措施落实的原因。答案 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只有确保各项改革举措落地生根,才能切切实实取得成效;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只有让有含金量的改革真正落地,才能检验各项改革举措是否正确,才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从而实现改革的目的。
28.[2017·赣州三中月考]屠呦呦在出席诺贝尔奖新闻发布会时一再强调:“自己的工作尚未完成,青蒿素耐药性问题已经出现,为这个药的前景感到担忧。”
结合材料,运用有关认识论的知识,分析屠呦呦强调“自己的工作尚未完成”的哲学依据。
答案 ①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青蒿素发现和利用,有其自己适用的条件、范围和特定的过程。②认识具有反复性,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有一个过程。随着实践的推移,青蒿素的耐药性问题逐渐出现并变成人们必须要面对的问题。③认识具有无限性,人们对抗疟疾药的认识也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第四篇:第41套题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师题库解析版
如果天赐我辉煌,我将比天还嚣张
第41套题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师题库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1.一瓶矿泉水在便利店以2元左右的价格出售,而对于在沙漠里长途跋涉的人来说却是无价之宝。这说明()A.人的社会地位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C.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就会不同 D.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2.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强调: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有较真的精神状态,要有让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实际成果,要有从实事抓起的踏实作风,要有统筹兼顾的思路办法。这是因为()①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②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作用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人们见面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吃了吗”、“下海了吗”,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跳槽了吗”,再到近几年的“买啥股票了,赚了吗”。问候语的变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客观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西红柿生长在野外,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并不具有价值,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它能观赏和食用,它才具有价值,这说明()①价值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 ②只要客观事物的属性存在,就有其价值
③主体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④价值是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没有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如果天赐我辉煌,我将比天还嚣张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是()A.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6.面对地震灾情,教师、基层干部、群众、子弟兵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不断激发着文艺家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艺术使命感,他们捕捉动人的瞬间,挖掘独特的题材,创作出了歌曲《天佑中华》、诗集《感天动地》、电影《汶川》、话剧《钟声响起》等大批反映抗震救灾斗争的精品力作。这表明()①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直观反映
②艺术作品源于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③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不竭源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7.古今中外大量家族兴衰史表明,一个家族能够保持富裕状态的时间,很少有超过三代的,故世人称“富不过三代”。调查发现,娇生惯养,缺乏吃苦精神,自立能力差,是富家孩子的通病。富人家庭要想破除“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必须()①加强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②加强对孩子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③为孩子的成才创造必要的客观条件 ④积极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C.②④
没有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如果天赐我辉煌,我将比天还嚣张
二、非选择题
8.小赵大学毕业后,立志新农村建设,被选聘为碧螺村村长助理。他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办起了一家化工厂。由于碧螺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产品没有销路,而且污染又大,村民普遍反对。小赵认真反思,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关闭了化工厂。然后从本村实际出发,他指导村民种植翠冠梨,效益很好。他还学习市场营销的知识,帮助村里开通了网站,让外界更多地了解碧螺村的翠冠梨。在发展梨种植业的基础上,他还带领农民开办起梨加工企业,农民收入大为提高;小赵因此也成了一位群众欢迎、上级认可的优秀村官。
小赵的经历是如何体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道理的?
解析:本题以大学生就业创业为背景考查人生观、价值观知识。解答本题要注意设问的限定范围: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没有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如果天赐我辉煌,我将比天还嚣张
第41套题高中政治人教版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四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教师题库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1.一瓶矿泉水在便利店以2元左右的价格出售,而对于在沙漠里长途跋涉的人来说却是无价之宝。这说明()A.人的社会地位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B.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C.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就会不同 D.价值观对人的行为有导向作用
解析:选B。本题考查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特征。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材料体现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
2.广东省委书记汪洋强调: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要有较真的精神状态,要有让人民群众看得见的实际成果,要有从实事抓起的踏实作风,要有统筹兼顾的思路办法。这是因为()①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有利于社会的发展 ②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积极作用 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④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的是社会意识、科学价值观的导向作用。①②③④从四个不同方面正确反映了科学社会意识的作用,故选D。
3.人们见面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吃了吗”、“下海了吗”,到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跳槽了吗”,再到近几年的“买啥股票了,赚了吗”。问候语的变迁体现的哲学道理是()A.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B.客观事物是永恒发展的
C.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没有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如果天赐我辉煌,我将比天还嚣张
解析:选D。本题以人们见面时问候语的时代变迁为切入点,考查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知识点。问候语的变迁是因为社会现实的变化,即社会存在的变化,故选D。
4.西红柿生长在野外,没有与人发生关系时,并不具有价值,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了它能观赏和食用,它才具有价值,这说明()①价值是主体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 ②只要客观事物的属性存在,就有其价值
③主体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 ④价值是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哲学上价值的含义。所谓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人的需要与客观事物的属性是构成价值的两个不可缺少的方面,缺少任何一个方面,都不能构成价值,故①③④入选。“生长在野外”的西红柿虽然具有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但在人们没有认识并利用它之前,它没有满足人的需要,故没有价值,②说法错误,故排除。5.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是()A.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B.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C.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D.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解析:选A。本题考查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原理。B、C、D都体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只有A没有涉及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6.面对地震灾情,教师、基层干部、群众、子弟兵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精神,不断激发着文艺家们的民族自豪感与艺术使命感,他们捕捉动人的瞬间,挖掘独特的题材,创作出了歌曲《天佑中华》、诗集《感天动地》、电影《汶川》、话剧《钟声响起》等大批反映抗震救灾斗争的精品力作。这表明()①艺术作品是对现实生活的直观反映
②艺术作品源于文艺工作者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③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④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是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不竭源泉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没有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如果天赐我辉煌,我将比天还嚣张
解析:选D。人民群众的抗震救灾实践为艺术家们提供了艺术创作的素材,是抗震艺术作品的来源,③④正确,②错误;艺术作品是对生活的能动反映,不是直观反映,①错误。
7.古今中外大量家族兴衰史表明,一个家族能够保持富裕状态的时间,很少有超过三代的,故世人称“富不过三代”。调查发现,娇生惯养,缺乏吃苦精神,自立能力差,是富家孩子的通病。富人家庭要想破除“富不过三代”的“魔咒”,必须()①加强对孩子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②加强对孩子的艰苦奋斗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③为孩子的成才创造必要的客观条件 ④积极消除父母与子女之间的代沟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C.②④
解析:选A。①②是解决富家孩子“娇生惯养,缺乏吃苦精神,自立能力差”问题的有效方法。造成富家孩子“通病”的根源并不是客观物质条件的缺乏和“代沟”问题,排除③④。
二、非选择题
8.小赵大学毕业后,立志新农村建设,被选聘为碧螺村村长助理。他利用自己所学专业的优势,办起了一家化工厂。由于碧螺村地处山区,交通不便,产品没有销路,而且污染又大,村民普遍反对。小赵认真反思,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关闭了化工厂。然后从本村实际出发,他指导村民种植翠冠梨,效益很好。他还学习市场营销的知识,帮助村里开通了网站,让外界更多地了解碧螺村的翠冠梨。在发展梨种植业的基础上,他还带领农民开办起梨加工企业,农民收入大为提高;小赵因此也成了一位群众欢迎、上级认可的优秀村官。
小赵的经历是如何体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道理的?
解析:本题以大学生就业创业为背景考查人生观、价值观知识。解答本题要注意设问的限定范围:唯物主义历史观,即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答案:(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小赵“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关闭了化工厂”体现了这一点。
(2)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小赵立志新农村建设、坚持群众观点,成为群众欢迎、上级认可的优秀村官。
(3)人生价值包括贡献与索取两个方面,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贡献。小赵能成为一名优秀村官,表明他得到了社会的尊重和满足。
(4)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符合客观规律,要站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立场上。小赵立志新农村建设、想人民
没有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如果天赐我辉煌,我将比天还嚣张
所想体现了这一点。
(若从如何实现人生价值、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角度问答也可)
没有人能让我输,除非我不想赢 7
第五篇:高中政治《哲学与生活》第十二课实现人生的价值第2课时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教案新人教版必修4
第二课时 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导入一
(多媒体课件展示)
“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这是中国共产党员夏明翰在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前,写的一首气壮山河的就义诗,一直为人们所传颂。为了中国人民的革命事业,夏明翰悲壮地牺牲了,时年仅28岁。在夏明翰就义前,国民党反动派对他进行了威逼利诱,然而,他毅然选择了牺牲。
教师引导:在革命时期,在生与死的选择面前,有人选择了苟且偷生,有人选择了壮烈牺牲。在和平的今天,有人选择了金钱、权力和物质享受,有人选择了事业、创造和努力奉献。为什么不同的人在面对同一问题时,作出的选择完全不同?如果是我们,我们该如何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呢?这节课,我们将共同探讨这一问题。
导入二
(多媒体课件展示)
情境一:2007年5月29日,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对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原局长郑筱萸案作出一审判决,以受贿罪判处郑筱萸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以玩忽职守罪判处其有期徒刑7年,两罪并罚,决定执行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没收个人全部财产。自1997年6月至2006年12月,郑筱萸利用担任国家医药管理局局长、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的职务便利,接受请托,为8家制药企业在药品、医疗器械的审批等方面牟取利益,先后多次直接或通过其妻、子非法收受上述单位负责人给予的款物共计折合人民币649万余元。
情境二:任长霞同志生前是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十大女杰、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青年岗位能手、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她自1983年加入公安队伍,作预审工作13年,在郑州公安系统、市政法战线及省预审岗位练兵大比武中均夺取过第一名,协助破获了大案要案1 072起,追捕犯罪嫌疑人950人。1998年被任命为郑州市公安局技侦支队队长后,她多次深入虎穴,化装侦察,亲自抓获了中原第一盗窃高档轿车主犯,先后打掉了7个涉黑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370多名,被誉为警界女神警。2001年,她调任登封市公安局局长,始终把人民群众的疾苦和安危放在心上,解决了十多年来的控申积案,共查结控申案件230多起。她带领全局民警共破获各种刑事案件2 870多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 200余人,有力地维护了登封社会治安和稳定的政治大局。2004年4月14日晚8时40分,她在侦破“1·30”案件中途经郑少高速公路发生车祸,因受重伤随即被送往郑州市中心医院抢救,经过4个小时紧急抢救,终因伤势过重,不幸因公殉职。
问题探究:对比两组镜头,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同为国家工作人员的郑筱萸和任长霞的人生道路截然不同呢?从中我们能得出什么启示?
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上一节课所学知识进行讨论,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踊跃发言。学生:因为他们的价值观不同,在人生道路上作出了不同的价值选择。虽然同为国家工作人员,但郑筱萸利用国家工作人员身份的便利,为个人牟取私利,不惜牺牲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而任长霞则是牢记自己作为国家工作人员的责任,时时刻刻想到人民的利益。他们对“国家工作人员”这一身份的认识不同,作出的人生选择不同。
教师引导:从上面两组镜头的对比中我们认识到,是否拥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否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对于我们是否拥有绚丽的人生具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我们青年
专心
爱心
用心 学生有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人生道路上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那么,什么是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什么样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才是正确的呢?它们的衡量标准是什么?
推进新课
一、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板书: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内涵 问题探究:(多媒体课件展示)
请同学们比较A组和B组的判断,谈谈两组判断的区别。A组 ①田野上的花儿开了 ②山上的果树挂满了果实 B组 ①这些花儿很漂亮 ②这些水果真香甜 学生回答略。
教师:回答得很好。A组中“花儿开了”“果树挂满了果实”是对田野上的花和山上果树客观现状的判断;B组中“很漂亮”“真香甜”分别满足了主体在色和味上的需要,是哲学价值判断。
(师生互动,得出概念)
事实判断的基本含义:人们对事物的客观状况及其本质属性、发展规律作出判断,我们称之为事实判断。
价值判断的基本含义:人们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判断,就称为价值判断。
人们从事各种实践活动,同各种事物打交道,要不断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在价值判断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的选择,就称为价值选择。
板书:2.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如: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抗战时期,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解放战争时期,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过渡时期,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改革开放以来,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承包给各家各户使用,实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农民生产的东西,“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问题探究: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什么?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都起到了预期的效果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回顾历史,分析讨论)学生: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实行不同的土地政策的依据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都起到了预期的效果说明了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是正确的,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教师:很好。不同时期的不同土地政策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我党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作出了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实现了预期的目标。说明了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是否正确取决于人们的认识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得出结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板书:3.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
专心
爱心
用心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马永顺,原黑龙江省伊春市铁力林业局工人。50年前,他是全国著名的伐树英雄;50年后,他是闻名遐迩的植树模范。建国初期,作为伊春第一代林业工人,马永顺每年一个人完成6个人的采伐量,创造了手工伐木年产量1 200立方米的全国最高纪录。1959年全国群英会上,周总理告诉马永顺:“你们林业工人,不但要多生产木材,支援国家建设,还要多栽树,搞好绿化,实现青山常在,永续利用!”马永顺从此想着要把自己伐掉的36 500棵树木全部补上,几十年来植树不止,退休以后仍不停息,被群众誉为“当代活愚公”。1998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特授予马永顺“全球500佳”光荣称号。半个世纪以来,他的命运始终与大山紧紧连在一起。朱镕基总理评价他说:“你这一辈子干了两件好事:当国家建设需要木材的时候,你是砍树劳模;当国家需要保护生态环境的时候,你是栽树英雄,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马永顺从伐木英雄转变为植树英雄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学生认真思考,积极讨论并回答问题。
学生:马永顺从伐木英雄转变为植树英雄说明时代在变化,人的观念也应发生变化,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教师总结: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随着时空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一定事物的价值以及人们关于它的价值观念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会因时间、地点和条件的变化而不同。
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100页第二段,分析思考“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教师总结。把握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的意义:一是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防止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二是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是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的具体情形。
二、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
板书: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主体性 板书:(1)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问题探究:在这首诗中,农民的价值选择是什么?地主的价值选择是什么?为什么同时同地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 学生讨论,代表发言略。教师总结:农民的价值选择是希望尽快下雨以缓解旱情;而地主们却害怕下雨管弦不好用耽误了他们听歌看舞的享乐。造成他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不同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地位的不同和各自需要的差异。
这说明人的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正如马克思所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受;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征,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在阶级社会中,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阶级性。不同的阶级,价值观不同。
板书:(2)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因人而异 问题情境
专心
爱心
用心(多媒体课件展示)
四“伯乐”相马
问题探究:面对同样的一匹马,四“伯乐”的评价不同说明了什么道理? 学生讨论,积极回答。
学生:说明了不同的人对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认识和评价。教师进一步设问:为什么他们对同一事物的评价不同? 学生:因为他们作出判断和评价的角度不一样。
教师总结:很好。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对其价值的评价也会不同,正如“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面对同一问题,人们的不同行为体现出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差异,也就产生了不同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冲突。
板书:(3)立场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就不同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问题探究:右边这幅漫画体现了什么道理?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对于这幅漫画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得出不同的启示。其中,一条非常重要的启示是: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价值观,就会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主体性,受人的社会地位、个人需要、认识事物的角度和立场的影响。
既然人的社会地位、个人需要、认识事物的角度和立场影响着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那么,我们就应该明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标准是什么,分辨出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应该怎么做、不应该怎么做。
板书:2.人民群众的利益是最高价值标准 问题情境
(多媒体课件展示)
2007年10月4日《楚天都市报》报道:在全国严查公款修建豪华办公楼之际,武汉市委办公大楼,因多年简朴风格,被央视《新闻调查》树为正面典型。
据了解,武汉市委办公大楼建成于1952年,设计年限50年,现在已超龄服役5年。武
专心
爱心
用心 汉市委曾三次进行维修以保证房屋安全。这座包括地下层在内的五层楼建筑,外墙面多处已现斑驳。大楼内人均办公面积约9平方米。纪委、政法委的部分处室,被安排在地下室办公。
这一新闻经网上转载后,网友纷纷表扬武汉市委,认为办公楼的简朴在豪华风中独树一帜,体现了简朴的民生理念。
问题探究:请同学们对比上述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学生讨论,积极回答。学生:“面子工程”讽刺了部分地方政府,不顾民生问题,追求华而不实的形象工程,既损坏了政府形象,又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武汉市委艰苦朴素的精神是值得敬佩的,体现武汉市委贯彻落实“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的艰苦奋斗、执政为民的崇高精神。
教师总结:通过两则材料的对比讨论,我们认识到想事情、做工作,想得对不对,做得好不好,要有一个根本的衡量尺度,这就是: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我们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得出结论: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板书:3.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102页探究活动内容,思考所提问题,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讨论。
问题探究:当个人利益、局部利益与广大人民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怎样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他人利益、集体利益的关系?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互相讨论略。教师总结:(1)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因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2)当个人的利益同人民群众的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3)当个人的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4)当个人的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如何正确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知道了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和主体性特征,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利益的关系。
板书设计
专心
爱心
用心
课后作业
一、单项选择题
1.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朱门几处耽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由此可以看出()
A.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景色是不同的
B.社会地位不同,需要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也就不同 C.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具有社会历史性
D.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不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相同
2.把握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有重大的意义,表现在()
①有助于我们正确评价历史和现实中的各种价值观念 ②有助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与时俱进,从而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进行正确的价值选择 ③为我们提供一把解决一切价值取向的“万能钥匙” ④有助于防止在价值判断的价值评价中出现简单化和片面化倾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3.影响人们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因素有()
①社会地位和个人需要 ②认识事物的角度 ③所处的立场 ④个人的社会实践经验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4.作出正确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①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②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 ③把献身人民的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追求 ④正确处理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关系,自觉把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5.“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
根据上述论述,分析说明我们应该怎样进行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参考答案:1.B 2.B 3.D 4.D 5.(1)我们想事情、做工作,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根本的衡量尺度。人民,只有人民,才是我们工作价值的最高裁决者。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把献身人民事业、维护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最高的价值追求。
(3)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重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维护人民的利益最重要的是
专心
爱心
用心 必须首先考虑并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要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标准。
专心
爱心 用心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