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陶杯”邢彬彬 引领孩子在书海中畅游

时间:2019-05-15 09:1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师陶杯”邢彬彬 引领孩子在书海中畅游》,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师陶杯”邢彬彬 引领孩子在书海中畅游》。

第一篇:“师陶杯”邢彬彬 引领孩子在书海中畅游

引领孩子在书海中畅游

——浅谈小学生课外阅读

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市实验小学

邢彬彬

摘 要:课外阅读的丰富性为学生的个体发展提供了极为广阔的空间,通过对学生课外阅读氛围的营造、兴趣的培养、方法的指导、语言的运用、阅读活动的开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探索新形势、新标准下课外阅读有效引领方式,提高小学生课外阅读引导的实效性,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外阅读 兴趣

有人说:“课内和课外是语文教学的双翼,只张开一翼自然无力飞行,只有双翼并举,才能自由飞翔。”课外阅读是语文教学在课外的延伸,加强课外阅读能让学生多渠道多形式摄取大量信息,能拓展学生视野,丰富生活,培养创新精神,开展课外阅读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为了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更加全面地了解我们这个世界和社会,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探索语文课堂素质教育的同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是非常必要的。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这里谈谈我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一些做法:

一、有效指导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是“新课标”的要求。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教会学生求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要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有较丰富的积累”,是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这不仅对课外阅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并且对课外读物的选择提出了建议。其中的“有较丰富的积累”不仅是指语言的丰富,还包括精神世界的丰富。同时,新课程标准也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作出了明确的规定,其中小学六年课外阅读总量在145万字左右。

阅读教学是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实践的教学。阅读教学的紧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发展语感,因此,阅读教学要以指导学生的读书活动为“经”,以对学生的字词句训练为“纬”,构成以培养学生的语感为核心的整体框架结构。说到底学生在用情感领悟语言的同时,语言也在同时熏染着学生的情感,学生用智慧融化着文本的同时,语言也在同时提升着学生的智

慧,学生用心灵品味文本的同时,文本也在同时雕琢着学生的心灵。阅读教学的实现,以朗读指导为核心,引导学生品味语文,首先要做到设境激趣,触发情感,充分诵读激活情感,潜心品读,领悟语感。多元解读,积淀语感。抒情达意,丰富语感。教师在品悟的阶段要抓住重点引导学生在精读欣赏之后,使文本烂熟于心,并因此而潜在于心,成为其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功底,让学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产生共鸣,达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二、帮助学生选择健康、适合的课外书籍。

小学生求知欲旺盛,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很强,但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思想状况、朗读能力、兴趣爱好,认真地帮助学生选择思想健康、自己喜欢的读物。

1.分学段推荐书籍:一二年级的学生识字量还是有限的,一般以注音童书和绘本为主。如,《成语故事精选》《安徒生童话》等。三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识字量,孩子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这时可以给孩子推荐一些儿童文学,如《时代广场的蟋蟀》《山居岁月》等等。

2.适合的才是最好的。爱写作的同学,我就帮他们选有关写作方面的书籍。如《优秀作文》《写作指导》等。爱看故事书的,我就给他们介绍《安徒生的童话故事》等,喜欢名著的,我就让他们看我国的四大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

3.选择健康、有价值的书。对学生身心健康有益,要防止并查堵学生阅读不健康书刊,孩子纯净幼小的心灵如果借助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和经典名著来滋养,心灵会日渐纯净,感情会日渐丰富,兴趣爱好会日渐广泛,智力与承受力也将日渐增强。

三、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德国教育家第惠多斯则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的确,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只有让学生充满对阅读的欲望,他们才会把老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才能让阅读变得更有效。

对许多孩子来说,学习阅读是一个缓慢、困难的过程。要使学生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兴趣是首要的。教师应善于从有关的知识、事件、人物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

(一)善于从相关的教材知识中培养

教材上的许多知识截取于很宽的知识体系中,它处于一定的历史背景或只是某历史事件的一滴浪花或只是某人物的某一方面。学习这样的知识,难免要涉及当时的历史背景或历史条件等,而课堂上教师的介绍只能是概括笼统的。那么,教师不妨从中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课外加以了解,从中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作为老师,我们可以布置学生在学习相关课文时必须完成的课外读物。如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一文,可安排学生在预习新课时阅读《水浒传》相关篇章、学习郑振铎的《燕子》指导学生阅读全篇《海燕》。

(二)善于从学生的提问中培养

也许学生提的问题根本不在所学的范围之内,或有的连老师都不知道,或有的问题似乎不值得一问,但教师千万不能打击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提问真是培养学生积极思考、进行课外阅读的有利条件,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的提问中去引发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甚至是动手、动脑的创造能力。如教学《鲸》,一开始,我就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围绕课文提问题。学生提得问题五花八门,这些问题有的在课文中能得到答案,有的根本没答案可找。如:虎鲸为什么要吃自己的的同类“长须鲸”?鲸从鼻孔喷出的气为什么会形成一股水柱„„我让学生先找出在课文中能找到的答案,找不到的,我因势利导,让学生课后设法了解。课后学生大量翻阅了《十万个为什么》、《小学生百科知识全书》等。显然,从学生自己提的问题中去培养他们的课外阅读兴趣无疑是成功的。

(三)善于联系周围生活中的事物培养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事,学生年龄小,知道的事情少,不知道的多。小学生好奇心强,对于不知道的事物他都渴望知道,教师应善于发现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及时引导他们去了解、去思考、去查阅有关资料。当他们能从课外读物中获得他想知道的知识时,他就会对课外阅读引起兴趣。

四、要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学生自觉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要结合语文课文的阅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读,逐步引导学生学会朗读,默读和复读,学习精读、略读、浏览,学习利用图书室、阅览室,网络查阅资料,培养学生的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时,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结合读物的特点教给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1.选读法:这种方法的运用一般是根据学生的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需要,有选择地阅读有关书报或有联系的文章。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课文《景阳冈》一文后,为了让学生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武松这个人物及故事情节,就指导学生去阅读我国名著《水浒传》。

2.精读法:就是指导学生在阅读课外读物时,一些书报或重点文章,对自己有用的,要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读,要求学生全身心投入,做到口到、心到、手到,边读边想,边批注,逐步养成读书的好习惯。

3.速读法:即浏览。就是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让学生在阅读书报时,对自己只要求了解到内容,在阅读时不发音,不辨读,不能转移视线,快速的对文章浏览,要集中精力,注意力,作出快速的信息处理和消化。

4.摘录批注法:就是在指导学生阅读课外读物的时候,根据自己的需要,将有关字、词、句、段乃至全文原文摘抄下来,或者对阅读的重点部分,难点部分划记号,作解释,写评语,就是人们常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

五、要重视动笔,正确应用积累的语言。

一篇好的文章,你不仅仅要学习好的写作方法,而文章中的好的词、句子,你也要留心 3

记下。光用脑记,只能说是一个方面。要做到长时间不忘记,那么就要重视动笔。只有用笔记下的东西,才会是长久的,即使忘了,翻看一下笔记也就想起来了,记下是为了更好地运用。

学生们的头脑如同一个信息库。只有当学生掌握大量的、丰富的资料,他们的思维才是活跃的、开阔的,才能达到说话时“妙语联珠、出口成章”,习作时“文如泉涌、妙笔生花”。相反,如果没有平时丰厚的积累,学生的内心是空洞的,犹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更谈不上写出优美的作品。

当学生将用笔积累的语言在日记中、作文中有所表达时,老师应及时在课堂上将日记或作文进行范读,指出语句运用的恰当之处,使学生们懂得在习作中正确运用积累的语言重要性。对学生作文中的好词好句,老师在修改文章时,用红笔标出加以好的评价,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慢慢体会到正确运用积累的语言方法。同时,老师还要鼓励学生在课外语言实践中运用语言,评价同学的语言。对学生表达时应用的好词好句,都要予以充分的肯定。在班级活动中,组织学生运用多种形式交流所积累的语言,积极进行展评,从而给学生搭建一个平台。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这座平台上展示自己勤动笔、勤思考和正确运用积累的语言的风采。

六、开展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在阅读的过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不会收到实效的。为了弥补学生书源的不足,可以设立“图书角”,教师动员学生把个人的图书暂时存放在班里,组织学生自己管理借阅。图书角设在教室一角,课间课余随时借还,十分方便。也可采用“流动图书箱”的办法,由各班干部轮流负责图书的保管、借阅工作。为了介绍图书,也可以组织学生举办图书展览,把被介绍的图书陈列出来,同时展出学生整理编写的宣传图书的资料。资料可包括图书内容提要,作者简介,时代背景等,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通过开展“讲故事”、“读书汇报会”、“展评优秀的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知识竞赛”、“比赛查阅资料”、“诗歌朗诵比赛”等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能有效地检查阅读情况、巩固阅读成果,让学生在享受阅读的乐趣中,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阅读热情,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推动课外阅读步步深入。

在这么多的课外活动形式中,最让学生感兴趣的非“讲故事”莫属了。因此,我们教师可以针对学生的特点,利用“故事迁移”,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以此来推动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的延伸发展,激发学生自觉进行课外阅读。故事人人爱听,尤其是小学生,一听老师要讲故事,都会挺直身子,竖起耳朵,两眼闪烁着兴奋的目光,嘴角露出甜甜的微笑,听得津津有味。所以,这时候,当老师讲完故事,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这效果肯定比任何说教都有效。但是,仅仅靠老师讲故事,学生听还远远不够。讲故事的形式可以多变,不仅老师讲,还可以让学生讲,还可以师生、生生之间比赛讲。这样,学生有了自主的发言权,就会千方百计地寻找自己感兴趣的课外书,选择自己喜欢的故事,或有趣、或惊险、或奇特、或感人„„每一个故事,都是一剂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催化剂。让讲述者感受成功的喜悦,4

从而激发他们阅读课外书的兴趣;让听者在讲述者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感受课外阅读的诱惑。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

此外,我们还会开展各种读书竞赛活动。如:春天到了,就会开展收集春天成语、古诗、儿歌等的竞赛活动;春节到了,会让学生去收集各种春联和春节的传说;在教学完一篇童话故事后,还会进行一次课本剧表演。学生通过读书获得了成功的喜悦,自然就对课外阅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对课外阅读取得一定成绩的学生,可评为班里的“阅读小明星”,把该生照片贴在学习园地上,并写上她最喜欢的关于读书的名人名言。教师及时鼓励,让他们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获得成功后,兴趣高涨,会坚持大量的广泛的阅读,良好的读书习惯也就随之形成。同时个人的进步往往又是同学们效仿的范例,这样班里就会形成浓厚的课外阅读氛围。

西方一位教育名人曾经说过:“阅读是一种终身教育的好方法。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孩子喜欢读书是父母献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也是学校教育成功的标志。热爱阅读可以改变孩子的一切,使孩子一生受益。”在现今这种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教育理念下,培养孩子的课外阅读能力已势在必行。就让我们孩子的健康成长的愿望从这里起步,就让我们的孩子自由飞翔的梦想从这里起航吧!

总之,在加强小学生语文课外阅读时,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随时随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学生努力营造阅读环境,教给他们良好的阅读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久而久之,就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使他们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丰富他们的才智,增长他们的知识,让学生终身喜欢阅读。课外阅读作为课内阅读的延续和补充,极大的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学识。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要积极拓展渠道,为学生的课外阅读保驾护航。让学生徜徉在书海中,在书的海洋中去积累语言,亲近母语,陶冶情操。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 2006年

2、《小学语文教师》上海出版社2003年第二期

3、刘弟:小学语文教学与提高儿童素质[J];甘肃教育;2006年05期

4、袁赛花:小学语文教学要注重“三培养”[J];新课程(小学);2010年04期

5、陈培礼: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个性化阅读的意义[J];吉林教育;2010年11期

第二篇:心灵在书海中畅游

心灵在书海中畅游

我爱读书,书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我爱读书,书可以让我陶冶情操;我爱读书,书能教我许多知识书是一位不会讲话的老师,教我们历史常识语文数学等等我爱极了这位不会讲话的老师——书

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增长知识的源泉,充满了无穷无尽的智慧。记得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不错,书像雨后的彩虹,还给人们一个晴朗的天空;书像沙漠中的绿洲,让人看到希望;书像清澈的泉水,给人快乐,给人活力。

我之所以爱读书,是因为书可以帮助你学习,可以帮助你成长。你不懂时可以请教它,你烦恼时,它也可以和你分忧。书,不仅仅是我们的伙伴,朋友。他还是我们的老师,父母!

我爱读书,书能净化我们的心灵;我爱读书,书可以让我陶冶情操;我爱读书,书能教我许多知识。书是一位不会讲话的老师,教我们历史、常识、语文、数学等等。我爱极了这位不会讲话的老师——书。

《安徒生童话》带领我去到一个神秘又快乐的天地。《三国演义》待我回到过去,重温历史局面。《爱的教育》带我走进一个充满爱的世界。《绿野仙踪》带我进入一个幻想的境界……这每一本书,每一个字都饱藏着欢声笑语。让我回味无穷。

后来,我喜欢上了《智慧背囊》,一个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人的道理。作家杨红樱笔下的故事,让我百看不厌:《淘气包马小跳》系列,使我不得不为马小跳和伙伴们的鬼点子拍手叫好;《五三班的坏小子》、《漂亮老师和坏小子》、《假小子戴安》、《女生日记》等校园小说系列,道出了学生们的心愿;《笨笨猪》、《没有尾巴的狼》更是让我在充满童趣的故事中张开想像的翅膀自由地、幸福地飞翔。慢慢地,我开始阅读:《简爱》、《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与黑》,这些书为我打开了另一扇窗。《绿野仙踪》中,可爱的桃乐丝和她的伙伴成了我的朋友;想像着和爱丽丝一起漫游奇境;坚强的苦儿成了我的挚友,精彩的世界尽收眼底。

不同的书带我畅游不同的领域:科幻故事带我走进神秘的宇宙;童话故事有会引领我迈入多姿多彩的梦幻王国…… 生活中的一部分,她是我最忠诚的朋友,更是我快乐的源泉。

书,是我的朋友。我不会分等级的看待它,无论是天文、地理、文学、历史,甚至是漫画。我一读到书,就觉得快乐无比。书,教会了我许多做人的道理:像《男生日记》教了我男子汉该具有的条件。《水浒传》教了我要拔“刀”相助……

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知识的源泉,没有了书,世界上将到处是黑暗。

有句名言说得好书能赋予你渊博的知识,培养你高尚的品格。朋友们,就让好书成为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吧!

书是我的精神食粮,书是一剂吸引药。书是知识的海洋,书是智慧、能力的结晶。读书可以开拓视野,读书可以陶冶情操。书可以告诉我们很多知识,也可以告诉我们很多道理。朋友们,都来读好:读一本好书,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没错,一本书吧,你会发现书里的世界是多么的精彩。

一句名言说得好书能赋予你渊博的知识,培养你高尚的品格。朋友们,就让好书成为我们终身的良师益友吧!

07环艺

何泓香

107333110208

第三篇:让农村孩子在书海中畅游

让农村孩子在书海中畅游

内容摘要:课外阅读是实现学生自我教育的良好途径,但是由于种种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相当贫乏。教师努力为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条件,激发读书兴趣,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关键词:课外阅读兴趣方法

长期以来,由于农村小学生总觉得阅读没有看电视、录像、玩电脑、听录音来得直观、生动、有趣等现象。加上网络、卡通的影响,许多孩子越来越远离阅读,读书越来越少。有些学生甚至在心理上存在惧怕读书和有偷懒倾向,不读书、少读书或应付读书的现象时有发生,把读书看成是一种累赘、负担,体验不到读书的快乐。《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课外阅读量明确提出: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在400万字以上。[1]然而在广大的农村小学,特别是村级小学,绝大多数小学生的阅读量比起城区和城市同年级的学生来说要少得多,阅读水平要低一个层次。作为农村的小学语文教师,如何针对农村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如何让学生喜欢阅读,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让他们也像城里的孩子一样自主徜徉书海,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我尝试着做了如下几点:

一、激发阅读兴趣,让学生想读

兴趣是鼓舞和推动学生课外阅读的巨大动力。学生只有有了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才能积极主动地去读,特别是对于那些初学阅读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

1、以课文为范例导趣。教材中许多课文是名人名篇,有的是从名著中节选或改编的文章,老师讲课时把这些片断的前后内容给学生作简要介绍,激发起学生想了解整个故事的兴趣,再把这本书介绍给学生,作为学生每天阅读半小时课外书的任务。

2、榜样示范引趣。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自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与熏陶。教师爱读书,就不难引导学生与书结缘,老师应当通过自身的示范,引领孩子投入到书籍的海洋中遨游,让孩子们读书的欲望熊熊地燃烧起来。与生同读、与书为友,才可能引领学生走向成功。这就要求我们教师首先自己养成乐读、善读的习惯。在我们的办公桌上、书橱里,除了教本、教参等教学书籍外,还要有自己订阅的很多刊物。其次是自己做到课前必“读”。读一些较感兴趣的中外名人的故事、格言、警句、妙对等。上课的时候先腾出三五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讲,理解阅读课文时旁征博引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类似的现象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暗示学生,老师的知识是“读”出来的,老师每天都在“读”书。这样,通过教师的自身示范,逐渐地引发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3、以故事激趣。爱听故事是儿童的天性。针对这一特点,我们充分利用课前10分钟的时间给学生讲故事,或让喜欢阅读的学生讲看过的感兴趣的故事。每次学生们都听得津津有味,下课后还缠着老师或讲故事的同学再讲一个。不停地问老师怎么会讲那么多的故事,我说,从书上看的呀,这些书有的是从学校图书室借来的,有的是到书店买来的,还有的是向同事们借的„„并相机介绍了一些能引起学生兴趣的书名。诸如《名人故事》、《童话故事》、《中外科学家的故事》、《中外著名童话故事》等系列。于是,课余时间孩子们学会了怎样到学校图书室借阅图书,也有的互换着看,到亲戚、朋友家借着看,学生一下子对读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争先恐后地去读,去交流,去汲取书中的营养„„教师再不失时机的定期介绍一些好书,一个阅读的良性循环形成了!

4、“读书会”活动牵趣。中、高年级学生已能独立阅读课外书,让他们每天读半小时的课外书,每周用一节语文课,召开“读书会”。要求人人带上所读的书,一一登台向大家介绍本周所读书的名称、内容、体会、收获。并评选出讲演最好的一位为下周“读书会”的会长,主持下周活动。

5、营造“书香”环境增趣。良好的环境可以熏陶人、感染人。为此,我们积极营造并指导建设了激发学生乐读的“书香”环境。一是在班级中建立起“班级图书角”,学生个人

藏书在这里可以资源共享,营造“书香班级”;二是学校建立了读书长廊、开放书架,让学生随时都能读书,营造“书香学校”。通过营造“书香”环境,不断开拓阅读资源,开发阅读空间。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中可以随时随地读,拓宽了课外阅读的领域,激发了课外阅读的兴趣。在“书香”环境的熏陶感染下,喜欢读书的学生越来越多,兴趣越来越浓。学生之间常常在暗地里展开比赛:看谁读的书最多、了解的知识最广,记得最牢、认识得最深刻。处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好的带差的,差的促好的,孩子们谁也不服气谁。都想争做班里的“读书大王”。良好的读书氛围形成了,班里不断掀起一股股读书热潮,读书范围也逐渐由学校藏书、家庭藏书向更广阔的范围扩大,往往哪个老师或学生介绍了一本好书,孩子们都争相借阅或购买,以图一睹为快。

6、结合电视读名著促趣。许多中外名著都已拍成电视上演过。看完了画面美丽的电视,再来欣赏优美的文字,更易懂,更有趣。四大名著有连环画,有儿童版本,还有白话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水平自由选择想读的版本,老师可以适当利用班会时间让学生讲讲这类故事,从而激发他们的读书兴趣。

7、“课前背诗”活动成趣。古诗是祖国古文化的精髓。小学生记忆力强,利用这一时期经常背古诗,不仅可以吸收祖国优秀的古文化,丰富语言积累,还可以陶冶情操,培养爱美的情趣。所以要求学生每天利用语文课前3分钟,背诵古诗,周一早读互相检查。举行古诗文朗诵比赛,看谁上台背得最多。这样也激起了学生对古诗文的热爱之情,使他们乐背,好背。

二、教给阅读方法,让学生会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能较熟练地运用读书方法,扩大阅读范围,拓展自己的视野。”小学语文教学的编排在内容和数量上都受到局限,一个学期单靠教材上的几十篇课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阅读需要,这就需要大量的课外阅读来补充“营养”。学生爱读书,并不等于会读书。加上小学生年龄小,阅历浅,阅读时往往带有盲目性、随意性,结果书读了不少,从中尝到的甜头却不多。在经过了一场读书热之后,有的学生甚至对阅读的兴趣大减。为及时改变这种现状,这就需要老师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培养他们掌握、运用阅读方法的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遨游。

1、“问题法”。“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托尔斯泰)读书时带着“为什么”去读,在思考中读书,在读书中思考,边读边思,深入钻研,才会有收获。这种方法是针对阅读材料从正反两方面多角度地提出问题,并逐一查阅有关资料进行分析解答,从而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如在学雷锋月中,有的学生问雷锋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都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等问题。我们没有向学生讲,而是让他们带着这些问题去读《雷锋的故事》、《离开雷锋的日子》等书。学生读完这些书自然而然就能了解雷锋,比教师单纯的讲解效果要好得多。这样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在读的过程中就做到了有目的地读,不再是“看热闹”,而是“看门道”,有效克服了读书不求甚解的不良习惯。

2、“评议法”。这种方法主要是针对文章提出个人的见解和看法,列举优点、缺点,提出改进意见等,做到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比如,在指导中年级学生阅读《西游记》的时候,引导学生评议自己喜欢的人物,并说说理由;在指导高年级学生阅读《三国演义》的时候,引导学生对曹操这个有争议的人物发表自己的看法,举行了“我眼里的曹操”的主题读书会。这种评议式阅读,更好地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不光要注意紧张动人的故事情节,还要更深入地思考。在这样的阅读实践中,学生逐渐掌握了阅读的方法和技巧,积累了更多的语言,受到的熏陶和感染更加深刻,真正让学生的阅读做到“文道统一”。

3、课内外结合法。就是在读书范围上引领学生课内外有机结合,拓宽阅读渠道,广泛地阅读与教材内容或背景相关的文章,从而获得更多准确的信息,进而更准确地理解文本、更全面地把握人物,同时,让学生大量地积累语言,并从中受到更多的熏陶、启迪和教益,使学生不知不觉地在移位中获得知识。

课外同步阅读既是教学的一种补充,也是向纵深阅读练习的一个过程。教学中我们根据所教文章的特点,课前指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搜集与课文有关的文章或资料,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提高其文化素养,促进学生与文本成功的对话。课堂上,引导学生调动自己的各种知识储备,积极地与文本对话,与同学、老师交流自己的感受;课后,运用课堂上学到的方法,继续阅读同课文内容有关的课外读物,拓宽自己的视野,向纵深阅读发展。日积月累,潜移默化,学生就会积累到很多的典范性的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自己的“心理词典”。如在教学《蜜蜂》一文后,学生知道作者通过试验后,确认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这时,教师可以适时推荐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的《昆虫记》给学生选读。又如在学完古诗后,可阅读《唐诗三百首》。学完童话故事后可以选择自己的喜好读一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等。在学习《桂林山水》后,可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一些写景的文章给学生阅读,使学生真正掌握抓特点描写景物的技巧。这样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才能有效地提高阅读能力。久而久之,学生读书的速度快了,获得的知识增多了,写作水平也就随之提高了,形成了读书——写作的良性循环。

4、勾画、摘录法。中国有句古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阅读时一边读,一边想,一边勾画,画出不认识的字词,并利用工具书注上音;画出重点词语和句子以及自己喜爱的词句;画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并注上符号。通过阅读,在课本上留下自己读过的痕迹。当然,阅读时也要对必要的词句等作适当的摘录,如丽词佳句、难词难句、文章主旨等,逐步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如在阅读《富饶的西沙群岛》这篇课本时,可把文中的优美词句摘录下来:“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鱼成群结队地在珊瑚丛中穿来穿去”,“瑰丽无比,千奇百怪”,“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做读书笔记正所谓是:“养兵千日,必有一用”。学生运用这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长此以往,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5、略读法。课外阅读应以略读为主。因为当今社会正处于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含量大、变化快,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篇篇精读,章章深研。但是略读也并不等于贪多求快,囫囵吞枣。可采用以下两种略读方法:一是“浏览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广泛阅读课外读物、获取各类知识的读书方法,我们指导学生按照“速读——寻找知识点、关联点、中心点——简要摘记”的程序进行阅读。了解文章大意。二是“筛选式读书法”。这是一种快速查阅资料、选取所需信息的读书方法,我们指导学生按照“查阅——浏览——精读——摘记或感悟”的程序对阅读材料分步筛选,获取所需知识。在略读时指导学生用好“读书记录卡”,主要记录所读书目、阅读时间、内容提要或文章纲目,记录相关资料等等。用这种记录的方式更主要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记录自己所读文字的量,便于老师和学生之间对学生读书情况的过程评价。

三、提供展示舞台,让学生善读

1.搭建舞台,增强信心。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既希望读有所得,又期望所得很多,获得老师、家长和同学们的认可与赞许,从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针对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我们为学生搭建了三个舞台:即读书心得“交流台”,诵古诗、讲故事、演讲“打擂台”,读书笔记、剪贴册、手抄报“展示台”,让学生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学生在这些舞台上展示自己,不但增长了知识,而且进一步激发了阅读的兴趣。

2、开展竞赛活动,展示风采。《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阅读能力是小学生语文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为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语文素养,我们围绕课外阅读开展了系列竞赛活动,像“读书知识竞赛”、“古诗文诵读比赛”、“走进经典”等活动,给更多的学生提供了展示才

能的机会,成功感的体验又促使学生向着语文学习的更高层次发展。

围绕课外阅读开展的系列活动。既照顾学生的全员参与,做到了“下要保底”,又为一批在某些方面有特长的学生提供了崭露头角的舞台,做到了“上不封顶”,小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活动中得到不断的提升。

苏霍姆林斯基说:“让学生变聪明的办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要让学生阅读、阅读、再阅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小学生参与课外阅读的基础。”因此,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热爱之情,使书籍成为生活的指路明星,这些都取决于教师。教师必须找到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以兴趣这把钥匙去开启小学生的心扉,引导小学生走进知识宝库的大门,从而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服务,最终达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新要求,让学生“厚积薄发”,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而后兴风雨,生蛟龙;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方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我们的教学实践再一次证明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句话是完全正确的。作为一名农村小学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引领学生走进快乐阅读、走进快乐生活,让他们尽情在书海中遨游。

参考文献

[1]:《语文课程标准》

第四篇:师陶杯 用兴趣引领历史高效课堂

用兴趣引领历史高效课堂

摘要: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蕴涵了丰富的知识内涵。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科目的数量、容量增加了,在中考面前负担也加重了。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历史教师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本文主要从导入设计、教学组织、师生互动、活动探究等教学环节,提出了创设高效课堂的教学对策。

关键词:学习兴趣 激情互动 魅力精讲 高效课堂

历史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蕴涵了丰富的知识内涵。我非常喜欢学习历史,它让我知道了从古至今很多很多的事情,有时候当大家谈论有关历史的话题时,我感觉自己无所不知,学生们的问题都难不倒我。你要问我为什么这么喜欢历史,答案只有一个:我对历史有着浓厚的兴趣。那么兴趣从何而来呢?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每一个年轻的心灵里,存放着求知好学、渴望知识的‘火药',就看你能不能点燃这‘火药'”,激发学生的兴趣就是点燃渴望知识火药的导火索。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对学习有着神奇的内驱动作用,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所以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是提高历史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那么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学史兴趣呢?尤其是进入初中阶段,学生学习科目的数量、容量增加了,在中考面前负担也加重了。如何创设高效课堂、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是历史教师应该经常思考的问题。

所谓论从史出,史论统一,在介绍如何创设高效课堂的个人见解之前,我先介绍下我们目前面对的教学上、学生上的现状吧。

我校初一年级目前采用小班化教学模式:就是由我们教导主任牵头做的小班化教学模式,在我们初一年级试行了有段时间了。我觉得可以下这样一个结论,是成功的,建立的班级日志对小组的表现都有记录,最后一周一评,选出最佳小组,给予奖励。可以是本子或其他实物。当然也有落后小组,也是奖励,这个奖励就是要负责班级卫生工作。对于违反纪律的同学进行小组连坐,这样的效果也是很好的。总的来说,比较成功,小组长负责制,老师能够解脱点,轻松些。要说从何而来的小班化教学,还得从生源说起。作为农村中学的老师,目睹了在农村教育里出现的怪现状:小学毕业后很多学生都往城里私立学校去。导致大量优秀生源外流。这是我们所不能改变、因而只能接受的现实。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在头两年的教学中,常常听见一些学生唉声叹气:“历史内容太多了,太难记了”;“历史课太枯燥无味了”;“学历史有什么用呢”?等等让我感到无比痛心的话。作为历史教师,每当那个时候,我就感到自己责任重大,任务艰巨。我时常在想,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历史学科,主动去学,乐于去学,而不仅仅是为了考试呢?《金言》中的许多诗句都体现了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的理性主义精神。例如它告诫人们:不要受别人的言语或行为的影响,去做或说于你不是顶好之事。思而后行,以免做出愚事。因为草率的动作和言语,均是卑劣的特征;但勇敢地去做不致有悔之事。勿行你所不知者,常相当的学习。如此你的生活将充满了愉快。你如求清洗与解放你的灵魂,用判断,且反省一切事,坐于一切最好的思想上,如车之御者。告诉我们要认真做好每件事情,经过努力,我的教学水平有了提高,所教的班级课堂活跃,学生很少有以上的唉声叹气,从学生表现来看,我想造成这种现象差异的最大原因是学生是否对历史有学习兴趣。因为学习兴趣是推动学习的强大内在动力。也因此,创设高效课堂的绊脚石迎刃而解。下面谈一些个人见解。

一、精彩导入,诱发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之者,好知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兴趣呢?”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课 堂教学的导入,犹如一道大餐的开胃菜,起着酝酿情绪,集中学生活动,渗透主题和带入情境的作用。精心设计的导入,能抓住学生的心弦,促成学生情绪高涨,步入求知的亢奋状态。导入的方式方法灵活多样,如:故事传说导入法、热门话题导入法、设置悬念导入法、诗词歌曲导入法、复习回忆旧知等等。教师可以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例如:在讲《和同为一家》一课时,我首先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先让学生享受音乐带来的乐趣,然后提问今天的中国有多少个民族啊?再问那么唐朝时周边有哪些少数民族呢?带着这个问题,学生们都积极主动的进入了课堂,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了课堂的有效性。

二、语言生动,激人思维

语言是最普遍、最直接的教学手段,语言的魅力是一堂课的关键。一位身边的教育学者曾说:“如果你能把历史课上的像聊天一样,那么你就成功了”。作为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语言修养,讲课时做到满腔热情,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具有演说家的风范,能鼓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本学科。在讲七年级上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时,我用生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的经过,学生们听后知道了松赞干布是如何追到文成公主的,同时也触发了他们深究的兴趣,知道文成公主对唐朝与吐蕃的交往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达到了很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三、质疑设问,以疑激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古人曾说过:“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质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成功的快感,这种快感又能引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在讲七年级上册第5课《和同为一家》一课学习中,我提到了文成公主为什么决定远嫁他乡,学生很感兴趣,纷纷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最后由我做出总结。学生们知道了文成公主做出的牺牲,于是对这节课的内容更感兴趣了,高效课堂也水到渠成。由此看出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对学生具有吸引力和挑战性的问题,能促进学生思考,产生探究兴趣,使学生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学习七年级上册第6课 《开放与交流》时,是这样激趣的:唐僧和他的三个徒弟坐在大龟身上过河的情景(展示图片)。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同学们看到这张图上的唐僧和历史上的玄奘有什么区别吗?层层激发,使学生有问题,有答案。

四、情境创设,以情求趣

1912年4月,身为教育总长的蔡元培针对清末“忠君、尊孔”的封建教育宗旨,发表了《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提出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思想。军国民教育即体育,实利主义教育即智育,公民道德教育即德育,世界观教育是蔡元培教育思想中最独到之处,是其首创。美感教育又称美育。要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教育,让学生学会做人。先成人后成才,在课堂上能够尊重老师,师生互相尊重,在这样的教学课堂上学生尊重老师,喜欢老师,进而深入到教师用精美的语言创设的情境中,这样的情境能激发学生情感,形成一个有吸引力的环境,另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图片、录音、影视、多媒体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的环境和氛围,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仿佛身临其境,使学生在感情上受到震动,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达到三维目标的有机结合,高效课堂水到渠成。

五、激情互动,读讲结合

1.组内互动:对于组内互动,一般是教师是针对新课程标准提出的问题,多是关于历史事件的原因、背景、结果、影响等。提出问题要难易适度、要有层次性,既需要学生思考,又要学生能通过组内的讨论结出结论。这就看教师设计问题的能力。是否能认识到学生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这个度不好把握,是需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的总结。例如:学习七年级《辽、西夏与北宋并立》一课时,我提出了这样的问题:(1)赵匡胤是怎么当上皇帝的?澶渊之盟的订立对宋辽的影响有哪些?(2)北宋与辽、西夏之间的战争性质就交战双方来说有何不同?(3)怎样评价宋辽、宋夏之间的议和?像这样的问题难易适度,具有层次性。像第一个问题很简单,在课本上就能找到答案。第二个问题组内稍加讨论也不难解决。第三个问题则有一定的难度,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的能力、一分为二看待历史史实的能力,学生往往顾此失彼,很难全面的回答完整。

2.组间互动:针对探讨问题说出自己组内的意见,看别的组同学是否认同。同时对于自己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可以提出供大家一起探讨。(提出问题要给小组加分的,所以学生找问题特认真)。我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学生们随口抛出的问题,明太祖为什么要废除宰相制度?八股取士、文字狱再到闭关锁国中国在世界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3.师生互动:尊重与要求相结合原则。有人曾问马卡连柯他的教育经验的本质是什么,马卡连柯回答说,“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在他看来,要求与尊重是一回事。对此,他解释说:“我们对个人所提出的要求,表现了对个人的力量和可能性的尊重;而在我们的尊重里,同时也表现出我们对个人的要求。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那么他们就喜欢上你课。师的导向作用是无论在什么课堂上都不可改变的。能否灵活驾驭课堂,我认为最基本的一点应做到紧紧围绕课表展开教学,可以适当拓展。在探讨相关的问题时不钻牛角,同时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教师及时做好归纳和总结,并上升到解决问题的理论高度,教师的作用就是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既要完成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又要达到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要求。在课堂上我除了解决学生通过互动也解决不了的问题外,更重的一点是让学生明确事件间的内在联系,找到历史发展的主线索,起扮演一个穿针引线的作用。

历史课上的互动可以说是评估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也是我们教师在平时备课时候钻研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要不失时机的用好多媒体等多种辅助教学的工具。达到让课堂活而不乱,目标达成的效果。我们需继续努力探讨,争取用更多的方式方法把课堂搞活,重要部分学生齐读,锻炼语言表述和朗读能力。让学生成为历史课堂上真正的主人。互动仅仅是解决了本课相关的知识点,搞明白了相关的事件的前因后果,但目目间的联系,本课与本单元的联系就需要教师进行点拨精讲了。

六、魅力精讲,学以致用

新的学习科学的特色就在于它强调理解性学习。在直觉上,理解是完美的,但是我们一直很难从科学的角度来研究它。同时,学生很少有机会去理解或搞懂主题,因为许多课程总是强调记忆,而不是理解。教科书充满了要求学生记住的史实,大多数的测验也只是评估学生记忆史实的能力而已。所以我认为精讲是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这有助于学生从总体上掌握相关的历史知识,我平时很注重强调学生要理解历史,所以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习历史会更容易,减轻学生的负担。学习历史不仅仅是知道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还要应对考试。特别是现在的命题方式灵活多样,让一些学生不知所措,面对新题型无所适从。在这块上我特别注重,一般在单元初有个总结,我都会在学习这一单元开始时让学生先读一下,然后我粗略的解读一下。这一单元学习完后,我们重温一下单元导言,学生对于上新课的时候没理解的或似懂非懂的知识就会有更深的理解了。课堂效率自然提高了许多。

七、拓展延伸,纵横联系

《陶行知教育文集》生活教育是以生活为中心之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它们是一个现象的两个名称,好比一个人的小名与学名。生活即教育;是生活便是教育;不是生活便不是教育。生活的宗旨是什么?扼要地说: 1.提高生活的水准 2.启发警觉性 3.培养创造力

这无疑地是我国今日当务之急。尤其是培养学生创造力。这一块主要是应对考试中相关问题纵向联系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中外知识的联系。例如:在学习七年级下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女皇武则天的“贞观遗风”时就把之前的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的“开元盛世”联系在一起,以表格的形式呈现。在学习七下第5课《和同为一家》文成公主入藏之后,唐与吐蕃还有哪些友好交往?以表格展现:

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嫁给尺带珠丹

唐玄宗时,尺带珠丹上书称: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

唐穆宗时,唐蕃两个政权相约盟誓互不侵犯

因为历史已经成为过去,许多历史问题学生是很难理解的,时间久了,他们总感到历史教学老是陈年旧帐,枯燥无味,中看不中用,会产生厌烦情绪。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而我们说:“百姓生活皆史”,事实上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含着历史的传承。因此作为初中历史教师,应及时捕捉历史教学与现实联系的契机,深化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其思维能力的发展,让历史课堂彰显巨大的魅力!深化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课堂的有效性。坚定推进改革开放的信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与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学生战胜学习困难的信心,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民族团结,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兴趣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学生的兴趣爱好万千,历史的激趣方式万千,当单调呆板的历史课堂与学生们的兴趣爱好紧密相联时,更能够激发起学生学习历史、探究历史的欲望,这样的历史课堂,往往是更有效的,更具魅力的!

参考文献

《金言》[古希腊]毕达哥拉斯.金言[A].周辅成.西方伦理学名著选辑(上卷)[C].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323页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80年代出版8卷本马卡连柯158页 《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1912年4月蔡元培

《陶行知教育文集》陶行知,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207页 《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约翰.D.布兰思福特

安.L.布朗

罗德尼.R.科金等编著

程可拉 孙亚玲 王旭卿译

高文审校 2002年9月第一版,2007年1月第四次印刷

第17 页

goodyang88898 6511321 5

第五篇:师陶杯先学后教,打造高效课堂--“先学后教”策略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先学后教,打造高效课堂

--“先学后教”策略在小学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曾经,叶圣陶老先生在给教师的通信中提出:教学如“扶孩走路,虽小心扶持,而时时不忘放手也。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我们谨遵先生教诲,初探小学英语教育“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

最近几年,由洋思中学提出来的“先学后教“教学模式,以其学科的超前性,针对性,学习个体的独立性与参与性,教学手段的异步性与开放性,独步领先。“先学后教”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先自学,然后学生再带着教师布置的任务和既定的目标自学。学生的自学是一堂课的起点,也是这种先进教学模式的特色和亮点。而英语的听、说、读、写都离不开单词,单词教学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小学英语单词教学大多还没有走出“死记硬背”的圈子,有没有能够彻底改变这种单调、效率低下的教学方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因此,我认为“先学后教”就应该从单词开始。研究如何在单词教学中,进行先学和后教,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英语单词教学如何进行“先学后教”

那么在英语单词教学中如何运用“先学后教”,让学生学得轻松、教师教得高效呢?我认为主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一是明确“先学”学什么,二是明确“先学”如何学,三是明确“后教”怎么教。

(一)明确“先学”学什么

“先学”与传统的“预习”不同,“先学”并不是学生漫无目的地学,而是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有明确目标和明确内容的学习。主要学习以下三方面内容:

1、学习简单易学的内容。

简单的、学生通过自学能学会的内容会让学生产生学习的欲望和兴趣,太难的内容会让学生产生畏惧心理,不利于自学习惯的培养。

2、学习与本课单词有关联的知识。

例如在教牛津小学英语4B Unit4 Buying fruit中的单词apples, oranges, grapes等这些表示水果的单词时,我让学生通过查找网络,字典等多种方式,寻找更多常见水果的英文表示方法,这样能极大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很好的拓展了他们的知识,一举两得。

3、学习与旧知识有联系的新知识。

与旧知有密切联系的新知,学生学起来觉得轻松,会产生成就感。如:四年级下册Unit 1 的单词,once,twice,schoolbag,都是在旧单词基础上演变过来的。

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实际以及学生的思维特点,将“先学”内容编写在《导学案》里,指导学生“先学”。《导学案》要有针对性、趣味性、可行性、可检性,要能够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自主自觉“先学”的习惯。

以牛津小学英语5B Unit 2 A telephone call A部分为例,我让学生在课前借助磁带、光盘和课本里的中文翻译来学习单词。在《导学案》中明确告诉学生学什么,如何学,即告诉学生根据之前学过的单词拼读方法找元音,找音素,初步确定单词的发音;然后听录音三次,并跟读三次,在课本上划出自己不认识的单词并写出相应的中文意思,并复习与此相关的旧单词。具体做法:导学案在上新课的前一天分发给学生,布置学生按要求完成,强调完成自学指南比完成课后作业更重要。

(二)明确“先学”如何学

单词教学往往是比较枯燥的,在课堂上,要使学生真正投入到“先学”之中,达到学生易学、乐学的口的,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

1、迁移学习法:从旧知识中引出新知识,使新旧知识贯通、相互迁移。

如:ear-hear-near, pen-ten-hen, all-tall-ball-small 等等。这种以旧引新的方式,应该成为我们英语教学中单词“先学”的突破口。

2、对比学习法

把新授单词与旧单词进行对比。例如:学习牛津小学英语6B Unit6关于季节和表示天气情况的单词时,可以通过对比,利用将新旧单词配对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己朗读、体验、思 考、揣摩,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从而推断出新单词的发音,进一步引导学生了解宇母组合在单词中的发音规律。这种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去学习新单词的方法,既能使知识结构不断层,又能让学生学习信心倍增。

3、分解学习法

这主要是根据单词结构上的特点来分解单词,学习其发音和意义,在学习较长单词时可采用这种方法。如,在教一些单词时,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尝试读出单词的发音,并说出你的朗读方法。

headache bac;kac;he classmate everybody butterfly(head ache)(bac;k ache)(c;lass mate)(every body)(butter fly)学生在读自己猜测出来的新单词的读音时,要允许学生读错,提倡学生大胆开口尝试,引导他们推敲出单词的正确发音。

(三)明确“后教”怎么教

如果说课堂前的“先学”是要明确目标和任务,那么课堂中的“后教”则是需要“以学定教”了。“先学后教”的“教”不是单纯指讲授的意思,应该是“点拨”的意思,是学生充分自学后,利用讨论、质疑、交流等方式解决自学过程中暴露的问题,对于只有一部分学 2 生能理解的内容,课上就让学生讨论交流,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再由教师适当评点、更正、补充等;对于学生基本不能够理解的内容,要在启发的前提下进行精练的讲解,保证“学生已会的内容坚决不教”。这样能有效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加强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后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而来实行:

1、善待错误,适时点拨

学生在摸索新单词发音的过程中,很容易会发生不正确的读音。如笔者在教单词sports,学生容易将sp读/sp/的音,那么老师在指导正确发音的时候,可以引用spoon来暗示学生sp的发音是特殊的,sp这里要发/sb/音。每个学生通过思考的发言都是珍贵的,若学生读错了,我们老师要善待他们在自我摸索时的错误,引导他们找出正确的答案。

2、小组合作,互学互教

通过学生充分先学后,组织学生在小组里合作学习,共同讨论、交流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互学互教,可大大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比“教”的学生有成就感“被教”的学生又能 愉快接受,轻松掌握。例如,学生互相朗读先学时老师布置的单词朗读,从而互相纠正,教师再进行适当的指导。在一些练习上,可以让学生互相批改,这样,学生能从正确的答案中加深印象,从更改错误中明白错误的原因。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一来便于加强同学间的团结,二来能更好地学习新知。

3、抓住重点,能学不教

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和理解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他们对一些重点不可能全弄懂。这时,教师要抓住重点和关键,教学生不会的,教学生不懂的,教学生需要的。学生通过自己学习就能够掌握的知识,教师不必多讲,甚至可以不讲。

如学生在学习动词现在分词的构成时,按以前的经验把make, write写成了makeing, writeing,把run, dog写成了ru-ning, jolting,这时,教师要抓住重点,向学生讲解这一构成方式,并进行归纳、小结其他的几种现在分词构成方式,这样的教学就显得水到渠成,学生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

三、总结

随着社会信息量的爆炸,若仅仅停留在传统教学单一的听写操练和枯燥的机械模仿中,那么学生只会越学越少。一堂课若只能灌输知识给学生,而不是教学生去体验和实践,那么这节课是失败的。然而‘先学后教’,能够依据学生的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差异,实现因材施教。尤其是让学习能力强的孩子得到更大的发展,让学习能力弱的孩子得到有效的帮助,并吸引他们持续地努力,更好地实现‘学生成为课堂中学习的主人’。运用“先学后教” 方式进行单词教学,让教师由单纯的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教师让学生学会了自己学习,学生在“学”中提高,在“教”中领悟。这正是“先学后教”这种教学模式的魅力所在。

下载“师陶杯”邢彬彬 引领孩子在书海中畅游word格式文档
下载“师陶杯”邢彬彬 引领孩子在书海中畅游.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