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同课异构”活动引发的思考

时间:2019-05-15 09:22: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由“同课异构”活动引发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由“同课异构”活动引发的思考》。

第一篇:由“同课异构”活动引发的思考

由“同课异构”活动引发的思考 —— 以《Go For It!》教材内容为分析案例

株洲市石峰区教育教学研究中心 段玉姣

【摘要】本文结合笔者在株洲市初中英语“同课异构”有效课堂教学系列研讨活动中所观察的具体课例,提出了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处理和运用《Go For It!》教材存在的误区,并阐述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同课异构,听力教学,语法教学,教材整合

课堂教学目标的确立是否科学、合理,是否符合学情,教学环节的预设和教学方式的选择,都直接关系到课堂上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实效性。

近年来,株洲市开展了初中英语“同课异构”有效课堂教学系列研讨活动,笔者有幸观摩了许多课例。本文将选取其中两位老师的课例(9年级Unit3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第一课时)来分析和观察初中英语课堂,并阐述笔者由此活动引发的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现状的思考及其改进策略。

一、教学实例解读及分析 1.教学内容简要分析

两位教师分别在株洲城区某公办初级中学九年级的两个平行班级进行“同课异构”教学活动,教师A是本校老师,教师B是借班上课,没有试教机会。所采用的教材是人教社Go For It!,授课内容是九年级Unit3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第一课时(P-P)。根据本套教材编写体例来分析,每单元的第一课时是单元主题句型和基础词汇教学,以听力方式呈现语篇材料。(详细内容附后)

2.教学结构及其解析

教师A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教材section A部分的1a 1b 1c内容。生词prefer, lyrics, gentle等。

教学流程:Step1播放视屏《音乐之声》片段,让学生感受音乐。教师创设情境教学单词lyrics, sing along with,通过比较《Moon River》歌曲,教学单词prefer(to);

Step2视屏展示例句,教学生合成一个句子——定语从句。随后教师ppt演示定语从句的结构及其定义。

Step3 两人小组对话活动: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 Step 4 中英句子互译;Step5听力1b是教材任务,很简单的选择画勾,教师仅播放一遍。Step6 游戏 Happy Stage。Step7 小组调查活动,然后汇报结果。【简评】教师设计了一定情境,通过视听让演绎的方式逐步让学生学词汇、感知定语从句。本环节耗时很多,而且教师提问很零散,板书的单句没有及时切入单元主题句式定语从句的转换。听力任务完全是走过场,小组活动形式和内容缺乏示范引导,合作学习流于形式。因此语言输出的效果不理想。过于单一的教学目标,促使教师设计花样翻新,教师的教展现十分流畅,而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实

际效果。

教师B选择的教学内容是Section A的1-2部分,语言学习素材比教师A更丰富,听力任务有三个,而且难得递进。

教学流程:Step1 自由谈话,布臵任务— 设计庆祝国庆节的歌咏活动。Step2 在mp3歌曲中学说定语句子和有关生词。本环节耗时20分钟,始终是教师引导在说,学生是鹦鹉学舌,不需要动脑筋。

Step3 听力教学1b,2a,2b。是教材三项任务,教师没有做任何改编。本环节耗时10分钟,而且2a,2b有一定难度,反复播放三次,输出效果仍不理想。Step4 学生观察一组句子,说出特征。属于归纳总结定语从句现象。Step5 两人小组对话:What kind of music do you like?训练内容单一,2a,2b的内容学生没有运用。

Step6 小组合作完成本节课的任务设计并展示。本环节所剩时间很短了,输出效果也不理想。

【简评】任务驱动课型。教师能在一定语境中,通过与学生的对话交流,传授新词、新句型,引导学生观察句子,归纳总结新语法现象—定语从句;大量设计语言运用活动,让学生感知并运用新的语言点。教学中,词汇句型教授费时太多,听力部分教学机械,低效。

笔者发觉,教师们对于教材内容分析不够透彻,只见语言知识点,而不顾及单元语言背景材料。语法,词汇教学过度凸显,忽略的单元教材内容的整体把握,导致课型特征不明,各环节任务或目标缺乏落实,流于新课程提倡的形式。

二、对初中英语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1.要重视二次开发和运用教材听力资源

现行初中英语教材(Go For It!)提供了大量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生动有趣的听力材料,每个单元设计了三个板块听力材料。主要是以对话为主,主题丰富,语境生动,时代感强。每个单元一般设计了5-6个听力活动,由浅入深,形式多样。

笔者在基层学校听课中,发现教师使用听力材料存在很大误区:

一是在听力教学过程中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拓展,教师忽略让学生对语篇的整体理解。在教学中,老师一味地让学生盲目听,为听而听,完成教材中的听力任务就算完成了听力教学任务。学生遇到语速快,出现生词时就停留,等待老师公布答案。如何对学生进行听力引导,整体设计听力教学是老师应该重视的问题。二是不能结合学情灵活处理和运用教材听力资源。教材Section A部分1b或1c的内容相对简短容易,老师们都是放一次,走过场(因为有的内容不用听磁带,学生也能完成)。课例中,教师A处理听力1a就是这样。对于教材难度大点和Section B的听力内容,在教学中,老师们就是:听一次,不行;听二次,三次,整节课都在“听录音——做教材听力任务——对答案”中度过的。教师B选取的听力任务(2a/2b)稍微难点,就是这样让学生反复听,用了10分钟来完成教材任务,结果不是很理想。老师忽略了降低或分解难度来协助学生完成听力任务。这种听力教学形式单一,只注重答案的正误,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听力理解能力和进一步挖掘听力材料。

三是不能将“听说读写”四项语言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

仔细观察教材,很容易发现教材中的许多听力材料包含了大部分重点词汇,地道的情境语言表达方式,有主题有内容,是学生口头表达、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的最佳范例。在教学实践中,相当多的老师未能有效地运用听力材料,学生只是到听力材料中去寻找课本设计的听力任务的答案。严重割裂了听与说、读、写的内在联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根据近年的听课、评课等系列活动的记录和思考,笔者提出运用和开发听力资源的策略,供大家参考。

策略一 听说结合 对于简单、有趣、情节具体等材料,老师可以先整体输入,通过学生回答问题,模拟对话,复述对话,评价对话事件,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创编对话等形式,二次开发听力材料,提高学生“说”的能力。其实,听与说是不可分割的,只有听懂了,才能接着说,以听促说,激发“说”的欲望和提高“说”的质量。

案例1:八年级上册Unit 4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Section B 2b的教材听力任务是:听录音,选出Nina上学的路线图片。教材任务很简单,九成学生可以选对。笔者发现,很多老师看到学生答案很是欣慰,马上收兵,然后去做教材2C Group Work,并很努力地去示范如何对话谈论Nina如何到达学校。

【反思】学生选择正确图片很顺利。脱离了教材听力范例,机械在跟老师对话,2C任务完成效果很不理想。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如何与人谈论自己或他人的交通线路。

【反思后设计】 在学生完成教材听力任务后,继续利用图片,分解交通方式表达词句:Tina’s home — walk — bus stop — subway — bus — walk — Tina’s school;接着要求学生利用Section A 所学的句型:I ride my bike to school./ He walks to school./ They take the bus…描述每副图片,然后运用关联词first, then, next, finally来连贯口头表达;随后做教材2c小组活动;在学生理解和造句的基础上,提供一定行文格式让学生进行语段表述或写作很有实效。Tina’s home is on … It’s a long way to her school.Every morning she gets to school by many kinds of transportation.First … Next … Finally … 可以让学生仿写自己的上学路线。

【反思】 这是对听力材料的拓展运用,而不是照本宣科。为学生提供了说的机会,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将听力材料获得的语言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听、说和写的能力。

案例2:八年级上册 Unit 4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 1b,听力任务是将人物名写在教材相应的图片旁边,学生可以不听完整对话,仅仅听取图片信息(1a短语已先学习)来填写。接着,老师提问:Who can come to Sun Ling’s party?几乎无人能很快答对。究其原因:对话中出现了7个人物,而学生没有整体感知对话语篇,思维聚焦在图片信息搜索上,而没有顾及对话的真实情景内容。长期这样,听力课就成了习题课。【反思】面对教材建议配对或填涂任务时,教师必须让学生整体感知语篇内容,感知语言情景,感知语流,多方位发挥听力输入的效能。

策略二 听读结合 朗读和阅读,是语言学习的重要输入方式,也是积累语言知识的过程。教材中Section B 的大部分听力材料比较长,有一定难度,甚

至会出现词汇表中无法找到的生词。特此建议老师们,一是细看教材题目设计(2a与2b的关联),引导学生观察图片或教材已给的信息,明确听力主要任务是什么,降低听力任务的难度。二是根据听力材料内容引导学生跟读,听读,增强学生语感、语音辨音能力和语流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三是完成教材听力任务后,二次利用听力材料设计一些阅读任务,进行不同目标的略读,寻读,推测隐含信息等,充分运用教材文本,训练和提高学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技巧。

案例3: 八年级上册Unit 12 What’s the best radio station? Section B 2a 2b。教材任务很简单:给图片(performers)搭配相应人名;写出人们对其表演的描述的形容词。建议老师们在完成教材听力任务后,可以进行阅读对话材料解决听力中理解含糊的词汇:excellent, upside down, juggle, definitely等。教学生利用5副图片、上下文推断等方法理解和猜测词义。如“excellent”一词,前文有“Oh, I thought Eliza was the best”,后文有“Yeah, she was great.”,这样,学生就很容易理解其含义了。对话中“Well,they were definitely the loudest!”句子中“definitely”一词的运用,也是很地道的表达方式。【反思】老师在学生听力任务完成之后若能及时让学生阅读听力文本,并指导学生阅读技巧和策略,这必将是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策略三 听写结合 教材本身就渗透了听与写相结合的理念,教师可以进一步挖掘听力材料,将对话改变成短文,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地道的语言现象,积累写作素材。此类教学设计,教师宜分析听力材料采取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递进式发挥听力材料的功效。

案例4: 七年级下册 Unit10 Where did you go on vacation? Section B的2a 2b。听力材料是2人对话有8组问答,牵涉内容很多。教材任务简单:2个问题(找地点和喜欢与否);写出对应物描述的词汇(1a出现过)。笔者发现,老师在完成教材任务后,可以将听力材料改变为短文填空的任务。可以通过再听录音或是阅读方式来完成。

【反思】 这个任务不仅能巩固了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而且复现了听力材料的主要语言点,同时示范了如何将对话改编成短文。

案例5: 八年级上册 Unit 9 When was he born? Section B中2a 2b的任务设臵内容,正好是3b的写作素材,老师们可以调整教学顺序,在教材完成听力任务后,要求学生利用听力资源思考和准备写作。写作提示:The boy thinks Laura is a great grandmother.Why does he think so? According to the conversation, write an article to introduce Laura.【反思】 这项写作练习是八年级学生提高写的能力的最有效的途径。学生既可以借用听力材料中的好词句来完成写短文,同时也巩固了听力材料的语言知识点。若能坚持听写结合,自然延伸,以听促写,效果颇佳。

2.要重视语法教学

Go For It!教材编写体例,在语法知识方面似乎是很零散,缺乏系统性或连贯性,这给老师们错觉——淡化语法教学或不要教语法。

笔者发现目前语法教学的现状是两级分化。

一是年纪偏大的老师仍抱着旧的观念和经验不放,一味地强调语法知识的教学,遇到某个新问题、小问题纠缠不放,无限补充拓展。

二是新教师或年轻教师误认为新课程理念下,可以淡化语法教学,甚至不要教语法,只是将教科书上的语法练习轻描淡写地过一遍。

为了强化学生对定语从句的认识和理解,教师A采取了2个简单句合成一个复合句的演绎方式,并设计了中英互译的练习;教师B是在授课20分钟后,学生通过视、听等途径接触了大量含有定语从句的语句,然后让学生观察句子,教师指导总结归纳语言现象。两位教师对语法现象的处理方式都值得借鉴和学习。

纵观中学英语教材和教学,显性语法(overt grammar)和隐性语法(covert grammar)交替使用;呈现语法信息的方法不外演绎(deduction)和归纳(induction)两种(刘道义)。语法教学不是我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只是一种提高学生实际运用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手段。仔细阅读Go For It!全套教材语法编写体例,我们可以发现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法学习思路可以遵循:意义领先、先例后法、点到为止、适时归纳。就是反对离开语境和意义讲语法规则,不主张离开意义背口诀;反对语法知识点支离破碎,主张适时归纳,但也反对没有足够感性积累的情况下过早归纳;语法规则的归纳反对教师灌输,提倡教师提供典型实例,学生或师生共同总结归纳;反对不切实际地让学生去探究发现他们很难归纳出来的规律,也反对不顾学生需要和接受能力过分追求系统全面。

教无定法,语法教学也不例外。单独教还是语境中教,分散教还是集中教等,它们各有优缺点,因此都要看学习者的具体情况,怎么教都有可能,不一定非要统一的模式。笔者通过许多课例观察总结出两个基本语法课型,供大家借鉴。

单元常规型:观察—发现—讨论—归纳—巩固—运用

教师不应每遇到一个新的语法项目都花费大量时间去讲解和操练,而应根据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每单元花费一定时间,采用“观察——发现——归纳”的方法,专项突破该单元的重点语法项目。

语法专项复习型: 集中呈现—对比分析—专项梳理—巩固运用

阶段复习时,教师可以集中所涉及的语法内容,通过对比和归纳,引导学生梳理语法规则,并加以巩固和运用。同时,注意设计语法练习时,应尽可能让学生在语篇中完成,避免学生死扣语法规则、出现生搬硬套的现象。

总之,语法是用来教我们好好说英语,说地道英语,语法能助我们流畅表达。

3.要重视合理使教材各板块的内容

依据多年来的课堂观察和问卷调查的信息,笔者总结出教师们使用新课改教材的三种状态。

一是“趴在教材上”教学。这一类教师“立足于教材,但囿于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严格按教材内容及其编排组织教学活动。结果导致教材的内容无法按时完成,耗时多低效率。

二是“捧着教材”教学。这一类教师能宏观的审视教材,对教材的内容已娴熟于心。在教学中,教师能分析和把握教材各模块的内在联系,但是,偏重教材中的语言知识点(语法和词汇)。

三是“站在教材上”教学。这一类教师在教学中真正实现了对教材的超越。在教学中,教师能整体把握并驾驭教材,能创新地运用教材,在教学上教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经验,达到了教学的最佳境界。

笔者结合课堂观察和思考,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提高教师使用教材的能力。

1)及时整合和取舍,突出单元主题

Go For It!教材图文并茂,有大量的Pair work,Group work,是为教学提供的活动参考,不是教学内容。尤其是8-9年级Section B阅读部分的活动,有一定难度,有的内容与偏离了学生的生活经历。教师可以根据学情而改编或舍弃。

8年级下册和九年级Section B阅读短文后的写作素材都是参考B部分2a/2b听力内容,教师可以及时开发利用听力材料,进行写作训练,提升听力教学的功能。

7年级教材的Section A/B两部分的词汇教学可以融合在单元主题句中教学。尤其是7年级上册内容,在小学学生都已近接触,我们应该从语言运用方面来加深学生对已用知识的巩固,弥补小学英语教学中“读与写”的不足之处,激发和提升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2)简化听力任务,调整学习难度

Go For It!教材的听力材料内容丰富,语言地道,是口语学习的范本。听力输入语言学习是该教材的特色之一。但是教材(尤其是8-9年级B部分)中出现了篇幅很长(5组以上)的对话材料,有的还有许多生词。不少英语水平相对薄弱的学生望而却步,而对于语言运用能力较强的学生而言,听后的任务有过于容易,缺乏思维含量和挑战性。教师若按部就班处理教材,两级分化现象会日显严重。教师必须对一些不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经验或体验的听力内容进行难度分解,发挥听力材料的最大功能。

笔者建议老师根据学情可以尝试:一是阅读在前,语言听力感悟在后。教学生如何捕捉相关信息。二是首先整体感知材料,然后以问题线索分节细听,完成听力任务,及时阅读或朗读。

3)巧借语篇信息,活化语法知识

Go For It!教材语篇阅读量大,题材形式多样。教师想删减又怕丢掉了有价值的内容,就让学生从头到尾分段阅读,或是细读每个图表,完成教材设计的填空练习。这种任务对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不高,不仅无法提升学生快速捕捉信息,提炼信息的能力,而且影响学生阅读的兴趣,耗时底效。

该教材的语法或是主题句型都是在语篇或听力材料中体现,因此教师在设计单元阅读教学中,及时提醒学生观察语句很有必要。例如9年级Unit3的定语从句语法项目,在单元阅读材料、图标信息、听力填空及拓展自测等页面,学生能够体会到定语从句在语言中的运用。8年级下册Unit 5的if条件从句语法项目,在Section B 的阅读语篇中,学生能感悟到if条件从句功能和用法。面对这样好的体裁,教师可以借助美文语境,让学生在阅读语篇中既能感受语篇信息,也能在语言形象、信息丰富的语境中掌握抽象的语法知识,学会说写地道的英语。

四、结束语

教师的教学思想,决定一堂课的实效。“同课异构”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展示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的平台,也是教师观察他人课堂,建设自我课堂的良好机遇。“有效”教学是我们追求的永恒目标。

参考书目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英语 Go For It!(新目标)七—九年级

《中小学外语教学》 2011年2-5期

程晓堂.2002.英语教材分析与设计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王艳玲.2009.对新课改下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思考

教育部.2001.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附件:教学内容

第二篇:由同课异构活动引发的思考

由同课异构活动引发的思考

方元萍

【摘要】:我校语文教研组语文教师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六年级老师打造的精彩的《一夜的工作》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次活动,让我知道“同课异构”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的平台。教师通过讲课与听课、自己和他人同一节课不同教法的对比,找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漏洞、不足,同时又发现别人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让教师自己得到不断充实,不断认识,不断提高。

【关键词】:同课异构 亮点纷呈 发现自我 重塑自我 提升能力

春季开学后,我校语文教研组组织各年级语文教师开展了“同课异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教师们精心设计、细心准备,让我领略了我校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风采,此次活动,使我受益匪浅,在老师们的课堂上,不断闪动着教改之光,洋溢着和谐的“教”“学”氛围。在这里,我要谈谈六年级老师精心为我们打造的,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精彩的《一夜的工作》。

一、教学设计亮点纷呈

(一)付老师的课,以情激情、以情感人

我觉得付老师这节课上得很成功,课上的很多亮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深情导入,首尾呼应

付老师从上课一开始,就利用周总理生平及逝世的录像片段导入课题,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这样的总理值得人民敬仰的情感也深深感染学生。更妙的是付老师又在结束教学时,深情激昂地再现周总理逝世后联合国主席国对他的评价,学生学完课文后,对总理的伟大人格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所以在读《你是这样的人》这首诗时就有了更深的感触。这样的设计,既升华了情感,又达到首尾呼应的效果,真是一举两得。

2、抓住关键,读中感悟

付老师并没有在朗读形式上变花样,在朗读技巧上做文章,而是精心设计了诵读的层次和坡度,加强情感的激发和情境的创设,从而达到常读常新,百读不厌,渐入佳境。特别是在读“他一句一句地审阅,看完一句就用笔在那一句后面画画上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浏览一遍就算了,而是一边看一边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问我一两句。”付老师采用了回诵的方法,用三句能体现总理整整工作一夜的导语引读:“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我们的总理坐在不大的写字台前,打开了他今晚要审阅的文件,只见他„„”、“夜更深了,人们都进入了甜美的梦乡,而我们的总理依然坐在办公桌前。只见他„„”、“东方发白,夜色阑珊,总理坐在办公桌前审阅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这样层层推进地读,总理那种不辞劳苦、鞠躬尽瘁、日理万机的崇高形象就树立在学生心中了。

(二)杨老师的课,让学生成为了课堂的主人

《一夜的工作》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文章紧紧围绕“劳苦”和“简朴”这两个层次展开的,从内容上看围绕中心的句子较为明显。杨老师大胆利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所提倡的自主、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学时,由阅读提示入手,教学生学习方法,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理解课文的内容,以及文章的思想感情。老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合理,各环节之间衔接自然。开始老师简介周总理生平,使学生靠近周总理,走进文本,很自然地引出课题。接着通过阅读提示上的要求引领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然后根据这一问题,紧抓重点句:这就是周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俭朴。以此来展开教学。然后紧抓重点词“俭朴”“劳苦”来体会周总理工作的认真,品德高尚。

我觉得杨老师有一点做得非常好,那就是她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思考问题。如:学生自由读课文后,老师问学生课文从哪些方面叙述周总理一夜工作的?学生没有马上做出回答,开始连举手的同学也没有,老师也不急,让学生足够时间思考这个问题,再请学生回答这个问题。后来学生答得很不错。

我想,这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吧。作为教师,不就是引导学生走进书里,让他们自主去发现黄金屋,遇见颜如玉吗?这样,他们才会体会到读书的真正乐趣呀!

(三)王老师巧用对比,突出情感

王老师在让学生感受周总理生活简朴的高尚品质时,巧妙运用了比较:把周总理与金碧辉煌的宫殿进行比较,同样是手握大权的人;把宫殿式的房子中应有的摆设与实际极其简单的摆设“一张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总理工作了整整一夜,按说他身为一个大国的总理,工作又那么劳苦,即使他吃燕窝、鱼翅、鲍鱼等任何山珍海味也都不为过,但是他什么都舍不得吃,他的宵夜仅仅是一杯绿茶,一小碟数得清颗数的花生米。总理那种简朴的生活作风,那种高风亮节体现得更淋漓尽致。通过这样的比较,使学生真正从内心深处感受到总理那种为国为民节省每一分钱的伟大精神,对周总理的敬佩之情也就油然而生了。

二、教学中的困惑与不足

这三节不同风格的精彩课例,使我产生了一些困惑,也看到了其中的不足。

1、付老师和王老师对这篇独立阅读课文的设计是否恰当?老师包办过多?

2、杨老师只注重让学生自主读,对于教材深意、情感、只是点到为止,学生体会不深。

3、王老师一节课下来,感觉学生朗读还是停留于表面。我想,学生情感的引导不在于老师嗓音的高低,应是取决于教师教学情境创设和真情实感的引导。这样,学生的情绪才会更高涨,朗读才会更有激情。

三、“同课异构”所得

可见,“同课异构”给了我们教师一个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的平台。教师通过讲课与听课、自己和他人同一节课不同教法的对比,找到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漏洞、不足,同时又发现别人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自身教学能力的提升,让教师自己得到不断充实,不断认识,不断提高。

第三篇:“同课异构”活动的思考

“同课异构”活动的收获与反思

蓟县教研室 吴守利

按照蓟县教研室的教研活动安排,2008年5月9日,在蓟县实验中学举行了初中英语学科“同课异构”展示课活动。活动持续一天,共有五位参赛教师轮流上课,来自全县各个初中校的部分教师全程观摩了此次教研活动,通过看课观摩,与会教师感触颇多,收获甚丰,他们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从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教学效果等几个方面反思自己的日常教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达到了本次活动的预期目的。为了使更多的英语教师了解本次“同课异构”活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回顾,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大家共享。

一、精心打造,亮点多多

首先,五位参赛选手都是城内各国办校在第一轮校级评选的基础上,挑选出来的顶尖选手,他们具有优秀外语教师共有的良好素质,如:认真,细心,耐心,爱心、缜密,富于应变能力和创新精神;善于使用现代教育技术;学科专业素质较为深厚。由于在校内一级的评选中,进行了充分的研讨再加上与同行的合作,他们执教的课堂可谓是亮点多多。

一、实施微笑教学,具有亲和力。多数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始终保持微笑教学,具有很强的亲和力。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不时地叫出学生的名字,使同学倍感亲切;一位教师能够自如地用英文赞扬被提问的孩子,还能对答错的孩子给予鼓励,使学生增强了参与教学活动的信心;几位教师均能在学生遇到困惑的时候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使学生不至于因为理解上的偏差而影响“任务”的进程。他们的教学设计、教学语言和教学行为充分体现了“人本”的理念。

二、语言较为精练,富于感染力。施教选手大多能够用英文组织教学,使学生始终处于英文的环境中。例如:一位教师灵活而地道的口语使学生和听课老师感觉耳目一新;一位教师凝练的教学语言使学生们能够清晰地思考,明白地活动,兴奋地参与;一位教师沉稳大方,语言简练,设计严密,实施灵活;有的教师热情洋溢,富于激情,最大化地调动了学生;有的教师沉着冷静,活动环环紧扣;有的教师循循善诱,设计缜密,富于启发性。总之,选手们富于创造性的语言魅力使人感到“如沐春风”。

三、继承中有发展,稳健中有创新。令人惊喜的是,通过五节课的观摩,我们看到了课改的理念正在转化为教师实实在在的教学行为。老师们独到的教学设计充分体现了“同课异构”活动的宗旨,即:在相同的理念下,就相同的教学内容,通过不同的途径、方法和手段来达到共同的教学目标,即“求同—求异—求同”,可谓是有所继承、也有所发展。例如:大部分教师都自觉地运用了“任务型教学途径”,都在Production环节运用了小组合作学习;他们都能够自觉地使用发展性评价;他们都能够基于“学生真实的生活经历”来设计任务,从而开发课程资源;他们都能够在大量的口语实践后,给予学生必要的书面练习和应试训练。所有这些都说明了我县初中英语课程改革正在向纵深发展。

二、异构得法,彰显个性

“相同的理念,不同的教学个性”是老师们对本次活动的突出感受。学生的创造性来自于教师的创造性,而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来源于自身的个性化教学,可以这样说,一个在教学上没有个性的教师不能称之为好教师。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活动,极大地彰显了每一位教师甚至是每一个学生的个性。

一、理想与现实在承接中升华。首先,每一位教师都不能脱离教育的现状----“应试”训练,我们认为,避开应试,空谈课改是不现实的,我们的参赛教师正是把握了素质与应试之间的“接点”。例如,有的教师秉承“3P”教学流程,在精心设置语言呈现环节的同时,适时引入“任务型教学”的基本理念,使学生在Presentation环节,就能够尝试性地在小组内合作完成任务,可谓是在现实的课堂中实施外语教学的“理想”,在“理想化”的过程中

1逐步完善现实的课堂。

二、启发有章法,诱导更科学。在新知识的呈现环节,与以往不同的是,我们的老师能够把新的语言现象在平实的材料和真实的情境中引出,从而启发得法,而富于科学性和逻辑性,真正是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例如,一位教师在呈现形容词最高级的时候,先从形容词副词的原级入手,之后引出比较级和最高级,而这一切都是在相关的情境中完成的,而不是在黑板上直接给出其变化规律。真正体现了“感悟——理解——应用——反思——实践”的这样一个合乎情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总结归纳语言规则、发现语言运用的规律,既培养了观察、推理、比较、抽象和归纳的思维能力,又培养了英语的口语应用能力。

三、练讲结合,点拨到位。为什么不说“讲练”呢?因为,在课改的理念中“实践”先于“认识”即活动先于讲解,或者说是练习先于点拨。在各位教师的授课过程中,都非常重视教师的精讲和点拨作用。例如,对于本单元的语言点:形容词比较等级的变化规律和典型句型,各位参赛教师都开动脑筋,想出了“高招”,先是创设真实情境或者模拟真实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感知、理解,并尝试应用,然后自觉探索和归纳出语言规则,或者由学生到黑板上写出来,或者有个小组汇报“学习成果”,但是在关键的环节,教师及时的点拨为学生“拨开云雾”,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建一个清晰的知识框架;在操练环节,选手们也打破了“唯笔头”的倾向,把话题和语言项目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得“Practice”更有意义,更有趣味,学生更乐于参与,避免了教学过程中学生参与的“死角”。适时的点拨和有意义的操练相结合,使得小组活动的话题更有意义,而所练的语言项目则更加清晰,促进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和能力培养。

三、比较反思,潜力无限

诚然,英语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然而,我们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也不容乐观。现就本次活动中观察到的突出问题加以分析。

一方面,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问题决定了教学的成败,换句话说,教师的教学水平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水平。一个优秀的外语教师应该具备如下几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扎实的英语学科专业知识和娴熟的语言技能,2、普通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常识和应用能力,3、现代英语应用语言学的基本常识,4、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和实践能力,5、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能力。从参赛教师在课堂上的反应看,有的教师专业知识储备和专业能力明显不足----例如,口语不流畅、不地道;有的教师不理解为什么要创设情境而更热衷于“告诉”;有的教师不懂为什么要小组合作,而小组合作究竟要干什么也不清楚,往往是为了“秀”给观摩的教师看;有的教师不懂评价的促进作用而使评价流于随意性和盲目性。一句话----课改的成功在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完善和提高,它是课改的“瓶颈”。

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设计上的粗制烂做,导致了学生在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上的粗心大意,养成了不良的思维习惯。例如,有的教师一开始就把形容词比较等级的规则“写”在黑板上,或者是“打”在屏幕上了,然后让学生说出规则,之后训练。虽然通过学生的“口”说出了规则,但是这仍然不是通过实践感悟的结果,仍然是“直给”,是“灌”的变种。再例如,有的教师在小组活动之前对于任务的目的和要求叙述不清,导致了学生的活动目的性不强,进而在“学习成果汇报环节”动力不足;还比如,有的教师在评价学生的学习活动的时候,对于学生的表达错误不予理睬、不予纠正而一味地说“Very good”、“Great”和“Wonderful”,使其他学生感到如蒙一头雾水。所有这些,都说明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缺乏精雕细刻,缺乏细腻化,而知识是载体,能力的形成是过程,人格的培养是目标。我们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上的简单处理,粗心大意,势必会造成学生学习习惯的不科学、不合理,导致教育教学效果不好。

再有,教学语言缺乏凝练。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简明、地道”教学语言更能够启发

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发展,这些课堂教学语言应该分为:

1、指令性语言

2、释义性语言

3、评价性语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敢于“拿腔拿调”,要勇于做到“字正腔圆”。实践表明,只有教师的地道英语才会有学生的规范化英语。

其他几个方面的问题也需要引起老师们的思考:

1、新的教学内容如何呈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取决于教师的教的方式,而教师的教的方式的转变关键在于“新知识的呈现”,还有,何时呈现?怎么呈现?谁呈现?都直接关涉学生科学知识体系的建构。

2、小组合作学习要关注学习效果,要关注学习责任。合作学习始终是教师想尝试而又疑惑颇多的问题。小组成员的构成、成员的分工、小组的学习业绩、小组的学习目标,以及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都直接牵涉到学生的学习责任,教师应该从深层考虑和设计。

3、任务型教学的实施令教师们既向往而又倍感迷惑。我认为,在现实的常态教学中,对于任务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师要想使任务得以顺利完成,必要的“支架”是很关键的。因此,使任务型教学本土化的一个有效途径是“(师生)示范——(小组)操练——(小组代表)汇报”即“Model——Practice——Report ”。一些实验教师经过了两年的尝试和实践,证明它是推行“任务型教学”最有效的途径。

4、采用发展性评价是评价学生学习活动的一个关键性问题。教师必须了解和学习美国教育心理专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这是现代课堂激励性发展性评价机制的理论基础。那么,何时评价,怎样评价,评价什么,谁评价,评价的标准是什么等等就迎刃而解了。有了发展性的评价机制,学生将会乐于参与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

5、既要关注“预设”也要关注“生成”。预设和生成的关系很微妙,它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预设不科学会导致教学目标不清,活动方向不明;而缺乏生成的课堂可以说是缺乏生命力的一潭死水。因此,它需要教师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尊重和考虑人的因素,尊重人性,丰富人性,而不是为了死死地完成预设而扼杀人性。以往我们之所以看到的课堂会是“千人一面”,就是因为过度预设而生成甚少的结果。

6、现代教育技术并非灵丹妙药,教师需要树立“现代教育技术辅助课堂教学”意识。所谓“辅助”,就说明它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因素,人(教师)是主要的因素。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观摩课上教师不离电脑,手不离鼠标;甚至每一个环节都有课件;有相关的研究资料表明:过度依赖电脑会使思维产生惰性,进而扼杀了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富于生命力的“生成”;对于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总的原则应该是“必要性”和“适度性”相结合,否则它会喧宾夺主、干扰教学。

纵观本次“同课异构”活动,应该说已经达到了预期的目的,收到了圆满的效果;通过“异构”,教师的教学个性得到了彰显,教学思路得到了拓展;通过比较和反思,教师们发现了自己在教学上的不足,对于任务型英语教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因而,成绩是突出的,亮点是醒目的;但我们必须看到,存在的问题也不少,参赛教师具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较强劲的发展潜力,活动中暴露的问题还有待于大家在今后的课改实践中共同研究和探讨。

第四篇:同课异构

所谓“同课异构”就是根据学生实际、现有的教学条件和教师自身的特点,不同老师根据自己的实际、自己的理解,对同一节的内容采用不同构思备课并上课。“同课异构”是基于师本教研的考虑,以教师发展为着眼点,以课题研究为着力点,以教学案例为着手点,以教学评论为着意点,以课程的教学为理论支撑点。“同课异构”大多是做研究用的,只能偶尔为之,但在同课异构参与的过程中,不管那种形式,“同课异构”无疑是提高授课教师从学生实际出发钻研教材、独立分析处理教材、课堂教学设计意识、教出个性的一种高效教研方式,也是提高语文教师驾驭新教材的佳径之一,值得尝试。

。“同课异构”是教研组为提升教师教学水平采取的一项新举措。这一活动的开展,给教师了一个发现自我、重塑自我的平台。在活动中,教师们通过讲课与听课、自己和他人的对比,找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一些漏洞、不足和有待提高的地方,发现别人好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促进了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同一节课用不同的结构或模式来上,对于同一个课题,教师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各自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把握对重、难点的处理。同时本学科的所有教师都来听课,课上完后,大家对这一节课进行评课,发表各自的看法,提出改进的意见,找到上好这一节课的最佳模式。

老师们思想上高度重视,深钻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环节,使同一节课的教学呈现出异彩纷呈的画面。

活动亮点:

一、授课教师导课形式多样,显现教师各异风采。

二、练习题的设计具有全面性、层次性,注重学生个体差异。

《台阶》同课异构评课稿

肖开平:

昨天和今天闫琪老师分别在八(2)班和八(1)班上了两节生动活泼的“生命课堂”示范课。这两节课闫琪老师施展自己所长和特色,向我们展现了既符合“生命课堂”理念而又娴熟高效、精彩纷呈的展示课。这两节课在两个班上,而又运用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模式,这属于典型的同课异构,又是闫琪老师对自己的大胆挑战,从这两节展示课的实际效果来看,充分展示了闫琪老师的课堂教学活力和个人教学风采,显示出了她深厚扎实的文学基本功。

这两节课让我感受最深的是闫琪老师能娴熟地掌控整个课堂节奏,可以说是张弛有度,收放自如。语文八年级上学期第八课《台阶》这篇小说,篇幅长,容量大,作者要表达的情感比较含蓄,需要读者反复阅读和揣摩才能清晰地理解父亲形象和性格特征。闫琪老师对这两节课的处理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以“台阶”和“父亲”的辩证关系为主线。这两节课我总结了有如下几个特色:

一、钻研教材、解读文本的能力强。我们凡是听过闫琪老师课的,无不佩服闫老师在课堂上表现出来的驾驭掌控能力。为什么她能在课堂上驾轻就熟,游刃有余?我认为是闫老师对文本独特而敏锐的把握,注重挖掘语言训练点,引领学生对主人公的情感层层深入的感悟。例如在八(2)班上的那节课,在探讨父亲是看重台阶的实用功能还是看重台阶的象征意义这个问题的时候,闫老师要求学生从父亲的外在表现去捕捉父亲的心理活动,而且要求在分析时有理有据。这里闫老师引导学生由表及里地去剖析文本,思考父亲为什么那么重视台阶,让学生深入揣摩父亲内心的情感。

二、教学设计有新意,有突破。闫老师的两节课设计上有亮点,更加注重整体性和层次感。整体性体现在不管是开篇导入,还是梳理文章结构,合作讨论,闫老师的两节课都始终围绕主要问题以一贯之;而层次性体现在教学流程分为若干环节,环环相扣,自然流畅。不仅有“热身”“头脑风暴”“大显身手”,“拾级而上”等环节创设,还有归纳提炼。例如在研讨父亲的性格特征时,闫老师先是追问父亲为建台阶做了哪些准备?这些准备有什么共性?从中又反映了父亲什么心理?能不能结合文本提炼出父亲特征的关键词?一路下来,整个教学过程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三、化解重难点的能力强。语文阅读教学离不开读,有感情朗读是重点,如何让“有感情朗读”这一技能得到有效的训练,闫老师有自己的处理方式,少了理性与机械,多了感性与灵动,少了程序与呆板,多了想象和意境,特别注意将指导朗读与感受、体会、想象、点拨、相结合。例如在八(!)班上的那节课,在研讨第一部分中哪些事件和场景是紧紧围绕台阶和父亲展开的问题,闫老师让学生先默读1—9段,再让学生挑出重点段落朗读,让学生揣摩第二段中的“一下子”、“还没”、“太”,五段中的“轻飘飘”等字眼,从中逐渐提炼出“台阶见证了父亲的劳累和幸福”的结论。这样的处理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也体现了以读解疑,以读会义,以读悟情。

翟博云:

(一)能把欣赏文章的权利下放给学生,努力打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闫老师能很好地把握“导”的尺度,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能有效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创造力。不论把握情节,还是赏析形象,探讨主题都注意了学生的活动。就是很小的细节,比如课堂回答问题都给学生以课堂展示的机会。

尤其是能通过有效问题的设计,如“本文为什么以台阶为题”这一既有过渡又有深度的问题,来层层深入地引导学生,抓住全文关键的一句“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引导学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本文的主题和父亲形象的典型意义,让合作探究真正发挥自己的作用。

(二)能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活动进行恰当的点评。

这节课闫老师始终都在巧妙使用“点评”这一有效的教学手段。利用点评,她完成了对文本的整体把握;利用点评,她与学生一起对精选的段落进行了分析,完成了对父亲这一典型形象的把握;利用点评,她引导学生步步深入探究主题,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利用点评,她帮助学生完成了对本文作者对父亲的思想感情的把握。点评帮助她实现了与学生的对话,可以说恰到好处的点评“点”亮了她的课堂,让她展示了自己的教学功力与魅力。

彭爱娟:

听了闫琪老师的《台阶》,我真的受益匪浅,感受颇多,综观教学的全过程,有许多令我佩服和思考的地方:

一、过硬的业务素养令我折服

首先同样一篇课文,闫老师在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设计来授课,这种同课异构的形式本来已经是个挑战了,但是她还要在从没接触过的班级教授,这是更大的挑战!但是,她做得让我倍感新颖、十分佩服。我想这绝对不是几天充分的准备就可以达到的教学境界,应该是闫老师扎实的专业功底和对教学潜心研究的结果。这种素养需要积淀,需要智慧的思考!

两堂课,不论哪一堂课,也无论是在怎样的班级,她都是把学生的心拿捏得很准,整个课堂教学游刃有余,特别是追问和点拨方面都是自然而然,水到渠成,我想这不正是生命课堂的最好诠释吗?很佩服老师的思维和学生的思维不断碰撞而产生的智慧火花,这是对生命最好的体会和思考。

二、游刃有余的教学过程令人叹服

听闫老师的课,感觉时间过得好快,整个过程都是在欣赏学生被老师引导、点拨后的精彩呈现,整个课堂师生间思维的碰撞不仅仅是星星点点的相遇,而是教师能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且能回到文本中找到依据。

整个教学过程中很自然地设计了独学、群学这样的环节,既给了学生充分的独立思考时间,也教学生养成了互助合作的习惯。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在闫老师的课堂上有了非常成功的实践,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作用。

三、贯穿课堂始终的新理念令人信服

闫老师的课体现了新的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新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贯穿始终。我们可以看到,整堂课老师没有什么滔滔不绝的长篇大论,总是引导、点拨学生自己思考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对文本的理解不是灌输式的说教,而是采用了“读”“思”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习课文,由读、思到悟到理解,润物细无声。

以上便是本人的听了闫老师课之后的一点感悟,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指点。

廖一鸥:

1、极富亲和力,思维活跃,颇有诗意,声调平和,感情细腻,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

2、能够发挥自己最大的优势,打造富有个性的课堂;

3、懂得欣赏欣赏,极力营造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课堂;

4、课文篇幅长32自然段,主题深涉及到当时中国农民生存状况和思想状况,闫琪老师引导学生理顺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脉络,有利于学生理解文章,更有利于学生领悟主题;

5、闫琪老师让学生先走进父亲,然后感受父亲,最后理解父亲,充分的展示了闫琪老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智慧教学素质和教学才能。

建议:

1、如果能够引领学生更深的走进父亲的心灵世界,加深对父亲那一辈人的理解,并思考中国农民的生存现状及其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效果会更好一些!

同课异构话语文 评课就是评自己

——《太阳是大家的》评课稿

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

大家上午好。十分感谢学校给予我参与本次“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机会。在这半天的学习之中,一个个思考的瞬间,一次次感动的刹那,源于两位老师和孩子们带给我的太阳般的温暖。

套用王崧舟老师的一句话:“评课就是评自己。”因为,在评课之中,我们在评论课的价值取向时,掂量的其实是自己所秉承的课程宗旨;我们在评议课的实施策略时,反观的其实是自己所拥有的教育智慧;我们在评价课的生成效果时,最终检验的其实是自己所信奉的质量内涵。所以,我结合自己的所思所想,现针对两位老师的《太阳是大家的》第一课时教学谈谈自己肤浅的一点看法,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老师批评指正。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从两位老师的整体教学流程来看,课前进行了细致的文本研读工作。两位老师都抓住了诗歌的第2小节和孩子们一起进行精心地赏读,注重了重点词语“洒、拔”的理解,在赏读之中进行想象说话的训练。从周老师的课来看。诗歌的第一小节只是作为赏读的引子,第三小节是过渡,第4小节是全诗情感升华的高潮点。特别是周老师运用一篇多带,给学生们了拓展了《地球只有一个》这首小诗,升华了诗歌主旨之处,还开拓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视野。而这正是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运用教材、拓宽教材的一个体现。

二、重视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

当下的语文本体已由“写的什么”转向了“怎么写的”,语文要学的也正是这个。两位老师显然十分明确这一点,课堂并没有在引导学生理解感受诗歌内容之中止步,而是抓住了诗歌第2小节的文本留白之处,让学生进行了语言的训练,从而内化了文本的表达形式。

“瞧,太阳在一天中还做了哪些好事?”让学生展开想象,激发语言内存,知道用诗歌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种语言是经过加工的,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正是在这样的语言训练中提升的。

崔峦曾指出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性?即在培养学生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思想修养的同时,落实听、说、读、写,也就是语言的积累与语感的训练。透过两节课,两位老师都注重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与思维品质的训练。让课堂的当下展现出学生的生命张力之美!

三、润物无声的细节智慧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教学中最能给人留下印象的往往不是整体构思与设计,而是对细节的处理,是一句机敏的话,一个得体的动作。”今天,两位老师的课让我们看到了细节处理的智慧。

比如,孟老师在课堂中,始终运用温柔细腻的语言在引导着学生们学习。“举起你的小手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这个字。”“这篇文章很美,老师想把它读给你听,行吗?”“我觉得你们一定读得更好。”

比如,周老师的“我相信这节课,你们一定会有不同凡响的表现。”“清楚了吗?开始吧!”“通过你们的朗读,老师发现你们特别的团结一致,心都是齐的,要读一起读。”“将这个字在你书上的空白处工工整整地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幽默的语言中暗含期待,评价之中饱含要求。还有周老师丰富的肢体语言,让我们明白,在课堂教学中,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往往让课堂更加的简洁、干净,提高了教学的实效!

四、商榷之处。

两位老师在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第2小节中的“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这句中的关键词“洒”的理解与朗读时,老师们从太阳的角度,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值日洒水与浇花去理解体会“洒”的意思。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这两种生活中的“洒”与文本中的“洒”所表达的意蕴是在同一个层次上吗?我想文本中“她把金光往鲜花上洒”,透过“洒”让读者体会万物受太阳普照的恩惠,感悟太阳的温暖、无私、慈爱。这个教学环节是否可以处理的诗意一些呢?

总之,一节好课,如同一篇好文章,有开篇之新颖,有重点之突出,有过渡之自然,有高潮之迭起,有结尾之余音。感谢两位老师呈现的精彩课堂,让我在评课之时,评价了自己,反思了自己。

谢谢大家!

2012年5月17日于长丰庄墓

第五篇:同课异构

上午一口气听了三节语文课,有“三同”:同年级,八年级;同样的课,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雪》;同样的课堂设计:自由读——讲解“南方的雪”——“北方的雪”——作者更喜欢哪个地方的雪——对比与“借景抒情”——练笔2008年那场雪。

想起去年下半年我校的一次教研活动,叫“一课三上”,有“两不同”:教师身份不同,一位是科学老师(从前教过语文)、一位是初中语文老师、一位是小学语文老师;背靠背备课,课堂设计各不相同。

前者叫“同课同构”,后者叫“同课异构”。

“同构”是备课组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利于好的课堂设计的推广,或者叫“资源共享”,尤其适合年轻教师的迅速成长;“异构”展现不同教学个性,诠释不同教学理念,便于互相学习。

从教研的角度,“异构”具有“同构”无法取代的研究宽度和深度。教学本来就是“我的地盘我做主”,长期“同构”,会泯灭个性,况且,从学生的角度,学情有别,也无法“同构”。从课堂生成的角度,本来就有无限的“不确定性”,何来“同构”?如果“同构”,就钻进了别人的套子。我们语文老师最容易进两个套子,一个是“教师教学用书”,一个是名家“教案”。

“异构”需要教者独立思考,独立钻研文本、设计教案,这是一个成熟语文教师必备的基本功。当然,在“独立”的过程中需要查阅包括“用书”、“教案”在内的资料。现在的教学有着太多的“同”,有着太多的“我”在复制。我们高唱“集体备课”,我们欢呼“资源共享”,但请牢记:我们一不留意,就会在这歌声中,在这欢呼里,失去了“自我”,失去了“真我”。

好在今天的三位老师在保持“同”的同时独守着自己的个性。比如,第一位老师多了些对词语的推敲与学生的探究性学习;第二位老师有很多令人佩服的精彩讲析;第三位老师则对文本有令人欣慰的深度解读。

摘要:

“同课异构”致力于目标设置、切入角度、教学流程、教学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研究探求教育教学的规律;而“异课同构”则有利于教学思路的明晰、教学策略的验证、教学模式的建构和教学风格的形成。在语文教学研究中,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关键词:同课 异构 异课 同构

“同课异构”是时下比较流行的教研方式,让不同的教师对同一篇课文进行个性化解析,自己备课并上课,由于老师、学生不同,课的目标、结构、策略、风格自然也就形态各异、多姿多彩。在语文教学中,“异构”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教学目标求异。对语文课来说,课文文本本身蕴含的教学资源是非常丰富的,给教师提供了见仁见智的广阔空间。特别是在重难点的确定上,不同的教师往往会形成不同的见解。例如《天上的街市》,有的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有的教师侧重于想象的生发,引导学生产生各种奇思妙

想;有的教师侧重于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对光明的追求。在不背离文本的基础上,应该允许教师进行多元的解读。

2.切入话题求异。语文课的切入话题是同课异构的重点之一,可以说没有话题的选择就没有同课异构。例如《孔乙己》的教学,可以从孔乙己的语言入手分析人物,可以从众人的“笑”入手深入剖析,也可以从旁观者“我”的角度入手来解读课文。有一位教师甚至别出心裁地从对孔乙己“手”的几次描写切入,引导学生去把握人物命运。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在切入话题的选择上体现最为突出。

3.教学流程求异。教学流程的求异是最为外显的,有的人喜欢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有的人喜欢设置悬念问题引路,有的人喜欢直入中心深入探讨,有的人喜欢逆流而上追根溯源。教学中,只要教学流程的设计有利于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就是值得提倡的。

4.活动方式求异。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活动方式也是“求异”的重要层面。有的教师喜欢精辟的讲解,有的教师善于抽丝剥茧的追问,有的教师注重引导学生自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有的教师重视小组学习、伙伴学习。不同的活动方式,课堂的气氛也不一样。有的课堂热闹非凡,争先恐后;有的课堂严肃沉静,学生深入思考;有的课堂活动丰富,唇枪舌剑。凡是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培养思维能力的活动方式,就是有益的。

求异的角度和方式当然不止上述四种。让不同的人展示不同的教学风格,从不同角度去挖掘文本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流程和活动方式,给教学研究提供尽可能丰富的样本,这是“同课异构”的追求。但是,我们要认识到“同课异构”的本质是比较研究,也就是通过对“异构”现象的深入研究发现教育教学的规律。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异构”所展现的多样性,其实质是对“同”——教学规律的一种追求。我们之所以开展“同课异构”是因为我们不断地追求语文教学之“大同境界”:充满“语文味”的文本学习,生动高效的教学模型,师生互动的多边对话,沉静深入的思维活动,精彩纷呈的交流辩论„„

既然如此,出于对教学方法、教学策略、教学风格的探讨,我们又何妨开展一些“异课同构”活动呢?所谓“异课同构”,就是在不同课文的教学中采取相同的教学思路、教学策略、教学模式,营造类似的课堂情境,追求一致的教学风

格。如果说“同课异构”有利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促进教师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在比较中发现教育教学的规律,“异课同构”则有利于验证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有利于深入研讨教学模型的建构,有利于教师教学风格的形成。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开展“异课同构”活动呢?

1.同类文体的教学思路“同构”

同一文体往往在写作风格、整体思路、语言特点等方面表现出鲜明的文体特点:散文讲究“形散神不散”,小说重视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波澜,议论文强调摆事实讲道理,小品随笔常常下笔从容心境淡定„„同一文体的教学往往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在开展校本教研时可以通过“同构”的方法对同类文章的教学思路进行研究、探讨、验证。例如,古典诗歌教学都非常重视意境的创造,都重视借景抒情或者托物言志。曹操和毛泽东虽然时间上跨越千年,但是他们所写的诗同样大气磅礴,在构思的角度、形象的塑造、诗情的表达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可以通过“感知形象—领悟诗情—知文论人”的思路进行教学。

2.基于问题的教学策略“同构”

在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甚至已经成为 “热点”。对这些问题进行解构、探讨,寻求解决问题的教学策略是语文教学不可回避的责任。在教学中,可以在提出假设的基础上,通过“异课同构”活动对假设进行验证,深入探讨问题解决的策略。例如,针对学生不会品味作品语言,不能主动去感悟体验作品的精妙之处。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策略:①朗读课文,在抑扬顿挫中体验; ②寻读佳句,在圈点勾画中体验; ③评点妙处,在互说互评中体验;④生发想象,在情景意境中体验。通过“异课同构”,不仅可以检验这种策略的教学效果,而且可以考察该策略在不同特点的文章教学中效果的差别,有利于教学策略的不断完善。

3.致力建模的教学方法“同构”

建构有效改进师生互动模式、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的课堂教学模式是众多语文教师努力的重要目标之一。魏书生的“六步教学法”、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于永正的“三本五重教学法”、余映潮老师的“板块式教学法”等无不是这些著名语文教师教学智慧的结晶。在模式建构的过程中,必然经历理论探讨、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和推广运用等各环节,在此过程中,开展基于课堂模式的“异

课同构”活动不仅是对模式的检验,也是模式发展和完善的必然要求。通过开展实验教师群体的“异课同构”和教师个体的“异课同构”,不断地探求模式运用的方法、技巧,寻找模式存在的瑕疵,使课堂教学模式日臻完善。

4.追求诗意的课堂意境“同构”

海德格尔说“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就是要追求一种语文的诗意,创造诗意的语文课堂,使学生的性灵能够得到滋养,能够体味到语文的独特的魅力。在教学中,可以从“诵读品味”“举像入境”“移情体验”“独特感悟”“传承文化”“激活想象”等角度入手开展“异课同构”,创造出一种自由对话的语言环境,让学生在“每有会意”处体验生命的灵动、自由和独特,从而达到学生、教师、文本、作者在精神层面的沉浸和交融,感受到语文的诗意和生命的愉悦。

5.立足个性的教学风格“同构”

一个语文教师,努力在不同的课文教学中融入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打上自己的鲜明的烙印,这是另外一种形式的“异课同构”。蔡澄清的点拨教学、李吉林的情境教学、于漪的循循善诱、魏书生的奇招迭出、李镇西的不拘一格„„都是教学个性不断强化,教学风格不断凸显结出的硕果。可以说,一名语文教师要想形成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学风格,就必须扬长避短,不断强化自己教学的个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开展教师个人的“异课同构”活动是很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同课异构”致力于目标设置、切入角度、教学流程、教学策略的多样化,通过比较研究探求教育教学的规律;而“异课同构”则有利于教学思路的明晰、教学策略的验证、教学模式的建构和教学风格的形成。我们要认识到在“异构”中,“同”也存在于我们共同追求的目标、遵循的规律、采用的方法之中;在“异课同构”中,由于教师教学个性和学生实际情况的差异,过程和结果的“异”客观存在,而且这种“异”正是我们要加以研究的关键节点。既要努力在“异构”中求“同”,也要努力在“同构”中求“异”,两者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参考书目:

1.《诗意语文,追寻生命化教育的境界》 王崧舟 wangsongzhou.blog.zhyww.cn

2.《思辨·行走——我的语文生活》 杨树亚 语文出版社 2009年12月

3.《课堂模式论》 查有梁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5 年2月

4.《活动教学原理与方法》 潘宏建 孟凡丽 甘肃教育出版社 2008年12月

一、什么是“异校同构 同课异构 一体教研”?

异校同构,是指召口中学分别邀请实验中学、外国语学校、孙娄中学、梧台中学、路山中学等学校的区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优质课评选获奖者、教学新秀等优秀教师,同召口中学的教师执教同一节课。同课异构,是指不同学校的不同教师同备一节课,同上一节课。一体教研,是指“备课、说课、作课、观课、评课”紧密结合,流水化作业,实现了五个环节的一体化教研活动。

二、“异校同构 同课异构 一体教研”活动开展的具体做法是: 有计划有组织的邀请临淄区各初级中学的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优质课评选获奖者、教学新秀等优秀教师,同召口中学的教师执教同一节课。同时邀请各校优秀教师参与“说课、作课、观课、评课”的全过程。

比如,11月26日,召口中学邀请实验中学、外国语学院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的于宪平、朱丽娟、李新凤、崔莹、边秀珍、耿伟华等优秀教师到召口中学同本校教师王霞、窦志恒、崔金花、崔玉堂、郭鑫、张翠芹一起进行“同课异构”,同时邀请梧台中学、路山中学的优秀教师参加观课、评课活动,并邀请临淄区教研室王良才主任、李世锋书记现场指导。召口中学统一组织安排,上午通排语文、数学、外语各四节课,下午分语文、数学、外语三个小组,分别进行集体评课活动,评课之前,先由执教教师进行教后说课,说一说自己的教学设计及教后反思,然后大家进行深入的评课交流与探讨。

召口中学同时安排六台摄像机对整个“异校同构 同课异构 一体教研”活动全程录像,并在第一时间上传至校园网,为教师的进一步反思与学习提供宝贵的资源。

活动结束后,召口中学的主讲教师要对照录像资料写出自己的课堂实录、说课材料及教后反思,其他同学科老师要根据个人听课的体会及集体评课的感受,写出自己的评课材料。

截至目前为止,召口中学已经分别于12月2日、12月3日、12月8日、12月9日进行了四次“异校同构 同课异构 一体教研”活动。目前这项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常态,语文、数学、外语,同其他学科间周交替进行,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根据教学实际进度轮番上阵,该项活动已经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全校教师在每次教研活动中,对于“如何备课、如何作课、如何观课、如何说课、如何评课”都有新的认识,都有新的收获和提升。虽然大家感觉有些辛苦,但确确实实尝到了实实在在的甜头,大家“忙并快乐着”!

三、“异校同构 同课异构 一体教研”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以下积极作用: 第一,为召口中学教师的对外交流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使大家在与优秀教师的同课异构和集体教研中,以智慧碰撞智慧,以思想砥砺思想,达到了资源

共享,借智成长的目的。

第二,使召口中学的教师能够在教研活动的各个环节,接受到临淄区一流教师的示范与引导,有利于召口中学教师集体教研水平的提升与优化,同时也是落实临淄区“三课型”构建的重要载体。

第三,在“备、说、作、观、评”一体教研的过程中,不同的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优势,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促进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形成鲜明的个性教育特色,利于培养个性教师,有利于构建充满生命力的课堂。第四,详尽的录像资料,记录了大家在教研活动中的一言一行,每一个细节,为召口中学教师的深刻反思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源,可以对照录像清晰地发现自己的不足、别人的长处,从而利于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促进自身快速有效的成长。

四、“异校同构 同课异构 一体教研”活动开展的最终目的: 第一,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自身素质,提高召口中学的教育

教学质量。

第二,积极构建起具有召口中学特色的“三课型” 体系,打造高效课堂。第三,积极构建起具有召口中学特色的“生命课堂”体系,让课堂焕发生机

与活力。

从同课异构走向异课同构

经历了一番同课异构,渐渐明白它的价值——追求文本细读,以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思想驾驭教材,打造属于自己的教材教法,形成个性的课堂风格。

这学期,学校提出了“异课同构”,禁不住要问,语文异课同构落脚点呢?面对不同的文本,如何探求相同的课堂框架呢?说实话,当时有点晕。

恰好手头正应老师嘱托写一个轮训感言吧,茫然中发现,那时第一堂的亮相课是根据古诗词、写景状物类、写人叙事类、寓言成语故事类、口语交际和习作类加以区分,每一类均选择了两篇不同的课文,当时没有要求同类文采用相同的结构组织教学,目的是探求同类文章的不同教法。于是乎,发现此类区分也可以作为异课同构的模板,课文是不同的,但可以去尝试用相同的框架去构建课堂,如此定可熟练掌握某种教法,形成较为熟练的教学技能。

今天早晨,翻阅了《小学语文教学通讯》第7、8合刊,竟然也看到了异课同构的词眼,而且是大篇幅的报道。有诗意语文的追随者生力军王自文、彭才华的课堂实录,教材分别为《生命的壮歌》、《凡卡》。后面乃是特级教师林莘的长篇评论,题目为《感性陶冶,诗意语文的深层结构——解读《生命的壮歌》、《凡卡》的异课同构》。初看题目,《感性陶冶,诗意语文的深层结构》顿时引起我的共鸣,因为在轮训时,琢磨了王崧舟的课堂,有一种感受很强烈,也把它写在了个人博客中,那就是王的课堂很善于把语文的模糊性转变为一种感性的存在,这是一种很特殊的魅力。只是后来,我便没有在深入去探究王是以怎样的方式实现这种转变的呢?但现如今看到“感性陶冶”这样的词汇,心里边是有感觉的,没想到自己的认识得到了特级的谋合,自然是非读不可了。

从“象”的同构:还原与兑现,到“境”的同构:叠加与渲染,至最后的“情”的同构:投入与回味,概括提炼了诗意语文的“象”、“境”、“情”三个特质,既有深度,又简洁明了。这样的见解肯定为许多诗意语文的簇拥者找到了膜拜的理由,前进的方向。但心中仍有一疑虑,在王自文和彭才华的课堂中,在“象”的还原与兑现,“境的叠加与渲染”,“情的投入与回味”中,学生自然地徜徉在文本的文字与精神世界。可是,仍禁不住要问:现在语文教学重量级关注的“怎么写”体现在哪呢?学生的感悟能力提升了,精神世界丰满了,就不需要学习如何表达了吗?这是实录有筛选的原因,还是王、彭两位名家没能跟上领军者转变的步伐呢?(如果细细关注王崧舟课的老师一定知道从《慈母情深》一课后,王崧舟其实已经开始在诗意语文的课堂上寻求文本表达方式的教学方法了。)

但不管怎样,还是敬佩林莘的见解,从中也探寻到了异课同构的另外一种价值,即以自身以形成的教育风格或者思想流派去驾驭不同的文本教材。如果同课异构侧重于教学技能的形成,那么异课同构侧重于教学思想体系的完善。

当然,无论是同课异构还是异课同构,都是一种尝试,对于教学技能的提升和教学思想的形成都是大有裨益的。

由此看来,“同课异构”并不像一般所说的“一文多教”那样简单。“同课异构”的“异”不止是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异”,更是指教学内容的不同选择。换句话说,教学方式和策略的“异”

是外在的“异”,而教学内容的“异”是内在的“异”。因为教学方式的“异”终究取决于不同教学内容的甄选和不同教学价值取向的判断,也即“教什么”先于“怎么教”。我们国家的语文教材长期以来采取的是“选文”的编写方式,“教什么”自然就牵扯到怎么样来利用“选文”的问题。王荣生老师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一书中将“选文”鉴别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四种类别。“选文”功能的不同定位,实际上就指向不同教学内容的构建,是不同教学价值取向的体现。王老师对于“选文”功能的鉴别,与他最近几年来一直呼吁的“重构语文教学内容”是内在呼应的。中学语文界也愈来愈发现,没有合宜的教学内容的确立,只是在教学方式和策略上翻新,依然不能解决语文教学的根本问题。

当然,对同一篇“选文”的功能定位,也不能仅固化为“定篇”“例文”“样本”“用件”之一种上,到底是定位于“定篇”还是“例文”,必然要审读具体文本的特性,但这不是判定这篇文本的功能和价值、确立教学内容的唯一依据,还要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考虑到他们的具体认知困惑,即充分考虑到不同的学情。比如《皇帝的新装》,这样一篇经典作品似乎应该按“定篇”来教,而学生大多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对其内容熟稔于心,鉴于此,把它当成“用件”来处理,也不失为一种灵活的选择。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同课异构”的“异”终究要根据“学情”而定。换言之,“同课异构”的另一面即意味着“异课同构”,不同教学内容的确立,不同教学策略和方式的选择,实质上已经成为不同内涵上的“课堂”,但最终还都是落脚在学生有意义的知识建构上。这也就是大家平常所说的“殊途同归”吧。

总之,语文学科与数学等学科有很大不同,数学等学科有相对严谨、外显的教学内容体系和教材体系,而语文学科则不同,同样处理一篇“选文”,十个语文教师可能有十种不同的理解,课堂呈现的教学内容也各不相同。如何确立有效的教学内容,如何促成学生有意义的知识建构,这不只是课程专家和教材编写者的事,还要靠语文教师在“异”与“同”上作出智慧的判断,以建设性的教学实践为“重构语文教学内容”作一点一滴的积淀。这也许就是“同课异构”与“异课同构”的教学研究价值所在吧

我们诚以同课异构的形式唤醒大家对阅读教学的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让我们更好地把握理解教材,改进创新教学方法,真正找到适合自己和儿童成长的最佳途径。今天的同课异构给我几点启示:

一、语文课是人生舞台,在舞台上老师们展示生命的精彩,体现人生价值。三位老师用很短的时间备出的《九寨沟》让我真切感受到:人与课的融通,心与课的交汇,情与智的聚合,教书与做人的一致。三位老师课上每个动作,每一个细微的表情都在传达这样一个信息:孩子们,我爱你们。她们的课平实中颇感厚重,淡雅中似觉深沉,求同中力求创意,课上完,仍有余音、余韵、余味。

二、阅读教学做到有长远的心境,实现更高水平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让智慧流淌在教学现场中。对一篇篇课文来讲要有整体的感知、局部的分析、细致的品味,《九寨沟》构段完整,结构特点明晰,很容易整体把握。但每个人对目标的落脚点找寻各不相同,所以教学点也不尽相同。在感受九寨沟景观时,对美的感受大家都抓住了,但有的地方还不够精准,指导朗读也不到位。特别在教法的

选择上上还比较单调,也有点蜻蜓点水。在这里我要强调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教出重点,教出趣味,教出文化。同时,还要重视四个基本方面:(1)学习有感情朗读课文(2)学会默读,学习朗读(3)培养理解词句的能力(4)培养概括文章主要内容能力(5)突出段落训练。

三、语文教学是根深叶茂的语文事业,语文要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根本,要立足于学生生活之本,语文要有生命活力、张力。兼顾现在和未来,立足于传统和现代,不管同课异构,异课同构、异课异构,我们必须尊重、敬畏教育的价值和规律。“内行水上,自然成波”因而,我们要努力探寻阅读教学文化意蕴,让儿童学思结合、学用结合,真正成为母语文化熏陶的中国人。

四、教师要基于对教材改善、基于对学情的深刻灵动把握、基于教学艺术的不断追求上,穿行或牵手教材文化。好文章是要好好地细细地品味,读书一定要有感觉,一边读一边想,一个字也不能放过。语文教学促进人的发展功能尤为突出,但在阅读教学中有很多教学元素阻碍人的发展。要记住为什么教?为成人而教,关注学生今天的得失,关注学生明天的幸福,为学生生命的全程发展奠基护航。教什么?教学生一生有用的东西,关注学生的内在素质,让学生获得应对内外部世界的各种挑战的本领。怎样教?三个关键词:自由、正义、秩序。

总之,精彩的课堂来源于深厚的文化底蕴,来源于对教材深入细致别出心裁的研读,来源于教学创意的实在、新颖独特,来源于教学设计艺术的勤奋探索。感谢三位老师的辛劳。

让阅读教学成为伴随儿童生命成长的智慧之树,让我们成为一个个育树人

教学活动,始终离不开两种教研的形式,一种是同课同构;一种是同课异构。几乎是我们走上教师的岗位起,我们就一直做着同课同构的工作,在模仿中学习成长;同时我们又加入了自己的一些理解与思考,于是我们又在同课异构中进步提高。

对于课堂而言,有三个基本的元素:文本、教师、学生。借助文本,实现师生的互动、交往是课堂教学的的本质。所以,有人说课堂教学的过程是一次次生命互动的过程。在一节课的教学中,师生借助文本的对话,跌宕起伏,精彩不断,经历着思维的洗礼。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启迪智慧、学会交往、健康成长、实现生命的润泽。

异构正是这种生命本真的体现。我以为,异构之异,是在于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现个性的创造之异;是老师与学生在生成的过程中实现教学机智之异;是在于教学的过程中心灵相通相融而情景交融之异;是在于教学过程中达成目标的顿悟之异。

充满个性的创造,让同课的课堂“异”出诗意。

闪动-评论。有关性的?情感故事视频。

一节课的构想,就像一首乐曲,呈现什么样的旋律,处决于教师的个性化的创造。其实,我喜欢用创意这个词。创意从字典从翻译过来,就是创造一个意思,创造一种意境,创造一种意向或对某种认知有独到的见解等。它包含了动态的创造性过程和静态的具体构思。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创新上,即对一个问题提出解决的新方法,新思路甚至新问题。

同课异构,就是教师呈现自己个性,实现自己的创意,达成课堂的诗性的过程。

“异构”在导课之时,或小桥流水低吟,或黄钟大鼓的铿锵,丝竹有声。

如《桥》课的导入,夏冬老师说雨,而后知洪水,析洪灾,最后品评老汉;福雷老师则扣桥,说小桥流水之恬静,引洪灾之乱,最后品评桥之于生的重要,树老汉之高大形象。两种异构,都达到了让学生的情感在开课时经历一次起落,让情感之线由松而紧,由紧而急、而迫,都实现了披情而入文的效果。

闪动-评论。有关性的?情感故事视频。

当然由思辨导入,让导课直接进入*,将文本的矛盾冲突开门见山似地交给学生,也是一种异构的形式。如一开始就可让学生找到课文中出现最多的三个名词:桥水老汉。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洪水成灾造成死亡逼近--木桥求生终成生命之所望--老汉如山的镇定牺牲小我而成大我”。

再如《黄河的主人》一文,三种导入方式,让课堂呈现恢泓的诗意。

一种是从主人入课,找到课文中描写黄河主人的那段话,然后有这一主线去析文披情,这是一处哲理式的导入。

一种是从黄河入课,先体验黄河之险,再去感悟在险之极处的黄河上行船的主人之实,这是一种情境式的导入。

一种是从羊皮筏子入课,由轻的羊皮筏子空着的时候,一只手就可以旋转,让学生试想,如果上面坐着人会怎样?而如果行使在黄河上又如何?去全面感悟文本,休味黄河之魂,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导入。

《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学,由诸葛亮这个人物入手,是调动孩子的知识积累,品评人物让孩子们有一种探究的兴趣,这样的课堂故事味浓,情趣盎然。

而从“借”字入手,从语言文字的角度去分析“借”字之妙,展开在文本中的探究,把研究性学习引进课堂,能让孩子从中体会母语之美,人物之情与智,课堂充满睿智与灵性。

导入的精心异构,为课堂出现的*,作了很好的铺垫。

异构在*跌起之处,或披情入文,或激智生慧,复沓涵泳。

一节课如同一篇小说;一首乐曲,行文处,行曲处皆有*。在*处最能体现创意。

如《桥》之课,当老汉与小伙子发生冲突的时候,其实是爱子与爱民之间的选择。老汉其实爱儿子,但是他更知道自己的责任,百姓的生命超越了一切。这是一次情与理的思辨;是一次心灵的洗礼。

福雷老师巧妙进行两次的解读,一次是老汉与小伙子,一个是支书,一个是党员,让学生体验党员之责任;第二次再回来,让学生明白父子之实,思辨情感的冲突。感情的两次激荡,实现情感的牵移。

不过,如果是我,我想也可以直接点明,在第一次时,就把父子的关系抛给学生:可是,他们是父子啊?难道他不爱自己的孩子吗?从文章中找着相关的词。我想,这样似乎也可以达成披情入文的效果。

今天的《丑小鸭》教学中,一段体会丑小鸭在家里受到“哥哥姐姐咬她,公鸡啄她,赶鸭的小姑娘也讨厌她”让她感受到孤单,从而决定离家了走。洪敏老师用丑小鸭离开家时,给自己写日记的方式去体验;贺莉老师先让孩子想象,在丑小鸭吃食的时候玩耍的时候休息的时候大家是怎样对他的,最后问孩子:丑小鸭离开家,她想寻找什么。都达到了超过预见的效果。高年级的孩子体验到:“丑真的是一种错误吗?”责疑;以及在这我没有温暖,我多么渴望温暖的愿望。而低年级的孩子刚在寻找什么中,呈现多种思考:寻找亲人、寻找朋友、寻找幸福、寻找理解。这正是异构的殊途同归啊。

在体会丑小鸭的追梦记不放弃时,洪敏老师选择了安徒生的原文中,对丑小鸭在冰面是奋力划水的描写,极力体验丑小鸭为了梦想记不放弃的努力;而贺莉老师则是用语文的方式进行了这样的说话设计:看到美丽的白天鹅,丑小鸭惊喜极了,喊:啊,真漂亮!丑小鸭羡慕极了,想:。

有了句型,孩子们有话说,达到了同课异课的课堂效果,让课堂上呈现了异外的*。

异构在结课明理之处,或闻之顿悟,或思之叩问,余音绕梁。

《桥》课的结课,我想用诵读结课。配乐读最后一段,一读,师引读,白发老人来祭奠自己的爱人与孩子二读乡情们来悼念老支书与他的儿子三读村子里的河水在风中怀念老人与他的儿子四读,老支书用他的爱,让生命之桥深深地烙在我们的心中读完结束,让对老支书的腼怀之情从这四次诵读中去感悟,这是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结课。

《长城与运河》中的结课。我是出现了中国地图:用课件制作了一个动画,图中的长城与运河在跃动,最好形成一个大写的人,厚重而充满生命。我说:长城和运河,在中华大地上,从东到西,这好像是一撇;而京杭大运河,从北到南,就好像是一捺;这一撇,从秦汉到现代,又经历了多少苍桑,有过多少泪水,但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那是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而这一捺,从随唐起始,到今天,又有过多少灵动的创造,有过多少憧憬和希望。我们中华民族正是这样一个充满着希望和创造的民族,充满着顽强和不屈的民族。这一撇,一捺,不就是一个大写的'人"字吗?。

这是把对长城与运河的认识,形象地提升到民族的精神上,提升到一种文化,这样的结课是深度的探究。

“异课同构”观后感

作者:郭徽(长兴)日期:2008-3-19 22:04:00

0

“异课同构”观后感

今天我校与横沙中心校举行了异课同构的教学研讨活动,活动主要内容是我校吴春花老师和孙学妹老师上了两堂精彩的课。

吴老师和孙老师分别上了《人家仙境九寨沟》和《西湖名堤》,这两篇课文都是写景的名篇,也同时放在一个单元之中,选取同一类文章但又有自己不同的结构,我想这正是对异课同构最好的诠释。两位老师的课上的精彩极了!已经教学一年的我深知写景文章不好讲不容易讲的吸引人,但是听了今天的两堂课让我感觉免费旅游了一番,不到九寨沟我已经领略到了九寨沟的美景,没到过西湖我已经知道西湖为什么那么有名了,我想小朋友的感觉肯定跟我一样,这正是两位老师的成功之处。听完这两堂课,给我最大的感受有以下几点:

1、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恰到好处,画龙点睛。

两位老师虽然是从教多年的“老教师”,但是对现代多媒体手段的运用却是游刃有余,课件做的很详细,而且对小朋友理解课文起到了帮助作用。比如:吴老师在讲到把九寨沟的一个湖比作宝石时在文字旁边出示了一颗宝石,这让从来没有见过宝石的孩子们自然而然的就能理解比喻的好处。

2、课堂中处处体现二期课改的理念,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现代化的语文课堂应该是 “书声朗朗,议论纷纷”充满语文味。这两位老师在整堂课的教学中体现的淋漓尽致,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学生对课文自然而然理解,通过朗读感受美景。不仅学生读,老师也读,老师深情的朗读带动学生的情绪使学生体验到朗读的乐趣。两位老师处处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真正做到了把课堂还给孩子,吴老是总是说选择你喜欢的句子读,孙老师说选择你感兴趣的读。

3、教师的语文功底很深厚。

两位老师的语文功底是值得我们这些新教师学习的。字正腔圆恰到好处的朗读,挥斥方遒刚劲有力的粉笔字,整齐有秩掌控有力的课堂调控能力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映象,让我不禁感叹什么时候我才能把课上成这样,什么时候我的学生才能这样听我的指挥,我想这都是我值得反思的。

记得有位名师说过一句话:“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当上名师,但写一辈子反思一定能当名师”,由此可见,反思对我们的重要性。通过这次同课异构我学到了很多课堂教学方法,比如低年级的字词教学,也让我看到了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希望学校多组织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成长的更快!

下载由“同课异构”活动引发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由“同课异构”活动引发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观课体会 拦隆口镇西拉科学校李生菊 5月27日有幸观摩了张永秀教师(甘河滩中心校)和陈老师(西宁市贾小庄学校)的课堂教学,在五年级数学《圆的周长》的课堂教学中欣赏......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听课心得体会 辰阳明德小学张琼2014年3月26日,我有幸参加了县教育局在我校举行了“同课异构”教学研讨活动。听了米老师和曹老师的课,这次听课收获很大,受益匪浅。使我......

    同课异构

    开展“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促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近日,常乐小学深入开展“同课异构”课堂教学大赛,鼓励全校教师比学习、重研究;比历练、提素养;比师能、促提高。课堂是教师和学......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总结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的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

    同课异构

    专家引领校本研修之四:同课异构式校本研修“同课异构式”校本研修的关键词有两个:一是“同课异构”;二是“校本研修”。 顾名思义,就是以“同课异构”为组织形式的一种校本研修......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顾名思义,同一节课用不同的结构或模式来上,教师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确定本节课的知识与能力、方法与过程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学目标,自己设计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构出精彩 ——西区沙小语文科组同课异构教学展示 为推进学校个性化语文课堂的教学研究,搭建青年教师成长平台,近日,西区沙小举行了中年级同课异构展示活动。 以中年级......

    同课异构

    同课异构,各展风采为了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广武小学和三趟墩小学联合组织开展了“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为教师间的交流和互动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本次活动由广武小学和三趟墩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