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2000字
特殊年代的别样青春
——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主题意蕴 把这部片子定位为青春片或者爱情片并非臆断,姜文和王朔其实并不是在这个片子中讲述文革,而是在讲述文革期间的他们自己的青春和爱情,《阳光灿烂的日子》这个片名本身就说明了问题——没有谁会认为那个特定的年代真是一段阳光灿烂的时光,但是电影开头就需要我们仰视的伟大领袖雕像也好像在用他的巨手指点我们:“……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你们青年人,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因为对于这群孩子来说,没有父母管教,没有老师的约束,有的只是啤酒、老莫、香烟、武斗和内参片的文革只是一段让他们尽情闯祸的日子,这种无止境的自由在孩子们看来是最阳光灿烂的生活。与此相呼应的是,在电影的结尾,电影胶片的颜色由彩色变成了黑白的,也许姜文认为文革的那段日子应该是马晓军人生中最多姿多彩的时光,跟那段最肆意的生活相比,现在的他纵然开着卡迪拉克也已经失去了当年那灿烂的色彩。
既然是青春片,爱情当然是少不了的,撬锁那段场景其实是暗示了马晓军在爱情刚刚开始萌芽时的好奇心理,所以他撬开的第一把锁当然就应该是锁着避孕套的抽屉,因为好奇的而引发的探索也从此一发不可收拾,直到遇见米兰,确切的说应该是遇到了米兰的照片。在那个经典的把玩望远镜的场景中,马晓军有了生命中对异性的第一个灿烂的发现,所以当时看到的米兰照片居然是彩色的,然而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们应该记得那个时候是没有彩色照片的,一直到80年代初彩色照片都还是刚刚出现的奢侈品,所以随着对米兰神秘感的逐渐消失,她的照片也在马晓军眼中失去了初见时的光彩,变成了原有的黑白色。在疯狂迷恋米兰的时候,马晓军也从同伴那里听说了米兰的“事迹”,但是对米兰的好感使他根本没有去理会那些传闻,然而米兰与刘亿苦关系的暧昧,游泳池里面一干人等为米兰的争风吃醋,使得他对米兰所有美好印象的一次次被打破,最后将米兰踢入游泳池的那一脚明白无误的表示了此刻马晓军对她的不屑与厌恶。
与之对应的另一个情节是:米兰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在马晓军的眼中她的步履如此轻盈,神秘不可测,高不可攀,可是在电影快结束时米兰爬上游泳池展示身材的那个场景中,观众会留意到在马晓军视角中,米兰爬上游泳池的动作是如此的笨拙,在仿佛是马晓军审视她的眼光的摄影角度里,观众也会和他一样感觉她是如此肥胖,这跟第一次见到米兰时她戴着墨镜距人千里之外的记忆差距是如此之大,已往马晓军能够近距离接近米兰无非是她让他给自己倒水洗头或者用自行车载着她去农场,而在对曾经爱恋过的异性的所有神秘感消失殆尽后,马晓军终于摆脱压抑了很久的感情冲进了米兰家里,扯断了那根想早就渴望扯断的束缚在米兰脚踝上的钥匙链,之后那个在国内影院公映版中删去的米兰半裸的镜头表现了马小军渴望发泄的青春冲动,也见证了他与那段怀着朦胧的爱情感觉在屋顶上穿行的青少年马晓军的决裂。
就像文革中的阳光在那个特定的时代如此灿烂以至于不真实一样,片中唯一的雨中的场景在全片暖洋洋的色调中也显得如此不真实,也许正因为不真实,所以马晓军不真实的幻想都在这个场景中成为了现实,在这场雨中场景里,马晓军出人意料地一改往日的小心翼翼,放声大米兰的名字,当米兰问他“你怎么了?”的时候,他在片中毫不犹豫地唯一一次当她的面的说出了那句一直萦绕在他心里的话——“我喜欢你!”,而米兰也如他所愿,和他紧紧拥抱在一起,这是整个影片唯一一次令人欣慰的拥抱,然而却那么不真实,因为这场雨是一场在阳光最灿烂日子里显得如此不真实的雨………雨过天晴后米兰依旧在和刘亿苦打情骂俏的现实,证明了他的幻想真的只是一厢情愿,生日宴会上那个和刘亿苦对战的场景也不过是马小军脑海中未遂的壮志!其实从来没有过那么温情的雨,从来没有过那么灿烂的阳光,也从来没有过那么壮怀激烈的青春!
顾长卫的摄影技巧在在影片的结尾得到了最大的发挥――马晓军被踢下游泳池,他在水中的无助同时也象征了他的被孤立,这段非常意识流的镜头很好的表现出了那种窒息感,但是镜头中表露出来的些许沉沦与疏离好像又在表达他的一种玩味感,也许是在呼应影片结局志得意满的马晓军开着名车细数儿时伙伴的落魄时的那种成就感吧!
最后马晓军忧伤地在屋顶上漫步时,以及在夕阳的橙色阳光中骑车带着心爱的米兰穿行在林间小道上时,所放的背景音乐是马斯卡尼的歌剧《乡村骑士》里的间奏曲,这首来自国外歌剧的古典音乐与中国文革时期的爱情配合的如此协调,以至于最早引用这首间奏曲的那部《愤怒的公牛》反而被我认为是不适合配用这首曲子的了。
第二篇:《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北京,是一个充满梦想的地方,一群生活在部队大院里的孩子,在耀眼的阳光与鲜艳的红旗中间,度过了自己的青春,同样他们也有冲动、有爱情、有幼稚、有失败、有冒险、有成长。
《阳光灿烂的日子》这部影片叙述的是边缘少年马小军成长的故事,以文革为背景,从一个孩子的视角,来观察和感受当时的时代环境。下面从几个方面分析了这部电影的艺术意义:
一、蒙太奇的运用
画面是蒙太奇实现的物质基础,然而单一画面或者单一的镜头都是难以独立的承担叙事表意的任务,意义的产生通过上下文关系由若干镜头组成的镜头段落来实现。
1.交叉蒙太奇:
影片开头音乐响起,军人们在欢天喜地的扭秧歌,此处运用了一个交叉蒙太奇,不远处有几个小孩子在奔跑,他们都是去欢送前去参军的军人们,为他们歌唱、祝福。
2.连续蒙太奇:
童年的马小军往空中丢书包时,用了一个时间上蒙太奇的手法,换了一个镜头,便穿越了时光的隧道,童年马小军长成了少年马小军。
3.心理蒙太奇:
马小军第一次见到米兰照片时,照片与余北蓓的笑脸不断切换,构成画面蒙太奇,这也形成了一种对比,马小军讨厌余北蓓那种放荡随便的女人,用对比蒙太奇将米兰与余北蓓对比,更加深了马小军对米兰的疯狂迷恋,米兰就是他心中的天使。
4.对比蒙太奇:
而这之后马小军常去米兰的家中凝视那张照片,影片中有一个镜头的转换,形成强烈的对比蒙太奇,由极动到极静,由同学们热烈欢迎军人们凯旋时的欢腾,到米兰房间里的宁静。
除了前面所说的心理蒙太奇,还有画面与音乐的蒙太奇——影片中出现了多次的暴力场景:砖块、刀、榔头、铁链,血流满面的镜头频繁切换,伴随着这些场景的音乐,则多是文革时流行的“红太阳”歌曲。这种画面与音乐的蒙太奇运用强烈地刺激着观众,使他们感受到了在疯狂中无止尽旋转的残酷的青春。
二、镜头的运用
这部影片中,镜头的推拉摇移都得到了很好的展现,流畅而自然,景别的运用也非常娴熟。
1.特写镜头:
特写镜头是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变化的最佳镜头,比如在马小军自娱自乐后累到在床上时满脸是汗的特写,反映了在那个单调时代中被压抑的人们几近变态疯狂的释放后的爽快与疲惫;在阳光下对米兰笑容的特写,映射出马小军对米兰的幻想和爱慕之情;对米兰的头发进行特写,马小军用手轻抚着发丝,似乎有无尽的爱意。
2.长镜头:
长镜头是把更多的工作放到镜头拍摄时的场面调度中去,也就是把组接溶入到场面调度之中,或者说是把技巧溶入到了生活和自然之中。因此,“长镜头创作方法”实际上是一种“不露技巧的技巧”。
马小军进了米兰的房间后想见真人,于是在附近的屋顶上爬来爬去,都是长镜头,有时是脚步的特写,有时是全身,以及米兰突然回家,马小军躲在床下的情景,也是采用长镜头的方式,镜头利用马小军的视角,始终只拍着米兰的小腿,让这个形象显得更加神秘;马小军看到米兰拎裤追跑时,镜头跟着他,房子遮住了马小军,但镜头依然在移动,给人一种空间感觉,让人感受它一直在跑,从未停止过,也体现了马小军想见米兰的急切心情和对爱情的向往;当马小军看到米兰从自己身边走过时,他立马跟在后面,这时,镜头采用长镜头,把两个人都含在镜头中,米兰发现有人在跟踪,回头转换镜头到米兰身上,然后再转换镜头到马小军身上,此时也体现了马小军的激动心情。
3.推镜头:
推镜头在片中的运用也很到位,使情节的发展自然流畅,例如上课的过程中,突然有几个学生破窗而入,打破了这一片宁静,这里用了一个轻轻往前推然后定住的镜头表现了教师对这一事件的惊愕。
4.角度:
影片的开头就是一个举起手向众人致意的毛泽东像,采用的是仰视的角度,反映了文革时期人们对毛主席无线的敬仰之情;马小军在米兰的房间里拿着望远镜向外看,看到了胡老师从厕所走出来的样子,这是个有趣的场景,采用俯视的角度,大概也表现了他内心的叛逆。
三、光的运用
该片用光很有特色,正如片名一样,整个片子充满了温暖的阳光,这印证着在马小军心里那个年代是阳光灿烂了,表现了作品昂扬的主题。尤其是米兰的房间里的阳光展现更多,表现了主人公内心对爱情的向往。
1.逆光:
影片中多次运用了逆光:马小军偷看三个女孩跳舞的镜头,胡老师上课时阳光从玻璃透射进教室,马小军帮米兰洗完头后两人在房间里聊天时光线从窗户射进来,这些场景在逆光的手法下,产生了一种朦胧感,显得细腻又有诗意。
2.暗光:
影片整体都充斥着明朗的阳光,但也不排除少量的暗光:马小军偷偷打开父亲抽屉的锁、打开陌生人家的门锁,较暗的光线体现了青春期少年所谓狂妄的行为背后迷惘无知的内心;在家中被母亲训斥、姥爷去世后去唐山奔丧的暗光体现了人物内心的压抑、痛苦。
四、色彩的运用
影片中较为明显的色彩转变有两次,一次是马小军假想的生日派对,他为米兰和刘忆苦的亲密而大为吃醋,这里整个色调是暗黄的,氛围比较压抑;而后来大家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谈天说地,色调猛地变亮,洋溢着青春的味道。另一次是是孩子们在游泳时,整个色调也是暗黄的,因为马小军遭到了同伴们的排斥和抛弃,当同伴们都弃他而去后,色调又变为黑白色,孩子们慢慢长大。影片最后出现了黑白胶片拍摄的中年时代的同伴们,人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黑白胶片是对五彩缤纷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回忆和赞美。一般来说,现实时空才用彩色,而过去的时空才会用黑白色,但这部影片却反其道而行之,似乎是在反问观众:孩子们长大后是否还是像当年那样阳光灿烂呢?引人深思。
五、构图的运用
在影片中,优美的构图把导演的思想情感清晰地传递给观众,例如王朔饰演的角色劝解了一触即发的群架后众人在莫斯科饭店举杯畅饮的情形——先是众
人举杯围着长方形餐桌的全景,镜头正对画面中央的王朔,整个构图给人一种强烈的纵深感和秩序感,他在这里是高高在上的、令人敬畏的。
还有影片最后马小军被同伴们排斥、欺负的场面——马小军被自己的同伴们用脚一次次踩入水中,岸上的脚快速胀大伸缩,画面被分割成水中和岸上两个空间,马小军被禁锢在水中,无法到达岸上。此后同伴们离开,马小军一人仰面浮在水面上,两个空间的构图使观众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马小军强烈的孤独疏离感,令人无法不为之动容。
影片的主题是友情和爱情,阳光灿烂的环境、洒脱爽朗的心情、纯洁的友谊、躁动的青春、诗意中带着朦胧的爱情,再加上英雄式的暴力场面,可以说,整部影片是青春的,显现出乐观积极的情绪,不是千篇一律的对文革的沉重反思,而是对青春的恍惚与留恋,对青春那个时代的讴歌。
第三篇: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挣扎与释放
——探析《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对“青春”和“成长”的诠释 文学院 汉语言文学专业 韩 雪 2011010747 由夏雨所主演的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是一部能够引发人们强烈思考的影片。影片的各种剧情桥段在进行的同时由姜文来解说,给人一种回忆的感觉,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特色。一个孩子由小时候开始成长,经历了刺激而又痛苦的蜕变最后人生豁然开朗,这样的过程让人心情为之一震。当年华逝去再回首往昔,那些青春之事想来就好似做了一场梦,执着得令人发笑。
我们的青春总是充斥着可笑的矛盾。正如马小军与刘忆苦在“老莫”过生日时笑着说“千万不要相信这个,我从来就没这么勇敢过”。他一直都不是个能够独当一面的孩子,他生性怯懦却又不甘被笑话,一直与内心胆小怕事的自己做着斗争,然而每一次都是无功而返。被抓进警察局,他哭着鼻子对审问他的人点头哈腰,却在重获自由之后对着镜子开始了新一轮的叫骂;他跟着哥们去收拾六条那些孩子,却在出了事情之后后悔不该拍那孩子一板砖;为博红颜一笑,他甚至不惜爬到烟囱上,险些丧命;与米兰聊天的过程中,他总是把别人干过的事情往自己头上按,但可惜她从不为他喝彩。青春就是这样可爱的矛盾,说着无伤大雅的谎。
马小军真正的青春是米兰带来的。从小他就羡慕那些父母在外地工作的孩子,从这一点上就足够看出他是渴望自由与释放的,他不甘心被锁在自我的小圈子里,也不甘心被忽视,于是他开始开锁,开始窥探别人的秘密,开始做一些“惊人之举”。在那个年代里胆大似乎就意味着合理,米兰的出现更加成了马小军逞强心理的催化剂。青春似乎就像一场相互追逐的游戏,马小军就是这游戏的创造者,他中意米兰,于是百般意淫,而刘忆苦的存在又给他带来了阻力。在终日的幻想中马小军终于第一次爆发了,他终于在青春中勇敢了一次,他试图强暴米兰,试图给大家看看那个勇敢的马小军,但他失败了,在那样的勇敢过后,他的“爱情”彻底的粉碎了,在那之后他成为了大家孤立的对象,在泳池中,他向大家伸出手,希望有人能够拉他一把,但是得到的却是一次又一次的打击。这一段阳光灿烂的日子终于结束了,他也学会了不再莽撞,但他的青春也随之逝去。
这群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争强好胜都历历在目,他们做着他们心中自认为最帅的事情,打架、抽烟、喝酒、拉帮结派、玩玩就算了的男女关系,青春对他们来讲似乎就是哥们义气,好勇斗狠。上百人的群架,双方都虎视眈眈,怒目而视,拍砖、放枪,那段日子是那么地疯狂,却又是那么的让人心痒难耐,充满活力地引人入胜。“阳光灿烂的日子”说的就是那些泛着金色光华的午后,说的就是那段无知无畏、随心所欲、不计后果的青春年华。然而太阳总会落山,黑夜降临,一切都会尘埃落定,青春也不例外,它总会随着时间而沉淀,为它画下休止符的就是成长。
说道成长难免辛酸,随着年岁的增长,在经历了友情、爱情的变故之后,大家都有了各自的选择,正如影片的最后,米兰与他们断了联系,几个孩子都进了部队,刘忆苦在南方打仗被炮弹震傻了,年少的友谊分崩离析,故事平静地淡入淡出,没有人去追问这一切都是怎么发生,又是怎么逝去的。成长就仿佛一个早就定下期限的约定,时间一到,大家各自归位,一切显得自然又无奈。
正如影片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一样,马小军的逞强,于北蓓的放纵,米兰的骄傲,刘忆苦的世故,成长中的种种心情都在这部影片中得以展现。年少的时候,在乎的事情那么多,总希望自己成为人中龙凤,是朋友中最强的;总希望捕捉到她的目光,在在乎的人面前当一回英雄;想得到别人的赞许,崇拜,喝彩。青春的期间思考的事情总是那么简单,那些出口 的话,做过的事都可以不用思考,不经大脑,自由地令人羡慕。但是一旦青春不再,仿佛这一切都成了过眼云烟,再回首前尘往事,恍如一梦。当几个年少时的伙伴坐在加长的轿车中,看见彼此发福的体态,眼角的皱纹,弯曲的脊背,那些青春中无论如何都不松口的坚持也好像变得模糊了。几个人探出窗外,看见原来总是在巷子口骑着木棍的古轮木,他们朝他挥手,冲他叫喊,最终得到的回应却是一个不屑的眼神和一句“傻逼”。是傻么?是的!人的一生总是处在不断地经历中,那些遇见的人都成了你经历的见证者,一群孩子疯狂、自由、灿烂的青春,那些自以为是的坚持,那些心心念念的耿耿于怀,其实在见证者的眼中经过岁月的洗刷根本不值一提,只有当年的自己才会意气用事,才会不到黄河心不死,才会在如今看来那么的„„傻。
一部影片完整的诠释了一群孩子的青春与成长,从不羁走到成熟,带着欣慰与叹息,但看似平凡的故事却也带着动人心魄的魅力,总能让人想起自己,想到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想到我们无可奈何的成长,让我们在思考中渐渐露出浅浅的笑。
成长就是走向成熟的过程,那些本以为放不下的事终于能够被无关痛痒地娓娓道来,那些曾经以为要老死不相往来的人终于可以心平气和地侃侃而谈,这就是成长。而青春呢?那将永远留在马小军的自行车后座上,留在那炎炎夏日洒满汗水的午后,留在那段阳光灿烂的日子里。
第四篇: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最终版]
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来自:未知 作者:艺考联盟 发布时间:2010-01-16 09:59
一.主题
表层主题有两个:一是友谊,二是爱情。该片描写了一群从小玩到大的伙伴,他们从小就结写了深厚的友谊:一起丢书包,一起逃学,一起旷课,一起打架,一起追女孩子…同时,友谊如同一枚硬币有两面一样,正面是“亲如兄弟”,背面则是“嫉妒和背叛”,马小军对刘忆苦的嫉妒,使他对爱情彻底绝望,他试图强暴米兰去破碎心中的爱情偶像,然而面临的却是大家的疏远和背叛,事隔多年,这些人到中年的伙伴们又聚到一起,片尾的他们显得很快乐。友谊长存,使人看到希望。
另一方面,片中描写了马小军少年时代对米兰朦胧的感情,随着刘忆苦的加入,三个人之间的感情出现纠葛和裂痕。马小军抱着美好的希望,最终希望幻灭,他痛苦得以试图强暴米兰的方式来发泄心中的失落、痛苦与迷茫。
这正是这部影片的迷人之处,阳光灿烂的环境、洒脱爽朗的心情、纯洁的友谊、躁动的青春、诗意中带着朦胧的爱情,再加上英雄式的暴力场面。按现在的说法它应当是一部青春偶像童话剧。
但是,《阳光灿烂的日子》之所以让人百看不厌,是因为它还是一个更深层的主题:理想与追求。
影片一开场,随着雄壮的歌声,我们听到“革命风雷激荡,战士胸有朝阳,毛主席啊,毛主席,我们有多少真心的话儿要对你讲…”在当时那个年代,人们思想比较单纯,对革命十分积极,物质极端贫困但却充满理想。尽管现在看来显得过于狂热,但理想激昂的情绪影响了下一代人,童年的马小军最大的理想就是中苏开战。可笑但却让人振奋。这正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普遍缺乏的东西,那就是理想!这或许是我们看到这种片子耳目一新并为之振奋的原因之一吧。
少年时代的马小军,无意当中发现了一张穿着泳装女孩儿的照片,为此他精神恍惚,这女孩儿成了少年时代马小军的爱情理想。为了追到这个女孩子,马小军经常旷课,守侯在女孩儿家附近,为了接近这个女孩,他甚至认这女孩儿当姐。
马小军如大多数人一样,也有着当英雄的理想,为了逞能,他打“六条”的几个孩子下手也特黑。
但是,在这个看似胡作非为、不学无术的边缘少年身上,得到米兰的爱才是他朦胧的少年时代最大的理想。他对米兰是真情、纯洁的爱恋,他不忍轻易破坏他们这种感情。然而刘忆苦的出现使他的感情面临危机,从唐山奔丧回来后发现:米兰竟和刘忆苦走到了一起。
本来就破罐破摔的马小军理想开始幻灭,倍感失落,他失去理智地试图强暴米兰,却没有占到丝毫的便宜,他想通过破碎心中的偶像来减轻自己心中的痛苦和迷茫,结果却更加痛苦和迷茫。从那以后,伙伴们开始疏远他。影片在这个时候让人感到有了一丝的压抑和难过。
但很快,片尾中年的马小军们又聚到了一起。让人又感到了他们身上的快乐和希望。
整部片子都显出乐观、积极的情绪,那怕有“文革”的影响,在王朔特有的痞子风格下,一切都可以轻松调侃,让人看到希望,自如乐观地面对生活。这或许是我们爱看《阳光灿烂的日子》最重要的原因吧。
二.摄影
该片由顾长卫任摄影指导,不愧为“中国第一摄影”的他在该片中显出了与众不同,势力超群的艺术功底。看一部影片拍得好不好,就看它的镜头运用得是否恰当,是否流畅和自然。有时只需看几个镜头,往往就能看出高明与平庸之别。
在“教室授课”这一场戏中,人员众多,为了表现教师(冯小刚饰)与学生的位置关系和对学生反映的惊愕,数次运用正反打镜头,主观镜头的运用在高度和角度上都把握得十分到位,不说一字,而画面充满幽默和机智,镜头显得极具张力和充满感染力。当宁静的课堂被突然破门跳窗的几个学生打破平静之后,用了一个轻轻往前推然后定住的镜头再次表现教师对这一事件的惊鄂。犹如在影片中打上了一个大大的惊叹号。
关于摄影,还有非常多的细节需要我们细细把握和思考。
三.用光
该片用光很有特色,正如片名一样,整个片子充满了阳光。明朗的阳光和投影在视觉上显得充满生气和活力,极具美感,在心理上让人觉得明朗和舒畅,使人快乐和振奋。这实际上也是在印证马小军在意识里那个时候似乎总是阳光灿烂。
片中只有少数几个场景显得灰暗。一是在生日聚会后,马小军在风雨交加的夜里,掉进了路中的大坑。这是为他和米兰在雨中完全释放自己,说出心中对她的爱慕设置铺垫;一是在同“六条”的几个孩子作战的夜晚,黑夜、暴力,似乎天生就是一对;还有就是在家中,母亲的画面总是显得灰暗,也许是为了强调马小军在家里的压抑感。
该片大量运用外景拍摄,阳光充足充满力量。光线的运用使该片显得酣畅淋漓,流畅自然。
四.人物的出场
该片每个人物在该出场的时候自然出现,丝毫没有做戏感。如刘忆苦的出场,自然地带出了于北蓓,也为米兰的出现,设置了一个“倍儿传奇”的悬念。
其中米兰的出场最为精彩,可谓“梦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之处”。又好似“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先是马小军在偷开其他人房间时,无意当中发现了米兰的照片,为此他精神恍惚,苦苦等待她的出现。结果第一次见到米兰,马小军竟是躲在她的床下,只看到了米兰的小腿,还差点吓得半死。第二次见到米兰,也很狼狈,他被当做干了坏事抓到了公安局,结果在那儿他再次看到了米兰的背影。第三次在他完全没有准备的时候,米兰出现了。米兰的出现吊足了观众胃口,也使得她显得更加传奇。
五.人物的设置
为了让影片更有意思,在马小军第一次见到米兰并想与她套近乎的时候,片中设置了一个卖冰棍的老大妈来见证这次见面。老大妈开心大笑的镜头至今仍让人们津津乐道。这个看似与主题无关的镜头大大丰富了影片的可视性和可笑性。它是一处神来之笔,让观众随着老大妈一同大笑。
另一个更有意思的人物是傻子,外号“古伦木”,他的名字源于当年流行的一部外国电影中的一句台词。“古伦木”整天歪斜着身子骑在一条大木棍上,当人向他叫一声“古伦木”的时候,他就回答一句“欧巴”。这个人物除开始因为他被人欺负,引起马小军和“六条”的几个孩子打架外,他实际上是一个与影片的情节叙事无关的人物。也可以说一个意念化的人物。他好象一个“神”,注视着片中每个人的悲欢离合和种种变迁,他是影片中每个人“阳光灿烂的日子”的见证。影片最后,当中年时代的马小军们坐在卡迪拉克车上,洋洋得意的叫喊他的时候,他酣畅淋漓地骂了一句“傻B!”
这个傻子人物的设置,是影片异常精彩之处。古伦木”是高于影片中其他人物之上的象征层次的人物,如果处理的不好,反而显得做作和滑稽。然而,正是这个傻子的设置,姜文处理得非常巧妙。自然真实而且流畅,这也反映了姜文的不同凡响和大气。
六.色彩
影片最后,出现了黑白胶片拍摄的中年时代的马小军们。几十年后的今天,人和社会都发生了巨大变化。黑白胶片是对五彩缤纷的“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回忆和赞美。一般来说,现实时空才用彩色,而过去时空或想象时空才用黑白,而这部片子恰好相反。他的色彩方案或许在质问我们:现在成年的马小军们还能像以前那么“阳光灿烂”、无忧无虑吗?
七.音响
该片同期声的运用使人身临其境,大大增加了影片的表现力。如马小军在老式木制阁楼奔跑的声音异常逼真震撼。凡有走过这种木制建筑经历的人都对这种风格独特的声音记忆清晰。
该片还有很多插曲,都能很好的传达出当时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情绪。比如一开头,随着雄壮的歌声,我们听到“革命风雷激荡,战士胸有朝阳,毛主席啊,毛主席,我们有多少真心的话儿要对你讲…”这首歌让人一下子就返回到当时那种火红的岁月。
又如在高亢的《国际歌》陪伴下,马小军们骑车前行,以暴制暴,与“六条”的几个孩子展开了如此勇猛、矫健的肉搏。这种音乐的错位,使反讽意味十分明显。
八.剪辑和转场
全片剪辑自然流畅,声音和画面的剪辑也很到位,转场尤显巧妙。比如相似物的转场运用,如丢书包,童年的马小军往天空丢书包,书包落下来时,马小军已是少年了。时空的跳转自然而巧妙;又如马小军看着米兰照片的特写,镜头叠画出于北蓓的笑脸。由此,引出了刘忆苦和于北蓓;再如马小军被于北蓓暗算,脸上被亲了一团红色的口红。下一个镜头却是马小军脸蛋被涂得通红,穿着白衬衣,载歌载舞扮成祖国的“ 花朵”迎接外国来宾。前后两个镜头联系起来想一想,不禁让人哑然失笑。
本片根据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改编,是著名演员姜文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堪称是94全世界令人赞绝的的影片之一。它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国电影,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文革”是一段黑暗的日子,然而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时代刻画和叙事观点上却独具一格,它没有表现出惯有的沉痛,描绘了一群被危险激情燃烧的少年的生存状态。作品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的困惑有着极为真实的描绘,用超现实手法反映了那个年代青少年的暴力和朦胧的爱情。电影描画出青春和暴力的幼稚与无知,这种幼稚和无知恰好就是那个时代的特征。影片通过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的幼稚和无知反映出当时整个国家和社会都处于一种无知和暴力的状态,用对青少年故事的描画,展示了一个时代和一个国家的混乱与成长。
第五篇:青春的记忆——《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青春的记忆 —《阳光灿烂的日子》影评
《阳光灿烂的日子》改编自王朔的短篇小说《动物凶猛》。该片通过描述马小军、米兰等一群少年在迈向青春时的心理与胜利的躁动,反映出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的困惑以及对逝去的青春进行美好的回忆和怀念。
影片大量使用了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以便于表现少年人的在情感上的骚动。例如:马小军第一次去米兰家,一打开门,阳光洒满了整个屋子,当他用望眼镜无意间扫到了米兰的照片。这里运用的摇镜头表现出对人眼的模仿,观众看到的画面是马小军通过望远镜看到的。这样的镜头处理不是在一个画面中整个呈现出场景,而是随着镜头的摇拍逐步呈现的,让观众更强烈的意识到对眼睛的模仿和引导。
影片刚开始的段落,童年的马小军和他的朋友们在一块空地上奔跑着,把装载着学校教育的陈腐知识的书包抛向充满诗意和想象的蔚蓝天空,比谁抛的更高,书包落下的时候,接书包的已是成长为少年的马小军。这个镜头用了仰角拍摄,把书包抛向天空象征着对自由的的向往,童年的马小军抛书包,少年的马小军接书包,揭示了他们行为的继承,仿佛他们是在抛书包中度过学生时代,也反映了对刻板的腐朽的教育的反抗。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姜文以记忆的形式来讲故事,片中的全部基础在于心理上的真实,而回忆像是一个过滤器,与他关系不大的社会事件是不会印象深刻的,而追女孩,兄弟友谊倒是他心里的大事。影片中,马小军的老爷归西后,马小军回来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米兰,多次未果,由于有一天,他看到米兰和刘忆苦在一起很亲密。他开始对米兰不友好,给刘忆苦过生日那天他在莫斯科餐厅闹起来了,到马小军打刘忆苦时,前面的故事突然被推翻了,“我现在怀疑和米兰的第一次像是伪造的,其实我根本就没在马路上遇见他。那天下午,我和大蚂蚁收刘忆苦委派,在院门口等米兰才是我们第一次相识......”与“ 记忆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搞得我头脑很乱,真假难辨......”于是,故事改头换面了。这一段的蒙太奇的处理手法彰显了姜文电影的特色。
有时候,一种声音或是一种味道可以把人带回真实的过去。影片中穿插着多首70年代流行的革命歌曲,带着浓厚的时代气息。其中片中还多次出现了反映时代背景的苏联歌曲和越南人民抗美胜利的广播新闻。这些声音都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对唤起人们的怀旧和烘托故事的大环境起到了很大作用。另外,《乡村骑士》的音乐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成为了他对那个时代回忆的主旋律。
影片中的画外音也是片子的一个特点。在影片的开始,成年后的马小军沧桑感十足的独白,将人们一把拉入了那个特殊的时代,具体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和人物的大概情况,也重点地强调了记忆。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影片中,色彩主要被分为彩色及黑白两种变化,彩色用来表示马小军们那段充满喧嚣和躁动的青春成长岁月,而黑白则用来表示已经成长并成熟的成年马小军们的生活。大量的柔光使用也是影片当中对于色彩掌控的另一大亮点。
影片在构图方面,可以说也是下了一番工夫的。恰到好处的构图,不言而喻的画面语言,对于表现人物,深化主题,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结果。比如:胡老师在教室上历史课的这段中有多个长镜头,但其固定视点只有两个:讲台和教室右后方。其中教室右后方这一固定视点更为重要,采用一种不正视的角度,侧视、斜视讲台上的胡老师,在这些画面里还闯进了几个不学无术的小青年,从画面效果来看,不言自明地说明了在那个“疯狂”的年代,教师的地位是低下的。
回忆结束了,回到现实了。承载着记忆的黄色让人温暖感慨,正在行进的现实反而冰冷低调。总会有一天,现在的生活也会变成曾经,浓缩成记忆在脑海中发酵,透出别样的气息。追根到底探求它是否真实已经毫无意义,重要的是我们曾经在路上,我们曾经疯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