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孩子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家长该怎么办 育儿知识
孩子会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家长该怎么办 育儿知识
许多孩子都会有眼馋的问题,对别人的东西很喜欢,甚至会伸手要。其实,出现这样的问题是主要由于孩子年龄特点。孩子往往分不清什么是从属关系,不管东西是谁的,伸手就是想要。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的交往中,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带回家,家长发现这种情况时会有什么反应呢?
1、满不在乎。认为孩子乖巧,拿了别人的东西是占到了便宜,因而不作任何处置。
2、极为敏感。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立即视为孩子有了“偷摸”行为,于是严加审问,严厉处罚。
3、认真谨慎对待。探究孩子行为的动机,进行耐心教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指点孩子应该怎样正确地对待自己的行为。
家长应持哪一种态度呢?育儿知识肯定应该是第三种。家长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应注意:
1、不要随便把孩子拿别人东西的行为叫做“偷”。因为绝大多数孩子并不是为偷而去拿别人的东西,只是内心产生了需要感“那个东西我没有”,“那个东西我喜欢”,“我想要”„„这种需要促使了孩子“拿”的行为。
2、如果孩子害怕,不敢承认东西是他拿的,如“是他给我的”„„家长不要用惩罚来逼供,可以直截了当地说:“我知道是你拿了人家的东西,拿了别人的东西就得还给人家!”来源:0123.cn
3、要对孩子讲清不能拿别人东西的道理。如:“小明的玩具被你拿走了,小明心里一定会很难过的,要是你喜欢的娃娃被别人拿走了,你能高兴吗?”
4、在孩子知道自己做得不对后,最好让他自己去把东西还给人家;如果孩子还小,家长应带着孩子去还。这时,也应教孩子礼貌用语:“对不起,没经你同意,把你的东西拿回家玩了,现在还给你,请原谅。”
5、绝对不要把孩子的过错揽过来,替孩子承担责任,这样会使孩子丧失责任感。
6、爸爸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要为孩子作表率,指导孩子认识自己的“所有权”。“这是我的”,自己有权使用和安排;“那是别人的”,自己不能随意拿来作为己有。
7、如果孩子所拿的东西的确是孩子所需要的,父母可以设法满足他。但必须告诉孩子:今后如果你想要什么东西,爸爸妈妈觉得可以,一定会满足你。但你一定要明白,不是自己的东西,没有经过别人的同意是不能拿的。
第二篇:法制教育教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新郑市轩辕小学 法制教育主题班会教案
——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常识,树立初步的法制观念。
2.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3.让学生懂得只有从小遵纪,长大后才能成为守法的公民。
教学重、难点
1.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只有从小遵纪,长大后才能成为守法的公民。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直奔主题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领大家走进一个崭新的课堂——小学法制教育,我们学习的内容是《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点击幻灯片1)
(二)师生互动、学习新课
1.请看老师出题(点击幻灯片2)小明的行为是否正确?为什么?
2.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小明没有
经过主人的同意私自拿人的东西,是偷东西的行为。
3.什么是偷东西的行为?(点击幻灯片3)学生举例有哪些行为是盗劫行为?
4.小结:这些行为是不对的,我们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呢?(点击幻灯片4)请同学们讨论一下,教师点拨;
5.我们知道了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文明的、让人讨厌的行为,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请大家仔细想想。
6.师总结(出示幻灯片5)
(三)拓展延伸
1.如果我们不这样做,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呢?请同学们观看这些照片(点击幻灯片7、8、9、10),照片中的内容谁能给大家讲讲?
2.谈谈自己的收获。
通过今天的学习,有什么样的感受。
(四)课堂总结
小时偷针,大时偷金,害了自己,伤了亲人,别等悔时,一切晚矣。现在做遵纪好少年-----------长大做守法的好公民
二〇一三年十二月十三日
第三篇:小学一年级思想品德教案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3.结合事例说明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不良后果。
情感:
对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不满。自己也不愿意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行为:
1.未经主任允许,不随便动用他人的东西。
2.借东西及时归还,损坏要赔偿。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课是根据课程标准一、二年级段“诚实
勇敢”德目中的有关规定设置的。
不随便拿别人东西的教育,既是诚实教育,又是文明礼貌教育。向小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是十分必要的。在儿童时期,不少孩子有过随便拿、随便翻别人东西的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甚至有随便拿别人东西的坏习惯。当然,他们不是偷偷摸摸把别人的东西拿走归自己,而是未经主人允许就把别人的东西随便拿走。出现这种现象大致是由这一年龄段的儿童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点决定的。从心理上讲,儿童一般是出于喜欢别人的东西,眼前急需要的东西别人有而自己没有,或是对别人的新鲜物品比较好奇,才去动用别人的东西。认为先拿去用一用,用完之后再还给人家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有时候就忘记归还,再加上儿童年龄小,考虑问题不是很周全,他们往往从自己的需要出发想问题,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很难想到自己随便拿了别人的东西,会给别人带来哪些不良后果。这种行为虽然不同于“偷”,但也是一种没有礼貌的行为。这种坏毛病发展下去成为习惯,将会腐蚀孩子的幼小心灵。低年级学生年纪小,可塑性强,导恶则从恶,导善则从善。从小重视规范他们的行为,帮助他们加强自身修养,对他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与文明行为具有特殊意义。
教法建议:
1.对本课的教学定位要准,教师应把握这一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征,从而明确:他们随便拿别人东西是因为自己喜欢、想玩或需要,没有得到主人的许可就拿走去用,这与占小便宜,想要别人的东西不一样,更不是小偷、小摸的行为。但这是不尊重别人的表现、没有礼貌的行为。
2.本课教学应重视提高学生解决日常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中应向学生渗透推己及人的意识,引导学生学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看待问题,从正反两个方面学会分析问题,从而促进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
教学设计示例
第六课不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教学目标>
认知:
1.懂得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尊重别人、没有礼貌的表现。
2.知道随便拿被人的东西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行为,也是不诚实的表现,会给别人带来麻烦。
3.结合事例说明随便拿别人的东西的不良后果。
情感:
对随便拿别人东西的行为不满。自己也不愿意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行为:
1.未经主任允许,不随便动用他人的东西。
2.借东西及时归还,损坏要赔偿。教学重点:
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教学难点:
为什么不能随便拿别人的东西。
教育过程:
一、想一想。(使学生知道随便拿别人的东西别人会很不高兴)
1.同学四人一组互相说说:
图画课上你正要给树叶涂上颜色,发现绿色笔被别人拿走了。这时,你的心情怎样?
2.小结:
当别人随便拿走我们的东西,我们要用时会很着急,对拿走东西的人产生不满,因为他们给我们带来了麻烦。
过渡导语:
随便拿别人的东西还会引来哪些不好的后果呢?下面让我听一个小故事。
二、学一学。(使学生知道不能随便拿别人东西的道理)
放音频(课文第1段)
1.小组交流:
(1)松鼠欢欢在采松果时,小口袋不够用了,他是怎么做的?
出投影片(课文中的图2)
(2)松鼠欢欢为什么没告诉熊大婶,就拿走了她家的水桶?
2.小结:
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是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的行为,这是不礼貌的表现。
师:松鼠欢欢这样做的后果是什么呢?请大家往下听
放音频(课文第2段)
1.小组交流:
(1)欢欢拿走了熊大婶家的水桶以后,熊大婶家发生了什么事?
出投影片(课文中图3)
(2)熊大婶为什么这么着急?
2.全班交流:
欢欢该不该随便拿走这个水桶?为什么?
3.小结:
随便拿走别人的东西,会使东西的主人要用时找不着而着急,造成麻烦,耽误事情。因此,随便拿别人的东西是不为别人着想的不礼貌行为,也是不诚实的表现,是很不应该的。
师:欢欢知道错了吗?它后来又是怎样做的呢?咱们继续听。
放音频(课文最后一段)
1.同桌互相说说:
(1)松鼠欢欢听到熊大婶的喊声后,是怎么做的?
出投影片(课文中图4)
(2)欢欢为什么要道歉?
第四篇:如何教育孩子不要拿别人的东西
如何教育孩子不要拿别人的东西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老师和家长常会碰到小孩子未经别人允许拿走别人东西的情况,处理这样的事情往往令我们比较头疼,我们既要考虑到教育方法,也要顾及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那么我们对此该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和手段去教育孩子呢?下面我将从三方面来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一、孩子拿别人东西的原因。
这个方面还要从年龄段考虑。
3岁前的孩子拿别人的东西,是因为他们基本上不是道东西是别人的,认为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可以拿来玩,不知道别人的东西不能拿。可以说这不是出于占有他人东西的目的。因此,家长和老师对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要批评,可以告诉孩子,“我稍后给你卖一个更好的”、“那个东西会弄伤小手的”等等。3岁以后拿别人的东西。
真正的“偷窃”行为是发生在4-5岁之后。据一个儿童心理咨询门诊的资料,44名有不同程度“偷窃”行为的孩子中,6.8%是在4-5岁时拿家里的钱;63.7%发生在小学阶段(6-10岁);29.5%到12岁以后才有 “偷窃”的行为。
3岁以后的年龄段的孩子,基本上开始逐渐有了东西所有权的意识,开始以“占有”为目的去拿别人的东西。这时期的“占有”他人的东西的心理动机又大致可以分为:
(一)心理平衡动机:看到别的孩子有的东西,自己没有,也想要。比如说两个一起玩的孩子,其中一个孩子从爸爸那里得到一个玩具,另一个孩子没法从大人那得到,于是就找机会“下手”,拿走伙伴的玩具。
(二)好奇心理:孩子看到没见过的东西,出于好奇,拿走别人的东西。这主要体现在孩子拿走大人们的东西。比如说某个孩子看到老师把一块手表放在桌子上,孩子拿来看了看,对手表的指针转动很感兴趣,于是趁老师不注意,就拿走了。
(三)环境影响:环境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或孩子身边的长辈没有良好的示范,比如说父母在跟孩子在一起的时候,自己本身就有占别人小便宜,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这样肯定会让自己的孩子模仿。另外,孩子的同伴(特别是主要的伙伴)有爱拿别人东西的习惯,或者在他们的教唆下,孩子也会染上拿别人东西的不良习惯。
(四)心理缺陷:主要指家长对孩子的关爱程度和方式不当,于是孩子通过拿别人东西的方式来弥补心理缺陷。典型的例子是家长不给孩子零花钱或者给了孩子零花钱,而没有对孩子的消费进行科学引导。对孩子如何花钱不闻不问。于是孩子就会出现“偷”父母的钱,或者“偷”超市商场里的东西的现象。极个别的孩子还认为“偷窃”是勇敢的表现。
二、对待孩子拿别人东西的态度误区
打骂不是好的态度。孩子最好不要打骂,特别是4岁~6岁是孩子心理年龄最重要的生成期,这个时期不要给孩子留下任何心理阴影,即使将来有可能借助自己的积极生活态度来缓解,但是那种阴影伴随一生.如果孩子心理素质很差,可能还会导致他没有信心做任何事,或者不同群,无法与其他孩子打成一片,被孤立,这样都是很不好的.有的父母认为只有“打”才是改正“偷窃”行为的最好对策。其实错了,打得厉害,疏远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感情,他会感到更孤独,得不到家庭的温暖。哪一个有“偷窃”行为的孩子是被父母责打后改掉的?相反,偷窃的行为非但没有改掉,而且不敢回家,流浪在外,与社会上的浪子交往,被他们所利用,最后走入歧途,甚至会触犯法律受到制裁。
讲大道理不是科学的说教。很多父母或者老师多习惯于讲“大道理”,比如对孩子说什么“私有物品不容侵犯”,“偷东西犯法”等等,这样往往收效甚微。因为一方面孩子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有限,对法律、社会道德规范的了解和体验甚少,讲大道理无法引起他们的心理共鸣,自然就会把它当作“耳边风”了。
三、良好的对策与方法
对待孩子的早期“偷拿”行为,首先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其次要以科学的方法教育引导。
孩子出现拿别人东西的问题时,家长一定要在第一次或前三次就非常重视。当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时,一定要面对面的要求孩子看着你的眼睛,以平和的语气问他问什么拿别人的东西,了解孩子的想法,让孩子树立羞耻感,并且让孩子明白物品的所有权的重要性。
对于幼龄的小孩子,可以告诉他/她学会跟别人分享交换玩具、书籍等等,让他们养成跟伙伴交流、分享的习惯和能力。
对于大龄的孩子,要从言、行两方面来教导。从上面的原因分析,我们也可是知道一些方法。
首先,要让孩子树立物权意识,学会理财。将孩子的东西与成人的东西区分开,孩子在需要使用家长的东西时,必须征求父母的同意。家长也要在使用孩子的物品时,征求孩子的意见。给孩子一定的零花钱并且引导他那些东西该买,那些不该买,学会理财和积蓄,避免孩子浪费和攀比。例如孩子想要一个漂亮的书包,可以告诉他自己攒钱买一个,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慢慢地学会存钱,学会珍惜来之不易的东西,同时也有助于理解他人的东西对别人的重要性。
其次,父母老师要言传身教,做好模范作用。可以给孩子收集和讲一些与这方面有关的正面和反面的事例、故事等等。当然,父母老师一定不能有小偷小摸的占便宜行为,正如俗语所说“上梁不正下梁歪”。
再次,对孩子的需要适度满足。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需要往往满足过度,从而让孩子造成这样一种思维习惯:我想要就能有,我想要就得有。孩子的需要如果不能满足,就会出现“强占”或“私拿”,这是孩子思维的一个误区。因此在满足孩子的需求时,不能一味地全部满足,有些要求可以让孩子通过努力去实现。平时要多询问孩子的想法,顺势引导,而不是单一的满足孩子任何的要求,否则只会恶化孩子的占有欲望。
第三,让孩子乐于与家长交流。平时多一些跟孩子的对话,及时了解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的成长环境,对待孩子出现的问题要保持一种冷静的态度,让孩子乐于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切忌暴跳如雷地训斥。用暴力不能解决问题,孩子最多知道这件事让父母特别生气,下次不能做,或者下次不能让他们知道。心平气和但态度坚决才会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明天你一定要还回去”、“你如果再不还,我会帮你去还,那样你愿意吗”?这样的话语是无法让孩子接受的。这个年龄的孩子自尊心已经很强了,他会考虑自己的面子,会在乎别人的看法。我们可以先跟失主沟通,请求别人的谅解,再陪着孩子去归还东西、致歉。
最后,家长对孩子的发展要有正确的判断。有的家长在孩子拿了别人的东西后,认为孩子的行为是“偷”,这就是以成人的心理判断孩子的行为是“故意”的,而孩子这时的行为往往是“无意”的。而在家长提醒后孩子还不改,就判断为“故意”,如果想通过一次教育就纠正孩子的行为,那教育不就太简单了吗?要对孩子的心理成熟水平有一个正确的判断,才能使家长站在孩子角度,理解并解决问题。
总之,对孩子早期的“拿”、“偷”行为我们一定要引起重视,并采取科学的方法策略来教育指导。
*参考资料: 1.孩子拿人家东西怎么办
2.如何教育小孩子撒谎和拿别人的东西?
3.孩子第一次偷东西父母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