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征文:依法治国
与法治同行,实现中国梦
俗话说:无规矩不成方圆。今天中国正在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而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四个全面”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结晶,是中华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蓝图,是治国理政思想是一份庄严的政治承诺,是一份强烈的历史担当,为的是让全国各族人民过上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令世人惊叹,但是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前所未有。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口,只有在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改善党的执政方式,保证党的纯洁性、先进性,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证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可见,全面推荐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历史的经验总结出,必须把依法治国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党和国家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坚持在法治轨道上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确保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同时,邓小平同志在一次会见外国记者时说:“我们这个国家有几千年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现在我们要认真建立社会主义的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法制。只有这样,才能解决问题。”也再次充分证明依法治国对中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要。当前,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正在为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奋斗目标而奋发努力,正在朝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勇前进。贵州也在诠释着新的发展理念:守住发展的底线,就是要守好速度、收入、脱贫、安全底线;守住生态的底线,就是要守好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底线。有别于东部,主要体现突出环境保护、突出绿色循环、突出协调共享、突出集聚集约、突出民族文化;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主要体现注重以构筑“精神高地”引领干事创业、注重以主基调主战略引领赶超跨越、注重以高端定位引领创新转型、注重以绿化贵州引领生态建设、注重以扶贫开发引领民生改善,全面进法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路。形成了以“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主体发展主线,良好的法制体系是社会稳定高效发展的保障。
依法治国,首先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法制观念、学会法治思维,带头遵守法律。从漫长的封建社会各个王朝来看,比较繁荣的治世,诸如文景、贞观、康乾等年代,都以皇帝和臣子们能够俭约自爱、奉公守法为先决条件,才使得百姓安居乐业,天下较为太平;反过来,众多干戈四起、生灵涂炭的乱世,又无不以统治者放纵私欲、践踏法律、蔑视公理为滥觞。古今一理,建国60多年来,在各项建设欣欣向荣、稳健发展的五六十年代和近三十年来,靠得就是我们大多数领导干部严于自律、模范守法。如今,在步入改革开放的攻坚期和深水期的关键时刻,之所以要把依法治国作为一个重要议题,在中央全会上进行研究讨论,并加以重大完善和改进,特别是提出依法决策五个程序,还有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就是为了有助于各级领导干部在行政管理活动中树立法治思维。而建立重大决策终身责任追究制度及责任倒查机制,也是为了有力地规范行政决策行为。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领导干部,要切实自觉地学法守法用法,做遵纪守法的模范,在决策和施政当中,善于应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学会用法律的眼光看问题、置身法律的框架下做决策,坚决避免“领导批示就是法”、“领导拍板就是法”“领导支持就是法“的错误意识和违法行为。要始终以法律容许不容许、法律追究不追究来考量问题,最大限度杜绝“一个将军一道令”“新官不理旧账”等唯我独尊、自行其是的法盲行径,从源头上避免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要习惯于一任接着一任干,多做一些民生工程、基础工程,从而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依法治国,其次要求各级政法机关和执法执纪部门要奉公守法、严格自律,模范执行法律。政法机关作为国家法律载体和具体执行部门,理应在法律规定的框架内行使职权。然而,当下的许多乱像表明,为数甚多的政法部门的工作人员,特别注重个人利益、团体利益和局部利益,有法不依执法不公执法不严以罚待法的案例时有发生,霸气干警糊涂法官和刁横执法人员时有曝光,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律部门的形象,滋长了黑恶社会的蔓延坐大。一些执法执纪部门,则是围着当地主要领导和部门利益转,利欲熏心,肆无忌惮,公然知法犯法,深为群众所诟病。“打铁必须本身硬”,要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各级政法机关和执法执纪部门理应深怀对法律的敬畏之心,自觉学法、带头守法、严格执法,甘于淡泊、恪守原则,不搞潜规则,不越雷池一步,时时处处维护法律的尊严,维护自身的形象,让法纪观念蔚然风行。
依法治国,更主要的广大人民群众从我做起、学法守法,以遵纪守法为荣。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很大程度是老百姓的参与和自律。在过去,普法工作下了很大的功夫,也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是,与社会经济事业的飞速发展和错综复杂的社会形态相比,普法工作依然空白很多,大有可为。社会上各种权大于法、拳头大于法、家法大于法的不正常现象相当常见,遇事每每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意气用事,盛怒之下,出言不逊,乃至拳脚交加、拔刀相向的场面,不止在深受网络暴力毒害的未成年人之间经常发生,在青年人、中年人、乃至老年人之间,也多次上演着。依法治国,就是需要广大公民,都有明确的法制观念,了解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遵纪守法,规范自己的言行,恪守社会道德底线,不钻制度的漏洞,既不做恃强凌弱、穷凶极恶的霸王,也不怕胡搅蛮缠、没理强占三分的赖皮,更要避免口无遮拦、动手动脚的粗野行径,要相信法律,牢固树立“任何事情只要是违法的,不管做成什么效果,都是不可行的”法治意识,遇到问题首先从法律角度看一看,习惯于通过法律渠道来解决问题,学会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共同营造一个公平正义的法治大环境。
在教育系统中,不仅要向广大的学生宣传依法治国的理念,让他们了解依法治国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学生起到长远的影响。而管理者就更应该按照法治的要求开展工作,正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同时起到一定的带头模范作用。我国的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的健全和完善,法治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各行各业更应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下有条不紊的进行。
第二篇:依法治国
如何看待“ 四个全面” 之“ 全面深化改革” 学院:大气学院姓名:吴谦学生号:320120902101 总书记指出:“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分别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为主题并作出决定,有其紧密的内在逻辑,可以说是一个总体战略部署在时间轴上的顺序展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都离不开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的姊妹篇,我们要切实抓好落实,让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像两个轮子,共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事业滚滚向前。”
“四个全面”的提出,切实反映了当前中国的社会现状人民的迫切需求。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密切相关,它是后三者的重要保障。
“法者,治之端也。”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一个成熟的社会制度必须依靠法律,不能因人而变。国家治理现代化,从根本意义上说就是彻底摒弃人治、实施依法治国。中国古代,特别是封建王朝,人治高于法制,最终导致社会走向灭亡。无论什么国家,什么时候法治昌明,什么时候就国泰民安;什么时候法治松弛,什么时候就国乱民怨。“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法治是以和平理性的方式解决社会矛盾的最佳途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和繁荣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探索“依法治国”道路的历史一贯性
中国共产党人从执政之初起,就想走出历史“周期律”,迈出建设“法治中国”的关键一步。改革开放初期,来自于中国共产党对“文革”十年浩劫教训的反思和警醒,邓小平在多次重要讲话中传递出鲜明的法治思维和主张。从党的十五大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到十八大阐述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要思想,再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目标任务,一整套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治理体系加紧构建,全面提升治理能力的改革深入推进。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进一步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这是党中央深刻总结历史、着眼未来的战略部署。这次中央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们党对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实践上升到一个新的水平,必将推动依法治国迈向新的更高境界。
二、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性
四中全会公报再次强调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的一致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主义法治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党的领导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
首先,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一条历史基本经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治建设之所以取得如此的成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坚定不移推进法治建设的结果。邓小平说,要使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基本做到了这一点。十八届四中全会正是体现了这一认识。其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是由宪法所确定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贯彻实施宪法,就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社会主义法治的根本要求,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题中应有之义。第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依法执政。坚持依法执政是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关键,是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法治一致关系的集中体现。依法执政表现在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党依据宪法法律治国理政,这是依法执政的核心内涵,党要领导立法、保证执法、严格守法,按照法治的要求处理好党与国家法的关系;二是要求党依据党内法规管党治党,这是依法执政的第二个层面。通过党内法规来治党管党,这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重要特色和经验。党自身建设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对于依法执政、依法治国而言具有基础性意义。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的五位一体性
四中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包括五个方面的具体内容,即: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五大体系是有机统一体,法律法规体系是法治体系存在的前提和运行的基础,高效的法律实施体系是法治体系的生命,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是关键,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是屏障,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是核心。
四、总目标遵循原则的以人为本一统性
全会《决定》强调了实现这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必须坚持五项原则,即:坚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以及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通过研读《决定》全文,我们不难发现以上五项原则遵循了对中国传统民惟邦本、政得其民,礼法合治、德主刑辅的以人为本思想,充分肯定了人民是依法治国的主体和力量源泉,充分强调了法治建设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护人民,保障人民根本权益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彰显了平等是社会主义法律的基本属性,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五、“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历史意义
四中全会是我们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为了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
1、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我们党确立的伟大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根本意义。总书记多次提到,“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唯有依靠法治,才能凝聚中国共识和力量,弘扬中国精神,共建法治中国,复兴中华文明。
2、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根本意义。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证明,唯有依靠法治,才能突破利益固化藩篱,攻克深层复杂难题,确保改革有序进行,通过良法善政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全体人民最大福祉。
3、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对于实现党自身建设的目标——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长期执政具有根本意义。唯有依靠法治,以法治作为执政根本遵循,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方式,才能夯实执政基础,巩固执政地位。
当前,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我们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开展工作、解决问题,更好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推动我国经济发展,必须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来看,市场经济本质上是法治经济,市场环境优劣关键体现在法治水平上。只有依靠法治,才能实现市场经济健康运行。
从全面深化改革来看,改革的复杂性显著增强,更加需要以法治的明确性和可预期性等优势来消除各种深层次体制壁垒,使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可以说,法治是改革的压舱石,是发展的助推器。改革和发展能不能健康有序、行稳致远,越来越取决于法治体系是否健全,取决于厉行法治是否有力。
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必有法度。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600多万党员的大党,又处在治国理政的领导核心地位,只有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从严管党治党,自身确立起严格的制度、严明的纪律,才能把党建设好、管理好,也才能引导全社会遵守规范、践行法治。正如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必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总而言之,“全面依法治国”是“四个全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四个全面”的重要保障,是当前执政党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三篇:依法治国
素材:依法治国
1、法不阿贵,绳不挠曲,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
2、人胜法,则法为虚器;法胜人,则人为备位;人与法并行而不胜,则天下安。——苏轼
3、治国者,必以奉法为重。——《三国演义》
4、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张居正
5、有治法而后有治人。——黄宗羲
6、执行法,比制定法更重要。——杰弗逊
7、谁把法律当儿戏,谁就必然亡于法律。——拜伦
8、法律就是秩序,有良好的法律才有好的秩序。——亚里士多德
9、衡之于左右,无私轻重,故可以为平;绳之于内外,无私曲直,故可以为正。——《淮南子》
10、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
11、有错误要逢人便讲,既可取得同志的监督帮助,又可以给同志们以借鉴。——周恩来
12、绝对的权力必然产生绝对的腐败。——约翰·阿克顿 【积累素材】由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法制节目工作委员会和北京电视台倡导、全国9省市电视台成立的“全国法治节目联合体”,将于今年11月16日在全国9省市电视台同时推出一档大型法治新闻栏目《法治中国60》。
据了解,这档大型法治新闻栏目首次采用9家地方频道共同出资、共同制作、共同播出的模式展开运行。栏目将突破地域限制,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即时、专业的报道和知名新闻评论员的分析,让观众在每天一小时内纵览全国重大法治新闻事件,了解案件背后的深层原因,全方位满足人们对法治信息的需求。
【积累运用】19大的结束,总书记再次强调了依法治国的重要地位。而此节目也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应运而生,顺应了中国大的历史潮流,同时也承担起了媒体人应尽的社会责任。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不仅要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更需要这样接地气的节目,关注百姓身边的法,让依法治国深入每个人的心中,这样,才能建设法治社会、法治政府、法治国家,从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积累素材】山东聊城于欢故意伤害案即“辱母杀人”案,引发舆论广泛关注。2016年4月,山东源大工贸负责人苏银霞及其子于欢,因为无法还清高利贷,被十一名催账人限制人身自由,并受到极端侮辱。于欢刺伤四人,其中一人因失血性休克死亡,因犯故意伤害罪,2017年2月17日被山东聊城中级人民法院判处无期徒刑。2017年6月23日,于欢案公开宣判,山东省高级人民法院认定于欢属防卫过当,构成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5年,该判决为终审判决。
【素材运用】长期以来,在公共案件中,总有一种声音指责所谓“舆论绑架司法”、“民意破坏法治”,甚至个别司法人员傲娇满满地表示“不亲自看完案卷,就评论判决的是非对错,就是耍流氓”。这已经不是要强调审判独立了,而是不想让公众说话,找出“专业的借口”堵上天下悠悠众口。任何判决都不应逃脱民意的议论、臧否,“无菌室”的司法,注定无法赢得公信。这次沈德咏在谈话中对司法案件中的“民心”、“人情”,有着很多充分的肯定:“讲人情,不是要照顾某个人的私人感情,而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朴素情感和基本的道德诉求”、“将个案的审判置于天理、国法、人情之中综合考量”、“司法机关必须反躬自省”等。【积累素材】“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这是习近平的法治“金句”,也是中国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用法治保障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发展的铿锵足音。
法国政府两位部长曾被发现在一条乡间公路上超速行驶,而更有趣的是,他们是赶去参加一个新型雷达测速装置的启用仪式。
这两位部长分别是交通部长德罗比恩和负责管理交通执法的内政部长萨尔科奇,他们所乘的轿车分别以98公里和103公里的时速在一条最高限速每小时70公里的路上飞速行驶。
据悉,他们都是赶去参加法国第一部自动路边雷达测速装置的启用仪式。这一装置能够将超速行驶的司机记录在案。
交通部长办公室发言人称,德罗比恩没有否认这一事实。他还补充说:“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交通部长也不例外,赶去参加活动不是借口。”
【积累素材】赵奢铁面无私(维护公平要依法办事)赵惠文王的弟弟赵胜,号平原君,任赵国丞相,家有食客数千,颇有权势。他的家臣家丁因此倚势不遵守国法。有一年,赵国田部吏赵奢铁面无私,按法将平原君家9个不纳税的管事家臣全部处以死刑,平原君大怒,要杀赵奢。赵奢说:“我秉公执法,原是为国家考虑。如果你的家臣不奉公守法,又何以叫国人守法呢?国人不守法,恐怕赵国也不巩固,你的荣华富贵也不存在了。”一席话,说得平原君哑口无言。平原君认为他是贤才,向赵王推荐。赵奢被任命管理国家的赋税,他办事公平合理,使得赵国国库充实,人民富裕。【积累素材】孟昆玉:微笑执法
孟昆玉,是2009年的舆论明星,被公众誉为“北京最帅交警”。关于他的工作视频曾在人民网等网站高居点击榜首。孟昆玉的同事们则称他为“实力派”。他创立的“孟昆玉指挥法”被北京市交管局推广。他还倡议交警队和医院建立了生命绿色通道保障组。2008年孟昆玉被评为奥运交通安保标兵和“微笑北京交警之星”,他全新的“人性化的执法”、“微笑执法”为当前人性化执法与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提供了可贵的探索。
【点评】规范的执法与微笑的面庞,灵活的指挥与耐心的劝导。他为员警的形象增添了时尚,他让首都的街头跃动着和谐。京城最帅交警孟昆玉,在平凡的岗位上得到百姓的特殊嘉许。
孟昆玉全新的“人性化的执法”、“微笑执法”为当前人性化执法与服务型政府的改革提供了可贵的探索,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得到百姓的特殊嘉许。孟昆玉的事迹对我们理解法治的内涵和实现方法有很好的启示作用,法治不是单调的规范,实现法治是要讲求方法的。
【积累素材】陈燕萍:柔情法官
陈燕萍,作为一名基层法官,她致力于法庭审判工作,她到乡村办案,到当事人家里办案,将工作方式的灵活性和法律规定的原则性充分地结合,以人为本的办案理念和不徇私情的工作作风,使她审理的3100余起案件中无一错案,无一投诉,无一上言方。她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无形中将审判与执行一并解决,在全社会破解“执行难”的今天,她的办案方式和经验尤其值得总结和推广。
【点评】
我们不能用“美丽”来形容法律,但陈燕萍却用“美丽”诠释了法律。柔情法官陈燕萍在最细微的事情中,让我们感受着法律的美丽和温暖。法治不是冷冰冰的、不是脱离实际的,法治本质上追求的是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幸福。法治社会的建设是有血有肉的,陈燕萍的事迹就是最好的说明。
第四篇:依法治国
热点与教材
热点点击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
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2014年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会号召,全党同志和全国各族人民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积极投身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伟大实践,开拓进取,扎实工作,为建设法治中国而奋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会明确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任务,这就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宪法实施;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加快建设法治政府;保证公正司法,提高司法公信力;增强全民法治观念,推进法治社会建设;加强法治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和改进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领导。
全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形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形成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这个总目标,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材料来自10月24日人民日报 01 版)
与教材知识的结合
一.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个人意志而改变。
二.依法治国的意义(重要性)有哪些?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安邦固本的基石。(2)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3)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4)依法治国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5)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命题,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是各级政府的基本准则
三.如何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
国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依法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社会:社会上一切国家机关及单位都必须依法办事,营造一个守法关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
公民:公民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四.为什么要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
法治和德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他律和自律紧密结合起来,才能做到标本兼治。法律和道德都是社会行为规范,而最高境界的守法是恪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最低限度的守法是做到法律的底线不能逾越、道德的红线不能触碰,法律的义务不能弃、道德的责任不能丢。五.宪法在依法治国中有什么样的重要性?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依法执政关键是依宪执政;宪法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都在宪法中得到确认和体现。
一.多项选择
1.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这充分说明了()(材料来自10月24日人民日报)A.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 B.宪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核心思想、主体内容、基本要求 D.我们当前的中心工作是以宪治国
2.为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我们必须()(材料来自10月24日人民日报 01 版)A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 B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保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D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 二.材料分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于10月20日至23日在北京召开。会议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并将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第一次在中央全会上专题研究依法治国问题。将开创法治中国新天地,法治中国,铿锵前行。(材料来自2014年10月20日
01 版)请你谈谈对上述材料的认识。二.辨析题
甲:管理国家民有权,直接管理真方便 乙:依法治国意义大,依法治国靠国家
答案提示 一.1.ABC 2.ABCD 二.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安邦固本的基石;依法治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时代命题,是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的基本方式,是各级政府的基本准则;依法治国有利于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法治的保障和支撑。
三.(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2)人民通过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代表,代表组成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依法产生其他国家机关来管理国家社会事务。(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必然要求,是安邦固本的基石,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保证,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4)实施依法治国中国家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社会上一切国家机关及单位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公民要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依法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五篇:依法治国
依法治国
1、依法治国与建设和谐社会的关系:依法治国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制、公平之
一、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实现国家长治久安。
2、如何实施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1)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这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求。(2)一切国家机关及工作人员都必须依法行使职权。(3)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依法行政,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4)公民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
3、政府依法行政的重要性: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政府能否自觉依法行政、严格依法办事,直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顺利实施,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4、公民行使批评、建议、监督等政治权利的意义:(1)有利于国家机关加强廉政建设,监督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严格依法办事,防止违法乱纪现象;(2)有利于国家机关提高办事效率、决策水平;
(3)有助于维护司法公正和社会秩序。渠道(途径)(1)可以通过人大代表或直接向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地方人大常委会反映;(2)可以采用书信、电子邮件、电话、走访等形式,向有关部门举报或反映;(3)可以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媒体进行监督,发挥公民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影响力,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如何正确行使(注意的问题)(1)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正确行使。(2)公民行使监督权时,应当实事求是,以事实为依据,如实反映情况,必要时出具证据和各种证明材料。(3)投诉和举报时,不得捏造或歪曲事实进行诬告陷害,也不能采用贴大字报、聚众闹事等方式。
5、中学生应该如何自觉守法、维护社会秩序?(1)思想上:树立法律意识,增强法治观念。(2)行动上:要自觉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社会秩序和自身合法权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积极参与法治宣传,号召他人一起学法、守法、用法、依法律己,依法维权;积极同一切破坏法治的行为作斗争,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和尊严。
辨析题例
甲:只要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就可以实现依法治国。
乙:实现依法治国,每个公民必须做到知法、懂法、守法。
答:(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前提是有法可依,他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建立完备的法律体系只是做到了有法可依。(2)要做到依法治国还需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3)依法治国的主体是人民群众,要实现依法治国还需要公民在社会生活中不仅要学法、懂法、守法、,还要维护法律的尊严,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
甲:依法治国意深远,依法行政是关键。
乙:依宪治国是核心,落实行动要认真。
答:(1)我国实行依法治国。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要求,也是维护社会稳定、保持安定团结、维护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2)实行依法治国必须按照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基本要求。而依法行政是要求政府机关严格依法办事,这是依法治国的重要环节。政府机关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关系到宪法的权威和尊严,关系到依法治国基本方略能否实现。(3)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治国安邦的总章程,是实行依法治国的根本依据,依法治国的核心是依宪治国。(4)要做到依法治国,既要按照其基本要求去做,又要我们每个人自觉学法、守法、用法,依法维护国家利益,依法规范自身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