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什么归属感不强烈?——《城市、城市化和社区变迁》读后感

时间:2019-05-15 09:29: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我为什么归属感不强烈?——《城市、城市化和社区变迁》读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我为什么归属感不强烈?——《城市、城市化和社区变迁》读后感》。

第一篇:我为什么归属感不强烈?——《城市、城市化和社区变迁》读后感

[我为什么归属感不强烈?——《城市、城市化和社区变迁》读后感]

我为什么归属感不强烈?

——《城市、城市化和社区变迁》读后感

雷尚清

15年前,我独自一人来到家乡的小镇求学,开始了人生的第一次“城市化”,虽是小镇,可也具备了现代城市的雏形:人口密集、存在商品经济、农业位居次要地位、有一定的公共基础设施,我为什么归属感不强烈?——《城市、城市化和社区变迁》读后感。后来,随着学历的增高,我先后在家乡县城、成都、南充度过了高中生涯、本科生活和首次职业生涯。一直到现在,我蜗居首都,正经历着研究生生活。这么算来,我已经在城市生活了15年,接受了15年城市文明的洗礼和熏陶。可是,我始终感觉自己不是城市人,是根源于农村出生吗?还是我没有细细品味城市文化的魅力,始终把自己当作“外人”?抑或是我根本就不适合城市生活,理应返璞归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终生闲云野鹤,做一“世外高人”?

带着这些疑惑,我阅读了波普诺《社会学》之“城市、城市化和社区变迁”一章,对城市变迁、城市化及相关问题有了初步了解,现将阅读感受与各位同门分享。我的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介绍这一章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回答上述疑问;第三部分,结论。

一、本章主要内容

(一)城市变迁史

城市的形成可追溯到一万多年前。最初的人类过着采集或狩猎的集体生活,居无定所。大约1万年前,长期定居村落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农业技术诞生了。不过,城市的诞生却是约公元前5000年的事。在今伊拉克境内,出现了人类历史上的首个小集镇,按现在的标准,这些集镇规模很小,但居民的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大多数人不再自己种植食物,且产生了新的专业人士,如工匠、商人等。随后在印度、巴基斯坦、中国和欧洲等地,陆续出现了城市。随着炼铁技术和交通工具的成熟,城市人口逐渐增多,思想交流也渐渐活跃起来。

在欧洲,城市化进程根源于雅典和罗马,那里政治生活比较发达,创造了辉煌的现代城市文明。罗马衰落后,欧洲城市居民散至各地,因而整个中世纪欧洲的城市脆弱而动荡。一直到工业革命开始后,城市才重新繁盛,并具备了现代城市的基本特征,但仍以家族和血缘关系为主要的社会组织形式。

工业革命开始后,最先在英国开始了城市化进程,且发展迅猛。1900年,大多数英国人已经生活在城市了。美国的城市化虽然比英国晚,但1920年大多数美国人也生活在城市了,农业劳动力只占全部人口的25%。其中,纽约、马萨诸塞和宾夕法尼亚等东北部最先发展起来,不过如今这些地方逐渐衰落,而西部和南部增长较快。总体上看,美国的城市化水平很高。

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开始的较晚,但个各个国家都在奋起直追,其人口涌入速度比同期发达国家快,超过了经济发展水平,因而出现了很多问题,如住房紧张、贫民窟、交通拥挤等。为了减缓这一影响,发展中国家政府掌控的痕迹比较明显。

(二)美国的大都会和城市生活

1、大都会社区

(1)中心城市及其郊区化

首先是中心城市,交通便利,商业发达,满足了居民现代生活的需要。但是市民成分很复杂,出现了五类新人类——四海为家者、未婚者或无子女者、族群村居民、被剥夺者、身陷城市的人。

实际上,与其说美国人城市化了,不如说美国人郊区化了,因为现在有45%的美国人生活在郊区,而生活在中心城市的人口只有30%。郊区是解决市区人口过于密集的一个途径,居民收入的提高、拥有独家住宅的强烈愿望、和政府政策的引导大大促进了郊区化。在美国,郊区分化比较严重。

(2)大都会带

在美国,由于城市化程度很高,形成了大都会带,即两个或多个城市不断发展,最后连接成片,互相重叠形成大都市的集结,如波士顿—华盛顿走廊。不过,大都市开始衰落,一些大城市区域的人口竟然开始下降,同时,贫困人口比例增加,70%的新工作机会也不是在这里创造出来的,人口25000-100000的较小城市经济萎缩严重,资源更少。除此之外,中心城市士绅化现象开始出现,所谓中心城市士绅化,是指街区中穷人的位置被专业人士取代。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郊区房价高昂和小规模家庭数目增多。士绅化的步骤是:少数开拓者家庭进入颓废的区域,购买翻新现有建筑;一两年后其他人跟进来,带动需求和投资;穷人被迫离开;开发商和投机商涌入,大规模翻新重建。士绅化导致城市贫民难以找到自己的住所,引发了很多城市问题。

(3)城市空间组织研究

在对城市社区研究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关注城市社区的空间组织。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第一,将城市生态过程描绘为“生态隔离”和“侵入、演替”。“生态隔离”是指由于人口特质、种族、在职业等原因而造成的同类相聚现象。“侵入”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一种土地使用方式介入到他人的社区或其他土地使用方式,“演替”是指一个社会群体或一种土地使用方式在某一地区取代其竞争对手而占据统治地位。典型的例子是克利夫兰市中心霍夫区,在这里,富人走了,穷人接踵而来,以至于该区最后演化为吸毒者、流浪汉、穷人的聚集区,饱受谴责和诟病。

第二,城市空间结构理论。上世纪20年代,伯吉斯建立了“同心圈模型”,展示了城市以中央商业区为核心,逐渐外推,形成包括轻工业区、过渡区、中产阶级聚居区、新来者等在内的环状城市结构。不过很多人认为,这一模型是一芝加哥为基础的,缺乏普遍性解释力。因而谢维基和贝尔探索了“社会区域分析”技术,即用人口统计数字,从阶段、生命历程和种族三个角度分析社会群体在城市空间的分布状况,该模式能很好地描绘城市居民的聚居方式。如今,学者们的主要兴趣是用更精致的模型解释城市空间结构,尤其是整个大城市区域的空间结构。

2、城市生活与文化

过去200年内,美国的社区生活经历了重大变迁,这主要表现在:小城镇已成往事;交往活动和人际关系日益支离破碎;社区组织和设置越来越大,越来越科层化;政府或商业组织逐渐取代家庭或志愿组织的功能;社区联系越来越紧密;社区间的文化联系越来越密切。那么,有哪些城市生活的研究视角呢?

(1)城市生活的研究视角

第一,公社与社会视角。滕尼斯是开创者,他将社会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公社,以朋友、血缘为联系纽带,乡村是这一生活方式的典型。一为社会,以正式的、契约性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关系为纽带,城市生活主要表现为这种特征。

第二,决定论视角。由路易斯·沃思提出,他认为,城市的大规模、高密度、文化异质性特征构成了独特的“城市生活文化”,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是角色扮演者,正式机制也比非正式机制更重要。在这种条件下,居民可能会经历种种 “失范”,即一种价值观和规范冲突、衰弱、缺乏的情况。在此背景下,人们面临着“心理超负荷”,无力处理接踵而来的信息。那么,如何适应这一负荷?米尔戈朗认为,保持短期的、表层的关系,避免道德卷入和社会卷入是人们的应对措施。

第三,组合论视角。该视角认为,城市是拼凑的社会世界,它由不同的群体构成,每个群体共享亲属关系、民族起源等因素,而城市生活是各色人等独特的社会文化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决定论相反,组合论不认为城市生活会削弱团结,相反,它认为城市生活会维系甚至增强社会团结,这在实际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例证,读后感《我为什么归属感不强烈?——《城市、城市化和社区变迁》读后感》。

第四,亚文化视角。这是综合决定论和组合论视角形成的理论,克劳德·费希尔是该理论的代表性学者。他认为,城市生活多自然现实和社会现实确实影响了社会群体的结构和力量,而且它也没有妨碍团结。相反,城市生活创造了其他地方不存在的亚文化,这使得共同兴趣或背景的人能够走在一起。

(2)城市生活的经验研究

除此之外,学者们还发展出了一些对城市生活的经验研究。这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城市生活与非城市生活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城市生活与高犯罪率相关,这里家庭制度衰落,社会关系更私人化,不过二者的真正区别在于公共生活而非私人生活,在心里紧张和精神健康指标上并未与非城市情境有很大差异。

(3)郊区生活

在城市生活的研究中,郊区生活逐渐成为学者们关注的重点。他们认为,郊区是遵从者的社区,有一些有地位的人组成,他们神经过敏,在性问题上很宽容,爱酗酒,这与其低密度、文化上的相似性和远离都市的服务性工作有关。不过,也有人认为,上述对郊区文化的看法是一种“迷思”。甘丝认为,郊区文化产生于最有可能生活在郊区的人的社会阶级及其生命过程,它以家庭为中心,看重经济上的出人头地,是社会地位上升过程的一部分。不过很多人承认,郊区生活本身有一些消极影响,它也遇到了大城市经历过的问题——拥挤、污染、交通阻塞、生活节奏加快、民族种族阶级关系紧张。

(三)城市危机

这个概念主要指中心城市的问题。主要有四个方面:老中心城市的问题、大都会的断裂和蔓延、城市规划问题、城市冲突与危机。

1、老中心城市的问题。即:中产阶级离开,富人和穷人留下,乡村或国外居民拥入;很多是经济问题和物质问题,开支和需求越来越大,财源却日益枯竭;无家可归者是一个严峻的难题。

这里重点说说无家可归问题。所谓无家可归者,是指“没有适当住所,也没有足够的资源和社区联系的人”。在美国,无家可归者的平均年龄33-36,男性多于女性,且45%的拥有高中以上学历,黑人、拉美人多于白人。从种类看,无家可归者包括:精神不健全的;离家出走者;吸毒者;未婚或离异者及其子女。为什么有些人成为无家可归者?研究发现,其原因排序依次是:经济问题、个人危机、吸毒、人际关系差、感情问题、家庭暴力、刚刚出狱。在消除无家可归现象上,咨询、过渡性住房、物质使用计划、安排工作、安全管理、职业培训、流民安置等是可行的办法。

2、大都会的断裂和蔓延。这是由政府机构林立、中心城市与郊区间的政治经济矛盾、工作职位分布等原因造成的。无控制的城市发展也是一个原因。

3、城市规划问题。美国的城市规划起步很晚,因为美国人不喜欢政府对他们进行管束。

目前,城市规划主要在州和地方层次上提建议,并作为交通、住房、人文服务、经济和环境等部门的辅助工具而存在。现实中,即使有计划,也未认真执行。

4、城市冲突与危机。一种观点认为,要想在地方层次上消除城市危机注定要失败,因为资本主义体系严重限制了任何地方性政治活动所能取得的成果。为什么这样说呢??第一,经济资源集中在少数跨国公司手上;第二,不公正的房产投资导致冲突重生;第三,阶级身份限定了个人的发展。

城市危机如此严重,光明何时才能到来?作者认为,中产阶级的重返很有必要。此外,政府还需要保护内城居民、工人和店主免受城市暴力的侵犯。然而,大多数美国人还在做着美国梦——独立生存、郊区的独家住宅、车库里的两辆车。只要这一梦想还在继续,城市问题就很难得到解决!

二、两种生活方式的紧张与对立:对我的境遇的一些解读

(一)城市生活及其弊病

中国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我恰好赶上了这一进程。因而充分感受到了城市生活的优越性。比如城市建筑物鳞次栉比、蔚为壮观,市容干净整洁,道路四通八达,出行很方便,最重要的是,这里工商业发达,信息呈爆炸式增长,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有机会结识更多的朋友。因为在城市,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生际遇也大为不同。所以,如果说我的家乡给了我生命,那么现代都市使我的生命光彩夺目、大放异彩。这一点每每在我回乡与儿时的伙伴交流时都深有体会。

那么,城市生活只有鲜花掌声吗?非也!在物质繁荣的背后,有很多无声的眼泪和默默的付出,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西方学者在描述城市生活的弊端时,喜欢用“城市病”这个词语,它主要指由于城市人口、工业、交通运输过度集中而造成的种种弊病。该词最早发源于工业革命后期的英国,当时英国的经济史学家哈孟德夫妇把英国工业革命之后由于城市爆炸而产生的一系列问题称之为“迈达斯灾祸”。迈达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人物,他梦想点石成金,后来有了这个能力,但结果却坏了。因为,当你周围的东西都变成黄金了,会怎么样?是灾祸,不是幸福!黄金既不能吃,也不能穿。哈孟德夫妇用“迈达斯灾祸”比喻城市发展中的问题,意思是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人类财富不断扩大,但是人类同时也丢掉了许多比黄金更宝贵的东西。那么,城市病到底有哪些表现呢?

我所生活的城市,除南充和家乡的县城外,都是特大型城市,人口多达两千多万,在中国的其他特大城市,比如我去过的上海、深圳,人口规模也十分庞大。城市化总是伴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但是中国这个增加的速度似乎快了点,超出了城市的承载能力。即使这些城市用户口进行控制,也阻挡不了国民前赴后继争相涌入的脚步,这导致城市建设和管理跟不上迅速增长的需求,产生一系列矛盾,出现环境污染、就业困难、治安恶化等负面现象。具体表现在:(1)住房紧张与短缺,很多人无家可归,或蜗居地地下室,或租房度日,没有自己的家;(2)公共卫生设施共给不足,空气、水源、噪声污染严重,环境恶劣;(3)就业竞争激烈,底层市民处境艰难;(4)犯罪率较农村高很多;(5)交通拥堵,出行成本高昂,以致城市活力,降低城市生活效率;(6)水源短缺,土地紧张,如我身在北京竟能喝到家乡的水,为何?南水北调从我家乡取水!(7)人们生活质量下降,疾病种类增多,精神压力加大。

目睹种种怪现状,怪不得我会觉得城市生活不尽如人意呢?更重要的是,在人际交往和社会互动上,城市生活远不如非城市生活舒适惬意。下面我讲论述这方面的内容。

(二)功利型人际关系

如前所述,滕尼斯最先概括了城市生活的特征——正式的、契约性的、非人格化的、专门化的关系代替了朋友、血缘关系。路易斯·沃思也指出,在城市生活中人们可能会经历种种

“失范”,因而面临着“心理超负荷”,为了应对这一负荷,人们之间保持着短期的、表层的关系,避免道德卷入和社会卷入。是人们的应对措施。虽然后来的学者发现城市生活不一定导致不团结,也会使共同兴趣和背景的人走向一起,但经验研究还是强化了这一观点:城市生活中家庭血缘制度衰落,社会关系更私人化,由此导致个人的压力剧增。日常生活中的很多例子也证实了这一观点。最典型的是在都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不想乡下那样坦率真诚、质朴有味,大家嘻嘻哈哈的看似关系很好,实际上很可能形同陌路、水火不容。如果说个人之间还有点关系的话,很多时候也是为了某个目标,缺乏纯朴的感情,赤裸裸为了利益。这种交往状态很让我不适应,也吃了不少亏,以至现在,我也学会了“察言观色而后动”,虽然这样不符合我的本意,至少可以武装自己,让自己少受点伤害!

三、结论

上述两个方面只是一些简单的分析,不过已足以回答文章开头的疑问了。我认为,之所以会在我身上出现诸如没有归属感之类的疑问,是与城市与乡村这两种生活方式的紧张与对立有直接关系的。具体而言:

1、个人幼年时期的经历会对成年生活发生较大影响,这解释了为什么我会以儿时的生活场景为参照物来解释都市生活经历;如果两者的对比越强烈,越有可能偏向某种生活经历,而对另一种生活方式产生无归属感。

2、人是会思考的动物,个人的生活观察和亲身经历会强化个人对某种生活方式的认知模式。上述城市生活的种种弊端和功利型人际关系的概述,对我的认知判断具有一定的导向强化作用,它加剧了二者间的紧张对立,使得归属感意识更加强烈。

3、个人的某些境遇,比如需要不能立即得到满足,也会强化其城市生活的归属感。例如,住房问题,这在城市生活中是基本品,可是目前的高房价使得很多人买不起房,这些人自然不可能把城市当作真正的家乡。还有,工作、各种国民待遇等需求是否得到满足,也会影响起归属感。

雷尚清

2010-11-14

第二篇: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和建议

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和建议(上篇)

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和建议(上篇)

自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以来,在中共上海市委、市政府及各涉老部门的重视和关心下,上海城市化地区中许多街道及居民委员会的社区为老年人服务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涌现了一些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典型事例。为了全面系统地搞好上海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使有限的物力、人力和财力资源更好地为老年人服务,进一步提高广大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我们课题组在广泛收集国内外有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深入到南京东路街道、潍坊街道、虹桥街道、曹杨路街道、华阳街道开展实地调查,分别与静安区和长宁区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领导进行专题研究。本报告将简要介绍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理论,概括性地总结近年来上海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成绩及其存在问题,提出进一步搞好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

一、社区资源分散管理的问题

(一)整合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工作尚处于探索阶段,各个街道发展不平衡。目前上海市的各级领导虽然已逐渐认识到整合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重要性,在有关会议和文件中积极倡导整合这方面的资源,各个区和街道也作了一些整合资源的探索,但发展不平衡,也没有对这方面的经验很好总结,尚未形成科学化、规范化、系列化的整合目标和具体实施方案。本市有关涉老部门至今还未出台有关搞好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指导性文件。

(二)即使在一些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工作做得较好的街道,仍有不少资源迫切需要整合。我们从调查中发现,有关社区老年人状况的信息资源,除街道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掌握一部分外,街道的警署(公安派出所)、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社会救助管理所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分别掌握了一些重要信息。上述这些部门在采集、更新信息时均“各自为战”,而且除警署把每年本街道新增加和删除的户籍老年人口信息提供给街道老龄办外,其余许多涉老信息资源互不通气,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在社区为老服务硬件资源方面,如何统筹协调,搞好社区服务中心与老年活动中心、社区文化中心等设施之间的整合,也需作深入调研;在社区为老服务人力资源方面,如何使为同一位卧床不起老人服务的家庭病床医务人员、家庭保健医生与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或民间保姆之间加强沟通,拟定全方位的护养计划,也存在着很大的整合空间。

(三)影响整合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观念、体制、机制等深层次问题还未很好解决。在一部分领导干部中,总认为某一项社区为老服务工作,如果全部由本部门或本系统做,取得的成绩将全部归功于我主管的部门或系统;如果由两个或更多部门或系统做,那么我主管的部门或系统最多也只有一半的功劳。因此,他们往往不愿意积极参与并促成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更不乐意在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中充当配角。在目前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体制和机制上,也存在着不够完善之处,影响了充分调动社区的各方面为老服务积极因素,取得“双赢”或“多赢”的最佳效果。

二、搞好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居民委员会作为城市居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虽然要承担包括“公共服务”在内的六大任务,但由于其能够管理和协调的为老服务资源较少,许多为社区老年人服务的资源如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敬老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老年护理院、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等均属于街道层面上的资源,而且居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仅5至9人,力量也比较弱,因此,我们认为要合理和有效地搞好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应由街道办事处牵头,在街区范围内统筹规划,加强协调,建立和完善社区为老服务网络。

(一)搞好社区为老服务信息资源的整合。社区老年人的特征及需求信息,是搞好为老服务的出发点和基础。我们建议全市各街道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应尽快建立本街道户籍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库,其中所含的应有项目拟设老年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已包括老年人的性别和出生日期)、民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健在子女数、家庭类型(可分为独居、仅老夫妻居住、与子女居住、其他)、家庭住址、联系电话、是否常住、经济状况(可分为每月领取基本养老金(退休金)的数额、享受离休待遇、享受低保、不享受低保的遗属补贴、无收入并靠子女赡养、其他)、主要疾病、有无残疾(可按“居民健康档案”的分类,分为无残、听力残、言语残、肢体残、智力残、眼残、精神残)、日常生活能力(可按“居民健康档案”的分类,分为完全正常、功能下降、有明显障碍)、医疗待遇、参与状况(可分为未离退休、再就业、仅志愿服务、其他)。老年人基本信息库的机动项目,可由各街道根据采集并定期更新信息的需要与可能加以增设。上述应有项目信息资源的入口,应充分利用警署(公安派出所)提供的本街道每年新增加(新进入60岁、迁入)和删除(死亡、迁出)户籍老人的状况及“居民户口簿”中提供的“身份证号码”、“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家庭类型”等信息;利用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管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卡”中提供的老人领取基本养老金、享受基本医疗保险和社会救助等信息;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上海市居民家庭健康档案”中提供的老人目前主要疾病、有无残疾、日常生活能力评价等信息。为了使上述各项信息资源共享成为可能,应以老人的身份证号码为依据进行网络传输及查询。

经过上述信息资源的整合,街道老龄办可以方便、快速地从本街道户籍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库中了解全街道目前有多少社会孤老(无子女、无基本养老金的老人)、独居老人、残疾老人、生活部分不能自理老人(在日常生活能力中“功能下降”的老人)、生活严重不能自理老人(在日常生活能力中“有明显障碍”的老人)、享受“低保”的老人、90岁及以上的老人,他们的基本状况如何,以便较细致地研究制定社区为各类老年人服务的政策措施。又如本街道户籍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库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的“居民健康档案”中传输得到老年人的主要疾病信息后,又可把本街道户籍老人中有多少主要患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老年痴呆症、癌症等疾病,他们住在哪里的信息再提供给社区服务中心或老年活动中心,便于他们更有针对性地举办老年保健讲座,并把各类讲座的时间、地点通过发信或居委会干部、老年协会会员分别告诉有关老人及其家属,开展更具个性化的服务。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一些已建立“老年人基本情况数据库”的街道感到要定期更新信息的工作量太大,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认为建立老年人“健康档案”作为市政府为市民办的实事项目,我们花了许多人力、物力和财力搞好了,如果再要我们在今后补充更新其中的一些信息则难以完成。我们感到,为了使本街道户籍老年人的基本信息库及“健康档案”等不致于成为“死库”、“死档案”,除了必具项目应少而精、讲究实效外,应在定期更新信息(如老年人的健在子女数、家庭类型、是否常住、主要疾病、有无残疾、日常生活能力、参与状况)时,由各居委会组织老年协会会员或位于本街道辖区内的高级中学学生、居住在本居委会的大学生、高中学生进行入户访问。我们建议上述信息至少每两年更新一次。考虑到老年人中人户分离的现象较为严重,因此,采集和更新信息的重点对象应为常住本街道的户籍老人。在今后检查评估各街道户籍老年人基本信息库的质量时,对不常住本街道的户籍老人信息缺损拟不加追究。至于老年人婚姻状况信息的更新可由警署传输,老年人经济状况信息的更新可由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传输。此外,各街道户籍老年人基本信息库中的信息,还应在每年1月份根据警署提供的本街道上年户籍老人变动情况信息修改后,下载到软盘中,保存一式两份的每年年底信息,以备查询和开展动态研究。

我们在调查中还了解到,潍坊街道老龄办组织本街道的大学生和高中生采集并输入该街道户籍老年人的基本信息,课题组决定将上述整合社区为老服务信息资源的设想在那里进行了试点。

(二)搞好社区为老服务硬件资源的整合。社区为老服务硬件资源是社区为老服务的载体,主要有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街道社区文化中心(文化站)、老年活动中心及老年活动室、敬老院、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红十字卫生室(分站)、老年护理院、家庭病床、街道老年学校及居委老年教育点、健身苑及健身点、残疾人康复室及位于本街道的单位如企业、机关、学校、部队的有关设施。我们建议现阶段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文化站)应与老年活动中心在服务对象、服务项目内容安排上加强沟通,有所分工与侧重;从长远发展来看,街道可考虑逐步将上述两个或三个中心的设施合而为一,建立更具规模、更规范的“街道居民活动中心”,并将社区老年人作为主要服务对象,或者建立“街道老年活动中心”,在满足社区老年人活动需要的前提下,向全体社区居民开放;也可考虑在合而为一的街道居民活动中心的设施门前同时悬挂“社区服务中心”、“社区文化中心(文化站)”、“老年活动中心”等几块牌子;还可考虑老年活动室向居委会全体居民开放,或者改名为“居民活动室”。

■ 桂世勋等(华东师范大学)■ 责任编辑 许少明

信息来源:上海老年报2003年9月24日 论坛第28期

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面临的问题和建议(下篇)

(上接9月24日第7版)鉴于长期来上海城市中许多社会福利服务设施的布局规划往往是按市、区、街道、居委会四个层面设计的,同类福利服务统一要求每个区、街道、居委会都要有至少一个不同级别和规模的设施。其实从空间分布来看,同类市级、区级福利设施的选址总是位于某个街道辖区内,而每个街道的这类福利服务设施也总是位于该街道的某个居委会辖区内。这是我国城市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布局规划的通病,也是上述福利设施重复建设、空间分布不合理、硬件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香港社会福利署在20世纪后期曾规定社区活动中心分成四个级别:区域社区中心每8至12万人设一所,占地约2558平方米;分区社区中心每4至8万人设一所,占地约2145平方米;社区会堂设在社区中心附近地区,占地1058平方米。如果在8至12万人的区域,建了一所区域社区中心,就不需再建分区社区中心、邻里社区中心了;或者建了两所分区社区中心,就不需再建区域社区中心和邻里社区中心了。我们认为这种布局规划的理念比较科学合理,建议上海也能借鉴,在街道老年活动中心所在的居委会,拟不设老年活动室,而改由街道与所在居委共建老年活动中心。按同样原则,在市级或区级社区服务中心所在的街道,街道也可不设社区服务中心,而改由市或区与所在街道共建市级或区级社区服务中心。当然,有些街道办事处和居委会领导对这种整合方式也有顾虑,担心如果自己手中不直接掌握这类硬件资源,街道和居委会要急用,临时安排某些活动难度很大。我们希望在本课题后续研究中,选择属于上述情况的2-3个街道进行试点,深入研究如何“共建”的方案,搞好社区为老服务硬件资源的整合。

在上海市实施“星光计划”一期、二期工程中,都积极倡导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附设在街道敬老院内。我们建议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老年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应尽可能附设在敬老院或老年护理院、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室等机构内,充分利用这些机构的多功能活动场地、康复设施、餐饮设施和图书资料;在那些床位尚有空余的敬老院、老年公寓或老年护理院,还可考虑专门腾出一小部分床位,轮流收住需“全托”几天的生活不能自理居家老年人,让这些老人的主要照顾者适当“休整”一下,从而获得支持居家养老与提高养老机构经济收入的双重效益。

(三)搞好社区为老服务人力资源的整合。社区为老服务人力资源是社区为老服务的第一资源,在现阶段各街道财力有限并很不平衡、大多数老年人经济承受能力还较弱的情况下,搞好社区为老服务人力资源的整合,提高人力资源的服务质量,显得更为重要。社区为老服务的人力资源主要有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老年活动中心及老年活动室的服务人员、各类养老机构的服务人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包括家庭病床)及卫生室(服务点)的医务人员、在家照料老人的亲属或民间保姆、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社区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社区老年协会会员、社区为老服务的志愿者等。

我们建议现阶段应加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及老年活动室、敬老院的服务人员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红十字卫生室(分站)、老年护理院的医护人员的沟通和合作,举办增强社区敬老、养老、助老的氛围、防治各种老年常见病与多发病、提高照料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的技巧等讲座和开展个性化咨询服务;加强街道社区服务中心、老年活动中心及老年活动室的服务人员与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社区老年人法律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的沟通与合作,举办搞好老年社会保障、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等讲座和开展个性化咨询服务;加强家庭病床的医务人员、家庭保健医生与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服务人员、在家照料老人的亲属或民间保姆的沟通和合作,商讨如何相互配合改善为同一位身患重病、生活不能自理的居家老人服务的措施。同时,还应发动和组织协调街道及居委干部、社区老年协会会员、社区居民中的志愿服务人员与驻区单位的职工、大中小学学生、部队战士,建立与高龄独居老人特别是社会孤老、退休孤老“结对子”服务网络。

(四)搞好社区为老服务财力资源的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财力资源是社区为老服务硬件建设和软件提供的经费保障。鉴于近年来本市在市、区两级财政和街道经济的支持下较好地解决了社区老年服务设施建设经费、社区为老服务人员经费,而不少社区老年人经常性活动经费的拨付渠道及机制尚未理顺的状况,我们建议每个街道应尽快把社区为老服务的各类项目分成应由公共财政及街道经济全额补贴的适应社区全体老年人共同消费的公共服务项目(如法律、保健、社保知识讲座及咨询、户外健身、图书阅览、棋牌、求助热线等)、由公共财政及街道经济差额补贴的适应社区某些弱势老年群体消费需求并可分解到个人的准公共服务项目(如为政策规定的某些半自理和不能自理老人支付一部分购买居家护理服务或托老服务费用)、由经营者自负盈亏的适应社区老年人社会生活需要并可分解到个人、收支基本持平或微利的收费服务项目(如一般的家政服务、出诊服务、图书或有声读物租借、餐饮服务、家电修理、老年学校、舞会等)等三大类,从本街道老年人服务需求出发确定未来每大类及其各小类项目的合理运营规模,计算每个财政需公共财政及街道经济全额或差额补贴的资金额度。

要从市级、区级公共财政和街道经济中得到本街道老年人经常性活动经费,固然可以通过每年的财政预算向市、区两级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申请,但我们认为这种方式具有较大的波动,往往受到某些领导人员的更替及其对社区为老服务重视程度的影响。在财力条件许可的前提下,如果某个领导者对社区为老服务很重视,他感到要保证社区为老服务的经常性活动确实需要这么多经费,便会很快批准下面报上来的预算计划;反之,如果某个领导者对该项工作认识不到位,会七折八扣砍掉许多。因此,最好能建立一种市级、区级财政和街道经济每年投入本街道老年人经常性活动经费的机制。在我国,计划生育事业经费的投入是与人口数及年人均标准挂钩的。比如,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决定》中就规定:“计划生育事业经费增长幅度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幅度,到2005年末,各级财政投入计划生育事业费年人均超过10元。”而教育事业经费的投入则是与年财政支出总额及其一定比例挂钩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事业发展纲要》中则规定,教育事业经费增长幅度也要高于财政收入增长幅度,各级财政投入教育事业费要逐渐提高到占年财政支出的4%。

我们建议,市、区两级公共财政对社区为老服务经常性活动经费的投入最好能与辖区内的户籍老人数及年人均标准挂钩,在“十五”的最后两年和“十一五”期间,市级公共财政按户籍老人年人均5元、区级公共财政按户籍老人年人均10元的标准计算。2002年末,本市户籍老年人口数为249.49万,按本课题组长桂世勋于2002年主持的上海市户籍老年人口数发展趋势的中方案预测,2005年为269.22万,2010年为325.68万,如果市级公共财政按当时户籍老人年人均5元的标准投入社区为老服务经常性活动经费,那么在2005年为1346.10万元,在2010年为1628.15万元。这项投入与上海第一期“星光计划”(2001年4月至2002年4月)的实施总共投入8亿元资金和物资相比并不算多,但它的意义却很大,促进了本市老龄工作重心的下移,有利于社区为老服务设施和项目的良性运行,为切实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服务。而且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中也开创了省级公共财政在社区为老服务经常性活动经费方面建立正常投入机制的先河,将为改变我国各地在社区老年福利服务上“重设施建设,轻良性运行”的状况作出历史性的重大贡献。

关于各个街道对社区为老服务经常性活动经费的投入是否要与本区公共财政投入一样按户籍老人年人均标准同比落实的问题,我们认为应根据各个街道经济收入的状况而有所区别。如果在某个区下属的所有街道的经济收入水平都很高,相互间的差别又不大,完全可与区公共财政投入的标准同比落实;如果在某个区下属的所有街道的经济收入水平均较低,相互间的差别也不大,那就都按低于区公共财政投入的标准差比落实;如果在某个区下属的各个街道的经济收入水平高低相差较大,就可不必强求标准的统一,甚至对有些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街道可与年经济收入的一定比例挂钩,适当减少街道经济的投入金额,而区公共财政则应对主要由于客观原因导致经济收入水平较低的街道适当倾斜。

(五)推进有利于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观念、体制和机制创新。在观念创新上,应教育各级领导干部和各个系统的领导干部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认识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过程中,不要患得患失,斤斤计较部门利益。只要这种服务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切实改善社区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有利于真正提高为老服务资源的使用效率,就应该在国际社会所倡导的先进理念指导下树立“不求我有,但求我用”的观念,积极进行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探索和试点。

在体制创新上,应进一步完善有利于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中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的体制。目前上海市各个街道都已建立了老龄工作委员会,但它作为街道层面上主管老龄工作的议事协调机构,其组成人员的代表性还不够广泛。本课题组长桂世勋教授在2002年赴香港合作研究时曾具体考察了香港大埔及北区的社区为老服务工作,当时该区的安老服务协调委员会由23名人员担任,包括香港社会福利署在该地区的总福利主任、康复及安老事务主任、服务中心主任、医院医务社会服务部主任,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在该地区的康乐体育主任,香港房屋署在该地区一个村的房屋事务经理,该地区的民政事务处联络主任,2所医院的内科顾问医生和老人精神科部门主管、议会议员、敬老活动委员会副主席和高龄会主席,由7个非政府组织和1所公立学校分别管理的老人社区服务中心主任、老人度假中心经理、护养院院长、护理安老院主任、安老院院长、家务助理服务中心协调主任、老人服务中心主任等。显然,香港地区的安老服务议事协调机构的成员比上海街道老龄工作委员会更广泛,更有利于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考虑到中国内地自上到下的老龄工作委员会体制的组成格局,以及目前上海市“街道、乡镇辖区内平均入驻企业2000余家”等状况,我们建议在街道层面建立老龄工作咨询委员会,主要吸收本街道居民或位于街道辖区内单位中热心老龄工作、有一定社会影响和活动能力的人员如街道老年协会会长、社区服务中心主任、社区老年活动中心主任、街道敬老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街道居民中的人民代表、政协委员、老干部代表、老归侨代表、老劳模、专家教授,位于街道辖区内的机关、医院、学校的代表、企业总经理、部队领导等参加,由街道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担任该咨询委员会的秘书长,以便更好调动社区为老服务的各种积极因素,有效地促进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

同时,在街道老龄工作委员会委员中,最好还能增加与社区老年人的社会保险密切有关的劳动科科长(或街道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主任)、与社区老年人的生殖健康和人口规划有关的街道人口和计划生育办公室主任、街道老龄工作咨询委员会主任(或街道老龄协会会长),以便更好履行议事协调的职责,加强与街道老龄工作咨询委员会的沟通,进一步增强社会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功能。鉴于现阶段街道民政科长的工作任务重、头绪多,很难把大量精力投入社区为老服务工作,而街道的老龄干部又必须征得民政科长同意后才能开展老龄工作,这不仅影响了决策效率,而且还增加了管理成本。如果这位老龄干部还兼做其他许多民政工作,更使其难以集中精力搞好街道老龄工作及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因此,我们建议在人口老龄化日益加剧、老龄工作重心下移、社区老年人愈来愈多、为老服务的任务愈来愈重的情况下,各街道拟单独设立老龄工作科,由老龄工作科科长担任街道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

在机制创新上,应努力探索并尽快形成在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中被整合的各个部门、单位及人员能取得“双赢”或“多赢”的机制。我们建议在本课题的后续研究中开展有关上海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评估指标体系的研究,在具体设计评估指标和评估方法时应使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得好的街道及有关部门取得较高的总分,激励这些街道及提供社区为老服务的部门、单位及人员更积极参与资源整合,在资源投入不变甚至减少的条件下使被服务老人获得更多的实惠,使他们的满意度更高。

以上对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理论、特别是现阶段上海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状况、整合的成绩及存在问题作了探讨,提出了进一步搞好上海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整合的对策建议。我们希望能引起政府有关部门及全社会的关注,使上海在城市社区为老服务资源的整合上作出有益的贡献。

■桂世勋 等(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责任编辑 许少明

信息来源:上海老年报2003年10月22日 论坛29期

第三篇:“不燃放烟花爆竹,我为天空添抹蓝”社区主题宣传方案

活动方案

项目名称:“不燃放烟花爆竹,我为天空添抹蓝”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负责人:刘畅

提交日期:2021年1月18日

活动基本情况

活动名称:

“不燃放烟花爆竹,我为天空添抹蓝”主题宣传活动

活动地点:

新竹社区、五一中路社区

活动时间:

2021年1月30日

参与人员及人数:

绿生活工作人员4人+志愿者20人

主办单位及

协办单位:

主办:

南宁市生态环境局

协办:

新竹街道新竹社区居民委员会、江南街道五一中路社区居委会、南宁市绿生活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活动内容设计

活动回应的目标:

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既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需要,也是杜绝噪音扰民的需要,更是打好大气污染攻坚战的需要。

春节要传承老年俗,也要注入符合时代特色的新元素、新风尚。不仅燃放鞭炮一事,让绿色成为春节新年俗的重要元素,还应多些节俭、零废弃的意识。互动鼓励居民参与“禁燃禁放”行动,文明欢度佳节庆典,自觉遵守禁放规定,凝聚力量倡树新风,度过一个绿色的春节。

活动达成的目的:

1、在青秀区和江南区的居民小区宣传《南宁市烟花爆竹经营燃放管理规定》,引导群众自觉遵守规定。

2、营造绿色低碳的社区氛围,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活动流程:

以促进居民积极行动,引导社区践行绿色环保过新春为目标,设计了以下五个环节的活动:

一、安全知识知多少,了解烟花爆竹燃放五大危害

活动目的:通过观看宣传视频,了解烟花爆竹燃放危害以及了解烟花爆竹禁限放的区域、时间、地点及法律责任等。

具体做法:将《烟花禁放令》视频分享至两个社区微信群,引发居民对燃放烟花爆竹危害的讨论。在群内开展相关有奖问答。

需要物料:

《烟花禁放令》视频、制作相关主题推文宣传、小礼物

二、安全祝福送到家

活动目的:加深对禁燃禁放烟花爆竹的要求的了解

具体做法:

1、制作宣传小册子,小册子内容包括燃放烟花爆竹的五大危害、宣传标语。组织志愿者入户宣传。

2、开展打卡活动,请居民在不燃放烟花爆竹的倡议书小程序打卡。

三、安全燃放溜溜溜

活动目的:以趣味的方式宣传禁燃禁放烟花爆竹,鼓励居民用绿色环保的方式过大年。

具体做法:将顺口溜打印在A4纸上,居民将顺口溜读一遍。如居民愿意,可录制视频。完成后可获得红包一袋。

初一迎新年,初五接财神,这家嫁女儿,那家娶新妇,年头到年尾,烟花爆竹忙,无时可得闲。禁放令一出,烟花爆竹笑,总算退休了

贴一贴春联,挂一挂灯笼,照样有喜庆。闷声大发财,今年正流行,财神乐善施。婚嫁高大上,乐队来伴奏,幸福到永远。

需要物料:提前打印顺口溜、红包、桌子一张

四、我的环保中国新年

活动目标:鼓励居民积极行动,身体力行,过一个环保中国年,以“不燃放烟花爆竹”的方式,为南宁的天空添抹蓝。

具体做法:

1、与“禁止烟花爆竹宣传板报”宣传牌合影,发朋友圈,通过微信朋友圈进行宣传,进一步扩大受众面和传播度努力营造社会大众广泛关注。

宣传牌内容:

-食:

1、宴请不攀比,少些浪费,多点“光盘行动”

2、外出就餐少用一次性餐具,吃不完可打包

3、按食量安排,合理计划烹饪饭菜的分量

-行:

戴口罩、少聚集减少探亲访友避免人群聚集

-玩:

1、购买年货拒绝过度包装,不攀比不浪费

2、少放烟花爆竹,电子鞭炮年味一样浓,还不污染环境

需要的道具:宣传方块7个(见附2)、红包

活动风险分析与应对措施:

1、户外开展,在前期宣传、活动过程中提醒居民戴口罩、保持安全距离。

2、如遇到下雨活动场地转移到社区舞台/凉亭。

活动效果评估:

1、我的绿色新年:至少有10位居民愿意在个人微信朋友圈进行禁燃禁放宣传。(评估方法:截图发到微信群)

2、至少有60名居民参与“不燃放烟花爆竹,我为天空添抹蓝”主题宣传活动。(评估方法:签收表)

活动规模

项目目标人群参与情况:

活动参与人群为新竹社区、五一中路社区居民,并动员社区志愿者协助活动开展

社会资源整合情况:

整合社区现有志愿者,组建垃圾分类志愿者队伍,带动居民参与项目活动。

传播计划

微博、平面媒体、电视媒体、广播的传播计划

通过居民群及志愿者群发布活动消息,通过微信公众号发表活动总结,并在社区居民群中传播。

附件1《活动预算》

活动物料包括:

1、打印禁止烟花爆竹燃放海报

2、制作禁止烟花爆竹燃放小册子

3、“不燃放烟花爆竹,我为天空添抹蓝”主题宣传活动横幅

4、“食行玩,绿色春节宣传”方块

报价:

2个社区4000元,含所有物料费用及人员费用。可提供服务发票。

第四篇:我为别人写的辞职信,适用于银行和各种公司,绝对详细不简略

辞职报告

尊敬的XX行长、XX行长、XX总经理:

我很遗憾自己在这个时候向您们提出辞职申请。

我来到XX银行也快两年了,正是在这里我开始踏上了社会,完成了自己从一个学生到社会人的人生转变。非常感谢XX总经理和时任行长的XX行长把我带到了XX银行,正是您们的认可和信任使我第一次感觉到一种来自社会的认可,这是以前在求学经历中从未有过的切身感受,自己欣喜异常。

回首将近两年的XX人生涯,有过欢笑,有过收获,也有过泪水和痛苦。XX银行平等的人际关系和开明的工作作风,让我一开始就找到了依靠、找到了家的感觉,在这里我能开心的学习,开心的工作。平时工作中,周围的同事总是无私和耐心的指导我业务知识,正是在他们不厌其烦的教导,我才能逐渐熟悉起繁杂的业务操作,才能慢慢的转换自己的角色,更好的完成本职工作。在这里,我向所有帮助过我的人表示衷心的感谢,没有你们就没有现在的我,是你们让我成为逐渐成长和成熟。同时,也要感谢XX行长、XX行长、XX总经理等各位领导,没有您们的培养,我现在也许还是一副青涩模样,难以褪去自己的学生气,无法适应现在紧张的社会生活。

在XX我留下了很多难忘的经历,当然其中也包括许多苦与痛。银行业务尤其是XX,业务知识多、操作复杂程度高,对于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虽然有很多经验丰富的同事从旁指导,但是也难免会犯错误,而我也没能例外。还清楚的记得XX、XX一次次帮我解

决业务难题;也深深的记得,XX、XX一次次和蔼、细心的促膝长谈令我倍感安慰。就是在领导和同事的关怀下,我走出一个个阴影,始终能以笑容面对自己的本职工作。

虽然工作上的不成熟表现及业务失误始终能得到大家的谅解,但是那些失败却也给我带来了深深的挫折感,我自己陷入了彷徨和不自信。为此,对比领导和同事们身上的闪光点,我开始寻找自己身上的不足,深深的思索和认真的思考在一段时间内几乎占满了我的内心。尽管我一思考,上帝便会发笑,但这笑带着一丝苦涩,思考的结果连自己都感到惊讶:或许自己并不适银行工作。否定自己是一件对自己很残忍的事情,更对不起帮助我成长的人们一直以来对我的深切期望。这让我自己很痛苦,我觉得我辜负了领导和同事们的殷切期望,自己做了逃兵。

然而人总是要面对现实的,自己的兴趣是什么,自己喜欢什么,自己适合做什么,这一连串的问号一直让我沮丧,也让我萌发了辞职的念头,在经过长期的内心挣扎后,我确定了这个念头。或许只有重新再跑到社会上去遭遇挫折,在不断打拼中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定位,才是我人生的下一步选择。从小到大一直过得很顺,这曾让我骄傲,如今却让自己深深得痛苦、不能自拔,也许人真的要学会慢慢长大,而辞职这件事情也许能让自己进一步的成长,这样的成长也许反而可以回报那些关心和爱护我的各位领导和同事。

在前一阶段的工作中,我自己不小心摔伤了脚。经过医生诊断,我脚部骨折。医生也叮嘱我要静养,慢慢等骨折处愈合长牢。也许是上天的安排,我曾经因友善的领导和同事、良好的工作氛围而产生犹

豫的辞职念头变得确定不可改变了。因为,我不能再因自己的行动不便再拖累各位同事了,我不能再因自己的原因给行里带来麻烦了。

现在XX部的现状我历历在目,我也很清楚XX正值用人之际,这时候辞职也许会给领导和各位同事带来不小的麻烦,为此,我深感自责和不安。但也希望领导和同事们能够理解我,最后一次容忍我的任性。在最后的日子里,我一定会站好自己最后一班岗,做好交接工作,尽力让XX的运转正常持续下去。

离开XX银行,离开这些曾经同甘共苦的同事,离开和善的各位领导,我真的很舍不得。也许在未来的某一天,还能和诸位共事,那时也许是一个很美好的时刻。

在辞职回家养病的时间里,我也会深刻挂念各位领导和同事,我会用自己的方式回报您们对我的期待。在这段时间里,我会继续思考我在社会中的定位,找寻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道路。在未来,也许我会回学校继续学习,也许我会出国深造,也许我会在广阔天地中展开属于自己的一片画卷。上帝为我们关上了一道门,却也为我们打开了更多的门,相信自己一定会找到那扇上帝只为我才打开的门。我会让自己变得更成熟、更出色,一定不再辜负您们的期望。

在此,我正式书面提出辞职申请,望各位领导体会我的心意,批准我的申请。最后,我也祝愿XX银行在今后的日子里更加兴旺发达!

申请人:XX 2010年10月8日

第五篇:城市社区团组织如何引导团员青年开展好“我为团旗添光彩”主题实践活动

城市社区团组织如何引导团员青年开展好“我为团旗添光彩”主题实践

活动? 副标题:

作者:新疆共青… 文章来源:增强共青团员意识主题教育问答 点击数:517 更新时间:2005-12-

21城市社区团组织如何引导团员青年开展好“我为团旗添光彩”主题实践活动?

城市社区团组织要紧紧围绕社区建设和发展,以“青年文明社区”创建活动为载体,广泛组织和动员社区团员青年在优化社区秩序、完善社区服务、美化社区环境、构建和谐社区中全面提高素质,积极贡献力量。

(一)优化社区秩序。着力深化“青少年违法犯罪社区预防计划”,围绕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突出问题,开展“社区青少年远离毒品行动”、“青春红丝带行动”、“青少年网络文明行动”等专项行动,切实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营造预防社区青少年违法犯罪的良好氛围。通过创建优秀“青少年维权岗”活动,加强对中小学生、流浪儿童、进城务工青年等相对弱势青少年群体的保护,推动青少年自我保护教育工作实现社会化发展。

(二)完善社区服务。根据社区居民生产生活基本需求和青少年成长成才的需求,深化青年志愿者活动,广泛建立社区青年志愿者服务网络,组织团员青年开展便民利民的优质服务,关心、帮助社区困难弱势群体,扎扎实实地为社区居民多办实事,多做好事。

(三)美化社区环境。组织团员青年积极参加植绿护绿活动,共同绿化美化社区,为社区居民创造优美舒心的生活环境。

(四)构建和谐社区。组织团员青年开展邻里相识相助、社区家庭运动会、“青年文明社区大家乐”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弘扬良好的社会风尚,在社区内形成融洽、和谐的人际关系。

下载我为什么归属感不强烈?——《城市、城市化和社区变迁》读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我为什么归属感不强烈?——《城市、城市化和社区变迁》读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