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秦汉时期法疏亦密观点[范文]

时间:2019-05-15 09:17: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秦汉时期法疏亦密观点[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秦汉时期法疏亦密观点[范文]》。

第一篇:论秦汉时期法疏亦密观点[范文]

论秦汉时期“法密亦疏”的观点及其启示

2012级历史学一班 学号 201232(湖南大学岳麓书院 湖南长沙 410000)

论文摘要 秦汉时期法律制定日趋严密,统治者的初衷是为了更好地管制人民,加强封建君主专制主义的统治。但现实情况下,法律条文规定的越细,官员操作的空间越大;死刑条文越复杂,贿赂就会越明显。由此可见,字面上的法律未必能落实下去,没有制度的约束,要靠执法的人做到是很难的。因此,便产生了“法密亦疏”的观点,引起了本末倒置的现象。同时,我们也可以进一步在此观点的基础上挖掘其内涵,以史为鉴,服务于当代。

关键词 法密亦疏 秦汉 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法制建设 目录 一 秦汉时期法律严密的历史背景;

二 “法密亦疏”的历史事实依据及其影响;

三 “法密亦疏”对当代的启示。

引言 “法密亦疏”的观点在王夫之的名作《读通鉴论》卷一•二世〈六〉篇中提到过,但当代对这一观点的研究不够深入,更多地侧重于“法当密,亦不能疏”的说教,并没有深入了解“法密亦疏”的内涵,更不知道“法密亦疏”与“法密不疏”层层递进的关系,从而也没从根本上解决执法必严的问题。本论文将为史学及法学研究者提供关于“法密亦疏”观点的由来,并从史学的角度为当代法制建设提出一些个人之见。

正文 一 秦汉时期法律严密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古之帝者,地不过千里,诸侯各守其封域,或朝或否,相侵**,残伐不止,犹刻金石,以自为纪。古之五帝三王,知教不同,法度不明,假威鬼神,以欺远方,实不称名,故不久长。其身未殁,诸侯倍叛,法令不行。”[1]由此可以得知,当时秦国认为周王朝所采用的封邦建国制度造成了春秋战国时的**,而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诸侯王“或朝或否”、“以自为纪”,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当时秦朝在此前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的基础上达到了“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於公战,怯於私斗,乡邑大治。”[2]的局面,使其国力强盛,在众多措施中最重要的一点则是“为田开阡陌封疆”,这一措施标志着封建土地私有制为政府所承认,加速了秦政权向封建王朝的转变,这就为秦王朝加强封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提供了经济基础,为了保护统治阶级本身的利益,秦朝统治者必须制定严密的法律制度来规范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使之朝着有利于巩固统治的方向前进。

从理论角度上来说,秦朝统治者推崇法家的思想,法家思想家以主张“以法治国”的“法治”而闻名,而且提出了一整套的理论和方法。在秦夺得政权之后,必然会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法家思想,制定严密的法律也就不足为奇。秦朝灭亡之后,汉高祖建立西汉,尽管刘邦君臣煽动天下对秦朝和秦始皇的无限仇恨,但他在法律的有关统治策略上,不但没有完全抛弃秦朝旧制——“秦制”,相反,他在立法中直接继承和吸收了大量的秦朝法律的内容,基本上沿袭了秦朝的法律制度,这就是后人所讲的“汉承秦制”。汉朝初定天下时,汉高祖就命令萧何起草制定《汉律》。起草共有九章,这就是著名的《九章律》,它包括盗律、贼律、囚律、捕律、杂律、具律、户律、兴律、厩律九篇,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更加利于中央集权的统治。

二 “法密亦疏”的历史事实依据及其影响

“项梁有栎阳逮,蕲狱掾曹咎书抵栎阳狱掾司马欣而事得免”。[3]从中可得知,司马欣在担任栎阳狱掾的时候,有恩于项梁。司马欣似乎才能有限,但被项羽封为塞王,当刘邦率军平定三秦时,他未作多少抵抗即投降;在刘邦在彭城被项羽大败时,他又叛投了项羽;当韩信去攻打齐国时,项羽派他随大将龙且救齐,结果龙且被韩信击败杀死,司马欣自杀。如此看来,似乎他被封王,更多是项羽要报恩而非源于他的能力。[4] “其他请托公行、货赂相属,而不见于史者,不知几凡也” [5],说的就是请托和行贿受贿盛行。但司马欣只是一个类似于今天的陪审员身份,官职不能算高,收到书信就可以替别人脱罪。那么对他地位更高,权利更重的人,你如何去控制他不去贪赃枉法呢?所以说,法律条文规定的越细,官员可操纵的空间就越大;死刑条文越复杂,贿赂就会越明显。既然可以通过巧立名目来使人逃避刑罚,那么皇帝的权利就被转移到了小小的陪审员手中了。

西汉末年,“南阳诸刘屡杀人,而王莽不能问”也是因为“法密吏重有以蔽之也”。王莽身居朝廷要职,对于南阳的刘氏,却没有任何办法处理。一方面反映出汉代法律的较为规范化,但更多地则反映出下层官吏玩弄手中的权力。不仅是秦汉时期,在中国古代封建王朝人治的环境下,这种现象很普遍。清代散文家方苞在其文章中提到过“凡死刑狱上,行刑者先俟于门外,使其党入索财物,名曰‘斯罗’”、“ 部中老胥,家藏伪章,文书下行直省,多潜易之,增减要语,奉行者莫辨也。”、“凡杀人,狱词无谋、故者,经秋审入矜疑,即免死。吏因以巧法。”[6]等等例子,都是低级官吏操纵手中权力的典例。因此,法律越严密,下层官吏手中的权力越大,“宽斯严,简斯定” [7],此严彼松,但条文之间的差异却不大,那么就下层小吏可以涂改来混淆。由此一来,完全违背了统治阶级的本来意愿,反倒对政治造成了意外的影响。

三 “法密亦疏”对当代的启示

柏杨说过,中国人很有道德,但都在纸上。封建统治者在制定法律之时,并没有考虑到人治社会这一基本事实。古代中国的人治环境,法律常常不过是具文而已。统治者希望依靠各级官吏来管理民众,但没有想到,正是这些下级官吏滥用手中的权力,大开私家之门。

美国现实主义法学家格雷则提醒,人们“应该在法律渊源的基础上,而不是在自己喜怒哀乐的基础上,来决定法律规则是什么。”[8]上行下效。事实上,就像前面说的,封建时期的下级官吏们正是根据自己的喜怒哀乐来随意解释法律(尽管法律已经成文)。由此,不难得出“法律严密在一定条件下并非好事”的结果。英国历史学家阿克顿勋爵有句名言:“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传统的人治治理模式,始终摆脱不了一个问题:谁来监督执法者?下层官吏本身作为执法者,任意对执法行为打折扣,违背了法律的权威性,封建统治者注意到了法律的规范,却忽视了人治社会这一本质事实,没要想到人事作用在执法过程中的影响,事实上,这种影响之大是有目共睹的。

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日益复杂,随之而来的是法律建设的高潮。尽管我国法律制定日益完善,但是这其中出现的问题仍是值得思考,以前重庆市委书记***为例,“***在王立军事件和薄谷开来涉嫌故意杀人案件中的错误和责任,且在上述两起案件(事件)调查和复查过程中还发现了***的其他违纪线索,中央决定,停止***担任的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职务,并由中央纪委对其立案检查。”[9]***作为政府部门的高官,不但不以身作则,贯彻法律,竟然还出现了践踏法制的种种恶行。一方面,***犯罪行为隐秘;另一方面,也是缺乏对执法者的必要监督。由于没有看到这一方面的作用,使我们在制定法律时把过多希望寄托于执法者对自身的道德约束上。

我们现今如何做到对执法者的监督呢?“随着形势发展,人民群众的法律意识也不断提高,所以立法工作必须加强,不能削弱。进一步加强监督是今后人大工作的重中之重,尤其是要加强对执法者的监督。同时,要更加发挥我们人大代表的作用,完善落实代表服务的保障机制,加强深入基层调研,加强对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询问和质问,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促进我国民主法制更加完善,真正化解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10]我们应该充分利用我国的政体优势,发挥各级人大和人民群众的作用,逐步完善我国的法制建设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法密”却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

结语

中国历史文化悠久,法制建设史深远而长久,但法制建设并没有带来预期的效果,很大程度上还是“法密亦疏”的缘故,在当代社会,法律建设是社会生活的重中之重,如何避免出现古代法制建设的畸形发展,是我们应该着重注意的问题。因此,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执法者的监督。

注释 [1]周予同主编:《中国历史文选》,《秦始皇本纪〈史记〉节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87页。[2]司马迁(西汉):《史记商君列传》。

[3]王夫之(清):《读通鉴论〈上册〉》卷一•二世〈六〉篇,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七页。

[4]http://hi.baidu.com/trueailei/item/0ea2e70c0b681ccc90571805来源。

[5] 王夫之(清):《读通鉴论〈上册〉》卷一•二世〈六〉篇,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七页。[6]方苞(清):《狱中杂记》。

[7] 王夫之(清):《读通鉴论〈上册〉》卷一•二世〈六〉篇,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七页。

[8] 刘星,《西方法律思想导论》,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第56页。

[9]http://《燕京都市报数字报》。

参考文献

1、张未然著:《神仙世界与法律原则——法律人读<西游记>》,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2、吕思勉著:《秦汉史》,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9年版。

第二篇: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密州时期是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时期,就其词来说,突出表现在题材的开拓、风格的转变、词境的提升等方面。究其原因,这既与苏轼本人生活际遇的改变息息相关,同时也和苏轼词学观念的转变密不可分。综观苏词的发展历程,密州时期是承上启下的一个重要阶段,对这一时期苏词的观照和研究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苏轼;密州;词;原因;影响

Abstract

The period of Mizhou is important for Sushi’s ci.For his ci, the outstanding expression i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me, the transition of the styl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eaning and so on.There are two reasons: one is the experience, the other is the theory of ci.All in all, the period of Mizhou deserves researching.Key words:Sushi;Mizhou;ci;reasons;affection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xiexiebang.com

目录

前 言.................................................2

一、密州时期苏词题材的开拓和表现.........................3

(一)“无处话凄凉”——悼亡词.........................4

(二)“此般风味应无价”——节序词.....................4

(三)“且将新火试新茶”——咏春词....................5

(四)“西北望,射天狼”——咏怀词....................6

二、密州时期苏词词风的变化及原因........................7

三、密州时期苏词词境的提升和影响........................8

总 结................................................9

参考文献................................................9

致 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xiexiebang.com

论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前 言

苏轼和苏词历来为众人所关注,研究成果颇丰。王水照、朱刚的《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和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1998年版)都很有深度地对苏轼生平及相关情况做了详细的阐述。龙榆生、石声淮、唐玲玲、薛瑞生、邹同庆、王宗堂、曾枣庄等学者对苏词及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整理,为苏词研究打下了一个坚实基础。近几年来,对苏词的研究涉及到各个方面,其中对苏词演变的探索,苏词的分期,苏词的词风转变,苏轼的“以诗为词”等方面的研究是其中的重点。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广泛收集研究相关资料,仔细阅读相关文献,力图对苏词价值作出自己的评判。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州人。苏轼,弟弟苏辙,还有父亲苏洵,父子三人被称为“三苏”。苏轼整个的政治命运都与北宋时期的党争密切联系,他的文学创作也受此影响,王水照先生在《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一文中认为按照苏轼生活经历的变迁可以把他的文学创作分为七个阶段:

一、嘉祐、治平初入仕途时期。

二、熙宁在朝任职时期。

三、熙宁、元丰时期的外任期。

四、贬谪黄州时期。

五、元祐在朝时期。

六、元祐、绍圣时期的外任期。

七、贬谪惠州、儋州时期。①

宋神宗熙宁七年(1074)十二月,苏轼离开繁华似锦的杭州,来到了蝗灾旱灾严重,百姓忍受着巨大困苦的凄惨清冷的密州,担任知州。这样一直到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十二月,再次接到调令,以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的身份移知河中府。②整整两个年头,苏轼与民同乐,为当地的百姓谋福,致力于灭蝗虫、修筑水利工程等等,与此同时,也为整个词坛作出了重大贡献。

王灼的《碧鸡漫志》云:“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③ 主要说的是苏轼词冲破了专写男女恋情和离愁别绪的狭窄题材,具有广阔的社会内容,提升了词的意境,冲破了“诗庄词媚”的界限,正如苏轼在《与鲜于子俊书》的信中说道:“近却颇做小词,虽无柳

④七郎风味,亦自是一家”,开创了与婉约派并立的豪放词派,对词的革新和发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苏轼作为宋词的杰出代表人物,通判杭州时期、知密州时期和被贬黄州时期是其整个词创作的重要阶段。而知密州时期尤为关键,虽然在词作数量上,不及通判杭州时期与被贬黄州时期那么的丰富,仅为十八首,但是在题材的拓展上,有气势非凡的出猎词,有温馨美好的农田词,还有感人肺腑的悼亡词等等,词作质量也大多居于上等,同时,也开启了豪放开阔的词风,并深深地打着“自是一 ①②王水照:《论苏轼创作的发展阶段》,《社会科学战线》,1984年第一期。参见孔凡礼的《苏轼年谱》。③唐圭璋:《词话丛编》,中华书局2005年第2版,第85页。④苏轼:《苏轼文集》,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1560页。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xiexiebang.com

家”的烙印。对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进行探究,不管是对苏词本身的认识来说,还是苏词对后世的影响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密州时期苏词题材的开拓和表现

苏轼是一个情感异常充沛的文人。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中就指出苏轼是一个注重情感表达的人,无论是兄弟之情、朋友之情,还是夫妻之情。词来源于情,只有感情如此细腻敏感的人,才能体察入微,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以及个人的所思所想。苏轼本人自述其文学创作理论时说道:“吾文如万斛源泉,不择地皆可出。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达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①这也正是苏轼词创作的初衷。苏轼对百姓关心同情之心,对朋友远行离别的不舍,对亡妻的勿忘怀念之意,以及对兄弟的远望相思之情,都形诸于笔端。

(一)“无处话凄凉”——悼亡词

苏轼在熙宁八年(1075)正月二十日,写下了怀念亡故十年的妻子王弗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江神子②

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暂且不说,对于词题材的拓展意义,更重要的是这首词饱含着深情,并且也展现了苏轼词的感人肺腑的魅力。“十年生死两茫茫”说明了十年的阴阳相隔,但是却一直难以忘怀,自然得就像平时的呼吸一样,已经不用刻意地去想念对方。同时,人的容颜也经不起时间的摧残而变得“尘满面,鬓如霜”,因而,梦里重相遇,也认不出了。与此同时,内心的纠结,也无从谈起,只能以泪表达,“此时无声胜有声”,到每年的忌日那天,只会更加肝肠寸断。王弗生前是一个好妻子,随着时间越久,停留在苏轼的脑海里的只会是经过沉淀的更加美好的东西。

而对于词题材的拓展上,开创了悼亡词,并作了这首佳作。

苏轼早年也写过很多表达对妻子王弗之情的词,大约最早的那首是《南乡子》(寒玉细凝肤):

南乡子 集句

寒玉细凝肤(吴融)。清歌一曲《倒金壶》(郑谷)。冶叶倡条遍相识(李 ①②林语堂:《苏东坡传》,张振玉译,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25页。

所有词作均选自王宗堂等:《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xiexiebang.com

商隐),净如。豆蔻花哨二月初(杜牧)。

年少即须臾(白居易)。芳时偷得醉功夫(白居易)。罗帐细垂银烛背(韩偓),欢娱。豁得平生俊气无(杜牧)。

纵观全词,不难发现每一句词都有出处,模仿痕迹很浓重。虽然也有评价说:“集句虽用现成的句子,但要作好,很不容易。作者必须博览强记,巧于运用,组织得自然浑成”,①但是这也终究不是创作,而是组织。当然,在词创作的初期,也是情有可原的。与密州时期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比,显然是很稚嫩的。而《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用词的简洁且精确,弦外之音,强烈的画面感,以及情感的深沉都显而易见地传达出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因而,无疑这是这一时期词风变化的典型代表之一。

往后推及苏轼后期的词创作,关于另外一个陪伴其后半生的重要女性朝云而所作的悼亡词《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

西江月 梅花

玉骨那愁瘴雾,冰姿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幺凤。素面翻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此词堪与《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相媲美,两首作品称得上是姊妹篇。“玉骨”、“冰姿”这两词虽然是在表现梅花之洁白品质和绰约风姿,但是却象征着亡妾朝云的美,同时,苏轼自比海仙,被素洁的自然美,“洗妆不褪”的风姿所吸引。全词透露着一种超越世俗的空灵美,相比另外一首著名的悼亡词《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更为洒脱。

(二)“此般风味应无价”——节序词

苏轼从“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的杭州,到了萧条冷清的受灾地区密州,心里必然有强烈的落差感。而这也反映在了他在密州时期的最初创作的词《蝶恋花·密州上元》:

蝶恋花 密州上元

灯火钱塘三五夜。明月如霜,照见人如画。帐底吹笙香吐麝。此般风味应无价。

寂寞山城人老也。击鼓吹箫,却入农桑社。火冷灯稀霜露下。昏昏雪意云垂野。

这是苏轼在密州过的第一个元宵。“灯火钱塘”和“寂寞山城”的鲜明对比,让词人不免觉得失去往日纵情欢娱的活力,陷入自我愁苦和百姓困苦的境地。钱塘的元宵热闹,百姓灿烂地笑着,香气四溢,风味值无价。而密州所有的一切都是冷色调的,尽管也有人说最后一句“昏昏雪意云垂野”是丰年的祥兆,但也终究敌不过整个本应欢庆的节日却一片凄冷的失落感。这也称得上是写实之作。

而密州时期最佳的节序词要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①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xiexiebang.com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真的是这一时期另一佳作。虽然这首词所表现的主题是自古就有的中秋思乡的文学主题,但却凭借其天上人间的自然穿越以及旷达乐观的个人胸怀而让这首词作品展现其无穷的魅力,无论古今,都广为人传唱与研究。宋代胡仔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①“这首词把人间与天上、理想与现实、郁闷与自慰、意境与哲理有机地融为一体。想象丰富大胆、纵横驰骋,境界开阔深远、视通万里,感情深沉诚挚、跌宕起伏,语言平易朴实、挥洒自如,是一篇杰出的浪漫主义作品”。②因而,这也是苏轼密州时期词风变化的典型代表之一。这时候的苏轼在词创作上,更为成熟了,能够随着自己的想象,并转化成属于自己的文字。虽然兄弟两个人相隔两地,又是人月两团圆的中秋时节,但是苏轼却转悲为喜,借景融情。

(三)“且将新火试新茶”——咏春词

苏轼不但对爱人兄弟情意绵绵,而且对美好的春色也甚是喜欢。一有空暇,就会和三三两两的朋友出去踏春,同时,也不由自主地作词咏唱。吟咏春天真的是苏轼很爱的词作主题,透露着苏轼是一个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人,愿意对一切积极美好的东西表现喜爱之情。在密州的这段时间中,一共创作了五首关于春天的词作,它们分别是《雨中花》(今岁花时深院)、《一丛花》(今年春浅腊侵年)、《望江南》(春未老)、《望江南》(春已老)、《临江仙》(九十日春都过了),但是对于第一首的话,其实确切的说是在赏秋色:

雨中花

初至密州,以累岁旱蝗,斋素累月。方春牡丹盛开,遂不获一赏。至九月,忽开千叶一朵,雨中特为置酒,遂作此词。

今岁花时深院,尽日东风,荡飏茶烟。但有绿苔芳草,柳絮榆钱。闻道城西,长廊古寺,甲第名园。有国艳带酒,天香染袂,为我留连。

清明过了,残红无处,对此泪洒尊前。秋向晚,一枝何事,向我依然。高会聊追短景,清商不假馀妍。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付与明年。

在这首词作的序里面交代了苏轼刚到密州时,所面对多年的旱灾蝗灾的困境,苏轼作为全城百姓的父母官,斋戒几个月求雨,这份关心百姓的情意和责任感,让人觉得高兴。但也有遗憾就是错过了赏春的时机,不过不知道是不是天有情,居然到晚秋时节,有一支牡丹独自开放,乐煞词人,“雨中特为置酒”。而这也正好弥补了“不获一赏”的缺憾。尽管时间不对,但是这并不妨碍到词人赏春的兴致,以及对美好春光的爱恋之情,对那朵珍贵的牡丹不禁发出“不如留取,十分春态,为我留连”。

①②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后集卷三十九。于培杰、孙言诚:《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第1120页。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xiexiebang.com

不过,写得好的应该是《望江南》(春未老):

望江南 暮春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刚到晚春,还未春残,登上超然台遥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视野开阔,一幅朦朦胧胧的水墨画。即使酒劲过去,叹息思乡,也不忘用“新火试新茶”,珍惜年华。“远近交错,时空转移,色泽变幻,明暗相衬,无愧丹青高手。思乡情切之际,却说‘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一扫忧思,心境超然”。①而相比约作于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年)二月的《减字木兰花》(莺初解语):

减字木兰花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休辞醉倒。花不看开人易老。莫待春回。颠倒红英间绿苔。

不难发现,第一层是写描写美好春光,第二层是写劝告珍惜春色。也明显地看到“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这些是化用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同时整首词的风格境界也比《望江南》(春未老)要低,没有一种开阔释怀的感觉。

(四)“西北望,射天狼”——咏怀词

除了赏春游玩,也有祈雨归途中,绕道出猎,而写下了豪气冲天的《江神子》(老夫聊发少年狂):

江神子 猎词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岗。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感情纵横奔放,如长江大河,瞬息千里,词中表现自己的胸襟见识,情感兴趣,希望和理想,姿态横出,‘狂’态毕露。以壮词述壮志,表现了东坡乐府的豪迈风格”。②同时,这也是苏轼密州时期词风变化的典型代表之一。相较于词创作的初期,总是缠绵于儿女情长,歌舞妓女之中,而这首词完全冲破了词专写男女恋情的狭窄题材,而抒发了厚重的爱国之情。苏轼自称“老夫”,颇有三国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意味。最后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狂态毕露。

不过,这一时期也有显露退隐之情的词,如《减字木兰花》(闲哉令尹):

减字木兰花 送东武令赵晦之

①②朱德才:《苏轼在密州》,齐鲁书社1995年版,第158页。唐玲玲:《东坡乐府研究》,巴蜀书社1992年版,第1858页。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xiexiebang.com

闲哉令尹。三仕已之无喜愠。我独何人。犹把虚名玷缙绅。不如归去。二顷良田无觅处。归去来兮。待有良田是几时。

词的第二层,表示想要辞官,归退田园。这首词也直接引用了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中的句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作品的艺术价值。不过,却反映了积极入世和消极出世这两方面在词人苏轼身上的矛盾。

二、密州时期苏词词风的变化及原因

苏轼密州时期的词风有很大的变化,综上所述,变化有三个方面:第一,对花间词风的突破,有悼亡词、出猎词等;第二,豪放词风的创立;第三,脱离模仿,自是一家。从而,为黄州时期的巅峰创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那么,是哪些原因促使苏轼密州时期的词风变化的呢?

首先是苏轼本人对词的热衷之情。对于词,很多文人都只把它当做吟咏风月的工具,即使文学家欧阳修,也曾创作了一系列的艳词。而苏轼虽然也会时不时陷入这个窠臼,但是最终却走出来了。从亦步亦趋地模仿“柳七郎风韵”到自己的独立开辟词的世界。这一过程都是对词的喜爱而大力促成的。同时,“以诗为词”理念,使词的地位上升。尽管女词人李清照曾批评苏轼词“皆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者”,①但是正因为如此,苏词才可以如此地自由抒发真性情,遇到触动情感的事,便下笔成词篇。

其次是苏轼本人的政治遭遇和生活遭遇。在积贫积弱的宋朝,苏东坡作为一个正直忠义之人,并身为君王的臣子,百姓的父母官,当然,定要为国效忠,为民谋福。官场上甚是失意,同时众多亲人早早地离开了自己,而又身处异乡。并且总是看到深受自然灾害迫害而困难重重的百姓,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甚是凄凉。因而,在妻子王弗死后的第十年写出了感人至深的《江神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同时,与弟弟子由虽然在密州时期为官之地相距不远,但还是在中秋团圆佳节之际,不能相聚,感触颇多,挥笔写下《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再次是在密州时期时,苏轼本人的儒释道交杂的哲学思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儒家思想,让苏轼本人虽屡遭打击,却还是意气风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道家的超脱思想,又让他不如归去。佛家的随遇而安,也总能让他不管自然环境多恶劣,也总能和邻居好友一起寻找生活中的点滴乐趣。而在黄州时期的词创作中,被林语堂称为“流浪汉狂想曲”的《楚词·黄泥坂词》,其中有一段是“初被酒以行歌兮,忽放杖而醉偃。草为茵而块为枕兮,穆华堂之清宴。纷坠露之湿衣兮,升素月之团团。感父老之呼觉兮,恐牛羊之予践”,②显出了苏轼经过儒释道的矛盾融合而后变成了一个老顽童了!

最后也是作为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的基本原因,那就是苏轼本人的文学才能。如果苏轼没有饱读诗书,从小做好文学素材的储备,那么也就不可能有词创作初期的模仿之作,也更不可能走得更远。又如果没有苏轼的主动去探索词创作的理论,并付诸于实践,那么也就不可能有词创作从幼稚走向成熟,形成了自家的风格,“苏东坡‘大江东去’,有铜将军铁绰板之讥;柳七‘晓风残月’,谓可令十七 ①②李清照:《词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285页。林语堂:《苏东坡传》,张振玉译,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350页。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xiexiebang.com

八女郎按红牙枟板歌之。此袁绹语也,后人遂奉为美谈。然仆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有英雄本色;柳纤艳处亦丽以淫耳”。①但是也有瑕疵,“苏轼把词‘诗化’乃至‘散文化’也有一定的流弊,带来议论过多、句子太散或粗率浅陋等缺点,这是他为词的革新付出的代价”。②不管怎么样,苏轼的个人文学才能,能把自己所遇到的事大都能够转化成文学创作的生活素材,并融入个人真挚的情感,使得苏词散发着永久的光芒。

三、密州时期苏词词境的提升和影响

苏轼在密州这一时期词作品和词理论不仅对自己的后期创作起到了很好的奠基作用,还对后来的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苏轼对词的题材内容进行了拓展,使得后人创作的素材选择更自由。与此同时,苏轼把创作手法和其它文学创作融合在一起,使词得到更充分地发展。

虽然也有人论说“虽然密州、徐州词题材较为广泛,从此词多为长调,豪放特色渐趋显现,可谓初露锋芒。但思想较多体现儒家思想,风格主要为豪放之风,比起黄州时期的词的内容的广泛性,风格的多样性,思想的丰富性,佳篇的层出性来讲,则远远不如,密州似乎仅有密州三曲可谓佳篇。(《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而黄州时期,佳篇可谓俯拾皆是”。③但是密州时期作为苏轼词创作的变化时期,已经很不容易了,而在这一时期,能有这样的词风变化则是更难得了。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并认为:“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此等语皆非大词人不能道。”④苏轼正是如此,从格调不高的花间词和杭州交友宴饮词到密州时期的悼亡词、出猎词等,苏词在这一时期的词境得到很大提升。不再是局限于追求浓艳以及个人欢娱,而是提高到人生意义的思考和忠君报国的抱负。

正如王闿运《湘绮楼词评》所道:“大开大阖之笔,亦他人所不能。才子才子,胜诗文字多矣。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自由穿梭于天上人间,境界开阔。”⑤

而对于后人的影响来说,一方面是精神层次上,苏词创作中日益体现的豁达向上的情怀,关心百姓疾苦的忧民思想,以及重视亲情友情爱情的表达,都让同时期的人以及后来的人敬佩和崇尚;另一方面是对于词创作和词理论方面的,苏轼的优秀的词创作,开一代风气之先,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让后来的人争相模仿,影响后来的人的词创作,而至于苏轼的词理论方面,给后来的人的词创作有了比较明确的指导作用,尽管苏轼的文学才能不可以被他人复制,①②王水照:《苏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75页。王水照:《苏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780页。③赵伟:《试论黄州时期苏轼创作的转型》,《学术交流》,2009年第11 期。④王国维:《校注人间词话》,徐调孚校注,中华书局,2003年新1版,卷上。⑤转引自吴熊和:《唐宋词汇评》,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一卷。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xiexiebang.com

但是至少让后人对词创作的眼界开阔点,不拘泥原有的词形式,激起词创作的热情,更自由地创作出自己的作品。

总 结

综上所述,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有其一定的社会背景,再加上各方面的原因,从而有了众多的主要表现,最终对同时期以及后来的人产生巨大的影响。在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主要表现方面:第一,扩大词的题材、开拓新的词境;第二,内容丰富, 涵蕴深刻;第三,“自是一家”的风格与以诗为词的探索。①这些都已经被前面研究的人归纳以及总结了,而我在此基础上,对苏轼前后时期的作品与密州时期的作品做了一个比较,以此来开拓。但因本人学识有限,未能作更广阔的阐释。同时,对于词学理论方面的薄弱,未能详细阐释密州时期的词理论的开创以及运用,为本文另一不足之处。因此,有待于个人学识的增加,以更好地解读苏轼密州时期词风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孔凡礼:《苏轼年谱》,中华书局,2005年版。

2、王水照、朱刚:《苏轼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四川大学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苏轼资料集编》,中华书局,1994年版。

4、王水照:《苏轼》,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5、林语堂:《苏东坡传》,张振玉译,现代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6、王宗堂等:《苏轼词编年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

7、于培杰、孙言诚:《苏东坡词选》,花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8、曾枣庄:《苏词汇评》,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9、薛瑞生:《东坡词编年笺证》,三秦出版社,1998年版。

10、石声淮、唐玲玲:《东坡乐府编年笺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朱德才:《苏轼在密州》,齐鲁书社,1995年版。

12、唐玲玲:《东坡乐府研究》,巴蜀书社,1992年版。

13、龙榆生:《东坡乐府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版。

①薛祥生:《略论苏轼的密州词》,《长沙水电师院社会科学学报》,1993年第1期。

中国最大的论文知识平台www.xiexiebang.com

下载论秦汉时期法疏亦密观点[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秦汉时期法疏亦密观点[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