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语里的成语
论语里的成语
内容空虚。也指表面上很有学问,实际腹中空空的人。【出处】 《论语·子罕》子曰:“苗而不秀者有矣夫!秀而不实者有矣夫!”
1、【犯上作乱】犯:干犯。封建统治者指人民的反抗、起义。【出处】《论语·学而》:“不好犯上,22、【后生可畏】后生:青年人,后辈;畏:敬畏,佩服。指青年人势必超过前辈,令人敬畏。【出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近义词】少年老成【反义词】少不更事、2、【巧言令色】巧言:花言巧语;令色:讨好的表情。形容花言巧语,虚伪讨好。【出处】 《论语·学乳臭未干 而》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23、【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厌:满足;脍:细切的肉。粮食舂得越精越好,肉切得越细越好。形
3、【一言以蔽之】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出处】《论语·为政》:“《诗》三百,容食物要精制细做。【出处】《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24、【登堂入室】堂、室:古代宫室,前面是堂,后面是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
4、【温故知新】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能从浅到深,循序渐进,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出处】《论语·先进》:“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近好地认识现在。【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义词】登峰造极、当行出色、炉火纯青 【反义词】浅尝辄止、一窍不通、一无所知、初出茅庐 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25、【过犹不及】过:过分;犹:象;不及:达不到。事情做得过头,就跟做得不够一样,都是不
5、【见义勇为】看到正义的事便勇敢地去做。【出处】《论语·为政》:“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合适的。【出处】《论语·先进》:“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不为,无勇也。”
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近义词】不为已甚【反义词】恰如其分、恰到好处
6、【是可忍,孰不可忍】是:这个;孰:那个。如果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容忍的呢?意
26、【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所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人。思是绝不能容忍。【出处】《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出处】《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7、【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
27、【成人之美】成全别人的好事。【出处】《论语·颜渊》:“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近义„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词】急公好义、助人为乐【反义词】成人之恶、掠人之美
8、【朝闻夕死】早晨闻道,晚上死去。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出处】《论语·里仁》:
28、【察言观色】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朝闻道,夕死可矣。”
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9、【朽木不可雕】这个成语也称“朽木粪土,比喻人已经败坏到不可救药的地步。【出处】《论语·公30、【一言兴邦】指一句话可以兴国。【出处】《论语·子路》:“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
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31、【近悦远来】使近处的人受到好处而高兴,远方的人闻风就会前来投奔。旧指当权者给人恩惠,10、【听其言而观其行】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出以便笼络人心。【出处】《论语·子路》:“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
处】《论语·公冶长》:“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33、【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行动要坚决。【出处】《论语·子路》: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
11、【中道而废】中道:中途。半路就停止了。【出处】《论语·雍也》中道而废:冉求曰:“非不说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子之道,力不足也。”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12、【文质彬彬】彬彬:配合谐调。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出处】《论语·雍
34、【言过其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出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近义词】温文尔雅、彬彬有礼【反义处】《论语·子路》: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
词】野调无腔、出言不逊
35、【以德报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出处】《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
13、【见贤思齐】看到德行高的人,就想学得与他一样。【出处】《论语·里仁》:“子曰:„见贤思齐焉,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近义词】以直报怨、以礼相待、以德报德【反义词】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忘恩负义、无情无义
14、【举一反三】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36、【怨天尤人】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出处】《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近义词】融别人。【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近义词】始终如
一、有始有终、会贯通、触类旁通【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 善始善终【反义词】虎头蛇尾、有始无终
15、【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
3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出处】 《论语·述而》:“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
常重要。【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
16、【人之将死,其言也善】人到临死,他说的话是真心话,是善意的。【出处】《论语·泰伯》:“曾士之仁者。”
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39、【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
17、【任重道远】任:负担;道:路途。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责任重大,要经历长期的奋斗。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出处】《论语·泰伯》:“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近忧。‟”
远乎?”
40、【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
18、【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出处】:《论师。” 【近义词】义不容辞、理所当然【反义词】推三阻
四、临阵脱逃 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1、【有教无类】类:类别。不管什么人都可以受到教育。【出处】《论语·卫灵公》:“子曰:„有
19、【各得其所】原指各人都得到满足。后指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位置或安排。【出处】 《论教无类。‟”
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42、【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出处】20、【逝者如斯】用以形容光阴如流水一去不返。【出处】《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论语·季氏》:“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不舍昼夜。‟”
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近义词】同室操戈、萧墙之祸 【反
21、【华而不实】华:通花,开花;实:果实,结果。花开得好看,但不结果实。比喻外表好看,义词】敌国外患、兵临城下、大军压境
43、【血气方刚】血气:精力;方:正;刚:强劲。形容年青人精力正旺盛。【出处】《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4、【色厉内荏】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外表强更,内心虚弱。【出处】《论语·阳货》:“色厉而内荏,譬诸小人,其穿窬之盗也与。” 【近义词】外强中干、虚有其表【反义词】表里如
一、名副其实
45、【道听途说】道:道路;途:路途。路上听来的又在路上传播的话。泛指没有根据的传闻。【出处】《论语·阳货》:“道听而涂(途)说,德之弃也。【近义词】小道消息、捕风捉影、海外奇谈、【反义词】言之有据、有根有据、言之凿凿
46、【饱食终日】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不动脑筋,不干什么正经事。【出处】《论语·阳货》:“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反义词】废寝忘食
47、【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脱离劳动人民。【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48、【无可无不可】表示怎样办都行,没有一定的主见。【出处】《论语·微子》:“我则异于是,是无可无不可。”
49、【见危致命】在危急关头勇于献出自己的生命。同“见危授命”。【出处】《论语·子张》: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50、【学而优则仕】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出处】《论语·子张》:“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51、【天下归心】形容天下老百姓心悦诚服。【出处】《论语·尧曰》天下归心: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
52、【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出处】《论语·公治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53、【惠而不费 】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出处】《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54、【不亦乐乎】乎:文言中用为疑问或反问的语气助词,这里相当于“吗”。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出处】《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55、【恶衣恶食】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出处】《论语·里仁》:“士之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56、【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连吃饭都忘了。形容十分勤奋。【出处】《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7、【割鸡焉用牛刀】也做“杀鸡焉用牛刀”。宰鸡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费大力气或大材不能不用。【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58、【诲人不倦】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出处】《论语·述而》:“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近义词】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循循善诱
59、【理屈词穷】理:道理,理由;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出处】《论语·先进》:“是故恶夫佞者宋·朱熹集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词穷,而取辩于口以御人耳。” 【近义词】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哑口无言【反义词】义正言辞、理直气壮、振振有词 60、【鸣鼓而攻之】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出处】《论语·先进》:“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61、【内省不疚】指自我反省,内心并不感到惭愧不安,即没有做有愧于心的事。【出处】《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6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出处】《论语·雍也》:“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63、【年富力强】年富:未来的年岁多。形容年纪轻,精力旺盛。【出处】《论语·子罕》:“后生可畏。”宋·朱熹注:“孔子言后生年富力强,足以积学而有待,其势可畏。”
64、【匹夫不可夺志】虽是平民也不可强迫他放弃主张。【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65、【轻裘肥马】穿着轻暖的皮袄,骑着肥壮的好马。形容生活阔绰。【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66、【杀身成仁】表示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或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牺牲生命。【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近义词】视死如归、舍生取义【反义词】苟且偷生、贪生怕死 67、【斐然成章】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出处】《论语·公冶长》:“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近义词】情文并茂、奇文瑰句【反义词】废话连篇、平铺直叙
68、【善贾而沽】贾:通“价”。善贾:好价钱;沽:出卖。等好价钱卖出。比喻怀才不遇,等有的赏识的人再出来做事。也比喻有了肥缺,才肯任职。【出处】《论语·子罕》:“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价)而沽诸?”【近义词】待价而沽 69、【手足无措】措:安放。手脚不知放到哪儿好。形容举动慌张,或无法应付。【出处】《论语·子路》:“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70、【斗筲之器】比喻气量狭窄的人。【出处】《论语·子路》:“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同义词】斗筲之辈、斗筲之材 71、【循序渐进】循:按照;序:次序;渐:逐渐。指学习工作等按照一定的步骤逐渐深入或提高。【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朱熹注:“此但自言其反已自修,循序渐进耳。” 【近义词】按部就班、由浅入深【反义词】一步登天 72、【循循善诱】循循:有次序的样子;诱:引导。指善于引导别人进行学习。【出处】《论语·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近义词】谆谆教导、诲人不倦 73、【言必有中】中:正对上。指一说话就能说到点子上。【出处】《论语·先进》:“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74、【言不及义】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出处】《论语·魏灵公》:“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75、【仁人志士】原指仁爱而有节操,能为正义牺牲生命的人。现在泛指爱国而为革命事业出力的人。【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76、【慎终追远】终:人死;远:指祖先。旧指慎重地办理父母丧事,虔诚地祭祀远代祖先。后也指谨慎从事,追念前贤。【出处】《论语学而》:“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7、【既往不咎】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出处】《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逐事不谏,既往不咎。”
78、【富贵浮云】意思是不义而富贵,对于我就象浮云那样轻漂。比喻把金钱、地位看得很轻。【出处】《论语·述而》:“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9、【箪食瓢饮】形容极为清贫的生活。后用为生活简朴,安贫乐道的典故。【出处】《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示例】 80、【侃侃而谈】侃侃:理直气壮从容不迫的样子。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出处】《论语·乡党》,“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君在,踧踖(cù jí,恭敬不安的样子)如也,与与如也。” 【近义词】口若悬河、夸夸其谈、娓娓而谈【反义词】闭口无言、吞吞吐吐、张口结舌 81、【敬而远之】敬:尊重;远:不接近;之:代词,指对象。表示尊敬却有所顾虑不愿接近。【出处】《论语·雍也》:“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 【近义词】敬若神明、若即若离【反义词】平易近人、和蔼可亲、形影相随 82、【述而不作】述:阐述前人学说;作:创作。指只叙述和阐明前人的学说,自己不创作。【出处】《论语·述而》:“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第二篇:论语里孔子的语录
孔子字仲尼,鲁国陬邑人,祖籍宋国栗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一起来看看孔子的语录,仅供大家参考!谢谢!
1、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2、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孔子
4、——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5、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孔子
7、鞭扑之子,不从父之教。
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孔子
9、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孔子
1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辟佞,损矣。
11、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12、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也。
13、过而不改,是为过矣。——孔子
14、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
15、不迁怒,不贰过。——孔子
16、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17、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
18、良药苦于口而利于病,忠言逆于耳而利于行。——《孔子家语》
1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20、述而不作,信而好古。《论语述而》
21、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解释: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22、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孔子
2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24、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5、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2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孔子
28、孔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9、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30、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31、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2、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34、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
3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3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37、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38、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39、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40、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41、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孔子
42、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4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4、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
4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7、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49、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50、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困而改节。——孔子
和孔子有关的6个寓言故事
【
一、满而不覆】
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说是宥坐之器。
孔子曰:“我听说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
孔子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
弟子问:“敢问有保持满而不覆的办法吗?”
子曰:“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损之又损之道也。”
【
二、善与人交】
晏婴是与孔子同时代的政治家,为孔子所敬重。
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其妻说,“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车夫听了这番话,就谦虚谨慎、发奋图强。
晏婴知道后,也努力培养他,后来车夫官拜大夫。
孔子尤其佩服晏子的交友之道,晏子交友,交情越久,他就越恭敬有礼,别人也越尊重他,从而能做到全始全终,所以孔子由衷地说:“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
三、君子之态】
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孔子曰:“给她六斗四升。”
冉求请求再增加一些。
孔子曰:“再给她二斗四升。”
冉求认为太少,给了公孙赤母亲更多。
孔子曰:“公孙赤到齐国去,肥马轻裘,威风凛凛。我听说过,君子只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帮助他人周急不济富,对年轻人救急不救穷,这是君子的态度。
【
四、失人失言】
孔子曰,可以和他人说的事但不说,这是失人;不可和他人说的事,却和他说了,这是失言。
智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在乡里间,貌温恭谦,表现得像个不善言辞的人;
当他在祭祀宗庙和议论朝政时很善于明辨,对答如流;
与上大夫谈话时,中正而有诤辩,敢于说实话;
与下大夫交谈时,侃侃而谈,和气而又欢乐;
君视朝时,恭恭敬敬,但又威仪中适,不张不弛。
根据人的性格特征和场合说话,这需要仁德、智慧和勇气。
【
五、自强不息】
孔子离开曹国到宋国后,就和弟子们在大树下练习礼仪。
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杀掉孔子,就把大树给砍了。
有位弟子催促孔子曰:“咱们快点走吧。”
孔子曰:“上天既然使我具备圣德之性,桓魋又能把我怎样呢?”
顺境不贪,逆境反喜,一切都是磨练自己的机会,心存正义、自强不息,感恩桓魋,感恩对手。
【
六、处事圆明】
孔子问礼老子。
辞行时,老子对他说:“富贵之人送人以财,仁义之人送人以言,我不富贵,就窃用仁人的名义送你一句话吧:头脑聪慧、洞察一切反而濒临绝境,是因为喜好议论他人的缘故;博洽善辩、宽广弘大反而危及其身,是因为揭发别人丑恶的缘故。做人子女的就不要有自己,做人臣子的也不要有自己。”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宽则得众,苛则失人。
胸无渣滓自会处世圆明,眼无成见才会学富五车。
第三篇:论语里仁篇教学设计
《论语.里仁篇》教案
教学目标:
一、引导学生学习《论语》,积累其中的经典语句,激发学生对国学的热爱之情。
二、在教师的指导下,达到用经典文化有效指导生活的目的。
三、汲取“君子”精华思想,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教学重点与难点:
结合实际理解孔子积极倡导的君子自我修养的要求。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动机:
西方人讲“绅士风度”,要求男性在公众交往中注意自己的仪容举止,风姿幽雅,能给人留下彬彬有礼和富有教养的印象。我们中国古人提倡的是“君子之风”。君子之风无论是穷是达,人人适用。那么,一个人具有什么样的品行修养,才算有“君子”?它对我们有哪些要求呢?下面我们继续学习——《论语里仁篇》。(板书:君子)
(从“绅士风度”引出“君子之风”,简单比较,激起学生了解其内容和要求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组内讨论。每个组选择最感兴趣的一章研讨。
1、组内先正音,然后然后检查朗读。组内齐读课文,人人过关。
2、组内对照注释和译文初步解释句子含义,并谈谈自己的认识。
3、针对预习中提出的问题,组内讨论解答。
三、小组汇报,合作探究
各小组主动汇报自己的学习成果,其他小组交流补充。
1、每个小组先范读,正音,再带领大家齐读。
2、解释本章的含义。
师结合板书(仁德、道义、见利思义、见贤思齐、讷言敏行)
3、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的理解。
4、其他同学交流补充或发表不同看法。
四、教师精讲,点拨提升
(一)总结君子的特点。
其一,君子要重义避利,追求道义。孔子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
其二,君子要重视自我修养、仁德。孔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其三,君子必须言行一致,讷言敏行,即所谓:“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君子是我们做人的目标。一部《论语》关于君子的言行标准及道德修养要求,共有80多处。在后面的学习中我们会继续了解君子的特征。
君子是一种道德高尚的人,君子是一种勤勉自律的人,君子是具有综合素质的人。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成为君子。
(二)总结学习方法。
刚才,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学《论语》,做到了学以致用!《论语》不是教人读的,是要让人行的。程子说:“如果读了后自己的言行和品德没有什么改变,相当于没有读。”所以,同学们每读一章,应该静下心来想想,自己如何学以致用。
五、巩固检测,拓展升华
1、出示小黑板,按原句填空。
学生在课堂本上填空,指一生上黑板写。①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②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③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于比。④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⑤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2、创设具体情境,学以致用
现在的家长教育孩子,“你出去一定要会说话,这样别人才会喜欢你,你才能找到一份好工作。”——你会用《论语》中的哪句话反驳他?
3、拓展升华:
《论语》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1988年在巴黎集会,发表宣言称:“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要从两千五百年前的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这话一点也不夸张。作为中国人,我们理应做得更好,一定要去学习《论语》,进一步认识孔子。让我们与圣贤为友,从经典中汲取营养,做有根的中国人。课后,请各小组继续研究“君子和小人”的区别,下节课研讨。
第四篇:论语里仁篇第三 唯仁者能好人
论语里仁篇第三 唯仁者能好人
每日论语 腾讯儒学2013-10-24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注释】
(1)好:音hào,喜爱的意思。作动词。
(2)恶:音wù,憎恶、讨厌。作动词。【译文】
孔子说:“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爱人和恨人。” 【评析】
儒家在讲“仁”的时候,不仅是说要“爱人”,而且还有“恨人”一方面。当然,孔子在这里没有说到要爱什么人,恨什么人,但有爱则必然有恨,二者是相对立而存在的。只要做到了“仁”,就必然会有正确的爱和恨。
第五篇:《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论语*里仁第四》原文、注释、翻译与解读 本篇重点谈论“仁”,“礼”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仁”是“礼”的核心,本篇章也是整部《论语》的重点篇目,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仁”不但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儒家追求的最完美的道德境界。
【原文】4.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译文】孔子说:“居住在有仁爱的地方最好。选择居住环境而不讲究仁德,怎么算是聪明?”
【解读】安德义解读认为此章是孔子的环境论,我以为有道理。但我还以为生命成长应该从生命的内在开始,似乎这句话与“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宪问》篇)有关。实际上讲的就是人的生命的美好,要以内在的仁德修养为基础,离开对内在仁德的追求都是不明智的。
【原文】4.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译文】孔子说:“不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于贫困之中,也不能长久地处于安乐之中。仁德的人安于仁道,真正聪明的人一定会实践仁德。” 【解读】对一个人而言,仁德的有无决定了他的生命状态。无论是贫困还是安乐,能够始终如一的泰然处之的人并不多,始终如一是生命成长之道。“久处”说的就是始终如一,讲的是心不被物役的道理。“久处”的概念在佛教中,就是人的定力。能够做到“久处”是因为心中有仁德,而心中有仁德的人又会安于仁德,其行为就会利于仁德。至此,我们就会明白喜新厌旧、朝三暮
四、朝秦暮楚的人往往都是内心缺乏真正仁德的人。“仁”不是小善,而是大善,是一个人生命的定海神针。
【原文】4.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译文】孔子说:“只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欢一个人,才能憎恶一个人。”
【解读】此章孔子谈论的是仁德的人内心情感的体现。真正具有仁德的人,一定是一个爱憎分明的人。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多谈论的是人心,是人的品德修养。而仁德有无在有些人眼里是很难分得清,判断得明的。仁与不仁的界限实质上就是公与私的界限,仁者天下为公,心中装着天下苍生,以老百姓的幸福为己任;不仁的人心中只有自己,没有他人。因此,仁者与不仁者对好恶的价值判断就有了区别。仁者所好恶也是天下人所好恶,不仁者所好恶却不一定是天下人所好恶。这一段《鲍鹏山新读论语》说得好,仁者的好恶以正义为前提,不仁者心中没有正义。所以不仁者未必有真爱,但却常常有刻骨的恨。被不仁者爱的人,未必真可爱;被不仁者恨的人,更未必真可恨——恰恰相反,到有可能是一个正直的人。
【原文】4.4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行仁德,就不会有恶行了。” 【解读】“仁”是孔子终其一生所追求的理想,说的是人一心向善,恶就会减少,如果一个人一生中奉守仁行,自然就会无恶。钱穆老先生把此章与上一章联系起来理解说,仁者的恶也是基于内心的善出发的,所以无恶,也是有道理的。【原文】4.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比于是,颠沛必于是。”
【译文】孔子说:“财富和地位,都是人想要的,不用正当的手段获得,君子是不愿意安此富贵的。贫穷和地位低贱,是每个人都厌恶的,不是因为正当的手段招来的,失去不掉的。君子离开了仁德,还怎么去成就君子之名呢?君子是连一顿饭的功夫也不能违背仁德的,仓促紧迫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解读】此章谈的是孔子对财富地位的看法。告诉我们财富和权力地位都是人们想要的,但要“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可以不择手段。这也是仁者与不仁者在对待财富与权力地位上的区别。君子在于志于仁,所以不仅要养身,更要养心、养德;而小人贪得无厌,是因为小人仅知道肉体快乐,只是一味的养欲、纵欲,不知节制。
孔子还说:“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述而》篇7.12)这是仁者求财、求功名的理智选择;“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篇7.15)这是仁者对待不义之财的态度;“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子张》篇19.1)这是得时考虑的标准;“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雍也》篇6.7)这是仁者应该有的定力。
【原文】4.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到过真正爱好仁德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会把仁德奉为至高无上;厌恶不仁德的人,他实行仁德的方式就是不让不仁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