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叙事作文

2023-1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怕叙事作文》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怕叙事作文》。

怕叙事作文1

小时候的我特别怕虫子,尤其怕蟑螂。

那是一个平静的午后,我在厨房边哼着小曲边洗碗。就当我抬手准备去按洗洁精时,猛然发现,一只大虫子正趴在我手边的抹布上!我的心狠狠地抽搐了一下,大脑瞬间空白,身体条件反射地一缩,手猛地一抖————“啪!”一声脆响让我的大脑恢复了思考,顾不得去管那只被我摔在地上的碗的死活,就直接冲出厨房大声哭喊:“妈妈,妈妈……”

逃离了厨房,我的心才略微冷静下来,这才想起妈妈出门买东西去了,不在家。我仔细回忆刚刚看到的那只虫子的样子……黑底白花,形似蟑螂!这不禁让我想到了那种黑白花纹的蚊子,于是我当即认定……那是一只变异蟑螂!我不敢再想下去,可厨房还有一地的狼藉要收拾呢!等到妈妈回来再说?不,为一只虫子吓成这样,太丢人了!在我自尊心的驱使下,我鼓起了一点儿勇气回到厨房收拾残局。

打开厨房门,那抹布上已经没有了虫子的.身影。此时敌在暗,我在明,情况十分不利!我快速扫视四周,也没发现什么虫子,这才又稍稍放心。我蹲下来,准备捡起地上四分五裂的碗。

然而,就在我刚捡起了一片碎片时,我又看见了它!趴在我的正前方!我整个人一僵,拿着碎碗片的手也停在了半空中。我和那只虫子面对着面地对峙着,一动不动,冷汗冰凉了我的后背。如果此时它突然飞起来,或跳到别处去,我一定会当场晕倒,好在它没有。我不敢看它,可又必须得盯着它,如果它趁我不注意,突然飞到我身上就不好了!虫子抖动着它那瘆人的、黑白相间的长触角,使我一阵痉挛,仿佛它不是趴在我面前的地上,而是趴在我的脸颊上!

“吱嘎!”妈妈回来了!我有种想哭的感觉,一个健步奔向妈妈。妈妈在我的哀求下对厨房里里外外地检查了一遍,没发现什么虫子,我却说什么也不肯再进厨房。

后来我知道了,那种虫子其实就是天牛。如今我已不怎么怕虫子了,可看到它时心还是会一颤。

怕叙事作文2

小时候,我特别怕黑,因为总觉得黑暗中会出现“鬼”,所以一到晚上,我就害怕得睡不着觉。

夜深了,妈妈不停地催促我上床睡觉,我不情不愿地爬上了床。刚躺下,妈妈就关上了灯,我立刻挺坐起来叫道:“妈妈,别关灯!”妈妈望着我,觉得不可思议:“不关灯?不关灯你怎么睡觉?”说完,便关上门出去了。

我顿时感到一阵心慌。我紧紧地闭上眼睛,手脚立刻收回了被子里蜷缩起来,明明是冬天,我的额头上却冒出豆大的汗珠,就这样过了一分钟,二分钟。真是度秒如年,我想把眼睛睁开看看四周,却连一条细缝都不敢瞄开,因为我害怕会看见“鬼”。

过了好久,我终于下定决心,勉强把沉重的眼皮挤开一条缝,呀!什么东西在盯着我看?眼珠还反着光!我大叫起来,又立马把嘴捂上,生怕声音会吸引那个东西的注意,我的冷汗流得更快了,整个后背都湿透了,头发也被汗水浸得一绺一绺的,身体不停地打着哆嗦,手紧紧攥在一起,因为害怕而轻轻颤抖着。我不停地吸气再吐气,让自己冷静下来,可身体还是不受控制地发抖。我小心翼翼瞄了那个东西一眼,惊恐地发现,它竟在盯着我看!我更加害怕了,鬓角早已被汗水浸湿。我拼命把身体往被子里缩,努力地让自己看起来小一些。我想跑到妈妈房间寻求帮助,可又怕那个东西会突然攻击我。就这样,我和它对峙着。

我不停地在心里祈祷:不要过来,不要过来。一边默念一边重新闭上眼睛,安慰自己“眼不见为净。”

或许真的是像俗话所说的那样,我想着那句话,竟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第二天,我醒来发现屋里已经亮了,赶紧坐起来,映入眼帘的却是本该放在妹妹床头的'玩具熊,它用那双亮晶晶的眼睛看着我,显得那么无辜。一打听才知道,原来是昨天妹妹把它落在我床上了。

这个玩具熊,就是昨晚令我害怕的“罪魁祸首”啊!

怕叙事作文3

人在不同的时候,不同的心态,都会有不同害怕的东西。当我走向陌生世界的时候,怕离开熟悉的环境;当我开始成长的时候,怕;当我越来越成熟的时候,怕成长的任务。

三岁时,我从生活了几年的老家,来到爸爸妈妈生活的深圳,我害怕上幼儿园。因为老家有熟悉的爷爷奶奶,有熟悉的哥哥姐姐做小伙伴,还有熟悉的木屋和小院。而来到深圳,我要离开每天陪着我的奶奶,面对陌生的老师和同学,面对硕大的校园和操场。开学第一天我就哭着乞求:“我不去、我不去……”就算到了幼儿园,里我也不消停,一直“哇哇”的大哭。我想要和熟悉的人在一起,我想和哥哥姐姐满世界玩耍。

六岁时,我害怕妈妈的唠叨。早上,妈妈的唠叨早早的将我从睡梦中吵醒。“快点啊、快点啊,要迟到了”。“别忘了记作业,上课要好好听课。”中午,我才吃完午餐,妈妈的“夺命电话”到了:“午饭吃了吗?吃了什么?午休别忘了拿好东西,并写点作业……”下午,我正慢悠悠的写着我的作业,这时妈妈的'电话又打来了:“你作业写到哪里了?我下班往回赶了。快点写作业啊……”

十二岁时,我害怕老师布置的那天文数字般的作业。语文作业总是最多的:一篇作文,抄写,把第几课背一下……数学作业总是最少的:一篇知识与能力训练。英语作业相对中等:抄写,背诵……虽说如此,但是妈妈给我加了作业。以前不会报课外班,最近就是各种尝试。特别是看到第一单元成绩不理想,妈妈就着急了。她常常在下班后匆匆忙忙地提着包,回到家说:“宇翱,今天来试试数学”“今天试试英语吧”……这样,作业就很难有所保证。一般情况下我是先将要写的写完,再看有没有时间做其他作业。所以,我很害怕写作业。

人生中会有对我们而言很多害怕的事情,不过,总有克服的时候。我已经克服了对陌生的恐惧,对妈妈唠叨的恐惧。我也将克服对作业的恐惧,走向成熟。

敬畏天地,有所怕 陈经纶中学 高三年级 高毕轩

在天地之中,地球也不过是沧海一粟罢了,我们唯有心中时刻怀有对天地的敬畏,方能在这大千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立身于天地之间。

老子《道德经》有云:“大衍之数五十,而大道独取其四十九。”我曾在心中揣想,若说大道无缺,可这大衍之一又究竟为何物?如今,再次回想起彼时的疑惑,心中不禁平添了几分感触:我们身处在这天地之中,唯有秉承对天地的敬畏,方能立身其间;而这大衍之一,或便是那大道之外的“天道”了。

千万年来,人类从茹毛饮血的时代,繁衍发展到了食物链的顶端。然而,人类似乎并不知足,竟妄图征服天地,唯我独尊。以秦二世为代表的封建帝王,尽管名为“天子”,但实为无法无天,以为皇权就是天权。视生命如草芥,尊一己为至圣。暴政暴行,逆天而动。当一个人天不怕地不怕的时候,哪怕他是帝王,又有谁能长久立身于天地之间呢?

作为这苍穹之中不过尔尔的我们,应该有所怕。这里的“怕”并不是指传统意义上的胆怯和害怕,而是对世间万物都怀揣一份敬畏之心。

曾几何时,人类常常以万物之灵而自居,以为“人定胜天”,总想去改造自然,打破定律。解放之初,“敢叫天地换新颜”的口号传遍大江南北,移山填海,大炼钢铁,超英赶美„„违反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做法数见不鲜,换来的却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形态的畸形发展。

我不是一个彻底的唯物论者,但我同样也不是有神论者。我不相信有主宰人类的上帝之流的存在,我更认可老子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的自然之道。有人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虽然这个水滴也映照着大海,但毕竟不是大海。”所以,人类不要妄图用水滴来代替大海,只能将人类这滴水融入自然的大海之中,才能与天地共生存。

现如今,人们不但没有从历史中汲取教训,似乎对天地的敬畏更加淡化了。掌握着高科技的人们,上天,入地,被无尽的贪欲裹挟着,乱砍乱伐,滥挖滥建,为追求GDP而大量生产,罔顾其对环境的危害,对天地的损伤。于是,我们呼吸着PM2.5,喝着超标的饮用水,„„这都是天地对我们的惩罚。

倘若你自认为天不怕地不怕,那才是最可怕的。生活在这广袤无垠的宇宙之中,我们就犹如一粒尘埃在这世间飘荡,唯有心怀对天地的敬畏,有所怕,方能于大道上有所体悟,立身于世间。那些自诩天不怕地不怕的人,你们可知何为大衍之其一吗?

点评:

定位准确,定义清晰,定论确凿。

本文作者没有纠缠在“怕”的多义性中,而是十分明确地将“怕”定义为“敬畏”,并且又限定为对“天地”的敬畏,这是一个很有时代性和时效性的话题,它直接指向了当下社会流行的“狂妄症”。

写作要合题。不仅要合乎命题,而且还要合乎作者自定的主题。本文在谈论古今之人与天地之关系时,抓住了人的“妄念”和“贪欲”等本质性的问题,列其行状,数其罪过,从反面证明“有所怕”之必要,话题紧凑,主题突出。

最难能可贵的是作者能将自己平时的学习和阅读,化作写作的亮点。源自《易经》《道德经》的“大衍之数”的典论,的确是引发“敬畏天地”的好素材。尽管后文几处例举略显简单,但作者竟没忘在文末以“你们可知何为大衍之其一吗”一句来个前呼后应,这也是于“扣题”大可圈点的。

立一面明镜何妨 北京九中 高三年级 贾博宇

面对韩剧风潮之“星星”热,有的人欣然接受,有的人强烈抵制。莫言说,外来文化冲击亦有其价值,我十分认同。我认为,无论何事都是有对照才有进步,我们不妨将这个热潮看作中国文化事业发展所需的一面镜子。

立一面明镜又何妨?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人,看自己有时未免不够客观,且总有一些看不到的地方。而立一面镜子照照自己,则更容易发现问题,更益于改正与进步。大到国家文化也如是,同样需要明镜来帮助修正。这次的“星星”热作为一面镜子,反射出了中国年轻人、乃至大众的审美情趣与追求,这便是它的价值之一。民众的审美追求点燃了文化工作者的工作热情,确定了其工作方向,使我们的文化工作满足人们的需求,从而获得更好的收益或更佳的社会效果,真正准确有效地实现文化工作的意义。这何尝不是一件好事?

“星星热”这面“明镜”的另一个价值,便是呈现出中韩文化作品的差异与差距。王岐山同志为此对国内文艺工作者提出了“多思考”的建议,想必也意在让他们看到这面明镜反射出的国内同类文艺作品在想象和技巧上的一些不足。对镜自照方得清明。如果没有外来文化的反射,中国作品尚存的不足之处也许没有那么容易找到,那么又谈何改正、发展呢?俗话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星星”剧中呈现的一些我们没有的设计智慧和表现技巧,为我们的国内作品注入了更多的新鲜血液,带来了新的生机。这样一面镜子,使我们不再盲目、主观,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可谓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可见这面明镜的重要意义。

于文化事业如此,于人生也是这样。当遇到新的、具有竞争力的事物,不要急于抵触,而应将它看作一面自己身前的明镜,助你寻不足、正衣冠,从而变得更加优秀。

立一面明镜——何妨?

点评:

能将认识转为形象,能用形象表明认识,说明对主题的把握已游刃有余。

本文从韩剧《来自星星的你》引发的“星星热”谈起,就外来文化对我国文化的影响发表自己的认识,提出在文化竞争中应该多学习、多借鉴从而使自己变得更加优秀。文章符合题目要求。

作为一篇说理文,本文在立意上可圈点。作者选择莫言对外来文化的看法,从而得出自己的认识“无论何事都是有对照才有进步”,“镜子”的比喻由此产生。文章主体部分,便从“镜子”的两个功能——照出大众需求和照出作品差距——切入,正面论及“星星热”给我国文化创作带来的思考与启示,眼光较为独到。文章结尾,作者又由文化事业上升到人生问题,将对镜自照的道理普适化,拓宽了文章的境界。

总体而言,这是一篇切题分明,说理清楚,有独立思想认识的文章。

承担,何须害怕

北京第九十四中学 高三年级 闫帅

害怕,人类最原始的感情,甚至说是一种反射。我们遇见困难会害怕,面对黑暗会害怕,但害怕并不是一种懦弱的表现,而是一种无声的承担。

爷爷、奶奶叮嘱我说,要想成为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就一定要学会承担。小时候的我无法理解这句话蕴含的意义,暗自纳闷着:承担是什么?凭什么要我去做这个?老人们说等你长大了,终有一天会明白的。由此,我害怕长大,害怕肩膀上的担子变重了,压得我喘不过气。

一件事儿唤醒了我内心中对承担的渴望。老爸喝多了,踉跄地走进屋中,妈妈让我回到自己的屋里睡觉,脸上流露出一丝无奈和不安。躺在床上的我睡不着,老爸的吼叫,还有舌头都没捋直就说出来的话,让我害怕,我不敢去听,也害怕看见这一幕。我用被字蒙住了我的脑袋,掩饰着我的不安,眼泪不争气地下来了,枕头被润湿了。年龄还小的我不明白为什么会哭,难道这就是害怕?是怕父亲生气的模样,还是害怕加重死寂一般的气氛?这些问题充斥着我的脑袋,就像一幅幅鬼脸一样吓唬着天真的我。不知过了多久,争吵停息了,我只记得当我走出房门时,看见妈妈哭了,她不愿意被我看见转过了身去。这一瞬间,我感觉很无力,心中责怪自己,因为我的害怕而没有守护住妈妈的眼泪。那一刻,我明白了我应该去承担。

一天晚上,在学校的我接到了妈妈的电话,声调中略带一丝哭腔:“姥爷要走了,他想见见你”。我能感觉到妈妈说出这几个字时的痛苦和无助,我放下电话用我最快的速度跑去医院,因为我知道在这个声音背后是妈妈令人心疼的表情。当我到达病床前,姥爷已经再一次昏迷过去,我不知所措地握着他粗糙的大手,告诉他我会保护好妈妈。这时妈妈的眼泪下来了,这其中包含了太多,没有人不害怕失去家人的呵护,我搂住了她,用我最大的力气支撑着她,她哭得很伤心,就像个孩子,也就是这一瞬间,我体会到了包裹在她坚强的外表下的脆弱,体会到家能够给予她的温暖。更重要的是,我不再害怕,因为我还要守护我的家人,守护住妈妈的泪水,承担起我在家中那个不可或缺的角色。

如今的我,终于明白了爷爷、奶奶当初说的那句话。在我的一生之中会害怕许多东西,因为这是人类最原始的感情。但当我站在我爱的人面前,让他们依靠着我坚实的背膀时,一切的害怕都化为了我应尽的责任。这就是属于我的承担,何须害怕!

点评:

先“怕”,后不“怕”,“承担”使由之。

立意鲜明,切合题意,感情真挚是本文的突出优点。文题中的四个“有人说”都围绕一个“怕”字展开。作者选择“不怕”的角度,并赋予其“承担”的内涵,化虚为实,立意十分鲜明;全文紧紧围绕“承担,何须害怕”叙说,由孩提时的“怕”,到长大后的“不怕”,即敢于承担——切题非常老练。

不得不说切题是考场写作的第一要素。写作若与题目若即若离会让读者产生判断的困惑。本文选取生活中两件有代表性的触动心灵的小事,从幼时看到老爸喝多了后自己的害怕,到长大后姥爷去世时主动安慰妈妈的承担,写出了一个孩子真实的成长过程与内心感悟,朴实真挚,打动人心。叙述、感悟始终不离题意;布局、构思更见立意匠心,堪称考场佳作。

时间都去哪儿了

北京第171中学 高三年级 彭乃大

早晨醒来,一边洗漱,一边听着电视里的新闻;上班途中,坐着拥挤的电车,仍不忘用手机玩玩小游戏;工作间歇,打开浏览器闲逛门户网站、各大论坛„„现代化的生活中,人们迈着最匆忙的步子,用着最琐碎的时间,做着最休闲的事情。当我们感慨我们多么抓紧时间时,我们突然懊恼地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当我们迈进信息时代,享用着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我们以为有了科技便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便可以过闲适自由的生活。是的,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沟通交流,可以畅通无阻地了解这个世界,但我们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了吗?没有。

我们生活在现代化的生活中,有科学高效的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化意味着高效,意味着花更少的时间换来更多的成果。因此,我们有理由减少工作时间,更何况《劳动法》中有明确的条文保障我们的休息时间。然而,我们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了吗?没有。

当人们在问“时间都去哪儿了”时,这往往会演变为对时代、对现代文明的痛斥。这个时代给予了我们最优越的条件,为我们增加休闲时间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当你在空余时间玩手机游戏,逛门户网站时,你怎能怪罪科技抢走了你的时间?当你本可以依照劳动合同在家休息时,你却依然去加班夜战,你又怎能痛斥现代社会抢走了你的时间?当你把“杀死时间”的罪名推给科技、社会时,为什么深夜里商业大厦彻夜不熄的灯光还如此刺眼?这不就是在享受着现代文明的同时,又在痛斥着现代文明吗?

为什么我们打着利用时间的旗号,实质上却把时间消耗于无用之处?为什么我们要在休息时仍需为名利奔波?因为我们要得太多,我们太贪婪了:我们既想要休闲,又想要获得更多的利益。然而,这两者往往不能兼得。为了满足我们的贪婪,我们只好挤占休闲时间去实现我们的欲望。殊不知,人的贪欲是无法满足的,所以自然进入恶性循环中,自然会发出“时间都去哪儿了”之问。

像嵇康,放弃仕途的争斗,过弹琴打铁的生活;像好利来总裁罗红,放弃商业帝国,搞热爱的摄影。放弃对名利的追逐,把追逐名利的时间分给自己热爱的生活,时间便回来了。懂得放弃,不再贪婪,我们就拥有了时间。

时间都去哪儿了?放弃贪心,寻回时间。

点评:

最合适的方法即是最能表现主题的方法。

摆现象,析原因——这是文章合题、中心突出的有效方法。

文章围绕着“时间都去哪儿了”,从现实生活中选择了三个方面,用三个段落写出现代人的生活现状:一是人们忙里偷闲“做着最休闲的事”时,才意识到时间不知都去哪儿了;二是科技高度发展让人们有了更多的空闲时间,人们却发现没有时间享受生活;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越来越健全,但人们却用休闲时间加班。

这三种现象代表着现代人普遍的生活状态,这里隐含着作者对如何生活的思考:是想过休闲的生活,还是想过追名逐利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文章第四段自然转入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现象的分析。在分析时作者用了驳论:先树了一个靶子,批的仍然是前三段写的生活现象,并用“当你„„时,你怎能„„”这种第二人称反问句,把读者带入作者提出的问题中,引起读者反观自身有无此类现象的思考。

第五段作者用“为什么”明确告诉读者,他对“时间都去哪儿了”有自己的看法,而“为什么”的内容仍然是前三段提出的生活现象。作者从人性角度分析出原因,可以看出作者的思考深度。

第六段作者列举出两个例子告诉人们可以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最后一段用设问,写出自己的观点:“放弃贪心,寻回时间”。

文章合题,中心突出。全文思路严谨,结构清晰:摆现象、析原因、怎么办、最后以自己的观点点题。

时间都去哪了

汇文中学 高三年级 董佳裕

东城区东花市大街52号,有一座静静的古代建筑,掩映在清明节后刚刚吐出嫩芽的新绿之中。灰色的墙宛若肃穆不愿开口的老人,矮了身子,在周围早已是高楼居民区的现代环境中,静静地吐纳呼吸。

建筑的大门上,挂了一方铁牌子,上面写着:袁崇焕祠。

袁崇焕当年被崇祯下令施以磔刑,支离破碎的身躯染红了明朝史册。袁崇焕的佘姓部下将袁崇焕的头颅埋在这座袁崇焕祠中,并下令自己的子孙要世代为这名披肝沥胆的英雄守墓。

风风雨雨,如今已经四百年。

你若问时间都去哪了,佘家最后一任守墓人佘幼之以75岁的高龄告诉这个世界,时间就在这一代又一代佘姓子孙坚守诺言的传承之中。战争年代,他们用血肉之躯抵挡时间的流逝;和平年代,他们用赤诚之心守护英雄长眠。四百个春夏秋冬,漫长如同古今,但是因为有了这份坚守与传承,便显得沉重而丰厚,把时间充实得满满的,再难容下其他东西。

佘幼之如今已有75岁,作为第18代守墓人,她最担心的是这传承要断了——她的独生儿子在40岁为守墓事业奔走时,出了车祸,佘幼之将儿子的骨灰埋在广州袁崇焕的衣冠冢旁,如今也过去了10余年。

你若问时间都去哪了,佘幼之儿子的亡灵会告诉这个世界,时间在母亲失去独子的痛苦中,在自己作为魂灵也要继续守墓的坚守中。就这样,时光悄悄地流逝,却又响彻古今。

如今,面对时光流逝,生命的空耗,我们或是慨叹白驹过隙,稍纵即逝;或是慨叹度日如年,漫长修远。但在这里,四百年的时光如一条长河,满载着坚定顽强的信念,滔滔不绝,长流不断!世世代代佘姓子孙,用精神的顽强,抵挡着时光的消逝。

如今,当我们在为生命的空疏而感叹“时间都去哪儿了”的时候,是不是除了感叹时间流逝的力量,还要想想那种抵抗时间流逝的精神力量?

匆匆而过时,请悄悄停下脚步,看看周围有没有踽踽独行的“守墓人”。向他们流逝的时间,鞠个躬。

点评:

妙取素材,以独到视角,宣示文章的主题。

这篇作文,题目大家都熟悉。现代社会,时间紧,节奏快,因此人人都在发问:“时间都去哪里了?”其实,这是现代人对生命主体丧失的无奈,是对把握不住时光的慨叹。然而本文作者却在这样的无奈与慨叹中,通过佘姓子孙四百年如一日坚守承诺,为民族英雄袁崇焕守墓的故事,看到了对这一发问的另一种回答:用精神的力量抵御时间的消逝,充实自己的生命——对大家熟知的问题,做出自己的回答,这便是本文的独到之处。从对袁祠的描写看,作者似乎做过细致的观察,用心感受过袁祠庄严肃穆的气氛。这样,对这个守墓的故事才会有更深刻的见解。文章结尾,作者呼吁人们看看周围有没有这样的“守墓人”,“向他们流逝的时间,鞠个躬”。这就使文章主题由对佘姓子孙的赞颂,升华为引导人们思考怎样把握、度过自己的时间和生命,形象、委婉而又深刻。

对材料不轻易放过,也不轻易使用,而是在经过一番咀嚼、思考、消化之后,提炼出更深刻的主题,不仅看到大家都看到的,更能够看到大家没看到的,这样才能写出主题鲜明、思想深刻的文章。

时间都去哪儿了 北京二中 高三年级 吴蓁

今年春晚之后,一曲《时间都去哪儿了》红遍大江南北。人们在歌声中感叹时间流逝,也纷纷扪心自问时间都去哪儿了。

是啊,来无影去无踪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呢?

小时候,时间就蕴藏在我们不断变化的身高中。每长高一厘米,都是时间带来的惊喜。而长大后,当身高不再变化,时间就成为了我们思想的奠基石。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在不断拓展,人生的境界也在不断提高——时间融到了我们的头脑,在思维之路上绽放朵朵鲜花。

赫尔岑说过:“时间是铺就思维之路的石板。”的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时间成为了我们成长的沉淀,化作了我们脚下的砖石,使我们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时光里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并未消逝,也没有流向什么人类无法探知的地方,它常常转化为生活里实实在在的历练,使人生境界不断“更上一层楼”。

民国著名学者辜鸿铭,正是让无形的时间转化为高效的积淀。他精通六门外语,成为将《左传》等国学经典译成外文的第一人。他翻译的文章“信、达、雅”,极富有东方的智慧和西方的幽默。他的语言学习,正是在时间积累中不断获得提升。他学英语,花了两年时间,背诵、研读莎士比亚的所有作品;他学德语,又花了两年时间,背诵、研读歌德的《浮士德》„„其他语种的学习也大都如此。在这里,分分秒秒的时间成为他品读每一门外语的切身体验,从而给予他丰厚的文化积淀,使他学贯中西,卓然成为一代语言大师。时间走进了他的知识库,成为他知识融合发酵的催化剂。

遥想西晋时期,两位热血青年祖逖、刘琨,更是让宝贵的时间跑去长久地陪伴闻鸡起舞的英姿,报效国家的壮举„„

古往今来,多少志士仁人惜时如金,成为鞭策我们后人的楷模。

“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格言,我们从小听到大,却很难真正让寸寸光阴转化为坚持不解的行动。对于时间,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它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把它累积成进步的足迹。

时间都去哪儿了?时间要去丰富我们的知识库,铺就我们的人生路。

点评:

抛得出去,收得回来,源于把握住了文章的中心。

内容集中,符合题意,这是一篇正常文章的基本要求。

针对“时间都去哪儿了”这种疑问式作文题,要写成一篇议论文,审题难度不大,任何应对问题、合乎常情、言之成理的回答都可以作论点,然后围绕论点选材论证、布局谋篇就可以了。本文由春晚同名歌曲领起,略表感叹中回答了题目的问题:时间就蕴藏在身体和精神的成长中。然后引用赫尔岑名言,把议论重点放在“精神成长”方面,并顺手由近而远地拈来两则事例予以作证:辜鸿铭让时间化为高效积淀;祖逖、刘琨让时间陪伴闻鸡起舞。随后又巧借惜时格言,带出文末铿锵有力的回答:我们要把时间的作用发挥到极致,把它累积成进步的足迹;去丰富我们的知识库,铺就我们的人生路!

本文重点突出,论证有力,是一篇不错的考场作文。

时间都去哪了

景山学校 高三年级 张梦烜

“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似乎是人类从古至今永恒的话题。已记不清曾有多少人提出过这样的疑问,也不记得有多少人对着这个问题发出过叹息。我想,按照守恒定律来看,假如时间也有质量或能量,那么消逝了的时间究竟去了哪儿呢?虽然不清楚第四维度的时间是否也要遵守第三维度的法则,但如果按照能量守恒定律中动能转化为势能的公式,时间是不是也会转变为另一种形式而存在呢?如果可以如此假设,那时间又变成了什么东西呢?“记忆”,这便是我唯一能想到的“时间”存在形式了。

中国古人似乎很喜欢回顾历史,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就是人们对于过往时间的记录。或许我可以说,“历史”是时间的转变形式,这也许可以解释“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一疑惑。而如果可以这样理解的话——我们姑且认为这一论断是正确的——那无论是“人面桃花相映红”的感叹,还是“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的无奈,亦或是“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追忆,与其说是中国古人在回顾历史,不如说是他们对逝去时间的缅怀与回忆。

如果说“历史”是“集体记忆”的话,我们每个人的时间是否也将转化为每个人的个体记忆?答案是肯定的。所以,如果你还在为“时间都去哪儿了”感到困惑时,就去寻找自己的记忆吧。在那里,你将得到答案。你会发现,曾经欢乐的童年时光,充满朝气的青年时光,沉稳的成年时光,安逸的老年时光,都在那里以一个个的片段或连贯的序列存在着。于是,我们可以高声宣告:时间就在这里!

正如时间本身是抽象的一样,其转化而来的记忆也同样是抽象的。时间不仅属于人类,它也是世界万物乃至宇宙群星的普遍规则。所以,记忆也同样不仅属于人类,所有事物所经历的时间最终都会转化为其自身所拥有的记忆,这便是“世界记忆”!

于是,对于“时间都去哪儿了”这一问题,我终于有了一个浅薄的认识——原来,时间哪儿也没有去,它始终在我们身边,只是换了一个另外的形式而已。

点评:

寻一条别样的思路,得一种独到的认识。

读这篇文章,就好像是看作者在解决一道数学题。作者先做假设,推测时间是否会“转变为另一种形式存在”。顺着这个思路,作者认为“历史就是民族的记忆,就是人们对于过往时间的记录”,而古人那些优美的诗句就是对“逝去时间的缅怀与回忆”。而对于个体的人,“时间”也化作了个人的“历史”,在每个人的记忆里,保留了自己人生的点点滴滴。至此,作者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时间哪儿也没有去,它始终在我们身边,只是换了一个另外的形式而已。”

作者巧妙地把“时间”与“记忆”联系在一起,还把“记忆”分成了“集体记忆”与“个人记忆”两类。在限定的写作时间内有这样清晰的思路确实难得。作者对“时间都去哪儿了”这样一个颇具思辨意味的命题,能够紧扣文题,层层深入,得出答案,显示出精于立意,善于破题的作文能力。

登山者的选择

北京八中 高三年级 甘达华

写作如登山。

多少登山者,他们踩着前人的脚步,流连于山中如火如荼的红叶胜景,臆想着坐拥广阔的市场,最后却于错综的红叶林中,于如织的游人中,迷失了自我,葬送了前程。然而,也还有一些登山者,他们拨开红叶林前的喧嚣与纷扰,向着心中的信仰之峰执着进发。

依我看,前者不过是为了活着而写作;而后者,将写作真正融入了生活。而恰恰是将写作真正融入生活,才遵从了写作的本意,才有价值成为登山者的选择。

要知道,写作的本意并不在于迎合,随流。一部作品的价值,区别于一件普通商品的价值,在于无需满足所谓的市场效应——何为所需,则所供为何。迎合与随流意识下的“前行者”,其“功绩”不止于在写作目的功利化、写作成果商品化上的推波助澜,甚至于会让一些初出茅庐的登山者误以为“生产”即“创作”,以至于让他们在内在涵养以及思考力度上面临可能无以复加的重创。

然而,有太多的写作者,面对文坛的种种所谓成功趋之若鹜。在这里,郭敬明和韩寒屡屡问鼎青春文学销量榜榜首,一批批“后起之秀”却在模仿中将自己原本多样鲜活的创作力丧失殆尽;在那里,莫言刚刚登顶世界文坛勇捧诺奖,一群群写作者就在“莫言培训班”里学的如痴如醉,忙的不亦乐乎。不管其中的“前行者”如何,这样的“后起之秀”与“莫言培训班”,都只能是红叶林中的一场场闹剧。究其实,冰也好、火也好,不在于欣赏者之多,而在于内心之炽烈,而在于其本身的意蕴与内涵。

原来,写作的本意就在于自我完善。如此看来,登山者只需追问自己的本心,不断寻找写作的本意,这样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满足。应该说,这是一种苦行僧似的试炼,其过程必然艰辛,其姿态必然孤孑。“布拉格之春”中囚于阴冷监狱的哈维尔,于无人的寂静中苦苦冥想,最终将自己对家国破败的感慨与哀愁,融入了话剧创作的血液;“十年流亡”、生死难卜的雨果,在破旧的木屋中独自一人,却能将对现实黑暗的批判,倾注于一行行墨迹。《狱中书简》所蕴含的文化积淀与现实意义,《惩罚集》所抱有的批判精神与浪漫主义情怀,无一不在表明它们已然成为了那样一个时代的高峰。

这样一些登山者,成全了自己,亦影响了其后的每一个时代。

只是有时,作品在云端,人们难以留意罢了。但他们,已经满足。

面对当初的选择以及所有为选择而作的付出,以情怀而论,他们当是无怨无悔。

惟其如此,我心以为——山巅,风景独好。

点评:

主题在“铺垫”和“勾连”中得以凸显。

命题方面给了简短的几句对话:

记者:如果将写作比作一种运动的话,你觉得它与哪个项目最相像?

作家:登山吧。不过有的登山者是去看如火如荼的红叶的,那里游人如织;有的登山者则要一睹险峻的冰峰,那里人迹罕至。

记者:这二者谁更可贵呢?你自己又属于哪一类?

作家:每个登山者都有自己认为更可贵的答案。我属于后一类人,也许各行各业都有像我这样的人。

写作要求是:表达考生自己的思考、想象。就命题材料来说,语境是开阔的,就像对话中的作家所言:每个登山者都有自己认为更可贵的答案。以此而言,“可贵”之处其实就在文章写作者的心里,是写作者内心思维品质的一种外显。

本文以“写作如登山”简洁铺垫,以对登山中所谓“前者”与“后者”的想象、描述紧相承接,并以其前的铺垫为基础来明确陈述自己的想法和认识。从阅读效果而言,这其中既有对文章写作语境的必要关照,又有以文字跟进从而正面深入立意的显著功效。

本文的可贵,还在于其能够注意到在对比中立意,不忘对所关涉双方的分析或批判。其中“这样的‘后起之秀’与‘莫言培训班’,都只能是红叶林中的一场场闹剧”的概括与分析,在尽显凌厉与深入的针砭风格的同时,也使正面引入哈维尔、雨果成为一种水到渠成的生发。不仅如此,“登山”中的误区多反观自现实,而出路恰蕴藉于历史经典。这表明文章在例举的策略以及价值彰显的路径方面都有相当的考虑。在切题的背景之下,有效选择并运用材料,显示出作者在主旨表达上的驾驭与控制。

当然,在肯定之余,如果文章给予“冰”与“火”的观照和分析能够稍微明确、深入一些,其立意的整体效果会更加突出。

下载怕叙事作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怕叙事作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作文 不要怕(共5篇)

    胜利并不遥远 张姚宇辰 五(5)班 不要怕,胜利离你也许只有一步之遥;不要怕,成功离你也许只有短暂的一瞬;不要怕,机会离你也许只有一个动作的偏差;不要怕,朋友之间的缘分离你也许只有一......

    叙事作文

    2013-10-29那枚一元硬币_1000字 2013-10-29校园访友_400字 2013-10-29我陪妈妈过三八_550字 2013-10-29我和书的故事_650字 2013-10-29登山_800字 2013-10-29不能回到过去_5......

    叙事作文

    清晨,我朝学校狂奔而去,那时候天很冷,冷风从衣领缝隙间跑进我的衣服里,我打了一两个冷颤,好冷啊,是我现在唯一的感觉,我只想有个热水袋在我手中取暖,让我不再寒冷、马路边,黄昏的灯在......

    叙事作文

    叙事,要写清事情的“六要素” 叙事就是叙述事情,就是以书面的形式把一件事情说清楚。我们必须在叙事时把事情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是指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

    叙事作文

    叙事作文 叙事作文又称记事作文,在作文类别里因为贴近生活实际,而被认为是较简单的一种作文体裁。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

    叙事作文

    坚贞不渝的马 文摘:在远古时期冷兵器时代,它是驰骋在沙场的英雄,有很多英雄因为有了它才流芳百世,让世人而传颂,它在战争为这个国家社稷做出不可磨灭的功勋,有句俗话说:路遥知马力,......

    叙事作文

    叙事作文教案 写叙事作文,同学们普遍感到有三个问题不好解决:] 一是事从何而来, 二是怎样选事, 三是怎样叙事。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同学们写作文,虽然不同于艺术家的创作,但......

    叙事作文

    假如我是神笔马良 人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有的想当科学家,用智慧为人类造福;有的想当歌唱家,用优美的歌声去陶冶人们的情操;有的想当宇航员,去揭开宇宙那神秘的面纱。而我想当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