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孝陵导游词

2022-12-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这篇《明孝陵导游词》及扩展资料,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明孝陵导游词》。

明孝陵导游词(9篇)

明孝陵导游词1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便是明孝陵。明孝陵坐落在紫金山第三峰天堡山之阳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陵墓,始建于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年),完工于永乐十一年(14)。孝陵之名,一说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另一说是因为皇后马氏死后谥号“孝慈”,故称孝陵。到清代才称“明孝陵”。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定都南京。明孝陵依托紫金山,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中轴对称,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金门、碑亭

各位游客,现在我们所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大金门又称大红门,是正式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拱,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原是重檐歇山顶,通体红色上覆黄色琉璃瓦,可惜毁于战火。经过大金门,我们所见的便是碑亭。碑亭建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重檐歇山顶,亭顶毁于清代咸丰年间太平天国与清军的战争中,仅存四壁,因其四四方方,犹如一个古城堡,所以俗

称四方城。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俗称“功德碑”。刻着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一年(1413年)颂扬其父朱元璋功德的文字。整碑通高8.78米,宽2.26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碑座是一个巨大的龟形动物,古人称为“??痢薄J且恢稚窕按

明孝陵导游词2

各位游客:

大家好!

欢迎你们来到南京来旅游,我是你们的导游员小明,我们今天即将要参观的景点是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

明孝陵位于南京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为什么要取名孝陵呢?一说是马皇后死后谥号为“孝慈”,另一说是因为朱元璋主张“以孝治天下”。故此陵在明代称“孝陵”,到清代改称为“明孝陵”,以示朝代的区别。

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省凤阳县的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之中。 17岁出家皇觉寺。元末时期天下大乱,各地农民纷纷起义。1352年朱元璋投身郭子兴率领的红巾军,在战争中崭露头角。1356年,朱元璋攻占南京城,1368年登基称帝,建立大明王朝,年号洪武。明孝陵于1376年开始筹建,1381年开始动工,1382年(次年)葬入皇后马氏。13朱元璋病逝后入葬于此,整个工程直到1413年才正式完工。明孝陵依托紫金山而建。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却又赋予了其变化和创新,它开创了明清两代帝王陵墓之先河,在帝陵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一是,它的陵宫布局呈现出一种新颖的“前圆后方”和“前朝后寝”的格局;二是,它的神道依山势地形蜿蜒曲折而变化。明孝陵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为我国AAAAA级风景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当年的大金门单檐歇山顶,顶覆黄色琉璃瓦,朱门红墙,门开五座,气象森严。精美的屋顶与大门毁于清代太平天国时期的战火,现在只剩下三券拱门。在门的两侧原有周长22.5千米的红墙将孝陵围起,虽然红墙已毁,但门座两侧的墙基依然清晰可见。

走过大金门,穿过过木质的栈道,我们现在来到了碑亭,碑亭建于石台之上,基座为石须弥座,南向设有团龙丹陛石,在亭内立有一块“大明孝陵圣功圣德碑”。经过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亭顶部已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只留下了四面周长约27米的墙壁和四个拱形的门券,犹如一个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所以南京人便俗称它为“四方城”,我们现在看到的亭顶是在重新修复的。

说起“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请容我为您详细介绍。“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通告8.78米为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明碑。此碑落成于1413年,这也是明孝陵工程结束的标志(是明孝陵的句号工程)。大家请看,在碑额上刻有双龙戏珠的图案,上方印刻有“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九个字,碑座高2.08米,形似龟,名为赑屃(bi xi),是传说中龙生九子之一,好负重,为碑座中的最高等级,碑身高为6.78米,正面是朱棣撰写的碑文,全文共有2746个字,共分为七个部分,是对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评价。

碑文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一、叙述朱元璋的身世,自称其祖上是句容大族;二、为民请命,发迹定远,征战南北;三、平定天下,登基称帝、册中宫、立皇太子,分封同姓;四、废中书省、设六部,亲掌兵权;五、重人才、建国学、尊孔子;六、生活简朴衣食如平民,嘱死后勿用金玉陪葬,与马氏合葬于孝陵;七、刻皇族子女57人名号及144句四言颂词一篇,碑文是对朱元璋一生的高度评价。

其实朱棣在大书特书朱元璋功绩的背后其实是在树立自己的威信,以此表明自己是继承皇位的正统,(当年朱元璋去世后传位长孙朱允炆,由于朱允炆实行削藩的政策,引起了身在北京的燕王朱棣的不满,他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夺得了王位,登基当上了皇帝。为平复民心,不惜重工打造巨碑为父亲歌功颂德)。他还曾命人在南京阳山开凿了一块高达72米的碑材,又名孝陵碑材,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的功德而凿的,堪称绝世碑材。后因工程过于浩大才忍痛放弃。现在在阳山上,仍雕刻有龙头、龙爪、龙尾的碑帽、碑身和碑座。三块石材除碑额四周均脱离山体外,其余两块均有一端与山体相连。

各位游客,我们走过了御河桥,现在我们就来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总共分为两段,第一段是石象生路,第二段是翁仲路。现在我们走上的是石象生路。在路的两侧自东向西依次排列有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每种四只,两立两蹲。

第一种是狮子,狮子是百兽之王(兽中之首),象征帝王的威严;第二种是獬豸,獬豸是传说中的法兽(护法神兽),独角,善辨忠奸,象征帝王的正直不阿;第三种是骆驼,骆驼乃沙漠之舟,代表北方疆域,象征大明疆域辽阔,国家西域安宁;第四种是大象,大象则是代表南方疆域,象征国泰民安,民心顺服;第五种是麒麟,麒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一种祥瑞之兽,象征帝王的仁德;最后看到的这种动物是马,象征对帝王的忠诚。

在神道两侧安置这些石兽,主要是为了展示朱元璋的威严与大明的国力昌盛,也祈望可以镇妖辟邪,走到这里,神道峰回路转,折向了翁仲路。

大家可以看见,在翁仲路的路口有一对用以指示道路的望柱,又称华表,立于陵墓前的神道,也称陵表,在这里有指示道路的作用。(从这里开始,神道开始拐向正北方向。)翁仲路上有两对武将,身穿盔甲,手执金吾(wu),身材高大魁梧;两对文臣,身穿大袖朝服,手捧笏(hu)板,神情庄严肃穆。他们分别是一对壮(老)年和一对青年,预示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

在神道的尽头,立有一座六柱三门的棂星门,又称龙凤门,原门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我们根据史料在复修。同时这也是谒陵时通行的一道礼仪之门。孝陵神道没有依据传统而是依照山势自然弯曲布置,以求天人合一,这是朱元璋突破传统的一个创新。

各位游客,在我们的右手边就是梅花山了(在神道的东侧是梅花山)。梅花山原名孙陵岗,是东吴大帝孙权的陵墓。朱元璋在建孝陵时仅将孙陵的地面设施移走,因此明孝陵的神道是绕梅花山呈弓背形的,这种依山势回旋的布局是为了保护风水(前有罩后有靠,远朝近案)。在中华民国时期这里开始广植各种梅花,故称为梅花山。今天的梅花山在每年的3~4月份都会举办南京国际梅花节,吸引无数游客前来赏梅。(在石象路东侧,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围绕梅花山转了一个弯。原来这座山是东吴时孙权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时曾有人建议将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下给我看大门吧”,于是神道因此而弯曲,正好成为了明孝陵的天然屏障。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南京著名的赏梅基地了。据说当时在设计神道时是根据北斗七星的形状来设计的。)‘

穿过棂星门从金水桥(五龙桥)开始,明孝陵景区正式进入了陵宫部分,转入中轴对称的南北格局各位游客朋友,现在在我们脚下的这座桥就是金水桥,金水桥又名御河桥,原有五座,正对着陵门的五个门洞,后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清代仅修复了3座。在每座桥的两侧都装有石雕螭首,一是起到了装饰的作用,而是起到了排水的作用。

各位游客朋友,随我走过金水桥,现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为陵宫正门——文武方门。门开五座,三大俩小,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尽显皇家的气派,这座大门在清末被毁,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大门是在1988年根据史料复建的,在门前墙外的东侧,有一块“特别告示碑”,这块“特别告示碑”立于宣统元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国文字所书写,其内容是重申要保护孝陵。

走过文武方门,现在我们来到了碑殿。这里原来是享殿前的中门,在清朝中期改为碑殿,碑殿内部陈列有五块碑刻,在正中的一块碑上刻有“治隆唐宋”四个字,这四个字是康熙皇帝16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亲手所书的,意思是赞扬朱元璋治国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的皇帝康熙,为什么对朱元璋给予如此高的评价呢?这里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是因为在清初(当时)满汉矛盾突出,他想借此笼络人心,巩固清朝的统治政权。(赞誉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如此昭示天下,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执政之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汉人。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亲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在1699年第三次南巡谒陵时题“治隆唐宋”,借此笼络人心。)在“治隆唐宋”碑的左右两侧还分别有两块石碑,这是乾隆黄帝谒陵时所提的两块诗碑,在后面还有两块谒陵记事碑,分别记叙了康熙皇帝第一次和第三次南巡时谒太祖陵的纪事,在东侧的石碑是由当时的两江兵部侍郎王新命命人所刻,内容主要记述了康熙皇度第一次拜谒明孝陵的经过;在西侧的石碑为康熙第三次南巡谒陵记事碑是郎中曹寅的记录。

各位游客,走过碑亭,现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是孝陵原主要建筑享殿,即孝陵殿。旧址是祭祀和拜谒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殿堂,后殿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现在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为清代同治年间重建的。大家请看,在殿宇的下方是三层汉白玉石须弥座的台基,这是明初的原物。台基通高3米,3层石栏杆,在四角上装饰有石雕螭首,在前后正中有踏跺三道,中设丹陛石,上陛是“二龙戏珠”,中陛是“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在台基之上,是举行祭祀大典的地方。我们从台基上遗留的56个巨大的石柱础可以遥想当年享殿的规模。每一个石柱础直径约为0.91米,每个柱础上都立有金丝楠木大殿。当年的享殿就是由立于这些柱础上的金丝楠木支撑起来的,由柱础的数量和分布可以推想当年的享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斗拱挑檐,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地铺“金砖”,规模宏大,为明代帝陵之首,比今天北京长陵的享殿的规模还要大。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座清代同治年间重建的三开间小殿,单檐歇山顶,规模已大不如从前。当年孝陵殿前的东西两侧还分别建有东配殿与西配殿,均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两座配殿的基础保存完好。

经过内红门,走过升仙桥,各位游客朋友们,现在我们眼前出现的这座建筑就是方城了。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与巨大的砖石砌成,底部为石刻须弥座,方城东西两侧各有八字墙一堵,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幸福美满。经历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下面请各位随我穿过方城正中的54级甬道,迎面我们看见的是十三层条石垒筑的宝城,上面有民国初年所刻“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用以回答游人的询问。东西两侧均有坡道,拾(she)级而上,现在,我们来到了方城之上,现在我们看见的这座明楼原先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筑,原宝城中立有朱元璋的墓碑,后毁于清代太平天国年间的战火,仅存四壁,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座明楼是在修复的,里面展出了明代分布在全国的十九处帝王陵墓的图片资料。

在方城后面就是宝顶,它是一个直径大约为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顶上树木参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埋葬的玄宫(幽宫)。宝城就是围绕宝顶周长约为1100米的砖城。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宝城宝顶的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王陵墓的先河。明清两代的宝城宝顶的区别主要是表现在明代的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则改为椭圆形了。(可以在这一部分讲一讲:秦汉—方上;唐—以山为陵;宋—小方上;明、清—方城明楼、宝成宝顶)

自朱元璋安葬在孝陵之后,明朝便专门设置了保卫孝陵的军事机构——“孝陵卫”,共5600余人,守卫戒备森严。现在在原遗址上开辟了遗址公园,在公园内有下马坊、汉白玉九龙壁、碑刻等实物,再现了孝陵卫当年的场景。在孝陵的东侧为太子朱标的陵墓。在周边还有许多明代功臣墓,如中山王徐达墓、开平王常遇春墓、岐阳王李文忠墓等,他们都拱卫在明孝陵的陵墓两旁,象征着永远追随着朱元璋。明朝在近3的期间,有许多明代的陵墓,如北京的明十三陵,南京的明孝陵、湖北的明显陵等,这些明代的陵墓给我们今天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让人们在游览之余也会增加许多对历史的思考。

各位游客,由于时间关系,明孝陵的参观就到这里就结束了,希望大家能喜欢我的讲解,谢谢,再见!

参观线路:

概况、下马坊、明孝陵博物馆、大金门、碑楼(四方城)、石象路、望柱、翁仲路、棂星门、金水桥、文武方门、御厨与具服殿遗址、碑殿、神帛炉、东西配殿遗址、享殿、内红门、大石桥、方城、方城影壁(八字墙)、明楼、宝城宝顶、神功圣德碑

神烈山碑、禁约碑、阳山碑材、梅花山、明孝陵功臣墓

大金门—碑楼(四方城)—石象路—翁仲路—棂星门—文武方门—碑殿—享殿—内红门—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约90分钟

明孝陵导游词3

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

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动工,至永乐三年(14)建成,历时25年。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规模巨大。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 华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因屡遭兵火,现仅存神烈山碑,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对德碑,神道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六种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将各四。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长约1800米。

其中段为石象路,这段路上相向排列着12对石兽,分别是狮、骆驼、象和马等6 种,每种两对,姿态是一对伏,一对立。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势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可惜有些已经损坏。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告示,系清宣统年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江宁知府以六国文字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 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南面有拱门3 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道。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四周树木葱茏,松涛阵阵,不禁令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 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梅花山因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此,古称孙陵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 米。

明孝陵导游词4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即将参观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在即将进入明孝陵的时候,请允许我先给大家讲解一下明孝陵的历史背景和概况。明孝陵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因马皇后早于朱元璋去世,先行葬入陵墓,她的谥号为“孝慈”,故称孝陵。明孝陵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7月,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古都南京的第一处世界遗产。洪武十四年(1381年),孝陵开始兴建。次年葬入马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朱元璋驾崩,葬入孝陵。直到永乐十一年(14),永乐皇帝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造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历时32年之久。当时的皇陵规模宏大,仅陵园四周筑成的皇墙就有45华里,几乎把钟山全部包括在内。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平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明孝陵开创了新式帝陵制度,并一直影响到后来的明十三陵以及清代皇陵。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革新,一是它的陵宫布局呈现一种新颖的“前方后圆”和“前朝后寝”的格式,这种建筑布局反映的是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二是它的神道依山势地形作蜿蜒曲折之变化,取法于天,取象于地,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思想。各位游客:这儿是明孝陵的入口处,我们首先看到的这座一门两柱冲天式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王朝皇权的象征,文武百官至此,均得下马步行。六百多年岁月的侵蚀,下马坊曾经断裂倾倒,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0年重新修复的。下马坊附近还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皇帝将孝陵所在的钟山,与北京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并称二岳,特改钟山为“神烈山”,并在下马坊东侧竖立了“神烈山碑”,此碑原有方形的碑亭,现仅存斗形石柱础四个;另一石碑是“禁约碑”,竖立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镌刻着禁止破坏陵墓及谒陵的有关注意事项。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正式进入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从下马坊至大金门约有近千米。大金门两侧原接有护卫陵区的外郭皇墙,现在还能看到与皇墙的接口。六百多年风雨过后,百官下马的道路早已湮没,圈围紫金山的皇墙也已不见了踪影,只有这座大金门,依然默默地守望着孝陵。各位游客:这是一座用来安放“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楼建筑遗存,俗称“四方城”。碑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当年碑楼顶部为重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现在顶部已荡然无存。碑楼内石碑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叙述家平,二是为民请命,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育,六是生活简朴,嘱咐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这块碑的建成标志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石龟,高2.08米,古人称为“赑屃”,是龙生九子之一,特别能负重。它身上所背负的这块碑,是我们南京地区古代碑刻中最大的一块,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请大家随我前行,四方城的西北便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御河桥,俗称红桥。河宽约20米,是一天然河道,也是明孝陵的第一道排水通道。过了御河桥就是陵墓的神道。在明代以前的帝王陵寝中,神道都是笔直的,和陵寝的主体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明孝陵的神道却是顺应了自然的地势,蜿蜒曲折。当时有人提议铺设一条直的神道,铲平陵宫前的孙陵岗,也就是现在的梅花山,朱元璋没同意,他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孙陵岗的保留成了孝陵的一道天然屏障,形成了婉转曲折的神道布局。

孝陵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现称石象路。石象路长615米,路两侧分列着6种12对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在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是第二段神道,长250米,俗称翁仲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也称望柱。从这里开始,路两侧有武将、文臣石像各两对,均为一对有须、一对无须,分别代表老年、青年。武将身穿甲胄,手执金吾,威仪凛凛;文臣头戴朝冠,手拿朝笏,神情肃穆。他们都是陵墓的忠实守护者。明孝陵神道石刻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它代表了中国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翁仲路尽头是棂星门。棂星门又称龙凤门,是孝陵神道上一处重要的礼仪性建筑,原为六柱三门冲天式牌楼,其柱础及抱鼓石均系明代原物,20xx年经中山陵园管理局考古清理,恢复柱础及抱鼓石原有形制,计划将其复建,重现历史原貌。

游客朋友们,走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现在,我们就将进入明孝陵的陵宫区。这里就是“金水桥”,桥基和两岸石堤是明代的原物。这条御河是明孝陵的第二道排水通道。至此,明孝陵的建筑开始按南北中轴线设置,直至地宫。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文武方门”。文武方门原有五门,三大两小,正门顶部为单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毁于清代咸丰年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武方门是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于按原貌恢复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碑由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于清宣统元年(19)竖立的,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着保护明孝陵的告示。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殿,碑殿在明代时是孝陵享殿的前门,在清代咸丰年间被毁,现存的石构须弥座台基东西两侧,原有砖墙连接陵宫外垣,现已无存。现存的碑殿建于清代,碑殿内有康熙三十八年(16)所立的“治隆唐宋”碑,意在称赞朱元璋的功绩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时,见孝陵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建筑破落,陵区荒芜,遂手书“治隆唐宋”四字,“交与江宁织造曹寅制匾悬挂殿上,并行勒石”。“治隆唐宋”碑东西两侧是乾隆南巡,晋谒孝陵时的题诗碑,侧后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十八年(1699年)谒陵的记事碑。其中西侧卧碑上便刻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的题名。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享殿。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的享殿,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现存的三层须弥座台基之上的殿基有大型柱础56个,按照台基的面积和柱础的位置,我们不难想像出当年这座殿宇的宏大规模。当年的享殿内供奉着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神位。享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穿过享殿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也就是这道门,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后寝”是朱元璋及皇后亡灵的安息之地,由少数守陵太监在内部守护,除皇帝和经特许的大臣以外,一般人不得入内。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帝陵制度,也在此处得以体现。内红门在明朝时有三座门,现已恢复了其形制。穿过内红门,便是一座大石桥,又称“升仙桥”,当年朱元璋灵柩由此过桥入葬,寓意逝者升仙,故得名。升仙桥下的御河是孝陵的第三道排水通道。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明孝陵的核心处,眼前这座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是方城。它前高大约16米,后高约8米,东西长约75米,南北宽31米。方城下部为石刻须弥座,上面用条石砌筑,在束腰部分刻绶带纹和方胜纹。方城的东西两侧有影壁,俗称“八字墙”,墙壁高7米,长约20米,上面覆盖着琉璃顶,下部是两层砖雕须弥座,墙面四角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这些砖雕是中国明代早期砖雕艺术的杰出代表,经历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方城正中有一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深长的隧道,隧道上作券顶,两侧底部为石刻须弥座。隧道有54级台阶,直达后部宝城前垣和明楼间的夹院。隧道前后原先有门,现仅存门臼石等遗迹。出隧道左右各有台阶,拾阶便可到达方城顶部的明楼。这种带有幽深隧道的方城建筑形式也是明孝陵的独创。

明孝陵导游词5

明孝陵坐落于钟山南麓玩珠峰下,明太祖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于此。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朱元璋命中军都督府佥事李新主持陵墓的营建工程,第二年八月,马皇后去世,九月葬入此陵墓,定名为“孝陵”。孝陵之名,取意于谥中的孝字,有“以孝治天下”之意,一说是马皇后谥“孝慈”,故名。洪武十六年(公元1383年)五月,孝陵殿建成。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病逝,与马皇后合葬于此陵。明孝陵的附属工程一直延续到永乐三年(公元14)。

明孝陵规模宏大,建筑雄伟,形制参照唐宋两代的陵墓而有所增益。陵占地长达22.5公里,围墙内享殿巍峨,楼阁壮丽,南朝七十所寺院有一半被围入禁苑之中。陵内植松十万株,养鹿千头,每头鹿颈间挂有“盗宰者抵死”的银牌。为了保卫孝陵,内设神宫监,外设孝陵卫,有五千到一万多军士日夜守卫。清康熙、乾隆帝南巡时,都曾亲往谒陵,还特设守陵监二员,四十陵户,拨给司香田若干。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孝陵地区成为太平军和清军对峙的重要战场,地面木结构建筑几乎全毁。

墓区的建筑大体分为两组:第一组神道部分,从下马坊起,到孝陵正门;第二组是主体部分,从正门到宝城、明楼、崇丘为止。现存建筑有神烈山碑、禁约碑、下马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圣德碑、石像翁仲、御河桥、陵门、碑亭、孝陵殿、大石桥、宝城、墓及清末所建碑亭、享殿等。

下马坊即孝陵的入口处,是一座二间柱的石牌坊,额枋上刻“诸司官员下马”六个楷书大字,谒陵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下马步行。坊高约9米、中间宽约6米、额枋长约6米、高1.28米、厚约0.32米,曾毁坏成数块,倒置路旁,后来修复。坊旁有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立的禁约碑,重申严格保护孝陵的条例,违者立即处死。过孝陵正门大金门,到四方城,四周围墙形如壁垒。城内有一大石兽,昂首曳尾,宛然若生,背上驮“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碑文正楷,长达2746字,字大如拳,历述了明太祖一生的功德,是明成祖朱棣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碑通高8.84米,碑身高4.78米,宽2.24米,厚0.83米,是南京地区地面现存石碑中最大的一个。

在四方城的西北,过霹雳洞上的御河桥

是神道,神道的两侧自东向西依次排列着十二对石兽:狮、獬豸、驼、象、麒麟、马,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共十二对,逶迤绵延达一里多地。之后,神道又折向北,有华表(望柱)一对在前,继而是巨大的石像四对,两武两文,威武雄壮,神态肃穆。石刻线条粗率,简约生动,是明初石刻的重要作品。在神道的尽头处再向北18米是棂星门遗址,现仅存石雕柱础六个。由棂星门折向东北275米,是御河桥,桥南向,原为五孔,已改为三孔。

孝陵殿位于御碑亭的后面,原来是重檐九楹,左右有庑,另有神宫监和具服殿、宰牲亭、燎炉、水井等设施,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之一。现存的享殿为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在原址上重建的,但其规模大为缩小,殿中挂有明太祖的遗像。

明楼又称“方城”,是明孝陵最后的一重建筑,全部是用巨型的条石堆砌而成的。城上明楼的楼顶已塌毁,现仅存四壁。其后为宝城,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土丘,上植松柏,下为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墓穴。周围筑有高墙,条石基础,砖砌墙身,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陵墓之一。

明孝陵导游词6

各位游客: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选址经过—营建过程】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近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3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23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引导建筑:下马坊—大金门—神动圣德碑—御河桥—神道—石象路—华表—翁仲路】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各位游客: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尊敬。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势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津“功德”的文字。全文长达2746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贔屃”,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特别能负重。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各位游客: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

明孝陵导游词7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寝。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环境优美而著称。20xx年,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更使得这座开创明清皇陵制度的明孝陵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明孝陵经过600多年的历史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部分已不存在,但它的所有建筑遗存都完好地保留在原地,空间布局上完整如初,文化遗存所在的自然景观未受损坏,它们足以显示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独特的设计理念、制度格局、营造规模和艺术成就。如今,分布于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寝都是以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而建造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明孝陵不愧是一件天才的艺术杰作,是中国文化发展到高度成熟时期的一项综合性成果,它开创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价值和地位。

它是明初政治思想、社会文化、审美意识、建筑技术和国家财力的结晶。陵寝布局设计和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典范精神。既继承了汉、唐、宋帝陵制度中的优秀成分,又创建了新的帝陵制度。明孝陵的陵寝制度,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其地位崇高,影响极为深远。

明孝陵导游词8

各位游客:

我们即将参观的景点就是明孝陵。你们知道明孝陵的主人是谁吗?这人可大有来头,我们边走边介绍。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

明孝陵修建于1381年,其实明孝陵的这片土地原是六朝开善寺的原址,也就是我们现在位于明孝陵东侧的灵谷寺,可是当时朱元璋为了夺取这篇风水宝地呢,还大兴土木的将寺址从独龙阜迁到了紫霞洞的南面。当新寺建成后一些风水先生又来搬弄是非,于是灵谷寺又再次搬迁现在到了明孝陵以东。

在陵墓动工后一年,马皇后病逝,因为马皇后死后谥号“孝慈”,因此陵墓取名“孝陵”13朱元璋病逝后入葬于此,整个工程直到14才完工。

朱元璋生世:朱元璋生平。明太祖朱元璋(1162-1227),明朝开国皇帝。本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人。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僧。率兵出征,有攻必克,1355年,郭子兴死,被明王韩林儿封为左副元帅。1356年,领兵攻占集庆(南京),改名应天府,建江南行省,称吴国公。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计,积畜实力,1364年,灭陈友谅,自称吴王,1367年,灭张士诚,后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举兵北伐,进攻元大都。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位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京师,是为明太祖高皇帝。

明孝陵依托紫金山,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中轴对称,红墙金甍,宏门巨碑,神道石刻森严肃穆,深远庄严。坟山封土为宝城宝顶,即围绕坟山起墙,称宝城。城中封土为山,称宝顶。自朱元璋开始宝城宝顶均为正圆形(清代帝陵依明制而建,独改宝城宝顶为椭圆),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大金门、碑亭

1、大金门的建筑特点及规模

2、碑亭原来的建筑形式和现有的形式

3、碑亭的俗称

4、功德碑简介

5、碑文的内容

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当年明孝陵陵区从大金门的两侧延伸出一道45华里的外墙,把整个紫金山都包括在内。原来的大金门是重檐歇山顶,顶覆有黄色琉璃瓦,现在屋顶和大门都荡然无存了。只剩城座以及三拱门。

过了大金门,我们就来到了四方城,这里原来是一座碑亭,由于顶部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只留下了四面墙壁和四个门券,每边长26.86米,犹如一个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所以南京人俗称它为“四方城”。四方城内的这座石碑叫“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明成祖朱棣为朱元璋立的。碑高近4米,上书碑文是由朱棣亲笔所撰而成的。,全文有2746个字,共分为七部分,分别记叙了朱元璋的一生事迹。这块碑是南京现存最大的碑刻。下面这个驮碑的圣兽被称为赑屃,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好负重。当年朱棣发动政变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其中之一呢就是为朱元璋树碑立传,歌功颂德,以此来笼络人心“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落成是在14,这也是明孝陵工程结束的标志。

二、神道、梅花山

1、石象路的六种神兽名称、数量及排列顺序

2、望柱(点到即可)

3、石翁仲路上文臣、武将的名称、数量及排列顺序

4、棂星门复建的时间

5、孙权墓和赏梅胜地

走过御河桥,我们就来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共分为二段,第一段是石象路,路的两侧从东往西依次排列有六种石兽,分别是狮子、獬豸、大象、骆驼、麒麟和马,每组四只,两立两蹲。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帝王的威严;獬豸是传说中的法兽,象征君王的正直不阿;骆驼乃沙漠之舟,展示大明疆域辽阔,国家西域安宁;大象则是象征国泰民安,民心顺服;麒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一种瑞兽,象征帝王的仁德;最后看到的这种动物是马,象征对帝王的忠诚。在神道两侧安置这些石兽的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用来表记朱元璋的功绩,二是为了展示大明的国力昌盛,三是祈望镇妖辟邪。

走过石像路,前方是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在路口有一对望柱,望柱又称华表,立于陵墓前的神道,又称陵表。在这里有指示道路的作用,从这里开始,神道开始拐向正北方向。

翁仲路上有两对武将,身穿盔甲,手执金吾,身材魁梧;两对文臣,身穿朝服,手捧笏板,神情肃穆。他们分别是一对青年的,一对壮年的,预示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为什么要把石人成为翁仲呢?原来传说翁仲是秦始皇时的一名有名的武将,他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命人铸了一尊他的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匈奴人觐见,远远看到这尊铜像,都以为是翁仲,畏惧不敢接近。此后,人们就把立于庙堂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统称为翁仲了。

神道的尽头,立有一座六柱三门的棂星门,原门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现在看到的这座棂星门是根据史料在年修复的。这是谒陵时通行的礼仪之门。位于神道翁仲路北的明孝陵棂星门,据史料推断是在清朝早期到同治年间被毁。2019开始复建,2019年建成开放。据考证,明孝陵棂星门与北京十三陵的棂星门结构是一样的。复原好的棂星门西南向,正对神道,仿木结构,三门六柱,三门并排,面阔20多米,高7米多。材料尽量用原件,需要添加的石料均采自明孝陵工程原料地——南京青龙山。棂星门的柱头、云墩等均用石料雕制,石柱础和抱鼓石按原有样式复原。棂星门是明孝陵引导部分的结束,象征着王尊,帝后入葬陵寝地宫时,此门为必经之门,所以又被称为龙凤门。

在石象路东侧,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围绕梅花山转了一个弯。原来这座山是东吴时孙权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时曾有人建议将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下给我看大门吧”,于是神道因此而弯曲,正好成为了明孝陵的天然屏障。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南京著名的赏梅基地了。

三、金水桥、陵门、碑殿

1、金水桥(点到即可)

2、陵门建筑特点

3、“特别告示”碑及六国文字

4、碑殿内五块石碑的名称及内容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金水桥,金水桥的后方就是明孝陵的陵寝建筑,金水桥原本有五座,正对着陵宫的五座大门,后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清代只重新修复了三座,我们可以看到桥面与桥基的石雕任然是明代遗物,桥栏为清代重修。从这里开始,建筑依照中国传统,坐北朝南,中轴对称。

顺坡而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文武方门,这是陵宫的大门。它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尽

显皇家的气派。这座门是1988年根据史料重修的大门,在门前在墙外的东侧,有一座特别告示碑,立于宣统元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国文字书写,内容是告诫游人要保护孝陵。

进了文武方门,我们就来到了碑殿,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大门,因大门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清同治年间将毁坏的大门改建为碑殿,殿内共有五块碑刻,正中一块上刻“治隆唐宋”,为康熙皇帝手书,意思是赞誉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皇帝的康熙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执政之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汉人。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亲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在16第三次南巡谒陵时题“治隆唐宋”,借此笼络人心。作为旁边两块是乾隆皇帝谒陵时所题的诗碑。后面还有两块卧碑分别记叙康熙皇帝第一次和第三次南巡时谒太祖陵的纪事,上面有两江总督陶岱以及江南织造郎中曹寅所书的记录。

四、享殿遗址

1、享殿过去和现在的用途

2、原来的规模及现在可见的景观

这座建筑是孝陵原主要建筑享殿,即孝陵殿旧址,可以看到原有汉白玉的三层须弥座台基,台基高三米,三层台基的四角上还遗留石雕的螭首,台基前后各处踏跺三道。塌跺中置丹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三层须弥座上为享殿,里面是供奉朱元璋及马皇后的神位。原来的殿宇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我们现在看到台基地面上保留下来的56个巨大的石柱础,每个的直径都有0.91米,看到这里就不难想象当时的享殿是多么的壮观。当年的孝陵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斗拱挑檐,高大森严,当时孝陵的规模远比北京十三陵明成祖的长陵享殿要大。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清代同治年间修复的三开间的小殿,规模已大不如前。

五、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1、方城明楼的布局

2、建筑特色

3、宝城、宝顶的规模、形状和建造特点

4、坟的封土变化

经过内红门,走过升仙桥,眼前的建筑就是方城,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与巨大的砖石砌成,方城东西两侧各有八字墙一堵,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穿过方城正中54级甬道,迎面就是宝城的南墙,正面可见用十三层条石垒筑,上书“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据说这七个字刻于民国初年,是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

从宝城与方城之间的东西夹道折向南拾级而上,可以登上明楼,它原先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筑,后毁于清代太平天国的战火,仅存四壁,2019年明楼加顶保护工程完成,已修复上午明楼于2019年7月正式对游客开放,里面展出了明代分布在全国的十九处帝王陵墓的图片资料。

方城后面就是宝顶,它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顶上树木参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马皇后埋葬的玄宫。宝城就是围绕宝顶周长约1100米的砖城。宝城宝顶的皇陵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陵的先河。只是明代的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改为椭圆形了。

坟的封土变化:古代帝王陵墓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周代,封土为坟。秦汉时期,“方上”,坟上部为四方台,下部为四方形大基础,如覆斗形。唐朝,以山为陵,陵为坟墓的别称就从此而起。宋代,小方上,与秦汉时期类似,但规模较小。元代,“墓而不坟”,地面上没有标志。明清,宝城宝顶,外加围墙,内堆山形圆丘并高出围墙,城即宝城,圆丘即宝顶。明为正圆,清为椭圆。陵墓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资源,是因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即建筑雄伟,文物珍贵,环境优美,科研价值高,便于凭古吊今等。

明朝自1368年建都,至1644年灭亡,前后有16位皇帝,除南京明孝陵外,其余皇陵均在北京,只有建文帝朱允炆没有陵墓。诸多的明代陵墓遗存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观赏之处。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今天的参观就要这里结束,感谢大家对我的导游工作的配合,欢迎您再次游览明孝陵!

明孝陵导游词9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381年孝陵正式动工修建,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又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平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

现在,明孝陵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并于20xx年7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比于明朝之前的一些帝王陵墓,明孝陵有它的神秘之处,一般陵寝的神道都是直的,而唯独它却是弯曲的,绕过了梅花山,体现了因地制宜,但这其中的典故我会在稍后为大家揭晓。明孝陵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明清陵寝的格局——前朝后寝。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封建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它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正门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朱红双扉,庄严华丽,可惜已毁于战火。

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便是碑楼,他原来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红墙每边长26.86米,现亭顶已坍塌,碑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民间俗称“四方城。”

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块石碑,那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也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功德碑,这驮碑的龟趺呢叫做赑屃,传说赑屃是龙的九子之一,外形似龟喜欢负重,故常用作石碑的基座。

整块石碑高8.78米,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叙述家平,二是为民请命,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育,六是生活简朴,嘱咐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这块碑的建成标志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398)

石像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路两侧分别竖立着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要求,各有寓意。

狮子是皇权的象征,也镇魔辟邪,为帝王陵道专用。獬豸代表公平正义,作为神兽呢表明帝王执法如山,非常正直;骆驼为沙漠之舟,代表国力强盛;大象表明江山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祥瑞之兽,马是供人驱使的重要动物。神兽寓意一是为纪念朱元璋功德,使后人感受死者威严和国家太平富强,二是祈望镇魔辟邪,保护孝陵。

望柱是神道第二段的起点,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过了第二段便是翁仲路,主要由四对武将和文臣石雕像组成,先武将后文臣,文臣身穿朝服,手持朝笏,端庄肃穆;武将身披甲胄,手持

金吾,威武雄壮。如果仔细看便会发现,这里面既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并且年轻的在前,年长在后,表明大明江山后继有人,千秋后代。

棂星门是明孝陵引导部分的结束,棂星门被广泛运用于宫室,坛庙之前,是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门,是礼制意义极强的标志性建筑。20xx年在遗存的基础上恢复了当年的原貌。

大家还记得我之前说明孝陵建陵的一大特色吗?明孝陵的神道是弯曲的,就是为了绕过这片梅花山。梅花山原为孙陵岗,又称吴王坟,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及步夫人的合葬墓。当初有人对朱元璋提议搬迁孙权墓,而朱元璋却坚持保留此地,并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

1929年这里种植梅花,1943年改名梅花山,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初春,梅花山上的万株梅花次第开放,宛如一片香雪海。到梅花山踏青赏梅已成为南京市民的习俗,每年春季在梅花山举办的“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已成为南京旅游节庆活动的著名品牌。(635)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桥叫做金水桥,原有5拱,象征孔子提出的礼义仁智信,现为三孔石桥,桥基和两岸石堤仍是明代的原物。

金水桥以北便是孝陵主体建筑陵宫区的正门,因从前看守孝陵的陵户分为文孝卫和武孝卫,文东武西,陵宫门左右两侧门恰是“方门”之制,所以称为文武房门。它黄瓦单檐,正门开三券拱门,东西两侧各开一个侧门,原来门上嵌有青石碑一块,阴刻有镏金“明孝陵”3个大字,为曾国藩所题。现门是1998年修复的,20xx年改为文武方门。

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用英法俄德意日六国文字晓刊刻了保护明孝陵的告示,但由于碑上没有中文,周围百姓看不懂,并没有达到保护明孝陵的初衷。

亭中陈列着五块碑,正中一块刻“治隆唐宋”四字,是康熙三十八年南巡谒陵后所书,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朱元璋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清朝皇帝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二是为了笼络人心。“治隆唐宋”碑的两侧分别是乾隆南巡谒陵二十三年和三十八年时题的诗,“治隆唐宋”碑侧后是两块记事卧碑,分别记录了康熙两次谒陵时的盛况,西边这一块刻有《红楼梦》原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题名。(432)

享殿位于碑殿后50多米处,是陵宫内的主体建筑和最重要的祭享殿堂,也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享殿规模很大,建成于洪武十六年,毁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战火,根据现存遗址判断,当年的享殿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在三层是须弥座台基上的巨大建筑。现在还保存三层石须弥座三层石栏杆三层龙吐水三层石丹陛的建筑。现在的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单檐歇山顶,规模要比原来小很多,仅有三间。现存的建筑有56块巨大石柱础和台基。现在,享殿内放着朱元璋的画像,目前明孝陵享殿内常年举办与明孝陵相关的史料展览。

再往后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这道门同时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也在此得以体现。

我们现在走过的这座桥为升仙桥,桥下便为明孝陵的第三道御河。

方城位于升仙桥后,方城上为明楼。方城明楼是明孝陵的创新建筑。方城为宝顶上的一座大型建筑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正面高16.25米,下部为石须弥座,在束腰部分刻有绶带纹和方胜纹,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方城外墙已十分斑驳,,雨水冲刷后形成的石灰浆布满墙体,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方城两侧有八字墙,琉璃瓦屋顶,两层须弥座,墙面四角有砖雕花纹,墙脊为琉璃瓦。四周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等,这些砖雕是明初的艺术杰作,经过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方城正中开拱门式隧道,有台阶可步入,台阶有54级,拾级而上,出了甬道各有石级可登上明楼,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正面向南开三孔券门,东西北三面中部各开一券门,楼内用方砖铺地。方城、明楼及隧道,增添了孝陵庄严神秘的气氛,显示了帝王的无比威严和至高无上。

最后我们来到了宝城宝顶,宝城指环绕宝顶的封闭性城垣建筑,平面为不规则圆形,四周砖墙长1000多米,墙壁高约7米,墙顶厚约2.1米,以条石做基础。宝顶即独龙阜。是直径约325米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下面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地宫。坟丘上面加筑了卵石层,既可以防止雨水冲刷,也可以防盗。宝顶外侧开有排水用的沟渠。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1

明孝陵坐落在南京市钟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它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及皇后马氏的陵寝。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明代皇家陵墓以其墓主显赫、规模宏大、形制独特、环境优美而著称。20xx年,明孝陵申报世界遗产成功,更使得这座开创明清皇陵制度的明孝陵成为了世人瞩目的焦点。

明孝陵经过600多年的历史沧桑,许多建筑物的木结构部分已不存在,但它的所有建筑遗存都完好地保留在原地,空间布局上完整如初,文化遗存所在的自然景观未受损坏,它们足以显示明孝陵在中国帝陵发展过程中所拥有的独特的设计理念、制度格局、营造规模和艺术成就。如今,分布于北京、湖北、河北等省、市的明清皇家陵寝都是以明孝陵的规制和模式而建造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明孝陵不愧是一件天才的艺术杰作,是中国文化发展到高度成熟时期的一项综合性成果,它开创了明清帝陵的一代新制,在中国帝陵发展史中具有里程碑的价值和地位。

它是明初政治思想、社会文化、审美意识、建筑技术和国家财力的结晶。陵寝布局设计和建筑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风格和典范精神。既继承了汉、唐、宋帝陵制度中的优秀成分,又创建了新的帝陵制度。明孝陵的陵寝制度,规范着明、清两代500多年帝陵建设的总体格局和风貌,其地位崇高,影响极为深远。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2

各位游客,大家好。现在,我们即将参观的是世界文化遗产明孝陵。在即将进入明孝陵的时候,请允许我先给大家讲解一下明孝陵的历史背景和概况。明孝陵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因马皇后早于朱元璋去世,先行葬入陵墓,她的谥号为“孝慈”,故称孝陵。明孝陵是我国现存建筑规模最大的古代帝王陵墓之一,1961年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xx年7月,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古都南京的第一处世界遗产。洪武十四年(1381年),孝陵开始兴建。次年葬入马皇后。洪武三十一年(13)朱元璋驾崩,葬入孝陵。直到永乐十一年(14),永乐皇帝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造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历时32年之久。当时的皇陵规模宏大,仅陵园四周筑成的皇墙就有45华里,几乎把钟山全部包括在内。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平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明孝陵开创了新式帝陵制度,并一直影响到后来的明十三陵以及清代皇陵。其中,最重要的两项革新,一是它的陵宫布局呈现一种新颖的“前方后圆”和“前朝后寝”的格式,这种建筑布局反映的是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二是它的神道依山势地形作蜿蜒曲折之变化,取法于天,取象于地,蕴涵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之思想。各位游客:这儿是明孝陵的入口处,我们首先看到的这座一门两柱冲天式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王朝皇权的象征,文武百官至此,均得下马步行。六百多年岁月的侵蚀,下马坊曾经断裂倾倒,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0年重新修复的。下马坊附近还有两块石碑,一块是明嘉靖十年(1531年)嘉靖皇帝将孝陵所在的钟山,与北京十三陵所在的天寿山并称二岳,特改钟山为“神烈山”,并在下马坊东侧竖立了“神烈山碑”,此碑原有方形的碑亭,现仅存斗形石柱础四个;另一石碑是“禁约碑”,竖立于崇祯十四年(1641年),镌刻着禁止破坏陵墓及谒陵的有关注意事项。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正式进入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从下马坊至大金门约有近千米。大金门两侧原接有护卫陵区的外郭皇墙,现在还能看到与皇墙的接口。六百多年风雨过后,百官下马的道路早已湮没,圈围紫金山的皇墙也已不见了踪影,只有这座大金门,依然默默地守望着孝陵。各位游客:这是一座用来安放“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碑楼建筑遗存,俗称“四方城”。碑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当年碑楼顶部为重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现在顶部已荡然无存。碑楼内石碑是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为其父朱元璋所立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叙述家平,二是为民请命,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育,六是生活简朴,嘱咐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这块碑的建成标志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组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石龟,高2.08米,古人称为“赑屃”,是龙生九子之一,特别能负重。它身上所背负的这块碑,是我们南京地区古代碑刻中最大的一块,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请大家随我前行,四方城的西北便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御河桥,俗称红桥。河宽约20米,是一天然河道,也是明孝陵的第一道排水通道。过了御河桥就是陵墓的神道。在明代以前的帝王陵寝中,神道都是笔直的,和陵寝的主体建筑在一条中轴线上。明孝陵的神道却是顺应了自然的地势,蜿蜒曲折。当时有人提议铺设一条直的神道,铲平陵宫前的孙陵岗,也就是现在的梅花山,朱元璋没同意,他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孙陵岗的保留成了孝陵的一道天然屏障,形成了婉转曲折的神道布局。

孝陵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现称石象路。石象路长615米,路两侧分列着6种12对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礼仪要求,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一种神兽,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明辨是非,它能用角抵触有罪的人;骆驼是沙漠与热带的象征,它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即麟、龟、龙、凤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一路上用人力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在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是第二段神道,长250米,俗称翁仲路。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也称望柱。从这里开始,路两侧有武将、文臣石像各两对,均为一对有须、一对无须,分别代表老年、青年。武将身穿甲胄,手执金吾,威仪凛凛;文臣头戴朝冠,手拿朝笏,神情肃穆。他们都是陵墓的忠实守护者。明孝陵神道石刻融整体宏大与局部精细为一体,它代表了中国明初石雕艺术的最高水平。翁仲路尽头是棂星门。棂星门又称龙凤门,是孝陵神道上一处重要的礼仪性建筑,原为六柱三门冲天式牌楼,其柱础及抱鼓石均系明代原物,20xx年经中山陵园管理局考古清理,恢复柱础及抱鼓石原有形制,计划将其复建,重现历史原貌。

游客朋友们,走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现在,我们就将进入明孝陵的陵宫区。这里就是“金水桥”,桥基和两岸石堤是明代的原物。这条御河是明孝陵的第二道排水通道。至此,明孝陵的建筑开始按南北中轴线设置,直至地宫。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文武方门”。文武方门原有五门,三大两小,正门顶部为单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毁于清代咸丰年间。我们现在所看到的文武方门是在考古调查的基础上于按原貌恢复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碑由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府知府于清宣统元年(19)竖立的,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着保护明孝陵的告示。

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碑殿,碑殿在明代时是孝陵享殿的前门,在清代咸丰年间被毁,现存的石构须弥座台基东西两侧,原有砖墙连接陵宫外垣,现已无存。现存的碑殿建于清代,碑殿内有康熙三十八年(16)所立的“治隆唐宋”碑,意在称赞朱元璋的功绩超过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这是康熙第三次南巡时,见孝陵由于管理不善等原因,建筑破落,陵区荒芜,遂手书“治隆唐宋”四字,“交与江宁织造曹寅制匾悬挂殿上,并行勒石”。“治隆唐宋”碑东西两侧是乾隆南巡,晋谒孝陵时的题诗碑,侧后是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三十八年(1699年)谒陵的记事碑。其中西侧卧碑上便刻有《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父曹寅的题名。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享殿。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重建的享殿,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现存的三层须弥座台基之上的殿基有大型柱础56个,按照台基的面积和柱础的位置,我们不难想像出当年这座殿宇的宏大规模。当年的享殿内供奉着朱元璋与马皇后的神位。享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穿过享殿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也就是这道门,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后寝”是朱元璋及皇后亡灵的安息之地,由少数守陵太监在内部守护,除皇帝和经特许的大臣以外,一般人不得入内。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帝陵制度,也在此处得以体现。内红门在明朝时有三座门,现已恢复了其形制。穿过内红门,便是一座大石桥,又称“升仙桥”,当年朱元璋灵柩由此过桥入葬,寓意逝者升仙,故得名。升仙桥下的御河是孝陵的第三道排水通道。

游客朋友们,我们现在来到了明孝陵的核心处,眼前这座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是方城。它前高大约16米,后高约8米,东西长约75米,南北宽31米。方城下部为石刻须弥座,上面用条石砌筑,在束腰部分刻绶带纹和方胜纹。方城的东西两侧有影壁,俗称“八字墙”,墙壁高7米,长约20米,上面覆盖着琉璃顶,下部是两层砖雕须弥座,墙面四角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这些砖雕是中国明代早期砖雕艺术的杰出代表,经历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方城正中有一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深长的隧道,隧道上作券顶,两侧底部为石刻须弥座。隧道有54级台阶,直达后部宝城前垣和明楼间的夹院。隧道前后原先有门,现仅存门臼石等遗迹。出隧道左右各有台阶,拾阶便可到达方城顶部的明楼。这种带有幽深隧道的方城建筑形式也是明孝陵的独创。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3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我国现存古代最大的帝陵之一,也是南京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381年孝陵正式动工修建,第二年,马皇后病逝,先于朱元璋葬入地宫,因朱元璋以孝治天下,又因马皇后谥号“孝慈”,故将陵墓命名为“孝陵”,1398年朱元璋驾崩,同年葬入孝陵。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1328年出生于安徽濠州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时候父母双亡,他做过乞丐,也当过和尚。1352年参加了元末农民起义军郭子兴部红巾军,1368年平定了天下,在南京称帝,国号明,年号洪武,1398年朱元璋逝世,享年71岁。

现在,明孝陵是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并于20xx年7月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拓展项目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比于明朝之前的一些帝王陵墓,明孝陵有它的神秘之处,一般陵寝的神道都是直的,而唯独它却是弯曲的,绕过了梅花山,体现了因地制宜,但这其中的典故我会在稍后为大家揭晓。明孝陵另一个独特的地方在于它开创了明清陵寝的格局——前朝后寝。这种建筑布局反映了封建礼制,突出的是政治和皇权。

现在在我们面前的呢是大金门,又称大红门,它是明孝陵的正门,也是正门进入陵区的第一道大门。门有三券,中门较大,两侧稍矮稍低。大金门原为单檐歇山顶,覆盖黄色琉璃瓦,用绿色琉璃椽子,朱红双扉,庄严华丽,可惜已毁于战火。

在大金门北约70米处便是碑楼,他原来为黄色琉璃瓦重檐歇山顶,红墙每边长26.86米,现亭顶已坍塌,碑楼建筑平面呈正方形,四面各开一券门,民间俗称“四方城。”

我们可以看到里面有一块石碑,那是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这也是南京地区最大的功德碑,这驮碑的龟趺呢叫做赑屃,传说赑屃是龙的九子之一,外形似龟喜欢负重,故常用作石碑的基座。

整块石碑高8.78米,这是朱棣为颂扬朱元璋功德所建,由他亲自撰写,共2746个字,分为七个方面,一是叙述家平,二是为民请命,发迹定远三是定都分封,四是废中书,开六部,五是选人才,抓教育,六是生活简朴,嘱咐死后与马皇后合葬,七是刻有皇族子女57人名号以及144句四言颂词。这块碑的建成标志着明孝陵的完全竣工。(398)

石像路是孝陵神道的第一段,路两侧分别竖立着六种十二对二十四只石兽,每种四只,两蹲两立,分别是狮子,獬豸,骆驼,大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体现了皇家陵寝的要求,各有寓意。

狮子是皇权的象征,也镇魔辟邪,为帝王陵道专用。獬豸代表公平正义,作为神兽呢表明帝王执法如山,非常正直;骆驼为沙漠之舟,代表国力强盛;大象表明江山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祥瑞之兽,马是供人驱使的重要动物。神兽寓意一是为纪念朱元璋功德,使后人感受死者威严和国家太平富强,二是祈望镇魔辟邪,保护孝陵。

望柱是神道第二段的起点,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过了第二段便是翁仲路,主要由四对武将和文臣石雕像组成,先武将后文臣,文臣身穿朝服,手持朝笏,端庄肃穆;武将身披甲胄,手持

金吾,威武雄壮。如果仔细看便会发现,这里面既有年长的,也有年轻的,并且年轻的在前,年长在后,表明大明江山后继有人,千秋后代。

棂星门是明孝陵引导部分的结束,棂星门被广泛运用于宫室,坛庙之前,是象征王制的尊者之门,是礼制意义极强的标志性建筑。20xx年在遗存的基础上恢复了当年的原貌。

大家还记得我之前说明孝陵建陵的一大特色吗?明孝陵的神道是弯曲的,就是为了绕过这片梅花山。梅花山原为孙陵岗,又称吴王坟,是三国东吴大帝孙权及步夫人的合葬墓。当初有人对朱元璋提议搬迁孙权墓,而朱元璋却坚持保留此地,并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为我守门吧。”

1929年这里种植梅花,1943年改名梅花山,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初春,梅花山上的万株梅花次第开放,宛如一片香雪海。到梅花山踏青赏梅已成为南京市民的习俗,每年春季在梅花山举办的.“中国南京国际梅花节”已成为南京旅游节庆活动的著名品牌。(635)现在我们来到的这个桥叫做金水桥,原有5拱,象征孔子提出的礼义仁智信,现为三孔石桥,桥基和两岸石堤仍是明代的原物。

金水桥以北便是孝陵主体建筑陵宫区的正门,因从前看守孝陵的陵户分为文孝卫和武孝卫,文东武西,陵宫门左右两侧门恰是“方门”之制,所以称为文武房门。它黄瓦单檐,正门开三券拱门,东西两侧各开一个侧门,原来门上嵌有青石碑一块,阴刻有镏金“明孝陵”3个大字,为曾国藩所题。现门是年修复的,20xx年改为文武方门。

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用英法俄德意日六国文字晓刊刻了保护明孝陵的告示,但由于碑上没有中文,周围百姓看不懂,并没有达到保护明孝陵的初衷。

亭中陈列着五块碑,正中一块刻“治隆唐宋”四字,是康熙三十八年南巡谒陵后所书,意思是颂扬明太祖朱元璋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和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清朝皇帝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现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二是为了笼络人心。“治隆唐宋”碑的两侧分别是乾隆南巡谒陵二十三年和三十八年时题的诗,“治隆唐宋”碑侧后是两块记事卧碑,分别记录了康熙两次谒陵时的盛况,西边这一块刻有《红楼梦》原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的题名。(432)

享殿位于碑殿后50多米处,是陵宫内的主体建筑和最重要的祭享殿堂,也是举办大型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享殿规模很大,建成于洪武十六年,毁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战火,根据现存遗址判断,当年的享殿是面阔九间,进深五间,建在三层是须弥座台基上的巨大建筑。现在还保存三层石须弥座三层石栏杆三层龙吐水三层石丹陛的建筑。现在的建筑建于清同治年间,为单檐歇山顶,规模要比原来小很多,仅有三间。现存的建筑有56块巨大石柱础和台基。现在,享殿内放着朱元璋的画像,目前明孝陵享殿内常年举办与明孝陵相关的史料展览。

再往后便是内红门,又称阴阳门,过了这道门,就意味着阴阳两界相隔,这道门同时将陵寝分为前朝和后寝,朱元璋所开创的前朝后寝也在此得以体现。

我们现在走过的这座桥为升仙桥,桥下便为明孝陵的第三道御河。

方城位于升仙桥后,方城上为明楼。方城明楼是明孝陵的创新建筑。方城为宝顶上的一座大型建筑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正面高16.25米,下部为石须弥座,在束腰部分刻有绶带纹和方胜纹,历经600多年风雨的方城外墙已十分斑驳,,雨水冲刷后形成的石灰浆布满墙体,让人感受到历史的沧桑。

方城两侧有八字墙,琉璃瓦屋顶,两层须弥座,墙面四角有砖雕花纹,墙脊为琉璃瓦。四周装饰砖雕花纹,内容有石榴,万年青,牡丹等,象征子孙繁衍江山永固和幸福美满等,这些砖雕是明初的艺术杰作,经过600多年,花纹仍清晰完整,因而十分珍贵。

方城正中开拱门式隧道,有台阶可步入,台阶有54级,拾级而上,出了甬道各有石级可登上明楼,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正面向南开三孔券门,东西北三面中部各开一券门,楼内用方砖铺地。方城、明楼及隧道,增添了孝陵庄严神秘的气氛,显示了帝王的无比威严和至高无上。

最后我们来到了宝城宝顶,宝城指环绕宝顶的封闭性城垣建筑,平面为不规则圆形,四周砖墙长1000多米,墙壁高约7米,墙顶厚约2.1米,以条石做基础。宝顶即独龙阜。是直径约325米至400米的圆形大土丘,下面是朱元璋和马皇后的合葬地宫。坟丘上面加筑了卵石层,既可以防止雨水冲刷,也可以防盗。宝顶外侧开有排水用的沟渠。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4

各位游客: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选址经过—营建过程】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津和皇后马氏的合葬墓,它位于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是南京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座帝王陵墓。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中国历代帝王对陵地的选择非常慎重,特别注重选择“吉壤”之地,即风水宝地。每次外出选址,除派遣朝廷一、二品官员外,还要吸纳通晓地理、会看风水的方士参加。选好陵地后,皇帝还必须亲自审视现场,满意了才被最后确定下来。朱元璋登基后不久,就很关心自己死后的“天堂”,便开始筹划营建陵墓。据说,他曾把刘伯温、徐达、常遇春、汤和等大臣召来,商议选址。五人约定各自先把所选最佳墓址写在纸上,然后同时公开。结果,英雄所见略同,都写着“独龙阜玩珠峰”。所以,朱元津陵墓的墓址就这样定了下来。独龙阜是一座位于紫金山主峰之下的小山丘,高150米,直径约400米,像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坟冢。中国的封建皇帝常把自身比作真龙天子,在独龙阜建陵,很符合封建迷信的要求。

明孝陵于洪武九年(1376年)开始筹建,主管造陵工程的是中军都督府企事李新。当时,动用大量民工,迁走了前人留下来的几十座寺庙。自东晋、南朝以来,佛教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梁武帝甚至把佛教当作国教,因此南京寺庙林立。东晋时,有佛寺300多所,南朝增加到近500所,僧侣达10万之众。唐代杜牧诗:“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正是当年南京佛寺兴盛的写照。除了迁寺之外,甚至还迁走了不少前人的陵墓。但当要迁走三国时孙权的陵墓(在今南京梅花山上)时,朱元津说了一句话:“孙权也是一条好汉,留着他守门。”才没被迁走。洪武十五年(1382年),第一期工程完成后,正好遇上马皇后去世,朱元津为她举行了隆重的葬礼,并将其灵枢葬人陵墓,封她为“孝慈皇后”,陵墓的名称也由此而来。1383年,孝陵的主体工程大殿建成。 1392年,皇太子朱标去世,葬在孝陵东,称为东陵。洪武三十一年(13)建成“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整个建陵工程才告结束,工程历时23年。朱元津临终前,曾留下遗命;“丧仪物一以俭素,不用金玉,孝陵山川因其故无所改,天下臣民三口皆释服,无妨嫁娶。”这显然是朱元璋收买人心的把戏。整座明孝陵建筑范围,东起孝陵卫,南到卫岗下马坊,西抵城墙边,北达独龙岗半山腰,方圆20多公里,可谓规模恢宏。在漫长的23年工程建设中,耗尽了民脂民膏。当时墓区内植树万株,养鹿千头,派守的卫兵多达5700人。其范围之广,规模之大,在明代以前是少见的。而且朱元津下葬时,有40位嫔妃殉葬,其中2人葬在孝陵东、西两侧,38人从葬于孝陵。这暴露了中国封建统治阶级的残忍,他们不仅生前要享受荣华富豪,死后仍要“虽死犹生”,实行厚葬,不惜百姓性命。

【明孝陵引导建筑:下马坊—大金门—神动圣德碑—御河桥—神道—石象路—华表—翁仲路】

明孝陵的建筑可分为引导建筑的神道和主体建筑的陵寝两大部分。

各位游客:进入明孝陵陵园区内,首先看到的这座石牌坊,叫做“下马坊”,这是明孝陵的第一座建筑。石坊上刻着的是“诸司官员下马”6个楷书大字。当时的文武官员到此必须驻轿下马,以示尊敬。眼前所见的这座下马坊是1984年重修的。

请大家看,这便是明孝陵的正门——大金门,黄层重檐,红色墙堰向东西境蜒,气势非凡。

大金门正北70米是碑亭,俗称“四方城”。碑亭是一座正方形的建筑,四面各有一个券门。亭内的“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刻着明成祖朱律颂扬其父朱元津“功德”的文字。全文长达2746宇,每个字都有拳头大小。整座碑由碑座、碑身、碑帽三部分具成,碑座是一只巨大的'龟形动物,高2.08米,古人称为“贔屃”,是一种神话传说中的动物,据说特别能负重。整碑通高8.78米,是南京地区最大的一块古碑。

各位游客:过了御河桥,折向西北就是陵墓的神道。神道分为两段:第一段为东西向,名石象路,因路上有高大的石象而得名。石象路长615米,路上两侧分列6种12对共24只石兽,每种4只,两蹲两立,自东向西排列着狮、獬豸、骆驼、象、麒麟和马。这些石兽各有寓意:狮为百兽之王,显示帝王的威严,它既是皇权的象征,又起到镇魔辟邪的作用;獬豸是“神羊”,独角、狮身、青毛,秉性忠直,能明辨是非,相传舜帝时管刑法的官员皋陶豢养獬豸,如果遇到两人争斗,它能用角抵触无理有罪的人,后人奉它为公正的神兽,在这里用来标榜皇帝是执法如山的圣明天子;骆驼象征着沙漠与热带,表示大明疆域辽阔,皇帝威镇四方;大象是兽中巨物,性格温良,寓有“顺民”的意思,另外它四腿粗壮有力,坚如磐石,表示国家江山的稳固;麒麟是传说中的“四灵”(麟、凤、龟、龙)之首,它是披鳞甲、不履生草、不食生物的仁兽,雄的叫麒,雌的叫麟,象征“仁义之君”和吉祥、光明;马,在古代是帝王南征北战、统一江山的重要坐骑,在战火纷飞的战场上常常立下汗马功劳,它具有“老马识途”的智慧,“马不停蹄”的能耐,“一马当先”的奉献精神和忠于职守的高尚品德,为历代封建统治者所钟爱。明孝陵神道的6种石兽中,以象为最大,重达80吨,都取材于江苏大连山。当时为了将这些石兽运抵明孝陵,冬季时,在路面上洒水结成冰,再用粗大的竹、木作滚轴,用让众人一路上推滚的办法来完成运输任务。石兽尽处,神道折向正北。这一段神道从望柱起到根星门止,长250米,俗称翁仲路。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对圆形擎天柱,上面刻有蟠龙纹饰,这就是华表。华表在古代通常用作陵墓、宫殿、宗庙的标志。其实原先的华表与我们现在见到的不一样,它是一根木柱,后来演变为在靠近木柱顶部安上短的横木或木板,把它竖立在交通要道或是朝堂上,让人书写谏言,或是起到表识作用。这种表柱也叫柜表,因为远看好像一朵花,而古时候花与华是相通的,所以又叫华表。墓前立华表始于战国时的燕昭王,到西汉时已很盛行,但当时也都是木制的。用石柱作华表,直到东汉才盛行,东汉时的石柱周围有瓜棱形直纹,柱上还题刻着“某官职某某神道”的字样。到南朝梁代,石柱上端出现了莲花纹因盖及蹲坐的小辟邪。唐乾陵的石柱、柱身、柱础、柱顶出现了卷草纹雕饰。宋陵石柱通体都刻有龙纹。由于受宗教的影响,柱顶端也逐渐演变成承露盘和立在上面的望天犼。华表上的犼头朝外,表示望君归;华表上的犼头朝里,表示望君出。由于犼性好望,所以凡有石犼蹲立的华表又称“望柱”。不知大家发现没有,从明孝陵神道到这对华表为止改变了走向,呈南北向,而不像其他皇陵呈直线排列。据说这是为了绕开孙权陵墓,遵守朱元津不迁孙陵,让他为朱元津看守大门的诺言,所以使神道呈弯月形,环抱着梅花山。每到初春时分,漫山遍野的梅花吐艳,宛如一片“香雪海”。

过了华表,这由南往北排列着的是8个石人,其中4个文臣,4个武将,人们也把它们叫做石翁仲,因此这段路又叫翁仲路。传说翁件原是秦始皇时的一名大力士,名叫阮翁仲,此人身高一丈三尺,勇猛元比,曾驻守临洮(今甘肃岷县),镇服匈奴有功。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铸了阮翁仲铜像,立在咸阳官司马门外。匈奴人来咸阳,远远看见这尊铜像,都畏惧不敢靠近。从此以后,人们就把铜像、石像通称为“翁仲”了。这些翁仲全部用整块石料雕凿而成,文臣身穿朝服,端庄肃穆;武将披甲戴盔,威武雄壮。这些石人像和前面的石兽同为明代石雕艺术的珍品。

【明孝陵主体建筑:金水桥—文武坊门—碑殿—孝陵殿—方城—明楼—宝顶】

走完3里神道,明孝陵的引导建筑便参观完毕了。接着请大家跟我往北前行,去参观明孝陵的主体建筑。

首先我们来到了金水桥前,金水桥为三孔石桥,桥面设有栏杆。从金水桥直到方城、宝顶,方向为正南北,建筑按中轴线对称配置。

从金水桥向北200米,顺坡而上,这就是明孝陵主体建筑的正门,名叫文武坊门。门上嵌有青石碑一方,宽1.99米,高1.07米,阴刻馏金“明孝陵”3个大宇,为曾国藩所题,边饰云龙花纹。现在的大门等建筑是清同治四年(1865年)重建的。门外东侧墙下,立有一块“特别告示碑”,高1.05米,宽0.63米,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国文字镌刻,内容是保护明孝陵的告示。这块碑是清宣统元年(19)两江洋务总局道台和江宁知府会衔竖立的。

进人文武坊正门,是一座清代同治八年(1869年)所建的碑殿。碑殿正中竖立着高大的石碑5块,中间一块最为醒目,上书“治隆唐宋”四个大字,这是清圣祖玄烨于康熙三十八年(16)第三次南巡拜谒明孝陵时题写的。意思是赞扬明太祖的功绩胜过了唐宗家祖。这块碑高3.85米,宽1.42米,碑下有座。碑的两侧,还有两块立碑,分别刻有乾隆巡谒明孝陵时的两首题诗。

由碑殿向北55米,是享殿。从正门到享殿,地上用巨石铺成一条宽1.6米的御道。享殿原名孝陵殿,是明孝陵的主要建筑,于洪武十六年(1383年)建成。我们现在看到的是清同治十二年重建的享殿,殿为3间,檐高3.11米,长11米,进深7米,规模比原来的孝陵殿小得多。殿内挂着的是朱元津与马皇后画像的复制品。殿的前后各有踏垛三道,这中央踏垛居中部分称“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均为浮雕图案。

穿过内红门,走过大石桥,一座全部用大条石筑成的大型建筑便呈现在我们面前,这就是方城。它前高16.25米,后高民13米,东西长75.26米,南北宽31米,东西两侧有八字墙。方城正中是一个高大的拱门,拱门内是一条深长的隧道,由54级石阶组成,出隧道分左右二石阶,向南登上方城,便是明楼所在。

明楼俗称“马娘娘梳妆台”,东西长39.15米,南北宽18.40米。南面开拱门3个,东、西、北三面各开拱门一个,楼内地面用方砖铺地。明楼原来是有顶的,现仅存四壁。方城和明楼是明代的创新,明以前的帝王陵墓都没有这样的建筑。在宝顶前面建造一座高大的方城和明楼,其中又夹以深送的隧道,更增加了庄严肃穆的气氛,显示出帝王的无比威严。

方城之后就是宝顶,也叫宝城,只见正面的石壁上横刻着“此山明太祖之墓”7个楷书大字。据说,它刻于民国初年,用以回答游人的提问。宝城是一座近似圆形的小丘,直径约325米到400米,四周围有砖墙,墙以条石作基础,依山就势而筑,高约7米,墙顶厚度2.I米。宝顶之上,树木参天,明太祖和马皇后的地宫就在这宝顶之下。据说,这地宫完全按南京明故宫前朝后寝形式建造。根据专家考证,据陵墓地面建筑的规模估计,这座地下宫殿必定大于北京昌平十三陵中已发掘的第十个陵墓“定陵”。但由于种种原因,至今未曾得到发掘,一旦发掘,必将又是一大奇观。

各位游客:明孝陵的导游讲解就到此结束,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要问,我将尽量满足你们。现在清随我一起上车,去游览下一个景点。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5

明孝陵在南京市东郊紫金山南麓独龙阜玩珠峰下,茅山西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于此。

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正式动工,至永乐三年(14)建成,历时25年。先后调用军工10万,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规模巨大。当时从朝阳门(今中山门)至孝陵卫到到陵墓西、北所筑的皇墙有45 华里长,护陵驻军有5千多人。那时候陵园内亭阁相接;享殿中烟雾缭绕,松涛林海,养长生鹿千头。鹿鸣其间,气势非凡。因屡遭兵火,现仅存神烈山碑,下马牌坊,大金门,四方城及神功对德碑,神道石兽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等六种24只,神道石柱二,文臣武将各四。

陵墓的神道从四方城开始。四方城是一座碑亭,位于卫桥与中山陵之间,是明成祖朱棣为其父朱元璋建的“大明孝陵神圣功德碑”。其顶部已毁,仅存方形四壁,内有立于龟趺座上的石碑一块,碑高8.78米。碑文由朱棣亲撰,计2746字,详述明太祖的功德。碑座、碑额雕琢瑰丽。神道由此向西经外金水桥(今红桥),绕过梅花山再折向北,长约1800米。

其中段为石象路,这段路上相向排列着12对石兽,分别是狮、骆驼、象和马等6 种,每种两对,姿态是一对伏,一对立。后面是一对高大的.华表,上雕云龙,气势不凡。折向北面的神道上分别列着4对身着盔甲或蟒袍的文臣武将,可惜有些已经损坏。石人石兽的体型都很巨大,是明代石刻的艺术珍品。明孝陵的朱红大门坐北朝南,正对梅花山,门额上书“明孝陵”三字。门外东侧立有一个石刻告示,系清宣统年间两江洋务总局道台、江宁知府以六国文字刻着“治隆唐宋”四个金字,是清康熙帝第三次南巡时亲笔题书。碑亭后原建有两御亭,西边叫宰牲亭,东边的称具服殿,今均已毁坏,仅存一些石柱和石井栏等。在原享殿的位置上尚可见到64个石柱的基础,由此可以想象当年享殿的规模是很大的。现在享殿为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复建,比原来的要小得多,内供奉朱元璋画像。享殿后是一片纵深100 余米、宽数十米的空地,是当年露天祭祀的场所,中间有甬道,两边林木茂盛。甬道尽头有石桥,称大石桥,又称升仙桥,意思是过了此桥即为“仙界”。

桥北是一座宽75米、高16米、进深31米的城堡式建筑,称方城。方城以大条石砌成,正中开拱门式斜隧道,有台阶可步入,计54级。出隧道东西各有石级可登城顶。城顶原建有宫殿式建筑明楼,明楼顶部及木质结构已毁,现仅存四面砖墙,南面有拱门3 个,另三面各有拱门一道。在方城顶上极目远眺,东面有中山陵,南面是梅花山,西面有中山植物园,北面是“宝顶”,四周树木葱茏,松涛阵阵,不禁令游人发思古之幽情。宝顶是一个直径约400 米的圆形大土丘,即朱元璋和马皇后合葬的地宫,它的四周有条石砌成的石壁,其南边石壁上刻有“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梅花山因三国时东吴君主孙权及其夫人葬此,古称孙陵岗,位于明孝陵正南300 米。

南京明孝陵导游词6

各位游客:

我们即将参观的景点就是明孝陵。你们知道明孝陵的主人是谁吗?这人可大有来头,我们边走边介绍。

明孝陵位于紫金山独龙阜玩珠峰,是明代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皇后马氏的合葬墓。朱元璋1328年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7岁投身皇觉寺,1352年参加了元末郭子兴的红巾军,1356年领兵攻克南京,1368年登基称帝。

明孝陵修建于1381年,其实明孝陵的这片土地原是六朝开善寺的原址,也就是我们现在位于明孝陵东侧的灵谷寺,可是当时朱元璋为了夺取这篇风水宝地呢,还大兴土木的将寺址从独龙阜迁到了紫霞洞的南面。当新寺建成后一些风水先生又来搬弄是非,于是灵谷寺又再次搬迁现在到了明孝陵以东。

在陵墓动工后一年,马皇后病逝,因为马皇后死后谥号“孝慈”,因此陵墓取名“孝陵”1398年朱元璋病逝后入葬于此,整个工程直到142019年才完工。

朱元璋生世:朱元璋生平。明太祖朱元璋(1162-1227),明朝开国皇帝。本名重八,又名兴宗,字国瑞,濠州钟离人。朱元璋自幼贫寒,父母兄长均死于瘟疫,孤苦无依,入皇觉寺为僧。率兵出征,有攻必克,1355年,郭子兴死,被明王韩林儿封为左副元帅。1356年,领兵攻占集庆(南京),改名应天府,建江南行省,称吴国公。实行“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之计,积畜实力,1364年,灭陈友谅,自称吴王,1367年,灭张士诚,后以徐达为征虏大将军,举兵北伐,进攻元大都。1368年正月,朱元璋即位称帝,建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以应天为京师,是为明太祖高皇帝。

明孝陵依托紫金山,陵园依山就势神道蜿蜒曲折,陵寝恪守中国建筑之传统,中轴对称,红墙金甍,宏门巨碑,神道石刻森严肃穆,深远庄严。坟山封土为宝城宝顶,即围绕坟山起墙,称宝城。城中封土为山,称宝顶。自朱元璋开始宝城宝顶均为正圆形(清代帝陵依明制而建,独改宝城宝顶为椭圆),首创了宝城宝顶,前朝后寝的陵墓形制,开创了明清600多年帝王陵墓之先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一、大金门、碑亭

1、大金门的建筑特点及规模

2、碑亭原来的建筑形式和现有的形式

3、碑亭的俗称

4、功德碑简介

5、碑文的内容

在我们看到的就是明孝陵的第一道大门——大金门,当年明孝陵陵区从大金门的两侧延伸出一道45华里的外墙,把整个紫金山都包括在内。原来的大金门是重檐歇山顶,顶覆有黄色琉璃瓦,现在屋顶和大门都荡然无存了。只剩城座以及三拱门。

过了大金门,我们就来到了四方城,这里原来是一座碑亭,由于顶部毁于清代咸丰年间的战火,只留下了四面墙壁和四个门券,每边长26.86米,犹如一个四四方方的古城堡,所以南京人俗称它为“四方城”。四方城内的这座石碑叫“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是明成祖朱棣为朱元璋立的。碑高近4米,上书碑文是由朱棣亲笔所撰而成的。,全文有2746个字,共分为七部分,分别记叙了朱元璋的一生事迹。这块碑是南京现存最大的碑刻。下面这个驮碑的圣兽被称为赑屃,传说为龙生九子之一,好负重。当年朱棣发动政变夺取了侄子建文帝的皇位后,立即采取了一系列巩固政权的措施,其中之一呢就是为朱元璋树碑立传,歌功颂德,以此来笼络人心“大明孝陵神功圣德碑”的落成是在1413年,这也是明孝陵工程结束的标志。

二、神道、梅花山

1、石象路的六种神兽名称、数量及排列顺序

2、望柱(点到即可)

3、石翁仲路上文臣、武将的名称、数量及排列顺序

4、棂星门复建的时间

5、孙权墓和赏梅胜地

走过御河桥,我们就来到了明孝陵的神道,神道共分为二段,第一段是石象路,路的两侧从东往西依次排列有六种石兽,分别是狮子、獬豸、大象、骆驼、麒麟和马,每组四只,两立两蹲。狮子是百兽之王,象征帝王的威严;獬豸是传说中的法兽,象征君王的正直不阿;骆驼乃沙漠之舟,展示大明疆域辽阔,国家西域安宁;大象则是象征国泰民安,民心顺服;麒麟是中国神话传说的一种瑞兽,象征帝王的仁德;最后看到的这种动物是马,象征对帝王的忠诚。在神道两侧安置这些石兽的主要有三个功能:一是用来表记朱元璋的功绩,二是为了展示大明的国力昌盛,三是祈望镇妖辟邪。

走过石像路,前方是神道的第二段,翁仲路。在路口有一对望柱,望柱又称华表,立于陵墓前的神道,又称陵表。在这里有指示道路的作用,从这里开始,神道开始拐向正北方向。

翁仲路上有两对武将,身穿盔甲,手执金吾,身材魁梧;两对文臣,身穿朝服,手捧笏板,神情肃穆。他们分别是一对青年的,一对壮年的,预示着大明江山后继有人。为什么要把石人成为翁仲呢?原来传说翁仲是秦始皇时的一名有名的武将,他死后,秦始皇为了纪念他,便命人铸了一尊他的铜像,立于咸阳宫门外。匈奴人觐见,远远看到这尊铜像,都以为是翁仲,畏惧不敢接近。此后,人们就把立于庙堂宫阙或陵墓前的铜人、石人统称为翁仲了。

神道的尽头,立有一座六柱三门的棂星门,原门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现在看到的这座棂星门是根据史料在2019年修复的。这是谒陵时通行的礼仪之门。位于神道翁仲路北的明孝陵棂星门,据史料推断是在清朝早期到同治年间被毁。2019开始复建,2019年建成开放。据考证,明孝陵棂星门与北京十三陵的棂星门结构是一样的。复原好的棂星门西南向,正对神道,仿木结构,三门六柱,三门并排,面阔20多米,高7米多。材料尽量用原件,需要添加的石料均采自明孝陵工程原料地——南京青龙山。棂星门的柱头、云墩等均用石料雕制,石柱础和抱鼓石按原有样式复原。棂星门是明孝陵引导部分的结束,象征着王尊,帝后入葬陵寝地宫时,此门为必经之门,所以又被称为龙凤门。

在石象路东侧,有一座小山,叫梅花山,神道围绕梅花山转了一个弯。原来这座山是东吴时孙权的陵墓,在修明孝陵时曾有人建议将此墓移走,但朱元璋说:“孙权也是一条好汉,就留下给我看大门吧”,于是神道因此而弯曲,正好成为了明孝陵的天然屏障。现在这里已经成为南京著名的`赏梅基地了。

三、金水桥、陵门、碑殿

1、金水桥(点到即可)

2、陵门建筑特点

3、“特别告示”碑及六国文字

4、碑殿内五块石碑的名称及内容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金水桥,金水桥的后方就是明孝陵的陵寝建筑,金水桥原本有五座,正对着陵宫的五座大门,后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清代只重新修复了三座,我们可以看到桥面与桥基的石雕任然是明代遗物,桥栏为清代重修。从这里开始,建筑依照中国传统,坐北朝南,中轴对称。

顺坡而上,我们首先看到的是文武方门,这是陵宫的大门。它黄瓦,朱门,红墙,相互映衬,尽

显皇家的气派。这座门是1988年根据史料重修的大门,在门前在墙外的东侧,有一座特别告示碑,立于宣统元年,上面用日德意法英俄六国文字书写,内容是告诫游人要保护孝陵。

进了文武方门,我们就来到了碑殿,碑殿原为孝陵享殿前的大门,因大门在太平天国的战火中,清同治年间将毁坏的大门改建为碑殿,殿内共有五块碑刻,正中一块上刻“治隆唐宋”,为康熙皇帝手书,意思是赞誉朱元璋治理国家的功绩超过了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作为满清皇帝的康熙如此昭示天下,一方面表示了他对朱元璋的尊重和钦佩之意,另一方面也是有其良苦用心的。康熙执政之初,汉人不服满人统治。康熙深知,光靠满人高压政策是不行的,还须依靠汉人。他一生六次南巡,五次亲谒明孝陵,行三跪九叩的大礼,并在1699年第三次南巡谒陵时题“治隆唐宋”,借此笼络人心。作为旁边两块是乾隆皇帝谒陵时所题的诗碑。后面还有两块卧碑分别记叙康熙皇帝第一次和第三次南巡时谒太祖陵的纪事,上面有两江总督陶岱以及江南织造郎中曹寅所书的记录。

四、享殿遗址

1、享殿过去和现在的用途

2、原来的规模及现在可见的景观

这座建筑是孝陵原主要建筑享殿,即孝陵殿旧址,可以看到原有汉白玉的三层须弥座台基,台基高三米,三层台基的四角上还遗留石雕的螭首,台基前后各处踏跺三道。塌跺中置丹陛。上陛为“二龙戏珠”,中陛为“日照山河”,下陛为“天马行空”三层须弥座上为享殿,里面是供奉朱元璋及马皇后的神位。原来的殿宇毁于清咸丰年间的战火,我们现在看到台基地面上保留下来的56个巨大的石柱础,每个的直径都有0.91米,看到这里就不难想象当时的享殿是多么的壮观。当年的孝陵殿面阔九间,进深五间,重檐庑殿顶,上覆黄色琉璃瓦,斗拱挑檐,高大森严,当时孝陵的规模远比北京十三陵明成祖的长陵享殿要大。现在我们看到的是清代同治年间修复的三开间的小殿,规模已大不如前。

五、方城、明楼、宝城、宝顶

1、方城明楼的布局

2、建筑特色

3、宝城、宝顶的规模、形状和建造特点

4、坟的封土变化

经过内红门,走过升仙桥,眼前的建筑就是方城,方城是宝顶前面的一座巨大建筑,外部用大条石与巨大的砖石砌成,方城东西两侧各有八字墙一堵,墙面四角饰有砖雕花纹,这些砖雕是明代初年的代表作品。穿过方城正中54级甬道,迎面就是宝城的南墙,正面可见用十三层条石垒筑,上书“此山明太祖之墓”七个大字,据说这七个字刻于民国初年,是用以回答游人询问的。

从宝城与方城之间的东西夹道折向南拾级而上,可以登上明楼,它原先是一座重檐歇山顶,上覆黄色琉璃瓦的精美建筑,后毁于清代太平天国的战火,仅存四壁,2019年明楼加顶保护工程完成,已修复上午明楼于2019年7月正式对游客开放,里面展出了明代分布在全国的十九处帝王陵墓的图片资料。

方城后面就是宝顶,它是一个直径约400米的圆形大土丘,宝顶上树木参天,它的下面就是朱元璋马皇后埋葬的玄宫。宝城就是围绕宝顶周长约1100米的砖城。宝城宝顶的皇陵形制开创了明清500多年帝陵的先河。只是明代的宝顶大致为圆形,清代帝陵的宝顶改为椭圆形了。

坟的封土变化:古代帝王陵墓的形式大致可分为几个时期:周代,封土为坟。秦汉时期,“方上”,坟上部为四方台,下部为四方形大基础,如覆斗形。唐朝,以山为陵,陵为坟墓的别称就从此而起。宋代,小方上,与秦汉时期类似,但规模较小。元代,“墓而不坟”,地面上没有标志。明清,宝城宝顶,外加围墙,内堆山形圆丘并高出围墙,城即宝城,圆丘即宝顶。明为正圆,清为椭圆。陵墓之所以能够成为旅游资源,是因其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即建筑雄伟,文物珍贵,环境优美,科研价值高,便于凭古吊今等。

明朝自1368年建都,至1644年灭亡,前后有16位皇帝,除南京明孝陵外,其余皇陵均在北京,只有建文帝朱允炆没有陵墓。诸多的明代陵墓遗存给我们留下了无数观赏之处。

各位游客朋友,我们今天的参观就要这里结束,感谢大家对我的导游工作的配合,欢迎您再次游览明孝陵!

下载明孝陵导游词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明孝陵导游词.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导游词-明孝陵范文

    导游词-明孝陵.txt时尚,就是让年薪八千的人看上去像年薪十万。我们总是要求男人有孩子一样的眼神,父亲一样的能力。一分钟就可以遇见一个人,一小时喜欢上一个人,一天爱上一个人,......

    江苏省南京明孝陵导游词

    各位游客:南京有“帝王之洲”之称,各个朝代在南京都留下了大批古迹和遗址。现在我们要去参观游览的是明孝陵。 【明孝陵的地理位置—选址经过—营建过程】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皇......

    南京大屠杀纪念馆,明孝陵博物馆观后感

    礼拜五学校组织了我们去参观了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和明孝陵博物馆。 还没有走到纪念馆门口远远的就看到了一尊巨大的雕塑,刻画了一个失去孩子和丈夫的女子仰天长啸,像是在想上天......

    参观明孝陵活动感想(5篇范例)

    畅 游明孝陵有悟 怀着澎湃的心情,我们双学小组来到了久负盛名的明孝陵,它是朱氏皇朝存在过的见证,见证了明朝从繁华走向陨落,它是一部 明朝简短历史的缩影。 明孝陵是明朝开国......

    关于南京明孝陵旅游形象设计与推广的思考

    关于南京明孝陵旅游形象设计与推广的思考 作者:华倩 来源:旅游管理系 添加日期:09年12月30日 南京是中国的十朝古都,地理位置优越,既有山水的自然美,更有深深积淀的文化遗存。随......

    导游词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天龙风景区。 景川天龙景区是一个以生态开发为宗旨,集种植、农业休闲体验、农产品研发推广、养生度假等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园区,全景区总......

    导游词

    导游词 亲们,你们好!现在我们已经到达阿里山的风景区。在这里先向诸位介绍一下阿里山风景最近的概况。 阿里山国家森林游乐区位于嘉义市东方75公里,地处海拔2000公尺以上,东临......

    导游词

    颐和园导游词大家好!我是本次的导游,姓应,你们可以叫我应导。今天,就让我带大家游览北京的颐和园。 颐和园是清代皇家园林和行宫,是我国重点保护单位,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