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成都打造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幸福美丽新村
成都打造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幸福美丽新村
林盘,这个对于外乡人略显陌生的词汇,在川西人心里,却带着特有的乡愁味道。
在川西平原,林盘一般由林园、宅院和外围的耕地组成。整个宅院被掩映在高大的乔木和翠绿的竹林之中。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外出务工人口的增加,不少宅院年久失修,竹林缺乏管护、水渠流水不再,环境亟待整饬。与此同时,林盘式的居住模式,民居分布相对分散,耕地也过于零散,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亟待改善,耕地规模和质量也亟待整合提升。
靠什么撬动资源,改善农民的生活生产条件?如何保障新村改造不影响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如何在改善环境的同时,留住乡愁?日前,记者走入四川成都,探寻这些问题的答案。
房子建好了,环境改善了,农村传统特色也没丢
10月中下旬,微雨中的成都平原已经有些寒意。
顶着小雨,走进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看着散布于田园、林盘间的农民新居,粉墙黛瓦、朱颜碧树;民居之间,绿道相连、溪流环绕;房前屋后,有的种菜,有的种花,十足的田园水乡韵味。
青杠树村党支部书记韩忠说,“原来村里可不是这个模样。全村面积2.4平方公里,散居着932户人家,一块100亩的耕地能有三四十户人家在耕作,住房、耕地全是撒芝麻盐式的。做饭靠烧柴,吃水也只能是地下水,村民们改善居住条件,扩大耕地规模的愿望很强烈。”
愿望如何变成现实?
改变始于2012年。这一年,青杠树村成为郫县重点打造的3个“小组微生”示范村之一。
“小组微生”,是指新村规划建设过程中要坚持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成都市土地开发整治服务中心主任赵广德说,“小组微生”成型的基础就是包括整理、复垦、开发在内的土地综合整治。过去,一些地方搞土地整治热衷“大统筹、大流转、大集中”,导致一些农民“被上楼”;后来一些地方搞集中安置,又出现规模太小、点位太分散的问题。试来试去,不搞大规模村庄撤并,不改变乡村景观的“小组微生”模式便应运而生了。
按照“宜聚则聚、宜散则散”的原则,成都市提出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规模为100—300户,在布局上由若干个组团构成,每个组团以20—30户为宜。建设当中保留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花园”“小果园”。
今年44岁的邱应渠,是青杠树村土生土长的村民。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坐在整洁温馨的家里看电视。“过去是一大家人住在上世纪80年代建起的房子里,啥啥都不方便。哪像现在,3口人3间房,吃的是市政自来水,烧的是天然气,出门走的是柏油路。房前屋后种了花,看到就舒服得很。”
新村建设重在改善环境。
和青杠树村一样,如今在成都,新建成的农民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至少按照“1+21”标准来配置,路通、电通、水通、通讯通、光纤通……新村民尽享“10分钟生产生活圈”的便利。
农村传统特色没有丢。
在崇州市白头镇,桤木河湿地葱茏繁茂,其间一处旧瓦窑厂引人注目。白头镇党委书记李铭剑说:“我们现在不为指标而搞整治,拆旧建新时不大拆大建、大砍大伐、大挖大填,要留下一些乡村记忆,让村民们记住历史、记住乡愁。”
产村相融,一二三产联动,保障村民持续增收
黄光伦,家在邛崃市冉义镇。看着地里刚刚栽完的冬油菜,他欣慰地说,“这两块田有50多亩,一台机器大半天就栽完了。”
如今种田的痛快衬出过往的憋屈。“以前种啥子地哟,全家六七亩田,恨不得分成十几块,种也种不好,租也租不出,恼火得很。”
冉义镇素有“贡米之乡”的美誉。正如黄光伦所言,以前这里地块破碎、林盘杂生、设施老旧,好地种不出好收成。2012年,3个农用地整理项目和11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陆续落地这里。冉义镇镇长张丽说,“土地整治,让我们这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张丽说,依托以镇为单位的全域土地整治,冉义镇建成了3.9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新增耕地872亩。
小田并成大田,还对所有土地进行有机培肥。看到种地也有好“钱景”,黄光伦不再外出打工。他与人合伙流转了2000多亩地,踏踏实实在家务农。2015年,除去土地租金和人工成本,单靠种地他和合伙人净赚了40多万元。
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如今在成都乡村,“田成方、水成网、路相连、渠相通”,集中连片的优质粮油和各类种养基地,亦农亦景。并非周末,青杠树村里也是人来人往,香草湖边、菊花田里,满是拍照留影的游人。还没到正午,沿街的冰粉店、中餐馆里大多已经坐满了食客。
依托新建成的新型农民社区,青杠树村在田间、沟边、河畔修建了原生态的慢行步道。利用原来农民都不愿意种植的一片低槽田,通过引水入田、搭桥造景、种植水生生物,打造了生态湿地公园。还引导农民利用新居的空余房屋,发展“乡村客栈联盟”、特色餐饮等旅游体验项目。
青杠树村村主任钟家旭说,“土地整治后,村里组建了粮经合作社,流转村民土地统一规划种植水稻、高粱和观赏花卉,特色乡村游吸引了不少游客。今年国庆节,来村里休闲的车子排出老长,我们光停车费就收了7万多元。”
耕地“化零为整”、乡村旅游红红火火、创意农业方兴未艾……土地规模化,让种粮大户收入看涨;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开始“接二连三”,冉义镇的一份统计数据显示:全镇1.8万余劳动力,在本镇从事一产的约1500人,从事建筑、民族用品加工等二产的有4000人,在邛崃市工业园区务工以及从事三产的已达5400人。
资金来了,地用好了,农民自己的事情自己定
截至2015年底,成都市共推进“小组微生”幸福美丽新村建设项目123个,已建成84个。项目涉及总户数2.1万余户、7万多人,总投资额约58亿元。
在成都市国土资源局局长胡斌看来,“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方面,新村建设同样需要解决钱从哪里来、地该怎么用等问题。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盘活了土地资源,释放了资源红利,有助于吸引资金向农村流动,破解这些难题。”
“小组微生”虽然强调新的农民居住村规模要小,但与村落过去的松散状态相比,集聚程度也有了较大的提升。从散到聚,为新村建设资金找到了来源。
崇州市白头镇五星村,3年前还是一个市级贫困村,如今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起民宿经济、生态种养等产业,已实现人均纯收入16000元。
“就是土地综合整治这篇大文章,帮我们引来了各路资金。”李铭剑说,“原来由于缺乏抵押品,金融资本来不了,建设用地整理后,把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资产抵押,一下子引来银行贷款5500万元。社会资本也来了。高标准农田成片整理,降低了生产成本,吸引来了盘古、柏翠两大农业产业公司。群众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在新村建设过程中,不少村民自愿投工投劳。”
从散到聚,为集约节约用地提供了可能。
“青杠树村通过土地整治,把村子里零星、分散、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集中复垦,腾退出了土地,其中,211亩用来建设农民新居和基础设施配套,269亩作为节余指标入市,换成资本。此外,村里还预留14亩土地,用于发展集体产业。”让三道堰镇党委书记张怀东得意的“土地账”还有,村里人均建设用地从170平方米减到70平方米,大大减少了闲置和浪费。
从散到聚,必须让涉及的群众认可。
新村怎么建,村民说了算。张怀东介绍,在新村建设过程中,镇政府只是做好规划管控,其他的从规划选址、民宅设计,到项目建设、运行管理,全程由农民自主、自愿、自治。以青杠树村为例,全村2251人,就有2054人自愿参与了新村布局、工程质量监管等环节的决策,还把新村后期维护写进了“村规民约”。
第二篇:打造生态新村 建设幸福家园
打造生态新村
建设幸福家园
一、建设生态文明新村的必要性
(一)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人类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这是由于在工业文明时代,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一方面为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物质文明;另一方面带来了生态灾难和生态危机,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引起全球的广泛关注,呼吁实行生态革命,建设生态文明,确保生态安全。农用化学投入品和农业动力机械“三大革命”,促进了农业的巨大发展,但同时也带来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冲击,造成严重的面源污染,影响食品安全。这种被称之为“石油农业”或“化学农业”,也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在这种情况下,生态农业应运而生,成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内容。
所谓生态文明就是人类既获利于自然,又还利于自然,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又保护自然,人与自然之间保持着和谐统一的关系。——叶谦吉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著名生态经济学家、生态农业理论奠基人、西南农业大学终身教授叶谦吉先生首次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在1987年全国生态农业讨论会上,他呼吁“大力提倡生态文明建设”,随后在《中国环境报》报道了他的这个主张。他今年已经99高龄,仍笔耕不辍,为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智慧。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国各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千古不朽。
(二)建设生态文明新村是贯彻中央、省、市、县精神的要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作为五个统筹之一,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任务。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把“农村人居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作为农村改革发展的目标之一。
农村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必须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建设生态文明紧密结合起来。
作为一个国家级限制开发区和省生态发展区的发展要求,我县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坚持按照生态文明的要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生态名城”的工作部署,我县以“环境友好”理念建设生态名城,打造宜居城乡,从绿色经济构建、人居环境改善、自然资源保护及文化理念深入等4个层面对生态村建设进行规划。
二、我县建设生态文明新村的成就
2006年以来,蕉岭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发展沼气、太阳能热水器、村级篮球场建设、“三通七化”为重点村庄整治、以毛竹和名贵树木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发展等系列扶持政策。在全县的努力下,新农村建设搞得轰轰烈烈、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涌现了一大批生态村。
例子:全县共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8329万元,办起8批114个新农村示范点和2个示范区;全县种植名贵树木1万亩,新种和抚育毛竹11万亩;发展农村沼气用户14507户、太阳能用户1837户,新能源用户覆盖率33.5%,直接受益群众5万多人;全县97个行政村有118块篮球场。
例子:积极开展生态文明镇村创建活动,2008年蕉城东山村、新铺长江村、蓝坊蓝坊村、南磜左槐村被评为市级生态文明示范村。
生态文明村建设从植绿开始启动。去年植树节期间,31名县领导与县直单位党员干部进农村,共种植枫树、樟树、桂花、罗汉松等名贵树木4350株。县直单位纷纷开展“种树建园”的行动,走进挂点村兴办生态园,以无偿提供名贵树木苗、建结对友谊园等形式,种植名贵树木苗,并为困难群众、党员等免费赠送种苗,为群众储蓄“绿色金库” 三圳镇芳心村,2009年建起了两个生态文明园,由挂点的县委组织部无偿把名贵树木种到村里,进行了园林式建设。像这样的生态文明园,在我县农村不断涌现。县直单位近期纷纷进村办生态文明园,把“生态文明名城”建设延伸到农村。据了解,去年我县规划创建44个生态文明村(居委会),2010——2012年共建48个,届时有近九成的行政村将成为生态文明村。
目前,我县三圳镇大部分行政村已开始园林式种植名贵树木,蕉城、新铺、长潭、文福、广福等地的村庄走向园林化规划建设生态村,把名贵树木种到村头屋旁,与此同时,县财政投入农村贷款担保基金500万元,向县农信联社融资2500万元,专项用于种植户购买名贵苗木的贷款支持,并由县财政给予50%贷款利息奖励,加速“走生态路、建新农村”的进程,引导群众奔康致富。
目前,向农信社推荐贷款的种植户有16户,推荐贷款总金额518万元,发展名贵树木完成土地集约11409亩,种植5873亩,百亩以上的种植园区有37个,种植樟树、桂花、降香黄檀、罗汉松等名贵树木227万多株
三、当前建设生态文明新村所面临的困难 通过近年来的生态文明新村建设,虽然村容村貌有了显著变化,但离生态文明村的总体要求还有差距。
(一)农民思想保守,建设热情不高.在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中,政府发挥的是引导和辅助作用,而真正的主力军则是群众,一方面由于部分群众思想比较保守,传统的小农意识根深蒂固,生产、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与现代社会生活差距较大,缺乏干大事创业的开拓进取精神,“等、靠、要”思想严重。
另一方面,由于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水平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他们认为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主要靠国家和政府投入,我们应该“座享其成”,从而忽略了自我建设的能力和内在潜力的发挥,致使生态文明新村建设进度缓慢。
(二)产业规模较小,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缺乏产业拉动力。
农村集体产业数量少规模不大,农业难以满足农民工就业要求,大部分群众仍靠外出打工扩大增收空间。按社区现行小康住宅建房要求而言,每户建房除国家优惠政策补贴外,仍需资金7-8万元左右,而对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大部分农户而言,只能望而却步。
(三)资金不足是制约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发展的瓶颈。
乡镇税革后,镇财政收入几乎全部依靠县财政拨付,而生态文明新村建设面临基础设施改善、文化、教育、医疗等公益事业投入,社区品味提升,人居环境改善及科学管理,良好的民风习俗培养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来保障支撑。集镇建设、产业投入、环境改善、村组干部的福利都需要大量资金支出,很难挤出更多资金用于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制约了生态文明新村建设快速发展。
(四)村级组织发挥纽带作用有待提高。
在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中,村级组织发挥阵地建设作用是生态文明新村的有效载体。而就我县农村而言,没有很好地发挥服务中心、服务农民群众的纽带作用,在建设用地、房屋拆迁、规划设计等方面及时协调解决存在问题力量比较弱,“党员干部做给群众看,带领群众干”的氛围不浓。
(五)村庄美化、亮化有待提高
猪舍的建设、垃圾的堆放(白色污染)、鸡、鸭等圈养问题、生活污水的排放、树木的乱砍乱伐。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目标是优化人居环境,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
四、全力打造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美丽幸福家园 针对以上问题,结合我县生态村建设实际,我认为,加快“生态文明新村”建设步伐,建设“美丽幸福家园”应做到“五个必须”。
(一)必须端正领导干部的政绩观,重视生态新村建设
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资源与环境为代价的,因而是不可持续的。党的十七大把GDP翻两番的目标除了由总量改为人均外,特意强调要建立“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其中“降低消耗、保护环境”是新加的,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指导思想。
要实现这个要求,一方面要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提高各级领导人的自觉性;另一方面还要有衡量政绩的具体标准,这是建设生态文明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根本保证。
全国390县委书记进中央党校集训“绿色GDP”。如果仍然是以GDP来决定干部晋升,来评价其优劣,那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变成不可能,甚至是难以实现根本性转变。据悉,新考核办法中,经济增长的指标只占整个考核指标的不到30%,而且不同地方不一样,将区分优先发展区、重点发展区、生态发展区,其中最高不超过30%。此举旨在使各级党委政府更加重视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
(二)拓宽融资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改善村庄生态环境。
1、制定优惠政策,激励本地致富带头人,外出务工人员“回家创业”,主动筹集建设资金,在无任何项目的情况,采取以地融资,开发经营等多种形式超前启动一些基础设施工程,为社区发展奠定基础。
2、积极整合项目资源捆绑使用,把国家生态移民搬迁、安居工程、沼气建设等新村建设紧密结合,各级资金涉农支农项目资金集中投入,支持生态文明新村建设。
3、以环境卫生整治为突破口,针对村容村貌存在脏乱无序的突出问题,组织发动群众开展村庄整治,建垃圾池,拆除断壁残墙老屋,粉刷墙壁,改厕,修建主村道。
通过扎实有效的整治,村容村貌就会得到美化,生态文明新村就有新气象。同时,要通过开展以土地整理、建设标准农田为主的农田基本建设,加大农村生态型农林技术推广力度,努力完善水利、林业、环境保护三大体系建设工程,使农村的生态环境得到了优化。
(三)必须科学合理布局,抓好村庄规划。
坚持规划先行,合理布局,有效利用土地资源,才能确保整体效能发挥。在生态文明新村建设中,我们必须通过深入调查,在项目论证资料详实可行的前提下,形成例如《某某村社区建设项目建议书》、《某某村社区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充分征求辖属村群众代表的意见建议后,在全镇召开人大代表会议进行表决,广泛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积极发挥社会力量献言献策,做到论据有力,规划可行,符合群众意愿和法定程序,做到切实可行。
为确保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美观大方,符合群众需求和发展需要,对生态新村进行整体规划,邀请和委托地方等地的规划设计单位实地考察、评估论证,充分考虑区位、地形、生态、土地等因素,遵循人与自然山水和谐相处的理念规划设计,综合规划山、水、田、路、房、沼及产业的布局,将各种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一次规划到位,切实做到建设规划引领新潮流,一步规划,分步实施,努力形成各具特色的田园农庄和农村社区。同时按照功能齐全、格调一致、特色鲜明、结构牢固、面积适中的原则,专门为群众免费设计多套实用美观的建房图纸,实现依靠规划搞建设的全覆盖。
布局上实施“两户一联,四户一线”“以线串点,由占带面”联动开发,路房互惠,相得益彰,不仅节约土地资源,又利用了房屋空间,节约了资金投入。同时,在层面上实行前厂后脊、前排托后排,改变过去村庄“天女散花、横七竖八”状况,形成错落有致,造型新颖,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新村气象。
在风格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基础上,多方考虑,在考虑农户实用,简洁、明快、格调新颖,形成 “一户一个景、两户一幅画、三村一集镇”的布局风格,全面提升农户住房档次。
(四)必须大力推进绿色科技革命
建立生态文明和推动新农村建设,要大力推进新的科技革命,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与贡献率。
新的科技革命也可称为绿色科技革命,是以生物技术为主的革命。包括生物基因工程技术、生物发酵技术、生物酶技术、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生物净化环境技术、生物能源技术等都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树立大功能观。由农业的物质生产单一功能转为物质、保健、文化、能源等多元功能,并形成植物——动物——微生物融为一体的良性循环生物链,把保护各民族的原生态生物基因资源与文化基因资源结合起来,提高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的综合效益。
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放(单次流动)资源——生产——消费——二次资源(循环经济)
(五)必须壮大主导产业,增强生态村建设后劲。
就我县各村而言,基础比较薄弱,要实现农民增收这一目标,必须拓宽增收渠道,夯实发展基础。
一是壮大主导产业促增收。我们紧紧抓住土地这个农村基础,在农村主导产业上做文章,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推进“一村一品”,壮大产业规模提质达效。
二是拓宽渠道促增收。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以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素质提高为重点,结合“人人技能工程”、“科技下乡工程”,做强劳务输出市场品牌。
三是培植产业促增收。以农村社区自身为基础,开展好社区服务产业,整合社区资源,围绕社区居民的衣食住行,开发大棚蔬菜、农副产品加工、商品零售、产业服务等,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拓展就业创业路子。按照“东毛竹西名树北烤烟南茶果中蔬菜”的格局,发展 壮大粮食、水果等9大特色基地。发挥三圳市级输蔬菜技术创新和新丰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的作用,辐射带动石窟河沿岸有机蔬菜的发展,打造梅州市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基地。
(六)必须加强阵地建设,服务人民群众。
提高农户生活质量和生态文明新村文明程度是生态文明新村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巩固阵地建设,改善服务条件,壮大服务队伍,拓宽服务内容,才能逐步实现“建新村见新貌、建新房见新人。
1、巩固阵地搭平台
加大农村文化设施的建设力度,全县8个镇均较好解决了社区服务办公场所和活动场所难题。以村民综合服务中心为载体,统筹居民生产生活、医疗卫生、文化娱乐活动,建立便民服务点,组织镇计生、民政、农技、信用、劳务、工商、法庭、公安、土管等部门,进入社区开展便民服务活动。使群众不出社区,就能全程办理所需解决事项。
2、强化服务促和谐
村“两委”组建成立了产业建设、医疗保健、普法教育、婚丧嫁娶等志愿服务队,针对群众实际困难给予帮助。村民在实现就近学习、就近就医、就近活动,深得群众满意信赖,激活了综合服务中心的勃勃生机。
3、科学育民树新风
依托活动阵地丰富完善活动载体,教育广大群众讲文明、树新风。把村庄整治活动与开展 “文明村”、“文明小区”和“文明农户”创评、科技致富标兵、科技致富示范户活动结合起来,进一步强化科技培训,利用每月开展一次以上的文体活动,引导农民崇尚科学,抵制迷信,移风易俗,破除陋习,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使全村文明礼貌、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团结互助、勤俭节约蔚然成风。
村村优美、家家创业、处处和谐、人人幸福、美丽家园!
第三篇: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成片成带推进“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的意见-地方规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法律家·法律法规大全提供最新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地方法规的查询服务。
法律家http://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共建共享水生态文明 打造幸福美丽新梓州
【理论调研文章】
共建共享水生态文明
打造幸福美丽新梓州
——三台县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调研报告
★三台县水务局 黎华 陈凤琼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关于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精神,加快推进我县水生态文明建设。为了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协调,不断提升我县生态文明水平,努力建设美丽新梓州。为此,我们专题对全县的水生态文明进行了专题调研。一、三台县水生态文明建设现状
(一)水生态文明基本情况
三台县是一个农业大县,幅员辽阔,总面积2661平方公里。县境内有大小江河溪流46条,其中涪江、凯江、梓江、郪江为四条大江。流域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的较大溪河有8条,100平方公里以下的小溪河有34条。有鲁班水库一座大型水库,团结水库、红旗埝两座中型水库,98座小型水库。有石河水堰1413道,山平塘6402口,冬囤水田23.13万亩。
(二)近年水生态水设施建设情况
为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县委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县水利改革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建设省级生态县的意见》。为加快全县水生态文明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保障。
1、中央小农水建设情况
结合新农村及水生态文明建设,从2011年开始,我县中央小农水项目连续3年分别金石、塔山、石安实施。目前,共计完成新建渠道413公里,整治渠道776.643 公里,整治山平塘947口,整治石河堰 246处,改造泵站171处,新建蓄水池1781口。
2、防洪堤工程建设情况
通过“分段实施,逐步建成”的办法,我县已建防洪堤46.5公里。为确保城区及涪江防洪度汛安全,2011年来,新建了青东坝、南寺坝、刘营大围坝防洪堤。城区防洪体系已基本形成,城区共建防洪堤9.55公里、防洪闸8座、排涝泵站3座,分别达到30年一遇、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目前,凯河镇凯江防洪堤正在建设,将新建防洪堤2.8公里,确保了防洪堤内的群众生命安全,同时,水生态文明建设也同步进行。
3、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治理情况
我县以病害防治为重点,在灾后恢复重建的基础上,近年来,对重点病险水库进行了彻底整治。2013年对洛神沟等8座病险水库进行了整治,今年将对20座小型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治理后,确保了我县库区水生态文明发展及群众生命安全。
4、农村安全饮水项目建设情况
通过科学规划,精心组织逐步解决集镇、农村群众饮水不安全问题。2012~2013年,分期分批在30余个镇乡修建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46.95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改善。2014年,正准备建设鲁班镇集中供水站,项目计划完成投资2650万元,解决我县鲁班镇等13个镇乡、140个行政村53000人饮水安全问题。
5、水土流失治理情况
为遏制人为活动造成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的势头,严重破坏水生态文明,我县进一步加强了对生产建设项目的预防监督和执法检查,加大对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三年来共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0余平方公里。2014年,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土保持项目在以幸福乡鼓锣村为重点的双江口莲花湾小流域实施,综合治理水土流失9平方公里,计划完成投资378万元,力争将项目区打造为生态、观光、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特色亮点清洁小流域。
6、省级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情况
自2012年我县被省水利厅确定为全省第一批节水型社会建设重点县以来,我们精心组织、扎实推进。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办法和制度,使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工作走上了以管理促用水方式转变,以管理促创建工作深入开展的轨道,逐步形成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的长效机制。两年来,在塔山、柳池、石安、高堰等镇乡实施了农业节水项目,完成工程投资1000万元,通过农业节水项目的实施为全面建设省级节水型社会重点县打下了坚实基础,为我县经济社会、水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三)水环境治理情况
1、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为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确保我县“十二五”经济健康发展,我县严守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期纳污“三条”红线,按照法律法规要求,严格落实了取水许可、水资源论证、入河排污口审批、水资源有偿使用、取用水和节水、计划用水考核制度等,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水库水质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三台县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管理办法》《三台县河道采砂管理办法》等相关制度,还编制完成了《三台县水中长期供求计划》、《三台县水资源现状利用分析》、《三台县城区地下水动态长期观测报告》等水资源管理的相关规划和报告。同时,相应制定了《三台县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办法》、《三台县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管理办法》、《三台县建设项目节约用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建设管理办法》、《三台县取水许可管理办法》、《三台县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管理办法》、《三台县入河排污口设置审批制度》等六个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方面的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对水资源管理实行行政首长负责制、水资源开发利用、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等进行了具体的明确和要求。近年来,共换发取水许可证100余(个),进行各类水资源、入河排污口设置论证20余次,征收各级水资源费1000多万元。做好水功能区和水源地的水质监测工作,努力保护水环境。
2、取缔网箱养殖,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由于长期的网箱养殖活动,水库水质出现富营养状况,无法进行生产生活用水。2013年,县委县府高度重视,4月,对我县鲁班、团结、红旗埝水库等三大水源地的网箱养殖进行全部拆除。随后,县政府出资进行库区垃圾清理以及水质净化处理,确保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得到实效,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初步实现了还一库清水于民的目标。现被评为全省最佳钓鱼湖的称号。
3、永和埝水文化园建设,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永和埝曾是一条流淌着历史故事的古埝,1938年春天,时任国民政府三台县长的郑献征在国共合作的抗日斗争中变卖祖产,并组织三台乡民修建水利抗战军粮基地,被三台的乡民誉为“郑泽堰”。郑泽堰在中华民族全面抗战振救国家危亡之际,发挥了独特的农水基础作用,县委、县政府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期间曾为此拍下专题纪录片,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国务委员、军委委员、国防部长梁光烈上将专门还为该影片《后方城纪》题了字。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旅法作家郑碧贤(郑献征之女)女士申请水利部解决资金,整治了取水枢纽1、2号鱼嘴。之后,为完成父亲遗愿,四处奔波,又向水利部、四川省委、省人民政府和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修复古堰包括抗日战争水文化公园。目前,相关重点工程正在扫尾。项目完成后,将对当地乡村旅游、生态建设、抗战历史纪念等发挥积极作用。目前,水利部和四川省水利厅将永和埝列为全国、全省水文化遗产名录。永和古埝抗日战争水利文化公园的建设,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有效构建起独特的水生态、水文明和水文化。
4、结合文明卫生城市创建,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2013年,我县成功创建了四川省第三届文明城市,在水环境治理方面,县委、县府高度重视,成功对水环境进行了治理。一是出资10多万元,结合“五月水环境专项治理月”“河渠环境专项整治行动”,采取控源、截污、清淤、引流冲污、工程整治等多种手段,进一步治理水系工程环境的空白点;二是结合“镇乡为主、辖区管护、业务指导”的思路,成规模地清理河渠、打捞淤泥及漂浮物,着力解决水环境综合治理;三完成河渠绿化美化1400多平方米,完成日常清扫3.5万平方米,印发水环境政策法规资料4000多份,制作标语37条,进一步实现了“堤岸无规模垃圾、水面无规模漂浮物、河中无规模污泥堆积、饮用水源无污染、入河入库入渠排污口得到整治”的目标。进一步推进了水生态文明建设。
5、河道治理及污水处理,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情况。今年以来,抓好了中小型西平镇河流治理工作,共清淤3.1公里,综合治理3.8公里。为处理城乡污水,城镇共建设污水净化沼气池822处,净化处理污水1.8万方,养殖场共建设污水净化沼气池432处,净化处理污水8.1万方。企业污水处理采用先进技术。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当前,我县加速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各级领导、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形成共识,科学规划,拿出对策,逐一化解突破。
(一)全社会对水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足,了解不够。部分干部群众片面认为抓好水利设施建设就是建设水生态文明,思想意识至今还停留在单纯的防汛抗洪、粮食增产增收等层面,对水资源、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存发展等问题,缺少考虑谋划,缺少战略眼光和创新手段,认识尚不清晰。
(二)缺乏长远规划,资金短缺。如小农水建设,在规划设计时局限于基本建设,缺少后续规划设计及资金筹备,满足于打造村庄周边一两个“盆景”式景观,应付检查验收,而以点带面,全面整治水环境,恢复水盆景,打造水文化,维护水安全,一缺规划,二缺资金。
(三)不能有效开发利用水资源。我县鲁班、团结等水库以及江河溪流等水资源丰富,但没有合理运用,不能发挥经济、文化、生态等效益。
(四)水资源浪费严重。学校、家庭、工业等用水严重浪费。缺少节约用水的宣传力度,以及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氛围。
(五)污水处理需加强力度。我县几家大型企业在用水存在如排污口设置问题。以及排污的措施需加强。
(六)新建水利项目分布不均。特别是偏远地带,水利争取项目惠及不到死湾偏角,相对水生态文明建设滞后。
三、对策及建议
(一)加强对水生态文明建设的宣传。要明确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意义,了解国家层面的方针政策,学习贯彻中央、省、市、县关于水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建议,学习先进的水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要加强水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在建设水利工程设计时,综合考虑防汛抗旱、水环境、水安全、水文化的内在关系、并存发展等问题,要从长远考虑,要有战略眼光,和创新手段。
(二)加强项目资金整合,加大资金投资力度。水生态水利建设重在投入。各级要积极拓宽渠道,多方筹集资金,努力保障建设资金需求。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要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的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县政府要统筹安排,落实配套资金,并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水利建设。镇村要采取“一事一议”筹资筹劳的办法来弥补资金缺口。二是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要研究运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三是整合部门资金,形成资金合力,发挥更大效益。四是加强项目策划,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作为水务部门,要认真研究,吃透中央、省上有关政策,有的放矢,大手笔、高水平策划项目,精心编制和包装项目,切实增强项目策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强力争取,加大跑部、跑省力度,多联系、多汇报、多沟通,争取上级理解和支持,争取更多关系民生水利项目进入上级重点发展、重点扶持项目盘子。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办法,逐步建立水利建设长期、稳定投入保障机制。
(三)有效开发利用水资源。全县水库大中小型水库101座,特别是大型水库鲁班水库及其他的水库,可经过招商的方式,承包给商人。把经济、文化、生态、旅游、供水集为一体开发利用。加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与都管局合作,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
(四)强化节约用水管理。县委县府要高度重视节约用水的宣传力度,要利用 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等活动,印制宣传画,发放到社区、学校、工厂,在全县营造了浓厚的宣传气氛,提高了群众节约用水,保护水资源和自觉遵守水法律法规的意识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建过程;要进一步优化用水结构,切实转变用水方式。大力推进农业节水,加快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推广管道输水、喷灌和微灌等高效节水灌溉技术。严格控制水资源短缺和生态脆弱地区高用水、高污染行业发展规模。加快企业节水改造,重点抓好高用水行业节水减排技改以及重复用水工程建设,提高工业用水的循环利用率。加大城市生活节水工作力度,逐步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设备和产品,大力推广生活节水器具,降低供水管网漏损率。建立用水单位重点监控名录,强化用水监控管理。
(五)严格水资源保护。编制水资源保护规划,做好水资源保护顶层设计。全面落实《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严格监督管理,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加强水功能区动态监测和科学管理。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制定限制排污总量意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严格入河湖排污口监督管理和入河排污总量控制,对排污量超出水功能区限排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湖排污口,改善重点流域水环境质量。严格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按照“水量保证、水质合格、监控完备、制度健全”要求,大力开展重要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进一步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加大城乡沼气污水处理池的建设,推进污水处理工作。
(六)加强对偏远地区水生态文明建设。呼吁党委政府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争取资金投入建设我县南山片区等偏远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从而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