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土地登记规范化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土地登记规范化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检查方案》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为贯彻《物权法》、《土地登记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0号)及《关于加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94号),进一步规范土地登记行为和土地争议调处工作,依法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部决定开展全国土地登记规范化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检查。现将《全国土地登记规范化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检查方案》印发你们,请根据方案要求,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三十一日
附件:
全国土地登记规范化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检查方案
一、检查的目的和意义
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是规范土地登记行为,提高土地登记公信力和权威性的重要措施,是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促进土地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部一直高度重视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工作,颁发了一系列规范土地登记工作的文件,并于2003年、2006年分别组织了全国地籍管理规范化和土地登记规范化检查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但从整体上看,一些地方仍不同程度存在土地登记不规范的问题,严重影响了土地登记的严肃性和权威性。《物权法》、《土地登记办法》的颁布实施,对土地登记的程序、内容、方法等进行了完善创新,对土地登记规范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此,部决定在全国开展土地登记规范化检查工作,清理查找存在的问题,纠正不规范土地登记行为,建立健全土地登记工作的各项制度,进一步提高土地登记规范化水平,维护土地登记的公信力。同时,通过开展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检查,深入了解各地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开展情况,总结调处实践和机制建设中的成功经验,摸清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加强和改进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提出推进调处工作、完善调处机制的对策,为保护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提供更加有效的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二、检查的依据
(一)《物权法》、《担保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与土地登记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
(二)《土地登记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0号)、《国土资源部关于贯彻实施〈土地登记办法〉进一步加强土地登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70号)、《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快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46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土地登记表格>(试行)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53号)等规范性文件。
(三)《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17号)、《关于加强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94号)、《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1995]国土[籍]字26号)、《关于印发土地权属争议案件文书格式的通知》(国土资厅发[2005]57号)等规范性文件。
三、检查的主要内容
(一)土地登记规范化检查内容 1.《土地登记办法》贯彻实施情况。
是否组织《土地登记办法》学习培训,开展了《土地登记办法》及土地登记作用的宣传活动等。
2.土地登记表格和证书使用情况。
是否启用新版土地登记表格;表格的填写是否完整、准确、规范、齐全;是否结合新版土地登记表格对已有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升级等;土地证书填写是否规范。3.土地权利证书订购管理情况。
是否订购使用全国统一印制的土地权利证书;土地权利证书是否由专人保管和发放等。4.土地登记机关依法办理土地登记情况。
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登记机关是否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土地抵押权、地役权登记机关是否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土地抵押权、地役权登记是否与土地使用权登记机关一致;土地登记是否由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的地籍管理部门统一办理。5.依法进行土地登记情况。
是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程和规范性文件进行土地确权登记,有无违规登记行为等。
6.按程序办理土地登记情况。
土地登记是否严格按照《土地登记办法》的规定办理,有无减少必经程序的做法;是否按照规定的时限办结土地登记等。
7.土地登记资料管理及应用情况。
土地登记资料是否归档齐全,妥善保管;土地登记资料是否公开查询,是否出台了土地登记资料查询收费办法;土地登记成果是否在房屋拆迁、土地征收及土地流转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8.有关土地抵押登记的情况,有无通过土地抵押登记进行金融欺诈的案件。9.有关土地登记引发行政诉讼和行政赔偿的情况。10.土地登记规范化制度建设情况。
有无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是否建立土地登记岗位责任制等。11.土地登记人员持证上岗情况。
从事土地权属审核和登记审查的人员是否具备有效的土地登记上岗资格证;土地登记持证上岗人员是否定期接受继续教育。12.土地登记代理制度情况。
土地登记中介代理机构及土地登记代理人员情况,是否成立了土地登记代理人协会等。13.土地登记发证情况。
国有建设用地(包括城镇住房用地)使用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登记发证进展情况。14.土地登记信息化建设情况。
土地登记是否实现了信息化管理;土地登记属性信息和图形信息是否建库。
(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检查内容
1.土地权属争议的基本现状和调处工作开展情况。2.关于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的基本情况。
3.土地权属争议的应急机制建设情况(应急基础设施建设、上报制度建立、热点案件处理等情况)。
4.土地权属争议调处队伍建设和经费保障情况。
5.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程序规范化建设和调解作用发挥情况。具体内容见附件1。
四、检查方式及工作安排
土地登记规范化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检查主要通过地方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自查整改、省际互查、国家级抽查和总结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重点抓好市、县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自查整改工作。
(一)自查阶段。各省(区、市)要制定本地区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精心组织,认真部署,加强指导。各市(区、县)要按照部及省级检查方案逐项开展自查,查找问题,分析原因,采取措施,及时整改。各省(区、市)要对检查情况进行全面总结,于2011年 7月底前将《土地登记规范化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检查汇总表》(见附件
2、附件3)及总结报告报部。
(二)互查阶段。部将于2011年9月组织各省(区、市)进行互相检查和交流。
(三)抽查阶段。在各省(区、市)自查和省际互查的基础上,部将于2011年10月组织重点抽查。
(四)总结阶段。部将于2011年11月对全国土地登记规范化及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检查情况进行总结。
附件:1.土地登记规范化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检查内容及标准 2.土地登记规范化检查汇总表一 3.土地登记规范化检查汇总表二
附件1
土地登记规范化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检查内容及标准 项 目 内 容 及 标 准
《土地登记办法》贯彻情况 1.组织开展《土地登记办法》的学习培训 2.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媒体向社会宣传《土地登记办法》 土地登记表格、证书使用情况 1.启用新版土地登记表格 2.表格填写完整、准确、规范、无漏项 3.不同表格相同内容填写一致
4.土地登记簿填写齐全并加盖人民政府印章或土地登记专用章 5.结合新版土地登记表格对已有信息系统进行改造升级 6.土地证书填写规范
土地权利证书订购管理情况 1.核发土地权利证书手续齐全
2.订购使用全国统一印制的土地权利证书,无私自印制、购买和使用假土地权利证书的现象 3.专人领取、保管、发放土地权利证书 土地登记机关 依法办理土地
登记情况 1.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登记机关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
1. 2.土地抵押权、地役权登记机关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 3.土地抵押权、地役权登记与土地使用权登记机关一致
4.土地登记由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地籍管理部门统一办理 依法进行土地 登记情况 1.按照属地原则开展土地登记
2.依据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确权登记。对下列情况不能办理登记发证:(1)土地权属有争议的
(2)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尚未处理或正在处理的(3)未依法足额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其它税费的(4)按土地价款缴纳比例分割申请登记的(5)申请登记的土地权利超过规定期限的(6)无合法用地批准等土地登记申请要件的
(7)对经营性用地没有按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的(8)协议出让地价低于出让底价的(9)违反规划改变土地用途的
(10)未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而设定抵押的
(11)异议登记期间未经异议登记权利人同意,申请办理抵押登记的(12)查封登记未解除申请办理抵押登记的(13)其它依法不予登记的
按程序办理土地登记情况 1.制订并公布统一的收件标准 2.受理的土地登记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
3.地籍调查表、宗地图及宗地界址坐标等资料由申请人提供 4.有登记询问程序
5.按照规定内容和程序受理和审查登记申请材料 6.权属审核无误
7.按照规定时限办结土地登记审查手续等 土地登记资料
管理及应用情况 1.登记成果归档齐全完整,并对档案进行科学的分类、整理,无缺损、遗失现象
2.档案资料编制了检索工具,登记档案保管符合档案管理要求,采取了必要的安全保护措施 3.开展了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制定出台土地登记资料公开查询收费标准 4.同一县级行政区内土地登记资料由同级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 5.土地登记资料在房屋拆迁、土地征收和流转等方面发挥了作用 土地登记制度
建设情况 1.有完善公开的内部管理制度、办事流程及岗位责任制 2.有专门对外服务办公场地,实行政策、程序、收费“三公开” 3.办公人员挂牌上岗,树立良好服务形象,提供详细服务指南 4.登记人员工作态度认真、热情,社会群众满意 5.信访及投诉案件有登记记录、调查意见及处理结果 土地登记持证
上岗情况 1.从事土地权属审核和登记审查的人员均具备有效土地登记上岗资格证 2.土地登记持证上岗人员定期接受继续教育 土地登记代理
制度情况 1. 1.土地登记代理人员和机构数量情况,从事土地登记代理的人员均具备土地登记代理职业资格证
2.组织成立土地登记代理人协会
土地登记信息化建设情况 1.土地登记实现信息化管理 2.土地登记属性信息和图形信息是否建库
土地权属争议调处组织领导和应急机制建设情况 1.组织领导措施落实情况 2.应急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3.上报制度建立情况 4.热点案件处理情况
建立健全机制,保障土地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有序开展情况 1.队伍建设有关情况 2.办案经费保障情况 3.规范调处程序情况 4.调解作用发挥情况 5.巡视指导工作开展情况
附件2 土地登记规范化检查汇总表一
省(区、市)
填表日期:
****年**月**日 填表单位:
县级行政区名称 检查宗地数 不规范宗地数 其中不规范登记情况(宗地数)其中违规登记情况(宗地数)已纠正不规范登记宗地数
登记机关不符合法律规定 登记程序不符合规定 土地确权登记依据不符合法律规定 申请登记资料不齐全 登记档案资料不齐全管理不规范 未使用国家规定的土地 登记表格及土地权利证书 土地登记表格填写不规范 权属争议未解决的 土地登记发证 违法违规行为尚未处理或正在处理的土地登记发 证 未依法足额缴纳土地有偿使用费和其它税费的 土地登记发证 按照土地价款缴纳比例 分割登记的土地登记发证 申请登记的土地权利超过规定期限办理登记发证 无合法用地批准等土地 登记申请要件的土地登记发证 对经营性用地没有按招标拍卖挂牌等方式出让的 土地登记发证 协议出让地价低于出让 底价的土地登记发证 擅自违反规划改变用途的土地登记发证 未办理土地使用权登记 而设定抵押登记 异议登记期间未经异议 登记权利人同意办理抵押登记 查封登记未解除办理抵押登记 其它违规登记
合计
附件3 土地登记规范化检查汇总表二
省(区、市)
填表日期:
****年**月**日 填表单位: 县级
行政区名称 土地登记持证上岗情况(个)土地登记代理(个)土地登记信息化 建设情况 因登记机关错误登记 引发行政诉讼或复议情况
从事登记工作
人员总数 持有上岗证书总人数 在岗人员中持证人数 未持证上岗 人数 上岗人员继续教育 人数 持有土地登记代理资格证 人数 土地登记代理机构数 实现土地登记信息化管理的机构数(个)行政诉讼或复议数量(件)败诉数量(件)赔偿金额(万元)行政编制人数 事业编制人数
合 计
说明:1.持有上岗证书总人数:是指本单位取得土地登记上岗资格证书的总人数; 2.上岗人员继续教育人数:是指2003年2月至2010年12月上岗人员中累计继续教育培训人数;
3.持有土地登记代理资格证人数:是指本单位取得全国土地登记代理资格证书的总人数。
第二篇:土地确权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讲义
土地确权和土地权属争议调处讲义
一、土地确权的概念
土地确权又称为确定土地权利,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依法对土地权利的主体、客体、内容进行认定,明确土地权属的行政行为。实践中,对土地确权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土地确权,仅指依法确定土地权利的归属,即依照法律、法规和政策的规定,确定某一范围内土地(或一宗地)的所有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地役权和抵押权等土地权利归谁所有。广义的土地确权,不仅包括确定土地权利的归属,还包括确定土地权利的主体、客体和内容。由于具体的土地权利总是主体、客体和内容三者的统一,因此,实践中确定土地权利的概念,更多地采用广义上的理解。
二、土地确权的依据
土地确权依据,是指确定土地使用权或者土地使用权过程中所依据的法律法规政策和事实根据。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来源:考试大的美女编辑们
(一)法律依据
确定土地权利归属的法律依据散见于基本法、土地法律和各种土地法规及相关法律中。
1、基本法:《宪法》、《民法通则》。
2、土地法律:《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
3、相关法律:《物权法》、《城乡规划法》、《农业法》、《农村土地承包法》、《森林法》、《草原法》、《渔业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水法》、《文物保护法》等。
4、土地行政法规:《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和转让暂行条例》、《外商开发经营成片土地管理暂行办法》、《城镇土地使用税暂行条例》、《中外合资企业建设用地的暂行规定》、《铁路留用土地办法》等。
5、部门规章及政策性文件:《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土地权属争议调查处理办法》、《土地登记办法》、《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等。
6、其他有关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等。
(二)事实依据
在土地确权工作中,可以作为土地确权的事实依据包括:
1、当事人依法达成的协议;
2、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批准文件、处理决定:
3、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的调解书;
4、人民法院生效的判决、裁定和调解书;
5、生效的遗嘱;
6、土地详查或更新调查形成的土地权属协议书、认定书;
7、新中国成立之后双方签订的土地、山林等权属或界线的协议;
8、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文件。
三、我国的土地权利体系
(一)土地权利概述及特征
1、土地权利是对土地的支配权。
2、土地权利是排他性财产权。考试大论坛www.xiexiebang.com来源:www.xiexiebang.com
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县级人民政府登记造册,确定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的权属性质、面积、坐落,核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书,确认所有权。
2、土地使用权
土地使用权这一概念在《物权法》中没有直接的规定,但在我国《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担保法》等法律中有明确规定。
土地使用权,是指使用土地的单位和个人在法律所允许的范围内对依法交由其使用的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以及依法处分的权利。国有土地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可以依法确定给单位或者个人使用,体现了土地所有权和土地使用权可以分离的基本原则。
我国土地使用权分为以下几类:
(1)建设用地使用权
《物权法》将建设用地使用权作为一项独立的土地权利类型进行了单独规定。建设用地使用权人依法对国家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有权利用该土地建造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建设用地使用权具有以下特点:
①在设立范围上,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在土地的地表、地上或者地下分别设立。
②在设立方式上,建设用地使用权可以采取出让或者划拨等方式。
③在权利内容上,建设用地使用权人有权将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赠与或者抵押,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建设用地使用权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附着于该土地上的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一并处分。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转让、互换、出资或者赠与的,该建筑物、构筑物及其附属设施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处分。
④在期限上,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的,自动续期。非住宅建设用地使用权期间届满后的续期,依照法律规定办理。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除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没有使用期限的限制。
⑤集体所有的土地作为建设用地的,应当依照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办理。根据我国现行法律规定,集体建设用地的处分等权能仍受到严格的限制,同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相比,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仍在权能上具有不完整性。
(2)宅基地使用权
宅基地使用权作为一项独立的土地权利类型,是《物权法》中的新规定,根据《物权法》、《土地管理法》等法律规定,宅基地使用权是经依法审批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给其成员用于建造住宅的、没有使用期限限制的一种土地权利。宅基地使用权人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权利,有权依法利用该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宅基地使用权具有以下特点:
①宅基地使用权的取得、行使和转让,适用土地管理法等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宅基地因自然灾害等原因灭失的,宅基地使用权消灭;
②对失去宅基地的村民,应当重新分配宅基地;
③已经登记的宅基地使用权转让或者消灭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
④宅基地使用权按照批准程序取得,实行无偿、无期限的使用制度;
⑤宅基地使用权不得单独转让。出卖、出租住宅的,再申请宅基地不予批准。www.xiexiebang.com考试就到考试大考试大论坛本文来源:考试大网
(3)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确立的,它是依赖于国家、集体土地所有权的一种权利,是指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依法对其承包经营的耕地、林地、草地等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它是一项独立的物权。
3、其他土地权利
(1)地役权
地役权是指土地权利人因通行、取水、排水等需要,按照合同约定,利用他人的不动产,以提高自己的不动产的效益的权利。(如甲工厂原有东门可以出入,后想开西门,借用乙工厂的道路通行。甲工厂与乙工厂约定,甲工厂向乙工厂适当支付使用费,乙工厂允许甲工厂的人员通行,这时甲工厂即取得了“地役权”。)《物权法》首次将地役权作为一项重要土地权利写入了我国法律中,并对其形式和内容进行了具体规范。根据《物权法》规定,地役权具有以下特点:
①地役权的设立。设立地役权应当采取书面形式订立地役权合同,地役权自地役权合同生效时设立。当事人要求登记的,可以向登记机构申请地役权登记;未经登记,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已经登记的地役权变更、转让或者消灭的,应当及时办理变更登记或者注销登记。地役权的期限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用益物权的剩余期限。
②地役权的优先效力。《物权法》第一百六十二条:“土地所有权人享有地役权或者负担地役权的,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时,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人继续享有或者负担已设立的地役权。”
③用益物权对地役权的优先效力。《物权法》第一百六十三条:“土地上已设立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等权利的,未经用益物权人同意,土地所有权人不得设立地役权。”
④地役权不得单独转让和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转让的,地役权一并转让,但合同另有约定的除外。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抵押的,在实现抵押权时,地役权一并转让。需役地以及需役地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部分转让时,转让部分涉及地役权的,受让人同时享有地役权。供役地以及供役地上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建设用地使用权部分转让时,转让部分涉及地役权的,地役权对受让人具有约束力。
⑤地役权消灭的情形。《物权法》第一百六十九条:“地役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供役地权利人有权解除地役权合同,地役权消灭:
(一)违反法律规定或者合同约定,滥用地役权;
(二)有偿使用供役地,约定的付款期届满后在合理期限内经两次催告未支付费用。”
(2)土地抵押权
土地抵押权是指土地权利人以其合法拥有的土地使用权作为履行债务的担保,当使用权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或宣告破产时,抵押权人有权处分土地使用权,并从中优先受偿的权利。根据《物权法》、《担保法》等法律规定,土地抵押权具有以下特点:
①抵押标的限定性。可以抵押的土地权利包括:
a建设用地使用权;
b以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取得的荒地等土地承包经营权;
c以建筑物抵押的,该建筑物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以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的,该土地上的建筑物一并抵押。抵押人未依照前款规定一并抵押的,未抵押的财产视为一并抵押:
d乡镇、村企业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不得单独抵押。以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抵押的,其占用范围内的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抵押。
土地所有权不得抵押;耕地、宅基地、自留地、自留山等集体所有的土地使用权不得抵押,但法律规定可以抵押的除外。
②抵押财产折价或者变卖的,应当参照市场价格。
③土地使用权与地上建筑物及其他附着物不可分割抵押,土地使用权抵押时,其地上建筑物、附着物随之抵押;反之,地上建筑物、其他附着物抵押时,其使用范围内的使用权随之抵押。
④建设用地使用权抵押后,该土地上新增的建筑物不属于抵押财产。该建设用地使用权实现抵押权时,应当将该土地上新增的建筑物与建设用地使用权一并处分,但新增建筑物所得的价款,抵押权人无权优先受偿。
⑤土地抵押权实现后,未经法定程序,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用途。
⑥ 土地抵押权有下列情况之一,即终止其效力:第一,主债权消灭;第二,土地灭失,当作为担保财产的土地使用权所依附的客体土地灭失时,附在其上得土地使用权抵押权当然随之消灭;第三,土地抵押权实现。
四、土地确权的基本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合法性原则是指在土地确权过程中,确权机关必须遵守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单行条例有关土地确权的规定。合法性原则包含既要遵循实体法,又要遵循程序法两个方面,违反实体法或程序法,都将构成对合法性原则的破坏。
(二)合理性原则
合理性原则是指土地确权决定内容要客观、适度、符合理性,即土地确权行为的动因应符合行政目的,应建立在正当考虑的基础上,内容应合乎情理。坚持合理性原则既有利于保障行政权力合法行使,也有利于维护公民、个人、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城市土地属国家所有原则
《土地管理法》明确规定,“城市市区的土地属于全民所有即国家所有”。城市不存在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其土地自然应属于国家所有。
(四)国有土地所有权性质不可变更原则
国有土地可以由农民集体长期使用,但不能因此而改变土地所有权性质。对于国家建设征收后,由于种种原因又退还给原农民集体使用的土地,其国有土地的性质不得改变。
(五)尊重历史,面对现实原则
我国土地所有权制度经历了几次大的调整,各地的情况千差万别,土地权属状况十分复杂,致使土地权属纠纷不断,使土地确权工作面临相当大难度。因此,在确权工作中,必须坚持尊重历史和现实、分阶段处理的原则,即既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和政策、又要充分考虑当前土地使用的实际状况,正确处理国家与集体、集体与集体、单位与个人之间的关系。
(六)有利于生产生活和社会稳定原则
在实施土地确权时,尽可能地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利益,在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坚持有利于社会团结、稳定这一处理原则,化解矛盾、解决纠纷。
五、土地确权中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土地确权的目的是界定土地产权,明确土地权利,保障土地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土地所有权在附设在土地上的各种权利中处于最基础的位置,土地使用权是从土地所有权上分离出来的,因此,确定一宗土地的使用权,首先要明确该宗地的所有权归属。
(一)正确划分国家土地所有权和集体土地所有权
在确定土地所有权上先后存在两个问题:一是确定土地属于国家所有还是属于集体所有;二是如果土地属于集体所有,则还需确定该宗土地属于哪一个农民集体所有,及如何把不同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划分清楚。
1、国家土地所有权
(1)国家依法征收的土地,围海、围湖造地或者因自然力量形成的土地,确定为国家所有。
(2)下列土地可以确定为国家所有:
①依据一九五○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及有关规定,当时没有将土地所有权分配给农民集体的土地;
②实施一九六二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时未划入农民集体范围内的土地;
③《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公布以前,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的华侨农场使用的原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包括合作化之前的个人土地,迄今没有退给农民集体的;
④解放初期接收、没收、征收、征购的土地。
2、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
(1)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按目前该农民集体实际使用的本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确定所有权。
(2)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下列土地可以确定为农民集体所有:
①土地改革时分给农民并颁发了土地所有证的土地;
②实施《六十条》时确定为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
③原属于国有或者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经带地入社和实施《六十条》时固定为生产队范围内的土地。
(3)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已满二十年的,确定为现使用者所有。虽满二十年,但在二十年期满之前所有者曾向现使用者或有关部门提出归还的除外。
3、国有土地和集体土地所有权的划分
按照城市土地国有化原则,我国城市土地都属于国家所有。这在空间地域范围上把城市土地的国家所有权性质进行了明确。但是界定城市市区以外的国家所有土地和集体所有土地必须搞清楚两个问题:
第一,如何确定土地是否曾经为集体所有。这一点在确定农民集体土地所用权上已作说明。
第二,如何考察曾经被确定为集体所有的土地,其后的所有权性质有没有发生变化。确定一宗土地在历史上曾经属集体所有,只是确定该宗土地所有权归属的第一步,还不能说明这宗土地的所有权性质就一定是集体所有,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土地权利变动频繁,在管理上也比较薄弱,所以必须考察该宗土地在这几十年间是否发生改变而转为国有。
根据《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集体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发生变化,主要有以下情况:
(1)1962年9月《六十条》公布以前,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和集体所有制的华侨农场使用的原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含合作化之前的个人土地),迄今没有退给农民集体的,属于国家所有。
《六十条》公布时起至1982年5月《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公布时止,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原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属于国家所有:
①签订过土地转移等有关协议的;
②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使用的;
③进行过一定补偿或安置劳动力的;
④接受农民集体馈赠的;
⑤已购买原集体所有的建筑物的;
⑥农民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转为全民所有制或者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的。
1982年5月《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公布时起至1987年《土地管理法》开始施行时止,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违反规定使用的农民集体土地,依照有关规定进行了清查处理后,仍由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确定为国家所有。
凡属上述情况以外未办理征地手续使用农民集体土地,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按当时规定补办征地手续,或者退还农民集体。1987年《土地管理法》施行后违法占用的农民集体土地,必须依法处理后,再确定土地所有权。
(2)198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管理、制止乱占耕地的通知》发布之前,全民所有制单位、城市集体所有制单位租用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后,能够恢复耕种的,退还农民集体耕种,所有权仍属于农民集体;已建成永久性建筑物的,由用地单位按租用时的规定,补办手续,土地归国家所有。凡按照有关规定处理了的,可按处理决定确定所有权和使用权。
(3)国家建设对农民集体全部进行移民安置并调剂土地后,迁移农民集体原土地转为国家所有。但移民后原集体仍继续使用集体土地,国家未进行征用的,其所有权不变。
(4)因国家建设征用土地,农民集体建制被撤销或其人口全部转为非农业户口,其未经征用的土地归国家所有。继续使用原有土地的原农民集体及其成员享有国有土地使用权。
(5)全民所有制单位和城镇集体所有制单位兼并农民集体企业的,办理有关手续后,被兼并的原农民集体企业使用的集体所有土地转为国家所有。乡(镇)企业依照国家建设征用土地的审批程序和补偿标准使用的非乡(镇)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转为国家所有。
但必须明确一点,虽然集体土地所有权性质可以发生变化转为国家所有,但国家土地上所有权性质一般是不可变更的,国有土地不得再转变为集体土地,这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
4、集体之间土地所有权的划分
集体所有的土地还要进一步明确属于哪一个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边界如何划分清楚,《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第二十条“村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按目前该村民集体实际使用的本集体土地所有权界线确定所有权。根据《六十条》确定的农民集体土地所有权,由于下列原因发生变更的,按变更后的现状确定集体土地所有权。
(一)由于村、队、社、场合并或分割等管理体制的变化引起土地所有权变更的;
(二)由于土地开发、国家征地、集体兴办企事业或者自然灾害等原因进行过土地调整的;
(三)由于农田基本建设和行政区划变动等原因重新划定土地所有权界线的。行政区划变动未涉及土地权属变更的,原土地权属不变。”这是集体土地之间划分的一条基本原则,对集体土地之间的划分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还对长期以来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情况明确规定:农民集体连续使用其他农民集体所有土地已满20年的,应视为现使用者所有;连续使用不满20年,或者虽满20年但在20年期满之前所有者曾向现使用者或有关部门提出归还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土地所有权。
另外,《确定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若干规定》对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的情况做出了规定。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乡(镇)或村在集体所有的土地上修建并管理的道路、水利设施用地,分别属于乡(镇)或村农民集体所有;
(2)乡(镇)或村办企事业单位使用的集体土地,《六十条》公布以前使用的,分别属于该乡(镇)或村农民集体所有;《六十条》公布时至1982年国务院《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公布时止使用的,由下列情况之一的,分别属于该乡(镇)或村民集体所有:
①签订过用地协议的(不含租借);
②经县、乡(公社)、村(大队)批准或同意,并进行了适当的土地调整或者经过一定补偿的;
③通过购买房屋取得的;
④原集体企事业单位体制经批准变更的;
⑤乡(镇)企业使用本乡(镇)、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依照有关规定进行补偿和安置的,土地所有权转为乡(镇)农民集体所有。经依法批准的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使用的农民集体土地,分别属于乡(镇)、村农民集体所有。
(二)正确处理铁路、公路、水利、电力、军队使用的土地确权问题
1、军事设施用地依照解放初土地接收文件和人民政府批准征用或划拨土地的文件确定使用权。土地使用权有争议的,按照国务院、中央军委有关文件规定处理后,再确定土地使用权。国家确定的保留或地方代管的军事设施用地的土地使用权确定给军队,现由其他单位使用的,可依照有关规定确定为他项权利。经国家批准撤销的军事设施,其土地使用权依照有关规定由当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收回并重新确定使用权;
2、依法接收、征收、划拨的铁路线路用地及其他铁路设计用地,现仍有铁路单位使用的,其使用权确定给铁路单位。铁路线路路基两侧依法取得使用权的保护用地,使用权确定给铁路单位;
3、国家水利、公路设施用地依照征用、划拨文件和有关法规划定界线;
4、原由铁路、公路、水利、电力、军队及其他单位和个人使用的土地,1982年5月《国家建设征用土地条例》公布之前,已经转由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的,除按照国家法律和政策应当退还的外,其国有土地使用权可确定给实际土地使用者,但严重影响上述部门的设施安全和正常使用的,暂不确定土地使用权,按照有关规定处理后,再确定土地使用权。1982年5月后非法转让的,经依法处理后再确定使用权。
(三)正确处理农民集体使用的国有土地确权问题
农民集体使用国有土地,其使用权按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门审批、划拨文件确定;没有审批、划拨文件的,依照当时规定补办手续后,按使用现状确定;过去未明确划定使用界限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参照土地实际使用情况确定。
六、集体土地使用权的确定
(一)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依法使用宅基地以外的集体土地从事非农业建设的,确定为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确定其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
①乡镇企业、乡镇村公共设施公益事业使用的集体土地;
②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其他单位个人以土地使用权入股联营等形式共同举办的企业使用的集体土地;
③单位和个人通过兼并乡镇企业或接受破产乡镇企业取得的集体土地。
(二)宅基地使用权的确定
农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依法取得集体土地并进行建造住宅及其附属设施的,确定宅基地使用权。
①符合当地政府分户建房规定而尚未分户的农村居民,其现有的宅基地没有超过分户建房用地合计面积标准的,可按现有宅基地面积确定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
②一九八二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发布之前农村居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规定的面积标准,只要未经拆迁、改建、翻建的,可以按实际使用面积确定宅基地使用权。一九八二年《村镇建房用地管理条例》发布时起至一九八七年《土地管理法》开始施行时止,农村居民建房占用的宅基地,超过当地政府规定的面积标准的,超过部分按当时国家政策及地方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处理后,可以按实际使用面积确定宅基地使用权。
③符合当地政府分户建房规定而尚未分户的农村居民,其现有的宅基地没有超过分户建房用地合计面积标准的,按现有宅基地面积确定宅基地使用权。
④依法通过转让、继承房屋等方式取得宅基地,与原有宅基地面积合计超过省、自治区、直辖市规定标准的,按合计面积确定宅基地使用权;宅基地上的房屋等建筑物灭失后,超标准部分的宅基地使用权由本农民集体依法收回。
⑤家庭成员的户口全部迁出本农民集体的,在房屋等建筑物的存续期间内仍确定其宅基地使用权。
第三篇: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全国统一印制土地权利证书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全国统一印制
土地权利证书管理的通知
国土资厅发[2009]58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
为进一步加强全国统一印制土地权利证书管理,严格规范土地权利证书印制发行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全国统一印制土地权利证书管理工作 土地权利证书是土地权利人享有土地权利的证明。实行全国统一印制土地权利证书,是维护土地登记公信力、规范土地登记行为的客观要求。按照《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关于土地权利证书的式样由国务院土地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规定的要求,部在《土地登记办法》等部门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对全国统一印制、发行、订购及使用土地权利证书提出了明确要求,并对印制土地权利证书进行统一编号,加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土地证书管理专用章》。从总体上看,全国统一印制土地权利证书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土地权利证书的印制管理得到规范,土地权利证书的法律权威性不断得到加强。但是,近期个别地方出现了印制、购买、使用假土地权利证书的现象。这些假土地权利证书使用伪造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土地证书管理专用章》和编号,严重扰乱了土地登记发证工作,影响了国土资源管理秩序。
为此,部重申,土地权利证书实行全国统一印制管理,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负责全国土地权利证书的编号、监制等管理工作。地方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必须订购、使用全国统一印制的土地权利证书,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印制、购买、使用假土地权利证书。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要加强对土地权利证书的管理,努力降低证书成本,保证证书印制质量,为地方各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提供优质服务。
二、全面检查订购、使用全国统一印制土地权利证书情况 为加大对全国统一印制土地权利证书监督管理力度,部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对印制、发行、订购及使用土地权利证书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各地要对2002年6月1日至2009年6月30日订购、使用全国统一印制土地权利证书的情况进行自查,对自查发现的问题及时纠正处理。对伪造《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土地证书管理专用章》,印制假土地权利证书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有关责任人法律责任。在部即将开展的全国土地登记规范化检查中,订购、使用全国统一印制土地权利证书情况将作为专项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对自查自纠不力的,部将进行通报。
请各省(区、市)将订购、使用全国统一印制土地权利证书自查自纠情况报告及《订购、使用全国统一印制土地权利证书自查表》(附件1)于2009年7月10日前报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以市、县为单位订购土地权利证书的省份,由省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统一负责报送。
三、建立订购全国统一印制土地权利证书情况定期上报及公布制度
为及时掌握各地订购、使用全国统一印制土地权利证书情况,杜绝印制、购买、使用假土地权利证书现象的发生,部决定建立订购全国统一印制土地权利证书情况定期上报及公布制度。从2009年7月1日起,各地在每季度末月25日前,将本省(区、市)《订购全国统一印制土地权利证书情况季报表》(附件2)报中国土地矿产法律事务中心,部将对各地订购全国统一印制土地权利证书情况在国土资源部门户网站及中国地籍网上公布。
附件:1.订购、使用全国统一印制土地权利证书自查表
2.订购全国统一印制土地权利证书情况季报表
二○○九年六月二十四日
第四篇: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解放军土地管理局,部有关直属单位,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部机关各司局: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经国土资源部部长办公会议审议通过,现予以印发,请遵照执行。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三日
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规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一、为规范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保障工作的顺利开展,不断提升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水平,根据《土地调查条例》和《土地调查条例实施办法》,制定本规则。
二、本规则中的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是对自然内的全国土地利用现状、权属变化,以及各类用地管理信息,进行调查、监测、核查、汇总、统计和分析等活动。
三、开展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目的是,掌握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保持全国土地调查数据和国土资源综合监管平台基础信息的准确性和现势性,以满足国土资源管理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土地变更调查是重要的国情国力调查。经依法公布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是实施国土资源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依据,是编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有关专项规划的基础。
五、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应充分运用国土资源遥感监测全国“一张图”和土地“批、供、用、补、查”用地管理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等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的日常实时监管信息,努力强化常态化变更监管,减少变更调查工作量,节约工作成本,提高工作效率。
六、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按照国土资源部统一组织、统筹安排、一查多用、分级实施,各级国土资源相关业务部门分工协作、多方参与、各司其职、共同负责的原则组织开展。
七、国土资源部地籍管理司牵头组织,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具体实施,各相关司局和单位共同参与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以部专题会议方式,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监督检查工作计划的执行情况。
八、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应在各地日常变更工作的基础上,每年集中开展一次,统一时点是当年12月31日。
九、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所需经费,由县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依据《土地调查条例》相关规定,商同级财政部门协调解决。
第二章 工作内容
十、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应在上国土资源遥感监测全国“一张图”的基础上,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将日常管理形成的“批、供、用、补、查”用地管理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等信息,实时叠加到“一张图”上,逐步实现实时变更。各地要及时利用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更新下一国土资源遥感监测全国“一张图”,并保持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相关信息更新的连续性与现势性。
十一、在遥感数据需求统筹的基础上,采购当年覆盖全国的最新遥感影像数据,加工制作遥感正射影像图,内业提取当年新增建设用地图斑,开展遥感监测工作,辅助开展变更调查。同时提供给相关矿政业务部门,利用遥感影像对矿产地储备范围进行监督管理。
十二、以县(市、区)为单位,全面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调查,查清内各类土地的实际变化情况,重点查清建设用地、耕地的变化情况。
十三、以县(市、区)为单位,开展用地管理信息调查,查清内各类新增建设用地的审批情况、用地合法性情况、“批而未用”土地情况、基本农田保护情况、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情况等日常用地管理信息。
十四、依据变更调查结果和日常变更结果,按照数据库建设的国家标准和规范,实时更新土地调查数据库。每一,年底按统一时点要求,全面更新各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十五、依据调查结果,开展土地变更调查结果数据的分析工作,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及耕地保护、基本农田保护、土地利用计划安排使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违法用地与土地督察等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对策与建议,编写分析报告。
第三章 工作程序
十六、制定工作方案。由部地籍管理司牵头,部相关司局共同参加,根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安排,结合国土资源管理相关业务需求,研究制定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总体方案,经批准后实施。
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依据总体方案,编制土地变更调查实施方案,经专家论证并报部批准后实施。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结合实际情况,按照国家统一方案和要求,编制本地区实施方案。
十七、全面部署工作。部地籍管理司依据总体方案,并根据国土资源管理的具体需求,组织起草开展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的通知,经部审定后,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变更调查工作。
十八、开展遥感监测工作。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负责按照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技术规程,组织开展全国土地利用遥感监测工作,遥感监测生产成果供各地开展土地变更调查、用地管理信息调查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使用。
遥感数据供应商和遥感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应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确定。
十九、开展土地变更调查工作。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加强统筹,将土地审批、土地供应、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耕地占补平衡、执法检查、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等各类日常管理信息,实时登录并更新至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充分利用综合信息监管平台的各类用地管理信息和矿产资源的日常监管信息,与遥感监测成果进行比对,按照职责与分工,组织开展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调查和用地管理信息调查。
地籍业务部门负责组织对本辖区范围内当期每一变化地块进行实地调查核实,依据《土地利用现状分类》(GB/T 21010-2007)及国家土地变更调查技术规范和要求,查清土地利用实际变化情况,并如实记录。
在地籍业务部门提供的土地利用变化结果的基础上,各相关司局和单位依据建设用地审批、土地整理复垦开发等补充耕地范围、基本农田占用与补划情况等日常管理资料和信息,负责组织落实并标注相关用地管理信息。
二十、开展数据库更新、汇总工作。省级地籍业务部门负责组织市县级地籍业务部门,按照国家统一的土地调查数据库更新技术标准与规范,在日常数据库更新的基础上,依据日常实时监管信息和土地利用实际变化情况,每一,年底全面更新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并逐级汇总土地变更调查成果。
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组织对本省级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核查确认,对县级土地调查数据库质量进行检查,按时将通过省级核查检查的土地调查成果报送国土资源部。二
十一、开展调查成果质量检查与核查。部地籍管理司牵头,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具体负责,通过政府采购方式,组织专业队伍,按照数据库标准和要求,对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的县级土地变更调查数据库进行质量检查;对照遥感影像及监测成果等资料,开展变更调查成果的地类一致性核查。其中,对建设用地变化情况开展全面的内业地类一致性核查,对非建设用地流量变化异常地区,开展重点地类流向的内业地类一致性核查。检查核查结果应及时反馈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二十二、开展用地管理信息的国家级审查。部地籍管理司组织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同步将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提交部信息中心。部信息中心负责将变更调查成果纳入部综合信息监管平台,通过综合信息监管平台实现土地利用变化与用地管理信息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信息的叠加分析,并提供部相关司局和单位使用。部相关司局和单位根据工作职责,分别组织变更调查成果中用地管理信息及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监管信息的审查核实工作,并形成审核结果,按变更调查方案要求的时限,分别及时反馈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二十三、完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统一组织各县(市、区),根据部反馈的地类一致性核查结果、数据库检查结果及用地管理信息审查结果和矿产资源日常监管情况,在规定期限内,按各自职责分工,逐一对比核实,修改完善变更调查成果,经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审查汇总后报送国土资源部。
二十四、实地核实与重点抽查。部组织对各省级修改完善后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进行再次核查。根据核查结果,结合重点地类的流向、流量特点,确定重点地区、重点地类,由部统一组织,采取行政和技术力量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外业实地核实及重点抽查并通报检查抽查结果。
二十五、更新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按照数据库更新的规范和标准,负责检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报送的变更调查成果。通过国家级质量检查和成果核查审查的,纳入并更新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
二十六、变更调查结果汇总。在更新后的国家级土地调查数据库基础上,按照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汇总的有关规范和要求,部地籍管理司组织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汇总形成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数据成果。
二十七、开展数据分析,编写分析报告。在汇总结果的基础上,地方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按照国家统一要求,结合各地具体情况,开展本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数据的分析工作,编写分析报告并逐级报送上一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
部地籍管理司会同相关司局和单位,起草全国“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经部审查后报国务院批准。
第四章 质量控制与成果管理
二十八、建立土地变更调查培训制度。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应根据土地变更调查工作需要,加强对参与变更调查的技术及管理人员业务技能和管理知识的培训工作,提高人员业务素质。
二十九、设立专家库。全国土地变更调查工作设立专家库,根据需求从专家库中选择或抽取专家,成立专家组,负责解决调查中遇到的重大政策和技术问题,对调查方案论证及有关技术咨询、指导。
三
十、实行质量检查与监理制度。土地变更调查质量检查与监理制度应遵循公开公正原则,实行量化考核。对不能满足检查与监理要求又不及时整改的作业队伍,应给予通报批评并按照相关规定处理。监理工作应遵循回避制度,作业单位技术人员不能监理本地区、本单位成果。监理检查结果应客观公正,并在第一时间内向各作业单位公布。
三
十一、实行成果质量分级控制制度。对县级调查成果实行自检、复查、核查确认的质量分级控制制度。县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自检,市(地)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复查,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负责核查,并报经省级人民政府确认。部负责对全国土地调查成果进行核查。
三
十二、实行奖惩制度。对调查成果质量较高,以及在土地调查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部将适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或者奖励。
对违法干预调查工作、虚报瞒报变更调查数据的,按《土地调查条例》规定的罚则处罚。对未按时报送或拒不报送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的,进行相应处罚或处分。
三
十三、调查成果管理及保密。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应按照国家档案及保密管理的有关要求,统一管理,及时存档。国家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存放在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并做异地备份,成果确认公布前,需要使用的,须向国土资源部提出书面申请。经同意后,部地籍管理司以书面方式,通知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提供国家级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并按有关规定签署成果资料保密协议书。
保管和使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成果资料的单位,必须根据国家保密管理的有关规定,建立数据管理的保密制度。
三
十四、调查成果应用。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成果经确认公布后,由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及时提交部信息中心,纳入国土资源“一张图”,通过综合信息监管平台,服务于国土资源日常管理工作及对外提供使用。
省、市、县各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参照国家成果应用模式,实现国土资源管理各项工作在国土资源“一张图”和综合信息监管平台上实时开展。三
十五、调查成果公布。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成果,报国务院批准后公布。全国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公布后,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方可逐级依次公布本行政区域的土地变更调查成果。
第五章 附 则
三
十六、本规则由国土资源部负责解释。各省级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可参照本规则,制定本省(区、市)实施细则,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三
十七、本规则自公布之日起试行。
第五篇: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方案》的通知(国土资发〔2007〕210号,2007年9月12日)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方案》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7〕210号(2007年9月12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房屋土地资源管理局),计划单列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土资源局,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中国地质调查局及部其他直属单位,部机关各司局:
为保证国家土地法律法规和土地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巩固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成果,坚决惩处土地违法违规行为,部决定集中开展以查处“以租代征”为重点的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现将《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土资源部
二○○七年九月十二日
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方案
为解决当前土地执法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部决定从现在起到今年底,集中100天时间,开展以查处“以租代征”为重点的全国土地执法百日行动。
一、总体要求
通过集中清理2005年1月1日以来“以租代征”、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扩大工业用地规模、未批先用等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坚决查处违法违规案件,有效遏制土地违法违规现象有所上升的态势,进一步落实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保证国家土地法律法规的贯彻执行,确保中央土地调控政策的有效实施。
二、主要任务和工作目标
(一)“以租代征”行为的整治。重点查处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计划,规避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通过出租(承租)、承包等方式非法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工商企业项目建设的“以租代征”行为。到今年底,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对“以租代征”的违法违规问题,逐一清查到位,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肃处理。对未依法办理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批准“以租代征”占地建设的,要追究其非法批地的法律责任;对单位和个人擅自通过“以租代征”占地建设的,要追究其非法占地的法律责任。
(二)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扩大工业用地规模行为的整治。重点查处现有已审核公告的开发区擅自突破国土资源部核定的四至范围,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圈占土地的行为;查处以“工业集中区”等名义,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圈占土地进行工业用地开发的行为。到今年底,全面清理开发区或以“工业集中区”等名义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圈占土地的问题,对发现的问题分类进行处理,进一步规范开发区用地行为,巩固开发区清理整顿成果。在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批准之前,各地一律不得在规划范围外以开发区、“工业集中区”、“产业集聚区”等各种名义非法调整规划。
(三)“未批先用”行为的清理和整治。重点清查城市批次建设用地未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先行征地、供地、施工建设的违法违规行为。到今年底,全面查清各地城市批 1 次建设用地“未批先用”的建设项目,在查清事实的基础上,予以处理。对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未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擅自先行动工建设的行为,到今年底,要查清事实,分析原因,明确责任,区分不同情况,分类提出处理意见。同时,要研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建设用地报批程序的办法。
三、工作安排百日行动分三阶段进行:
(一)自查清理阶段(9月15日至10月14日)。部专门召开视频会议部署百日行动。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根据百日行动方案以及视频会议精神要求,组织部署本行政区域内土地违法违规问题的清理工作。自查清理要充分利用卫片执法检查等工作成果,全面查清问题后统一登记填表(表格见附件),并将清理结果汇总报部,同时抄送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
(二)查处纠正阶段(10月15日至11月24日)。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对发现的违法违规问题,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查处到位;对清理出的管理不规范问题,要采取措施,予以纠正。部从各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工作组,对自查清理、查处纠正工作以及第七次卫片执法检查的进展情况进行检查。
(三)督察整改阶段(11月25日至12月25日)。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针对清查各类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中暴露出的管理问题,举一反三,制定以完善制度和程序,明确执法责任为重点的整改方案。部党组成员带队组成检查组,对部分地区的查处纠正情况进行检查,并开展对重大问题的调研。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对压案不查、查处不力的,要督促整改。
四、工作要求和措施
(一)加强领导,统一认识。部成立领导小组统一领导百日行动。领导小组由部党组书记、部长、国家土地总督察徐绍史任组长,部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国家土地副总督察李元,部党组成员、国家土地副总督察甘藏春任副组长,部各有关司局主要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甘藏春兼任办公室主任,具体工作由部执法监察局和国家土地总督察办公室负责。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充分认识本次行动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按照行动方案的要求,逐级认真动员部署,建立相关工作机制,确定具体的工作任务和目标,成立专门的工作班子,全面领导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百日行动。
(二)统筹兼顾,协同配合。今年以来,监察部、国土资源部部署了进一步开展查处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专项行动,监察部等五部门联合开展了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情况专项清理,农业部等七部委联合部署了开展全国农村土地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按照专项行动、专项清理、专项治理和本次百日行动的部署和要求,统筹兼顾,积极开展相关工作,确保完成各项任务。百日行动中的重大问题,要及时向当地党委、政府汇报,特别是涉及本部门难以解决的问题,要主动提出建议,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要做好与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工作,共同研究解决土地管理和土地执法中的关键问题。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负责对专项行动、专项清理、专项治理和百日行动的全过程督察,按照各项工作的要求,明确各阶段的督察重点,推动各项工作的有效开展和落实。
(三)依法查处,督促整改。地方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严格依法依纪处理土地违法 2 违规问题,严肃处理以罚代法、处罚不到位的行为。对土地违法违规涉及到应当追究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责任的,要移送监察部门;涉及犯罪的,要移送司法机关。严格追究瞒案不报、压案不查的责任。对于不认真组织查处的,部将直接立案查处,并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对土地违法违规问题严重的地区,实行问责。各派驻地方的国家土地督察局对压案不查或查处不力的地区,应及时向有关省级及计划单列市人民政府发出整改意见书;整改不力的,报请国家土地总督察责令限期整改,限期整改期间暂停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
(四)积极宣传,营造氛围。最近一个时期,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宣传工作要以百日行动为重点,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大力宣传百日行动各阶段的整治成果和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的进展情况,保持舆论的高压态势。要定期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相关信息,通报百日行动的进展情况。各地都要通过媒体曝光一批影响恶劣的案件。要通过声势浩大、卓有成效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中央关于严格土地管理,坚决打击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坚定决心,牢固树立依法管地、依法用地的观念,营造良好的土地管理氛围。
(五)建章立制,规范管理。各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通过百日行动,认真总结土地管理的经验,针对土地管理和土地执法中存在的问题,立足于从管理上查找原因,对尚未建立管理制度的,要限期建立;对制度不落实、管理不到位的,要研究落实措施;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办事程序和集体决策制度,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促进依法行政和依规办事。部将对百日行动组织开展情况、土地违法违规案件查处情况等予以通报。各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在每个阶段结束后(10月14日、11月24日、12月25日)将百日行动各阶段进展情况汇总报告领导小组办公室,重大情况随时报告。
附件:
1、土地违法违规情况汇总表
2、通过“以租代征”方式使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工商企业项目建设用地调查统计表
3、违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扩大工业用地规模情况统计表
4、城市批次建设用地“未批先用”情况统计表
5、单独选址应报国务院审批建设项目用地“未批先用”情况统计表
6、单独选址应报省级政府审批建设项目用地“未批先用”情况统计表
二〇〇七年九月十二日
附表.xls
土地执法百日行动有关表格填报的补充说明.doc
一、省级人民政府批准或者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的村庄、集镇批次建设用地,在附表4-1中填报。
二、附表4-
1、附表4-
2、附表4-3中,“用地时间”填报供地时间,即法定用地时间;“实际用地时间”填报“未批先用”建设单位实际用地时间;“审批时间”填报法定批准机关出具建设用地审批意见的时间。
百日行动领导小组办公室 二〇〇七年九月十八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