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年四川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XX年四川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四川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12月1日,四川省政府召开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总结近年来全省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取得的成效,分析当前面临的新形势,进一步研究部署气象防灾减灾工作。
四川省委常委、副省长钟勉在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强化措施,着力提升气象监测、预报和服务能力:一是着力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建设。要加密布设局地天气雷达站和自动站,深入开展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频次、强度和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切实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共享和发布,扩大城乡预警信息发布网络覆盖面,积极推进农村乡镇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员队伍建设。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和机制。各级政府要在气象防灾减灾的行政组织协调、发展规划制定、政策法规建设、公共财政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和减灾队伍建设中发挥主导作用,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履行气象灾害防御职责,构建部门协调联动委员会、联络员会议制度、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和应急响应联动机制。要加强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扩大社会参与。三是坚持依法科学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要编制细化到县级的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并将气象防灾减灾相关工程建设纳入地方“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有关部门在规划编制和项目立项中要统筹考虑气候可行性和气象灾害的风险性。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要切实履行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职责,尽快制定四川省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法规规章和专业规划。
钟勉还要求全省加强领导,强化保障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保障:一要进一步加强组织协调。各级政府要将防灾减灾工作作为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重要工作来抓,认真落实相关政策措施,将气象防灾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及其体系、制度建设等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目标管理考核。要认真落实中国气象局与省政府签署的《共同推进气象防灾减灾和农业发展服务合作协议》,共同推进全省气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要进一步落实职能职责。各有关部门要不断创新部门协作机制,各级政府应急办要切实发挥应急指挥和综合协调作用,组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和气象灾害防御规划编制工作,各级发展改革委要将气象灾害防御工作纳入统筹规划,综合考虑气象防灾减灾的基础建设,对重大项目给予支持。气象部门要切实加强业务能力建设,发挥好牵头协调作用。广电、通讯部门要切实发挥公共媒体的作用,做好预警信息的发布工作。民政、财政、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气象等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进一步做好各自领域的相关工作。三要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各级政府要将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员队伍建设纳入当地防灾减灾规划,并按照《气象法》的要求,认真落实好气象事业发展的双重计划财务体制,切实加大气象防灾减灾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力度。
会议由四川省政府副秘书长赵学谦主持,省气象局局长彭广对近年来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重点任务,德阳市政府作了交流发言。全省23个省级部门和21个市(州)政府、相关部门分别在主、分会场参加了会议。
本规划根据国家和四川省有关法律、法规及《四川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着眼四川防灾减灾工作全局,立足解决防灾减灾综合问题,重点加强多灾种综合、各部门协同、跨行业合作的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统筹防御地震、地质、气象、旱洪等自然灾害,统筹考虑防灾减灾工作各个阶段,统筹利用各方面资源,统筹运用法律、行政、市场和科技等多种手段,推进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和灾害风险管理水平,最大限度地减少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切实保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规划基准期为XX年,规划范围为四川省内地震、地质、气象及旱洪等自然灾害。本规划是未来五年四川防灾减灾事业发展的蓝图,是各级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指导防灾减灾工作,制订防灾减灾政策的重要依据。
四川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防灾减灾工作,把防灾减灾工作作为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构建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保障。特别是经过“5·12”汶川特大地震的重大考验,全省防灾减灾管理体制机制基本理顺,由各级人民政府、专业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军队、武警部队以及社会公众构成的应急救援工作体系框架初步形成,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遍增强,自救互救能力有了较大提升,综合防灾减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第一节 “十一五”工作主要成效
“十一五”时期,是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史上极为特殊、极其艰难、极不平凡的五年,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频繁出现,“5·12”汶川特大地震、特大暴雨、特大山洪泥石流、特大干旱和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历史罕见,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面对复杂的防灾减灾形势及重大挑战,省委、省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与战略部署,带领全省人民锐意进取,攻坚破难,取得了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胜利。
五年来,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军地协调、社会参与的应急联动管理体制机制不断完善。自然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初步形成,工程防御能力稳步提升,防灾减灾科技支撑作用明显增强,防灾减灾专业技术人才以及专业救援与志愿者相结合的应急队伍逐步壮大,公众防灾减灾意识与临灾避险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特大自然灾害应对能力大幅提升。防灾减灾国际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进一步提升了我省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国际影响。
第二节 发展机遇
——经济健康发展为防灾减灾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通过经济增长方式不断转变以及灾后恢复重建任务胜利完成,全省经济仍然保持了平稳较快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为防灾减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为快速救灾救援提供了便利条件。以西部交通枢纽建设工程及“村村通”工程为支撑,构建了通向灾区的多通道快速救灾救援通道。西部大开发、扶贫开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为我省加快防灾减灾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各级应急救灾物资储备中心的建设与完善,为灾后快速救援救助提供了强有力保障。
——科学技术发展为防灾减灾提供了强有力手段。无线通讯、“3S”、云计算、物联网等现代化高新技术及设备装备的应用,为防灾减灾应急响应和决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重特大自然灾害抗灾救灾实践为防灾减灾积累了宝贵经验。近年来,我省在抗击重特大自然灾害,特别是经历“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的重大考验,为政府、社会及公众积极开展防灾减灾、更加开放自信从容应对大灾大难提供了宝贵经验。
——国际交流合作及民众参与意识不断增强为综合防灾减灾创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参与国际救援、分享自然灾害应对的成功经验,引进国际先进理念和技术,为我省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提供了有利的国际环境。随着社会各界主动参与防灾减灾的意识逐步增强,积极投身防灾减灾工作,日益成为防灾减灾的重要力量,社会动员逐步实现由应急化向常态化转变。
第三节 主要问题与面临的挑战
XX年至XX年,是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期,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和资源消耗不断增长,城市(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人类工程经济活动不断加速,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及气候变化所带来的不利影响,环境压力不断增大,全省地质、旱洪及气象等灾害易发、多发的趋势将继续存在,防灾减灾形势严峻。
——地质灾害防治形势依然严峻。四川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全省174个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已查明各类地质灾害隐患达3万余处,占全国15%左右。当前,地质灾害应急救援体系、监测预警体系尚不健全,基层应急支撑能力普遍薄弱,群众识灾、防灾能力还较欠缺;加之诱发因素复杂多变以及“5·12”汶川特大地震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我省地质灾害防治任务繁重,防灾挑战不断,压力剧增,形势十分严峻。
——旱洪灾害频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全年70%左右的降水集中在5—9月,且大多以洪水形式流失,人口耕地集中、生产总值占全省85%的盆地腹部区水资源量仅占全省的22%。十年九旱、洪水频发、旱洪交错,是我省的基本水情。受全球气候变暖影响,近年来极端天气事件频发,旱洪灾害日趋严重,部分区域水资源日益短缺;加之水利设施薄弱,抗御旱洪灾害的能力不强。
——防震减灾形势严峻。四川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南北地震带中段,全省有70%的区域处于较高地震烈度区。“5·12”汶川特大地震后,我省地震活动进入新的活跃期,汶川级余震空间分布范围大、持续时间长。当前,全省监测台网布设不足,监测系统整合与集成不到位,监测能力偏低,预警能力还有待提高,应对极端事件的基础还很薄弱。我省现代地震灾害呈现以下特点:经济较发达的中东部地区财产损失大,西部山区人员伤亡重;次生灾害重,衍生灾害损失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震灾害损失呈现非线性加速的增长趋势。我省防震减灾形势严峻。
——原生环境脆弱,人类工程经济活动加大,引发新的灾害风险增大。四川地处西南山区,原生环境脆弱,全省绝大部分城镇、半数以上的人口分布在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随着人类工程经济活动的规模及范围加大,引发新灾害的风险增大。市政基础设施承载力超负荷,部分建筑达不到设防标准,城市管理还比较薄弱,造成城市对自然灾害有明显放大作用并不断出现新的特点。广大农村,尤其是盆周山区,经济社会发展还相对滞后,农村居民主要依靠农业及其他自然资源为生,受自然灾害的影响很大,不少农村人口因灾致贫或因灾返贫,自身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很薄弱。
——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与科技支撑有待大力提升。各级政府尤其是基层减灾救灾能力底子薄、欠账多。防灾减灾人才、应急救援队伍短缺,人才结构需要优化,应急队伍资源共享有待提高。应急装备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急救灾物资储备等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综合防灾减灾能力不足。防灾减灾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能力不足,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研究欠缺,科技投入的系统性和持续性需加强,现代化专业监测预警技术应用还有待大力提升。
——防灾减灾应急管理工作机制亟需健全。当前,防灾减灾应急指挥和信息管理综合平台尚未建立,部门协调联动机制还不顺畅,各级政府防灾减灾信息集成、智能化处理及公共服务水平还较低,建立信息畅通、协调有力、联动联防、运转高效的常态化自然灾害应急管理决策和协调机制刻不容缓。
——防灾减灾意识与防灾减灾形势需求差距较大。各级政府防灾减灾意识亟需增强,城乡社区减灾工作模式尚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作长效机制急需健全,社会公众防灾减灾意识还较薄弱,识灾、避灾、自救互救的知识和技能相对欠缺,进一步提升各级政府防灾减灾公共服务意识、增强公众参与防灾减灾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任务还较艰巨。
总之,“十二五”是四川防灾减灾工作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战略期,要立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规划综合防灾减灾事业发展,加速推进综合防灾减灾能力建设,构建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保障国家、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尊重自然规律,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坚持防减并重、综合防治,依靠科技进步,依法防灾减灾,切实提高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和实效,为促进四川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有力保障。
第二节 基本原则
——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专家支持,合力减灾。坚持各级政府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加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配合,积极组织动员社会各界力量参与防灾减灾。
——以人为本,科学规划。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以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为防灾减灾的根本,以保障受灾群众的基本生活为工作重点,坚持预防为主、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针对性地制定防治措施,规范有序地开展综合防灾减灾各项工作。
——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科学评估为依据,以项目为依托,以科技为支撑,以能力建设为保障,加强调查评价、群测群防、监测预警、工程防治、宣传教育、科技推广等综合防范,坚持防灾、抗灾和救灾相结合,协同推进自然灾害防治管理各个环节的工作。
——统筹兼顾,突出重点。遵循客观规律,遵照法律法规,全面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与区域战略布局,突出重点,兼顾一般,逐步推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统一。
——依法防灾,依法减灾。通过制定、实施相关法律法规及标准,进一步健全应急抢险指挥及防灾减灾法律体系,依法依规开展防灾减灾工作,促进我省防灾减灾事业健康发展。
第三节 规划目标
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灾害损失,降低灾害风险。
——基本摸清自然灾害发育、分布、威胁情况及重点区域自然灾害风险情况,基本建成省级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信息平台,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统计核查和信息共享及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
——自然灾害百万受灾人口死亡人数在同等致灾强度下较“十一五”时期明显下降,年均因灾直接经济损失占生产总值的比例控制在%以内。
——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在土地利用、资源开发、能源供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城乡建设和扶贫开发等规划中体现防灾减灾的要求。
——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自然灾害保险赔款占自然灾害损失的比例明显提高。
——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初步建成。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全面纳入群测群防体系,纳入规划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全面采取防范措施。
——加快建设渠江等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大力加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提高主要江河和重点中小河流重要河段的防洪能力,完成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完善水文设施,县级以上城市基本达到防洪标准;全省洪涝灾害年均直接经济损失占同期GDP的比重降低到%以下。
——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5%以上;天气预报可用时效达到7天以上,精细化到乡镇的灾害性天气落区和强度预报准确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以上;常规气象信息公众覆盖率达到95%,突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达90%以上。
——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能够监测级以上地震、其他地区能够监测级以上地震。全省初步建成地震烈度速报网和监测预警系统,20分钟内完成地震烈度速报。长、中、短地震预测预报协调发展,地震预测能力不断提高。
——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达到国家规定的设防标准,不断提高农村民居抗震能力。
——各级各类防灾减灾人才队伍规模不断扩大,人才结构更加合理,应急抢险救援能力建设得到稳步提升。每个城乡基层社区确保有1名灾害信息员。建设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00个以上。
——全民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防灾减灾知识在大中小学生及公众中普及率明显提高。
——救灾物资储备库全面覆盖。受灾群众救助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防灾减灾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健全。
第一节 加强信息管理及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建立健全统一指挥、综合协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灾害应急管理体制。加强信息获取手段,提高信息处理与分析水平,完善灾情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存储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和规范,进一步提高防灾减灾信息管理水平,建立省级综合防灾减灾数据库,完善灾害信息动态更新机制,提高信息系统的安全防护标准,保障防灾减灾信息安全。
建立完善国土、地震、气象、水利、交通等三级应急指挥平台,统一技术标准和规范要求,完善民政四级综合减灾救灾应急指挥体系,提高防灾减灾信息集成、智能处理和服务水平,实现与省政府应急指挥平台以及其他相关应急指挥平台的互通互联,提升防灾减灾信息共享能力。充分利用卫星通信、广播电视、互联网、导航定位和移动信息终端等手段,提高信息获取、远程会商、公众服务和应急保障能力,推进“数字减灾”工程建设,建设四川省自然灾害信息发布平台。
第二节 加强防御工程建设
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治理、应急排危除险、避让搬迁安置综合防治,加强防洪减灾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建设,加强气象、地震灾害防御等防灾减灾重点工程建设,提高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工程防御能力。加强包括应急避难场所在内的基层防灾减灾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加强城市和重点工程活断层探测,严格落实建设工程防灾减灾设防标准,提高人员密集场所、重大建设工程和生命线工程的抗灾性能。
第三节 加强防灾减灾综合能力建设
开展自然灾害调查与评价,完善防灾避险应急预案,健全监测站网,优化功能布局,加强早期预警研究,提高监测预警水平。加强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能力建设,建立自然灾害风险评估与风险管理机制,开展灾害风险与减灾能力调查与评估,编制灾害风险区划图和风险图。开展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新一轮的城市抗震防灾专项规划修编和编制工作。
健全专业监测与应急机构,加强应急队伍、基地及应急装备建设,加强受灾群众救助及生活保障体系建设,统筹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加强应急处置和救灾保障能力建设。推进“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十有县’”、“防灾减灾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完善防灾减灾社会动员机制,加强防灾减灾社会动员能力建设。
建立健全统筹科技人才与科技资源的新机制,重视防灾减灾科学研究基础条件平台建设,鼓励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与技术创新,促进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应用。建立健全恢复重建评估制度和重大项目听证制度,提高恢复重建监管水平。
第四节 加强防灾减灾人才和专业队伍建设
全面推进防灾减灾人才战略实施,扩充队伍总量,优化队伍结构,完善队伍管理,提高队伍素质,形成以防灾减灾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为骨干力量,以应急救援队伍为突击力量,以防灾减灾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队伍为辅助力量的防灾减灾队伍。
加强防灾减灾科学研究、工程技术、救灾抢险和行政管理等方面的人才培养,结合抢险救灾工作特点,加强抢险救灾队伍建设,定期开展针对性训练和技能培训,培育和发展“一队多用、专兼结合、军民结合、平灾结合”的抢险救灾专业队伍。加强基层灾害监测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完善工作手段,确保每个灾害隐患点有1名监测员,每个城乡基层社区有1名灾害信息员,制定相应的补助标准及支持群测群防工作的政策措施,推进防灾减灾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注重专业技术人才和急需紧缺型人才培养。加强各级专家咨询库建设与管理,充分发挥专家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参谋咨询作用。
第五节 加强防灾减灾文化建设
提升社会各界的防灾减灾意识。强化各级政府的防灾减灾责任意识,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灾害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水平,完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新闻媒体等合作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的工作机制。充分结合“气象日”、“地球日”、“土地日”、“防灾减灾日”、“国际减灾日”及“地质灾害万村培训”等活动,积极动员社会组织、新闻媒体、机关团体、学校、企事业单位、乡村社区等,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防灾减灾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防灾减灾的文化氛围。积极推进各级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和开展防灾避险应急演练,提高公众防灾减灾意识和临灾避险能力。
重点加强群测群防体系及临灾避险能力建设;推进重点区域及主要江河防灾减灾重点防御工程建设;重点加强应急救灾队伍组织和专业队伍建设;重点加强预测预报预警的集成和协同能力建设,大力提升我省防灾救灾综合能力。
第一节 地质灾害防治
全面推进以地质灾害调查评价、群测群防与监测预警、治理(搬迁)工程以及应急体系建设工程为主要内容的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大力提升各级政府地质灾害防治能力。
专栏1:地质灾害防治重点工程
1.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开展全省174个地质灾害易发县(市、区)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及年度动态巡查、排查工作。开展受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的重点集镇地质灾害专项勘查评价工作。
2.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全面加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网络建设。重点开展绵竹市清平乡、汶川县映秀镇、都江堰市龙池镇、北川县曲山镇、安县高川乡、青川县红石河流域及康定、炉霍、金阳等县城典型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示范区建设。
3.重大地质灾害治理(搬迁)工程。重点推进地震灾区、盆周山区及川西高原等地质灾害高发、易发地区威胁县城、集镇、学校、居民聚居区等人口密集区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及典型小流域的综合防治工作。对纳入规划的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实施工程治理。对受地质灾害隐患威胁且有搬迁意愿的分散农户采取避让搬迁安置。
4.地质灾害应急体系建设工程。健全省市县三级技术支撑单位及专业监测、应急管理、技术保障队伍与应急装备建设,统筹开展科普宣传培训、应急避险演练及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全面提升应急抢险救援支撑能力。
第二节 防洪抗旱
统筹流域防灾减灾,坚持防洪抗旱并重、兴利除害结合,加强防洪抗旱薄弱环节建设,着力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切实增强抵御旱洪灾害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专栏2:防洪抗旱重点工程
1.水资源配置工程。尽快建成小井沟水利工程、白岩滩水库等在建工程,开工建设武引二期灌区、毗河供水一期、升钟灌区二期、向家坝灌区一期、龙塘水库、寨子河水库、开茂水库等一批大中型工程,提高水资源调蓄能力和供水保障能力。积极推进大桥灌区二期、武引蓬船灌区、亭子口灌区一期、李家岩水库等项目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加强小型水库、引提水工程、连通工程、“五小水利”工程(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小泵站、小水渠)建设,提高抗旱能力。
2.流域防洪控制性工程。加快渠江红鱼洞、土溪口、泥溪、固军、黄石盘、江家口水库和安宁河米市水库等控制性工程前期工作,尽早开工建设;尽快建成嘉陵江亭子口水利枢纽、涪江武都水库等在建工程。增强对江河洪水的调控能力,提高防洪抗旱能力。
3.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完成现有病险水库及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消除安全隐患,发挥工程效益。
4.江河治理。对长江上游干流、岷江、沱江、涪江、嘉陵江、渠江、雅砻江、南广河、白河、黑河及流域面积3000平方千米以上主要支流,通过加高加固和新建堤防、疏浚河道、拓宽卡口断面等措施进行综合治理,提高行洪能力。加快实施《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对流域面积在200~3000平方千米的中小河流的重要河段进行治理。
5.山洪灾害防治。尽快在山洪灾害频发地区(特别是地震重灾区)建成以监测、通信、预警指挥及群测群防体系等非工程措施为主,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山洪灾害防治体系。XX年前完成山洪灾害防治县级非工程措施建设,对重点防治区的山洪沟进行治理。科学安排生活生产设施,合理避让山洪灾害风险。
第三节 气象灾害防御
建立完善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网络,完善重点地区气象灾害防御工程措施,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工程和防雷减灾工程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测预报预警水平与应对能力。
专栏3: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工程
1.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工程。在重点城市、气象灾害易发区升级改造自动气象观测站、新建区域气象观测站,建立市、县气象应急观测系统;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业务系统;升级改造气象信息网络,建立新一代天气雷达及实时共享数据库;完善雷电监测网,开展农村雷电灾害风险调查,建立雷电灾害风险评估系统、省市县三级雷电预警预报系统、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农村中小学、示范乡镇防雷工程建设;建设气象装备储备库,加强省市县气象技术保障能力建设。
2.人工影响天气系统工程。建设省级人工影响天气综合业务楼和指挥中心,建设完善市、县两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中心;建设广汉飞机人工影响天气基地、人工增雨作业示范基地、人工防雹作业示范基地、保护森林生态人工增雨作业示范基地;建立空中云水资源动态监测系统,完善人工影响天气地面作业装备、信息传输系统和技术支持系统。
3.应对气候变化气象支撑工程。在西昌、康定、遂宁等地建设地面基准气候观测系统、近地边界层通量观测系统、GPS/MET观测系统、大气成分观测系统、地面基准辐射观测系统等气候变化监测系统;建设短期气候预测系统、气候变化预测数据集、气候异常诊断和监测评估系统及区域气候变化预测预估业务系统。
第四节 地震安全
健全完善地震监测台网布设,加强防震减灾工程建设,提升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提高地震监测预警水平与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加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城市的震害预测和地震小区划工作。
专栏4:地震安全重点工程
1.防震减灾中心。新建集地震监测预报、应急指挥、通讯网络、科普宣传、烈度速报与预警等为一体的现代化防震减灾中心。
2.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工程。有效整合四川测震台网和强震台网资源,建设基本覆盖全省的地震烈度速报台网。探索电磁波震发时预警技术与设备研制。
3.地震预报实验场。在我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建设地震预报实验场,包括构建测震和地震前兆密集观测系统,地震活动构造精细探测系统,地震预测系统和地震预报辅助决策系统。建立西昌预报实验场研究基地。
4.市县防震减灾工程建设。在我省重点监视防御区和经济发达地区进行县级防震减灾工程建设,平时,实现地震监测实时数据共享,开展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及防震减灾科普宣传;震后,第一时间获得地震震情信息,及时发布震情信息给当地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
5.地震紧急救援处置平台建设。为全省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伍配备先进的专业救援设备;建立集通信和指挥调度于一体的指挥调度技术系统;建设地震救援设备仓储中心;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地震现场工作队伍设施;建立和完善灾情基础数据和信息共享系统。
6.地震活动构造探查。实施全省地震构造带探测计划,对主要地震构造带的重要活动构造开展大比例尺地震活动断层填图、水库大坝地震地质背景探测和长期强震危险性评价工作。对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的大中城市及市(州)政府所在地完成地震活动断层探测、填图和危险性评价工作。
第五节 综合减灾
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及应急避难场所网络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信息化建设及宣传教育培训,提高各级政府防灾减灾信息集成、智能处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提升公众识灾避险与自救互救能力。
专栏5:综合减灾重点工程
1.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与减灾能力数据库建设工程。开展全省自然灾害综合风险和减灾能力调查,开展典型灾种灾害风险评价、多灾种和灾害链综合风险评价以及区域减灾能力评价等工作,建设省级自然灾害风险隐患与减灾能力数据库。编制省、市及灾害频发易发区县级行政单元自然灾害风险图和自然灾害综合区划图。
2.综合减灾与风险管理信息化建设工程。建设省级综合防灾减灾信息平台。建设省级卫星减灾应用中心。
3.基层灾害信息员队伍和装备建设工程。加强灾害信息员队伍培训,实施灾害信息员职业资格鉴定,建设一支由社区、村专兼职人员为主的稳定的灾害信息员队伍。加强基层防灾减灾装备建设。
4.救灾物资储备库及应急避难场所网络建设工程。在未建设救灾物资储备库及避难场所的市、县所在地新建救灾物资储备库及避难场所;在县以下灾害易发高发和交通不便居民集中居住地,合理布局和建设救灾物资储备点和应急避难点。建设全省应急避难场所信息管理系统。
5.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建设工程。按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标准,在全省建设综合减灾示范社区200个以上。城乡社区内应建立居民就近紧急疏散和临时安置的避难场所。
6.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工程。新建或改扩建防灾减灾文化宣传教育基地。建设防灾减灾数字图书馆。开发防灾减灾系列科普读物、挂图、音像制品和教育培训教材。
第一节 规划实施对环境的影响
通过实施防灾减灾,减轻或消除气象、地震、地质及旱洪灾害对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具有显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施工期,运行期的有利影响则是显著的和长远的。
对大气、水环境的影响。作业现场距居民点较近时,运输车辆排放的尾气和道路扬尘,使局部大气质量有所下降。工程施工所产生的含油污废水可能对局地地表水及地下水产生暂时性污染。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工程施工临时占地、表土剥离可能破坏地表植被,扰动土体结构,对局部区域的水土保持在一定时期产生不利影响。水利工程的实施可能会对水生生物的活动区域造成影响。弃渣、弃土如处置不当,可能会产生水土流失。
对景观、地形地貌的影响。防治工程措施的实施可能会在短时期内破坏原来的地形地貌、森林植被,改变当地的景观,但防止了更大规模的景观破坏,尤其是在风景名胜区或自然保护区范围内,防治工程竣工后可以有效地保护风景名胜及游客安全。
第二节 环境影响减缓措施
在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依法开展环境影响评价以及水土保持工作。防灾减灾工程实施过程中,因地制宜制订生态环境保护管理措施,通过改善生态环境条件,减少致灾因素或减缓致灾因素向不利方向演变,逐步恢复或重建当地生态平衡,实现防灾减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效益。坚持工程防治与资源开发利用相结合,切实做到保障安全,改善环境,减少资源损毁。
在依法开展相关规划和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基础上,通过采取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和减免。
第一节 加强组织管理
进一步强化各级减灾委员会的综合协调职能,加强部门协调与联动,健全地方各级政府防灾减灾综合协调机制。狠抓相应法律法规及标准的编制与实施。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社)多级综合联动、协同配合、科学高效、覆盖全面的灾害信息共享机制、灾害应急救助协同联动机制、救灾征用补偿机制,形成较为完善的综合防灾减灾体制和机制。完善防灾减灾绩效评估、考核、责任追究制度。
第二节 加大经费投入
建立健全稳定增长、分级负担的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拓宽资金投入渠道,通过财政投资与社会资助、专项资金等渠道,建立防灾减灾专项资金。加大对地震灾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防灾减灾工作的支持力度。健全救灾补助项目,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标准体系。研究建立财政支持的自然灾害风险分散机制,探索通过多元化机制实现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经济补偿与损失转移分担。加强统筹集约,强化监督管理,提高投资效益。
第三节 强化科技支撑
依靠科技进步,全面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机构与队伍建设,提高装备保障水平,全面提升技术支撑能力。加大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对外交流合作力度,积极推进防灾减灾重大关键技术研究与理论创新,推进防灾减灾科技成果的集成转化与应用示范,开展防灾减灾新材料、新产品和新装备研发与应用,提高防灾减灾科技支撑能力。
第四节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防灾减灾宣传,积极促进公众参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推进政务公开,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大力整合全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开展科普及专业培训,组织开展防灾避险应急演练,推进防灾减灾科普基地建设,大力提升全社会识灾、避灾、防灾、救助能力,使防灾减灾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第五节 狠抓规划实施
各地及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和本行业实际,将防灾减灾规划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抓好与本规划的衔接。省、市、县各级政府要加强沟通协调、密切配合,联防联动;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民政、水利、环境保护、气象、地震等相关部门要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职责分工,加强横向联动,优化整合各类防灾减灾资源,切实组织落实好防灾救灾项目建设资金、项目审批、用地预审、环境影响评价等相关工作,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省减灾委要建立规划监测评估制度,适时对规划实施及开展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相关部门要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和监督检查。需对本规划进行调整修订时,由原编制部门提出方案,报省政府批准。
第二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2019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一、切实加强基层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组织召开2019xx县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暨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培训会议,对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进行总结和部署,表彰先进,并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知识讲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创建及钉钉智慧信息员系统应用等专题培训。分解安排今年我县35个以上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创建工作任务,督促每个乡镇落实任务,上报创建对象信息。建立气象标准化建设群,下发学习资料,提出工作要求和指导意见。参加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村(社区)申报系统培训并进行系统测试。分二批组织标准化村创建人员业务培训,督促协理员、创建员按时申报,指导创建员组织申报材料,完成申报材料初评。根据国家级综合减灾示范区创建要求,指导xx镇xx村建立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机制和管理制度,制定气象灾害防御应急预案。
做好气象协理员信息员管理、智慧信息员系统管理维护等工作,动员、督促气象协理员、信息员做好气象预警信息分发、灾情上报等工作,对部分基层灾情进行系统代报,钉钉智慧信息员系统上报各类灾情信息已达700多条。对基层防汛会议部署、预警信息传播、防汛巡查等情况进行公告。及时更新气象协理员名单和联系方式,畅通信息交流和灾情上报渠道。开展网格员队伍业务培训,对网格员履行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再传播、气象灾情信息收集上报、气象灾害防御知识宣传等职责进行详细的业务操作指导。积极组织和参与世界气象日、防灾减灾日、安全生产月等科普宣传活动,赴xx街道xx村、xx村等村,组织村民在文化礼堂观看气象科普视频和科普展板。积极推进气象科普进文化礼堂工作,选点东华街道高仙塘村和官村,提供气象灾害防御宣传展板,落实气象灾害防御相关工作责任机制。参加县安委会主办的自然灾害应急抢险救援综合演练、危化品应急技能比赛暨应急演练、安全生产现场咨询。
二、认真做好气象行政许可工作
认真开展防雷装置设计审核和竣工验收及气球施放活动的行政许可工作,各项审批活动实现跨县域、零跑腿网上办理,全年办理防雷行政许可项目7件、气球施放活动8件。有效运行各在线审批管理系统,努力提升防雷行政许可质量,加强防雷设计图纸审查纠错、防雷工程竣工检查和问题整改,把牢防雷安全第一道关口。对中国石油xx白凉亭加油站、伊利乳业绿色生产及智能制造示范应用等项目防雷设计提出修改意见,并与设计院对接解决。对广汇能源、吉恒家园小区等竣工项目防雷装置安装情况进行检查,提出整改意见并确保整改到位。对xx万顺加油站原地改建项目进行现场踏勘并提出意见,要求并指导业主按规定进行防雷装置设计及图纸审核。加强企业办事咨询服务和指导,提高行政许可办事效率,所有申报项目均在接件当天办理完成。
三、积极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根据“最多跑一次”改革要求,认真梳理并汇总上报基本建设项目“提速审批”事项清单、部门联办“一件事”信息归集、中介机构服务汇总表、部门间“最多跑一次”办事事项、本部门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县级部门政务服务事项梳理表。对气象部门投资项目审批事项及承载系统、《浙江省投资项目审批事项批复文号规范》、部门电子印章申领情况等事项进行确认。做好权力事项库新增政务服务事项领用工作,对各事项相关信息进行全面设置、完善维护和上报备案,政务服务8项核心指标全部达到要求。按要求做好11项行政监管事项的入库选择和信息完善。做好投资项目监管平台项目筛选反馈、审批数据补录等工作,进行投资项目平台3.0版的权力事项领用,开展3.0版系统运行测试并进行实际审批操作。
做好xx县营商环境调查评价摸底工作,对近年来本县建设项目防雷审批情况进行梳理分析。与上级部门对接“浙里办”移动客户端气象证明一证通办系统开发问题,做好民生事项“一证通办”事项维护和模拟测试。落实气象证明服务改革工作,与保险公司、银保监局对接我县气象信息查询相关事宜,推动各保险公司开展自主查询气象信息。做好与上级气象部门、县发改局及经济开发区的对接协调工作,对我县各区块平台是否启动雷评提供建议,提交区域雷评管理办法、业务规范等资料,了解区域雷评开展方式、收费标准等情况,积极推动我县区域雷电灾害风险评估工作。向行政中心、住建、规划等部门反馈防雷行政许可环节存在的问题,要求相关部门在审批系统中严格把关。
四、认真履行防雷安全监督管理职能
组织人员对易燃易爆场所进行防雷安全检查,发放气象灾害防御宣传读本,签订企业防雷安全主体责任承诺书,排查安全隐患并提出整改意见,年内易燃易爆场所防雷安全检查实现全覆盖。督促并指导xx泰安爆破、xx气体供应站等企业进行防雷安全隐患整改。联合县应急管理局对本县部分加油站进行安全检查,要求企业限期整改安全隐患。开展平安护航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防雷安全专项检查和隐患整治。开展涉批防雷检测机构专项检查并提交检查报告,检查方式包括现场检查、电话回访及查看资料等。建立防雷重点单位微信群,在群里交流企业防雷防静电相关工作信息,提出工作要求,同时发送防雷安全管理制度、应急预案等参考资料,便于企业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修改完善。根据县委县政府关于开展“三服务”活动的要求,组织人员赴xx燃气、xx爆破、中石化xx石油支公司等企业开展调研,了解企业对于气象灾害预警预报、防雷安全管理等方面的服务需求,对企业建立防雷安全责任制和开展安全隐患整改进行现场指导。对气象灾害预警平台的企业服务对象进行更新和充实,新增中石化下属19个加油站负责人为服务对象,并上报服务企业的问题清单。
根据开展国家“互联网+监管”系统监管事项清单认领工作的通知要求,完成我局17个监管事项清单的认领、录入、审核工作。对浙江省“互联网+监管”事项管理系统账号进行激活,对异常数据进行处理,对今年防雷安全检查情况全部数据进行系统补录。启动行政执法监管(“互联网+监管”)平台,梳理并录入执法对象信息,进行执法人员入库和激活,增选业务骨干加入检查人员队伍,开展掌上执法系统学习和试运行。运用行政执法监管平台开展了21家防雷重点单位的双随机检查和即时检查,所有入库执法人员均参与,掌上执法激活率、检查率等指标均达到100%。行政检查过程中,检查人员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要求和系统规定程序,认真检查并填写相关表单,请企业负责人在电子表单上现场签字确认,检查结果经审核后及时在网上公开。
xx县气象局
2019年11月7日
第三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xxx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2011在县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全县气象会议精神和全县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2011年县局下达的目标任务,我镇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努力落实,将各项工作及时全面铺开,圆满完成2011年的气象防震减灾工作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责任到人
按照上级要求,为应对突发性的气象灾害,减轻气象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影响,我镇非常重视,特设立气象信息服务站,并成立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领导小组,镇长亲自挂帅,分管副镇长总抓创建,各线、各所站负责人具体抓落实,机关、所站、企事业单位员工等全员出力,自上而下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在各村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并配有信息联络员,使各项信息得以及时传播发布,使各项创建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配套硬件、分级管理
我镇特设固定的场所,并配有气象服务设备一套,有专门的信息管理员负责发布信息、组织培训、定期考察等工作,有保证通信畅通的值班场所,有配套的管理制度,每项制度都是针对我镇特有气候和条件所设定,并形成长效机制,分级管理,在发生气象灾害的时候,保证将人民群众的损失最小化。
三、及时传播、应时而动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定期发布本地的农用天气预报,特别是防汛、防灾期间及时发布信息,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同时为农民提供各种农产品的相关科技和市场信息,支持农产品的产销供业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项实际问题。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及宣传板报橱窗、条幅标语、广播等各种形式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防御能力,提高农民使用气象信息的技能,及时收集当地气象信息并定期反馈,使预报信息走进百姓生活。
四、广泛宣传、整治队伍
坚持把气象服务工作放在首位,坚持思想建设、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硬件建设全面推进,大力加强公共服务系统、预测预报系统、综合观测系统、科技支撑保障系统建设。一抓思想建设,主要是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制定《xxx镇气象信息服务防灾减灾实施方案》,并向村和企事业单位公布,使整个工作有了鲜明的指向性和科学的操作性;制作宣传小册子,在村科普宣传栏宣传挂图,提高气象信息的知晓度和群众参与度。二抓制度建设,通过政府发文,印发《xxx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制定气象站工作职责和气象协理员工作职责,并上墙或发放到人,使各级协理员的责任更加清晰。三抓队伍建设,通过竞争上岗和民主推荐等方式,重新调整了镇、站所气象协理员和村级信息员,切实提高了队伍的思
想素质和业务水平。四抓硬件建设。为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后盾。我镇从财政中播出专款,用于硬件设施改善,为气象站配备电脑,落实专人负责气象设备的运转和维护,发放协理员报酬等,提高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总之,我镇一年来始终以气象防灾减灾为抓手,一抓思想建设,二抓制度建设,三抓队伍建设,四抓硬件建设,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农民预测各种天气,及时发布信息,使农民受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从而带动本地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今后我们仍要坚持将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管理视为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并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持续稳定推进,真正做到惠及于民。
第四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1
一、基本情况
XX县XX镇镇地处XX县南部,全镇区域面积XXX平方公里,常住人口XX万人,山林面积XX万亩,农业耕地面积XX万亩,以经济作物为主,主要产业为茶叶、蚕桑、水果等,粮食生产以晚稻为主,全年种植面积约XX万亩,20xx年全镇农业总产值XX亿元,全镇工农业总产值20xx年为XX亿元,国内生产总值XX亿元。
气候特点属亚热带东亚季风盛行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每年梅雨季节雨量较为集中,夏季雷雨天气特别是短时强对流带来的强降雨过程较多,7—9月台风影响较多,常带来自然灾害。由于近年来,政府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软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灾害影响逐年降低。
二、创建工作情况
XX镇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新农村建设气象工作落实,坚持把做好气象防灾工作作为践行科学发展、关心百姓生产生活、履行领导干部的职责和责任来抓,与XXXX创先争优活动相结合,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纳入党委、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目标管理责任考核,落实了气象防灾减灾、防雷安全管理职责和各项任务,扎实推进气象工作在我镇的开展与延伸。
按照《XX省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标准》和《20xx年市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考核评分细则》精神要求,镇党委、政府专门召开会议,就气象应急认证准备工作和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建设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和部署,并根据建设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五有”标准,扎实做好以下工作,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成立了由镇长XX任组长,副镇长XXX任副组长,镇农业、水利、气象协理员、交通、林业、土管、民政、派出所等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按照《气象法》和《XX省气象条例》等有关防灾减灾法律法规,制订工作制度和工作计划。分级、分部门、分岗位明确了各部门气象防灾减灾、防雷安全工作职责和具体任务。同时完善了各村、、医院、工业企业等重点单位的气象信息员和气象防灾减灾联络员队伍,目前,辖区27个行政村都有一名或一名以上“多员合一”公共安全员担任气象信息员;学校、医院等重点单位都设有气象联系人,确保了气象防灾减灾各项工作落实。
2、专门设立了镇气象工作站,与镇防汛指挥所合署办公,在灾害性天气时期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印发了《XX镇气象灾害应急预案》的编制,同时设立了XX镇安全避难场所和安全撤离路线,为及时转移、安置人员提供条件,促进政府应急响应与气象部门预警之间的有效衔接,减少指挥层次和环节,缩短反应时间,
加强部门协调联动,形成应急合力,提高气象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效率。
3、建立健全与县气象局的信息渠道,加强气象灾害防灾预警和灾情收集上报。每当气象协理员从手机短信、气象网站、电子显示屏、电视等渠道获取实时气象预警信息时,及时利用农民信箱、村村通喇叭、手机、电话等发布手段,向相关单位及各行政村传播灾害性天气警报信息,实现镇、村两级防汛组织立即进入防汛抗台应急状态。同时,积极主动开展气象灾害报告和灾情调查等工作。由于镇、村提前主动采取防御措施,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20xx年,尽管多次遭受暴雨等各类气象灾害袭击,均未造成人员伤亡。
4、大力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和镇、村相关人员的培训。每年制订科普宣传和培训计划,充分发挥文化技术学校、科普画廊、科普宣传栏、农技简报、农业信息网、农民信箱等宣传阵地,积极开展气象科普知识宣传和人员培训。今年,在全镇27个村级科普画廊巡回展出6至7期(次),发放《气象防御知识》、《20xx科普历书》、《健康保健》、《让“低碳”成为生活方式》等科普小册子3000余份。全镇举办了1期气象科普知识培训班,受人数达120人(次);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应急演练二次(桃溪中心小学和泽村小学各一次)。并在镇所在村陶村广场设立“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宣传气象科普知识和气象预报。村民不出
村,就能学到气象科普知识,给生产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在冬季森林防火期内,结合气象预报信息,配合镇林业工作站的同志落实了学生教家长山林防火活动,发放学生卡2680余张,落实了5000农户《森林防火告户单》的签名活动,为气象服务进村入户起到积极推进作用。
5、积极配合县气象局做好设在辖区域内的自动气象监测站的日常维护工作,确保自动站数据传输。并自动气象站所在村做好气象自动监测站环境保护工作。
6、本财政安排资金15000元,根据初建需要列支。目前为止实际投入17780元,为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镇政府对气象灾害预防的工作资金投入,镇财政预算经费将逐年增加。
下一步,XX镇镇党委、政府将以创建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工作为动力,找准结合点,继续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强化气象宣传引导,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应急能力,不断促进广大干部群众气象防灾减灾意识的增强和镇气象工作站服务功能的不断提高,为推进XX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20xx.10.19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2
xxxx年在xx市气象局的正确领导下,我街道办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努力落实,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及时全面铺开,圆满完成全年的气象防震减灾工作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情况汇报如下:
一、成立组织、责任到人
按照上级要求,为应对突发性的气象灾害,减轻气象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影响,办事处十分重视此项工作。制定了《xxx街道办事处气象防灾减灾紧急预案》,并特设立气象信息服务站,成立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办事处分管领导总抓创建,各线、各所站负责人具体抓落实,机关、所站、企事业单位员工等全员出力,自上而下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在各村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并配有信息联络员,使各项信息得以及时传播发布,使各项创建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配套硬件、分级管理
办事处特设固定的场所,并配有气象服务设备一套,有专门的信息管理员负责发布信息、组织培训、定期检查等工作,有保证通信畅通的值班场所,有配套的管理制度,每项制度都是针对我办特有气候和条件所设定,并形成长效机制,分级管理,在发生气象灾害的时候,保证将人民群众的损失最小化。
三、及时传播、应时而动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定期发布本地的农用天气预报,特别是防汛、防灾期间及时发布信息,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同时为农民提供各种农产品的相关科技和市场信息,支持农产品的产销供业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项实际问题。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及宣传板报橱窗、条幅标语、广播等各种形式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防御能力,提高农民使用气象信息的技能,及时收集当地气象信息并定期反馈,使预报信息走进百姓生活。
总之,我办一年来始终以气象防灾减灾为抓手,一抓思想建设,二抓制度建设,三抓队伍建设,四抓硬件建设,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加强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群众预测各种天气,及时发布信息,使群众受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从而带动本地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今后我们仍要坚持将气象信息服务管理视为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并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将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持续稳定推进,真正做到惠及于民。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3
模环乡位于龙游县东北部,东与兰溪市水亭乡、游埠镇接壤,南傍衢江,西邻塔石镇、小南海镇,北接横山镇。20xx年12月,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时由原模环、兰塘、士元三乡合并组建而成,乡政府驻地兰塘村,距县城10公里。乡区域总面积77.5平方公里,辖23个行政村,9580户,人口29377人。本乡交通便利,320国道穿境而过,杭金衢、杭新景高速公路出口离本乡仅5公里,龙游工业园区位于乡境内。
由于山区气象灾害多,受灾地广,防灾力量弱,防灾减灾任务艰巨,为了高效、有序开展对突发性灾害的防救工作,全面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做到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各项防范工作,以确保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力争把灾害损失降低到最少程度。现将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建立组织。
乡政府建立了以乡长、副乡长、乡气象协理员为主的气象防灾救灾应急指挥部,各行政村成立了以村民主任、村气象信息员的领导小组。
二、加强必要的装备建设。
乡政府有气象屏幕显示屏,有固定的气象自动接收装置,有专门的办公场所,有气象协理员的工作职责,制订并完善了各项制度并挂牌上墙。乡政府装有大型警报器,乡广播站和各行政村的大喇叭保持全年畅通。各行政村配备有气象信息员、预警员,配备有小型手摇警报器,手提广播喇叭、雨量筒、铜锣、强光手电筒等气象防范器材。有各项工作制度,并列入考核,利用电话手机及农民信箱等各种现代通讯工具确保在气象灾害来临前,能及时接收和分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遇有气象灾害,能做到上承下达。乡政府及时收集各村上报的由气象灾害引起的各种受灾情况,向县气象部门、县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备案。
三、积极组织培训。
乡政府制订了全年有培训计划,对特殊的气象情况、春播育种、防洪防汛、防地质灾害、防山洪爆发进行培训。在5月份全乡进行了气象防洪防汛、防地质灾害、防雷的演练,全乡共有300多人参加。
四、建立了以兰塘、姚西塘二个村的科普宣传村。
利用广播、宣传栏、橱窗、安全提示牌开展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和避险自救技能,并能定期印制分发县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材料,并向市、县气象灾害影响区域的群众分发明白卡,开展经常性的气象减灾宣传活动,各行政村都设立了气象台账。
五、乡政府、行政村都建立了避灾点。
在突发性情况下,群众有避难安置点,各避难点都配有群众转移路线图,安置点都配有专门的管理人员、生活用品、药品等。对大风、大暴雨和强对流天气,及时通知村民、学校、企业等单位,根据紧急程度进行停产、停业、停课,防止意外事件的发生。
总之,模环乡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在上级相关部门的指导和模环乡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工作刚走上轨道,我们有决心把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更到位,为保证模环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作出贡献。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4
Xxx镇xxx位于嘉善县xxx镇北首,东接xxx村,南连xxx村,西临xxx村,北靠xxx镇xxx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甸洪公路南北贯穿境内1.5公里,离在建的申嘉湖高速公路和善江公路分别只有2.5公里和2公里,距县城320国道15公里。我村由河道呈岔口型包围,村内圣堂浜、倪家村、白洋滩等地地势偏低,全村房屋建筑多为90年代前期建筑,有些偏于陈旧,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同时全村种养殖农户较多,在台风及汛期,不免会造成村民生命财产损失。防汛、防台是抗灾重点。我村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村工作重点,始终以气象防灾减灾为抓手,一抓思想建设,二抓制度建设,三抓队伍建设,四抓硬件建设,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一是成立气象防灾减灾标准村领导小组。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主持领导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村长任副组长,总抓创建,各线负责人相互配合积极落实,确保创建工作稳步进行。
二是制定防灾减灾规章制度。通过两委班子讨论制定《防灾减灾工作制度》,使防灾减灾工作有制可循,树立“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规范人”的观念。
三是设立各防灾应急小分队和气象防灾信息员。全村参与抗灾减灾积极性比较高,由全村青年党员和群众组成了灾害应急救
助疏散小分队、应急救助维护保障小分队、应急救助医疗护理小分队、应急救助消防小分队、应急救助巡逻小分队、应急救助生活保障小分队等六个防灾应急小分队。村部设立气象信息员一名,组织信息员参加培训,切实掌握气象信息知识,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农民信箱、村级简报等村自有信息平台发布气象信息。
四是配备防灾减灾硬件设施。为了使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工作落实到位,有坚实的设备作后盾,我村从改善气象站办公条件和服务水平的角度出发,为气象站配备电脑、打印机等,落实专人负责气象设备的运转和维护。
xxx村委会
20xx年10月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5
为进一步增强社会防灾减灾意识,普及防灾减灾科普知识,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我局领导高度重视第四个“防灾减灾日”的宣传活动,及时安排部署,认真扎实地开展了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取得较好成效,现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提高认识,大力宣传。
认真扎实地开展“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不仅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全市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进一步增强全社会对自然灾害的防范意识,广泛普及灾害群测群防和自救互救知识,深入推进全市减灾综合能力建设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为了切实做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我局将5月7日至13日作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一是我局成立了宣传活动领导小组,局长宋爱红为组长,副局长安明为副组长,各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副局长安明具体负责宣传活动的组织协调、分类指导、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保证了宣传活动的顺利开展。二是召开了专题会议,对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进行了研究部署。并对活动期间各科室的工作职责进行了明确分工。三是在全体干部职工及每一个家庭中开展“四个一”活动,即阅读1本关于防灾减灾的书籍,组织一堂防灾减灾讲座,组织1次防火演练,开展1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进一步提高了广大干部职工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通过下乡赶科技大集、在市区繁华街道张贴海报、放置展板、分发资料、现场咨询、在大门口悬挂防灾减灾宣传标语、在电视天气预报栏目中播发防灾减灾宣传口号等方式进行气象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工作,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三、群策群力,不断提高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
防灾减灾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切身利益,做好防灾减灾工作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举措,关键是要不断提高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意识。今后,我局将在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推进防灾减灾工作。
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快速反应能力,遇有灾情险情时,拉得出、查得清、报的准,防范及时到位。
二是要建立防灾减灾工作长效机制。继续加强防灾减灾工作队伍建设和制度建设,努力提升防御自然灾害的综合能力。
三是要继续做好防灾减灾知识的普及、宣传。深入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农村、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向社会大众普及防灾减灾知识,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和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6
今年在县和镇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镇全体干部职工齐心协力,努力落实,将各项工作及时全面铺开,圆满完成全年的气象防震减灾工作任务。现将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成立组织、责任到人
按照上级要求,为应对突发性的气象灾害,减轻气象灾害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影响,我镇非常重视。制定了《樟树墩镇气象防灾减灾紧急预案》,并特设立气象信息服务站,成立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镇长亲自挂帅,分管副镇长总抓创建,各线、各所站负责人具体抓落实,机关、所站、企事业单位员工等全员出力,自上而下责任到人,层层落实,在各村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并配有信息联络员,使各项信息得以及时传播发布,使各项创建工作得以有条不紊地开展。
二、配套硬件、分级管理
我镇特设固定的场所,并配有气象服务设备一套,有专门的信息管理员负责发布信息、组织培训、定期考察等工作,有保证通信畅通的值班场所,有配套的管理制度,每项制度都是针对我镇特有气候和条件所设定,并形成长效机制,分级管理,在发生气象灾害的时候,保证将人民群众的损失最小化。
三、及时传播、应时而动
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定期发布本地的农用天气预报,特别是防汛、防灾期间及时发布信息,指导当地农业生产,同时为农民提供各种农产品的相关科技和市场信息,支持农产品的产销供业务,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各项实际问题。充分利用远程教育及宣传板报橱窗、条幅标语、广播等各种形式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防御能力,提高农民使用气象信息的技能,及时收集当地气象信息并定期反馈,使预报信息走进百姓生活。
总之,我镇一年来始终以气象防灾减灾为抓手,一抓思想建设,二抓制度建设,三抓队伍建设,四抓硬件建设,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农民预测各种天气,及时发布信息,使农民受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从而带动本地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今后我们仍要坚持将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管理视为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并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持续稳定推进,真正做到惠及于民。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7
20xx年,我局全体干部职工牢固树立“防大灾、抗大灾”、“一年四季不放松、每个过程不放过”的工作理念,在面对台风、暴雨、雷电、连阴雨、干旱等灾害性天气时,全力应对,紧密配合,积极履行气象防灾减灾职责和社会管理职能,巩固和加强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及农村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现将全年工作总结如下:
一、积极履行气象防灾减灾政府职能
1.行使市气象防灾减灾指挥部办公室职能,积极应对全年各类灾害性天气。
(1)、今年2月份我市出现多次降雪天气,期间山区道路结冰较为严重,对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交通运输、农业生产等带来了不利影响。2月9日通过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向全市发出《关于做好低温雨雪天气应对工作的通知》(余气防指办〔20xx〕1号),为各部门全力应对2月份3次降雪过程提供决策依据。
(2)、汛期气象服务情况:
①梅汛期共出现四次集中降水过程,分别出现在6月17~18日、20~22日、25~28日和7月5~6日。在今年的梅汛期预报服务过程中,我局加强与国土、住建等部门的联合会商,期间与市国土资源分局联合会商8次,联合发布短信8次,与住建局联合发布城市内涝气象风险预警1次。梅汛期共发布气象内参6期,重要天气报告4期,暴雨蓝色预警信号4次,暴雨黄色预警信号1次,雷电橙色预警信号1次,气象短信25条共计94365人次,96121声讯电话拨打13098人次。
②、台汛期共有3个台风影响我市,分别是第10号台风“麦德姆”、第12号台风“娜基莉”和第16号台风“凤凰”,其中“凤凰”对我市影响较大,是近年影响台风偏少的一年。台风“凤凰”9月21-24日影响我市,过程面雨量109毫米,最大上王岗站273毫米;过程最大风力6~8级。据不完全统计:此次台风影响全市受灾人口4.6万余人,紧急转移人口1.1万余人;全市大部分水库、山塘、河网水位都超过警戒水位;部分乡镇低洼地段和农田出现内涝;山区十余处出现轻微山体滑坡,1处较大近1000方;部分乡镇水稻出现倒伏现象。台风“凤凰”服务期间,共发布博文46篇,点击量达71873次;手机短信29次,共14.7万余人次(不包括全网发布3次240万余人次);台风消息3次、警报4次、紧急警报5次;气象内参2期、重要天气报告6期;台风报告单21期。
2、完善气象防灾减灾监测预警系统建设,继续开展乡镇街道气象灾害防御体系考核管理。
①召开气象协理员工作会议。去年年底和今年5月份各召开一次气象协理员工作会议,分别就预警广播、气象显示屏、乡村气象服务站、气象软终端安装、气象信息员工作、重点单位联络员工作进行部署。至11月底预警广播、气象显示屏全市覆盖率达到60%以上,其中城区四街道实现全覆盖;气象软终端安装已实现全覆盖;气象信息员和联络员完成信息更新。
②开展乡镇、街道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考核。下发20xx年乡镇、街道防灾减灾体系建设考核办法,继续加强对各乡镇街道的目标任务考核,检验和提升基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三是进一步加强灾害性天气监测能力。在新建国家气象站安装标准新型气象站一套,大气电场、负离子、灰霾监测设备各一套,并按要求开展装备保障人员技术培训和持证上岗,高质量完成全市自动气象站的巡检、维护、故障排除等工作,11月份完成10套第一批次建设(20xx~20xx年)的自动气象站仪器标校工作,确保全市自动气象站和各类监测设施正常、有效运行。
3、有力推进部门合作机制。
一是与民政部门共同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村(社区)标准化建设工作。局领导亲自走访市民政局,就往年工作中存在不足和深入开展双方合作进行工作调研,并达成联合进行防灾减灾合作意向。3月份我局参加了由市民政局组织召开的我市全国防灾减灾综合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现场会,在会议上就联合开展气象防灾减灾村(社区)标准化建设进行了工作部署。今年10月份双方签署合作备忘录,第一步推动双方的合作交流。
二是实现与公安部门和水利部门的资料共享。我局多次与市公安局和市水利局进行工作会晤,共商资料共享事宜;至11月,已实现全部公安视频监控共享,水利部门雨量、水文信息共享。
三是与住建部门开展城市内涝防御、预警合作。经过双方协商,分别就气象资料共享、内涝监测点设置、预警广播网格化布置、灾情实时上报、城市暴雨内涝项目研究等方面达成合作意向,并在11月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全年与住建部门联合发布城市积涝风险预警共4次。
四是继续与国土部门联合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报预警工作。在原有长期合作的基础上,今年我局与国土部门联合发文,对原地质灾害气象等级预报(五等级预报)调整为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四等级预警),全年共联合开展17次三级以上预警。
4、组织做好灾害性天气监测预警工作,积极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决策公众服务。
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和决策公众服务是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核心任务。20xx年是我市灾害性天气频发的一年。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技术支撑和业务指导下,我局精心组织、靠前服务,全力以赴的做好了高温干旱、台涝洪灾和暴雪、低温冰冻、大雾、暴雨、雷暴、大风、灰霾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报、预警、警报服务。
全年共发送气象信息内参72期、各类预警信号49次,其中5~9月预警信号30次、启动各级气象应急响应5次,决策手机短信324次(约170余万条次),发布台风报告单21期,官方微博500余条。目前免费手机服务对象已有9000余人,其中决策和为农服务手机短信用户5074人。
5、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与交流,有力提升全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建设。
一是继续与余姚日报社合作,“与您聊‘天’”气象专栏每周五次常态化运行,生动丰富、贴近生活的语言使气象更贴近生活。
二是在省局统一部署下,开展气象微信注册,开通余姚气象微信频道,使得气象媒体更加大众化。
三是加强与电视、广播、报纸的联系,加大对气象关键期和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的报道宣传,提升市民应对不同气象关键期的防灾减灾能力。
6、积极开展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全市气象防灾减灾能力。
利用“3·23”世界气象日、“4·15”省防汛防台日、“5·12”全国防灾减灾日、“全国科普日”、科协“科普下乡”、“安全生产月”等契机,通过参观气象台、科普讲座、广场科普咨询、资料发放等形式,广泛开展气象科普和防灾减灾知识宣传活动。同时积极与社区、学校联系,开展科普活动进社区、进学校活动。另外还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宣传窗、网络、农民信箱等媒体开展防雷科普宣传。通过一系列的科普宣传活动,努力提高全社会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市民自救互救防灾能力。
二、气象为农服务工作不断深化
1、制定为农服务周年方案,继续做好杨梅、水稻全生育期气象服务。
一是在3月初制定我局今年气象为农服务周年方案,为全年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做好规划和打算。
二是继续开展我市重要作物杨梅、水稻的全生育期专题气象服务工作,及时开展杨梅始花期预报、成熟期预报、采摘期预报,早稻春播育秧期、春耕春种期、晚稻播种期气象服务等。
三是加大信息互通和联合会商,分别与市农技专家、乡镇气象协理员进行农情农事和灾害性天气影响会商,使得专题服务产品更加适应农时、贴近农事。
2、联合开展直通式服务模式,尝试进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气象服务。
在省农业厅、省气象局和市局统一部署下,我局积极与市农林局合作,及时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通式为农气象服务工作。
一是根据乡镇上报,共同确定服务对象。包括农村经济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机服务中心、农业种植养殖大户等共408个。
二是确定以手机短信、专业网站、寄送材料、开展培训等服务方式,联合开展直通式为农服务。9月份,针对历史罕见的低温多雨寡照天气对农作物、水产养殖业、瓜果蔬菜生长发育等带来的不利影响、受灾情况和应对措施,我局与农业部门等10多位专家联合开展了针对性的调查和会商,并把会商结论和防御建议形成重要天气报告上报市政府。
三是在市农业先导区(拟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套农田小气候观测设施,开展局地农田小气候观测,为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园区提供气象服务和科技支撑。
广播等各种形式进行气象科普宣传,提高农民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防御能力,提高农民使用气象信息的技能,及时收集当地气象信息并定期反馈,使预报信息走进百姓生活。
总之,我镇一年来始终以气象防灾减灾为抓手,一抓思想建设,二抓制度建设,三抓队伍建设,四抓硬件建设,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为农民预测各种天气,及时发布信息,使农民受益最大化,损失最小化,从而带动本地经济平稳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今后我们仍要坚持将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管理视为政府管理工作的重要方面,并纳入地方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投入,建立和完善稳定的投入机制,保障农村气象信息服务站建设持续稳定推进,真正做到惠及于民。
3、定期进行信息互通,常态化开展乡镇为农服务。
一是每月通过气象网站、农民信箱、QQ群、电话传真等载体,收集气象协理员、信息员上报的当地主要农作物农事农情和气象灾害情况,了解和掌握适时气象服务需求。二是根据收集到的信息情报,预报员每日进行一次“每日提醒”、每周一到两次更新“农事提醒”,每周两次(周一、周四)发布七天天气预报及农事提醒短信。三是每月定期完成上月农业气象月报、下旬和下月气象预测产品,并通过农民信箱发送至每位气象协理员。四是通过气象服务信息平台,及时向全市农业种植(养殖)大户、农业合作社、涉农企业、家庭农场等服务群体,发送灾害性天气预警短信、农用天气预报、防灾减灾知识等。目前全市为农服务短信用户已达20xx余人。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8
我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复杂,是世界上受自然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近几年,我国的气象灾害活动更加频繁,地震、雪灾、洪水、泥石流等给人们的生产生活造成了严重的损害,为了让更多的人们及时了解和预防气象灾害,国家气象局及各高校于今年暑假共同组织了“气象防灾减灾宣传活动”。
七月十八日上午,我队志愿者在队长带领下来到本次活动地点——眉山汽车总站,开展一场了一场生动的“气象防灾减灾科普宣传活动”。在车站人员对我们进行安全部署安排之后,队员们带着各种宣传资料,穿梭在候车人群当中,对小孩、老人、学生、工人、农民等不同人群进行一一宣传,让他们对气象灾害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也获得了一些相应预防措施的相关知识。在活动当中,一个小小志愿者还热心的充当解读员,为年幼的小朋友或是年纪较大的爷爷奶奶详细解读宣传材料上的知识,得到了他们的广大支持和称赞。当地媒体还就针对我们的宣传活动进行了及时报道,对于我们活动的开展给予了大力的支持。
“我觉得这样的活动很有必要。”一位上了年纪的老大爷这样讲到,“以前我们对于气象灾害的了解很简单,而这些知识又直接关系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他们纷纷表示,希望能更多的开展此类活动,将知识传播到老百姓手中,帮助他们增加气象灾害预防措施的相关知识。
通过这样的宣传活动,使更多的人了解了气象灾害的基本预防措施,增加了对于气象灾害的认识,为生产和生活平添了更多的安全保证,使我国气象事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推广。这次活动的问卷调查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了解到大多数人群需要一些什么方面的气象知识,将防灾减灾的宣传传达到每一个老百姓手中。
同时在科普宣传的同时,进一步向全社会普及气象防灾减灾科学知识,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提高公众综合减灾能力,最大限度地减轻气象灾害造成的损失。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9
20xx年,我市气象部门紧紧围绕部门核心任务,面对暴雨、洪涝、干旱、高温、雷电、台风等自然灾害,积极应对、科学防御、主动服务。在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开展宣传、培训、演练等方面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
一、建章立制,完善规程,应急气象服务工作有章可循
《新余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作为《新余市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中19个专项预案之一,我市气象部门严格按照《预案》要求,完善各项应急流程。为保证在《预案》及市政府其它突发公共事件各有关专项应急预案启动后,我市气象部门能根据应急工作的需要,快速、有序地组织起气象应急保障业务服务,并使部门内各有关单位能主动、迅速地进入应急响应工作状态,我局专门制定了《新余市气象应急及突发公共事件应急气象保障工作规程(试行)》。与此同时,分宜县气象局按地方政府要求,制定了适合当地的应急预案及其相应工作规程,这些应急预案和工作规程的制定,为我市快速、有序地组织气象应急保障业务服务提供了有力组织制度保障。与此同时,随着《气象灾害防御条例》正式施行,市气象部门先后制定了《新余市气象灾害防御部门联络员会议制度》和《新余市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制度》,并将《条例》和《预案》列入职工每年的普法宣传教育中,强化监督,依法行政,为应对气候变化、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
制度保障。
二、积极投入、合理安排,加大应急队伍软、硬件建设
为提高全市气象应急监测能力,市气象局在建立41个遍布全市所有乡镇的自动气象站的基础上,今年又在下村中学建立了我省第一个校园自动气象站,在分宜县村村建立了气象应急大喇叭,建立了自动气象站维护保障体系,按要求建立了备件库、制订了维护保障制度、落实了职责分工,迁建了2个自动气象站,及时做好了巡检工作,排除自动站故障35次,确保了站网正常运行。同时先后开通了闪电定位监测网和风云2号C星和D星并网接收,可实现15分钟加密接收一次卫星云图,极大地提高了我市气象部门应急现场监测能力。
加强了气象信息传输网络建设,组建了一支560人的乡镇气象灾害信息员队伍,遍布全市各个乡镇,并进行培训与管理,完成了中国气象局的气象信息员管理平台的.安装和使用。在台风、暴雨、雷电气象灾害服务过程中,各信息员都在接收到气象部门发送的预警短信后,都能以各种方式第一时间通知村民,并实时实地汇报灾情,为预报服务及灾后评估提供了重要依据,成为基层气象灾害防御的骨干力量。
20xx年6月10日,分宜县钤山镇遭受了一次特大暴雨,苑坑村和檀溪村百余间房屋受淹,十多间房屋倒塌,几百村民被困,多处公路受淹,多座桥梁垮塌,多辆小车淹没在洪水中。在这场百年一遇的山洪灾害中,气象信息员张水根同志通过在
自动雨量站监测到的雨量信息,得知苑坑村和檀溪村局部一小时内降雨量超过一百毫米,他及时通知苑坑村和檀溪村做好人员和财产转移并向镇主要领导汇报了情况。钤山镇立即组织全镇干部赶赴苑坑和檀溪村投入抗洪抢险,并及时将现场的情况报告县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分宜县气象局,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火速调消防战士以及气船赶赴现场,经过消防官兵、县、镇、村、干部和群众十多个小时的抗洪抢险,受困群众全部安全转移并妥善安置。当被困群众被安全转移后激动地说:“是气象信息员帮了我们,是党和政府消防官兵救了我们!”
加强了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的建设,建立了气象预警短信发布平台和电子显示屏发布平台。与移动公司协商,自建短信发送平台,针对不同的人群和需求发送预警信息,平台分组为:新余市领导、减灾委专家组、新余市气象信息员、水库安全报汛员、春运工作领导小组、重点服务单位、种粮大户、民政灾害信息员等,视灾害性天气影响范围和种类,发送不同的组别。在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和专业合作社建立气象电子显示屏,即时接收市气象台发布的天气预报和灾害性天气预警信号。目前,已在罗坊镇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便民服务大厅、北岗办事处、绿欣无公害蔬菜合作社建立电子显示屏。
三、早做准备,争取主动,积极参加和组织应急演练
作为市减灾委成员单位之一,5月11日,市气象应急保障分队参加了“20xx年新余市抗洪抢险暨洪涝灾害避险逃生应急
演练”。演练模拟自5月8日以来新余市出现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致使渝水区罗坊镇笏州袁河段出现管涌、垮坝等险情,急需进行人员转移和水上搜救等。市政府启动抗洪抢险应急预案,市军分区和各有关部门立即赶赴现场救援。作为此次演练的第一个科目,随着现场气象预报人员的报告,气象应急保障拉开了此次新余市抗洪抢险暨洪涝灾害避险逃生应急演练的序幕。
6月25日上午,为进一步提高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增强安全应急意识,市气象局又开展了突发环境气象保障应急演练。此次演练模拟的背景是:新余市前卫化工厂发生化学物质泄漏,引起市民恐慌,市政府应急办要求气象应急小分队在最快的时间内分析出化学物质泄漏源附近的风速、风向等气象条件,以便市政府做出最佳应急避险方案。演练中,市局迅速组织启动应急响应方案,由观测、预报、通讯等专家组成应急分队赶赴现场,开展气象保障服务。气象应急小分队到达现场后迅速安装观测仪器、调试通讯网络、调阅各种数据,并及时向市应急办指挥中心报告温度、湿度、风向风速、雷达回波、卫星云图等气象监测数据以及未来天气变化情况,为领导指挥市民安全转移提供有力保障。
新余市局应急工作人员有条不紊、配合默契,严格按照规范流程操作,圆满地完成了预定目标。通过此次演练,提高了气象队伍的应急服务能力,同时也提高了部分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和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能力。
四、积极应对今年汛期暴雨天气过程
今年汛期,我局在省局党组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业务部门的悉心指导下,市气象局分别于5月12-14日期间启动暴雨Ⅳ级应急响应,8月9-11日期间启动重大气象灾害IV级应急响应,并全力以赴做好预报服务和各项业务工作:一是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全局人员取消休假,随时待命,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措施,确保气象服务高效运转;二是加强业务值班,每天安排一名领导坐镇领班,增加一名业务人员为副班;三是增加天气会商次数,每天固定二次集中会商,另有情况随时加强会商;四是增加服务渠道和服务次数,20xx年,我局编发各种决策服务材料54期,得到地方领导批示和采纳4次,召开天气新闻发布会4次,发布预警信息44次。关键性转折性天气、春播等重要农事季节都在电视、电话、网站、报纸、短信等媒体上开展了公众气象服务,为领导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五是自筹资金建立了手机短信预警平台,每天免费通过手机短信预警平台向党政领导、各部门主要负责人及气象灾害信息员发布气象信息;六是加强与电力、交通、通讯等部门的沟通,在传递气象信息的同时,提出相关建议;七是加强后勤保障,从职工生活、仪器设备运转、安全等方面采取相应的保障措施。通过以上措施,我局在汛期暴雨天气过程中,各项业务与气象服务正常开展,预报准确,服务主动及时,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五、多渠道、多形式,加强气象应急科普宣传
我局高度重视气象灾害应急避险科普宣传工作,充分利用世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10
今年以来,在x市气象局的严格要求和工作指导下,我镇齐心协力贯彻落实气象防灾减灾各项工作,圆满完成全年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任务。现将xxxx年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
为应对突发性气象灾害,减轻气象灾害给群众带来的影响,我镇设立气象服务站,成立了以镇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的三星镇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同时各村(社区)成立相应领导小组,并确定信息联络员,确保各项气象信息及时传播发布、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有序开展。
二、层层落实责任
我镇设有固定场所开展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并确定专门的信息员负责传播发布信息、组织村级(社区)信息员培训、指导村级(社区)信息员工作等。同时严格按照相关管理制度执行并形成长效机制,落实分级管理,保证在发生气象灾害时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三、加强宣传
为做好气象灾害宣传工作,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气象防灾减灾意识,我镇在开展气象灾害宣传活动期间,我镇召开镇村全体大会,传达了相关工作要求和文件精神,组织学习了“世界粮食日”和爱粮节粮宣传活动的重点工作内容,并布置安排了宣传活动的工作任务,要求各村(社区)通过召开村级会议、播放广播?入户宣传等方式大力宣传。同时,市农林局相关领导到我镇一同开展宣传工作。市农林局领导与我镇工作人员在人口流动量较大的路口设置宣传点位,采用发放宣传资料、口头讲解的方式向群众宣传“世界粮食日”和爱粮节粮相关信息。全镇共广播宣传xx次,组织人力xx余人,发放宣传资料xxx余份。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11
,嘉善局“百场万人、走村入企”防灾减灾科普宣传工作在市、县有关部门的大力帮助与指导下,充分利用科普教育基地的资源优势,以世界气象日、安全生产月、科普宣传周、全国科普日等契机,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形式开展“百场万人、走村入企”气象科普常识、气象法律法规等培训宣传,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现将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防灾减灾培训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百场万人、走村入企”防灾减灾培训组织管理体系,调整完善了以局主要领导为组长的XX县气象局“百场万人、走村入企”防灾减灾培训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气象科普宣传办公室,明确了各科室和个人的科普宣传任务,进一步健全科普培训工作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普培训工作制度,制定了“百场万人、走村入企”防灾减灾培训工作计划,做到科普培训有人抓,计划有安排,培训活动有方案,年终总结有成果。强化科普培训队伍素质建设,继续加强科普培训人才队伍建设,根据省市局关于加强气象科普培训工作的有关精神和组织的各类科普宣传技能培训,有计划、有目标、有步骤地组织本局科普工作人员参加培训,切实逐步提高科普人员工作素质,以扎实的科普知识、娴熟的操作技能、良好的职业道德做好各负责科室的科普讲解工作,编写高质量、针对性强的宣传材料。注重对科普工作、活动档案资料的收集整理。
二、强投入重管理,科普基地建设稳步推进
重视科普基地建设,不断充实完善局气象台、观测站、嘉善气象地震科普馆、科普大厅、科普走廊等科普基地。,我局继续做好业务部门现有科普设施的维护和升级,对科普走廊挂图和展板定期更新,内容力求贴近民众生产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营造一个良好的科普知识宣传氛围。引进先进的气象知识学习软件,为气象科普爱好者查阅气象知识,了解科普实物及模拟仪器的操作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平台。加强科普基地管理,实行参观人员登记制度,充分发挥基地的宣传教育服务功能,确保基地设备、实物仪器、模拟装置等的安全。以新气象业务大楼建设为契机,对气象台进行升级改造,在全省县级率先实施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建设,目前平台已经进入试运行状态。进一步完善制作、发布天气预报各系统功能,能够让参观者亲身参与、体验气象观测和天气预报制作,掌握更多的气象科普知识。目前正在实施气象科普馆搬迁提升工程,打造更高层次的气象教育基地,提升全社会认识气象、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建设气象知识普及示XX县。
三、注重意见反馈,广泛开展座谈活动
通过座谈会,征求用户单位、气象协理员、农业大户等对气象防灾减灾和气象服务的需求,重点开好了全县气象防灾减灾工作会议暨“3.23”世界气象日座谈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应急准备认证暨联络员培训会、气象协理员座谈会、气象服务农户座谈会、防雷安全工作研讨会等5个会议,共征求意见和建议18条,并逐条进行落实,切实提升服务质量。
四、强载体重教育,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活动
以“3.23世界气象日”、安全生产月、科普宣传周、防灾减灾宣传周等为契机,组织宣传小分队进村、入企、到校开展广泛的科普宣传活动。截止目前,共开展科普宣传6次,举办科普讲座3场次,局气象地震科普馆接待各类学校、社会团体、社会群众和各级单位参观达到23批次800多人次。与县电视台合作,制作世界气象日专题节目,并在《民生十分》百姓故事栏目播出。《农业气象》影视节目相继针对秋收冬种、连阴雨作物种植、气象防灾减灾等内容制作了20期节目,并在嘉善电视台《跑农村》栏目播出,受到了普遍好评。编印了《20XX县粮食生产气象服务周年方案》和《XX县公共气象服务白皮书(版)》10000本,通过邮政渠道发放到全县各行政村和社区。
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12
20xx年镇按照市气象局防灾减灾工作部署,加强领导,认真贯彻“抓早抓先,全面防范,提高能力,安全度过”的原则,认真部署,落实防灾减灾的工作预案,认真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制定应对措施。现将我镇20xx年防灾减灾工作总结如下:
一、强化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
为切实抓好我镇今年的防灾减灾工作,镇在安全工作会议上,成立了以主要负责人组织,各部门单位负责人及各村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明确了责任和任务,并下发防灾减灾工作的通知。
二、加强气象灾害应急管理
各村根据会议通知制定了防灾减灾的应急备案,并组织了防汛抢修小分队。为确保灾期期间的突发事件能够妥善处理安全度灾,我镇组织相关部门及村进行了防灾减灾应急演练;协同相关专业人员对气象探测器材进行检修,确保灾害时能及时的接受并传播信息,提醒广大群众注意,提前做好准备。
三、落实乡村气象灾害防御工作任务及气象队伍管理与履责
为切实加强气象灾害防御工作,避免、减轻气象灾害造名成的损失,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结合全镇气象灾害防御工作实际、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镇气象灾害防御指挥部;镇、村级气象信息员和气象协理员的个人信息进行了普查。目前,已建成一支拥有300余名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实现信息员村镇覆盖率100%,有效地提高了我县气象预警预报信息传递能力。普查主要对信息员的人员变动、联系电话和工作地址进行了更正,确保数据库信息真实、准确。并对数据库信息进行分类归档,便于气象站值班人员在发生突发气象灾害时能同信息员及时进行联络,随时掌握各乡镇天气情况。
通过优化信息员资料,进一步加强了气象信息员档案资料的管理,提高了气象预警预报信息传递能力,确保气象服务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及时性。
四、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从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沟通协调、严格审批程序、加强宣传考核等四个方面做出具体要求,气象部门要定期组织相关部门开展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执法检查活动,依法查处各种违反行为。气象探测工作是整个气象工作的基础,做好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对提高气象预测、预报和服务水平,有效防御气象灾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政府已将气象设施和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列入目标考核范围,各镇(社区)及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确保各项任务、措施落实到位。定时的检查各项气象接收器材的安全可行性。确保了气象设施无人为损毁。
五、防雷安全监管(分值20分,自评20分)
镇为进一步做好防雷减灾工作,预防和减少雷击事件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周密布置开展重点场所防雷专项安全检查工作。
该镇这次防雷专项安全检查,坚持检查与整改同步推进,通过开展专项安全检查,全面了解、掌握重点场所防雷工作的基本情况,切实排查整治防雷安全隐患,完善重点场所防雷措施,推进重点场所防雷工作责任制的落实;重点检查加油(气)站、液化天然气、民用爆炸和烟花爆竹等危险物品库房等易燃易爆场所,幼儿园、学校、诊所等人员密集场所,计算机机房、网络系统、监控系统、通信系统等电子信息系统场所,工矿商贸企业生产、储存、办公场所及行政事业单位办公楼;主要检查防雷安全设施建设情况、防雷装置安全检测情况、防雷安全管理制度的建设和执行情况。
该镇主要针对各有关单位自查、主管机构县气象局检查检测中发现的防雷安全问题或者隐患整改情况,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专项检查,严格落实防雷安全责任制,督促指导开展防雷安全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对自查申报不落实、拒不接受防雷装置检测、使用不合格防雷产品的单位和个人,按照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对因此导致雷击责任事故发生的,将严格依法依规严肃处理。严格做到了辖区内无重大防雷安全责任事故。
六、积极宣传气象防灾减灾知识及气象灾害调查、收集
为积极提高防御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保障气象灾害应急处置高效、有序进行,最大限度减轻或避免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维护社会未定,促进经济发展。我镇开展了气象防灾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及培训,组织相关部门人员进行学习,“普及气象防灾知识,提高防灾减灾能力”的科普知识,广泛扩大居民对气象的认知度,及时收集并上报气象灾害信息和其他有关的灾情信息。提前好防范工作,组织了紧急救援队伍小组。
镇政府根据灾情程度,采取以下措施,全力指导和帮助事发地村级组织开展应急处置工作:
1、镇政府领导立即组织人员赶赴现场指导。
2、根据事发地村级组织请求,迅速调集民兵、公安和工程技术人员,协助村级组织,解救和转移危险地区群众;对被破坏的重要设施进行抢险和抢修。
3、向事发地村级组织提供必要的抢险救灾物资、医疗救护等支援。
4、协助事发地村级组织对石化、化工等危险品生产、储运单位及其它企业进行严格检查,制定紧急处置或防御措施,并加强监控,避免或控制次生灾害。
5、指导村级组织加强现场治安控制,防止无关人员进入危险区域或饮用被污染的水源。
6、向可能影响的相邻地区发布预警信息。
7、按规定及时向县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灾情及处置情况,向社会公布信息。
8、指导、协助村级组织建立紧急避难场所,妥善安置受灾群众,保障基本生活。
第五篇:村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总结
气象防灾减灾创建工作总结
Xxx镇xxx位于嘉善县xxx镇北首,东接xxx村,南连xxx村,西临xxx村,北靠xxx镇xxx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甸洪公路南北贯穿境内1.5公里,离在建的申嘉湖高速公路和善江公路分别只有2.5公里和2公里,距县城320国道15公里。我村由河道呈岔口型包围,村内圣堂浜、倪家村、白洋滩等地地势偏低,全村房屋建筑多为90年代前期建筑,有些偏于陈旧,存在许多安全隐患,同时全村种养殖农户较多,在台风及汛期,不免会造成村民生命财产损失。防汛、防台是抗灾重点。我村高度重视气象防灾减灾工作,将气象防灾减灾纳入村工作重点,始终以气象防灾减灾为抓手,一抓思想建设,二抓制度建设,三抓队伍建设,四抓硬件建设,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
一是成立气象防灾减灾标准村领导小组。书记任领导小组组长,主持领导开展防灾减灾工作,村长任副组长,总抓创建,各线负责人相互配合积极落实,确保创建工作稳步进行。
二是制定防灾减灾规章制度。通过两委班子讨论制定《防灾减灾工作制度》,使防灾减灾工作有制可循,树立“以制度管理人,以制度约束人,以制度规范人”的观念。
三是设立各防灾应急小分队和气象防灾信息员。全村参与抗灾减灾积极性比较高,由全村青年党员和群众组成了灾害应急救
助疏散小分队、应急救助维护保障小分队、应急救助医疗护理小分队、应急救助消防小分队、应急救助巡逻小分队、应急救助生活保障小分队等六个防灾应急小分队。村部设立气象信息员一名,组织信息员参加培训,切实掌握气象信息知识,进一步提高业务能力。通过农民信箱、村级简报等村自有信息平台发布气象信息。
四是配备防灾减灾硬件设施。为了使气象防灾减灾服务工作落实到位,有坚实的设备作后盾,我村从改善气象站办公条件和服务水平的角度出发,为气象站配备电脑、打印机等,落实专人负责气象设备的运转和维护。
xxx村委会
2011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