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节约集约模范县专题片解说词
节约集约促转变 科学发展谱华章
——枞阳县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巡礼
800里皖江,源远流长。
在四分之一的皖江黄金岸线上,镶嵌着一颗璀璨明珠——安徽省枞阳县。
枞阳位于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北岸。下辖22个乡镇,个行政村,总人口96.4万,总面积1808平方公里。2011年末,耕地保有量为61382.64公顷,基本农田面积51281.2公顷。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争先安庆、崛起皖江、争创全省科学发展先进县”奋斗目标,大力实施“五大战略”,使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长。
随着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建设用地供需矛盾也日益凸显。挖掘国土资源潜力,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成为枞阳发展进程中一个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一个重大问题。为此,近年来,枞阳县坚持“节约资源、优化发展”的总方针,依托创建工作平台,强化宣传教育,健全体制机制,落实监管措施,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8至2010年,枞阳县连续三年实现卫片执法检查“零约谈”、“零问责”目标。2009年至2010年,连续三年被授予“全省国土资源执法模范县”荣誉称号。县国土资源局也连续七年被县委县政府评为“全县目标管理先进集体”。
组织保障篇
国土资源是发展之本,节约集约利用是可持续发展之基。为此,我县高度重视,成立了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开发区、国土、住建、财政、环保、农业等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各部门职责,定期召开创建联席会议,及时研究解决创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把资源节约集约工作纳入各乡镇、县直有关部门年度目标考核,建立节约集约用地与建设用地指标挂钩机制,从而形成了政府主导、企业支持、上下互动、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局面。
同时,强化宣传。在每年的地球日、土地日和法制宣传日期间,通过举办演讲比赛、知识竞赛、电视讲话、报纸专版、文艺演出、土地推介会等多个平台,开展送法下乡、送戏下乡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节约集约利用的良好氛围的形成。
机制创新篇
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是一项长期性活动,建立健全各项机制是不断巩固和扩大成果的有力保障。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控总量、优增量、挖存量、活流量、提质量”的目标,坚持“约束要硬、激励要实、责任要明、监管要严”的原则,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全力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规划引领,标准控制,构建节约集约的约束机制。严把规划关。坚持以节约集约为核心,科学修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矿产资源规划,加强与城乡建设、产业发展规划的衔接、协同。以规划引领,科学安排各类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利用
结构,努力实现土地资源利用效益的最大化。严把指标关。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土地供应政策和标准,制定了《枞阳县国土资源集约节约指标标准》、《闲置土地处置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投资强度、容积率等规划指标上提高标准,倒逼企业节约集约用地。2011年,我县规定,入驻县开发区企业投资强度不低于 万元/亩,利税不少于 万元/亩。严把预审关。以控制增量、盘活存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为重点,对建设项目用地情况进行预审。对选址不合理、控制指标不符合要求的建设项目,及时调整选址、核减用地规模等措施。充分发挥我县未利用土地较多的实际,引导“企业出城、项目上山”。
盘活存量,产业集聚,构建节约集约的激励机制。一方面从闲置土地入手盘存量。深入开展存量建设用地调查,全面清理,并依法处置。2011年,全县共处置闲置土地 亩。另一方面,从用地空间入手拓增量。积极引导、鼓励用地单位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进行开发建设,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实行多层标准化厂房建设补助,第二层按建筑面积每平方米补助30元,第三层及其以上部分每平方米补助50元。房地产项目十层以上部分每增加一层减免该层面积10%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2010年以来,我县已建成标准厂房平方米,平均容积率约,较传统厂房节地 亩。同时,从产业聚集增效益。按照“资源集中、用地集约、项目集聚、产业集群”的原则,依托县经济开发区、横埠工业园区和承接产业转移集中区三大平台,鼓励和推进项目、资本集聚,实现项目流动、资源整合、利益共享、联动发展,切实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益。目前,入园企业已达96家,建材、造船、汽车零
部件、纺织服装、采掘、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等七大主导产业板块竞相崛起,海螺水泥、东方造船、千仞岗制衣基地、横埠食品工业园等亿元以上重大项目纷纷落户园区,形成了大项目支撑、小项目集群的战略格局。
双向承诺,联动监管,创建节约集约的保障机制。建立政府和企业的双向承诺机制。坚持以合约为本,政府践行优质高效服务承诺,对重点项目实行一个企业、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推进机制;建立项目保证金制度,督促企业对用地规模、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等承诺践约。同时,构建联动共管机制。实行耕地保护目标“联保”,落实县、乡、村、农户“四位一体”耕地保护责任,连续数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得到了国家五部门耕地保护目标责任核查组的高度肯定。实行土地、矿产出让“联审”,项目竣工用地复核“联验”,违法违规用地查处“联动”,有力保障了节约集约用地落到实处。
强化收储,有偿出让,构建节约集约的市场调控机制。实行建设用地“五统一”管理,发挥土地收储在盘活存量土地、提高土地资源市场化水平,调节供求关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增强政府对土地调控能力。坚持市场化运作,经营性用地一律实行招拍挂,促进土地供求的均衡发展,形成集约用地的内在机制。2011年共收储土地67宗,面积1648.8亩;出让土地56宗,面积1541.5亩,出让金额近10亿元。特别是精心谋划,连续成功举办三届土地招商推介会,以总价14.46亿元拍卖12宗总面积为1005.39亩国有建设用地。
土地整治篇
平畴万顷,渠水长流,喜看沃野稻菽千层浪。
新居林立,设施齐全,乐见农村旧貌换新颜。
在横埠镇田王圩土地整理项目区,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井渠管道连成网,现代化农业气息扑面而来,处处焕发着勃勃生机。土地整治项目的实施,促进了农村集体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聚宝盆”和新农村建设的“加速器”。
2006年来,枞阳县先后组织实施了8个国家与省级投资的土地整理项目,建设总规模达4912.43公顷,新增耕地面积达596公顷,总投资1.45亿元,投资规模位居全省前列。
在项目建设中,突出强化工程质量督查、考核,对优质项目表彰奖励,对项目实施不到位的乡镇,限期整改,并冻结用地报批。出台《关于枞阳县民间资本投资补充耕地项目建设的实施意见》,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投资补充耕地项目建设。5年来,全县共组织实施新增耕地项目222个,新增耕地2042公顷。
大力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2006年来,共组织实施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12个批次,面积202.79公顷,新增耕地190.40公顷。
强力推进省级农村土地整治示范项目建设,硬化工作措施,整合涉农资金,统筹城乡发展。该项目建设规模3383.33公顷,规划投资3.01亿元,可新增耕地面积约104.89公顷。,项目区内第一批 户居民可望于近期迁入新居。
矿业整合篇
发展是硬道理,节约是大战略。近年来,枞阳县认真落实节约优先战略,持续推进矿产资源整合整治,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统筹发展。
抓资源整治,促进矿产开发规范化。持续整顿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坚决查处以探代采、越界开采、乱采滥挖等违法行为。2011年,共查处越界开采2宗、盗采1宗。办理采矿权延续3宗,收取价款72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68.5万元。
抓资源整合,促进矿产开发规模化。坚持资源、资金、矿权向大矿、优势矿和主矿区集中,引导矿山企业联合、兼并,重新整合资源,实现规模经营,增强集约效应。近年来,我县完成了白湖矾母山矿区叶腊石资源整合项目和会宫大刨山矿区资源整合项目。
抓环境治理,促进矿区环境生态化。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的理念,积极开展“绿色矿山”创建活动。全面落实矿山环境治理和生态恢复保证金制度,切实加大矿山环境保护和恢复治理。近年来,共收取保证金 万元,完成了县轮窑场、黄羹轮窑场和浮山原曲虎矿山环境治理项目,新增耕地 亩。
执法监察篇
近年来,枞阳县积极探索国土资源执法监察体系建设,不断创新工作体制机制,走出了一条“预防为主,事前防范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的新路子。
不断创新执法机制。设立副科级单位国土执法监察大队成立了五个中队,明确各自职责,完善运行机制,严格责任追究;建立新增建设用地月报告和执法监察月例会制度,及时通报情况,集中分析案情,依法办结案件;选配村级信息员,健全县、乡、村三级国土资源管理网络,从而形成了“全员执法、全面覆盖、全程监管”的“三全”执法监察新格局。
不断加大查处力度。坚持防查并举两手抓、标本兼治两
手硬,查人、查事相结合,多部门快速联动,深入开展卫片执法检查的整改落实,加大违法案件查处力度。2008年枞阳县土地卫片执法检查涉及图斑13个,其中违法图斑4个,违法占地面积5.25公顷,违法占用耕地0.58公顷,收缴罚没款4.27万元,没收建筑面积1.4公顷。2009年卫片执法检查图斑数为零。2010年卫片执法检查图斑73个,其中土地违法图斑1个,违法占地面积0.26公顷,违法占用耕地0.20公顷,与新增建设占用耕地面积的比例为0.46%,收缴罚没款2.58万元,没收建筑面积7000平方米。
土地,是跨越时空的史册,承载着人类文明与进步。
土地,是寄托希望的画卷,等待着绚丽色彩的挥洒。
通过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枞阳,这个千年古邑、皖江明珠,正在以磅礴的气势,焕发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城与乡的和谐共进,人与地的和谐共生,百万枞阳人民终将谱写出全面可持续科学发展的壮丽篇章。
第二篇:节约集约
一、节约集约利用存量建设用地
我县在城市建设用地方面立足城区改造挖潜,一可使旧城更新,二可使城市增容扩能,三可节约土地、保护耕地,积极实施“平改楼”工程和盘活“城中村”、“城中厂”用地,去年以来我县已对县城小汶河、泇河古道两边进行拆迁改造,预计2013年能够完成。
通过合理规划,引导农民“进城出村”,发展小城镇、中心村建设,迁村并点,建设农民多层住宅,整理“空心村”,退宅还田,我县在兰陵镇开展土地整治综合项目,6大社区已陆续开始建设,拆迁村庄27个,预计腾出土地252.8公顷。
对开发区建设的工业项目,严格按照《工业项目建设用地控制指标》要求,工业项目建设用地必须同时符合四项指标(投资强度、容积率、建筑系数、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用地标准),采取以下措施:
1、取消或严格控制项目预留用地。对需要分期建设的项目,根据其近期建设的实际需要进行供地;对于已建设投产的项目内预留用地,及时督促企业尽快按企业规划投资建设,同时不再受理其用地申请,要求企业建设标准化厂房。
2、把好工业项目用地关,鼓励引入占地少、用水少、能耗低、低污染、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的项目。工业项目投资强度要求不低于100万元/亩。
3、调整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提高土地利用率。工业项目容积率不低于0.8,建筑系数不低于35%。
4、严格界定和控制企业配套用地。工业项目的行政办公等
非生产型的建筑面积不得超过工业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
对闲置土地满两年的将依法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通过招拍挂出方式确定新的土地使用者,闲置满一年不满两年的按出让土地价款的20%征收土地闲置费。
二、建立健全节约集约用地长效制度
我们要加强土地利用监管,建立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长效机制。要对土地出让合同、划拨决定书的执行实施全程监管,及时向社会公开供地计划、结果及实际开发利用情况等动态信息。要以划拨决定书、出让合同和土地登记资料为依据,对建设项目的用地情况、开工和竣工时间、投资强度等进行跟踪巡查,为加强监管落实长效管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在跟踪巡查的基础上,实时查询欠缴出让金、改变规划条件、未按期开工或竣工的项目,并对该类项目自动预警。加强对土地开发利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督促土地使用者按照土地有偿使用合同或国有土地划拨决定书的规定实施项目建设,防止土地圈而不用。项目必须按规定开工竣工。只有在按合同约定付清全部土地出让价款后,才可以持合同和缴款凭证等相关证明材料,申请建设用地使用权登记。完善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制度,会同有关部门持续开展用地情况的执法检查,重点查处严重破坏、浪费、闲置土地资源的违法违规案件,依法依纪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要将企业违法用地、闲置土地等信息纳入有关部门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发展改革、规划、建设、环保、交通、水利、国土、监察等部门在建设项目立项、2
工程设计、用地选址、用地预审和规划审查、供地审批、工程审计决算、综合验收等各个相关环节上,都要把集约用地作为报批审查的基本原则贯穿全过程。监管机构和人员,要定期不定期地对企业资金投入情况、工程建设情况进行跟踪督查,对违反协议达不到投资强度和建筑密度的,要收回部分土地,重新调剂使用,共同做好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工作。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综合运用法律、经济、行政和科技手段,实现全面监管、长效监管。
按照《国务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精神,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我县将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考核制度。制定单位GDP占用建设用地消耗考核办法。积极开展对项目企业的考核,通过开展节约集约用地典型的征集和“节地型”企业创建活动,对经过考核评选出来的“节约集约用地先进单位”,对项目企业法定代表人进行奖励,对项目企业扩大再生产投资优先供应土地,需要资金优先推荐给相关银行,优先办理享受国家抵免税政策手续,优先推荐申请国家、省市有关优惠政策,促使节约和集约用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对经过考核,达不到节约集约用地标准的企业,要责令纠正,对拒不改正的,要核减用地面积,直至收回土地使用权。
第三篇: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园区实施方案
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园区实
施方案
创建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园区实施方案 为促进依法合理用地,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保障和促进科学发展,根据《市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县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现结合园区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主攻项目,决战三区,凸现特色,实现跨越”总体要求,以节约集约用地为主题,以保障科学发展新机制为主线,以提升园区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土地投入产出水平为着力点,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和结构,创新节约集约用地模式,加强园区节约集约用地评价考核,实现以较少的土地资源消耗保障支撑更大规模的经济增长。
二、工作目标
严格控制园区建设用地总规模,不断提高节约集约用地水平和土地产出率。严格执行工业用地控制指标,防止土地粗放利用。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不断提高土地资源保障发展的能力;切实加大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力度,加快处置闲置土地,以实施园区再造工程为抓手,不断提高建设用地投资强度,单位gdp增长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和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消耗新增建设用地量明显下降,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居于全市领先。
三、主要任务
深入开展闲置低效土地处置,促进土地节约利用。
开展加快闲置土地清理处置专项活动,全面查清闲置土地、低效利用土地的基本情况。明确相关部门的工作职责和任务,对区内的工业企业用地情况进行一次“综合体检”。对未按土地合同约定期限进行全部开发建设、使厂区内部分土地处于闲置状态的工业项目,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收回、收取闲置费、收取违约金等方式进行处理;对未按规划设计条件约定的容积率、建筑系数等指标进行开发建设的工业项目,采取收取违约金、责令拆除等措施予以处理;对未经批准擅自改变用途,将工业用地改作商业等其它用途的项目,根据《土地管理法》,责令其交还土地并处以罚款。推进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加大工作力度,消化处置工作实行园区相关职能部门牵头协调,逐宗落实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工作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制定具体推进计划,明确各环节完成时间,切实推进批而未供土地消化利用工作。建立部门联审机制,促进结构调整。一
是健全招商项目准入审核机制,对招商引资项目,进行部门联查,投资强度小于150万元/亩的项目,不得单独供地;二是着力完善工业用地供应方式。出台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建造标准厂房,为中小企业提供生产经营场所,吸引工业地产开发商按照统一规划投资建设标准化工业厂房,搭建中小企业创业平台,为规模小、实力弱的中小企业提供厂房租赁服务,待企业发展壮大后,再通过招拍挂的方式满足企业的用地需求。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土地开发效率。建设项目供地后,国土局会同建设局每季度要到项目现场核查一次,详细记录项目施工建设情况。对未开工建设或未按设计要求完成工程进度的,督促项目单位抓紧施工;对逾期未完成施工进度,形成闲置或低效用地的,按照闲置、低效利用土地进行处置,对未达标准的项目不予竣工验收,督促其尽快整改达标,实现建成投产。完善制度建设,形成长效机制。建立完
善低效利用土地退出机制和工业企业节地挖潜机制。通过支持企业兼并重组、低效土地回购、加快存量土地流转等途径,盘活低效利用土地,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要严格节约集约利用资源各个环节的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发挥联动作用,建立健全及时发现和有效制止国土资源违法行为的机制,保证节约集约各项措施的贯彻落实。要坚持国土资源的市场化配置,积极探索国土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市场化配置模式,确保后续资源的持续利用。
四、工作步骤
本次创建活动分三个阶段进行:
启动阶段。召开会议动员部署创建活动,并结合园区实际,制定实施方案,成立领导机构,落实工作任务。推进阶段。全面推进创建活动,各部门围绕实施方案,明确任务、落实责任、积极创建、加快实施,集中力量部署开展创优各项工作,要注重总结发现好经验、好做法,及时研究解决创建活动推
进过程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争取取得明显成效。积极联系新闻媒体对创建活动的进展情况、重要动态、工作经验、先进典型、实际成效等进行全面深入宣传报道。
总结阶段。认真总结在推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形成的好做法、新制度、新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召开总结大会,对创建活动进行全面总结。
五、工作要求 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各部门要统一思想,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园区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把创建活动作为贯彻落实资源节约优先战略的一项重点工程来抓,真正把思想认识和行动统一到园区管委会的决策部署上来,确保创建活动的有序展开和统筹推进。认真组织,加强领导。成立园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各有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园区创建活动领导小组。领
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园区国土分局,负责创建活动日常工作。
整合资源,稳步推进。在创建活动中,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在政府主导创建活动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各方力量和资源,采取多元化的运作方式,搭建社会化的参与平台,积极发动全社会参与,从而逐步形成从园区到街道、村,从企业到个人,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新机制,合力推进创建活动的深入开展。强化宣传,营造氛围。通过多种途径对创建活动的重大意义、重要进展、典型经验等进行宣传报道,引导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关注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扩大创建活动的影响力。各部门要结合自身实际,充分利用社会各方资源,宣传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创建宣传活动,普及国土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知识,增强全社会的国土资源忧患意识和节约资源的责任意识,努力扩大创建活动影
响力,切实增进全社会节约集约利用国土资源的共识。
探索创新,及时总结。坚持探索创新,从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发展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尝试;在创建过程中,要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把创建活动置于社会和群众监督指导之下,在完成创建活动有关要求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突出特色,及时总结,研究探索符合我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新机制,为园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土地资源保障。各部门要抓住开展国土资源节约集约模范园区创建活动的有利契机,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在实施方案中确定具有自身特色的创建主题和活动载体,扎实推进创建活动开展。尤其要结合正在开展的闲置建设用地集中清理处置专项活动,抓好消化利用批而未供土地、清理处置闲置土地、盘活存量建设用地等工作,实现重点突破,有序推进创建活动。
第四篇:节约集约用地
节约集约用地:主要包括了三层含义,一是节约用地,就是各项建设都要尽量节省用地,千方百计地不占或少占耕地;二是集约用地,每宗建设用地必须提高投入产出的强度,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三是通过整合、置换和储备,合理安排土地投放的数量和节奏,改善建设用地结构、布局,挖掘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配置和利用效率。
第五篇:节约集约用地
江阴市节约集约用地十八法
发布日期:2011-10-25 17:19:34 浏览数:242
字号:〖大 中 小〗
一个钟灵毓秀的江南小城,书写着波澜壮阔的宏伟长卷。
江苏江阴,一个面积仅有988平方公里县级市,2009年却完成1710亿元地区生产总值,平均每平方公里的产出超过1.7亿元,连续八年在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比中名列榜首。
近十年来,全市生产总值增长5倍,9家企业销售超百亿,11家企业挤身“中国企业500强”,14家企业挤身“中国民营企业500强”,28家企业在国内外上市„„
江阴人以超乎寻常的创意之举,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隔江借地:跨区域联办经济园区
进入21世纪,江阴市的35公里长江岸线开发接近饱和,而一江之隔的靖江,尚有39公里的长江岸线有待开发。敢为人先的江阴人,把拓展用地空间的眼光投向了长江对岸。
2003年2月,在省、市领导的支持下,分属无锡和泰州的江阴市和靖江市签署协议,由江阴出资90%,靖江出资10%,在靖江建立江阴经济开发区靖江园区。2003年8月,总规划面积60平方公里,首期面积8.6平方公里的靖江园区正式破土动工。
江阴找到了新的发展空间,20多家重点企业当年落户靖江。2004年,阳光、双良、申达等14家江阴上市公司在靖江的投资总额超过了2亿美元;2005年,靖江园区新批投资超千万美元项目23个,其中超亿美元项目4个,完成总投资10.5亿美元,协议注册外资3.62亿美元,基本形成了以工业气体、焦化、特种冶金、机械零部件、整车装备和造船为主体的产业链。2010年,园区可实现工商销售收入500亿元,财政收入12亿元。
时任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在视察靖江园区后作出批示:靖江园区给予江阴新的发展空间,新的创新平台,江阴要充分利用好这个空间和平台。
江阴的创新之举在全省引起较大反响,各地纷纷学习效仿。目前,江苏省已有20多个跨区域联办的经济园区。
点评:当资源在更大范围组合的时候,必须突破旧体制的束缚。经济发达地区如何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发展难题?如何寻找新的发展空间?可以说,江阴提供了一个好的思路:到政区外去寻找投资空间。
集中生地:推进土地利用“三集中”
从2001年开始,江阴市开始推行“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集中、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的“三集中”发展思路,努力推进土地利用方式的根本性转变,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营造经济发展新高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江阴乡镇企业遍地开花,一度形成“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工业布局,造成土地资源浪费。2001年,江阴以沿江开发为契机,大力推进工业园区集中,全面提升土地的集约利用水平。沿江经济开发区的产业定位是: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重化工产业为主体的新型国际制造业基地。在进区项目用地审批中,开发区坚持规划龙头,突出产业特色,大力发展IT、能源、钢铁、化工、新材料等临江优势产业,目前沿江地区已初步形成5个特色鲜明的产业基地。与沿江开发相呼应,全市各乡镇工业园区在建设中不是盲目求大,而是求专求精,建设一业为主的特色工业园区,形成明显的产业集群效应。二是引导农民向城镇小区集中,营造现代人居新环境。江阴先后出台了《江阴市城市规划区农民房屋拆迁管理暂行规定》等文件,对农民拆迁安置公寓房统一规划,集中居住,彻底改变农村“独门独院”的传统居住方式,节省出了大量居住用地。同时,把全市28个镇撤并为17个镇和街道,524个行政村撤并为253个村和社区,为镇向城集聚、村向镇集聚、居民向城镇集聚创造了条件。新桥镇通过规划,将全镇19.3平方公里建成工业、生态农业和商贸居住三大功能区。目前,全镇建成了10个总面积超100万平方米的农民住宅小区,农民集中居住率达80%。农民集中居住区后,全镇农民住宅面积由0.72亩下降到0.25亩,平均每户节约土地0.47亩。
三是实施农业向生态园区集中,营造现代农业新优势。在推进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过程中,江阴把加快建设各类农业园区、生态园区、休闲观光园区作为城乡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统一规划,逐步推进。以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带动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规模化基地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璜土果蔬、青阳家禽、祝塘奶牛、新桥苗木4个特色专业镇,13个特色专业村,3个出口创汇基地,4个农业示范园区以及十大集约化产业基地。形成了优质稻米、优质瘦肉型猪、奶业、优质家禽、花卉苗木、无公害蔬菜、特种水产、优质水果等八大主导产业。
点评:集中是把金钥匙。当新的发展任务提出用地要求时,江阴的选择是着力调整已利用土地的格局,积极引导“三集中”,不仅有效缓解了发展与用地的矛盾,而且使发展登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工业发挥出更强的集聚效应,农村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大大加快,有限的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恒久的保障能力。
“三强”盘地:加大闲置土地盘活力度
2006年以来,江阴以“三强”举措,进一步加大盘活存量土地的力度,取得了调整使用一批土地、依法收回一批土地、推动新上一批项目的良好效果。
一是强势分割。江阴在政府与企业签订的投资协议中明确载明投资强度、产出标准、开竣工时间等要求;在出让合同和划拨土地决定书中也明确了容积率、建筑密度、绿地率等土地使用条件,并明确了相关违约责任,保留了政府对批而未用的土地进行分割的权力。2007年,江阴市临港新城的江苏准提机械有限公司,因资金和经济诉讼问题,导致300亩土地闲置未用,临港新城管委会将该宗土地强势分割给了11个急需用地项目。
二是强力征收。对被认定的闲置土地,如该宗土地是以划拨方式取得的,则按每年每亩5000元征收土地闲置费;如该宗土地是以出让方式取得的,则工业用地每年按土地出让金的15%计征土地闲置费,经营性用地和其他用地每年按土地出让金的10%计征土地闲置费。将已动工开发建设面积虽然超过应开发建设面积1/3,但未达到4/5的,或者已动工开发建设面积虽然超过应开发建设面积4/5,但绝对空闲面积超过15亩以上的土地界定为未充分利用土地。对未充分利用土地,参照法定闲置土地的要求依法征收土地闲置费,从而突破了大量的未充分利用土地难以收取闲置费的障碍。
三是强制收回。对闲置二年或二年以上的土地,江阴市委、市政府坚持原则,排除干扰坚决依法收回土地使用权,重新进行配置使用。如:石庄办事处辖区内的外资企业亿诺生化有限公司,由于资金不到位、项目不落实,在责成限期开发无效的情况下,江阴于2007年6月依法收回了该宗国有土地使用权,收回用地面积达500亩。
“三强”举措的实施,既严肃了土地管理法规,又缓解了用地压力,成为江阴破难题、保发展、促节约的一大亮点,被江苏省国土资源厅评为管理创新奖。
点评:“三强”盘地,其实就是对闲置土地进行处置,方法并不新鲜,只是江阴的力度更大、效果更好。土地闲置并不可怕,因为市场经济就是生生灭灭,闲了再用起来就是了。怕的是一边闲置不用,一边又去占用新地,里里外外都是浪费。
门槛限地:政策引导节约集约用地
自2004年以来,江阴市人民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文件,以政策为引导,提高用地门槛,保障江阴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004年,江阴出台《关于切实加强土地集约利用工作的意见》,规定企业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10%;对投资额小于1000万元的的工业项目,原则上要求进标准厂房;市开发区工业项目用地,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一般不低于250万元,镇工业集中区工业项目用地,每亩土地的实际投入一般不得低于200万元。
2006年,江阴出台《关于严格土地管理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提高了用地门槛,规定对达不到江阴市集约利用土地要求的项目一律不予供地;投资2000万元以下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供地,企业内部的行政办公等辅助设施用地面积一般不得超过项目总用地面积的7%。
2007年,江阴出台《工业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办法》,规定生产性工业用地省级以上经济开发区亩均投资强度应达到300万元以上,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强度应达到200万元以上,用地规模在10亩以下或总投资低于2000万元人民币的项目,一般不单独供地,一律入驻多层标准厂房。工业用地绿化率不得超过15%,新建厂区的容积率一般应大于0.8,建筑密度一般应大于50%。
2010年,江阴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规定省级开发区与镇(街道)工业集中区亩均投资强度和亩均产出必须分别达到390万元、260万元以上和500万元、400万元以上;总投资3000万元以下、工地规模15亩以下的新增工业项目不单独供地。
点评:门槛限地,就是用政策来抬高用地门槛。江阴几次抬高用地门槛,是因为江阴的土地实在太珍贵了,只能让那些少占地、多投入、高产出的项目进来,而不能来者不拒。
论证核地:超百亩用地专家质询论证
2010年,江阴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明确规定,对用地面积超过100亩的工业建设项目,由市国土资源部门牵头,会同市发改、经信、商务、环保、规划等相关职能部门和专家论证后确定供地计划。
在项目用地论证中,各职能部门和各位专家在对企业投资强度、生产规模等进行详细分析和精确计算,帮助投资方优化设计方案,提高建筑密度和容积率,核减用地。文件出台后,已先后对30多个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了专家咨询论证,共核减项目用地510亩。
通过实行项目用地专家咨询论证,一是大大提高了建设用地审批效率;二是节省了用地指标,为安排更多项目腾出了空间;三是不仅满足了投资方的用地需求,还给他们提出了合理化建议,避免了不必要的成本支出。用地单位都很满意,没有一家企业因专家论证而撤销投资。
点评:其实,衡量一个企业的大和小、强和弱,不是看铺的摊子大小,而是要看产出。在一定面积的土地上,产出越大、效益越好,就越能说明土地集约利用的水平。
差别定地:按产业定价、按园区定价
在土地产权明晰的条件下,地租和土地价格是调节土地在各个行业和用途之间资源配置的最基本、最有效的工具,也是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有力杠杆。按照全面实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和工业用地最低价标准的精神,结合江阴实际市情,2010年,江阴市政府下发《关于进一步提升节约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实施意见》,建立和完善了工业用地出让价格差别定价机制。
一是实行按产业定价。对列入现行《国家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及《江阴市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的鼓励类项目,公开出让底价可以在市场评估的前提下适当下浮,其中对项目投资大、产业层次高、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环境影响小的工业项目,公开出让底价可以按国家发布的工业用地出让最低价标准确定。其他工业项目一律以市场评估价为底价进行公开出让。
二是探索按园区定价。以省级经济开发区为主体,按照园区特色和区位,确定各类园区相对统一的用地基准价格,用价格杠杆显化区位地价,促进工业行业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提升产业集聚程度。
点评:这项政策刚刚实行,作用还不太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项创新之举必将对江阴节约集约用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次用地:鼓励企业提高用地效率
在江阴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土地节约集约用地文件中,都明确了对存量工业用地使用的优惠政策。比如:对于企业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进行二次开发、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增加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位于夏港街道的江阴市精成数控有限公司,受这一政策的启发,于2009年通过科学论证、技术创新、合理布局,拆除原有的一层旧厂房,建起了五层标准厂房。在未增加用地面积的情况下,该公司建筑面积从原来的1万平方米,增加至目前的2.2万平方米,从而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该企业还计划于2011年将厂区内近3亩地的绿化用地拆除,再次建造3至5层生产用房,并将绿化搬至房顶,在不新增用地面积的前提下,生产厂房增加至3万平方米。
点评:鼓励企业在科学论证、合理布局的基础上,对原有土地进行二次利用,企业在不新增用地的情况下,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既解决了生产用地,又节约了用地成本。想方设法让企业立足现有土地谋发展,可以说是节约集约用地的一个方向。江阴乡镇企业发达,许多在上世纪80年代拿到土地的企业,手里都或多或少有着存量土地,或利用不太充分。把这些土地盘活了,就是下好了保障发展的一步绝妙好棋。
分期供地:杜绝假借项目圈占土地
江阴强化对建设项目的审查,坚决杜绝假借项目圈占土地的现象,对企业的新增用地需求,层层把关,严格控制。对一些分期实施的大型项目,江阴按照整体规划、总量控制、分期供地、限期开发的原则,按照其实际到账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确定供地数量。
江阴市吉鑫风能科技股份公司于2009年年初提出了265.16亩的用地需求,江阴国土部门通过详细地考察和周密的论证,最终在2009年4月、9月和2010年2月和6月分四期对企业进行了供地。江阴贝卡尔特有限公司(中外合资企业)于2008年提出了349.97亩的用地需求,江阴国土部门根据其资金到账情况,分别在2008年8月和2010年的6月及8月分三期对其进行了供地。
同时,对企业申请增资扩建用地的,江阴国土部门要求必须优先使用已有建设用地,并将已有的土地与新申请用地数量一并核算用地指标。对同一企业有多处土地,部分土地尚未落实项目投资建设的,或已批土地尚未建设的,不再安排新的用地。
点评:项目到底需要多少地、每一阶段土地建设利用得怎样、如何防止假借项目圈占土地,江阴分期供地是一个应对的好办法。按照企业实际到账资金和生产建设进度,分期确定供地数量,大手大脚用地、违法违规用地就没了市场。
合并省地:拆迁企业集中安置
南闸街道是江阴的南大门,为打造江阴城市“南花园”,江阴启动了老镇区改造工程。街道镇区北部,北新街两侧,是原南闸镇办企业的密集区域,农机站、供销社、食品站等30多家老企业都集中在这里。低矮陈旧的厂房占居着南闸的北大门,且土地利用效率普遍不高。借着镇区改造这一契机,按照新的规划,南闸把北大门的老企业进行拆迁,集中安置到街道工业集中区内。
搬迁过程中,南闸街道对涉及的国有土地全部进行回购,对涉及的企业则采取多种措施进行安置。除少数企业选择货币补偿和货币安置外,大部分企业都接受了集中安置。目前,已有20多家企业被安置到街道工业集中区,建起了标准厂房,有的还共用了办公大楼、职工宿舍和食堂,与原来相比,节省了近一半的土地。
点评:老镇区改造,是许多城市都会碰到的问题。江阴南闸街道在老镇区改造工程中,特别注重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压缩工业用地数量,提高用地效率,整个镇区改造涉及30多家企业搬迁,没有新增一分建设用地,而且工业集中区内有些土地和厂房原来没有得到充分利用,现在因搬迁企业的进驻也得到了有效改善。
“回头”找地:低效用地退出,闲置土地处置
每年年初,江阴都要组织“回头看”活动,由市长率领监察、财政、发改、招商、规划、国土等部门领导,深入各镇、街道和开发区,检查企业投入产出情况和用地情况,督促企业及时开工建设和缩短投入产出的周期,缓解用地紧张的矛盾。
对查出的部分投入产出达不到要求或存在闲置、浪费土地的企业,由原招商部门与企业签订补充投资协议,在协议中明确约定要达到的最低投入产出标准和开竣工日期。对不积极主动配合、无正当理由的,收回其土地使用权或转让调剂给其他急需用地的单位使用。
同时,对各镇、街道和开发区处置闲置、未充分利用土地工作和投入产出情况进行专项检查考核。对考核优秀的单位,给予奖励,对考核不合格的给予处罚。
通过开展“回头看”,督促部分企业盘活利用了闲置土地,促使部分低效用地企业增产增效。
2008年,江阴加华新材料资源有限公司在“回头看”检查后,将大部分厂房由原来的一层改建成以二至四层为主,容积率达到1.96,并将闲置的空地充分利用起来,还根据企业自身特色,建造了一些存储池,对地下空间进行了充分利用。现公司年生产能力达到6200吨,2010年7月底已完成销售额近7.5亿元,亩产出超过600万元,成为江阴高效利用土地、高投入、高产出的典范。
点评:低效用地要退出,闲置土地要处置。道理大家都明白,关键是怎么落实。“回头”找地,其实是市政府各有关部门联合查地,督促企业及时开工建设和缩短投入产出的周期,从而缓解用地紧张的矛盾。说到底,土地就应该是这样“多家用、多家管”。
规划控地:划定“不开发区域”
科学规划是节约集约用地的前提。江阴市一直以来都将用地规划作为各项规划的龙头,建立了以规划为中心的宏观调控机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
工业聚集区规划,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目前,全市共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钢铁产业基地、电力能源产业基地、石化产业基地、包装新材料产业基地、物流(仓储)产业基地等8个主题园区,基本形成了工业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的发展模式。2010年实施新兴产业“445计划”,用4年时间打造低碳产业、机械装备制造业、新材料(石化)产业、现代物流业等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和生物医药、服务外包、新传感器、文化创意、地区总部经济等5个“百亿级新兴战略性产业园区”,进一步发挥了土地资源集聚利用效益。
不开发区域规划,提升节约用地水平。江阴市按照全面建设绿色城市、生态城市,实现生产发展和生态环境协调统一的要求,以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逐步形成一镇一特、一村一品的规模化模式。2010年,江阴编制完成了《南部地区不开发区域产业发展暨结构调整规划》,扩大了集约用地的内涵,在顾山、长泾、祝塘、徐霞客、青阳、月城等6个镇专辟200平方公里列为禁止建设区域,按各自特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适度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农业经济,不适合的工业项目一律撤出,以保护促节约,进一步提升集约用地的水平。
点评:划定“不开发区”,是件新鲜事。按照各自特点划定禁止建设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适度发展观光农业、生态旅游等生态农业经济,提高土地产出率,本身就是集约用地,也拓展了集约用地的内涵。
履约取地:用地先交履约保证金
从2010年起,江阴对企业拿地实行合同履约保证金制度。对办理出让的工业用地,要求企业必须签订收取履约保证金协议,按照实际成交价款的20%向企业收取履约保证金(其中:10%考核按时开工,10%考核集约用地)。依据出让合同约定按时开工和在规定时间内经项目用地竣工验收,达到出让合同中约定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等规划条件与相关集约用地要求的,履约保证金本息分别全额退还(利息按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结付);未按时开工或集约用地指标不符合出让合同约定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上缴市财政,并须按出让合同的约定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对办理出让的经营性用地,必须签订收取履约保证金协议,按照实际成交价款的10%收取履约保证金(其中:5%考核按时开工,5%考核按时竣工),按时开工和在规定时间内通过综合验收的,履约保证金本息分别全额退还(利息按银行同期活期存款利息结付);未按时开工和竣工验收的,履约保证金不予退还,上缴市财政,并须按出让合同的约定追究相关违约责任。
点评:对土地加强批后监管,用好经济手段非常有必要。江阴通过实行履约保证金制度,强化了建设用地批后监管,督促了企业按时开竣工和严格履行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促进了土地高效利用。
宕口垦地:挖掘新的发展空间
采矿业和砖瓦窑业曾经为江阴工业经济发展的原始积累作出了很大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行业成为了两只吞噬土地的“老虎”,引发了土地资源浪费一系列问题。2004年,江阴市政府作出了全面禁止开山采石的决定,将全市91家矿山企业全部关闭。2005年,又对砖瓦窑厂进行专项整治,先后关闭砖瓦窑厂71家。
关停矿山宕口后,对部分在建设用地规划区内的废弃地,国土资源局积极引导进行盘活,先后建成火车站、垃圾发电厂、殡仪馆等一大批建项目,盘活存量土地3800余亩,保障了发展用地。
同时投入环境整治资金1.875亿元,先后完成矿山整治,复垦土地13251.32亩,完成窑业整治,复垦土地6929.79亩。
经过整治,原来犬牙交错、怪石林立,浅坑深潭、砂土遍地的矿山宕口废弃地,变成了一望无际的农用地;通过环境整治,先后建成了周庄生态园、南闸狮子山生态园等一大批规模宏大、环境优美、深受入民群众赞偿的集休闲、娱乐、健身、观光为一体的自然景观,实现了废弃地整治、土地盘活、环境保护多赢。
点评:关停矿山、窑业,整治废弃地,既有效增加了土地,又改善了生态环境,这是真正的民心工程。“虎口”夺地,方法并不稀奇,关键是有没有去做、有没有真正去做。江阴做得早、做的实,所以收获大。
向天要地:建立高层农民公寓
享有“天下第一村”美誉的江阴华西村,曾被人们称为“别墅村”。如今,别墅村不再盖别墅,一幢幢高层农民公寓让华西村“长”高了。
上世纪80年代末,华西人提出了“多借天,少占地”的发展理念。2001年,华西把周边16个村并入,组成了一个拥有3万人口、30平方公里面积的大华西村。合并前,16个村共有113个自然村8417户村民,农民居住分散,住宅占地面积达6210亩。合并后,华西统一规划,建设了两个集中居住区、近百幢6层以上的农民公寓,节约土地4800多亩。
2006年,华西建成了9座“塔楼”式农民公寓,每座15层、占地面积仅2.4亩,可住48户村民。2007年,华西村节约用地又添大手笔,一幢74层、高328米、名为“增地空中新农村”的农民公寓破土动工。大楼占地面积23.89亩,总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建筑容积率达到12.4。大楼将于2011年投入使用,届时将有200多户村民搬出别墅,搬进高楼,此举可为华西村节省近400亩土地。
华西村走过的节约集约用地之路,是江阴大多数富裕起来的农村用地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每个乡镇都建设了颇具规模的高层农民公寓,新桥、申港、南闸等镇的大型农民公寓,将几千户农民集中居住,既节约了土地,又改善了农民居住环境。
点评:有钱了盖别墅,这是中国农民最大的住房消费逻辑。然而在江阴,这条逻辑行不通,因为江阴人多地少,盖不起那么多别墅。江阴停建别墅建高层农民公寓,是可贵的觉悟和理智的选择。
考核节地:以考核促节约集约
2004年起,江阴成立了由“一把手”市长任组长的节约集约用地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节约集约用地工作的领导、任务下达和监督管理。领导小将节约集约用地考核纳入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按照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等相关指标,每年对镇(街道、开发区)实行分级考核,严格落实责任考核与奖惩制度。对考核不达标的地区,根据差距程度,市政府不予安排或减少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国土资源部门暂停受理该地区农用地转用、土地审批等相关用地手续。同时,每年对各镇(街道)工业集中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从土地利用强度、土地利用结构、土地投入产出、土地资源消耗四个方面进行调查、评价,并进行综合考核,将全市工业集中区土地的集约利用状况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级,对集约利用水平较高的进行奖励,对集约利用水平较差的责令整改。对市各有关部门执行不力的,将追究有关部门和人员的相关责任,有效促进和全面提升全市的节约集约用地水平。
点评:不以GDP论英雄,以单位GDP和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增长的新增建设用地消耗等相关指标论英雄,是江阴的一大创举。难得的是,江阴出台了这项政策,并不折不扣地落到了实处。
置换增地:向农村土地要潜力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江阴市打响了以土地整治为主线、统筹城乡发展为核心的综合战,率先开展了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置换社会保障、农村住宅置换城镇住房、农民身份置换城镇居民身份的“三置换”改革试点和“万顷良田”建设工程试点。
按照“先试先行、积累经验、梯度推进”的原则,江阴选择了5个行政村和1个街道开展“三置换”改革试点,通过农村住宅置换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和高效利用。根据规划,5个试点村共可节约土地2200多亩。其中周西村积极实施镇村规划对接,打破行政界限,向邻村调剂168亩土地集中建设小高层安置房,至2012年,可将全村958户、3525户村民全部安置进新型小区,预计可节约705亩土地。
2008年10月,江阴启动万顷良田一期工程,总面积18331亩,位于徐霞客、青阳、月城镇范围内,分别命名为高效设施农业区、优质粮油生产区、生态经济林果区。投资总额达5.6亿多元,目前已基本完成,可新增耕地1500多亩。
据统计,近年来,江阴市累计共完成复垦整理土地2.4万余亩,净增耕地有效面积1.15万亩。
点评:统筹城乡发展,开展“三置换”改革试点,既挖掘出了一些建设用地,增加了数量可观的优质耕地,还改善了农村居住环境,是一项利在当前、公在千秋的民心工程。
科技管地:摸清全市土地家底
为进一步提升国土资源管理水平,促进全市节约集约用地,2003年,江阴在全国县级市中率先投资3500万元,在全市范围内进行大比例尺土地利用更新调查工程,建立了城镇1:500、农村1:1000的全数字化地形、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并于2005年通过了国土资源部的验收。该项目无论是工程总量还是技术含量,都属全国领先,被广泛用于土地登记、土地利用管理、建设用地审批和规划修编等国土资源各项业务工作领域,为土地利用规划、建设用地报批、违法用地查处等国土资源业务提供了高效的服务,使江阴国土资源管理实现了质的飞跃,也对提高全市节约集约用地水平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该成果填补了国内大比例尺调查的空白,被国土资源部领导誉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获得了“2005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奖一等奖”、“江苏省测绘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土资源部“国土资源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荣誉。
点评:土地怎么用,家底须摸清。建立城镇1:500、农村1:1000全数字化地形、地籍和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对依法管地、节约集约用地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点供奖地:力促产业转型升级
2005年以来,江阴对投资达到较高规模,且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及环保要求的高新技术类工业项目,采用向省国土资源厅争取点供用地计划指标的创新办法予以重点保障,提高了有限计划指标的使用效益。
自2005年省国土资源厅实行点供办法以来,江阴共争取点供项目25个,涉及新增建设用地计划8300亩,涉及总投资额34.8亿美元、243.9亿元人民币。
同时,江阴以点供政策为导向,建立了项目的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机制,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不仅要看项目的规模和科技创新含量,还要看项目的投资强度、产出效益、环境影响和节约集约用地指标。点供政策不仅保障了江阴重大项目的用地,同时也提高了项目质量,促进了投资规模和集约用地水平的提高,点供项目的平均投资强度达到了300万元/亩,产出率达450万元/亩。同时,点供政策也促进了产业层次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项目成为点供的重头戏,25个点供项目中,电子等高新技术产业有17个,进一步优化了全市市的产业布局,提升了产业层次。
点评:通过“点供”,不仅保障了重大项目用地,破解了发展中的用地难题,更重要的是,助推了全市土地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