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清楚这些问题,才会明白地勘单位的出路在哪?

时间:2019-05-12 01:48: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搞清楚这些问题,才会明白地勘单位的出路在哪?》,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搞清楚这些问题,才会明白地勘单位的出路在哪?》。

第一篇:搞清楚这些问题,才会明白地勘单位的出路在哪?

搞清楚这些问题,才会明白地勘单位的出路在哪?

作者简介:张恒,公众号“地动翼”创始人,武汉大学地球物理学本科、国际关系硕士,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资源产业经济博士生,数年地球物理勘查与项目质量管理工作经验。博士期间主要从事行业形势、地勘单位改革研究。一地勘单位面临的主要问题

地勘行业的严峻形势已被业内人士深深感知,周期性行业变化规律蕴藏的机遇却未能充分发掘。追根溯源,地勘单位存在着诸多难以自行解决的问题,无力应对强周期带来的风险和商机。

1.事企不分,不适应现代市场经济

地勘单位“事企不分”是一个老调重谈的问题了。传统地勘单位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成立的事业单位,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确立。地质工作的公益性和商业性分野就越来越显现出来。

“事业”单位是通过战略性、基础性地质工作,提供地质公共服务的地质单位。“企业”单位则是从事生产经营性质的商业地质勘查工作。

在当前“事业单位,企业化运营”、“一套人马、两个牌子”的运营模式下,地勘单位既要从事部分公益性地质工作又要对经营利润负责,从而产生了难以自洽的逻辑矛盾。地勘单位既无法一心一意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服务,又无法全力投身利润积累。

同时,地勘单位的事业身份使它们保留了浓厚的计划经济遗风,在经营管理时并不能完全遵循市场经济规则。等靠要是地勘单位的常态,未雨缪谋和长远打算通常不在考虑范围之内。地勘单位领导由上级指派,五到十年的任期还不够一次行业周期。从全周期的视野去评价任期业绩的好坏几乎是不现实的,地勘工作也就很容易做成急功近利的工作。2.管理层级繁多,监管低效、落后

地质勘查作为地勘单位的主业,地勘项目管理是管理的核心。按资金来源不同,可以分为财政项目管理和社会项目管理。

财政项目管理:财政项目的质量管理通行三级质量管理。野外工作的完成要经过分队、大队(院)、局三级质量检查。报告评审要经过大队(院)、局、省基金中心三级评审。有储量的矿产项目还增加省级储量评省委员会的评审。财政项目的经费管理要求所有经费必须花完,不承认勘查单位的利润,简直令人发指。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不适应企业化运营的现状。

社会项目管理:社会项目的管理,野外质量管理主要由大队(院)负责,辅以投资方雇用监理。储量报告评审为大队(院)、局、省储委三级评审。

从本人几年质量管理的认识来看,质量管理的层级太多,并不适应地勘工作的现状。许多时候管理流于形式,项目组疲于应对。质量管理最重要的两条:一是态度问题,认真工作,不造假;二是认识问题,跟水平高低有关。多层级的质量管理并无助于解决这两条。只有从业资格、报酬与工作质量、工作效用联系起来,质量管理才有意义。3.市场集中度严重不足,同质竞争严重、竞相压价

我国颁发的固体矿产勘查资质达1925个(事业单位1117个)。大量单位从事相同业务,市场上业务容量却有限,互相压价的后果是所有单位只能在恶劣的市场环境下开展工作。最终,地质勘查工作质量必然下降,从而导致投资方对地勘单位信任的下降,形成恶性循环。

地质勘查业作为一个智力密集性行业并不被国家和社会承认,当前通行的地质调查预算标准全是实物工作量的价格,不包括技术服务。地勘单位只能通过“诱劝”投资方提高实物工程增加收入。投资方和勘查单位存在严重的信任问题。近几日广泛流传的“饿死同行、累死自己、坑死甲方”同样适用于地勘行业。

但是,现有条件下国有地勘单位不能整合(或倒闭)使这一现状难以改变。

4.资本积累不足,难以参与探采一体化 地勘行业的难和痛都来自于周期性。高涨期人人有肉吃,低谷期只有通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出清过剩生产力——人员。走出低谷并不难,通过探采一体化就可实现造血功能。在市场低落时进行反周期的投入既能保留地勘队伍又能进行资源储备。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干。地勘单位长期以来一直受困于资本不足,多有熊心壮志,却并没有太多可用手段。在引入外来资本对自有矿权进行勘探时,不仅谈判地位弱,而且受制于人、难以形成持续有效的勘查。

地勘系统长期以来都有是打工经济,一方面资本积累本就不易,另一方面又将大量的现金沉淀在了固定资产上。在上一轮地勘高涨期忙于赚快钱,并不能投入足够的精力进行自有矿权勘查和资本积累。高楼大厦、高档汽车也难说就是迫切需要或立足长远的,固定资产沉淀过多,用于投资和资本增值的资金就少。

5.人员结构不合理,无法参与高度综合且迅速变化的市场竞争

人员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技术人员占比偏低;第二,缺乏熟悉法律、金融、管理、外语的各专业领域人才。

(1)技术人员占比偏低

图10 2009-2014地勘单位技术人员占比变化趋势

2009年以来,我国地勘单位技术人员(具高、中、初级职称人员)所占比重是逐年攀升的。即使如此,技术人员占比仍然偏低。2014年末,地勘单位技术人员所占比重仅占33.8%,也就是1/3。我们现在整天讨论的行业严重下行或劳动者收入下降是在技术人员占比仅1/3的情形下实现的。通过适当整合,提高技术人员占比对于行业走出困境是很有裨益的。(2)缺乏熟悉法律、金融、管理、外语的各专业领域人才 地勘单位如果不想永远在打工经济中打转转,必然要走探采一体化道路,也要积极“走出去”。然而,这样的道路对于地勘行业真是太难。一个参与市场竞争的现代企业必然要求有各种专业分工,单位领导不可能包打天下。进行探采一体化以及“走出去”必然要求大量熟悉法律、金融、管理、外语等各专业人才。地勘系统远远没有做好这方面的准备,导致了一系列的窘境。

6.境内外技术标准不统一,不了解境外商业性勘查规范 我国地勘技术标准受传统计划经济的影响,一直不能充分与市场经济对接。特别是矿床价值的认识上,一直偏向于规模和储量,业界有人戏称为“论斤称”。在我国地勘单位和矿企走出去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失败案例。除了常常被人关注的不了解境外政策、法律、风土人情和基础设施等因素外,不熟悉国际通行的商业性勘查规范也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我国的技术规范的认知中,国外许多项目都是好项目,许多项目是好矿、大矿。很遗憾,大量的好项目最后都折戟沉沙。既然我国在这方面有所不足,认真学习和引进国外商业性勘查规范对于走企业化道路和走出去显得尤为重要。国际上通行的主要有澳大利亚采矿冶金协会制定的《勘查成果、矿产资源量、矿石储量报告澳洲规范》(JORC),加拿大证券管理委员会(CSA)制定的矿业项目披露国家规范43-101(NI43-101),包括格式43-101F1(技术报告)和细则43-101CP。

二中国地勘行业的形势

1.地勘投入逐年下降,社会资金快速萎缩

在经历了地质勘查业的黄金十年后,2012年全国非油气地质勘查投入达到顶峰,总投入510亿元人民币。其中,财政资金投入约217亿元,社会资金投入约293亿元。2012年以后,伴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逐渐深化,矿业形势急剧恶化。相应地,地勘行业形势恶化更为迅速。2015年,全国地勘投入已降至326.1亿元,较2012年下降36%。社会资金投入降至161.6亿元,较2012年降幅达45%。地勘行业迅速步入寒冬。

2.地勘劳动生产率已趋势性落后于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 2011年以前,随着地勘投入的迅速增加地勘行业劳动生产率也快速增加。2011年地勘行业人均完成地勘投入9.88万元,达到历史顶峰,随后逐年下降。而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稳步增长趋势,2012年后与地勘行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逐年缩小,到2015年一举超过地勘行业。2012年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是5.87万元/人,比地勘行业低31%。2015年国全国全员劳动生产率是7.70万元/人,超过地勘行业的17%倍。2012年以前,我国地勘单位在职职工人均报酬与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工资保持同步增长,但地勘单位人均报酬绝对数值较大幅度领先于城镇单位人均工资。2012年-2014年,地勘单位人均报酬增势缓慢,城镇单位人均工资逐步逼近地勘单位收入水平。

2015年全国城镇单位在岗职工人均工职为6.21万元,而地勘单位人均报酬乐观估计仅为5.5万元左右(实际可能更低)。2014年地勘单位在职人员人均报酬6.15万元是一个阶段性高点,在可预见的未来几年都将低于该收入水平。与此同时,全国总体收入水平稳步提升,地勘行业从高收入行业跌落为低收入行业。

全球(非铁)勘探投入与金属价格密切相关,总体上落后1-2年。1995年以来,金属价格与勘探投入经历了两个完整低谷。第一次低谷是在市场作用下重新达到供求平衡,随后在中国的工业化拉动下走向复苏,时间较为漫长;第二次低谷在以中国为代表的主要经济体刺激下迅速走向复苏。

当前全球主要金属价格处于触底回升的阶段,会给一些人带来矿业恢复的错觉。实际上这波股价回升主要源于超跌反弹,与2009年经济复苏明显不同,回升空间有限。这次矿业低谷周期可能要超过上世纪90年代末的低谷。主要理由如下:

中国经济正在转型,资源需求已经触顶。新兴经济体发展动力不足,没有国家可以接替中国的需求。国际局势持续动荡,正面临大分化大改组,给经济复苏蒙上阴影。主要矿业公司为了增加营业收入,进一步扩大产能,与价格下跌互相作用,形成恶性循环。

总之,从全球矿业和地勘投入低谷的大背景下看,短期内地勘投入难以复苏。只有经过漫长的市场自发调整,过剩的产能得以出清,全球地勘行业才有望复苏。更悲观的情形下还要面临国际动荡乃至战争的风险。

指望中国地勘业能独善其身显然是不现实的。三地勘行业大起大落的原因分析

地勘行业作为国民经济中的一环,与其它产业特别是资源产业的发展密不可分。有大量的实证数据支持我们认识地勘行业为何如此大起大落,为何周期性如此之强。观者认识到此规律后,有助于人生道路的选择。下面我们从产业关联和产业结构调整两个角度,通过实证方式认识地勘行业大起大落的必然性。

1.从产业关联角度分析

矿产资源产业从上游至下游可依次分为地质勘查业、采选业、冶炼加工业。下游产业的需求直接影响上游产业的发展,因而下游产业的利润变化作用在上游使波动放大。全国主要行业的感应度系数变化更从学理上印证了这一观点。(1)冶炼加工业利润下降导致采选业利润大幅下降,带动地勘投入更大幅度下降

2016年地勘投入比照2015年采选业利润下降趋势会有更大幅度下降。(2)越是初级产业其感应度系数越高,受宏观经济和其它产业影响越大

感应度系数是衡量某一产业受其它产业影响程度的系数,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感受程度大于社会平均水平。感应度系数越大,受其它产业的影响越大。表1

28个行业感应度系数

从我国28个行业感应度系数表(胡剑波等)可知,感应度系数排名前8位的部门中只有化学工业不属于资源产业。排名前三的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金属矿采选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均属于资源产业中的初级产业。介于排名第四与第八之间的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及供应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属较高一级的产业。感应度系数排序表表明资源产业特别容易易受其它行业影响,而资源产业中的初级产业——采选业更容易受社会其它行业影响。地质勘查业作为采选业的上游产业,其受影响程度只会更大。

如果地勘业也加入到感应度系数计算的话,感应度系数排序将是:地质勘查业>初级资源产业>高级资源产业>其他产业。所以地勘业是所有行业中波动最大的行业。

中国经济正在持续探底,L型经济将是中国的经济发展的总体趋势。地勘行业做为初级资源产业的上游产业,一时难言复苏。

2.从产业结构调整角度分析

(1)主导产业的转换规律与衰退产业的转移再生

通常一个产业会经历从幼稚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在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后该产业会向次发达国家及落后国家转移。下图表明了产品生命的完整周期。图7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百度百科)主导产业也会经历上述的过程。

一个国家的主导产业在不同历史时期是不同的,一般主导产业会随着时间的推进而发生以下转换规律。

最初主导产业是农业,然后开始发展轻纺工业。第三阶段轻纺工业发展速度放慢,以原料、燃料、动力、基础设施等基础工业为重工业心的重化工业得到快速发展并取代轻纺工业成为主导产业。第四阶段机械钢铁造船等低度加工组装型重化工业成为主导产业。第五阶段精密机械、电子计算机、飞机制造、机床等高附加值组装型重化工业成为主导产业。第六阶段第三产业成为主导。

主导产业不断转换的过程也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过程,先发国家已经成熟的产业在本国逐渐失去主导地位并向后发国家转移,随后带动后发国家的产业结构逐步升级。(2)主导产业轮换过程中的矿产资源消耗规律(资源产业雁行式演进规律)及地勘投入规律

不同的产业消耗的主要矿产资源是不同的,随着产业的演进,资源产业也有一定的演进规律。中国地质科学院陈其慎等人通过对完整工业化过程的美国、日本进行了实证分析,证实了资源产业的雁行式演进规律。美国30种矿产有历史的消费数据,其中20种矿产40%以上的消费量集中在某一部门。日本25个矿种中,有22种矿产40%以上的消费量集中在某一部门。矿产资源消费历史与产业演进历史吻合。主导产业与矿产消费顶峰关系见图2。图8 资源产业雁行式演进规律(陈其慎等)

中国的产业演进也遵循类似规律。最初改革开放从农村改革和农业丰收开始,随后开始了轻工业化阶段。加入WTO后轻纺工业很快达到成熟期,而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同时高速发展,进入了一个超高速资源消耗的时代。在2008年经济危机未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反而通过四万亿经济刺激在第三四阶段停留了五年。当前经济危机正是第三四阶段不可持续,第五阶段即将到来的过渡时期。以第三产业为特征的第六阶段也在快速发展。

根据中国产业结构调整趋势和资源产业演进规律,陈其慎认为2010-2015间建筑冶金所需的锌铁锰矾镉硒硼等消费达到顶峰,2015-2020初级电子、化工肥料所需的间磷、硫、铝、钼、银等达到顶峰。2020年以后汽车、飞机、电力及其它新兴产业所需矿种才陆续到达顶峰。图9 中国消费图谱(陈其慎等)

我们知道中国非油气地勘投入在过去十年一直集中寻找与重化工业、基础设施等密切相关的矿种。勘查投入一直到2012年均处于快速上升阶段。2012年后,相关产业发展逐渐停滞,所需矿种的投入也迅速下降。(3)地勘业是强周期行业

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已经清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所需矿种的不同,相应的地勘重点也不同。同时由于产业转移作用,后发国家将会复制原来的发展阶段,其它国家所曾经需要的矿种将再次成为主流。正是由于产业转移的原因,矿产资源产业才会成为强周期行业。在一轮一轮经济周期中极速增长、极速下跌。地勘行业因而也是强周期行业。

总之,地勘行业的下一春在于两方面。第一,来自于产业转移带来的周期效应,耐心等待新兴国家的市场需求。第二,着眼于中国的产业调整升级,专注新兴产业所需的矿种勘查。四国家层面对地勘事业的布局有哪些?

国家层面对我国地勘事业的布局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从当前国有地勘单位层面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成公益性和商业性勘查的分类。第二,为打破国有地勘单位对地勘工作的垄断、促进技术人员走向市场进行制度准备。1.全国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国土资源部《国有地勘单位分类改革调查报告》指出,截止到2015年底全国23个省基本完成了国有地勘单位的分类工作,得到各省编办的批复,8个省区的国有地勘单位未完成分类工作。未完成分类改革的省市有辽宁、吉林、内蒙古、青海、江苏、西藏、广西、上海8省市。

已完成的407家地勘单位分类中,划分为公益类地勘单位的比例高达93%。其中:公益一类124家,占总量的30.5%;公益二类有257家,占总量的63.1%;生产经营类13家,占总量的3.2%。

2015年全国地勘投入共326.1亿元,财政资金164.5亿元,社会资金161.6亿元。按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定位,公益一类不从事生产经营类业务,公益二类可从事部分生产经营类业务(应该不能超过50%)。当前选择公益类单位的比例如此之高,财政资金将面临极大的不足。吊诡的是,由于选择从事生产经营类的单位极少,社会项目将无单位来干。考虑到大多数单位是为了躲避行业低谷才选择公益类,最终出现相反局面不能不说是莫大的讽刺。

由于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是由各省实施,另外8省尚未完成分类则可能提供新的可能性。当前内蒙正在推进一条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的改革道路,辽宁地勘单位改革从公开信息看也是这条道路。希望这8个省市都走出一条不单单是进行分类改革、有创意有未来的新道路来。

2.逐步打破地勘单位资质垄断,为独立地质师制度作辅垫 2015年以来,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正在逐步打破国有地勘单位对地勘资质的垄断,渐进将地质勘查工作完全推向市场。

2015年10月国务院(国发[2015]58号)文件取消了矿产资源勘查实施方案编制、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案编制、矿产资源储量核实报告编制、矿山储量年报编制、建设项目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报告编制等9项资质要求。

2016年2月国务院(国发〔2016〕11号)文件取消了矿产资源开采报告编制的资质要求。

2016年4月国务院发布《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在天津、上海、福建、广东等地试行。取消了除金矿、铀矿、油气、稀有稀土勘查以外其它矿种勘查资质要求。一年以后,这四省市将总结“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经验教训,向全国推广。可以说,以《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的出台为标准,全面取消地质勘查各阶段工作的资质要求只差最后一脚。

非常应景的是,中国矿业联合会地质勘查协会2016年工作重点明确提出,探索“注册地质师”制度,推进个人信誉与行业诚信有机结合。

未来几年,如果我们看到传统地勘单位消解和独立地质师风行天下不需要太感到意外。五中国地勘事业的出路在哪里?

在对我国地勘行业的形势、存在问题有一个系统认识后,指出顺应国家政策的出路并不是一件难事。“整合”二字可概况地勘事业出路的精髓。从纵向上,打通地质勘查、后续资源产业和资本运作的藩篱,实现产业链整合。从横向上,建立全行业的技术人员共同体,超越地勘单位、实现产业内整合。

1.纵向产业链整合: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改革 纵向产业链整合的好处有四点。

第一,通过资本运作,解决地勘单位长期以来资本积累不足的问题,实现勘探、开发、深加工一体化,把资源行业价值的大头也拿到手上。第二,彻底摈弃打工经济,建立造血功能。第三,在企业内实现资源整合,不同部门做精主业,解决当前各单位部门设置小而全、全而弱的局面。第四,大企业视野开阔、趋势研究水平高、规模大,抗风险能力强。地勘单位的主要优势是技术优势,地勘单位的资产除了车辆、设备、办公楼等固定资产外还有矿业权。地勘单位有大量的探矿权和部分采矿权,这是其最重要的资产。将一省之体量的地勘单位进行整合后的大型矿企将拥有大量技术人员、大量自有探矿权和部分采矿权。通过资本运作获得大量社会资本,而后使有自己的技术人员对自有探矿权进行勘探将产生一批有价值的矿产地。最后,再使用社会资本进行矿业开发和冶炼加工,从而占据高端价值链。这样就完成了资源、资产和资本的一体化运营。

由于我国已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绝大多数省份并未走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道路,多数单位通过选择公益性类别逃避行业周期,最终可能形成社会项目找不到单位来做的吊诡局面。尚未完成分类的8个省市如果接下来进行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改革,它们将在这轮改革中获得先机。这轮低谷会是它们最好的成长机遇,积蓄力量之后,有望在新的一波上升周期中进化为行业巨头。

2.横向产业内整合:建立技术人员共同体

我国地勘单位技术人员仅占在职职工总数的1/3,严重制约了地勘单位的效率和效益。建立跨地域、全行业的技术人员共同体可以迅速解决这一问题。

在这个共同体中,技术人员分享项目信息,技术互助和协作,严密质量监控,并化解意外风险。这个共同体组织应具备几个基本条件。

首先,它必须具备独立性,不能依附于矿企、地勘单位和政府机构。在共同体成员为雇主出具勘查报告时,它只能加强和监督成员的独立性,而不能降低其独立性。共同体的经费来源必须确保与成员的独立性和服务质量相一致,而不是相反。其次,它代表普通技术人员的利益。不能成为新形式的地勘单位,不主导技术人员的服务回报。技术人员应能得到报酬的多数份额。组建者和成员应当以具备高、中、初级技术职称的普通地质人员为主。

第三,它应具有共享性。共同体为成员提供技术服务需求来源。共同体成员也可分享项目来源信息、勘查经验。第四,它应有严密而中立的质量监控机制。对共同体成员所提供的技术服务要进行质量监控,并对技术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进行公示,建立一套完整的勘查诚信体系。

第五,能为共同体成员提供一定的职业保险,避免成员因非主观因素造成的勘查意外毁掉整个职业生涯。

最后,地勘技术人员共同体一定要有规模优势。当它大到一定程度,多数勘查投资方都会考虑通过该共同体选择他们需要的技术人员。

共同体最好的空间载体是网络,通过互联网形式把时空成本降到最低,极大提高联通效率。在网络中,项目信息、共同体成员库可以无限扩容,双方可以互相选择。诚信体系也可以随之建立起来。这也将解决中国独立地质师制度长期不能真正推出的诚信体系问题。

地质勘查技术人员共同体实际也是独立地质师制度的一种表现形式,它的建立或许就是中国独立地质师制度的到来!结语 地勘行业形势之严峻已波及到每一位业内人员,地勘行业的强周期性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当前我国地勘单位所固有的许多问题,使它不能充分应对地勘行业的强周期性,因而谋取新的出路在所难免。

改革,是这一行业的唯一出路。纵向的资源资产资本一体化改革是一条愿景良好,具有自我循环和造血功能的道路。横向建立地勘技术人员共同体则将改变整个行业态势,更是根本性的变革。两条道路并不排除并行前进。无论哪一条道路,我们都应首先变革思维,主动做好精神准备,去迎接这大变局的时代。我们的人生道路也会越走越宽!欢迎添加张恒个人微信:didongyi_zhangheng

第二篇:国有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有关问题

国有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

河北省地矿局石家庄综合地质大队队长 王文学

资源约束成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瓶颈,缓解资源危机,实现找矿突破,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是国有地勘单位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也是当前地质工作的核心任务和第一要务,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至关地质勘查业的科学发展,也是找矿能否突破之关键,适逢本次“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之机,对制约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理性思考,着眼于队伍稳定,促进持续发展,加快实现找矿突破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问题分析

国有地勘单位是地质找矿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功能服务的主力军,是保障地质事业科学发展的子弟兵,在政府、行业的领导、支持下,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然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赋予地勘单位找矿突破和多功能服务新的使命,面临新形势,其改革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值得重视与思考。

(一)矿权配置政策制约、难以发挥主力军优势

由于历史原因,在国家、省级矿产资源规划、地质勘查等专项规划划定的战略性找矿远景区,被已有采矿权,探矿权分割的支离破碎,仅就探矿权而言,除国有地勘单位、国有矿山企业及具一定规模的社会矿业公司外,真正投资勘查的比例有限,而参与探矿权“炒作”,以采代探者占很大比重,政府想加大财政投资勘查力度,也无从下手,地勘单位、国有矿山企业拥有较少探矿权,难以发挥找矿主力军优势,也难以实现找矿突破,按现行招拍挂市场配置探矿权政策,地勘单位没有资金实力与社会资本竞争,找矿主力军被探矿权市场边缘化,显然,现行配置探矿权政策急待调整。

(二)勘查开发一体化机制不顺,制约产业发展

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衔接不紧密,地勘单位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机制不顺,究其原因在于:其一,政策、制度设定有误区,如有的省市实行探矿权设置方案审批制度,由县、市、省三级审批,更慎者还要有同级政府审批,而后才可进入招拍挂程序,如此庞杂的行政审批环节,浪费大量公共行政资源;其二,财政类勘查投资总量不足,投资主体单一,国有地勘单位、矿山企业想早日投资勘查,政府难以从制度上提供机会,只能等到政府按程序批准启动商业性勘查,才有机会参与竞争,国有地勘单位勘查开发一体化往往被人为地弃解;其三,承担财政类勘查工作,国有地勘单位处于为政府“打工”地位,不为勘查单位设置探矿权,找矿成果与勘查单位利益关联度小,找矿突破缺乏动力源泉。上述重重情况,彰显地质找矿工作机制不顺,人为延长了找矿工作链条,拉大了矿床发现——勘查评价——开发的周期,既不利于找矿突破,也不利于地勘单位靠发展矿业,做强实业。

(三)地质找矿未形成技术补偿机制,难以调动找矿积极性 按现行政策,地勘单位承担财政类公益性、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属于项目劳务业态,署知地质找矿是认知自然,发现资源。目前定单式的项目劳务承包形式,有勃于地质找矿工作的客观规律和经济规律,地勘单位智力技术贡献参与成果分配,仍停留于《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文件层面,缺少可操行的具体政策,据悉,黑龙江、河北、山西等省虽然出台了地勘单位参与成果分配办法,但实际已操作的案例较少,其关键点在于按探矿权评估价、出让价,还是按溢价享受收益,其收益是以奖金形式,还是转增国有地勘单位资本金,或者转入后续商业性勘查的股权等,均没有详细规定,如此看来,找矿成果与地勘单位乃至个人利益关联度低,找矿内因难以激发,技术贡献难以形成地勘单位资产积累,队伍发展缺乏补偿机制。

(四)产业载体脆弱,发展后劲不足

产业是地勘单位发展的载体,是队伍生存的前提和基础。经20多年的调整与发展,各地勘单位产业框架基本形成,就多数单位而言,主导产业仍是地质勘查业。近几年来,地勘单位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竞争力有所增强,主要是地质勘查业的发展,部分单位走出了一条勘查——开发——兴业之路,如新疆地质一队,内蒙十院实施勘查——开发一体化,形成矿业产业链,率先走出勘查立队,矿业富队之路,与此同时,其他产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地勘单位的产业发展,初步支撑着队伍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但是,目前各地勘单位产业发展具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大多数仍在培育发展产业,未形成具规模的产业载体,处于勘查技术服务阶段,易受市场影响,经营波动大,发展后劲不足。

(五)底子薄、包袱重,影响队伍稳定 地勘单位现有基地土地多属划拨用地,在推进改革中,各单位必须面向市场,因地制宜,以土地资产为基础,发展产业集群,安置队伍就业,必然涉及改变土地用途,迫切需要国土资源部出台政策,解决地勘单位发展经营用地问题,将现有土地转化为经营用地,为队伍长远发展奠定资产基础。

地勘单位有效生产性设备资产严重不足,由于历史原因设备陈旧落后,属地化以来,地方财政对此也没有资金保证,自有资金十分有限,仅靠自我积累难以满足地质找矿攻深找盲对现代技术装备的需求,因而,急需解决设备更新资金渠道问题。

人才断层严重,队伍结构,人才结构尚不适应地质找矿突破需要,地质主系列专业毕业生总量不足,队伍老化、人才断层严重,尤其是钻探、物探、矿山地质、选矿、水文地质等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急需改革地质类院校现有招生政策,从源头上加快人才培养。

二、国有地勘单位对大讨论的期盼

作为找矿主力军的国有地勘单位,我们对本次大讨论充满由衷的期望,对此,有如下渴望和期盼:

其一,盼望国有地勘单位能有政策保障,按合理程序,拥有必要探矿权,有充分发挥综合专业优势,展现找矿主力军作用的平台,尽快实现找矿突破,缓解资源危机,履行好地质找矿的天职,巩固队伍生存之基。

其二,盼望国家明确支持国有地勘单位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的相关政策,将地质找矿与开发有机结合,建立公益性与商业性勘查相互促进,找矿突破与队伍发展紧密结合的新机制,为队伍改革发展奠定产业、实业基础。

其三,渴望国家如同重视资源性产品进口一样,高度重视地质工作,将此作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将资源安全供应视为国家的战略安全,国有地勘队伍是资源安全供应的先头兵,期盼各级政府行业管理切实到位,实用性配套政策日益完善、勘查工作外部环境根本好转,勘查工作有法律、法规保障,探矿权人权益得以充分维护。

其四,期盼在国家急需资源之机,找矿突破是国有地勘单位首要任务,也是第一要务,是时代赋予当代地质人的光荣使命,也是队伍生存发展的基础,如今,地质技术资源已十分有限,国家应给予必要保护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国有地勘队伍,十分珍惜和保护地质有生力量,谋划体制、机制创新要以有利队伍发展、有利实现找矿突破为前提,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国有地勘单位找矿主力军作用,为地质找矿提供强力技术支撑。

三、改革发展期待政策扶持

综上所述,地勘单位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是产业基础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经济仍十分脆弱,加强地质工作,实现找矿突破,地勘单位这一支撑地质工作的最基本单元,理当要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为之,针对制约队伍发展的主要问题,着眼于地质勘查业健康发展,加快实现找矿突破,促进地勘单位持续发展,有如下对策建议:

(一)矿业权配置向国有地勘单位倾斜,稳定发展基础 现行以招拍挂出让方式设置探矿权,有严重负面影响,真正的找矿主力军——国有地勘单位难以由此种方式获得探矿权,部分带有炒作探矿权“色彩”的社会资本往往以资本优势易获得探矿权,为之,建议对现行探矿权配置政策进行必要调整,其基本原则为:坚持探矿权配置以有利找矿突破,缓解资源危机为前提,探矿权配置与矿业权市场建设紧密结合,探矿权配置与扶持国有地勘单位发展结合,应分类施策如下:

1、对低风险、非战略性矿种可以招拍挂方式设置探矿权,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勘查,早日查明资源,转入开发,但应控制其转让条件。

2、对战略性矿种,在国家、省级规划找矿远景区,不为社会资本初设探矿权,由国家、地方财政资金按规划安排勘查,由甲级资质的国有地勘单位承担,以批准方式给予国有地勘单位探矿权,前期可不授予处置权;财政类勘查成果其探矿权经批准后也可以协议出让给国有地勘单位、国有矿山企业。

3、在一定时期内,有计划为国有地勘单位配置一定量的探矿权,支持其多渠道融资勘查,支持国有地勘单位与国有矿山企业以探矿权为载体的风险勘查合作,涉及矿权价款处置事宜,经批准依法评估后,可不交纳探矿权价款,转增国有资本金。

(二)支持勘查开发一体化,夯实产业基础

对财政类投资勘查项目,探索公益性与商业性勘查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协调联动机制,促进勘查、开发一体化,安徽“泥河模式”、河南嵩县“整合勘查”的实践是创新机制,实现突破,推进地勘单位参与勘查开发一体化的最佳佐证,对全国具有示范、推广意义,建议在全国尽快总结推广其成功经验。其

一、总结推广矿政管理机制创新,减少财政类项目成果向商业性勘查转化的制度障碍,实现机制对接的成功经验;其二,总结推广地方政府高占位、大突破,才有大发展,地方才能得大实惠的开明之举,全力支持找矿突破的有益做法;其三,总结推广利用财政类成果,让国有地勘单位进行商业性勘查,授权国有资产经营的成功做法;其四,政府授权国有地勘单位利用财政大项目成果,吸收国有大公司、大集团合作共赢的成功经验,并提高国有资本对资源的控制力,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三)建立技术要素利益补偿机制,积累持续发展实力

财政类勘查项目往往由国有地勘单位承担,对此类成果利益分配事关从机制上调动地勘单位找矿积极性,实现地质找矿综合效益最大化;其次,涉及矿产地所在县乡地方政府利益。显然,应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据此,对国家、省级财政勘查成果利益分配,在参考黑龙江、河北、山西等省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有如下建议:由中央、省级财政出资勘查的矿产地,以市场方式设置探矿权,或探转采的,其出让所得矿权价款,扣除原财政勘查投入,将此扣除部分转增为省级地勘基金,所余价款,省级分成按省、市、县、国有地勘单位2:2:3:3比例分配,其中,县级分成中,矿产地所在乡镇应占50%,国有地勘单位分成中,10——20%作为奖金,奖励找矿有功人员,余转增国家资本金,增加地勘单位资本积累,此方案可形成国家、地方、群众、地勘单位利益共享机制。

(四)完善政策、切实改善外部环境

政策支持及和谐的外部环境是实现找矿突破,促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务之急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政府管理理念,切实优化和改善地质勘查环境,维护良好勘查秩序,保护探矿权人合法权益,营造有利实现找矿突破,促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外部工作环境,当前应着力采取如下措施:

1、切实加强行业管理。各级政府及国土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行业管理,维护勘查市场秩序,净化勘查环境,严格市场准入,控制资质总量,合理控制资质结构、加大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督办力度,为勘查解难题,办实事,各级政府应切实为勘查引路、护航、维权,将行业成为地勘单位诉求自身权益保护、争取政策支持的平台,本次大讨论后国家应尽快出台贯彻落实《决定》,促进找矿突破和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配套政策。

2、切实完善矿政管理有关政策。对现行探矿权申请、审批、监督管理、矿业权市场建设、地勘单位智力参予成果分配、政府公共信息服务、支持国有地勘单位勘查开发一体化,公益性、商业性地质工作有机结合,地勘队伍改革发展与找矿突破等相关政策要认真反思,疏理查找问题,尤其是矿权配置与找矿突破、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关系,下决心调整有关政策,着眼于从国情出发,提高国有资本对资源的现实控制力,探索探矿权配置、促进找矿突破、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治本之策。

3、加快推进地质勘查立法。明确地方政府维护矿业秩序、改善勘查环境、维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责任,加快地质勘查立法,尽快出台勘查涉及占地、青苗补偿,安全生产、林业、水利、环保等相关政策规定,将地质勘查列入本级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营造全民关心支持地质工作、关心地勘单位发展的舆论氛围,将实现找矿突破、促进队伍发展、体现于共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五)全面落实《决定》各项支持政策

地质工作当务之急是实现找矿突破,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因而,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应坚持如下原则:稳定队伍,保护地勘技术有生力量,充分调动找矿积极性,发挥找矿主力军作用,加快实现突破,增强资源保障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技术支撑,据此,事关队伍稳定发展的相关政策应切实落实到位。

1、土地变性。地勘单位现有划拔土地是改革发展的重要资产,只是大部分仍属划拨性质,难以盘活这一资产,促进队伍发展,希望国土资源部对此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将现有土地转化为经营用地。

2、设备更新。鉴于新一轮找矿的需要,拓展第二找矿空间,急需更新物探、钻探、测试等现代化装备,建议国家出台有关政策,要求地方政府支持国有地勘单位更新设备,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3、地学人才培养。建议高度重视地质主系列和矿业主系列人才培养,对艰苦特殊行业制定高校招生优惠政策,如降分录取,加速培养地质主系列人才,改善人才结构。

4、明确“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相关政策。重点在探矿权配置,财政类成果授权国有地勘单位进行商业勘查,与国有矿山企业合资勘查开发等方面,国家要明确必要政策,以利指导地方政府制定可操作的政策、办法、规定,地勘队伍大部分已属地化,但是作为行业有其特殊性,地方政府往往易忽视其行业特性,因而,应对贯彻落实《决定》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地方政府为找矿突破和队伍发展创造有利政策环境。

国有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有关问题的思考

河北省地矿局石家庄综合地质大队队长 王文学

资源约束成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瓶颈,缓解资源危机,实现找矿突破,提高资源保障能力,是国有地勘单位义不容辞的神圣职责,也是当前地质工作的核心任务和第一要务,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至关地质勘查业的科学发展,也是找矿能否突破之关键,适逢本次“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之机,对制约地勘单位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问题进行了一些理性思考,着眼于队伍稳定,促进持续发展,加快实现找矿突破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一、问题分析

国有地勘单位是地质找矿和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多功能服务的主力军,是保障地质事业科学发展的子弟兵,在政府、行业的领导、支持下,国有地勘单位的改革发展取得重要进展,然而,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对地质工作提出更高要求,赋予地勘单位找矿突破和多功能服务新的使命,面临新形势,其改革和可持续发展面临一系列重大问题,值得重视与思考。

(一)矿权配置政策制约、难以发挥主力军优势

由于历史原因,在国家、省级矿产资源规划、地质勘查等专项规划划定的战略性找矿远景区,被已有采矿权,探矿权分割的支离破碎,仅就探矿权而言,除国有地勘单位、国有矿山企业及具一定规模的社会矿业公司外,真正投资勘查的比例有限,而参与探矿权“炒作”,以采代探者占很大比重,政府想加大财政投资勘查力度,也无从下手,地勘单位、国有矿山企业拥有较少探矿权,难以发挥找矿主力军优势,也难以实现找矿突破,按现行招拍挂市场配置探矿权政策,地勘单位没有资金实力与社会资本竞争,找矿主力军被探矿权市场边缘化,显然,现行配置探矿权政策急待调整。

(二)勘查开发一体化机制不顺,制约产业发展

公益性与商业性地质工作衔接不紧密,地勘单位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机制不顺,究其原因在于:其一,政策、制度设定有误区,如有的省市实行探矿权设置方案审批制度,由县、市、省三级审批,更慎者还要有同级政府审批,而后才可进入招拍挂程序,如此庞杂的行政审批环节,浪费大量公共行政资源;其二,财政类勘查投资总量不足,投资主体单一,国有地勘单位、矿山企业想早日投资勘查,政府难以从制度上提供机会,只能等到政府按程序批准启动商业性勘查,才有机会参与竞争,国有地勘单位勘查开发一体化往往被人为地弃解;其三,承担财政类勘查工作,国有地勘单位处于为政府“打工”地位,不为勘查单位设置探矿权,找矿成果与勘查单位利益关联度小,找矿突破缺乏动力源泉。上述重重情况,彰显地质找矿工作机制不顺,人为延长了找矿工作链条,拉大了矿床发现——勘查评价——开发的周期,既不利于找矿突破,也不利于地勘单位靠发展矿业,做强实业。

(三)地质找矿未形成技术补偿机制,难以调动找矿积极性 按现行政策,地勘单位承担财政类公益性、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属于项目劳务业态,署知地质找矿是认知自然,发现资源。目前定单式的项目劳务承包形式,有勃于地质找矿工作的客观规律和经济规律,地勘单位智力技术贡献参与成果分配,仍停留于《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的文件层面,缺少可操行的具体政策,据悉,黑龙江、河北、山西等省虽然出台了地勘单位参与成果分配办法,但实际已操作的案例较少,其关键点在于按探矿权评估价、出让价,还是按溢价享受收益,其收益是以奖金形式,还是转增国有地勘单位资本金,或者转入后续商业性勘查的股权等,均没有详细规定,如此看来,找矿成果与地勘单位乃至个人利益关联度低,找矿内因难以激发,技术贡献难以形成地勘单位资产积累,队伍发展缺乏补偿机制。

(四)产业载体脆弱,发展后劲不足

产业是地勘单位发展的载体,是队伍生存的前提和基础。经20多年的调整与发展,各地勘单位产业框架基本形成,就多数单位而言,主导产业仍是地质勘查业。近几年来,地勘单位的经济状况有所好转,竞争力有所增强,主要是地质勘查业的发展,部分单位走出了一条勘查——开发——兴业之路,如新疆地质一队,内蒙十院实施勘查——开发一体化,形成矿业产业链,率先走出勘查立队,矿业富队之路,与此同时,其他产业也有了较大发展。地勘单位的产业发展,初步支撑着队伍结构调整和改革发展,但是,目前各地勘单位产业发展具多样性和不平衡性,大多数仍在培育发展产业,未形成具规模的产业载体,处于勘查技术服务阶段,易受市场影响,经营波动大,发展后劲不足。

(五)底子薄、包袱重,影响队伍稳定

地勘单位现有基地土地多属划拨用地,在推进改革中,各单位必须面向市场,因地制宜,以土地资产为基础,发展产业集群,安置队伍就业,必然涉及改变土地用途,迫切需要国土资源部出台政策,解决地勘单位发展经营用地问题,将现有土地转化为经营用地,为队伍长远发展奠定资产基础。

地勘单位有效生产性设备资产严重不足,由于历史原因设备陈旧落后,属地化以来,地方财政对此也没有资金保证,自有资金十分有限,仅靠自我积累难以满足地质找矿攻深找盲对现代技术装备的需求,因而,急需解决设备更新资金渠道问题。

人才断层严重,队伍结构,人才结构尚不适应地质找矿突破需要,地质主系列专业毕业生总量不足,队伍老化、人才断层严重,尤其是钻探、物探、矿山地质、选矿、水文地质等专业人才严重不足,急需改革地质类院校现有招生政策,从源头上加快人才培养。

二、国有地勘单位对大讨论的期盼 作为找矿主力军的国有地勘单位,我们对本次大讨论充满由衷的期望,对此,有如下渴望和期盼:

其一,盼望国有地勘单位能有政策保障,按合理程序,拥有必要探矿权,有充分发挥综合专业优势,展现找矿主力军作用的平台,尽快实现找矿突破,缓解资源危机,履行好地质找矿的天职,巩固队伍生存之基。

其二,盼望国家明确支持国有地勘单位矿产勘查开发一体化的相关政策,将地质找矿与开发有机结合,建立公益性与商业性勘查相互促进,找矿突破与队伍发展紧密结合的新机制,为队伍改革发展奠定产业、实业基础。

其三,渴望国家如同重视资源性产品进口一样,高度重视地质工作,将此作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基础,将资源安全供应视为国家的战略安全,国有地勘队伍是资源安全供应的先头兵,期盼各级政府行业管理切实到位,实用性配套政策日益完善、勘查工作外部环境根本好转,勘查工作有法律、法规保障,探矿权人权益得以充分维护。

其四,期盼在国家急需资源之机,找矿突破是国有地勘单位首要任务,也是第一要务,是时代赋予当代地质人的光荣使命,也是队伍生存发展的基础,如今,地质技术资源已十分有限,国家应给予必要保护政策,千方百计稳定国有地勘队伍,十分珍惜和保护地质有生力量,谋划体制、机制创新要以有利队伍发展、有利实现找矿突破为前提,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国有地勘单位找矿主力军作用,为地质找矿提供强力技术支撑。

三、改革发展期待政策扶持

综上所述,地勘单位虽然有了一定发展,但是产业基础差,可持续发展能力低,经济仍十分脆弱,加强地质工作,实现找矿突破,地勘单位这一支撑地质工作的最基本单元,理当要以改革为动力,加快发展,为之,针对制约队伍发展的主要问题,着眼于地质勘查业健康发展,加快实现找矿突破,促进地勘单位持续发展,有如下对策建议:

(一)矿业权配置向国有地勘单位倾斜,稳定发展基础

现行以招拍挂出让方式设置探矿权,有严重负面影响,真正的找矿主力军——国有地勘单位难以由此种方式获得探矿权,部分带有炒作探矿权“色彩”的社会资本往往以资本优势易获得探矿权,为之,建议对现行探矿权配置政策进行必要调整,其基本原则为:坚持探矿权配置以有利找矿突破,缓解资源危机为前提,探矿权配置与矿业权市场建设紧密结合,探矿权配置与扶持国有地勘单位发展结合,应分类施策如下:

1、对低风险、非战略性矿种可以招拍挂方式设置探矿权,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勘查,早日查明资源,转入开发,但应控制其转让条件。

2、对战略性矿种,在国家、省级规划找矿远景区,不为社会资本初设探矿权,由国家、地方财政资金按规划安排勘查,由甲级资质的国有地勘单位承担,以批准方式给予国有地勘单位探矿权,前期可不授予处置权;财政类勘查成果其探矿权经批准后也可以协议出让给国有地勘单位、国有矿山企业。

3、在一定时期内,有计划为国有地勘单位配置一定量的探矿权,支持其多渠道融资勘查,支持国有地勘单位与国有矿山企业以探矿权为载体的风险勘查合作,涉及矿权价款处置事宜,经批准依法评估后,可不交纳探矿权价款,转增国有资本金。

(二)支持勘查开发一体化,夯实产业基础

对财政类投资勘查项目,探索公益性与商业性勘查有机衔接,相互促进、协调联动机制,促进勘查、开发一体化,安徽“泥河模式”、河南嵩县“整合勘查”的实践是创新机制,实现突破,推进地勘单位参与勘查开发一体化的最佳佐证,对全国具有示范、推广意义,建议在全国尽快总结推广其成功经验。其

一、总结推广矿政管理机制创新,减少财政类项目成果向商业性勘查转化的制度障碍,实现机制对接的成功经验;其二,总结推广地方政府高占位、大突破,才有大发展,地方才能得大实惠的开明之举,全力支持找矿突破的有益做法;其三,总结推广利用财政类成果,让国有地勘单位进行商业性勘查,授权国有资产经营的成功做法;其四,政府授权国有地勘单位利用财政大项目成果,吸收国有大公司、大集团合作共赢的成功经验,并提高国有资本对资源的控制力,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三)建立技术要素利益补偿机制,积累持续发展实力

财政类勘查项目往往由国有地勘单位承担,对此类成果利益分配事关从机制上调动地勘单位找矿积极性,实现地质找矿综合效益最大化;其次,涉及矿产地所在县乡地方政府利益。显然,应探索建立利益共享机制,据此,对国家、省级财政勘查成果利益分配,在参考黑龙江、河北、山西等省有关规定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有如下建议:由中央、省级财政出资勘查的矿产地,以市场方式设置探矿权,或探转采的,其出让所得矿权价款,扣除原财政勘查投入,将此扣除部分转增为省级地勘基金,所余价款,省级分成按省、市、县、国有地勘单位2:2:3:3比例分配,其中,县级分成中,矿产地所在乡镇应占50%,国有地勘单位分成中,10——20%作为奖金,奖励找矿有功人员,余转增国家资本金,增加地勘单位资本积累,此方案可形成国家、地方、群众、地勘单位利益共享机制。

(四)完善政策、切实改善外部环境

政策支持及和谐的外部环境是实现找矿突破,促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重要保证。当务之急是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政府管理理念,切实优化和改善地质勘查环境,维护良好勘查秩序,保护探矿权人合法权益,营造有利实现找矿突破,促进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外部工作环境,当前应着力采取如下措施:

1、切实加强行业管理。各级政府及国土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行业管理,维护勘查市场秩序,净化勘查环境,严格市场准入,控制资质总量,合理控制资质结构、加大对地方政府的监督和督办力度,为勘查解难题,办实事,各级政府应切实为勘查引路、护航、维权,将行业成为地勘单位诉求自身权益保护、争取政策支持的平台,本次大讨论后国家应尽快出台贯彻落实《决定》,促进找矿突破和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配套政策。

2、切实完善矿政管理有关政策。对现行探矿权申请、审批、监督管理、矿业权市场建设、地勘单位智力参予成果分配、政府公共信息服务、支持国有地勘单位勘查开发一体化,公益性、商业性地质工作有机结合,地勘队伍改革发展与找矿突破等相关政策要认真反思,疏理查找问题,尤其是矿权配置与找矿突破、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关系,下决心调整有关政策,着眼于从国情出发,提高国有资本对资源的现实控制力,探索探矿权配置、促进找矿突破、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治本之策。

3、加快推进地质勘查立法。明确地方政府维护矿业秩序、改善勘查环境、维护矿业权人合法权益的责任,加快地质勘查立法,尽快出台勘查涉及占地、青苗补偿,安全生产、林业、水利、环保等相关政策规定,将地质勘查列入本级地方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营造全民关心支持地质工作、关心地勘单位发展的舆论氛围,将实现找矿突破、促进队伍发展、体现于共建和谐社会的实践中。

(五)全面落实《决定》各项支持政策

地质工作当务之急是实现找矿突破,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因而,推进国有地勘单位改革发展,应坚持如下原则:稳定队伍,保护地勘技术有生力量,充分调动找矿积极性,发挥找矿主力军作用,加快实现突破,增强资源保障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力技术支撑,据此,事关队伍稳定发展的相关政策应切实落实到位。

1、土地变性。地勘单位现有划拔土地是改革发展的重要资产,只是大部分仍属划拨性质,难以盘活这一资产,促进队伍发展,希望国土资源部对此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将现有土地转化为经营用地。

2、设备更新。鉴于新一轮找矿的需要,拓展第二找矿空间,急需更新物探、钻探、测试等现代化装备,建议国家出台有关政策,要求地方政府支持国有地勘单位更新设备,提高持续发展能力。

3、地学人才培养。建议高度重视地质主系列和矿业主系列人才培养,对艰苦特殊行业制定高校招生优惠政策,如降分录取,加速培养地质主系列人才,改善人才结构。

4、明确“戴事业帽子,走企业路子”相关政策。重点在探矿权配置,财政类成果授权国有地勘单位进行商业勘查,与国有矿山企业合资勘查开发等方面,国家要明确必要政策,以利指导地方政府制定可操作的政策、办法、规定,地勘队伍大部分已属地化,但是作为行业有其特殊性,地方政府往往易忽视其行业特性,因而,应对贯彻落实《决定》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地方政府为找矿突破和队伍发展创造有利政策环境。

第三篇:地勘单位事企分体运行条件下财务工作问题探讨

地勘单位事企分体运行条件下财务工作问题探讨 摘要:地勘单位在推进企业化改革的进程中,积极探索并提出了以“事企分体运行”为主要内容的改革思路,以此加快市场主体建设,在地勘单位内部形成事业、企业共同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本文就以地勘单位在事企分体运行条件下,如何理顺财务管理体制、做好财务工作作一些思考和探讨。

关键词:地勘单位;分体运行;财务管理;问题探讨

近年来,河南省地矿局及所属地勘单位,紧跟国家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节拍,坚定不移地推行“事企分开”,在保事业位子的基础上,强力推进市场主体建设,逐步形成了事业、企业两者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但在推进事企分体运行的过程中,作为经济管理的核心和中枢,如何做好事企分体运行条件下的财务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

1、地勘单位事企分体运行的现状

1.1 地勘单位实行分体运行的必要性

国土资源部徐绍史部长在多次会议上强调,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地勘单位最终要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生存、竞争发展,必须通过改革内部管理制度以增强活力,通过改革经营机制以增强动力,从而切实增强地勘单位生存发展的综合实力。目前,市场主体建设不到位已成为地矿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瓶颈制约,各地勘单位市场竞争能力和综合发展实力还不强。2011年3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明确了5年的过渡期和一些过渡政策,旨在推动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改革。可以说,地勘单位的改革形势逼人,推进事业和地勘单位中的企业部分分体运行,并且有效统筹二者的发展,对于壮大地勘经济、增强地勘单位抵御改革风险能力意义重大。

1.2 事企分体运行下的财务管理工作现状

所谓“地勘单位的事企分体”是指在地勘单位自己现有的基础上一分为二,一块为事业,一块为企业,事业部分执行现行事业单位运行体制,履行事业职能;地勘单位中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经营实体组成一个大的企业(或公司),按照“资产优良、队伍精干、进入市场、高效运作”的要求进行市场运作,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发挥地质找矿的主力军作用。在事企分体运行的条件下,局和局属各单位都对财务管理体制机制创新进行了积极探索,基本形成了“部门分设、人员分开、账簿单设、分别核算”的局面。但面临新形势,如何建立适应事企分体运行的财务管理体制和核算体系,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仍是摆在地勘单位和财务管理部门面前的一个难题。

2、事企分体下做好财务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地勘单位分体运行后的两个经济主体,对政府部门来说还是一个单位,一个真正的事业单位,只不过内部实行两种不同的管理模式。对于地勘单位来讲,做好分体运行条件下的财务管理工作,要注意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2.1 要正确处理好事业、企业中两个财务部门之间的关系

目前,大多数地勘单位内部都设置了财务科和财务部两个财务核算与管理部门,财务科负责事业项下的会计核算,财务部负责地勘单位企业项下的会计核算,二者从业务核算上市分开的,财务人员是分开的,互补兼任。但是,地勘单位下的事业部分和企业部分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特别是各地勘单位对原有企业(公司)进一步规范后,基本上都是地勘单位投资控股,虽然企业有着独立的经营权,但依然承担着对出资人负责的责任。因此,从地勘单位目前依然是“事业单位”的身份来看,地勘单位中的担负着事业部分会计核算与管理任务的财务科,在资产管理、业绩考核等方面要代表单位保证出资人的权利实现。从这个意义上讲,财务科对财务部有着业务指导和财务监督的职责,但这决不能替代财务部的职责。

2.2 正确处理好事业、企业两部的经济业务关系

地勘单位下的企业大多是由地勘单位出资组建,其从业人员的身份仍为“事业身份”,只是在企业内部按照岗位管理,执行企业的有关待遇。地勘单位作为出资人,其投资、股本分红、资质等无形资产的使用等等,都与企业部分发生着相关的业务往来。相同的,地勘企业接受投资、使用事业部分的相关资质等无形资产等等,也要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因此,要站在一个整体的高度,既要分别按照《地勘单位财务制度》和企业财务制度进行财务核算,又要结合地勘单位事企分体运行的实际,科学设计财务核算的有关账务体系,既便于账务处理,有便于事业部分和企业部分的业绩考核。

2.3 正确处理好事业、企业两部的会计核算的对内对外关系

地勘单位中的事业和企业对外分别是独立的法人主体,只是履行职能不同而已。对外来讲,企业就是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照章纳税的市场竞争主体,要向地方有关职能部门报送有关税务、工商等报表;事业部分以履行事业职能为主,以提供公共服务为目标,按照地勘事业财务制度和省级财政部门的有关要求进行跨级核算和业绩考核。对内来讲,要区分事业和企业分别核算和考核,以充分发挥二者的比较优势、促进共同发展,但作为一个目前仍为事业单位的地勘单位来讲,在以“事业单位”为整体向有关部门报送报表或接受主管部门考核是,又必须将事业和企业两部分的有关数据在规定的项下进行汇总编报。因此,这就要求各地勘单位的财务部门要统筹对内对外关系,科学设计账务体系和核算方式。

3.事业、企业两种会计核算体系下有关问题的思考

3.1 尽快完善事业、企业两部的法人治理结构。尽管目前的地勘单位是“特殊的事业单位”,但如果恰当地引入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国有资产出资者和经营者的权利和义务,必然会推动地勘事业单位的改革和发展。对于地勘单位投资所形成了地勘企业(包括已经改造、重组过的多种经营企业),要严格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规范公司运营和管理,真正实现自负盈亏的市场竞争主体。在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基础上,坚持“事业的事情事业办,企业的事情企业管”,做到事业、企业真正分开运行,在一个地勘单位的框架下,统筹好事业和企业的发展,形成相互依托、相互促进的良好发展局面。

3.2 尽快修订《地勘单位财务制度》中不适应地勘单位财务核算要求的有关规定。目前,国家预算内地质拨款实际上演变成了地质事业费支出,原则上由省级财政直接给予保证,造成“收付实现制”原则下地勘费开支不计成本、盲目花钱、突击花钱、有钱就花的现象。另外,《地勘单位财务制度》和《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对规定资产的认定标准不同,造成规定资产折旧等会计处理的不同。随着地勘工作的逐步成熟以及“走出去”地质勘查工作的推进,一些新的经济业务(如:探矿权、采矿权转让,境外勘查工作的实施等)的出现,也需要尽快修订和完善《地勘单位财务制度》。

3.3 建立健全事业、企业下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对于企业部分的绩效考核,应当重在经营业绩的考核,具体可参照《公司法》和公司章程,制定以经营业绩考核为主要内容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地勘单位属地化后,归口管理分散,条块分割的局面还没有彻底改变,不像企业(公司)那样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因此,对于事业部分,应突出事业职能履行情况,建立和完善必要的公共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形成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3.4 加强会计从业人员的学习培训,提升业务水平。地勘单位的会计人员长期从事地勘单位财务制度下的财务核算与管理,对企业会计核算及其业务还不熟悉,加强《会计法》和企业财务制度的学习培训就显得非常必要。同时,要结合地勘单位内部考核的需要,科学设置事业、企业账务体系,便于内部业绩考核。

第四篇:地勘单位党政人员工作存在问题及对策建议思考

地勘单位党政人员工作存在问题及

对策建议思考

在地质勘探实际工作中,党政工作人员必须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升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为单位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文章基于对提高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及当前地勘单位党政人员工作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了提高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相关对策。

近年来,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以及经济全球化、信息化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我国各个行业、领域的发展以及内部管理体系都发生了较大改变,无论是在经济效益管理还是在思想政治工作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这就要求地勘单位的党政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过硬的业务能力,才能提升基层党建工作水平,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

一、提高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重要性

对于地勘单位而言,坚持党领导的政治核心地位极为重要,正确、及时、有效地发挥基础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才能确保地质勘探单位正常运作。因此,地勘单位必须严格遵循、执行党的基本路线、方针,切实、紧密围绕地勘管理开展各项工作,不断加强地勘单位经济、思想、文化建设推进力度。然而,不管是党建政策、工作的贯彻落实,还是地勘业务的开展,对于党政工作人员的业务能力都有着较高要求,尤其是面对新的发展形势,想方设法提升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极为迫切,同时这也是实现地勘事业快速发展,充分满足新时期发展要求的重要保障。基层党组织作为事业单位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载体,其功能的发挥离不开党政工作人员的支撑,也可以说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在较大程度上决定了事业单位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关系着全体职工价值观、工作行为等是否高度一致,是否能够在日常工作中形成强大凝聚力。除此之外,对于地勘单位而言,所有职工必须掌握较高水平的岗位专业技能及业务开展能力,党政工作人员也不例外。党政工作人员不但要熟悉党建工作流程,同时也要熟悉地勘工作业务及相关流程,才能确保日常工作的较强针对性与工作效率。由此可见,提高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极为重要。

二、地勘单位党政人员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地质勘探工作的开展具备较强的专业性,加上党建工作系统性要求较高,导致地勘单位党政工作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地勘单位各项业务有效开展,也对地勘单位党建工作产生了不良影响。

(一)领导意识不足,队伍不稳定

一些地勘单位领导对党政工作重要性认识不深,在党建方面系统学习程度不足,片面认为党政工作只是按照上级文件定时开展“三会一课”,做好重要会议精神学习即可,甚至有些领导认为党政工作与地勘业务关联性不大,对其有所忽视,自然也不会将过多精力放在党政工作人员配备方面,导致党政工作岗位多以兼任形式存在,且流动性较大,党政工作未能真正发挥其应有作用。

(二)党政工作目标不明确

部分地勘单位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对党政工作目标不明确,尤其是未能结合地勘单位实际管理与战略发展制定合理的工作目标,进而导致了地勘单位政工人员分工不明确的现象,使得思政教育、日常地勘业务等工作难以落到实处。党政工作目标不明确,也会导致党政工作人员责任意识不足,相关责任制度、监督体系无法落实,不但会影响现有业务的顺利开展,而且不利于地勘单位业务领域的积极拓展,进而对地勘单位长远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三)党政工作人员奉献精神不强

地勘单位党政工作的开展,要求党政工作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奉献精神,同时保持与时俱进的思想,不断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在工作岗位上以主人翁态度奉献自我。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党政工作人员不但缺乏足够的工作热情,而且在奉献意识方面也比较薄弱,导致其无法全身心地投入到实际工作当中,因此党政工作效率不高,业务推进与业务拓展都受到了较大影响。

(四)党政工作创新性不足

由于地勘工作特殊性,地勘单位党政工作自然也具备特殊性,这就要求地勘单位在开展党政工作过程中必须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党政工作方案。然而,长期以来受到传统理念影响,导致地勘单位在党政工作开展过程中仍然沿用原有工作模式,工作创新意识与能力不足,导致许多最新的地勘工作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三、提高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相关对策

(一)加强业务维护与拓展能力

新形势下,地勘单位发展面临着更大市场压力,这就要求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必须提高业务维护与拓展能力。首先,业务维护方面,党政工作人员应做好现有业务维护工作,加强客户关系管理。一是要做好老客户资源维护管理,在做好国内市场业务经营,同时借助国外市场准入门槛低以及已经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发展多元化业务;二是要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提高与当地商务部门合作力度,积极参与商务部门援外工程等项目勘察,提高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业务水平。其次,加强对新客户的开发力度。党政工作人员应在深入了解單位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与施工单位、设计单位等沟通联系,为地勘单位业务发展积累客户人脉,通过不断拓宽服务领域,如矿山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等,促进地勘单位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提高内部培训水平

首先,深化地勘单位培训战略定位。党政工作人员培训要与地勘单位转型发展相结合,根据转型发展需要制定相应人才培养体系,从人才培养战略层面推动单位转型发展。同时与地勘单位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相结合,以培训工作为抓手,实现对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地提升。其次,加强组织领导,整合培训资源。在制度上充分明确相应职能部门在党政工作人员培养工作中相应责任,在组织上为工作人员培训各项措施的有效落实提供保障。整合规范培训教学资源,针对地勘单位工作特殊性,建立矿山、建筑、环境等不同领域、不同专业、岗位的、系统的培训体系,积极与外部专业培训机构、地勘行业技能学院等建立校企合作关系,通过专项培训与实操培训相结合的模式,不断提高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最后,加强与上级党组织的紧密联系,充分利用党政教育平台资源,充实党政工作人员思想意识,提升其奉献精神与工作积极性,更好地在日常事务中开展党政工作。

(三)转变经营理念,创新工作模式

地勘单位要想实现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有效提升,必须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在全局范围内提高党政工作重要性的认识。人是一切工作活动的核心,党政工作也不例外。因此地勘单位必须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才能有效提升党政工作效益。这就要求地勘单位领导必须对党政工作予以高度重视,建立起完善的党政工作管理制度,包括党政工作流程管理、监督、绩效考核等方面的制度,为提升党政工作质量提供保障。同时,合理运用激励手段,提高党政工作人员积极性、创新性,在实际工作中更加关注员工情感、价值取向,采用民主管理方式对人员的岗位配置进行优化,进而更好地发挥党政工作人员积极性,使其以创新的方式开展党政工作,提高党政工作水平。

(四)打造高效党政工作团队,提升管理水平

地勘单位党政工作效益提升,离不开优秀党政工作团队保障。因此,地勘单位在开展党政管理活动时,必须对党政工作要求、变化、趋势等有深入了解,加强对优秀人才的引进,来组建起优秀的党政工作管理队伍,并在此基础上对党政工作目标进行明确,制定出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体系,对各个人员职权进行明确。地勘单位应注意的是,在行政上与人事上必须对党政工作队伍中的各个角色进行科学定位,清晰认识到自身在地勘单位党政建设发展中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勘单位高质量的党政工作管理。

四、结语

总的来说,党政工人员业务能力的高低关乎着新形势下各个行业、领域的和谐、稳定发展,提升党政工作人员业务能力也成为了当下基层党建与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地勘单位属于国家科研单位,在我国地质勘查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地勘单位党政工作人员必须结合当前新形势要求,抓住工作重点,并且不断提升自身综合业务水平,才能为单位发展做出更好贡献。

第五篇:破解制约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突出问题的对策思考

破解制约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突出问题的对策思考 地矿部门从建国初期一直到属地化管理以来,多数改革都是以行政命令为手段的自上而下进行,由于没有严格遵循地质工作的内在规律和客观经济规律,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地勘单位的市场定位问题,改革的成效往往不明显,致使地勘单位最终发展步履艰难。近年来随着国办发[1999]37号文的贯彻落实,特别是《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地质行业的春天真正到来,地勘经济得到了跨越式发展。但是,快速发展的步伐与现实中存在的困难问题的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制约着地勘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如果没有体制机制上转变,如果不探索并建立一整套适合地勘经济发展的新型生产关系,地勘行业的发展出路仍不明朗。国土资源部汪民副部长指出:地勘单位改企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是一个需要艰苦探索的过程,要具备必要的改制条件,轻率的决定改与不改企都是一种对国家、对地勘单位不负责任的态度。随着地勘行业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展开,国土资源部领导高瞻远瞩的提出了进行一场全国性的“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活动,自下而上发表见解,广开言路,让最据发言权的基层地勘单位、地质科研部门、地质大专院校全面参与,将想法和建议层层梳理并集中上报,地勘人的声音终于有的放矢,对于关系到单位及每个人的生存、发展命运问题,大家提出远见卓识的建议,这无疑将对地勘行业的改革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针对“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及需要落实的政策”,我院通过反复学习、深刻讨论,认真梳理,提出以下见解,希望广泛与各兄弟单位交流。

一、地勘单位改革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和突出问题。

(一)缺少必要的资本积累和社会保障投入。

改革发展必须有一定的资本积累做基础,有了资本积累才具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才能走进市场参与公平竞争。如何快速实现地勘单位的资本积累是一个较大的难题。长期以来地勘单位生产方式落后,相当于一种简单再生产的关系,大体维持收支平衡。近年来,地勘经济的快速发展使资本积累有了一定的上升,但是速度不快,我们目前地勘行业的平均节余收益在8%-20%之间,利润水平不高,人均净资产仅达到10余万元,人均净资产数量是经营的本钱,是推进企业化经营的基础,在人均净资产低于30万元的情况下,经营就比较困难。尽管与从前比,我们已经取得了不菲的成绩,但是与一个成熟的企业相比,我们简直就是一个新生的“婴儿”,需要得到关爱与呵护,才能健康成长。因此地勘单位的改革与发展决不能简单化的一刀切,需要有一个通过资本积累的成长过程,正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指出的,任何产业的发展都需要资本积累过程,那是客观经济规律所决定的。资本积累是改革发展的必要条件。

此外地勘单位是国有事业单位,要想改为企业化模式,必须建立和完善好自己的社会保障体系,企业一般都有完善的职工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住房公积金体系,好一些的企业还有补充养老保险、大额医疗保险,补充公积金,优秀些的企业还有企业年金、股权激励政策。而我们地勘单位如果靠自身去完善这些保障体系,必然要加大成本,甚至重新步入亏损的边缘,所以这些困难都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充分考虑,帮助消化,地勘单位只有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实现稳定转企,否则人心不稳,难以继续跨越发展。

(二)体制和机制不活,管理方式亟待创新。

由于地勘单位现行模式、管理方式、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都比较落后,没有灵活性,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地勘单位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上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的暴露出来。主要表现在:一是职责不清;二是布局结构不合理;三是社会化程度较低;四是用人、分配等机制不活,地勘单位的用人、分配等制度缺乏应有的自主权,缺乏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自我约束机制;五是与现代企业制度的管理方式差距较大。这些问题的存在,不利于地勘单位职能的转变,也影响了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限制了地勘单位的活力和产出效益,束缚了自身的发展。世界管理大师韦尔奇说,要不断在企业内部进行革命,而且他指出,在必须变革之前做出变革。实践证明,地勘单位发展的动力在改制经营,迅速完善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制度,建立合理的分配制度和用人制度,是我们地勘单位必须去实践的,必须克服等、靠、要的被动局面。哪个单位变革得早,有创新,哪个单位就焕发出生机和活力;不改制经营,其发展与生存空间就会越来越小,路子就会越走越窄。创新是地勘单位发展的不竭动力,观念创新是前提,人才创新是根本,管理创新是基础。

(三)部分干部职工思想不够解放,缺少忧患意识,对找矿改革发展的认识高度有待提高。

习惯性思维和主观偏见的突出表现是思想禁锢、思想僵化和思想懈怠,它直接制约着人们思想观念的更新,是地勘单位思想解放的最大障碍。因此,解放思想必须打破思想禁锢,摒弃一切束缚思想发展的观念,克服各种困难,促进思想解放。

要突破习惯于单凭老方式、老办法、想问题、做工作,因循守旧;要突破习惯于凭主观意志办事,盲目蛮干、随意性大;要突破习惯于小富即安、小进即满,缺乏机遇意识、市场意识、大局意识和进取意识。解放思想要勇于在改革发展的热潮中来审视自己,找准思想上存在的问题,突破制约发展的思想障碍,使思想观念和经济社会发展“同步同进”。

尽管近年来,地勘单位的干部职工思想观念有了较大更新,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具有较浓的保守意识,求稳、不思进取,希望国家给予地勘单位的事业帽子带得更长时间,至于改不改制,变不变革与己无关,最好让后来人去实践。其实这种思想是很可怕的,因为地勘发展机遇不会时时光顾我们,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更何况政策上允许我们带着事业的帽子去改革,如果我们地勘人不把握机遇,必将成为历史的罪人。现在的讨论中有一些人提出能否恢复对地勘单位的全额拨款,能否让地勘单位职工终生享受国家的劳保政策等等,其实这些是不可能的,今年,国家已明确要求五省市试点事业单位的养老保险改革,预计3至5年在全国范围内推广,看来事业单位的优势逐渐在减弱,如果到时去被动改,会失去许多既得利益,闪失较大,更不利于稳定。所以现在我们要运筹帷幄,充分解放思想,树立忧患意识,获得先机,取得发展的动力,以不变应万变。

(四)制约改革发展的外部环境仍需改善,国家扶持地勘单位的政策尚需进一步落实。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尽管涉及到地勘单位改革问题,要求地勘单位积极探索有利于加强地质工作的改革途径,但这只是一个纲,并没有明确地勘单位具体怎么改,也没有明确改革的切入点。因此我们也希望通过本次“大讨论”活动,国家能够进一步明确地勘单位的改革方向与思路,提供更多的政策指导,统一认识。我们希望至少在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出台一些具体的有利于地勘单位改革的政策,对地勘单位要继续扶持一段时期,给予一些具体的优惠政策,提高改革发展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近年来,随着地勘经济的好转,地勘单位与各地方关系的协调是一个很大难题,有一大部分时间用在协调当地政府部门的关系。突出的包括林地问题、占用耕地问题、使用爆破材料问题等,许多地方林政部门故意干预地勘单位找矿活动,还有的地方林业部门对于辖区内地勘单位的矿权实施封锁,无理要求低成本合作,否则任何人不准进入该林区施工。对于占用耕地问题一些农民也公然狮子大开口,漫天要价。

在矿权管理方面,我省目前的管理环境也比较趋紧,许多合作项目已经运营很长时间,矿权始终不能及时解禁贯入合作公司中,使地勘单位的市场形象受到质疑。我省矿权管理目前还存在一定的不规范问题,一些地域的矿权不公开,直到地勘单位已经去做地质工作后才被告之已被登记。地勘单位遭受一些不应有的损失。另外,公益性地质资料各为己有,1:20万、1:5万的各类物化探及地质、遥感资料,在国外已真正公开共享,而我们目前还做不到。各单位之间目前都很保守,资料不能相互使用,资料相互不提供,容易照成地质工作的重复性。建议上级管理部门能出台更多适合地勘单位特点的政策,放松环境,放开市场。

(五)历史形成的矛盾和问题直接影响队伍的和谐稳定。

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地勘单位包袱十分沉重,解决难度大,牵扯分散和牺牲我们大量精力却依然不尽人意。如历史欠帐问题、不良资产问题、老基地年久失修改造问题、职工住房问题、协解人员问题、离退休职工待遇问题、子女就业难问题、待岗职工生活费偏低问题等等。这些反映出来共性的问题,有的是受到政策和资金限制解决起来有困难;反映出来的带有个性的问题多数是历史遗留的棘手问题,处理不当就会激化矛盾或产生负面影响。这些不稳定、不和谐因素已较严重影响了部分单位正常工作秩序。当前维护好地勘单位的稳定也是至关重要的,稳定是科学发展的前提,只有通过和谐稳定才能有效地促进科学发展,而许多具体问题还需要在改革发展中逐步去解决。

(六)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点匮乏。

过去,我们地质项目少,生存空间狭窄,在缺乏严密科学审慎的态度下,轻率决策,盲目冒进我们不熟悉、不内行的领域,尽管动机好,但效果不好,我们先后兴办的几十项产业尽管也有过一时风光,但无一生存,还给我们留下许多“罗烂”。

进入属地化以来,伴随着矿业的热潮,地质勘察项目迅速增多,效益转好。地勘单位及时调整思路,确立了紧紧依靠地勘主业的战略格局,坚持以找矿为中心,大力发展地质勘查业,开拓商业性地质工作的新领域。但是我们知道由于产业结构单一,会束缚我们的发展空间,完全依靠地质项目,项目一旦减少,我们的产值效益立马减少,缺少强有力的发展保障,富民强局的目标难以顺利落实。

为了实现富民强局的战略目标,我们必须努力探索多元化发展格局,寻求与地勘有关的边缘产业项目,谋求更多的发展空间。走勘察、开发一体化的道路是一个许多省通过实践印证可行的,但是在我省进入采矿业还存在许多障碍,资金、技术、现行的矿权政策等很多都不完全具备,因此急需要政策支持。此外,地勘单位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环境地质、城市地质、灾害地质、农业地质、旅游地质等方面都具有用武之地,通过我们与社会的融合,并提供优质服务,相信一定会开拓出充满活力的市场新天地。问题是解决好市场认可、主动服务、做好技术开发等一系列工作,让我们的工作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需。广东省某地质队属地化后,认为地质工作要得到地方政府的认可,就必须时刻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寻找切入点。他们主动与市政府打报告,希望挂出该市地质队的牌子,结果得到批准,这样一套人马、两块招牌,使自己与地方的距离拉近了,在一次市人大、政协会议上他们知道政府很关心农作物受污染的问题,就主动建议开展全市的土壤环境地质调查,还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等有关方案的论证,回答市“两会”提出的有关地质方面的问题,成为市政府的得力助手。结果市政府办公会议决定由地方财政拨出专款由该队负责全地区土壤环境调查,并把与城市地质有关的规范项目完全交给该队,这样该队在这些领域里取得了可观的收益,并提升了知名度和影响力,值得我们学习。

(七)装备陈旧老化、科技含量低,地质勘查手段和方法需要更新。

地勘单位现有的设备仪器陈旧、老化,包括现有的技术人员(操作人员技术水平已跟不上当前的发展),对找矿工作带来了制约,设备仪器的更新换代势在必行。先进理论的引进和应用尽可能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引进新方法、新理论,与各大专院校与地质科研所合作,采用新理论力争在找矿上实现重大突破。另外加大对新技术、新理论的资金投入。

(八)人员结构余缺并存,找矿科研技术力量薄弱。

近年来,随着目前地勘队伍的技术人员老化,加之前几年地质工作的低谷,现有的技术人员对目前找矿新理论、新方法了解甚少,严重影响到找矿工作的成果,应加大对技术人员的培训和督促自身的学习,特别是技术负责人与野外生产骨干。

随着地勘单位项目的增多,加之前几年地勘行业低谷,各专业技术人员十分短缺,虽然新召来一些大学生,但需要二至三年的培养才能发挥作用,供需矛盾突出。目前我院只能依靠回聘退休的老工程师搞地质科研。此外,与经营管理有关的经营管理人才也稀缺,地勘单位更缺少复合型人才。地质勘查的科研部门受历史原因有些断档,需要进一步完善,探矿是一种手段,科学研究要跟上探矿过程,要进一步发挥老顾问、老专家的传帮带作用。

(九)商业性地质市场不规范、不发育,地勘单位发展矿业经济步履维艰。

商业性地质市场尚未形成,地方财政困难,投入不足,融资渠道不畅通,招商引资的政策相对不宽松,严重影响地质找矿成果的商品化。地勘单位的最大优势是地质找矿和工程勘察,应该把这两项工作作为核心竞争力来培育。地质勘查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地质技术及其新成果、新的服务方式,管理文化氛围;即上下同心同德地适应地勘企业发展的共同价值观,新形势下的找矿要求,新理论、新经验的学习率和传递率都十分重要。商业地质市场要得到加强,那是地勘单位必须做到的,希望上级主管部门在政策上给予进一步明确,只有把商业地质发展上去,地勘单位的主体资格才能体现出来,才能树立强有力的市场核心竞争力,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十)地质勘查业准入门槛过低,国有地勘单位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

为了解决地勘队伍的生存问题,地勘单位千方百计地开拓地质市场,发展多种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初步解决了自身的生存问题。但就全行业来看,地勘单位所从事的产业是过度竞争的产业,无论是从事自己的延伸产业工勘施工业还是拓展出去的多种经营,都面临着内外部的恶性竞争。由于科技含量低、准入门槛低,因此收费率不断下降,垫付资金不断增加,地勘单位在很多领域内与个体、民营企业的恶性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 的残酷程度,致使其盈利水平降低,资金周转困难。近年来,地勘单位之间的竞争也在凸显,跨区工作中许多单位为争夺市场,人为压力价格,兄弟单位互相拆台情况时有发生,矛盾突出,缺少行业自律和监督机制,使得不规范事情屡屡发生,有待于通过政策进一步规范,让地勘单位在质量管理和成信经营方面多下功夫。

(十一)“三光荣”传统淡化,职工思想稳定工作需改进和加强。

“三光荣”的优良传统是一代又一代地质人在艰苦的环境中所磨练出来的精神食粮,新时期随着地勘经济的好转,对该传统提的少,有些单位更是对其淡化,这是不可取的。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忘记继承和发扬 “三光荣”的优良传统,大力弘扬“热爱祖国、追求真理、开拓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要把现有地质队伍建设成精干的、富有奉献精神的、技术素质高的、装备精良的发展地质工作的骨干力量。

二、破解改革发展难题急需落实的政策。

(一)进一步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精神,制订完善和实施扶持地勘单位改革发展的相关政策,在地勘单位开展地质勘查、发展矿业经济、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等诸多方面,建议省、厅、局都应尽快出台具体的可操作性的优惠政策,促进地勘经济发展。

(二)制订出地勘单位中长期发展战略,尤其对地勘单位的改制转企,省、厅、局都必须尽快制订规划,明确转企方向,确定推进的具体步骤和时间表,确保各项工作动起来,循序渐进,确保地勘单位健康发展。

(三)地质找矿与矿业管理、地勘队伍建设协调配合。要进一步简化矿业管理程序,对地勘单位给予更多的实质性优惠措施,地勘单位也要迅速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劳动用工和分配制度,特别是在分配制度上给予基层单位更多的自主政策。

迅速实现地勘单位内部管理水平的更新,加强包括财务、资产、劳动人事、合同资质、安全生产、基地建设、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落实找矿奖励和工作绩效考评机制,培育职工良好的职业道德观和创新奉献精神,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打造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四)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机制创新为突破口,以协调各相关主体的权益关系,激励其能动性为出发点和立足点。

要处使国家政策、地方政策和基层地勘单位运营相互联动机制,需要政策的大力扶持与推进,同时地勘单位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拓宽发展空间。

要着力探索建立公益性和商业性地质工作既分体运行又相互衔接的机制,力争更多的公益性地质工作转入商业性勘查开发,建立与新形势、新的地勘费拨付制度、新的企业组成形式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制,打造能够在市场中求生存、谋发展的新型地勘企业。

努力促进地质勘查与矿产开发紧密结合机制,进一步放开上级主管部门对矿权的限制政策,让地勘单位积极介入矿产开发领域,实现技术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有利于实现资本积累和提高职工收入,有利于地勘单位根本上转企。找矿是矿业的最前端,搞好矿业开发,拉长地勘产业链条是地勘单位向矿业纵深发展的一个极好选择和取向。各地勘单位都能做到“一院一矿”、“一院多矿”,既增添发展后劲,又可以改善产业格局,还可以充分利用现有人力资源;

(五)在带好事业的帽子的同时,行之有效的推动和鼓励地勘单位进行事业、企业分体运行,让地勘单位利用其现有的内部股份制企业,精心策划,合理打造,运用市场机制管理和运作,将事业政策有限制的经营手段或分配手段贯注到公司里实施,并发挥董事会的决策作用,今后的工作重心有必要向企业化适当倾斜,为今后的整体转制积累经验。企业发展规范或强大了,更容易对外扩张和长足发展。提升企业的资质水平,依靠企业去收购兼并矿权或矿山超作上难度会降低,而且政策阻力会小。

要系统的要求地勘单位迅速加强各类人才的培训,不光是做好技术人员的培训,还要做好各类管理人员、服务人员的培训,同时还要引进一定的矿山开发人才,以更好的配合“一院一矿”或“一院多矿”的发展目标更好的实施。从政策上要求地勘单位必须加强转企培训,统一组织地勘单位现有管理人员学会公司法、经济合同法、税法、劳动法等许多与经营管理有关的法律法规,学会如何合理避税,学习如何参与市场营销,如何承担社会责任,扩大影响,谋求双赢。学习兄弟地勘单位、外省相关单位的一些成功改制经验,学习经营良好的企业的发展经验,学习投资知识技巧,以更好的心态走进市场。

(六)充分调动国有地勘单位找矿积极性。矿业是地勘单位的本行范畴,顺着矿业这根链条去拓展、去发展无疑是正确选择,上级应该赋予地勘单位相应的矿业开发权,更有效刺激地勘单位找矿的积极性;给予地勘单位及找矿有功人员必要的股权奖励,无论是转让或开发使地勘单位长期在矿权上受益。加大科技投入,引进找矿高科技手段,与国外同行广泛交流,引进新理论,与国内高等院校合作,技术上实现新突破。给基层单位更多的自主奖励政策,对找矿有功人员重奖。对于矿权转让或合作开发,上级应给予地勘单位更多的宽松政策和增值收益。

(七)搞活商业性地质勘查市场问题,以经济效益为目的的矿产勘查,完全交给市场运作,确立地勘单位在商业性矿产资源勘查中的主体地位,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矿产资源勘查。国内矿业企业今后将不再享有“免费的午餐”,要开采矿产资源,要么投资地勘单位合作勘查,要么出资购买矿业权。

为促进商业性地质勘查,建议上级主管部门建立并实行地质勘查基金制度,引入市场机制,实行开放运作。在勘查前广泛募集基金,该基金将对其投入勘查的所有项目和成果共享,该基金主要用于重点矿种和重点成矿区带的前期勘查,特别是新地区、新矿种、新类型等矿产资源的勘查。鼓励地方财政资金、社会资本参与项目资金的投资合作,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对一些勘查风险比较大的能源和其他重要矿产资源,政府适当投入勘查资金,引导和鼓励商业性勘查投资。由省地质勘查基金和其他社会资金共同出资查明的矿产资源,所得收入由投资各方按比例分成。政府所得主要用于补充基金,实现基金的滚动发展。

(八)规范行业部门管理问题。继续严格审批各地勘单位资质。尽快进行行业整合,减少地勘单位内部攀比现象和不正当手段竞争现象。进一步统一勘查规范,加强监管,全行业统一实施。对于地勘单位提供虚假成果或信息行为设专门的监督管理机构进行惩处或制约。

下载搞清楚这些问题,才会明白地勘单位的出路在哪?word格式文档
下载搞清楚这些问题,才会明白地勘单位的出路在哪?.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