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鼓励农民进城镇居住的若干意见(试
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通 知)
绍市委办发„2010‟62号
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鼓励农民 进城镇居住的若干意见(试行)》的通知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关于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鼓励农民进城镇居住的若干意见(试行)》已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0 1 0 年 5 月 2 0 日
三、置换程序
1.申请。由符合条件的置换对象,以户(已有宅基地的以宅基地使用证或用地批复为准)为单位,向所在村书面承诺永久放弃农村宅基地并提出自愿置换的申请。
2.审批。经所在村村民委员会审核,报所在乡镇(街道)政府初审。乡镇(街道)政府初审同意后,汇总报所在县(市、区)宅基地置换领导(协调)小组审批。到绍兴市区置换的还需报市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协调委员会审批。
3.公示。审批后符合条件的置换对象,在所在村张榜公示10天,公示内容包括户人口、置换面积、置换地点、旧房处理等。
4.签约。经公示无异议后,由本人到所在乡镇(街道)签订置换协议。签约时由所在乡镇(街道)代为收回集体土地使用证等相关证件。到绍兴市区置换的需再到绍兴市新农村建设公司办理相关手续。
5.注销。办理置换手续的同时,由置换对象向所在村申请注销原土地使用权证,由村民委员会统一向所在乡镇(街道)申报,乡镇(街道)汇总报县(市、区)有关职能部门依法进行注销。
四、置换政策
1.在本县域范围内农民集中居住区置换,已有宅基地(房屋)的,按其合法建筑面积1:1的比例以成本价进行置换,置换面积不足120平方米的,不足部分面积按高于成本价结算;
参照拆迁安置房政策,原农村房屋合法面积部分予以抵扣。
5.在城镇规划区外的中心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内,置换农户可自建或委托代建联立式、跃层式农房,按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的原则和“自愿组合、自行结算”的办法实施,并严格执行“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和宅基地占地标准。
6.在农民集中居住区内,允许低收入农户或纳入低保对象的农户置换廉租房,可参照城镇廉租住房保障办法实施。置换廉租房农户退出的宅基地(房屋)直接给予相应的货币补贴。
7.对退出旧房实行残值补偿,可按照当地实际评估后,对原有合法建筑面积给予相应补偿;对在城镇规划区外的中心村农民集中居住区内自建或委托代建联立式、跃层式农房的,原则上不再对原有旧房实行残值补偿;对违法建筑和应拆未拆建筑不予补偿。退出的宅基地和房屋由所在村集体收回,地上建筑物原则上拆除。在符合村庄建设规划和“一户一宅”的前提下,允许规划保留村(区)对质量完好的房屋进行有偿调剂;鼓励规划保留村(区)对不具备复垦条件的危旧房进行改建,将不具备复垦条件的闲置宅基地用于解决新增住房用地。乡镇(街道)要切实加强监管,严防收回后的宅基地被非法占用或违章搭建。
8.对宅基地复垦为耕地的,复垦指标收益主要归村集体所有;对复垦数量较多的乡镇,可以安排一部分复垦指标,在乡镇域内安排经营性用地项目,适宜开发房地产项目的,土地可征归国有,拍卖所得绝大部分返回给村、乡镇。提高复垦和
划设计,以吸纳宅基地置换户的落户安置。县(市)城区、镇建成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模原则上要求容纳300户以上,容积率在1.2以上;中心村、集镇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规模原则上要求容纳60户以上,容积率在1.0以上。
3.允许将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总建筑面积的一定比例作为结余房源,最高不超过30%,在补办土地出让手续后,公开拍卖收益主要用于农民集中居住区配套建设、宅基地置换补偿等,以实现项目投资自求平衡。同时,要配套建造一定数量的廉租房用于低收入农户或纳入低保对象农户的租住。鼓励各级新农村建设公司成为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的主要力量。
4.允许整村原拆原建,在原有农村居民点范围内整合封闭运作、拆旧建新、滚动发展,可实行整村一次性报批、分期建设,溢余建设用地可用于其他建设。
5.按绍政办发„2009‟185号文件精神减免、缓缴农民集中居住区项目有关规费,电力、供排水、电信、广电等经营性项目收费也要坚持“支持为主、能低则低”的原则,按最低价收取,尽可能降低项目建设成本。
六、农民待遇
1.进入城镇居住农民在宅基地置换后,除不再享有申请、使用农村宅基地权利外,原村待遇不变、土地承包权不变(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的情形除外)、股份分红权不变,并继续享有法律法规规定的相关权利。放弃土地承包权并农转非后,享有城镇居民同等社会保障、基本医疗等权利。
户口农转非的,服役期间仍享受所在村待遇,退役后要求随父母安置的,经本人申请、民政部门审核批准,享受城镇退役军人同等待遇。
8.完善按居民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新型户籍管理制度,所有进入城镇居住农户,由有关部门纳入城镇常住人口一体化管理,建立完善以社会保障信息、农村土地承包信息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信息管理系统。
七、组织领导
1.加强领导。在市推进农村城镇化建设协调委员会统一领导下,由协调委员会办公室会同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组组织实施推进农村宅基地置换鼓励农民进城镇居住工作,主要承担宅基地置换、农民进城镇居住的组织协调、政策研究、工作指导、情况综合和督查考核等职责。县(市、区)也要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和工作班子,着重抓好具体方案制定、组织实施和相关项目审批。乡镇(街道)要建立服务平台,为实施农村宅基地置换项目的农民及村提供服务。
2.明确职责。国土部门负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调整,统筹安排规划、报批建设用地,加强农民建房审批,做好宅基地复垦项目的立项审核、工程验收和监督管理,全面开展宅基地确权、登记、发证工作,积极开展一户多宅清理工作;规划部门负责镇村规划修编调整、农民集中居住区规划布点、置换住房规划设计,做好相关审批工作;建设部门负责农房建设的业务指导和监管,组织开展农村住房确权登记工作,落实经济
第二篇: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
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关于引导和鼓励
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绍市委办〔2006〕32号
各县(市、区)委、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已经市委、市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绍兴市委办公室
绍兴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六年八月二十五日
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加快我市新农村建设步伐,有效实施“推进率先发展,实现富民强市”战略,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实施意见》(浙委办〔2006〕72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的大局,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与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结合起来;与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进一步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结合起来;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局面,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结合起来,为率先走出区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
2、总体目标。我市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按照“先易后难、由点到面、稳步推进”的总体要求,分步组织实施,逐步加大工作力度,到2010年实现“每村、每个社区都有高校毕业生”的目标。2006年全市完成15%左右的目标任务;2007年开始,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到2008年,村(居)数量较少的县(市、区)基本实现一村(居)一名高校毕业生的目标;到2010年,全面完成目标任务,各项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和完善,高校毕业生在农村和社区的工作、生活环境进一步改善,作用发挥更加明显。
二、工作要求和主要措施
3、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和职务。要根据高校毕业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工作岗位和任务,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招聘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原则上以安排助理职务为主,一般应考虑安排担任村党组织负责人助理、村委主任助理、经济合作社社长助理、社区党组织负责人助理、社区居委会主任助理或团支部书记、文书等职务,也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安排到其他工作岗位任职。
4、认真组织开展招聘工作。本《意见》中的高校毕业生是指具有全日制普通高校大专以上学历,年龄在30周岁以下的人员。我市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主要从本地生源的普通高校毕业生中公开招聘。招聘工作坚持公开、公正、择优原则,每年组织一次,一般安排在每年的6至9月份进行。笔试由市人事局为主统一组织,面试、体检、考察由各县(市、区)委组织部和人事局组织。录用后的岗位安排,由高校毕业生按综合得分从高到低自主选择。
5、加强对聘用人员的管理。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日常管理由乡镇(街道)负责,实行劳动合同制管理。高校毕业生招聘到农村和社区工作后,由乡镇(街道)政府(办事处)与高校毕业生签订劳动合同,合同期限为1至3年,实行3个月的试用期。在合同期内,其人事关系、档案等统一由当地人事行政部门所属的人才服务中心免费代理,其党、团组织关系应迁转至所在村和社区。要严格执行国家劳动法律法规,因履行劳动合同而引发的争议,可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争议仲裁。
要切实加强对被聘高校毕业生的考核工作,考核采取平时考核与考核结合的办法。考核由人事行政部门会同乡镇(街道)负责组织实施,与乡镇(街道)工作人员同步进行,考核结果分优秀、称职、不称职三个等次;平时考核由乡镇(街道)会同村(社区)组织实施。对连续两年考核不称职的,要按照合同规定予以解聘。
6、注重对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培养教育,关心他们的成长与发展。要加大对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培养力度。对聘用人员要及时组织上岗培训,让他们了解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形势和任务,初步掌握在农村和社区开展工作的基本方法。工作期间,要加强知识更新培训,培训工作由县级人事行政部门牵头,培训教育经费由县(市、区)财政负担。同时,要抓好经常性的教育和培训,支持他们参加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对在农村和社区工作一定年限的高校毕业生,表现较好的要积极做好党员发展工作,把他们及时吸收到党内来。对在农村和社区工作2年以上,成绩突出、表现优秀、群众信任的高校毕业生,要根据基层干部队伍建设情况,通过法定程序使其进入村、社区领导班子,并及时推荐为乡镇(街道)后备干部,条件成熟的,可推荐为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成员人选。
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参加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聘、研究生报考,以及被机关事业单位录用聘用后的工资待遇、养老保险等方面的优惠政策执行浙委办〔2006〕72号文件的相关规定。从2009年开始,县(市、区)和乡镇(街道)机关招考公务员应主要从在农村和社区工作3年以上、且考核均为称职及以上的高校毕业生中招考。
劳动合同期限届满,双方应当就是否续签合同进行协商,终止合同的,可按照本人意愿进入人才市场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合同期内,在工作情况许可的情况下,乡镇(街道)应允许高校毕业生选择到更适合其发挥才能、特长的岗位或单位就业,并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7、保障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生活待遇。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年总体收入一般应不低于当地上职工平均工资(含规模以上私营单位)水平,所需经费主要由县(市、区)、乡镇(街道)承担,有条件的村和社区也可适当负担一些,分担比例由各地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的工资性收入,由所在乡镇(街道)负责发放。试用期内按月发放标准为大专学历人员1300元、本科学历人员1500元试用期满后对符合条件的,由各地根据实际确定其收入标准及分配方式;乡镇(街道)可根据考核结果,适当拉开分配差距。
在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高校毕业生按当地企业同类人员标准办理社会保险(包括基本养老、基本医疗
保险和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女职工生育保险),由所在乡镇(街道)按照规定缴纳。社会保险中应由单位承担的部分,由县(市、区)、乡镇(街道)分别承担;有条件的村和社区也可适当负担一些。
8、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扎根农村和社区基层。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在合同期满后,到农村经济组织、企业工作,或承包当地农业经济、科技项目,或以技术入股等形式参与创办农业产业示范园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合作创办其他企业以及自主创业等,县(市、区)委、政府和市级各部门要给予政策或其他方面的支持,促进其在农村和社区创业发展。对愿意长期在基层工作创业的高校毕业生,其户籍可以落在所在乡镇(街道)。三年合同期满后续签合同的,从第四年起由乡镇(街道)统一办理住房公积金,单位承担部分由县(市、区)和乡镇(街道)财政共同负担。
9、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和市级各部门要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引导工作,把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纳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人才工作的总体部署,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和我市总体目标要求,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办法,明确目标,落实政策,提供保障。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由市委组织部会同市人事局、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民政局、团市委等部门组织实施。市委组织部负责做好牵头协调工作;市人事局负责做好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选拔、管理、考核、人事代理工作;市财政局负责有关经费支持工作;市教育局、团市委配合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和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工作的宣传发动工作;市民政局配合人事局等部门做好相关工作。各县(市、区)和市级开发区(新区)要切实承担起主体职责,建立相应的工作机构,细化政策措施,抓好具体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