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2013年乌鲁木齐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年际变化分析(大全五篇)

时间:2019-05-12 01:54: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0―2013年乌鲁木齐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年际变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0―2013年乌鲁木齐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年际变化分析》。

第一篇:2010―2013年乌鲁木齐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年际变化分析

2010―2013年乌鲁木齐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年

际变化分析

摘 要:根据国家环保部要求,乌鲁木齐市从2010年开始对乌拉泊地表水水源地、三屯碑-燕儿窝地下水水源地、柴西、柴北地下水水源地四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状况进行调查评估,包括水质状况评估及环境管理状况评估,该文对乌鲁木齐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2010―2013年环境状况评估结果进行年际变化分析,找出水源地目前仍然存在的环境管理问题,提出针对性的对策建议,推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进度,提升环境监测管理水平,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确保城市饮用水安全。

关键词:乌鲁木齐市 饮用水水源地 环境状况年际变化

中图分类号:X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8(b)-0142-02

为进一步提高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管理水平,保障城市饮用水水源安全,根据国家环保部要求,乌鲁木齐市从2010年开始对乌拉泊地表水水源地、三屯碑-燕儿窝地下水水源地、柴西、柴北地下水水源地四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保护状况进行调查评估,通过评估调查,推动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进度,提升环境监测管理水平,为饮用水水源环境保护和管理提供基础,确保城市饮用水安全。评估内容及方法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主要对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状况和环境管理状况进行评估。

1.1 水质状况评估

地表水饮用水源水质评价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的要求,评价指标为110项;地下水饮用水源水质评价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 14848-93)的要求,评价指标为39项。

乌鲁木齐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状况评估以相应的标准要求对水质状况进行评价。

1.2 环境管理状况评估

环境管理状况评估内容包括:(1)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监测状况评估;(2)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状况评估;(3)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设置情况评估;(4)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整治完成情况评估;(5)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整治完成情况评估;(6)饮用水源风险管理状况评估;(7)饮用水源应急管理状况评估,共7项。

根据7项评估指标的具体要求,结合环境管理措施实施的效果,以环境质量改善的程度,评价环境管理的效果,采用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评估。评估结果年际变化

2.1 水质达标情况年际变化

2010―2013年乌鲁木齐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中三屯碑-燕儿窝地下水水源地、柴西、柴北地下水水源地水质监测项目均达到标准要求,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乌拉泊地表水水源地水质中受上游本底影响,总氮监测值有不同程度的超标,根据《全国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技术方案(暂行)》,湖库型水源地总氮不参加评价,因此水质为基本达标,水质达标率为100%。

乌鲁木齐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四个评价水源地所监测项目水质达标率均为100%,乌鲁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良好。

2.2 环境管理状况评估结果年际变化

2.2.1 水质监测状况

水质监测状况以城市饮用水源监测指标完成率来表示。乌鲁木齐市饮用水源水质监测工作由乌鲁木齐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承担,2010―2013年,乌鲁木齐市环境监测站对地表饮用水水质全分析109项指标的监测分析能力由97项增加至109项,实现地表水水质全分析;对地下水饮用水水质全分析39项指标的监测分析能力由36项增加至37项,未实现水质全分析。2010―2013年乌鲁木齐市集中式饮用水源监测指标完成率。(见图1)

2.2.2 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状况

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状况以保护区划分完成率表示。《乌鲁木齐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方案》于2009年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通过,因此乌鲁木齐市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完成率为100%。

2.2.3 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设置情况

按照要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包括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界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交通警示牌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宣传牌,2010―2013年,乌鲁木齐市四个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设置从仅在乌拉泊地表水源地有简单示意牌和警示牌,到四个水源地全部依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HJ/T433-2008)要求在保护区内规定的位置设立符合要求的相关保护区界标和交通警示牌,饮用水源保护区标志设置完成率从25%提高至100%,依据《规范》要求设置标志的水源比例从0提高到100%。

2.2.4 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整治完成情况

城市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整治完成情况以一级保护区内建筑物清拆率、排污口关闭率和网箱养殖取缔率3个指标表示,相加核算整治率。

柴西、柴北水源地一级保护区内现有建筑物为该水厂内的建筑和设施,无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排污口及网箱养殖面积,2010―2013年这两个地下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的整治率为100%。

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乌拉泊地表水水源地和三屯碑-燕儿窝地下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范围存在违章建筑及排污口,从2011年开始,乌鲁木齐市制定了一系列整治措施,安排水源地环境治理专项资金,对水源地进行集中整治,取得有效成果,2010―2013年乌拉泊水源地和三屯碑-燕儿窝水源地一级保护区整治率分别由33.3%上升至76.8%和66.7%,变化趋势。(见图2)

2.2.5 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整治完成情况

城市饮用水源二级保护区内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状况包括点源及非点源污染控制状况,点源污染控制状况以排污口关闭率表示,非点源污染控制状况以生活污水处理率及畜禽养殖废物资源化利用率和网箱养殖整治率分别表示,相加核算二级保护区整治率。2011年开始,通过完善二级保护区排水管网的建设,建设污水处理厂,二级保护区内污水全部回用或排入污水处理厂,二级保护区整治率有大幅度提高,二级保护区整治率变化趋势具体。(见图3)

2.2.6 水源风险管理

城市饮用水源风险管理状况用风险源名录完成率和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建立率2项定量指标表示。乌拉泊地表水源地及三个地下水源地的准保护区内及上游20 km内没有制药、化工、造纸、冶炼等可能影响饮用水水源安全的重污染行业,并已经建立了危险品运输管理制度,风险源名录完成率为100%,危险化学品运输管理制度建立率为100%。

2.2.7 城市应急能力

城市应急管理状况以城市饮用水源是否具备应急水源、是否具备应对重大突发污染事件的物资和技术储备、是否制定饮用水源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是否开展应急演练、是否建立应急预案定期修改制度及水源当年污染事故发生和处置情况等6项定性指标表示。

目前乌鲁木齐市有四个应急水源地,本次评估的四个水源地都具备应对重大突发污染事件的物资和技术储备,并且制定了饮用水源污染事故的应急预案、应急演练、应急预案定期修改制度。存在问题

从上述评估结果可以看出,通过历年水源地环境状况的评估,乌鲁木齐市集中式饮用水保护区环境整治工作不断加强,2012年市人民政府成立了以市长吉尔拉?衣沙木丁为组长的饮用水水源地保护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一系列整治方案,安排水源地环境治理专项资金进行水源地环境整治工作,饮用水保护区环境管理状况有显著改善,水源保护区环境管理工作日趋完善,但也存在以下问题:受周围污染源影响,乌拉泊水库地表水水源地水质总氮超标;地下水监测不具备对总α放射性、总β放射性2项指标的监测能力,不能满足水源水质全分析,没有水质自动监测站,缺少预警及视频监控;由于历史遗留问题,一级保护区内的违章建筑拆迁难度较大,整治任务艰巨等问题。建议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保护一直是乌鲁木齐市环境保护工作的一项重点工作,针对乌鲁木齐市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存在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4.1 加强监测能力建设,提高饮用水源监测能力

需加强监测能力建设,完善总α、总β放射性监测实验室配备,全面具备监测能力;加快水源地自动监测站的建设,具备水质自动监测能力;加强现有专业技术人员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培训,提高环境监测分析水平。

4.2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水质安全

充分发挥市人民政府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综合整治领导小组的作用,在巩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整治工作成绩的基础上,根本解决环境污染隐患,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各项管理制度,严格饮用水源的环境监测,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安全维护及日常工作等。

4.3 公众参与,广泛监督

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宣传饮用水水源保护的重大意义和环境综合整治工作进展情况,形成保护饮用水水源安全的强大舆论氛围,引导全社会积极参与和监督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参考文献

[1]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乌鲁木齐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自查报告》[R].[2]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状况评估工作技术培训讲义[M].2014.

第二篇:道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工作总结

道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工作总结

根据环保部文件精神,我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调查评估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环保局等有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全面、准确了解和掌握了我镇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

一、水源地基础状况

道明镇共有1个饮用水水源地,即道明镇白塔湖水厂,位于道明镇龙黄村十组,属水库型水源地,属崇州市巨龙自来水有限公司管理,投产于2011年4月,服务于场镇居民,服务人口6500人,实际供水量为2500吨/天。道明白塔湖水厂共有1个取水口,水位埋深13米。

二、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建设情况

道明镇白塔湖水厂水库型水源地未划分保护区,未设置规范的保护区标志。

三、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监管情况

我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由崇州市巨龙自来水有限公司负责日常管理,具备相关证照,制定有标准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建立有相应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档案。在日常监管方面,制定有饮用水水源地巡查制度,巡查采取定期巡查、不定期巡查和重点巡查、一般巡查相结合的方式,每日一小巡,每周一大巡,每月一次全面巡查,取水井口等重点区域实行逐日巡查。我镇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定期对水源地周边环境进行巡查,严禁周边农家乐、居民住户及养殖户产生污水直排。

四、风险防范与应急保障

在风险管理方面,我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建立了风险源名录,后期将完善污水处理工作,水厂内为封闭区,未有交通、河流穿越。在应急能力建设方面,我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备有应急处置物资和技术,制定有应急预案、应急救援处置方案及应急救援报告制度,并半年进行一次演练,根据情况进行修改完善。

第三篇:《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解读

《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

(试行)》解读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安全直接关系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国务院2015年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将防范环境风险、保障饮用水安全纳入工作目标,要求“稳妥处置突发水环境污染事件。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制定和完善水污染事故处置应急预案,落实责任主体,明确预警预报与响应程序、应急处置及保障措施等内容,依法及时公布预警信息。”

事实上,有些地方在饮用水突发环境事件管理方面仍存在不足。2008-2017年,原环境保护部调度处置突发环境事件1222起,其中涉水源地事件125起,约占总数10%。涉水源地事件中,有1起特别重大、19起重大、46起较大事件。江苏盐城自来水厂出水异味造成部分城区停水事件、甘肃陇星锑业有限公司选矿厂尾矿库溢流井破裂致尾砂泄漏事件等涉水源地事件,处置难度大、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社会关注度高,动辄影响数万甚至数十万群众供水,严重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截至2016年底,全国共有1个省(辽宁)、320个地级市和568个区(县)编制了与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相关的专项应急预案。其中,多数预案借鉴甚至照搬国家或省级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的一般模式,没有针对水源地的特点进行专门研究,普遍缺乏对水源地环境基础现状的深入调查和最大环境风险的充分考虑,未完全认识到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所编制的预案无论从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还是可操作性上均无法满足应对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的实际需要,各地急需水源地预案编制等方面的指导。

为此,原环境保护部组织制定了《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指南(试行)》(生态环境部公告2018年第01号,以下简称《指南》),供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参考借鉴,进一步提高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科学性、针对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进一步提高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能力。

《指南》包括三个章节和五个附件。

第一章 总则。包括编制目的、适用范围、原则、编制依据和专业术语等内容。

第二章 水源地应急预案编制准备。包括预案编制主体、编制机构、工作路线、预案情景划分、环境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完善应急防控体系、预案编制审查和发布实施等内容及具体要求。

第三章 水源地应急预案的主要内容。包括6个部分,分别是1.预案总则,即预案编制的目的、依据、适用地域范围、预案间衔接和工作原则等要求;2.应急组织指挥体系,即应急组织指挥机构、现场应急指挥部、现场应急工作组的部门与职责要求;3.应急响应,规定了信息收集和研判、预警、信息报告与通报、应急监测、污染源排查与处置、应急处置、物资调集与应急设施启用、舆情监测与信息发布和响应终止的步骤;4.后期工作,规定了后期防控、事件调查、损害评估和善后处置等要求;5.应急保障,规定了通信与信息、应急队伍、应急资源、经费等保障内容;6.附则部分,明确了预案文本涉及的解释权属、定期修订、演练和实施日期等。

五个附件分别是:1.水源地基础状况调查和风险评估主要内容与要求,规定了预案编制前应该开展的基础性技术工作;2.水源地应急防控体系建设的主要内容与要求,规定了提高水源地应急能力的工程设施建设要求;3.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编制提纲,提出了预案文本的统一格式;4.应急组织指挥机构和职责示例;5.应急工作组职责示例。

关于《指南》的定位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按照取水水域的不同,可分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两种类型。其中,地表水水源地包括河流型和湖泊水库型两种类型,因河流和湖泊水库的水体开放性较强、流动性较快,极易受到突发环境事件影响,短时间即可造成水体污染,进而影响供水单位取水,直接威胁该地区供水安全。地下水水源地由于含水层的渗透和过滤作用,突发环境事件导致地下水污染的时间较慢、影响相对滞后。因此,《指南》重点指导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编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

关于预案的编制主体

根据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九条,“市、县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编制饮用水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目前水源地归属情况较为复杂。《指南》规定,一是位于本市(或县)级行政区域内的地市(或县)级水源地应急预案,由相应的地市(或县)级人民政府负责编制。二是跨县级行政区域的水源地应急预案,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有关县级人民政府参与。三是跨省(或市)级行政区域的水源地应急预案,可由有关地市级人民政府协商后共同编制,或各自编制本市所辖行政区域的水源地应急预案,并与相邻地级市人民政府建立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联动机制。四是水源地所属行政区域与供水区域分属不同行政区域的水源地应急预案,由水源地所属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商供水区域人民政府共同编制。采用这样的模式,既突出地方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对本行政区饮用水水源地的管理义务,又体现了对水源地服务对象的主体责任。关于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

启动水源地应急预案的地域范围,该范围既不可向水源保护区上游和周边区域无限延伸,也不可仅限于水源保护区。不同水源地自然条件和管理情况的差异较大,各地可根据水源保护区及其连接水体的流速、流量,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以及所属行政区域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最快的应急响应时间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因此,启动水源地应急预案的地域范围是一个动态范围。《指南》建议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包括水源保护区、水源保护区边界向上游连接水体及周边汇水区域上溯24小时流程范围内的水域和分水岭内的陆域,最大不超过汇水区域的范围。假定水源地上游连接水体流速分别为1米/秒或0.1米/秒,则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应分别不少于86.4公里或8.6公里。以发生在流域汇水区域内、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地域范围外的突发(水)环境事件为例,事件发生后,首先启动所在行政区域的政府或部门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一旦污染物迁移到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则启动并适用水源地应急预案。

关于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风险物质

是指可能对水源地水质造成影响的污染物,《指南》将其定义为风险物质。由于目前没有专门的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标准,一般按照《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进行评价。该标准规定了109项指标,但可能影响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的风险物质远不止于此。《指南》规定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风险物质包括《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中表

1、表2和表3包含的物质,以及其它可能影响人体健康的物质。

关于水质超标的含义 一是指水源地水质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规定的Ⅲ类水质标准或标准限值的要求。二是《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未包括的项目,可根据物质本身的危害特性和有关供水单位的净化能力,参考国外有关标准规定的浓度值,由地方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组织有关部门会商或依据应急专家组意见确定。

关于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情景设置

在预案中设置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情景,是提高预案针对性的必然要求。从突发环境事件的污染源来源看,固定源、流动源和非点源突发环境事件数量约占全部突发环境事件的80%。考虑富营养化导致的湖泊水库型水源地突发水华事件(江苏太湖蓝藻事件、吉林新立城水库水华事件等),严重影响水源地水质和供水安全。因此,《指南》设置了固定源、非点源、流动源和水华事件等4种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情景。地方在组织编制水源地应急预案时,应当按照上述4种类型,在开展区域环境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本辖区可能发生的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

关于预警分级

水源地重要且敏感,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事态发展变化较快。各地可根据水源地的重要性、污染物的危害性、事态的紧急程度、采取的响应措施以及对取水可能造成的影响等实际情况,简化水源地应急预案的预警级别。实践中,可将水源地应急预案简化为橙色和红色两级或红色一级预警。一旦污染物进入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就应立即发布预警,采取预警行动或同时采取应急。以橙色和红色两级预警为例,当污染物迁移至水源地应急预案适用的地域范围,但水源保护区或其连接水体尚未受到污染,或是污染物已进入水源保护区上游连接水体,但应急专家组研判认为对水源地水质影响可能较小时,为橙色预警;当污染物已进入(或出现在)水源保护区或其上游连接水体,且经应急专家组研判,认为对水源地水质影响可能较大时,为红色预警。

关于预警启动条件

水源地发生突发环境事件时,可能造成水厂停止取水,居民生产生活用水中断,编制应急预案的最终目标是确保水源地水质和水厂取水安全。因此,编制应急预案既要充分考虑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与一般性突发水污染事件的区别,又要考虑水源地突发环境事件影响后果的特殊性。因此,《指南》要求各地根据信息获取方式,综合考虑突发事件类型、发生地点、污染物质种类和数量等情况,制定不同级别预警的启动条件。《指南》以红色预警为例,列出6种启动条件供参考。

关于响应终止

当应急处置取得较好成效,突发环境事件没有对水源地水质造成影响,或造成影响,但水源地水质已经达标或基本达标,不影响供水时,可以终止响应。因此,《指南》规定了3种可以终止应急响应的情形,作为现场应急指挥部判断是否终止应急响应的基本条件。一是进入水源保护区陆域范围的污染物已成功围堵,且清运至水源保护区外,未向水域扩散时。二是进入水源保护区水域范围的污染团已成功拦截或导流至水源保护区外,没有向取水口扩散的风险,且水质监测结果稳定达标。三是水质监测结果尚未稳定达标,但根据应急专家组建议可恢复正常取水时。

关于预案衔接

水源地应急预案既可以作为政府的专项应急预案独立编制,也可以作为政府突发(水)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子预案专篇进行编制。《指南》要求,水源地应急预案编制过程中应充分收集整理本级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应急预案,并与这些预案中的有关要求相互衔接。鉴于水源地的重要性和敏感性,若上述预案中存在要求不一致的情况,水源地应急预案应坚持从严原则进行要求,避免出现组织指挥不协调、信息报告不及时、应对措施不得力等情况。一是与政府和部门预案在组织指挥体系、适用的地域范围、预警分级、信息报告、应急保障等方面做好衔接,确保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组织指挥方式协调一致。二是与有关单位的应急预案做好衔接,与可能产生相互影响的上下游企业事业单位共同配合做好污染物拦截、信息收集研判、事件预警和应急响应等工作。

下载2010―2013年乌鲁木齐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年际变化分析(大全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0―2013年乌鲁木齐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状况年际变化分析(大全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