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八乡山镇蝉联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八乡山镇蝉联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
调查人:
调查对象: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八乡山镇蝉联村 调查时间:2012年 10 月 1 日至2012年 10 月 7 日
调查目的:通过本调查为了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八乡山镇蝉联村的新农村建设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调查方法:查阅文献,对个别家庭进行提问调查或电话访问 调查人: 指导老师:
一、家乡概况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名为八乡山的小镇。八乡山镇地处粤东的莲花山脉中段,位于丰顺县西南部,南接揭阳,西北连五华,平均海拔600多米,总面积193.62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委会,总人口20840人,是全省著名的革命老区。
二、调查总体状况
(一)经济发展
在还未进行新农村建设之前,蝉联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是3000元。蝉联村全村拥有900多名劳动力,却只有200人外出务工经商,其余劳动力则滞留在村里靠采摘少量茶叶和种植红薯维持生活。蝉联村没有形成具有稳定收入的经济作物,农产品滞留的情况时有发生,农业经济很不景气。以上种种情况都影响了蝉联村经济收入的提高。
为激活蝉联村经济,充分利用滞留劳动力,村委积极地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努力探寻农业生产的发展道路。在县农业局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村委确定了大力发展红薯和无公害绿茶的决策,引导广大村民大力发展红薯和无公害绿茶,以这两种农产品来打造蝉联村的龙头产品;为了解决好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村委直接与外县客商进行协商,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蝉联村原有红薯面积20hm²,2005年增加了2.37hm²,总产量比2004年增加了一万kg以上;原有绿茶面面积52.33hm²,平均产量1624.2kg/hm²,比2004年增加了95.55kg/hm²,2005年增加面积2.67hm²。预计到2010年能以1hm²的速度递增,新种植的绿茶2007年开始就有产出。据统计,仅红薯和绿茶两种产品,2005年久比2004年增加了10.17万元的收入,在此基础上,蝉联村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3179元,与县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人民的生产热情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据我所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之前,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青年人和中年人都到了其他地方打工,而这些老人就靠采摘一些茶叶和种植红薯维持生计。剩余20%的家庭家里有青年人和中年人,但也是小批量的种植绿茶和红薯,生产量相对其他农户较大一些。进行新农村建设之后,很多在外打工的人都回到了村里,拾起了农具种植起了绿茶和红薯。他们觉得,虽然有点累,但是能和家里人待在一起,又可以赚到钱,所以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留在村里。
(二)物质生活
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人们住的都是砖瓦房,蝉联村生活条件就更艰苦了,住房极其简陋,照明用的基本上都是松油灯、桐油灯。由于从八乡镇到蝉联村的路长6km,而且都是盘山路,地势险峻,路面崎岖,村民很少外出,一年就出去一两次买生活必需品。交通工具也很简陋,去镇上买东西乘的还是装运农产品的拖拉机。
新农村建设以后,原来的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一辆摩托车,电视机,电饭煲,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基本上已经很普及了。蝉联村也实现了通电通电话。自从有了这些变化,蝉联村村民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了,也越来越幸福了。
接受调查的家庭,在新农村建设之后,都住上了新建的房子,用上了有国家补贴的电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彩电,电饭煲,有的还有冰箱、电脑等。大部分人都觉得回到村里发展是正确的决定,现在他们的生活都比以前好了,路通了,电话和网络都有了,收入也提高了,小日子越过越好了。
(三)生活保障
新农村建设给村民带来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据国家的相应政策,老人们基本上都有了社保,中年人也有些人买上了社保。因为这些改变,老年人每个月的生活费有了基本的保障,不用再眼巴巴的等着孩子给他们寄生活费,年轻一代那种养儿防老的观念也被渐渐淡化了,所以也不会生很多孩子了。与此同时,人们的医疗保障也相对提高了,村里卫生站医疗设备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也积极地参加了医疗合作保险,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另外,贫困低保政策也令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在我所调查的家庭里,有40%的家庭有买医疗保险,80%的家庭有给老人买养老保险,但是只有10%的家庭有中年人买社保。据了解,是因为社保要交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才有回馈,而且伴随着物价上涨要交的费用也不断上涨,以他们现在的收入还没办法承担这比费用。这些买了保险的人都觉得值得,用存款一次性买了社保,每个月都有一笔收入,只要时间足够长,就可以回本。
三、调查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由于蝉联村在过去的几十年都输处于相对比较闭塞的环境中,交通不便利,再加上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大多数都离开了农村到别的地方去寻找工作,导致村民的经济收入大部分是从农业生产中获取,第二产业发展不起来。
2、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影响,导致蝉联村80%的经济作物都是绿茶和红薯。随着市场供给加大之后,绿茶和红薯的市场价格务必下跌。如此一来,必定会影响蝉联村长期地、稳定地发展。
3、作业方式比较传统。蝉联村村民在干农活时基本上都是手工作业,很少有高科技的机器辅助作业,这样就降低的村民的工作效率,不利于大规模的生产。
4、村民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村民一天的生活除了必要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以外,其余时间大概都花在和邻居喝茶聊天、赌博、看电视等之上。
5、村民接受教育的觉悟不够高。大多数家长觉得,孩子只要上学上到初中就好了,初中毕业了就可以出来打工挣钱养家了,并且很多孩子也是这样的想法。所以才会在一个村里出了一个大学生全村人为之骄傲。这样的想法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培养人才。
四、对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个人建议
1、可以根据蝉联村当地的地方特色,建设旅游景点,以刺激蝉联村旅游业的发展。这样既可以改善蝉联村经济结构单一的状况,也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一举两得。
2、适当种植其他的农作物,按照季节的更替交替种植。如此才不会导致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以至于农作物的贬值。也可以改善农田的土壤结构,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适当的增加一些机器设备,以加村民的工作效率,加大生产的规模。
4、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比如每周选一个晚上来放电影给村民看;组织一个健美操班,在傍晚时分组织村民一起跳舞,释放压力;定期举行篮球比赛等。这样既可以丰富村民的知识,强身健体,又可以相对减少一些赌博活动的发生。
5、村里的领导干部要加强对家长的思想教育,学校领导老师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向他们普及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他们知道,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是时代的选择。
6、加大教育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学生不愿意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很达一部分原因是家里不够钱供他们读书。只有在源头上解决他们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类情况的发生。
新农村建设这项政策,让以前一个贫穷的小村庄一下子改变了以前贫穷落后的面貌,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这的确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好政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大且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党和国家的领导,地方政府的领导,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虽然蝉联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了不少问题。我们国家以前号召大家要又快又好的发展,现在号召我们要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快的基础上,我们更要注重质量,才不会为往后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作为一个村民,要积极地响应村里的重大决策,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决策的执行。需要大家共同商讨时,应该为村里出谋划策,有好建议及时提出,为村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一个村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在有村民进言时需要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给予采纳。除此之外,领导干部更加需要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改善村民的生活。新农村建设不只是党和国家领导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来带动本村越来越好地发展。
通过这次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大学生,要注重知行合一,在认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更要走出课堂,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虽然只有短短七天的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不仅开阔了视野,还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这次的调查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成就,村民富裕了,生活好了。与此同时,也让我明白做任何事都要亲身去经历,才能真正理解。作为一个新时达的大学生,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校的时候应该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能为社会做贡献打好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多与社会接触,广泛地吸收各领域的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二篇:关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八乡山镇蝉联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八乡山镇蝉联村新农村建设的调查
调查人:
调查对象: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八乡山镇蝉联村
调查时间:2012年 10 月 1 日至2012年 10 月 7日
调查目的:通过本调查为了了解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八乡山镇蝉联村的新农村建设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调查方法:查阅文献,对个别家庭进行提问调查或电话访问
调查人:
指导老师:
一、家乡概况
我的家乡在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个名为八乡山的小镇。八乡山镇地处粤东的莲花山脉中段,位于丰顺县西南部,南接揭阳,西北连五华,平均海拔600多米,总面积193.62平方公里,下辖15个村委会,总人口20840人,是全省著名的革命老区。
二、调查总体状况
(一)经济发展
在还未进行新农村建设之前,蝉联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是3000元。蝉联村全村拥有900多名劳动力,却只有200人外出务工经商,其余劳动力则滞留在村里靠采摘少量茶叶和种植红薯维持生活。蝉联村没有形成具有稳定收入的经济作物,农产品滞留的情况时有发生,农业经济很不景气。以上种种情况都影响了蝉联村经济收入的提高。
为激活蝉联村经济,充分利用滞留劳动力,村委积极地调整劳动力就业结构,促进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的同时,也努力探寻农业生产的发展道路。在县农业局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村委确定了大力发展红薯和无公害绿茶的决策,引导广大村民大力发展红薯和无公害绿茶,以这两种农产品来打造蝉联村的龙头产品;为了解决好农产品的销路问题,村委直接与外县客商进行协商,解除了农民的后顾之忧。蝉联村原有红薯面积20hm²,2005年增加了2.37hm²,总产量比2004年增加了一万kg以上;原有绿茶面面积52.33hm²,平均产量1624.2kg/hm²,比2004年增加了95.55kg/hm²,2005年增加面积2.67hm²。预计到2010年能以1hm²的速度递增,新种植的绿茶2007年开始就有产出。据统计,仅红薯和绿
茶两种产品,2005年久比2004年增加了10.17万元的收入,在此基础上,蝉联村2005年人均纯收入达3179元,与县平均水平基本持平,人民的生产热情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据我所调查的家庭中,有80%的家庭在进行新农村建设之前,家里只有老人和小孩,青年人和中年人都到了其他地方打工,而这些老人就靠采摘一些茶叶和种植红薯维持生计。剩余20%的家庭家里有青年人和中年人,但也是小批量的种植绿茶和红薯,生产量相对其他农户较大一些。进行新农村建设之后,很多在外打工的人都回到了村里,拾起了农具种植起了绿茶和红薯。他们觉得,虽然有点累,但是能和家里人待在一起,又可以赚到钱,所以相比之下,他们更愿意留在村里。
(二)物质生活
在七八十年代的农村,人们住的都是砖瓦房,蝉联村生活条件就更艰苦了,住房极其简陋,照明用的基本上都是松油灯、桐油灯。由于从八乡镇到蝉联村的路长6km,而且都是盘山路,地势险峻,路面崎岖,村民很少外出,一年就出去一两次买生活必需品。交通工具也很简陋,去镇上买东西乘的还是装运农产品的拖拉机。
新农村建设以后,原来的泥泞路变成了水泥路,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一辆摩托车,电视机,电饭煲,电冰箱等家用电器基本上已经很普及了。蝉联村也实现了通电通电话。自从有了这些变化,蝉联村村民的生活越来越便利了,也越来越幸福了。
接受调查的家庭,在新农村建设之后,都住上了新建的房子,用上了有国家补贴的电器,几乎家家户户都有彩电,电饭煲,有的还有冰箱、电脑等。大部分人都觉得回到村里发展是正确的决定,现在他们的生活都比以前好了,路通了,电话和网络都有了,收入也提高了,小日子越过越好了。
(三)生活保障
新农村建设给村民带来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根据国家的相应政策,老人们基本上都有了社保,中年人也有些人买上了社保。因为这些改变,老年人每个月的生活费有了基本的保障,不用再眼巴巴的等着孩子给他们寄生活费,年轻一代那种养儿防老的观念也被渐渐淡化了,所以也不会生很多孩子了。
与此同时,人们的医疗保障也相对提高了,村里卫生站医疗设备有了很大的改善,人们也积极地参加了医疗合作保险,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
另外,贫困低保政策也令家庭经济困难的家庭的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在我所调查的家庭里,有40%的家庭有买医疗保险,80%的家庭有给老人买养老保险,但是只有10%的家庭有中年人买社保。据了解,是因为社保要交比较长的一段时间才有回馈,而且伴随着物价上涨要交的费用也不断上涨,以他们现在的收入还没办法承担这比费用。这些买了保险的人都觉得值得,用存款一次性买了社保,每个月都有一笔收入,只要时间足够长,就可以回本。
三、调查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经济结构比较单一。由于蝉联村在过去的几十年都输处于相对比较闭塞的环境中,交通不便利,再加上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大多数都离开了农村到别的地方去寻找工作,导致村民的经济收入大部分是从农业生产中获取,第二产业发展不起来。
2、由于地理和气候的影响,导致蝉联村80%的经济作物都是绿茶和红薯。随着市场供给加大之后,绿茶和红薯的市场价格务必下跌。如此一来,必定会影响蝉联村长期地、稳定地发展。
3、作业方式比较传统。蝉联村村民在干农活时基本上都是手工作业,很少有高科技的机器辅助作业,这样就降低的村民的工作效率,不利于大规模的生产。
4、村民的业余生活比较单调。村民一天的生活除了必要的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以外,其余时间大概都花在和邻居喝茶聊天、赌博、看电视等之上。
5、村民接受教育的觉悟不够高。大多数家长觉得,孩子只要上学上到初中就好了,初中毕业了就可以出来打工挣钱养家了,并且很多孩子也是这样的想法。所以才会在一个村里出了一个大学生全村人为之骄傲。这样的想法不利于孩子未来的发展,也不利于国家培养人才。
四、对建设新农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所提出的个人建议
1、可以根据蝉联村当地的地方特色,建设旅游景点,以刺激蝉联村旅游业的发展。这样既可以改善蝉联村经济结构单一的状况,也可以增加村民的收入,一举两得。
2、适当种植其他的农作物,按照季节的更替交替种植。如此才不会导致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以至于农作物的贬值。也可以改善农田的土壤结构,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3、根据农业生产的需要,适当的增加一些机器设备,以加村民的工作效率,加大生产的规模。
4、丰富农民的业余生活。比如每周选一个晚上来放电影给村民看;组织一个健美操班,在傍晚时分组织村民一起跳舞,释放压力;定期举行篮球比赛等。这样既可以丰富村民的知识,强身健体,又可以相对减少一些赌博活动的发生。
5、村里的领导干部要加强对家长的思想教育,学校领导老师更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向他们普及接受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让他们知道,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是时代的选择。
6、加大教育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学生不愿意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很达一部分原因是家里不够钱供他们读书。只有在源头上解决他们的需求,才能从根本上杜绝这类情况的发生。
新农村建设这项政策,让以前一个贫穷的小村庄一下子改变了以前贫穷落后的面貌,让村民过上了好日子。这的确是一项惠民利民的好政策。
新农村建设是一个重大且艰巨的任务,这需要党和国家的领导,地方政府的领导,以及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虽然蝉联村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但也存在了不少问题。我们国家以前号召大家要又快又好的发展,现在号召我们要又好又快的发展。在快的基础上,我们更要注重质量,才不会为往后的发展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作为一个村民,要积极地响应村里的重大决策,以实际行动来支持决策的执行。需要大家共同商讨时,应该为村里出谋划策,有好建议及时提出,为村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作为一个村领导干部,更要以身作则。除了做好自己的本职
工作,在有村民进言时需要虚心接受,好的建议给予采纳。除此之外,领导干部更加需要的是强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来改善村民的生活。新农村建设不只是党和国家领导的事,更是我们每个人的事,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贡献自己的力量,来带动本村越来越好地发展。
通过这次新农村建设的调查,我意识到作为一个大学生,要注重知行合一,在认真学习课本知识的同时,更要走出课堂,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虽然只有短短七天的时间,却让我学到了很多,不仅开阔了视野,还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这次的调查让我深刻的感受到新农村建设所带来的成就,村民富裕了,生活好了。与此同时,也让我明白做任何事都要亲身去经历,才能真正理解。作为一个新时达的大学生,只有全面发展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校的时候应该认真学好专业知识,为将来能为社会做贡献打好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还要多与社会接触,广泛地吸收各领域的知识,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才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第三篇:阆中市洪山镇新农村建设调查(定稿)
想在前头
做在前头
走在前头
——阆中市洪山镇新农村建设调查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头戏。阆中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在区位不占优、财力不充裕的情况下,推进新农村建设面临着诸多全新的课题。洪山镇在工作中不等不靠、主动作为,视野开阔、勇于开拓,走出了一条有特色、有效果的发展之路,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学习和借鉴。一、三年办成三件大事,洪山面貌大变样子 自2008年新的洪山党委、政府班子组建以来,通过干部群众三年的努力,在项目资金缺乏、基础条件较差的情况下,向组织和群众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
第一件大事:大抓基础设施改善,农村公路网络化。2007年底,洪山境内的油路只有5公里。在短短近三年的时间里,全镇建成通村水泥路125公里,通畅率达100%。全镇13个村全面实现村村通水泥路,其中:9个村实现社社通水泥路,这9个村中还有4个村实现户户通
都可能成为烂摊子。洪山的几个主要建设项目,投资总额超过5000万元,仅公路建设就达到4000多万元。但全镇13个村中,长房子、良善垭、董家店等3个村实现“零负债”,其余10个村的债务总额不超过300万元。洪山在市财政每年补助仅仅200万元的情况下,完成了如此规模的投资,钱从哪里来?
第一,处置闲置资产找钱。洪山先后对原镇政府办公楼、广播站闲置资产和场镇土地、小Ⅰ型水库经营权等,进行了公开竞价拍卖,筹集资金250万元用于村道建设“以奖代补”。同时,以村为单位对集体闲置资产进行清理登记,松林、洗马滩等10个村先后盘活闲置资产150万元。在此基础上,洪山镇还紧紧抓住国家加大“三农”投入的机遇,积极向上衔接,争取项目资金600万元,捆绑投向新农村建设。
第二,引导群众筹钱。洪山镇明确提出:修群众愿意修的路、修群众满意的路,并制定了“三不”原则,即:不拍“板子”,由群众民主决策;不定“调子”,由群众选择道路标准;不摸“票子”,由村民代表民主理财,充分发动群众“一事一议”筹集村道建设资金。松林村通过群众民主决
中,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有益探索和实践。
第一,打破土地流转常规——“以地换路”。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基础上,由村委会牵头,组织农户与村签订土地出让协议,然后由村委会统一将土地无偿流转给业主大户,村社再对农户出让的土地进行统筹调剂;业主获得土地后,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性质的前提下,发展特色效益农业,并按照土地价值,无偿为群众修建村道。今年,该镇长房子村无偿将50亩土地流转给业主,由业主投资810万元,修建有效路面不低于3.5米的村道水泥路21公里。经测算,按600元/亩计,50亩土地在50年内的流转经费为150万元,远远低于业主投入村道建设的资金。通过这一举措,既解决了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土地闲置问题,也有利于业主规模发展产业。
第二,打破农民分散居住常规——“旧宅基地换新房”。洪山镇按照“统一规格、统一设计、统一风貌、统一建房”的方式,启动村民集中居住区建设。农民集中居住后,原有的旧宅基地复垦为耕地,并进行统一流转;集中居住的住房由农民自建,街道等配套设施由业主负责。为解决农民集中居住后的收入来源问题,一方面,土地流转
四、几点启示
洪山镇在工作中视野开阔、机制灵活、效果明显,也为乡镇政府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了许多有益的启示。
第一,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思路清晰,抓住重点。过去的洪山镇,曾是阆中市有名的乞丐之乡,基础设施落后,没有一条像样的村道,产业推不动,产品出不去,发展跟不上。从2008年以来,新一届洪山党委、政府班子把大力推进农村公路建设作为建设新洪山的突破口,抓住了要害,从而带动了全镇各项工作的整体提升。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必须首先解决好“干不干事,干什么事”的问题,只要思路方向对头,工作就能有突破。
第二,推进新农村建设,必须不等不靠,主动作为。在乡镇经济落后、上级支持有限的情况下,没钱干不了事,钱少干不成事,几乎已成为一种思维定式。洪山镇打破“等钱办事”观念,主动出击,多管齐下,不断开辟新的筹资渠道,成功实现由“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向“办多少事筹多少钱”转变。乡镇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能一味“两眼向上”,等米下锅,必须克服依赖思想、畏难情绪,只有
第四篇:关于调查树苴乡新农村建设情况的报告
关于树苴乡新农村建设情况的调查报告
根据政协楚雄是市树苴小组年初的工作安排,我们分别于2006年7月24日至26日、11月8日至10日就树苴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情况进行调查。由乡党委副书记李宏旺(政协委员)任组长,党委、政府的部分领导、相关单位负责人共14人参加的视察团,对我乡的九街、二街、迤能、树苴、法古么、营盘山、西马郎7个村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开展情况进行调查。采取听汇报、看现场、访群众的形式,以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深入村、组、户进行调查了解情况,一致认为,树苴乡新农村建设工作,由于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思路清晰,组织严密,合理规划,宣传到位,措施有力,突破口、切入点找得准,所选项目符合村情、民情,工作成效显著。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切实解决了农民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农民得到了实惠,充分调动了群众的生产、生活的积极性。胡总书记在关于新农村建设讲话中明确提出了我国农业和农村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必须遵循的基本方针,作出了全面部署,制定了推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大政策措施,是指导全党和人民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行动纲领,是指引“三农”工作的一盏明灯,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当前和今后一项重大的历史任务。抓好新农村建设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我们必须真抓实干,使新农村建设真正见到实效。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具体工作措施
树苴乡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要求,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依靠科技,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生产发展;增加农民现金收入,实现农民生活宽裕;通过开展文明村、组、十星级文明户,美德在农家等创评活动体现乡风文明;以通水、通电、通路和改厕、改厨、改圈为突破口,实现村容整洁;以村务公开和村民议事制度为载体,加强民主管理。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树苴乡党委、政府,抢抓机遇,切实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明确工作重点,精心规划,加强团结,共谋发展,充分引导群众,发扬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精神,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按照“一把手负总责,其他班子成员具体落实到村、组、户”的要求,建立纪检、组织、财政、新农村建设办等管理体系,定期检查通报。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层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二)强化舆论宣传,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营造浓厚氛围。乡党委、政府在组织机关干部、站所职工学习的同时,还组织广大党员、村委会三职学习,并抽调了一批骨干力量组成宣讲团,在大春备耕、春耕期间深入村、组、户进行广泛宣讲,同时利用四个集市、播放广播、发放宣传标语、板报等宣传工具进行宣传。大力宣传新农村建设的好思路、好经验,正确引导,采取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群众,发动群众,教育群众,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在群众中形成一种向心力、凝聚力,干群团结一致,共谋发展,在全乡上下形成人人关心新农村建设,个个投身新农村建设,社会各方支持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浓厚氛围。
(三)干部包点驻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员保证。驻村干部根据季节时令,阶段性工作,及时深入村、组、户帮助规划、指导、督促发展生产,积极协调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引进新技术、新项目,用科学发展生产,农科部门积极引进包谷新品种5个,水稻旱栽正规试验两组,立体间套种100亩,组织科技培训51场次,培训科技示范户419户,科技明白人4201人;积极组织外出务工人员250人,增加经济收入;利用科技结对扶贫和小额信贷,帮助贫困户在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帮助解决贫困户85户;各种惠农政策惠及农民,“奖、优、免、补”政策使贫困子女适龄入学,合作医疗解决了就医困难,无钱看病的问题,救济救灾政策的落实,使贫困户基本生活有了保障,增强了生活生产的信心。
(四)加大“平安树苴创建”,提高文明程度。
以“平安树苴”创建为契机,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彻底改善农村的脏、乱、差现象,使村容整洁,塑造新农村良好形象。深入开展文明卫生户、三星级、十星级文明户检查批评活动,加大美好、亮化、净化度,努力改善人居环境;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强饮水安全,完善村庄道路、农田水利、农村能源等基础实施建设,加快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发展。
(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有序开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光荣而艰巨,任重而道远。我乡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坚定信心,以脚踏实地的态度,求真务实的作风,锐意创新的精神,缜密细致的工作,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促使农村整体面貌出现较大改观,逐步把农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中共楚雄市委楚雄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认真抓好新农村试点的各项工作,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积极申报法古么村委会上排村民小组为州市新农村建设试点,并确定树苴村委会塔苦村民小组为乡级新农村试点,确定九街村委会马家村为村级新农村试点,进一步明确了新农村建设的任务和奋斗目标,并制定了《树苴乡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树苴乡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方案》。截止11月,由于领导高度重视,各部门齐抓共管,协调配合,各试点村新农村建设稳步推进,全乡新农村建设呈现出群众积极性高,各项目工程建设进展快、质量高的良好局面。
一是成立长宣讲团深入全乡七个村委会172个村民小组进行宣讲贯彻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以及相关政策和要求。截止10月,共召开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215场(次),参会人员近27800人(次),出黑板报33期,新农村建设培训面达到97%,为我乡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奠定了基础和做好了思想准备。
二是是调查研究,科学规划,因地制宜制定全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案。我乡为认真贯彻落实州、市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统一部署安排,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我乡党委、政府紧紧围绕建设示范村、特色村、整治村等不同要求的新农村目标,选择确定了具有一定发展基础和潜力,优势较为明显,获得小康村、文明村,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乡水平;村组干部能力强、素质高,群众基础好,能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建设的村民作为试点村。经过认真调查研究,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确定并申报了以法古么村上排村民小组为州市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树苴村塔苦村为乡新农村建设试点村,九街村马家村民小组为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并制定了《树苴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和《树苴乡社会主义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实施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全乡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实施原则和主要任务,为我乡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稳步推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狠抓试点,突出重点,以点带面,扎实稳步推进全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按照《树苴乡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实施方案》的要求,我乡确立了新农村试点村建设十大项目,认真做好了项目工程概算,并进一步明确了专人负责(分管副乡长)。法古么村委会上排村民小组(试点村)新农村建设项目工程总预算86.55万元,其中:国家投资50万元;群众集资12.18万元;群众以劳折资24.37万元。户均投资1.0749万元;人均投资2453元。项目工程的组织实施:工程的实施采取以政府补助(国家投资)与农村集资、投工投劳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建设改造。其中:2006年计划实施的新农村建设项目工程有:
1、法古么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2、法古么村委会村民小组文化室;
3、试点村村庄道路以及入户道路改造完善工程;
4、试点村墙面装饰;
5、试点村卫生设施建设(修垃圾池2个);
6、试点村畜厩改造工程。
四是试点村项目工程建设进展情况。截止10月30日,法古么村委会上排村民小组(试点村)共投入启动资金10.1767万元。其中:补偿核桃23株,1.816万元,征地1573㎡,3.1457万元。支砌挡墙702.5m3,60元/ m3,投入4.215万元。支付拆迁补助资金1万元。法古么村委会上排村民小组群众积极自主投工投劳,按照规划建设要求,以改村庄主干道为切入点,拉开我乡新农村建设工作序幕。目前,村庄道路改造建设已开挖土石方3500多立方,支砌档墙350立方;改造村庄道路1100米;改造修建户厕31个(已投入使用),剩余3座户厕正在加紧建设当中。新农村试点村建设,群众积极踊跃参与投工投劳。到目前为止,群众共投工投劳2122个,户均投工投劳63个,人均投工投劳14个。试点村的国家补助资金已到位17.5万元。
五是按照上级要求,我乡建盖村级组织活动楼一幢,建筑面积217.03平方米,砖混结构(一楼一底),总造价为18万元。其中:国家补助工程项目资金10万元,现已到位3万元。目前为止,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主体工程石脚基础,主体工程已封顶。按照《试点村新农村建设实施方案》的要求,建设法古么村委会上排村民小组村级文化室一幢,砖木结构,占地面积90平方米,达到户均2平方米,并添置必备文体等配套设施25件。计划项目建设总投资2.7万元,由政府全额补助修建。目前,文化室主体工程砖已砌好,月底可封顶完工。法古么上排村试点村新农村畜厩改造工程,计划改造标准牲畜厩34座(户),25㎡/户,150元㎡,计划总投资12.75万元,其中:户均投资3750元,户均政府补助1875元,农户自投1875元。目前,项目工程已启动并实施,群众积极响应改造建设。截止10月30日止,试点村共改造标准畜厩3座,其它改造正在紧张有序进行。至目前为止,全乡已建户厕300个,公厕13个。法古么村委会上排村民小组新农村试点项目工程建设的启动实施,并得到稳步推进,为我乡实施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树立了典型,为全面推进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了,起好了步。
(六)进一步巩固粮烟支柱,狠抓三大产业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切实加强粮烟支柱地位。各级各部门切实提高了对烤烟生产重要性、必要性的认识,不折不扣的宣传“双控”政策,狠抓科技、合理布局、适时移栽,全面实行地膜覆盖,扩大轮作面积,全面实施各项科技措施,努力实现提质增效,确保农民增效、财政增长。粮食生产在保障总量平衡的前提下,逐步压缩控制普通粮食播种面积,扩大市场情景好、经济效益高的经济作物品种。
一是大力发展畜牧业。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把畜牧产业真正建设成为支撑全乡经济的有力支柱,大力发展养殖业,并逐步发展特色养殖。通过争取小额信贷扶持和科技结对扶持,逐步扩大养殖规模,为农民增收增添后劲。2006年增加牛210头,肥猪500头,仔猪500头,鸡1000只,鹅3000只,实现畜牧业产值2100万元。培强山猪火腿和清真食品加工业,加工销售山猪火腿46吨,实现产值235万元,清真食品42吨,实现产值230万元。
二是培强做大烤酒业。我乡以“发嘎土坛酒”为龙头的烤酒业,逐步成为转换粮食提质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的又一渠道。切实树立“政府创造环境、企业创造财富”的理念,在政策上给以倾斜,帮助生产者寻找销路,扩大市场;加强“烤酒协会”的技术、食品卫生、市场经济知识和相关法律知识的培训,在保证产品质量合格的前提下,统一收购储存,统一包装销售;树立“品牌”意识,坚持质量和信誉第一的原则,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和生产数量,延长储藏期限,提升档次;继续开发不同规格档次的系列产品,扩大有奖销售,提高市场份额的占有率。力争今年销售产量208吨,实现产值208万元。
三是稳步发展核桃业。第一结合退耕还林,提倡在适宜地区适度发展,从质和量上加以提升;第二加强对核桃生产的管理,充分发挥我乡“核桃生产协会”的作用,强化中耕管理,加大病虫害防治力度,延长核桃产业的产业链;第三扶持发展一系列的核桃营销和深加工“龙头”,逐步形成“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户”这样一个较为完整的核桃产业化经营 形式。
在紧紧围绕重点培植的三大产业的同时,加强和完善建筑建材、煤炭开采、交通运输、商饮服务、石灰生产、低热河谷小宗产品开发等,为支柱产业的发展牵线搭桥、保驾护航。
二、存在的差距
一是认识上存在误区,部分群众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盖新房,修新路,忽视了全面建设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还有的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提出的,我们经济困难没有能力盖新房,没有钱建设新农村,忽视了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地位,还有的认为建设新农村就是要马上拆出旧房子,进行统一建设,忽视了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循序渐进。
二是由于过去村庄没有严格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无序建房户多,村道狭窄,污水随意排放,使当前新农村建设难以达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预期目标。
三是在组织人力统一建设,统一投工投劳时,部分群众缺乏团队精神。
四是传统文明卫生习惯已成思维定势,要向高度精神文明方向转移,需要一定时间的过渡。
五是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经济支柱单一,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六是村与村经济发展不平衡,新的经济增长点不多,财力不足,在新农村建设中资金投入不足。
三、下步工作建议
一是要继续加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宣传,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认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打消思想顾虑,大胆创新。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工作方法。在具体工作中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发展重点,逐一分解落实,协调发展,齐头并进。
三是坚持为人民服务、团结协作的工作态度。要始终把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认真解决社会热点、难点问题,为各项工作的开展赢得广泛的群众基础,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保证。
四是大力倡到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的地位,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全力投身以新农村建设中去。
五是加强群众集体观念和团队精神的教育,努力提高群众的道德水平,极大地影响人的各种行为。
政协楚雄市树苴小组 2006年11月19日
第五篇:对青山镇“百乡千村”山后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开展情况及结合新农村建设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对青山镇“百乡千村”山后村法制 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百乡千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推进和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对青山镇山后村做为松北区“百乡千村”试点单位,在原来“五四”普法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增强农民的法制观念,提高他们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只有这样,才能为新农村建设奠定好坚实的基础。
山后村做为对青山镇的工业园区,是未来经济发展、经济开发的盘活基地,现已招商引资东北亚东亚木业园区驻轨枕有限公司都在村内崛起兴建,特别是在土地征用过程中,开展了土地法宣传教育及省殡葬改革管理条例的宣传,使农民提高法律观念的意识,使第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顺利进行。所以,应抓住新农村建设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契机,按照请市、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为统领,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发展观,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提高村级法治化管理水平,保证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任务顺利进行。
目前,开展新农村建设法制宣传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是,村部分干部没有把此工作摆上位置,忽视群众法制观念淡薄,在法制宣传内容上单一,群众受教育面不广,不贴近农民及农村工作现实。
二是,村民代表文化素质低,没在正确的观点。
三是,农村小学生教育课开展工作的不经常。
四是,农民外出做工不知如何去维权。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应采取适当的对策:
1、针对农村、农民的现状,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缺什么法律就突出宣传什么法律知识,适应农民,贴近农民。
2、抓好现实常用的法律法规学习,如:宪法、选举法、土地管理法、人口与计划生育、义务教育法;在农业生产方面:土地承包法、森林法、种子法、环境保护法等;民事上:民法、劳动法、婚姻法、合同法、担保法等;社会稳定方面:刑法、治安处罚法、信访条例等。
3、给干部、农民征订部分普法教材,以便今后开展普法宣传工作。
4、新农村建设与法制宣传应有机结合,做为考核干部的目标,形成责任状。
5、村应有一名或几名法律宣传员,村民代表中有一名“法律明白人”。
6、督促学校,开展把法带回家中活动。
7、应保障每人每年0.1元的普法经费落实。
只有按综上对策才能确保“百乡千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发展。
对青山司法所
2006年6月10日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