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妇幼保健院相关科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规范
妇幼保健院相关科室医院感染控制管理规范
● 特殊部门的隔离预防
一、产房隔离防护(人流室参照产房布局)(一)产房的布局
1、产房周围环境必须清洁、无污染源,应与母婴室和新生儿室相邻近,相对独立。
2、布局合理,严格划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之间标志明确,无菌区内设置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无菌物品存放间;清洁区内设置刷手间、待产室、隔离待产室、器械室、办公室;污染区内设置更衣室、产妇接受区、污物间、卫生间、车辆转换处。
3、墙壁、天花板、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二)消毒隔离防护要求
在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基础上达到以下要求:
人员管理:
1、严格出入人员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流动。
2、进入产房工作人员应先洗手、更换洗手衣、戴帽子、口罩、换产房专用鞋。
3、离开产房时,应换外出衣和鞋。
4、接生时应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
5、陪产人员必须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等。环境的消毒:
1、空气的消毒:每日空气消毒1~2次。有条件可采用空气动态消毒器。无人的情况下可采用化学消毒剂闭喷雾消毒。
2、地面和物品表面的消毒:湿式清扫或擦拭,每日常规进行,以清洁为主;若被污染及时用消毒剂拖地(擦拭)。
3、待产床、产床、平车每次使用后必须更换一切用品,并用含氯消毒剂擦拭床单位。其他用品应定期清洁消毒。产妇出产房后应终末消毒。环境卫生学监测:
1、产房为重点易感区域,应每月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监测项目包括:空气培养、物体表面及医护人员手培养;
2、标准为空气培养≤200cfu/m3,物体表面培养≤5 cfu/m3,医护人员手培养≤5 cfu/m3,且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
接生中的预防措施:
1、应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实施消毒隔离。
2、有刷手禁忌者严禁上台。
3、保持无菌单布及手术以干燥,潮湿视为污染应更换。
4、无菌包在使用前,必须检查核对包装原样、有效期和灭菌指示带。
5、灭菌后的物品必须在有效期内使用,产包打开超过4h视为污染。
6、助产用的器械视为相对污染,必须与脐带处理器械分开使用、严禁用侧切剪刀断脐。
7、重复使用的无菌布单,一经打开,无论是否使用,均必须重新灭菌;一次性物品,一旦开启,若未用完,也视为已污染。
8、持物钳灭菌后干燥保存,每次接生使用一套。
9、及时清理新生儿口腔和上呼吸道内吸入物,以防止吸入性肺炎。
10、新生儿娩出后,应尽快与母亲皮肤接触获得正常菌群。隔离孕产妇的医院感染管理:
1、凡患有传染性疾病的产妇均以收入隔离待产室待产、隔离分娩室分娩,按隔离技术规程护理和助产。
2、需手术者,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隔离类别和感染疾病的诊断。
3、隔离产房的一切器械、物品应单独固定使用,所有物品严格按照消毒灭菌要求单独处理。
4、用后的一次性用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密封运送,无害化处理。
5、分娩及出院后应严格对隔离待产室、隔离分娩室及床单位进行终末处理。
二、新生儿室隔离防护
(一)新生儿室的布局
1、新生儿病房(室)应相对独立,布局合理,分新生儿病室,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隔离室、配奶室、淋浴室、治疗室等,严格管理。
2、每张床位占地面积不少于3m2,床间距不少于90cm,NICU每张床占地面积不少于一般新生儿床位的2倍。
(二)消毒隔离防护要求
在病房医院感染管理基础上达到以下要求:
1、病室入口处应设置洗手设施和更衣室,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
2、根据标准预防的原则实施消毒隔离。
3、哺乳用具一婴一用一消毒,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双消毒。
4、婴儿用服药水、扑粉、油膏、沐浴液、治疗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婴儿洗澡水应为流动水,浴巾、内衣等清洗、灭菌后再用;遇有医院感染流行时,应严格执行分组护理的隔离技术。
5、病室物体表面和医护人员手上,不得检出沙门氏菌;患有皮肤化脓及其他传染性疾病的工作人员,应暂时停止与婴儿接触。
6、严格探视制度,探视者应着清洁服装,洗手后方可接触婴儿;在感染性疾病流行期间,禁止探访。
7、出院后,其床单位、保温箱等应行终末消毒。
三、手术室隔离预防
(一)手术室布局要求
1)
手术室分无菌区、清洁区、污染区,区域间标准明确。手术室布局合理,符合功能流程和洁污分开的要求。办公室、敷料室、洗涤室、器械室、高压蒸汽灭菌室、麻醉室、复苏室等应设在清洁区;手术间、洗手间、无菌储藏室设在无菌区,两者应有门相隔。2)
手术室内应设无菌手术间、一般手术间、隔离手术间;隔离手术间应靠近手术室入口处。
(二)消毒隔离防护要求:
1)
进入手术室必须更换鞋、衣裤、帽,手术室的鞋、外出鞋应分区存放。
2)
天花板、墙壁、地面无裂隙,表面光滑,有良好的排水系统,便于清洗和消毒。
3)
经血传播疾病病原学诊断阳性者,应在手术通知单注明;特殊感染病人手术通知单上应注明感染情况,严格隔离管理。术后应进行严密消毒处理。手术器械及物品双消毒后再处理;病理标本按隔离要求处理。手术间严格终末消毒。4)
医务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有上呼吸道感染、手部外伤、皮肤病的医务人员不宜参加手术。
5)
环境清洁。每天第一台手术前,湿擦去除所有平面上的灰尘。手术过程中,清除溢出物,收好感染行废物;手术后,现场清洗仪器、器具和墙壁,清洁物桶、手术台,只在需要的时候用清洁拖把清洁手术台周围;一天手术结束后,清洗所有器具、光源和照明设备,清洗所有地板,清洁物桶;现场清洗托盘架、把手、刷手水槽、过道、通风面板和天花板上的仪器。定期清洁高压灭菌器、休息室、存储区、冰箱、暖箱、墙壁和天花板。6)
换气。手术室每小时换气20次,保持20%新鲜空气,双过滤系统,正压。空气传播和飞沫感染地保持负压。保持门窗关闭。温度20~230C。湿度30%~60%。7)
凡进入人体组织的各种手术器械、导管、内置器械等必须一用一灭菌,注明灭菌有效期,过期重新处理。能压力蒸汽灭菌的应避免使用化学灭菌剂浸泡灭菌。
8)
麻醉用器具应定期清洁、消毒,接触病人的用品应一用一消毒;严格遵守一次性医疗用品的管理规定。
9)
洗手刷应一用一灭菌。
10)
手术室内设消毒供应间的管理参见消毒供应室消毒隔离管理制度。11)
开手术包前后均要检查化学指示胶带和压力蒸汽灭菌指示卡。如高压灭菌的手术包潮湿,则不得使用,应重新包装、消毒。
12)
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员数量,严格控制参观人数,参观者不可任意进入其他手术间或无菌储藏间。
13)
凡手术中切除的坏死组织、污染物、体液等医疗废物须置黄色并有明显标识的塑料袋内,封闭运送,立即从污物通道送出手术间。
14)
接送病人的平车定期消毒;车轮应每次清洁,车上物品保持清洁。接送隔离病人的平车应专车专用,用后严格消毒。手术室的车床与病房的车床不能混用,车床最好设有交接处。
● 临床科室护理管理
一、产
科
病
房(1)布局、设置
产科病区应与妇科病区分开。产科分生理产科与病理产科病室。病区设40张床左右为宜,每房放置1~2或3~6张床。有条件的医院可将产房、病房二处构成有机整体,应有隔音、保暖、降温设备。病区分为病室、附属房间两部分,布置基本同普通病区,要求简洁、雅致、温馨明亮,空气流通、温度湿度适中。1)病区。
可分生理产科病室、病理产科病室、隔离室、高危监护室、单人房等。
①生理产科病室安放2~6床,条件允许可1~2床,设有窗帘、壁灯或地灯、氧气装置、呼叫设置、负压吸引等。配有卫生间、电话、电视机。
②病理产科病室安放2~3床,设备与生理产科病室相同。
③单人房间(病理产科)需准备子痫病人抢救用的药品及物品,其他与生理产科病室相同。④高危监护室有胎心监护仪、心电监护仪、中心静脉测压仪、复苏装置、输液泵中心吸氧、压舌板、开口器、电动吸痰器或负压吸引装置等设备,急救车内放置各种急救用药。2)附属房间。
包括医生办公室、护士办公室、治疗室、母乳库、值班室、休息室、会议室、接待室、宣教室、贮藏室、洗涤间、配餐室、检查室、冲洗室及卫生间。布局基本同普通病房。检查室,设妇科检查床、专用车(放检查用物)、人体磅秤等。宣教室,可供产妇休息和进行卫生宣教,室内设电化教学设施,若干座位,可设宣教橱窗,宣传妇幼卫生知识、计划生育和育儿知识。
(2)管理要求
1)对孕妇、已分娩的产妇、住院待产妇和感染产妇,要有不同的管理要求: ①感染产妇与非感染产妇要分室收治。
②对病理孕妇应根据病情,制订产前、产时和产后的护理计划措施。③对待产妇要进行产前卫生教育,使之了解临产的征兆、产时应注意的事项、母乳喂养知识以及如何与接生人员配合等。④对产后的产妇,应进行母乳喂养知识和哺乳技巧的教育,有预防产褥热和乳腺炎的卫生教育措施。
⑤向产妇宣传计划生育,鼓励产后采取节育措施或施行绝育术。2)严密观察产后24h内子宫收缩,产后出血量及恶露性质。3)严格执行会阴护理常规,如有伤口,应按无菌技术操作处理。
4)保证产妇的营养和休息,鼓励产妇早期下床活动,以促进子宫复旧。5)防止尿路感染,注意产后尿潴留情况。
6)乳房护理实行按需哺乳,每次哺乳前应进行乳头清洁,如乳头有破裂,应按无菌伤口处理,暂停哺乳,并指导产妇挤奶的技巧。
二、产
房(1)布局、设置
产房的设置应以方便工作、有利于母婴安全、符合隔离和无菌为原则,并与手术室、产科病房、母婴同室和新生儿室等相邻近,形成相对独立的区域。布局合理,明确划分非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限制区。区之间应用门隔开或有明显标志。有条件的医院分娩室应设三条通道,即病人通道、工作人员通道、污物通道。病人通道宜靠近待产室,工作人员通道应靠近更衣室,分娩室设污物通道,以使污物直接从外走廊运出。
1)非限制区:设在产房外侧,包括换鞋更衣及平车入室区,产妇急诊、入院处理室,更衣区,卫生间,值班、休息室等。平车转换处应设消毒垫,门口消毒垫要定期更换。①急诊、入院处理室:设办公桌、检查床、听胎心音器(应有多普勒设备)、骨盆尺、软尺、血压计、听诊器、体温计、体重磅、冲洗会阴消毒液及冲洗用具、肛查手套、衣服、消毒草纸等。
②产妇卫生间:内有浴室、厕所,厕所以坐厕为宜,厕内信号灯,另有洗手池。③工作人员更衣室、污物处理室、仪器清洗室等同手术室。卫生间同普通病区。2)半限制区:设在中间,包括办公室(桌)、待产室、工作人员休息室、治疗室、杂物室、被服储备室、敷料准备室、器械室、洗涤间、库房、值班室等。
①准备室应设工作台、推车、器械物品架或柜。此室用以器械擦拭、敷料、器械打包,等待送消毒、灭菌的准备工作。
②待产室:凡孕妇已进入第一产程,均应送入待产室。待产室应靠近分娩室与办公室,室内床位不宜过多,以1~3张为宜,床旁桌备有胎心音听筒、胎心监护仪、血压计、肛查指套与润滑油等。
3)限制区:设在产房最内侧,包括分娩室(分正常分娩室、隔离分娩室、中期引产室、温馨分娩室)、洗手间及无菌物品存放室等。
①正常分娩室,应设在新生儿室与待产室中间,其地面和墙壁的建筑要求与手术室同。产床与产科病床数之比一般为1:(8~10),如产床多则要分室。设有无菌器械柜、无菌敷料柜、药品柜、手术器械台、新生儿抢救台、手术照明灯、婴儿磅秤、氧气设备、电动吸引器、中心吸引装置、多普勒胎心仪、冰箱等。室内应有保暖、降温或空调设备。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为55%~65%,有条件的医院应设有胎心监护仪、心电监护仪、复苏装置。此外,还应备有难产用的手术器械、抢救器械和急救药品。
a.常用产科难产手术器械:各式产钳、各号胎头吸引器、头皮钳、胎膜穿刺针、无齿和有齿环状钳、大窥器、阴道牵拉器等。
b.常用抢救器械:测中心静脉压器、新生儿气管插管用物、沙包(0.75~1kg)、舌钳、开口器、压舌板、输血输液器、麻醉机等。有条件可设置监护室,室内设有胎心监护仪、新生儿监护仪、心脏起搏器、除颤器、抢救设备等。
c.常用急救药品:除一般手术室备用药外,应加子宫收缩剂、升压剂、降压剂、止血剂、利尿剂、强心剂、麻醉剂等。
②隔离分娩室,设备简单,除上述必要条件外,其布局和设备应便于消毒隔离。入室处备有专用的口罩、帽子、隔离衣及鞋等。进入门口处备有洗手和浸泡液的设置,并装有纱门。有条件的设层流负压室。
③洗手室,设在分娩室之间(两室间用玻璃相隔便于观察),应能容纳2~3人同时洗手。洗手池、刷手设备同手术室。
④消毒敷料室,设有物品架和柜贮藏已灭菌的产包及各种器械及敷料,有抽湿设备。(2)管理要求
1)分娩室人员要定期培训并进行抢救练习,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掌握产时3个产程的护理。遇有突然情况发生时能当机立断,处理得当,以保护母婴安全。
2)凡入室者必须在指定地区更换内进衣、戴口罩、帽子及产房专用鞋口罩,每次更换,患有呼吸道感染及皮肤感染疾病的工作人员暂调离产房。
3)分娩室的用物、器械、药品、敷料,应由专人负责保管,用后随时进行补充。
4)每次分娩结束,应及时整理、清洁消毒产床及使用后的物品,按常规处理室内通风换气,保持整洁。
5)待产室应经常保持安静、整洁,产妇入待产室必须更换病人衣裤和鞋。6)产包打开超过1h,产妇未分娩者,需要重新更换产包,再行接生。
7)产妇合并传染病者,应在隔离产房分娩。所有布类、器械均按消毒灭菌常规处理,使用后的一次性物品及胎盘必须放入黄色塑料袋内(双袋包装),密闭运送,焚烧处理。产妇离开分娩室后,必须用消毒液擦拭室内所有物体表面及地面,并进行空气消毒,然后通风。8)产时严密观察产程进度,并按产程观察的要求密切观察胎心间、宫缩、血压等。分娩后产妇在分娩室常规观察2h,若无特殊情况可送回产休区休息。
9)新生儿出生后,必须抱给产妇看性别,如有畸形或其他异常特征,也须向家属交代清楚,做好详细记录,并印新生儿脚印和产妇指模在新生儿病历上。在婴儿左手腕系上手圈,并注明母亲姓名、床号及新生儿性别等,量体重、身长、常规检查后送爱婴区(或送入新生儿室),及时填好产时记录及新生儿出生证明,并注意保暖。
三、爱
婴
区(1)布局、设置
1)爱婴区应分别设有工作人员办公室、母婴隔离室、婴儿淋浴室、新生儿处理室、治疗室(如无病理新生儿病区的医院应设病理新生儿室、高危儿室、早产儿室、新生儿隔离室)、杂物储存室、消毒室、洗涤室、库房、工作人员更衣室、洗手间等。
2)病室地面、墙壁的建筑要以便于清洁消毒为原则,墙角为钝角。应靠近分娩室,设有隔离走道,(经消毒地垫方可进人,)并有清洁或消毒手的设备。3)母婴同室,每床占地面积不少于8~9m2(5~6 m2),有空调、通风设备,空气消毒等设施,室内光线充足,空气新鲜,室温22~26℃,相对湿度55%~65%。
4)新生儿处理室:设有温箱、新生儿清洁用物,备有抢救药物、各种医疗用品及注射器、中心吸氧、吸痰机等设备。
5)高危新生儿室:有保暖、降温及空气消毒设备,有各种急救器械,药物必须齐全,时刻处于应急状态,其他设备与母婴同室相同,专为高危妊娠分娩的婴儿出生后留观之用,确诊无异常转入母婴同室或病理新生儿科。6)病理新生儿室:同新生儿病区的设置。7)早产儿或未成熟儿室:室内设有一定数量的保温箱和恒温设备,室温恒定在24~27℃,湿度60%~70%之间。体重2000g以下者放置恒温箱内,其温度应根据未成熟儿的体重而定。备有抢救器械和药物柜、被服柜,配齐各种急救器械、医疗用品及软质的消毒被服、毛巾等。8)新生儿隔离室:设有消毒隔离用具及用物。本室作为皮肤感染、呼吸道感染或产妇有急性传染病、脓毒感染、乙型肝炎等的婴儿进行隔离护理时用。
9)新生儿淋浴室,分感染婴儿淋浴室和健康婴儿淋浴室,设有衣物及换脐用物、恒温热水器及婴儿淋浴用的物品,最好有空调设备。光线充足,有室温控制设施。
10)配奶室为人工喂养婴儿专设。设有消毒柜、冰箱、喂奶用具及物品柜有空气消毒设备。11)储物室和被服室,设有物架、衣柜、抽湿机及排气扇,其他与普通病房相同。12)母乳喂养宣教室(设于产休区),室内设置家庭化,做到舒适:有空调设备、洗手设备或消毒手设施,设置一定数量的座位,室内有电视机,为哺乳母亲播放母乳喂养知识及育儿知识。
(2)管理要求 1)凡无母乳喂养禁忌症的母亲及无特殊医疗处理的新生儿均实行24h母婴同室,母乳喂养。2)爱婴区必须由责任心强,并具有新生儿护理专业理论知识和熟练护理技能的护理人员担任护理工作。
3)值班人员必须坚守岗位,严格遵守各项护理规章制度,做好新生儿的保暖、降温、喂养、皮肤护理,勤换尿布,密切观察病情,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协助处理。
4)加强对产妇的卫生宣教工作,如母乳喂养知识和技能培训、乳房的护理等,患感冒者应戴口罩。
5)新生儿入室必须进行体检,核对床号、母亲姓名、婴儿性别,仔细观察脐带有无出血,全身有无异常。
6)严格查对制度,新生儿洗澡、哺乳、出院时,均应严格查对手圈与包被是否一致,严防差错事故。
7)保持病室整洁、安静、安全、舒适、温、湿度适宜,每周大清洁一次。8)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①患传染病的母亲和婴儿应进行隔离,对感染性较强的疾病,如脓疱疮、新生儿眼炎、鹅口疮等应及时隔离,查找原因,以便对健康者采取预防措施。
②凡患呼吸道感染、皮肤化脓性疾病和健康带菌者,不得接触新生儿。③新生儿使用的被服、衣物、尿布(最好使用纸尿裤)、浴巾等物品,必须经过灭菌处理后方可使用,洗澡盆用毕先消毒后清洗,再送灭菌处理。出院后床、被、褥垫及时进行终末消毒。
④室内用物、母婴床、家具等定期清洁消毒。保温箱每周清洁消毒一次,用毕终末消毒。⑤室内每天空气消毒2次,通风2次。每月空气培养1次。喂奶用物,消毒物品每月抽样细菌培养检查1次。
9)严格执行爱婴区安全制度:
①爱婴区设门卫,做好安全保卫工作,确保婴儿安全。
②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逐个清点婴儿,出院时出示有关凭证经核对检查方可离去。③住院期间,产妇及家属不能将婴儿抱离病区,婴儿外出检查由本区工作人员陪同。
④落实防火防盗安全制度,易燃、易爆、化学危险品、剧、麻、精神类药等专人保管,防止意外事故发生。
10)落实爱婴区探视制度:
①探视者持探视证,按规定时间进行探视,每次探视只限一人,探视时间结束,必须自觉离室。②凡进入爱婴区探视的家属,必须洗手或消毒手,经消毒地垫清洁鞋底才能入室。③探视者自觉遵守医院规章制度,不携带奶具、奶粉进入爱婴区,不擅自给婴儿喂水或哺食。保持室内安静、整洁,禁止在室内吸烟、高声喧哗,探访者不坐卧母婴床。④触摸婴儿前应洗净双手,患有呼吸道、消化道或其他传染性疾病,谢绝探访。
四、新生儿病区(1)布置、设置 1)新生儿病区收住出生后28天以内的患儿,宜设于相对独立的区域(可在儿科病房的一端),切忌设在交通要道及人多的地方,远离其他感染病室。
2)病区设床位数可按各院情况而定,可分为早产儿、重危监护、非感染性疾病、感染性疾病、隔离病室、配奶间、淋浴室、治疗室及出院处置室等。有条件的医院可备有机动病房,每床占地面积2.5m2,监护床及暖箱占4.5 m2,母婴同室每床占用面积应为5.5~6.5 m2,规模较小的医院在儿科划出单独房间作为新生儿病房。
3)病室设有温箱、远红外线辐射床、蓝光箱、空调装置、热水器、淋浴池盆、婴儿磅、操作台、中心吸氧、吸痰管道、高频通气机、超声雾化器、人工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胆红素皮测仪、气管插管仪器、输液微量泵及急救药物等。室内温度恒定在22~24℃,未成熟儿24~26℃,相对湿度60%~65%。
4)配奶间内设母乳库,应有操作台、冰箱、加热消毒装置,储奶广口杯、小杯、小匙、玻璃柜、洗手池及开水器等。(2)管理要求
1)新生儿病区必须由责任心强、具有专业知识及熟练护理技能的护理人员担任护理工作。2)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工作人员必须坚守岗位,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3)有完善的工作制度并严格贯彻执行。
4)建立完善的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护理常规及科学喂养制度。
5)病室内一般不准家属陪伴,非本区工作人员不得入内,室内物品做到专物专用,不得外借或将本室物品带出室外。6)有健全的清洁消毒制度:
①定期大扫除,每日用消毒液擦地面、家具、病床等,并进行空气消毒。
②每日用消毒液擦抹冰箱、温箱内面1次,病儿离开温箱后,应进行彻底消毒,并更换恒温水箱内的水1次。母乳在40C冰箱内存放时间应不得超过24h。③患儿使用的医疗护理用品如被服、毛巾、尿布等必须是一婴一用一消毒,患儿用的眼药瓶、药膏、粉扑均应一婴一份。听诊器每天用后消毒一次,体温计用消毒液浸泡,治疗用物(如压舌板、氧气管、胃管、输液管、头皮针)应严格消毒。
④定期作治疗室、病室及配奶间的空气细菌培养,物体表面、工作人员咽拭子、细菌培养。⑤病历牌及各种治疗用物,勿放在小儿床上。
⑥床上用物、被套、枕头应定期清洗消毒,患儿出院后应作终末消毒。⑦每日病室通风2次,每次1h,每月病室应空气消毒1次。
⑧新入院患儿必须在接待室经初步清洁、更衣,然后入病室(病危除外)。
⑨患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应及时进行隔离,并应有专人护理,护理后工作人员要泡手消毒。
第二篇: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制度
遵守医院感染管理的规章制度,室内清洁、通风布局合理,无菌物品按灭菌日期依次放入专柜,过期重新灭菌,设有流动洗手设施,日常清洁、消毒制度健全,坚持湿扫。在医院感染管理科的指导下,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各项监测,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按要求报告医院感染发病情况,对监测发现的各种感染因素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医护人员工作时,应衣帽整洁,严格遵守消毒灭菌制度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掌握抗感染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原则,合理应用抗感染药物。患者的安置应感染患者和非感染患者分开,特殊感染患者单独安置。诊疗护理活动应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控制交叉感染。无菌物品必须一人一用一灭菌,一次性使用无菌医疗用品后,必须进行消毒,毁形等无害化处理,锐利器械用后进入防渗漏的锐器盒,不得重复使用。开展预防医院感染健康教育。对传染病患者及其用物按传染病管理的有关规定,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和处理措施,垃圾至黄色塑料袋内封闭运送。医用垃圾与生活垃圾应分开收集,医疗垃圾进行焚烧,不能焚烧的进行深埋达到无害化处理。
第三篇:科室医院感染控制小组职责
保定市中医院
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小组工作职责
一、各科室主任全面负责本科室的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根据本院医
院感染管理制度,结合本科医院感染的特点,制定科室相关的管理制度和预防控制制度,并组织实施。
二、对医院感染病例按要求登记、上报,发现有医院感染流行趋势
时,及时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医务部、护理部,并积极协助调查。
三、有疑似或发现法定传染病按《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上报,要及
时。
四、监督检查本科室抗感染药物的使用。
五、督导本科室人员正确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制度等医院
感染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
六、做好患者陪护、探视者相关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工作。
护理部2012年11月21日修改
第四篇:科室医院感染控制计划、总结
科室医院感染控制计划、总结
我科在院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领导下,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和《传染病防治法》等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应的院内感染控制计划,并组织实施,及时监测效果,及时修订措施,使我院院内感染发生率控制在较好的范围内,无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现将今年主要工作总结如下:
一、完善管理体系,发挥体系作用
1.为进一步加强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明确职责,落实任务,今年8月重新调整充实了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完善了三级网络管理体系。在工作中,遇到需要多科室协调和配合时,及时汇报主管领导解决问题。
2.11月份在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倡议下和院领导的支持下,医院感染管理部分加入了我院的医疗护理质量督察中,制订了严厉的奖惩办法。
二、医院感染监测方面
我科负责放射科感染发病情况的监测,定期对放射科环境卫生学、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督、监测,及时汇总、分析监测结果,发现医院感染存在的危险因素,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控制办法。通过监测—控制—监测,最终减少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高医疗护理质量。
1、病历监测
对院感病例回顾性调查模式(在病案室逐份查阅出院病历,防止漏报),真实了解我院的医院感染率的基线。并同时采用了前瞻性调查形式,下病区对重点病人整个治疗过程的随访,密切观察院内感染发生情况,既做到对病人的过程管理,同时也是对管床医生的持续培训,此项工作收到预期效果,能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病例,防止医院感染的暴发流行。
①感染率监测:
②漏报率的监测:传染病上报率。符合卫生部的要求。
2、环境监测方面
①对放射科环境定期采样,合格率为98.6%。对于不合格的者,及时查找原因并重新采样。
4、消毒灭菌监测
1.每月对消毒间预真空高压锅进行效果监测,按全国消毒规范要求,每天做B-D试验,每月做生物监测,保证高压锅消毒灭菌质量。对手术室的快速压力蒸汽消毒锅全国消毒规范要求进行监测以保证灭菌质量。
2.每月对放射科使用中消毒液的监测:共监测246份,合格246份,合格率为100%。并逐步取消外科病区的戊二醛浸泡消毒,采用压力蒸汽灭菌。
3.6月份对使用中的紫外线灯管进行了监测,上半年共监测79根,合格75根,合格率为94.9%。请保留此标记的紫外线灯管通知科室及时更换。
4.对我院使用的消毒剂及一次性医疗器械和物品进行了备案。
重点部位医院感染管理
1.每季度抽查重点DSA的感染管理,发现问题,主动与各科主任或护士长沟通并督查改进。
七、多渠道开展培训,提高医务人员院感意识。
1.新职工培训对3名新上岗职工进行了医院感染概论、医疗废物管理知识培训与考核,考核合格率为100%;对新入院实习医生、护士进行了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使他们对医院感染概况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采取多种形式的感染知识的培训将集中培训与晨会科室培训有机结合,增加了临床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知识,提高院感意识。、使用医院感染监测及数据直报系统软件
我科使用医院感染软件系统,对我院的病例监测,环境卫生学监测以及目标性监测有了数据化分析,更加直观科学。
虽然本,我科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还一些存在问题:
1.临床感染管理小组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
2..部分医生对院内感染重视程度不够,对病人的有关院内感染的诊断以及病情分析方面存在欠缺,医院感染登记表不能及时报送。
新的一年即将到来,我科将继续开展各项工作,并针对本问题,特提出2013年的初步工作计划。
1.充分发挥三级监控网的作用,根据分管领导和感染管理委员会的要求,制定下阶段的控制计划。充分发挥临床感染管理小组作用,将科室的培训和质控检查落实到个人。
2.每季度将各临床科室的感染人数、漏报人数、I类切口的感染数、及卫生学监测情况以《反馈单》的形式反馈给临床科室,对临床科室进行考核,我科再跟踪检查改进结果。
3.做好医院感染诊断的培训将医院感染诊断与本院医生上报的病例情况结合,制定新的培训课件,并组织学习。
4.制定月计划、周安排,日重点,在实施的同时做好记录备案。
7.配合药事管理委员会,参与我院抗感染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工作。
第五篇:手术室医院感染控制规范
手术部(室)医院感染控制规范
1、范围
本规范规定了医院手术部(室)医院感染控制的基本原则、环境管理、人员管理、设备物品管理等。
本规范适用于各级各类医院,设置手术部(室)的其它医疗机构可参照执行。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时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规范。
GB 50333医院洁净手术部建筑技术规范 GBl59122医院消毒卫生标准 GB/T l4295空气过滤器 GB/Tl 3554高效空气过滤器 GB 50591洁净室施工及验收规范
WS 310.2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二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WS 310.3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三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效果监测标准 WS/T 313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YY/0469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
YY压0506.2病人、医护人员和器械用手术单、手术衣和洁净服第2部分:性能要求和性能水平
GB l9083医用防护口罩技术要求
DB ll/408.2007医院洁净手术部污染控制规范 GBl9193—2003疫源地消毒总则
医院手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术部(室)管理规范(试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消毒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手术部(室)
由手术间及其辅助用房组成,承担医院手术服务的独立部门。3.2手术间 进行各类手术操作的场所。3.3洁净手术间
设置空气净化系统,达到GB50333标准的区域。3.4负压手术间
设独立空调净化系统,室内空气静压低于相邻相通环境空气静压,实施污染手术的区域。3.5一般手术间
未设置空气净化系统,采用其它消毒方法,使空气达到我国GBl59122要求的区域。3.6限制区
为维持手术区域较高的卫生洁净程度,对人流、物流的进入进行严格限制的区域,包括手术间、刷手区和无菌物品存放间等。3.7半限制区
为维持手术区域一定的卫生洁净程度,对人流、物流进行限制的区域,包括术前准备间、器械间和麻醉恢复间。3.8非限制区
一般指无特殊洁净度要求的工作区域,包括办公区、休息区、更衣区和患者准备区(间)。3.9空气过滤器
以机械阻挡、阻隔(如网、孔)方式将空气中的微粒(无生命和有生命)截留在滤料上的装置称为空气过滤器。3.10粗效空气过滤器
按GB/Tl4295规定的方法检验,对粒径≥2um微粒一次通过的计数效率≥50%,初阻力≤50Pa的过滤器为I型粗效过滤器、20%≤计数效率<50%的为II型粗效过滤器:标准人工尘计重效率≥50%的过滤器为III型粗效过滤器、<50%的过滤器是Ⅳ型粗效过滤器。3.11中效空气过滤器
按GB/Tl4295规定的方法检验,对粒径≥0.5μm微粒的一次通过的计数效率<70%的过滤器为中效过滤器。其中60%≤计数效率<70%的过滤器为中效I型过滤器,40%≤计数效率<60%而≥40%的过滤器为中效II型滤器,20%≤计数效率<40%的过滤器为中效III型过滤器。3.12高中效空气过滤器
按GB/T l4295规定的方法检验,对粒径≥0.5um的微粒,70%S计数效率<95%的过滤器。
3.13亚高效空气过滤器
按《空气过滤器》(GB/T l4295)规定的方法检验,对粒径≥0.5um的微粒,95%≤计数效率<于99.9%的过滤器。3.14高效空气过滤器
额定通过风量下,钠焰法效率在99.9%-99.999%之间,初阻力在190-250 Pa之间的过滤器。3.15重复使用医疗用品
指经过彻底清洁、消毒、灭菌后仍能在手术部(室)安全使用的医疗用品。3.16手术植入物
任何借助外科手术,全部或部分进入人体组织或腔道中,手术过程结束后留在体内,或部分留在体内之30天的物品称为手术植入物。3.17重复使用外科器械
指外科手术中用于进行切、割、钻、锯、抓、刮、钳、抽、夹或类似操作,不连接其它有源器械,通过清洗、消毒、灭菌后重复使用的器械。3.18外科洗手
手术人员用肥皂(皂液)在流动水下借助毛刷或直接用手消毒剂去除手部及手臂皮肤污垢和大部分暂居菌的过程。3.19外科手消毒剂
用于外科手术前手部皮肤消毒,以减少手部皮肤暂居菌和常居菌的消毒液,如乙醇、异丙醇、氯已定和碘伏等,包括免洗型和非免洗型。3.20洁净度
洁净环境内单位体积空气中含大于和等于某一粒径的悬浮粒子的允许统计数。3.21洁净区
空气洁净度达到规定等级的室内区域。3.22手术衣
针对外科手术无菌要求而设计的专用服装。其性能要求应符合YY/T0506.2的规定。3.23刷手服
进行外科无菌手术前刷手时所穿着的专用洁净服装。3.24个人防护设备
医护人员用于保护自身免受患者有潜在感染风险的血液、体液或组织暴露的专用服装或设备,包括手套、口罩、防水围裙、防水袖套、iIii罩、眼罩和具备换气装置的个人防护装詈。3.25备皮
使用剪刀或专用备皮器去除手术区毛发的操作。3.26备皮器
一次性使用或可重复使用刀头的电动备皮装置。3.27备皮要素
采取不损伤皮肤的脱毛方法,不宜使用剃须刀备皮,备皮时间应尽可能接近手术开始时间。3.28气溶胶
指液态或固态微粒在空气中的悬浮体。
4.手术部(室)控制感染原则
4.1手术部(室)建筑布局应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满足手术部污染控制的要求,有条件的医院可设负压(隔离)手术间。
4.2根据手术部(室)洁净等级与感染的风险合理安排手术的区域与台次,有条件的医院关节置换、器官移植、神经外科、心脏外科和眼科等手术宜在特别洁净手术间进行。
4.3手术部(室)应建立医务人员感染控制基本知识岗前培训制度、手术人员手卫生制度、感染手术的管理制度、医护人员职业安全制度、(室)外来器械管理制度等预防医院感染制度,手术部(室)清洁消毒隔离制度、手术部参见附录A。
5.环境污梁控制
5.1建筑与布局的要求
5.1.1手术部(室)应独立成区,与临床手术科室相邻,与放射科、病理科、消毒供应中心、血库等部门问路径便捷,出入路线应符合洁污分开、医患分开的原则。5.1.2根据环境卫生清洁等级,手术部(室)应分为限制区、半限制区和非限制区。5.1.3医院根据规模、性质、任务需求可设置一般手术部(室)和(或)洁净手术部(室)。
5.1.4每个手术间应设1张手术台。
5.1.5应设置外科洗手设施,洗手设施应符合WS/T313要求。5.1.6手术部(室)应具有维持围手术期患者体温的基本设施。5.1.7一般手术部(室)要求
5.1.7.1墙面应平整,应采用防潮、防霉、不积尘、不产尘、耐腐蚀、易清洁的材料。墙面下部的踢脚应与地面成一整体,踢脚与地面交界的阴角应做成R≥30mm的圆角,墙体交界处的阴角应成小圆角。
5.1.7.2地面应平整、防水采用耐磨、耐腐蚀、易清洁、浅色材料,做防水,不应有开放的地漏。
5.1.7.3吊顶不应采用多缝的石膏板。5.1.7.4门窗密闭性好,不应随意开启。
5.1.8洁净手术间的建筑设施应符合GB 50333要求。
5.1.9负压手术间应位于手术部(室)的一端,自成区域并设缓冲间。5.2物体表面的清洁和消毒 5.2.1应采取湿式清洁消毒方法。
5.2.2清洁消毒用品应选择不易掉纤维的织物,不同区域宜有明确标识、分开使用,用后清洗消毒并干燥存放。5.2.3每天清晨应对所有手术间环境进行清洁。
5.2.4手术间所有物体表面,如无影灯、麻醉机、输液架、器械牛、地面等宜用清水擦拭,并在手术开始前至少30分钟完成。
5.2.5手术中尽量避免血液、体液污染手术台周边物体表面、地面及设备,发生可见污染或疑似污染时应及时进行清洁消毒。
5.2.6每台手术后应对手术台及周边至少1-1.5米范围的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
5.2.7全天手术结束后应对手术间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5.2.8每周应对手术间地面和物体表面进行清洁消毒,参见附录B。
5.2.9克雅病、气性坏疽、呼吸道传染病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性疾病患者手术结束后,应按GBl9193要求进行终末消毒,一般手术间通风时间不少于30分钟;洁净手术间自净时间不少于30分钟。5.3空气的污染控制
5.3.1手术进行中手术间的门应保持关闭状态。
5.3.2有外窗的一般手术间每天手术结束后,可采用自然通风换气,通风后进行物体表面清洁消毒,也可采用卫生主管部门批准的空气消毒装置。
5.3.3一般手术间空调系统的新风口与回风口应采取防止管道污染的有效措施。5.3.4洁净手术间各功能区域的空气净化系统应独立设置。
5.3.5洁净手术间空气净化系统的回风口应设低阻中效或中效以上过滤设备。5.3.6空气净化系统的送风末端装置应有阻漏功能,实现零泄漏。不宜使用非阻隔式净化装詈。
5.3.7负压手术间应采用独立空气净化系统,新风口和排风口间距离不少于l0米,应采用零泄漏负压高效的排风设备。
5.3.8负压手术间内宜配备专门控制、收集、过滤、排放气溶胶和外科烟雾的装置。
5.3.9洁净手术间空气净化系统的日常管理
5.3.9.1洁净手术间空气净化系统的日常管理和维护应由专业技术人员负责。5.3.9.2空气处理机组的普通送风口应每月检查、清洁。当送风末端出风面被污损时应及时更换。
5.3.9.3当测压孔或微压计显示的压差达到需更换的设定参数时,应更换过滤器。
5.3.9.4非自动清洁的初效滤网应2天清洗一次并无肉眼可见的毛絮等附着物。5.3.9.5每天术前应记录洁净手术间的静压差、风速、温度、湿度。
5.3.9.6每天第一台手术前30分钟空气净化装置应当正常开启,环境参数应达到GB 50333要求。
5.3.9.7连台手术,按5.2.7的要求进行物体表面清洁消毒,间隔时间不少于30分钟。5.3.9.8全天手术结束并进行清洁消毒后,空气净化系统需继续运行30分钟。5.3.9.9空气净化装置应在有效期内使用,按生产厂家的说明进行维护并定期更换,污染后及时更换。
5.3.9.10负压手术间使用后,参见附录E进行处理。
6.人员管理
6.1人员管理
6.1.1手术部(室)人员配备应符合卫生部有关规定。
6.1.2医护人员、工勤人员应定期接受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并进行考核。
6.1.3应限制与手术无关人员的出入,进入限制区的非手术人员应按照人员流动路线要求,在限制范围内活动。
6.1.4洁净手术间应在满足手术基本需要的情况下严格控制人数。
6.1.5患有急性上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皮肤疖肿、皮肤渗出性损伤等处于感染期的医务人员不得进入手术部(室)的限制区。
6.1.6参加手术人员在实施手术前应做好个人的清洁。6.1.7手术中避免人员频繁走动、高声喧哗。6.1.8手术中不应随意出入手术间。6.1.9参观人员管理
6.1.9.1参观人员及临时需要进入限制区的人员应在获得手术部(室)管理者批准后由接待人员引导进入,不应任意互串手术间。
6.l.9.2参观人员与术者距离应在750px以上,高度不应超过1250px,参观人数每手术间不应超过3人。6.2人员着装要求
6.2.1工作人员进入手术部(室),应更换手术部(室)提供的专用刷手服、鞋帽、外科口罩等;服装面料应符合舒适、透气、阻水、薄厚适中、纤维不易脱落、不起静电的要求,每日更换,污染后及时更换。
6.2.2参与手术人员更衣前应摘除耳环、戒指、手镯等饰物,不宜化妆。6.2.3刷手服上衣应系入裤装内,手术帽应遮盖全部头发及发迹,口罩应完全遮住口鼻。
6.2.4不宜穿着手术裙。
6.2.5手术部(室)专用鞋应能遮盖足面,保持清洁干燥,每日清洁消毒,污染后及时更换。
6.2.6离开手术部(室)时应将手术衣、刷手服、鞋帽、口罩脱下并置于指定位置。6.3医务人员职业安全防护
6.3.1应配备防止血液、体液渗透、喷溅的手术衣、防护眼镜、面罩及全遮盖式手术帽等防护用品。6.3.2手术人员使用的口罩,应符合YY/0469的要求,进行空气传播性疾病患者的手术,如开放性肺结核,或产生气溶胶及大量烟雾的手术时,应佩戴一次性医用防护口罩并符合GBl9083的要求。
6.3.3医务人员应定期体检及做必要的免疫接种。
6.3.4手术中可能发生大量血液、体液暴露时应穿着防渗透的手术衣,佩戴防护眼镜或面罩等。
6.3.5医务人员参加感染手术后,应沐浴并重新更换刷手服,再进行下一台手术。6.3.6手术部(室)应提供安全的手术器械、注射器具及其它安全辅助工具。6.3.7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各种穿刺方法及锐利器械的操作方法,遵守操作规程,防止刺伤自己或他人。
6.3.1传递锐器时应采用间接传递法或中立区传递法。
6.3.7.2注射器用后不应手执针帽回套,需回帽时可借助工具或单手操作。6.3.7.3组装拆卸锐器时应借助工具,避免徒手操作。6.3.7.4实施骨科等手术时应戴双层手套或专用手套。
6.3.7.5每个手术间应备有小型利器盒,使用后的利器应及时放入利器盒中。6.4手术患者管理
6.4.1择期手术患者术前应沐浴,清洁手术部位,更换清洁患者服。6.4.2只有当毛发影响手术部位操作时才需要备皮。
6.4.3备皮宜在当日临近手术开始前,选择安全的备皮器,在病房或手术部(室)限制区外【患者准备区(间)】进行。
6.4.4急诊或有开放伤口的患者,应先简单清洁污渍、血迹、渗出物,遮盖伤口后再进入手术部(室)限制区。
7.无菌技术操作管理
7.1无菌区范围
7.1.1无菌巾铺好后的器械台及手术台上方视为无菌区。
7.1.2术者手术衣前面(腰以上、肩以下、腋前线前),以及手至肘上3寸以下视为无菌区,手术中如怀疑无菌区域有污染应加盖无菌单。7.2无菌器械台的铺设
7.2.1铺无菌器械台前,操作者按要求着装洗手,选择宽敞、明亮的位置,确定器械车清洁干燥。
7.2.2按WS310.3的要求检查各种无菌包,同时将包外标识留存或记录于手术中护理记录单上;对可疑污染或灭菌不合格的器械、敷料包不应使用,并标记后退回消毒供应中心。
7.2.3敷料包第一层,应由器械护士按无菌技术操作方法打开,第二层使用无菌持物钳打开,不可跨越无菌区。7.2.4无菌器械台宜使用性能要求符合w/T 0506.2相关规定的单层阻菌隔水无菌单;若使用普通无菌单则应铺置4层以上。铺置时应确保无菌单四周下垂750px以上,距地面500px以上,无菌单潮湿后应视为污染。
7.2.5铺设无菌器械台应尽量接近手术开始时间,超过4小时未用应视为污染需重新更换。无菌物品应在最接近手术使用的时间打开。
7.2.6最后一层无菌单的铺设,应由穿戴好手术衣和无菌手套的医护人员完成。7.2.7手术器械、器具与用品应一人一用一灭菌,无菌持物钳及容器超过4小时应视为污染需重新更换。
7.2.8麻醉及术中用药应盛放于专用治疗盘内,一人一用一灭菌。7.3操作管理
7.3.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和外科手消毒制度。
7.3.2穿无菌手术衣、戴无菌手套后,手臂应保持在胸前,高不过肩、低不过腰,双手不可交叉放于腋下。
7.3.3手术区皮肤消毒以手术切口为中心向外500px,由内向外、由上到下。7.3.4铺巾应能保证覆盖患者身体全部,长与宽都应超过手术床750px以上,距地面500px以上。
7.3.5铺巾顺序应以手术切口为中心,遵循先下后上、先相对污染后相对清洁、先操作者远端后近端的原则。无菌单一旦铺好不可移动,必须移动时只能由内向外。
7.3.6器械护士传递无菌单时,应手持单角向内翻转遮住手背。
7.3.7术者各项操作应面向无菌区域,需调换位置时应采取背对背方式进行。当患者体位变动时,应重新消毒、铺设无菌单。
7.3.8手术过程中需更换手术衣时,应先脱手术衣再脱手套。更换手套前,应先进行手消毒。
7.3.9一次性无菌物品使用前应检查外包装质量、灭菌日期,以无菌方式打开后用无菌持物钳夹取放入无菌区内,不应将物品倾倒或翻扣在无菌台上。7.3.10手术中对无菌物品的安全性有疑问时,应及时进行更换。7.3.11取无菌溶液时,严格无菌操作,打开后应一次用完。
7.4器械管理
7.4.1传递无菌器械时应避开术野,在无菌区内传递,禁止术者自行拿取或从背后传递。
7.4.2术中应及时擦净器械上的血迹及粘染物,保持器械台干燥。
7.4.3接触过与外界相通的空腔脏器或其他污染部位的器械、物品视为污染,应单独放置。
8.预防性抗菌药物使用 8.1预防手术切口感染的抗菌药物应按手术类别、指征及可能引起手术部位感染的致病菌选择使用。
8.2除非必要,避免使用新的广谱抗菌药,推荐使用相对窄谱的抗菌药。8.3不宜使用糖肽类抗菌药物作为常规外科预防用药。
8.4使用品种、剂量参考最新的《临床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或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委员会建议。
8.5清洁手术宜在术前0.5-2小时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如果手术时间>3小时,或失血量>1500ml,可在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小时。
8.6常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
8.7明确携带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患者,施行心胸外科手术或骨科手术的围术期,可鼻内局部用药。
8.8如需在有静脉通路的肢体的近心端用止血带,预防用抗菌药物应在止血带充气之前输注完毕。
8.9剖宫产手术的抗菌药物初始剂量应在脐带夹闭后立即给予。
9.仪器设备管理
9.1手术部(室)使用的仪器设备应由厂家提供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
9.2仪器设备应去除外包装、彻底清洁后方可进入手术部(室),每次使用前应检查调试并彻底清洁擦拭或消毒,参见附录C。9.3 C型臂主机及显示器均应在手术间内。
9.4显微镜、C型臂等术中跨越无菌区使用的设备,跨越无菌区部分应使用无菌罩,术中污染时应及时清洁消毒并覆以无菌巾。
9.5直接与患者接触的设备管路及附件用后应严格按照WS310.2清洗消毒。9.6喉镜与喉罩的消毒处理应按生产厂家提供的方法达到高水平消毒。
10.物品管理
10.1手术所用物品应由手术部(室)管理。
10.2无菌物品应存放于手术部(室)限制区,存放有效期应符合WS310.2的规定。灭菌物品与其它物品应分开放置,按照消毒灭菌有效期的先后顺序依次摆放和使用。一次性使用物品应在限制区外去除外层包装,储存在手术部(室)的限制区域。1O.3应有专人检查无菌物品的有效期限,超过有效期限的灭菌物品需按WS310.2规定重新处理。
10.4一次性使用的无菌物品(含植入物)应为取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产品,并一次性使用。
10.5无菌物品一人一用,手术开始后,摆放到各手术台上的无菌物品不应与其他手术交叉使用。10.6重复使用的物品应根据材质、特性和不同的灭菌方法,选择适合的包装材料,按WS310.2规定清洗消毒和灭菌。
10.7重复使用的布类物品,使用后应装入防渗漏的污衣袋中送洗衣部清洗消毒。
11.手术器械管理
11.1手术器械清洗、消毒、打包、灭菌应遵循WS310.2的规定。
11.2外来医疗器械应由专人接收、清点,遵守WS310.2标准清洗,消毒灭菌后方可使用。使用后按WS310.2规定清洗消毒后方可送出。
11.3精密手术器械和不耐热手术器械的处理应遵循生产厂家提供的使用说明或指导手册,并符合国家相关要求,参见附录D。
11.4小型快速灭菌器不应作为手术器械的常规灭菌方法,器械不慎掉落且无法获得其它备用器械时可选择该方法。
12.消毒剂管理
12.1手术部(室)所使用的消毒剂应取得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12.2消毒剂的使用范围应与卫生部消毒产品卫生许可批件的适用范围一致,使用方法应参考产品说明书,专人配置。使用中的消毒剂按《消毒技术规范》中的要求进行有效浓度的监测并记录。
12.3消毒剂应设专人管理、领取、摆放,并应与其他药品分开放置。12.4消毒剂的保存应根据生产厂家说明书要求,选择适宜的位置、环境、温湿度等。
13.医疗废物管理
13.1医疗废物的处理应遵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密闭运送及暂存,相关登记保存3年。
13.2医疗废物应由专用通道或其它封闭隔离方式运送。
13.3病理废物应与其它医疗废物分别装入防渗透的医疗废物袋,并按要求标识。13.4具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的医院,液体废物可直接排放;无污水集中处理系统的医院,应按《传染病疫源地消毒卫生标准》进行处理。
14.环境卫生学监测
14.1一般手术部(室)环境常规监测
14.1.1每日晨由专人监测手术部(室)温度、相对湿度并记录。
14.1.2术前(包括接台手术)由专人检查(目测)限制区内(手术部(室)、辅助间、内走廊)环境,包括地面、台面、墙壁是否清洁有序。
14.1.3每周由专人监测手术部(室)空调装置的进风口、回风口的清洁状态并记录。14.1.4每季度对空气卫生学效果按25%进行抽测,有问题随时监测,监测方法遵照《消毒技术规范》。
14.1.5定期对空气消毒设备的现场消毒效果进行检测。14.2一般手术部(室)环境专项监测
14.2.1如果怀疑术后患者感染与手术室环境相关,宜使用浮游菌撞击法进行手术部(室)空气细菌菌落总数监测,采样点参见附录E。
14.2.2空气消毒设备与空调设备检修或更换后,应按照GBl59122的要求进行手术部(室)静态空气细菌菌落总数监测。14.3洁净手术部(室)环境常规监测
14.3.1洁净手术部(室)在建设完工后应按照GB50333标准进行工程验收。14.3.2洁净手术部(室)的空气净化系统宜开展日常监测,至少每l.2年进行环境污染控制指标的综合性能评价。
14.3.3在综合性能检测时,应对过滤器及其安装边框的泄漏及密闭性按GB50591的要求进行检测。
14.3.4空气净化器卫生学指标监测应在物体表面擦拭消毒后,室内空气消毒前进行。
14.3.5宜定期对手术部(室)进行沉降菌或浮游菌的动态抽测,至少在一年内抽测完毕,方法参见附录E。
14.3.6每日晨由专人监测手术部(室)温度、相对湿度、静压差,并记录。14.3.7每日术前(包括接台手术)由专人监测(目测)限制区内(手术部(室)、辅助间、洁净走廊)环境,包括地面、台面和墙壁是否清洁,物品设备是否有序。14.3.8每周由专人监测手术部(室)空气净化装置的回风口栅栏、网面、管道内壁的清洁度并记录。
14.3.9每月对非洁净区局部空气净化装置送、回风口设备进行清洁状况的检查。14.3.10每年由有资质的工程质检部门对洁净手术部(室)的空气净化系统进行综合性能检测。
14.4洁净手术部(室)环境专项监测
14.4.1如果怀疑术后患者感染与手术室环境相关,应使用浮游菌撞击法进行手术部(室)动态空气细菌菌落总数监测。动态浮游菌撞击法细菌菌落总数采样,应选择不少于3个手术进程进行采样,采样点数应符合附录E图
1、表l的规定。14.4.2净化设备检修或更换后,应按附录E使用沉降法进行手术部(室)静态空气细菌菌落总数监测,标准参照GB50333中表3.0.3,采样方法参照GBl59122中附录A2(暴露时间应为30min)。
14.5物体表面监测,如果怀疑术后患者感染与手术室环境相关时应按照GBl59122方法对手术部(室)的物体表面进行监测。14.6医务人员手卫生监测 14.6.I每月应对手术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效果的抽测,抽测人数应不少于日平均手术量医沪人员总数的l/10。
14.6.2监测方法应按照WS/T313方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