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调查我国中间业务差异比较大的几个银行及内部转移价格
一、调查我国中间业务差异比较大的几个银行(一)概述:
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在资产和负债业务的基础上,利用技术、信息、机构网络、资金和信誉等方面的优势,不运用或不直接运用自己的资产,以中间人(代理人)的身份接受委托为客户办理收付、咨询、代理、担保、租赁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类金融服务并收取佣金、手续费、管理费等费用的经营活动。并且一般不直接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上反映出来。
国际银行业通用分类方法,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按是否构成(商业)银行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要求,将中间业务分为两大类:或有债权/债务雷中间业务,如贷款承诺、担保类和各种金融衍生类中间业务;金融服务类中间业务,以收取手续费为目的,不承担任何风险。
我国按照《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管理暂行规定》分为九大类:
1、支付结算类:与货币支付、资金划拨有关,支票结算、进口押汇、承诺汇票等;
2、银行卡:消费信用、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
3、代理类:代理客户经济事务,代理单位收款、代理保险、代发工资、代保管等;
4、担保类:为客户清偿能力进行担保,银行承兑汇票、备用信用证、各类保函等;
5、承诺类:贷款承诺、透支额度等可撤销承诺和备用信用额度、回购协议、票据发行便利等不可撤消承诺两种;
6、交易类:利用各种金融公交进行资金交易活动,主要包括金融衍生业务;
7、基金托管:有托管资格的商业银行接受基金管理公司委托托管业务;
8、咨询顾问:企业信息咨询业务、资产管理顾问业务、财务顾问业务等;
9、其他类中间业务:包括保管箱业务以及其他不能归入以上八类的业务。
中间业务品种集中在国有商业银行等大银行,相当一部分中小股份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较少,而且,各大银行有自己的特色产品:中国工商银行的人民币资金结算、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中国银行的国际结算和长城国际贷记卡;中国建设银行的工程建设项目代理和龙卡系列生肖卡;交通银行的太平洋卡;招商银行的“一卡通”和网上支付;中国光大银行的“一柜通”;中兴实业银行的代理出境签证;中信实业银行互换业务。其他银行的中间业务特色不明显。2005年光大银行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10%左右。各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占全部营业收入的比例大约在6%~17%之间。相比而言,股份制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相对高些,招商银行、民生银行和浦发银行2006年的中间业务收入都在20%左右。
手续费收入和汇兑仍是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其中代理收付业务(如代发工资、代收税款、代收工商管理费、代收行政罚没款项等)占了绝大部分,业务新品种少,业务份额小,无法满足社会对金融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
(二)二家典型银行:
1、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中间业务快速、持续增长。仔细检视工商银行中间业务的收入结构,可以发现,创新性产品的大量推出和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扩大是该行中间业务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尤其在投资银行等新兴的公司业务领域表现更加明显。此外,电子银行、银行卡等新兴业务的规模优势进一步凸显也保证了工行中间业务收入具有稳定的基础。
工商银行投资银行业务已成为工行中间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之一。其中,投融资顾问、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承销、银团安排与承销、信贷资产转让、重组并购、上市发债顾问等品牌类投行业务收入在全部投行收入中的占比达到77%。在收入结构不断优化的同时,工商银行投行业务的技术含量、服务水平以及业务附加值也不断提高。比如在为客户提供并购贷款时,该行也同时为客户提供重组并购咨询等“融资+顾问”的综合并购服务解决方案,为企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提供了全方位的金融服务支持,获得市场认可。
此外,工商银行在理财、银行卡、电子银行等多个新兴中间业务领域也继续保持同业领先地位。灵通快线无固定期限超短期理财产品、28天滚动型对公理财产品以及中小企业集合型人民币结构性存款产品,较好地满足了对公客户短期闲置资金的理财需求。信用卡发卡量和消费额两项核心指标都接近三分之一的市场份额。在电子银行业务领域,通过电子银行渠道办理的业务已占到该行全部业务量近一半。中国工商银行的中间业务产品存在着单一性、同质性,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中间业务多,附加值高的中间业务量较小。以传统的本外币结算、银行卡业务及需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的劳动密集型代理业务等筹资功能较强,日常操作简单的业务为主,而层次较高,以智力投入和科技投入为主的,收益较高的咨询、评估、财务顾问、信息服务及担保等品种业务量则很少。
2、中国银行
中间业务发展平稳,手续费收入上升,2009年上半年实现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229.55亿元,同比增长2.64%,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21.28%,同比上升2.50个百分点;保持国际结算业务优势,市场份额上升并继续领先同业;国内结算、咨询顾问和银行卡业务收入较快增长,贡献度提升。
二、我国FTP: Funds Transfer Pricing现状、问题及发展(一)我国FTP现状
FTP(Funds Transfer Pricing)即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是指资金在银行内部不同部门、不同产品、不同机构之间流动所产生的价格,即资金在商业银行的资金筹措部门和资金运用部门之间转移时的价格,也可以理解为商业银行内部非独立核算的资金供求双方发生资金转移所产生的价格。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确定了资金资源在银行内部分配时的一个价格尺度,体现了银行资金有偿使用的原则。对于商业银行的FTP机制,就是要求银行明确资金管理目标,遵循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创建科学有效的定价方法及其实现形式等等。它是现代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商业银行管理的薄弱环节。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可以分为两条线:资金收益曲线(VOF)和资金成本曲线(COF)。
功能:产品定价、利率风险管理、绩效测评和政策传导。• 产品定价:根据产品的期限特征和现金流特征进行产品分类和处理,以使得金融产品可以直接运用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曲线定价。针对产品不同的期限特征和现金流特征采用不同的处理力法。• 利率风险管理: FTP的运用,使得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利率在商业银行内部“对冲”,减少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总缺口。总行资金管理中心集中统一管理风险,一方面是总行可以引导分行参与更高层面的资本市场的操作,另一方面比分行运用更加丰富的金融工具去积极地管理利率风险 •
绩效测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能够准备的汁算出每个岗位的“投入产出”。即准确计算出每个职工对公司的贡献大小 •
政策传导:首先是中央银行等外部监管机构的政策传导(市场信号的传导与此相同),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将商业银行的资金外部市场和内部资金体系紧密联系起来,监管机构只需要通过调整影响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外部市场因素就可以成功保证商业银行去执行监管机构的意志。另一方面,在商业银行内部,银行总部也可以通过对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的调整来充分体现出自己的政策意图,并保证各个部门准确实施,实现整个商业银行的利益最大化。
(二)商业银行FTP机制的缺陷
与西方商业银行不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转移价格体制基本是建立在支行作为一个营业单位的概念之上,且属于一种分权式的控制方式,上级行只能对下级行资金来源与运用轧差的部分进行计价,而作为主体部分的各分支行自有资金,则没有纳入到全行内部资金价格体系之中。大部分资产游离于价格体系之外,在各级行层层平衡之下使用,使上级行、特别是总行对这部分资产和负债基本上不能进行有效的配置和计价;同时,在商业银行价格体系中,内部资金转移价格缺乏统一的定价方法和明确的政策导向,缺乏详实的调查研究及可靠依据,定价方法简单且不合理,存在定价及内部价格与市场价格相分离的状况。这样不仅影响到转移价格这一杠杆作用的发挥,而且使管理行无法对辖内各行、各部门及各种产品进行统一的、精确的成本分析和绩效评估,大大降低以此为基础的考评制度和激励机制的效用。
再者,现行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执行上,也没有考虑产品的现金流量和期限问题,极易导致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从而加大银行的流动性风险。在利率还未实现完全市场化的现实条件下,银行的FTP机制运行中,资金的转移往往采取逐年定价,未将市场资金价格的即时变化纳入考虑的范围,从而缺乏动态反映资金的市场价格,显得时效性较差。
此外,我国商业银行现行的内部资金价格体系中还表现出缺乏资金纵横向传导功能、利率体系不够完整、内部资金转移操作制度的缺失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使资金价值难以真正反映资金供求关系,起不到调节资金来源、运用和结构的应有作用。
(三)优化FTP机制的取向
针对我国商业银行FTP机制的现状,如何将其优化完善,使之能够更好的适应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的需要,推动商业银行改革,增强银行的竞争能力,值得我们探究。
第一,应优化银行内部资金的配置机制。根据全行战略发展目标和战略导向,逐步建立和完善内部资金价格形成机制和传导机制,推行内部资金借贷制,逐步实现对全部资金和运用全过程的控制和管理。
第二,要优化内部资金转移定价模型。将净上存资金支行、净借用资金支行作为一个既统一又有差异的整体经济利益系统,从“成本-收益”角度入手对资金配置中供求行为方向进行分析。在完全利率杠杆决定资金供求是否作为的条件下,支行扩大净上存资金旨在追求比增加贷款等其他资产或不增加存款负债更多的账面效益和实际得利,支行扩大净借用资金旨在追求比增加存款等其他负债或减少(不增加)贷款更多的账面效益和实际得利,总行集中统一调剂和控制下属分支行的资金配置关系,旨在通过资金供求价格关系的理顺和协调,追求全系统整体资产质量的最优化和整体经营效益的最大化。寻求较佳结合点,妥善兼顾净上存资金支行、净借用资金支行的合理经济利益关系的同时,确保总行整体效益的最大化。以总行整体资产质量最优化和整体经营效益最大化为核心目标,引入财务政策效应关系。
第三,建立调控灵活、符合实际、功能有效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调节机制。分行应该按照以上内部资金转移价格模型测算出的价格,适时加以调整,真实反映资金的实际价值和市场供求关系。在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实施过程中遇到国家政策重大调整、市场资金供求价格发生异动、本行经营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等情况时,对不恰当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做出及时调整。同时加强与财务核算体制改革相适应、相配套,本着合理、准确、公平和公正的原则真实反映辖属支行的经营成果。
第四,要完善内部资金价格体系。对全额集中的上存资金不分种类,不分期限,以支行为单位设立单一账户,确定一个档次利率,把全额配置的借用资金划分为备付资金限额借款、信贷资金借款、内部资金占用限额借款和超限额借款四大类,依据借用资金的不同种类制定差别利率。同时按照不同期限制定差别利率,但差别期限利率档次不宜太多,确定合理的比价关系,以一年期基准利率为参照系,合理制定和调整不同性质,不同期限的内部资金转移的基准利率和执行利率,从而建立一个全面反映筹资成本、贷款收益、目标利润水平,具有调控高效有力和适应市场客观需要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体系。
总之,合理的内部资金转移价格能够及时准确的传递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信号,体现商业银行资金管理的政策导向和整体激励导向,决定资金资源在商业银行的内部配置。因此,目前形势下完善商业银行的FTP机制对于商业银行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高自身盈利水平,切实增强核心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黄军勇, 陆秋娥.加快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考[J].市场论坛, 2009,(08)[2] 任延.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与经营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 2009,(11)[3] 刘斌.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及创新对策[J].上海经济研究, 2008,(10)[4] 吴红柳.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研究[J].国际商务财会, 2009,(03)[5] 范方志,苏国强.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研究[J].娄底师专学报, 2004,(03)
[6] 罗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法律风险防范——从理财产品“零收益”事件谈起[J].福建金融, 2008,(08)[7] 莫仕军.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定价方法探讨[J].广西金融研究, 2008,(02)
[8] 孙飞.浅谈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费定价问题[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07)[9] 申凯,雷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现状及对策建议[J].金融与经济, 2007,(11)
[10] 李晓东.中国光大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郑州大学, 2006.[11] 胡永军.国有商业银行个人金融业务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 2007 [12] 周利军.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研究[J].商业经济, 2004,(06).[13] 杨一俊.试论商业银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08,(06)[14] 中国工商银行2009年上半年财务报告 [15] 中国银行2009年上半年财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