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银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参与民间融资活动提出禁止性要求
银监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参与民间融资活动提出禁止性要求
发布时间:2012-12-18
近日,银监会办公厅先后下发《关于严禁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参与民间融资活动的通知》(银监办发〔2012〕160号)和《关于报送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参与民间融资活动处理情况的通知》(银监办便函〔2012〕258号),明确提出“八不得”,严禁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直接或变相参与民间借贷、违规担保和非法集资活动:一是不得以变相提高存款利率或向存款经办人和关系人支付费用或佣金等方式违规吸储;二是不得以各种形式参加非法集资活动;三是不得介绍机构和个人参与高利贷或向机构和个人发放高利贷;四是不得借银行名义或利用银行员工身份私自代客投资理财;五是不得利用银行员工或银行客户的个人账户为他人过渡资金,不得借用银行的个人账户为银行员工过渡资金;六是不得自办或参与经营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七是不得向他人提供与自己经济实力不符的个人担保,或向民间借贷资金提供担保;八是不得允许非本行员工以各种方式进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办公或营业场所开展民间借贷、违规担保和非法集资活动。
银监会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持续加强员工思想教育。加强对员工行为的监督管理,特别是要关注员工“八小时”以外的行为。建立和落实管理责任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凡措施不力、出现重大事件的要及时调整其负责人,并严格责任追究。要集中力量对内部员工参与民间融资活动的行为进行风险排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整改,对违规人员要依法依规从严处理;不得以相关违规活动尚未定性、涉及案件司法程序尚未结案等为由拖延处理。从2012年6月1日起,对于新发现的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参与民间融资活动的,应于24小时内同时报告上级机构和当地银监部门;所在机构要逐项建立档案,随时关注事态发展,及时按规定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上报总行和当地银监部门。
第二篇:关于严禁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参与民间融资活动自查报告
关于严禁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参与民间融资活动自查报告
xx联社:
按照上级通知,我社迅速组织所有员工按要求进行自查,在自查的基础上成立领导组进一步排查,现将排查结果汇报如下。
xxxx共有在职员工20人,各自对其经手的业务进行了全面自查,各网点负责人对其各网点的员工有关的银行账户开立、对账、重要凭证管理、大额存取款等业务操作环件的合规情况进行了细致的检查,对有关账户的发生额及余额进行了全面对帐,并确保对账结果真实有效,及对员工8小时外行为排查。
经过排查我社所有员工中没有发现有变相提高存款利率或向存款经办人和关系人支付费用或佣金等方式违规吸储、以各种形式参加非法集资活动、介绍机构和个人参与高利贷或向机构和个人发放高利贷、借银行名义或利用银行员工身份私自代客理财、利用银行员工或银行客户的个人账户为他人过渡资金、借用客户个人账户为员工过渡资金、自办或参与经营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向他人提供与自己经济实力不符的个人担保、向民间借贷资金提供担保、无允许非本社员工以各种方式进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办公室或营业场所开展民间借贷、违规担保和非法集资活动。通过此次排查我社将把防范此类风险作为案件防控工作重点来抓,保持持续、严密的防控态势,提前做好风险处置预案,并通过加强对账、走访客户、加大常规及专项审计力度等多种形式。内查外核,进一步防范案件风险。
xxxx 2012年5月
第三篇:银监会表示严禁银行从业人员从事民间融资活动
银监会表示严禁银行从业人员从事民间融资活动
通知表示,近期少数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参与民间借贷、违规担保和非法集资活动的现象较为突出,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形象造成不利影响,给相关机构资产安全带来较大风险。该通知的发布旨在规范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行为,有效防范民间借贷、违规担保和非法集资引发的风险向银行体系转移。
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要依法合规开展业务活动,不得直接或变相参与民间借贷、违规担保和非法集资活动。
通知明确,上述人员不得以变相提高存款利率或向存款经办人和关系人支付费用或佣金等方式违规吸储,不得以各种形式参与非法集资活动,不得介绍机构和个人参与高利贷或向机构和个人发放高利贷,不得借银行名义或利用银行员工身份私自代客投资理财,不得利用银行员工或银行客户的个人账户为他人过渡资金,不得借用银行客户的个人账户为银行员工过渡资金,不得自办或参与经营典当行、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等机构,不得向他人提供与自己经济实力不符的个人担保,不得向民间借贷资金提供担保,不得允许本行员工以各种方式进入银行业金融机构办公或营业场所开展民间借贷、违规担保和非法集资活动。
通知要求各银行业金融机构作为内部员工参与民间借贷、违规担保和非法集资活动的管理和处置主体,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管理和问责力。具体要做到加强员工思想教育,梳理完善银行业金融机构前、中、后台的各项内部管理制度,特别关注“八小时”意外的行为,建立落实管理责任制,集中力量对内部员工参与民间融资活动的行为进行风险排查。
通知最后还提出,要加大查处力度,对现场检查发现的违规问题及通过群众来信、来访等方式举报核实的违规问题要依法从严处罚,对于发现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违规参与非法融资活动的,一律取消其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
第四篇: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严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参与民间融资活动的通知
急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办公厅文件
银监办发„2011‟320号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严禁农村中小金融机构
参与民间融资活动的通知
各银监局:
今年以来,内蒙古、江苏、浙江等地连续出现民间借贷资金链断裂、高利贷崩盘事件,多名当事人自杀、出逃。在事件中,由于部分陷入困境的企业或个人同时在银行借有贷款、个别银行员工私下参与高利贷活动,不仅给银行信贷资金造成风险,而且损害了银行机构信誉,有的甚至形成群体事件,危及当地经济社会和谐稳定。各级监管机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监督管理,防范相关风险。现将有关要求通知如下:
一、严格遵守国家有关金融业务管理规定和监管要求,严禁直接或间接参与各种民间借贷、融资活动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严格按照业务范围和业务管理规定合规经营。银行间同业往来、存放业务必须严格按规定范围、渠道、程序、方式办理。开展融资、授信业务必须严格遵循“了解你的客户”原则,认真建立客户“信用等级评定”、“黑名单”制度,并实施动态管理。对不符合贷款条件、不具备贷款资质的企业坚决不贷款,对从事违法违规、投机套利活动的客户坚决不融资。自觉维护金融秩序,积极履行金融机构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二、牢固树立审慎经营理念,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和风险控制,严防案件和违法违规行为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必须严格按照贷款原则和贷款新规要求,切实做好贷款“三查”和全流程管理,落实还款来源、抵押担保措施,重点把住贷款调查审批、合同签订保管、资金划转支付、贷后跟踪管理和到期贷款追收等关键环节。对“一次核定、周转使用”的额度较大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要切实加强贷款真实用途审查和贷后跟踪管理,防止贷款被挪用于高利贷投机。各级营业机构、网点要特别加强结算、柜面业务和库箱管理,防止不法分子盗用、挪用和内外勾结套取银行或客户资金。
三、切实加强对员工,特别是高管人员、重要岗位人员行为的监督和管理
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加大对“九种人”的排查力度,掌握异常行为员工动态。严禁员工经商、办企业和参与以盈利为目的的各种担保、资金中介、民间借贷活动。对存在上述行为的人员,一经发现必须及时采取措施制止,纠改不力的,管理人员予以免职、撤职,员工从重要业务岗位调离,情节严重的予以开除或解除劳动合同关系。
四、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管针对性,强化监管措施 各级监管机构特别是民间借贷活跃地区监管机构,要结合年初部署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三项整治”、“合规年建设”等案件风险防控工作,进一步加强对属地机构的专项检查、督查。对管理混乱,违规参与民间融资、借贷和高利贷活动的机构实施严厉处罚,并限期整改。对相关机构高管人员予以严肃处理,情节严重的,追究上级机构管理责任。
五、加快完善和提升对县域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水平各级监管机构要加强监管针对性,落实、完善对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差异化监管政策,指导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端正经营方向,调整信贷结构,加大对小微企业支持力度,努力保障小微企业正常、合理的资金需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充分发挥产业政策、信息传导优势和金融媒介作用,提高对企业附加服务的水平,引导企业稳健经营,规范发展,主动防范信用风险。
请各银监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银监分局和省级农村信用联社(农村银行)、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并督促落实。
二○一一年十月十四日
第五篇: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行为管理指引的通知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行为管理指
引的通知
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行为管理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8〕9号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行为管理指引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为督促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强从业人员行为管理,促进银行业安全、稳健运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引。第二条本指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是指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等吸收公众存款的金融机构及政策性银行。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以及经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批准设立的其他金融机构适用本指引。第三条本指引所称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以下简称从业人员)是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规定,与银行业金融机构签订劳动合同的在岗人员,银行业金融机构董(理)事会成员、监事会成员及高级管理人员,以及银行业金融机构聘用或与劳务派遣机构签订协议从事辅助性金融服务的其他人员。第四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本机构从业人员行为管理承担主体责任。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加强对从业人员行为的管理,使其保持良好的职业操守,诚实守信、勤勉尽责,坚持依法经营、合规操作,遵守工作纪律和保密原则,严格执行廉洁从业的各项规定。第二章 从业人员行为管理的治理架构第五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覆盖全面、授权明晰、相互制衡的从业人员行为管理体系,并明确董事会、监事会、高级管理层和相关职能部门在从业人员行为管理中的职责分工。第六条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会对从业人员的行为管理承担最终责任,并履行以下职责:
(一)培育依法合规、诚实守信的从业人员行为管理文化;
(二)审批本机构制定的行为守则及其细则;
(三)监督高级管理层实施从业人员行为管理。董事会可授权下设相关委员会履行其部分职责。第七条监事会负责对董事会和高级管理层在从业人员行为管理中的履职情况进行监督评价。第八条高级管理层承担从业人员行为管理的实施责任,执行董事会决议,履行以下职责:
(一)建立覆盖全面的从业人员行为管理体系,明确相关行为管理部门的职责范围;
(二)制定行为守则及其细则,并确保实施;
(三)每年将从业人员行为评估结果向董事会报告;
(四)建立全机构从业人员管理信息系统。第九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明确从业人员行为管理的牵头部门,负责全机构从业人员的行为管理。除牵头部门外的风险管理、内控合规、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和监察部门等行为管理相关部门应根据从业人员行为管理的职责分工,积极配合牵头部门对从业人员的行为进行监测、识别、记录、处理和报告。第十条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配备专人负责从业人员行为管理,该岗位的从业人员应品行端正、业务熟练,并具有与履职相匹配的经验和适当的职级,其联系方式应在全机构公开并可查询。第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与本机构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的从业人员管理信息系统,持续收集从业人员的基本情况、行为评价、处罚等相关信息,支持对从业人员行为开展动态监测。第三章 从业人员行为管理的制度建设第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行为管理应以风险为本,重点防范从业人员不当行为引发的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操作风险和声誉风险等各类风险。第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制定与自身业务复杂程度相匹配的行为守则供全体从业人员遵循。行为守则应有利于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稳健经营和风险防控。行为守则应包括但不限于从业人员的行为规范、禁止性行为及其问责处罚机制等。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及时对行为守则进行更新和修订,以适应经营环境和监管要求的变化。第十四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制定覆盖各业务条线的行为细则,各业务条线的行为细则应符合不同业务条线的特点,突出各业务条线中关键岗位的行为要求,并重点关注该业务条线中的不当行为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及时对行为细则进行更新和修订,以适应经营环境和监管要求的变化。第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制定的行为守则及其细则应要求全体从业人员遵守法律法规、恪守工作纪律,包括但不限于:自觉抵制并严禁参与非法集资、地下钱庄、洗钱、商业贿赂、内幕交易、操纵市场等违法行为,不得在任何场所开展未经批准的金融业务,不得销售或推介未经审批的产品,不得代销未持有金融牌照机构发行的产品,不得利用职务和工作之便谋取非法利益,未经监管部门允许不得向社会或其他单位和个人泄露监管工作秘密信息等。第十六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通过培训等方式向全体从业人员清楚传达行为守则及其细则的相关要求,并视情况开展必要的警示谈话和通报教育。第十七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行为管理牵头部门应每年制定从业人员行为的评估规划,定期评估全体从业人员行为,并将评估结果向高级管理层报告。针对评估中发现的从业人员不当行为及其风险隐患,应予以记录并及时提出处理建议。针对评估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应提出有效的整改计划,并持续对行为守则及其细则进行完善。第十八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行为管理牵头部门应完善从业人员行为的长期监测机制,并建立针对重点问题、关键岗位的不定期排查机制。针对监测和排查中发现的问题,应予以记录并及时提出处理建议。第十九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从业人员招聘和任职程序中评估其与业务相关的行为,重点考察是否有不当行为记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的利益相关人员,不得降低招聘录用标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落实任职回避和业务回避制度,应从职责安排上形成有效制衡,避免从业人员滥用职权。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招录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时,应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申请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处罚信息系统中查询有关行政处罚信息。第二十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将从业人员行为评估结果作为薪酬发放和职位晋升的重要依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针对高级管理人员及关键岗位人员制定与其行为挂钩的绩效薪酬延期追索、扣回制度。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明确晋升的基本条件,未达到相关行为要求的从业人员不得晋升。第二十一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举报制度,鼓励从业人员积极抵制、堵截和检举各类违法违规违纪和危害所在机构声誉的行为。银行业金融机构相关职能部门接到举报后,应迅速处理,并视其严重程度向高级管理层汇报,高级管理层应视其严重程度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及其他相关监管机构或执法部门报告。第二十二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及时对违反行为守则及其细则的从业人员进行处理和责任追究,并视情况追究负有管理职责的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对于涉嫌刑事犯罪的行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及时移送司法机关,不得以纪律处分代替法律制裁。与本行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离职或退休人员,如被发现在银行业金融机构工作期间存在严重违规行为的,仍应追究其责任。第四章 从业人员行为管理的监管第二十三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将本机构制定的从业人员行为守则及其细则报送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并每年至少报送一次本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评估报告,报告应至少包括本机构从业人员行为管理的治理架构、制度建设、从业人员不当行为等内容。第二十四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通过非现场监管和现场检查等对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行为管理进行评估和监督管理,并在监管评级中考虑上述评估结果。对于不能满足本指引及其他法律法规中关于从业人员行为管理相关要求的银行业金融机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可以要求其制定整改方案,责令限期改正,并视情况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第二十五条
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当根据《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处罚信息管理办法》的相关要求,将本机构从业人员受刑事处罚、行政处罚、纪律处分、职位处分和经济处理等惩戒措施情况,根据属地监管原则分别向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及其派出机构报送相关信息。第二十六条
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在核准银行业金融机构董事(理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等任职资格时,应在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处罚信息系统中查询从业人员处罚信息,并根据查询结果,依照有关规定决定是否予以核准。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及银行业金融机构不得违反规定泄露从业人员处罚信息。第五章 附则第二十七条
本指引由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解释和修订。第二十八条
本指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