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马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 会 实 践 调 查 报 告
姓 名:
000 000 000 000 000
目录
引言
绪论
调查目的
调查方法
调查分析
结论和小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大学生的影响 引言
2015年以来,我国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主要经济指标之间的联动性出现背离,经济增长持续下行与CPI持续低位运行,居民收入有所增加而企业利润率下降,消费上升而投资下降,等等。对照经典经济学理论,当前我国出现的这种情况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滞胀,也非标准形态的通缩。与此同时,宏观调控层面货币政策持续加大力度而效果不彰,投资拉动上急而下徐,旧经济疲态显露而以“互联网+”为依托的新经济生机勃勃,东北经济危机加重而一些原来缺乏优势的西部省区异军突起„„可谓是“几家欢乐几家愁”。简言之,中国经济的结构性分化正趋于明显。为适应这种变化,在正视传统的需求管理还有一定优化提升空间的同时,迫切需要改善供给侧环境、优化供给侧机制,通过改革制度供给,大力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增强我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新动力。
绪论
A. 调查时间:2016年4月9日至4月16日。
B. 调查地点:西北工业大学
C. 调查对象:西北工业大学学生
一、调查目的
从大学生对结构供给侧政策的了解程度这一侧面来了解当代大学生对当今国家政策的关注度。提醒大学生关注国计民生,提高社会责任感。普及结构供给侧政策的意义。让同学们了解一些经济方面的知识。同时让同学们明白在选择自己的培养方向时能够理智的做出正确选择(了解国家社会需求,结合自身,不盲从)。
二、调查方法
1.进入教室,以交流或者问卷的形式调查。
2.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访问。3.网络问卷调查
三、调查分析
1.以下哪些选项属于供给侧?
A.投资 B.消费 C.出口 D.劳动力 E.土地 F.资本
G.创新(A:16人B:3人C:5人E:20人F:15人G:26人)
2.中国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31人答出 “产业” ,12人答出 ”经济” ,8人答出 ”收入分配”)中国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要素投入结构、排放结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和收入分配结构等六个方面的问题。这六个方面的结构性问题既相对独立、又相互叠加,需要通过结构性改革去有针对性地解决。
产业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低附加值产业、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的比重偏高,而高附加值产业、绿色低碳产业、具有国际竞争力产业的比重偏低。
区域结构问题突出表现在人口的区域分布不合理。区域结构的另一个问题是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
投入结构:中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比重偏低,导致中低端产业偏多、资源能源消耗过多等问题。
中国排放结构中废水、废气、废渣、二氧化碳等排放比重偏高。这种不合理的排放结构导致了资源环境的压力比较大。
动力结构:中国经济增长过多依赖“三驾马车”来拉动,特别是过度依赖投资来拉动。分配结构:中国城乡收入差距、行业收入差距、居民贫富差距都比较大,财富过多地集中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和少数人中。
3.改革的提出是在哪一年?由哪位领导人主持?
A.2012,胡锦涛 B.2015,李克强
C 2015,习近平√
D.2016,习近平(A:0 B:5 C:18 D:23)4.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什么含义?
如果用一个公式来描述人们口头上所说的“供给侧改革”,那就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含义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5.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包括哪些方面?
(27人答出 “政府的监管”,4人答出 “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
1.居于制度创新之首的,应当是政府管理经济、社会方式的创新
具体表现在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以管住、管好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通过严格规范政府的行权方式,做到廉洁、高效、透明、公正、公开,一方面优化合法经营、公平竞争、高度法治的市场环境,另一方面也要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监管和规范,增加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
2.深入推进财税改革,形成政府与公民、中央与地方之间稳定的经济关系以及规范的政府财政管理制度
今后一个时期,财政改革既要兼顾与其他改革之间的协调配合,自身更要向纵深推进,需要啃下多个“硬骨头”,如房地产税、个人所得税改革、中央与地方事权改革、地方收入体系重构、预算管理基础制度建设、PPP等。
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以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
6.我国经济增长面临哪些约束?(19人答出 “创新能力不足“,13人答出 “区域发展不平衡”)
1.区域发展、城乡发展的不平衡性,直接影响区域竞争力的提升
2.产业结构升级动力不足,产业的总体创新能力仍然处于较低水平,对产业结构竞争力形成抑制作用
3.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进入攻坚期,束缚经济转型升级的制度性因素仍然存在,制度结构竞争力亟待提高
4.改革开放将进入新阶段,仍需要多方探索,供给侧管理与对外开放新格局有机融合的方式,构建面向全球的利益共享结构,提高利益结构竞争力
5.我国传统乡土社会治理模式的优势在不断丧失,以家族为纽带的传统伦理结构受到剧烈影响,亟待按照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完善社会伦理结构,服务于供给侧管理
7.你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哪些目的?
(26人答出 “提高生产力“,21人答出 “降低成本”)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2016年1月26日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
8.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措施有哪些?
宏观政策要稳,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产业政策要准,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 微观政策要活,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潜力 改革政策要实,加大力度推动改革落地 社会政策要托底,守住民生保障的底线
结论和小结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更多地发挥好企业和个人的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责是把法律、法规、标准和政策制定好,给企业和市场相对稳定的预期,提高其积极性和创造性。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多次呼吁,各国务必落实结构性改革,提高国家长久竞争力和风险抵抗能力。
“十三五”推进结构性改革的重大突破,应争取更大力度“放水养鱼”,激发社会资本创新创业活力,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逐步消除服务业与工业要素价格差异,同时加快推进以优化结构、提升质量为基本目标的教育改革,推动教育结构与经济发展需求和消费需求相适应。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大学生的影响
这场改革如何促使我们的大学生成才?
1、应供给侧改革要求改革专业结构
大学生应当成为有用之才,故所学之识也应当与时俱进。然而国内大部分高校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3)》第18条规定:“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要在招生、专业调整„„进一步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学校要善于行使自己的权力,承担应负的责任,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 社会发展需要的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运行机制。”可惜只有少数高校完成了规定。目前,国内高校出现一个主要问题,便是专业设置尚未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高校仍没有建立起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运行机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对高校提出新需求,但高校却不能适应这种新供给。高校应按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社会进步的新需求供给人才,削减那些就业率较低的专业。甚至出现了国内某大学2014级土木工程系竟让数百学生排队抓阄选专业这种荒谬的现象。然而有许多专业却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
当工程师缺乏、合格的工科学生奇缺、优质工科生身价暴涨等新闻满天飞时,年轻学生逃离工科的现象却越来越严重。我国工科教育的问题,主要出在高校,而非学生。目前主要有有三方面问题:第一,众多高校纷纷选择社会科学专业等进行大幅扩招,这与社会科学专业等的办学成本相对较低有关;第二,快速扩招,这导致工科的师资、实验条件跟不上,工科人才的培养质量下降,无法满足社会各行业的需求;第三,虽然社会科学专业等的就业前景不乐观,但是,根据目前高校就业情况,即由学校统计,并上报教育部门审核发布,最终呈现出的就业率数据,却基本不错(除少数基础文科专业)。
而其他重要行业如医生,受当下社会影响,也不容乐观。如受当下频繁发生的医患纠纷影响,选读人数也不断降低。单从儿科医生来看:据《2015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平均每1千名儿童只有0.43位儿科医生,也就是说,每2300名儿童患者才配备1位儿科医生。从全国来看,河南最为严重,平均每5000名儿童才有一个医生。全国儿科医生紧缺高达20万。
从上可知,学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民生的需要设置专业、必须按照供给侧要求进行结构性改革,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2、供给侧改革要求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自从开放扩招以来,各大高校拥有的学生人数大幅度上升,但是学生的质量却有了明显的滑坡。2015年12月3日,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指出:“‘十三五’ 时期我国教育改革发展面临新的繁重任务,必须在保障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上下大功夫。” 而在2016年1月,李克强在对教育工作重要批示中指出:“‘十三五’时期,望牢固树立新的发展理念,围绕保障教育公平和提升教育质量。”
然而仍有许多高校对教育质量并不在意,不注重德育和体育,热衷于教学设施这类看的见的物质建设,却缺乏像大师这类的精神建设;缺乏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不去分别学术型与应用型培养对象之间的差别,却满足于几乎永远不变的必修课,缺乏有特色的选修课;满足于不变的书本知识却不注重实验、实习等实践性教学,相当多的硕士和本科生学位论文缺乏创新等。高校想要供给优质教育资源,必须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上狠下功夫。
四、结论
当下我国高等教育已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不少家长选择送孩子到国外留学,表明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并不能令人民满意。供给侧改革要求高校必须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主动调整专业设置和招生规模,努力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等教育。因此,供给侧改革要求高等教育改革,这才能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这是高等教育 “十三五”乃至更长时期的改革任务。
※调查问卷见附表
第二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聚焦2016年高考时政热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6年文综政治学科高考,从经济生活热点而言,可能要从以往重点关注“需求”转向“供给”,尤其是“供给侧改革”,而其中之一就是“结构调整”。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他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
人类历史上,还从未有十几亿人口的国家,成功跨过中等收入陷阱,跻身发达经济体。面向“十三五”,克难前行,完成“惊险一跃”,方能顺利地迈向复兴的彼岸。穿越经济发展“三峡”,创造新的发展奇迹,必须打开一扇门。这扇门就是结构。这是攸关民族复兴、百年梦想的抉择,是一场必须完成的自我革命。
一、何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与“需求侧”相对应。需求侧有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三驾马车决定短期经济增长率。而供给侧则有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四大要素,四大要素在充分配置条件下所实现的增长率即中长期潜在经济增长率。而结构性改革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
供给侧改革是一种寻求经济新增长新动力的新思路,主要强调通过提高社会供给来促进经济增长。对于如何拉动经济增长,需求侧管理与供给侧改革有着截然不同的理念。需求侧管理认为需求不足导致产出下降,所以拉动经济增长需要“刺激政策”(货币和财政政策)来提高总需求,使实际产出达到潜在产出。供给侧管理认为市场可以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所以根本不需要所谓的“刺激政策”来调节总需求,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其核心在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所谓“全要素生产率”(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的增长,通常叫做技术进步率,是指产量与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产出增长率超出要素投入增长率的部分为全要素生产率(TFP,也称总和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的来源包括技术进步、组织创新、专业化和生产创新等。
政策手段上,包括简政放权、放松管制、金融改革、国企改革、土地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等,从供给侧管理角度看,本质上都属于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方式。
从“三驾马车”到“供给侧改革”,这种话语变化勾勒出中国经济的演变,消费在国民经济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对供给侧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倒逼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的效果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转型能够平稳落地。“经济结构性改革”分解为四个关键点,包括化解产能过剩、消化房地产库存、降低企业成本、发展股票市场。“经济结构性改革”,任重而道远,非一日之功。本次中央首提“供给侧改革”,短期上是为了应对当下的严峻挑战,长期上是追求的正是一个“供需向相匹配”的新经济结构。
供给侧改革内涵:简言之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二、为何要进行供给侧改革?
供给条件深刻变化:
“人口红利”快速消失下面对“刘易斯拐点”挑战,资源环境承载力接近甚至达到极限,成本提升让全要素生产率增速持续下降。
结构积弊愈演愈烈,变革洪流浩浩荡荡。资源禀赋变化之后,发展路径决不能就此被堵死—— 如果不调整结构,投资就没有效益,无法偿还的贷款借债形成坏账后,财政金融风险将陡然增大; 如果不调整结构,产品就没有市场,过剩的中低端产品不可能满足消费升级的需要;
如果不调整结构,企业就没有利润、员工就没有收入,也难以依靠实体经济挖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 如果不调整结构,政府就没有税收,民生和公共服务无从改善,社会也难以和谐稳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经济要发展,而发展应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风险挑战倒逼之下,调整结构、转换动力是必然选择。
三、供给侧改革如何落实?
习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中明确指出,要促进过剩产能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要降低成本,帮助企业保持竞争优势;要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要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加快形成功能健全的股票市场。中财办副主任杨伟民称之为推动经济结构改革的四个“歼灭战”。
供给侧改革将分别在劳动力、资本、创新、政府四条主线上推进。
1.如何优化劳动力配置?具体路径有三条:一是放开生育政策,补充人口红利;二是户籍制度改革并发展服务业,促进劳动力跨地域、跨部门流动,同时也能消化地产库存、稳定就业;三是促进扶贫注重教育,从而提升人力资本。
2.如何优化土地和资本配置?土地制度改革的核心在于确权和加速农地流转,从而提高土地使用效率,抑制地产泡沫。而资本要素改革的核心在于降低企业成本、提升企业盈利:资源品价改降低原材料成本,减税降费加速折旧降低财税成本,利率市场化结合降息降低财务成本,养老保险体系改革降低人力成本。而提升企业盈利的另一项改革是淘汰落后产能,国企是主要承担者。
3.如何提升全要素生产率?首先是构建激励机制,提升创新意愿,这有赖于资本市场的建设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其次是为企业营造宽松的成长环境,提升创新转化率,具体措施包括推进产学研结合、提供资金便利和税费减免。
4.政府自身如何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通过反腐、打破垄断、简政放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二是国企改革,通过合并重组提升绩效,为经济提供动力。
落实供给侧改革:一是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
二是“实行宏观政策要稳、产业政策要准、微观政策要活、改革政策要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五大政策思路;
三是“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重点任务。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制度层面:构建跨越中等陷阱必须的现代金融、产业、财税等制度体系,放松各种管制,打破垄断,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
技术层面:通过营造激励创新的生态,实现创新驱动; 人力层面:通过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本的跨越;
社会保障:通过提升社保水平和改革收入分配,实现共享发展。
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生活知识的对接
供给侧改革(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关键看三个供给——劳动力供给,减少劳动力结构性错配,提高劳动生产率;技术供给,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制度供给,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率。三个“供给”,最后都落在“率”上。
涉及的经济生活知识:
(1)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消费的方式、消费的质量和水平,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供给侧改革强调通过提高生产能力来促进经济增长,做到精致生产,提高供给质量,实现“供需匹配。
(2)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以加快生产力发展。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生产力发展。
(4)健全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创造,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5)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供给侧改革的目的是提高提高资源利用率。
(6)土地、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资源是物质资料生产的生产要素,供给侧改革就是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生产力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7)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8)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
国家(政府)角度:
①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②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③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a.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
b.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
C.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使经济发展更多的依靠内需拉动,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④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优进优出,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企业角度:
①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
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
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使生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二、【热点试题】
1.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进一步:
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加强自身监督,打造阳光政府
③加快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建设有限政府
④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近年来,“海淘”“海购”逐渐成为消费时尚,国人海外“扫货”热度不断上升,从美国苹果手机到法国皮包,从韩国美妆到日本马桶盖„„客观地讲,国外产品受追捧,并非简单的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它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重视,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的不足。这给我们国内企业的警示是:
①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竞争优势
④扩大开放规模,提高开放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发挥功效。这表明:
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矛盾双方的转化是必然的④意识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4.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侧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体现了: ①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认识事物要抓住主流
④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离不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也需要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这是因为:
A.整体是平稳的,部分却是变化的B.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D.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质变 6.产业政策要准。一个“准”字,点明了产业政策必须瞄准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引导资源流向薄弱环节与关键领域。产业政策要做到“准”,需要:
①把基层实践作为制定政策的唯一可靠依据 ②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已十分完善的政策付诸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7.2015年11月18日,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工商领导人峰会发表演讲时表示: “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以下有关供给侧改革论述的选项中错误的是:
A.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 B.供给侧改革增长更多依靠劳动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
C.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动力在于企业。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是政府宏观调控,培育企业这一供给主体
D.供给侧改革”意味着我国改革总体思路的调整
8.2015年I1月,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所谓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人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提出“供给侧改革”的经济依据是:
A.生产能为消费创造动力
B.消费对生产起导向作用 C.生产与消费互为动力源
D.消费拉动经济发展水平
9.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
①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需要 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谋发展的需要
③调整生产关系和对外开放的客观要求
④社会主义本质和提高我国综合国力的客观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0.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提升经济发展质量。下列有利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措施有:
①转变外贸出口方式,刺激出口增速提升
②促进产业优化重组,有效化解过剩产能 ③大力推进结构性减税,降低企业成本
④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11.“十二五”期间,我国传统中低端的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国内消费增速拾级而下,但中国居民却疯狂“海外扫货”,抢购海外国际品牌商品。仅去年一年我国居民海外消费总额达到1.1万亿元。这说明: ①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增加供给 ②我国国内供需结构性失衡,要加强供给方面的结构性改革 ③要通过创新供给,着力提高我国商品与服务供给的质量 ④要规范消费秩序,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以维护消费者权益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2.近年来,“海淘”“海购”逐渐成为消费时尚,国人海外“扫货”热度不断上升,从美国苹果手机到法国皮包,从韩国美妆到日本马桶盖„„客观地讲,国外产品受追捧,并非简单的崇洋媚外的消费心理,它反映了生活水平提高后人们对消费产品质量的重视,折射出中国长期以来“供给侧”的不足。这给我们国内企业的警示是:
①提高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
②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化解产能过剩 ③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形成竞争优势
④扩大开放规模,提高开放水平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13.供给侧改革的核心是要放松管制、释放活力、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从而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这就意味着政府要进一步:
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②加强自身监督,打造阳光政府
③加快政府职能市场化改革,建设有限政府 ④放宽市场准入限制,营造创新创业环境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4.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发挥功效。这表明:
①物质决定意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②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矛盾双方的转化是必然的 ④意识可以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15.现在,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投资对经济的拉动效果在递减,而供给侧总体上呈现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的状况;同时,不少消费品供给规模有余而品质不足。为此,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体现了: ①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
②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认识事物要抓住主流
④量变为质变创造条件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6.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离不开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也需要激发企业活力和消费者潜力。这是因为:
A.整体是平稳的,部分却是变化的 B.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C.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
D.量变积累到一定程度会导致质变 17.产业政策要准。一个“准”字,点明了产业政策必须瞄准结构性改革的方向,引导资源流向薄弱环节与关键领域。产业政策要做到“准”,需要:
①把基层实践作为制定政策的唯一可靠依据 ②把那些经过实践检验、已十分完善的政策付诸实践 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 ④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最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热词。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针对结构性问题而推进的改革,旨在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回答18~19题。18.现阶段,我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意味着:
①扩大内需的政策已失去其存在的合理性 ②消费者未来将获得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④化解过剩产能成为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9.2015年12月2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由此可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①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②是不断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举措 ③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立足整体,统筹全局
④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坚持事物发展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0.(1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当前,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下行压力加剧,企业投资萎缩,缺乏活力,这使得“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矛盾逐渐成为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障碍。与此同时,中国消费品供需正面临着严重的结构性失衡:一方面,衣服鞋帽玩具等传统的中低端消费品供给严重过剩,价格持续下滑;另一方面,高品质消费品供给不足,中国居民在海外疯狂扫货。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要求在适度扩大内需的同时,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这意味着我国经济治理思路出现重大转变。
(1)结合材料和所学经济知识,分析我国应如何加强“供给侧改革”。(8分)
(2)结合材料运用矛盾同一性原理,说明“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改革”的合理性。(8分)
21.(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国民经济问题可以简单理解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以往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需求带动经济发展的方式属于需求侧管理。目前,中国的供给体系无法更好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如:中国生产的电饭煲、马桶盖等相关产品产量较大,但中国人却不吝重金到海外购买日本品牌。在需求倒逼的压力之下,“供给侧改革”势在必行。
材料二: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中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供给侧改革,将有利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提高供给质量与效率、改善供给结构。
(1)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的知识说明供给侧改革的依据。(10分)
(2)结合材料,运用唯物辩证法实质与核心的知识,分析宏观调控从单纯的需求刺激,到需求和供给“双轮驱动”的哲学依据。(9分)
22.“供给侧改革”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当下供给侧存在如下问题:面向低收入群体为主的供给体系,没有及时跟上国内中等收入群体迅速扩大而变化了的消费结构;供给体系满足多样化、个性化消费的能力相对比较差;有些产业的发展已经到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峰值;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提高过快,削弱了企业特别是实体经济企业的盈利能力等等。
(1)针对供给侧存在的问题,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为供给侧改革提出方法论建议。(9分)(2)根据材料,从政府职能角度说明我国政府在供给侧改革中该如何作为。(9分)
23.2015年12月1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推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会议强调,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供给侧改革”,就是从供给、生产端入手,通过解放生产力,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求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新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1)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4分)
(2)在新的一年里,面对供给侧改革宏观调控的新形势,企业应如何应对才能取得更大发展?(4分)
24.(34 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2015 年 10 月 22 日,由工信部等部委主办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成果汇报会”召开。李克强作出重要批示,要求针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 键零部件制约。国内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火爆,但零部件基础相对薄弱。科技部已在年初发布征求意见稿,4 拟对新能源车的 12 个模块进行链式扶持,特别是电池、电机 等上游零部件领域。政策面对于新能源车零部件发展的关注度正在持续提升。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于 2015 年 10 月 26 日至 29 日在北京举行。全会听取和讨论了习近平受中央政治局委托作的工作报告,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 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会强调,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以下原则: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 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
材料三: “十二五”期间,针对需求不足矛盾,很多政策重点在需求侧发力,政府采用了 “西医” 治疗,对于当时经济稳增长确实发挥了效果。但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发挥功效。可见,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 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我国政府扶持新能源汽车的依据。(12 分)
(2)结合材料二,运用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体现的政治生活道理。(10 分)
(3)结合材料三,从辩证唯物论的角度分析我国的上述举措。(12 分)
参考答案:
1.C 2.B 3.A 4.A 5.B 6.D7.D 8.A 9.C 10.C 11.B 12.B 13.C 14.A 15.A 16.B 17.D 18.B 19.A
20.(1)简政放权,激发企业活力,增加有效供给;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企业增强品牌意识,不断提高产品质量;鼓励创业创新,推动新技术、新产业发展,不断创造新供给。(8分)
(2)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渗透,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分)供给和需求是现代经济活动互为关联的两个方面;扩大内需能够引领和推动供给,加强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推动消费升级;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情况下,由原来着重扩大内需转向加强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5分)
21.(1)①生产决定消费,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通过供给侧改革提升中国制造的水平;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消费的升级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消费结构升级倒逼供给侧改革。(4分)②国家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对国民经济总量进行调节和控制。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提促进总供给和总需求平衡,保持国民经济稳定增长。(2分)③企业是国民经济的细胞,是经济活动的主要参加者。供给侧改革有利于激发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2分)④供给侧改革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举措。(2分)
(2)(每点3分)①矛盾具有普遍性,这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宏观调控要注重需求和供给的“双轮驱动”。②矛盾具有特殊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侧结构改革是解决目前中国 产能过剩,升级中国制造 重要举措。③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坚持了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22.(1)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供给要适应变化发展的消费结构。②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供给应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③要坚持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要处理好生产与资源环境之间的联系。④要树立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创新,改进技术,提高劳动者素质,不断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每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
(2)①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提高政府为经济社会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②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施宏观调控、市场监管。优化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促进中高端产品的生产。③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通过发展科技、教育、文化等事业提高劳动者素质,推进技术创新。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及时淘汰落后产能,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每点3分,答出三点即可)
【考点】政治生活的政府职能。
23.(1)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4分)
(2)确立正确的发展战略,努力发展生产,特别是高新产业,增加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树立创新意识,通过科技和管理形成竞争优势;诚信经营,树良好企业品牌和形象。(每点1分,结合材料1分,共4分)
24.(1)①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调控。②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要求针对产业发展的瓶颈和短板,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制约。④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每个要点 3 分)
(2)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2 分)②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由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的宗旨。(2 分)③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因此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2 分)④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因此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依法治国。(3分)⑤中国共产党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需要。(2 分)
(3)①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亟需供给体系跟进调整,这时候就轮到“供给侧改革”这一剂中医良药发挥功效。②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要求重客观规律。针对我国存在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③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未来我国推进新一轮经济改革,要防止对“西医”过度依赖,采用“中医为主、西医配合”供给管理和需求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疗法。④意识具有能动作用,要重视正确意识的指导作用。“供给侧改革”不仅是对眼下中国宏观经济的一剂对症良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也意味着未来更多的实惠和便利。
第三篇:马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社
会
实
践
调
查
报
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社会实践论文
基层群众对中国梦的了解认识
班 级 :土木c1210
学号: 127759、127760、127761、127762、127763、127785
姓 名:董云鹏、李承徽、李红星、李兆堂、刘天蛟、卓梦磊
目录
引言...........................................3
绪论..........................................3
调查目的...........................3
调查方法...........................4
调查分析...........................5
结论和小结.......................6
引言
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现场时,习近平主席定义了“中国梦”,提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并且满怀信心的表示这个梦想“一定能实现”!“中国梦”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梦,每个人也有自己小小的梦,他们的梦是什么?国富民强还是家庭幸福?不管是什么,都是这个梦想给人力量前行,也是这个梦想让我们不断奋斗的理由。每个人都是带着梦想来到这个世界的,所以梦想是所有人共同拥有的东西,是黑暗中一盏照亮前进的路的指明灯。一个人没有梦想就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梦想生活就如淡水,不知因何而求,更不知求之为何。只有不断地奋斗,梦想才能得以延续,我们的梦想才能飞得更高。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该把个人梦想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相连,加强自身修养、锻炼意志、陶冶情操、学好专业知识,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我们的中国梦奋斗,在将来服务祖国‘服务人民做贡献,让青春得以展现,让自己的热血为国家和民族燃烧!我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
绪论
A. 调查时间:2014年4月15日至4月25日。
B. 调查地点:河北工业大学
C. 调查对象:河北工业大学学生及教师
一、调查目的
“中国梦”,不仅仅是国家实现自强繁荣的伟大梦想,更应该体现的是每个国人心目中自己的梦想。由小及大,我们每个人的梦想集聚才能汇聚成我们共同的中国梦,而一个国家要实现国富民强的最终梦想也是靠每个人的努力,去实现各自的“中国梦”。作为大学生,我们有义务认真的践行自己的梦想。本次社会调查,我们将带着这个主题去走访一些社区、街道,与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探讨一下他们眼中的“中国梦”以及各自的梦想等等。此次调查,旨在了解民众对于“中国梦”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的了解程度和民众关于自身梦想的追求。希望通过这个调查过程,可以对中国梦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知,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及时的规划自己的人生,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认真努力地去奋斗。
二、调查方法
1、进入教室,以交流或者问卷的形式调查。
2、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进行访问。
3、现场交流采访时,记录或拍照作为汇总时分析依据。
4、对不同类别人群进行有针对性的访问。
三、调查分析
1、您是怎么理解中国梦的?
对于这道题A选项大多数人认为只能是一个梦想,因为不可能全面即各方面都发展的比较好。B选项是大多数人对其他方面可以落后,这个其他方面有异议,要是不重要的可以落后,要是和经济,民生一样重要,就不能落后。大多数老人和一些上班的人对国情比较关注,大多数学生对国家新闻不关注,大多数人关注的理由都是许多政策都可能和自己的前途,生活有关系。尤其现在是以习近平为中央总书记为领导的新一界领导班子,希望能有利于自身的政策出台人口压力过大与老龄化,加剧社会矛盾凸显,是第五题选的最多的选项了,大多数人都问,为什么没有官员贪污腐败,今年号称最难就业年,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不是希望换工作,就是希望加薪。这段时间有关官员贪污腐败,和城管的恶劣报道常见报端。
从相关性分析来看,年龄与“您所了解的‘中国梦’是指什么”的选择呈显著相关性。对年龄进一步交叉分析发现,年龄较大的居民群对“中国梦”的理解更为准确,其中准确率最高的为40-50岁(59.55%)年龄段,其次为30-40岁(52.80%)年龄段。
2、“中国梦”与个人梦想的关系 ?
大多数人最初的梦想是事业成功和家庭幸福。少部分人最初的梦想是健康快乐。
大多数人对于自己梦想的态度是会付诸行动和努力,争取实现梦想。少部分人的态度是不会和别人谈论,但自己会暗中努力实现梦想。还有少部分人的态度是会和朋友谈论自己的梦想,但一般没什么行动。大多数人认为中国梦是中国人的共同追求,是引导中华民族积极向上的原动力。
3、对于梦想您自己是怎么做的?
A.只在心里想想而已12% B.不会和别人谈论,但自己会暗中培养努力实现梦想29% C.会和朋友谈论自己的梦想,但一般没什么行动22% D.会切实付出行动和努力,争取实现梦想37% 调查中显示,大多数人对于自己的梦想持有乐观态度,积极努力,为自己的最初梦想奋斗。这不单单让人看到了信心,也看到了希望。
4、您认为实现个人梦想最重要的条件是?
A.16%的人认为教育程度是最重要的。B.16%的人认为是机会运气。C.58%的人都认为坚定信念是实现梦想作重要的个人条件和品质。大部分人坚信只要坚定信念,梦想就会实现,有这样一句话:理想是舵,信心是帆,勤奋是桨,成功是岸。有弯曲才有雄壮,有起伏才有波澜。把理想化作舵,把信心化作帆,把勤奋化作桨,把成功化作岸。握紧你手中的舵,张开帆,滑动桨,总有一天能驶到岸边。虽然社会上各种黑幕不断爆出,但是社会文明建设正在不断发展,在公平正义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环境下,将更有助于实现我们的梦想。
5、提到中国梦首先会想到什么?
提到“中国梦”接近半数人首先想到的是“安居乐业,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有11.75%的居民首先联想到的是自己的梦想,11.15%的居民想到国家的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建设等,8.27%想到某一具体的事件、活动或事物,还有19.72%的居民没有任何想法。
对于提到“中国梦”首先想到“安居乐业,有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的居民有97.07%的居民是想到“安居乐业,让大家都过的平平安安”,2.32%的居民是想到“有稳定的工作”,其他居民联想到的是“美国梦、每年有一段的时间旅游。
对于提到“中国梦”首先联想到自己的梦想的居民有98.47%的居民是想到自己的梦想,其他居民联想到的是“出人头地,自己创业”等。对于提到“中国梦”首先想到国家的发展,政治、经济、制度建设等。有34.95%的居民联想到中国的贪腐问题19.89%的居民是想到收复台湾、一个中国等爱国主义内容,10.75%的居民想到的是“房价低一些”,其他居民联想到的是中国未来的发展、中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中国的医疗保障制度、养老保障、教育普及情况、公平公正的司法制度等,对于提到“中国梦”首先想到某一具体的事件、活动或事物的居民有60.14%的居民是想到奥运、足球、中国最强音等比赛,10.87%的居民是想到国家、航天事业、长城、十八大、领导人、政府、军队等,9.42%的居民想到酒,5.07%的居民想到的是睡觉,4.35%的居民想到的是希望工程等慈善事业,其他居民联想到的是中国习俗、蓝天、股票上升、新闻、政治课、手机、书等信息。
6、您认为中国梦何时能够实现?
A.46%的人认为需要20~30年。B.另有21%的人乐观的认为只需10~20年。C.13%的人认为实现中国梦要40年以上的时间。剩下实现中国梦,需要很长时间的奋斗。实现中国梦是社会和谐稳定是前提,建设廉洁政治是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是根本。中国梦是我们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 标,相信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在不久的将来会实现这一梦想。
7、.请您写下您的梦想,我的梦—中国梦。
对于让调查者写下我的梦-中国梦,大多数人还是不愿意写下,这说明很多人还是对于中国梦理解还不够。面对这么多的问题,那么怎样才能够算得上是实现了自己的“中国梦”呢? 大多数的人都觉得努力奋斗,让自己和家人幸福,让孩子拥有更好的更幸福的生活,就是他们最终的梦想。有的人则认为不论做什么,只要做到最优秀最出色的,把本职工作做好也算是一种成功。但一个人却不能没有梦想,这一个梦想不一定伟大,但一定是让你对生活充满信心的精神支柱,是一个让你能够笑对生活的信念。
结论和小结
对于这次社会调研,虽然也遇到了许多困惑,诸如被调查人的自我保护,语言交流问题,隐私等等,但总体也了解了社会各层次人员对中国梦的了解和见解。调查显示群众对于中国梦的认知还很欠缺,或许只有我们这样的正在受教育的学生才能被中国梦打搅。虽然他们不了解,但见解还是由的,通俗点就是国家更有实力,更有地位,社会各机构更完善,服务更人性化等等。
什么时候中国梦呢?如何筑梦呢?中国梦,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提出来的重要思想。从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阐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到在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再到这次号召我国工人阶级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总书记阐述的中国梦,与中华民族历史传统相承接,与当今中国发展大势相契合,指向鲜明,内涵丰富,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确立了新的历史坐标,成为指引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向前的一面旗帜,成为凝聚亿万人民团结奋斗的强大正能量。
劳动推动社会进步,实干才能成就梦想。长期以来,我国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在党的带领下,以执着的热血奋斗,用卓越的劳动创造,书写了劳动的光荣,铸就了辉煌的业绩。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以广大劳模为代表的工人阶级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动人赞歌,以国家主人翁姿态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杰出贡献。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实现中国梦的新征程中,必须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崇尚劳动、造福劳动者,必须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发挥劳模作用。让全体人民进一步焕发劳动热情、释放创造潜能,通过劳动创造更加美好生活,我们才会向目标一步一步靠近,梦想大厦才会一砖一瓦地坚实筑牢。
劳动创造了中华民族,造就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也必将创造出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我们深信,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讲话,我国工人阶级始终做坚持中国道路的柱石、始终做弘扬中国精神的楷模、始终做凝聚中国力量的中坚,亿万人民把“个人梦”与“中国梦”紧密相连、在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进行伟大的劳动创造,我们就一定能书写劳动新光荣,绽放梦想新光华。
中国梦的推行不仅仅是促进国家的繁荣和谐发展,更重要的是把中国梦深入人心,让每个人都有一份积极向上的动力去完成自己的梦想,同时更是中国梦的小小组成,就像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样,以小积大。
对于身边的筑梦进程,我们会发现现在的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人们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国家也日益强盛。但这些表面物质并不能掩盖社会的矛盾。例如,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民工的养老,留守儿童的监护等等。这是在社会大发展的背景下滋生的种种矛盾,如何解决这些矛盾,便是为“筑梦”进程去减少阻力。我认为筑梦不仅仅是国富,更重要的是民安。要坚守以人为本的原则,否则中国梦难以实现。
筑梦,便是用双手去劳动,所以勤劳才能圆梦。别人去说去吧。
做一个为梦想拼搏的人,走自己的路让
第四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资料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专题
学习资 料
(2016年5月)
从两个方面看:
一、概念的阐释;
二、中央的要求。
一、概念的阐释
(一)正确认知
——供给侧: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说,学经济学只要掌握两件事,一个叫供给,一个叫需求。无论是宏观经济学、还是微观经济学,都以供给和需求作为一般性研究分析的逻辑起点。简言之,供给就是出售、需求就是购买。供给与需求,实质上就是一个卖方与买方的问题。
“供给”,指的是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商品的数量。其包含2个条件:生产者有出售愿望和供应能力。(与供给相对的“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的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也包含2个条件:消费者有消费欲望和购买能力。
(从当前现状来看,供给方面愿望没问题、但能力有问题,需求方面能力没问题、但欲望有问题)
“侧”,从字面上理解,就是指“侧重”于某一个“侧面”。因此,“供给侧”就是与“需求侧”相对的一个专业术语。两者的区别在于:
以往我们所做的工作多半是加强需求侧管理,重点从结果出发,着眼于保持经济短期内的稳定增长,通过合理调控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熨平”经济周期性的波动;
现在我们要做的工作则更多是突出供给侧管理,重点从源头 入手,着眼于实现经济中长期的潜在增长,通过科学配置劳动力、土地、资本、科技“四大要素”(也有学者把制度列为第五要素),“弥补”经济结构性的缺陷。
——结构性:简言之,就是经济运行的构成性特征。结构性问题,是中长期形成供需错位、脱节、失衡的根本原因。我国新常态下面临的矛盾,面子上是速度问题、里子上是结构问题。这些结构性问题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增长动力结构、要素投入结构、能耗排放结构、收入分配结构6个方面。
产业结构问题:一产业仍较粗放,抗风险能力差;二产业传统“三高一低”(即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低附加)比重偏大,创新能力不强,处于价值链低端;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发达国家70-80%,中国50-60%,且房地产是拉动主要力量之一)。
区域结构问题:人口分布不合理,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偏低,同时还有东中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公平。
增长动力结构问题:过多依靠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对改革、转型、创新“三组动车”潜力发掘不够。
要素投入结构问题:过度依赖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一般性生产要素投入,人才、技术、知识、信息等高级要素投入不足。
能耗排放结构问题:单位产值能耗过大(五类主要资源平均消耗强度高于世界均值90%,标煤能耗是世界均值的2.5倍)、“三废”碳排比重偏高,资源环境的压力不断加剧。
收入分配结构问题:城乡收入、行业收入、贫富收入的差距都比较大,财富过于集中在少数地区、少数行业和少数人手中。
——改革:正式一点说,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党章上说的是“强国之路”);口头一点说,是“关键一招”、是“最大红利”、是“主旋律”;具体到经济领域来说,它是“推 进经济结构调整的实践路径”,也就是说,“改革是当下中国经济结构性问题的解决之道。”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其目的在于针对供需结构错配,侧重于从供给方面通过一系列精准改革,清除供给冗余、夯实供给基础、释放供给活力、拓展供给空间、提高供给质量、确保供给安全,增强发展新动能、释放发展新活力,促进中国经济提质增效、行稳致远。
(二)认识误区
1、弃用论。争论焦点:有了供给侧改革,还要不要需求侧管理?对于经济运行而言,供给侧与需求侧同等重要,两方面结构性改革应当同步推进,不能顾此失彼。供给侧与需求侧是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不能因为强调一侧而忽略另一侧。在供给与需求的关系问题上,应坚持辩证法思维、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当前中国经济的问题症结在于:表面上是需求不足,实质上是供需错配。(经济发展面临“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我国经济发展的总量性矛盾、周期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但主要矛盾已由总量性、周期性问题转化为结构性问题(前者更多适宜从需求侧管理来解决、后者则更多适宜从供给侧管理来解决)。同时,供需结构错配的矛盾中需求侧和供给侧都有问题,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所以,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言“侧重”,那么前提是兼顾、不是偏废,只有此消彼长的组合、没有非此即彼的排斥。只有坚持供给侧改革与需求侧管理同步配合,才能实现新的、更高水平的供需平衡。
2、回归论。争论焦点:是不是要严管供给,搞“新计划经济”,或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自党的十四大以来,我们党就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这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的重要原则之一,不能也不会轻易改变。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绝不是搞“新计划经济”,更不可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恰恰相反,其核心是要放松管制、释放活力,通过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而政府的角色定位,就是“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即“市场有效”时营造相对宽松、充满活力的发展环境;“市场失灵”时及时补位,采取合理调控和适度干预,保障经济健康发展。
3、借用论。争论焦点:能不能直接照搬照抄或仿效西方供给经济学派等方面的治理方法?西方供给经济学派应对的核心问题是上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出现的经济停滞与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问题。而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只是减速换挡、并未停滞,且同时不存在通胀,相反还有通缩的趋势,与西方世界的“滞胀”有根本不同,因此不能简单套用供给学派提出的减税、私有化、削减福利、紧缩银根等策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冷静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基于国内实践开展的一次理论综合性集成创新。其理论基础只能是以新常态理论为创新背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二、中央的要求
(一)提出的过程 当前,全球经济仍然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美国初步回暖、日本衰退止步、欧洲深陷危机、新兴经济体普遍萎靡,尽管中国表现不俗,但新常态下也面临许多前所未有的新矛盾新问题新挑战。适应、把握、引领新常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大逻辑。
所谓“新常态”,其大背景是由大到强转折期、陷阱跨越关键期、要素约束瓶颈期、深化改革攻坚期、全球治理分化期;其小背景是“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特殊时期”;其特征是“增速换挡(高速转向中高速)、方式转变(规模速度型转向质量效率型)、结构优化(增量扩能转向调存优增)、创新驱动(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市场决定、福祉共享”;其波形是L型,而不是V、U或W型;其对策就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五大发展理念”、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基于全国经济形势作出“分析—判断—定位—应对”的“四步曲”,也是在探索中国发展实践中认识逐步深化、思路日渐清晰、举措不断明确的过程(也可说是一个取势、明道、优术的过程)。
2015年11月10日总书记中央财经领导下小组会议上首次提出“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一天后,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上强调要“培育形成新供给新动力”;五天后,总书记在G20峰会上再次强调要“重视供给端和需求端协同发力”;七天后,李总理“十三五”规划编制工作会上再次指出,要“在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八天后,总书记在APEC会议上第三次提及“供给侧改革”。两位国家主要领导人9天内5次提到“供给”内容,如此高频“点题”,也被视为一个月后中央经济工作会正式 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关工作的前奏。
从本质上看,新常态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关系,其实就是形势与任务的因果关系。因此中央明确指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关系全局、关系长远,是综合研判世界经济形势和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作出的重大决策,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
(二)应对的举措
主要内容概括起来,就是“2个五”:
1、五大工作任务:(“三去一降一补”)
第一,去产能,即化解过剩产能。重点要全面淘汰落后产能(重拳治理“僵尸企业”)、严控新增过剩产能、创新消化低效产能、海外转移低端产能、大力培育优势产能。
第二,降成本,即降低企业成本(规工企业每百元主营业务收入中成本在85元以上,平均利润率只有5.5%)。重点要打出“组合拳”,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负担、社会保险费负担和融资财务成本、电力成本、物流成本。
第三,去库存,即消化房地产库存(重点是二三线城市和不合理的高价房)。重点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建立购租并举的住房制度,完善住房政策性金融;鼓励开发企业调整营销策略,降低房屋销售价,提高产业集中度。
第四,补短板,即扩大有效供给。重点要补齐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的短板,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实施精准扶贫;补齐居民消费升级的短板,围绕从质到量、从产品到服务、从排浪式到个性化的消费发展新趋势创造新供给;补齐软硬基础设施建设的短板,提高投资有效性和精准性,推动形成市场化、可持 续的投入机制和运营机制;补齐高素质人力资本的短板,加大投资于人的力度,优化配置劳动力,持续扩大就业面;补齐“三农”发展的短板,加强农业现代化基础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产品质量效益和农民稳定增收。
第五,去杠杆,即防控金融风险(总体看,债务水平适中、温和可控,240<360。分类看,四部门中:居民、金融机构范围适宜。非金融企业、政府指标增长快,且非金融企业水平高121超过90阈值;政府隐债多、偿还压力大)。重点要有效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建立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规范各类融资行为,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风险的底线。
2、五大政策支撑(供给侧与需求侧两端发力):
第一,宏观政策要稳。其目的是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积极的财政政策要加大力度(结构性减税、阶段性提高赤字率、保障政府支出责任);二是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降低融资成本,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和社会融资总量适度增长,扩大直接融资比重,完善汇率形成机制)。
第二,产业政策要准。其目的是准确定位结构性改革方向。重点要坚持创新引领、创新驱动,激活存量、补齐短板,大力发展实体经济,一产业要推进农业现代化、二产业要建设制造强国、三产业要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同时提高基础设施网络化水平。
第三,微观政策要活。其目的是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重点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转职能,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为基本思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降门槛、宽准入、减成本,将该放的放下去、该管的管起来、该服务的服务到位,真正做到“放水养鱼”。二是优环境,从政策上、制度上、服务上营造宽松市场环境,破除市场壁垒和地方保护,保障企业权益,改善企业 预期,增强企业信心,扩大有效供给,适应消费需求。
第四,改革政策要实。其目的是大力推动改革落地。重点要保持战略定力,坚持变中求新、新中求进、进中突破,持续通过改革加快释放结构调整红利、新型城镇化红利、自贸区建设红利、企业创新红利、新人口红利。
第五,社会政策要托底。其目的是守住民生底线。重点要发挥社会政策“稳定器”作用,立足于“兜底”,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和基本公共服务,落实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程。
第五篇:关于精准扶贫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于“精准扶贫”,你需要了解的十个关键点
一、现状
——从贫困人口的数量看,贫困人口仍然较多。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14年底,我国还有贫困人口7017万人。
——从贫困人口的分布看,都是难啃的“硬骨头”。经过多轮扶贫攻坚,目前的贫困人口大多分布在“角落里”——深山区、石山区、高寒山区、偏远山区,无论采取何种扶贫方式,难度都比以往增加,不少地方面临“保护生态”与“加快发展”的矛盾。
——从贫困群众的诉求看,日益呈现多样化。一方面,我国扶贫开发已经从“以解决温饱为主要任务”的阶段转入“巩固温饱成果、加快脱贫致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发展能力、缩小发展差距的新阶段”;另一方面,“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的要求也增加了扶贫开发难度。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没有根本改变。在民生问题中,困难群体往往有更多更强烈的诉求,因此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扶。距2020年还有不到6年时间,要确保7000多万人全部如期脱贫,每年要减贫1200万人,每个月要减贫100万人,任务非常重。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人民幸福。尽管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但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缩小城乡和区域发展差距依然是我们面临的重大挑战。全面小康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小康,不能出现有人掉队。未来5年,我们将使中国现有标准下7000多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这是中国落实2015年后发展议程的重要一步。”
“学习笔记”评述:
减贫与发展是反映经济转型、社会进步的一面镜子,认识和掌握贫困化发生机理、演化特征及分布规律,是制定扶贫规划的重要依据。总书记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自己花精力最多的是扶贫,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日渐紧迫,“不容一个人掉队”的“全面建成”目标的实现与扶贫成败与否有巨大的关联。“精准扶贫”已上升为国家战略,迫切期待一系列“超常规”举措和政策“组合拳”取得看得见的成效。三、六个精准
“我们注重抓六个精准,即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确保各项政策好处落到扶贫对象身上。” 四、四个施策
“我们坚持分类施策,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 五、五种渠道
第 1 页
“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易地搬迁安置一批,通过生态保护脱贫一批,通过教育扶贫脱贫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六、十项工程
干部驻村帮扶、职业教育培训、扶贫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电商扶贫、旅游扶贫、光伏扶贫、构树扶贫、致富带头人创业培训、龙头企业带动。
“学习笔记”评述:
有些地方扶贫投入不少,但实际效果不佳,主要原因在于扶贫对象的精准性、因贫施策的科学性不够。而精准扶贫,正是扶贫工作科学性的体现。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制胜之道也在于精准。“六个精准、四个施策、五种渠道,十项工程”,就体现出精准扶贫中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和更加的行动。贫穷是一种系统性弊病,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扶到点上、根上,才能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理解“精准扶贫”的要义,用我们老百姓的话,就是“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其中,精确识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前提,扶贫工作要到村到户,首先要了解哪一村贫,哪一户穷,摸清底数、建档立卡,被称为精准扶贫的“第一战役”。2014年全国共识别贫困村12.8万个、贫困人口8800多万,并录入扶贫业务管理系统。信息化、动态化管理,为实施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七、多元主体
“我们坚持动员全社会参与,发挥中国制度优势,构建了政府、社会、市场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元主体的社会扶贫体系。”
“学习笔记”评述:
众人拾柴火焰高。我国已将每年的10月17日设为“扶贫日”,不少人将“1017”谐音为“邀您一起”,意在最广泛地动员社会力量投入扶贫济困工作。目前,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等多方力量互为支撑,拓展着全新的扶贫格局。从各方“单打独斗”到整合资源“握拳出击”,这也是精准扶贫思维的重要体现。从各地实践看,在吃透当地情况的基础上,搞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常常成效更加明显。以政府一元主体为核心的扶贫计划往往多依赖于行政力量,搞大水漫灌、一刀切,从而忽视市场与社会,群众不但没有富起来,大量的投入还打了水漂。精准扶贫的思路动员了我国民营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广泛参与到扶贫的行列中来,开创了多维联动的社会扶贫新格局,真正反映民情民心,将脱贫致富带入到寻常生活中。
八、管理
“我们坚持中国制度的优势,构建省市县乡村五级一起抓扶贫,层层落实责任制的治理格局。”
“学习笔记”评述:
我国自1986年起开始设立贫困县,旨在集中资源扶助最贫困的地区。然而,在原有考核机制下,为争
第 2 页 取政策扶持,部分地区出现了“哭穷”争戴“贫困帽”的现象。为创新扶贫县考核机制,2014年中组部、扶贫办印发了《关于改进贫困县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工作的意见》,全面推进扶贫县考核、约束、退出三项机制改革。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了建立贫困县约束机制的文件,对贫困县必须作为、提倡作为、禁止作为等事项作出了明确规定。在退出机制上,扶贫办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调查研究,河北、贵州、甘肃等省份制定了贫困县退出标准、程序、奖励办法和脱贫时间表。
正在编制的“十三五”规划将把扶贫开发放在重要位置,从顶层设计着手,谋划了一整套制度保障,尤其强调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充分调动各级党委政府主动作为抓扶贫。除地方政府外,规划还拟对行业部门的扶贫责任做出明确要求,今后行业部门扶贫工作将不再是“可有可无”的“顺手之举”,而是有一系列制度体系予以监督保障。
九、扶志与扶智
“我们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把发展作为解决贫困的根本途径,既扶贫又扶志,调动扶贫对象的积极性,提高其发展能力,发挥其主体作用。”“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学习笔记”评述:
扶贫扶贫,关键是一个“扶”字。给钱给物,只能解一时之困,合理安排扶贫项目和扶贫资金,恢复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才能断掉穷根、开掘富源。贫困人口致贫原因各不相同,有的读不起书,有的看不起病,有的住危房,有的没有劳动能力,有的缺乏启动资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而要“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安格斯〃迪顿认为,没有国家与积极活跃的公民的有效互动,就很难形成战胜全球贫困所需要的增长。精准扶贫不是强行脱贫,而是要拔除贫根。用科学的态度营造起扶贫扶志扶智的制度环境,转变一些地区“等靠要”观念,才能解决“人的素质性脱贫”问题,引导民众主动参与乡村建设。说到底,扶起贫穷的人们,最终是要让他们自己站立。精准扶贫摆脱了以往社会保障制度中被动盲目投入的趋势,政府着力于建设一个环境,培育脱贫的能力。
十、展望
让精准扶贫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QQ:504474968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
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森林生态安全工作
李克强刘云山张高丽出席
第 3 页 1月26日电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下午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研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森林生态安全工作。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从生产领域加强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使供给体系更好适应需求结构变化。需求包括投资、出口、消费三驾马车。此理论主要是凯恩斯短期刺激理论。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推进“三去一降一补”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最早由日本经济学家青木昌彦201503论文有日文供给侧提出,相对于需求侧而言,包括新增劳动力,资本形成,生产效率提高),就是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用增量改革促存量调整,在增加投资过程中优化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开源疏流,在经济可持续高速增长的基础上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就是优化产权结构,国进民进、政府宏观调控与民间活力相互促进;就是优化投融资结构,促进资源整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化再生;就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质量,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就是优化分配结构,实现公平分配,使消费成为生产力;就是优化流通结构,节省交易成本,提高有效经济总量;就是优化消费结构,实现消费品不断升级,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
二零一六年一月二十六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总书记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1根本目的:提高供给质量满足需要,使供给能力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2主攻方向:减少无效供给,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结构的适应性,当前重点是推进“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
3本质属性:深化改革,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价格、财税、金融、社保等领域基础性改革。
第 4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