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XX乡“四在农家”创建推动新农村建设村寨庭院硬化项目实施方案
XX乡“四在农家”创建推动新农村建设村寨庭院硬化项目实施方
案
为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提高农村群众人居环境质量,加快推进全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根据《中共XX县委员会、XX县人民政府关于以“四在农家”为载体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XX发„2011‟39号)文件及XX县农业局《关于印发XX县2012年“四在农家”创建推动新农村建设村寨庭院硬化项目实施方案的通知》盘农字[2012]221号文件精神,结合XX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到位、有序推进”的原则思路,让“富、学、乐、美”工作真正落到实处,走进农家,建立“农民投资投劳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机制,以乡为主体,以村为单元,以自然村寨为单位,以“实施五改三建一规范(改路、改房、改厕、改圈、改灶,建休闲娱乐场、建宣传栏、建体育运动场所,规范房前屋后杂物乱堆)”和“四化(道路硬化、庭院美化、环境洁化、村庄绿化)”为主要内容,以“四在农家”为载体,精心组织实施村寨整治,做到公路、铁路沿线,整治一片、成功一
片,切实改善农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提高农村群众的人居环境质量。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规划先行,分步实施。坚持以规划为龙头,科学编制村寨整治规划和行动计划,严格按规划推进村寨整治工作。根据群众需要解决问题的迫切程度,实施项目的难易程度以及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有步骤、有计划地实施村寨整治工作。
(二)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坚持从实际出发,注意村与村之间、村寨与村寨之间的区别,立足现有基础进行改造、完善和提升,坚持“保留农村传统民俗风情和田园风光”、“突出综合整治、突出全面配套”、“不大拆大建、不大挖大填、不大砍大伐”的原则,做到风格各异、特色鲜明。
(三)坚持政府引导,群众主动参与。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积极组织和引导农民参与村寨整治活动,以农民自愿和村民自治为取向,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着重解决好群众生产生活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建设家园的积极性。
(四)坚持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群众自筹为主,社会力量参与等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的有效机制,组织和引导社会各界和农村先富起来的群体,支持、参与村寨整治。整合县委宣传部、县文明办和县发改、农业、环保、林业、水利、扶贫、卫生、计生、文体等部门的相关实施项目,以及地方各企业实施“以工哺农”项目涉及农村村寨整治内容,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
(五)坚持典型引导,示范带动。抓好典型引导,发挥示范效应,着力规划建设一批示范点,以点带面、因势利导、循序渐进,建设规划一次性到位。
(六)坚持量力而行,务求实效。科学制定村寨整治规划及年度整治目标、任务和措施,既要有超前性,符合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又要符合客观实际,切实可行,不走形式,不贪大求洋、盲目攀比。
三、目标要求
按照县委的安排,在2012年,全面完成三个村(雨格、云上、王家箐)29个村民组1545户农村住户自然村寨的村寨整治,基本实现农村住户庭院和道路硬化、环境洁化、屋面美化,村容村貌有一个新变化。
四、内容标准
(一)硬化工程
1、进寨路硬化。长度在200米以内,建设路面宽度在4米以上,厚度在25厘米以上(其中:干铺插石垫层15厘米,C20现浇混凝土路面10厘米)。
2、村寨内主干道硬化。建设路面宽度在3 米以上,厚度在20厘米以上(其中:干铺插石垫层15厘米,C20现浇混凝土路面10厘米)。
3、村寨内次干道、串户路硬化。串户路是指村寨内农户与农户之间连接的道路。路面硬化,宽度为1米左右,厚度在15厘
米以上(其中:干铺插石垫层10厘米,C15现浇混凝土路面5厘米)。
4、庭院硬化。厚度在15厘米以上(其中:干铺插石垫层10厘米,C15现浇混凝土面5厘米)。
以上硬化工程,必须支护边模,铺插石,混凝土夯实、收浆、抹面。有坡度的路面可用螺纹钢筋压印或梯步处理。
(二)环境洁化工程
1、排水(污)口。庭院内有排水(污)口,生产生活污水通过排水(污)口排入串户路排水沟,最后排入村寨内主排水沟(管)。村寨内排水(污)沟(管)建设标准:主干道两旁排水沟断面不小于50厘米×30厘米,有条件的可加盖板或用预制排水管(管径不小于20厘米);次干道排水沟沟深不少于30厘米,沟宽不少于20厘米;排水沟要求两侧用50﹟水泥砂浆砌块石,100#水泥砂浆压顶,沟底浇4厘米厚水泥混凝土垫层。串户路根据排水量大小建造排水沟,将各家各户的生产生活污水汇聚排放,确保污水不乱排。
2、垃圾池建设。按规划修建容量能满足各家各户使用需要的垃圾池,规格长3米×宽3米×高2米。
(三)房屋美化工程(已经建设)
1、砖混结构平房屋面。房屋立面(外墙壁)按规划要求统一色调,统一风格,全部加盖小青瓦。
2、木架结构青瓦房(危房除外)。房屋立面按规划要求进行木结构维修、上漆,墙面修补、粉刷上色,房屋门窗、柱、转角处与楼层交接处统一色调;屋檐、屋面、屋脊用青瓦盖面调脊垛口,面沿墙壁抹平,下部窗台以下采用青砖勾白缝或离地30厘米分做成青色地脚枋,上部外墙用涂料(乳胶漆)刷白。
以村为单位对改造房屋进行统一编号。按照一户一宅的规定,将违章搭盖房及“空心房”全部拆除,做到环境美观、道路通畅。新建设房屋按今年发放的挂历图片相关规划房屋样图进行建造。
(四)宣传、休闲场所建设工程
对相对集中的农村自然村寨,按规划设计修建宣传、休闲场所。
1、休闲娱乐场。硬化厚度在15厘米以上(其中:干铺插石垫层10厘米,C15现浇混凝土面5厘米)。
2、宣传栏。要求建在休闲娱乐场所或村民聚集的地方,建设面积在15平方米以上。
(五)绿化工程
有条件的村寨,在房前屋后、道路两旁、村内空地植树、种草、栽花,绿化村寨。
(六)其它工程
积极争取项目扶持,大力实施“沼气池一气带三改”、单改厕等涉及村寨整治的工程,厕所面积不低于6平方米,并要求男、女两格分开有明显的标志。
五、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2年7月)
各村委会抽调精兵强将组建村寨整治工作领导小组,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充分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通过召开实施村寨整治动员会、组织参观、新闻报道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发动和积极引导,使实施村寨整治活动成为广大农村住户的自觉行动,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和参与村寨整治的良好氛围。
(二)试点示范阶段(2012年8月~2012年9月)按照“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要求,XX乡确定党员干部职工、村干部先带头示范进行村寨整治,进一步探索村寨整治的路子,积累经验,充分发挥示范点的带动作用。XX乡创建“四在农家”活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下简称乡领导小组)要建立培训制度,并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对开展村寨整治工作的各级领导干部、驻村指导员和农民进行培训,提高各级领导干部、驻村指导员的工作能力和农民的参与能力。
(三)全面推进阶段(2012年9月~2012年12月)在加强示范点建设的基础上,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高标准、多层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四在农家”建设村寨整治工作,全面完成村寨整治任务。组织自查,严格验收。项目竣工后,乡政府、村委会领导小组要及时组织自查,认真核实登记检查项目数量和完成情况,查看簿、册、卡和物资、资金使用情况,查漏补缺,整改完善;以项目为单位收集整理相关文件、方案、图、表、照片、花名册等资料,立卷归档。乡人民政府完成自查并整改结束后,向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交请验报告,由领导小组办公室制定验收方案,并组织验收。
六、资金筹集
(一)整合县级财政投入。包括农村危房改造、一事一议奖补工程和各种资金。
(二)捆绑、整合其他项目资金。2010~2012年,县环境保护专项资金重点向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生态文明村寨建设项目倾斜;发改、扶贫、水利、农业、卫生、畜牧、建设、林业、交通等部门积极向上级申报涉及村寨整治的相关项目,争取资金投入。
(三)社会各界投入资金。乡境内各相关企业(含国有大中型企业)根据地企共建挂钩点制度投入资金帮助各挂钩村进行村寨整治;各行政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采取捐款、捐物等方式支持村寨整治。
(四)群众投入。按照量力而行、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积极引导、鼓励群众投入。政府协调和引导金融机构,采取政府贴息或发放低息贷款方式支持群众投入。同时,加强对农民的组织和培训,动员群众积极投工投劳。
七、资金管理
(一)县级财政投入资金管理。该项资金为县级补助资金,由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立专户,实行专账管理,在县领导小组的指导下,按照县级统一安排、乡统筹、村寨及农户使用的原则进行使用。要建立专帐,补助资金、物资发放和使用手续规范齐全,补助项目、资金、实物发放过程公开透明,张榜公布。
(二)其它资金管理。按照“渠道不变、项目整合、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定向投放、各记其功”的原则进行管理使用,确保资金使用发挥最大效益。
(三)补助标准。根据《中共XX县委员会、XX县人民政府关于以“四在农家”为载体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盘党发„2011‟39号)文件标准执行。本次建设补助标准为:
主路70元/㎡,串户路15元/㎡,排水沟150元每立方米,娱乐场所20元/㎡,庭院硬化15元/㎡,改厕400元/个,修建花池10元/㎡,宣传栏200元/㎡,垃圾池400元/㎡。不实施任何项目的不给予补助。公益性项目如主路、娱乐场所、垃圾池等按具体实施工程计算。
八、主要措施
(一)组织领导。根据《中共XX县委员会、XX县人民政府关于以“四在农家”为载体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盘党发„2011‟39号)文件要求,为保证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进一步规范我乡创建“四在农家”活动建设工程,确保此项工作有序开展,成立了《XX乡 “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推进新农村建设村寨庭院硬化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具体组成人员如下: 组 长: 杜国龙(乡党委副书记、政府乡长)副组长:王光荣(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
黄和飞(乡党委委员、政法委书记、武装部长)
邓加元(乡党委委员、政府副乡长)
高忠敏(乡党委委员、政府副乡长)牛开朝(乡党委委员、政府副乡长)吴敏香(政府副乡长)
陈 燕(乡党委委员、工会主席)王忠胜(乡党委委员)
成 员: 谭玉虎(乡党政办公室主任)
刘 旭(乡纪委监察室主任、党政办公室副主任)王龙富(乡村镇建设规划负责人)张 鹏(乡财政负责人)王大良(乡国土资源所所长)彭福俊(XX供电所所长)
管艳(乡科技文化教育服务中心主任)何峰(乡交通管理站站长)冯国华(乡水利站站长)
向谷汉(乡环境监察站站长、王家箐村包村队长)
王平(乡畜牧站副站长、营上村包村队长)肖本江(乡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雨格村包村队长)张明跃(乡经济发展办公室工作员)吴兴平(王家箐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春平(王家箐村村委会主任)汤成树(营上村村委会主任)赵贤鹏(营上村村党支部书记)徐加宏(雨格村村委会主任)赵保勤(雨格村党支部书记)
下设办公室在村镇建设规划办公室,由王龙富兼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向谷汉、王平、肖本江负责开展日常工作。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四在农家”创建活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举措。加强村寨整治工作,有利于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村社会文明,有利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焕发农村社会活力,有利于改变农村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对村寨进行整治,配套必要的设施,搞好环境卫生,改善村容村貌,可以有效地改善农民的生活习惯和生产生活环境,符合发展要求,符合群众意愿。各级各部门要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创建活动的重要意义,增强做好村寨整治工作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探索,扎实工作,完成各项目标任务。
(三)全民参与,明确责任。“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工作是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之一。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增强做好村寨整治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乡领导实行村寨整治工作挂村责任制(具体分工,敖成秋、高忠敏、陈燕负责雨格村;杜国龙、王光荣、牛开朝、王忠胜负责王家箐村;王慧、黄河飞、邓家元、吴敏香负责营上村),其他干部职工包保证人人员名单附后。要求工作有制度、有计划,有明显成效。认真调研、督促、检查、指导村寨整治工作,并将督导村寨整治工作作为单位个人年终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各村要成立创建“四在农家”活动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以村为单位组建实施“四在农家”村寨整治工作队,实行包村干部包片负责,做到工作到村,管理到户,责任到人。
(四)分类指导,重点突破。要在抓好试点,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确定村寨规划和整治的时序,积极稳妥地推进村寨整治工作。对经济基础好、村委班子强、群众积极性高的村要尽量“一步到位”,高水平、高标准进行村寨整治;对经济条件一般的村寨,要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搞大拆大建,力求在改变村容村貌上下功夫;对规模小、交通不便、经济实力差、基础设施不配套的村寨,要立足于现有条件,在不增加农民负担的前提下以较低成本投入改善人居环境;对已经扶持实施过村寨整治的村或自然村寨,原则上不再给予补助。
(五)完善布局,改善环境。在创建活动建设中,在充分考虑农户的经济承受能力的前提下,要做到统一布局,统一设计,通过建造多层住宅和共用晒坝等手段尽量少占耕地。建新房后拆除旧房,退宅还耕或调剂他人使用。旧房改造和整治中要抛弃陋习,倡导新风,保护环境,讲究美观,消除露天粪坑和简陋厕所,推广沼气工程,切实解决“只见新房、不见新村”,“屋内现代化、屋外脏乱差”等问题。
(六)加强培训,搞好规划。建立实施村寨整治技能培训制度,分期、分批培训实施村寨整治工作的乡、村领导干部和驻村指导员,加强对农村劳动力实施村寨整治工作的基本技能培训,提高群众参与能力。要加快村寨整治规划的编制,做到早谋划、早安排、早引导、早落实,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村寨整治规划,规划要突出民族和地方特色,不要盲目攀比,贪大求洋,也不能标准过低,安于现状。
(七)强化协调,搞好服务。各级各部门各农户务必要站在讲政治、顾大局,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高度,切实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乡党委乡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把实施创建“四在农家”活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本单位、本村工作职责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协调服务意识,扎实工作,形成合力,加快推进全县实施村寨整治工作进程。
(八)强化监督,严格奖惩。各村要采取强有力的工作措施,强化对“四在农家”创建工作的经常性指导和监督,按照工作计划抓好调度,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四在农家”工作又快又好推进。在实施创建活动全过程中,乡领导小组要组织督促检查组,采取面上督查、随机抽查和明查暗访等形式开展经常性的考评检查,对工作完成较好的村给予表彰奖励,对完成情况较差的给予通报批评。
XX乡人民政府
2012年7月18日
第二篇:乡2011年四在农家创建工作总结(范文)
**乡2011年“四在农家”创建工作总结
今年,是我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台阶上水平的关键一年,搞好“四在农家”创建工作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县委提出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县委“三化一新”战略部署,以“四在农家”创建活动为载体,坚持提高型和普通型并重,突出边远贫困山区重点,以黔北民居建设和“五通三改三建”为主要内容,以“四好一新”文明村寨建设为抓手,深化“富、学、乐、美”内涵,扎实推进“四在农家”创建活动取得实效。按照“巩固提高一批、重点打造一批、普及推广一批”的工作原则,整合资源、突出重点、统筹发展、整体提速,全面完成今年的创建目标。
按照这一目标要求,今年乡党委政府进一步加大了创建力度。强化领导,调整充实以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明确由党委书记为组长。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用于“四在农家”创建,同时辅之以沼气池、危房改造、农村低保、一事一议等项目支持,全面推进创建村、组各项社会事业。分类创建,整体推进,根据条件差异,分巩固提高点、重点打造点、普及推广点进行创建,类别不同,要求不同,共创建5个示范点,创建农户261户1203人。
一、工作完成情况
今年,各村、各部门高度重视“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继续把“四在农家”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来抓,坚持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加强领导,强化措施,狠抓落实。一是明确目标,找准定位。从实际出发,尊重创建规律和特点,不贪大求全,不盲目求快,制定明确的阶段性目标,客观定位,由易到难,搞好规划,逐步实施。二是
分类创建,统筹推进。按照巩固提高、重点打造、普及推广的创建要求,各乡镇、街道办事处、各挂帮单位坚持类别不同、质量一样的原则,抢抓时节,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三是突出重点,讲究质量。坚持突出农民教育和富在农家工作重点,通过举办培训会、动员会、党课,张贴宣传标语,转变农民观念,改变农业生产经营方式,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和市场经济意识。四是整合资源,捆绑实施。坚持把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宣传思想、公民道德建设、农业、畜牧、农机、沼气、教育、文化、卫生等工作集中捆绑实施,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创建合力,着力打造一批影响力大、带动性强、文化品位较高的精品示范点。
一年来,全乡“四在农家”创建点共修建连户路8.3公里,硬化连户进寨路5.8公里,改厕187间,改灶187间,美化房屋261间,硬化院坝17630平方米,建花池32个,接通自来水261,通电视261户,建宣传栏4块,打造文化墙40幅,建图书室2间,文化活动场所2个,召开群众会30次,举办农技培训25期(次),参训农民5000人(次)。由于领导重视,责任明确,创建措施有力,组织发动充分,**“四在农家”创建工作有力开展。
二、存在的问题
1、由于我乡属于高寒极贫乡,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在创建工作上还需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扶。
2、脏乱整治工作有些欠缺。农村脏乱整治力度不大,措施乏力,制度不健全,管理没跟上,造成部分“四在农家”创建点还有些脏乱现象。
三、下步工作打算
1、加强督导检查,督促各村、各部门立即行动起来,再宣传、再发动,阶段性掀起创建高潮,务必于年底前全面完成“四在农家”创建主体工程建设。
2、引导树立“四在农家”创建责任意识、精品意识,高标准、严要求开展创建,把好质量关。要加大业务干部培训教育力度,提高指导水平和能力。要引导基层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依靠自身力量改变贫穷落后面貌,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不畏艰难的勇气,建设美好家园。
3、加强部门协调,进一步增强挂帮单位反哺农村、建设新村的使命意识,注意改进帮扶方式方法,加强部门沟通和联系,注重效果。要简化办事手续,转变机关作风,方便基层群众。
4、按照上级部门的安排,结合实施“十大民生”工程,突出重点,精心部署,继续完成好创建点工作,积极做好2012年“四在农家”创建点规划,整体推进**乡各村的新农村建设进度。
中共**乡委员会 2011年12月5日
第三篇:凤冈土溪创建小康村寨引领“四在农家
凤冈土溪创建小康村寨引领“四在农家•美丽乡村”
“一事一议就是好啊,让我们农村的人都能享受到城里人的生活,走水泥路,享受晚上亮起的路灯,晚上出门耍都不用带手电筒了”。
4月10日,笔者来到凤冈县土溪镇三河社区上干大组关庄小组看见,该组以前狭窄的稀泥烂路不见了,展现眼前的已经是一条白花花的硬化水泥路,路边还安起了路灯,给夜晚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寨子里的房屋变新了,环境也变美了,出行方便了。村民们走在明亮路灯下的硬化路上,谈论着如今党和政府的“一事一议”惠农政策带来的好处,以及三河社区为民服务的实事,他们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道路硬化了,路灯安装了,对我们夜里出行、晚上干农活回家都很方便,再不用带手电筒了,感谢党和政府,感谢社区呢。”40多岁的村民田茂友高兴地说。
笔者采访中了解到,三河社区从去年来以小康村创建工作为契机,坚持服务群众不放松,抢抓机遇,全面提升社区服务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去年来,三河社区为了完成小康村寨创建工作,把该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来抓,顺利实施完成了关庄组和上干组生产路硬化约2.3公里,上干大组河道保坎的新建和维护,对上干球场新建了围墙;完成从土溪镇小学至林业站的新街街道建设和玉皇阁路段的排污沟建设;上干组部分通组路的维修和防洪沟新修500米,以及部分农户房屋院坝的硬化1100平方米;并在上干组至关庄组、土溪小学至道场坝公路两边共安装了路灯共计55盏,该项工程的实施给群众出行及各方面都带来了实惠,得到了群众的点赞。一年来,三河社区顺利完成了小康村寨创建工作,目前已经做好了迎接县里验收的各项准备。据悉,本周内社区将迎接县里小康村寨的验收。
三河社区所辖范围与其他村都不一样,就是土溪镇政府集镇所在地及邻近的上干大组、官庄小组,然而街道卫生却是一项管理难的工作。为了不影响镇政府所在地的街道卫生,社区明确保洁人员和垃圾清运人员定时清扫和清理,对卫生人员进行考核管理,明确奖惩,严格对履职不严、偷懒懈怠的人员进行处理和更换。
“我们社区还定时或不定时对辖区内的卫生区域和乱搭乱建现象进行排查,与居民签订好《门前三包》责任书,作好社区整脏治乱的宣传工作,协助街道居民搞好自家门前的卫生。”社区副主任曾祥志说。
经过社区干部职工的努力,结合土溪镇对三河社区整脏治乱资金3万元和社区匹配资金1万元的投入,协调在大连村簸箕岩组处修建了垃圾场一个,解决街上垃圾车13辆,按时完成了镇政府下达的3.5万元卫生费的征收。2014年,三河社区“整脏治乱”工作名列全县第五名,社区副主任曾祥志同时也获得了“凤冈县整脏治乱先进个人”的荣誉称号。(凤冈县文明办:冉昱晟)
报送单位:遵义市凤冈县文明办,电话:25229339
第四篇:“四在农家”活动引领新农村建设
遵义“四在农家”活动引领新农村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吹响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角,各地区各部门从实际出发,认真落实中央的部署,从解决农民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入手,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本报从今天起开设《建设新农村》专栏,介绍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新气象、新探索和新做法。
春节前夕,记者在贵州遵义市的余庆县转了十几个村寨,所到之处,几乎家家庭院门口都有个瓷砖镶嵌的小水池,主人从地里干活回来,在水池里洗净脚上和农具上的泥土才踏进院内。不少人家的窗台下,一排排拖鞋显示出主人和城里人一样的讲究。这讲究,是“四在农家”活动带来的。发源于余庆县、目前在遵义市的14个县市区全面展开的“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引导农民增收致富为前提,改善了农民的人居环境和生产生活条件,改变了农民的精神面貌,得到全市广大农民群众发自内心的拥护。
2001年,余庆县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活动中,顺应农民求富、求学、求乐、求美的需求,率先在全县开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遵义市及时组织调研并在全市加以总结推广。市委、市政府从农民最关心、要求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入手,通过“七个一”和“五通三改三建”,把创建活动落到实处。“七个一”即帮助农民找到一条致富增收的路子,家家户户有一幢宽敞整洁的住房,有一套家具和家用电器,安装一部家用电话,掌握一门以上农业实用技术,有一间卫生厨房和厕所,有一种以上健康有益的文体爱好。“五通三改三建”即通电、通水、通路、通电话、通广播电视,改居住环境、改厕、改灶,建文化广播室、对外宣传栏、体育娱乐场所。
围绕“四在农家”创建活动,遵义市各级党政领导和基层干部转变作风,真抓实干,采取“党政引导,村组自治,群众为主,政府补助,部门帮扶,社会赞助”的工作机制,让农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每年全市1万多名干部带着点子、项目和资金,深入到创建点上,从一村一寨、一家一户抓起。单位捐助水泥等部分建材,干部带领群众投工投劳,因地制宜改变农村屋内外环境。柴灶改成沼气灶,厕所改成水冲式,石块垒砌乒乓球台和花坛,平整后的打谷场竖起了篮球架。村寨、乡镇之间的演讲比赛、文艺汇演、体育比赛成了农民常盼常有的赏心乐事。
4年多来,各级各部门从政策、项目、资金上向创建点倾斜,共投入资金2亿元。其中,各级财政补助2400多万元,部门帮扶和社会捐助2500多万元,农民投资和投工投劳折合1.5亿元,全部用于“五通三改三建”基础设施建设。到去年底,全市已完成创建点1500多个,覆盖221个乡镇,有60多万农民受益,占全市农民人口总数的12%。遵义市已提出明确目标,2010年以前,全市要有80%以上的自然村寨开展“四在农家”活动,让85%以上的农民享受到像城里人那样的文明生活。
“四在农家”活动把“富”放在第一位,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涌现出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广、增加收入快的订单农业、观光农业。所有创建点上的农民,增收致富的思路更清、路子更宽、速度加快,2005年人均收入达2300元,比全市农民人均收入多出100元。
生活变富、环境变美、乡风变文明,“四在农家”活动激发了农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创建点上不少村民说:过去我们穷得连自己都看不起自己,现在我们正在用双手建设美好的家园。在桐梓县娄山关镇小坝连村,走进王登炳老汉的院子里,十几个造型别致的花池引人注目,在他新建的“绿趣亭”中,一枚“火箭”直指蓝天。问及为何要做这个造型,王老汉自豪地说:这是我的“神舟”飞船,它象征着我们农民对科技知识的追求,表达我们对国家繁荣昌盛的祝福。“农民得实惠,干部得民心”,红花岗区沙坪村村民陈进的这句话,道出了不少遵义农民对“四在农家”创建活动的深切体会。
第五篇:涪城区以“五在农家”为突破口 推动新农村建设
涪城区以“五在农家”为突破口 推动新农村建设
1998年,涪城区委、区政府针对全区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匮泛,农民文明素养、思想道德状况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在全区农村开展了“学、富、乐、美”文明在农家活动,用以承载农村精神文明建设。2004年,区委、区政府进一步总结经验,针对农民追求健康文明的生活愿望更加迫切的实际,提出丰富文明在农家活动的内容,把“德”在农家活动列入其中,形成现在的“学、富、乐、美、德”文明在农家活动,推动全区新农村建设。
一、做到三个坚持,文明在农家活动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驱动力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涪城区把统筹城乡文明进步作为工作的基本指导思想,并在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区委一班人认为,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提高农民的素质是根本。区委、区政府三管齐下提高农民素质,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即,重视义务教育,全区6万适龄学生中,普及率达到100%,同时,区上还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每年为上不了高中或大学的适龄青少年补助2000元学费,鼓励其到职业技术学院学一门专业实用技能。发挥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作用,把城中村失地农民的培训纳入工作范围。
涪城区还注意激发农民的内在活力,重点培养“领头雁”的致富本领。区委、区政府与西南科技大学、四川农大等高校联合办学,加强对村社干部和种养大户的培训,全区村支书和村主任全部达到大专以上学历。石洞乡戴家林村党支书把所学习知识转化为农民增收的潜力,把一个典型的纯农业村变成树木成林,瓜果飘香的经济村,收到了“学”长智慧的效果。团区委在青年农民中开展培养致富能手活动,大大激发了农村青年的创业热情,关帝镇青年农民企业家林登富把关帝土鸡做成了名牌,一大批青年加入了土鸡产业化生产行业。
——坚持物质文明建设与精神文明建设相融互动,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放到“五在农家”之首。近年来,先后涌现了无公害蔬菜、奶牛、土鸡,戈家桃林、回龙山观光旅游等农业产业化集群。绵阳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龙门镇小桥村,以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让农民增收致富,农民人均增收1万元以上。2005年,全区农民收入达到4300多元,较1997年增长2倍。收到了“富”增收入,生活宽裕的效果。
衣食足而礼仪兴。涪城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既有政府的引导和推动,又有农民的自发行为。文明在农家活动的发源地塘汛镇,便是农民自费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点燃全区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而且农民还“送文化进城”。当前,区委、区政府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做到了有班子、有专人、有经费,区财政投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中的费用达300多万元,在城乡社会规划发展,环境建设等方面精神文明都有一席之地。
——坚持从环境卫生入手,改变生活陋习,提升农民文明素养。在新农村建设中,最艰难的是农民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准的提高。涪城区委、区政府先后提出了乡风文明建设《实施意见》,下发了在全区农村开展清洁大行动的《通知》,并以文明在农家活动为载体,开展了文明新风进农家活动,把全区“一池三改”与引导农民改变生活陋习、培养文明素质结合,全区到处吹起了文明风。金峰镇开展“干净厨房,清洁厕所,整洁院落,清理家畜禽圈舍”等活动,在公路沿线的穿心店村、大廓庙村、项家庙村的农户中实行垃圾袋装,统一清运,集中填埋,已经成为农民的自学行动,收到了“美”展新貌,村容整洁的效果。
二、搞好三个结合,文明在农家活动促进农村工作实现三个转变
——做好三个结合,文明在农家活动在农村唱起了大戏。涪城区委认为,针对农民的思想政治工作不能空洞说教,而是要探讨适合农村新形势的方法。因此,区委首先把“文明在农家”活动同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相结合,克服了过去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枯燥无味的做法。在农民中传达党的方针政策,由开坝坝会改为唱坝坝戏,寓教于乐。乡镇还利用调频广播每天分三个时段开广播会,宣讲党的政策。二是“文明在农家”活动同转变政府职能,党的建设,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相结合。指标、任务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各部门在工作中的对象、责任具体明确,促使他们“沉下深水”解决问题,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干部作风得到转变。三是文明在农家活动与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克服了过去经济工作与精神文明建设两张皮的弊端。把“学、富、乐、美、德”的创评内容细化为定性和定量的指标、层层分解到各部门,在农村工作的目标任务,具体明确,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有效融合,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内在的有机统一。同时,在农村普遍开展的创评“五星户”的过程,就是党和政府引导和带领广大农民求学、求富、求乐、求美、求德的过程。
——文明在农家活动,促进部门工作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各涉农部门由相对各自为政、高耗低效向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协调有序、低耗高效转变,农村经济文化事业由相对独立发展向协调有序发展转变。涪城区文明在农家活动、新农村建设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凡事都由相关部门共同参与、分工合作,形成了一盘棋的运作模式。区委农办、区水利局、区农能办等单位以“一池三改”为突破口,改变农民的卫生习惯,省级文明村——城郊乡戈家庙村,实施改水、改厨、改厕的三改工程,使村容整洁,农房与自然山水相辉映,成为绵阳最具特色的农家乐旅游景点。二是思想政治工作由重思想引导向重行为引导的转变,传统的单纯说教方式取而代之以服务引导,三个文明建设由分离向有效融合、有机统一转变。区委宣传部、区妇联以开展“巧媳妇文明之家”活动为载体,以创建富裕文明新生活为目标,直接对农民的生活方式进行引导和服务,教育农民从个人洗澡,修胡须、起床要整理被子等个人卫生做起。为培养农民的公共服务意识,区文明办、爱卫办等单位,从抓农民家庭卫生做起,开展卫生达标活动,金峰镇评估农户卫生实行月检查,月评分,并公布上墙。这些做法超越了单纯思想引导的局限,容易捕捉到农民的兴奋点,增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性,农民更容易接受,收到了农村文明建设一箭三雕的功效。三是从道德品质上引导农民由低素质向高素质方面转变。区文明办、区教文体局以“学、富、乐、美、德”文明在农家活动为载体,把传统的孝道文化、诚信文化等与现代文明生活融合。开展了“学之星”、“乐之星”五星级农户评选和争当“孝敬之星”等学教活动。为推动平安涪城的创建,在全区开展了以处理好“三大关系”(婆媳关系、弟兄娌妯关系、邻里关系)为核心的“德在农家”活动。塘汛镇实施“川妹子”培训工程,把职业道德教育纳入保姆培训班,将传统美德教育、守法教育贯穿到培训班不同类型的班次中,使这个镇由过去丢包诈骗、游手好闲、偷盗小摸、操黑社会的现象大为减少。如今,这个镇已成为人们羡慕的美丽富绕之地。当年的“黑老大”,如今已改造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能手。涪城区不仅坚持送文化下乡,更注重乡土文化的培养,先后出现了金峰雄狮、塘汛腰鼓等一批乡村特色的文化队伍。杨家镇高山寺村党支书带领村川剧团的“编剧班子”,将农村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改编成现代川剧到本镇各村演出。石塘镇范家村自编自演了《四大妈学法》、《党的恩情》、《好政策》等节目。收到了“乐”爽精神,“德”兴风尚,农民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效果。
三、实现四个突破,涪城新农村建设万象更新
涪城区开展“文明在农家”活动,为新农村建设找到突破口,使全区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四个突破。
一是探索产业互动模式取得突破。涪城区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乡镇工业的同时,积极探索一三产业互动模式。戈家庙村在新农村建设中对土地流转、集体资产管理、农民培训与转移等方面作出了探索与尝试,小桥村农民土地股份化方面的探索,找到了一二三产业互动的模式。
二是探索转变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取得突破。按照生产发展、生产宽裕的要求,发展农业,大量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使农民收入得到较快增长。按照把涪城建成半小时经济圈(行程)要求,公路实现村村通,70%的行政村通达公共汽车,为村容整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按照川西民居风格,完善内部功能,美化前厅后院三位一体的要求实施农房改造,根据产业发展需要,满足了农民美化家园、改善生活的需求,农民的思想观念、文明习惯逐步和城市文明接轨,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根本的变化。
三是新农村建设投入渠道取得突破。坚持党委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民投入为主的思路,引导农民转变观念,激发农民自主建设家园的积极性,去年,全区农民各项事业投入近1.5亿元。戈家桃林建设,农民个人出资近500万元。远郊农房改造,区上一户补助2000元,农民个人出资在2—3倍以上。对乡村道路建设,区上每公里补助3—5万元。教育、卫生、农民用水等公益事业捆绑投入,新的投资方式带来突破性变化。
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取得突破。大力发展农村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重点围绕解决困难群众“五难”问题,初步建立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867名农村“五保”人员全部纳入财政供养。完成60户、209人扶贫攻坚任务。区上每年拿出100万元实施农村“安身工程”,免费培训失地无业农民,免费为全区农民群众体检,贫困农民就医和子女入学得到充分保障。2006在新农村建设中以乡风文明、村容整洁为代表的石洞乡爱民村、河边镇项家庙村,涌现出了以生产发展、管理民主为代表的龙门镇小桥村。在去年四月份的全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上,省文明办领导又给予了高度评价。
(胡轩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