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并发行库的县支行人民币流通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范文]

时间:2019-05-12 01:0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撤并发行库的县支行人民币流通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范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撤并发行库的县支行人民币流通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范文]》。

第一篇:撤并发行库的县支行人民币流通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范文]

撤并发行库的县支行

人民币流通的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

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是《中央银行法》赋予人民银行的神圣职责。作为中央银行是通过设立在各分支机构的货币发行部门来完成货币发行的任务和对市场人民币流通业务实施管理的。随着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的职能也在不断的调整。从2004年开始的人民币发行库的撤并工作就是人民银行为适应现代金融和社会经济的发展而进行的一项重大改革,是根据中央银行基层实际所做的制度创新和体制创新,是机构改革的选择。作为最基层的县级支行在发行库停止运营之后,我们考虑的问题首先是:发行库停止运营的利弊究竟如何、对辖区内的人民币流通产生怎样的影响、县支行如何履行人民币流通管理的职责,对当地金融机构如何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监督。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深入到辖区的各金融机构网点、农村中小学校、集市、农户进行调查,反映出的情况不容忽视,也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指明方向。

一、发行库停止运营的利弊。

**县支行发行库于****年*月正式停止运营,从近两年的实际来看其有利因素为:发行基金管理风险大大降低。一是,由于县支行在硬件设施和软件管理上或多或少存在着一些安全隐患,发行库停运后可以增加发行基金的安全系数;二是,县支行发行库撤销后,中心支行和县支行之间没有发行基金调拨任务,从而相对减少了发行基金的在途风险。三是县支行货币金银工作管理费用大幅减少。人民银行费 用属切块管理,发行库管理成本在货币金银工作管理费用中占比相当大。县支行撤销发行库后,其货币金银管理费用要减少很多,这样,县支行能拿出更多的资金从事其他方面的管理。县支行人员紧张的局面得到缓解。发行库撤销后,县支行保卫股撤销,保卫股人员以及货币金银股的富余的人员充实到其他股室,可以配齐、配足其他重要岗位的人员,大大缓解了县支行人员紧张的局面。五是县支行整体工作效率提高。发行库撤销后,县支行减少了一项沉重的日常管理任务,可以集中精力强化其他方面的管理和学习,相应提高县支行整体工作效率。支行发行库撤并后的弊端为:从实际运作来看一是金融机构调运现金费用和风险增加。县级金融机构办理存取款业务必须到异地,这样势必会增加当地金融机构的调运费用。二是各行社人员不足,异地调运从人力和财力上较为困难,也增加其调运途中的风险。信用联社和代理行之间关系难以协调。由于县支行发行库的撤销,联社日常现金存取必须要找一家商业银行代理。而联社与代理行之间的利益往往不好平衡,给双方的现金计划管理都带来困难。三是人民币的管理工作存在脱节问题。人民币实行属地管理,撤库后的县支行仍要履行人民币管理职能。但在实际工作中,人民币管理与人民币发行是紧密相联的,人民币日常管理很难脱离发行工作而单独进行。发行库撤销后,势必影响县支行人民币管理工作力度。四是代理发行业务的发行库工作压力加大。发行库是根据当地实际发行基金的流通量来设计库容的,撤销后的支库发行基金全部转到代理支库后,代理支库库容的突然增多给发行库管理带来一定困难。五是县支库的现金存取工作转 移到代理支库后,代理支库工作量大幅增加,如果没有配备足够的发行人员,对发行库的正常运转都会造成一定的影响。

二、市场上人民币流通的现状

1、流通中人民币整洁度降低,支付假币和长短款现象增多。2004年,中国人民银行总行制定了“不易流通人民币”的挑剔标准,时至今日,多数金融机构柜面在对外支付现金时,仍然存在即收即付,不按标准挑剔后进行支付,使残币得不到及时回收上缴,市场上流通人民币的整洁度难以得到保证;中心支行从06年开始强调各机构要设立钞票整理中心,营业柜台上只能付出经过清分的钞票,其目的就是为了提高流通中人民币的整洁度,加快不宜流通人民币的回流速度,可各金融机构由于受人员、场地、经费的限制截至目前还没有一家成立钞票整理中心,尤其在去年10月以后,社会公众对流通中纸币的质量意见非常大;还有客户反映在银行取款当面发现假钞,银行工作人员收回假钞,并换取真钞交付客户。此例系出纳纯粹依赖点钞机误收又误付所致,不按业务操作规程进行人机并用。在不排除有的顾客误收假币,无法处理而冤屈银行可能的前提下,实事求是的讲,作为银行柜面对外支付出现假钞和出现短款是客观存在的,究其依据及原因是:

1、人民银行清分中心在复点商业银行上缴钱捆中,经常出现短款和假币。2005年以来,笔者从中心支行反馈信息得知,发现假钞250元、短款568元。尽管占比极低,但客观存在,相比之下,顾客投诉从银行取款中偶尔发现假币、短款的概率要小得多。

2、银行收付现金过多依赖点钞机及业务处理的违规操作,不可避免存在误收误 付假币和短款的可能。目前,绝大部分银行现金收付量极大,点钞机作为防假币的辅助性工具已成为防止误收假币的主要手段,银行柜员对点钞机具依赖思想大大提高,在柜面现金收付中,绝大部分银行实行柜员制,收付现金时要求实行机具、手工双复点。收现时,一旦出现机具对某些假币“失灵”、柜员反假技能不熟,业务素质不高,就会出现误收假币的可能;在付现过程中,如果未能认真复点便对外支付,便有可能存在假币流出银行的因素。柜员在收付现金时,不足百张时,一般进行“拼把”,如果工作不认真,容易出现多张或少张的可能性,留下付出时短款的隐患。

3、个别出纳素质低下,职业道德有问题,存在误收假币后故意支付及短款支付的情形。银行柜员实行“短款自赔”的责任制,柜面收付现金无需双人复核。因此,个别出纳员在收到假币后,必需全额赔偿损失,为了私利,故意支付假币的可能性就不可排除。有的柜员还有可能利用银行在现金业务处理上复核不严格的漏洞,故意短款。当然此类现象,各行、社都制定特殊处理措施,以票面值的五倍加以处罚。

银行对外支付出现假币、短款事件,是突发性的个例,具有偶然性,无论如何处理,势必牺牲一方利益以维护另一方的利益。信誉是银行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外支付出现假币、短款现象是对银行信誉的致命打击,出现此类问题,是银行及管理者不得不直面的具体问题。这不能不引起相关领导和职能部门的深思。

2、柜面收缴假币不作为的后果,处罚措施不力的问题 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的具体补充法规《中 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以法律效力推向社会,赋予银行依法收缴、鉴定假币的责任,银行如果不按规定收缴假币,将受到处罚。目前,银行对收缴假币中违规行为及其后果尚未足够重视,调研期间,我们对辖内金融机构收缴假币程序进行了明察暗访,也走访了部分客户,在金融机构营业网点以存款、兑换“试用”假币23次,其中完全符合程序的只有15笔,收缴假币不规范的个案情形是:(1)不予收缴,有的网点发现假币,在持币人的强烈要求下,将假币退还;(2)收缴程序不规范,操作过程中,存在一人办理、没有当场加盖“假币”专用印章、收缴凭证填写要素不全、收缴后不行使告知权等;(3)无证上岗,新柜员上岗或轮岗、调班,未能及时参加人民银行的培训和考核,未取得人行统一颁发的反假货币资格上岗证书;(4)假币保管不当,有的网点未建立假币保管登记簿,账实未分开,存在一人保管,上缴假币无交接手续或手续不严格。在此同时,各家金融机构普遍反映,假币收缴中存在不少困难,主要矛盾是客户为了维护自己的经济利益与银行依法收缴的对立,原因有三:一是银行为大客户、老客户、亲朋好友办理存现业务中发现假币,如果客户坚持要求退还假币,并以转移资金相威胁,很容易置银行于两难境地,一些银行碍于情面,就会将假币退还客户;二是银行上门、电话予约收款中,发现假币,可能就不收缴,如大型超市、医药卫生、收费站、加油站、个体工商户等现金收入量大的企业,银行视作“黄金”客户,一般实行上门收款服务,但在收缴时,一般不会携带“假币收缴凭证”,因此也不可能依法收缴,除非客户愿意将被发现的假币主动上缴银行,否则 银行不会积极主动要求上缴,怕当面得罪而损失客户;三是客户以投诉、影响银行正常工作的吵闹方式甚至于恶言恶语暴力相威胁,银行为了息事宁人,可能将假币退还持有人,检查中,银行反映这种情况比较多,并且发生过持币人纠集数拾人在营业室门前闹事的现象;四是个别弱势群体,如老人、低保户、打工者在银行存款时发现假币,直接影响其生活生存,但由于其现金来源较少并且单一,容易追溯来源,银行为了减少纠葛,也有可能将假币退还持有人。对以上假币收缴中存在的不规范行为及困难,金融机构尚未能引起足够重视,特别是未重视收缴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引发的法律后果。一方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人民银行可以对金融机构发现假币不收缴的、未按规定程序收缴的、使已收缴的假币又重新流入市场的、发现新版别和一次性发现多张纸币或硬币应该报告而不报告的等行为给予1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涉及假外币的,处以1000元以下的罚款)。另一方面,假币持有人在利益受损的情况下,可以利用银行收缴假币程序不规范之处提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要求物质赔偿和精神赔偿。前不久,我们在处理一起持币人提出对某银行收缴程序不规范的行政复议,因持币者的家人也在另一个银行工作,知道内部收缴程序上的绪多纰漏,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的相关条款,持币人提起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银行都会处于被动地位。如果经过法院程序后果可想而知,这不仅仅是末严格执行制度的过失责任所能解决的,可能还要应负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如果一旦败诉,其信誉损害是无法用金钱弥补的。

3、残损币兑换及零钞回收问题,经营理念出现误差 残损人民币兑换及零钞兑换是困扰金融机构的又一焦点问题。金融机构普遍反映,面对大宗火烧、霉烂、鼠咬严重残损人民币和零钞兑换特别是分币时,处理比较困难。一是新的《残缺、污损人民币兑换办法》对严重残损人民币的兑换未作明确规定,二是纸分币和硬分币在实际生活中已不承担流通和支付职能(绝大多数用于银行计息用),清理、包装、保管及账务处理较麻烦,三是兑换属于银行无偿服务范围,其耗时、费力的性质对于银行的工作效率和效益产生负影响。日常工作中人民银行货币金银部门经常接待残币和大宗角币持有者,结果都是银行间相互推诿,以掌握不了标准难以解决为名而推向人行。银行在办理兑换业务主要表现以下几种态度:

1、能够积极办理兑换,此情形属于主流,每年数百万元的残币及数十万元的零钞都是依靠银行存款、兑换回收的。2005、2006年,支行直接为群众鉴定、确定兑换标准4万余元,另外,每年反假宣传月(周)期间,各银行结合本行实际业务进行咨询,摆滩设点,不计得失、积极兑换残损币,说明绝大部分金融机构履行兑换职责。

2、直接拒绝兑换,此情形在推诿兑换中占绝大多数,涉及6家金融机构25%的营业网点,其中推诿两次以上记录在案的网点有3个,柜员不说明不予兑换的理由,直接要求持币人到别的银行或人民银行兑换。

3、以难以掌握兑换标准及识别真伪为由推诿,此各现象占相当比例,据群众反映,这种情况下的的推诿,银行柜员一般较为忙碌、人手较少,特别在黄金时间,根本无暇顾及,也存在柜员认真接待,但的确无法确定标准及难以辨别真伪的。

4、只兑换污损的的人民币及残缺票面积较少的人民币,拒绝兑换大宗的霉烂、火烧、鼠咬的残币,直接推向人民银行。

5、降低兑换标准,柜员一般都熟悉兑换办法,但有的故意降低兑换标准,促使持币人主动提出另找银行兑换。据调查和分析,少数金融机构拒绝、推诿兑换的直接原因主要有:一是个别银行的网点认为,兑换残币等业务属于无偿服务范围,基本上不能带来直接效益,并且必须付出较多的时间和人力,成本和效益不成正比,比如处理霉烂的残币需要付出很多精力;二是有的出纳担心所兑换的残币标准太松,稍有不慎,可能因多兑换和少兑换而发生的差错,自己担责任,受批评,产生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思想,因为残币兑换标准是按面积计算的,实际兑换中,的确存在不好确定残缺面积而无法确定标准;三是难以保管,由于基层营业网点回收残币数量较少,短期内难以成捆上缴至人民银行,加之残损人民币保管不便、容易继续损坏出现差错而产生慎兑情绪;四是管理处罚措施不到位。国家尚未出台相关行政法规,导致人民银行在检查处罚时缺乏有力的执法依据。

通过对商业银行兑换工作的调查与实际掌握的群众反映的情况,笔者认为,一是残币兑换工作,作为银行存在上述经营理念的偏差,与目前强调服务意识是恪恪不入的;二是各行对柜员的考核制度存在差异,有些行实行首问责任制,将柜员的服务态度、方式等纳入考核之列,有的行实行限时服务,强调办理业务的效率,有些行着重对柜员执行制度情况、业绩进行考核,不同的考核制度,也形成无偿办理兑换业务的不同处理方式,凡对柜员的服务态度作为重要考核内 容的银行,发生推诿的现象就较少。

四、人民银行授权的商业银行行使货币真伪鉴定权开展迟缓基本形同虚设,职责履行颇受争议

2000年,按照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规定,我们对辖区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局进行人民币真、假鉴定授权,并颁发了授权书,时至今日,没有一家银行行使司法鉴定和社会公众要求重新鉴定事例,直接推向人民银行。商业银行履行货币真伪鉴定权形同虚设,出现如此局面,主要原因有:

1、持币人对假币有异议,要求就地银行申请鉴定时,工作人员一般直接提出到人行鉴定,而不会指定到人行授权的其他商业银行。原因在于,商业银行都属于企业,处于平等的经营地位,假如持币人对工行收缴的假币有异议,而工行一般不会指向农行作进一步鉴定,这样会使群众误以为其管理水平和经营能力不如人,有损自身声誉。

2、持币人质疑商业银行的鉴定权威。商业银行的基层网点在收缴假币时,假如向持币人告知到同系统进行鉴定,持币人认为有同行业包庇之嫌疑。另外,对收缴单位提出的到其他行进行鉴定事宜,其鉴定能力和水平直得怀疑。

3、鉴定增加成本,费工、费时,并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所以各商业银行的本意并非心甘情愿。从我们调查了解的的情况看出,一些被授权的金融机构并不愿意行使鉴定权,主要原因是:一是增加额外负担,被授权的金融机构必须具备胜任鉴定的业务和货币真伪鉴定设备,但现实工作中并非如此,柜员的收付业务已经忙不过来,不 可能安下心来去认真完成一笔鉴定事宜;二是增加法律责任风险,鉴定具有法律效力,在鉴定的基础上,对假币实行没收,但没收是一种行政行为,如果鉴定申请人对鉴定行为有异议,提出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鉴定机构还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三是增加过失风险,根据相关规定,如果鉴定机构未能严格依照有关规定行使鉴定权,会受到相应的处罚,如果鉴定失误,会损害鉴定当事行的声誉。

五、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建议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解决:

(一)重新审视撤并发行库的必要性。发行人民币、对流通中人民币实施管理、监督是法律赋予人民银行的一项重要职责。撤销了发行库后,专门的机构不存在了,人员也分流到其它岗位,货币流通管理职责也只能是兼职管理,脱离了货币发行依托的货币流通管理职能是纸上谈兵,缺少制约力和管理力度,起效果要大大地打折扣的,所以,我们认为人民银行不能丢弃货币发行这一主要业务。在条件许可情况下应该恢复支行发行库的运营。

(二)、加强人民币管理知识的法律知识学习和宣传工作。这是金融系统共同职责,人民银行依法发行货币,银行业执行人民币管理规定是依法行事,体现为行为主体的合法性和行为的法律约束,这就要求银行业从事现金收支业务的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必需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币管理条例》的法律知识和《中国人民银行假币收缴、鉴定管理办法》的法规知识,熟练掌握反假技能、熟悉假币收缴程序和残损人民币兑换办法,提高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另外,银行执行人民币管理规定必须得到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为此要强化对社会的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知法、守法的意识,发挥其社会监督作用。

(二)强化制度的贯彻落实,解决银行对外支付不宜流通人民币、假币和短款问题。制度是银行安全经营的根本保障,任何一项业务都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在出现假币和短款时,制度是解决问题的突破口。投诉个案中,一旦客户对自己取款中发现的假币和短款,大多数人要求查看操作现场的录像资料,银行一旦无法提供,麻烦甚大,乡镇的信用社、邮政储蓄尤为突出。处理过程中,应依据录像资料、柜员及客户共同认可的操作过程进行现场摸拟,确定相关责任。如果柜员未能严格执行制度,存在手工复点或机具不能识别假币的情况,银行应承担责任;如果银行柜面提供点、验钞机具且柜员提示客户取款后进行点、验钞服务,客户未能点、验钞,责任由客户承担。

(三)在假币收缴程序规范化的基础上,实行人性化,以减少与客户之间的纠纷。银行柜面收缴的假币与案件没收的假币区别很大,绝大部分是持币人无意中持有,持币人会对钞票的真伪提出异议,甚至怀疑出纳人员是否换掉钞票。因此,收缴假币既要得到持币人的配合,更要杜绝不规范操作,以免引发法律后果。

1、按程度进行收缴,当出纳发现假币时,必须立即提醒客户,然后在进行收缴凭证的填写内容、主办、复核,假币盖章等收缴事项,最后让持币人在凭证上签字,如持币人不签,应在凭证上注明“持币人拒绝签字”,如持币人强行拿走盖了“假币字样”的假币,出纳人员 应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并向当地人民银行说明情况等。

2、收缴中的人性化服务,如告知持币人配合收缴的法律义务和申请鉴定的权利,向客户解释真、假币的特征,以真、假对照为客户上一课,提高辨别真、假币的能力,同时出示自己反假货币上岗资格证书,以证明自己是经过培训上岗的行家里手,这样做,一旦客户对银行收缴假币程序有异议,提出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时,假币收缴程序的规范化作为物证和你的热情服务可使自己处于主动地位,还可顺利收缴假币,客户也就心甘情愿给予收缴。

(四)、人民币兑换实行逐级管理。无偿兑换残损人民币体现金融机构服务理念,一方面加强对金融机构执行残损币兑换的检查和指导;另一方面,针对兑换中的一些特殊情况制定相应措施。在实际工作中,商业银行的县支行(包括基层所、社)对大宗残损人民币(因保管不慎造成霉烂、火烧、鼠咬等情形)往往把握不准,无法明确兑换标准,这种属于严重残损的人民币,建议设立专门兑换点,派出懂业务的员工受理兑换工作;对于金额特别大的,残损特别严重的,可在人民银行的指导下进行兑换或直接由人民银行指定行兑换。逐级管理的前提是,无论哪家银行的网点受理了残损人民币兑换要求,不得拒绝,兑换过程中的困难由上一级直管部门给予支持或由人行提出处理意见。

(五)无县级发行库的辖区辅币兑换工作,在实际操作中,建议人民银行中心支行适当倾斜,力求调度及时,一是对纸角币、分币的回收实行集中管理,指定一家条件好、实力具备银行的银行兑换回 收;二是集中时间办理,全市确定一个时间共同办理,便于银行兑换后及时上缴及账务处理。

(六)取消对县级商业银行、社、邮政局货币真伪的鉴定权,签于目前货币真伪鉴定授权银行在办理货币真伪鉴定基本形同虚设及其弊端,建议取消对商业银行的授权,由当地人民银行各分支行履行货币真伪鉴定,真正体现人民银行鉴定的权威性。若外币鉴定中存在困难,可要求中国银行的外币反假人员协助鉴定。

第二篇: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

我市畜产品质量安全现状存在的

主要问题和对策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准的不断提高,肉、蛋、奶等畜禽水产品已成为国民饮食结构的主要食品,人民群众对健康日益重视,对畜禽水产品安全卫生要求也越来越严格,但由于没有完善的畜产品质量保障体系, 我市作为畜禽产品的生产大市,也经常由于质量安全问题而受到影响,导致我市畜禽水产品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优势无市场.迅速提高畜产品质量,成为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当务之急。

一、我市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现状

1、生产者与消费者的安全意识明显提高。近年,在温饱问题解决之后,消费者的观念便从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消费者的安全意识逐渐增强。生产者为适应这种大环境,其安全意识亦随之增强,以求得增强农产品的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2、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明显提高。据我局执法大队、检测中心和检疫站介绍,近两年组织抽检组,对养殖场、屠宰场、饲料厂进行了样本抽检,通过对尿液检查,合格率95%以上;没有因为畜禽安全问题而受到禁运。

3、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发展明显加快。到目前为止,已先后建立了生猪无公害示范基地 个,出栏优质生猪 万头;家禽无公害示范基地 个,出笼优质湘黄鸡 万羽;水产无公害示范基地 个,产地认证面积 万亩;同是,无公害产品认定 个。通过无公害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标准化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产品质量安全卫生水平明显改善。

4、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作用明显发挥。这些年来,我市县两级逐步实现了畜禽水产品质量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监督检验所需要的政策、法规、管理、机构、人员等要素的综合,依法对产地环境、投入品和畜禽水产品质量进行监督。建立了标准化体系和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制订了技术标准和操作技术规程。在管理上,逐步实行“一个养殖场(户),一名技术员,一套标准化技术资料,一本标准化生产管理档案。”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尽管我市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近些年取得了一些成效,但目前仍存在较突出的问题。

1、宣传引导不够。近年,在宣传国家产业政策、市场经济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及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质量要求等方面缺乏力度,没有真正把这些政策、制度、要求完全灌输到生产者中去,生产者没有把无公害农产品的生产真正变成自身生产的自觉行动。

2、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我市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起步较晚,生产者的质量安全意识还没有跟上来。过去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及计划经济等的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片面追求产量,忽视了质量,只求得“产品丰富”,而忽视了“质量净化”。笔者近来通过对部分养殖(经营)户代表的调查中了解到,他们普通认同的观点是:畜禽水品价格偏低,而饲料和原料价格过高,产出与投入比例失调,投入的多,产出后回收的少,科学用料和用药难做得到。只是想依靠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产量来增收,而不是求得质量安全。

3、标准化生产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如生产、管理、运输、销售等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组织实施,这样才能生产出高标准、高质量的产品,才能进入国际大流通,参与国际竞争。但是,目前农村实行的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经营主体是千家万户,这些众多的经营主体很难统一起来,按照一个模式组织生产。分散的生产经营方式难以满足标准化的要求,这种状况极大程度地制约了产品质量安全的提升。

4、畜禽产品涉及面广,监控难度大。一是来源于饲养过程,有的养殖者及养殖场为了达到防病治病,减少动物死亡的目的,实行药物与日粮同步;二是来源于饲料,目前饲料 中添加药物主要有四种:防腐剂,抗菌剂,生长剂,镇静剂,其中任何一种添加剂残留于动物体内,通过食物链,均会对人体产生危害;三是加工过程的残留,目前部分动物性产品加工经营者在加工贮藏过程中,为使动物性食品鲜亮好看,非法过量使用一些碱粉,芒硝,漂白粉或色素等,这些有毒物质,通过动物性食品的富集作用使人中毒。同时,畜产品在生产,运输,包装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造成食物中毒.5、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还较薄弱。我市畜禽水产品安全体系建设还很不够,畜禽水产品体系不健全,多数县级都无机构、无技术人员、无设备,无法正常开展畜禽水产品安全检测工作。技术水平不高,检测设备落后,追踪服务欠缺,缺乏督查力度,管理体制不完善。

三、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对策

1、强化宣传引导,提高质量安全意识。畜禽水产品生产的主体是养殖户,只有让广大养殖户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提高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树立以质量求效益、求发展的观念,才能调动他们自觉参与无公害产品生产的积极性。提高产品生产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必须加大宣传,通过干部下村,分片包干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大讲国家产业政策,大讲生产标准化,大讲无公害生产的高效典型,引用现实生活中因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而遭 受到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以及因质量问题造成对人身、财产安全所带来的危害等,引导、说服群众,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不进行无公害生产就销路窄、效益低、无前途,这样,使群众把无公害生产真正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2、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近几年来,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在我市积极推进,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我市畜禽水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更好地全面地推行我市畜禽水产品的标准化生产,首先,进一步加强基地管理,推行联防联保。一是在基地环境管理上,依托环保、卫生等部门,建立基地环境定期监测制度,提出净化环境措施,控制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通过对产地土壤、水质的监测评价,控制外源污染及农业生产资料使用对产地环境的污染,保证产地环境符合标准;二是在基地投入品使用上,推广实行统一供应,统一使用,确保投入品安全使用;三是在生产过程中,明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者、基地和基地负责人的各项责任,严格按技术规程组织生产。通过检测,制定病疫病防疫方案、动物药品使用方案,建立生产档案等措施,建立由技术负责人、质量检验员和档案记录员组成的基地质量控制体系,宣传投入品合理使用准则,指导基地生产者安全、合理、有效使用。其次,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加大畜禽水产品安全生产、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测体系建 5 设、产品例行监测等工作投入力度,建立标准化生产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使标准化生产稳步进行。

3、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畜禽水产品市场流通,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保障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根据国家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计划和“三湘农产品质量安全行”的要求,今后将重点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今后上市的畜禽产品要有自己的“身份证”,标明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联系地址和电话或网址、检测合格证明等,同时,将推行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制度。为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入市的要求,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需要,第一,必须不断加强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专业队伍,建立无公害畜禽产品检疫检测室,并配臵必要的检测设施,设立流动检测站,不定期抽检和定期检测。第二,必须加强投入品执法检查,净化农资市场。第三,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一是在畜禽水产品批发市场设立检测点,对市场销售的产品进行质量监控;二是实行批发市场与生产者、经营者签订质量安全责任书,建立生产者、经营者信誉管理档案,加强跟踪管理;三是对畜禽水产品实施售前检测,凭检测合格证明获得市场准入资格,进入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专营区;四是加大对流通市场的检验力度,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产品予以公 布曝光;五是加强产地源头管理,逐步建立异地定点采购和检测制度;六是稳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专卖点的网点,严格履行保证质量的承诺。

4、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的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主要由畜产品标准化生产与管理体系;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兽药、饲料监测与生产管理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体系等组成。这几大体系为畜产品质量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保驾护航作用,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市县两级行业主管部门要在机构设臵、仪器装备、人才引进及管理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政府要加大投入,真正发挥畜禽水产品监管体系的作用。

5、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将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及时向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尽快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同时建立健全畜产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起屠宰加工场、畜产品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信用档案,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检测,只要有涉及畜产品安全的制假造劣行为,经国家认可的检测检验机构查实就将被记录在册,根据企业的记录由相关专家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认证。达到国家规定信用等级的企业可以进入市场,而达不到信用等级的将被清除出市场。

1.加强畜产品产前环节监控

首先严把种畜引进关.其次,对饲料兽药的监控,不仅要抽查产品质量,而且要经常检查生产过程.要在生产企业大力推广GMP(良好作业规范),ISO制度等,逐步强制生产企业达到上述标准,通过对企业生产环节的控制来达到对产品质量控制的目的.再次,水源,环境要达标.饲养场选址是保证环境水源达标的前提.有关部门应作好调查工作,并定期公布各区域适宜养殖指数以及养殖品种,可以指导企业在交通比较方便的农村选址,以减少污染,使环境和水源达标,增强牲畜身体机能,从而减轻监控难度.2.加强饲养,加工环节监控

第一,加强对畜禽生产企业规程的监控.要求饲养企业在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都要符合规范,运用良好作业规范(CMP),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HACCP)及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及饲养方法(5s),从原料开始对生产环节进行监控,保证不符合标准的产品不准出厂.并将多种规范整合运用,通过ISO质量管理体系来作为推广平台,用GMP作保证,HACCP进行监控和纠正,用5s的生产现场管理使各要素达到控制,从而保证畜产品质量.第二,加大对散养户饲养来源,生产条件和动物免疫控制.要依靠基层站点,增加对散养畜禽的免疫服务,控制 疫病传染.加强对圈舍卫生的指导和检查,预防病害,同时要指导养殖户科学地饲养,用药,减少兽药残留.第三,严格执行加工资质认证制度,逐步规范加工企业的从业资格,推广和完善定点屠宰制度,逐步形成以加工企业为中心的畜产品产销体系.3.加强流通环节监控

流通环节监控是把好畜产品质量的最后一关,对保证畜产品质量安全十分重要.首先,要严格执行动物运输检验检疫制度,对异地销售的畜禽一定要严格检疫,防止疫情扩散.其次要加大市场环节的执法力度,严格执法,决不徇私.执法人员决不能以罚款替代管理,更不能以人情替代监控.执法的重点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集市等畜产品质量问题高发地,防止有质量问题的畜产品从这些地方流入市场.再次,要结合可追踪体系的建设,严格市场主体的准入和退出机制,一旦经营者违规经营,要严肃处理,严重的坚决取缔其经营资格.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

摘要:本文阐述伴随生产与贸易的发展,我国各类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导致我国畜产品出口频频受阻,也给人民群众的健康造成了危害。针对解决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 提出了今后工作应采取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明确管理主体提高监督管理效率,加强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和检测标准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全面推行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和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等相应对策。关键词:畜产品

质量安全

对策

畜产品质量安全是指畜产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因素,不应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及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日益关注畜产品质量安全这一问题。特别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际和国内市场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并成为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主要技术壁垒。目前,中国的猪肉、羊肉和禽蛋生产居世界首位,家禽生产居美国之后位于第二位,牛肉生产居美国和巴西之后的第三位。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的畜产品生产国,伴随生产与贸易的发展,各类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98年香港17名居民因食用含有“盐酸克伦特罗”残留的猪内脏而发生中毒;2001年又发生了广东河源的瘦肉精事件,有400多名市民中毒。2001年广东省兽药监察所提供的一份报告说,广州市上年初对待宰生猪进行抽检,盐酸克伦特罗残留阳性率高达59.4%;2002年1月,浙 江省杭州、金华、嘉兴等地相继发生六起食物中毒事件;2002年10月18日上午,辽阳市区39人食用猪肉中毒。北京市卫生局在6家集贸市场采集了53件生猪肝样品进行盐酸克伦特罗检验,结果有4件阳性,阳性率为7.5%。内蒙古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对呼和浩特市的部分屠宰场猪尿进行抽检,盐酸克伦特罗残留阳性率约9%。2003年国家农业部完成畜禽产品样品兽药残留和违禁药品检测18023个,有检出的样品1355个,其中超过残留限量的样品907个,占已分析样品总数的5.03%。

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一个综合问题,不仅仅局限于微生物污染、化学物质残留及物理危害,还包括如营养、食品质量、标签及安全教育等问题。目前影响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大致可分为兽药残留、违禁药物、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及动物疫病的流行和人为掺杂使假。兽药残留、违禁药物和重金属等有毒有害物质也是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据统计,危害人体健康的化学物质大约有400多种,主要是兽药残留、违禁药物和重金属如铅、汞、镉、砷等。这些有毒有害物质,通过动物性食品的富集作用使人中毒。动物疫病是影响畜产品安全的重大隐患。重所周知,近期在我国部分省市爆发的禽流感疫情必将对我国的养禽业产生深远的影响。同时周边国家和地区的也对我国的疫病防治产生严重的威胁,如最近东南亚爆发的禽流感和蒙古国 爆发的口蹄疫等疫情对我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目前,畜产品掺杂使假,以次充好的问题非常严重,已对国内畜产品市场造成巨大冲击。主要有注水肉增重;利用病、死畜加工熟食品出售;在畜产品中添加违禁用品以增加保鲜时间和色泽等。同时,动物性食品在生产、运输、包装过程中受到污染或用病畜、病禽制成的食品,导致大量的细菌、霉菌、寄生虫滋生,造成食物中毒。

这些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存在,导致我国畜产品出口频频受阻,出口畜产品被进口国拒绝、扣留、退货、索赔和终止合同的事件时有发生,使我国畜产品信誉受到影响,出口贸易遭受巨大损失。1990年出口日本的一万吨肉鸡,由于检测出抗球虫药氯羟吡啶的残留量超标,要求我国政府销毁所有产品,给我国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同年,出口到德国的蜂蜜由于农药“杀虫脒”残留超标而被退货,接着欧共体、美国、日本也相继拒绝进口我国蜂蜜,使我国蜂蜜在世界市场上的销售发生严重困难。近年,发生荷兰销毁我国畜禽产品事件,给我国部分畜产品企业造成巨大经济损失。1995、1996年,欧盟兽医委员会派员对我国进行了考察和评估,认为我国的兽医卫生状况达不到欧盟的要求,于是做出了从1996年8月1日起,禁止从我国进口禽肉的决定。1997,1998年欧盟又派员来华考察,结果仍达不到其要求。

尽管已作了大量的工作,为保障我国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由于立法和检测监督等方面的工作没有跟上,我国的畜产品质量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阻碍了我国农畜业经济的发展,严重影响人民群众心身健康。为加强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建议畜牧兽医主管部门在今后的工作中应采取如下对策。

一、加强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立法

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畜产品质量安全有关的法律、法规、技术标准,相继出台了《动物防疫法》、《渔业法》、《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种畜禽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关于积极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同时为保障畜产品质量安全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及动物源性食品中残留物质监控计划和官方取样程序》和《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为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提供法律依据。但目前还没有一部覆盖生产、加工、流通和消费各个领域,涉及畜产品卫生、动物防疫检疫、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生产与管理、畜产品中兽药、违禁药物和重金属等有害物质残留的监测、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预警机制、市场准入、标准化生产体系和检测标准体系等法律和法规。

二、明确管理主体提高监督管理效率

要改变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部门分割的局面,应由农业部统一领导,协调畜产品生产与经营部门、动物疫病防治部门、兽药饲料监测与生产管理部门、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监督执法部门等组成的权、责统一的行政管理机构,实行从生产到餐桌的全过程安全质量管理。要逐步实行畜产品质量安全的行政“垂直管理”,打破地方分割局面和消除地方保护主义影响,减少各部门的重复设臵和避免地区之间的矛盾,提高行政效能。同时,引导和监督企业自身质量管理监控机制,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行政管理人员检疫检验和监督的效率,为建立统一精简、高效的畜产品质量安全体制和运转机制创造良好条件。

三、加强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和检测标准体系建设 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是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技术基础,也是畜产品规模化生产、打入国际市场的重要技术保障。随着我国加入WTO,制订出既符合我国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从养殖到产品加工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已成为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及现实生产中的迫切需要。

同时,应加强检测标准体系的建设。到目前为止,中国政府已组织制定农业国家标准400余项,行业标准1200余项,无公害食品行业标准199项,农业地方标准1.6万余项,组建全国农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20多个。标准范围从农作物 种子、种畜禽发展到种植业、畜牧业、渔业、热带作物、饲料工业、农机化、农村能源与环境、农业高新技术等各个领域。虽为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这些标准只侧重于农产品,而畜产品的标准体系建设与从根本上保障我国的畜产品质量安全还相差甚远。为适应中国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新阶段的需要,应加大了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制定和修订的力度。标准的内容从原来的产品标准延伸到关键技术以及加工、包装、贮运等各个环节。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建立起一套既符合中国国情又与国际接轨的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四、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监督体系的建设

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主要由畜产品标准化生产与管理体系;动物疫病防治体系;兽药、饲料监测与生产管理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体系;和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执法体系等组成。这几大体系为畜产品质量安全起着决定性的保驾护航作用,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对畜牧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适时把握入世机会,迎接挑战,建立一套功能齐全、保障有力的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对畜产品的安全性实行有效的监督检验和管理,及时发现和处理各种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保护消费者利益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我国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并有效维护自身权益的基本保障。因此,要在机构设臵、仪器装备、人才引进及管理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并切实发挥其作用。

五、加强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

为提升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我国便开始了农产品质量认证认可体系的建设。目前已建立水产品、绿色食品、农产品认证中心并投入运行。但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还不健全,应尽快建立含盖畜产品生产、加工和经营,兽药、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生产与检测监督,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的认证认可体系建设。

六、全面推行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目前,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于2002年7月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对米、面、油、酱油、醋5类食品实施,2003年开始对肉制品、乳制品、饮料、调味品、方便面、饼干、罐头、冷冻饮品、速冻面米食品、膨化食品等10类食品实施市场准入。但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仅在部分省市推行,这一制度的实施有力地保证了畜产品质量安全,今后应在全国全面推行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

七、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络服务平台

将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及时向畜产品生产、加工、经营和使用者提供质量、安全、标准、品牌、市场等方面的信息。尽快建立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系统。同时建立健全畜产品安全社会信用体系,运用信息技术建立起屠宰加工场、畜产品批 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信用档案,对畜产品质量安全情况进行检测,只要有涉及畜产品安全的制假造劣行为,经国家认可的检测检验机构查实就将被记录在册,根据企业的记录由相关专家对企业的信用等级进行认证。达到国家规定信用等级的企业可以进入市场,而达不到信用等级的将被清除出市场。

三、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建议

1、强化宣传引导,提高质量安全意识。农产品生产的主体是农民,只有让广大农民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到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意义,树立以质量求效益、求发展的观念,才能调动他们自觉参与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积极性。提高农产品生产主体的质量安全意识,必须加大宣传,通过干部下村,分片包干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大讲国家产业政策,大讲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大讲入世后国内外市场对农产品质量的要求,大讲无公害生产的高效典型,引用现实生活中因质量安全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而遭受到的直接或间接损失,以及因质量问题造成对人身、财产安全所带来的危害等,引导、说服群众,让农民真正认识到不进行无公害生产就销路窄、效益低、无前途,这样,使群众把无公害生产真正变成自己的自觉行动。

2、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我县早在2001年已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正式批准为香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近些年来,香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的建设,极大地带动和促进了我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为更好地全面地推行我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培管,首先,进一步加强基地管理,推行联防联保。一是在基地环境管理上,依托环保、卫生等部门,建立基地环境定期监测制度,提出净化环境措施,控制内源污染和外源污染,通过对产地土壤、水质、大气进行连续的监测评价,控制外源污染及农业生产资料使用对产地环境的污染,保证产地环境符合标准;二是在基地农业投入品使用上,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全面禁止高毒农药。设立基地农药专卖点,实行统一供应,统一使用,确保农业投入品安全使用;三是在生产过程中,明确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者、基地和基地负责人的各项责任,严格按技术规程组织生产。通过检测,制定病虫害防治方案,建立田间生产档案等措施,建立由技术负责人、质量检验员和田间档案记录员组成的基地质量控制体系,宣传农业投入品合理使用准则,指导基地生产者安全、合理、有效使用。其次,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加大农产品安全生产、农业标准化制定、产地认定、产品认证、检测体系建设、产品例行监测等工作投入力度,建立标准化生产长效机制,完善管理制度,使标准化生产稳步进行。

3、推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实行市场准入制度,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是实现农产品质量全程监控、保障上市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根据国家农业部2006年正式启动的“九大行动”之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绿色行动计划和“三湘农产品质量安全行”的要求,今后将重点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的认证和市场准入,今后上市的农产品要有自己的“身份证”,标明产地、生产者、生产日期、联系地址和电话或网址、检测合格证明等,同时,将推行不合格农产品的责任追究和退出市场制度。从2006年起,我省将全面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2006年4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会议又正式通过《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明确规定不符合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五种农产品不得进入市场销售。为应对国际国内市场对农产品入市的要求,适应日益发展的市场需要,第一,必须不断加强队伍及基础设施建设。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专业队伍,建立无公害农产品检疫检测室,并配臵必要的检测设施,设立流动检测站,不定期抽检和定期检测。第二,必须加强农业投入品执法检查,净化农资市场。建立农药经营许可证审批制度,严格按《农药管理条例》,加强农业投入品的登记管理,强化责任,落实承诺,实行分级管理,分类经营。适时公布禁用和淘汰的品种和范围,抓好基地和市场的抽检和自检,建立无公害农产品质量责任市场追溯制度。第三,完善市场准入制度。一是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检测点,对市场销售的农产品进行质量监控;二是实行批发市场与生产者、经营者签订质量安全责任书,建立生产者、经营者信誉管理档案,加强跟踪管理;三是对农产品实施售前检测,凭检测合格证明获得市场准入资格,进入无公害农产品销售专营区;四是加大对流通市场的检验力度,对不符合质量安全标准要求的产品予以公布曝光;五是加强产地源头管理,逐步建立异地定点采购和检测制度;六是稳步扩大无公害农产品专卖点的网点,严格履行保证质量的承诺。

三、中国畜产品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1.利益驱使导致质量安全隐患。

生产经营者都希望获得最大的经营效益。在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上,利益动机驱使表现得十分明显。以畜产品生产、加工为一方的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处于信息极不对称的状态,面对多种畜产品的内在质量问题,消费者根本无法辨别真伪,这为经营者获取非法利润创造了条件。从畜产品生产加工的全部环节看,利益动机都是质量安全问题的重要动因。

2.畜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不健全。

(1)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不完善,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缺少能够在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各个环节都有效发 挥作用的食品安全基本法律。

(2)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落后。目前,国际通行的食品安全标准是CAC,它是联合国粮农组织237种食品的检测标准和41个卫生安全标准,其中大部分涉及畜产品质量安全。而中国国家标准只有40%左右等同采用或等效采用国际标准,覆盖面远远不够。由于中国的许多畜产品技术标准达不到发达国家的技术标准,从而出口受到越来越多的限制,成为扩大出口的障碍。这种技术壁垒对中国出口直接与潜在的影响每年超过500亿美元,使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大为削弱。在进口方面,由于中国的技术标准不够完善和统一,技术手段落后,很难起到合理、有效保护民族产业的目的。

(3)质量标准法律效力不够。中国近年来加大了技术性法规的制定,如无公害农产品标准的出台等,但是其立法层次较低,大多数属于推荐性标准,影响力有限。一些涉及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对生产保护较多,惩罚一般以罚款、没收非法所得为主,至多取消营业执照,只对极个别社会危害极大的案犯实施刑罚。

(4)法律法规的系统性和协调性较差。中国在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规)多数属于部门性法规,经常产生同类案例有不同处罚结果的情况。

3.畜产品质量管理机制不完善。

(1)管理组织体系不协调。目前,畜产品质量管理部门涉及农业部门、卫生防疫部门、兽医兽药部门、流通部门、质量监督部门、食品工业部门、饲料工业部门和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但是中国参与管理畜产品的各部门之间职责范围不清、职能重叠,管理的目标是实现部门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形成对本部门有利的事情,如发证、设卡、检查等工作,各部门都根据相应的规定参与对畜产品的管理,而产品质量问题需要帮助和解决时,各部门又相互推诿扯皮,导致“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的局面出现。

(2)管理机构力量薄弱。管理监督机构人员文化素质较低,业务素质不强也是畜产品品质问题的重要原因。部分动物疫病无法及时查处,导致疫病传染面和传染概率增大。

4.生产和质量监管技术落后。

(1)畜产品生产加工各环节技术落后既制约了畜产品产量提高,也引发了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第一,饲料和兽药生产技术落后,严重不适应畜产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第二,畜禽品种不良,抗病能力差,加重了畜产品安全问题的严重程度;第三,饲养方式落后加剧了畜产品质量问题的危害;第四,畜产品加工工艺落后,设备陈旧,技术和生产流程落后,增加了畜产品被污染的可能性。

(2)质量检测手段落后。质量检测由企业内部检测和行业主管机构监测2部分组成。就企业检测而言,一般不能 对农药、兽药的残留进行检测,生产的产品质量很难达到严格的质量标准。中国畜产品质量行业主管机构监督检测体系建设起步较晚,在较长时期内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与投入,在设备、人员和方法上都相对落后。检测机构越向下延伸,其检测手段越落后。

5.地区生态环境污染十分严重。中国是农业大国,也是农药生产和使用大国,长期的超剂量使用农药,对农田造成了严重污染,经过农作物的吸收富集作用,形成农药残留,然后通过饲养进入畜禽体内,形成一种难以控制的农药残留。空气污染是畜牧业发展的又一不利因素,工业生产中产生和大量废气对畜禽身体造成极大危害,导致体质下降、疫病增加。

6.畜牧业产业化发展水平低下。

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主要表现在:第一,饲养方式以传统的家庭养殖为主,饲养管理粗放、科学饲养的成分少;第二,畜产品商品率低;第三,具有产业带动效应的龙头企业少;第四,畜产品产业链不长。产业化经营是畜牧业提高效益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措施。生产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对畜产品质量产生了明显的负面影响。首先,小规模的家庭式饲养不利于加强防疫;其次,小规模饲养阻碍先进技术推广使用。小规模饲养的收益少、采用先进技术的成本高,养殖户不愿意采用。由于缺乏产业 组织的帮助,养殖户对品种、市场需求、养殖技术等信息了解少,也是阻碍新技术推广的原因。因此,畜牧业产业化水平低是造成畜禽品种老化、畜产品质量不高的又一影响因素。

我国是畜牧生产和畜产品加工消费大国。近年来,随着生产与贸易的发展,我国畜禽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也日益突出,由此带来的公众对畜产品品质安全的信任危机也给畜牧业发展造成严重影响。为此,如何突破现行管理体制对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制约,努力探索更加科学、更加完善的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为畜禽产品质量安全提供全面保障,成为当务之急。

影响畜产品质量安全的主要因素

动物疫病 目前在广大农村,由于散养比例高,集约化、规模化水平较低,很难落实动物防疫、检疫的卫生要求。更有部分养殖者,动物防疫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淡薄,对不明原因死亡的家禽既不主动向防疫部门报告,也不按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环境卫生构成严重威胁,成为疫病发生的源头。

假劣兽药和饲料 许多养殖企业尤其是小规模散养农户,受利益驱动,不合理使用兽药和饲料添加剂,甚至非法使用违禁兽药,造成畜产品中磺胺类药、氯羟吡啶、四环素等兽药残留量普遍超标,氯霉素、己烯雌酚和“瘦肉精”等 违禁兽药时有检出。

落后的生产方式 传统养殖模式由于忽视动物福利、养殖环境差、生产工艺不合理、品种不纯及生产标准不统一,造成畜禽体质软弱、精神委靡、忧郁烦躁、发病率高,严重影响畜禽产品的肉质和口感。

不良品种 那些生长发育迟缓、畜禽产品质量差、抗病力低的畜禽品种,养殖效益低,并且更易感染疫病。

环境污染 畜禽生长过程中,工业“三废”、化肥、农药中的重金属如汞、砷、铅及其他有毒成分等污染物直接进入动物体内,并在畜禽体内大量蓄积,造成畜产品不安全。

落后的屠宰加工条件 目前我国中小城市和县城屠宰场中,绝大多数属于半机械化生产,有的屠宰场还采用传统手工操作,难以保证肉品安全卫生;此外,畜禽屠宰和肉品卫生管理方面存在的不足,病害肉、注水肉现象时有发生,私屠滥宰情况还没有彻底清除。

流通环节的二次污染 畜产品的自然属性及特点决定了流通环节有可能出现:(1)储存和运输过程中被致病性微生物污染;(2)不法畜产品经营者使用化工制剂处理鲜活畜产品;(3)运输过程中违反操作要求造成生物、化学物污染或包装破损受到污染。

我国畜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对策

完善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保障体系

法制体系。通过完善的国家立法及地方或部门法规,进一步明确畜产品生产者、供应者及管理部门各自的职责;认真组织相关标准的实施与法律法规的衔接;深入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畜产品生产和经营管理。

标准体系。清理和整顿过时的国家标准与行业标准,并认真参照畜禽养殖国际标准和国家标准,加强对地方标准与企业标准的技术指导;普及推广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严格执行HACCP、ISO9000标准体系和良好操作规范(GMP)等标准化管理体系。这些管理体系已经在饲料行业、药品生产行业和畜产品加工业中开始推广和应用,但是目前还远未达到普及的程度;抓紧修订《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尽快完善养殖、屠宰、检验、加工及安全卫生等方面的系列标准和检测方法。

动物疫病防控体系。进一步健全动物疫情测报网络;对重大动物疫病防治实行计划免疫和强制免疫,强力推行免疫标志制度;集中力量加强动物疫病预防冷链建设;完善兽医实验室体系,加强动物疫情测报、流行病学研究、风险评估等动物疫情管理基础工作。

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立层次分明的繁育结构,形成宝塔式种畜禽生产链;实行种畜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规范种畜禽生产、经营行为和方向;建立公正、权威的种畜禽质 量检验和监督机制。

畜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体系。根据服务内容与需求量,科学设臵、有效整合现有检验检测机构资源;适当增加投入,特别要加大对县级基层检验检测机构的投入,改善基层检测机构的各项硬件和软件设施。建立畜产品质量全程控制系统

养殖环节的质量控制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通过政策引导,大力发展养殖小区等集约养殖模式,并指导养殖企业科学选址,远离一切污染源。

选育优良品种。深入贯彻落实《种畜禽管理条例》,加强种畜生产经营许可证的发放和管理,逐步建立符合我国畜牧业生产实际的育种、繁殖、推广相互配套,科学高效、监督有力的良种繁育体系。

确保投入品安全。严格执行国务院《兽药管理条例》、《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管理条例》,禁止使用假冒伪劣兽药和饲料及饲料添加剂,从源头控制畜产品质量安全。

第三篇:少数民族区域医疗卫生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

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医疗卫生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根据年初的工作安排,九月份,我局组织人员针对鄂伦春族医疗卫生现状开展了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大兴安岭地区鄂伦春族人口1044人,主要聚居在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和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还有一些鄂伦春族人口居住在其它县区。两个民族乡分别设有乡卫生院,卫生院担负着全乡的医疗救治、卫生预防保健、地方病防治、传染病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爱国卫生运动和结核病防治等项工作。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卫生院占地370平方米,设有门诊住院部、药局、手术室、X光室、处置室、母婴室。全院职工14人,其中医护人员11人。各诊疗科室设备较为齐全,能开展一些常见的手术,基本上能满足各族群众的就医需要。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卫生院(塔河县第二医院)占地4084平方米,门诊楼1600平方米,结核病房680平方米。为改善民族乡医疗卫生工作环境,2002年,省民委、大兴安岭行署共拨付资金280万元,建成了1600平方米的门诊楼。卫生院设有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物理诊断室,手术室等16个科室,全院职工59名,其中,医护人员50人。几年来,地、县投入资金购买了必备的医疗设备,与此同时,日本也无偿捐助了医疗器械,从而,极大地改善了卫生院的医疗硬件建设,为更好地服务于各族群众提供了条件。

二、民族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几年来,地、县两级政府高度重视民族卫生工作,卫生工作主管部门加大了对两个民族乡卫生工作的管理力度。民族宗教工作部门积极向上争取资金,帮助改善了民族乡卫生院的基础设施建设。全体医护人员努力钻研业务,提高了医疗水平。目前,民族卫生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我区民族卫生事业发展突出表现在以下四方面:一是,卫生院的硬件建设得到加强。2002年,行署为两个鄂伦春族乡投入260万元,兴建了卫生院门诊楼;投入70 万元,购置了医疗设备。近年来,通过各级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卫生院购置了双床程控500maX光机、B超、脑地形图仪、美国进口心电监护仪、半自动生化分析仪等,日本无偿捐助的价值60万元的医疗器械。医疗设备的更新,从而提高了初诊准确率,改善了卫生院医疗条件。二是,加强培训,提高医护人员业务水平。为了提高医护人员的业务水平,每年卫生院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对医护人员分批进行培训,每年选派1—2名业务骨干到省、地医疗机构进修学习,选派3—5名医护人员到县级医疗机构进修学习;每年都邀请地区、县级医疗机构专家到卫生院教学或现场指导,县政府还选调县医院的优秀医生到乡卫生院任职。通过多种有效方式的培训工作,卫生院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收到了良好效果。三是,鄂伦春族乡妇幼保健工作初见成效。鄂伦春族乡学龄前儿童全部接种了乙肝疫苗,接种率100%;产妇100%住院分娩,产妇死亡率为0,新生儿死亡率为0。四是,鄂伦春族医药费采取全额报销政策。根据省政府关于鄂伦春族农民享受全额核销医药费的政策,我区鄂伦春族医药费由县政府拨款,采取实报实销的政策。据统计,从1993年——2003年,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享受该待遇人数为242人,县政府从1993年——2002年,每年拨付5.5万元,共计55万元,从2003年起,医药费拨款提高到15.5万元,从1993年-2003年,呼玛县政府共拨付了鄂伦春族医药费70.5万元。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享受该待遇人数为521人,县政府从1993——1997年共拨付医药费196万元,从1998年起每年拨付34万元,共拨付医药费400余万元。

三、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1、相当一部分鄂伦春族农民因疾病导致贫困①由于鄂伦春族原来以游猎为主的生活方式和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导致结核病的患病率非常高,一些患者丧失了劳动能力或是一人得病传染全家。结核病严重影响鄂伦春族群众的健康和生命,致使生活十分贫困。2003年,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鄂伦春族村81户农户,鄂伦春族农民人均收入 1258 元,有74户年收入在1300元以下,90%处于温饱线或温饱线以下。2003年,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鄂伦春族村177户农户,鄂伦春族农民人均收入1210 元,有152户年收入在1300元以下,86%处于温饱线或温饱线以下。②因高额药费导致返贫。由于药品价格上涨,导致鄂伦春族患者医药费支付费用大,一些鄂伦春族患者因支付高额的医药费而返贫。2003年,十八站鄂伦春族村孟秀云患脑积水脊髓空洞,共花去医药费3.7万元;梁祺秀患白血病,共花去医药费13万元;李雷患肝肾综合症,共花去医药费10万元。目前,他们因为花去高额医药费,生活已经相当贫困。我们建议:对这些因病返贫的困难户,政府应采取特殊政策,无偿地为患者提供医疗救治。政府及有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条件,在给予他们经济救济的同时,根据康复程,度帮助安排其从事一些轻体力的劳动,从而帮助他们摆脱疾病的痛苦,早日脱贫。

2、卫生院硬件建设需进一步加强目前,两乡卫生院医疗设备老化陈旧,已不能满足各族群众的就医需要。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卫生院设有600平方米的病房,病房低矮潮湿,并且病房属于危房影响病人康复。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卫生院没有设立结核病专科病房。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一要加大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帮助两乡卫生院购置必备的医疗设备,如购买血磁疗机、细胞计数仪、尿分析仪等设备;二要省、地、县尽快下拨专项资金,为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卫生院和白银纳鄂伦春族乡卫生院新建结核病房,从而改善患者的就医条件。

3、一些医护人员技术水平较低,缺少专项人才。现在,两乡卫生院只能对一些普通的患者进行救治,对一些疑难、危重的患者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导致一些危重患者丧失了有效治疗时机。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分批选派骨干医护人员到外地医疗机构进修学习,并且邀请著名医师到民族乡开展实地培训和为鄂伦春族群众治疗疾病。卫生院可采取与较先进的大医院建立友好医院的方式,取得他们医疗技术支持、人员培训和接受捐赠医疗设备等方面的帮助,尽快提高乡卫生院的医疗水平。

4、鄂伦春族医药费拖欠问题为了更好地为鄂伦春族患者服务,改善以往鄂伦春族药费管理混乱的状况,塔河县第二人

民医院(乡卫生院)制定了《塔河县第二人民医院关于鄂伦春族医药费计划使用的报告(试行草案)》,对鄂伦春族医药费使用做出了详细的计划,并且成立了鄂伦春族医药费监管组织,该组织由县卫生局、乡政府有关人员组成,制定了每人每年核销医药费的额度,并设有大病医药费统筹管理方案,对转院、住院的鄂伦春族患者制定了核销细则,从而更合理有效地使用鄂伦春族医疗经费。呼玛县从1993年—2003年,实际发生药费105.6万元,拖欠鄂伦春族医疗费35.5万元;塔河县从1993年—2003年,实际发生医药费428万余元,仍拖欠鄂伦春族医疗费39.76万元。目前,我区共拖欠鄂伦春族医药费75.26万元。由于拖欠医药费数额较大,两县财力无力支付。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可否由省政府一次性解决拖欠医药费,或是由省、地、县三家按照一定比例进行核销这部分拖欠医药费。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关心和帮助下,积极贯彻落实民族政策和法规,努力为少数民族群众服好务,在我们的努力工作下,鄂伦春族卫生事业一定能得到更快的发展。大兴安岭地区行署民族宗教局 郭红二0 0四年十一月十日

下载撤并发行库的县支行人民币流通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撤并发行库的县支行人民币流通现状及应采取的对策[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