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保护传承--北京市燕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发展报告[合集五篇]

时间:2019-05-12 01:06: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科学发展、保护传承--北京市燕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发展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科学发展、保护传承--北京市燕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发展报告》。

第一篇:科学发展、保护传承--北京市燕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发展报告

科 学 发 展、保 护 传 承

——北京市燕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发展报告(2009年卷)

撰稿人:燕山文化馆副馆长

高雪松

2010年1月

展、保

——北京市燕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发展报告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对于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在2009年,我们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实践科学发展观理论,贯彻十七大精神,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燕山地区文化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在创新中实现保护与发展。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中,注重解放思想、创新观念、尊重规律、协调发展。

一、2009年燕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开展情况

2009年燕山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北京市文化局非遗处和非遗保护中心的指导下,按照燕山工委办事处和燕山文卫分局的统一部署和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各项工作目标,坚持联系燕山实际开展活动,组织工作人员开展深入普查、完成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申报工作及各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础工作。

1、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

近年来,燕山地区经过认真细致的开展普查工作,截止到2009年底,确认填表的非遗项目有65项,其中有20项进入区级普查名录。2009年我们根据燕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与特点继续深入开展普查工作,对重点项目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确定了推荐“张金龙风筝制作技艺”和“田氏阴阳八卦掌”参加第二批区级和第三批 市级名录申报工作。2009年5月,根据普查和申报工作需要,由燕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牵头,由燕山文化卫生分局副局长张炳霞带队,组织燕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人员及项目传承人赴云南考察“田氏阴阳八卦掌”的历史及传承关系。在云南当地文化部门的配合下,通过积极地寻找线索,我们找到了“田氏阴阳八卦掌” 第六代传人田富清(道号道清道人),在蒙自县活动过的文庙、武庙遗址,并且对当地知情人进行了采访,被访者回忆了田富清云游云南期间在蒙自县的一些轶事。在蒙自县新安镇文化站,还发现了1989年蒙自县武术协会主席郝安国对于“田氏阴阳八卦掌”的传承关系及田富清(道号道清道人)在蒙自县活动过的证明情况的亲笔签名记录。

此次云南考察共拍摄照片1000余幅、视频资料将近10个小时,为“田氏阴阳八卦掌”进一步的申报工作提供了大量佐证。云南地处祖国西南边陲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拥有大量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我地区的非遗工作人员通过和当地文化部门相关从业人员的交流,并对大理、丽江、泸沽湖等地的民族文化进行实地考察,拓宽了视野,拓展了工作思路。

2、组织重点项目参加各级申报。

为顺利的完成并通过申报,燕山文化馆多次召开会议组织项目负责人、项目传承人、及资深专家,对项目进行前期论证。非遗工作人员认真仔细的准备了论证报告,并在燕山工委宣传部的支持下制作了申报片。经过紧张的筹备工作,6月3日,燕山推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张金龙风筝制作技艺”、“田氏阴阳八卦掌”,参加房山区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论证会,顺利通过论证进入房山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 田氏阴阳八卦掌”项目,受到北京体育大学教授吕韶钧的肯定,并由专家组一致向市级推荐。9月3日,“田氏阴阳八卦掌”项目参加北京市向文化部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审核工作会议。

3、重点加强业务知识培训

业务培训工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基础。面对普查工作时间紧、任务重、工作量大,而且要求高、标准细、资料全的实际要求,许多项目的调查都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才能完成,因此积极开展对于普查员的政策法规以及业务知识方面的培训十分重要业务培训工作对普查质量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关系到整个普查工作的成败。2009年我们把业务培训工作作为一项长期的重点工作,对主管领导和部门负责人及工作人员、普查员进行培训交流,在培训和交流中开阔眼界、开拓思路、提高能力。年初燕山文化卫生分局组织非遗工作人员及社区非遗志愿者参观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燕山文化馆组织非遗工作人员到房山佛子庄“二月二”民俗活动现场采风;6月份燕山文化馆和燕山摄影协会组织相关人员赴蔚县进行古民居和蔚县剪纸的考察采风。10月份,我地区派出主管非遗工作的副馆长和非遗工作人员参加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培训班。通过参加各项培训、交流、观摩活动,提升了我地区非遗工作人员整体素质。在提高从业人员素质的同时,我们还面对基层社区开展非遗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基础知识的培训,使社区居民对于非物质文 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为我们能够更好的开展和推进燕山地区的非遗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4、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队伍建设。

根据非遗工作的实际需要,我地区利用各方资源,壮大队伍力量。充分利用社会人才资源,鼓励和吸收广大热心非遗保护的志愿者加入普查行列,聘请热心于非遗保护事业的有识之士担任普查员。发挥社区文化中心和居委会资源优势,参与普查和提供线索;

5、加强非遗档案管理

随着普查的深入开展,建立了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档案。2009年我们在建立纸质档案的基础上建立电子档案,把所有普查形成的文字材料全部录入电脑,对录入的数据实行电脑管理。同时建立照片档案、音像档案。对普查项目进行数码照相,全年共拍摄照片5000余幅。共完成调查项目录音、录像30小时。

6、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开展“燕山元宵灯会”大型民俗节庆活动

燕山元宵灯会自1985年开始举办,一年一次,到2009年先后举办了24届。2009年燕山元宵灯会由燕山办事处燕和山石化联合举办,主题为“辉煌中国 跃动燕山”,将传统文化活动与喜庆祖国60华诞结合起来,将富有时代气息的元素和传统灯彩艺术结合融入灯展中。在主灯区燕怡园,共有12组大型彩灯,分为“世界文化遗产”、“城市标志性建筑”、“中华民族风情”三个主题。在燕怡园青年园,两条金龙威风凛凛、强健有力、气势恢宏,展示了新世纪燕山儿女驰骋向前的精神和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朝气与活力。作为燕山元宵节大家乐灯会的传统节目,2009年的书画笔会于正月十四到正月十六在燕山文化馆开展,内容、形式较往年更为丰富,更加注重对于民间民族文化的传播。增加了学术交流、水墨山水画讲座、民间艺术作品展览等内容。书画笔会还邀请著名书法家和燕山书法爱好者现场挥毫泼墨,抒发对祖国灿烂历史文化、大好河山的热爱和赞美,充分展示了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

作为京西南重要的民间文化和民俗活动,燕山元宵灯会以传统节日“元宵节”为契机,大力弘扬民间民族文化,客观反映了不同时期燕山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以及社会民俗文化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的社会、历史、人文价值及艺术价值。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2009年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虽然取得一定的成绩,但很多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宣传力度不够,社会对于这项工作的认识不足。伴随着燕山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们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企业的发展,拥有很多原住民的自然村面临着搬迁,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我们对非遗工作宣传力度不够,社会群众,及个别单位的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不了解,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识还不足,造成整体的保护与发展意识比较淡薄。

2、资源情况还未明了,普查任务仍然艰巨。尽管全地区共摸查出了100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项目,但这并不意味着普查工作已经完 成。目前,对项目的整理、分析、归类工作刚刚起步,对于大部分项目的普查只停留在初级阶段,评估认定和挖掘研究工作尚未全面展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亟待建立,保护与发展平台也需抓紧构建。这些都是完善普查工作体系必做的事项,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3、相关保障机制未建立健全。一是经费投入机制未建立,财政投入不足且渠道单一。燕山财政2009年下拨工作经费10万元。用于全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认定、申报和宣传工作,而对于后期的保护与发展的资金还没有到位。此外,社会力量未被有效调动和发挥。政府主导、各方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形成。二是传承激励机制不健全。由于传承激励机制没有及时建立起来,使得我地区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后继乏人。三是人才培养机制还不完善。我地区非遗工作办公室仅两名工作人员,并且还担负着此项工作以外的诸多其他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所急需的传承创新型人才和研究管理型人才,我们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急需建立和完善。

三、对未来工作的展望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这个命题日益引起越来多的人们重视的同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与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也逐渐被社会所关注。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非物质文化如何在保护的基础上发展,如何在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发挥更深远的作用,如何充分发挥其民族性、大众性和时代性的特质,使其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更好地推 动先进文化的前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现实问题。

面对燕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现状,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探索保护与发展的对策,以下是根据当前燕山地区非遗工作的发展形势制定的规划和目标。

1、继续深入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组织专门力量对前期普查的资料进行系统分析、归类,建立和充实档案资料数据库,全面了解掌握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状况、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要制定科学的保护计划,明确保护责任主体,进行有效保护;对现有珍贵、濒危且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系统性的抢救保护;对濒危项目传承人和年老体弱的传承人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艺进行抢救性的记录、整理;对那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原始资料和实物遗存,积极征集,妥善保管;对一些具有深厚文化积淀和广泛群众生活基础的项目,要结合时代特征,进行合理开发、利用,创新表现方式和手段,使其形成品牌。

2、制定中长期非遗保护规划,进一步明确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总体目标、重点任务、推进计划和保障措施,争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规划一批重点非遗项目,对其进行分析整理,作为我地区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重点申报项目。充分利用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对一批确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且普查资料完备的非遗项目进行开发和保护。采取保护与教育相结合的方法,充分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年轻人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和作。把本地区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作为学校特色课程资源编入教材,强化对少年儿童的历史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

3、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唤醒全社会对保护工作的自觉意识。在文化遗产日用宣传标语、大屏幕、报纸等手段进行宣传;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知识讲座;举办全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览,举办全地区传统手工艺项目展示;建立建全燕山地区民间艺人艺术档案。在各项民俗节日当中举办活动、引导群众加强对于民间民族文化遗产的认识,针对青少年开展符合青年学生的活动项目;制定《燕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丛书》的编纂计划,力求融知识性、通俗性、权威性、普及性于一体,系统全面地反映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和保护成果,弘扬燕山优秀传统文化。

4、建立和完善传承激励机制。一是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方法的总结和研究,用以指导传承实践。二是采取命名、授予称号、资助扶持、表彰奖励等方式,鼓励和扶持传承人进行传习活动,对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代表性传人,建立详细传承档案,按照轻重缓急原则,有计划地提供资助,确保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的保护。四是引导鼓励社区、街道开展创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为开展非遗工作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同时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目标与归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终目的在于促进人与 自然的永续和谐,推动社会和人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保护我们历史演变发展的轨迹,就是保护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文脉。保护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重大切实举措,是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在2010年的工作中,燕山将继续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保护方针,突出政府主导,鼓励社会参与,加强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发动社会长期关注和投入,全面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第二篇: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作者:乳源县文体旅游局

2013-04-1

2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推动文化认同、文化记忆和活态文化传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乳源是集石灰岩山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泰国、越南等东南亚国家以及美国、法国等欧美过山瑶的祖居地,被誉为“世界过山瑶之乡”,文化底蕴厚重,民族文化遗产丰富。近年来,该县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工作,采取多项有效措施,成效显著。

一是树立“抓文化就是抓发展”的理念。该县积极转变思维,解放思想,将文化遗产保护提升到新的高度,化被动为主动,通过深化传承与保护的对接,将项目的传承保护与带动经济产出结合起来,突出资源优势,打破资金瓶颈,使申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拜盘王》、《瑶族刺绣》列入国家级名录,《乳源瑶歌》、《乳源瑶族传统医药》、《乳源过山瑶服饰》列入省、市级名录。

二是建立健全传承和保护机制。建立健全非遗联席会议机制,成立瑶绣研究所、瑶绣协会等,实现文化遗产保护“五纳入”,使非遗传承有机构、有组织、有保障。将非遗的传承和保护与人们生活无缝联接起来,关爱项目传承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实现瑶绣、瑶歌校园教学常规化,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面扩展到最大,通过各种媒体广泛宣传营造氛围,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关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积极性。

三是强化民族文化交流和研究。邀请苏绣工艺大师顾金珍在乳源设立工作室,开设瑶绣培训班;组织瑶族绣娘赴广州学习粤绣技法,加快刺绣技艺提升;举办瑶绣艺术节,邀请省内外绣娘进行技艺比拼,交流、学习刺绣技艺。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撰出版了《瑶绣》、《拜盘王》、《乳源瑶族山歌选编》、《过山瑶的乡源》等30多册书籍,为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提供了珍贵的文字材料。

四是着力打造文化产业基地。突出瑶绣、瑶歌、瑶舞的品牌引领作用,着力张扬传统节庆文化,延伸并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出的经济产出,使其反馈并促进新的传承与保护,实现良性循环。通过积极的示范引领和交流展示,引进广州番禺壹雅工艺、中山博爱名城、深圳福德公司等企业,从事瑶族节庆文化、瑶绣工艺、瑶族服饰等产品开发经营,积极打造集瑶绣文化研究、人才培训、工艺营销等于一体的瑶绣产业基地,带动3000多瑶族群众从事瑶绣生产经营。

五是大力实施文化精品工程。目前,瑶绣、瑶歌、瑶舞成为提升瑶族文化吸引力和影响力的重要载体,瑶族“盘王节”、“十月朝”特色文化节庆成为促进文化交流与融合、整合民族文化资源的重要纽带。瑶文化特质更加突出,“瑶绣”参展上海世博会、深圳文博会;“瑶歌”走入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该县民族艺术团成为广东省民族艺术团分团,并与乳源东阳光公司联合打造东阳光民族艺术团。2010年底,乳源荣获“中国瑶绣之都”称号。

第三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专题调研报告

一、抢救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长期以来创造积累的重要文化财富,它所包括的口头文学及其语言载体、传统表演艺术、民俗礼仪与节庆、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民间知识与实践、传统手工艺技能,及其相应的活动场所等,既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重要体现,又是中华民族身份和中华文化主权的有力象征。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我国政府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给予了高度重视。2003年初,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国家民委、中国文联共同启动实施中华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计划到2020年,初步构建起比较完备的非物质文化保护体系,基本实现保护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2005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颁发《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确立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针和原则,对保护工作的任务、目标、要求和措施等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05年6月,中央宣传部、文化部等五部委联合下发《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同年12月,国务院又颁发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决定从2006年起,每年六月的第二个星期六为我国的“文化遗产日”。这一系列文件的出台,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已经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

为了有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我国逐步建立起了科学的管理机制。国家设立了由文化部牵头、九个部委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统一协调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文化部设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成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各省区市及所属的地市县也纷纷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统一协调和领导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调研中我们了解到,陕西省还建立了由59人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为保护工作提供智力支持。

为切实摸清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家底,2005年6月,文化部部署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计划用3年时间,全面了解和掌握各地区、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截至我们调研时,陕西全省已有100个县开展了普查工作,占93.5%,已有1.6万名传承人登记在册。截至2008年5月底,广西14个地级市中桂林、柳州已基本完成普查工作,其他12个市正在进行之中。

建立和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体系,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举措。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批准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包括十个门类共518个项目,涉及758个申报地区或单位。2008年6月14日,国务院又公布了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510项,以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共计147项。2006年10月,文化部以部长令的形式颁发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暂行办法》。在此基础上,全国各省区市也都建立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国家、省、市、县四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逐步形成,初步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级保护。陕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51项,入选第一批省级名录的有145项,全省10个地市均已建立了名录体系,目前共有市级名录项目395项。该省计划在今年年底前完成县级名录的建立。广西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有28项,入选第一批自治区级名录的有58项,第二批自治区级名录55项已完成公示程序。与此同时,全区14个市已有13个建立了市级名录,共入选289项。全区109个县(市、区)中,已有62个县建立了县级名录,共入选515项。

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保护,是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2007年6月5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226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08年1月26日,又公布了第二批551名代表性传承人,这两批传承人涵盖了民间文学、杂技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等五大类。为了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工作制度化,文化部又制定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讨论稿),对国家级名录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标准、权利、义务和资助等作出明确规定。一些地方政府也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认定与保护工作非常重视,不少省公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陕西省已有31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并已评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167人,涵盖8个大类、113个项目。该省文化厅制定了《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暂行办法》,并通过为代表性传承人颁发证书、发放生活补助、安排授课带徒、展演和展示其优秀作品等方法,鼓励支持传承人开展各种传习活动。广西已有11人入选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已评出自治区级代表性传承人30名,通过为传承人颁发证书、举办培训班、发放传承资助经费等方法,保护传承人,对其开展传习活动给予支持和一定的保障。

二、积极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方

在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中,我国政府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机构不仅坚持正确的保护原则和保护理念,而且注重在实践中摸索规律、积累经验,初步探索出一些具有中国特色、成效显著的保护方式。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而言,应该实施整体性、综合性的保护方式,其中活态传承是核心,使之与当代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相适应,就是我们实施保护的主要原则。除此,以文字和影像的方式、以博物馆的方式或作为文化资源开发利用,都是辅助的方式,而且这些方式都应以不损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按照自身自然演变规律发展为前提。目前保护方式主要有:

1.活态整体性保护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既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又与特定的生态环境相依存。为了使民间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下来,就必须重视与其紧密相依的文化生态环境的保护。在今天的时代条件下,要使活态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持原始自然状态是不太可能的,但在一个局部的特殊环境中,采取相应措施,使原生态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存活较长时间,则完全可能。建立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村),既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设立屏障,又能将民族文化遗产的真实状态保存在其所属的环境之中,使之成为“活文化”。

文化生态保护是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标志着我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活态整体性保护的新阶段。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中,物质文化遗产(古建筑、历史街区与村镇、传统民居及历史遗迹等)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依相存,并与人们的生活生产紧密相关,与自然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2007年6月9日,文化部正式批准设立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是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目前,全国不少地区正在根据当地的地域特点,积极探索开展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方式方法。如安徽省和黄山市立足于历史悠久的徽州文化,对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非常重视,正积极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申报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编制了《关于建立国家级生态保护区的报告书》;广西壮族自治区制定了《中国红水河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规划纲要》;四川省制定了《羌族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规划纲要》。有关《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命名与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已由文化部起草完成,正交由社会各界广泛讨论,修改完善后将出台。建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新尝试,要做好这项工作还需要在实践中积极探索、积累经验。文化部实施的试点先行、以点带面的做法,将有效推动这项工作顺利开展。

2.生产性保护

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造福当代,是保护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于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根据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方式。对于那些已经失去生存条件的文化形式,可采用收入博物馆的方法加以保存;但对于那些仍然具有生命力,又有开发潜质的传统手工艺和民间艺术,则可以进行合理开发,以生产性的方式加以保护,这既有利于它们更好地传承与发展;又能体现其价值。

在生产性保护的实践中,一些地区通过举办各种类型的民间文化艺术节、旅游节、工艺品展销会、民间歌舞比赛、开展集中宣传展示活动等,使本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为经济资源,获取了较大的经济效益。一些地区有效地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辐射全国、走向世界,已经形成了本地区亮丽的文化名片。如山东的“潍坊国际风筝节”、四川的“自贡国际恐龙灯会”、河北的“吴桥杂技艺术节”等等。本次调研的广西南宁市,积极开发和利用民歌艺术,自1999年举办“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以来,壮族民歌就打出了“国际牌”——在海内外“以歌传情,以歌会友,以歌促商”,为南宁市的对外开放、经济建设、城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以2007年为例,民歌节通过市场运作,仅节庆本身总收入就达近3000万元;节庆期间接待游客48.97万人次,全市宾馆饭店出租率达81.44%,旅游收入32008.63万元;签订投资项目102个,签订内外贸易合同873份。“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不仅促进了国际文化交流,而且拉动了南宁市经济的发展。

3.记录式保护

在全国各省区市统一开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中,工作人员运用录音、录像及亲笔记录等方式,记载民间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声音、表演或技艺、生产过程,获取真实可靠的图像、实物、文本记录及其他第一手资料,然后再整理分类,建立档案、资料库,进而利用多媒体、数字化等高科技手段,建立数据库等,以便永久保存,并逐步做到资源共享。如中国艺术研究院设立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河南郑州大学建立了中原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数据库;北京、浙江、湖南等地以口头文学转换成卡通片的方式进行保护。又如本次调研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在筹建“广西民族文化网”网站。南宁市在普查工作中已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15个,实物征集63个,拍摄图片5000余张,制作光碟200余张,录音资料和录像资料均达180个小时,涉及的门类丰富、内容多样。为了保存和利用好这些第一手资料,南宁市依托南宁文化信息网,在全区率先开设了“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专题网页。只要轻点鼠标,就可以打开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分布电子地图,并能获取相关的资料信息。

在抢救挖掘、记录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许多省区市将搜集到的资料整理编辑成文本,出版了一批相关书籍。如陕西有《陕北民歌大全》、《陕北民俗舞蹈史话》、《陕北民间舞蹈实录》《榆林小曲集》等,广西有《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精粹》、《彩调艺术资料大全》、《刘三姐传世山歌》、《毛南族民歌》、《仫佬族风情》、《平果嘹歌》(五集)等。

4.博物馆收藏与展示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实物和物质载体,如民间美术中的绘画、雕塑、手工艺品;民间戏曲中的剧本曲谱、乐器、戏服、古戏台等。每一件实物和载体,都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为了将这些稀少而又珍贵的实物进行分类收藏、展示和研究,就有必要建立博物馆。如今,在文化遗产比较丰富的省、市、县大都设立了博物馆,负责本地区文化遗产的收藏、展示、研究和鉴别。在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内,还邀请民间艺术大师或优秀传承人现场献艺。在陕西调研中,我们就参观了多处民俗艺术博物馆或专题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在榆林的星元图书馆参观了榆林剪纸展览;在延安的民间工艺展和民间艺术陈列馆,欣赏到了延安地区的剪纸、手绣品、布贴画、年画、糜贴画等;在西安市参观了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内珍藏着33600余件(套)民俗瑰宝,精美的石雕、木雕、砖雕、民用器具、历代名人字画墨宝图照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关中人民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劳作、生活、艺术、审美、习俗和风情。

三、迫在眉睫,保护与传承工作亟待加强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也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依然面临着严峻的形势。随着现代化的迅猛发展,农耕文明正在迅速瓦解,传统的民间文化已逐渐丧失了赖以生存的环境;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西方强势文化强力扩散,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商业行为的侵蚀等,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构成了严重威胁。剪纸、年画、皮影、傩戏等民间艺术随着它们生存环境的改变而日渐式微;陕北道情、陕北说书等一大批稀有的民间剧种和表演形式正在衰落或被同化;一些民间传统文化习俗正在消亡、变异;无数珍稀罕见的民俗技艺和民间文艺伴随着老艺人的逝去而销声匿迹;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器物有的正在毁灭,有的已流失海外;过去搜集整理的图文资料、音像资料也急需“再度抢救”。这一切都告诉我们,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亟待加强。

1.提高文化自觉,端正思想认识

在此次和其他调研中,我们都深切地感受到,抢救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这几年虽然有了良好的开端,但各地区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少数地区保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普查工作尚未全面展开,工作推进缓慢、滞后。这些问题源于一些部门和领导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认识上还存在着种种误区。例如,有些人重申报而轻保护、重开发而轻管理,把“申遗”的成功当做目的,当做“政绩”,而成功之后该做什么,他们就不考虑或很少考虑了;有些人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为“软任务”,视经济建设为“硬任务”,认为抓后者能够显示“政绩”,而抓前者则很难有成绩,因而工作上不重视,经费上不支持;还有一些人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不过是“一阵风”,过一段时间后就会过去,因而得过且过,采取应付态度;如此等等。这对于保护工作是极为不利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不可重复的文化现象,是我们民族的血脉。对此,我们应该增强民族文化的自觉意识和危机意识,充分认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紧迫性和重要性,珍爱、尊重祖先传下来的精神财富,对处于弱势地位且脆弱无比的非物质文化,应该刻不容缓地采取有效措施抢救与保护,使之再现生机与活力,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神圣职责。

2.加强机构和队伍建设,强化保护工作基础

机构和队伍建设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关键环节。目前,虽然我国绝大部分省区市均已成立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专家委员会等,但基层组织机构仍很薄弱,相当一部分市县级保护工作机构尚未建立或健全,许多地方尚没有专门工作人员,保护力量明显不足,工作无法正常开展。此外,不少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还不能适应保护工作的需要。

要有效、有序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机构和队伍不可缺少。只有健全国家、省、市、县四级责任明确、运转协调的工作机制,分级负责,层层落实,才能使这项工作正常开展;只有拥有一大批具有专业素养和工作能力的从业人员,保护工作才能落到实处。据调查,在从业人员的教育培训方面,有些地区已经走在了前面,如浙江、甘肃、新疆等省、自治区都已先后举办两期以上骨干培训班,培训了一批工作骨干,有力地推动了此项工作的开展。

3.以人为本,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

以人为本,完善传承人保护机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中之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链十分脆弱,传承人的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一是普遍“高龄化”。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大部分年龄都在60岁以上,且不少体弱多病。二是后继乏人。由于许多传统技艺难度高、强度大、耗时多、收入低,很少有人愿意学,不少民间艺术大师面临无弟子或弟子太少的尴尬境地。如本次调研的国家级保护项目壮族布洛陀的第七代唯一传承人黄达佳,目前仅有一个五十多岁的徒弟;环江毛南族花竹帽编织工艺也仅存一位老艺人,门下只有一位接班人。三是缺乏基本保障。传承人绝大多数是土生土长的民间艺人,长期以来,他们的艺术创造得不到社会应有的承认与回报,生活困难,工作条件艰苦。如果政府不能给予他们有力的扶持和资助,仅靠“热爱”维系的创作活动肯定是难以长久的。

4.加大经费投入,保证工作正常开展

经费保障是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前提。在调研中,我们所到地区反映强烈的一个问题,就是经费投入不足,尤其是一些基层县、市,由于缺少专项经费,无法添置必备的电脑、照相机、摄像机等,致使普查工作难以进行,代表性传承人的扶持和资助也难以落到实处。为此,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加大经费投入,将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以保障此项工作的正常进行。同时应多渠道筹集资金,既要争取上级的资金支持,也要吸纳企业和社会团体的赞助,还可考虑从与民俗文化有关的经济收入中提取适当比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基金。目前,一些省、区、市已加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如浙江省“十一五”期间,省财政每年安排1500万元的抢救保护专项资金,每年安排8200万元基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充分体现了该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

第四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11国考申论范文点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来源:华图 2010-11-24 18:26:09 【考试吧:中国教育培训第一门户】 模拟考场

本文是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2011国家公务员考试申论范文点评。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加速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环境不同程度地遭到破坏。一些传统习俗发生改变,许多文化记忆渐趋淡化,一些文化艺术种类在人们的漠视中面临消亡的危险,一些掌握绝活的艺人年龄老化,后继乏人,一些依靠口传心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不断消失。

作为一种鲜活的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众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仍然是传承文化、推动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历史使命与责任。

【题目】

请联系给定材料,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保护”这一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观点明确,内容充实,结构完整,语言生动流畅。(2)字数大约在1000~1200字。

【范文】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让传统文化星耀历史长河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是先人创造的沉积与结晶,镌刻着一个民族国家文化生命的密码,蕴涵着民族特有的精神机制、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活动的信息资料库,是展示人类文明的卷轴。

具有悠久历史的中国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盲目追求经济发展的影响下,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遭到了众多的破坏。自然灾害、人为原因等都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不完整和残缺,严重影响了其文化价值和影响意义。而一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经济的发展,大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却对其不加以保护和维护,造成了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危险,即将失去其拥有的价值和作用,这一切都应当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而如何采取措施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成为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那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应该采取哪些保护措施呢?

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建立协调有效的保护工作领导机制。针对我国当前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出现的问题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纳入法律的范围之内,对于破坏或损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行为,依法进行严厉的制裁措施。各级地方政府应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列入重要工作议程,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文化发展纲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建设,及时研究制定有关政策措施。要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保护范围、保护措施和目标。

其次,各级政府要不断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经费投入。通过政策引导等措施,鼓励个人、企业和社会团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行资助。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队伍建设。通过有计划的教育培训,提高现有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充分利用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人才优势和科研优势,大力培养专门人才,进一步实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最后,要在全社会范围内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力度,特别是加强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工作,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教育带进校园和课堂,使其在思想上形成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同时要充分利用民间保护组织的作用,推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教育工作,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重视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好氛围。充分发动全社会各个方面的力量来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不仅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社会文明对话和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因此,全社会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力量,保护我国共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点评】

文章在深入论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后,列举一系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最后在篇末提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的中心论点。

本文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对策的结构来进行写作。文章整体结构完整规范,论述具体,逻辑严密。申论考试中策论文格式方便考生把握,使用的人数很多,能在普通的结构中推陈出新,不仅能引起阅卷人员的兴趣,更是提高自己申论考试分数的重要手段。

本文在指出问题后,从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增加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金投入、加强社会上的宣传三个方面展开对策表述,文章全面合理,体现了结构安排和论述上逻辑的严密性。(白丽丽)

第五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题目:给定材料6中的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能触发人们许多思考和感悟,请参考“给定材料”,以“岁月失语,惟石能言”为题,写一篇文章。要求:

(1)自选角度,立意明确,有思想性;(2)联系实际,不拘泥“给定材料”;(3)内容充实,语言畅达;(4)总字数800-1000字。

岁月失语,惟石能言

被誉为“民间文化抢救人”的作家在看完贺兰山岩画后,题字“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这一发自内心的感概,不正是在警示人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文化的延续,需要后人来保护和传承。传统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的精神食粮,是我国强大的文化武器。中华民族的崛起,需要全民重视对“非遗”的保护和传承。

“非遗”的保护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这不仅需要发动全民一起行动,也要运用科学的方法来统筹、规划。然而,一些社会现状仍令人堪忧。当一些古老、特色的的当地传统文化渐渐被当代人淡忘,而外来文明却成为年轻人追逐的趣味时;当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表面政绩,发动全县资源“申遗”,而不顾之后的保护导致文化的衰落时;当传统的文化与习俗成为电视屏幕上孩子们看到的影像和记录时......我们已经遗失了过去的记忆,忘记了我们的“根”在何处。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发动全民的力量。首先,要提升民众对文化保护的意识。这不仅要在宣传上下足够的功夫,还要在教育上灌输保护“非遗”的重要性。政府部门、文化部门要把“非遗”保护作为一个战略性的目标来规划,加大对文化遗产保护的资金投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约束社会上一些民众破坏和侮辱“非遗”的现状,让民众理解文化的魅力,增强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其次,政府要扶持民间组织的文化团体,民众能够将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当中,那么“非遗”才能够得到有效的保护和传承。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需要科学的统筹和规划。当地的政府和文化部门,要研究一套切实可行,科学正确的保护方案,对“非遗”施行有效、可持续地保护。一方面,政府要咨询相关文物专家们的意见,统筹当地实际情况,在规划、政策和执行上做好统一的部署;另一方面,政府也要征求“非遗”传承人和了解这一内容的民众的想法,把政策真正落实到社会当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的民族财富。作家们常在作品中提及的古老戏曲、剪纸和传统的习俗和文化,不能只成为后人翻阅名著时遐想的片段,应是一

种思想在现实中的延续,文化“活着”的传承。祖先留给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粗取精,发扬光大。一个有文化积淀的民族,一个重视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民族,才真正能够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实现中华民族的梦,需要全民一起运用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必将振兴!中国龙必将崛起!

下载科学发展、保护传承--北京市燕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发展报告[合集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科学发展、保护传承--北京市燕山非物质文化遗产年度发展报告[合集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背景: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不仅有大量的物质文化遗产,而且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党和国家历来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此做了大......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背景材料】 非改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革开放以来,由于工业化和......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

    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

    描述: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但由于法规的不完善及人们的保护意识薄弱等原因,导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濒危、失传的重大危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刻 不容缓。因此必须通过......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

    浅谈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摘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精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我国有56个民族,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推荐阅读)

    1、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中文又译无形文化遗产),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定义,是指“被各群体、团体......

    非物质文化遗产及传承人保护工作报告

    淮安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保护 工作报告 2008年6月7日,我市淮海戏、楚州十番锣鼓分别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情况汇报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基本情况咸丰地处鄂西南边陲,位于鄂、渝、湘、黔四省市结合部,素有“荆南雄镇、楚蜀屏翰”之誉。全县版图面积2550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85个村,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