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报告提纲
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报告提纲
同志们: 很高兴能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并就如何贯彻好、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讨论与座谈。下面,我结合近期自己的学习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今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的时代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三农”工作。自1986年以来,时隔17年之后,于XX年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去年1号文件的主题是农民增收。围绕农民增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惠农强农政策措施:首次对种粮农民普遍性实行直接补贴;首次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首次在全国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首次制定并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规划;首次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清欠农民工工资和征地补偿款等。这些政策具体明确、操作性强,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落实之快、农民受益面之广、得到实惠之多,是多年来没有的。纵观全国的形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虽然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提高。人多地少、资源严重匮乏的趋势和粮食需求增长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二是虽然粮价有所上涨,但粮食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在相当程度上削减了粮价回升的增收效果。三是虽然农民收入增长较多,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扭转。四是虽然农业投入增加较多,但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五是虽然农业科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并没有明显增强。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推广体制改革滞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六是虽然农村改革取得很大进展,但长期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没有消除。现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很多,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尤其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粮食增产难、农民增收难和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基于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下了发XX年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1号文件既是去年1号文件的继续和延伸,又是中央对“三农”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中央对今年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及1号文件出台的惠民政策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今年中央农村政策的基调。胡锦涛总书记XX年8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农村视察时明确指出,行之有效的政策绝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绝不能收回,随着国力的增强,国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这三句话就是XX年中央农村政策的基调。按照这个基调,中央提出今年全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围绕这个总体要求,中央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严重制约粮食稳定增产、农业稳步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把1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政策集中指向着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住了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农民发展后劲,进一步夯实了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生产力基础。在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中央提出的重点是加强“六个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建设。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三是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四是加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五是加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建设。六是加强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本着全面加强以上六个方面的能力,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从大的方面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扶持农业发展方面,中央主要出台了三个方面政策:
1、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改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少,支农的力度要不断加大。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XX年,在国家扶持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我省今年已全面取消农业税。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地方财政也可根据当地财力和农业发展实际安排一定的补贴资金。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继续实行化肥出厂限价政策,控制农资价格过快上涨,打击假冒伪劣等坑农行为。
2、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中央财政根据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和商品量等因素,对粮食主产县通过转移支付给予奖励和补助。
3、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在稳定现在各项农业投入的基础上,新增财政支出和固定资产投资要切实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逐步建立稳定的农业投入增长机制。从XX年起,要在继续搞好大中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不断加大对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中央和省级财政要设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对农户投工投劳开展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予以支持。在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方面,今年“1号文件”提出要“狠抓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同时还提出了比较具体的操作原则:“地方政府要切实承担起搞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责任。在坚决按时取消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制度的同时,各地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的新机制、新办法。要严格区分加重农民负担与农民自愿投工投劳改善自己生产生活条件的政策界限,发扬农民自力更生的好传统,在切实加强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的前提下,本着自愿互利、注重实效、控制标准、严格规范的原则,引导农民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投工投劳,国家对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所需材料给予适当补助。” 另外,今年中央对农民新增的实惠还有:选择部分地区开展对农民购买节水设备进行补助的试点;实施奶牛良种繁育项目补贴等。在农村社会事业的发展方面还做出了一些新规定:要落实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的规定,用于县以下的比例不低于70%。到XX年,争取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都能享受到免书本费、免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等。
三、结合XX实际,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 做为我们XX县,就是要在大张旗鼓地学习宣传1号文件的基础上,立足实际,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紧密结合,把做好“三农”工作与加速新型工业化紧密结合,重点抓好四个方面: 一是要积极研究国家政策导向,加大争取项目、引资金力度。我们是特色农业大县,是水利大县,按照1号文件,在国家投资上,对口的项目很多。全县上下都要紧紧抓住机遇,积极研究政策,做好前期工作,切实加大争项目、引资金力度,力争使更多更好的涉农惠民大项目、好项目落户XX,通过项目实施与拉动,促进和改善我县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提高我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年内再引进1—2个像映武黄花集团有限公司一样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二是要全力以赴办好第四届中国·绿色瓜果菜博览会。近年来,我县连续成功举办了三届瓜果节、瓜菜节、绿色瓜果菜博览会。通过举办博览会,进一步坚定了全县农民群众发展特色农业的信心和决心,促进了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民增收。可以说,办好博览会不权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的生动体现,更是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行动。今年,我们要继续办好第四届中国·绿色瓜果菜博览会,全县上下都要强化“当好东道主,办好博览会”的意识,积极行动,广泛参与,精心筹备,要以会为媒,广交朋友,招商引资,促进发展。三是要进一步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全面提升特色农业。要坚持以工业化理念经营农业,按照产业化的发展思路来整合农业资源,运用工业化的生产方式来组织农业生产,采取企业化的组织形式来培育市场主体,使用现代化的营销手段来搞活农产品流通。要抓特色,上规模。进一步把以四大产业为主的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特别是对于瞅准的产业,要突出“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和“多村一品”,抓住商机,大干快上,在短期内实现规模扩张,形成规模优势、特色优势、产业优势。要瞄准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领域,改变“经验农业”的做法,走“精准农业”的路子,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把农村建成新型工业化的“无烟工厂”。要抓龙头,强加工。要按照一个产业抓好一个龙头,一个龙头带动一个产业的思路,依托资源优势,集中精力、财力,培育建设一批“农”字号龙头企业,依托龙头企业建基地,积极发展“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把农业变成工业生产的前期车间和原料基地,真正做到使每一个龙头企业都有足够的产业基地做支撑,每一个产业都有相应的龙头来带动,使龙头企业成为拉动农村经济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火车头”。要抓市场,促销售。要切实抓好市场体系建设,加强外埠窗口建设;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组织,积极培育、扶持、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和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大无公害基地建设和无公害农产品品牌认证力度,创立绿色品牌,打造市场名牌,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四是要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农业工业化、新型工业化。加速新型工业化,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工业化是基础。我们要围绕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地加快工业强县步伐,发挥资源优势,突出地主特色,重点发展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食品工业;围绕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地强攻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用足用活优惠政策,突出工业型、产业型项目,全力争取,重点突破;围绕新型工业化,坚定不移地推进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为工业发展建设原料基地,打造前期车间;以工业经济的发展,反哺农业,致富农民,统筹城乡,促进整个县域经济发展。同时,抓新型工业化,决不是放弃农业片面地强调工业,而是把新型工业化放在战略的高度,在更高层次、更宽领域,以工业化的方式和手段推进农业的产业化,进而实现农业的工业化、现代化,走具有地主特色的新型工业化路子,促进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这个思路,上符合胡锦涛总书记“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明确指出:“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得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下符合地方实际。我们要坚定不移地高举工业化大旗,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工业化,以农业的产业化、工业化推进新型工业化。以上只是个人的一些体会和认识,仅供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第二篇: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报告提纲
同志们:
很高兴能和大家在一起学习中央一号文件,并就如何贯彻好、落实好中央一号文件进行讨论与座谈。下面,我结合近期自己的学习谈一些认识和看法:
一、今年中央出台一号文件的时代背景
中共中央、国务院历来重视“三农”工作。自1986年以来,时隔17年之后,于2004年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1号文件。去年1号
文件的主题是农民增收。围绕农民增收,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惠农强农政策措施:首次对种粮农民普遍性实行直接补贴;首次明确提出在全国范围取消农业税的目标;首次在全国放开粮食购销和价格;首次制定并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规划;首次明确将部分土地出让金用于农业土地开发;首次在全国范围内清欠农民工工资和征地补偿款等。这些政策具体明确、操作性强,其力度之大、含金量之高、落实之快、农民受益面之广、得到实惠之多,是多年来没有的。
纵观全国的形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取得显著成绩,但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一是虽然粮食生产实现恢复性增长,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并没有提高。人多地少、资源严重匮乏的趋势和粮食需求增长的趋势,短期内不会改变。二是虽然粮价有所上涨,但粮食比较效益低的状况并没有改变。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在相当程度上削减了粮价回升的增收效果。三是虽然农民收入增长较多,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并没有扭转。四是虽然农业投入增加较多,但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尚未形成。农村资金短缺,农民贷款难,依然是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五是虽然农业科技发挥了积极作用,但农业科技的支撑能力并没有明显增强。农业科研投入不足,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推广体制改革滞后,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比较低。六是虽然农村改革取得很大进展,但长期影响我国农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并没有消除。现在制约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很多,各种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流动的市场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尤其是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体制性障碍依然存在。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总的来看,目前我国农业和农村发展仍然处于艰难的爬坡和攻坚阶段,粮食增产难、农民增收难和城乡差距拉大等问题,依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
基于对形势的科学判断,党中央、国务院制定下了发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今年的1号文件既是去年1号文件的继续和延伸,又是中央对“三农”政策的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中央对今年做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及1号文件出台的惠民政策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今年中央农村政策的基调。胡锦涛总书记2004年8月在四川省南充市农村视察时明确指出,行之有效的政策绝不能变,已经给农民的实惠绝不能收回,随着国力的增强,国家还要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这三句话就是2005年中央农村政策的基调。
按照这个基调,中央提出今年全国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方略,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继续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围绕这个总体要求,中央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农村生产力水平较低、严重制约粮食稳定增产、农业稳步增效、农民持续增收的问题,把1号文件的主题确定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把政策集中指向着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抓住了发展农村生产力的关键,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农民发展后劲,进一步夯实了粮食稳定增产和农民持续增收的生产力基础。
在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方面,中央提出的重点是加强“六个能力”建设:一是加强土地产出和资源综合利用能力建设。二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建设。三是加强农业物质装备能力建设。四是加强农民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五是加强农产品加工转化和市场开拓能力建设。六是加强农业综合支持和服务能力建设。本着全面加强以上六个方面的能力,今年的中央1号文件又出台了一系列的惠农政策。从大的方面讲,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在扶持农业发展方面,中央主要出台了三个方面政策:
1、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减免农业税、取消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实行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这些行之有效的政策不能改变,给农民的实惠不能减少,支农的力度要不断加大。进一步扩大农业税免征范围,加大农业税减征力度。2005年,在国家扶持开发工作重点县实行免征农业税试点,我省今年已全面取消农业税。继续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有条件的地方可进一步加大补贴力度。中央财政继续增加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资金,地方财政也可根据当地财力和农业发展实际安排一定的补贴资金。继续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主
第三篇: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宣讲报告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努力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这是中央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和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要求作出的战略决策,也是新的发展阶段用统筹城乡发展新理念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金钥匙”。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
要组成部分,三者相辅相成。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农业现代化提供物质和人力资源以及广阔的市场,农业现代化需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支持、辐射和带动。协调推进“三化”,是破解我国当前发展中若干重大问题的关键环节。必须坚持统筹城乡发展,以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农业现代化夯实城乡共同繁荣的基础。
一、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
新型工业化作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发展道路,是我国工业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新型工业化是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第一推动力。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现代化,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重大战略举措。
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大多数的人口大国,如果不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国家经济实力不增强,现有的强农惠农政策就很难落实,更没有实力支持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和传统农业改造。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共同繁荣,首要的是紧紧围绕持续增加农民收入,充分发挥新型工业化的带动和支撑作用,在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过程中用现代工业生产方式改造农业,以新型工业化带动和提升农业。应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坚持以工业园区为载体、以产业为依托,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产业和企业集群,全面提升城乡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水平,走“企业带产业、产业富农村”的发展路子。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用工业化的思路抓农业,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推进农业,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大力实施农业工业化,建立农业工业化示范区,着力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提高辐射带动能力。推进“一村一品”强村富民工程和专业示范村镇建设,促进农产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坚持以增强工业吸纳就业能力为着力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尤其是涉农中小企业,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提高新型工业化带动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的能力和水平,拓展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空间,推动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业。
二、以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
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总体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两者相辅相成、互为条件。新农村建设为城镇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城镇化作为城乡资源要素和生活方式融合的过程,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动力。协调推进“三化”,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必须充分发挥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作用,在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同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扎实实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农业大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二元经济矛盾是我国经济结构中的突出矛盾,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农村发展、农民致富最大的制约因素。如果让7亿多农村人口长期固守在有限的耕地上,农民就富不起来,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就解决不了。只有减少农民才能富裕农民,也才能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减少农民的根本途径就是推进中国特色城镇化。只有立足实际推进城镇化,充分发挥好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推动产业和城镇相融合,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互促共进机制,才能促进农村人口转移就业,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当前,我国城镇化率还不到50%,推进城镇化的空间很大。同时,新农村建设的需求也很大。以城镇化带动和推进新农村建设,不仅是我国当前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着力点,而且是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和特有优势。为此,应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基础设施、产业建设、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就业的要求,协调推进城乡改革,加快完善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破解导致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性障碍,积极引导社会资源投向农业农村,鼓励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发展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把发展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作为重点,加快落实放宽中小城市、小城镇特别是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的政策,促进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鼓励
有条件的城市将有稳定职业并在城市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保障体系,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加快改善农村民生,完善政策措施,引导更多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城市文化和科研机构到农村开展服务、城市医师支援农村,提高农村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三、以农业现代化夯实城乡发展基础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和重要性日益突出。发展现代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也是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没有农业现代化,就不可能有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我们要把现代农业作为实现城乡共同繁荣的“黄金产业”来经营,以农业现代化夯实城乡发展基础。
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全党务必居安思危,切实防止忽视和放松‘三农’工作的倾向,努力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村发展好势头不逆转。”落实中央精神,要求我们深化对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认识,稳定和完善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突出强化农业农村的基础设施,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基层体系,大力加强农村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夯实打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始终把维护国家粮食安全放在首位,完善现代农业区域空间布局,稳定发展粮食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和农业科技创新推广能力,构筑牢固的农业生态安全屏障,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进一步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序推进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制度和机制,依法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有序流转,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发展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力度,完善农业补贴制度和市场调控机制,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和水平,积极改造提升传统农业,着力培植、扶持一批能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和外向型农业,集中发展优势农产品,加快构筑现代、高效、绿色、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产品的良种覆盖率、加工转化率和市场占有率;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发展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把田间的产品优势变成餐桌上的食品优势,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和市场化程度。
以“三化”推动城乡共同繁荣是一项具有全局性、战略性和根本性的工作,必须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量力而行的原则。只要把协调推进“三化”的立足点放在加强“三农”上,牢牢把握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这个重要着力点,牢牢把握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协调推进这个战略着眼点,牢牢把握城乡改革联动这个关键切入点,抓住机遇,把政策用足用好,把工作做细做实,城乡经济共同繁荣、城乡居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
第四篇: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纲式归纳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012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同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围绕强科技保发展、强生产保供给、强民生保稳定,进一步加大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力度,奋力夺取农业好收成,合力促进农民较快增收,努力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一、加大投入强度和工作力度,持续推动农业稳定发展
1.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
2.狠抓“菜篮子”产品供给。
3.加大农业投入和补贴力度。
4.提升农村金融服务水平。
5.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政策。
二、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引领支撑现代农业建设
6.明确农业科技创新方向。
7.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
8.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
9.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
10.着力抓好种业科技创新。
三、提升农业技术推广能力,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
11.强化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
12.引导科研教育机构积极开展农技服务。
13.培育和支持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
四、加强教育科技培训,全面造就新型农业农村人才队伍
14.振兴发展农业教育。
15.加快培养农业科技人才。
16.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五、改善设施装备条件,不断夯实农业发展物质基础
17.坚持不懈加强农田水利建设。
18.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19.加快农业机械化。
20.搞好生态建设。
六、提高市场流通效率,切实保障农产品稳定均衡供给
21.加强农产品流通设施建设。
22.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23.完善农产品市场调控。
第五篇:2011中央一号文件
2011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新华社29日受权播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0年12月31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现就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
(一)水利面临的新形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二)新形势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三)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四)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五)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二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三要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
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六)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 区、贫困地区倾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要优先安排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恢复防洪库容,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推进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抓紧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实施防灾避让和重点治理。
(八)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推进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坚持蓄引提与合理开采地下水相结合,以县域为单元,尽快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支持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决缺水城镇、人口较集中乡村的供水问题。(九)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尽快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着力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十)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网,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搞好黄河下游治理和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强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全面加快蓄滞洪区建设,合理安排居民迁建。搞好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十二五”期间抓紧建设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不断提高调蓄洪水能力。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排涝标准。推进海堤建设和跨界河流整治。
(十二)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完善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确保工 程质量,适时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研究。积极推进一批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建设。着力解决西北等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回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高度重视雨水、微咸水利用。
(十三)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强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快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
(十四)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功能,科学制定规划,积极发展水电,加强水能资源管理,规范开发许可,强化水电安全监管。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
(十五)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站网布局,着力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水文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实现资料共享,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大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水利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健全水利行业技术标准。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加强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十六)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有重点防洪任务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要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和水源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水利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十七)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有条件的地方根据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确定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发展银行 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鼓励和支持发展洪水保险。提高水利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十八)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结合增值税改革和立法进程,完善农村水电增值税政策。完善水利工程耕地占用税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
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十九)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抓紧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一律责令停止。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尽快核定并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围,逐步削减地下水超采量,实现采补平衡。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二十)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加快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对取用水达到一定规模的用水户实行重点监控。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型工业项目。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全面加强企业节水管理,建设节水示范工程,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
(二十一)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各级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
(二十二)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 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七、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二十三)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二十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区分水利工程性质,分类推进改革,健全良性运行机制。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给予补助。妥善解决水管单位分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作用,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积极走向市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十五)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二十六)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二十七)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水利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水利改革发展各项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合力。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 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十八)推进依法治水。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加强河湖管理,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加强国家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化建设。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深化水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完善全国、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落实后期扶持政策。
(二十九)加强水利队伍建设。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大力引进、培养、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更加贴近民生,更多服务基层,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三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对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