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按照调设置拓功能顺机制要求推行五化模式5
按照“调设置、拓功能、顺机制”要求
推行农村社区党建“五化”模式
市委组织部课题组
近年来,我市农村社区建设快速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如何适应新形势对党建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加快构建顺应城乡统筹发展的农村社区党建新模式,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成为当前基层党建工作的新课题。按照市委统一部署,组织部牵头组织民政局等部门成立联合调研组,就加强我市农村社区党建工作进行了深入调研,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2009年以来,我市先后规划建设了45个农村社区,涉及163个行政村,大致分为单村、联村、城中村等三种类型,从本质上看,我市的农村社区都是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介乎于行政村和城市社区之间的过渡性社区,它们脱胎于农村行政村,党组织的功能职责既不同于行政村也不同于城市社区,既要行使城市社区的职能,同时还必须承担原村委会的部分职能,单一的行政村党建模式在组织设臵、功能定位、运行机制等方面已不能适应农村社区化发展的 现实需要,新形势、新任务对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出新的要求:一是对优化农村党组织设置提出了新要求。随着我市农村社区的陆续建成,各种生产要素跨区域、跨行业流动更加频繁,社区经济结构成份复杂化、经济和社会组织多样化、党员从业多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原先以乡镇、村行政区域分割为主的党组织设臵方式,在党员教育管理、组织活动、作用发挥等方面已不能满足社区化发展的需要。如何在农村生产的各个环节、农村生活的各个领域,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全覆盖,迫切需要研究解决。二是对拓展党组织功能提出了新要求。农民逐步向农村社区集聚,对社区服务管理、居住环境、文化娱乐、医疗卫生等方面要求必然是多层次、多样化的,这对农村党组织服务群众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推进城市化、城镇化以及农村社区化的进程中,征地拆迁、社会保障、就业等方面的矛盾纠纷也日益增多,这对党组织有针对性地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维护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提出了更高要求。同时,农村产业类型多样,农民增收致富的愿望强烈,也对农村党组织具备更强的驾驭、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的能力提出了要求。这些要求迫切需要党组织进一步拓宽功能。三是对改 进和创新社区管理机制提出了新要求。农村社区党组织通常由多个党组织聚合而成,各类组织的利益追求不同、工作方式不一。同时,农村社区居民成份相对复杂,地域、从业、兴趣志向差异较大,党员教育管理的难度加大。要有效整合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提升社区党组织影响力,凝聚推动社区健康发展的合力,迫切需要健全完善一套科学的统筹协调运行机制。
我市农村社区化的快速推进,为加强和创新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挑战,通过调查走访,经分析归纳,我们认为当前加强农村社区党建面临以下三个难题:一是组织设置滞后。目前,我市农村社区建设进展迅速,有的社区已经有居民入驻,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亟待跟进,但是从调研情况看,多数乡镇(街道)基于保持连贯性和稳定性的考虑,仍是沿用传统行政村党建工作模式,还没有建立区域型社区党组织,党组织如何设臵、怎样调整还没有破解,成为制约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基础性课题。二是职能定位不清。作为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形态,对农村社区的概念一直没有准确的定义,对它的职能也没有明确界定。许多基层干部还存在模 糊认识,有的认为农村社区与原来的行政村差不多,只是换了块牌子而已,在搞好社区服务、抓好经济建设、发展社区文化、创建社区环境等方面认识缺位,方法措施未及时跟进。三是工作体制没理顺。农村社区化的加快推进,使农村基层治理结构由村级领导的单一形式向社区主导、驻区单位、社会组织、居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复合型治理结构转变,但是,当前村级行政组织与居民委员会、物业管理机构、各种社会组织的内部协调共建机制还不健全,势必会给社区党组织整合社会利益关系增加难度,进而影响党组织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
上述问题,有农村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群众思想观念等客观因素,更多的是各级党委在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进程中,对农村社区党建的认识不高、重视不够、措施不力造成的,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对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领导指导不够。一些乡镇党委存在“重社区建设、轻党组织组建”的错误思想,甚至认为建立社区党组织只会找麻烦、添乱子,没有把农村社区党建作为推动社区建设、促进和谐稳定的有效抓手,及时跟进、主动跟进,使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缺乏必要的领导保障和物质保障。二是对农村 社区党建工作的宣传引导不够。广大干部群众思想观念还不适应“大政府、小社会”向“大社会、小政府”的转变,一些党员干部工作方式方法简单,习惯于发号施令,单纯靠强推硬拽,不愿做、不会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制约了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健康开展。三是对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开拓创新不够。农村社区党建工作刚刚起步,各级在干部选配、党员教育管理以及服务群众方面,探索实践不够扎实深入,还没有形成一套比较系统的制度体系。
调研组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针对上述问题,结合我市社区建设实际,本着适度超前、统筹推进的原则,从调整组织设臵、拓展组织功能、理顺工作机制入手,以“建组织、强服务、育文明、保稳定、顺机制”为重点,研究提出农村社区党建“五化”模式。
一、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建功能型党支部,完善区域化组织机制
适应农村社区产业结构、党员从业状况动态变化的要求,把优化组织设臵、强化党员干部队伍管理作为农村社区党建工作的基础性工作,构建以社区党总支为核心、以功能型党支部为延伸,社区干部科学配臵的农村社区党建 区域化组织机制。一是调整优化社区党组织设置。按照“一社区一总支”的原则,在符合条件的农村社区设立党总支,在其领导下,本着便于党组织开展活动、便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打破地域、单位界限,综合党员居住地点、从业岗位以及爱好特长等要素,分类设立楼宇、物业管理、服务中心、专业市场、产业协会等功能型党支部和党小组,把社区内村、居、新经济社会组织等党组织全部纳入社区党组织管理,健全完善“社区党总支-功能型党支部-功能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的组织架构,实现党组织全覆盖。二是健全完善社区组织体系。在社区党总支的领导下,本着分类指导、同步调整的原则,渐次实现基层自治组织由村民委员会向居民委员会的过渡,建立社区居民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等自治性群众组织,组建文化宣传、志愿服务、矛盾调解等服务性群众组织,构建规范有序、优势互补的伞状组织体系。三是强化社区党员干部队伍管理考核。对条件成熟、党组织设臵调整到位的农村社区,进行相应的干部调整,对联村型社区,党总支书记从市、乡机关选派优秀党员干部担任,也可从相关村原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优秀人选担任,其他党组织书记任总支委员;对单村型社 区党组织班子,鉴于我市村“两委”换届刚刚结束,为保持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原则上不做调整。适应社区化发展的趋势,科学制定社区干部培训大纲,进行政治理论、社区管理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增强社区干部适岗能力。结合创先争优活动,进一步深化“分类定标、动态考核、积分奖惩”制度,将党建工作任务细化量化,增强工作责任感,调动积极性。
二、以为民服务网络为基础,建十个平台,完善项目化服务机制
适应社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转变对社区服务需求多样化的要求,把强化服务作为拓展社区党组织功能的切入点,以“为群众排忧解难、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目标,健全服务网络,搭建服务平台,整合城乡服务资源,完善上下联动、资源共享的农村社区项目化服务机制。一是完善三级为民服务网络,加强干部代理服务。健全完善市、乡、社区三级为民服务网络体系,在市级建立为民服务中心,在乡镇(街道)建立为民服务大厅,在各社区建立为民服务分中心或便民服务站,社区干部担任代办员,实行为民服务全程代理制,落实项目化管理制度,对代办员承办的 服务事项登记立项,办理过程全程接受群众监督,办结后向群众公示,月底接受群众评议,评议结果纳入社区干部年度考核范围。二是建设十大服务平台,打造“半小时生活圈”。每个社区设立1处村务财务公开栏、1处社区服务站、1处医疗卫生服务站、1处图书阅览室、1所村(居)民学校、1处文体活动场所、1个计生服务站、1个警务室、1个矛盾纠纷调解室、1处便民超市,明确十大平台建设标准、完成时限,立项督查,通过构建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公共服务的集约化、均等化,打造社区居民“半小时生活圈”,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三是推行“支部+协会+农户”经营模式,引领生产发展。发挥社区党组织优势,整合社区内产业、土地、基础设施等资源,由社区党组织领办专业协会、合作组织,通过统一组织生产、统一种植管理、统一包装销售等方式,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规模化水平,增强农民应对风险、致富增收的能力,推动农村社区经济持续发展。四是深化城乡共建,加快推进城乡统筹服务。以下派干部包村工作为载体,整合全市教育、卫生、城建、环卫、文体、公安、金融等部门职能优势,深入开展教育、医疗、环卫、文化、警务、金融等优质服务 进社区行动,推动市、乡两级党建资源、服务资源向农村社区辐射和延伸。
三、以经常性活动为载体,建五个阵地,完善组织化文明创建机制
适应社区居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日益增加的要求,把文明创建作为拓展社区党组织功能的着力点,以建设文明社区为目标,以经常性活动为载体,健全组织设施,完善由社区党总支主导、全民参与的组织化文明创建机制。一是健全社区文体娱乐设施,搭建文明创建平台。在每个农村社区建立健全“五大阵地”,即:一个功能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一面形象直观的宣传文化墙,一所内容丰富的农家书屋,一个科普宣传专栏,一个健身娱乐广场,组织群众学习科技文化、法规政策,参加文体娱乐活动,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二是建立健全文体队伍,完善文明创建组织。在社区成立文明创建办公室,由总支书记兼任办公室主任,负责制定实施文明创建实施意见,细化文明创建目标,以党支部、党小组和楼宇为单位配套设立文明岗,选拔有文艺特长和一定组织能力的党员和群众担任,负责走访了解社区居民的兴趣爱 好,积极为有喜好相近的群众相识交流搭建桥梁,组织成立歌舞队、秧歌队等业余团队,并为其拍练节目、义务演出提供帮助;注重培育文娱骨干,加强对专业、业余文体队伍的培训、指导,培育一批面向基层、面向农民群众的社区文化活动骨干,开展城乡结对、文化互动活动,由专业部门对口帮助结对社区培养文体骨干,搭建文化阵地,潜移默化地传输文明理念。三是开展各类主题活动,培育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社区文化具有凝聚、同化、规范社区群众行为和心理的功能,培育发展各具特色、健康向上的社区文化,是农村社区党组织义不容辞的责任。以“五大阵地”为基础,深入挖掘和利用社区文化资源,开展有组织、有品位、有意义的“新社区、新青年、新风尚 ”、“农村社区广场晚会”等系列文体娱乐活动和“好媳妇”、“好婆婆”评比活动,不断提高社区居民的思想素质和文明程度;深入开展创建文明社区、文明楼宇、农民特色文化家庭等活动,弘扬文明道德风尚,营造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为社区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人文支撑。
四、以信访代理为重点,建三支队伍,完善联动化维稳机制 适应农村社会转型期因利益格局调整易诱发各类深层次矛盾和治安问题的变化,把维护稳定作为拓展社区党组织功能的关键点,以建设平安和谐社区为目标,强化信访、调解、治安队伍建设,有效整合和调动各方力量,完善社区党总支领导下,多方参与、一体联动的维稳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信访代理员队伍,把矛盾有效吸纳化解在社区。深入推行信访代理制度,在社区设立信访代理工作站,根据社区规模配备3-5名信访代理员,信访代理员采取群众推选、党支部推荐,按照热心公益事业、公道正派、有群众威信、有一定群众工作能力的基本条件,从“五老”(老党员、老干部、老工人、老教师、老复退军人)和在职社区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中产生,统一上岗培训,颁发资格证,挂牌持证上岗,负责排查上报信访动态、化解矛盾纠纷、代理群众反映问题、宣讲政策法规、解疑释惑、代表信访人向责任主体查询督促、汇集信息、提出建议。二是建立健全人民调解员队伍,把矛盾有效化解在萌芽状态。在社区党总支领导下,成立社区居民调解委员会,每个楼宇明确一名调解员,负责调解社区居民在土地、拆迁、出租房屋、邻里纠纷、婚姻家庭等方面的矛盾纠纷。三是 建立健全治安巡逻员队伍,为社区治安增加群防保障。在结合警备进社区活动,建立以党员为主体的社区治安巡逻队,每个巡逻队不少于10人,统一佩戴巡逻标志,配备手电筒等装备,编制防控图,科学布臵巡逻力量,采取重点路口巡逻守候、日夜交替巡查等形式,打击和震慑犯罪行为,打造严密的治安防控网。实行社区维稳联席会议制度,社区党总支定期召开会议,听取涉稳汇报,分析研究调处方案,细化息访、调处、治安任务,包干到人,落实责任,有效消除各种不稳定因素。定期开展普法教育、社区矫正、安全生产和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和谐楼宇、和谐家庭创建等活动,调动全民力量,积“小安”为“大安”,创造安定和谐的人居环境。
五、以促进社区健康发展为目标,建四项规章,完善程式化管理机制
适应农村基层治理结构由单一形态向复合形态转变的要求,从健全制度入手,完善社区党总支领导下的诉求表达、决策、执行、评议机制,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促进社区健康发展。一是实行轮流坐班和党员中心户制度,健全诉求表达机制。实行社区干部轮流坐班制度,24小时 轮流值守,全时接受社区居民意见建议;实行党员中心户制度,每名中心户党员联系10名党员(或居民代表),每名党员(居民代表)联系10名名社区居民,建立金字塔式的诉求表达体系;注重发挥现代科技优势,利用网络技术,设立电子邮箱、QQ群等,畅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社区居民诉求表达渠道。结合正在开展的“直包到户、贴心服务”活动,定期深入党员群众,收集对社区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二是实行“五步议事法”,健全民主决策机制。社区事项决策,实行五步议事法,保障群众的参与权、决策权,落实党委政府的监督权、指导权。同时建立重大决策的调查研究制度、完善的决策咨询制度和重大决策听证制度,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三是完善社务公开、财务公开制度,健全事务办理机制。社务公开落实“三事三日”流程。常规事务定时公开、专项事务随时公开、群众点题事务及时公开,常规事务每月15日为公开日、18日为质询日、20日为解答日,定期公开、接受质询,及时答复、限时解决。财务开支实行“两级审查、三方会签”制度。四是实行“双述双诺双评”制度,健全考核评议机制。年初社区干部以及全体党员结合各自实际确定办实事项目,分别向党员群众和上级党委政府公开承诺,半年或年终分别向居民代表会议和党委政府述职述廉,由党员群众对干部党员进行评议、上级党委政府组织考评,通过测评打分、公开公示、奖优罚劣,确保承诺事项落实。
年8月
2011
第二篇:推行五化工作模式
推行“五化”工作模式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
一、“五化”工作模式诞生的时代背景
去年以来,全区各级党组织按照中央关于社区党建工作“三有一化”的总体要求,认真贯彻落实《2010-2012年湖北省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不断加大领导和投入力度,扎实推进社区党组织“五个基本”、“七个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当前街道社区党建工作既面临难得机遇,又面临新的挑战。
机遇:中央和省、市、区委对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工作越来越重视。去年下半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前不久,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社区建设的意见》,明确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市委、区委从去年开始已相继出台一系列政策从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重视和支持。尤其是新一届区委提出在今后五年要突出抓好三项重点工作(经济发展明显提速、城乡一体化稳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形成特色),把社会管理创新工作摆在了重要位置。
挑战之一:重心转移。社会管理的重心在社区,改善民生的依托在社区,维护稳定的根基在社区。从我区的区情来看,将近一半的人口集聚在城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社区在服务大局、促进发展,凝聚人心、促进和谐,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凸显。近年来,区委以创建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示范区为目标,以“三有一化”为重点,社区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然存在组织设置不科学、工作人员素质偏低、服务设施薄弱、管理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影响了城市社区建设的整体推进。正是基于这一现状,区委、区政府已逐步将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转移到了社区管理服务上了。但真正把街道社区党组织的中心真正全部转移到社区管理服务上,还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挑战之二:理念转变。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首先是理念的创新。中央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管理理念。街道社区党组织要履行好社会管理服务的职责,必须转变党建工作理念,与社会管理理念相契合,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的社会环境相适应。一要强化统筹的理念。社区党建是社区建设、社会管理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是社区各项工作的灵魂。没有社区党建的引领、保障,社区建设、社会管理就会迷失方向;没有社会管理创新,社区党建就会失去活力。二要强化服务的理念。任何社会管理部门都是为群众服务的部门,任何社会管理工作都是为群众谋利益的工作。党是服务群众的工具。如果不为群众服务,党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必须把服务的理念贯穿街道社区党组织活动始终,着力打造服务型党组织,着力建设服务型党员干部队伍,把群众满意作为社会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实现由防范、控制型管理向人性化、服务型管理的转变,使居民群众在接受服务中切实感受到权益得到保障、秩序安全有序、心情更加舒畅。
挑战之三:破解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中的难题。当前,我区社区工作者队伍素质总体上是比较好的,但面对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这张“新考卷”,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还表现为“三个不适应”。一是能力素质不适应。二是工作力量不适应。三是待遇保障不适应。现在社区承担着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城建卫生、劳动保障、文明创建、工会、残联等十几个方面的具体工作,另外还有一些部门临时性的统计、调查、检查等任务。社区干部任务重、压力大,而工作报酬又很低,向上发展的空间十分有限,直接影响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如何应对新形势新变化,不断提高社区党组织在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方面的能力,培养造就一支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高素质社区工作者队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二、“五化”工作模式的目标要求
通过1-2年的努力,在所有城市社区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自治组织、群团组织、共驻共建组织,形成职责明确、相互协调的社区组织体系;选优配强社区“两委”领导班子成员,抓好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三支队伍”建设,打造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工作者队伍;以城区办事处大工委、社区大党委为主导,充分发挥各类组织的功能作用,构建面向广大居民的公共服务、物业服务、关爱服务相互配套的多元化社区服务体系;强化党组织在社区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整合各类资源,理顺各种关系,实现管理一体化;加大人、财、物等各类资源下沉到社区并有效统筹的力度,建立健全社区党建工作保障体系,不断增强社区党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
三、“五化”工作模式的具体内容
(一)组织设置网络化
1、完善党组织体系。建立“办事处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各类党支部—楼栋党小组—楼门党员中心户”的五级组织架构,实现党组织在城市社区范围内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动态延伸、全面覆盖。
城区办事处大工委实行专职委员+兼职委员制,即在保持城区办事处党工委现有专职委员不变的基础上,吸纳影响力较大的驻区单位党组织、社区党组织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负责人为党工委兼职委员,共同讨论、决定事关辖区建设与管理等方面的重大问题。社区大党委,实行专职委员+兼职委员制,兼职委员由辖区内有一定影响力的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小区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党员负责人、驻社区党员民警担任。其下一级党组织主要有四类:第一类为公共服务站党支部。第二类为物业服务企业党支部。第三类为网格党支部。在社区行政区域不变的前提下,将社区划分为若干网格状的管理单元(一般为300-500户、1500人左右),每个网格单独建立党支部。第四类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支部。辖区内规模较小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成立的党支部纳入社区大党委直接管理。
2、完善自治组织体系。按照“社区居民委员会—居民小组(网格)—楼栋长—楼门信息员”四个层级建立居民自治网络。社区党组织和社区自治组织成员实行交叉任职,即社区党委委员兼任社区居委会委员,网格党支部书记兼任居民小组长,楼栋党小组长兼任楼栋长,楼门党员中心户兼任楼门信息员。
3、完善群团组织体系。辖区内所有的单位和组织全部建立健全工青妇等群团组织,推进工青妇等群团组织区域化建设。
4、完善共驻共建组织体系。在社区组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网络辖区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中小型企业及新社会组织。
(二)队伍建设规范化
1、加强社区“两委”领导班子建设。实行社区“两委”成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专职使用”,一般配备5至9人。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的社区,配备1名专职党委副书记。对社区“两委”成员实行定岗位目标、定工作报酬、定考核奖惩的“三定”管理。
2、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建设。采取社会化招聘、契约化管理、专业化培训、职业化运作的办法,不断充实社区专职工作者力量,确保每个社区公共服务站专职工作者不少于5人。在此基础上,社区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管理员,主要从事网格内的信息采集、综合治理、城市管理等工作。所有社区专职工作者(含网络管理员)以区为单位统一组织招聘,实行“一岗多责”,由社区党委负责对其进行日常管理和工作考核。
3、加强社区党员队伍建设。推行社区党员分类管理,对居民党员实行“直管”,对在职党员实行单位和社区“双管”,对流动党员实行流入地与流出地“共管”,对离退休党员实行“协管”,对下岗职工、复转军人和未就业的大中专毕业生党员实行“接管”。深入开展“在职党员进社区”活动,建立在职党员向居住地社区党组织报到制度、在职党员社区表现评价制度。广泛开展党员服务承诺活动,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等,创新社区党员开展社区服务的载体和方式。
4、加强社区志愿者队伍建设。注重从驻区单位在职党员、有特长的青年、妇女和有发挥余热愿望的离退休人员中招募社区志愿者,不断壮大社区志愿者队伍。按照志愿者兴趣爱好、专业特长、居民需求等组建不同类型的志愿者服务队。建立社区志愿者注册制度,社区志愿者注册率达到居民人口的10%以上。
(三)社区服务多元化
1、公共服务。在城区办事处建立综合服务中心,在社区建立公共服务站,公开服务项目、服务流程、服务承诺、联系方式,由社区“两委”成员领班,社区专职工作者面对面为居民提供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人口计生、城市管理、社区安全、法律援助、文化教育等“一站式”服务。
2、物业服务。在城区办事处大工委、社区大党委的引领下,重点依靠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和社区物业管理服务中心,为小区居民提供治安、保洁、绿化、维修等各类物业服务。同时,由社区党委牵头,打造“一刻钟”生活服务圈。按照步行“一刻钟”的半径辐射,整合辖区内的各类社会组织,统一制定服务章程,规范服务标准,为居民提供无偿、低偿、有偿等多样化的服务。
3、关爱服务。以社区“两委”成员、社区专职工作者、社区党员和社区志愿者为主体,做好面向社区各类弱势群体、特殊群体、困难群体的服务。推行“三必到、五必访”,即居民有突发事件必到、有不满情绪必到、有家庭纠纷必到;对困难家庭必访、住院病人必访、下岗失业人员必访、劳教释放人员必访、孤寡老人必访。依托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开办“老年大学”、“四点半”学校等,为“空巢老人”、农民工子女提供学习、娱乐、护理等服务。开展各种形式的送温暖活动,与贫困户、残疾人结对帮扶,组织他们参加职业技能和实用技术培训,开展社区残疾人康复服务。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各类文化体育活动。
(四)社区管理一体化
1、建立健全社区党委领导下的工作协调机制。推行社区党委领导下的社区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服务企业“四位一体”管理模式。社区党委统揽和协调社区管理工作,在建设文明和谐社区中发挥领导核心作用。居委会依法履行自治职能,积极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服务,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主动接受居委会的指导和监督。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之间按照市场准则确立选聘与服务关系。
2、建立健全社区党委引导下的民主管理机制。全面实行社区要事“两会制”决策,在社区党委领导下,对社区内的所有重大事项,均由党员大会和居民代表会议进行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3、建立健全社区党委主导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城区办事处建立综治维稳中心,社区建立综治维稳站,网格建立治安巡逻队,形成矛盾纠纷调处组织网络。整合信访、综治、民政、司法和工会、共青团、妇联等方面的资源,进一步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格局。建立城区办事处领导班子成员和社区“两委”成员“四访四包”制度,即“开门接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上门回访”,“包掌握情况、包思想教育、包调处化解、包息诉息访”,努力做到诉求合理的解决问题到位、诉求无理的思想教育到位、生活困难的帮扶救助到位。建立“有话就说”工作机制,实现小事不出楼栋、难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矛盾不上交。
(五)投入保障制度化
1、加强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每个社区党员群众服务中心面积不少于500平方米,按照“15个一”的要求,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即有一面国旗、一个公示宣传栏(橱窗)、一个文化体育活动场地、一个便民服务大厅(室)、一个服务指南、一个公共服务电话、一个居民谈心(说事)室、一个多功能会议室(党员活动室)、一个文化娱乐室、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市民学校、一个档案室、一个超市(爱心)、一个社区卫生服务站、一个警务室。按照强化党务、规范居务、优化服务、拓展商务、协调事务“五务合一”的要求,拓展和整合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功能,使党员群众服务中心真正成为社区管理中心、便民服务中心、宣传教育中心、文体活动中心、矛盾调处中心、卫生医务中心。
2、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整合社区信息资源,逐步建立集党的建设、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为一体,覆盖所有社区的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信息实时更新,区、办事处、社区三级信息互联互通。
第三篇:创新推行“五化一体”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机制
创新推行“五化一体”城市 基层党建工作机制
T| T石狮市以被确定为泉州市城市基层党建试点为契机,立足全域城市化发展特点和实际,探索推行“五化一体”(即推动组织设置扁平化、队伍管理模块化、资源配置集约化、作用发挥常态化、运作保障长效化,打造城市党建综合体)城市基层党建工作机制,有效提升党领导城市工作的水平。推动组织设置扁平化。优化组织体系,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扩大街道社区党组织领导班子中各领域单位成员的覆盖面;在商圈市场、工业园区等组建区域性党组织,建设两新组织党建工作站,推进党在新兴领域的组织覆盖。优化管理机制,将市直派出机构的指挥调度权、考核监督权以及党组织关系下放给街道,赋予街道对市直派出机构负责人的人事考核征得同意权、重大决策和重大项目建议权等;建立社区工作准入制度,未经准入审批的工作事项一律不能延伸到社区。优化机构设置,市、街道两级分别成立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研究部署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设立街道党建办公室,推进街内设机构职能整合和功能优化,从“向上对口”转变为“向下对应”。推动队伍管理模块化。模块化组格,按照“界定清晰、任务相当、管理方便”的原则,将社区划分为地缘型、单元型、单位型和园区商圈型等不同类型的网格模块,设立网格党小组;按照“在家”、在职、离退休、流动等分类建立党员信息库,科学组合编入各网格党小组。模块化管理,以网格党小组为基本单元,指导制定组织生活计划,推广运用党员组织生活管理系统,对党员参与情况进行全程纪实;同时,线上借助“党员e家”、党员远程教育网络、“石狮先锋”公众号等信息平台,线下创设主题党日、流动党课、“轮值书记”主持活动、创意竞赛等载体,不断丰富党员教育管理渠道。模块化考评,围绕学习教育、中心工作、履行职责、服务群众等内容,分别设计基本分、先锋分及扣分指标,对党员进行季度积分登记、年底积分总评,并强化积分结果运用,将积分与培训、提干、评先评优、问责追责挂钩,形成有效激励约束机制。推动资源配置集约化。坚持信息共享,实行党建信息大数据管理,建立街道、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情况通报制度,建设贯通各级党组织的党建信息管理系统,实现党建信息资源公开共享、实时获取。坚持阵地共享,把街道社区活动阵地纳入城市公共配套建设规划,推动建设集党员接待、政策咨询、电化教育、学习阅览、党员谈心、文化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街道党员服务中心、社区党员服务站。在商圈市场、商务楼宇、园区等设立开放式党群活动中心,推动区域内单位共享党建、群团、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资源。坚持文化共享,通过互邀参加文化活动、举办主题文化讲座、拍摄红色教育主题微电影、组织图片巡展,以及设置“开放日”“体验日”等办法,推动区域内组织文化交融互促。挖掘整合李子芳纪念馆、董云阁故居等本地红色资源,建设党性教育实践基地。推动作用发挥常态化。引领政治方向,街道、社区党组织牵头建立综合事务联席会议、社区民主协商议事会等制度,定期组织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研究党建工作、共商经济社会发展重要事项,凝聚思想共识。引领服务供给,推动驻区党组织与街道社区党组织结对共建,编制群众需求清单和服务项目书,依据任务轻重、单位职能、个人特长分别认领解决。推行志愿服务登记卡、联系卡、“星级管理”等制度,加强党员志愿服务队建设,定期开展为民服务活动。建设社区社会工作站,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的方式,提高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引领社会治理,建立以社区“大党委”为中心,党员为骨干,社区工作者、居民代表、志愿服务者、群团组织、驻区单位等多元群体为支撑的党建引领社区网格化治理工作机制,把党建工作延伸到治理一线。开展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诚信“红黑榜”、公益互助等活动,拓宽区域内单位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渠道。推动运作保障长效化。强化机制保障,建立城市基层党建问题、整改、责任“三张清单”,把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纳入基层党委书记述职评议、绩效考评以及相关部门领导班子、领导干部考核重要内容,建立工作例会、党组织晋位升级、联系点等制度,确保城市基层党建工作落到实处。强化力量保障,实施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培养计划,把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纳入全市人才队伍建设总体规划,定向招录事业编制人员,建立专职党务工作者制度,定期考试招聘大学生社区工作者。强化投入保障,市财政每年划拨300万元城市基层党建工作专项经费,街道、社区按照每个社区每年不少于60万元的标准配套进行拨付。制定社区工作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统筹市直部门支持政策、投向资金、特定项目,确保专款专用、切实有效。打造城市党建综合体。把城市当成一个整体来谋划党的建设,统筹考虑城市各区域、各领域、各类别党建主体的特点和实际,统一布局、同步实施,实现谋划布局一体。坚持以标准化引领规范化,制定组织设置、工作职责、党员管理、阵地建设、服务群众、运作保障等方面的统一标准,实现标准设置一体。建立党员电子身份认证制度,为每名党员制发身份证IC卡,定期发布组织生活安排信息,让党员就近便捷参加组织生活,实现组织生活一体。采取项目化管理的手段和方式,每年筛选确定一批城市基层党建工作重点项目,通过采取申报立项、组织实施、考核评估等办法推动项目落地见效,实现项目运作一体。依托区域党群活动中心,集中展示城市基层党建创新项目、精品工程和优秀案例,在不同区域进行复制推广、持续创新,形成品牌叠加效应,实现品牌创建一体。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引领和凝聚各类组织、群体、资源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形成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实现作用生成一体。